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开题报告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开题报告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开题报告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开题报告

平等与差异之间——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与扭曲

一、选题意义:

第一、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建构的介入

女性话语是一种现代话语,女权主义是现代社会各种主义论域中的一种。女性主义出现的前提是现代制度的确立以及现代知识体系的建立。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史的考察必须建立在对现代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西方的女权运动出现在十八、十九世纪,而中国的女权运动出现在“前后”的原因就是现代知识体系成为主导的意识。而其发展过程则紧随着真个社会的发展脚步,社会的动荡以及变迁还有知识体系的变动都是女性主义发展的动力。

第二、知识社会学角度的选取:

知识社会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基础、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形态和存在的关系。当代知识社会学的发展,愈来愈走向经验研究,主要是研究知识的生产、储存、传播和应用。当代大规模的知识生产和传播,造成一种知识密集的社会。社会学愈来愈重视知识在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涉及知识或思想在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一系列问题。不同时期,女权主义的形态都不相同,中国的女权主义的形态也几经变化,其背后的原因除了时代政治经济的条件外还包括着思想界的第三、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对女性主义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作为人类性别文化转型的重要潮流之一,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国已呈现出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并在其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女性主义力图通过教育来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进而直接参与人类文化转型,通过思想和文化而不是战争与暴力来达到改变人类现状并使之变得更美好的目的,因而,女性主义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理解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理解性别歧视如何与其他危害人类的各种偏见提供无限开阔的思路与启示,也为我们所生活的多元文化时代提供了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最丰富的思考。当代学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对具体的男权社会的批评为重点以及文学中女性的特异性上,也有对女性主义的历史进行研究的,但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史实基础上,从中国社会思潮以及现代社会知识学层面研究的并不多见。在社会知识学层面进行研究

的有李银河和王政等著名学者。李银河的《女性权力的崛起》王政的《中国百年女权思潮研究》在这方面很具代表性。

二、研究思路

女性主义话语是一种现代话语,而中国的女性主义也是在现代化的建构过程中出现的。现代社会的建构理念主要基于两点,人的自然权利作为根基以及对个体体验的合法,总结就是一个是平等观念,一个是自由观念,而两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不可偏废其一。本文就是基于这两点展开的对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特点的梳理。

三、论文基本内容

论文内容分为四大大部分,另有引言、结语。

引言:介绍研究动机与目的;研究起点和方法

第一章作为一场中国式启蒙的“五四运动”中的女权主义

第一节:“五四”为起点的中国女权主义

一、为什么以“五四”为起点

对女性的关注并不是起始于五四,在五四之前,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在考虑女性的社会地位并呼吁中国的新女性了,还出现了《女界钟》一类的女性刊物和以秋瑾为代表的女性革命者,但这只能是一种个别现象,只能说是社会开始关注女性不平等的状况,但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其原因是社会思想界还没有经过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这些完全是建立在救国革命的大的话语之下的。而五四的思想解放恰恰是提供了一种现代体系,主要是现代个人主义的思想,从而使女性可以主体身份从个体的体验出发,来真正感受社会的不平等并提出其的社会要求。

二、五四时期的思想核心与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作为一种现代话语,是不可能出现在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的,所以现代思想的出现并取代传统思想是女性主义话语出现的前提条件。对比西方,女权主义出现于启蒙运动之后的18、19世纪,较为有代表性的是在法国大革命中,当《人权宣言》,出现以后,才出现《女权宣言》,可以发现女权是从人权中引申出来的。中国的五四运动恰恰是一个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科学等启蒙话语引进并传播的时代,所以我们可以把五四前期看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时期。

西方的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和历史的现代时期的开端和基础,他与迄至当时占支配地位

的教会和神学式文化截然对立,启蒙运动绝非一个纯粹的科学运动或主要是科学运动,而是对一切文化领域的全面颠覆。启蒙设定了人作为一个自然的有理性的存在,把人的价值从神的彼岸到了此岸世界。五四的口号就是民主与科学,即“德先生”“赛先生”。民主是现代国家的政治形式,民主的设定是以平等的个体的自由人为前提的,他设定了每个人政治的平等。而科学是对现实世界的反应,按康德的定位,科学研究的是现象界,是以人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的。它意味着反对形而上的判断。五四的这两个主题是在反对传统的文化,而唤起得的是一种近代意义上的抽象的个人主义,直指的是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对民主与科学的号召直接结果就是对人的自由、权利、平等的追求。女性主义的出现正是在这种时代精神的前提下产生的。因为没有人权的概念根本出现不了女权。

第二节:女权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社会各界人士对封建社会对女性压制的批评

二、代表性的女性的主体性的发现

第三节:总结

第二章民族危机下的女权主义的发展

第一节:民族话语对自由话语的取代

中国近代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民族富强,一个是民族独立,第一个主题意味着建立现代社会制度,实现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型,建立现代化的体制。这就要求反封建。第二个主题意味着反对外来殖民主义的侵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连个主题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不同的时代对这两方面的侧重是不同的。如果说五四代表着的是反封建,那么之后的抗战则直接从反封建的话语转向了民族独立的话语。

当卢沟桥的炮声是整个中华民族感受到空前的民族危机时,“启蒙话语”下的饭分拣的个人主义走向了末路。刚刚开始不久的“人权”的讨论也被民族代替了。既然“个人权益”已不是最重要的话题,那女性话语理所当然的不再被人关注。

在国家的危急关头,政治的责任理论与个人的信念理论直接对立起来,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难于去思考个人的自由问题了,整个国家的个体都被纳入一个共同体的民族概念之下。而五四时期所重点强调引进的民主走向了军事上的专制。

第二节:民族话语中的女性新身份

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建立在民族内部各个群体平等的基础之上的。要团结所有的力量来进行抗战意味着社会各个阶层处于同一地位,“民族共同体”内部的成员都具有抽象的平等,而女性作为一个群体理所当然的也是这个统一战线内部不可缺少的部分,抗战使女性失去了

思想上解放的条件,却使女性大规模的走向了政治领域,战争促使大量的女性走出了家庭狭小的空间,同时也使男女平等的话语走出了小资产阶级的范围,开始走向了社会各个阶层。

一、国统区政治女性的出现政治女性——宋美龄等

二、解放区女性的抗战——

三、孤岛区女性自由思想的继续发展

第三节:总结

一、抗战对中国女性的意义

二、抗战对女性主义发展带来的问题

第三章建国后政党伦理下的女权主义

第一节:新中国的建立与意识形态的一元化

1949年中华任命共和国的建立,宣示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这一事件,中国的民族危机消失,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基本建立。在思想领域,由于中国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是由军事化的政党(共产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实际上是一个政党化的国家。作为现代意识形态的政党,政党的伦理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形式及价值取向,提供了具体社会环境的道德秩序,以及衡量个人行为模式和日常行为中善的行为的标准。这样,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绝对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二节:“铁娘子”与“半边天”

一、“铁娘子”妇女形象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概念植根于其实践理论中,马克思认为,是我们成其为人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能够生产我们所需的生活资料;我们之所以为人原因在于我们的所作所为——具体的说,即通过生产满足我们的基本需要而从事的活动。不同于动物,我们的活动不是受本能支配的,我们是在有意是有目的的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创造自己。不同的劳动,或者不同的分工决定了不同的身份建构。而对于女性从属于男性的原因就在于女性在家庭和劳动场所的角色把她们限制在经济和社会上从属于男人的位置。那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说到底是社会分工的不平等。所以,消灭男女不平等的方式就是让女性获得像男性一样的劳动位置。妇女应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像男人一样投入社会建设之中。

二、“半边天”理论的提出与内涵

在1968年毛泽东发出了“女人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从此中国成为了女性身份提高的一个代表性话语。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女性的力量与作用与男性是等同的。这种话语是“铁娘子”的引申与发展。这里忽视了男女的差异,同时也是一种男权话语表述,女性的

主体地位并没有确立起来,也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第三节:总结: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将“男女平等”写入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注重妇女的社会性解放、无性别差异的平等权利,但是几十年“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等口号掩蔽了历史上形成的性别不平等制度和观念,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女性新闻人物也大多是一些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铁姑娘”、“女强人”。

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弱势地位。而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在有关妇女的法律法规中则又更多地强调妇女的生理、生育的特点和作为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法律法规里种种对女性的特别“点名”,将妇女与儿童并列为受保护的对象,无形中又加深了女性作为弱者的印象。

建国后的女权主义发展与西方的十九世纪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有相似的地方,都是从政治与经济两个放年来提高女性的地位。不同在于,西方自由主义女权运动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运动,是在女性主义者的运动和呼吁中促使国家社会进行改革的,而中国却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是国家权力机关以主导意识形态塑造的结果。另外,由于西方的女权运动是建立在启蒙后个体意识自由的前提下的产物,言说者基本已经有了主体意识,而中国由于启蒙话语下的个体意识从来没有进入主导话语所以也谈不上女性主体地位的确立。

第四章新时期多元文化中的女性主义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席卷下的中国,"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市场的扩张。市场经济的扩张带来了社会各方方面的巨大的变动。首先是意识形态一元向多元的转变,其次是西方思想的大量引入,还有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一个社会公共领域额开始出现,这都对中国的女性主义注入了新的因素。

第一节:

第一节:女性特性的重新发现与女性的身体写作。

第二节:感性化的"身体"又及时地被市场和商品化。

第三节:各种外来思想带来的女性主义的发展。

第四节:知识女性对女性主义的推进

五、创新之处以及难度

本文以诸先进的研究所得为基础,搜寻新证据、提出新诠释,注重历史的纵深与所涉及问题的广度。作者将参考已有的研究的成果,试图寻找一种较为新颖的研究方法和角度进

行阐释和构架全文。首先在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某些观念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有关的概念。接着分析文本进行进一步的阐述,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难点在于:

一、本文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课题,注重古今的融会贯通,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

较分析,探索总结。这对作者的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

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因涉及众多的文本,资料的搜集也成为一项重要而难度较大的工作。文本的选

取涉猎诗歌、小说、戏剧等多方面,并且时代跨度较大,需要作者归类总结,

有目的分类型的进行阅读。

三、考查某种文学叙述模式由古代向现当代演进时,各种不同的文本因受时代及民

族的环境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要求作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因个人的

性别立场将研究对象强行纳入固定框架之中。

创新之处:

一、以点带面,通过诸多文学个案来透视社会文化全貌,文本种类上取样多方。

二、以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既挖掘现当代文化中的传统,又考查历史不同时期观念的

变异。

三、在女性文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客观评析热点问题,并另辟蹊径,将一些被忽

视或研究不充分的问题纳入视野之中,深入分析。

六、论文写作的进展计划

论文写作前期主要是大量搜集、阅读文本,进一步了解研究现状,廓清相关重要概念,以及初步确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起点与目的。

后期工作主要是有针对性的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和论文。首先是从女性文学和叙事学方面入手研读;其次,对经典的理论之作和文本进行重读;古典文学及文化传统的了解是本论文不可缺少的必备环节。具体阶段步骤安排如下:

2009年1月—3月:初步确定论文选题,阅读作品、搜集相关资料。

2009年3月—4月:确定论文写作方向及初步写作计划递交导师,并按照导师的指导意见

进行修改。针对所选论文方向,向有关学科的老师学习请教。

2009年4月—5月:全面搜集、阅读、整理与论文相关的书籍、期刊、网络资料,并递交

论文开题报告。

2009年5月—7月:初步完成论文所需资料的归纳、整理,建构论文框架。

2009年7月—9月:开始论文写作,完成论文初稿,

2009年9月—11月:递交导师,进行论文修改

2009年11月—2008年1月:递交论文并再次修改

2010年2月起定稿,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论文答辩及相关事项。

七、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

[1]赵树勤.性别:主题研究的新维度.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04期

[2]刘慧英.淫荡乎,贞洁乎——两种传统女性类型的对立和转化.文学自由谈1989年04期

[3]王光明,荒林.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十五年.文艺争鸣,1997年第5期

[4]戚学英.“女性神话”的建构与颠覆:现代女性书写的历史窘困与贫乏.理论与创作,2003年01期

[5]戴锦华.奇遇与突围——九十年代女性写作.文学评论,1996年05期

[6]吕树梅.中国现代女性写作与传统贞节观.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郑大群.女性禁忌与后新时期女性写作.文艺评论,2000年02期

著作:

[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北京 2005年

[2] [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刘小枫编顾仁明译学林出版社 2001年

[3]汪民安等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下)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5

[4]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

[5]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6

[6]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7]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李静韬等译学林出版社 2002年

[8]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1984

[9]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1]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1995

[12]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3]杨莉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

[14]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15]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6]叶舒宪.《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7]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18]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9]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林建法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

[20]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1]赵园:《艰难的选择》,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22]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23]张清华.《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4]杜芳琴.《女性观念的衍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25]徐坤.《双调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6]费丝言.《由典范到规范:从明代贞节烈女的辨识与流传看贞节观念的严格化》.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8

[27]荒林.《花朵的勇气: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的女性主义批评》.九州出版社,2004

[28]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I》.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9]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0]王光明.《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1]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华夏出版社,2004

[34]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上海三联书店,2006

[35]李新灿.《女性主义观照下的他者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6]盛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纵横谈》.九州出版社,2004

[37]卢玲.《屈辱与风流:图说中国女性》.团结出版社,2000

[38]王春荣.《女性生存与女性文化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

[39]孙绍先.《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0]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41]刘小枫《现代人及其敌人》华夏出版社 2005

[42] 刘小枫《拣尽寒枝》华夏出版社 2007

[43]詹姆斯·施密斯《启蒙与现代性》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4]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45]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译学林出版社 2004

[46]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引导语: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以下 是的为大家找到的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题目theApplicationandInnovation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时期以来,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新谜又出,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 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 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tradition)。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 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预期的结果(大纲): 1.ASurveyofGothic1.1DefinitionofGothic 1.2theOriginofGothicNovels

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选读

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选读目录 《一碗清汤荞麦面》[日本] 栗良平 《法律门前》[德国] 卡夫卡 《免费》[美]雪莉·凯撒 《一天的等待》[美国] 厄内斯特·海明威 《没有锁上的门》[美国] 罗伯特·斯特恩德力 《小公务员之死》[俄国] 契诃夫 《穷苦人》[俄] 列·托尔斯泰 《“诺曼底”号遇难记》[法国] 雨果 《雨伞》[日本] 川端康成 《陈小手》汪曾祺 《陈奂生上城》高晓声 《没有完的故事》[美国] 欧·亨利 《热爱生命》[美国] 杰克.伦敦 《小丑》[俄国] 屠格涅夫 《半张纸》[瑞典] 斯特林堡 《饥饿艺术家》[奥地利] 卡夫卡 《罗生门》[日本] 介川龙之介 《桔子》[日本] 介川龙之介 《鱼服记》[日本] 太宰治 《柏林之围》 [法国] 都德 《夜》 [意大利];路·皮兰德娄 《阿拉比》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羊脂球》 [法国] 莫泊桑

正文 一、推介原因 这个在日韩广为流传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亿万人,成为在逆境中奋起,决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象征。在日本,该书的出版被形容为掉进了“一亿泪的海”;《读者》总编彭长城认为《一碗清汤荞麦面》是该刊创刊以来刊出的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二、作者简介 栗良平.本名伊藤贡,日本著名作家、演讲家。1943年5月生于日本北海道。曾经从事过十多种职业。在综合医院任职十年,高中时代曾翻译安徒生童话而引起对口述童话的创作兴趣.。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四百多篇民间故事以各地方言亲自巡回讲述。主要作品有《纺织公主》《又听到二号汽笛》《穿越战国时代的天空》,而以《一碗清汤荞麦面》而成为儿童类畅销作家。 [思考] 母子三人为什么要在顾客都散尽后,才去北海亭面馆吃面? 那女人购买清汤荞麦面时,为什么“怯生生地问……”“可以吗? ” [参考答案] 命运的不幸,生活的艰难,在母亲心中刻上了深深的伤痕,每当除夕夜来临,他都有一种难以述说的复杂心情,既要与孩子过年又不愿在人前表现家境的窘迫,以至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只得在顾客散尽时候去。 三人要一碗面的尴尬,这样晚的时间因吃一碗面而麻烦人的歉疚,使得母亲每次都怯生生的发问。 推介理由 有人曾说鲁迅是中国最痛苦的文人,那么卡夫卡也许可以称作奥匈帝国最痛苦的文人了。卡夫卡短暂的一生是在痛苦和孤独中度过的。“孤独感”与“死亡意识”几乎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

XX英语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XX英语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题目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portia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被马克思称之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透过似真似幻的舞台和匠心独具的故事,莎翁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人物典型。尤其是塑造了众多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出场的女性人物有一百多人,在众多的女性人物中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是各不相同。而《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更是被公认为莎士比亚笔下别具风采的女性形象。众多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中刻画的女性形象大都非常贴近生活,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在这一讽刺喜剧《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美丽、善良、机智、自信、富有才华和胆识,正体现了莎士比亚从男性的视觉自发塑造的理想中的新女性。作为新女性的鲍西亚,具有一定的判逆性格,不甘于被命运摆弄做逆来顺受的“家庭天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鲍西亚绝非真正具有女性的自我意识,而是甘于向父权社会妥协的不完美的新女性。本课题通过对《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的分析,让读者

了解鲍西亚思想上、性格上的先进性与局限性,对现代女性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研究意义 莎士比亚通过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剖析,创作出《威尼斯商人》这部极具讽刺性的喜剧。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女性的感情与理智平分秋色,女性是以与男性平等的形象出现的。这在鲍西亚这一角色身上表现最为突出。鲍西亚美丽温柔、忠贞不渝、善良可爱、机智勇敢、足智多谋。她掌握着自己的命运,不仅在自主选择丈夫方面,而且在与夏洛克的斗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鲍西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也可以带给人们启迪和借鉴。鲍西亚在金钱和爱情的杠杆上,选择了爱情。在她的内心深处爱情价更高,是金钱、物质所无法取代的。她对于爱情忠贞不渝和执着,值得现代生活中个别只追求物质享受的女人去学习。在现实生活中,个别人不应该由于自己的优越条件而歧视别人,更要学会不用有色眼光去看待别人。在法庭上,讲义气、才智非凡的鲍西亚女扮男装以法律博士的身份出场,使剧情有了戏剧性的转折,使夏洛克一步步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她的计策。她成功的妙计足以显示出其学问深厚,机智敏锐,有胆有识的特点,这种女性形象也是我们所认同和赞赏的。《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人物形象具有生动鲜明,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等特点。本文通过对《威尼斯商人》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及男性学者的参与

■ 王再兴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摘 要] 与女性文学研究和创作相反的是,各种不令人乐观的社会文本仍然在持续出现。中国女性文化的发展之路到底往何处去?是应该更多地看重两性之间的“对话”模式,还是更多地遵从女性自身的“独语”模式?梳理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研究以及学科化的历程,特别是其中耐人寻味的男性学者对于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参与过程,会为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参考性的思考维度。[关键词] 女性文学;男性学者;参与;想象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及 男性学者的参与 女性文化的社会文本中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一个强有力的男性“在场”问题。但在文学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研究愈来愈热;女性文学创作愈来愈发展和开放,尤其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美女写作”“身体写作”等等,更是如此。也就是说,与前者问题相反的是,女性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一直在对两性性别关系提供着令人感觉鼓舞的“想像”性反映与诠释。这里显然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女性发展之路的文化资源,是应该更多地看重两性之间的“对话”模式,还是更多地从女性自身的“独语”模式来探求? 一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被有意忽视的境遇,从“五四”时起开始被改变。女性作为“群体”的自我意识和叛逆意识迅即“浮出历史地表”(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因其具有显而易见的冲击力而被有的人称之为“传奇”。丁玲、萧红、张爱玲等,正是其中的特出者。但自延安时代、十七年、直到“文革”的近40年,从“翻身媳妇”到“女干部”再到“铁姑娘”,女性性别化的表达无论在文学文本还是在社会文本上,都在被逐渐淡化。上世纪80年代新启蒙浪潮中,女性解放的潮流再度呈现,此后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社会”言说的男权话语借用阶段(其实是当时“人的解放”叙事的一个支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角色”言说的性别冲突模式(女性的“私人化”经验和“欲望”成分开始增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前期“经验”言说的女性与自我冲突模式(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扩大的女性欲望向孤绝的内心聚焦)、20世纪90年代后期“原欲”言说的后现代主义平面展现模式(女性的欲望叙事依托“通过身体写作”的理论被大规模合法化)。这些在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中被称之为“女人与社会”“女人与男人”“女人与自我”“女人与女人”等关系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写作形成了多代并存、蔚为大观的态势,有人并惊呼写作可能进入“她世纪”。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同样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上世纪前期一些难得一见的女性作者的研究成果现在已经很少被人提起。提得较多的倒是一些男性作者的作品,多为比较朴素的介绍式研究。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由译介西方女性作家作品和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开始,但直到80年代后期父权制中心的文化价值体系遭遇到“被看”以后,真正个人化的女性话语才逐渐出现。李小江《夏娃的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被看做“国内女权主义宣言书”(林树明:《评当代我国的女权主义批评》,《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此后,女性文学批评家的阵容日益壮大,女性主义文学研究愈亦繁荣。除了大量的论文之外,出现了多部有一定影响的研究专著,如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心路历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陈顺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1994)、林丹娅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1995)、刘慧英的《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1995)、盛英的《中国女性文学新探》(中国文联,1999)、赵树勤的《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等等。形成了中国内地“三代同堂”的女批评家群体。[1] 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道路也在女性写作与批评的背景之下愈来愈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开始出现女性文学研究方面的课题(如盛英出版于1995年天津人民出版社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即源于1986年起步的天津市“八五”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987年李小江率先在郑州大学创立女性研究中心,且首开女性文学课程。1991年1月,中国妇联成立了妇女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初期女性文学研究开始更多地走进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一些学校相继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中开设了女性文学选修课。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同年第一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随即,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建立了女性文学委员会 学术论坛

2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1、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2、参与者北京大学、蔡元培、《新青年》、陈独秀胡适、周氏兄弟等 3、提倡 抨击旧文化(传统文化)输入新文明(西方文明)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封建思想文化,打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传统思想文化采取猛烈攻击的态度, 在批判封建旧文化的同时,新文化运动广泛引进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特别是西方人权,平等,自由,“人道主义”“,科学民主”的思想。 4、历史评价 中国的文艺复兴、价值重估、中国现代化助推器全盘西化、传统断裂、激进主义等 二、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1916年底,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后迁至北京。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立下首倡之功,成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之急先锋”。 3、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打出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 4、钱玄同、刘半农(双簧戏) 刘半农:提出打破对旧文体的迷信,破旧韵造新韵,运用新式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 钱玄同:猛烈抨击旧文学,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成为五四时期抨击旧文学的流行用语。 5、周作人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的“人的文学”的观念。 6、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 1919年1月创办了《新潮》月刊,致力于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同时也翻译介绍西方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 7、1918年初,《新青年》编辑部扩大,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鲁迅,刘半农民先后参加了编辑工作,1918年底,陈独秀又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新文学阵营。影响遍及全国。

20世纪外国文学著名作家作品列表

1.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长篇小说《审判》(1925 )、《城堡》(1926 )、《美国》(1927 )、中 短篇小说集《观察》(1939 )、《变形记》(1915 )、《在流放地》(1919 )、《乡村医生》(1920 )《饥饿艺术家》(1924 )。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2.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1887 )。 3.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4.威廉·福克纳: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 )、《我弥留之际》(1930 )获得 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5.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 )、《尤利西斯》(1922 )、《芬尼根们 的苏醒》(1939 )。 6.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1925 )、《副灯塔去》(1927 )、《浪》(1931 )。 7.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1939 )、获得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1938 )、 剧本《苍蝇》(1942 )、《间隔》(1945 )、《死无葬身之地》(1946 )、《肮脏的手》(1948 )、《魔鬼与上帝》(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7 )、自传《词语》(1955-1964 )。 8.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1942 )、《随落》(1956 )、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1957 )、散文集《反与正》(1937 )、《婚礼》(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1942 )《反抗者》(1951 )。

开题报告模板

开题报告主要内容 一.选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国外主要研究现状 国外对萨克雷的研究很多,内容包罗万象。Iran Milligan从叙事的角度探讨了萨克雷的写作技巧、风格。Samuel C. Chew & Richard D. Altick主要从萨克雷的生平来解读其作品,为理解其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提供了比较客观的依据。Harry Blamires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认为Becky Sharp是一个极有天分、工于心计的轻佻女子(a gifted calculating minx),靠智谋和色相谋得富有丈夫,并进入上层社会放荡、作恶。与之相反,Amelia Sedley 则温柔、诚挚、可爱(gentle, earnest and loving)。Carole Jones和Owen Knowles在Introduction说,作为一名精明的“strategist”,Becky总是有先见之明,捷足先登,因为其他人都愚钝、蠢笨。Edgar F Harden 的Thackeray The Writer: From Journalism to V anity Fair是一部全面评论萨克雷的书。最后一个章节对《名利场》进行了评述,Harden认为萨克雷对Becky的态度是肯定的,并引用作品中的话进行论证。 EBSCOhost数据库里共有116篇关于萨克雷的评论文章,其中五分之四与名利场有关,大多探讨了作品的语言风格、写作技巧、历史掌故、主题、人物刻画等等,对Becky 的评价褒贬不一。其中John Hagan的文章长达28页,从四个方面论证了萨克雷对Becky寄予同情的缘由,影响Becky性格形成的因素和社会环境以及Becky反社会的成因。在萨克雷看来,Becky is predominantly sympathetic。Dee, Phyllis Susan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通过对Amelia和Maggie Tulliver的分析,探讨了萨克雷的V anity Fair和艾略特T he Mill on the Floss中的female sexuality 和triangular Desir,并对之进行描述、解读,文章说:“这些小说中的女人虽然有时是男性欲望的被动客体,但是她们抵制并修正自己作为客体的角色,担任欲望主体的积极身份,并且设法挣脱男性主动欲望的束缚”。Lisa Jadwin的视角也较新,分析了《名利场》中的“表里不一”(duplicity or double- discourse),认为萨克雷对此是默许的,duplicity is both socially sanctioned and commonplace。Lisa以为,既然男人的“unchastities”被看成是微不足道、可以原谅的,那么,女人的“lies”同样可以被看成是无关紧要、可以原谅的,即“His (Man?s)license to ‘lie’with others is matched by her(woman?s) license to…lie? about her motives, designs and ambitions.”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开题报告

平等与差异之间——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与扭曲 一、选题意义: 第一、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建构的介入 女性话语是一种现代话语,女权主义是现代社会各种主义论域中的一种。女性主义出现的前提是现代制度的确立以及现代知识体系的建立。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史的考察必须建立在对现代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西方的女权运动出现在十八、十九世纪,而中国的女权运动出现在“前后”的原因就是现代知识体系成为主导的意识。而其发展过程则紧随着真个社会的发展脚步,社会的动荡以及变迁还有知识体系的变动都是女性主义发展的动力。 第二、知识社会学角度的选取: 知识社会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基础、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形态和存在的关系。当代知识社会学的发展,愈来愈走向经验研究,主要是研究知识的生产、储存、传播和应用。当代大规模的知识生产和传播,造成一种知识密集的社会。社会学愈来愈重视知识在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涉及知识或思想在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一系列问题。不同时期,女权主义的形态都不相同,中国的女权主义的形态也几经变化,其背后的原因除了时代政治经济的条件外还包括着思想界的第三、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对女性主义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作为人类性别文化转型的重要潮流之一,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国已呈现出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并在其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女性主义力图通过教育来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进而直接参与人类文化转型,通过思想和文化而不是战争与暴力来达到改变人类现状并使之变得更美好的目的,因而,女性主义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理解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理解性别歧视如何与其他危害人类的各种偏见提供无限开阔的思路与启示,也为我们所生活的多元文化时代提供了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最丰富的思考。当代学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对具体的男权社会的批评为重点以及文学中女性的特异性上,也有对女性主义的历史进行研究的,但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史实基础上,从中国社会思潮以及现代社会知识学层面研究的并不多见。在社会知识学层面进行研究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是学位论文的一个总体规划和设计,是监督和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先决条件,本文是一篇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论文题目:《美丽新世界》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一、选题的意义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反乌托邦主题描 绘的是反面的理想社会。《美丽的新世界》矛头主要指向所谓的科学主义,描绘了科学主 义的乌托邦。其中乌托邦种种不合理的制度,是对现代人类发展趋势的反讽。赫胥黎通过三个层面的人物经历揭示了乌托邦文明的虚伪,成功地瓦解了乌托邦的神话。该书不仅在思想上反映了赫胥黎对人类发展趋势深刻独到的见解,在艺术上也突破了传统乌托邦小说流于说教的弊病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简述选题在该领域的水平和发展动态 长期以来,对于《美丽新世界》的评价有许多。无论是从作品结构、主题、创作手法、语言特点都有很多相关的评论。在这部小说发表之初,各方就对其反应不一。威尔斯认为这部作品是对科学的背叛,赫胥黎没有权利背叛未来。还有一些评论者认为这部作品缺乏想象力,赫胥黎是在借小说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他说:“美丽新世界是赫胥黎先生的老的 原理的颠倒。厌恶今天的世界,他想象了一个遥远未来的科学的完美的世界,并且发现它同样令人不快。”与许多评论者对这部小说失望的观点相反,维斯特看到《美丽新世界》 在政治上的讽刺意义。她认为这部小说是对苏俄和美国社会的讽刺,同时她认识到这部小说的人道主义主题。虽然评论家对这部小说褒贬不一,作为一部优秀的反乌托邦题材的小说,还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三、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和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通过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理论基础,对该书进行深刻的分析。 在该书的情节构筑上,介入了三种不同价值层面的文化:以印第安部落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约翰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和以乌托邦为代表的未来文化。这三种文化在相互交叉,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中,逐渐使乌托邦的神话瓦解,实现了对现代文化的反讽,树立了该书的反乌托邦的主题。本文的冲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在琳达脱离了乌托邦社会闯入野人居住区之后。乌托邦的价值观念被置于原始价值层面上接受检查。另一个就是约翰的出生方式就是对乌托邦文明的一个挑战。经过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未来的新世界并不美

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思想的发展

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思想的发展 学号:K011141141 姓名:邓焯瑜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本位的宗法社会,妇女地位极其低下,“无才便是德也,防范奴隶之苛律也”,封建社会对女性进行从肉体到精神的彻底奴化、驯化、愚化。当然,中国古代不乏能吟诗作画的才女,但女子有才历来被视为“实祸天下之道也”,“妇人识字多淫秽”。文学史上有许多有才女子,其文学才能不仅无法跨越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获得进入社会场域的身份和资格,与男子一样参加治国平天下的国家大事,她们的才情甚至不被鼓励,并被视为逾越妇道和闺阁礼训的祸害淫乱,因而或被禁止或受指责或遭冷遇。在这样的女性困境里,女性文学是历史境遇里的一个“空白之页”。 中国女性文学的产生无疑标志着中国女性各种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女性文学秋瑾丁玲萧红张爱玲 正文: 女性文学,即指女性创作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女性书写已成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文化符号,我们已经开始从文学中分出性别,并定义出“女性文学”这样的概念,开始看出文学性别的差异对文学与人生的影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标识,是女性作家、女性意识、女性主题和女性语体。 众所周知,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本位的宗法社会,妇女地位极其低下,“无才便是德也,防范奴隶之苛律也”①,封建社会对女性进行从肉体到精神的彻底奴化、驯化、愚化。当然,中国古代不乏能吟诗作画的才女,但女子有才历来被视为“实祸天下之道也”②,“妇人识字多淫秽”③。文学史上有许多有才女子,其文学才能不仅无法跨越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获得进入社会场域的身份和资格,与男子一样参加治国平天下的国家大事,她们的才情甚至不被鼓励,并被视为逾越妇道和闺阁礼训的祸害淫乱,因而或被禁止或受指责或遭冷遇。在这样的女性困境里,女性文学是历史境遇里的一个“空白之页”。 中国女性文学的产生无疑标志着中国女性各种意识的觉醒。 女性,从“跪着的、闺房中的女人”转化为“站起来的、面向世界的人”,其成长历史诉说着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演进。不过,漫长的“跪着的、闺房中的“历史养成了女性的自卑、自抑和从众心理,使她们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意识。 在戊戌变法中,女性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一个环节被提出和受到重视,可以说,戊戌变法不仅是女性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受教育方式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分水岭,也是女作家胸襟、见识及文学表现力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转折点。以戊戌变法为界,近代前期女性文学传统色彩比较浓厚,后期女性文学则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现代意识。 戊戌变法之后,得以呼吸、领略新风气的一些女作家,生活天地和想象空间远比戊戌变法之前的女作家开阔,舍弃家庭远赴日本留学、担任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成为女性为民主革命献身第一人的秋瑾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虽然秋瑾的诗词创作仍然是用旧体,但其散文创作已是通篇晓畅易懂的白话文体。观其作品,不论是旧体的诗词歌赋,还是白话体的演说、发刊词等,多体现了现代女性强烈的爱 ①《女报》增刊《女论》,1909年9月版,转引《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三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版。 ②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中转引他人之语,《实务报》第23册,1897年4月12日。 ③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版。

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25136157.html, 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 作者:王彤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9期 摘要:在当代文学思潮中,女性作家在以崭新的面貌迅速崛起,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八九 十年代,在数量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这也是中国女性写作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学识有限,阅读较浅,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男权文化传统的解构、私人欲望身体的写作这三个部分对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思潮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女性文学;思潮;八九十年代 作者简介:王彤(1995.11-),女,河北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1 作为一个女孩子,我更喜欢用飞扬清新的文字和隽永灵气的感悟去书写去讨论一个文学题目,但是面对这个“女性文学思潮”这个词组我不得不让我用理性分析的话语去谈论,这不仅是因为思潮这个词本身所具有的理性概括的特征,也是因为它所限定的“女性文学”,本身就是一个不能统一而论的概念,在我有限的学习听课和阅读中,我接受到的女性文学,是女性作家去书写女性生活,同时必须充满女性意识,而女性意识是一种以女性视角为基础的对世界和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尤其表现为有自我意识的反抗和对男性话语霸权的解构,并以此确立女性的自我价值。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伴随新时期社会的转型和思想解放运动,加上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广大妇女社会地位的逐渐提高,女性自觉意识不断高涨,这就会导致以往封建闭塞落后的社会开始向着自由、开放的女性话语新空间转型,使得女性主体意识开始觉醒。 “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就带有性别话语的典型体现,在七十年代末的那个时代政治色彩不是那么强烈了,作家有意开始个性化书写,很多女性作家的作品开始具有了平等意识的召唤,独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品格品质,也同时表现了女性强烈充盈的自我意识。 只读过张洁的部分作品,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她发表于1982 年第2 期《收获》上的《方舟》,其旨在描写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女主人公们开始要捍卫自己的事业了,这是有意识探讨女性问题的作品。然而她们躲开了丈夫,却逃避不了整个社会的看法。

英美文学研究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 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以下是分享的英美文学研究开题报告,更多内容请访问(.oh100./bylw)。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 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 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小说家和作家,是着 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着名的三姐

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着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着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

20世纪中小学生必读的最优秀的72部经典中文小说推荐

20世纪中小学生必读的最优秀的72部经典中文小说推荐 不知大家是否有了解今年的高考语文北京卷,其中有一道10分的微写作题目是这样的: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一个题目出现了7本课外书籍,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现今对于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在这样的趋势下,同学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呢?麦田格特为你推荐中小学必读的20世纪最优秀的72部中文小说,相信看完这些书籍之后定能够为你的写作之路增添一份自信! 中小学必读的72部中文小说 No.1 《呐喊》——鲁迅(著) 鲁迅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No.2 《边城》——沈从文(著) 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No.3 《骆驼祥子》——老舍(著) 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No.4 《传奇》——张爱玲(著) 表现的大多是上海中上层阶级和抗战时期香港人的生活情形,张爱玲以一种十分冷静的态度,仿佛不动声色地讲述着一个个遥远而动人的传奇。 No.5 《围城》——钱钟书(著) 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No.6 《子夜》——茅盾(著)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No.7 《台北人》——白先勇(著) 十四个短篇由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饱含历史与人生的沧桑,充满清醒和无奈的叹息。 No.8 《家》——巴金(著) 激流三部曲之一,描写旧式封建家庭的解体和青年人的反叛。

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考核性质:开卷考查考核类型:小论文考核时量:120分钟考核题目: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评分标准: 1、标题:10分选题范围;选题新颖度;文字提炼。 2、意义及研究现状:20分。意义分析透彻度;研究现状了解程度。(500字) 3、论述思路(结构):40分。中心突出;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标题提炼精准。(二级标题) 4、主要观点:20分。观点明确,观点正确(300字) 5、参考文献:10分。格式规范;数量(5条以上)三、论述思路:前言:一个备受关注的中西文化交流事件一、爱情主题下的重合与交错1、爱情至上的主题诉求(同) 2、中国式的爱情变调(异) 3、文化观照下的中西爱情观(文化探源――结论)二、女性意识中的契合与背离 1、“自卑自虐”的女性心理(同) 2、主体意识的强调与缺位(异) 3、文化观照下的中西女性意识(文化探源――结论)三、审美风格上的趋同与陌生 1、紧张激越的艺术追求(中) 2、清空宁静的意境营造(西) 3、中西美学背景的差异(文化)结语:文化误读与艺术策略(结论)与《赵氏孤儿》当年在欧洲所引起的接受冲击波相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当代中国所引发的反响也许算不了什么,但相同的接受方式却极容易让人将这两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事件”联系在一起。这里所谓相同的接受方式是指将异国的作品通过嫁接、改编,整合成一个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新作。这是一种创造性接受。当年中国戏剧家纪君祥的剧作《赵氏孤儿》被伏尔泰改编成了西方式的悲剧《中国孤儿》,而如今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成就了中国当代影视新人徐静蕾的同名电影。该电影最近在西班牙国际电影节上获了一项大奖并引起了中外媒体、网络及观众极大的热情与关注,因此,该事件就不应仅仅被看作是年轻艺人心血来潮的某种尝试,而应被看作是中西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一次深度碰撞,它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同样意味深长。笔者实在不能责怪改编者,因为改编者所呈现的这份“空洞的爱”,是其潜在的“文化基因”造成的,或者说是无法避免的。老北平四合院中的特殊氛围,琵琶曲制造出的独特意境,使改编者不得不时时确认着自身的中国人身份,因此,表达起爱情来不免有

2020年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引导语: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我们要知道如何写,我们才能写出一篇好的论文,为大家收集了关于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题目:《美丽新世界》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1.选题的意义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反乌托邦主题描绘的是反面的理想社会。《美丽的新世界》矛头主要指向所谓的科学主义,描绘了科学主义的乌托邦。其中乌托邦种种不合理的制度,是对现代人类发展趋势的反讽。赫胥黎通过三个层面的人物经历揭示了乌托邦文明的虚伪,成功地瓦解了乌托邦的神话。该书不仅在思想上反映了赫胥黎对人类发展趋势深刻独到的见解,在艺术上也突破了传统乌托邦小说流于说教的弊病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简述选题在该领域的水平和发展动态 长期以来,对于《美丽新世界》的评价有许多。无论是从作品结构、主题、创作手法、语言特点都有很多相关的评论。在这部小说发表之初,各方就对其反应不一。威尔斯认为这部作品是对科学的背叛,赫胥黎没有权利背叛未来。还有一些评论者认为这部作品缺乏想象力,赫胥黎是在借小说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他说:“美丽新世界是赫胥黎先生的老的原理的颠倒。厌恶今天的世界,他想象了一个遥远

未来的科学的完美的世界,并且发现它同样令人不快。”与许多评论者对这部小说失望的观点相反,维斯特看到《美丽新世界》在政治上的讽刺意义。她认为这部小说是对苏俄和美国社会的讽刺,同时她认识到这部小说的人道主义主题。虽然评论家对这部小说褒贬不一,作为一部优秀的反乌托邦题材的小说,还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3.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和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通过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理论基础,对该书进行深刻的分析。 在该书的情节构筑上,介入了三种不同价值层面的文化:以印第安部落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约翰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和以乌托邦为代表的未来文化。这三种文化在相互交叉,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中,逐渐使乌托邦的神话瓦解,实现了对现代文化的反讽,树立了该书的反乌托邦的主题。本文的冲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在琳达脱离了乌托邦社会闯入野人居住区之后。乌托邦的价值观念被置于原始价值层面上接受检查。另一个就是约翰的出生方式就是对乌托邦文明的一个挑战。经过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未来的新世界并不美妙,而一步步构筑这个未来的现实也不容乐观。读者在对乌托邦感到失望的同时能熬不费力地发现现实世界正以多快的速度向这个乌图邦演变。而作者在100多年前的预言在今天有些已经成为了现实。通过这部作品看当今社会不得不引发我们对高科技日益成熟的今天的深刻思考。 4.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英美文学论文写作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论文写作开题报告 【篇一:英美文学论文写作开题报告】 安徽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题目解读阁楼 上疯女人的悲剧人生学生姓名汪小丹指导教师李润润职称讲师研究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应用前景(附参考文献):一: 研究目的意义:简里斯把《藻海无边》与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 《简爱》嫁接,让《简爱》中野兽般的疯女人伯莎梅森脱胎换骨,变成了《藻海无边》里美丽善良、单纯脆弱、奋不顾身执著追求 真爱的安托瓦内特。 简里斯颠倒了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的视角,把伯莎梅森 放到了舞台的中心,给她注入生命的活力和一个明确的身份, 让疯 女人走出阁楼,让她处于舞台中心,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研究这个的目的是希望读者可以从不同视角,站在不同的利益立 场看待人和物,通过结合《藻海无边》和《简爱》这两部小说, 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人物形象,使得读者更好深入地了解《藻海 无边》和《简爱》中疯女人是怎么疯的,从来使读者具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作者给予的片面观点。 以往的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单个方面详细研究导致安托瓦内特悲剧原因,而本文着重全面研究导致她疯癫的原因,不仅从父系社会这个 大环境下分析,还试图从性别,性格,名族,历史,文化,自身因素等角度分析,对鼓励读者看书时应持有多重和全面的视角具有 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国外研究状况有关国外对简里斯的研究性文章或著作具体可以 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有关于作家简里斯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主要有:elaine savory: jean rhys; sanford sternlicht: jean rhys; joy castro : jean rhys ; sylvie maurel: jean rhys;在研究简 里斯的短篇小说方面的文章有: thorunn lonsdale: displacing theheroine : location in jean rhys s short stories let them call it jazz , mannequin and i used to live here once 有关于研究简 里斯的《藻海无边》的主题方面的文章和著作主要有: maria olaussen: jean rhys s constructionof blackness as escape from white femininity in wide sargasso sea ;friedman,: jean rhys: a critical study; 在研究简里斯的《藻海无边》与夏洛 蒂勃朗特的《简爱》之间的关系的文章有: michael thorpe: th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