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课程评价中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论课程评价中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论课程评价中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张杨

课程是教育系统的核心。评价是揭示个人、社会、自然的价值,建构价值世界的认识活动。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的本质就是人对课程的价值判断。

课程评价是与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相随的。在课程理论研究的短短一百年中,课程目标从强调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强调学习知识转向学会应用,从强调发展单方面技能转向贯通总体之间的联系。课程的每一次重大进展,几乎都伴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课程评价经历了测验、评价、评定几个发展阶段。没有一个共同的、适合所有问题的课程评价方法,因为这里涉及两个相当复杂的领域———课程和评价。然而不同的评价手段可以用在不同的环境以满足不同的需要。课程评价的评价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量化课程评价,另一类是质性课程评价。虽然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出现在不同时期,代表着不同的评价理念,但作为具体的评价方法,两者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评价目标和对象。

一、课程与量化评价

所谓量化课程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占了主导地位,这个历史时期也就是课程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所说的课程的“第一代评价”和“第二代评价”时期。

1.理论基础

量化评价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直接产物。它认为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世界是有规则的、可预知的,存在着一般的规律和模式。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量化评价就是利用这些关系。“知识”具有客观规律和可重复性。评价者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规范,就可以将评价的结果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因此,使用一种理性、客观的方法,配合合适的程序,就能使我们预知和控制世界。

1.评价目的

量化课程评价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它的核心价值是秩序和一致,认为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把握课程量的规定性,即通过具体的数学统计、运算和量化分析,揭示出与课程相关的数量关系,掌握课程的数量特征和变化,从量的关系上对课程进行判断。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美国评价专家泰勒的基本原理反映了这个过程,教或学被描述成高度控制、线性的和可测试的活动。

2.评价过程

量化评价主要针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的,即“应该评价什么”,而不是“什么值得评价”,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常见的评价形式是“课程是否达到这一目标”,如泰勒的评价模式。量化评价的主要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设定评价、定义变量、抽样、分析、结论等。它具有标准化程序,是自上而下、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它先进行假设,然后使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课程特征进行量化,如用数学语言表示课程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在此基础上,收集大量的资料进行统计和运算,抽取并推导出对课程评价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资料,然后将事实与假设加以分析比较,并不断修改和完善假设,最终得出结论。课程评价在这里是一种技术性和生产性的过程。技术性,指课程行为是标准化、系统化的;生产性指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明确判断或课程决策。

3.评价的具体方法

量化评价将事实和价值相分离,强调课程需要严格控制,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成功或失败,好或坏的量化,强调精确度、信度、效度。它认为方法是“为达到目标和事实而使用的技术”。它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进行课程评价,对评价的严密性、客观性、价值中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力求得到绝对客观的事实。另外,常用资料的形式对课程现象进行说明,采用逻辑和理性的方法和线性模式,探寻投入、实施过程和结果之间联系。量化评价的方法简便易行,容易操作,具有具体性、精确性和可验证性等特点,推进了课程评价科学化的进程,因而一直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

4.评价者的角色

量化评价者不考虑评价对象的行为与特定情境的关系,认为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评价者在评价之前就作出种种假设,在评价过程中,“客观”地搜集与课程有关的资料,最大限度地测量和解释课程是怎样实施以及结果是什么。他会给课程特性提供一个“可信的”、“有效的”判断。这里的评价是自上而下的,评价者具有很大的权威。正常情况下评价者是个别行动,在评价者与开发者、教师与学生和其它关系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可以说,评价者是一个有“无限权利”的人,因为他们充当了专家或评判员,从而控制着评价过程。

二、课程与质性评价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人们一度十分重视量化评价,认为只有量化分析才是科学。在这之后,随着社会批判思潮的兴起,人们认识到评价不是一个单纯技术问题,纯粹价值中立的描述是不存在的,因此,评价要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价值问题由此在评价领域凸现出来,人们评价的重点转向了价值观。20世纪70年代以后,“量化评价”逐步为“质性评价”所取代,质性课程评价也日益兴盛起来。

1.理论基础

这种方法源于解释主义哲学。主体和客体两者是互为主体、相互渗透的。知识是主体不断通过建构和检验而形成。不存在带有普遍意义的、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的知识,因而不能用对或错对知识加以判断,而必须依据它在具体情境中发挥的作用。事实与价值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去评价教育和课程现象,那样只会导致人们对课程认识的僵化。许多问题只能通过描述性、解释性的语言来实现。质性评价就是要对与课程相关的行为及其原因和意义作出判断。

2.评价目的

质性评价不追求适用于一切的普遍规律。它的目的在于把握课程质的规定性,通过对课程广泛细致地分析,深入理解,进而从参与者的角度来描述课程的价值和特点。评价是为了增强课程规划的有效性,并使参与的每一个人受益。知识是相对的,因而课程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只能做大致描述和价值判断。评价要检验学生通过课程学到了哪些东西。在评价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学到他们不愿意学或者没让他们学的内容。这可能意味着孩子们在课程内容学习上的失败,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学习的问题。然而若使用量化评价方法,会测不到这方面内容而忽略了一些重要因素。而质性评价把学习理解为促进评价的开展,会把它作为讨论、决策、行动的资料来源。

3.评价过程

质性评价不强调在评价开始就对评价问题进行理论假设,假设可以在评价过程中形成,也可以随着评价的进行而改变,因此质性评价本质上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归纳过程。评价者把评价过程视为评价者发现课程潜在价值的过程。这种评价过程增加了我们对教学本质以及师生关系、课程设计及性质、师生行为、建构知识的性质和结构等的理解。这种评价没有绝对严格的程序,带有很大的灵活性,前一步资料搜集的情况往往决定下一步的方向。课程评价是一个连续性的、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种连续评价、不断反馈的模式。

4.评价的具体方法

质性评价认为,资料是对评价者价值观的反映。在评价开始之前,人们不知道他需要揭示的东西。随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所需要的方法将不断显现。不同的调查主题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具体有参与观察、行动研究、人种学等。与量化评价的精确定义、精心设计、预设程序和工具等相反,质性评价中的工具和方法是逐渐显露出来的。在学校和课堂,在不同的课程规划阶段,评价者会在评价中不断更新或改进相关的评价程序、工具和变量。

5.评价者的角色

质性评价主张不要对外部评价者与内部评价者进行严格区分。课程评价是一个包括所有参与课程检验、并了解课程评价过程的个体(如教师、学生、家长、督导员、专家等)在内的共同参与的、连续性的过程。评价者充当了促进者,鼓励参与者对有关课程的内容提问、讨论,同时进行设计和资料收集、分析、解释,并澄清一些观念,如教育目标、知识的本质、教与学、特定情境和教育环境的含义等。评价者会考虑到参与者对当前课程看法、发展方向,并借鉴其它参与者的观点。评价者也是一名学者和教师,通过对话和合作性活动指导所有参与者,提高了参与者的评价思维过程和技能,并解决他们的困惑。评价者不一定中立,他也可以在合作性的对话中发表自己见解。

一、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特点和联系

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在理论上有分歧,但它们不是两种对立的方法,在课程评价中是非常必要和不可缺少的。它们的分歧能在课程评价实践中统一起来,互相弥补各自的缺点。

1.量化评价的特点

量化评价的优点是逻辑性强,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能对课程现象的因果关系作出精确分析,结论也更为客观和科学。然而,影响制约教育和课程的变量很多,所建立的量化课程指标体系只能考虑有限的几个变量,容易忽略课程规划中那些不可测量的重要方面,从而影响了课程评价的信度。而且它排斥了对既定教育计划的持续性再开发,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课程评价与课程开发之间的鸿沟。最后,它只重视行政管理人员和课程评价者的利益,忽视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使价值失去了多元性。

2.质性评价的特点

质性评价尊重现实,没有预先安排好的结构进行评价,对问题的认识较为真实而全面。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尊重:评价者本人是主要的评价工具,从评价对象的角度去解释评价对象及其行为的内部意义,所关注的是被评价对象自己的看法,尊重评价对象对自己行为的解释。

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绝对的。由于质性评价的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都是主体的人,因而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评价者个人背景以及和被评价者之间的关系,会对课程评价过程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而且,质性评价对评价者的要求很高,并不是所有的评价者都能胜任,而且质性评价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还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

3.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联系

质性评价是作为对量化评价的反思、批判而出现的。但从根本上讲,质性评价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评价。在课程评价领域中,两者都无法单独使用来解释所有问题。它们是互为补充、互相支持的,质性评价内在地包含了量化评价。质性评价为量化评价提供了应用的框架,而量化评价又为质性评价的深入创造了条件。

四、走向多元的课程评价方法

现代课程评价的出现是以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背景的,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以客观、精确、量化为标志。然而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任何一种方法评价教育现象,都是

不可能完善的。倘若把复杂的课程现象简单化,把课程对学生各个方面发展的影响简化为可能的几个数量,都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客观性,也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方法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关键是它的运用范围恰当与否,因为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有在全面深刻地认识各种方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在课程评价中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评价者可以从不同的评价视角来看待评价问题,根据课程评价的目的、对象,评价的条件与环境以及评价者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以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质性评价特别适合课程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领域。因为它强调对现象的深入了解,尊重课程实施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运用质性评价方法,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开发、规划与实施,对课程作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当然,我们强调加强质性评价,并非否定量化评价。在课程评价中我们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教育评价方法从对立走向统一与多元,从而更逼真地反映教育和课程现象。

质性研究方法(1)

质性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3.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只说黑体字)

单位子单位工程观感质量量化评价表

单位(子单位)工程观感质量量化评价表

————————————————————————————————作者:————————————————————————————————日期:

建筑工程观感质量量化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改革竣前检查工程观感质量的评价方式,提高建筑工程观感质量,根据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50375-2006)、山东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规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建筑工程观感质量,是指对一些不便用数据表示的布局、表面、色泽、整体协调性、局部做法及使用方便等质量项目,由有资格的人员通过目测、体验或辅以必要的量测,根据检查项目的总体情况,综合对其外在质量给出的评价。 本办法所称建筑工程观感质量量化评价,是指建筑工程在完成装饰装修、屋面、安装等分部后,对工程外在有关检查项目质量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用数据表示出来,按各项目所占工程量的大小及影响整体能力重要程度,分别对各检查项目的外在质量规定所占比例分值。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青岛市行政区域内,质量监督机构对企业申报竣前检查的单位(子单位)工程观感质量所实施的量化评价。企业自检和有施工合同约定情况下的工程验收,亦可参考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单位(子单位)工程观感质量量化评价 第四条评价范围与选点 (一)范围包括装饰装修工程、屋面工程、安装工程。 (二)选点要求:室外散水、台阶、外墙面和屋面全数检查;室内按有代表性的自然套(间)抽查10%,但不应少于3套(间);楼梯、踏步按每层梯段为一处,抽查总处数的10%,但不少于3处;过道按10延长米,但不少于3处;礼堂、厂房等大间按两轴线为1间,但不少于3间。

经典评课用语40条

教师评课大全 1(1)引课较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 (2)注意:不能利用多媒体代替板书; (3)能通过分组抢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分几组效果可能更佳) (4)教学思路清晰,符合“三维目标”要求,教学实施较好,能基本体现“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容量不大,可增加教学容量,以训练接纳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2(1)语速有点快; (2)能以例贯穿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3)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为学习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注意不能用多媒体字幕代替板书; (4)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实施恰当,教学效果较好; (5)要注意大部分同学的听课状态,深入到学生当中,激发大部分同学参与课堂教学之中; (6)拓展教学较好。 3(1)教学基本功较扎实(教态、语言、逻辑、引导); (2)教学思路较清晰; (3)能利用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实施效果较好; (4)小亮点1:能创设小活动(不同同学用不同语速朗读)让学生获得情感体

会(验); (5)小亮点2:知识拓宽与汉语言文化节活动接轨; (6)注意板书(不能利用屏幕打字代替板书及语言的“深情”表述)。 4(1)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课堂教学能根据教学设计,基本达到教学目的;(2)能利用学生扮演等活动以及高考题的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知识归纳较完整,课堂容量较大。 建议: (1)语言节奏、语调要适当控制; (2)要培养让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3)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 (4)点评之前可先让同学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 5(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实施能以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基本上能体现三维目标,较好达到教学目的;(知识的教育性) (2)建议 ①应更“解放”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②应突出语言学科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的教学; ③注意控制语言的节奏、语调、“激情”教学(包括肢体语言和使用); ④板书!

我们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的

我们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的 出处:本人更新时间:2005-12-06 23:19:25 【】【】【】【】 我们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的 方圆 所谓质性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我们知道传统的评价,通常是通过期末考试以一张试卷成绩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测验主要集中在评价学生是否能记住一个概念的定义,或从几个选项中选择出一个有关这个概念的正确例子,或者在几个概念之间区别出符合条件的某个概念等。然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要用鼓励性语言,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标准》的这段要求,既指出了现代评价的意义,又给出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依据。 那么,如何把《课标》要求落实到实际当中呢?这是我们教师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满天星,亮晶晶,我做最亮一颗星”的学习过程评价活动便是我校“课改实验学生素质评价研究”的校本课题之一,它的开展更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情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积极参与校外实践,促进特长的发展;分项考试、综合评定的学科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每一个园湖孩子装上自信的翅膀。 一、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1学习过程评价中,我们以“摘星”活动为载体,依据各学科具体课程目标,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校外实践”以及“特长发展”等评估内容方面制定了系列评估标准,描述性的语言表述在评价手册中,引导学生凭借评价手册开展学习过程评价,进行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考察。并努力做到各学科学习过程评价表反映学科特点,符合各年段学生认知特点。(见园湖评价手册)2、围绕学习过程评价活动,让学生摘取更多的星星,园湖教师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孩子:例如老师发现有创意的作业时批语写到:小雨阳,你真了不起,太让我高兴了!你的解题方法,我们说什么都没有想到,真让我好好享受了一番。我觉得你具有数学家一般的“数感”。老师为你鼓掌!园湖教师会用诙谐的话语和学生沟通:你这篇数学日记从内容到方法,都挺不错的。可惜错别字太猖狂,害得那些非错别字们个个唉声叹气、叫苦连天。为了伸张正义,来不及跟你商量,我已经把这些错别字揪出来示众,请你各打它们五十大板,然后关押起来,什么时候改造好了再放它们出来。课堂上教师常常赞扬孩子:你的想象真丰富、你很有创意、你真爱思考、你的作业整洁规范。。。孩子们则能自信地说:我来说、我有不同看法、我来帮助你、我和你一起合作。。。 学生书写马虎的现象渐渐消失了,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减少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蔚然成风, 这些都得益于我们学校的评价体系:学校集体购买了许多小星星和小红花类的贴贴纸奖励孩子,哪些同学某条例题学得好、有创意,老师便会在例题旁贴上一颗小星星(称智慧星)、上课大胆发言表现出色可以得到一个小小“聪明果”、作业优秀的每次作业后奖励一面小红旗;每个班级星星榜中同学们的相片上面贴满一周来夺到的口算星、智慧星、口语交际星、纪律星、优秀作业星等,孩子们从星星榜上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教师则可看到哪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质性研究方法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 抽样方法;极端或偏离标准的个案抽样;最大变异抽样;同质性群体抽样 ;典型案例抽样 ;关键个案抽样;标准抽样;分层目的性抽样;滚雪球抽样或链式抽样;机会抽样;方便抽样;志愿者抽样;三角交叉捡视抽样 第四章:焦点团体 焦点团体访谈定义:以描述和理解一组选定人群的观点和信念为预定目的,从小组参与者的观点中获得对特殊事件的理解。焦点团体访谈的参与者(一般为6至10个)都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或有相似的经历,或相似的关注。 焦点群体访谈具有的特征:能进行深入交流;交流重点在感兴趣的某一特定领域;互动是焦点团体访谈独特的性质;协调员在应用焦点团体方法中获得良好而准确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参与者通常拥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经历。 焦点团体适用的情形:焦点团体是用于研究的;研究是集中的;参与者在团体中作为团体被访谈。 为什么使用焦点团体: 1、当研究者对参与者的了解不深时 2、当研究者希望探求人们的知识和经历时 3、适合于检测“敏感”问题或研究中涉及的“敏感”人群 4、被应用于反应边缘群体的呼声。 焦点团体的使用领域: ●健康问题的探索性研究 ●检测对新项目的接受度和相关想法 ●解决特别项目的问题 ●评估健康方案。 焦点团体不应使用在以下情况: ●不适合小组讨论的议题 ●参与者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很困难 ●要求统计数据。 焦点团体作为方法 1、作为一种“自我包涵”的方式使用,主要用于原始资料的收集。 2、焦点团体作为资料源的“补充”方式使用。 3、焦点团体被用于“多种方式”研究中。 怎样招募参与者:随机电话筛选;滚雪球式;现存的清单;现场招募;推荐式 成功的焦点团体的决定因素: ●范围:成功的焦点团体应覆盖最多的相关事件 ●特征:焦点团体访谈尽可能提供参与者的经历和观点。 ●深度:焦点团体访谈应鼓励互动,以便提高对参与者更深层次的探索。 ●个体背景:考虑参与者反应产生的背景。 ●合适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政治环境。合适的会议场所,双方没有在 胁迫冲突下进行。 ●充足的资源 ●合适的参与者 ●熟练的协调员 ●有效的问题 焦点团体访谈优点与局限性 ●可以让研究人员快速地从参与者中探求更有深度的信息 ●获得对敏感对象的深度了解,如卫生服务,社区健康干预 ●收集边缘群体资料 ●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以产生信息。 局限: ●焦点团体获得的信息仅代表了参与者的观点,不具有普遍性。 ●定性的角度,不能从焦点团体中收集统计学资料。 ●受团体的互动与时间限制,不能探索个人复杂的信念与习惯。 ●获得的信息可能不准确。 ●研究者驱动,反映了研究者兴趣,存在偏倚。 第五章非干预性研究方法 定义:是一种无干预和反应的研究方法。它从现存的资料,如文字记录、视听材料、自然痕迹或人们的行为中提取社会和文化意义。,它不需要其他参与者的主动参与,被研究者的社会环境不受到打扰。 包括行为踪迹研究、档案研究、伪装监视和自然实验等。 为什么要运用非干预性研究法 1.由于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或政治上的种种原因,他们可能言行不一致。 2.可用于其他质性研究收集资料的补充方法。 3.作为一种自控性的方法,可以凭借惊人的洞察力来获取信息 非干预性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非干预性研究法比人们的报告更能精确地反映人们的行为●非干预性研究法是非反应性和非干预性的。 ●非干预性研究法具有可重复性。 ●非干预性研究法获得资料更简便。 ●非干预性研究法花钱不多。 ●非干预性研究法特别适合需要长期追踪人们行为的纵向调查。局限 ●非干预性研究法减少了研究双方表达个人主见的可能。 ●记录人员的偏见,原始的记录可能被歪曲或不全面。 ●非干预性研究法中的信息有可能因为干涉变量存在而被曲解●非干预性研究法倾向于一种单纯的方法。 第八章民族志 定义:用于发现和描述个人或群体社会文化的研究方法,对团体或文化进行科学和艺术的描述,其核心是以本地人的观点来理解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主要特征: ●主要集中于探索特殊社会现象的本质;

经典性评价

经典性评价 一、经典性评价的文化背景 孟照彬教授强调:“主动权问题是传统教育和有效教育的分水岭,目前,主动权问题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教师不肯交出主动权,第二种是教师想交出主动权,但学生不接受;第三种是主动权交出去后,收不回来。有效教育实践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把学习、成长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有效教育实现的是主动权既交得出去,又收得回来。” 二、经典性评价的理论支撑点: 评价一节课需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有关理论作为支撑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评价,不能就事论事。因为评课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经验交流的总结场、疑难问题的解答地、教学特色的发掘地、现代教学思想的传播站、更新观念的着力点。评课对于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经典性评价的管控点和基本点: 经典性评价主要从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互动、主动、能动这六个指标来进行评价。知识性、个性、创造性称为“三性合一” ,互动、主动、能称为“三级联动” 。 四、经典性评价的操作要点: 1、知识性:一是看关键知识点(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练习的设计是否有梯度,是否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二是看是否能运用有效教育手段促使强化次数达到基本量,关键的知识是否落实。一般情况下,强化次数要求是:数学基本量7-12次,比较理想的是12-17次;语文基本量12-17次,比较理想的是17-22次;英语基本量17 -22次,比较理想的是22-32次;实验教学活动基本量3-5次,比较理想的是5-7次,但不是越多越好。

2、个性:对教学素材是否能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学生个性是否得到表现张扬,思维是否个性化。善于听的、善于看的、善于想的、善于讲的、善于做的、好静的、好动的、反应快的、反应慢的是否得到相应的照顾。 3、创造性:一是看学生的创造欲望是否被激发。二是看创造效果,原来没有的学生说出来了,做出来了,或者整合了,并且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可以视为有创造性了。比如语文课中,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在插图上配上一句话;学习了课文以后,老师让同学们对课文中的喜欢的人物说一句话……这都是学生创造性的表现。 4、互动:一是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二是看小组合作是否达以下六项指标(1)、小组合作中有无角色的分工。(2)、学生间有无亲和力,气氛是否融洽。(3)、是否互相照顾,互相关注。(4)、是否会利用资源。(5)、是否会倾听。(6)、合作成果能否共享。三是看动静转化情况,大动、小动的安排是否合适。一般情况下一节课小动2-4次,大动1次为宜,但也要根据各学科实际和每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状况而定。操作8人以上的大组一定要有多向度的问题,内容要有相互交流的价值,单向度的问题一般不宜操作大组。 5、主动:主动性在课堂上体现主要看三方面。一是主动权交了没有。二是在哪个环节、哪个操作点交的。三是交得怎么样。 6、能动:主要看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要注意做到在保持全体同学学习积 极的基础上,对个别在某方面有爱好、有特长的学生进行个别的鼓励,使其产生探究动机,并且持续关注学习内容,产生能动效应。 五、经典性评价的地位与功功效: 1、引领教育的功能。 2、引领世界教育文化的功能。 3、使教育进入到理想的境界。 4、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能。 5、真正实现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 6、一流人才培养的环境条件与调控功能。

量化评价学习的效果

量化评价学习的效果 近30年来,中国教育家们提出了实践的基础教育模式,从教学论的角度去分析,当前比较热点的要数合作模式和研究模式,合作模式的特点是互教互学,合作教育,基本教育过程是诱导、学习、讨论、练习、评价;传统的问答模式的特点是师生问答,启发教学,基本教育过程是提问、思考、答疑、练习、评价;可见,评价是这两种模式的重要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作学习中的评价又不同于问答模式中评价,其评价的目的、方法、效果都发生了变化。孩子是纯真的,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尚未定型,外界的影响很容易给他们的成长人生留下印迹。因而,对他们的评价标准必须保持纯正,容不得半点“杂质”。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合作学习中的评价作用进行研究! 一、合作学习课堂评价的目的 评价是为合作而设计的,评价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发展导向,不仅要使学生成为“知识人”,更要成为“社会人”,达到人人发展,全面发展。合作学习中的评价不是给教师或学生划分等级,而是为了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了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了解自身的需要,优势和潜能,发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满足个性发展。使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得到科学量化后的指导性、期待性的评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及时和良好的服务。 二、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1、合作学习中对学生采取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听从教师对自己或本组表现的评定。而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的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由教师转向学生自身,这使评价做到了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学生在积极地参与自评与他评过程中,使教育评价成为学生发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手段。通过其内在权衡调整位置,增强自我激励,从而充分调动其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 2、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互动性。 学生的互评过程是一个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一个以主动求互动的过程。评价中评价者通过评价他人来确认要求,进而反思自己(本组)行为,修正自身行为,达到要求指标。被评价者在接受他人对自己(本组)的评价,逐步完善自我,符合要求指标。整个过程中,促使所有学生都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也就是说,评价完成的是一种理智互动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互动过程,在理智、情感与行为的统一使他们的行为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促使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主客体状态良好转化,起到互动合作的作用。 3、定量、定性与展示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兴趣。它们可以综合反映出学生一个时段内的学习状况,但只

研究生班级鉴定评语

研究生班级鉴定评语 本文是关于好词好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研究生班级鉴定评语 1、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习单位表现出色。作风正派,有公民-意识和良好的道德素质。热爱生活,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自己的毅力和体魄,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和爱心,主动帮助有困难群众。该生是一名优秀毕业研究生。 2、表现高度热忱,讲解钜细靡遗,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亦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速度、教学方式、内容……,努力求得学生最大利益。批改作业认真,评语多样、丰富而恳切。上课秩序掌控得宜,收放自如,优秀稳剑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讨论,讨论中自然流露极佳学养与见识。 3、该生工作认真负责,班主任工作做的扎实,经常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习状况,与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学生交流探讨好的学习方法,组织、开展各项有益的文体活动,深得学生喜爱。该生已具备一名优秀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 4、该生在实习期间,态度极其认真,工作积极、细心、踏实,能虚心接受指导;同时善于思考,能够举一反三,具有较强地外语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能保质保量地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还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深厚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知识水平,

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5、在做硕士论文期间,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学术资料,大大提升了其教学水平。同时他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参与了导师的多项课题,使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6、研究生学习期间,在专业学习上,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专业成绩名列前茅。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敏锐性,创新能力较强,科研能力突出,独立撰写、合作撰写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加各级课题多项。精通英语、日语,计算机熟练操作。 7、在平时生活中,他为人处世和善、乐于助人,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在思想上他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主动和党组织靠拢。 8、xx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在准备硕士论文期间,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学术资料,大大提升了其专业水平。同时他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参与了导师的多项课题,使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9、在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乐观开朗,乐于助人,意志坚强。 10、担任(研究生会、班级)学生干部,工作认真踏实肯干,积极协助领导老师开展各项工作。并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责任心,

质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质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推荐于2017-09-14 18:28:17 最佳答案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 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 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 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如何选择研究的方法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这是相对定量研究而言。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其中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实地调查、参与式观察等。

从质性评价到定性评价要点

从质性评价到定性评价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要求下的美术学业评价方案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教学一线的美术教师该如何正确理解把握高中综合素质美术学科学业评价要求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关于美术修习评价的理念,梳理了高中综合素质美术学业评价和《标准》关于美术修习评价之间的关系,从美术学业评价需要客观公正的角度,利用现代教育评价学的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用“伪量化”的方式,对高中学生的美术学业进行客观、多面、多元、发展的评价。在研究中,重点突出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的美术学业评价如何做到相对客观公正,并对在此基础上做到多面、多元、发展的美术学业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做了深入、具体、细致的研究和阐述。为《标准》所倡导的质性评价与高中综合素质美术学业评价所需要的客观公正的定性评价之间的矛盾解决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协调模式。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质性评价量性评价定性评价伪量化评价 第一部分综述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余杭区作为浙江省首批三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自2003年秋季开始至今六年了,并且已经实施第一次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浙江省教育厅为此下发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新课程的一个新点和特点,目的是为了为全面反映高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并且评价结果将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评价结果最后记入“浙江省普通高中电子学籍管理系统”。 2008年4月17日,浙江教育网正式发布了浙江省新课程高考方案[2],明年开始,“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将推出历史舞台,将形成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品质与素养、修习能力、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等六个方面。评价采用“写实性评价+等第评价”的方式。全省统一标准,由学校在高中阶段学生成长记录、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公正反映的原则组织实施,评价程序公开、透明,评价结果经公示后采集确定的基本信息,形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信息表》,进入考生电子档案,在学校投档分数线上,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其中审美与艺术、运动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学术交流会报告纲要 (2011-10-28 09:38:28)转载▼ 分类:学习有感 标签:中都 宋体 实证主义 研究 量化 一、思维的来处:研究的“范式” (一)“范式”的概念 范式(paradigm),是指某一科学社群所形成对某一议题的专业意见。在社会科学中,“范式”的更合时宜的说法,是指各种不同思维的“门派”——以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假设”来分析一个现象。 (二)思维的来处:研究的“范式” 在社会科学中,大致可分为唯物论的理性思维与唯心论的感性思维两大类,在每个研究方法背后都存在着某种“主义”,各主义中都具有某些假设。那么,如何了解一个思维的门派呢?从它对研究的三项假设入手: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本体论指最根本的研究精神,即对“什么是真的?”的观点。关于认识论,即如何认定知识,更进一步解释为研究者由哪里取得知识、形成知识。确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接着会影响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方法论。 (三)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起源于14世纪,提倡实证主义旨在排除迷信与盲目,鼓励人们以实际的观察与经验从事科学研究,建立系统的知识。实证主义的两大规则:1、研究者必须对可以被测量之物进行直接的观察。2、任何无法被直接观察与测量的事物就不能称为“科学”。实证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发展出了逻辑实证学派,不变的是观察与测量的精神,改变的是开始强调如何将“定律”通过逻辑的方式呈现。 诠释主义(Interpretivism)起源于基督教对圣经的训诂之学,后来逐渐引入社会科学,例如民族图志学。区别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中对“经验”的不同理解。实证主义中的经验是研究者客观获取的,类似电影的观众,而诠释主义的经验是研究者主观获取的,透过参与(而不只是观众),真相才能大白。所以,质性研究大多出自诠释主义,最常用的方法论就是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主要可划分成「量化」与「质性」研究两种研究方法,两种方法代表着不同的研究途径与产生不同的研究结果。 二、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采实证主义的观点,以统计分析探究社会的现象,企图建立放诸四海皆准的原理原则,更进一步解释、预测和控制社会的现象。量化的研究者皆认为

体育课评课评语

体育课评课评语 篇一:体育课听课记录与评价表 体育课听课记录与评价 篇二:体育课评价标准 体育课评课指标和分值分配 1、教师教学能力(35分) (1)教学准备(6分) 目标明确具体,切合实际;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恰当;场地器材分布合理。 (2)教学方法(8分) 讲解简明扼要、术语准确,口令响亮清楚;示范动作正确、站位适合;培养学生举趣和能力措施有效。 (3)教学组织(6分)课的结构严密紧凑;教学组织形式合理;队伍的安排与调动得当;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4)教态仪表(5分) 着装整齐、端庄;教态和蔼可亲、严慈相济;对学生具有良好的影响。 (5)辅导帮助(5分) 保护帮助得法,纠正错误得当有效,辅导方法合理有效,对学生耐心细致。 (6)思想教育(5分)结合课的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抓住偶发事件正确教育引导。 2、学生掌握三基的程度(20分) (1)新授教材(10分) 完成动作35%-45%。 (2)复习教材(10分) 完成动作55%-65%。 3、学生表现(25分)

(1)学习态度(15分) 注意集中,主动积极,自觉锻炼,遵守纪律,听从指挥。 (2)意志情绪(5分) 具有进取精神,勇于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情绪饱满。 (3)师生关系学生间关系(5分) 师生关系融洽,同学间关系互相协作。 4、各项生理心理负荷(20分) (1)生理负荷(7分) 生理负荷的量度与生理负荷过程合理。 (2)心理负荷(6分) 心理负荷变化曲线合理。 (3)课的密度(7分) 课的一般密度合理,练习密度25%-40%。 (三)评课的方法 课堂观察法: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

课程评价(量化与质性)

一、课程与量化评价 所谓量化课程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占了主导地位,这个历史时期也就是课程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所说的课程的“第一代评价”和“第二 代评价”时期。 1.理论基础量化评价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直接产物。它认为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世界是有规则的、可预知的,存在着一般的规律和模式。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量化评价就是利用这些关系。“知识”具有客观规律和可重复性。评价者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规范,就可以将评价的结果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因此,使用一种理性、 客观的方法,配合合适的程序,就能使我们预知和控制世界 2.评价目的量化课程评价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它的核心价值是秩序和一致,认为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把握课程量的规定性,即通过具体的数学统计、运算和量化分析,揭示出与课程相关的数量关系,掌握课程的数量特征和变化,从量的关系上对课程进行判断。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美国评价专 家泰勒的基本原理反映了这个过程,教或学被描述成高度控制、线性的和可测试的活动。 3.评价过程量化评价主要针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的,即“应该评价什么”,而不是“什么值得评价”,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常见的评价形式是“课程是否达到这一目标”,如泰勒的评价模式。量化评价的主要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设定评价、定义变量、抽样、分析、结论等。它具有标准化程序,是自上而下、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它先进行假设,然后使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课程特征进行量化,如用数学语言表示课程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在此基础上,收集大量的资料进行统计和运算,抽取并推导出对课程评价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资料,然后将事实与假设加以分析比较,并不断修改和完善假设,最终得出结论。课程评价在这里是一种技术性和生产性的过程。技术性,指课程行为是标准化、系统化的;生产性指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明确判断或课程决策。 4.评价的具体方法量化评价将事实和价值相分离,强调课程需要严格控制,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成功或失败,好或坏的量化,强调精确度、信度、效度。它认为方法是“为达到目标和事实而使用的技术”。它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进行课程评价,对评价的严密性、客观性、价值中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力求得到绝对客观的事实。另外,常用资料的形式对课程现象进行说明,采用逻辑和理性的方法和线性模式,探寻投入、实施过程和结果之间联系。量化评价的方法简便易行,容易操作,具有具体性、精确性和可验证性等特点, 推进了课程评价科学化的进程,因而一直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 5.评价者的角色量化评价者不考虑评价对象的行为与特定情境的关系,认为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评价者在评价之前就作出种种假设,在评价过程中,“客观”地搜集与课程有关的资料,最大限度地测量和解释课程是怎样实施以及结果是什么。他

评语大全之研究生学术水平评语

评语大全之研究生学术水平评语

研究生学术水平评语 【篇一:研究生导师评语】 研究生毕业个人自我鉴定 本人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 本人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通过努力学习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在撰写论文期间,查阅了大量的英文资料。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学术资料和参考书籍。同时自己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参与了导师多项课题的研究,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和提高,同时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本人在研究生阶段充分训练了自己的口才与演讲水平,并参加了2013年全国中青年麻醉论坛的论文学术交流和2012年、2013年两次安徽省论文的学术交流。 本人在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事、同学们关系融洽,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 本人在研究生阶段所获颇丰,获得了2013年“东南奖学金”、2013年“三好研究生”和2014年“安徽省品学兼优毕业生”。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本人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本人将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导师审查意见 该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总结如下: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他根据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在读期间她还研修了很多其他课程,开阔了视野,对整个研究领域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其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在做硕士论文期间,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学术资料,大大提升了其教学水平。同时她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参与了导师的多项课题,使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参加了多次省级以上论文学术交流,口才与演讲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在平时生活中,她为人处世和善、乐于助人,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在思想上她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主动和党组织靠拢。 其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以及工作都是优秀出色的,并得到了多项荣誉证书。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希望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将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篇二:学校评语(研究生)】 研究生学校评语 xxx同学思想上要求上进,思想觉悟有了明显提高。学习认真刻苦,踏踏实实,从不放松警惕,曾获校二等奖学金,并且有多篇论文发表。作为班级体一员,能积极主动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具有较高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希望再接再厉,争取更大发展。xxx 同学思想积极进步,能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关心国事,

坐井观天评课稿(经典性评价)培训课件

《坐井观天》评课稿 袁华 首先感谢孙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一堂课。与其说是一堂精彩的课,还不如说是一堂扎实、有效的,平实又本真的课。下面我就从项目性评价阐述一下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孙老师能根据关键要素: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和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搭设了两个平台,第一个平台是为什么青蛙和小鸟看到的天不一样呢?第二个是语言训练平台,你认为谁说得对呢?那你能帮小鸟劝劝青蛙吗?这两个平台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搭设的。第一个平台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为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会读疑问句和感叹句;第二个平台是让学生从交流中理解寓意,知道要全面看问题。 二、学生能根据教师所搭设的平台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理解文本。如识字教学就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课伊始,教师就通过故事的讲述,用直观、形象的版画理解“井沿”,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在井的什么位置,从而明确“井沿”的具体位置,然后教师拓展“碗的边呢?(碗沿)小河的边呢?(河沿)”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沿”的意思,然后再学习生字,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一些。再如:对于“无

边无际”一词的教学也是别有用心,在理解了“无边无际”意思是,孙老师扩展学生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还有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教师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不仅能很好的理解“井沿”“无边无际”词句的意思,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交互。师生交互和谐,生生交互热烈。针对学生年纪比较小,注意力比较分散,孙老师采用2人小组合作,这样操作起来更有实效性。如教师范读后同桌互相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生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收获,在读中训练语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同时发挥导学的功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要求来读书,读的有目的、有内容、有体验。 这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老师让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让课堂短短的40分钟,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难忘时光,让短短的一节课留给学生无尽的回味,乃至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这节课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掌握了扎实的知识。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我还有以下几点建议:

经典评课用语40条

评课用语40条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21.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22 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23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24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25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26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27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极高,特别是老师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