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类研究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类研究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类研究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类研究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3)

前言 (3)

1 自然环境状况 (4)

1.1地理位置 (4)

1.2地质地貌特征 (4)

1.3气候特征 (4)

1.4水文地质状况 (4)

1.5土壤状况 (5)

1.6保护区植被概况 (5)

2调查方法 (6)

2.1样地调查地点 (6)

2.2样地大小 (6)

2.3样地的记录 (7)

3 结果与分析 (7)

3.1植被类型 (7)

3.2主要植被特征 (8)

3.2.1硬叶常绿阔叶林 (8)

3.2.1.1黄背栎林 (8)

3.2.2寒温灌丛 (9)

3.2.2.1冷箭竹灌丛 (9)

3.2.3亚高山草甸 (10)

3.2.3.1翻白叶杂草草甸 (10)

3.2.3.2剪股颖和曹草甸 (11)

3.2.3.3白花三叶草杂草草甸 (11)

3.2.3.4西南委陵菜杂草草甸 (12)

3.2.3.5密穗马先蒿杂草草甸 (12)

3.2.4沼泽化草甸 (13)

3.2.4.1白花三叶草、牛毛毡草甸 (13)

3.2.4.2早熟禾禾草草甸 (14)

3.2.4.3牛毛毡和曹草甸 (14)

3.2.3.5圆叶婆婆纳草甸 (15)

3.3人工植被 (15)

3.3.1华山松林 (15)

3.3.2高山松林 (15)

4 结论与讨论 (16)

4.1植被保护措施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附表 (19)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类研究

刘梅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黑颈鹤是中国特产的珍稀濒危动物,也是世界上15种鹤类中在青藏高原繁殖、在云贵高原越冬的一种。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地处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西部,其范围包括昭通市大山包乡全境,是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Black-necked Crane)最重要的越冬栖息地之一。按照《中国植被》和《云南植被》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的分类原理,即以群落的外貌形态结构和生态特征为基本依据,确定植被的高级分类单位。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由硬叶常绿阔叶林、灌丛和草甸3个植被型,11个群系,11个群丛组成。主要群系有黄背栎、冷箭竹、翻白叶、剪股颖、白花三叶草、西南委陵菜、密穗马先蒿、白花三叶草—牛毛毡、早熟禾、牛毛毡、圆叶婆婆纳。

关键词: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群落。

A Study on Vegetation Classfication in Dashanbao Black-neched

Cranes Nature Reserve, Yunnan

Abstract:Black-necked cranes in China's rare and endangered animal products, but also the world's 15 crane reproductio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Yunnan-Guizhou Plateau in a winter. Dashanbao Nature Reserve in Yunnan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western region of Zhaotong City, covering City Zhaotong Village Dashanbao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intering habitats where the black-necked cranes liv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s of the plant communities –ecology of "Vegetation of China" and "Yunnan vegetation",that is, the appearance of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 the fundamental basis for determining high-level classification of vegetation units. Vegetation of DaShaoBao Nature Reserve is composed by evergreen sclerophyllous broad-leaved forest, shrub and meadow vegetation that are three types, eleven formations and eleven associations. The main formations are Quercus pannosa、Sinarundinaria fangiana、Potentilla fulgens、Agrostis matsumurae、Trifolium repens、Potentilla fulgens、Pedicularis densispica、Trifolium repens-Eleocharis yokoscensis、Poa anuua、Eleocharis yokoscensis、Veronica laxa.

Keyword: Dashanbao Black-necked Crane Nature Reserve;vegetation type;community.

前言

植被,是一个自然区域内自然环境复合体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也是生态系统的主要

部分和自然景观的基本要素,它综合反应着区域内生物资源的基本状况、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征、人为活动影响的历史结果和趋势[1]。昭通大山包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Black-necked Crane)最重要的越冬栖息地之一,其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湿地植被,它构成了黑颈鹤越冬生境的主体部分,为黑颈鹤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2]。为了掌握大山包自然保护区黑颈鹤越冬生境的基本状况,必需了解保护区的植被。

1自然环境状况

1.1地理位置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地处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西部,其范围包括昭通市大山包乡全境[2]。地处五莲峰东部分支,属高寒山区。位于为北纬27o18’38‖—27o28’42‖,东经103o14’55‖—103o18’38‖,总面积192km2(据GIS测算面积190.44km2)。东与鲁甸县新街乡、龙树乡毗邻,南接鲁甸县龙树乡、水磨乡,西与昭通市田坝乡、炎山乡相接,北与昭通市大寨乡相邻[3]。

1.2地质地貌特征

在大地构造上,本自然保护区处于扬子准台地的范围之内,属于滇东北拗褶带的昭通镇雄拗褶区。其沉积建造和古生物类群特征属于云南省5个地层区中的扬子地层区,构成了本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基础。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属于五莲峰山系,海拔多在3000-3200m,最高点课车梁子3364m,最低点在半坡村2210m。东依滇东北山原,西隔金沙江深切峡谷与四川的大凉山相望,西坡临金沙江,坡体陡峭,山地东北部起伏较和缓。在高原面上,山丘相对高差50-100m,山体浑圆,坡度平缓,谷地为亚高山沼泽化草甸,地势平坦开阔。

1.3气候特征

大山包气候冬寒夏凉,气温低,雪凌大,冷冻持续时间长,冬季逆温现象明显,四季不分明,但干雨季明显。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冰雹次数多,暴雨较多,气候湿润。日照长,霜期长,雾淞、雨淞多,冬季风大,蒸发量大。一年一熟,属高寒山区。

根据30年气象观测资料,年均气温6.2℃,1月均温-1℃,7月均温12.7℃,年日照时数2000-2300小时,光照充足;年降水量1165mm,降水集中,5-10月为雨季,占全年总量的88%;年蒸发量1851.0mm。

1.4水文地质状况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境内基岩皆为非可溶性二迭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结构较为完整,与昭通市破碎的地质构造对比鲜明;主要岩石为玄武岩,少量玄武岩夹凝灰岩、凝灰岩、页岩及粘土岩。基岩之上广泛分布着第三系、第四系堆积物。岩层产状N80W-N,倾向NE,倾角一般在20o以内,局部可达57o。

保护区内群山绵延,羊窝河自南向北穿境而过,境内河流为长江上源的金沙江水系。境内的主要水体有跳墩河水库(昭通地区第二大水库)、大海子水库、燕麦地水库、勒力寨水库等,是周边地区的重要水源。

库区水体无污染,水质优良,经云南省水环境质量检测中心分析,达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适用于源头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

1.5土壤状况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多为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成土母岩多为玄武岩。土层深厚,厚度达100cm以上,质地偏砂,为均质型砂质壤土,通体夹母岩碎片;微酸性反应,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6-7%,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约6-7ppm左右。

沼泽土由古湖沼泥炭物发育而成。表层腐殖化,以下各层泥炭化或潜育化,形成黑色泥炭层或灰白、灰蓝色的潜育层,长期处于潜育状态;土壤有机质含量很高,盐基不饱和,通体呈微酸性反应。草山土壤属亚高山草甸土,是非耕地土壤,由玄武岩风化的残坡积物发育而成。一般所处部位坡度大,土体较浅,厚仅50cm左右,质地较轻,通体夹半风化母岩碎块,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丰富,呈黑棕至暗棕色。

1.6保护区植被概况

目前,大山包的现存植被是自然过程和人为干扰综合因素形成的,次生性特征比较明显。人为干扰可分为负面和正面的影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历史时期上当地居民过渡砍伐、放牧、大面积开荒耕作,致使原生植被类型几乎消失殆尽。从正面的角度看,植树造林、退耕还草和还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植被景观,使植被状况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人工林以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为主,华山松喜凉,在保护区内长势较好。(见:附图1)

大山包现有的森林植被基本上是人工营造的,大面积的是耕地和荒草坡,既次生性灌草丛。近年来也营造了相当面积的人工草场。保护区内大面积的荒草坡,即次生性灌草丛,其中以草本植物为主,是稀树灌草丛进一步遭到人为破坏形成的次生类型,或者耕地撂荒后形成。

成立保护区以前,大山包地区就开始进行退耕还草和草场改良,其中引种的牧草主要有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多花黑麦(Lolium multiflorum)、鸭茅(Dactylis glomerata),这些草种也常常见于次生性灌草丛和沼泽化草甸中。

在保护区内村社的房屋四周,种植有滇杨(Populus yunnanensis)、山桃(Prunus persica)等树木,够成一定的面积。

附图1:研究区位置示意图

2 调查方法

以法瑞学派的分类方法为基础,其代表人物Braun-Blanquet与1928年底出了一个植物区系-结构分类系统(floristic-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被称为群落分类中的归并法(agglomerative method)。该法的特点是以植物区系为基础,从基本分类单位到最高级单位,都是以群落的种类组成为依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样地调查[5]。

该学派的分类过程是通过排列群丛表(association table)来实现的。首先在野外做大量的样方,样方数据一般只取多度—盖度级和群集度。然后通过排表,找出特征种、区别种,从而达到分类的目的。

2.1 样地调查地点

跳敦河水库旁、跳敦河山坡上、跳敦河山坡下部、海尾巴、大海子、大海子附近山坡、大海子旁坝下、大海子浅水处、大海子岸上沼泽、小海坝、海脑壳、鸡公山山崖、大山包乡旁边山上等区域。

2.2 样地大小

根据不同区域的植被分布情况,我们采用了三个不同面积的样方来进行调查。在植物种类繁多、密度大、盖度大的地区采用1 m×1m的样地标准;在植物种类较多但盖度小、植物分散的地区采用5 m ×5m的样地标准;植物以乔木为主,个体较大的地区采用

10m ×10m的样地标准。

2.3 样地的记录

记录下测量样方的时间、地点,用GPS定位仪测量出样方的海拔,统计每个样地中的植物种类并进行多优度评价,记下群落总高度、总盖度、层高度、层盖度等相关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植被在自然界中并非杂乱无章的排列,而是根据环境的异质性和植物生活习性和适应性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植被分类是根据群落特征的相似性和相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从而认识不同群落间的相互联系,建立合乎自然状况的分类系统。基于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分类系统和单位, 将该区分为自然植被和农业植被两大类型。自然植被分类采用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即植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生态地理和动态特征。中国植被分类系统有8个等级单位, 即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和群丛, 其中植被型、群系、群丛是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主要单位[6]。本文所采用的植被分类按照《中国植被》和《云南植被》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的分类原理,即以群落的外貌形态结构和生态特征为基本依据,确定植被的高级分类单位[7,8]。植物的外貌和结构特征主要取决于优势种的生活型,植物生活型的划分根据形态演化、植物主轴木质化程度、寿命长短、叶型和发育节律等方面的特征[9]。对于中级分类单位的划分,在确保群落结构、外貌一致的条件下,以主要层优势种类为主要依据。群落的优势种是群落的主要建造者,它创造和维持着群落内的小环境,并决定着群落内其他成分的存在,优势种的改变或消亡也将引起群落类型的改变或消亡[10]。对于植被类型基本单位的划分而言,更多是注意植物区系组成,即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同时还要考虑生境特点、群落动态变化和生物生产力等方面的因素[11]。

本次植被调查主要是针对大山包自然保护区黑颈鹤的越冬地,进行的时间为2008年8月11日至8月18日。因此,所反应出的植被类型主要代表着这一区域特征。

3.1 植被类型

大山包保护区根据上述分类依据和原则确定的各级分类单位,共划分出3种植被型,11个群系,进一步可划分为11个群丛。此外还有4种人工植被类型,分别为华山松林、高山松林、人工草场和旱地。

Ⅰ常绿阔叶林

(Ⅰ)硬叶常绿阔叶林

(一)黄背栎林(Form. Quercus pannosa)

Ⅱ灌丛

(Ⅰ)寒温灌丛

(二)冷箭竹灌丛(Form. Sinarundinaria fangiana)

Ⅲ草甸

(Ⅰ)亚高山草甸

(三)翻白叶杂类草草甸(Form. Potentilla fulgens)

(四)剪股颖禾草草甸(Form. Agrostis matsumurae)

(五)白花三叶草杂类草草甸(Form. Trifolium repens)

(六)西南委陵菜杂类草草甸(Form. Potentilla fulgens)

(七)密穗马先蒿杂类草草甸(Form. Pedicularis densispica)

(Ⅱ)沼泽化草甸

(八)白花三叶草、牛毛毡草甸(Form. Trifolium repens,Eleocharis yokoscensis)

(九)早熟禾禾草草甸(Form. Poa anuua)

(十)牛毛毡禾草草甸(Form. Eleocharis yokoscensis)

(十一)圆叶婆婆纳草甸(Form. Veronica laxa)

3.2 主要植被特征

3.2.1 硬叶常绿阔叶林

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中、下游各亚高山山地。因云南的硬叶常绿栎类只有一种植物真正属于灌木,故群系组中只有矮高山栎灌丛一个类型。而在滇西北、滇北一带广泛分布的另一些矮小的硬叶栎灌丛,其组成的优势硬叶栎类均为乔木树种[12]。

3.2.1.1 黄背栎林

黄背栎为乔木层优势,分布于滇西北、滇中北部各山地,是一类分布普遍的硬叶常绿栎类林。其分布上限可达3700米左右,下限在2900米左右,是一类比较耐寒的植被。在亚高山针叶林带范围内,本群系多见于石灰岩山地或多石的阳坡,以耐基质干旱的特性与云、冷杉林在不同坡向交互分布。

鸡公山上可观察到远处山崖边仍保留着原生的黄背栎,高度约为10米。在大山包乡附近的山坡上,海拔约为3200米处发现的黄背栎,由于人为干扰的影响形成了次生群落,其高度仅为1米左右。

该群落总高度0.6~1m,总盖度95~100%,优势种为黄背栎(Quercus pannosa)。分为2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见:附表1—1)

灌木层高度1m,盖度30~70%,主要有:黄背栎(Quercus pannosa)、腋花杜鹃(Rhododendron racemosum)、南烛(Lyonia ovalifolia)、康定玉竹(Polygonatum prattii)、华山松(Pinus armandii)等。

草本层高度0.5~0.6m,盖度95~100%,主要有:早熟禾(Poa anuua)、密穗马先蒿(Pedicularis densispica)、鞭打绣球(Hemiphragma heterofolia)、獐牙菜(Swertis bimaculata)、山地蓝钟花(Cyananthus montanus)、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三叶翻白叶(Potentilla griffithii)、西南萎陵菜(Potentilla fulgens)、钝裂银莲花(Anemone

obtusiloba)、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草血竭(Bistoria chinensis)、矮小柴胡(Bupleurum hamiltonii)、虎掌草(Anemone rivularis)、细柄草(Capillipedium parviflorum)、银衣香清(Anaphalis contortiformis)、牛至(Origonum vulgare)、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ia)、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tica)、齿叶虎耳草(Saxifraga hispidula)、钻叶火绒草(Leontopodium subulatum)、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矮胡枝子(Lespedeza forrestii)、白键杆(Eulalia pallens)、石生紫菀(Aster oreophilus)、木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大狼毒(Euphorbia nematocypha)、羊茅(Festuca ovina)、点花黄精(Polygonatum punctatum)、云南风毛菊(Saussurea yunnanensis)、发秆苔草(Carex capillacea)、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tica)等。

3.2.2寒温灌丛

在亚高山地带分布的草甸往往与亚高山针叶林有密切的联系,是亚高山针叶林破坏后形成的,是次生性的。所处环境的水热条件较好,植物种类较多而繁茂,称作―寒温草甸‖。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的平均海拔在3100m,现仅存有一种寒温灌丛,则是冷箭竹灌丛。

3.2.2.1冷箭竹灌丛

箭竹灌丛往往是亚高山针叶林受到一定干扰后形成的一种次生类型,主要分布在鸡公山一带的牛栏江河谷悬崖以及大山包乡与炎山乡和大寨乡接壤的悬崖上,海拔2900-3100m,是这些多石贫瘠土壤上的原生植被。由于地势险要受到人为的影响也较少,基本保存自然的状态,但面积相对较小。在保护区的一些荒草坡和人工草场上,也可以发现个别被牲口反复啃食过的冷箭竹植株,说明这些地点过去应该存在有冷箭竹灌丛。但在保护区边缘的悬崖陡壁上发育的冷箭竹灌丛是一种稳定的植被,是地区景观组成中重要的部分。

该群落总高度0.8~1m,总盖度100%,优势种为冷箭竹(Sinarundinaria fangiana)。分为2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见:附表1—2)

灌木层高度0.8~1m,盖度70~80%,主要有:冷箭竹(Sinarundinaria fangiana)、华西悬钩子(Rubus stimulans)、薄皮木(Leptodermis pilosa)、华中悬钩子(Rubus cockburnianus)、南烛(Lyonia ovalifolia)等。

草本层高度0.6~0.8m,盖度100%,主要有:早熟禾(Poa anuua)、密穗马先蒿(Pedicularis densispica)、獐牙菜(Swertis bimaculata)、广布柳叶菜(Epilobium brevifolium)、鸭茅(Dactylis glomerata)、车前(Plantago erosa)、西南萎陵菜(Potentilla fulgens)、粗糙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钝裂银莲花(Anemone obtusiloba)、草血竭(Bistoria chinensis)、风轮菜(Clinopodium repens)、金冠鳞毛蕨(Dryopteris chrysocoma)、小黄花香(Hypericum elodeoides)、小糠草(Agrostis alba)、苦荬菜(Sonchus arvensis)、细柄草(Capillipedium parviflorum)、珠光青香(Gnaphalium

magaritaceum)、牛至(Origonum vulgare)、拐棍竹(Yushania spathacea)、金露梅(Potentilla arbuscula)、云南鼠尾(Salvia yunnanensis)、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和尚菜(Adenocaulon himalaicum)、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tica)、粉背小檗(Berberis pruinosa)、黑酸秆(Polygonum rude)、大叶冷水花(Pilea martini)、多果梅衣(Parmelia ricasolioides)、小鸡藤(Dumasia forrestii)、美穗草(Veronicastrum brunonianum)、多叶唐松草(Thalictrum foliolosum)、高丛珍珠梅(Sorbaria arborea)、锐齿凤仙(Impatiens arguta)、重楼(Paris polyphylla)、毛叶绣线梅(Neillia ribesioides)、粉花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钩毛茜草(Rubia oncotricha)、棉毛橐吾(Ligularia vellerea)、齿叶虎耳草(Saxifraga hispidula)、钻叶火绒草(Leontopodium subulatum)、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四脉金茅(Eulalia quadrinervis)、滇东点地梅(Androsace mairei)、茅莓(Rubus parvifolius)、灰叶黄花木(Piptanthus tomentosus)等。

3.2.3 亚高山草甸

草甸是指以多年生中生的地面芽和地下芽为主组成的草本植被类型,它是在大气水份和土壤水份适中的条件下形成和发育起来的[13]。中生植物还包括旱中生植物和湿中生植物。草甸在云南不是水平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地一般都为温性或寒温性的山地气候,冬季严寒,而在植物的生长季节内或长或短都有一个温凉湿润的气候条件[14]。云南的草甸主要集中分布在滇西北和滇东北的高山和亚高山地带,分布海拔大致在2800-4500m,如滇东北的乌蒙山系的乌蒙山,大海山地,巧家药山,滇西苍山,滇西北的玉龙山、哈巴雪山,以及中甸、维西、德钦的高原山地。

在云南的草甸植被中,寒温草甸所占据的面积最大。寒温草甸一般都是分布于亚高山上的寒温针叶林(云、冷杉林)破坏后经长期放牧利用所形成的,又成为亚高山草甸,其垂直分布的海拔范围主要在3000—4000米之间,个别也向下延伸至2800米处的铁杉、硬叶栎类的混交林分布地带。其海拔上限以森林(在云南主要是冷杉林)的海拔上限(大致在4000米左右)为界。超过森林上界,就逐渐转变成为高山草甸。其下界则在2800—3000米之间,与海拔低处的亚热带次生的稀树草丛植被交错和镶嵌。

亚高山草甸具有以下群落特点:(1)植物种类丰富,单位面积内种数多。禾本科草类常占优势,花色鲜艳的杂类草种类也多而数量大。(2)常有附近森林或灌丛的植物成分,特别像冷箭竹(Sinarundinaria),小檗(Berberis)等种类的出现。

3.2.3.1 翻白叶杂类草草甸

该群落总高度0.08—0.15m,总盖度100%,优势种为翻白叶(Potentilla fulgens)。(见:附表1—3)

草本层主要有: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小车前(Plantago erosa)、剪股颖(Agrostis matsumurae)、早熟禾(Poa anuua)、尼泊尔蓼(Bistoria nepalensis)、翻白叶(Potentilla fulgens)、云雾苔草(Carex nubigena)、漆姑草(Sagina japonica)、

鹅肠菜(Myosoton aquaticum)、尼泊尔酸膜(Rumex nepalensis)、细花千里光(Senecio graciliflorus)、黄连花(Lysimachia vulgaris var. stenophylla)、戟叶酸膜(Rumex hastatus)等。

3.2.3.2 剪股颖禾草草甸

该群落总高度0.2m,总盖度70~100%,优势种为剪股颖(Agrostis matsumurae)。(见:附表1—4)

草本层主要有: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小车前(Plantago erosa)、剪股颖(Agrostis matsumurae)、菊状千里光(Senecio laetus)、早熟禾(Poa anuua)、尼泊尔蓼(Bistoria nepalensis)、翻白叶(Potentilla fulgens)、云雾苔草(Carex nubigena)、赤胫散(Bistoria runcinata)、鹅肠菜(Myosoton aquaticum)、牛毛毡(Eleocharis yokoscensis)、紫云英(Astragalus sinensis)、密穗马先蒿(Pedicularis densispica)、戟叶酸膜(Rumex hastatus)、蓝雀花(Parochetus communis)、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黄鹌菜(Yuongia japonica)、葱状灯心草(Juncus concinnus)、小灯心草(Juncus bufonius)、两面刺(Cirsium chlorolepis)、鞭打绣球(Hemiphragma heterofolia)、芽生虎耳草(Saxifraga gemmipara)、尼泊尔香清(Anaphalis nepalensis)、小婆婆纳(Veronica serpyllifolia)、獐牙菜(Swertis bimaculata)、三叶翻白叶(Potentilla griffithii)、山地蓝钟花(Cyananthus montanus)、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线叶蚤缀(Arenaria linearifolia)、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广布柳叶菜(Epilobium brevifolium)、草甸龙胆(Gentiana praticola)、车前(Plantago erosa)、红花三叶草(Trifolium pratense)、线叶地榆(Sanguijsorba filigolia)、萝卜叶(Geum aleppicum)、粗糙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高羊茅(Festuca vierhapperi)等。

3.2.3.3 白花三叶草杂类草草甸

该群落总高度0.05~0.2m,总该度为100%,优势种为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见:附表1—5)

草本层主要有: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小车前(Plantago erosa)、剪股颖(Agrostis matsumurae)、早熟禾(Poa anuua)、尼泊尔蓼(Bistoria nepalensis)、翻白叶(Potentilla fulgens)、云雾苔草(Carex nubigena)、鹅肠菜(Myosoton aquaticum)、细花千里光(Senecio graciliflorus)、黄连花(Lysimachia vulgaris var. stenophylla)、牛毛毡(Eleocharis yokoscensis)、灯心草(Juncus effusus)、土大黄(Rumex nepalensis)、萎陵菜(Potentilla griffithii)、密穗马先蒿(Pedicularis densispica)、戟叶酸膜(Rumex hastatus)、清明菜(Gnaphalium affine)、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鞭打绣球(Hemiphragma heterofolia)、尼泊尔香清(Anaphalis nepalensis)、獐牙菜(Swertis bimaculata)、线叶蚤缀(Arenaria linearifolia)、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草甸龙胆(Gentiana praticola)、鸭茅(Dactylis glomerata)、车前(Plantago erosa)、小

菅草(Themeda hookeri)、西南萎陵菜(Potentilla fulgens)、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粗糙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钝裂银莲花(Anemone obtusiloba)、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草血竭(Bistoria chinensis)、风轮菜(Clinopodium repens)、虎掌草(Anemone rivularis)、黑穗画眉草(Eragrostis nigra)、钟花蓼(Aconogonum campanulatum)、小糠草(Agrostis alba)、小婆婆纳(Veronica serpyllifolia)、菊状千里光(Senecio laetus)、疏花婆婆纳(Veronica laxa)、地榆(Sanguinsorba officinalis)、珠光青香(Gnaphalium magaritaceum)、银衣香清(Anaphalis contortiformis)、昆明沙参(Adenophora confusa)、冷箭竹(Sinarundinaria fangiana)、灰叶堇菜(Viola delavayi)等。

3.2.3.4西南委陵菜杂草草甸

该群落总高度0.03~0.3m,总盖度95~100%,优势种为西南萎陵菜(Potentilla fulgens)。(见:附表1—6)

草本层主要有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早熟禾(Poa anuua)、云雾苔草(Carex nubigena)、牛毛毡(Eleocharis yokoscensis)、灯心草(Juncus effusus)、密穗马先蒿(Pedicularis densispica)、戟叶酸膜(Rumex hastatus)、蓝雀花(Parochetus communis)、清明菜(Gnaphalium affine)、鞭打绣球(Hemiphragma heterofolia)、尼泊尔香清(Anaphalis nepalensis)、獐牙菜(Swertis bimaculata)、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线叶蚤缀(Arenaria linearifolia)、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三叶翻白叶(Potentilla griffithii)、草甸龙胆(Gentiana praticola)、鸭茅(Dactylis glomerata)、车前(Plantago erosa)、小菅草(Themeda hookeri)、西南萎陵菜(Potentilla fulgens)、粗糙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草血竭(Bistoria chinensis)、风轮菜(Clinopodium repens)、矮小柴胡(Bupleurum hamiltonii)、虎掌草(Anemone rivularis)、黑穗画眉草(Eragrostis nigra)、缘毛鸟足兰(Satyrium cilliatum)、白藨(Fragaria nilgerrensis)、钟花蓼(Aconogonum campanulatum)、小糠草(Agrostis alba)、还阳参(Crepis rigescens)、东川早熟禾(Poa mairei)、细秆藨草(Scirpus setaceus)、婆婆纳(Veronica digyma)、地榆(Sanguinsorba officinalis)、珠光青香(Gnaphalium magaritaceum)、昆明沙参(Adenophora confusa)、高山粉条儿菜(Aletris alpestris)、红毛虎耳草(Saxifraga rufescens)、冷箭竹(Sinarundinaria fangiana)、灰叶堇菜(Viola delavayi)、华西悬钩子(Rubus stimulans)、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ia)、齿叶虎耳草(Saxifraga hispidula)、矮胡枝子(Lespedeza forrestii)等。

3.2.3.5 密穗马先蒿杂类草草甸

该群落总高度0.15~0.5m,总盖度100%,优势种为密穗马先蒿(Pedicularis densispica)。(见:附表1—7)

草本层主要有: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早熟禾(Poa anuua)、赤胫散(Bistoria runcinata)、牛毛毡(Eleocharis yokoscensis)、灯心草(Juncus effusus)、密穗马先蒿

(Pedicularis densispica)、戟叶酸膜(Rumex hastatus)、蓝雀花(Parochetus communis)、清明菜(Gnaphalium affine)、獐牙菜(Swertis bimaculata)、线叶蚤缀(Arenaria linearifolia)、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草甸龙胆(Gentiana praticola)、鸭茅(Dactylis glomerata)、车前(Plantago erosa)、小菅草(Themeda hookeri)、西南萎陵菜(Potentilla fulgens)、粗糙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小黄花香(Hypericum elodeoides)、钟花蓼(Aconogonum campanulatum)、小糠草(Agrostis alba)、还阳参(Crepis rigescens)、苦荬菜(Sonchus arvensis)、菊状千里光(Senecio laetus)、珠光青香(Gnaphalium magaritaceum)、银衣香清(Anaphalis contortiformis)、昆明沙参(Adenophora confusa)等。

3.2.4 沼泽化草甸

沼泽化草甸是一类山地的非地带性植被类型,但组成这一类型的大部分植物种类只出现于高山山地,既适应于土壤潮湿又适应于高寒气候。这一类型是山地低洼处土壤沼泽化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类原生植被[15]。

其主要分布于亚高山中上部海拔3000—4000米的山地,有时局部下降至2800米,或上升至4200米。它的分布面积一般都很小,而且都是在局部低洼之处,诸如高山湖泊、水沟附近的湿地,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本类型在滇西北和滇东北各亚高山地区都有零星分布,其中以滇东北大海地区的面积最大。

土壤水分饱和是此类植被存在的主导因子。土壤为沼泽化的草甸土,表土富含粗有机质,黑色微有弹性,生草化明显,底土常有一潜育层。土壤通气性很差。

3.2.

4.1 白花三叶草、牛毛毡草甸

该群落总高度0.15—0.30m、总盖度100%,优势种为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和牛毛毡(Eleocharis yokoscensis)。(见:附表1—8)

草本层主要有: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小车前(Plantago erosa)、剪股颖(Agrostis matsumurae)、菊状千里光(Senecio laetus)、早熟禾(Poa anuua)、尼泊尔蓼(Bistoria nepalensis)、翻白叶(Potentilla fulgens)、云雾苔草(Carex nubigena)、赤胫散(Bistoria runcinata)、鹅肠菜(Myosoton aquaticum)、牛毛毡(Eleocharis yokoscensis)、密穗马先蒿(Pedicularis densispica)、戟叶酸膜(Rumex hastatus)、蓝雀花(Parochetus communis)、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黄鹌菜(Yuongia japonica)、葱状灯心草(Juncus concinnus)、小灯心草(Juncus bufonius)、沼生柳叶菜(Epilobium blinii)、卵叶毛茛(Ranunculus ficariifolius)、广布柳叶菜(Epilobium brevifolium)、水辣蓼(Persicaria hydropiper)、圆叶节节菜(Rotala rotundifolia)、野薄荷(Mentha haplocalyx)、云生毛茛(Ranunculus longicaulis)、东川早熟禾(Poa mairei)、草甸龙胆(Gentiana praticola)、鸭茅(Dactylis glomerata)、车前(Plantago erosa)、粗糙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等。

3.2.

4.2 早熟禾禾草草甸

该群落总高度0.03~0.10m,总盖度100%,优势种为早熟禾(Poa anuua)。(见:附表1—9)

草本层主要有: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小车前(Plantago erosa)、剪股颖(Agrostis matsumurae)、菊状千里光(Senecio laetus)、早熟禾(Poa anuua)、尼泊尔蓼(Bistoria nepalensis)、翻白叶(Potentilla fulgens)、云雾苔草(Carex nubigena)、赤胫散(Bistoria runcinata)、细齿破布草(Stachys kouyangensis)、漆姑草(Sagina japonica)、鹅肠菜(Myosoton aquaticum)、尼泊尔酸膜(Rumex nepalensis)、灯心草(Juncus effusus)、密穗马先蒿(Pedicularis densispica)、戟叶酸膜(Rumex hastatus)、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鸭茅(Dactylis glomerata)、车前(Plantago erosa)、小菅草(Themeda hookeri)、西南萎陵菜(Potentilla fulgens)、圆叶节节菜(Rotala rotundifolia)、钟花蓼(Aconogonum campanulatum)等。

3.2.

4.3 牛毛毡禾草草甸

该群落高度0.03~0.8m,总盖度75~100%,优势种为牛毛毡(Eleocharis yokoscensis)。(见:附表1—10)

草本层主要有: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小车前(Plantago erosa)、剪股颖(Agrostis matsumurae)、菊状千里光(Senecio laetus)、早熟禾(Poa anuua)、翻白叶(Potentilla fulgens)、云雾苔草(Carex nubigena)、赤胫散(Bistoria runcinata)、细齿破布草(Stachys kouyangensis)、尼泊尔酸膜(Rumex nepalensis)、牛毛毡(Eleocharis yokoscensis)、灯心草(Juncus effusus)、土大黄(Rumex nepalensis)、紫云英(Astragalus sinensis)、密穗马先蒿(Pedicularis densispica)、戟叶酸膜(Rumex hastatus)、蓝雀花(Parochetus communis)、清明菜(Gnaphalium affine)、圆叶婆婆纳(Veronica laxa)、婆婆纳(Veronica digyma)、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黄鹌菜(Yuongia japonica)、葱状灯心草(Juncus concinnus)、小灯心草(Juncus bufonius)、卵叶毛茛(Ranunculus ficariifolius)、小婆婆纳(Veronica serpyllifolia)、獐牙菜(Swertis bimaculata)、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广布柳叶菜(Epilobium brevifolium)、野薄荷(Mentha haplocalyx)、云生毛茛(Ranunculus longicaulis)、东川早熟禾(Poa mairei)、草甸龙胆(Gentiana praticola)、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细裂水芹(Oenanyhe thomsoni)、车前(Plantago erosa)、小菅草(Themeda hookeri)、西南萎陵菜(Potentilla fulgens)、水毛茛(Batrachium bungei)、红花三叶草(Trifolium pratense)、粗糙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草血竭(Bistoria chinensis)、香附子(Cyperus rotundifolia)、风轮菜(Clinopodium repens)、钟花蓼(Aconogonum campanulatum)、菊状千里光(Senecio laetus)、圆叶节节菜(Rotala rotundifolia)、地榆(Sanguinsorba officinalis)、白藨(Fragaria nilgerrensis)、碎米莎草(Cyperus iria)、尖果马先蒿(Pedicularis oxycarpa)、大花

柳叶菜(Epilobium wallichianum)等。

3.2.

4.4 圆叶婆婆纳草甸

该群落总高度0.1~0.5m,总盖度98~100%,优势种为圆叶婆婆纳(Veronica laxa)。(见:附表1—11)

草本层主要有: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小车前(Plantago erosa)、剪股颖(Agrostis matsumurae)、菊状千里光(Senecio laetus)、早熟禾(Poa anuua)、尼泊尔蓼(Bistoria nepalensis)、翻白叶(Potentilla fulgens)、云雾苔草(Carex nubigena)、鹅肠菜(Myosoton aquaticum)、细花千里光(Senecio graciliflorus)、黄连花(Lysimachia vulgaris var. stenophylla)、牛毛毡(Eleocharis yokoscensis)、灯心草(Juncus effusus)、土大黄(Rumex nepalensis)、萎陵菜(Potentilla griffithii)、紫云英(Astragalus sinensis)、密穗马先蒿(Pedicularis densispica)、蓝雀花(Parochetus communis)、清明菜(Gnaphalium affine)、圆叶婆婆纳(Veronica laxa)、婆婆纳(Veronica digyma)、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黄鹌菜(Yuongia japonica)、葱状灯心草(Juncus concinnus)、小灯心草(Juncus bufonius)、沼生柳叶菜(Epilobium blinii)、卵叶毛茛(Ranunculus ficariifolius)、鞭打绣球(Hemiphragma heterofolia)、尼泊尔香清(Anaphalis nepalensis)、獐牙菜(Swertis bimaculata)、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广布柳叶菜(Epilobium brevifolium)、东川早熟禾(Poa mairei)、草甸龙胆(Gentiana praticola)、细裂水芹(Oenanyhe thomsoni)、车前(Plantago erosa)、小菅草(Themeda hookeri)、西南萎陵菜(Potentilla fulgens)、粗糙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遍地金(Hypericum wightianum)、风轮菜(Clinopodium repens)、钟花蓼(Aconogonum campanulatum)、小糠草(Agrostis alba)、还阳参(Crepis rigescens)、苦荬菜(Sonchus arvensis)等。

3.3 人工植被

3.3.1 华山松林

华山松林(Pinus armandii)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山体,在滇中、滇西及滇西北各地海拔1800—2800(—3000)米范围内,常见于阴坡、山洼或山体上部等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的地段。其分布大多位于云南松林的上缘。但在多数地区因地形及水湿条件的变化,常与云南松林形成犬牙交错状分布[16]。

从群落的植物区系组成来看,温带成分约占总属数的60%,又有不少的热带区系成分(占33%),世界广布属植物少(仅占7%)[17]。

群落分布地为中亚热带山地的夏雨温凉气候,环境颇为湿润。土壤,大多为在玄武岩、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母质上发育的棕色森林土及森林棕壤。

3.3.2 高山松林

高山松(Pinus. densata)林属于温凉性针叶林,通常分布在亚热带中山上部。大山包

自然保护区的高山松林,是一种人工群落类型,而且是非自然的分布。高山松林在云南省主要分布在北纬27°以北的滇西北横断山山地,海拔3000-3450m的阳坡、半阳坡及半阴坡上,是云南松垂直向上的替代种,向上与云杉林相接。高山松是云南松与油松杂交后代演化形成的类型,在与云南松交错分布的地段,仍有许多杂交种群(hybrid population)的存在,很难区分两个树种。高山松生长迅速,更新良好,抗火力强,是山地中上部理想的造林树种。滇东北并不是高山松的自然分布区,但在保护区的大山包村附近有小面积人工营造的高山松林,海拔3000-3100m,已有20年左右的树龄。

4 结论与讨论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由硬叶常绿阔叶林、灌丛和草甸3个植被型,11个群系,11个群丛组成。主要群系有黄背栎林、冷箭竹灌丛、翻白叶杂草草甸、剪股颖禾草草甸、白花三叶草杂草草甸、西南委陵菜杂草草甸、密穗马先蒿杂草草甸、白花三叶草—牛毛毡草甸、早熟禾禾草草甸、牛毛毡禾草草甸、圆叶婆婆纳草甸。

保护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黑颈鹤的越冬地,湿地是黑颈鹤的主要栖息生境,同时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地,保护区的湿地是一个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目前存在一些威胁因素,从而影响保护区功能的实现[18,19]。

4.1 植被保护措施

(1) 加强植被资源保护和管理, 确保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资源利用以不损害被利用动植物种群本身的生产力、生物量、生活力和生存环境为前提, 以保证生态系统各个组分的协调和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完整性[20]。增加景观异质性, 要符合动物栖息环境要求, 确保大山包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应当寻求各种使大山包湿地景观设施适应自然环境的设计理念, 尊重自然环境,

加强湿地资源的宏观管理。

(2) 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 合理利用植被资源。

经济开发活动的加强使原生生态不断丧失, 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对保护区必须加强对湿地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植被资源开发利用及受威胁等信息的收集与监测工作, 为植被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出建议和背景材料。

(3) 协调保护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长期依赖于自然资源, 保护区建立以后, 当地居民对资源的需求受到限制, 给其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只有大力发展周边经济, 生活有所保证, 自然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4) 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力度和宣传教育工作.

虽然在大山包已经建立了黑颈鹤自然保护区, 但管理和保护机制还很不完善,在保

护区内割草、放牧等破坏黑颈鹤觅食地的活动较为频繁, 尤其是放牧猪的活动对觅食地

的破坏最大。虽然黑颈鹤现在受到广泛的关注, 但保护区内的农民和一些非科研人员对黑颈鹤的了解较少。所以加强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尤显重要。

(5) 实施人工造林, 防止水土流失。

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前提下, 对保护区内和周边的荒山、荒滩实施人工造林, 防止水土流失, 以避免现有湿地的毁坏、减少和消失。因为湿地的生存还受到周边更大范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威胁。外围区域生态环境利用不当, 会使湿地变成―孤岛‖而逐渐退化、消亡。建议将保护区外围的大片湿地划成保护地, 这样把保护区和保护地连成一片, 恢复已经破碎的生境, 这将有利于黑颈鹤越冬地的重建与恢复。

参考文献

[1] 武吉华,张绅.植物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 何晓瑞,吴金亮,马庭矗.中国黑颈鹤越冬地的新发现及其生态环境研究[J].鸟兽天地,1998,30 增

刊:79—86.

[3] 刘宁,邝粉良.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对觅食地选择的初步研究[J].西南林业科学,2006,

35(4):26—32.

[4] 胡健生,吴金亮,党承林.云南昭通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动物性食物研究[N].云南大学

学报,2002,24(6):459—461.

[5] 张尚宏.法国生态学研究简况.生态科学,1991,100.

[6] 四川植被协作组.四川植被[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7] 中国植被编委会.中国植被[M].科学出版社,1980.

[8] 云南植被编委会.云南植被[M].云南:科学出版社,1987.

[9] 宋永昌.植被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 吴征镒.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J].云南植物研究,1979, 1((1):1—20.

[11] 植被生态学研究编辑委员会.植被生态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2.

[13] 董宽虎,靳宗立.亚高山草甸不同坡向牧草产量动态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4,14(1):

22—25.

[14] 王宝荣.云南西北高原湿地植被类型研究[C].云南省生态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0.

[15] 刘宁,邝粉良.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对觅食地选择的初步研究[J].西部林业科

学,2006,35(4).

[16] 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保护司.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17] 孙德辉.云南昭通地区越冬的黑颈鹤[J].野生动物,1998,19(6).

[18] 王有辉,吴至康.我的黑颈鹤与研究[J].动物学杂志,1989,24(2):35—39.

[19] 郑光美,王岐山.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0] 汪达.国际湿地保护策略及模式[J].湿地科学,2003,1(2).

致谢

本文是在导师彭明春副教授与王崇云副教授的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选题、野外调查、室内数据的整理分析、论文的撰写、修改、定稿,无不倾注了导师的心血,在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的导师彭明春副教授、王崇云副教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彭明春老师给我提供了多次实习的机会,得以参加大量科研工作,使我增强了实践经验,开阔了视野,并增强了专业知识。另外王老师和彭老师两位导师还在生活上给予了我莫大的关心和帮助,向两位导师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论文工作的野外考察和室内数据的整理过程中,生态所的许多老师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感谢党承林老师和胡志浩老师,党老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治学态度以及生活上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终生难忘;胡老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将是我以后生活的榜样。在此也向帮助过我的师姐王青璐,师兄王文理、刘路明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特别是父母对我关怀、支持、理解和鼓励。

附表附表1—1:黄背栎群落样地综合表

植物名称

时间2008-8-14 2008-8-14 2008-8-14

度地点大山包乡,旁边山上大山包乡,旁边山上大山包乡,旁边山上

样地面积(mXm)10×10 10×10 10×10 海拔(m)3200 3200 3200

土质、岩石棕壤,玄武岩棕壤,玄武岩棕壤,玄武岩

总盖度(%)95 100 100

总高度(m) 1 0.7 0.6

灌木层盖度(%)30 70 60

灌木层高度(m) 1 0.7 0.6

草本层盖度(%)95 100 100

草本层高度(m) 0.6 0.6 0.5

草本层多优度

矮胡枝子Lespedeza forrestii 4.4 3.3 3.3 Ⅴ白键杆Eulalia pallens 1.1 1.1 1.1 Ⅴ西南萎陵菜Potentilla fulgens 2.3 2.2 + Ⅴ钻叶火绒草Leontopodium subulatum+ 1.1 1.1 Ⅴ鞭打绣球Hemiphragma heterofolia+ +.1 Ⅳ草血竭Bistoria chinensis 1.1 2.2 Ⅳ钝裂银莲花Anemone obtusiloba 1.2 + Ⅳ虎掌草Anemone rivularis+ + Ⅳ密穗马先蒿Pedicularis densispica+ + Ⅳ牛至Origonum vulgare+ + Ⅳ石生紫菀Aster oreophilus+ + Ⅳ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 + Ⅳ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tica+ +.1 Ⅳ细柄草Capillipedium parviflorum 3.3 2.2 Ⅳ羊茅Festuca ovina 2.2 3.3 Ⅳ

19

矮小柴胡Bupleurum hamiltonii+ Ⅱ齿叶虎耳草Saxifraga hispidula+ Ⅱ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ia+ Ⅱ大狼毒Euphorbia nematocypha+ Ⅱ点花黄精Polygonatum punctatum+ Ⅱ发秆苔草Carex capillacea 1.1 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2.3 Ⅱ木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 Ⅱ三叶翻白叶Potentilla griffithii 2.2 Ⅱ山地蓝钟花Cyananthus montanus 1.1 Ⅱ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 Ⅱ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tica+ Ⅱ银衣香清Anaphalis contortiformis+ Ⅱ云南风毛菊Saussurea yunnanensis+ Ⅱ早熟禾Poa anuua+ Ⅱ獐牙菜Swertis bimaculata+ Ⅱ灌木层

黄背栎Quercus pannosa 3.4 4.5 4.5 Ⅴ康定玉竹Polygonatum prattii+.1 + + Ⅴ腋花杜鹃Rhododendron racemosum 2.2 1.2 Ⅳ华山松Pinus armandii 1.1 Ⅱ南烛Lyonia ovalifolia+.1 Ⅱ

20

云南植被多样性区域地理研究

云南植被多样性区域地理研究 ——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分析云南特有植物繁多的原因 摘要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9′~29°15′和东经97°31′~106°12′之间。全省总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八位。云南素以“植物王国”著称于世。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有高等植物426科,2592属,17 000多种,其科、属、种数量分别占全国的88.4%、68.7%和48.8%。全省植被大体可分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亚高山针叶林区三种类型。地域面积广大、地貌特殊以及气候复杂多样等因素共同作用造就云南特有植物繁多的现状。 关键词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 一、云南自然地理概况 (一)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全省土地面积84%是山地。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米。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94%多的面积是山地,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总体而言是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的地势特别高耸,江河切割深邃,呈高山峡谷地貌,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巨大山脉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巨大水系相间排列,呈南北走向,为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著名的世界遗产地—三江并流区,就在这里。从高山峡谷区向东南方向,山脉的高度逐渐降低,江河山系间距也逐渐呈帚状散开,直到呈低山丘陵宽谷地形。全省最高点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m。最低点是滇东南红河哈尼族自治州河口县境内的南溪河口,海拔76.4m。 (二)云南复杂多样的气候 云南地处北回归线两侧,属于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一年四季的太阳光热能较多。云南气候大致与地形相对应。西北部的高山深谷区为山地立体气候区,从海拔几百米上升至几千米的陡坡上真可谓是“十里不同天”,著名的滇金丝猴就出没于此。而北回归线以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南部等地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即全年高温如夏,雨季主要集中在夏秋。东北部的曲靖北部和昭通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冷,雨热同季。全省其他大部分地域属于低纬高原气候,“四季如春”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影响云南的季风来自孟加拉湾,叫做孟湾季风。这是一股带着大量水汽的气流,全国大部分季风气候区的降水也来自于这股季风。旱季盛行干燥的大陆季风,雨季为湿润的海洋季风所控制,形成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但因境内地形复杂,山峦起伏较大,海拔高差悬殊,由河谷到山顶因高度上升产生的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表明云南省“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7~23.7℃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19~22℃,最冷月平均气温6~8℃,年温差一般为10~15℃,日温差可达12~20℃。自北向南,全省各地区的活动积温为644.7~8687℃。各地霜期长短不一致,南部海拔1000m以下地带,全年无霜;北部的昭通市和迪庆州的高海拔地区无霜期210~220天。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平均1100mm;80%~90%的雨量集中在每年5~10月,但各地的降雨量差异明显。

最新云南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云南奶产业发展现状 与对策

云南奶牛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毛华明蒋永宁李永强 云南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优化农业结构,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的需要;是促进产业进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的需要。当前,我省奶业经过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后,正处在从单纯的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结构、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转变的关键时期。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看,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云南饲料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奶牛良种繁育、动物防疫和科学养殖技术推广基础较好,云南很多地方具有养牛挤奶,加工乳制品的传统。到2010年云南奶牛养殖居中国南方各省区前列。奶水牛存栏位居全国第2位,是国家水牛奶等特色奶类的主产区。 一、云南奶业发展市场前景分析 1、奶制品市场需求状况 中国是全球公认的最大的潜在的一个牛奶消费市场。据悉,业内专家指出,如果国内人均牛奶占用量能够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将至少是500亿的乳品市场空间。目前我国奶类年产量接近4000万吨,是世界第三大产奶国,但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只有32.4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根据测算,居民收入每增加1%,带动奶类消费量增长0.8%,如果再加上人口增长、农民转移进城等因素,到2020年我国奶类消费量将比现在增加一倍。这是一个

惊人的市场,既是巨大的机遇,也是艰巨的挑战。根据“十二五”规划,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农村居民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的转移支付。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及农村消费市场日趋成熟,未来农村乳品消费量将大幅增长。 云南人均奶类占有量只有15.5千克,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如果云南奶制品消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省需原料奶100万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每人每天摄入的奶制品量为300克,全省需要量近500万吨。 云南奶制品有约1/3多的原料奶加工成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和销售到省外。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面向西南开发桥头堡的建设,云南成为连接泛珠三角、长江流域与东南亚、南亚、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纽带和桥梁,将为云南奶业的发展提供每年2000万吨-3000万吨原料奶加工成各奶制品的市场空间。 2、原料奶市场需求状况 原料奶供应2013年出现严重短缺,原来中国奶企的加工能力比原奶的供应短缺三分之一左右,同时由于奶牛头数减少,原奶供应量和乳品企业加工能力差距扩大至50%,所以出现全国性奶荒和抢奶现象。9月份~10月份,原奶收购价从每公斤3.75元升至4.5元,涨幅20%。根据对全国各省29个牧场奶价的监测,全国平均奶价由2013年7月份的每公斤4.2元上涨到10月份的4.7元。

1、近三十年来黄土高原植被的变化

近三十年来黄土高原植被的变化 —以环县封山禁牧为例 吴巧利 (历史系2010级历史文化产业) 摘要: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风沙治理、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封山禁牧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了解,分析了偷牧、割草偷草、农民经济收入减少、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该地区封山禁牧政策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建议,以促进封山禁牧与农民的利益协调发展。 关键词:黄土高原封山禁牧效果问题原因建议 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除了地形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黄土层疏松深厚、降雨集中且多暴雨等自然因素之外,主要与土地利用不合理、天然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有关。植被最大程度上的恢复和重建才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风沙飞舞的根本措施。植被建设主要包括人工造林、种草、封山禁牧等几项措施。而在此篇文章中主要围绕封山禁牧来进行说明。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根据孢粉分析、考古发现及文献资料,都反映进入全新世纪以来至三四千年前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分布有茂密的天然森林植被[1]。但近年来由于天气变冷并且越来越干燥,再加上人们乱砍乱伐,无止尽的开垦,环境变得无比的恶劣,刚开始人们还没怎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恶果。但随着时间的变化,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沙尘满天飞舞,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这时人们才迫切的认识到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已经是势在必行了。所以在进入21世纪,封山禁牧这一政策在环县拉开了序幕。 一、封山禁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偷牧现象屡禁不止。 环县自全县实施封山禁牧政策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山区草场生态恢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恶劣的沙尘天气状况。但禁牧政策的实施对当地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种关系生计大事的外来干预,牧民由野外自由放牧变为圈养饲舍,彻底打乱了农民的传统养殖方式。“圈养是目前的替代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自然有其优势,但乡、镇、村的基础条件和自然状况存在着差异,因此对政策的反应自然会有所不同”。[2]禁牧时期,由于实行圈养,而家里缺少饲料,全乡出现不少卖羊的情况,羊只总数骤然下降。很多由于资金、劳动力和耕地状况等因素无法转向圈养的农民,经常冒着被罚款的危险违规放牧,出现“白天入舍晚上放,中午入舍早晚放,紧时入舍松时放,小群入舍大群放,近处入舍远处放,

植物群落样地调查规范化整理lu入与标准

植物群落样地调查的规范化整理 录入与标准 1 总体目标 通过本标准的实施,提出植被、保护植物、特有植物和资源植物的调查、评估的技术规范。 提出植被、保护植物、特有植物和资源植物的数据集成标准。 2 项目的科学依据、意义、特色和创新性 某一地区的植被是各种不同的植物与当地的各种自然条件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植被 是当地气候、土壤、热量、温度、水分诸生态因子,以及生态系统、景观,甚至地质历史 的最好的反映。植被提供了微生物、动物的直接的食物源,又构成了一切动物的生境。一 定的植被总是与一定的物种相联系,因此植被可以指示生境、指示动植物。植被的变化必 然引起生境、物种的变化。而植被又是最直观和最便于监测的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子。植 被是各种生境因子的综合体现,是一切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基础;植被类型及其动态与动物、 真菌、昆虫以及其它植物资源密切相关;因此,植被是资源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动物、 真菌、昆虫等调查和评估的基础。植被的调查是最基础和最基本的工作。 然而,目前信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利于信息共享,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缺乏统一的 数据标准。所以,在目前的技术和方法体系的支持下,按照科学合理的标准,建立植被调 查体系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进行植被、保护植物、特有植物和资源植物研究。 创新性 (1)该标准明确界定了灌木、草本和层间植物的界线,在以往的文献中对灌木、草本和层 间植物的界定不明确,造成不同的调查者和文献之间对同一类植物调查的差异,例如,我 国南方森林中常见的悬钩子Rubus spp.、拔契Smilax spp.在不同的群落调查中或者被划入 灌木层或者被划入层间植物,再如,草质藤本中绞股蓝Gynostemma spp.或者被当作草本层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 黄土高原 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 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基本概况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 亦作Huang-t'u Kao-yuan或Huangtu Gaoyuan) 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之欧阳光明创编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而植被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所以云南省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可以说它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云南植被的复杂多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山地植被类型及各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多样性所致。而且,由于全省的地势状况,各类植被的交错和过渡现象普遍,特别是对各类常见的植被分布影响巨大。 1.云南省的气候特点 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南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较小。但东部也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等特点。由于气候类型多样,形成了云南植被发育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2.云南省得地形地貌 2.1云南省的地形特点

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高山气候比较寒冷终年积雪。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m。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2.2云南省的地貌特点 云南省地貌,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2000m左右。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平均海拔在3000~4000m;云南西南部平均海拔在1500~2200m;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逐渐和缓,平均海拔只在800~1000m,个别地区下降至500m以下,是云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所在。 3. 云南省的植被分布规律 云南省就其整体而言是一个雄伟的高原,其内部山岳高耸,河谷深嵌,地貌结构十分复杂。因此,给予了不同的植物以不同的,适宜的生长环境。植物、植被、植物群落、土壤的类型以及它们的三度空间分布,都与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云南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植物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已经发现了274科,2076属,1.7万种。主要特色物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一.简介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5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主要有黄绵土、褐土和黑垆土。 二.气候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00~750毫米之间。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毫米,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800 毫米,中部400~600毫米,西北部200~300毫米。以200毫米和400毫米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半干旱区,中部为半亚湿润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中部半亚湿润区 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陕北、晋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12℃,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干燥指数1.5~2.0,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带大体一致 东南部半湿润区 主要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平原、甘肃东南部、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干燥指数1.0~1.5,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 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年均温2℃~8℃,年降雨量100~300毫米,干燥指数2.0~6.0。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风沙活动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该区的范围与温带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 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暖温带、少许的中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照、热量充足;夏季降水多.社会经济:劳动力数量多,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劳动力经验丰富;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 摘要: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而植被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所以云南省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可以说它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云南植被的复杂多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山地植被类型及各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多样性所致。而且,由于全省的地势状况,各类植被的交错和过渡现象普遍,特别是对各类常见的植被分布影响巨大。 1.云南省的气候特点 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南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较小。但东部也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等特点。由于气候类型多样,形成了云南植被发育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2.云南省得地形地貌 2.1云南省的地形特点 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高山气候比较寒冷终年积雪。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m。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2.2云南省的地貌特点 云南省地貌,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2000m左右。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平均海拔在3000~4000m;云南西南部平均海拔在1500~2200m;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逐渐和缓,平均海拔只在800~1000m,

微专题三 植被类型及分布

微专题三植被类型及分布 [核心知识必备 ] 1.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素影响 气候气候对植被 ①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 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 域分异。 ②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 一侧生长好。 ③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减少,植被呈 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 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植被对气候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 度大,气温日较差小

地貌地貌对植被 ①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 冷杉生长在阴坡。 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 分异特征。 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 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 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植被对地貌 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 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水文对生物 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 中渔业资源的种类) 植被对水文 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影响水循环,减小河 流含沙量,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 土壤土壤对植被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 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植被对土壤 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亚 热带气候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 加,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2.将“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归纳整理,系统掌握——知识结构法 [实例应用提升] 1.如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公园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常绿灌木外围采用了防寒措

云南省市县乡镇明细(2017版)

云南省 (16市辖区、15县级市、69县、29自治县) 昆明市(辖7区、3县,3自治县,代管1县级市) 东川区(辖6个镇、1个乡) 汤丹镇、因民镇、拖布卡镇、乌龙镇、阿旺镇、红土地镇、舍块乡 晋宁县(辖5个镇、2个乡) 晋城镇、新街镇、二街镇、上蒜镇、六街镇、双河彝族乡、夕阳彝族乡 富民县(辖2个镇、5个乡) 永定镇大营镇罗免彝族苗族乡赤鹫乡款庄乡东村乡散旦乡 宜良县(辖4个镇、2个乡) 狗街镇北古城镇马街镇竹山镇耿家营彝族苗族乡九乡彝族回族乡 嵩明县(辖5个镇、1个乡) 嵩阳镇杨林镇小街镇牛栏江镇滇源镇杨桥镇阿子营乡 石林彝族自治县(辖3个镇、1个乡) 长湖镇、圭山镇、西街口镇、大可乡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辖3个镇、13个乡) 屏山镇转龙镇茂山乡翠华乡团街乡云龙乡中屏乡皎西乡汤郎乡九龙乡则黑乡乌蒙乡雪山乡马鹿塘乡大松树乡撒营盘镇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6个镇、10个乡) 仁德镇塘子镇羊街镇柯渡镇倘甸镇功山镇河口乡七星乡金所乡先锋乡六哨乡鸡街乡风仪乡联合乡金源乡甸沙乡 曲靖市(辖1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共59个镇、47个乡)

麒麟区(3个镇) 茨营镇、东山镇、越州镇 宣威市(辖28个乡镇) 倘塘镇、田坝镇、羊场镇、格宜镇、龙场镇、海岱镇、落水镇、务德镇、龙潭镇、宝山镇、东山镇、热水镇、得禄乡、普立乡、西泽乡、杨柳乡、双河乡、乐丰乡、文兴乡、阿都乡 马龙县(辖2个镇、3个乡) 马过河镇、纳章镇、马鸣乡、月望乡、大庄乡 陆良县(辖7个镇、2个乡) 板桥镇、三岔河镇、马街镇、召夸镇、大莫古镇、芳华镇、小百户镇、活水乡、龙海乡 师宗县(辖5个镇、3个乡) 丹凤镇、雄壁镇、彩云镇、竹基镇、葵山镇、高良壮族苗族瑶族乡、五龙壮族乡、龙庆彝族壮族乡 罗平县(辖4个镇、6个乡) 板桥镇、富乐镇、马镇街、阿岗镇,老厂乡、钟山乡、大水井乡,鲁布革民族乡、旧屋基民族乡、长底民族乡 富源县(辖9个镇、1个乡) 中安镇、后所镇、墨红镇、大河镇、营上镇、竹园镇、富村镇、黄泥河镇、十八连山镇、古敢水族乡、老厂乡 会泽县(辖8个镇、13个乡) 金钟镇娜姑镇迤车镇矿山镇者海镇待补镇大井镇乐业镇纸厂乡马路乡

植被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 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无霜期长达240——300天,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在这样温湿的气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本区域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亚区域,大致以松潘、泸定、水城、百色一线为界。东部亚区域西部亚区域 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它是我国热量最充足的地区,全年积温为7500——9000℃或更高,年平均气温为21——25.5℃,一月平均气温为12——20℃,年降雨量为1200——2200毫米。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活型特征。按照热量条件和植被特点,本区域可分为两个植被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V.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生态专题报告

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工程昭阳段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 生态影响专题报告 委托单位: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编制单位:云南湖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项目名称: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工程昭阳段对云南 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 专题报告 委托单位: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编制单位:云南湖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赵晟(高级工程师) 项目审核:赵晟(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刘翼翎(高级工程师) 编制人员:孔宏(硕士工程师) 秦瑞(硕士工程师) 生态调查人员:孔德军(昆明学院博士、副教授) 杨士剑(云南师范大学博士、教授) 上官法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程师)

工程沿线工程起点段 工程沿线工程止点段(周边植被亚高山草甸等) 沿线植被(亚高山草甸、华山松林等)沿线植被(华山松林等) 沿线植被(华山松林等)沿线植被(旱地、华山松林、亚高山草甸等)

目录 前言 .................................................................................................................... - 1 -1总论 ................................................................................................................... - 1 - 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 1.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 - 1 - 1.1.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 - 1 - 1.1.3项目避让保护区的可行性分析 ................................................................................ - 2 -1.2编制依据 .. (2) 1.2.1法律法规.................................................................................................................... - 2 - 1.2.2部门规章.................................................................................................................... - 3 - 1.2.3技术导则、规范及标准 ............................................................................................ - 4 - 1.2.4国际保护协议............................................................................................................ - 4 - 1.2.5自然保护区相关资料 ................................................................................................ - 4 - 1.2.6项目相关技术文件 .................................................................................................... - 5 -1.3评价范围与评价时段 (5) 1.3.1评价范围.................................................................................................................... - 5 - 1.3.2评价时段.................................................................................................................... - 5 -1.4生态敏感点与保护目标 .. (5) 1.5评价内容 (6) 1.6生态影响评价技术路线 (6) 2项目概况 ........................................................................................................... - 7 - 2.1项目基本情况 (7) 2.1.1项目基本情况............................................................................................................ - 7 - 2.1.2既有公路与本公路及保护区的关系 ........................................................................ - 9 - 2.1.3预测交通量................................................................................................................ - 9 - 2.1.4项目组成及其与保护区关系 .................................................................................. - 10 - 2.1.5施工组织.................................................................................................................. - 13 - 2.1.6施工工艺.................................................................................................................. - 14 - 2.1.7工程占地.................................................................................................................. - 17 - 2.1.8土石方平衡及流向分析 .......................................................................................... - 18 - 2.1.9移民拆迁安置.......................................................................................................... - 20 - 2.1.10投资及实施计划...................................................................................................... - 20 - 2.1.11污染源及“三废”排放 .......................................................................................... - 20 - 2.1.12目前建设情况及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 .................................................................. - 29 -2.2项目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29) 2.2.1与《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3-2020)》的相符性... - 29 - 2.2.2与《昭通市2020年公路交通发展规划》的相符性 ............................................ - 30 - 2.2.3与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符性 .......................................................................... - 30 - 2.2.4与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相符性 .............................................................................. - 30 - 2.2.5与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 年)相符性.................... - 31 - 2.2.6与昭通市渔洞水库水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相符性...................................... - 31 - 2.2.7与《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协调性................... - 32 -

黄土高原植被与水循环关系

黄土高原植被与水循环关系 摘要:为了改善水土保持效果,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和水循环的相互关 系。以黄土高原51个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与降水和蒸散发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多年平均降水量越多的区域, 植被密度越大, 实际蒸散发量也越高。在降水越充沛的区域, NDVI 的变差系数较小, 植被的年际波动也较小。植被密度大的地区, 蒸发效率高, 但蒸发系数较低; 增加植被会增加地表水和地下径流的分配比例。提高土壤含水量是增加植被覆盖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黄土高原; 植被; 降水; 蒸散发; 归一化植被指数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 亦作Huang-t'u Kao-yuan或Huangtu Gaoyuan)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表现为地址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滥牧、过樵、过牧,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所以使得自然灾害发生地频度增多,据记载,1999年, 中国开始在黄土高原地区展开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程。然而, 植树造林与水土保持实践需要考虑到植被覆盖与当地水量平衡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探究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和水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黄土高原特殊的地形和地貌使得当我们是当前急迫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与降雨、蒸散发、径流成分等之间的关系; 研究目的在于预测干旱半干旱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生态水文响应, 并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及资料情况 选择黄土高原地区的51个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 图1) 。研究区内85个站的长期气象观测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 包含逐日降水量、气温、日照时间、风速、相对湿度、辐射等。研究区域内51个子流域出口的月径流数据来源于水利部水文局( 图1)[ 3]。流域边界从1km的数字高程模型( DEM) 中提取。降水

云南省所辖市县乡镇

(24)xx xx (辖5个市辖区、5个县、3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共27个街道、55个镇、53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 五华区(辖9个街道、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华山街道黑林铺街道龙翔街道红云街道普吉街道大观街道莲华街道护国街道丰宁街道厂口乡沙朗白族乡 xx(辖8个街道、2个乡) 东华街道拓东街道联盟街道茨坝街道龙泉街道鼓楼街道金辰街道青云街道双龙乡松华乡 官渡区(辖4个街道、3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关上街道太和街道东站街道金马街道小板桥镇官渡镇大板桥镇阿拉彝族乡矣六乡六甲乡 xx(辖6个街道、3个镇) 马街街道福海街道前卫街道金碧街道永昌街道棕树营街道碧鸡镇海口镇团结镇东川区(辖7个镇、1个乡) 铜都镇汤丹镇因民镇拖布卡镇红土地镇乌龙镇阿旺镇舍块乡 xx(辖8个镇) 八街镇禄脿镇连然镇温泉镇青龙镇太平镇草铺镇县街镇 xx(辖3个镇、4个乡) 斗南镇洛羊镇龙城镇大渔乡马金铺乡七甸乡吴家营乡 晋宁县(辖3个镇、6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

昆阳镇晋城镇宝峰镇二街乡新街乡双河彝族乡夕阳彝族乡上蒜乡六街乡富民县(辖2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永定镇大营镇罗免彝族苗族乡赤鹫乡款庄乡东村乡散旦乡 宜良县(辖5个镇、4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 匡远镇汤池镇南羊镇狗街镇北古城镇马街乡竹山乡耿家营彝族苗族乡九乡彝族回族乡 xx(辖5个镇、2个乡) 嵩阳镇杨林镇小街镇牛栏江镇滇源镇杨桥乡阿子营乡 xx彝族xx(辖7个镇、1个乡) 鹿阜镇石林镇板桥镇圭山镇长湖镇路美邑镇西街口镇大可乡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辖3个镇、13个乡) 屏山镇撒营盘镇转龙镇茂山乡翠华乡团街乡云龙乡中屏乡皎西乡汤郎乡马鹿塘乡大松树乡九龙乡则黑乡乌蒙乡雪山乡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6个镇、10个乡) 仁德镇塘子镇羊街镇柯渡镇倘甸镇功山镇河口乡七星乡金所乡先锋乡六哨乡鸡街乡风仪乡联合乡金源乡甸沙乡 xx (辖1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共9个街道、59个镇、47个乡[其中8个民族乡]) xx(辖5个街道、3个镇、3个乡) 南宁街道廖廓街道西山街道珠街乡沿江乡东山镇越州镇白石江街道茨营乡三宝镇建宁街道 xx(辖4个街道、14个镇、8个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