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社会理性及其形成

论社会理性及其形成

论社会理性及其形成
论社会理性及其形成

Modern Anthropology 现代人类学, 2014, 2, 21-27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4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11578856.html,/journal/ma

https://www.doczj.com/doc/611578856.html,/10.12677/ma.2014.23003

On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Rationality

Hong Wei

College of Economics,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Email: weihong0728@https://www.doczj.com/doc/611578856.html,

Received: Jun. 6th, 2014; revised: Jul. 1st, 2014; accepted: Jul. 8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61157885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ccording to economic theory, the rationality of different economic subjects should not be differ-ent. But in real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conomic subjects’ rationality is grea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definite the rationality according to classification and propose the social rationality concept, namely pursuing the maximization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along the collective maximization path. Collective maximum path is different from either Pareto path or Hicks path. It is a path that when individual maximizes their benefits, the interests of one of the collective increase without damaging anyone interests at least. The differences among rationality of economic subjects are mainly differences of social rationality. Social rationality is not innate but formed later, and it is the essential condition for good operation of market economy.

Keywords

Ration, Social Rationality, Collective Maximum Path

论社会理性及其形成

韦鸿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荆州

Email: weihong0728@https://www.doczj.com/doc/611578856.html,

收稿日期:2014年6月6日;修回日期:2014年7月1日;录用日期:2014年7月8日

摘要

按经济学理论,不同的经济主体的理性不应该有差别,但现实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之间表现出的理性差异很大。为了解释该问题,对理性分类定义,并提出社会理性的概念——即沿着集体最大化路径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集体最大化路径既不同于帕累托路径,也不同于希克斯路径,是个体在最大化利益时至少使得集体中的其他一个个体利益增加,而不使任何人利益受损的路径。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理性差异主要是社会理性的差异。社会理性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社会理性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理性,社会理性,集体最大化路径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多方面社会体制已经改革,人们的思想意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行为更多的偏向利益导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资源越来越多。但在观察人的行为时也发现如下问题,第一、人们过多的关注自己的利益,而不关注自己追求利益的过程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影响。第二、人们总是喜欢搭便车而不关心自己搭便车给别人增加的成本。比如消费者在购买牛奶时倾向于购买生产日期最近的奶产品,而不顾及这种行为对生产者造成的额外成本(有些国家的消费者为避免牛奶浪费常买距过期日期最近的奶产品);超市购物时,导购员极力推荐本超市出售的产品,而不顾及消费者本身的需求(而有些国家的导购员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推荐最适合消费者的产品,有可能不是本超市出售的产品);菜农售卖的蔬菜,只顾提高产量增加收益,而不管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对消费者是否有害(有些国家的菜农宁愿减少产量也要顾及蔬菜产品的生态无公害)等等。

按照古典、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每一个人追求个体利益(理性假设)的条件下,价格机制能将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是在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只顾自己、不顾整体的世界里(符合理性假设),市场机制能将资源配置到帕累托最优?本文从理性角度研究该问题。

2. 理性的理论研究及逻辑矛盾

什么是理性?理性的英文单词有多个,其本意是摆脱蒙昧和迷信的意思。在中文里理性与感性相对,是指人们遵从事物背后的逻辑、不冲动。经济学领域中理性不同于以上的本来意义,其英文单词也有变化,并且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新古典经济学给出的理性定义是指消费者追求幸福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结论是:假设消费者和生产者是理性的,假设完全信息(即交易费用为零),市场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能将资源配置到帕累托最优,即市场经济能使经济社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囚徒困境博弈结论显示了与新古典经济学结论矛盾的一面,每一个囚徒在个体理性的假设下,两人社会陷入囚徒困境而不是帕累托最优,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不一致。经济学家赫什利弗(J. Hirshleifer)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首次注意到了该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结论适用于经济主体之间利益不冲突的情况(即经济主体的利益通过经济活动能同时增加的情况),而囚徒困境分析的是经济主体利益存在冲突的情况(即经济主体的利益在经济活动中一方增加、另一方就会减少的情况)。他将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提出“冲突经济学”的概念。他认为,冲突经济学应该与交易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一起,构成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平行分支。前者研究基于双方均势基础之上的交易与互利行为,后者研究基于单边优势基础之上的斗争与互害行为

[1]。赫什利弗(J. Hirshleifer)虽然解决了囚徒困境结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结论的逻辑矛盾,但交易和互利情况下的理性与冲突情况下的理性是否一致?在囚徒困境静态博弈中,每一个囚徒选择“坦白”是理性的,选择“不坦白”是非理性的,两个囚徒在理性的引导下,两人社会陷入了囚徒困境。但是囚徒困境的无限重复博弈结论是两人社会的集体最优,而不是囚徒困境(集体非最优)。新制度经济学从无限重复博弈解释了制度的起源,认为在重复博弈中,人们的每一次博弈都会从上一次博弈中吸收经验,当他们认识到囚徒困境不是集体最优时,他们会订立攻守同盟(制度的雏形),并用以牙还牙策略维持攻守同盟(后发展成制度的实施机制),当人们尝试到订立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能够使人们收益增加时,制度产生了,制度的产生让人们认识到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用合作(而不是竞争)使双方收益都增加。现在比较一次静态的囚徒困境博弈与合作制度存在(两个囚徒订立了攻守同盟)的囚徒困境博弈。一次静态的囚徒困境博弈中,囚徒选择“坦白”是理性的,选择“不坦白”是非理性,但合作制度存在的囚徒困境博弈中选择“不坦白”是理性的,选择坦白既是理性也是非理性。显然,两种情况下,理性概念在理论上存在逻辑矛盾。该逻辑矛盾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 逻辑矛盾的解决:理性的分类定义——社会理性的提出

理性研究一直伴随经济学发展,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理性”假设,认为人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利己的打算[2]。马克斯?韦伯认为理性有一定限度,可以通过“算计”衡量[3]。卡尔·马克思则提出理性属于历史范畴,会随着生产力以及相对应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4]。此后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新古典经济以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为基本前提,实际上将理性和信息因素排除到经济学的分析之外,并不成熟也受到了较多的批判。制度学派把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当作研究基础,抨击新古典学派关于理性的假设,最有代表性的是科斯用“黑板经济学”来形容,并深刻反对“人可以实现理性效用最大化”的观点[5]。西蒙把有限理性引入到经济学的研究中,认为人的理性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并且适用范围十分有限,进而解释了“实质理性”和“过程理性”,最后提出以满意化原则代替最大化原则,认为个体只能利用能力和算计范围内的资源,实现自身满足[6]。哈耶克认为人的理性都有其不能预测的范围,社会的演进应该遵循自生存在的秩序,而不是所谓人的理性能力[7]。

从经济学者对理性的研究历程看,可以从两个视角理解理性概念的发展。一个是自然人的视角,一个是社会人的视角。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理性”实质是自然人视角,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每一个自然人都有使自己活得好的本能,并且在追求收益过程中将自己的成本降到最低,因此“经济人理性”是天生的。但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性”不能解释全部理性,因为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中追求自己幸福最大化的,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性”关注人的社会性不够,马克斯?韦伯注意到了人的社会性,认为人追求幸福受到一定社会的习俗、制度、规范、情感、意志和信念的制约,即理性有一定的限度,这种限度是指人处于特定习俗、制度等约束条件下的最大理性,并可以从理论上计算衡量。但是韦伯注意到习俗、制度对理性的约束的同时,没有关注理性对习俗、制度改变的影响。卡尔·马克思认为理性是历史范畴,也看到了理性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处于不同社会阶段的人们由于社会条件不一样,表现出的理性也不一样。但卡尔·马克思没有解释理性不同的内容,是什么原因导致理性不同,从理性的不同中能否得出理性的进步。新古典经济学把理性作为假设前提,并且提出完全理性假设,事实上,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理性都不可能是完全理性,也就是说,现实中的每个人不可能每一次追求都是利益最大的。但学术研究可以给出一个人“本该可以达到的理性”,这个理性是“形而上”的,不是人实际拥有的。“形而上”的理性是从学者角度观测的,是假设每一个人具有的最高理性。根据这个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是现实,是人行为的方向,是人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新

古典经济学的结论:市场经济将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是“形而上”的结论,不是现实,但它能引导人的行为。西蒙的有限理性更是注意到这个问题,认为现实中的人实际表现出的理性与“本该拥有的理性”有很大的差距,人们只具有有限的能力利用手中的资源追求幸福最大化。但是西蒙的有限理性是静态的,没有注意到拥有有限理性的人随着知识的积淀,其有限理性的变化,没有从个体理性中分离一种可以变化的理性。哈耶克认为个人的理性只能在个人所处的社会秩序中表现出来,并指出理性不是社会演化的动力。其实哈耶克反对的是用理性去建构社会,认为用理性建构社会往往给社会带来灾难。本质上哈耶克的理性与西蒙的有限理性是一致的,正是因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用人的有限理性建构的社会是不完美的,但哈耶克也指出成人的理性高于小孩的理性,近代人的理性高于远古人的理性。但哈耶克没有给出成人理性高于小孩理性、近代人理性高于远古人理性的内容。在进化论的框架里,每一个人的理性与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化是什么关系呢?即人类社会演化过程中,人的理性是否是增加的?增加的内容是什么?对人类文化进步的贡献是什么?

回到囚徒困境,再看理性在理论上的逻辑矛盾。在一次静态博弈中,囚徒选择“坦白”是理性的,选择“不坦白”是非理性。我们再从社会演进的视角,囚徒1因为知识的积淀认识到如果两人合作选择“不坦白”两人的利益都增加,并与囚徒2沟通,自己主动选择“不坦白”,希望囚徒2也选择“不坦白”。虽然囚徒1选择“不坦白”面临囚徒2不合作的风险使自己受到损害,但囚徒1选择“不坦白”也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应该是理性,与一次静态博弈中的理性矛盾。其实这是两类理性,一类是从自己所处的既定的社会条件出发,利用自己所能利用的资源追求自己的利益,这类理性不要求别人做什么,别人的行为是既定的。另一类是通过与他人合作(这种合作可以是有形的,即通过谈判、订立规章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即从心里与他人合作,无需他人知道而配合他人行动)一起增加收益。为了解决理论上的逻辑矛盾,对理性给出分类定义,将第一类理性称为“个体理性”(即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将第二类理性定义为“社会理性”,即沿着集体最大化路径追求个体最大化的行为。社会理性不同于集体理性,集体理性是集体利益最大化,社会理性是社会中的个体按照集体最大化的路径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社会理性不是个人单独拥有的,它需要一个社会中多数个体同时拥有。当一个人拥有社会理性而其他人不拥有社会理性就好比囚徒1选择“不坦白”而囚徒2选择“坦白”,囚徒1极大地受损,此时囚徒1的社会理性不可能存在。个体理性对应于新古典经济学,社会理性对应于冲突经济学,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冲突双方没有社会理性,经济活动将陷入混乱。社会理性概念提出后,每一个体身上,既存在个体理性,也存在社会理性,人与人之间的理性区别不是表现在个体理性上(个体理性是本人),而是表现在社会理性上。同样提出社会理性后,在思想史上理性的进步也有了明确的答案,就是拥有的社会理性的程度增加,并且社会理性在文明程度中成长,同时社会理性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增加。

4.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什么是集体最大化路径

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当某一个体利益最大化时,而其他所有个体利益不变,此时个体利益增加,集体利益也增加,个体利益增加与集体利益增加同步,但这不是集体最大化路径,这是帕累托路径,此时对应的理性是个体理性,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性。同样当某一个体最大化利益时,一部分人利益受损其余部分人利益不变,但个体增加的利益大于其他人的损失,整个集体利益增加,这也不是集体最大化路径,这是希克斯路径。还存在某一个体追求最大化利益时一部分利益受损,另一部分人受益,受益的总和大于受损的总和,即个体利益增加时,集体利益也增加,这也不是集体最大化路径,还是希克斯路径,希克斯路径对应的还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性。只有当某一个体在最大化利益时至少使得集体中的其他一个个体利益增加,而不使任何人利益受损的路径,才是集体最大化路径。经济人理性在利益不交叉时可以达到集体最大化路径,但利益交叉并存在冲突时达不到集体最大化路径,在利益交叉并

存在冲突时只有社会理性才能实现集体最大化路径。

具体到市场经济,集体最大化路径又怎么理解呢?市场经济中,个体(包括家庭和单位)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复杂的分工网络中生产和消费产品(或服务)追求自己的幸福最大化。因此有生产者之间的集体,消费者之间的集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集体。生产者之间的集体最大化路径可以用古诺模型和斯塔克尔伯格模型叙述。古诺模型和斯塔克尔伯格模型是两家厂商的利润存在交叉,你的产量影响 我的利润,我的产量影响你的利润。假定市场上只有两个厂商,销售相同的产品,生产成本为()c q cq =,面临共同的市场需求曲线()12p a b q q =?+,两家厂商准确地了解需求曲线,在已知对方产量情况下,确 定自己的产量、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古诺模型是两家厂商地位一样,同时决策,博弈的结果是每家厂商

生产产量3a c b ?,市场总产量()23a c b ?,每家厂商的利润()29a c b ?,两家厂商的总利润是()2

29a c b

?[8]。斯塔克尔伯格模型是两家厂商地位不一样,一家厂商具有垄断地位是先行者,另一家厂商处于从属地位是追随者,博弈的结果是厂商1(先行者)生产2a c b ?,收益()28a c b ?,厂商2(追随者)生产4a c b ?,收益()216a c b

?,市场上的总产量为()

34a c b ?,两家厂商的总利润是()

2316a c b ?[8]。显然:()

()

2223916a c a c b b ??>,即古诺模 型中两家厂商的总利润大于斯塔克尔伯格模型中两家厂商的总利润。斯塔克尔伯格模型与古诺模型相比,

先行者的利润增加了,追随者的利润减少了。我们知道在斯塔克尔伯格模型中,厂商2选择产量4a c b

?是对厂商1的最佳反应,也是利润最大化的选择,但此时厂商1选择2a c b

?的产量是对厂商2的最佳反应,但不是利润最大化的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38a c b ?,如果厂商1选择()38a c b

?的产量供给市场,厂 商2会跟随行动,该模型就转化为古诺模型。一旦转化为古诺模型,厂商1的先行地位就消失。厂商1作为先行者其利润比古诺模型中的企业利润大,但厂商1的利润增加是以厂商2的利润下降为代价的,并且导致社会的整体利润下降。因此,每一个人行为时都要在心里考虑有很多跟自己同样的人在同时行动,在很多人跟自己同时行动的假设下追求自己最大化的利益(古诺模型),而不是无视其他人的存在,只顾自己追求自身最大化利益(斯塔克尔伯格模型)。当我们在追求个体最大化利益时从内心考虑到还有很多(其实是所有人)与我们处在同等条件下追求最大化利益(个体最大化利益的约束条件),这就实现了集体最大化路径。

消费者之间的集体最大化路径是什么?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叙述。消费者之所以消费商品,是因为商品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但消费者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商品的价格。从个体来看,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最高评价高于商品的价格,在有支付能力保障的情况下,消费者就会购买并消费该商品。所以从个体理性来看,只要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对商品的最高评价与商品的实际价格之差)大于零,消费者就会消费某种商品。但是从集体最大化路径来看,所有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形成需求,并与供给一起形成均衡价格。当均衡价格上升时,一方面会诱导供给者多生产该种商品,增加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会增加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当某一个人想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时,要考虑其他人也会增加该种商品消费后果。因此从集体最大化路径看,每一个人应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同时尽量压低商品的价格。比如购买房产,当某人购买居住需求以上的房产时,你要考虑其他人也会购买,会导致房子价格提高,一方面增加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成本,另一方面浪费土地、钢筋和水泥等资源,因此具有社会理性的消费者只会购买满足自己居住需要的房产。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集体最大化路径是什么?生产者与消费者组成的集体涵盖了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在商品经济时代,生产者生产商品不是用于自己消费,消费者消费商品也不属于自己生产,尤其是分工日益深化的现代社会,个人作为生产者究竟为谁生产商品是不清楚的,也没必要清楚,个人作为消费者消费谁生产的商品也没必要清楚。此时从个体理性看,生产者只需把商品卖出去获得收益,而不必太在意商品的质量,尤其是分工日益深化、消费者找生产者索赔的交易成本日益高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是从集体最大化路径的社会理性看,生产者应该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就像产品是自己消费一样,因为你作为生产者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通过无穷循环,你作为消费者时,别人也会欺骗你,这样这个社会中人人都在被欺骗,所有个体的境况都不是最佳。

5. 社会理性如何形成

个体理性(即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性”)是假设其他人行为既定的条件下个体追求最大化的行为,是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是人追求最大化行为时成本最小化的本能,这种本能包含着“搭便车”行为,只要有可能,都会将成本外嫁收益内化。因此,个体理性是天生的。但社会理性是沿着集体最大化路径追求最大化的行为,不同于个体理性,它不是天生的,因为个体从本能上不知道“集体最大化路径”。集体最大化路径是“知识”,是知识的学习在人头脑中积淀的结果。由于每一个的生活轨迹、知识结构不同,对“集体最大化路径”的认知也不同,决定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性不同。不同时代的个体,其“社会理性”也不同,因为科学对集体最优路径的论证是不断向前突破的。每一个时代都要根据社会科学的“知识”培养人的社会理性,否则社会的经济活动会陷入“囚徒困境”。如何培养社会理性?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让每一个人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本质不是赚钱,而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让人获得最大的幸福。幸福是什么?经济学定义的幸福是被社会允许的欲望获得满足的感受(欲望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允许的,另一类是社会不被允许的,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由社会的价值观决定)。欲望获得满足的感受称为效用,效用用消费者剩余度量,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对商品的最高评价与购买商品的实际价格之差。消费者之所以购买商品,是因为商品能满足消费者某种欲望,但消费者必须付出一定成本——商品的价格。从个体来看,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最高评价(商品对消费者的最大效用)高于商品的价格,在有支付能力保障的情况下,消费者就会购买并消费该商品。所以,从消费者角度看,只要消费者剩余大于零,消费者就会购买并消费某种商品。同样生产者之所以供给商品是为了获取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生产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产出在市场上销售后获得的收入必须补偿投入要素的花费,补偿的原则是要素对产出的边际贡献,每种要素按照边际贡献获得相应收入,按照一定的产权规则最终形成自然人的收入。人类所有的生产活动必须将单位产品的成本降到最低(即消耗的自然资源最少,技术进步是降低成本的必然路径)。因此只有将商品的单位成本降到最低,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才能达到最大。人们的经济活动不能仅理解为赚钱,生产活动不是将别人的钱赚为自己的钱(如果是这样,市场中只需要骗术,而不需要企业)。生产活动的本质是以最低产品成本提供最大消费者剩余的产品供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第二、让每一个人具有集体最优的基本品质。每一个人要沿着集体最大化路径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第一个品质是合作。如果不与对方合作,集体就不存在,社会理性也就不存在。第二个品质是诚信。诚信能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减少预防或谨慎性投资,促进社会分工,利用规模经济降低产出的社会资源消耗。第三个品质是宽容。宽容是市场竞争顺利进行的前提,否则竞争就成为战争。第四个品质是尊重私有产权。社会理性是指沿着集体最大化路径追求个体最大化的行为,落脚点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幸福是自己的事而不是其它主体的事,且追求的利益以私产的形式保存,因此

需要其他的人尊重你的私产,你也必须尊重别人的私产。第五个品质是承担社会责任。任何一个社会的财富形态都具有两种类型,私有的和公有的,这是由人的需求特性和财富的存在特性决定的。公共财富形态存在的财富能同时满足很多人的需求,能为共同体的所有人提供幸福,因此也需要每一个人为供给和保存公共财富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韦鸿(2008) 经济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 经济体制改革, 3, 21-25.

[2]亚当?斯密, 著(1972) 郭大力, 王亚南, 译.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 商务印书馆, 北京.

[3]马克斯?韦伯, 著(1998) 李强, 译. 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 三联书店, 上海.

[4]马克思, 恩格斯, 著(1995) 著作编译局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北京.

[5]Coase, R.H. (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40, 229-

231.

[6]赫伯特?西蒙, 著(1989) 杨烁, 徐立, 译. 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 有限理性说.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北京.

[7]F?A?哈耶克, 著(2000) 冯克利, 胡晋华, 等, 译. 致命的自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

[8]罗伯特?吉本斯, 著(1999) 高峰, 译. 博弈论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盲目的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种种弊端。推动社会发展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而科学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科技在各个不同的层次、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科技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 (一)科技进步改变了生产力要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劳动者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掌握科技,转化为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而能够使其更好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职能。我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工作内容全部基于hr系统,这使得员工信息更加完善、系统化;办公流程的信息化让工作更加规范,责任到人,有据可查,提高效率。 2.科技进步创新了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这也是科学技术的产物。17、18世纪力学和机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工具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世纪电磁学和电气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发电机和电机的发明,奠定了电气化基础;20世纪的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机等的发明,推动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的进程。 3.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创造出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二)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社会革命力量的发展。 纵观社会发展史,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使社会经济关系的相应变化,甚至产生新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产关系的变革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科技进步提升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自然科学是人类思想解放和进步的强大精神武器,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科学使人类思维方式科学化,文化观念革命化、精神文化现代化。

舆论反转事件是社会理性的体现辩论稿

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首先我们先来看,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的表达,基本一致的意见和态度。舆论反转是舆论呈现出相反的观点,跟随事件的发展趋势,前后出现一次或者数次认知态度扭转的社会现象。互联网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信息流通速度的提升,媒体传播环境趋向复杂性和多元化,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注重新闻时效性,显著性,新奇性,伴随着事件后续的发展,最根本的真实性放在末端。在这种迭代新闻过程中,民众接受新闻并发表态度形成舆论,舆论在事件真实,完整情况披露出现后,往往会出现改变,前后不一致的理性是与感性相对的,更多地依从客观世界的变化结合一定的逻辑与数理分析来思考。理性的本质是否定和怀疑,与结果无关,就像一道高等数学题,你做错了,但是这并不代表你没有进行理性地思考。基于现有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就是理性。其次,是否有绝对理性的存在呢?即是否有这么一个个体或者单位他的所有判断与行为都是穷尽了理性思考后做出的而不掺杂一点感性的成分?我想大家心中有答案。 那么,基于以上情况,我方给出了以下的论述。 第一,社会舆论反转的原动力来是对现有解释的质疑和由此引发的探索,这是社会理性的体现。考察这种原动力,他其实来自于两种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信息接收者对已有事实解释的质疑、警惕、不盲从。给可能不断更新的事实或证据流出了接纳的空间,另一方面来自另一部分信息提供者对信息的不断探索和发掘。为舆论反转提供了条件和

可能。而与之相对的不理性的可能是政治崇拜,宗教狂热以及偏执性机制在舆论场上的发酵而出现的环境。也就是说当一种声音占据主导的时候,即便后续补充的事实明显与之前不一致,我们依旧强化已有的错误认知,依旧盲从自己的偏颇。而舆论反转则恰恰相反,他表明的是社会体制的运转,更为成熟、健全,彰显出社会文明的进步。这就是理性的体现。 第二,舆论反转的实质是大众对两种的比较和权衡,体现了人们对于思路的分析比较,是社会理性的体现。就比如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2015年5月3号下午,成都市立交桥附近发生一起打人事件,卢女士在驾车前往三圣乡途中,因行驶变道原因在立交桥被张某驾车逼停,随后遭到殴打致伤。事件视频在网络上发布后,人们先是对男司机张某下手之狠表示震惊。然而,当张某行车记录仪的视频出来以后,舆论又转而谴责女司机卢某开车太没规矩、太危险。她先是在几秒钟的时间里连续变道两次,直接从张某的车前切了出去,又压着实线下了主路,明显是违章驾驶。如果没有同情的情感力量趋势,也没有抱持固有的成见去拒绝真相,而是接受了更为可信的信息作出的反转,这就是尊重事实的体现,也是合乎逻辑思考的体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理性的体现。 所以,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舆论反转事件就是社会理性的体现。

论社会学的功能图文稿

论社会学的功能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论社会学的功能 (一)描述功能 所谓描述是指通过客观而完整地收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和现状资料,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图景的过程。任何实证科学,都要求首先能够忠实地描述事物本来面貌。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研究社会的起点就是借助于一定技术手段和方法收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实际资料,探明并详细描述社会事物与现象发生、变化的具体情况,为认识社会构成及其运行规律并有效地管理社会提供准确可靠的感性经验资料。这是社会学的最基本的功能。因为,没有对社会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所进行的这种描述,不能占有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资料,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比如,目前在中国城市谈论较多的问题是工人下岗,那么哪些企业的工人下岗下岗的人数有多少占就业人数的比例怎样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龄有什么特点他们对大中企业改革持何态度社会大众对此有什么看法等等。社会学对此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社会调查。借助社会统计分析技术,收集到这些资料和信息,为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最基本的依据。虽然其他社会科学都以不同的形式传输各种专门的社会信息,但社会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它向人们传输的社会信息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社会学描述社会现实所得到的信息与情况必须具有代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工时性,任何片面的、虚假的、无效的、过时的信息都可能造成士识上的混乱和决策上的失误。 (二)解释功能

认识社会不能停留在“是什么”这一层次上,而应该把经理作为向导,深入到社会现象的背后,回答“为什么”,这就需要开社会事实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社会学的解释功能就是指社会学在研究过程中借助概念和范畴进行理论抽象,将描述功能得出的感性资料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现象的形成、发展及其过程作出科学的解释。它包括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因果性考察和人的社会行动动机的意义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中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每一种社会现象的发生都要受到各种内部条件和周围条件的制约,只有深入到社会现象的内部,对其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果分析和说明,才能抓住本质,认识其规律性。例如,关于工人下岗问题,解释功能的任务就是通过收集到的感性资料,深入分析整个国有企业改革与工人下岗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制度、科技进步以及劳动者素质对下岗现象的影响。社会学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不仅仅包括因果性解释,还包括相关解释、功能解释、意向解释等等。另外,解释社会现象必须借助于一些科学的概念、范畴、理论,如果解释不了,则必须创立新的概念、范畴乃至新的理论,以帮助人们清晰地认识社会。 (三)预测功能 社会学不仅可以描述现实社会、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预测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前景。这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将来可能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计和推测的过程,就是社会学的预测功能。它所揭示的是社会事件和状态将来怎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重庆 400065) 摘要: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状况是现代人类把握当今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协同发展、与时俱进。许多科学观念启示我们,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都要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结合。同时,人类面临的这些问题都具有综合性质,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既是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将进一步结合,以解决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相互关系 1.关于科学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是在两个层次上来使用科学技术这个概念的;其一,科学技术是人类有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知识体系,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技术知识等;其二,科学技术是人们为了扩大其知识储备及应用而进行的各种理论探索活动,包括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工艺设计等等。而在这两个方面,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都呈现出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迥然不同的特点,即综合化、一体化、体制化和全球化。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全球化是由其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因为科学技术作为知识体系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的特征,我们日常所说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而科学家是有国家的,即是指此而言。实际上,在一个越来越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能够长期保持在某一个国家手中,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不依靠与其他国家的科学技术交流而长期保持其科技先进水平。 技术的引进绝不是随手买来就行的,一方面必须有合适的文化环境相配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技术。只有将它们很好的结合才能使引进技术生根开花,另一方面在技术引进中如果一味盲目引进外国的技术标准规范等内容,也可能导致本国的政治,经济权力为外国所垄断,以致本国的文化和社会发生异化,丧失自己的根基和传统,最终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科学技术与社会启示我们,科技认识的生成发展既有不可选择性,同时又具有选择性,是两者的统一。从社会条件的给定性来看,科技认识只能在历史给定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认识现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认识具有不可选择性。但同时社会条件、社会环境也是由人来创造和改变的,一定的社会制度、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是一定的社会的人们创造的产物,因而科技认识生成发展以及作用的发挥又具有选择性。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启示人们,科学技术认识永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认识,社会意识社会认识、社会文化、社会宗教等对人们的认识都有影响甚至制约,因而认识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应当用辩证的思维来思考认识主体、认识手段,认识过程和认识结论。思辨性是哲学方法的关键,思辨性带来了歧义性和难以检验性,也带来了与实证方法不同的功能,之所以在对世界的认识中需要运用思辨方法,首先是因为这种方法对科学思想发展具有开拓作用。其次,科学理论中常常包含在一些无法用经验直接说明,也无法从理论本身推导出来的基本假设,在该理论范围内,这些基本假设是超验的、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在认识的过程中,需要确定认识的对象,对其特征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对对象的全面的认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人类对精神追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对空气温度、湿度的限制,还对其居住环境有了进一步的关注。因而从舒适空调迈向健康空调将是空调工程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本次课题设计中,该建筑物内空气的温、湿度及清洁程度,有着一定的标准,比如在展览厅中,为妥善保存物品不受霉潮侵害,得以长期保存,必须加以相应的控制;在接待室、办公室、包间等,应及时排除污浊空气,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和卫生要求,提高人类的身体健康,以有利于人们工作、休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所以,空气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 目前,太阳能空调能显著减低建筑能耗,实现太阳能利用装置与建筑一体化,还具有季节匹配性好及环保的优点。实现太阳能空调制冷具有多种技术方式,将太阳能辐射转化为较高温度的热能再转化为冷量是其中最有前途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利用方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多个科研院所追踪发展太阳能制冷技术,吸收式太阳能空调领域研究比较成功的有广州能源所、北京太阳能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及香港大学等科研单位;企业方面,北京天普、山东皇明、长沙远大和珠海兴业等企业都建立了太阳能空调示范系统,开始产业化尝试。其中长沙远大为槽式聚光系统;目前珠海兴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珠海总部和湖南分公司分别新建了70kW和500kW的智能太阳能空调系统,该系统由真空热管式集热器,热水吸收式制冷机组,蓄能系统,空调终端和控制电路组成,系统调试成功后,已经连续可靠的运行18个月,为目前国内运行最为成功的太阳能空调工程之一,除此之外兴业公司还努力开发光热幕墙等设备及相变蓄能材料,以期更好地与建筑一体化结合及提高太阳能空调的效率。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我国节能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筑耗能持续增长并占社会总耗能的30%左右,采暖、热水及电空调耗能又占建筑耗能的50%以上[1]。传统电空调多以氟氯碳化物为冷媒,而氟碳类物质被公认为是破坏臭氧层和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而且电能主要是通过燃烧化石能源达成发电过程,排放的酸性气体严重污染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损害。太阳能空调的优点是:直接且容易使用;利用可再生能源且在附加储能系统时具有连续性;维持相同的舒适性品质;安全;运行成本低,无技术专属性;绿色环保;电网削峰功能;良好的季节适应性,供热供冷一体化。因此,太阳能空调被认为是降低建筑能耗和减少温室效应的最佳方案。综上所述,国外太阳能空调研究已经是低碳建筑技术的重要开发方向其研究内容如下: 1.根据设计地点和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参数的选择 2. 各层冷负荷、热负荷、湿负荷的计算 冷负荷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传热负荷、太阳辐射负荷、工艺设备及照明设备散热负荷、人体散热负荷。逐时相加最大值为夏季所需的冷负荷 热负荷可采用《空气调节工程》第二版公式(3.24)。逐时相加最大值为冬季所需的热负荷 湿负荷包括人体散湿和工艺设备散湿。人体散湿根据单位人体散湿量,室内人数,群集系数决定;工艺设备散湿根据其功率决定 3.空气处理方案的选择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冷热负荷的要求及新风量的要求,合理的选择设计方案。

论社会学的功能

论社会学的功能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1、论社会学的功能 (一)描述功能 所谓描述是指通过客观而完整地收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和现状资料,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图景的过程。任何实证科学,都要求首先能够忠实地描述事物本来面貌。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研究社会的起点就是借助于一定技术手段和方法收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实际资料,探明并详细描述社会事物与现象发生、变化的具体情况,为认识社会构成及其运行规律并有效地管理社会提供准确可靠的感性经验资料。这是社会学的最基本的功能。因为,没有对社会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所进行的这种描述,不能占有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资料,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比如,目前在中国城市谈论较多的问题是工人下岗,那么哪些企业的工人下岗下岗的人数有多少占就业人数的比例怎样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龄有什么特点他们对大中企业改革持何态度社会大众对此有什么看法等等。社会学对此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社会调查。借助社会统计分析技术,收集到这些资料和信息,为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最基本的依据。虽然其他社会科学都以不同的形式传输各种专门的社会信息,但社会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它向人们传输的社会信息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社会学描述社会现实所得到的信息与情况必须具有代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工时性,任何片面的、虚假的、无效的、过时的信息都可能造成士识上的混乱和决策上的失误。

(二)解释功能 认识社会不能停留在“是什么”这一层次上,而应该把经理作为向导,深入到社会现象的背后,回答“为什么”,这就需要开社会事实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社会学的解释功能就是指社会学在研究过程中借助概念和范畴进行理论抽象,将描述功能得出的感性资料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现象的形成、发展及其过程作出科学的解释。它包括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因果性考察和人的社会行动动机的意义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中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每一种社会现象的发生都要受到各种内部条件和周围条件的制约,只有深入到社会现象的内部,对其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果分析和说明,才能抓住本质,认识其规律性。例如,关于工人下岗问题,解释功能的任务就是通过收集到的感性资料,深入分析整个国有企业改革与工人下岗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制度、科技进步以及劳动者素质对下岗现象的影响。社会学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不仅仅包括因果性解释,还包括相关解释、功能解释、意向解释等等。另外,解释社会现象必须借助于一些科学的概念、范畴、理论,如果解释不了,则必须创立新的概念、范畴乃至新的理论,以帮助人们清晰地认识社会。 (三)预测功能 社会学不仅可以描述现实社会、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预测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前景。这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将来可能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计和推测

当今社会更需要理性一辩稿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当今社会更需要感性还是理性。首先开宗明义,感性指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所具有的本能、需要、欲望、冲动等等。它直接诉诸于感官并带有个别性。理性则来源于人在对世界进行实践性的探索时因外界客观规律限制而形成的一种自我行为约束。对于社会更需要何者则是对两者进行比较。我方观点是当今社会更需要理性。 一,感性与理性在当今社会双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当今社会感性和理性同样都处于缺失的状态。当今社会因为人们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一些基础感情的培养,所以国家才会颁布“必须按时回家见父母”这种可笑又无奈的法律条文。同时社会中不乏因理性缺失而酿成悲剧的事情,比如现在网络作为一个传播媒介,随着科技的发展使用程度愈加广泛使得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但是当事人往往不经思考,随意发表观点,正如刚刚发生的乔任梁的自杀,就是因为网友的随性评论导致了他的抑郁,进而致使他结束自己的生命,可以说正是网络的冷暴力抹杀了这个年轻的生命。(近日出台的微博,微信,贴吧等电子数据日后将成为法律证据等条例也反映出国家对此类问题的关注。) 二,面对当今社会不稳定状态理性解决方法更好。 感性和理性的同时缺失,我们需要从中选出对社会发展更有利的一方进行填补。那么我们来看填补理性与感性的不同,首先两者一样对社会都有引导发展的作用,但是不同的是,感性的引导作用更偏向于教化,理性的引导更偏向于规章制度的约束。举一个例子,在限塑令出台的三年前政府就开始了倡议不用一次性塑料袋,然而三年过去收效却甚微,当政府颁布了限塑令以后,效果立竿见影。我们需要解决问题,但同时也要选择效率更好的方法。 三,理性可以引导感性的发现,弥补感性的缺失。 理性几乎充当了社会发展中方方面面的角色,那么感性的存在又是为何呢?在这里我想说,整个社会正如中医中的阴阳相互制约又促进发展。定义中我们已经说过,感性是人原始的本能,那么理性更像是约束我们行为的规章制度的框架,感性固然是人性中最纯真的部分,但是倘若没有理性框架的制约,就会像荒草一样杂生而失去其原有的色彩。事实上理性不仅可以制约感性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如,在国家出台了要求年轻人回家看望老人这一条例后,本来走向淡漠的年味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再比如在限塑令颁布以后,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理性的规章制度的规范下,人们开始注意到情感的缺失和环保意识的减退,这无疑引导着人们感性意识的发展。 所以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当今社会更需要理性。谢谢大家!

从《乌合之众》看中国的社会理性

从《乌合之众》看中国的社会理性 【摘要】近年来中国整个社会表现出了很多不理性的事件,反应中国在社会层面上的不理性状态,这种状态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按照《乌合之众》中的观点,这种不理性和群体本身的性质有着很大的联系,而群体本身的特性基本受民族特性的控制。中国社会的绝对平均思想是引起中国社会如今不理性的最重要原因。 【关键字】社会理性群体民族 这个学期的毛概课,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关注当前中国社会的状况。我的课堂展示做的裸官专题,使我对于中国的官员制度现状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我在课后阅读了《凯歌行进的时期》和《大动乱的年代》,加深了对于建国阶段中国历史的认识;最后在诸多同学的推荐下,为了寻找中国各种群体性时间的深层次原因,我翻阅了勒庞的《乌合之众》。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开始学着理性地思考中国的社会将何去何从。 我的管理学老师曾经说过,中国社会现在需要社会理性。日本核电站泄漏之后,中国大地,抢盐成风;中国和法国发生政治纠纷时民众纷纷抵制家乐福,风波一过,一切照常;而更严重的是各种仇富心理,国人见到富人就认为其必然发家自不义之财。这种理性的缺乏不仅仅发生在大多数普通中国人,即使是颇有影响力的媒体也可以看到这种不理性的心理。前段时间发生的南加州大学中国留学生被杀事件,在第一时间的报道中,相比于两名同学不幸被杀,国内很多媒体把更多的焦点放在了这两名同学所驾驶的宝马车,造成人们极容易地误解这两名同学是富家子弟或者官宦子弟,网上的骂声不绝于耳,甚至有人发出了死不足惜的言论。虽然后来一些媒体i作出了一些解释,但是其对中国社会的不理性反映的淋漓尽致。即使这两名同学真的开的是最新系列的宝马车,难道他们就理应遭此横祸;即使这两名同学真的是富二代,难道他们就应该被枪杀?发生了这种事情,我只能为之感到惋惜。 其实不仅仅是媒体,即使是有一些相当官方正式的场合也有可能发生这种不理性的事件,跃进文革暂且不说,2012年的两会,很多提案就得到了“雷人”之名。比如有代表提案让盗贼去沙漠治沙,发行千元面值人民币刺激消费,用高房价控制人口素质ii。难道发行千元面值的人民币就可以刺激消费,那为什么我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 谈落实科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十七大;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绩效观,正确的绩效观核心是“发展”。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绩效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全力支持“三农”信贷作为根本目的;要把实现风险防控作为创造绩效的重要内容;创新思维模式,从执政兴国谋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组织工作。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组织工作,必须改变封闭、落后和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式,顺应时代的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思维模式,自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根据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从党执政兴国的战略高度审视和谋划组织工作。要把促进人的发展和依靠人谋发展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形成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用事业凝聚人心,用实践造就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着力构建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帮助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谋发展、促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创新工作思路,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进组织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组织工作,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用整体的、系统的、协调的观点,围绕可持续发展,科学确立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就组织工作服务大局而言,既要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要把规范化操作作为实现绩效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组织工作必须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思维模式、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断开创新局面。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样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

论社会实践的功能(一)

论社会实践的功能(一)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重要功能之一,其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效应,能强化大学生培养人文意识、人文素质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Abstract:Humanityeducationisoneoftheimportantfunctionsofauniversity.Itprovidesguidancetouni versitystudentsconcerninghowtobeacivilizedman,andhowtocopewith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an dth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natureaswellashumanandsociety.Besides,ithelpstocultivatest udentsinrationality,sensibilityanddetermination.Thus,socialpracticeisofcomprehensivesignificance instrengtheninguniversitystudents'humanityawareness,humanityeducationandtheconsciousnesso Keywords:socialpractice;universitystudent;humanityeducation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把杜威的命题进行了辩证的否定,认为“生活即教育”。两位伟大的教育家都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都主张结合社会生活来教育。我国古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说法也从一个侧面充分强调了到社会中去学习,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从教育的规律来看,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人文意识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环是经历“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对从抽象思维到实践具有综合效应,可以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断强烈、不断升华,能强化大学生培养人文意识、人文素质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投入社会生活,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根本途径之一 高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是直接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应从根本上反映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质量要求。但是,由于社会需求的可变性与学校教育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与学校培养人才规格的相对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加强社会实践,可以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减小这种差距。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起决定作用。作为大学生,仅仅依靠课堂和书本知识来认识事物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补充、完善课堂和书本知识的不足,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人文素质教育本质决定了它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体会“处处涵人文,人文在处处”,才能真正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实践的结果不仅是外在客体的改变,同时也促进实践主体的身心变化和知识、能力的发展。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促使自身发生变化,锻炼与培养自身的气质、修养、性格等人文内涵,体验到社会的需要、社会的责任、应具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通过社会实践,也可完善、强化培养目标,深入改革教育、教学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切实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 二、社会实践是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通过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情民意,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规范,不断改造自我,以适应各种社会关系的要求,从而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发展自身社会性的过程。它也是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首先要从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开始。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才能彻底端正对自身的认识,修正对自己的角色期望过高、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感情脆弱、不适应复杂的人际关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 首先,了解一下科学技术的概念。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科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性或精神性活动,属于意识形式范畴;技术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技巧等。总之,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辩证学告诉我们,事务都具有两面性。无例外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即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消极地抑制作用。 马克思曾概括: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我们论古谈今,可以发现其引起的社会巨大进步。 一、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 其二,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专业:艺术设计学号:姓名:吴思繁 摘要: 本文是关于科学技术革命与实践发展之间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在研究中采取了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方法,内容涉及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技术与产业革命史等多个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的龙头产业。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和精神财富。随着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影响力对人类影响 前言: 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它包含人造器物,科技活动的制度和体制、科技活动的行为规范和科技价值观念。尽管它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而当它一旦进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往往是分离开来,他们各自独立的发挥着作用。技术的进步往往是依靠传统技艺的提高和改进,只凭经验摸索前进。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及理论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速度之快、发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 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 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论社会理性及其形成

Modern Anthropology 现代人类学, 2014, 2, 21-27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4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11578856.html,/journal/ma https://www.doczj.com/doc/611578856.html,/10.12677/ma.2014.23003 On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Rationality Hong Wei College of Economics,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Email: weihong0728@https://www.doczj.com/doc/611578856.html, Received: Jun. 6th, 2014; revised: Jul. 1st, 2014; accepted: Jul. 8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61157885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ccording to economic theory, the rationality of different economic subjects should not be differ-ent. But in real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conomic subjects’ rationality is grea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definite the rationality according to classification and propose the social rationality concept, namely pursuing the maximization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along the collective maximization path. Collective maximum path is different from either Pareto path or Hicks path. It is a path that when individual maximizes their benefits, the interests of one of the collective increase without damaging anyone interests at least. The differences among rationality of economic subjects are mainly differences of social rationality. Social rationality is not innate but formed later, and it is the essential condition for good operation of market economy. Keywords Ration, Social Rationality, Collective Maximum Path 论社会理性及其形成 韦鸿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荆州 Email: weihong0728@https://www.doczj.com/doc/611578856.html, 收稿日期:2014年6月6日;修回日期:2014年7月1日;录用日期:2014年7月8日

美国人的理性与社会文化

美国人的理性与社会文化,真是让人敬佩。也难怪为什么许多中国人对于“横行霸道”、且对中国威胁最大的国家美国不反感。看看下面的报道就略知一二了。"法制"、“民主”、“理性”、“自由”,呵呵,还能说什么呢! 发生校园枪击案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在停课一周后,本周一正式复课。除出事的那座教学楼关闭外,教学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在停课的一周里,学校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令人意外的是,凶手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的对象。 据此间媒体报道,在20日中午举行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其中包括32名遇难者和自杀的枪手赵承熙。次日,33块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其中一块悼念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旁边放着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赵,你大大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勇气与关爱。你已伤了我们的心,但你并未伤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坚强更骄傲。我从未如此因身为弗吉尼亚理工学生而感到骄傲。最后,爱,是永远流传的。艾琳”。 对凶手的宽容意味着什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中国留学生学者联 谊会主席薛宏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我们认为凶手本身也是受害

者,因为他心理有疾病,可惜没有及时得到社会、家庭的关心和救治,才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在悼念活动中,校方也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待,以体现人性关怀。 在这次枪击事件中死里逃生的一名中国女留学生告诉记者:“最初凤凰卫视记者采访时问过我,‘现在还恨不恨凶手’,我回答说,“凶手都死了还恨什么’。”后来,这位女留学生参加了当地华人教会的祷告活动。“当牧师提议为33个遇难者和他们的家属祷告时,我深有感触。因为在美国人看来,凶手孤僻、性格扭曲,却没有被关怀和治疗,社区是有责任的,同时凶手的家属也是受害者”。 旅美作家林达分析说,这次枪击事件的制造者,很早就被发现有极端的暴力幻想,学校和老师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相应的治疗和措施。社会应该从医学研究的特殊角度,去了解病患感受,以最大可能保护他们的安全,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同时也注重有效预测他们的行为,尽量减少他们和社会的病态冲突。 一名专门给新移民上英语课的社区教师桑迪对记者说,凶手8岁随父母从韩国移民到美国,由于文化冲突,未能融入美国社会,最终抑郁成疾。这起惨案提醒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新移民的心理健康。她认为,宽容是医治心灵创伤的最好办法。 曾经一度被误传为是“涉案枪手”的华人学生江伟恩在澄清真相后,没有纠缠于媒体的误报,而是在自己的博客上呼吁关心事件中的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