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问题

浅析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问题

浅析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及其防范【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及其防范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步伐,认真贯彻国家金融方针。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业务。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放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盈利业务,农村贷款的规模和质量事关农村信用社经营和生存发展。因此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研究有重大意义。金华地区由于义乌这个国际商贸城经济的带动,金华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也不仅是农民,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也开始增加,关于信贷风险防范的研究有着实际意义,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本文通过对国内对信贷风险防范的研究,结合金华的当地情况,分析研究总结出适合金华的信贷风险防范对策,使金华地区农村信用社以及当地经济更好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农村信用社是与农民联系的桥梁,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在农村经济政治的稳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发放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主要资产业务,是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要使农村信用社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如何有效的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仍然备重视。 1 国外研究 自70年代,孟加拉乡村银行就创建了小额贷款的模式,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传统认为,向穷人和小型经营活动发放贷款是会有较大风险。自1976年以来近二十年来的孟加Grameen Bank的实践,证明穷人同样是银行可接受的服务对象。所以把穷人不作为贷款对象不是风险防范的内容。Adams,Graham and和Von Pischeke (1984)提出Ohio学派认为利息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应对上述缺陷负责。1998年Gulli发表的文章中说到,改善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结构,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应该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制。在1989年,Suzanne Pinson发表Credit risk assessment and meta-judgment认为运用信用风险评估来防范风险过于复杂,且涉及的性质是不确定性的判断程序。提出运用评估业务风险模型来表示专家的战略推理提供动态的解决策略。在发达国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主要都是一些小额信贷,其面对的人群一般都为农

浅谈农村信用社信贷队伍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信用社信贷队伍的现状及对策 众所周知,信贷资产是金融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之一,要想加快发展,就必须重视金融资产管理,加强信贷员管理工作。信贷员作为信贷资产的直接掌控者,可以说与农村信用社发展直接相关,信贷队伍建设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甚至关系到农信事业的长远发展。如何以人为本加强信贷管理,促进农村信用社整体发展,笔者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标签:农村信用社信贷队伍 1 当前信用社信贷员管理现状 信贷员队伍存在的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二是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而且相当一部分员工因年龄大,所掌握的金融知识已经老化,其知识更新能力弱,难以适应当前业务发展电子化的需求,甚至有个别员工连电脑启动都不会。三是工作压力大,贷款管理难度大。信用社贷款普遍存在金额小,笔数多,客户分散的问题,贷款管理难度大。四是后备队伍建设不够。 2 对策与建议 上述问题存在由来已久,信贷员队伍建设的滞后必然引起的是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难以控制,直接影响信用社的长期稳定发展。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完善以下五个机制入手,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2.1 完善人员配置机制 一是合理核定信贷岗位。合理设置信贷岗位,避免信贷投放单兵作战,在有条件的信用社逐步实行个贷、企贷、按揭贷款中心管理,按贷款类别设置不同客户经理,集中投放管理。并对不同的贷款部门实行不同的岗位补贴。二是充实调整信贷人员。要优先选拔年轻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思想作风优良、与农民感情深厚的人员,把他们充实到信贷岗位锻炼。成绩突出的,要优先提拔,提高信贷人员的整体活力。三是完善进出机制。信用社网点绝大部分在农村,面对的客户分散、户数多,很多客户的资料都是由信贷员下乡摸索掌握的,甚至有些客户资料并无纸质或电子资料记载,全由信贷员自己一手掌握,信贷员轮换或调换很可能会造成客户流失和信息缺失、断档。因此要循序渐进,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一方面建议畅通进入渠道。对信贷岗位实行招考,实行两年一考或三年一考,通过考试考核的调整到信贷岗位,以引入竞争机制,激活信贷队伍潜能;另一方面建议合理分流。根据信贷岗位人员配置现状,对不符合现有信贷岗位需求的人员采取换岗、待岗、下岗等方式分流;逐步逐批进行,最终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信贷队伍。四是强化后备力量建设。通过信贷员招考考试暂不能进入信贷员队伍的,纳入后备人才,在信贷人员出现缺失的时候,迅速安排补充到信贷岗位。 2.2 完善培训机制

2007浅析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定稿0

浅析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队伍建设的 重要性和紧迫性 泰安办事处李延玲刘岑 目前,农村信用社收入的来源主要是贷款利息收入,贷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成果,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确保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第一生产力,农村信用社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发挥人的作用。因此,如何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队伍现状令人堪忧 近几年,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业务规模日益膨胀,但信贷管理滞后、信贷队伍建设与业务规模不匹配的矛盾日渐突出。通过我们对全市农村信用社信贷队伍的调查,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贷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达178亿元,是1994年行社分门的5 倍多,是20 04年底的1.7倍,而信贷人员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减少趋势。经调查统计,今年年初全市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762人,占全市在岗员工总数的21.6%,其中一线客户经理只有

487人,仅占13.8 %。由于换岗或内部退养等原因,到10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降为746人,一线客户经理降为433人,比年初减少 54人。10月末全市个人贷款类客户经理人均管理贷款客户820户,人均管理贷款550笔,人均管理贷款金额2600万元,公司类客户经理人均管理贷款客户25户,人均管理贷款50笔,人均管理贷款9300万元,客户经理最多的管理贷款1500户,金额达8500万元。客户经理管理贷款业务量成倍增加,同时还要组织存款、抓中间业务,有的还要执行守库押运任务,因此只能是疲于应付,贷款“三查”制度根本无法落实。其产生的最终后果是贷款粗放管理,资产质量不高,经营效益下降。 (二)信贷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客户经理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上看,全市客户经理中30岁以下的仅30人,占比为6.9%,40岁以上的156人,占比为36.03%。第一学历专科以上29人,占比6.69%,初中以下学历的98人,占比为22.6%。从专业职称上看,中级职称仅9人,占比为2%,没有职称的320人,占比为73.9%。信贷人员平均年龄大,文化层次低,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相当突出。同时部分信贷人员由于思想老化,平时不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法规制度观念淡薄,违规违纪,以贷谋私,发放关系人情贷款,造成大量的风险和损失。从顶冒名贷款的清

浅析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浅析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摘要:本文试图从农村信用社的民主管理制度本身进行探讨,研究民主管理制度与当前农村金融的相容性问题。本文的基本判断是:正如自由竞争可能导致垄断一样,合作制所体现的民主管理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制度构想,其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或农村信用社主任的“土皇帝”特征)是民主制的悖论;因此,如果我们继续坚持农村信用社继续为三农服务的基本方向,必须在现实上放弃空想式的民主制度,实行农村信用社的国有或准国有化,在整体金融领域搞“反向剪刀差”。 一、引言:农信社体制的内在冲突 农村信用社的工作走不出困局,不能从根本上改观的重要因素是体制不顺。笔者就农村信用社体制的现状与改革思路谈一点初浅的认识。 合作制在政策上反复强调农信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不断要求落实农信社的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三会”)制度,可“三会”仍是形式主义。某市38家基层农信社,1999年、2000年没有一家的“理事会”作过重大事项的决定、决议,“社代会”只是为了迎合上面的要求,完成上面的任务,应付检查、考核而敷衍为之,“监事会”更是形同虚设。最近对该市38家农信社的监事会工作情况的全面调查表明,基层农村信用社“三会”的职责已让位于联社无所不包的行业行政管理。众所周知,联社一级真正的最高领导、决策机构是联社党委。“党委领导和决策+强力行业行政管理+国家负担经营风险”构成了农村信用社在运作中的国有制特征。因此,实际运行中的国有制管理,与名义上的合作制的形式,构成了农村信用社在体制上的一个基本悖论,造成了严重的认识上的混乱和实际工作中的无所适从,甚至导致部分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基层干部将工作往死胡同里做。 问题还不仅在此,考虑到农村金融管理人才匮乏的现状和农民的基本信贷需求,我们发现,民主管理无力改变基层信用社的控制权结构——农村信用社必然控制在少数略有金融知识的人手中,而这些人就成为农村金融领域的土皇帝。换句话说,民主制的前提是“参与投票人员的偏好和可供选择的侯选人的多样化”,问题恰恰在于金融知识现实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农民根本无从选择。因此,“三会”制度除了造成形式主义,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降低了

对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风险防范的思考精修订

对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风险防范的思考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对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风险防范的思考 全省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2948个,遍布14个市、76个县(市、区)和所有乡(镇),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农村信用社已经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在农民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用农民的话说:“农村信用社是我们农民自己的银行。”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发放农户小额贷款为主的农村信用社也培植了一批优质客户。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单笔资金的需求量大大突破了信用社的原有贷款规模,为了抓住这批优质客户,农信社也正突破原有模式,开始抢滩大额贷款的发放与管理。由于在大额贷款管理方面的先天不足,农信社的大额贷款风险日益凸显,成为农信社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成因。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由于对象、额度、方式、期限等方面的特殊性,风险特征有明显特异,从维护金融安全和维系信贷资金运转看,大额贷款风险防范具有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管理现状 (一)大额贷款收息率高,到期回笼率低,隐形风险大。笔者所在的新邵县农村信用联社从2007年开始就把辖内的大额贷款全部统归联社营业部管理。现有大额贷款11户15笔,贷款余额为2860万元。这些贷款除一笔贷款是原来历史形成的不良贷款,其余都是07年以后的新放贷款,现有3笔380万元形成了不良,除一笔贷款现不能正常还息,其余无利息结欠情况。但贷款风险主要来自于贷款本金的损失。到期回笼率是衡量贷款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志,贷款回笼率低说明贷款质量较差,贷款沉淀的风险较大。截止调查日止,该社大额贷款到期回笼率约为83%,与湖南省农村信用联社要求的新放贷款到期收回率有明显的差距,其风险显而易见。因此在大额贷款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贷款项目的跟踪监控,防止被眼前高收益蒙蔽了对大额贷款长期风险的正确判断与决策,从而引发大面积的贷款损失。 (二)、限制性行业贷款占比过高,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背道而驰,行业集中性风险日趋显现。从产业结构看,大额贷款发放对象主要集中分布在造纸行业、房地产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工程承包,其中造纸行业占比28%,水泥及水泥制品行业贷款余额占比24%,这些行业受国家政策影响大,政策风险明显。从贷款时间看,贷款期限在一年左右的比较集中,中长期贷款较少,贷款到期时间相对集中;从贷款资金支付形式上看,以货币资金方式发放的比较集中,按照“实贷实付”原则用信用中介工具和其他衍生信贷手段支付的较少。 (三)担保形式单一,对客户的第二还款来源估值存在偏差。目前,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一般有房屋、不动产和其他资产抵押、担保公司担保,价值认定由国家指定评估部门认定。农村信用社一般按照一定比例确定贷款额度,比如我县规定的最高比例是抵押物评估值的60%,比较偏重于贷款形式上的规范性,对担保物的风险性、可变性预估不足,评估价格抬高的可能性大。目前,评估机构管理不规范,按房地产的评估价格收取佣金,评估费用由借款人承担,所以评估时评估公司往往根据借款人的意愿来确定评估价格,一般情况下是抬高抵押物价值而忽略了房产的实际价值,这样就增加了抵押物不足值的风险。

2021年追忆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追忆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风雨六十载,今朝竞风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走过了一条布满“坚持”与“执着”发展道路。以来,省联社招聘了众多大学生员工,当咱们跨入农信社大门时,当咱们为农村合伙金融事业奋斗时,咱们有必要理解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一)1949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赢来了崭新一页。在旧时代混乱政治时局下艰难生存信用合伙社,在1949年赢来了一种崭新发展时期。从在党七届二中全会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到被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共同大纲列入国家战略;从1954年拥有了统一名称,到最后确立了发展章程,农村信用社在新政治环境下获得了新生。在国家支持下,农村信用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赢来了第一次大规模发展,不久成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打击高利贷、发展农村经历有力武器。 1951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信用社在组织性质、功能定位以及业务范畴等一系列困惑,为信用社发展指明了方向。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颁发了《农村信用合伙社章程》,对农村信用社性质和任务从规章制度上进行了更

加明确地规定。至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近年农村信用合伙社,终于明确了自己身份,一场农村信用社发展热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上迅速蔓延开来。 (二)从1951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开始到1958年,农村信用社均由人民银行领导,从发呈现实效果来看,这段时间管理是成功。但是从这之后到1978年这20近年里,对农信社而言,称得上是一段恶梦般经历。1958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适应人民公仆化形势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决定》,实行“两放、三统、一包”。此后,国务院专门下发文献,将农信社与银行营业所合并,称为“信用部”,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所社合一”和“政社合一”浮现,严重影响了信用社发展。1959年5月,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全国分行行长会议,收回了下放给人民公社银行营业所,下放给生产大队,变为“信用分部”,这样安排使信用社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开始沦为生产大队平调社员财物工具,严重损害了信用分部在社员中信誉。1962年,中央政府在总结经验教训基本上,将农信社领导权从生产大队收回,由人民银行进行全面、垂直领导,恢复信用社性质和任务,使农信社得到恢复和发展,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道路。 1966年,刚刚走上健康发展道路农信社又被“文化大革命”卷入了动荡漩涡。1968年8月,毛泽东刊登了关于教诲革命“最新批示”,在农村,应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这一

对农村信用社借名贷款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信用社借名贷款问题的思考https://www.doczj.com/doc/6312576401.html, 2007-11-19 00:00:00 来源:金融新网作者:钟英生目前农信社在办理贷款过程中出现大量借名贷款现象,不仅范围广,而且数额多,长此发展下去,会对农信社造成不利的影响。农信社主要经营的是贷款业务,在经营过程中上级联社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的贷款管理规章制度,然而借名贷款产生的条件和原因何在,应采取什么有力的办法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对此谈点自已粗浅的看法。 明确借名贷款的概念 所谓借名贷款,是指被立据人同意用款人利用自已的名字、自已的证件在信用社办理贷款手续,但本人未到信用社签字盖章,资金由用款人使用。借名贷款是一种违规贷款行为,它与冒名贷款、假名贷款、化名贷款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相同的是二者借款人都不是用款人,存在着根本区别主要表现为,一是主体不同。借名贷款的借款人是真实的,而冒名贷款、假名贷款及化名贷款的借款人是虚假的,是假冒他人名义或虚构借款人办理、骗取贷款的行为。二是客体不同。借名贷款所提供身份证明、信贷资料档案等是经借款人同意,由借款人提供的真实的情况,而冒名贷款、假名贷款及化名贷款的借款人提供身份证明、信贷资料档案是由用款人随意编造仿冒出的虚假证件。三是目的不同。借名贷款的出发点是一种善意的,其目的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信贷人员的目的是为了更多为信用社创造效益,更好方便客户,更快满足客户需要,其二客户确因生产经营急需,资金周转不灵所至,而冒名贷款、假名贷款及化名贷款是一种恶意的,多为信贷人员利欲熏心内外钩结作案。四是后果不同。借名贷款外部绝大多数是有物质保证,且农信社内部均落实了放贷第一、二责任人,贷款风险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而冒名贷款其提供的一切手续均是伪造虚假的,真实用途不明,贷款风险性极大,产生的社会影响很坏。五是性质不同。借名贷款是违规行为,而冒名贷款、假名贷款及化名贷款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因此,不能人为地将借名贷款与冒名贷款、假名贷款及化名贷款划为等号,用同样的办法对待和处理。 借名贷款产生的根源 借名贷款在现阶段农信社十分盛行,其产生的土壤条件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管理随意性制度执行不到位 上级联社虽然建立、完善了信贷管理制度和加大了到期未收回贷款的追责力度,但仍出现大量的借名贷款,究其原因,还是管理随意性,制度执行不力。一是部分员工放松了对新制度的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制度落实年”活动只挂在嘴上,写在本上,贴在墙上,就是未落实在行动上,说一套,做一套,思想没有与时俱进,仍然按老习惯、老套路、老办法、老经验管贷放贷,有的甚至我行我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基层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出于财务的压力,从本位的、自身的、个人的、短期的利益出发,对在全员营销贷款过程中出现的片面追求即期效益的违规行为,熟视无睹,见多不怪,检查走过场,处罚缺力度,导致执行制度不到位。 (二)铺天盖地贷款营销放贷人资格未审查 为了片面追求眼前效益,自上而下,一哄而起,不审资格,不顾制度、不讲原则、不择对象、不问风险,从领导到员工,从外勤到内勤,从后勤到前勤,个个都有权,人人都管贷,计划

信用社(银行)向县政府汇报改革情况材料

信用社(银行)向县政府汇报改革情况材料 ##年8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这是直接关系到我县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一件大事。此次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多,改革的难度较大,需要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现按上级部门工作要求,就我县农村信用社改革总体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大意义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是继农村费税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之后中央出台的又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15号),吉林等8个省(市)率先进行了改革的探索。##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国办发[##]66号),确定包括我省在内的21个省(市、区)为第二批深化改革试点省份。河北省政府及时召开了全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会议,就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做了部署。会议指出,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做好"三农"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北是农业大省,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尤为重要,要抓住国家把我省确定为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的难得历史机遇,切实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稳定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

农村稳定的大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加强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改革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改善其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明确为"三农"服务方向和提高服务功能的需要;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我县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安排 我县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逐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我县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我县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仍实行合作制,组织形式继续实行县乡两级法人,待条件成熟后,再改革产权组织形式。在改革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搞好清产核资,明晰现有产权。这是整个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清产核资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农村信用社的真实情况,摸清家底,为产权制度改革奠定基础。二是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及其防范【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及其防范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所谓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叫做存款机构和存款货币银行,其共同特征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农村信用社是与农民联系的桥梁,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在农村经济政治的稳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发放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主要资产业务,是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要使农村信用社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如何有效的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仍然备重视。 1 国外研究 信贷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已历时20多年。自70年代,孟加拉乡村银行就创建了小额贷款的模式,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传统认为,向穷人和小型经营活动发放贷款是会有较大风险。自1976年以来近二十年来的孟加Grameen Bank的实践,证明穷人同样是银行可接受的服务对象。所以把穷人不作为贷款对象不是风险防范的内容。随着后期的发展,出现了还贷率低、贷款没有真正流向穷人、信贷资金经常被挪用等现象大量存在。Adams,Graham and和V on Pischeke (1984)提出Ohio学派认为利息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应对上述缺陷负责。1998年Gulli发表的文章中说到,改善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结构,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应该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制。在1989年,Suzanne Pinson发表《Credit risk assessment and meta-judgment》认为运用信用风险评估来防范风险过于复杂,且涉及的性质是不确定性的判断程序,提出运用评估业务风险模型来表示专家的战略推理提供动态的解决策略。2006年Shinichi Goda 根据破产案例中偶然的发现,提出了在风险管理中如何探索机会。在发达国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主要都是一些小额信贷,其面对的人群一般都为农民,由于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几乎没有风险,所以学者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防范研究主要都是从信用社内部研究。 2 国内研究 在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农村贷款制度改革,已有15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以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2006年底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相继加大推动农村金融体系调整和农学小额信贷的力度,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刚引入信贷以来,基本上是直接复制孟加拉格莱珉银

浅谈基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基层农村信用社机制改革的 背景、现状与建议 一、基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史背景 基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前后变化较大。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由村民自愿入股组建的合作金融组织。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人股,干部由社员选举,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它适应了当时我国合作经济发展的现实。80 年代以后,随着以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和农业银行的分设,人民银行委托农业银行代管农村信用社,此时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发生了变化,农村金融主渠道的作用也丧失了,农村信用社完全依附与农业银行,在与农业银行的竞争生存中处于附属的地位,成为农业银行转移风险和安置家属等性质的“服务公司”。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管理脱钩,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负责对其进行监管。之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只面对人民银行的监管,摆脱了农业银行在经营上的束缚,真正体现了法人地位。农业银行也随着整个金融体制改革和自身改革的发展需要,逐步退出县以下市场。农村信用社成为支持“三农”的唯一金融机构,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和意义愈加明显。但是,由于产权制度、监管体制、内控制度,历史包袱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实力在得到增强和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而严重束缚了其服务“三农”的职能的发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都面临

着艰难的选择。农村信用社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迈出步伐了决定性的一步。 在经过局部试点后,2003年6月下旬,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开始了8个省市的以增资扩股和票据置换为主要内容的试点改革。根据国务院改革方案,国家拿出了1500亿元用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花钱买机制”,帮助农村信用社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2004年2月,国家又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始了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广,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时期农村信用社改革从2003年到现在已经四年头了,我们看到了农村信用社规模在增大、不良贷款在下降、效益在提高、风险在降低,抗风险能力在提高、管理机制在健全。但我们是不是正面和负面的都看到了?对改革中暴露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不需要反思?我想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面对改革的现状应该全面地分析一下当前改革现状是否与我们改革的目的相统一,是否在按着我们预想的方向发展。我想从基层改革的角度,结合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基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现状分析。 第一,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整体的竞争力不强。 农村信用社虽然通过增资扩股、优质服务等形式,扩大了存贷规模,但因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

浅谈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312576401.html, 浅谈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 作者:卢志国 来源:《科技与企业》2013年第24期 【摘要】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信贷风险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减低不良信贷的发生成为农村信用社贷款的重要管理问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 1.前言 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发展越迅速,所表现出来的风险管理问题就越突出,过去的管理模式显然不能应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问题,改革风险管理制度,开创新的管理方法就变得非常必要。本文就当下的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风险管理措施,期望与同行进行共同探讨。 2.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居高不下的原因 目前农村信用社信贷存在的风险问题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以及道德风险,这些风险都对信用社的发展和生存构成威胁,如何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因素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农村信用社之所以经营风险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其所服务的对象是农业或农村,而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于较弱的阶段,农业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一旦出现低产或零产灾害,对信用社也会造成威胁。此外,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对象多为农民,大多数农民的教育水平都不高,其信贷观念也容易给信贷带来风险;加上一些信贷工作人员法律观念低下,也进一步使农村信贷风险不断增加。 3.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不足 当前农村信用社所制定的管理规范很多,但是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合理制约机制,在农村信用社的制度中包含有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而实际上却并没有真正落实,在内部的控制管理问题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也为内部管理风险埋下了隐患,造成某些工作人员的滥用职权等现象,为信贷管理造成了很大风险。 3.2不良贷款现象多,信贷风险高 所谓信贷风险实际上是指信贷资金出现损失的可能,造成风险的原由来自金融、信用、规范、操作等,都对信贷构成一定的风险。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一直没有统一的信贷流程,这就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

前言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金融动力,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为“三农”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有效地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后,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提供机会,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落到了农村信用社肩上;进一步拓展了农村信用筹资空间,增强了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组建农村银行机构432家,全国农村合作金融系统有2,609家法人机构,其中农村商业银行259家,75,840个分支机构和网点,总资产为132,466.85亿元,同比增长24.46%,其中贷款余额为67,107.08亿元,同比增长16.70%;总负债为124,969.07亿元,同比增长24.18%,其中存款余额为102,076.20亿元,同比增长20.03%。全年中间业务收入为153.51亿元,同比增长20.88%。年末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1.90个百分点,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为2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户贷款2.6万亿元的78%,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服务主力军地位不断稳固。 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达到 5.7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贷款总额的11.1%,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达到3.9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涉农贷款总额的33.3%,农户贷款2.1万亿元,占银行业农户贷款余额的79.3%。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保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必要进行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 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有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它的本质特征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信用服务,合作制是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制度,以农为本,为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要力量的农信社,发展60多年以来,几起几落,体制几经更迭: 第1页(共11页)

浅谈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

浅谈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关键部分, 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地处河北的农村信用社又有着与其他省份相区别的优势因素和不足之处。就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制约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因素。本文描述了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了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现状;优势;需要解决问题;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关键部分, 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地处河北的农村信用社又有着与其他省份相区别的优势因素和不足之处。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是由河北省人民政府主管的地方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服务“三农”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宗旨,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是河北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河北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效果明显,“支农服务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发挥,对改善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中的特殊性,最大化的发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二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及优势 (一)股份制改革迅速 河北省农村金融改革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主,2003年中央政府正式颁布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提出“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在这样的总体改革要求下,2004年河北省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第二批试点单位,拉开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序幕。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省级联社的建立和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2005年全省157家市、县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自愿入股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首批农村商业银行在沧州、廊坊等地组建。2011年底,河北省共有26家县级联社全面启动股份制改革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县级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截止2013年3月,河北省共有11家农村信用社改成功,其中成立农村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博野、抚宁、武安,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有:井陉、宣泰、滦平、围场、大厂、宽城、清河、邢台。 (二)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有很大上升 《2010年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显示:2009年底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情况(如表1),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预警管理办法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预警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严格遵守审慎经营原则,及时掌握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运作和风险状况,最大限度的降低贷款风险,规范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预警操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信用联社风险管理科负责对全辖机构网点贷款风险监督管理日常工作。 本办法所称全辖机构网点,指有信贷业务的信用社(部)、联社直属机构。 第三条信贷风险预警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农村信用社贷款审慎、稳健经营、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全辖机构网点贷款风险管理责任感、实现全辖机构网点信贷风险预警信息共享、第一时间预警报告责任明确、风险蔓延责任追究透明。 第二章风险预警责任 第四条全辖机构网点风险预警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为社主任或负责人,分管信贷副主任(或分社主任)、信贷员为第二责任人。 第五条他社(部)信贷客户出现风险信号,社(部)贷款和风险信号当地信用社知晓或应当知晓的,应及时预警,知晓社承担本办法第三条风险预警管理责任。 第三章风险预警上报 第六条全辖机构网点应制定和落实风险预警管理职责,明确风险预警信息收集和管理责任,并由社主任或负责人确保预警信息及相 应应急处理意见在第一时间上报,对重大紧急风险信号,可先直接以电话、传真等形式在第一时间报告,正式书面资料可酌情次日报告。 第七条风险预警信息分纵向上报和横向上报,信贷关系不在本社,但信用社知晓或应当知晓的,其风险预警信息有责任在第一时间横向上报。 第八条联社风险管理科负责预警信息的整理、通报和风险预警提示,拟定风险贷款退出意见,对重大风险预警信息负责向上级汇报并提请及时处理。 第四章风险预警内容

第九条外部重大风险信号(38条) 1、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不利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行业或客户发展。如财政政策、贷币政策、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或作重大调整。 2、区域经济环境发生不利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行业或客户发展。如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招商引资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环保政策等出现重大调整。 3、当地发生水灾、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直接影响信用社信贷资金安全。 4、制约经济发展的能源、交通等因素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电力、燃油紧缺,交通瓶颈等,直接或间接影响行业或客户发展。 5、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进出口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如提高关税、进出口管制(配额、许可证等)、倾销、实施反倾销调查、设 置贸易壁垒等,对客户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6、借款人(担保人)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对信用社信贷资金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如进行租赁、分立、承包、联营、并购、股份制改造;集团企业内部组织模式或产权结构发生变化;医院、学校、新闻单位因政策影响面临降级、撤销、合并、拆迁等。 7、借款人(担保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母子公司)等发生严重亏损、重大经济纠纷、涉嫌重大经济案件,转制、重组、关停倒闭、破产等重大变化。 8、借款人(担保人)业务性质、经营范围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章程出现不利于信用社债权维护的重大修改。 9、借款人(担保人)营业执照、贷款卡未年检或年检未通过,导致营业执照、贷款卡失效。 10、企业(项目)资本金未按时到位或存在抽逃、变相抽逃资本金行为。如股东因非经营因素向企业借款;私分企业财产;未按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或公益金;违规分配利润等;虽出具资本金承诺书却难以落实;借调资金验资但验资后抽逃资本金等。 11、借款人(保证人)资本金结构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主要股东减资,资本金大量减少;主要股东股权转让。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处理好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方面关系。一是处理好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目前,全国已有2 5个省(区、市)组建了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由省级政府依法进行管理。农村信用社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应该紧密围绕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来优化信贷结构,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转变职能,尽快适应新的管理体制,处理好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与人民银行的关系。虽然人民银行不再承担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职能, 但是作为中央银行,人民银行仍然从利率政策、货币政策及资金清算等方面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特别是在发放支农再贷款、票据清算、置换不良资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信用社应该加强与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联系,积极反映存在的问题和要求,争取中央银行的支持和业务指导。三是要处理好与银监会的关系。农村信用社要在银监会的监管下,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各项业务经营的稳步、健康、快速发展。 处理好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防范信贷风险的关系。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主要业务工作,是农村信用社联系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但具有分布面广、周期长、风险较大的特点。农村信用社应该从大局出发,从战略高度认识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支持“三农”的重要性,积极自觉地开展此项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农户摸清底子,建立起完整的农户经济档案,根

据实际情况确定授信额度,认真开展信用等级评定活动;二是切实加强管理和检查工作,实事求是,以严格的管理来规避资产风险;三是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对评定的信用村、信用户凡发现不符合条件的要摘牌,取消其资格,形成“讲信用光荣,失信用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处理好支持“三农"与非农的关系。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已经有了明确的市场定位,就是支持“三农”、服务“三农”。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尤其是农业银行收缩乡镇营业网点后,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农村信用社已经在城市市区布点,如何处理好支持“三农”与非农的关系,农村信用社需要对自身市场定位进行调整、充实、完善。一是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和方向不能改变;二是要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信贷结构,积极参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三是在立足“三农”的同时,积极巩固城镇业务,以城镇业务带动农村业 务的发展。 处理好传统信贷业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出发,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信用社的金融创新应坚持安全性、效益性原则,提高服务水平,以巩固和加强传统信贷业务为前提,以农村金融客户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开发适合自身的金融新产品,如开办个人理财业务、代理业务、中间业务、保险业务、投资咨询业务等等。二是大力加强金融电子化建设,加快

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分析与建议

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分析与建议 一个企业的活力在于她的源动力和她产生的必然结果,一个预期的经营目标决定企业经营的周转生命期,而企业创造的价值不仅在目标经营上,同时在于企业经营过程中所表现的影响作用。而农村信用社经营的源动力在于什么呢?产生的结果有哪些呢?预期经营目标产生的附加作用是什么呢?一个个疑问带着我的思考,激发我对信合发展未来的分析。 农村信用社多年来以经营信用贷款业务为主要的信贷业务,以利息收入为信用社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营的品种形式单一,经营的品牌业务较为呆滞,经营的环境狭小,区域经济严重,同业之间缺少竞争优势。在贷款业务的经营方式中,信用贷款占比较高,面对农村信用环境较差,这样增加了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在贷款管理方面,存贷比例失调,贷款营销落后;贷款管理的制度执行不到位,考核办法缺少依据;信贷人员经营过程中主观因素严重,评估、判断能力缺乏依据。这种贷款营销现状,阻碍了信用社的发展。为了提高信贷业务质量,对当前信用社信贷业务做如下分析: 一、信贷员管理分析 农村信用社信贷员是信用社联系农村的纽带,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实践者和决策者,也是信用社资产风险把握方向的前沿管理者。因此,信贷岗位在信用社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最高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经营能力,才能经营好信用社贷款业务,才能算一位合格的信贷员。目前信用社对信贷员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信贷员本身素质较差。信贷职务的聘用没有经过培训、考试考核,许多信贷员对贷款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或了解不透彻,导致概念模糊,主观意志较强,判断力低下,信贷员经营理念、经营认识较差,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农村担当着专职放款员、专职收款员的职务。 2、信贷的工作模式不规范。目前经营的信贷资产缺少贷款营销管理制度,没有认真执行规范的贷款操作步骤。许多信贷业务等客上门,贷户申请借款时信贷人员没有进行贷前调查,对贷户实际状况没有深入调查。对于农村小额农贷没有做到一年一次核定,核定的农户贷款限额数量缺乏依据。信贷员对贷户经营状况的评定主观因素较强,核定的贷款限额随意性较大。面对农村社会环境变化较大,人员流动较大,农民素质较低,信用较差的状况,一年一次核定的小额农户贷款不能成为发放贷款的依据。大额贷款主任调查、审批,员工虽然发表建议,但在操作上许多大额贷款随着主任的意志而投放,在这方面,大额贷款的风险对职工责任不大,而主任本生具有大额贷款发放的权限,职工对贷户状况的评定只能作为贷款发放的参照形式,这决定主任在贷款审批上主动性较大,大额贷款风险权数增加。对于管理层审批的大额贷款,在形式上只注重资料的完善性,缺少调查、监督考察和考核依据,监督管理实施不到位。在检查贷户状况时,缺少对贷户经营状况的跟踪追查,仅凭主观判断,缺少科学分析和信贷资产的质量评估,不能正确认定风险性贷款,无疑加大了贷款风险比重。 3、联社对农村信用社贷款检查实施方案不健全。对基层社发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