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案例分析(二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案例分析(二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案例分析(二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案例分析(二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案例分析(二套)

目录: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案例分析一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二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案例分析一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96页例13是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估算问题.例题通过两件物品的价钱,提出“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引出估算,让学生探索解答方法,同时解决“带700元够吗?”教材给出了两对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关于解决问题,在经过前三册教材和本册前几个单元的教学之后,学生在遇到做解决问题时都会自觉地运用这三个基本步骤: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因此我在例13教学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时,重点放在了两个环节上:第一是“复习引入”环节,我认为在探究新知前,先复习旧知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中下生在学习新知前把没有完全理解的旧知做进一步的理解非常有必要,而且对理解掌握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体会到其更深刻的意义,能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第二是“探究新知”环节,我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上,使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培养学生能够利用估算来解决问题这一策略.

教学过程节选: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复习题1:

2、出示复习题2:

300+200=900+1000=600+300=100+900=6600 -600 =

1.口算。

1.口算。

700-300=800-500=1500-700=700+900=3400 -3000 =

学生回答第(1)题后,追问:我带1000元钱,能买到这部手机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第(2)题后,追问:我带3000元钱, 3、出示复习题3: 师:下面是解决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数学问题是什么?你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指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做.

26元

22元

我有50元钱,想买这两

本故事书,够不够呢?

3.

小明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口算、近似数、解决问题的复习,特别是通过对复习题2的追问,让学生明白求出的近似数有可能比准确数小(估小了,就买不能商品),也有可能比准确数大(估大一些,可以买到商品),为新课的估算教学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这节课小明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愿意试试吗? 1、知道了什么? 出示例13情境图.

2.估一估。

(1)一部手机1030元,约是()元。(2)一台电视机售价是2868元,

约是()元。

解答正确吗?

检查一下。

怎样解决?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电吹风

电话机

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谁愿意把自己找到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大声地告诉同学们? 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明确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为后面学习用估算解决问题作好准备. 2、怎样解答?

师:要解决“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师: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的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说出要先算两件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钱,再把计算的结果与500比较. 师:这样想是对的,可是,这里要把358和218相加,可是三位数加三位数我们没有学过,我们到目前为止只是学了整百数加整百数、整千数加整千数,从“够吗”这个词可以知道,不一定要算出准确数……,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采用估算来解决问题.

师:我们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时,常常不需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只要估算一下就可以了.估算就是先求出准确数的近似数,再用近似数来计算就可以

了,这样计算就会变得很简单,问题也就很快能解决了.

四人小组讨论:选用哪种方法进行估算,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教师板书思路.

方法一:358超过了300,218超过了200,300+200=500,358+218超过500.所以带500元不够.

方法二:358接近400,218元接近200,400+200=600,600>500.所以带500元不够.

方法三:358接近400,218元接近300,400+300=700,700>500.所以带500元不够.

方法四:电话机超过300元,500-300=200,200<218,所以带500元不够.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以上几种方法是否正确.

方法一:358超过了300,也就是估小了,218超过了200,也估小了,300+200=500,所以500一定比358+218小.所以带500元不够.方法一是正确的.

方法二:358接近400,估大了,218元接近200,估小了,400+200=600,一个估大了,一个估小了,不能确定600元是比准确价格大还是小.所以方法二不能确定.

方法三:358接近400,估大了,218元接近300,也估大,400+300=700,都估大了,700元肯定比确定准确价格多,但是不能确定多多少.所以方法三不能确定.

方法四:电话机超过300元,估小了,500-300=200,剩下的钱不够200元,所以带500元不够.方法四也是正确的.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够不够?”这类数学问题不必算出准确结果,用估算能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在让学生体会估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估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数据特点,以能解决问题为标准,从而培养学生根据需要灵活进行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回顾与反思

师:大家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谁来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师:你觉得自己在哪个方面还应该改进一下?

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解答正确吗?自己是怎样检验的.

4、小结

刚才我们用估算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也知道了在使用估算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并且需要判断它能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一般过程的同时,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懂得了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数据特征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既让学生感受到多种估算的方法,又使他们通过对比,了解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二

第一单元除法

1、竖式除法

○1能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2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有余数的除法

○1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积累正确的试商方法.

○3能用竖式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混合运算

1、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2、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有小括号是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

1、辨认方向

○1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用八个方向的词语表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认识路线

○1会使用八个方向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2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2、万以内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3、万以内数为顺序表

4、会读万以内的数,会写万以内的数,感受“满十进一”的十

进制计数法

5、万以内比较大小

6、结合实际进行万以内数的估计

第五单元测量

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案例分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案例分析 流花路小学吴卫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96页例13是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估算问题。例题通过两件物品的价钱,提出“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引出估算,让学生探索解答方法,同时解决“带700元够吗?”教材给出了两对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关于解决问题,在经过前三册教材和本册前几个单元的教学之后,学生在遇到做解决问题时都会自觉地运用这三个基本步骤: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因此我在例13教学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时,重点放在了两个环节上:第一是“复习引入”环节,我认为在探究新知前,先复习旧知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中下生在学习新知前把没有完全理解的旧知做进一步的理解非常有必要,而且对理解掌握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体会到其更深刻的意义,能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第二是“探究新知”环节,我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上,使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培养学生能够利用估算来解决问题这一策略。 教学过程节选: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复习题1: 2、出示复习题2: 学生回答第(1)题后,追问:我带1000元钱,能买到这部手机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第(2)题后,追问:我带3000元钱,能买到这台电视机吗?为什么? 3、出示复习题3:

师:下面是解决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数学问题是什么?你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指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做。 26元 22元 我有50元钱,想买这两本故事书,够不够呢? 3. 小明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口算、近似数、解决问题的复习,特别是通过对复习题2的追问,让学生明白求出的近似数有可能比准确数小(估小了,就买不能商品),也有可能比准确数大(估大一些,可以买到商品),为新课的估算教学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这节课小明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愿意试试吗? 1、知道了什么? 出示例13情境图。 解答正确吗? 检查一下。 怎样解决?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电吹风 电话机 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协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教学?“活”起来。 【案例】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引导学生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 生1: 9÷1 生2: 18÷2 生3: 45÷9 生4: 3÷9 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个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害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仅仅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个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当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 (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案例分析】转变教育教学观点,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注重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注重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水平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 这里,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当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注重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1、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变得多样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大多是用文字语言叙述的。一年级学生识字少,读题很困难,就得依靠教师来读题。新教材中应用题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有的用图画呈现,有的用图文呈现,有的用对话呈现。还了应用题的真面目,因为应用题原本就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具体直观的、是现实有意义的。 2、应用题的安排变得灵活了,不再将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将应用题与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能直接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的,安排在引入计算内容的起始位置,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渗透“部分”与“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既是解决问题,又使计算源于生活实际。而对“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在看图说话中就渗透“同样多”、“相差”的概念,为学习“相差关系”应用题做好早期的铺垫,教学时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例题。因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四则运算的意义是相同的,在学习计算时实际上也是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便于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以一个整体的观点把握教材,也可为学生今后能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 3.应用题教学逐渐开放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教学是让学生模仿着解决一些抽象的与例题雷同的题目,新课本除了要学生能解决一些问题,还要求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例如:鸡10只,鸭13只,鹅12只1、鸡比鸭多多少只?2、鹅比鸭少多少只?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过去应用题教学中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刚好能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而现在应用题教学开放了,在多个条件中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 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很少, 让我们借助新教材这一载体给学生充分提供感知材料,给学生足够多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凭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真正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其结构。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要充分用活教材,从反映生活实际的画面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这就是在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在做作业。从而真正做到每一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与其数量关系分析清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品质,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数学地思维,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一个重点。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要注重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堂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些,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得到了较好地体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数学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的体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平等、开放、操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评析 新郑市外国语小学董永伟 一、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课堂探究活动会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 通过练习和小组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

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我以《数一数》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案例】 课题: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习乘法打基础。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3、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展台、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训练 7+5+2+1= 5+6+3= 3+2+6+4= 二、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看一看好吗?你们看,可爱的小熊猫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欢迎我们呢,你们喜欢吗?你们看

它们多遵守纪律啊! 三、探究新知 1、活动(一):“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一)”,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这幅熊猫图想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生:这里一共有几只小熊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让学生自由的数数后反馈交流)生1:我是横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横着数:5+5+5=15) 生2:我是竖着3只3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竖着数:3+3+3+3+3=15) 师:真棒,还有别的数的方法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数) (2)小结:好,真能干,我们会按顺序数数了。在我们平时的数数中,为了不让遗漏或重复,一般可以竖着数或者横着数比较方便。 2、活动(二):“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和口算题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加数相同) (2)齐读:5+5+5=15 3+3+3+3+3=15(学生感到有些难读,相同加数的个数太多) 出示相同加数连加还可以这样读:3个5连加等于15(板书)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doc

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案例 一、呈现信息,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最近在老师的家乡,开了个很大很大的家电城,那里东西 可多啦 !徐老师拍了一部分录像带过来,给小朋友们看看,边看边想办法记下电 器的价格。 (学生观看录像,从中获取信息。) 师:你知道了哪些商品的价格? 生:我知道洗衣机965 元。 生:电视机 1350 元、电话机 98 元。 生:我还知道饮水机 1230 元、音响 2125 元。根据学生反馈情况,电脑随 机出示以下表格: 电视机洗衣机 1350 元音响 2125 元洗衣机 965 元热水器 1775 元饮水机1230 元手机电冰箱 2150 元电饭煲 950 元师:你们真能干 ! 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信息,今天我们就用这些信息一起来研究“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自主编题,主动探究 1、学生自由选数比较师:请你选自己喜欢的两种商品,比一比,谁贵谁便宜?可不可以用“() ○的()形”式在学习单上写一写 ?生:我是选电视机和洗衣机比,电视机贵,洗衣机便宜师:同意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 生:因为 1350 > 965,所以电视机比洗衣机贵。生:我是选饮水机和电冰箱比,因为 1230 < 2150元,所以饮水机便宜,电冰箱贵。 师:说给同桌听听,可以吗? 2、呈现学生反馈材料师:小朋友们真不错 !老师把你们刚才比的这些式子整理了下,收集在大屏幕上,看一看,你有没有补充 ?(电脑出示以下无规律的式

子) ①98 < 1230 ⑥2125 > 965965 < 2150 ②2125 > 1350 ⑦1350 < 21502150 > 2125 ③ 98 < 2125⑧ 965 >98 1230 > 965④ 1230 < 2125⑨ 965 < 1350 1230 < 2150 ⑤ 1350 >1230 ⑩ 2150 > 9898 < 1350 3、学生自主分类师:如果给这十五道式子分分类,你认为可以怎么分?能 不能用序号在学习单上自己分一分? 生:我按“大于号一类、小于号一类”分的。 生:我将 1、3、5、6、7、11、13、15 分为一类, 2、4、6、8、10、12、 14分为一类。 生:我将 1、3、6、8、9、10、11、13、15 这些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分为一 类。 4、展示新课研究材料师:小朋友们都给这些式子分了类,真不简单 !刚才这位 小朋友把这些式子分成了“位数不同、位数相同”的两类 (电脑出示 ):位数不同 位数相同 98 < 12302125 > 135098 <21251350<2150965<13501230<21252150>981350 > 12302125 > 9651230 > 965965 <21505、 探究规律,总结方法:请大家仔细看一看、想一想:这些位数不 同的两个数是怎么比的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又是怎么比的 ? (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师: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师生分小组讨论 ) 师: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是怎么比的 ? 生: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 生:比如 965 是三位数, 1350 是四位数,所以1350 大于 965。 师:为什么四位数比三位数要大呢? 生: (急不可待 )因为四位数 1350 超过了 1000,965 没有超过 1000,所以 1350 当然要比 965 大。生:我们认为三位数比两位大,四位数比两位数大。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一年级《分类》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对物体分类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分类。 教具学具: 情境图,玩具,图片,水果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师:每个同学家里一定都有许多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东西,请同学们拿出昨天老师让准备的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生拿出自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变形金刚、孙悟空、猪八戒、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 师: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 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生2:摆整齐。 生3:把好玩的放一起,好看的放一起,好吃的放一起。 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师:那么到底怎样摆放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分类 点评:喜欢玩是孩子──特别是低年级孩子的天性,教师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学生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当作学具进行教学,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学好这节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体验分类 1.出示课本第38页的情境图,让学生感知分类。 师: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发现商场里有很多东西,如:书包、练习本、文具盒、水彩笔…… 第二小组代表:我们发现这些东西摆放的非常整齐。 第三小组代表:我们发现是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 师: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补充,让学生体会分类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体会分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点评: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思维互补,都能感知什么是分类,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整理自己带来东西,让学生体验分类。 师:每组分6──8名学生,讨论好分工,汇报结果。(教师巡视,组织引导分类。) 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坦克、手枪…… 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变形金刚、孙悟空、哪咤…… 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桔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约分》教学案例与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约分》教学案例与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4-85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学情分析:《约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约分作为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它是化简分数的常用方法。学习约分,不但可以提高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的认识,还为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经历探究约分方法的过程,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方法;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能准确的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24的因数有(),30 的因数有(),24和30的公因数有(),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2、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课件出示复习题,第1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先默背,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过渡: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猜测、验证和比较,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 1、出示例3的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2、师:从情境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这是某所学校100米游泳比赛中,三个学生的对话,生1: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生2:他已经游了全程的3/4,生3:75/100和3/4是一回事吗?) 3 、猜一猜: 75/100和3/4是一回事吗? 4、验证:让学生同桌讨论,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5、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课件演示。 6、引导学生比较75/100和3/4两个分数的异同,得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相同点:分数的大小相等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案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案例 、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掌握万以内数各个数位的十进制关系,数位顺序以及简单的数的读写。 3、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发展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认识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数各个数位的十进制关系及数位顺序,能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方法: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寓情境于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多媒体出示) 1、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110 、210、310、410、()()()()() 2、读出下面的数。 375309420200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课件)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①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辨认方向》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教材分析:本节课学生在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初步认识包含八个方向的简单路线。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都是力求借助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进行探究性、体验性的学习。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们学校地处城区,学生的早期教育比较好。学生又在上册的学习中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了一定的感知和认识,也能用有关“东南西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此,本节课的学习正是建立在学生这些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运用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1、引入。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 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上 一、背景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景叶老师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江苏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实践活动一: 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钱.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 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 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 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 展开激励的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 1角、1元硬币、1元纸币…… 评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乘小数》案例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小数乘小数》案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Decimal times decimal" cas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小数乘小数》案例 教学片段: 已知36×28=1008 36×280= 36×2.8= 36×0.28= 3.6×2.8= 师:观察,口答。说体会。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扩大10倍,积也扩大了10倍。 生2:36×2.8 28缩小10倍,是2.8。 生3:积是1位小数. 师:那么积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生4:点在0和8之间。 师:怎么想的? 生5:一个因数缩小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缩小10倍,所以点在0和8之间。 生6;因数中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 师:那么3.6×2.8呢?积大概是多少?

生7:大于6,小于12. 师:猜一猜,积是多少,小数点又应该点在哪里呢? 生:10.08。 师:用计数器验证一下. 学生用计数器验证。 师:能用竖式计算么? 让学生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尝试自主计算。 分析与反思: 这节课是在教学整数乘小数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唯一不同的是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教材以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为介入,引出需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题,先估算再计算。重点对笔算进行探索。这样做虽然符合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让学生知道了数学源于生活,但是这个情境本身对于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推导过程,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 学生在学小数乘小数之前,刚学过小数乘整数,计算的方法相类似,而今天学习的小数乘小数,与前小数乘整数比较,一个是看乘的小数有几位,在积点几位。一个是把小数位数相加的和在积点几位。计算方法和积的小数位数都有相通和借鉴之处。 所以,把这节课开始内容调整了一下,把面积的计算换成根据已经积推导的计算,以小数乘整数的计算作为小数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教学“活”起来。【案例】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引导学生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 生1:9÷1 生2:18÷2 生3:45÷9 生4:3÷9 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个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害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个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 (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案例分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 在此,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

最新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案例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案例 马梅霞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教学应从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不断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下面我就“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中的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初步感知人民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个好老师不只是会教学生,更善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为学生参与学习创设最佳心理环境。学生只有在这种情景中才能轻松地自学,自主地建构知识模式。 上课伊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到过商店买东西?有没有到过书店买书?都用什么去买?”(用钱去买)“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钱。世界上的钱有很多种,每个国家的钱都有自己的名称。美国的钱叫什么?(美元)。日本的钱叫什么呢?(日元)。英国的钱又叫什么呢?有谁知道?(英镑)。法国的钱叫什么?(法郎)。那么,有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呢?(人民币)。”“为什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呢?”“因为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所以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看看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你懂多少?”短短的开场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进一步以课件中情景。将人民币

分类引导:这么多的人民币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按规律分一分,好吗?学生把人民币进行分类. 设问: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学生回答后板书:(1)纸币、硬币。(2)数字。(3)元、角、分。小结:人民币按形式分类,可分为纸币和硬币;按数字分,可分为1、2、5、10、50、100。按单位分,可分为元、角、分。再用课件演示。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渗透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和求知的欲望。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感知、去实践,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二、识别人民币,拓展学生的观察视野。 学生对人民币都有较丰富的感知经验,也有较强的观察兴趣,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识别方法,但是他们的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虽然这些孩子的生活基础已能使他们初步认识一些人民币,但那种认识是属于一种无意注意,现在我需要他们将这种认识转化为有意注意。因此,我觉得教师要做必要的引导,拓展学生的观察视野。本节课,探究新知1.独立识别人民币。2.说说识别方法。3.总结特征,归纳重点识别方法,以此方法保障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有效进行。 过程:教师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认人民币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生:根据数字和单位。生:根据图案。生:大小。等等。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分一 四.案例分析 例1计算4.75+3.4的竖式,百分位上怎样算?这一位上不是把“5”移下去,是算5+0=5,“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的。同样,4.75-3.4的百分位上是算5-0=5,也可以根据小数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0”。这些可以添上的“0”只是没有写出来,把它想在脑里了。类似的情况在第48页“练一练”里和练习八第2题里也多次出现,如果教学时注意到这些,那么已经为例2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1)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在计算小数减法时,

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2加以解决。 (2) 在例2和“试一试”里集中力量突破难点。 例2的竖式中,3.4的末尾有红色的“0”,并加了虚线框。这个“0”不是一开始就写出来的,是在计算情境中出现的。依据3.4-2.65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3.4的末尾添上一个“0”。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 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五.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1:相同单位的数才好相加减。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单位对齐,即元与元对齐,角与角对齐,分与分对齐。 生2:我们已经知道,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只要小数点对齐,不论是整数部分,还是小数部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单位相同,对齐的两个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案例

冯应清 教学目标: .在具体地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和千克地质量观念,知道千克=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地方法,能够进行简单地计算. .在建立质量观念地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地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盐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眼睛观察得到,只能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地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地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地两种不同地表示方法,使学生地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地进率.在整个新知识地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地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地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我妈妈买地牙膏是克. 生:我买地蛋卷克. 生:火腿肠一根是克. 生:我地体重是千克. 生:一袋茶叶克. 生:一袋大米是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地后面带“克”,有地是“千克”. 生:比较轻地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地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地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地秤(教师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我舅舅卖米用地是磅秤. 生:我姥爷卖药材用地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地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味精.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最新五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教学案例分析【案例实录:】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旧知,铺垫引导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两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生: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配以投影展示,让学生注意到图形的转化。)(点评: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谈话: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 二、新知探索 (一)呈现实际情境,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师:这里有一个灌溉堤坝的横截面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梯形的面积到底该怎么计算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师:你认为我们该从哪儿入手研究呢? (学生思考片刻可能会回答:可以先转化为学过的图形)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梯形,而且需要我们计算它的面积。那么到底该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我有个建议,发挥小组的力量,共同合作探究。 (点评: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二)提供材料,自主探究图形的转化过程 1、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小组全作的要求如下: a.利用你们小组的梯形学具,先独立思考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b.把你的方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共同验证。 C.选择合适的方法交流汇报。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参与并给以适当的指导。让部分小组上黑板展示) 3.全班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哪一个小组先派代表给同学们讲解,其他时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问。 生1:我们小组的方法是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边动手演示,边说转化过程。) 生2:我们小组是把梯形沿两腰中点剪开,变成两个小梯形,再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3:我们取了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因此,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 (三)探索、归纳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介绍了各种方法,现以第一种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实物投影出示),这一个梯形和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怎样推导其面积公式? 生:梯形上、下底的和等于拼成后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梯形的面积是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教师板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师:一个梯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 生: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两个梯形,求一个梯形就需要除以2。 师:请同学们再任选一种转化方法进行推导,验证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刚才的是否一致。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应怎样表示? 板书:S=(a+b)h÷2 (学生在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安排计算堤坝横截面的面积) (点评:这部分内容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后,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让他们主动探究、大胆猜测、积极验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真正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完整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案 例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泸溪县明德小学杨瑞兰 小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教学“活”起来。 【案例】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引导学生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 生1:9÷1 生2:18÷2 生3:45÷9 生4:3÷9 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个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害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个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

(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案例分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 这里,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