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追忆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2021年追忆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2021年追忆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2021年追忆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追忆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风雨六十载,今朝竞风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走过了一条布满“坚持”与“执着”发展道路。以来,省联社招聘了众多大学生员工,当咱们跨入农信社大门时,当咱们为农村合伙金融事业奋斗时,咱们有必要理解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一)1949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赢来了崭新一页。在旧时代混乱政治时局下艰难生存信用合伙社,在1949年赢来了一种崭新发展时期。从在党七届二中全会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到被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共同大纲列入国家战略;从1954年拥有了统一名称,到最后确立了发展章程,农村信用社在新政治环境下获得了新生。在国家支持下,农村信用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赢来了第一次大规模发展,不久成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打击高利贷、发展农村经历有力武器。

1951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信用社在组织性质、功能定位以及业务范畴等一系列困惑,为信用社发展指明了方向。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颁发了《农村信用合伙社章程》,对农村信用社性质和任务从规章制度上进行了更

加明确地规定。至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近年农村信用合伙社,终于明确了自己身份,一场农村信用社发展热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上迅速蔓延开来。

(二)从1951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开始到1958年,农村信用社均由人民银行领导,从发呈现实效果来看,这段时间管理是成功。但是从这之后到1978年这20近年里,对农信社而言,称得上是一段恶梦般经历。1958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适应人民公仆化形势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决定》,实行“两放、三统、一包”。此后,国务院专门下发文献,将农信社与银行营业所合并,称为“信用部”,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所社合一”和“政社合一”浮现,严重影响了信用社发展。1959年5月,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全国分行行长会议,收回了下放给人民公社银行营业所,下放给生产大队,变为“信用分部”,这样安排使信用社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开始沦为生产大队平调社员财物工具,严重损害了信用分部在社员中信誉。1962年,中央政府在总结经验教训基本上,将农信社领导权从生产大队收回,由人民银行进行全面、垂直领导,恢复信用社性质和任务,使农信社得到恢复和发展,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道路。

1966年,刚刚走上健康发展道路农信社又被“文化大革命”卷入了动荡漩涡。1968年8月,毛泽东刊登了关于教诲革命“最新批示”,在农村,应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这一

理论被迅速应用到农信社管理中。就这样信用社职工由脱产改为不脱产,走上了“亦工亦农”道路。这种管理体制导致了人才大量流失,对信用社发展导致了毁灭性打击。1972年10月,人民银行召开全国工作会议,重新明确信用社职工政治和经济待遇,放弃“亦工亦农”道路。这对当时农信社来说实乃雪中送炭。然而好景不长,1977年由于“左”思想,信用社完全交由银行管理,再一次把全民所有制国家银行与集体所有制信用社合二为一,混淆了两种所有制界限,信用社再次被打上“官办”烙印,成为银行附庸。

通过管理体制几次“折腾”,信用合伙组织原则被蚕食殆尽,丧失了合伙组织和金融组织特性,干部队伍、资金和业务收到了严重损害。

(三)1979年2月,信用社迎来了改革春风。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银行告知》,对信用社归属、机构设立作了明确规定。依照该告知精神,各地在抓紧恢复农行同步,也加强了对信用社领导。农信社在农行领导管理体制下改革开始启动。随着国内农村生产、流通体制获得巨大成功,农信社作为农行基层机构,其管理体制、机构设立已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因而从1983年开始,已恢复农信社“三性”改革在全国范畴内展开试点。农信社网点得以普及,业务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为下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本。

从1984年开始改革中,影响最为深远改革办法当属县级联社管理体制建立。县联社成立,对于加强基层社建设,对于进一步恢复和加强农信社组织上群众性、管理上民主性、经营上灵活性都发挥了极大增进作用。它建立,是信用社走向完全自主管理和发展重要标志。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决定》,明确了“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种金融机构并存金融组织体系”改革目的。1996年7月13日,全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明确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目的:建立和完善以合伙金融为基本,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等各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服务体系。同年8月,国务院农村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部纪协调小组发布《农村信用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从属关系实行方案》告知,正式宣布农信社与农行脱钩。这标志着经历了长期迷惘与等待之后,农村信用社重新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驶向属于自己明天。

(四)从1996年开始这一轮改革,其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由社员入股、社员民主管理、重要为社员服务真正农村合伙金融组织。从更深层意义上讲,这是一段农村信用社价值核心由“官办”银行向“民办”合伙金融组织回归历程。

50年风风雨雨,曲折艰难发展历程。按合伙制在全国范畴内规范农信社,不但是管理体制上一场革命,也是一场在

思想观念、经营方式上重大变革。随着改革推动,人民银行意思到农村信用社改革规模庞大、各地状况不一,单靠人民银行监管很难全面覆盖整个农村信用体系改革,因而组建省级行业自律组织被提上了日程。199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信用合伙协会筹办办公室宣布成立,标志着农村信用社在系统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工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五),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告知,决定在浙、鲁、赣、贵、吉、渝、陕、苏八省市率先进行改革试点。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历程由此开始。3月,首批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发行,使全国农信社同年历史性初次实现了扎差赚钱。同年8月新增21个省市作为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畴。,经省政府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辽宁省农村信用合伙联社于7月20日揭牌成立。8月10日,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海口市举办挂牌典礼,它诞生,标志着农村信用社新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全面建立,从开始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第一阶段工作基本完毕,为农信社以省级管理模式为重要特性改革划上了一种圆满句号。

省级联社改革是农信社改革走向进一步一种体现,农信社改革越来越市场化,而这也是改革欲达到主线目。事实表白,这一发展思路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在市场化衡量尺度下,农信社系统已经开始产生分化,那些在市场化改革途径

农村信用社发展前景

农村信用社发展前景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六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和全体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全国农村信用社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资产规模由2.2万亿元增长到8.6万亿元;存款由2万亿元增加到6.9万亿元,居全国第四位;贷款由1.4万亿元增加到4.7万亿元,列全国第二位;不良贷款率由四级分类的37%下降到五级分类的10.8%;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率由8%提高到57.2%。尽管如此,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体制、业务品种、服务功能等方面与商业银行还有较大差距,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十分脆弱。作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践者,我认为目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方向和操作路径,越来越偏离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际,可以说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成绩显著,但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银监部门主导农村信用社改革有失偏颇。一是职能错位。监管部门既监管行业风险,又指导农村金融服务;既履行监管职责,又承担行业管理职能。这种监管者与行业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导致在角色定位上出现了偏差。二是研究不到位。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缺少深入的研究,对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了解不透。在改革方向、模式等方面省政府、省联社没有发言权。三是指导不到位。虽然全国的情况千差万别,但仍用“一把尺子”往下量。宏观要求多,可操作性办法少,不能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改革的方向不清、目标不明。对各省提出的想法,多是说“不行”,但不说“怎么能行”。四是监管不到位。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研究对策、及时处理,往往是“一人有病,大家吃药”。 (二)省级政府主导作用得不到发挥。2003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文件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下放到省级地方政府,并由省级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负完全责任”。无论是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还是从调动省及各级政府积极性的角度,都应由省级政府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确定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模式与路径,并通过资金注入、资产置换、人员调整等方法和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包袱、加强管理,领导农村信用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但在改革过程中,省政府不能主导改革,提出的意见建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是由“当事人”而是由“第三者”来决定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多数地方政府成了改革的“旁观者”,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政策要求与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错位。一是省联社职能不清、改革方向不明,人心浮动。由于多数县联社还没有发展成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才由基层出资成立省联社,并赋予省联社以“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但在省联社的管理下,农村信用社取得巨大成就之时,又说省联社管多了,干涉了基层的人员任用,干预了基层的业务经营,侵犯了县联社的法人地位。现在要求省联社转变职能,履行“指导员、服务员、监督员”职责。但多数县联社目前仍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自律能力依然较弱,离开省联社强有力的管理,改革成果很可能“付之东流”。在相互矛盾的职能定位中履职,省联社处于“左右都不是”的尴尬境地,省联社的职能定位多变、改革方向模糊、员工人心思走。二是改革要求难落实。改革政策多变、与基层现实有距离,落实困难。要求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不断增加投资股的比例,但“有历年亏损挂账的、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呆账准备提取不足的,均不得分配股金红利”的规定无法保持股金稳定。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一、农村信用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作用 1、139年前全世界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建立。德国是农村信用社的发祥地。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农业长期处于半封建特征,而德国采取加重农业税的办法来加速工业的发展,使小农经济状况更加恶化。1818年,全世界农村信用社创始人雷发巽出生在德国一个农民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小学毕业后辍学务农,17岁参军,25岁退伍后在地方行政机关任职,27岁担任卫斯特瓦尔德市市长。1847年到1848年,当地发生大饥荒。农民家庭出身的雷发巽,十分同情贫苦农民的处境,就组织了一个面粉供给机构和面包作坊。面粉和面包分别以两种价格出售,一种对富人,一种面对穷人。这两种价格影响很大,竟使全区的面包的价格普遍下降,深受贫苦农民欢迎和拥护。这给他启发很大。他调往佛拉梅斯弗尔德市任市长后,就选了60个家庭较富裕的户,创办了“佛拉梅斯弗尔德清寒农人救助社”。主要是帮助社员反抗牲畜贩卖商人的高利贷剥削。由救助社购置牲畜,以分年摊还畜价的方式贷给社员,最长期限5年。1854年,他又创立了“赫德斯多夫储蓄金库协会”之后,为了解决单个储蓄金库业务范围的局限性,于1872年又组织了莱茵区第一个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这就是全世界第一个信用合作社。1876年他把各个地方的信用社联合起来,成立了信用合作社的中央机构“德国农业中央储蓄金库”,雷发巽逝世后改称“德国雷发巽银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的合作经济思想理论,传播到全世界,为世界各国发展信用合作提供了借鉴。 2、88年前中国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建立。我国早期信用合作思想传导者薛仙舟,1900年因从事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活动被捕,获释后赴美留学。后来在德国专门研究合作经济思想。1918年任上海工商银行董事长期间,根据当时我国政局不稳、自然灾害严重、农业生产方式原始、贫苦农民深受压迫和剥削、农村资金匮缺、高利贷盛行等国情,提出了实行全国合作共和的见解。其特征是:带有自救互助的慈善组织性质。1920年是我国连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国际国内人士在各地组织华洋义赈团救济灾民。救灾过后,给人民留下深刻教训,也唤醒了农民本能的合作意识。救灾是消极被动的。如何预防灾害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的方法。所以将剩余的救灾余款用于发展信用合作事业。在中国华洋义赈团的组织下,1923年6月河北省香河县城内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到1928年2月,在河北、江苏等地的56个县成立信用社422个,社员13711人,自筹资金2.58万元,发放贷款2.32万元。有力地解决了当地贫困农民生产生活资金困难。为全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开创了先河。 3、68年前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建立。北伐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亲自考察农民运动发展情况。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讲到:“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确实是农民所需要的。他们买进货物要受商人的剥削,卖出农产品要受商人的勒索。钱米借贷要受重利盘剥者的剥削。他们

农村信用社的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信用社至今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目前已成长为资产、负债及其职工规模仅次于四大国有银行的合作金融组织。合易咨询自2008年初开始关注农村信用社,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工作,对其目前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分析。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SWOT分析 截至2007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在原有基础上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13家,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联社1818家。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由改革前的35527家降至8348家,股金余额2224亿元,比1996年末增加2018亿元。2008年起,新一轮的省级联社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引进战略投资和上市深化改革工作正在进行。 (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优势(strength) 1、客户资源优势 农村信用社长期在农村从事金融服务,与农村客户的感情联系非常密切,积累了庞大的客户群,95%的农户贷款来源于农村信用社(来自: :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出现了一批高端客户群体,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力量,也成为农村信用社天然的优质客户。丰富近乎垄断的农村客户资源是农村信用社未来发展的支柱优势。 2、机构网点资源优势 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村,辐射城乡,经过50多年的发展,村村有机构,乡乡成网络,像深入农村肌体的毛细血管,真正做到了贴近农村、深入农村、服务

农村,具有天然的信息对称和同步优势,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望尘莫及的。 3、品牌资源优势 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村、服务农村,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在广大农民心中形成良好形象和市场信誉,形成了很高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是“国营”体制,在广大农村客户心中,农村信用社的信用就是国家信用,这进一步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品牌效应。 4、市场资源优势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名副其实的主力军,据资料表明,其农业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占农村贷款户数的95%。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市场占有绝对多数的市场份额,并且与客户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劣势(weakness) 1、体制和机制不适应发展 目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权力制衡机制比较薄弱,即使已完成商业化改革,其法人治理大多仍存在股东会对经营管理层的委任权缺位、董事会和股东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要求缺位、信用社经营业绩与经管层的收入及升迁等关联缺位、对经管层的监督评价缺位等现象,并导致经营权凌驾于所有权之上,代理和被代理角色扭曲,股东权利虚化,经管层的经营权异化为经营特权,对管理层经管能力、绩效缺乏客观评价,农村信用社业绩好坏责任不明,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流于空谈。 2、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薄弱 受到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制约,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比较薄弱,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制度不够完善。农村信用社地理位置相对偏僻,

农信社演讲稿-我自豪我是农信人

农信社演讲稿-我自豪我是农信人我自豪,我是农信人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仁:今天,能站在这里,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感到无比的自豪,这种自豪感之所以油然而生,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我是一名农信人。十年前,我满怀激情,满怀憧憬踏入了农信社大门。十年来,我与农信事业发展共同成长,在农信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得到了领导关心培育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我亲身目睹了改革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生机活力,目睹了年富力强、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给茶陵信用联社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信合生涯中,我经历了三个信用社和5次工作岗位的轮换,虽然岗位在变,环境在变,但我对农信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未变,我无怨无悔,敬业爱岗;工作岗位的调动,造就了我适应不同岗位的能力和适应不同环境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悟出了“学习出真知,实践增才干”的真切内涵,也渐渐地与农信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热爱农信事业,因为农村信用社就是一所学校,就是一本书,在上学时没学到的东西,在这里学到了;在这里学会了怎么做人,怎样工作和生活。在农信这本书里读到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成功,我读懂了有幸成为农信一员,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深知要真正当好一名农信人也绝非轻而易举之事,我更读懂了作为一个农信人的责任和义务。当我们农信人走村串户,了解农民疾苦,

笔笔小额农贷象涓涓细流滋润着农户的心田;当那些生活在温饱线上的农民通过我们扶持走上富裕路,别提我们心理有多高兴。同时,联社领导班子率领全体员工在激烈的竞争中励精图治,百折不挠,各项存款稳步递增,贷款规模逐步扩大,经营实力不断壮大,财务状况明显好转,企业形象和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身为茶陵农信一名员工,我有理由为我们农信人而自豪。农信事业有今天,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农信人无私奉献和吃苦耐劳的爱岗敬业精神,树立爱岗敬业的意识。目前正处在改革发展时期,应树立竞争观念,要有危机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身边每一件事,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自己工作效率。加强服务,准确定位,只有不断去寻找竞争市场,农信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同时,要高度树立“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的意识。事实告诉我们:爱单位实际就是爱护自己,有这个单位不去珍惜它,一旦失去它时你才知它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真正把农信社当成自己的家,把农信社事业当成自己事去办,实实在在地做好自己每一项工作,切实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农信事业。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今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都摆在我们面前,面临激烈的金融竞争,这就需要我们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来应变新时代的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农村信用社十年发展演讲稿

农村信用社十年发展演讲稿 从小镇变迁看农信发展历史像车轮在飞转,时光像江河在流淌, 我们走过了整整十年的艰苦历程。这十年,是多么的不寻常!十个春夏秋冬,十年雨雪风霜,十年开山劈岭,十年起伏延宕,从改革的“试验田”到“示范区”,从企业文化初探,到团队精深管理,无不凝聚农信人辛勤的汗水,无不彰显农信人的智慧与力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事们:大家好!我今天带来的题 目是——从小镇变迁看农信发展。 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农村信用社,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镇。她位于长白山**山脉与**大平原的结合部。全镇幅员面积100平方公里,14,000口人。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民风淳朴,文化悠久。 10年,对于有着60多年 __农信社而言只是一段短暂的历程,但这10年,我所在的小乡镇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注定我 的小镇要和农信社共同走过这非凡的里程。当农信第一次改革的号角吹响时,当农信人的力量和小镇的汇聚在一起时,我们用勤劳、淳朴的品质默默的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新奇迹,都说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可以改变一切,小镇用短短的10年时间证明农信改革是必然的、成 功的。

我的小镇共有10个行政村,19个自然屯,耕地面积2,000多公顷,水田占了八层还多。脸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弓背几千。世代经营土地的农民,在改革中进步,在进步在更新理念,过去一直在玉米种植上打磨磨,现如今,水稻当家,多种经营。目前,小镇水稻生产和稻米加工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具有规模粮食加工企业5家。xx年水稻产量7,500吨左右,玉米产量23,000吨左右,农业产值1.2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也有10前的不足3000元,上升至5,800元。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与时共进,时时双赢。我们信用社,xx年末存款余额只有754万元,截止今天上午的最新数据表明,我们的存款余额已经达到6390万元!较xx年增长5,636万元,增长747%! 10年,我们累计向小镇投放贷款21,651万元,有力地带动了小镇文化进步,经济发展,提高了闲置劳动力的再利用率。目前,根据镇政府今年的,陆续有如蛋白饲料加工项目、兔业养殖项目及纸箱厂项目开工建设,我们将积极跟进,不失时机,根据实际情况继续给予必要、科学的资金支持,让小镇有更长足的发展。 风光在险峰,山高人为峰。 我们农信人用十年的时间,改变着我们的外部形象、内部设施、硬件配备和软件建设。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前景分析

论文纲要一、内容提要1提出中心论题2关键词。二、正文一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现状二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突出问题1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不明确2网络资源不足科技支撑力量薄弱3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体制落后4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三农村信用社发展趋势和对策建议1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2以效益为中心积极开拓中间业务3重构农村信用社监管体系健全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4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职工队伍建设5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6争取政策支持营造实现市场定位的良好氛围。四结语三、参考文献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前景分析内容提要农村信用社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落实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当前与长远、显绩与潜绩之间的关系把与时俱进与求真务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明确支农方向提高认识转换观念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突出支农重点把握支农力度促进农村经济与自身经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问题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当前农村信用社正经历着极不平凡的改革发展历程。这是一段对农村信用社发展方向及政策进行重新思考和选择的历史进程。市场化原则和股份制方向的确立成为有着60多年发展历史的农村信用社摆脱历史包袱泥潭迈向快速发展轨

道的转折点。一、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现状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进一步确立了农村信用社定位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和分类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使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新的改革方向并把信用社的管理交给省政府负责通过省级联社对信用社实施管理、指导、协调、服务。截至2010年末农村信用社资产规模达到10.6万亿元是“十一五”初期的1.7倍其中贷款余额5.7万亿元是“十一五”初期3.0倍实收资本达3461亿元是“十一五”初期的0.9倍。2004年实现统算盈利后连续7年利润保持大幅增长与2003年改革前相比资产负债和存贷款规模均增加了5倍以上。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进入了长足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然而在农村信用社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体制内外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提高竞争力和快速发展的瓶颈。二、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突出问题1、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不明确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

农信社的历史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史共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解放初期到五八年,这段时间是信用社普遍建立和大发展时期,当时,根据中央政府要推行合作化运动的指示,在全国广大农村推行“三大合作”,即: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虽然那时的信用社是由小农经济发展起来的,规模比较小,管理水平低,我国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由此起步。 第二阶段是五八年到七八年,这段时间是信用社经历挫折和摧残时期。当时,整个国民经济在“左”的路线和错误政策的侵害下,都受到损害,而中国的信用合作事业首当其冲,损失最大。这二十年,农村信用社先后下方给人们公社、生产大队,以及后来又交给贫下中农管理。信用社的干部队伍、资金和业务受到严重的损害和损失。信用合作事业从总体看,这段时间在萎缩,很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有的地方也可以,但全国总体上受到挫折。 第三阶段,从七八年到八三年,这段时间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开始恢复的时期,鉴于当时把农村信用社下方给地方管理造成混乱和损失的教训,国家决定,把农村信用社交给国家银行管理,首先交给人民银行管理,后来交给农业银行管理,使信用社既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的基地单位。当时,虽然在国家银行的领导下,信用社的业务得到了一些恢复,但是,由于国家银行管的太多,管的过死,使信用社失去了自主权,而成为了银行的附属,走上官办的道路,信用社的发展受到约束,自主权受到伤害。 第四阶段,从八三年到九六年,农村信用社进入初步改革和发展阶段。一九八三年国务院105号文件明确规定,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合作金融组织。这以后,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在农业银行的领导下,有了一定初步改革,信用社当时也搞了一些民主管理形式,业务也得到了一些发展,内部管理也都有一定的加强。但是,信用社在农业银行领导下的改革不彻底,合作制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民主管理很多地方流于形式。 第五阶段,从九六年到现在,根据国发第三十三号《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求,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由农民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

2021年追忆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追忆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风雨六十载,今朝竞风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走过了一条布满“坚持”与“执着”发展道路。以来,省联社招聘了众多大学生员工,当咱们跨入农信社大门时,当咱们为农村合伙金融事业奋斗时,咱们有必要理解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一)1949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赢来了崭新一页。在旧时代混乱政治时局下艰难生存信用合伙社,在1949年赢来了一种崭新发展时期。从在党七届二中全会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到被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共同大纲列入国家战略;从1954年拥有了统一名称,到最后确立了发展章程,农村信用社在新政治环境下获得了新生。在国家支持下,农村信用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赢来了第一次大规模发展,不久成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打击高利贷、发展农村经历有力武器。 1951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信用社在组织性质、功能定位以及业务范畴等一系列困惑,为信用社发展指明了方向。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颁发了《农村信用合伙社章程》,对农村信用社性质和任务从规章制度上进行了更

加明确地规定。至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近年农村信用合伙社,终于明确了自己身份,一场农村信用社发展热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上迅速蔓延开来。 (二)从1951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开始到1958年,农村信用社均由人民银行领导,从发呈现实效果来看,这段时间管理是成功。但是从这之后到1978年这20近年里,对农信社而言,称得上是一段恶梦般经历。1958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适应人民公仆化形势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决定》,实行“两放、三统、一包”。此后,国务院专门下发文献,将农信社与银行营业所合并,称为“信用部”,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所社合一”和“政社合一”浮现,严重影响了信用社发展。1959年5月,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全国分行行长会议,收回了下放给人民公社银行营业所,下放给生产大队,变为“信用分部”,这样安排使信用社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开始沦为生产大队平调社员财物工具,严重损害了信用分部在社员中信誉。1962年,中央政府在总结经验教训基本上,将农信社领导权从生产大队收回,由人民银行进行全面、垂直领导,恢复信用社性质和任务,使农信社得到恢复和发展,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道路。 1966年,刚刚走上健康发展道路农信社又被“文化大革命”卷入了动荡漩涡。1968年8月,毛泽东刊登了关于教诲革命“最新批示”,在农村,应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这一

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及改革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及改革创新 魏思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2-941班,哈尔滨市,150001)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我国众多金融机构中发展历史较长、机构网点较多、服务面积较广、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Abstract: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s the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of man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in the long history, more outlets, service area is broad,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关键字:信用社发展 一研究的目的和背景 中国当下及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关于农民是的问题,作为农民想要有所改善自己生活水平的更本出路依旧是他们的本业农业,所以他们更多地会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现代的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关键环节时金融问题。而且在当前的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弄粗的金融体系中的主力军或者“三农”中的核心力量。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的发展牵动着整个经济的稳定运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数以万计的农民,所以必须在广阔的农村,就必不可少有维持经济发展的纽带—金融机构,以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可是现实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在农村的人均金融机构数量,却大大的低于城市的量,最更本的是,通过这些机构给农村信贷投入量的总量相对不足,我们都知道农村是一个需要金融支持的地方,这样以来就不会让所有人受到国家政策的益处了。当今,中国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的商业银行主要分布在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城市,还有部分经融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准备措施减少或者准备撤出农村及不发达的城乡,可是在这些地方对金融的需求力度远远高过那些发达的地方,由此一来,无疑是对他们经济的一种打击。在现有我国体质下,由于受到制度特性、经营范围的局限、资金来源上的限制、经营受环境制约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来担当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可是现在在社会公众中却体会不到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的政策性命题,直接表现为金融机构支持的不完备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支持的不协调性。 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的农村信用社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艰巨性和政策环境的复杂性,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道路充满了艰难与曲折。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大体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和发展时期(1951-1957年) 建国初期,中国处于百废待兴之际,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结合我们国家的国情知,我们应该首先让农民吃饱穿暖;所以,为了帮助农民发展生产,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村金融工作会议,会议决定下设银行机构,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给农民提供生产所需的资金。政府为了推动信用合作社的良好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颁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农村信用互助小组公约草案》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试行记帐办法草案》,这一系列草案使信用合作社在全国各地迅速建立起来,这样以来让广大民安心进行生产劳动工作。 第二阶段:曲折反复时期(1958-1978年) 国家成立之初,国家既想要稳定社会又要加快经济的发展,所以会出现一些错误思想还有采取盲目不合理的发展措施。例如在经历了极左路线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多移主:先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后来又交给贫下中农管理,其发展是曲折反复的,所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

前言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金融动力,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为“三农”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有效地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后,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提供机会,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落到了农村信用社肩上;进一步拓展了农村信用筹资空间,增强了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组建农村银行机构432家,全国农村合作金融系统有2,609家法人机构,其中农村商业银行259家,75,840个分支机构和网点,总资产为132,466.85亿元,同比增长24.46%,其中贷款余额为67,107.08亿元,同比增长16.70%;总负债为124,969.07亿元,同比增长24.18%,其中存款余额为102,076.20亿元,同比增长20.03%。全年中间业务收入为153.51亿元,同比增长20.88%。年末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1.90个百分点,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为2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户贷款2.6万亿元的78%,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服务主力军地位不断稳固。 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达到 5.7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贷款总额的11.1%,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达到3.9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涉农贷款总额的33.3%,农户贷款2.1万亿元,占银行业农户贷款余额的79.3%。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保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必要进行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 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有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它的本质特征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信用服务,合作制是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制度,以农为本,为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要力量的农信社,发展60多年以来,几起几落,体制几经更迭: 第1页(共11页)

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漳州人事人才网:农村商业银行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三农”的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农业比重很低,有些只占5%以下,作为信用社服务对象的农民,虽然身份没有变化,但大都已不再从事以传统种养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和劳动,对支农服务的要求较少,信用社实际也已经实行商业化经营。对这些地区的信用社,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入股,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吸收股份制运作机制组成的股份合作制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股份合作制这种产权制度,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合作制,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制,而是合作制与股份制的有机结合。合作制的特点是“社员入股、一人一票、服务社员”,适合于分散、弱小的个体劳动者的经济互助,是一种劳动的联合;股份制的特点是“大股控权、一股一票、商业经营”,适合于市场经济发达、商业化程度高的地区,是一种资本的联合。与农村商业银行不同,农村合作银行是在遵循合作制原则基础上,吸收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而构建的一种新的银行组织形式,是实行股份合作制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这种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三农”服务功能和商业功能相结合的产权制度,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比较明显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来说,是一次新的、大胆的尝试。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设立条件、股权设置、法人治理结构和服务重点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在设立条件上,注册资本金、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等方面均有不同要求。在股权设置上,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农村合作银行股权分为资格股、投资股两种股权,资格股实行一人一票,投资股每增加一定额度就相应增加一个投票权。在法人治理上,股东大会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权力机构,同时设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农村合作银行权力机构是股东代表大会,股东代表由股东选举产生,同时设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农村信用社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民主管理,社员一人一票。法人治理上,社员代表大会是权力机构,社员代表由社员选举产生,同时设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在服务重点方面,虽然三者都是主要为辖区内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但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组建,农业比重较低,因此,在满足“三农”需要的前提下,还需要兼顾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农村信用社的 服务对象则更多地侧重于农户。 两者概念 农村商业银行(Rural commercial bank)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三农”的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农业比重很低,有些只占5%以下,作为

中国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 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之一(1951年—1957年) 新生: 小荷初露尖尖角 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到1951年3月,全国信用合作汇报会议召开;从1954年拥有了统一的名称,到最终确立了发展章程,农村信用社在新的政 治环境下获得了新生。在国家支持下,农村信用社在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展,很快成为新中国打击高利贷、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武器。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声音如同春雷般响彻古老的中国大地,中国历史迎来了崭新的一页。中国信用合作事业在旧时代被压抑的热情开始萌动。崭新的政治环境、积极的政府态度、明确的发展战略……一曲波澜壮阔的农村信用社发展序曲就此奏响。 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农村信用合作工作就已经被中国共产党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进行战略发展规划。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必须组织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经济,我们就不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走向集团化,就不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 将包含信用合作在内的合作事业发展纳入到党的战略讨论中。 紧接着,建国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合作社事业的战略规划:“关于合作社:鼓励和扶助广大劳动人民根据自愿原则发展合作事业,在城镇和乡村中组织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生产合作社……”这标志着新中国已将发展信用合作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正式纳入了国家的战略发展规划。 1951年3月,全国信用合作汇报会议召开,会议认为:“已经土改的地区,由于生产 的恢复,农民逐渐富裕,要求积储余粮,扩大再生产;少数农民因翻身不久,家底薄弱,一旦遇到意外,便会借贷无门。有计划地开展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迫 切要求。”薄一波、程子华将会议讨论的内容向党中央进行了汇报,这份名为《关于全国信用合作会议的报告》指出:“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满足农民的普遍要求,必须单独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统一由银行领导,信用社单独成立后,其存款、贷款、存实、贷实由信用社办理。”

追忆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追忆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风雨六十载, 今朝竞风流。 农村信用社走过了一条充满 “坚持” 与“执着”的发展道路。 2006 年以来, 省联社招聘了众多的大学生员工, 当我们跨入 农信社的大门时,当我们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奋斗时,我们 有必要了解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年赢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被 提上议事日程,到被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列入国家 战略;从 1954 年拥有了统一名称, 到最终确立了发展章程, 农村信用社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获得了新生。在国家支持下, 农村信用社在中国赢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展,很快成为新 中国打击高利贷、发展农村经历的有力武器。 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信用社在组织性质、功能定位以及业 务范围等一系列困惑,为信用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55 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 ,对农 村信用社的性质和任务从规章制度上进行了更加明确地规 定。至此,在中国已经诞生多年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终于明 确了自己的身份,一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热潮在中国大地上 迅速蔓延开来。 二)从 1951 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开始到 1958 年,农村信 用社均由人民银行领导,从发展的现实效果来看,这段时间 的管理是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来, 一) 1949 年新中国成立, 中国历史赢来了崭新的一页。在 旧时代混乱的政治时局下艰难生存的信用合作社,在 1949 1951 年 5 月, 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

功的。但是从这之后到 1978 年这 20 多年里,对农信社而言, 称得上是一段噩梦般的经历。 1958 年 12 月, 了《关于适应人民公仆化的形势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 的决定》,实行“两放、三统、一包” 。此后,国务院专门下 发文件,将农信社与银行营业所合并,称为“信用部” ,下 放给人民公社管理。 “所社合一”和“政社合一”的出现, 严重影响了信用社的发展。 1959年 5月,人民银行总行召开 了全国分行行长会议,收回了下放给人民公社的银行营业所, 放给生产大队,变为“信用分部” ,这样的安排使信用社 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开始沦为生产大队平调社员财物的工具, 严重损害了信用分部在社员中的信誉。 1962 年, 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农信社的领导权从生产大队收回, 由人民银行进行全面、垂直的领导,恢复信用社的性质和任 务,使农信社得到恢复和发展, 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1966 年,刚刚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农信社又被 “文化大革命” 卷入了动荡的漩涡。 1968 年 8 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教育革 命的“最新指示” ,在农村,应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这 理论被迅速应用到农信社的管理中。就这样信用社职工由脱 中共中央颁发 中央政府在

信用社的发展历程简介

信用社的发展历程简介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安徽省的农村信用社始建于1951年。50多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上世纪50年代初,在农业合作化的滚滚大潮中,中国农村诞生了农民自己的基层金融合作组织——农村信用社,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信用社,是以人民公社或行政村为范围的。从1953年至今,信用社从一个小村庄发展到遍布城乡的信用网络,从5000元的存款,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亿的资产,由几名从业人员,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队伍,从过去寄人篱下,发展到现在产权明晰、管理规范,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在机构隶属上,也历经多次变革。按其所有制的阶段变化,分以下五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至1957年。合作制阶段 这一时期正是建国初期,生产力低下,百废待兴。当时我县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通过信贷活动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尽管当时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合作制体现的比较充分,在恢复农业生产、发展我县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1958年至1978年。人民公社所有制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我们国家“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当时“左”的思想路线和错误政策的影响,农村信用社被三次下发地方基层政权,也就是先后下放到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贫下中农管理,农村信用社基本成为基层社队的金融工具。据记载:“1969年底,全县信用社实行由贫下中农管理。每公社留一名信用社干部,实行半脱产,其余的一律回村劳动,对留社的干部采取记工补贴办法。”这个时期,是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造成严重摧残的时期。不管是管理还是业务都比较混乱。 第三阶段,1979-1996年,由农业银行进行管理阶段。 1979年——农行恢复以后,农信社进入到农行代管时期。 1983年——以恢复农信社“三性”为主的改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 1984年——农行向国务院提交《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该报告标志着信用社以恢复“三性”为主的改革大范围铺开,农信社独立法人的改革方向也得以明确。同年,县联社开始建立。 1989年——农信社进入治理整顿阶段,主要开展强化内部管理、整顿金融秩序的活动。1996年——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实施方案》的通知发布,农信社与农行正式脱钩。 在这个阶段,国务院提出“农村信用社是集体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又是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农村信用社走上了“官办”的道路。 第四阶段,1996至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托管阶段 1996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同年12月25日,我县农村信用社与县农业银行正式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农行不再领导和管理信用社。1997年2月,全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为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指明了方向,初步勾画出建立我国合作金融新体制的主体框架;11月,农信社由人民银行监管。信用社自立门户,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县联社和人民银行承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3年底。第五阶段,2004至至今,银监会监管阶段

信用社历史沿革

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共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解放初期到五八年,这段时间是信用社普遍建立和大发展时期。当时,根据中央政府要推行合作化运动的指示,在全国广大农村推行“三大合作”即: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虽然那时的信用社是由小农经济发展起来的,规模比较小,管理水平低,我国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由此起步。 第二阶段是五八年到七八年,这段时间是信用社经历挫折和摧残时期。当时,整个国民经济在“左”的路线和错误政策的侵害下,都受到损害,而中国的信用合作事业首当其冲,损失最大。这二十年,农村信用社先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以及后来又交给贫下中农管理。信用社的干部队伍、资金和业务受到严重的损害和损失。信用合作事业从总体看,这段时间在萎缩,很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有的地方也可以,但全国总体上是受到挫折。 第三阶段,从七八年到八三年,这段时间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开始恢复时期。文化大革命以后,鉴于当时把农村信用社下放给地方管理造成混乱和损失的教训,国家决定,把农村信用社交给国家银行管理,首先交给人民银行管理,后来交给农业银行管理,使信用社既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的基地单位。当时,虽然在国家银行领导下,信用社的业务得到一些恢复,但是,由于国家银行管得过多,管得过死,使信用社丧失了自主权,而成为银行的附属,走上官办的道路。信用社的发展受到约束,自主权受到伤害。 第四阶段,从八三年九六年,农村信用社进入初步改革和发展阶段。一九八三年国务院105号文件明确规定,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合作金融组织。这以后,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在农业银行的领导下,有了一定初步改革,信用社当时也都搞了一些民主管理形式,业务也得到了一些发展,内部管理也都有一定的加强。但是,信用社在农业银行领导下的改革不彻底,合作制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民主管理很多地方流于形式。 第五阶段,从九六年到现在,根据国发1996第三十三号《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求,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为由农民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

农信社发展策略探讨论文

农信社发展策略探讨论文 一、明确市场定位坚持“三农”服务不动摇 坚持“三农”理念是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服务“三农”是农信社的经营宗旨,更是农信社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50多年来,农信社正是在服务“三农”过程中产生,发展壮大。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扎根农村,农信社才能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离开了“三农”,农信社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犹如水中浮萍,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因此农信社要利用商业银行网点收缩之机,发挥自己点多面广的优势,扬长避短,选准市场定位,充分发挥贴近农业、农村、农民的优势,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精心打造信合品牌,提升服务品位,拓展农村市场。 二、构建企业文化培育现代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构建农信社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信社而言,就是要着力打造优良的企业文化,通过精神和文化力量,从管理的深层培育,规范农信社特色的企业精神,治理结构,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形象标识,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1、铸造企业理念,构建企业精神文化体系。企业理念建设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团结全体员工,增强农信社员工凝聚力的重要精神支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农信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促进农信社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以德治社,以德兴社”的需要,而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更能促进农信社创建优良的企业文化。 一是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在继承和弘扬“三铁”精神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立足于实践,树立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行业风气,以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二是以“强素质、树形象、聚人心”为主题,大力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加大对员工的理想信念、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提高执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同时,深入开展“文明示范岗位”、“文明家庭”等创建评选活动,从深度和广度把活动引向深入,把丰富内容、提高质量、突出实效、优化形象,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

浅谈基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知识交流

浅谈基层农村信用社机制改革的 背景、现状与建议 一、基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史背景 基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前后变化较大。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由村民自愿入股组建的合作金融组织。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人股,干部由社员选举,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它适应了当时我国合作经济发展的现实。80 年代以后,随着以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和农业银行的分设,人民银行委托农业银行代管农村信用社,此时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发生了变化,农村金融主渠道的作用也丧失了,农村信用社完全依附与农业银行,在与农业银行的竞争生存中处于附属的地位,成为农业银行转移风险和安置家属等性质的“服务公司”。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管理脱钩,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负责对其进行监管。之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只面对人民银行的监管,摆脱了农业银行在经营上的束缚,真正体现了法人地位。农业银行也随着整个金融体制改革和自身改革的发展需要,逐步退出县以下市场。农村信用社成为支持“三农”的唯一金融机构,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和意义愈加明显。但是,由于产权制度、监管体制、内控制度,历史包袱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实力在得到增强和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而严重束缚了其服务“三农”的职能的发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都面临

着艰难的选择。农村信用社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迈出步伐了决定性的一步。 在经过局部试点后,2003年6月下旬,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开始了8个省市的以增资扩股和票据置换为主要内容的试点改革。根据国务院改革方案,国家拿出了1500亿元用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花钱买机制”,帮助农村信用社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2004年2月,国家又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始了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广,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时期农村信用社改革从2003年到现在已经四年头了,我们看到了农村信用社规模在增大、不良贷款在下降、效益在提高、风险在降低,抗风险能力在提高、管理机制在健全。但我们是不是正面和负面的都看到了?对改革中暴露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不需要反思?我想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面对改革的现状应该全面地分析一下当前改革现状是否与我们改革的目的相统一,是否在按着我们预想的方向发展。我想从基层改革的角度,结合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基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现状分析。 第一,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整体的竞争力不强。 农村信用社虽然通过增资扩股、优质服务等形式,扩大了存贷规模,但因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