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专题报告

生态专题报告

生态专题报告
生态专题报告

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工程昭阳段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

生态影响专题报告

委托单位: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编制单位:云南湖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项目名称: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工程昭阳段对云南

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

专题报告

委托单位: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编制单位:云南湖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赵晟(高级工程师)

项目审核:赵晟(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刘翼翎(高级工程师)

编制人员:孔宏(硕士工程师)

秦瑞(硕士工程师)

生态调查人员:孔德军(昆明学院博士、副教授)

杨士剑(云南师范大学博士、教授)

上官法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程师)

工程沿线工程起点段

工程沿线工程止点段(周边植被亚高山草甸等)

沿线植被(亚高山草甸、华山松林等)沿线植被(华山松林等)

沿线植被(华山松林等)沿线植被(旱地、华山松林、亚高山草甸等)

目录

前言 .................................................................................................................... - 1 -1总论 ................................................................................................................... - 1 -

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

1.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 - 1 -

1.1.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 - 1 -

1.1.3项目避让保护区的可行性分析 ................................................................................ - 2 -1.2编制依据 .. (2)

1.2.1法律法规.................................................................................................................... - 2 -

1.2.2部门规章.................................................................................................................... - 3 -

1.2.3技术导则、规范及标准 ............................................................................................ - 4 -

1.2.4国际保护协议............................................................................................................ - 4 -

1.2.5自然保护区相关资料 ................................................................................................ - 4 -

1.2.6项目相关技术文件 .................................................................................................... - 5 -1.3评价范围与评价时段 (5)

1.3.1评价范围.................................................................................................................... - 5 -

1.3.2评价时段.................................................................................................................... - 5 -1.4生态敏感点与保护目标 .. (5)

1.5评价内容 (6)

1.6生态影响评价技术路线 (6)

2项目概况 ........................................................................................................... - 7 -

2.1项目基本情况 (7)

2.1.1项目基本情况............................................................................................................ - 7 -

2.1.2既有公路与本公路及保护区的关系 ........................................................................ - 9 -

2.1.3预测交通量................................................................................................................ - 9 -

2.1.4项目组成及其与保护区关系 .................................................................................. - 10 -

2.1.5施工组织.................................................................................................................. - 13 -

2.1.6施工工艺.................................................................................................................. - 14 -

2.1.7工程占地.................................................................................................................. - 17 -

2.1.8土石方平衡及流向分析 .......................................................................................... - 18 -

2.1.9移民拆迁安置.......................................................................................................... - 20 -

2.1.10投资及实施计划...................................................................................................... - 20 -

2.1.11污染源及“三废”排放 .......................................................................................... - 20 -

2.1.12目前建设情况及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 .................................................................. - 29 -2.2项目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29)

2.2.1与《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3-2020)》的相符性... - 29 -

2.2.2与《昭通市2020年公路交通发展规划》的相符性 ............................................ - 30 -

2.2.3与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符性 .......................................................................... - 30 -

2.2.4与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相符性 .............................................................................. - 30 -

2.2.5与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 年)相符性.................... - 31 -

2.2.6与昭通市渔洞水库水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相符性...................................... - 31 -

2.2.7与《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协调性................... - 32 -

2.3项目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相符性分析 (33)

2.3.1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相符性 .............................................. - 33 -

2.3.2与《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相符性 ...................................................... - 34 -

2.3.3与《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条例》的相符性............................... - 35 -

2.3.4与《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的相符性 ...................................................................... - 36 -

2.3.5与《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的相符性 .................................................................. - 36 -

2.3.6与《云南省昭通渔洞水库保护条例》的相符性 .................................................. - 37 -2.4项目选址、选线合理性分析.. (38)

2.4.1方案比选.................................................................................................................. - 38 -

2.4.2项目选线的合理性 .................................................................................................. - 41 -

2.4.3施工“三场”的合理性 .......................................................................................... - 41 -2.5项目与自然保护区的位置关系. (42)

3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 - 43 -

3.1基本概况 (43)

3.2自然特征 (43)

3.2.1地形地貌.................................................................................................................. - 43 -

3.2.2地质构造与地层...................................................................................................... - 43 -

3.2.3气候.......................................................................................................................... - 44 -

3.2.4土壤.......................................................................................................................... - 45 -

3.2.5水文.......................................................................................................................... - 45 -3.3社会经济概况 . (47)

3.3.1社区居民的分布现状 .............................................................................................. - 47 -

3.3.2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 48 -3.4历史沿革与管理现状 . (48)

3.5功能区划 (49)

3.6主要保护对象及分布 (49)

4评价区生态现状调查 ..................................................................................... - 52 -

4.1生态功能定位 (52)

4.2调查时间及样地样线设置 (52)

4.2.1植被和植物多样性调查 .......................................................................................... - 53 -

4.2.2陆栖脊椎动物调查 .................................................................................................. - 54 -4.3生态系统现状调查 .. (54)

4.4植被现状调查 (55)

4.4.1植被分类原则及系统 .............................................................................................. - 55 -

4.4.2植被分类系统.......................................................................................................... - 56 -

4.4.3主要植被类型特征 .................................................................................................. - 56 -

4.4.4生物量...................................................................................................................... - 60 -4.5植物多样性现状调查 . (60)

4.5.1植物种类组成.......................................................................................................... - 60 -

4.5.2植物的区系特征...................................................................................................... - 61 -

4.5.3资源植物.................................................................................................................. - 64 -

4.5.4珍稀保护植物和区域特有种 .................................................................................. - 66 -

4.5.5名木古树.................................................................................................................. - 66 -

4.6陆栖脊椎动物多样性现状调查 (66)

4.6.1两栖类...................................................................................................................... - 66 -

4.6.2爬行类...................................................................................................................... - 67 -

4.6.3鸟类.......................................................................................................................... - 67 -

4.6.4哺乳类...................................................................................................................... - 69 -

4.6.5主要保护对象.......................................................................................................... - 70 -

4.6.6评价区黑颈鹤资源现状 .......................................................................................... - 75 -4.7土地利用调查 . (77)

4.8水土流失调查 (78)

4.9主要生态问题调查 (78)

4.10评价区生态现状综合评价 (78)

5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 - 80 -

5.1对生态系统及环境质量影响分析 (80)

5.1.1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 80 -

5.1.2对水环境的影响...................................................................................................... - 80 -

5.1.3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 - 81 -

5.1.4对声环境的影响...................................................................................................... - 81 -5.2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82)

5.2.1对植被的影响.......................................................................................................... - 82 -

5.2.2对生物量的影响...................................................................................................... - 83 -

5.2.3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 - 84 -5.3对陆栖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84)

5.3.1施工期对陆生动物的影响 ...................................................................................... - 84 -

5.3.2运营期对陆生动物的影响 ...................................................................................... - 85 -5.4对景观生态体系的影响分析.. (86)

5.5对保护区的累积生态影响分析 (86)

5.6环境风险分析 (87)

5.6.1施工期环境风险分析 .............................................................................................. - 87 -

5.6.2运行期环境风险分析 .............................................................................................. - 88 -5.7对保护区及其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预测 (88)

6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 - 91 -

6.1设计原则及目标 (91)

6.1.1设计原则.................................................................................................................. - 91 -

6.1.2设计目标.................................................................................................................. - 91 -6.2设计阶段生态保护措施 (91)

6.3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 (92)

6.4运行期生态保护措施 (94)

6.5生态监理与监测措施 (95)

6.5.1生态监理.................................................................................................................. - 95 -

6.5.2生态监测计划.......................................................................................................... - 95 -6.6生态恢复与补偿措施 . (96)

6.6.1生态恢复费的计算依据 .......................................................................................... - 96 -

6.6.2生态影响的补偿措施 .............................................................................................. - 97 -

6.7生态保护措施投资估算 (97)

7结论与建议 ..................................................................................................... - 99 -

7.1评价结论 (99)

7.1.1植被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 - 99 -

7.1.2植物多样性.............................................................................................................. - 99 -

7.1.3陆栖脊椎动物多样性 ............................................................................................ - 100 -

7.1.4综合评价结论........................................................................................................ - 100 -7.2建议 (101)

附录

附录1 评价区群落样地调查表

表1 华山松群落样地综合表

表2 峨眉蔷薇样地记录表

表3 西南委陵菜样地记录表

表4 海竹群落样地记录表

附录2评价区主要植物名录

1 蕨类植物

2 裸子植物

3 被子植物

附录3 评价区陆生脊椎动物名录

表1 评价区分布的两栖类名录

表2 评价区分布的爬行类名录

表3 评价区分布的鸟类名录

表4 评价区分布的哺乳类名录

附件

附件1 国家林业局文件林规发[2013]133 号国家林业局关于江西齐云山等5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批复

附件2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选字第SZ532101201600025号)

附件3 昭通市抗震防震(恢复重建办公室)情况说明

附件4 昭通市昭阳区交通运输局、昭通市昭阳区发展和改革局情况说明

附件5 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关于大山包公路占地说明

附件6 昭阳区人民政府关于批准新街至大山包公路工程昭阳段建设项目请示的批复(昭区政复[2016]78号)

附件7 昭通市国土资源局昭阳区分局关于G356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工程昭阳段项目建设拟用地意见

附件8 《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昭阳段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

多样性影响评价报告》云南省林业厅专家审查意见

附件9 国家林业局关于同意在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修建新街至大山包公路的行政许可决定(林资许准[2017]233 号)

附件10 《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工程昭阳段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专题报告》的审查意见

附件11 专家名单

附件12 专家意见修改对照表

附件13 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工程昭阳段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承诺书

附图

附图1 项目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附图2 项目总体布置图

附图3 项目区总平面布置及纵断面图(附图3.1-附图3.4,共4张)

附图4 项目区域水系图

附图5 工程与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关系图

附图6 工程与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位置关系图

附图7 工程与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栖息地位置关系图

附图8 野外调查路线及样方点分布图

附图9 评价区植被现状图

附图10 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11评价区珍稀保护动物分布示意图

附图12 评价区卫星影像及黑颈鹤种群数量与分布图

附图13 项目与云南生态功能区划位置关系图

附图14 项目与路网规划的关系图

前言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西北部大山包镇,总面积19200 hm2。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类别,湿地类型的小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为黑颈鹤及其越冬栖息地—亚高山沼泽化草甸(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该保护区于2003年1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副处级管理局。2004年12月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1年12月被评为“中国最美湿地”。

大山包湿地处于海拔3000~3200m 的高原山地上,集水域、沼泽、草甸为一体,亚高山沼泽化草甸湿地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濒危鹤类??黑颈鹤的主要越冬栖息地之一。自1990 年大山包发现黑颈鹤以来,其种群数量逐年增加,1990年为200 余只,2004 年达1000 余只,近年来最多时记录到1279 只,越冬个体密度居全国首位。

拟建项目是属于鲁甸8.03地震灾后恢复重建G356 线鲁甸县新街至昭阳区通阳大桥段公路改造项目支线段(说明详见附件3、4)。拟建项目是在昭通市至大山包黑颈鹤保护区管护所(大山包镇政府所在地)四级公路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建成后道路仍为四级公路,是目前进入大山包镇的主干道;项目起点位于新街乡酒房村,与正在实施的G356线昭阳区烟堆山至鲁甸县新街段公路K49+630处相接,由东向西经小石岩、石板板、马路村、中海子,止于大山包,与省道S301线大山包至通阳桥段顺接,路线全长10.51km。拟建公路项目全线均位于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距离保护区缓冲区最近距离为10m,距离保护区核心区最近距离为197m。具体位置关系见附图5。项目建设不占用黑颈鹤的重要栖息地,距离黑颈鹤夜宿地最近距离为2130m,距离黑颈鹤避寒区最近距离为3790km,距离黑颈鹤觅食区最近距离为10m,具体位置关系见附图7。

拟改扩建公路目前虽均为柏油路面,但路面差,弯道多,且该段公路修建年代较早,在修建时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存在建设标准低,安全设施较少,桥梁承载力不足等问题,并在2013年遭受鲁甸8.03地震影响,部分路面及路基受损,已经不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大大影响了大山包镇居民的正常出行。

受建设单位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委托,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于2016年9月编制了《云南省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昭阳段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办函[2014]1419 号的要求,受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委托,云南湖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承担《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工程昭阳段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专题报告》编制工作。我单位在接到建设单位委托后,立即成立项目组,于2016年11月和2017年3月对项目现场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的重点为拟建公路沿线植被、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特别是国家和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并对项目评价区内黑颈鹤的数量和分布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同时对项目所在地相关部门进行了走访。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工程昭阳段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专题报告》(送审稿),供建设单位上报审批。

为最大限度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沿老路改扩建。原老路位于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项目出于保护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考虑,已成功避开缓冲区,但无法避开实验区,只能在保护区选址,项目路线全线位于保护区的实验区。项目建设与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划不存在明显不符。工程建设将导致区域陆生生境的减少,但不会引起植被类型的消失和景观生态结构的明显改变;使陆生动植物生境减少,但不会引起动植物物种的灭绝和区系的明显改变。经分析论证,工程的建设对保护区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植被、动植物多样性影响较小;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结构功能的完整性影响较小。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避免或减少。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本工作得到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总论

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1、项目的建设是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的需要

本公路的修建对于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促进保护区建设和保护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项目的建设是完善救援通道、增强抗灾救灾能力的需要

项目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高山峡谷地形加上松散的地质条件、复杂的地质构造,是地震、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区,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拟建项目是属于鲁甸8.03地震灾后恢复重建G356 线鲁甸县新街至昭阳区通阳大桥段公路改造项目支线段。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提高该地区交通线的抗灾能力,为人们应对自然灾害、提高抗灾救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项目的建设是改善沿线居民出行条件的需要

保护区周边乡镇与外界的交通极不方便,现状公路虽均为柏油路面,但路面差,弯道多,行车安全性较差。项目的改建将能有效改善大山包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缓解沿线村庄、乡镇出行难、周期长的问题。

4、项目的建设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需要

该区域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的农业贫困地区,项目沿线聚居着多种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缓慢,要使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脱贫致富,逐步走上富裕之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加快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沿线地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内地的差距。因此,项目建设对加快沿线地区脱贫致富、实现精准扶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拟建项目是属于鲁甸8.03地震灾后恢复重建G356 线鲁甸县新街至昭阳区通阳大桥段公路改造项目支线段。本项目为大山包及周边村镇通往昭阳区及鲁甸县的重要通道,现状公路虽均为柏油路面,但路面差,弯道多,行车安全性较差。项目的改建将能有效缓解沿线村庄、乡镇出行难、周期长的问题,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镇一体化的进程。为最大限度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沿老路改扩建。原老路位于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项目出于保护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考虑,已成功避开缓冲区,但由于大山包镇位于保护区实验区,故无法避开实验区,只能在保护区选址,项目路线全线位于保护区的实验区。项目建设与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划不存在明显不符。工程建设将导致区域陆生生境的减少,但不会引起植被类型的消失和景观生态结构的明显改变;使陆生动植物生境减少,但不会引起动植物物种的灭绝和区系的明显改变。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避免或减少。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1.1.3项目避让保护区的可行性分析

本工程为公路改扩建项目,原老路位于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项目出于保护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考虑,在本次的线路布设中已避开缓冲区,但由于大山包镇位于保护区实验区,因此项目无法避开实验区,只能在保护区设置,经调整,本次改扩建后的路线全线位于保护区的实验区。

1.2编制依据

1.2.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1 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 年9 月);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 号,2002 年10 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 年4 月修改);

(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6年7月修订,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 年9 月);

(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00 年1 月29 日,国务院令第278 号);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 年8 月1 日,国务院第120 号令);

(9)《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 年10 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 年2 月12 日,国务院批准);

(11)《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7 年12 月);

(12)《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2013 年12 月);

(13)《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1995 年9 月);

(14)《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1996 年11 月);

(15)《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1992 年11 月);

(16)《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

(17)《云南省施行“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若干规定》;

(18)《云南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

(19)《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20)《云南省昭通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

1.2.2部门规章

(1)《关于下放和取消自然保护区有关事前审查事项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2015]66 号);

(2) 《关于调整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引导节约集约利用林地的通知》(财税[2015] 122号);

(3)《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第145次常务会议通过,2011年3月5日实施);

(4)《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3)第5号);

(5)《关于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交通部交公路发[2004]164号,2004年4月);

(6)《关于加强公路规划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发[2007]184号);

(7)《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保护纲要的通知》,(国发[2000]38号);

(8)《国务院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国发[1983]62号);

(9)《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环发[2001]4号);

(10)《关于进一步加强山区公路建设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意见》

(交公路发[2005]441号);

(11)《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国家林业局令第32号,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12)《关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1999]177号);

(13)《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环发[2015]57号);

(14)《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国务院文件,国发[2000]38号);

(1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 63 号);

(16)《国务院关于印发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发〔2014〕56号)。

1.2.3技术导则、规范及标准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l-2011);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4)《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态影响专题报告编制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环办函[2014]1419 号);

(5)《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国务院1999 年);

(6)《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务院1988 年)。

1.2.4国际保护协议

(1)《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 公约)(2013 版);

(2)《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 红色名录)(2014 版)。

1.2.5自然保护区相关资料

(1)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3-2020)》;

(2)《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3) 《中国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本底调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与地理科学学院,2009年。

1.2.6项目相关技术文件

(1)《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工程昭阳段可行性研究报告》(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11月);

(2)《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工程昭阳段水土保持方案初步设计报告书》(云南鲁布革顾问有限公司,2017年2月);

(3)《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昭阳段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报告》(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7年2月)。1.3评价范围与评价时段

1.3.1评价范围

生态环境评价范围为拟建公路中心线两侧及施工边界外扩1000m的范围,面积为1527.69hm2,海拔范围介于2640~3171m 之间。

对于保护区影响而言,其评价范围为整个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3.2评价时段

评价时段包括施工期和运行期,具体为:

现状:以2016年实地调查资料为主。

施工期:施工总工期10个月,即2016年7月至10月和2017年4月至2017年10月。

运行期:工程运行后3~5年。

1.4生态敏感点与保护目标

评价区主要敏感点和保护目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及其越冬栖息地—亚高山沼泽化草甸。

保护工程占地及其周边影响区的生态系统完整性,主要对占地和施工影响的

植被及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尽快恢复因工程建设受损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减少量,道路施工及营运过程中重点对黑颈鹤、灰鹤、松雀鹰、普通鵟、白腹锦鸡、红隼 6 种鸟类进行保护,尽量减少对动物生境的影响。

1.5评价内容

根据《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态影响专题报告编制指南》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的要求,结合本项目的特点,确定本工作的评价内容为:

(1) 工程占地对植被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2) 工程占地引起的生物量损失;

(2) 工程建设对植物、动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的影响;

(3) 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及环境要素(水、气、声环境)质量的影响;

(4) 工程建设对保护区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

1.6生态影响评价技术路线

图1.6-1 生态影响评价技术路线图

2项目概况

2.1项目基本情况

2.1.1项目基本情况

2.1.1.1地理位置

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工程昭阳段位于昭通市昭阳区境内,起点地理坐标为:N:27°24'30.43",E:103°23'00.40",终点地理坐标为:N:27°24'32.84",E:103°19'22.74"。全线长度为10.51km,起点与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工程鲁甸段(以下简称“鲁甸段”)终点相接,由东向西经石板板、马路村、中海子,讫于大山包,与省道S301线大山包至通阳桥段顺接。利用老路拼宽改造路段长约9.70km,约占全长的92.3%,周边有村寨内的机耕道等,交通较为便利。

2.1.1.2基本概况

建设单位: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项目名称: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工程昭阳段

项目地点: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

行政隶属:昭通市昭阳区

建设性质:改扩建建设类工程

工程任务:交通运输

工程等级或规模:四级公路,路线全长10.51km

设计车速:20~40km/h

工程投资:7362.32万元(其中,土建投资4891.60万元)

建设工期:施工总工期10个月,即2016年7月至10月和2017年4月至2017年10月。

2.1.1.3建设性质及规模

路线起点位于新昭大路昭阳区与鲁甸县分界处,与新街至大山包公路鲁甸段相接,路线走向由东向西布设,途经白水洞、小梁子、马路村、中海子,止于大山包镇,接大山包镇南过境公路起点,路线全长10.51km。K线全线采用设计速度20~40km/h进行布设,不过重强调路线平面与纵面指标,基本沿老路进行拼

宽改造,主要针对局部曲线半径不足15m、纵坡大于9%的地段进行改造。保证路基宽度8.5m的前提下提升道路通行容量。

全线原地面标高为2651.51m~3161.00m,设计标高为2651.51m~3156.68m。全线路基宽度为8.5m,具体布置为:行车道宽2×3.5m,土路肩宽2×0.75m。路面横坡行车道及路肩均采用2%。公路等级为四级公路,设计载荷为公路—Ⅱ级,设计时速为20~40km/h,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洪水频率为50年一遇。全线无桥梁、隧道;布设涵洞16道总长130.69m。需布设施工场地1处,表土堆场1处。全线最大开挖高度为7.25m,桩号为K19+700;最大回填高度为7.04m,桩号为K16+143.4。

本项目区全长10.51km,利用老路拼宽改造路段长约9.70km,约占全长的92.3%,对小半径曲线段改造偏离老路新建段落5处路线全长约0.81km,约占全长的7.7%。原有老路为四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7.0m,路面宽度6.0m,设计行车速度20km/h,双向两车道路面。老路标准横断面尺寸布置:0.5m土路肩+2×3.0m 行车道+0.5m土路肩,沥青混凝土路面。土路肩外侧采用30×40cm混凝土或浆砌片石护肩,部分段落设置浆砌片石挡墙。本次建设利用老路路段路基扩建至8.5m。

表2.1-1 工程技术指标及主要工程数量表

2.1.2既有公路与本公路及保护区的关系

(1)原有公路设计标准

本项目老路为四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7.0m,路面宽度6.0m,设计行车速度20km/h,双向两车道路面。标准横断面尺寸布置:0.5m土路肩+2×3.0m行车道+0.5m土路肩,沥青混凝土路面。土路肩外侧采用30×40cm混凝土或浆砌片石护肩,部分段落设置浆砌片石挡墙。本项目起点与老路T型交叉,老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终点顺接老路,为新建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

(2)本公路与老公路建设关系

本项目区全长10.51km,利用老路拼宽改造路段长约9.70km,约占全长的92.3%,对小半径曲线段改造偏离老路新建段落5处路线全长约0.81km,约占全长的7.7%。

(3)原有公路与保护区的位置关系

原有公路全线位于保护区内,位于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

2.1.3预测交通量

本项目所在通道是昭阳区、新街和大山包的主要出行道路,这些乡镇之间短途出行主要依靠公路。因此,在拟建项目交通量预测中,不考虑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转移影响,只对项目所在公路通道的趋势和诱增交通出行量进行分析、预测。

根据可研报告,运营期预测年限取道路竣工投入运营后的第1年、第7年、第15年三个时段,项目运营期的预测评价时段分别为:近期2018年(779辆/d),中期2024年(1142辆/d),远期2032年(1713辆/d)。

表2.1-2 公路工程各特征年交通量预测表单位:辆/d

根据项目可研,确定昼间(06:00~22:00)车流量占全天的80%,夜间(22:00~06:00)车流量占全天的20%,高峰小时车流量占全天的10%计;小型车、中型车和大型车比例分别为近期:45.62%、43.05%、29.22%;中期:43.23%、25.16%、31.61%;远期:41.44%、23.82%、34.74%。

表2.1-3 拟改造道路工程各特征年各车型交通量预测表单位:辆/h

2.1.4项目组成及其与保护区关系

本工程项目由道路工程、边坡工程、表土堆场区、施工场地区等组成。项目组成及其与保护区关系详见表2.1-3。

表2.1-3 项目组成及其与保护区关系一览表

环评生态评价专题报告

生态评价专题报告 一、生态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防护海堤工程项目位于粤西南海边,本工程施工安排在2月至7月之间进行。 防护海堤工程项目工程所在地内无雨量站,雨量及风速的资料,参照县气象台资料,徐闻县位于北亚热带地区,据1959年至1979年统计多年平均气温22.9℃,历年最高为38.8℃,最低为2.3℃。该地区直接受海洋季节气候影响,降雨相差悬殊,年内分配变化很大。多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最小680毫米,最高1772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雨量占全年的15%,5月至9月降雨量占全年85%。枯水年偏枯年占44.4%,平水年占47.2%,丰水年占8.4%,偏枯年与平水年几乎相等。每年的7-10月为本地台风多发的季节,特别是2008年的“北冕”台风给当地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本区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01.1毫米,该地区按蒸发量和降雨量比值为1:1.13来分析。蒸发量过大,属于缺水干旱地区。 徐闻县海关驻海安办事处位于徐闻县海安镇海安大道南侧,东南临海,海岸线长100多米,海岸线至今没有修建防护海堤。由于近年业务的发展,办事处大院内又修建多栋业务办公楼,特别是2008~2009年修建的缉私办公大楼及武警营房离海岸线较近,大约只有15米。海岸线因长年受海浪的冲刷、浸泡、侵蚀,多处出现坍塌、滑坡现象。由于受到近几年来6个台风带来的大量雨水对岸堤的浸泡和产生巨浪对岸堤的冲击,目前岸堤的坍塌和滑坡加剧。 防护海堤工程项目是为了保护多栋业务办公楼、武警营房和附近居民住宅,工程的兴建对推动徐闻县海安镇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该项目从国民经济评价上是合理的,经济效益显著。综上所述,徐闻县防护海堤工程项目对海安镇发展工农业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防护海堤工程项目是新建项目,故项目建设期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永久占地和临时施工场地等对土地的占用,堆填碾压等会形成一些新的裸露面,引起土壤侵蚀加速。 (2)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临时占地,以及土料场开挖等,会对所在区域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及植物造成环境影响。

贯彻落实“河长制”推动主要河流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工程工作情况汇报

贯彻落实“河长制”推动主要河流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工程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县切实按照省、市关于“河长制”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XX主任来县视察指导“河长制”相关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县区域范围内主要河流的分布情况,全面推动县区域内主要河流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工程,“河长制”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工作推进体系。按照“建立管理机构、明确工作目标、落实管理责任、严格管理考核”的要求,全面建立了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以县、乡、村三级“河长”为主要内容的“河长制”组织体系,对全县范围内18条主要河流全部落实了具体责任人,由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县级“总河长”、“副总河长”,县委、县政府分管同志分别担任盱江和黎滩河“县河长”,河流所经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乡河长”,所经村委会主任担任“村河长”,各级“河长”名单均在政府网站公布,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同时,设立了县、乡(镇)“河长制”办公室,落实了管理人员和工作经费。县“河长制”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具体负责全县“河长制”日常工作。

二、严格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先后研究下发了《&&&“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试行)》、《&&&“河长制”工作督办制度(试行)》等文件,对各级“河长”、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进行了再细化、再明确。“总河长”、“副总河长”领导全县“河长制”工作,分别承担总督导、总调度职责;县级“河长”指导、协调所辖河流河湖保护管理工作,督导下级“河长”和县直有关责任部门履行职责;“河长制”办公室具体负责“河长制”的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考核工作;乡(镇)“河长”牵头推进河湖突出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湖巡查保洁、河湖生态修复和河湖保护管理,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履行职责;相关部门协助“河长”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能,负责河道治理具体工作的落实。同时,针对“河长制”工作,专门建立了联席会议、信息通报、问题督办三大机制,确立了由“河长”牵头召集“河长制”办公室和相关部门,协调解决河湖保护管理重点难点问题;加强河流保护管理工作的沟通与协调,定期发布工作信息,通报典型事例;由“河长”签发督办单,对河湖保护管理重要事项进行督办。 三、把握工作重点,着力开展污染源治理。一是工业污染治理。在全市县(区)中率先建立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对重点污染源企业排污口实施24小时在线监控。加强河流水质监测,重点对沿河1公里工业企业开展执法检查,对多家污染较大的小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 成立派驻纪检组以来,我组严格落实省、市、区相关文件,保持预防、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保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通过检查驻在部门开展不正之风专项整治情况、“三公经费”使用和报销情况、谈话提醒制度落实情况、“一卡通”工作整改情况、落实岗位职责情况,开展班子成员和重要岗位中层干部“一对一”谈话、普通干部职工座谈、“三重一大”事项全程参与、党组会议和廉政教育会驻会监督等工作,对驻在部门的政治生态和干部作风进行了深入了解,现将主驻在部门政治生态建设情况和班子成员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治生态情况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理念,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细化实化具体化工作举措,充分发挥办公室最大职能作用,推动了区委区政府各项部署落地见效。 (二)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及时调整办公室新任领导班子责任分工,进一步明确党组书记为管党治党的第一责任人,机关党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办公室党建工作,各班子成员严格履行“一岗双责”责任制,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分管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部署会议,对落实“两个责任”进行了研究,并制定责任清单和工作清单。党组书记牵头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分管股室负责人签订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20余份,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

(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扎实开展“三会一课”,实行每月召开支委会和党小组会,每季度召开党员大会,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等工作,引导全体党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纪党规、法纪法规等知识,并现场测试12次,参与区季度微测评活动4次,观看《围猎》《榜样·罗官章》等廉政教育片,积极倡导以正面先进为榜样、以反面典型为警醒,形成震慑,促使其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规定。 (四)严守党的各项纪律。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规定,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强化监督管理,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管理、“三公”经费使用、公务接待以及会议活动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时提醒党员干部,有效防止“四风”反弹。半年来,未发现区政府办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工作纪律的行为。 (五)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度,坚持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提交党组会议集体决策,邀请纪检组驻会监督,严格执行主要领导末位发言、会议全程纪实、重大事项“双记录”等机制,实现了议事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断完善内部运行制度,修订财务、公车、食堂等管理制度8项,对出差、接待、采购、会务等费用报销流程、审批权限、报账资料进行了细化明确,对公车实行定点停放、定点加油和定点维修,对机关食堂实行采购员、库管员、出纳员、纪检员共同参与,每月询价,相互监督。落实了谈心谈话制度,实行了主要负责人与分管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与股室负责人、股室负责人与股室成员点对点、面对面,开展全覆盖式廉政谈话提醒。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论证报告编写提纲

B B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编写提纲 前言 1 总论 1.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2 编制依据 1.3 论证目的与原则 1.4 生态环境影响论证范围及时段 1.5 生态环境敏感点与保护目标 1.6 论证内容 1.7 生态环境影响论证技术路线 2 建设项目概况 2.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2.2 规划符合性分析 2.3 比选方案及推荐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2.4 生态影响源及其强度 3 项目涉及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生态现状调查 3.1 主要生态功能 3.2 生态系统现状调查 3.3 陆生动植物调查 3.4 水生生物调查 3.5 水资源调查 3.6 水土保持调查 3.7 自然遗迹调查 3.8 土地利用调查 3.9 历史沿革与管控要求 3.10 既有项目现状 3.11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调查 3.12 论证区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论证 4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4.1 生态系统及主要生态因子影响分析 4.2 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4.3 动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4.4 水资源影响分析 4.5 水土保持影响分析 4.6 自然遗迹影响分析 4.7 景观影响分析 4.8 累积生态影响分析 5 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5.1 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 5.2 运营期生态保护措施 5.3 生态监测与监理措施 5.4 生态恢复与补偿措施 5.5 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清单 6 涉及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项目建设基本原则符合性分析6.1 生态功能影响分析 6.2 国土空间性质影响分析 6.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6.4 保护面积影响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图件 8.1 附件 8.2 附表 8.3 附图 8.4 其他提交材料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单位政治生态情况报告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单位政治生 态情况报告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 成立派驻纪检组以来,我组严格落实省、市、区相关文,保持预防、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保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通过检查驻在部门开展不正之风专项整治情况、“三公经费”使用和报销情况、谈话提醒制度落实情况、“一卡通”工作整改情况、落实岗位职责情况,开展班子成员和重要岗位中层干部“一对一”谈话、普通干部职工座谈、“三重一大”事项全程参与、党组会议和廉政教育会驻会监督等工作,对驻在部门的政治生态和干部作风进行了深入了解,现将主驻在部门政治生态建设情况和班子成员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治生态情况(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理念,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细化实化具体化工作举措,充分发挥办公室最大职能作用,推动了区委区政府各项部署落地见效。(二)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及时调整办公室新任领导班子责任分工,进一步明确党组书记为管党治党的第一责任人,

机关党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办公室党建工作,各班子成员严格履行“一岗双责”责任制,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分管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部署会议,对落实“两个责任”进行了研究,并制定责任清单和工作清单。党组书记牵头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分管股室负责人签订20XX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20余份,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扎实开展“三会一课”,实行每月召开支委会和党小组会,每季度召开党员大会,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等工作,引导全体党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纪党规、法纪法规等知识,并现场测试12次,参与区季度微测评活动4次,观看《围猎》《榜样·罗官章》等廉政教育片,积极倡导以正面先进为榜样、以反面典型为警醒,形成震慑,促使其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规定。(四)严守党的各项纪律。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规定,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强化监督管理,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管理、“三公”经费使用、公务接待以及会议活动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时提醒党员干部,有效防止“四风”反弹。半年来,未发现区政府办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工作纪律的行为。(五)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度,坚持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提交党组会议集体决策,邀请纪检组驻会监督,严格执行主要领导末位发言、

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进展工作评估报告

XX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 进展工作评估报告 XX全面整改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关于开展公司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进展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XX党总支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严格按照整改要求、规定时间开展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完成了自我评估,目前各项整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初步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力治标,集中整改政治生态突出问题方面 二、长效治本,持续净化公司政治生态方面 公司纪检监察部: 按照《关于开展XX公司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进展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XX厂开展了第二次全面整改,整改任务进展顺利,整改情况较好,现将第二次全面整改任务进展情况评估报告如下: 一、总体状况 开展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进展评估工作以来,南阳复烤厂党总支将自查自纠工作和整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重要政治任务,第一时间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4次安排部署此项工作,统一思想认识,要求广大干部职工站在维护行业形象的高度,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保护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角

度,深刻认识自查自纠工作的的极端重要性。4月16日下午,XX厂总支委员会召开专题学习交流,对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赵洪顺等烟草系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剖析材料中严肃指出的七个“依然严峻”的突出问题、六个方面的原因剖析以及四项工作建议,对照行业《全面整改工作方案》特别是“九个有无”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选人用人突出问题及以权谋私等问题进行了学习交流。4月16日至4月17日,XX厂四个支部相继召开了学习交流,共4名领导干部(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4名)参加了学习交流,谈认识、谈体会、谈问题、谈整改。整个学习交流让干部职工普遍受到警醒、教育,提高了全面从严的思想认识,厂各部门、各支部利用学习交流活动,原原本本、认认真真的学习了《关于XX行业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有关具体工作措施的通知》、《中共XX局(公司)党组会议纪要》、行业各级专题会议精神和领导讲话等内容,做到了“读原文、悟原理、知实质”,真正的对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赵洪顺等烟草系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剖析材料中严肃指出的七个“依然严峻”的突出问题、六个方面的原因剖析以及四项工作建议,对照行业《全面整改工作方案》特别是“九个有无”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选人用人突出问题及以权谋私等问题再次进行了自我审视、自我警醒、自我剖析。通过学习交流活动,干部、职工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做好全面整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整改进展

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一.研究目的: 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究其原因,只有两个字,能源。从最初的伐木烧火,到后来的燃煤烧火,从火力发电到核能发电,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能源进行的。而我们对能源的获取与利用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又影响着我们的自身健康,遏制着我们的发展。而随着我们的发展,可被我们利用的能源也不断减少,所以我们要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保护能源。 二.研究方法: 网上查讯法。 三.调研项目: 1)环境污染状况 在产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岁月中,能源消费以薪柴为主,由于消费量不大,一方面植物的自然生长足以补充其作为能源的消费,另一方面环境容量可以“吸收和消化”薪柴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因此,能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基本上不成为问题。当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导致过度开垦造成的土质退化问题。产业革命促使矿物能源取代薪柴成为能源消费的主体,现代环境问题随之产生。经济、人口高速增长导致能源消费需求急速增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逐步恶化。总体而言,所有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

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 威胁生物栖息环境。主要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引起岩层的移动、矿井酸性排水、煤矸石堆积。而煤层甲烷排放等的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过程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采油废水等。值得注意的是,产生的污水的排放,使土壤盐渍化,海上采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和战争破坏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等。 还有核能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防不胜防的核事故问题。 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尤其是风景区;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盐碱化,甚至形成沼泽,导致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而引起疾病流行;建设过程采挖石料和填土,破坏自然环境;泄洪道变流装置的安装造成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破坏,截流阻断鱼类洄游等;会改变河流水深、水温、流速及库区小气候,对库区水生和陆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诱发地震;小水电站还会向生物圈排放一些温室气体(特别是由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研究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研究 摘要:虽然河道生态治理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已经初具规模,但实际的治理效果 并不是很理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开展河道治理工作之前,相关工作 人员对影响河道生态系统的因素并不了解,河道治理模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鉴于此,就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建议展开了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 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措施 引言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河道,因其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而日益受到 人们的关注,河道污染导致水质变坏,不仅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到 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制约到工业的发展,更加会危害到人体的健康,加速生 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也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因此,河道污染治理势在必行。 1河道治理的意义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速了我国的水质污染,城市中的河道过水面积正在 逐渐减小。在处理河道的污水时,通常情况下是使用人工渠化、裁弯取直等传统 方式,从而使得河道的生态环境几乎失去了基本的功能,河道生态破坏现象严重。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河道治理的方法经验发现,在河道修复工作中,仅仅恢复 河道的基本生态功能仍然无法实现河道治理的目标,还需要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改善环境、净化水体以及美化景观的目的。作为承载城市文化底蕴以及 城市发展的关键点,城市河道的治理工作需要考虑到社会、环境、人文以及生态 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建立新型的河道生态模式,这就要求河道生态不仅要发挥出 抗洪、排涝的机泵功能,同时还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恢复河道的环境生态 特征,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 2河道治理以及生态修复工作的主要原则 2.1生态治理的原则 目前,人们的一些不良生产和生活习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进而 威胁着河流及其周边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因此,在治理河道工程时,不能破坏 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相反,我们应该创造一种生态手段,如河岸景观和选择树木或灌木,以改善河流生态环境,以有效地保持原有的 生态系统的河流。 2.2区域规划的原则 治理好河流,必须考虑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应过分考虑 某一方面。毕竟,我们必须为人民服务,以便本末倒置。如果有冲突,我们应该 从两个方面进行权衡,以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河流管理是城市总体规划 的一部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必要的。 2.3远近结合的原则 河流治理工程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所以对 于河流管理,不要急功近利,而是要长期坚持治理距离相结合的原则。具体而言,有关部门应根据渠道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应该包括短期、中期和 长期目标的治理计划,以及具体的管理措施和程序的每一个阶段,逐步推进,从 而实现长期健康发展,河流生态系统。 3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措施 3.1修复河床断面

河道生态修复基础

河道生态修复基础知识 一、概况 河道生态修复是指在生态学原理基础上,使用综合方法,改善水文条件和河道地貌学特征,修复受损伤的水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要求,恢复河道自然属性,改变因城市化和传统水利工程所造成的河道的非自然面貌,消除因此带来的生态胁迫,为河道内及滨河的生物重新构建栖息场所,使得生态系统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从而恢复城市河道各种功能,保持河道健康。 二、世界河流生态修复进展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河道重返自然的生态修复。从上世纪70 年代起开始,发达国家针对人类活动干扰对河道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开发了河道生态修复的理论和技术。并在河道整治工程和堤防工程设计、施工规范中增加了河道生态建设的内容,或颁布了专门的河道生态工程设计导则。 目前,国外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以下:根据“给河道以空间”的洪水管理理念,建设分洪道、降低河漫滩高程;恢复河道连续性和蜿蜒性;河道岸坡生态防护;重建深槽和浅滩序列;恢复洪泛区湿地;创建河道内生物栖息地结构;建设亲水设施;应用多孔和透水护岸材料和结构等。同时,利用生态学理论,采用生态技术修复受污染河水,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如: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河道直接净化技术、氧化塘处理系统、植物——土壤处理系统、水生植物处理系统、生物操纵技术等 1)德国的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 德国的Selferr 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它是指能够在完成传统河道治理任务的基础上,接近自然、经济并保持景观美的一种治理方案1。20 世纪50 年代,德国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70 年代中期,德国进行了称之为“重新自然化”关于自然的保护与创造的尝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拆除了被砼渠道化了的河道,将河道恢复到接近自然的

河道生态修复专题报告

河道生态修复专题报告 1、砂坑治理 沙坑的成因分析 导致沙坑形成的原因有人为和自然两种因素,人为的挖沙取石是沙坑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开采利用,破坏地表植被,直接导致沙坑形成。同时风蚀、水蚀也加剧了沙坑的形成。 沙坑的特点分析:一般分布较广、且多数比较零散。 沙坑的危害 (1)破坏土地、影响地表景观。 砂石的开采是以剥离挖损土地为主,显着改变了地表景观,一般沙坑开采前是有植被覆盖的河滩地,甚至是农田。开采后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坏,由于沙石的挖去,地面形成巨大的沙坑,且周围堆置着大量的废石与垃圾,严重破坏地表自然景观,形成一个与周围环境完全不同甚至极不协调的外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度,景观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应。 (2)形成大量沙尘源,容易就地起砂。 沙坑多分布在生态环境原本就很脆弱的河道两侧及荒滩地。由挖沙取石,破坏了植被和表层土壤,形成大面积的荒沙地。到了冬春季节,风起沙扬。 (3)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人工采石挖沙,形成沙坑,造成周边地段地下水下降,加上人工对地面的扰动,使土壤的抗侵蚀性降低,到了雨季,加剧水土流失,并容易引起塌方等自然地质灾害。 总之,由于砂石的开采,沙坑的形成,破坏了生态环境,污染了大气环境,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名的生活水平。 沙坑治理的具体措施 (1)大沙坑治理采取小坡平整的措施 1)平整最小边坡1:5。根据植被生长需要及稳固沙土要求,植被自然生长所需坡度不宜陡于1:5。 2)尽量保证堤脚护堤滩地宽度不小于30m。 3)基本保证每一个横断面内,挖填土方内部平衡,且就近平衡。 (2)有常流水的河道,采取引种水草、封河育草的措施,恢复河道的湿地景观。 (3)干旱河道采取撒播草籽的措施,提高河道内的植被盖度,减少水土流失,避免扬沙。 2、土壤改良 针对不同土壤质地类型,提出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模式: (1)河道基质为砾石类占主体的地段:首先将河道局部小地形地貌平整处理,然后覆盖一层3-5cm层厚的生土,并碾压2-3次,压实,形成一个隔水层。其次将河道内的沙土按照1:1的体积比例与客土进行混合配置。主要客土材料配比为:黄壤土60%,有机质(泥炭和农家肥总计15-20%)+植物纤维(粉碎的农作物秸秆20%-25%)。增加适当的土壤改良剂及保水剂,配好的客土覆盖20cm厚度。 (2)沙质土类为主体的地段:河道平整处理,然后覆盖一层3-5cm层厚的生土,并碾压2-3次,压实,形成一个隔水层。将河道内的沙土按照4:3的体积比例与客土进行混合配置。主要客土材料配比为:黄壤土60%,有机质(泥炭和

河道整治及生态修复监理细则

淮安市白马河上游九条河道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 监 理 细 则 监理单位:江苏省工程勘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洪泽县白马湖生态保护项目监理部 日期:2016年11月22日

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说明: 1.本细则依据工程承建合同文件、设计文件以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14、《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16版》等有关工程规范编制。 2.编制单位:江苏省工程勘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洪泽县白马湖生态保护项目监理部 批准人: 编制人: 洪泽县白马湖生态保护项目监理部 日期:2016年11月22日

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1、总则 1.1本细则依据工程承建合同文件及有关工程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 1.2 本细则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材料的质量监理。 2、承包人的责任 2.1承包人应向监理提交建筑材料的采购合同、出厂质量证明、出厂合格证和出厂试验报告。 2.2承包人必须按合同的有关规定建立检测试验室或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对施工中采用的建筑材料进行自检取样试验,并按规定将试验报告报送监理审查和核备。 2.3监理可按监理合同规定或项目法人要求对建筑材料进行抽检试验,承包人应为监理的抽检试验提供方便。 2.4承包人计划使用代用材料时,应报送监理审批。 2.5承包人应对提供使用的所有材料负全部责任。一旦发现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应按监理指示予以更换并将不合格的材料运离工地,并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和合同责任。 2.6承包人未按规定进行建筑材料的质量检验而造成施工进度延误的,由承包人承担合同责任。 3、申报签证程序

3.1建筑材料进场前,承包人应按合同有关条款规定,将拟选择的有生产许可证的厂家,采购或使用计划,一并报监理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3.2在建筑材料进场前,承包人应按规定,进行检测试验,并向监理报送《进场材料报验单》。 3.3上述报送文件连同签审意见单均一式四份,经承包人项目经理签署并加盖公章后报送监理部,监理部在检查合格后予以签证确认,承包人方可使建筑材料进场。 3.4 如果承包人未能按期向监理部报送上述文件时,由此造成施工工期延误和其他损失,均由承包人承担合同责任。 4. 质量检验程序 4.1钢筋与型材 4.1.1钢筋与型材,生产厂家应有生产资质和生产许可证,每批应有出厂日期、生产合格证及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4.1.2钢筋使用前,按同品种、同等级、同炉号、同厂家生产每60t一批(不足60t的按一批)验收,每批至少取样一组,做抗拉及冷弯试验。 4.1.3钢号不明的钢材,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但不能在承重结构的重要部位上使用。对钢号不明的钢材进行试验,其抽样组数不得少于6组。 4.1.4钢筋的焊接方法应符合有关规程规范,对使用的不同品种、钢号、直径的钢筋之间焊接均需至少进行一组焊接强度试验。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 成立派驻纪检组以来,我组严格落实省、市、区相关文件,保持预防、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保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通过检查驻在部门开展不正之风专项整治情况、“三公经费”使用和报销情况、谈话提醒制度落实情况、“一卡通”工作整改情况、落实岗位职责情况,开展班子成员和重要岗位中层干部“一对一”谈话、普通干部职工座谈、“三重一大”事项全程参与、党组会议和廉政教育会驻会监督等工作,对驻在部门的政治生态和干部作风进行了深入了解,现将主驻在部门政治生态建设情况和班子成员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治生态情况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理念,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细化实化具体化工作举措,充分发挥办公室最大职能作用,推动了区委区政府各项部署落地见效。 (二)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及时调整办公室新任领导班子责任分工,进一步明确党组书记为管党治党的第一责任人,机关党

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办公室党建工作,各班子成员严格履行“一岗双责”责任制,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分管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部署会议,对落实“两个责任”进行了研究,并制定责任清单和工作清单。党组书记牵头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分管股室负责人签订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20余份,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 (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扎实开展“三会一课”,实行每月召开支委会和党小组会,每季度召开党员大会,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等工作,引导全体党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纪党规、法纪法规等知识,并现场测试12次,参与区季度微测评活动4次,观看《围猎》《榜样·罗官章》等廉政教育片,积极倡导以正面先进为榜样、以反面典型为警醒,形成震慑,促使其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规定。 (四)严守党的各项纪律。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规定,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强化监督管理,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管理、“三公”经费使用、公务接待以及会议活动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时提醒党员干部,有效防止“四风”反弹。半年来,未发现区政府办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工作纪律的行为。 (五)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度,坚持重

关于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评价的思考_贾生元

第27卷第5期2008年 10月 四 川 环 境 S I CHUAN ENV I RONM ENT Vol 127,N o 15O ctober 2008 #生态环境# 收稿日期:2008-05-25 作者简介:贾生元(1965-),男,内蒙古商都人,1989年毕业于东北 林业大学生物学专业,理学学士,研究员,环评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影响评价。 关于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评价的思考 贾生元1 ,陶思明 2 (1.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暨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北京 100029; 2.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司,北京 100035) 摘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保护生物圈及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 区2000多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涌现,一些开发建设项目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要求发生矛盾。使开发建设项目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的不利影响,做到保护与建设的双赢,是编写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一般要求编制对自然保护区影响的专题报告,本文根据工作实践,提出编制该类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关 键 词: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X 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644(2008)05-0064-06 D iscussion on Ecological Im pact A ssess m ent of Const ruction Projects in N at uralR eserves JI A Sheng -yuan ,TAO S-i m i n g (1.Env iron m ental D evelopm ent C entre of M inistry of E nviron m ent a lP rotection&S i no-J apan F riend shi p C entre for E nviron m ental Protection ,B eiji ng 100029,China ; 2.D epart m ent of N at ural E co logy of M i n istry of Environmen t al P rotection,B eij i ng 100035,Chi na) Abst ract :N a t ura l reserves are ve ry i m portant fo r pro tecti on o f b i osphe re and b i o -diversity .T here are now mo re than 2000 natura l reserves i n Ch i na .A l ong w ith the econom ic development , so m e conflicts bet ween construction pro j ects and the na t ura l reserves appea red .O ne of t he i m portant parts in a docum ent o f environmenta l i m pact assess ment concerns how to m i ni m ize the adverse effects o f construction pro jects on the natural reserves .B ased on the w ork i ng experiences ,this paper puts for w ard m ai n contents i n a repo rt on eco l og ical i m pact assess m ent as w e ll as so m e no tab l e po i nts concerned . K eyw ords :Env iron m enta l i m pac t assess m ent ;constructi on pro j ect ;nature reserv es ;ecolog i ca l i m pact assess m ent 1 前 言 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 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95个,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这些自然保护区使我国75%的陆地生态系统、88%的野生动物、65%的高等植物和绝大多数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都得到有效保护。根据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6及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基本原则,自然保护区是禁止开发区。但是,实际上确有一些建设项目又难以完全避开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不论是在自然保护区内,还 是在自然保护区外,建设活动及生产营运将不同程度地会对自然保护区造成不利影响。 一般而言,如果开发建设项目选址不在保护区范围内,不以保护区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不占用保护区土地,只是生态影响波及自然保护区时,在环境影响报告中按照/四段论0模式针对可能造 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1] 。但对于某些难以避开自然保护区的重大建设工程,则需要单独进行专题评价,提出生态影响专题报告。 因此,抓住开发建设项目特点和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及生态特征,正确识别影响关系(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确定评价重点,依法、科学评价开发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避免或减缓措施与对策,是涉及自然保护

生态修复总结

生态修复总结 一、概述 1生态学及生态修复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当前生态学主要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部分组成。生态修复是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广义的生物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酶学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和技术再造,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2生态修复概述 生态修复所需要修复的是关键种(key species)、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和生态过程(Ecological process)三个类型,而生态修复所需要的是植物、微生物和原生动物。 进行生态修复首先要进行诊断(Diagnose),对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诊断,判断生态系统的破坏状况,然后构建和修复生态系统结构(Build and restoration),最后调整和强化生态功能,提高稳定性和自净能力(Repairing、strengthening、improving)。 生态修复的原则: 1地理学原则:要考虑生态修复地域性差异 2生态学原则:受限制性因子的影响 3系统学原则:整体和单一相互连接 4社会经济学原则 5美学原则 环境问题生态学根源主要包括:代谢失衡(metabolic imbalance)、系统无序(system disorder)、管理失调(managerial dissonance) 二、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生态修复部分主要介绍了富营养浅水湖泊生态修复、河道污染治理技术、生态浮床技术以及人工湿地等。 在富营养浅水湖泊生态中,主要探讨了三种修复思路。第一种是进行杀藻除藻。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进行杀藻除藻,虽然可以快速杀除藻类,但是化学药剂的投加会对水环境产生污染。第二种是进行营养盐的控制。可以通过截污对外源营养盐及污染进行控制,通过清淤

单位政治生态情况分析报告

单位政治生态情况分析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政治生态是全党政治生态的基础,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 为找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着力点,四川省纪委在分析研判各县(市、区)管党治党情况的基础上,深入部分县(市、区)访谈党员干部、开展问卷调查、进村入户走访,着力把脉县域政治生态现状与未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县域政治生态明显好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快重塑县域政治生态,迎来了鼓舞人心的积极变化。 一是“烂树”、“病树”、“歪树”大幅减少,县域“森林”焕发新的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县(市、区)党委、纪委管党治党责任意识普遍增强,大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全省县(市、区)共查处人数由2013年的XX人,上升到2017年的XX人,清除了一大批政治生态“污染源”。 二是腐败存量持续消减,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打虎”“拍蝇”力度强劲,全省基层纪律审查立案数由2013年的X件上升到2016年的X件,

全省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数从2014年的XX件(次)下降到2017年的XX件(次),表明纪律震慑在增强、突出问题在减少。 三是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一路走高,全面从严治党赢得干部群众一致好评。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由2012年的82.75%逐年上升至2017年的85.87%,特别是领导干部清廉自律等与政治生态关联度较高的指标,均同比上升。 四是党风政风呈现“四多四少”积极变化,党内正气上升、社会风气上扬态势明显。在政治生活上,清朗关系多了,亲缘政治少了;在纪律作风上,知敬畏的多了,坏规矩的少了;在选人用人上,重实绩的多了,跑关系的少了;在干事创业上,讲实干的多了,搞空谈的少了。 全面净化县域政治生态任重道远 从调研情况看,县域政治生态中的顽症痼疾还没有彻底根治,一些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制约政治生态的根本好转。 净化县域政治生态的政治责任落实不平衡。一是有的“关键少数”没有抓好“关键责任”。调研中,个别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经济发展说得头头是道,对管党治党则无话可谈;一些班子成员对分管领域的管党治党不清不楚。个别领导干部对基层站所干部的违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一个领域政治生态持续恶化。二是基层落实“两个责任”“说得多、做得少”的问题较突出。近年来,全省因主体责任落实不力被问责的1437名党员干部中,乡科级及以下占86.8%。三是基层纪检机关“三转”出现“回头转”,有的县纪委参与与主业无关的工作。四是个别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单位落实“三会一课”存在形式主义,一些地方只顾“富口袋”、忘了“富脑袋”。

生态专题报告

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工程昭阳段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 生态影响专题报告 委托单位: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编制单位:云南湖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项目名称:昭通市新街至大山包公路工程昭阳段对云南 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 专题报告 委托单位: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编制单位:云南湖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赵晟(高级工程师) 项目审核:赵晟(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刘翼翎(高级工程师) 编制人员:孔宏(硕士工程师) 秦瑞(硕士工程师) 生态调查人员:孔德军(昆明学院博士、副教授) 杨士剑(云南师范大学博士、教授) 上官法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程师)

工程沿线工程起点段 工程沿线工程止点段(周边植被亚高山草甸等) 沿线植被(亚高山草甸、华山松林等)沿线植被(华山松林等) 沿线植被(华山松林等)沿线植被(旱地、华山松林、亚高山草甸等)

目录 前言 .................................................................................................................... - 1 -1总论 ................................................................................................................... - 1 - 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 1.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 - 1 - 1.1.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 - 1 - 1.1.3项目避让保护区的可行性分析 ................................................................................ - 2 -1.2编制依据 .. (2) 1.2.1法律法规.................................................................................................................... - 2 - 1.2.2部门规章.................................................................................................................... - 3 - 1.2.3技术导则、规范及标准 ............................................................................................ - 4 - 1.2.4国际保护协议............................................................................................................ - 4 - 1.2.5自然保护区相关资料 ................................................................................................ - 4 - 1.2.6项目相关技术文件 .................................................................................................... - 5 -1.3评价范围与评价时段 (5) 1.3.1评价范围.................................................................................................................... - 5 - 1.3.2评价时段.................................................................................................................... - 5 -1.4生态敏感点与保护目标 .. (5) 1.5评价内容 (6) 1.6生态影响评价技术路线 (6) 2项目概况 ........................................................................................................... - 7 - 2.1项目基本情况 (7) 2.1.1项目基本情况............................................................................................................ - 7 - 2.1.2既有公路与本公路及保护区的关系 ........................................................................ - 9 - 2.1.3预测交通量................................................................................................................ - 9 - 2.1.4项目组成及其与保护区关系 .................................................................................. - 10 - 2.1.5施工组织.................................................................................................................. - 13 - 2.1.6施工工艺.................................................................................................................. - 14 - 2.1.7工程占地.................................................................................................................. - 17 - 2.1.8土石方平衡及流向分析 .......................................................................................... - 18 - 2.1.9移民拆迁安置.......................................................................................................... - 20 - 2.1.10投资及实施计划...................................................................................................... - 20 - 2.1.11污染源及“三废”排放 .......................................................................................... - 20 - 2.1.12目前建设情况及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 .................................................................. - 29 -2.2项目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29) 2.2.1与《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3-2020)》的相符性... - 29 - 2.2.2与《昭通市2020年公路交通发展规划》的相符性 ............................................ - 30 - 2.2.3与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符性 .......................................................................... - 30 - 2.2.4与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相符性 .............................................................................. - 30 - 2.2.5与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 年)相符性.................... - 31 - 2.2.6与昭通市渔洞水库水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相符性...................................... - 31 - 2.2.7与《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协调性................... - 32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