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质性评价到定性评价要点

从质性评价到定性评价要点

从质性评价到定性评价要点
从质性评价到定性评价要点

从质性评价到定性评价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要求下的美术学业评价方案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教学一线的美术教师该如何正确理解把握高中综合素质美术学科学业评价要求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关于美术修习评价的理念,梳理了高中综合素质美术学业评价和《标准》关于美术修习评价之间的关系,从美术学业评价需要客观公正的角度,利用现代教育评价学的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用“伪量化”的方式,对高中学生的美术学业进行客观、多面、多元、发展的评价。在研究中,重点突出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的美术学业评价如何做到相对客观公正,并对在此基础上做到多面、多元、发展的美术学业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做了深入、具体、细致的研究和阐述。为《标准》所倡导的质性评价与高中综合素质美术学业评价所需要的客观公正的定性评价之间的矛盾解决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协调模式。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质性评价量性评价定性评价伪量化评价

第一部分综述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余杭区作为浙江省首批三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自2003年秋季开始至今六年了,并且已经实施第一次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浙江省教育厅为此下发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新课程的一个新点和特点,目的是为了为全面反映高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并且评价结果将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评价结果最后记入“浙江省普通高中电子学籍管理系统”。

2008年4月17日,浙江教育网正式发布了浙江省新课程高考方案[2],明年开始,“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将推出历史舞台,将形成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品质与素养、修习能力、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等六个方面。评价采用“写实性评价+等第评价”的方式。全省统一标准,由学校在高中阶段学生成长记录、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公正反映的原则组织实施,评价程序公开、透明,评价结果经公示后采集确定的基本信息,形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信息表》,进入考生电子档案,在学校投档分数线上,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其中审美与艺术、运动

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四个方面采用等第评价,分A、P、E(分别表示好、合格、需努力)三等。修习能力主要通过会考等第(A、B、C、E,即优、良、合格、不合格)反映。

《意见》中规定了“审美与艺术”由美术和音乐两部分组成,并且分别明文规定了这两项评价的内容和细则,要获得“审美与艺术”的A级,必须在音乐和美术均获得P级的基础上,音乐和美术两个学科至少要有一个学科获得A 级。在美术部分中,明确了美术学科的评价内容和评价细则,在细则中规定,学生的美术学业评价分为A、P、E三个等级,美术科目的总等第认定由美术鉴赏及另一选修模块的测评结果相综合评定而成。

由此可见综合素质评价美术学业评价其实是一种定性评价。

教学一线的美术教师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美术学业评价的核心主体,美术教师对学生的美术学业评价,作为一种定性评价,其结果关系到学生“审美与艺术”等第认定,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第认定,说得更远一点,关系到学生的前途甚至一个家庭的希望,因此,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业评价,绝对不是一件可以随意马虎的事,美术教师应该本着客观、公正的要求进行每个学生的学业评价。

二、美术学业评价概念的理解

评价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美术学业评价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我们不妨从教育评价的概念来理解其内涵。“教育评价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3](P.2)因此,对学生的美术学业评价的概念理解应该是: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生美术修习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对美术修习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根据对教育评价的内涵特性的理解,美术学业评价的内涵应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一是客观性。美术学业评价要有一个客观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对学生美术修习方面信息系统、科学和全面的搜集。

二是科学性。对所搜集到的学生美术修习信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处理、解释和分析,便于进行最终的准确判断

三是主观性。无论是和种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都是通过人的大脑判断得到,美术学业评价的判断也必须建立在对美术修习信息进行科学处理的分析的基础之上。

三、高中美术学业评价的基本理念

《标准》提出了对学生美术修习评价的理念: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在评价建议中进一步指出:“提倡成长记录评定”“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反思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等。”[4](P16)综合素质评价中美术学业的评价标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制定,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美术学科的学业评价要求和标准正是《标准》提出的学生修习评价要求和标准的细化和具体化,对于一线的美术教师来说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标准》修习评价是关注美术修习的整体尤其注重过程评价,综合素质美术学业评价则是更注重学生美术修习最终结果的评价。

结合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修习评价理念和高中综合素质美术学科的学业评价要求和标准,本文提出了“客观、多面、多元、发展”的学生美术学业评价方案研究的总理念,并遵循这个理念开展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设计研究。

美术学业评价的多面性是指评价内容的多面性,不仅仅对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方面做评价,还要对学生的修习过程与方法掌握与运用方面以及美术修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做出评价。美术学科的学业评价根据其学科特点,事实上难以而且也不适合用类似于其它文化学科所主要采用的定量定性的方法来评定,比如用试卷或者用几张画来评定。美术学业的各个方面,其评价标准也并非是绝对的和唯一的。美术的修习过程,是审美体验和表现的过程,除了显性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具有一定的客观反映,其修习过程中的认知、感受、体验、活动、情感态度等均是动态和不确定的,不可能用唯一标准去衡量,因此,要客观公正的衡量学生的美术学业,在评价内容上要力求全面和综合,不能依据学生美术修习的某一方面来做出片面的判断。

美术学业评价的多元性是指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在评价上要多元化,主体上不能仅仅是教师,《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要提倡多主体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评价等方式,尤其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美术学业评价的发展性是指评价功能的发展性。美术学业评价的目的和功能不仅仅是对学生某一时段的表现作定性的认定,还要着眼于其未来和发展潜力,因此学生的美术修习评价需要发展性的评价。

美术学业评价的客观性指无论何种评价内容、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其最终

结果应该是相对准确和客观公正的。

《标准》提出的对学生美术修习以质性评价为主的评价要求,“质性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习采用激励性语言描述进行评价的方法,包括口头语言描述评价和书面语言描述评价。”[5]质性评价无疑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对鼓励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质性的评价往往是一些描述性的语言,而且高中阶段美术修习过程中这一类的描述性的语言为数不少,要把这些描述性的语言最终整合为美术综合素质评价所需要的一个定性评价结果时,其难度和复杂性就不言而喻了。在模糊的描述性语言为主的质性评价基础上产生的定性评价,必定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大的缺点,因而也背离了综合素质评价客观公正的要求。

由此看来,《标准》提出的美术修习以质性评价为主的评价要求和综合素质美术学业评价客观公正的定性评价要求之间似乎产生了矛盾?

《标准》提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发展的程度必须以结果来体现,在综合素质评价的美术学科评价中,也正需要客观公正的学生美术学业的最终评价结果。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最终结果,就必须把客观和公正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美术修习评价过程中。

由此,教学一线的美术教师必须遵循《标准》提出的美术修习评价要求和综合素质美术学业评价的具体标准,做到能客观公正地进行多面、多元、发展的学生美术学业评价。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既然我们无法做到美术学业评价的绝对公正性,但一定必须做到相对公正的美术学业评价。这也正是本文的探索点,在实践中摸索一套易操作的、符合要求的学生美术学业评价方案。

第二部分体现客观的美术学业评价方案探索

一、美术学业评价的模式

模式是指某种事务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而美术学业评价的模式是指美术学业评价活动的一种思路和策略,它直接指导评价活动的开展。评价模式的科学和可行与否,会影响到评价活动的成败,因此,要选择既科学又可行的评价模式。

根据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我国的国情和国外教育评价模式的优点,我国倡导的是一种新的教育评价模式——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6](P.25) 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的基本思想是:第一,社会在发展,教育目标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以教育目标作为依据之一编制而成的评价标准需要不断修正、充实和调整。第二、以教育评价标准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方案、实施过程和评价结

论也是发展的,可变的。第三,整个评价活动要在教育评价制度的规范下进行,它的基本内容是: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开展教育活动的现实条件,确定和检验教育目标;依照教育目标、评价对象和条件、与教育活动有关人员的愿望和需要以及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科学理论,设计出以评价标准为核心的评价方案;遵照方案,实施评价活动。在评价活动中,注重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的有机结合以及多种评价类型的结合,重视反对意见和非预期性效果,有效运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和反馈教育评价报告;用教育评价制度控制和制约整个评价过程,以确保评价质量。

因此,以我国倡导的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为母本,美术学业评价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美术学业评价制度

美术学业评价模式流程图

二、美术学业评价方案的准备

(一)评价的目的

通过实施美术学业方案,引导学生在美术修习过程中向美术新课程标准

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提出的要求方向努力,并且及时对学生的美术修习进行诊断,反馈评价结论,督促学生自觉改进美术修习态度、方法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美术技能和创造精神,并且最终能为每一个学生的美术学业提供一个多面、多元、发展、客观的终极性评价。

(二)评价的对象

在校所有参与美术修习的高中学生。

(三)评价标准

1、制定评价标准的依据:

(1)美术新课程的修习评价基本理念:略。

(2)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略。

(3)课堂教学目标:略。

(4)评价操作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略。

(5)评价对象及与之相关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资质有差异。

在制定评价标准和选择方法时,应考虑这些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整。

2、指标体系、权重和评定标准:后叙。

3、评价方法:

(1)评价信息的搜集方法:后叙。

(2)评价信息的处理方法:后叙。

(3)评价信息的反馈方式:后叙。

三、美术学业评价的标准编制

美术学业评价的标准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指标体系;二是评定标准。必须根据科学的依据,才能编制出科学、客观和有效的评价标准。

“指标体系是指教育活动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具体评价内容的集合它主要是根据教育目标、评价对象和条件以及人们的愿望、需要和意图、现有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科学理论等要考虑的评价内容的集合。而评定标准是指规定对于相应的指标,评价对象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获得相应的分数、等级或评语。”

[7](P.120)

(一)美术学业评价的指标体系

依据高中综合素质美术学业评价和《标准》,美术学业评价的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包括三个一级指标:1、过程与方法;2、知识与技能;3、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高中综合素质美术学业评价内容中的三个维度。每个一级指标下还分设若干个二级指标。比如过程与方法中的作业的优劣可由作业的创新程度、

技法运用的熟练程度、作业效果的美观程度等二级指标来组成。

(二)美术学业评价的评定标准

为每一项一级指标或二级指标大致确立一个衡量标准。美术学业评价的各个评价指标有着区别于其它文化学科的特点,作为一种审美评价,其评定标准不可能像数学的1+1=2那样精确和唯一,但至少可以追求一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共性的标准,比如作业优劣大多数人都能进行直观比较和判断的。(三)美术学业评价的指标权重的确定

所谓权重是指反映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程度的数量。

根据学生在美术修习过程完成美术学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所占用的时间,以及为了统计方便,确立了美术学业评价指标权重如下(以绘画模块为

四、美术学业评价的方法

美术学业评价的方法,涉及到的主要是评价信息的搜集方法、信息的处理方法、评价结论的反馈方式。

纵观世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根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E.G.Guba&Y.S.Lincoln)的理论,课程与教学评价曾经历了“测验和测量时期”“描述时期”“判断时期”“建构时期”和“共同建构的第四代评价时期”[8](P.383)几个时期。评价的历史,概括起来大致可以理解为经历了“单一→多元”“绝对客观→相对客观”“量性→质性”“精确→模糊”等发展变化过程。“第四代评价”成为目前世界上广为推广和遵循的评价理念,美术新课程的评价也有着与“第四代评价”相同的理念和追求。

第一代的“测验和测量时期”追求在评价过程、手段以及结果上的客观科学化,采用合乎标准的测验和测量数据来评价,这种评价过分依赖于“数的测量”而忽视了“质的”探究,把它强调到了极端,就会导致忽略评价价值的特性,造成评价中的不合理,这种评价理念逐渐地被后来的评价理念优化了。然而,在一定标准条件下,这种评价方式还是比较客观和公正和易操作,因此,“第四代评价”评价也并非完全摒弃“量”的评价。

在现有的美术修习评价中,用量化的评价方式评价,似乎被认为不可理喻的方式。美术课程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像其他文化学科那样,可以理所当然进行绝对量化的评价(比如考试的分数等),但为了提高美术修习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相对客观公正性,参考量化的评价方式,采用一些适当的数据为依据,也应该是可行的,因为这些数值并不是绝对的精确数值,其来源也只是模糊的判断,因此,我把这种评价称为“伪量化”的评价。在美术学业评价信息的搜集和处理方法上,采取的也正是这种“伪量化”的方法。

“伪量化”评价的基本过程是:模糊判断(质性评价)→判断量化(量性评价)→数据合成→等第生成(定性评价)

模糊判断是指评价主体根据自己对评价对象的直观感觉和一定的评价标准,经过比较后得出的很好、比较好、一般、不合格、极差的质性判断。

判断量化指把上述结果换算为5分制的量性数值,很好为5分,比较好为4分,一般为3分,不合格为2分,极差为1分。

数据合成是把每次评价的数据合计为一个总分。在此应该充分运用计算机的处理方法,以使繁杂的评价工作能高效便捷地进行。

等第生成是指最终把合计总分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A、B、C、E四个质性的等级。(A相当于优秀级,B、C相当于合格P级,E相当于不合格级)评价结果应及时或提早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学业评价等级,并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反思或者弥补学业评价指标中的一些缺陷。比如因为作业次数不够或作业质量太差而导致评价结果较差或不合格,应该允许学生补或重做,以求得更好的评价结果。

五、“伪量化”的美术学业评价的具体操作

根据《意见》中美术学业评价要求,学生的美术学业评价分为三个维度:1.情感、态度、价值观。2.过程与方法。3.知识与技能。因此,以上三个维度也被作为综合素质美术学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评价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确立这些指标的权重分别是过程与方法为0.5;知识与技

能为0.5;情感、态度、价值观将作为一种奖惩的分数(稍后再做表述)。也就是说,在总分为100分的评价总分值中,过程与方法占50分,知识与技能也占50分。为了统计方便,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是把总分定位200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各占100分。

(一)单一美术模块修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评价是关于学生平时在美术各修习领域的基本方法、技术和能力方面的评价,其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评价项目就是学生作业的评价。

《标准》对美术作业的评价是比较关注的,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对美术作业评价的具体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在具体的学生修习过程中,教师应以发展的评价理念,采用诸如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家长评、专家评等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课内评价和课后评价等不同时间的评价;或口头评价、书面评价、体态动作评价、展示评价和网络评价等不同的评价手段评价。在学业评价中,为获得评价结果的可操作性和方便,采用了教师评价、自主评价、同学评价三种评价主体和方式,平均结果计入美术作业评价表中。(详见附件①,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的填写要求,过程与方法以修习效果代之。)

1、单次作业的评价

(1)自主评价

学生参照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比较周围同学的作业(在头脑中形成评定标准),对自己作业的创新度、技法的掌握度、效果的美观度、要求的符合度等方面做出一个客观合理的判断,并给出一个5分制的分数。

(2)同学评价

为防止相互“抬举”或“贬低”和相对客观公正,每次作业的评价应尽量由不同的同学来评价,评价主体和客体不应该互换角色,评价主体依照前面“自主评价”相同的要求,对评价客体的作业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并签署评价主体的姓名。同学评价的主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产生:开学初由同学们共同选举一个大家都信得过的作业评价委员会,成员一般由每一个小小组推举一名,所有小小组交叉进行评价;或在开学初由教师指定几位美术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3)教师评价

在“自主评价”和“同学评价”完成后,作业全部收缴,教师做出相应的5分制评价,写上评语,最后取三个评价主体的中间值。

2.作业成绩合计

把每次作业成绩登记入事先用EXCEL制作的美术成绩统计表表(详见附件②)中,利用∑求和得到每次作业之和数值。

3.过程与方法等第认定

根据所有作业成绩总和,再乘上根据权重得到的分制换算系数(详见附件⑤分制换算系数表),按一定的标准划分等第。比如:某班一学期作业总次数为10次,那么作业成绩的总分值是50分,要换算为百分制中80分,就必须乘上分制换算系数,50分的作业成绩在百分制的80分中的分制换算系数是1.6,利用EXCEL的自动求积功能,就可以很快算出作业成绩在百分制中相当于80分的分值。各个等级的分值要求分别是:A级:80×80%=64分以上;B级:80×70%=56分,即56-63分认定为B级;C级:80×60%=48分,即48-55分认定为C级;E级:47分以下(包括47分)。

(二)单一美术模块修习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是指学生对美术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的美术史知识方面的认知程度。其评价依据主要来自于期末的书面测试卷。期末书面测试卷一般以开卷形式,根据答题情况,给予分数,满分为100分。。各个等级的分值要求分别是:A级:80×80%=64分以上;B级:80×70%=56分,即56-63分认定为B级;C级:80×60%=48分,即48-55分认定为C级;E级:47分以下(包括47分)。

(三)单一美术模块修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是指学生修习美术的兴趣、态度、习惯及审美情感发展等方面的评价,主要通过上课的纪律、举手发言情况、工具材料准备情况、参加学校内外美术活动情况等方面给予奖励或惩罚的分值。具体奖惩方法如下:

1. 奖励

(1)举手发言,每次奖励1分

(2)积极参加学校及其它的美术活动,每次奖励2分,学校获奖者,一等奖加8分,二等奖加6分,三等奖加4分,优秀奖加3分。获区、市、

省、国家奖的在学校奖励的分值上依次递加2分。

(3)其它反映美术修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情况的酌情加分。

2. 惩罚

(1)上课违纪,经点名批评后不改的,每批评一次,扣1分。

(2)事先通知该准备的学具,每次准备不全的扣1分,完全不准备的扣2分。

(3)该交的作业,迟交的每次扣1分,不交的每次扣3分。

(4)其它反映美术修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消极情况的酌情扣分。

以上奖惩的分数将被外加在200分的总分以外。

(四)美术综合学业评价

美术综合学业评价分为每个单一模块的评价和高中阶段所修习的所有美术模块的综合学业评价。

1、单一模块学业评价

根据学生在一学期内三个维度的评价成绩,合计成综合总分,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本模块的美术学业综合评价等第。比如:某班某模块作业总数是10次,考核总分是200分,这个班这学期美术综合学业评价A、B、C、E四级等第的划分标准就是:A级:200×80%=160分以上;B级:200×70%=140分,即140-159分为P级;C级:200×60%=120分,即120-139分为C级;E级:119分分以下。

根据《意见》,各项目测评的等第总体比例要予以严格控制,以市或县级区域为单位,A等不得超过25%,E等不得超过5%。因此,A级的最后认定,还得根据总分排序,以合乎要求的比例来确定获得A级的人员。

2、高中毕业生美术综合学业评价

高中毕业生美术综合学业评价是学生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这次评价,教师应尤为慎重。根据《意见》的要求,高中毕业生美术综合学业评价主要依据美术鉴赏及另一选修模块的测评结果相综合评定而成。认定方法如下:

2A认定为A等;1A、1P者可认定为A等或P等;2P认定为P等,1A、1E可认定为P等;1P、1E者可认定为P等或E等;2E认定为E等第。

第三部分后记

一、美术学业评价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验证

对于一线美术教师,大多数都是任教班级多,学生人数多,外加其它诸如宣传之类的任务,工作量本身就已经相当大,如果因为学业评价工作过于繁杂或缺乏可操作性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显然也是不合情理和不可取的。或者,虽然可操作性强,但评价过程或结果不科学,这样做当然更不可取。那么,本美术学业评价方案在可行性和科学性方面做得如何呢?

经过将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验证,本美术学业评价方案是可行和可操作的,其结果也是具有科学性的。理由如下:

(一)教师完成学业评价工作所耗的时间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教师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所承担的工作主要是评价制度的制定和宣布、各种评价表格的制作、评价主体的选定、美术作业的评价和成绩的登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修习情况的监控和记录、学生各项学业成绩的汇总和等第评定,以及评价结果的反馈等。在这些工作中,有些是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所必须做的常规工作,比如作业的评价、学业等第评定等;有些是做过一次后,并不必经常做的,比如评价制度的制定和宣布、各种评价表格的制作、评价主体的选定等。在这些工作中,相对比较繁杂的工作是各项学业成绩的登记和汇总统计,这些工作集中在一起做,工作量当然非常大,但如果把它分散开来,比如每次的作业及时评价,及时登记,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的EXCEL进行汇总辅助统计,这样做,并不见得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

(二)各项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明确,可监控、可量化、可记载、易统计。

由于采用了“伪量化”的学业评价各项信息的产生、采集和处理的手段,把以前一些模棱两可、难以统计的描述性质性评价,转化为统计较为方便的量性评价,可操作性明显增强。通过量化的分值排序,《意见》要求的A级控制在25%,E级不超过5%,在操作上也变得可控性较好,结果也比较客观公正。

(三)美术学业评价依据的评价标准是美术新课程的修习评价基本理念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本评价方案在整体方向上符合的科学性的要求。

(四)评价信息产生方式和来源的多元化,增强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可信度。

(五)从学业评价的统计结果来看,基本符合客观公正的科学性要求。一是从各项评价指标的汇总统计看,统计结果基本上能和高中综合素质美术学业评价所规定的内容要求相吻合。二是从统计的整体结果来看,A、B、C、E各个等级的分布处于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一般来说,基本上是呈子弹型,A、B、C 级基本上均匀分布,E级率一般在5%以下。

(六)从学生的修习情况来看,修习的积极性和态度以至于兴趣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评价制度的建立和明确,在学生的修习过程中产生了导向、参照以及压力作用。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美术课在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心目中的地位远远不及语文数学等主要文化课,学生对待美术课的态度、兴趣、纪律、学具准备、作业等情况不容乐观,本方案实施后,这些方面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伪量化”的评价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更容易看到自己在修习过程中的进步与不足,学生会为了评价中的一分两分而计较,虽然一分两分的分数实际上是虚

的,可能并不能代表什么,但由于出于对分数的敬畏和敏感(这也许是我国历来应试教育的后遗症造成的),学生会竭力争取更高的分数,从而在学生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提高了学生修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从学生对本方案认同度调查的反馈情况来看,本方案能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同。从对本校高二年级5个班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有93%的学生认为本方案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反应自己的美术学业情况,有85%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业评价方法能促进自己对美术修习态度的改善和提高。

二、实施建议

(一)准备工作要周到充分。在实施评价之前,教师应当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各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确立,相关的各种名册表格的设计制作,以及对学生进行评价方法的宣传解释等。

(二)各项评价要及时细致。课堂教学时的评价要及时记录,作业要及时评价并及时登记和反馈,以免工作集中在一时,造成一时工作量过大。

(三)要本着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的目的评价。首先,教师要正确理解“伪量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量化,说到底,用“伪量化”方法得到的量化结果,充其量只不过是为给予学生一个相对客观的定性评价的一个参考而已。其次,在“伪量化”的评价方法使用时应做到“严评宽定”,就是说在量性评价的时候要严格,让学生感到评价中获得的每一分都是珍贵的,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但是在最后的定性评价时,特别是在评定C级和E级时,教师应慎重把握好定性的尺度,要关注到班级的整体情况,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原则上,在为学生美术学业评价定性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的学业评价量化结果,就高不就低地给予定性。比如量化评价的分值在P级要求值以下,接近P级要求值,一般差值在5%左右时,教师可以为该生的美术学业评价定性为C级。第三,除了以“严评宽定”方式来鼓励学生进步和发展以外,对于主观上要求上进的学生应给予一定的包容和鼓励,比如允许补交或重做作业、或通过加分的途径来弥补某一项评价指标的不足等;另外,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和层次的差异,尽量作到因人而异,因才施评。比如某些基础比较弱或智商较弱,但修习态度较好,主观上要求进步的学生,在评价中应适当放宽要求。

(四)教师要经常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修习习惯。比如每次课前就应该自我检查学具是否已经按要求准备好,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作业评价表的填写,作业要按时同时整体上交,建立作业档案袋,把每次作业按序号整理编排好,从而养成良好的作业保存习惯等等。

(五)发挥骨干学生的力量,协助教师进行评价工作。教师工作繁忙,不妨让一些学生骨干如课代表、班长、宣传委员、美术活动积极分子等参与协助教师这部分的评价工作,比如学业成绩的登记工作,课堂修习情况的监控记录等。(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运用知识,特别是EXCEL表格处理技术。这对提高评价统计工作的效率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研究者反思

本美术学业评价方案,在余杭区第一次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出台后即开始探索和研究,并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加以操作,对比以往的美术学业评价,感觉有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一)由于评价的内容和范围扩大,多评价主体和方式的介入,以及采用“伪量化”的统计方法,美术学业评价中的随意性、片面性大大降低,相对客观性和科学性得到了加强。

(二)评价过程中学生学业的各种原始数据资料的积累,形成了完整的高中阶段的美术修习成长记录,为毕业生综合素质美术评价提供了相对客观的依据。(二)避免了学业评价过程中过于繁杂或过于简单的操作,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据信息,使美术学业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三)“伪量化”的评价方法基本解决了质性评价过于主观和量性评价过于客观刻板之间的矛盾。

(四)基本达到和符合《标准》关于美术修习评价的基本理念和综合素质美术学业评价的标准和要求。

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本美术评价方案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因为受可操作性的制约,学业评价的多面性和多元性尚不能做到无懈可击;美术修习评价强调的发展性和美术学业评价强调的结果性之间的矛盾尚不能完美解决;本方案受政策调整的影响比较大,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高中美术可选修习模块较多,此方案尚未能完全兼顾到所有模块的学业评价,有待于针对不同模块的学业评价作方案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伪量化”具体的统计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等待着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

https://www.doczj.com/doc/2b13092265.html,/Article/2007/05/29/2738.htm,2007-05-29.

[2]浙江省办公厅. 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EB/OL].

https://www.doczj.com/doc/2b13092265.html,/main.asp?id=1185,2008-04-17.

[3]、[4]、[6]吴刚.现代教育评价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7.

[5] CNKI概念知识元库.学术定义[OL].

https://www.doczj.com/doc/2b13092265.html,/WebForms/WebDefines.aspx?searchword=%e8%b4%a 8%e6%80%a7%e8%af%84%e4%bb%b7,2008-11-10.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8]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此表贴于每次作业背后或印刷于作业纸一角)

●过程与方法即为平时作业。

●修习效果一栏中1、2、3…数字符号为每次作业编号。

●系数即为分制换算系数。

200X学年第X学期美术XX模块情感、态度价、值观登记表

质性研究方法(1)

质性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3.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只说黑体字)

单位子单位工程观感质量量化评价表

单位(子单位)工程观感质量量化评价表

————————————————————————————————作者:————————————————————————————————日期:

建筑工程观感质量量化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改革竣前检查工程观感质量的评价方式,提高建筑工程观感质量,根据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50375-2006)、山东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规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建筑工程观感质量,是指对一些不便用数据表示的布局、表面、色泽、整体协调性、局部做法及使用方便等质量项目,由有资格的人员通过目测、体验或辅以必要的量测,根据检查项目的总体情况,综合对其外在质量给出的评价。 本办法所称建筑工程观感质量量化评价,是指建筑工程在完成装饰装修、屋面、安装等分部后,对工程外在有关检查项目质量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用数据表示出来,按各项目所占工程量的大小及影响整体能力重要程度,分别对各检查项目的外在质量规定所占比例分值。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青岛市行政区域内,质量监督机构对企业申报竣前检查的单位(子单位)工程观感质量所实施的量化评价。企业自检和有施工合同约定情况下的工程验收,亦可参考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单位(子单位)工程观感质量量化评价 第四条评价范围与选点 (一)范围包括装饰装修工程、屋面工程、安装工程。 (二)选点要求:室外散水、台阶、外墙面和屋面全数检查;室内按有代表性的自然套(间)抽查10%,但不应少于3套(间);楼梯、踏步按每层梯段为一处,抽查总处数的10%,但不少于3处;过道按10延长米,但不少于3处;礼堂、厂房等大间按两轴线为1间,但不少于3间。

我们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的

我们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的 出处:本人更新时间:2005-12-06 23:19:25 【】【】【】【】 我们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的 方圆 所谓质性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我们知道传统的评价,通常是通过期末考试以一张试卷成绩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测验主要集中在评价学生是否能记住一个概念的定义,或从几个选项中选择出一个有关这个概念的正确例子,或者在几个概念之间区别出符合条件的某个概念等。然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要用鼓励性语言,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标准》的这段要求,既指出了现代评价的意义,又给出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依据。 那么,如何把《课标》要求落实到实际当中呢?这是我们教师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满天星,亮晶晶,我做最亮一颗星”的学习过程评价活动便是我校“课改实验学生素质评价研究”的校本课题之一,它的开展更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情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积极参与校外实践,促进特长的发展;分项考试、综合评定的学科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每一个园湖孩子装上自信的翅膀。 一、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1学习过程评价中,我们以“摘星”活动为载体,依据各学科具体课程目标,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校外实践”以及“特长发展”等评估内容方面制定了系列评估标准,描述性的语言表述在评价手册中,引导学生凭借评价手册开展学习过程评价,进行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考察。并努力做到各学科学习过程评价表反映学科特点,符合各年段学生认知特点。(见园湖评价手册)2、围绕学习过程评价活动,让学生摘取更多的星星,园湖教师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孩子:例如老师发现有创意的作业时批语写到:小雨阳,你真了不起,太让我高兴了!你的解题方法,我们说什么都没有想到,真让我好好享受了一番。我觉得你具有数学家一般的“数感”。老师为你鼓掌!园湖教师会用诙谐的话语和学生沟通:你这篇数学日记从内容到方法,都挺不错的。可惜错别字太猖狂,害得那些非错别字们个个唉声叹气、叫苦连天。为了伸张正义,来不及跟你商量,我已经把这些错别字揪出来示众,请你各打它们五十大板,然后关押起来,什么时候改造好了再放它们出来。课堂上教师常常赞扬孩子:你的想象真丰富、你很有创意、你真爱思考、你的作业整洁规范。。。孩子们则能自信地说:我来说、我有不同看法、我来帮助你、我和你一起合作。。。 学生书写马虎的现象渐渐消失了,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减少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蔚然成风, 这些都得益于我们学校的评价体系:学校集体购买了许多小星星和小红花类的贴贴纸奖励孩子,哪些同学某条例题学得好、有创意,老师便会在例题旁贴上一颗小星星(称智慧星)、上课大胆发言表现出色可以得到一个小小“聪明果”、作业优秀的每次作业后奖励一面小红旗;每个班级星星榜中同学们的相片上面贴满一周来夺到的口算星、智慧星、口语交际星、纪律星、优秀作业星等,孩子们从星星榜上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教师则可看到哪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质性研究方法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 抽样方法;极端或偏离标准的个案抽样;最大变异抽样;同质性群体抽样 ;典型案例抽样 ;关键个案抽样;标准抽样;分层目的性抽样;滚雪球抽样或链式抽样;机会抽样;方便抽样;志愿者抽样;三角交叉捡视抽样 第四章:焦点团体 焦点团体访谈定义:以描述和理解一组选定人群的观点和信念为预定目的,从小组参与者的观点中获得对特殊事件的理解。焦点团体访谈的参与者(一般为6至10个)都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或有相似的经历,或相似的关注。 焦点群体访谈具有的特征:能进行深入交流;交流重点在感兴趣的某一特定领域;互动是焦点团体访谈独特的性质;协调员在应用焦点团体方法中获得良好而准确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参与者通常拥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经历。 焦点团体适用的情形:焦点团体是用于研究的;研究是集中的;参与者在团体中作为团体被访谈。 为什么使用焦点团体: 1、当研究者对参与者的了解不深时 2、当研究者希望探求人们的知识和经历时 3、适合于检测“敏感”问题或研究中涉及的“敏感”人群 4、被应用于反应边缘群体的呼声。 焦点团体的使用领域: ●健康问题的探索性研究 ●检测对新项目的接受度和相关想法 ●解决特别项目的问题 ●评估健康方案。 焦点团体不应使用在以下情况: ●不适合小组讨论的议题 ●参与者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很困难 ●要求统计数据。 焦点团体作为方法 1、作为一种“自我包涵”的方式使用,主要用于原始资料的收集。 2、焦点团体作为资料源的“补充”方式使用。 3、焦点团体被用于“多种方式”研究中。 怎样招募参与者:随机电话筛选;滚雪球式;现存的清单;现场招募;推荐式 成功的焦点团体的决定因素: ●范围:成功的焦点团体应覆盖最多的相关事件 ●特征:焦点团体访谈尽可能提供参与者的经历和观点。 ●深度:焦点团体访谈应鼓励互动,以便提高对参与者更深层次的探索。 ●个体背景:考虑参与者反应产生的背景。 ●合适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政治环境。合适的会议场所,双方没有在 胁迫冲突下进行。 ●充足的资源 ●合适的参与者 ●熟练的协调员 ●有效的问题 焦点团体访谈优点与局限性 ●可以让研究人员快速地从参与者中探求更有深度的信息 ●获得对敏感对象的深度了解,如卫生服务,社区健康干预 ●收集边缘群体资料 ●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以产生信息。 局限: ●焦点团体获得的信息仅代表了参与者的观点,不具有普遍性。 ●定性的角度,不能从焦点团体中收集统计学资料。 ●受团体的互动与时间限制,不能探索个人复杂的信念与习惯。 ●获得的信息可能不准确。 ●研究者驱动,反映了研究者兴趣,存在偏倚。 第五章非干预性研究方法 定义:是一种无干预和反应的研究方法。它从现存的资料,如文字记录、视听材料、自然痕迹或人们的行为中提取社会和文化意义。,它不需要其他参与者的主动参与,被研究者的社会环境不受到打扰。 包括行为踪迹研究、档案研究、伪装监视和自然实验等。 为什么要运用非干预性研究法 1.由于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或政治上的种种原因,他们可能言行不一致。 2.可用于其他质性研究收集资料的补充方法。 3.作为一种自控性的方法,可以凭借惊人的洞察力来获取信息 非干预性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非干预性研究法比人们的报告更能精确地反映人们的行为●非干预性研究法是非反应性和非干预性的。 ●非干预性研究法具有可重复性。 ●非干预性研究法获得资料更简便。 ●非干预性研究法花钱不多。 ●非干预性研究法特别适合需要长期追踪人们行为的纵向调查。局限 ●非干预性研究法减少了研究双方表达个人主见的可能。 ●记录人员的偏见,原始的记录可能被歪曲或不全面。 ●非干预性研究法中的信息有可能因为干涉变量存在而被曲解●非干预性研究法倾向于一种单纯的方法。 第八章民族志 定义:用于发现和描述个人或群体社会文化的研究方法,对团体或文化进行科学和艺术的描述,其核心是以本地人的观点来理解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主要特征: ●主要集中于探索特殊社会现象的本质;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找到与适宜性相关的因子(经验及参考别人的,或专家来定,即德尔菲法),进行分级,将其对适宜性的影响用分级的方式区别出,再对因子赋以权重(经验或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因子进行评价计算,最后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 其基本表达形式可以用式(1) 表示:S = f ( x1 , x2 , x3 , ?, xi ) (1) 式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 ( i = 1 ,2 ,3 , ?, n) 是用于评价的一组变量。目前常用的基本模型是权重修正法(式2) : S = ΣW i X i (2) 式(2) 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为变量值, W i为权重, i = 1 , 2 , 3 , ?, n。 采用公式(2) 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最大问题是每个变量对于生态适宜性的贡献是十分复杂的, 既有正面又有负面的影响, 有些因素对某种土地利用构成绝对限制, 有些则构成发展潜力。通俗的讲,有的是限制性因素(例如近水30米内,坡度大于15限建),有的是潜力型因素(如越靠近交通要道越好),因素本身的情况不同。可以把生态适宜性理解为生态潜力扣除生态限制性的剩余。这在实现操作的时候很好处理,例如在栅格运算中,凡是0值得删掉就行,还有就是一些限制性因素可以去负值。

量化评价学习的效果

量化评价学习的效果 近30年来,中国教育家们提出了实践的基础教育模式,从教学论的角度去分析,当前比较热点的要数合作模式和研究模式,合作模式的特点是互教互学,合作教育,基本教育过程是诱导、学习、讨论、练习、评价;传统的问答模式的特点是师生问答,启发教学,基本教育过程是提问、思考、答疑、练习、评价;可见,评价是这两种模式的重要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作学习中的评价又不同于问答模式中评价,其评价的目的、方法、效果都发生了变化。孩子是纯真的,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尚未定型,外界的影响很容易给他们的成长人生留下印迹。因而,对他们的评价标准必须保持纯正,容不得半点“杂质”。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合作学习中的评价作用进行研究! 一、合作学习课堂评价的目的 评价是为合作而设计的,评价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发展导向,不仅要使学生成为“知识人”,更要成为“社会人”,达到人人发展,全面发展。合作学习中的评价不是给教师或学生划分等级,而是为了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了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了解自身的需要,优势和潜能,发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满足个性发展。使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得到科学量化后的指导性、期待性的评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及时和良好的服务。 二、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1、合作学习中对学生采取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听从教师对自己或本组表现的评定。而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的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由教师转向学生自身,这使评价做到了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学生在积极地参与自评与他评过程中,使教育评价成为学生发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手段。通过其内在权衡调整位置,增强自我激励,从而充分调动其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 2、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互动性。 学生的互评过程是一个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一个以主动求互动的过程。评价中评价者通过评价他人来确认要求,进而反思自己(本组)行为,修正自身行为,达到要求指标。被评价者在接受他人对自己(本组)的评价,逐步完善自我,符合要求指标。整个过程中,促使所有学生都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也就是说,评价完成的是一种理智互动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互动过程,在理智、情感与行为的统一使他们的行为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促使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主客体状态良好转化,起到互动合作的作用。 3、定量、定性与展示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兴趣。它们可以综合反映出学生一个时段内的学习状况,但只

质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质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推荐于2017-09-14 18:28:17 最佳答案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 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 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 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如何选择研究的方法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这是相对定量研究而言。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其中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实地调查、参与式观察等。

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分析

3、适宜性评价与空间分析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土地利用研究对于当代的中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导致了自然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引起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周万村等,2000),由此带来了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从7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首当其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李丽娟等,2005;李志等,2007;郝慧梅等,2007)。陕西省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水土流失和生态脆弱地区。1998年以来,全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在全县范围展开了封禁造林工作,于当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实现了“封得住、退得下、还得下”的目标,是全国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之一,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吴起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1.53x104t/km2,下降到目前的0.54x104 t/km2,年降雨量已由1997年的478.3mm增至582mm,干早、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五级以上的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多年罕见的飞禽走兽重新显现,秀美山川初

露端倪,良好的生态链正在形成。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的甘肃、宁夏、榆林地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选取吴起县为研究区,在GIS平台上,运用退耕还林前后的遥感数据,综合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当地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意义如下: (l)科学评价和总结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成果,通过对其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反映其在生态建设驱动力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展现其生态建设的巨大成果。(2)通过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点及限制因子,为当地决策部门制定生态建设和土地利用政策、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3)由于吴起县退耕还林工作非常典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为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样板,有利于同区的其他县份借鉴。 3.2 评价标准及方法 1、评价标准 基于GIS的退耕还林分析: 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地面坡度与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的使用状况之间的关系。故本次研究着重于调查样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重点是耕地,包括滩旱地、沟旱地、梯旱地和坡地)中的地表坡度组成状况。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初步确定本次工作主要任务是为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提供准确可靠的基本地理信息,应用GIS技术可迅速清查土地利用详细状况。根据多年试验结果,黄土丘陵沟壑区地面坡度在3°, 8°, 15°, 25°, 35°是较为明显的土壤侵蚀临界坡度值; 3°以下无明显侵蚀, 8°以上的坡地细沟、浅沟普遍出现;

从质性评价到定性评价要点

从质性评价到定性评价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要求下的美术学业评价方案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教学一线的美术教师该如何正确理解把握高中综合素质美术学科学业评价要求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关于美术修习评价的理念,梳理了高中综合素质美术学业评价和《标准》关于美术修习评价之间的关系,从美术学业评价需要客观公正的角度,利用现代教育评价学的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用“伪量化”的方式,对高中学生的美术学业进行客观、多面、多元、发展的评价。在研究中,重点突出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的美术学业评价如何做到相对客观公正,并对在此基础上做到多面、多元、发展的美术学业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做了深入、具体、细致的研究和阐述。为《标准》所倡导的质性评价与高中综合素质美术学业评价所需要的客观公正的定性评价之间的矛盾解决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协调模式。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质性评价量性评价定性评价伪量化评价 第一部分综述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余杭区作为浙江省首批三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自2003年秋季开始至今六年了,并且已经实施第一次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浙江省教育厅为此下发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新课程的一个新点和特点,目的是为了为全面反映高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并且评价结果将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评价结果最后记入“浙江省普通高中电子学籍管理系统”。 2008年4月17日,浙江教育网正式发布了浙江省新课程高考方案[2],明年开始,“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将推出历史舞台,将形成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品质与素养、修习能力、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等六个方面。评价采用“写实性评价+等第评价”的方式。全省统一标准,由学校在高中阶段学生成长记录、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公正反映的原则组织实施,评价程序公开、透明,评价结果经公示后采集确定的基本信息,形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信息表》,进入考生电子档案,在学校投档分数线上,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其中审美与艺术、运动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学术交流会报告纲要 (2011-10-28 09:38:28)转载▼ 分类:学习有感 标签:中都 宋体 实证主义 研究 量化 一、思维的来处:研究的“范式” (一)“范式”的概念 范式(paradigm),是指某一科学社群所形成对某一议题的专业意见。在社会科学中,“范式”的更合时宜的说法,是指各种不同思维的“门派”——以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假设”来分析一个现象。 (二)思维的来处:研究的“范式” 在社会科学中,大致可分为唯物论的理性思维与唯心论的感性思维两大类,在每个研究方法背后都存在着某种“主义”,各主义中都具有某些假设。那么,如何了解一个思维的门派呢?从它对研究的三项假设入手: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本体论指最根本的研究精神,即对“什么是真的?”的观点。关于认识论,即如何认定知识,更进一步解释为研究者由哪里取得知识、形成知识。确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接着会影响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方法论。 (三)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起源于14世纪,提倡实证主义旨在排除迷信与盲目,鼓励人们以实际的观察与经验从事科学研究,建立系统的知识。实证主义的两大规则:1、研究者必须对可以被测量之物进行直接的观察。2、任何无法被直接观察与测量的事物就不能称为“科学”。实证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发展出了逻辑实证学派,不变的是观察与测量的精神,改变的是开始强调如何将“定律”通过逻辑的方式呈现。 诠释主义(Interpretivism)起源于基督教对圣经的训诂之学,后来逐渐引入社会科学,例如民族图志学。区别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中对“经验”的不同理解。实证主义中的经验是研究者客观获取的,类似电影的观众,而诠释主义的经验是研究者主观获取的,透过参与(而不只是观众),真相才能大白。所以,质性研究大多出自诠释主义,最常用的方法论就是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主要可划分成「量化」与「质性」研究两种研究方法,两种方法代表着不同的研究途径与产生不同的研究结果。 二、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采实证主义的观点,以统计分析探究社会的现象,企图建立放诸四海皆准的原理原则,更进一步解释、预测和控制社会的现象。量化的研究者皆认为

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 (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

课程评价(量化与质性)

一、课程与量化评价 所谓量化课程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占了主导地位,这个历史时期也就是课程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所说的课程的“第一代评价”和“第二 代评价”时期。 1.理论基础量化评价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直接产物。它认为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世界是有规则的、可预知的,存在着一般的规律和模式。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量化评价就是利用这些关系。“知识”具有客观规律和可重复性。评价者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规范,就可以将评价的结果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因此,使用一种理性、 客观的方法,配合合适的程序,就能使我们预知和控制世界 2.评价目的量化课程评价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它的核心价值是秩序和一致,认为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把握课程量的规定性,即通过具体的数学统计、运算和量化分析,揭示出与课程相关的数量关系,掌握课程的数量特征和变化,从量的关系上对课程进行判断。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美国评价专 家泰勒的基本原理反映了这个过程,教或学被描述成高度控制、线性的和可测试的活动。 3.评价过程量化评价主要针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的,即“应该评价什么”,而不是“什么值得评价”,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常见的评价形式是“课程是否达到这一目标”,如泰勒的评价模式。量化评价的主要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设定评价、定义变量、抽样、分析、结论等。它具有标准化程序,是自上而下、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它先进行假设,然后使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课程特征进行量化,如用数学语言表示课程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在此基础上,收集大量的资料进行统计和运算,抽取并推导出对课程评价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资料,然后将事实与假设加以分析比较,并不断修改和完善假设,最终得出结论。课程评价在这里是一种技术性和生产性的过程。技术性,指课程行为是标准化、系统化的;生产性指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明确判断或课程决策。 4.评价的具体方法量化评价将事实和价值相分离,强调课程需要严格控制,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成功或失败,好或坏的量化,强调精确度、信度、效度。它认为方法是“为达到目标和事实而使用的技术”。它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进行课程评价,对评价的严密性、客观性、价值中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力求得到绝对客观的事实。另外,常用资料的形式对课程现象进行说明,采用逻辑和理性的方法和线性模式,探寻投入、实施过程和结果之间联系。量化评价的方法简便易行,容易操作,具有具体性、精确性和可验证性等特点, 推进了课程评价科学化的进程,因而一直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 5.评价者的角色量化评价者不考虑评价对象的行为与特定情境的关系,认为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评价者在评价之前就作出种种假设,在评价过程中,“客观”地搜集与课程有关的资料,最大限度地测量和解释课程是怎样实施以及结果是什么。他

课程评价中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课程评价中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数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柯燃 摘要: 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是课程评价中的两种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在理论基础、评价目的、评价过程、评价的具体方法、上有明显不同。但它们不是两种对立的方法, 在实践中应该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互相补充、完善, 走向多元的课程评价方法。 关键词:量化评价质性评价课程评价 评价是揭示个人、社会、自然的价值, 建构价值世界的认识活动。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的本质就是人对课程的价值判断。课程评价是与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相随的。在课程理论研究的短短一百年中, 课程目标从强调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 从强调学习知识转向学会应用, 从强调发展单方面技能转向贯通总体之间的联系。课程的每一次重大进展, 几乎都伴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课程评价经历了测验、评价、评定几个发展阶段。没有一个共同的、适合所有问题的课程评价方法,因为这里涉及两个相当复杂的领域---课程和评价。然而不同的评价手段可以用在不同的环境以满足不同的需要。课程评价的评价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量化课程评价, 另一类是质性课程评价。虽然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出现在不同时期, 代表着不同的评价理念, 但作为具体的评价方法, 两者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适用于不同的评价目标和对象。 一、课程与量化评价 所谓量化课程评价, 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 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 0这种评价方法在 20 世纪60 年代之前占了主导地位, 这个历史时期也就是课程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所说的课程的第一代评价和第二代评价时期。 1. 理论基础 量化评价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直接产物。它认为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世界是有规则的、可预知的, 存在着一般的规律和模式。事物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 量化评价就是利用这些关系。知识具有客观规律和可重复性。评价者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规, 就可以将评价的结果在更大的围推广。因此, 使用一种理性、客观的方法, 配合合适的程序, 就能使我们预知和控制世界。 2. 评价目的 量化课程评价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它的核心价值是秩序和一致, 认为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把握课程量的规定性, 即通过具体的数学统计、运算和量化分析, 揭示出与课程相关的数量关系, 掌握课程的数量特征和变化, 从量的关系上对课程进行判断。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美国评价专家泰勒的基本原理反映了这个过程, 教或学被描述成高度控制、线性的和可测试的活动。 3. 评价过程

量化的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量化的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学校教学评价中使用最多的是教师自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属于量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为了保证教师自编测验的信度和效度,在课堂测验的编制、准备、实施及分数解释等方面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则。下面就量化的教学评价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做具体分析。 一、课堂测验的问题类型与编制技术 传统的课堂测验通常采用纸笔考试的形式来测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典型的纸笔测验题包括论文式问题、多重选择题、匹配题、是非题和填空题。 (一)论文式问题 论文式问题(essay question)是指要求学生用文字论述方式回答的题目,其目的在于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对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的综合能力。 论文式问题的优点是:第一,提出问题很容易而且很迅速,不像客观测验题需要很长时间去考虑和设计;第二,可以使教师去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和分析、综合、评价等较高级的认知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记忆。 然而,论文式问题也有许多缺点:首先,论文式问题的最大缺点是评分困难,费时太多。学生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常常不是一两句话,而是一大段或几大段话。教师去阅卷时,不仅要考虑回答内容和观点的准确性,还要考虑表达观点的方式的妥当与否,卷面是否整洁,书写是否漂亮,文字和标点是否正确等等。教师也要考虑和决定如何处理回答中的错误的观点或不准确的观点。答错一个观点与漏答一个观点哪一个更不好呢?是否答错比漏答要扣更多的分呢?其次,论文式问题评分主观性较强,信度较差。两个不同的评分者对于一份相同的论文式答卷的评分可能是十分不同的。既使是同一个评分者,对于同一份论文式答卷的评分在不同的情况下给的分数也可能不同。评分可能会受到先前答卷的质量的影响,还会受到评分者对学生成绩的期待的影响。学生的卷面特征、性别、种族等因素均会影响评分的客观性。再次、论文式问题的取样范围较窄,只能涵盖教学内容中较小的百分比。仅仅通过论文式测验就无法考查和评价学生应该掌握的所有的、大量的知识点。 为了克服论文式问题的不足之处,必须在命题技术上加以改进。下面是教育心理学家们对如何编写论文式问题的建议: 1、论文题的用语必须简单、清楚、明确。 清楚、明确的用词可以减少学生对问题模棱两可的理解,避免出现歧义。不要在问题中使用含糊的、泛泛的表达方式。要用诸如“叙述……的两种方法,”“比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等明确、具体的表达方式。

质性研究方法常见的问题

基本要求 对一个研究问题不要求写成一个系统的开题报告。要求写清楚的只有如下几项内容:1)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具体可以是你从什么现象(或是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或是通过看书、学习了解到的历史上或现实中的某种现象),或看了别人的某种理论观点或某项研究想到这个问题的。有关现象、观点或他人的研究如果不是大家熟知的,要有简要的描述。 2)这里的研究问题是什么?其意义何在? 对于需要给出研究思路的3个问题,还需要做如下工作: 1)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对研究方法的适切性要有一定的说明; 2)给出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大家作业中较普遍的问题 不清楚什么是“研究问题” 这次作业不少同学都想出了不错的选题,但对于如果提出好的研究问题还没把握好。 研究问题可以是一个理论问题,也可以是结合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但都必须是你通过研究试图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形式上是用问句表示的一个问题。 文章的标题(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名词性词组)一般不能用来当作研究问题,也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研究领域或研究对象就以为是有了研究问题了。 作为这本课程的练习,不要求一定是足以用来写成一篇论文的研究问题。重要的是问题要提得有一定深度。 不清楚什么是好的“研究问题” 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是让自己感到某种困惑,又非用常识或一些简单的社会学知识就能回答的问题。结合一些社会学理论对某些现象进行思考也可以提出一些有意义、有一定深度的研究问题。 好的研究问题还需要足够清晰和具体化,而非笼统、模糊。 不清楚如何设计“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不是简单举出来是课上讲到的什么方法就行了。那太笼统。设计研究方案时,需要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来把一种方法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质性方法的课本上对各种方法的介绍,往往是比较笼统的、一般化的原则和普遍适用于某些类型的研究的操作程序。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来设计研究方案时,一定要多考虑自己的研究问题的特殊性以及涉及到的研究条件,并结合这些特殊性和条件来思考用什么具体操作来进行研究。 我没能对每个同学的每一道题都作很详细的批注,所以从大家的作业中节选了一些存在比较典型的问题的地方,连同我作的批注做成一个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除了从老师对自己作业的批改外,也能从老师对别的同学的作业的批改中多学到一些东西,然后再好好地改自己的作业。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 -------------基于层次分析法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2013009 姓名:sk 学号:201300926 指导老师:张俊华

目录 一、摘要: (1)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1) 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1)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 2.层次分析法求权的步骤和方法 (2)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 (2)标度及描述 (3) (3)构建判断矩阵 (4) (4)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 (5) (5)用一致性指标进行检验: (6) (6)确定各指标权重: (7) (7)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7) 四、为各因子指标评分: (8) 五、加权求和评价各单元适宜性 (11) 六、总结 (12)

一、摘要: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

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 2.层次分析法求权的步骤和方法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绘出层次结构图。对于相邻的两层,称高层为目标层,低层为因素层。 本例共划分分为三层: 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 具体划分如下图:

投资项目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应用[论文+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 金融学 投资项目评价中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应用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投资日益成为十分重要的经济活动。对于投资项目的相关各方,投资项目评价与决策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在项目评价过程中,需要面对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未来的问题,而在未来所要考虑的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以及条件的变更而不断发生变化。另外这种评估往往是在资料、手段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用于计算投资项目经济指标的各项基础数据多来自预计和估算,因此项目评估和项目实际会存在偏差,在此基础上的投资决策也具有明显的风险。 不确定性分析正是针对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项目评价方法,专门讨论未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对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影响,以便预测投资项目需要承担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在投资项目评估,特别是在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都有不同的假设前提,以及不同的分析角度、技术手段和适用范围,对各种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具体评价程序、优点局限和适用范围的探究,能够帮助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选择提供正确的指导,这也是该论文的重要实践意义所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论文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内容是分析探究投资项目评价中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应用。首先深入探讨在投资项目评价中各种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内容和各自主要过程,并对各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各种方法的不同适用条件,然后通过具体投资项目案例的计算,验证前文的基本结论。以此得出对不同项目条件下如何选择相应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建议。 第二:论文基本提纲 1、选题背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