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争,还是和平》教案一、教学要求了解巴以冲突的背景,理解本文立论

《战争,还是和平》教案一、教学要求了解巴以冲突的背景,理解本文立论

《战争,还是和平》教案一、教学要求了解巴以冲突的背景,理解本文立论
《战争,还是和平》教案一、教学要求了解巴以冲突的背景,理解本文立论

《战争,还是和平》教案

一、教学要求

了解巴以冲突的背景,理解本文立论的基础;

学习本文铿锵有力的语言和逻辑鲜明的论述方式;

体会文章表现出的人性光辉和和平的伟大意义;

思考“战争与和平”这个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

二、学习要点

从当代世界的角度认识巴以冲突的本质,并体会和平的重要;

体会文章从人性角度分析的特点,并找寻文章具有心灵震撼力的根源。

三、作者生平

伊扎克·拉宾(1922—1995),以色列国总理、国防部长。出生在英国人统治下的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父母都是从俄国移民过来的,是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他青年时代立志农业救国,在特拉维夫一所农业中学毕业后,到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主攻灌溉工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放弃原来的理想,投笔从戎,加入反对轴心国的军事组织。战后,他帮助释放巴勒斯坦的非法犹太移民,于1946年被英国人软禁了6个月。

长期的戎马生涯锻炼了他的军事才能。

1964 年,他被任命为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1967年,他亲自指挥“六·五战争”,打败了约旦、埃及和叙利亚联军,使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埃及西奈半岛和叙利亚戈兰高地等,置于以色列的统治之下。但是他辉煌的“战绩”并没有带来和平,却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联合国通过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1968年,从军26年的拉宾退役从政。起初担任驻美国大使。1974—1977年,出任唯一土生土长的以色列总理。他的这一届政府因其妻子持有一个非法银行账户的丑闻而垮台,但他在工党内仍有相当大的力量。

1984 年以色列成立联合政府,他担任国防部长。作为军事领导人的拉宾,此时已从历史的现实中认识到,和平是历史的潮流,只有顺应历史潮流,以色列才能生存和发展。1992年,70岁的拉宾东山再起,在大选中击败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米尔,再度出任总理。冷战的结束给中东和平带来了希望,拉宾出任总理不久,就向阿拉伯国家发起和平攻势,表示首先接受巴勒斯坦人提出的“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和联合国第242、338号决议。

1993 年11月13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美国白宫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加沙一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拉宾与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终于得以握手言和。1994 年10月,以色列与约旦签署了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长达 46年的战争状态。1995年 9月2S日,以、巴又共同签署了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塔巴协议”。根据协议,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范围将扩大到约旦河西岸 27%的地域,从而出现了一个巴勒斯坦以、巴和以、约和平条约的签订,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曙光,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称赞,拉宾因此和阿拉法特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是以色列

极右势力反对与巴勒斯坦实现和平,骂拉宾是“叛徒”、“卖国贼”。 1995年11月 4日,在特拉维夫国王广场举行的10万人的和平集会上,拉宾被一名犹太极端分子刺杀身亡,时年75岁。

1996年3月1日,拉宾遇害身亡已近半年。这一天是他74岁的生日,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为拉宾的墓碑举行了揭幕仪式。

1996年10月3日,拉宾遇刺身亡一周年还差1个月,特拉维夫地方法庭宣布了对刺杀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凶手伊加尔·阿米尔和其他两名从犯的判决。阿米尔被判终身监禁,两名从犯分别被判处12年和7年监禁。

1996年11月4日,拉宾遇害一周年。在拉宾生前最后一次演讲的特拉维夫市国王广场,数万名以色列公众举行了和平集会,悼念这位卓越的和平斗士。参加集会的人们在广场上手持蜡烛和拉宾的肖像,一些以色列著名的歌唱家和乐队还在广场表演了悼念拉宾的节目。拉宾的遗孀莉娅在集会上呼吁以色列人民继承拉宾的遗志,继续拉宾所倡导的和平事业。特拉维夫市长米罗在集会上发表了演讲,他说:“拉宾这位伟人将永远铭记在以色列人民心中。”

四、作者思想

客观地讲,拉宾一生确有不少惹人非议之处。这位戎马倥偬的将军,曾给许多阿拉伯人带来苦难。当第三次中东战争硝烟弥漫之际,是他,作为以色列国防军的总参谋长,与国防部长达扬联袂指挥了这场占领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西奈半岛、戈兰高地和东耶路撒冷等大片阿拉伯领土的战争。在拉宾统帅的金戈铁马下,有多少阿拉伯无辜生灵惨遭涂炭!还有,拉宾初任总理期间,一度对阿拉伯人采取高压政策,扬言要用铁拳砸碎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的骨头,使阿拉伯人对他恨之入骨。难道,人们是因此将拉宾遗忘了吗?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时代变了,拉宾也全然换了一个人。他没有表现出有些政治家常有的固步自封,而是及时修正了自己的过去。在冷战结束的新形势下,拉宾和以色列国内的许多有识之士一样,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靠战争和流血,是不能构筑保卫家园的坚固堡垒的,只有与邻国和睦相处,才是唯一的正道。于是,拉宾赢得 1992年大选再度出任总理后,毅然决然地告别了昨天,像当年率领千军万马奔赴战场一样,领导以色列人民投入与昔日仇敌共创和平的战斗中。这是需要相当胆识和勇气的,且不说以色列朝野的重重反对,单对行伍出身的拉宾本人而言,做出观念上的彻底转变,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拉宾深知缔造和平是要付出代价的,但他依然勇往直前。1995年11月4日,拉宾在特拉维夫10万人和平集会上被刺身亡。与会前,他坦然拒绝卫士们要他穿防弹衣的劝告,称“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为和平而献身,死得其所”。

言语简短,却掷地有声,透出拉宾为和平而义无返顾的决心和气魄。这位雄心勃勃、想在有生之年为阿以和谈画上一个圆满句号的和平勇士,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而以他的一腔热血,祭奠了荆棘丛生的中东和平之路。

五、本文创作背景

杨曼苏:《以色列总理拉宾》(选)

1993年8月29日,耶路撒冷以色列内阁会议室里。主持会议的拉宾总理与外长佩雷斯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对他的部长们宣布:经过多轮秘密谈判,佩雷斯外长已于8月2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同巴解组织代表草签了秘密协议,在被占领土上的加沙和杰里科地区给予巴勒斯坦人有限的自治。此言一出,在座的部长们个个目瞪口呆,

面面相觑,他们万万没想到总理和外长背着自己来了这么一手。随即,佩雷斯向不知所措的部长们汇报了整个谈判过程以及达成协议的要点。散会后以巴达成秘密和解协议的消息立刻像闪电似地传遍了全世界,成为轰动全球的大新闻,欢呼的、沉默的、批评的和愤怒的皆而有之。但是,即便是那些最激烈的反对者,也不得不钦佩拉宾那非凡的胆略,因为他敢干其他中东政治家不敢干的事情,敢于出来解决中东最棘手的巴勒斯坦问题。一些人在听到这个消息时心头都滑过这样一种感受:干得漂亮!又是一个萨达特式的惊人之举!其实他们心里都明白:要想在复杂多变的中东地区里真正办成一件事,最好是搞先斩后奏,在事情没办成之前千万别吭气,否则事情一露馅就难办下去了。

当然,把一切功劳都算到拉宾头上也有失公允,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独角戏是没看头儿的。与他同时成为这一新闻大主角的是巴解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他也以自己的现实、理智和大无畏气魄博得了广泛的称赞和敬重。但切不可把它看成是美国人施加压力的结果,因为美国人在这件事上并不像平时所说得那么热心,并没帮多少忙。实际上这个协议是两个当事人,拉宾与阿拉法特,主动拍板成交的。

8月20日深夜,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帕克路45号外交部大楼的小型会议室里,有几个人在低声交谈着,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神秘而令人激动的气氛。在场的有以色列外长佩雷斯、挪威外交大臣霍尔斯特、巴解代表阿布·阿拉和他们的几位助手,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草签以巴和平协议,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们已艰苦地谈判了8个多月了。协议草签后人们自己动手打开了香槟酒,相互举杯庆贺起来,有的人眼角里甚至涌现出激动的泪花。大家的心情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在脸上:这是真的吗?我们真的开始捐弃前歉握手言欢了吗?人们情不自禁地用发出响声的碰杯来告诉自己这是

真的。巴解代表阿布·阿拉首先抱歉地向众人告辞,他不得不先行一步,因为他不能让外人看到他与佩雷斯一起走出外交部大楼。他是用假护照来到挪威的,即使是签定了协议后也不得暴露身份。

从一开始拉宾和阿拉法特就明白他们必须保密,首先是得对自己人保密。即不但要对各自的反对派——利库德集团和巴解反对派保密,而且也要对自己的支持者保密,甚至还要对各自的核心——以色列内阁及巴解执委会多数成员保密。其中最担心泄密的是拉宾,他很怕吃不到羊肉反而惹一身骚,因此从一开始他就对阿拉法特提出了必须严格保密的先决条件。他提出,此事绝不能声张出去,参与者的人数越少越好,范围越小越好,否则宁可不谈。他担心的是利库德集团搞到密谈证据后在议会里发难,弄得事情还没办成就先翻了自己的船。当然阿拉法特的顾虑也不少,近来在他最亲密的战友中也有人不断批评他的退让,更不要说一直与他作对的“解阵”、“人阵”和哈马斯组织了。在连部下的工资都发不出来的情况下,他再也经不起内部造反的大折腾了。

在1992年底以色列当局驱逐了415名巴勒斯坦人以来,拉宾和阿拉法特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他们都经受着沉重的内外压力。拉宾上台时曾发誓要竭尽全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解决以阿冲突,但言犹末了他便对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人挥起了铁拳,国际信誉大受损害,而且安理会还要求他把被逐者接回去。在内部,反对和谈的势力嘲笑他的善意,认为那只会鼓励哈马斯等极端组织更猖獗的暴力活动。阿拉法特也是同样。他欢迎拉宾的和解姿态,但随即便发生了驱逐事件,使他相当被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哈马斯的影响急剧增长。相对来说拉宾的处境要好些,由于有美国人的大力庇护总算渡过了安理会制裁的难关,又夺回了一些外交主动权。而阿拉法特的地位则每况愈下,除了海湾战争引起的政治危机外又增添了财政危机,巴解组织已经窘困到了出售自己的房产来维持日常开支的地步。这种严峻的形势,迫使他首先主动

地采取与以方直接会谈的行动。

阿拉法特的手是伸出来了,但接不接这只手就要看拉宾了,衡量拉宾是不是一位能够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在此一举。拉宾没有让人们失望,他迟疑了一下后也伸出了自己的手。他原本可以不这样作。他以前一直都指斥阿拉法特是恐怖分子大头目,发誓绝不与他打交道,况且在1992年底还称之为“中东和平的障碍”,现在怎么好改口呢?但巴勒斯坦问题急待解决,不与阿拉法特谈又与谁谈呢?拉宾明白,目前在巴解内部找不到比阿拉法特更有威信、更现实和更有理智的人。在巴解之外可能会找到更理想的对话者,但他们没有阿拉法特那样的根基和国际地位,谈到最后仍可能是一场空。时间不等人,现在是对自己最有利的时机,错过机会就只能与哈马斯去打交道了。于是,拉宾开了与巴解直接谈判的绿灯,尽管最初他表现得有些勉强。

一月份的寒冬,挪威外交大臣霍尔斯特不安地在家中踱来踱去,不时地看看表,他正焦急地等候着以巴两方的贵客光临。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他这个东道主绝不能出一点儿岔子。不多时有人先后打来两个电话,他放下话筒后轻松地舒了一口气,随即出门驱车远去。在他接电话的同时,两架班机先后降落到挪威两个不同的机场上,一切正常。舱门一打开,挪威学者拉尔森立即驱车迎上去接人,随后载着来客向奥斯陆东南方80公里处的一座庄园高速驶去。以巴之间面对面的直接和谈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事情还得从1992年11月份说起。当时华盛顿的中东和谈陷入了僵局,阿拉法特很着急,请巴勒斯坦谈判代表侯赛尼和阿什拉维设法寻找新的突破口。于是,他们找到了力主以巴直接会谈的以色列海法大学教授希施菲尔德,请他打开局面。希施菲尔德是个敢说敢做的人,他于当年12月就会晤了巴解高级官员阿布·阿拉。这种会晤在当时是非法的,以色列有禁止此类接触的法令,此禁令直到1993年1月13日才被撤销。然而,虽然双方坐下来谈了,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因为以方的对话者是热心的学者而不是负责的官员。看来还得另辟蹊径。于是,1993年3月间阿拉法特又试图通过俄国—美国—以色列的官方渠道来解决问题。但这个弯子绕得太大了,中间环节就出了问题。俄国人愿意帮忙,但美国人不愿意去做以色列的工作,而且话还说得很难听。美国国务院的答复是:要走就从正门走进谈判会场,别老想怎么从窗子里爬进去的馊主意。因此这条路也堵死了。尽管如此,拉宾还是了解到了对方的诚意,他不打算让阿拉法特彻底绝望。因此当巴解执委会成员阿布·马赞通过一位实业家来打开与以色列总理直接联系的渠道时,拉宾点了头。

阿布·马赞1935年出生于现为以包列的加利利的萨法德镇,他的真名是马哈茂德·阿巴斯,是法塔赫最早的成员。自70年代以来他一直是巴解领导人中不引人注目的鸽派,在华盛顿工作期间就开展了与以方的协调活动,与欧洲的同情者和以色列左翼有着广泛的联系。他不顾巴解激进派的攻击,坚持与以色列和解完全符合巴勒斯坦利益的观点,到90年代初他的主张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阿拉法特非常信任他,委托他全权负责与以方直接和谈的工作,而对包括政治部主任卡杜米在内的其他执委一直封锁着消息,到最后也只有极少数亲信知道内情。和谈成功后阿拉伯世界舆论普遍认为阿布·马赞为巴以和解的主要策划者,是阿拉法特的理想接班人。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哪儿谈,怎么谈。在美国谈看来是不行了,得另找个地方。以色列副外长约西·贝林提议在挪威谈,因为那里偏僻不引人注目,还因为挪威学者拉尔森擅长安排这类机密的会谈。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外长佩雷斯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令人感叹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和谈的进展。时间在改变着人,无论是他自己还是拉宾。最初派去谈的是希施菲尔德及另一名以色列教授,为的是去探探虚实,到5月份佩雷斯提高了会谈的规格,叫外交部精通谈

判的官员替换了打开局面的教授。谈判走上了正轨。

和谈的突破性进展出现在8月份,那时拉宾开始直接指挥谈判,协议草案中的任何一个标点符号的变动都必须经过他的认可才行。在这之前他对奥斯陆会谈多少有点三心二意,因为他的眼睛一直在盯着叙利亚人,他希望能与阿萨德总统达成以埃1977年那样的一揽子交易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他上台后归还戈兰高地的问题很热闹过一段时间的原因。但经过一年多的权衡,他最终做出了选择巴解作为和谈对象的决定。这是因为:第一,叙利亚不愿作什么让步,始终坚持先还戈兰高地再谈判的要求。而以色列的舆论接受不了这个条件,因为戈兰高地上有已经定居了20年的以色列人。第二,巴解愿意做出诸如承认以色列及声明放弃恐怖活动等的让步,并且加沙地带已是以方舆论公认应该放弃的“火药桶”和包袱,与之和解的代价要小得多。第三,以色列现在最担心的是日益强大的极端原教旨主义的哈马斯的威胁,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了。8月份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访问了中东,他对局势的观察结论也促使拉宾做出了最后。因此,当8月12日阿拉法特任命巴勒斯坦和谈代表团7名成员为巴解执委会委员时,拉宾没有表示反对。

问题越接近解决,保密工作也就越显得重要了。除了经常更换会谈地点外,以色列领导人的名字也都用上了代号。拉宾的代号为“爷爷”,佩雷斯的代号是“爸爸”,以方主谈的副外长则成了“儿子”。有时,巴方的代表在打电话询问时往往会说出一句令外人莫名其妙的话来,比如“爷爷要求爸爸向儿子传达什么?”等等。专门负责窃听的摩萨德特工们始终没弄明白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然而上峰似乎对此并不深究。但真想捂得严严实实并不容易,记者那张刀子似的利嘴有时也能撬出一些值得回味的信息。有一次拉宾自己就差点儿泄密,他在一次讲话中居然称赞起阿布·马赞来,称他是个现实主义者,是个勇敢的人。好在记者们当时没有反应过来,才没捅出大漏子。无独有偶,巴方高级官员也曾差点儿露馅。阿拉法特的政治顾问纳比勒·沙特在一次讲话中竟然犯大忌地提到巴以会晤。记者们当然不会再麻木不仁了,跟着就是一顿穷追猛打,要沙特说清楚双方在哪儿会晤,谈了些什么。见沙特抵挡不住了,阿拉法特赶紧出来掩盖。他强调巴以曾几次想在华盛顿会晤,但都以失败告终了。这才算搪塞了过去。

双方一共谈了14轮。当然,谁也不肯轻易做出让步,激烈地讨价还价和唇枪舌剑是难免的,谈判中多次出现使人窒息的僵局。主要的谈判场所设在保尔高德庄园,它是一座19世纪的农庄,室内装饰古朴典雅,屋内的壁炉里燃烧着劈啪作响的木柴,屋外白雪皑皑的园林中潜伏着双目圆睁的警卫。谈不下去休会时,以色列人常常是闷闷不乐地喝咖啡,巴勒斯坦人则神情凝重地猛抽烟,这不是个好兆头。但是,他们往往会突然脸色由阴转晴,眼睛里也放射出欢悦的光芒来,原来是东道主挪威外长那4岁的孩子爱德华欢蹦乱跳地走了过来,嘴里还吱吱呀呀地欢叫着。于是,一时间双方的代表们也像孩子似地爬在地毯上,围到一起与小爱德华逗着玩儿,在欢声笑语中大家的心头不快消失了。重新再谈时,人们似乎觉得刚才的分歧并不那么严重,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艰苦的谈判终于结束了,离别时大伙儿轮流抱着可爱的小爱德华一顿猛亲,那孩子一点都不怕胡子戳,还乐得格格地直笑。代表们感慨万分地说,这孩子不知道自己在谈判中起了多么大的作用,真是个出色的打破僵局的“外交好手”!

奥斯陆协议一签定,随后的步伐就快得多了。8月31日以色列内阁批准了协议草案,9月4日巴解主流派法塔赫也批准了这个协议。9月9日,以、巴相互承认。此刻多少有点儿难堪的美国克林顿政府决定快步走到台前,让人们看清楚谁是这场交易的真正经纪人。一位美国高级官员傲然宣称:“要是没有我们,和平进程绝不会出现!”

他强调,以巴双方都承认美国是这一进程的“教父”。9月4日克林顿总统建议双方于13日在华盛顿签署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和平协议,以巴双方立即作了肯定的答复,这才使美国挽回了因被排除在和谈外而丢的面子。

1993年9月13日,全球各大电视台都把镜头对准美国白宫的南草坪,一个轰动世界的历史时刻终于到来了。当克林顿总统陪伴着拉宾总理和阿拉法特主席来到麦克风前时,3000多位来宾发出热烈的掌声。在全世界的注视下,佩雷斯与阿布·马赞庄严地代表双方在和平协议的正式文本上签了字,中东历史揭开了新篇章。在他们放下笔后,人们再次热烈鼓掌表示祝贺,许多人甚至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70年代曾在中东地区刮起过穿梭旋风的基辛格。阿拉法特首先向拉宾伸出了手,拉宾多少显得有点儿迟疑,这时克林顿用胳膊把拉宾向前推了一下,两只手终于握到了一起,路透社形容拉宾说:“他看起来更像一个被强拉去看晚间歌剧的体育迷,而不像是个和平的缔造者。他仿佛不愿被人们看见他在鼓掌,因为以色列与巴解组织纷争几十年的痛苦太深了。”

在阿拉法特发表了演讲后,拉宾走近了麦克风。一时间他感情激荡,嘴唇都似乎有些颤抖,但他还是稳住了神把心中的话倾吐了出来:

“……我们今天用响亮而又清楚的声音对你们说:血和泪已经流够了。够了。

我们无意报仇,我们对你们不怀怨恨。我们,和你们一样,是正常的人,是想建造房屋、种值树木、谈情说爱以及与你们一起生活的人。今天,我们正给和平一次机会,并且再次对你们说:够了。让我们祈祷吧,当我们可以说‘永别了,武器’那一天,和平的日子就来临了。”

拉宾总理71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他参与了招致唾骂的血腥战争和凶残屠杀,也参与了眼前赢得鼓掌和欢呼的和解。今后他的选择是什么呢?他会沿着彻底解决阿以矛盾特别是其核心巴以矛盾的道路走下去,毅然承认巴勒斯坦立国和解决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吗?或者,他还能为以色列和中东和平另外做些什么呢?

——《以色列总理拉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本文铿锵有力,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和感染力,请选择几位同学带感情朗读。

2.课文分析

本文是拉宾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同时也是拉宾和平主义思想的宣言。

文章首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出发,谈到战争给中东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也谈到自己作为一个曾经的服役军人和现在的以色列总理,心灵在战争中收到的巨大伤害。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从逻辑上论证乐战争的残酷和非人性,呼吁人们抛弃战争,建立起真正的和平。最后,作者回顾了自己民族和前辈中的和平传统,在寄希望于得到更多和平支持的同时,更表达了对和平的希望和信心。

作为一篇演说词,本文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感情充沛,富于感染力。文章既联系自己的切身感受,又善于渲染情感,思路清晰流畅,理寓于情,情理交融,深刻感人。

同时,文章以高屋建瓴的演讲气势道来,表现了一个政治家宏伟的思想和宽阔的政治胸怀。

本文之所以能够撼动人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文章往往是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和平的宝贵、战争的残酷,文章中的很多语句都能给人以深刻的震撼。例如“我在军队中服务了几十年。经我之手,那些渴望生活、渴望爱情的青年男女却走

向了墓地。他们为了保卫我们而献出了生命。”“无论是我们世代,还是未来世代的每一位领袖,他们眼前都应该摆放上儿童列队前行等待屠杀的照片,放上火葬场外惊恐万状的妇人们的照片。这些应该成为对所有掌权者的警告。”

3.课文难点讨论

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可以说是世代血仇,近两年又有加深的趋势。请联系本文对战争与和平的观点,讨论两个民族是否可以走向和平。

4.相关评论

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刻不容缓,以色列“不仅要筑起对付恐怖分子的栅栏,而且要安上与邻国和世界合作的合作之门”。拉宾“在整个国家还没有做好接受和平的准备时,他就勇敢地致力于和平”。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拉宾的葬礼上引用了《圣经》中的“替罪羊”的故事来评价拉宾。“上帝要考验亚伯拉罕(犹太人的祖先)对上帝的忠诚,命亚伯拉罕把自己心爱的儿子杀掉。当全心全意信仰上帝的亚伯拉罕果真准备这样做的时候,上帝派人阻止了他。上帝让拉宾去了,他是在用更加严酷的方法考验我们。”“我非常喜欢他,对他从士兵转变为和平缔造者、从政客成长为政治家的能力由衷地钦佩。”克林顿还说他将在自己的余生一直缅怀拉宾。这位与拉宾结下不解之缘的美国前总统呼吁人们继承拉宾的遗志,推进巴以和平。

七、练习

1.选择题

(1)《战争,还是和平》是以( A )为背景的。

A.巴以冲突B.海湾战争C.科索沃战争D.印巴冲突(2)拉宾在( C )年被刺杀。

A.1993 B.1994 C.1995 D.1996

(3)拉宾、佩雷斯和( C )共同获得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

A.布什B.克林顿C.阿拉法特D.沙龙

2.填空题

(1)拉宾曾经两次出任以色列总理。

(2)《战争,还是和平》是拉宾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演讲词。

3.简答题

试分析这篇课文感人至深的原因。

答:(1)文章既联系自己的切身感受,又善于渲染情感。文章中的很多语句都能给人以深刻的震撼。

(2)理寓于情,情理交融。

(3)文章往往是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和平的宝贵、战争的残酷。

八、研习与思考

1. 本文是如何将情感和思想融为一体的?

答:(1)文章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感受,从个人直接生活体验出发;

(2)以情感为基础,以个人为起点,在理性上作进一步升华,使个人生活与社会、民族问题联系起来,从而表达出深刻的哲理。

2. 选择文中你所认为最具感染力的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答:要求结合一定的史实,对和平问题、民族问题、人道主义问题作一定思考。

3. 结合你所知道的以色列历史或巴以冲突情况,谈谈你对拉宾这篇文章的体会。

巴以冲突的背景文件

鲁东大学模拟联合国鲁东大学2014年度协会内部交流会 LUDMUN2014 安全理事会 背景指导

第一部分,主席致辞(略) 第二部分:委员会与议题介绍 一、委员会介绍 安全理事会 根据《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责任。安理会有15 个理事国,每一理事国有一个投票权。所有理事国都有义务履行安理会的决定。 安全理事会率先断定对和平的威胁或侵略行为是否存在。安理会促请争端各方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并建议调整办法或解决问题的条件。在有些情况下,安全理事会可以实行制裁,甚至授权使用武力,以维护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 安全理事会还建议大会任命秘书长和接纳新会员国加入联合国,与大会一起选举国际法院法官。 成员国 常任理事国 中国

法国 英国 俄罗斯 美国 非常任理事国(附任期截止年份):阿根廷(2014 年) 澳大利亚(2014 年) 大韩民国(2014 年) 立陶宛(2015 年) 尼日利亚(2015 年) 卢森堡(2014 年) 卢旺达(2014 年) 乍得(2015 年) 智利(2015 年)

约旦(2015 年) 备注:由于此次交流会目的是学术的交流和大家能够对问题的积极探讨,所以对于出席国家的名单有较大的更改,出席国家名单及代表如下: 美国刘功继 英国于媛媛 中国徐梦然 法国蒋之豪 俄罗斯李威骏 约旦孙甲磊 土耳其董贝贝 伊朗赵敏 黎巴嫩刘瀚阳 叙利亚刘翔宇 以色列徐浩

巴勒斯坦刘雅玫 德国邵双双 沙特于帅 埃及陈祥梅 日本石天炜 职责与权力 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职务时,应遵照联合国之宗旨及原则。 根据《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具有下列职能和权力: 依照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调查可能引起国际摩擦的任何争端或局势; 建议调解这些争端的方法或解决条件; 制定计划以处理对和平的威胁或侵略行为,并建议应采取的行动; 促请各会员国实施经济制裁和除使用武力以外的其他措施以防止或制止

中日矛盾的根源不在历史

中日矛盾的根源不在历史 姓名:郭奇林 学号:2009010811

2010年中日关系风云变幻,上半年还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下半年就是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景象。①上半年中日首脑交流频繁,贸易往来呈上升趋势,呈现久违的暖春之景,但一切变化莫测,九月突如其来的钓鱼岛撞人事件,中日关系迅速转冷,跌入低点,并且无好转迹象。从上可以看出中日矛盾丛丛,政治关系很脆弱。 从近几年的中日冲突看,每次爆发冲突好像都与历史有关,比如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事件,篡改教科书等。所以有人说中日矛盾的的根源在历史矛盾,政治冷淡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②但历史上的矛盾一定是导致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的根源吗?历史上的遗留问题一定是政治冷淡的根本原因吗?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很多矛盾是有历史上的矛盾决定的吗? 虽然中日历史矛盾经常是中日爆发矛盾的导火索,但它并不是矛盾的根源。历史上,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但我们很少把这段历史的仇恨加在英法德等国家上;二次世界大战,世界上唯一一次核战发生在日本广岛和长崎,造成几十万日本人死亡,并且留下长久的辐射,但现在日本比亲近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更亲近美国;德国屠杀了那么多犹太人,但现在很少见到犹太人与德国人发生冲突的事件。所以我认为历史矛盾并不是现在中日矛盾的根源,根源是中日这两个亚洲大国之间国家利益的冲突。 首先从我们中国角度来说,中国在十九世纪之前曾是是世界的最强盛的国家,GDP几乎占全球三分之一。③但进入现代,中国因闭关锁国而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受尽欺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快速发展。2010年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又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中国的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也不断上升,并很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中国的实力的增强不可避免地威胁到日本这个亚洲野心勃勃的国家。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迅速成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掠夺资源,成为世界霸主,它悍然发动战争,结果战败。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经济一度快速发展,GDP仅次于美国。但实际上日本只能说是经济大国,却不是世界大国。日本一直在谋求从经济大国转为政治大国,最后实现军事大国,从而成为世界霸主。但现在中国如此迅速的发展让日本害怕。它不希望中国这个近邻成为世界霸主,所以它就要依靠美国不断制造中日之间的矛盾,联合所谓同样价值观的国家共同遏制中国,而那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和仇恨就是制造冲突最好的材料,日本就经常在这些问题上挑起争端。历史上的矛盾只是现在冲突的表面,谋求国家根本利益是日本的最终目的。假如与中国作对对于国家利益没有好处,日本也就不会在历史问题上与中国纠缠。 日本与中国作对对于日本有以下好处:第一,日本与中国相隔很近,两强国不可同时共存。有一个强大的近邻对于日本没什么好处,日本要想在在亚洲甚至世界有绝对话语权,就必须遏制中国。日本最终的梦想也应该是称霸世界,所以遏制中国是必须的。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强大对于日本的坏处要远大于好处,所以即使在经济上两国如何亲密如何火热,政治上也不可能真正亲密起来。 第二,美国现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拥有绝对霸主地位,依靠美国来发展是日本最有利最省力的的一种途径。而中国的崛起就不得不威胁到美国的霸主地位。美国就必须来遏制中国,日本距中国很近,领土领海矛盾尖锐,历史矛盾很深。所以日本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枚重要棋子。日本遏制中国能从美国那里得到很多好处。所以拿历史上的事来挑起争端是日本一定会做的。反过来,要日本要帮助中国来对抗美国,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①张智新:《中日关系风云突变转圜无期》 ②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当日在此间召开的“东亚合作论坛2005”上说,中日历史观冲突是造成“政冷”局面的主要原因,集中体现在靖国神社和右翼历史教科书问题上。 ③孙力舟:《晚清GDP世界第一为何挨打》

2016年中考历史复习:维护世界和平专题复习

维护世界和平专题复习 寿光世纪学校郎杰 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和平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但当今世界地区冲突不断,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安全。请同学们联系下面的时政快讯来深入思考有关本专题的问题: 【时政快讯】 当前叙利亚反对派与政府军战火不断,造成大量平民死亡。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难民署)2013年1月19日在贝鲁特发布报告说,逃到黎巴嫩寻求难民身份的叙利亚人逾21.2万,比上周增加1.7万人。 2011以来利比亚、叙利亚战争使无数平民百姓丧失了生命,产生了大量无家可归的难民,这些战争的背后到底隐藏了哪些复杂的利益?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矛盾如朝核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威胁和挑战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有关本专题的考点: 【考点回顾】 考点梳理:(带★为重点) 一、主要的地区冲突: 1.印巴冲突 根源:1947年英国通过___________,把印度按宗教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地区,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导致今天印巴冲突不断。 2.巴以冲突 中东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造成巴以冲突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哪些?★ 3.科索沃战争 事件过程: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和平”和“人权”的口号,干涉南联盟内政,并对其进行空中打击,使其损失惨重。 本事件根源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推行___________的表现。★ 本事件对世界格局及联合国组织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二、主要的地区组织: 1.欧盟★ 性质:是政治、经济、军事组织。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标: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 地位:已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约 性质:军事组织

宗教与国际热点问题

宗教与国际热点问题 摘要:巴以冲突, 是以色列国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因宗教、领土和资源缘起, 并仍在持续中的冲突,是更大范围的阿以冲突的一部分。巴以冲突直接起源在于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建国后又屡次把巴勒斯坦人赶出故土,就像当年别人对他们所做的一样,而且越演越烈,终于酿成了民族矛盾。而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两个民族都曾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两个民族都视同一个城市为宗教胜地,从而冲突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决也变得更加困难。 关键词:巴以冲突、国际局势、以色列恐怖主义 宗教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历史和现实的矛盾相交错,具有特殊复杂性。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切问题的归宿,都会与宗教信仰挂钩。 每每谈起中东,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不外乎“战乱与流血”。熟悉现代历史的人都知道,中东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中东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特别是近期的政治动荡更是让中东地区的和平可望而不可及。如今,中东地区正不断发展成为一个愈加危险难测的地方。 “中东”一般泛指西亚、北非地区,中东地区共约24 个国家。传统上的“中东”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土耳其。而广义上的中东则还包括了阿富汗、利比亚、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索马里、吉布提、科摩罗。其中,除以色列、塞浦路斯外,都是伊斯兰国家。而在这些中东伊斯兰国家中,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为非阿拉伯国家。 中东地区局势持续紧张和动荡,原因错综复杂,中东乱局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一)“9·11”后美国出台的“整合”中东的政策促使中东进一步动荡。“9·11”事件后,美国认为恐怖主义是美国的主要敌人,迅速组建全球反恐联盟,并接连发动了阿富

巴以冲突的原因

巴以冲突的原因、前景及启示原因 1.犹太人为圆建国梦排挤巴勒斯坦人 历史上 犹太人曾经在巴勒斯坦建国 经历几次大流散 犹太人远离故土 渴望独立建国并视巴勒斯坦为圆梦的地方 犹太人回归侵犯了巴勒斯坦人的居留权 导致大量难民产生巴以矛盾加重。 2.水资源争夺是巴以冲突的又一原因 中东水资源奇缺 以色列国内将近70%的用水都来自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 让其在谁的问题上让步比在领土上让步更难。 3.宗教是影响巴以关系的关键因素 犹太教——犹太人——以色列 认为耶路撒冷是耶稣诞生的地方 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巴勒斯坦 热门为耶路撒冷是穆罕默德圆寂的地方 耶路撒冷的神圣没有成为信仰者灵魂的福祉 反倒成了半个世纪来国际社会苦难、恐怖、鲜血和泪水的象征。 4.大国之间的争夺使问题复杂化 英国曾帮助以色列建国 二战后 美国帮助以色列 苏联帮助阿拉伯国家。 5.极端势力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历史上 不少支持和谈的领导人最终均刺杀。 启示 战争和流血只能适得其反——巴以民族冲突的启示。 1 战争带来巨大的杀伤力。 2 相互信任的重要性。几十年来 巴以双方不断地停停打打 这让彼此难以互相信任 充满猜疑和戒备。努力与对手和平相处、在相处中逐步建立信任 是双方的理智选择。令人遗憾的是 直到今天 双方都采取了用包括武力在内的各种手段 去不断尝试对方最大忍耐的做法。正是这种平时看来微不足道的武力和暴力 让原本深埋于彼此间的不信任与仇视愈演愈烈。哈马斯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得到巴勒斯坦人的广泛认同 而“让哈马斯下台”同样为以色列大多数选民的愿望。正是两岸领导者对彼此的不信任 让两个实体间多层次、全方位的仇视愈演愈烈 最终导致战争的全面爆发。 3 看到媒体上报道的那些因战争而无家可归的孩子 我们在同情之余更加痛恨战争。作为一个有着正义感的人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同情弱者。有时候 甚至支持战争中的劣势者。不过 我们是否曾认真地考虑过 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是否全面且正确。作为一个旁观者 在对事件的真实情况全面了解之前 不要贸然下结论。但是 无论如何 打击恐怖主义 拒绝战争和平共处是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心愿。 4 信仰冲突也是战争的因素。巴以冲突的最主要原因是土地与耶路撒冷的最终归属问题。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有着不同的信仰 巴勒斯坦人信仰伊斯兰教 以色列人信仰犹太教。但两教信徒都将耶路撒冷当作自己的圣地。因此彼此之间的冲突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的世界应该包容异质 不管是哪种文化 都要允许另一种文化的存在只有这样 人类社会才能在不同的声音中继续成长、进步

阿伊冲突原因

中东冲突由来以久, 这当中既牵涉到土地和经济利益问题又有历史、文化和宗教诸方面的因素。中东冲突表面上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及部分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地区冲突, 实际上也是世界各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较量,其对世界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阿以冲突即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冲突实质是领土问题的矛盾,双方的领土争端由来已久,主要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其他冲突主要体现在巴勒斯坦难民,巴勒斯坦地区、约旦河、以及黎巴嫩南部水资源,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等方面。 中东危机和巴以冲突的关键是巴勒斯坦的归属问题,以色列人认为巴勒斯坦特别是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国土,而巴勒斯坦人认为巴勒斯坦是巴人的家园和土地. 双方在领土问题上各自追溯历史再加上宗教的原因使巴以双方在土地归属问题上各执一词不可调和巴勒斯坦的归属问题,与犹太历史有关,是个传说与史实交新的问题。 "圣经"对犹太人的影响很大。中国最早的"史记"对民族文化没有那么大影响。"圣经"出自公元前500多年,犹太人认为亚伯拉罕是受上帝的启示,在纪元前1700多年,他带领人民从两河流域到了巴勒斯坦地区。这是上帝所赐,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但所居地区方圆仅两万多平方公里,一半是沙漠,生态环境恶劣。约500多年后,不少犹太人分散到各地,如埃及,后摩西带领一些人返回巴勒斯坦为上帝创建圣殿。公元60-70年,古罗马帝国征服巴勒斯坦,把耶路撒冷

再次毁掉,进入了犹太人大流散时期。公元20年左右,东边来的阿拉伯人和当地的犹太人共处在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 分散在外地的犹太人不会从事农工业,只能经商。但犹太人凝聚力强,后在欧洲很有钱。中世纪引起过多次反犹太主义的活动,欧洲的基督教最早也用犹太教得圣教(即旧约),后修改为新约。排犹的浪潮在二战中达到顶峰,犹太人的历次流放,促使犹太复国主义的产生,想要重建以色列国。后在超极大国的支持下,设想成为事实。二战后全世界人多同情犹太人,但美英对犹太复国主义意见不一,犹太人力量渐强,搞恐怖,残杀,曾把英军司令部炸掉。英国只能将这问题交给联合国。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以分治,将所占地域56%给犹太国以色列,44%给巴勒斯坦。这就埋下了巴以冲突的祸根。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巴勒斯坦难民问题: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发生战争期间,大量巴勒斯坦人无家可归,土地被以色列非法占领,这些人的归属及赔偿双方存在争议。 耶路撒冷地位问题:耶路撒冷包括新旧两个城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将旧城尊称为“圣城”。耶路撒冷在联合国的分治决议中被分给巴勒斯坦,但是以色列通过战争手段非法占领

全球化时代的宗教问题

时间:2015.12.10 地点:二教407 主讲人:张志刚 内容: 全球化时代的宗教问题 引言:问题意识与研讨思路 一、宗教何以成为“全球问题”?问题何在? 二、“宗教”是什么?如何认识宗教现象? 三、“宗教学”是什么?怎么进行宗教研究? 研讨思路:国际学术视野,比较与对话的方法 一、冷战后,宗教、民族问题突显,是国际的热点问题(有关) 特点: 1、宗教经常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 2、宗教自由经常与人权问题联系在一起;(founding father,美国历史情结;中国宗教【?】特点与美国不同) 3、宗教经常与原教旨主义【回归传统、回归经典,强调正统】(左中右)【在穆斯林世界占上风】、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 4、宗教经常与国家的政局、民族的分裂或统一联系在一起; 5、宗教的认同往往跨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 认同问题——民族、国家、文化认同

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关头或转折时期,人们总是以各种形式回顾反省各自的历史或文化传统,以应对历史的巨变或时代的挑战,值此历史关头,认同问题便突显出来了。 冷战——两大意识形态的对立;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经济、政治一体化】——文化多元性,矛盾~ 宗教正被用来助长文明的冲突,宗教宣称(“邪恶的”),用上帝等为自己辩护——“上帝与我同在”;宗教必须维护和平,不能沦为暴力的思想资源。 重大现实问题:冷战结束后,为什么诸多国际热点问题有宗教背景? 巴以冲突、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阿拉伯之春、埃及穆兄会的上台与下台、伊斯兰哈里发国(ISIS)、也门战争、巴黎恐怖袭击——基督教世界、伊斯兰世界的冲突 二、宗教现象普遍性 85%的世界人口信教(60/70):基督教23,伊斯兰13,佛教3.5,其他; 中国(3/13) 宗教信仰的重要影响:如何解读统计数字?

从巴以冲突看联合国的作用

】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巴以冲突就一直没有停息,反而不断 升级,相互矛盾层出不穷。随着谈判的一次次失败,以及彼此签订的协议被多次打破,人们开始转而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联合国。但当我们逐渐发现联合国不断地对巴以冲突进行调解,发表声明,通过决议,而同时巴以问题却丝毫没有任何好转的时候,我们不禁开始对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冲突事务中的作用表示怀疑。联合国能否解决巴以冲突?是什么阻碍了联合国解决巴以问题的进程?联合国应该如何加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真正实现其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所应该发挥的作用?本文将针对以上相关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巴以冲突、联合国、霸权主义 其实巴以冲突主要是由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历史地域纠纷而引起的。巴勒斯坦以前被称为迦南,其领土很大,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这里不仅居住过阿拉伯人,而且居住过犹太人。尤其到了19世纪末,随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的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开始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英国奴役,所以巴勒斯坦被分为约旦和巴勒斯坦两部分。西部的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有关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这项决议因偏袒以色列而遭到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巴勒斯坦却由于不满而没有建国。该决议为以后巴以冲突埋下了根本隐患。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此后,以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其

巴以冲突的历史渊源追溯

巴以冲突的历史渊源追溯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是要追溯巴以矛盾的根源,可以从5000年前说起。1.血缘近亲各自建国 相传,闪米特人是阿拉伯人与以色列人的祖先,最早他们共同在中东一带生活。后来,闪米特人逐步分化成两支,即是迦南人和希伯萊人。公元前3000年前后,迦南人从阿拉伯半岛迁徙至地中海东岸,建立迦南国,他们的后裔也就是现在的阿拉伯人。公元前19世纪,希伯莱人也从两河流域迁徙至地中海东岸。迦南国人感到来者不善,实际上并不欢迎希伯莱人,希伯莱人为了生存繁衍,争夺领土,与迦南国人长期兵戎相见。直到公元前11世纪,希伯莱人占据耶路撒冷,建立了属于他们的第一个国家,他们的后裔也就是现在的犹太人。 由此可以看出,阿拉伯人、犹太人都属于巴勒斯坦最早期的居民。从迁来的时间看,阿拉伯人比犹太人早两千年左右;从建国时间看,阿拉伯人比犹太人早一千年左右;从后代来看,他们二者都世代居住于此,并不断繁衍。 2.犹太复国主义影响 公元前9世纪前后,希伯莱王国就不断遭受外族侵略,犹太民族虽奋起抵御但仍难逃厄运。公元前928年,希伯莱王国逐渐分裂成了以色列、犹太两国。犹太民族从此经历了悲惨的命运,要么被残忍屠杀,要么被变卖为奴,一个民族的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入侵,灭掉了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巴比伦帝国崛起,灭掉了犹太王国。犹太民族也遭受了种族的倾覆,从此从巴勒斯坦地区的主体民族名单中消失了。在之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巴勒斯坦地区又涌入了希腊人、土耳其人和罗马人。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相互影响、不断同化,逐步形成共同的语言、文字,并有了共同的文化以及信仰,他们共同组成了巴勒斯坦人,成为该地区文化和历史的共同缔造者。 而犹太人在遭受灭国和灭族的摧残下,迫不得已只能四处流散到其他国家,沦落为少数民族。在与其他民族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犹太人因不愿放弃本民族信仰和习惯,不断遭受外族排挤。尽管处境艰难,但犹太民族心中的信念不灭,复国主义理想一直支撑着这个民族坚强生存。188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犹太民族复国主义运动由此拉开了序幕。俄国排挤犹太人的呼声高涨,他们提出:“没有祖国,犹太人永远都是外国人。” 1897年,犹太人召开了复国主义大会,会上通过了纲领作出如下规定:“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家园。”在此会议召开之后,散落在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纷纷涌入巴勒斯坦。他们一致认为,巴勒斯坦是他们的唯一的最好的去处。 大量犹太人的涌入,又一次引起了其与阿拉伯人的矛盾。1929年,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矛盾激化,在哭墙附近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事件,从此以后,双方的冲突就再也没有真正意义的结束过。 3.联合国介入调解 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多次爆发流血冲突事件,导致中东地区的局势持续动荡,当地人民不能安居乐业。1947年11月,联合国本着和平共生和人道主义原则出面调解,并通过了一项联合国决议,该决议规定:“将巴勒斯坦划分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两个独立的国家。” 根据联合国决议规定,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有权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成立,属于犹太人的国家得以顺利实现,而属于阿拉伯人的国家,却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未能顺利得以建立。 对于联合国的决议,阿拉伯人明显是不服的,特别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眼看国家即将无端被分化,表示相当的愤慨。从此,巴以冲突便埋下了根深蒂固的种子。

巴以冲突症结分析(作者:马明良)

(作者:马明良教授) 每当我们翻翻报纸或打开电视关注国际新闻的时候,总有一个问题几乎天天出现,似乎成了一条永恒的新闻,即巴勒斯坦问题:一方开着飞机、坦克,狂轰滥炸,横冲直撞,一方不是举着标语游行示威,就是向对方坦克投掷石块,偶有所谓“自杀性爆炸事件”发生——面对强敌,巴人青年身怀炸弹与对方以死相拼,同归于尽。这就是巴以冲突的一幅典型场景。为了解决巴以冲突,国际社会出台了谁也数不清的方案,包括美国等四方提出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但都无济于事,问题依旧,冲突不断。有人说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政策是冲突的根源,也有人说巴勒斯坦人的暴力抵抗活动是冲突的真正内因,还有人说美国扶以抑阿的中东政策才是问题久拖不决的深层原因。那末,人们不禁要问:巴勒斯坦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巴以流血冲突为何迟迟得不到解决?笔者观察中东问题多年,想就此换一种视角谈谈个人的浅见,并由此看看中国穆斯林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一、巴勒斯坦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巴勒斯坦问题源于犹太复国主义,而犹太复国主义源于犹太民族的特殊历史。 公元前1800年(距今约4000年)前,犹太人在其首领、古代先知伊布拉欣(亚伯拉罕)的率领下从两河流域移居巴勒斯坦。后因天灾等原因前往埃及生活。先知穆萨(摩西)由于不堪忍受埃及法老的迫害,率领族人(犹太人)过红海经西奈半岛回巴勒斯坦。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先知达吾德(大卫)和苏莱曼(所罗门)当国王的时代是该王国最辉煌的时期。 然而,到了公元前586年,两河流域新崛起的新巴比伦帝国灭了犹太王国,并将数万名犹太人押回巴比伦城,史称“巴比伦之囚”,开始了犹太人第一次大离散的时代。 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横扫亚非欧,迫使犹太人背井离乡,流落到南欧、北非和中亚各地,这是犹太人的第二次大流散。 公元135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残酷迫害并镇压犹太起义者,幸存的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巴勒斯坦,从此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的生存历史,开始了第三次大流散时代。

浅谈中东问题背后的宗教因素

浅谈中东问题背后的宗教因素 【摘要】中东问题从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出现以来就没有消褪过,这其中有很多因素,诸如民族冲突,大国因素,领土争端。而宗教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中东问题的历史根源、形成过程以及其一直难以解决都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作为中东问题核心的巴以冲突可以说是两种民族宗教的矛盾,每次不得不提的耶路撒冷归属问题也是其宗教冲突的最直接表现。难以预料这两个绝不愿意在宗教问题上作出妥协的民族的未来会走向何方。 【关键字】以色列中东宗教 【正文】宗教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一直都是引发民族冲突与地区冲突的一大因素,只是从来没有哪个冲突中的宗教因素像在中东问题中那样重要和持久。中东问题可以说是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剧烈碰撞的后果。对于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来说,宗教是他们永远不可割舍和妥协的部分。而他们对于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不稍冷淡的宗教热诚使中东问题一直难以停歇。 中东问题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有其历史根源和形成过称。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这是个满了传奇却又多有灾难的地方,在这里有着民族的迁移定居,有不断出现的侵略、战争和征服……而如今也正是这块约26145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巴以冲突迟迟得不到解决,因为两个民族都与它有着深厚的宗教渊源。根据《旧约圣经》的记载,这块曾被叫做“迦南”的土地,是神所应许给以色列人祖先亚伯拉罕的美地。公元前约18世纪,生活

在阿拉伯半岛的闪族中的亚伯拉罕带着他的家人,开始了往迦南的迁徙。他们也因此被成为“希伯来人”,意思就是“渡过河而来的人”。尔后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改为以色列(意为“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他的子孙就是现在的以色列人。而亚伯拉罕除了有由他妻子撒拉所生的雅各的父亲以撒这个儿子外,还有一个是撒拉的使女所生的以实马利。这“以实玛利”正是阿拉伯人的祖先,阿拉伯人也常自许道:“亚伯拉罕就是我们的父亲而且以此为荣。这本是兄弟的两个民族,又为何处在如今这光景呢? 宗教因素可以说是根源吧!对于犹太人而言,迦南地即巴勒斯坦是上帝应许他们的产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他们一直没有忘记过这块土地,即使他们曾因着自然灾害迁到埃及生活过400多年,即使他们曾经历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帝国的侵略统治,即使罗马帝国将他们驱逐远离了这块土地颠沛流离了近1800年,即使他们遭遇了几次让人难以置信的无辜残害。所以历史上有了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归回:摩西带领他们用40年的时间从埃及归回,尼希米、以斯拉、所罗巴伯、末底改等人三次带领他们从被虏之地归回,公元前后的100多年内他们组织了三场大起义希望复兴以色列国,维也纳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他们竭尽所能终于在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并在1949年5月11日被承认为联合国的成员国……而阿拉伯人一样不能容忍自己的圣地被异教徒所控制。这批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阿拉伯人也创造了属

浅论巴以冲突

浅论巴以冲突 关键词:巴以冲突,政治,宗教 [摘要]:在总体和平、局部战争的今天,有两个“国家”却自1948年建国伊始便纷争不断,至今仍战事频发,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方因素交错。此文便是尝试从最凸显问题的两方面入手,浅论巴以冲突。 说起巴以冲突,最直接的联想自然就是五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参战。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领土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1965年6月5日以色列闪电袭击阿拉伯国家。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向以色列发起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0月25日在大国的干涉下被迫停战。1982年6月6日,以色列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 大致一看,除第一次中东战争外,其余四次大战均未直接出现巴勒斯坦的身影,但需注意的是历次战争之后最大的改变便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领土划分。因此,不难看出五次中东战争仍是巴以之间的博弈战场,那么为何这其中会有周边阿拉伯国家的频繁参与?一大重要原因便是宗教文化。 巴勒斯坦这一词除了作为国名之外,更常用于指代巴勒斯坦地区。该地区与两大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渊源颇深。巴勒斯坦地区在《旧约》之中被认为是上帝赐予犹太人的领地,在伊斯兰教中巴勒

斯坦又是穆斯林的第三大圣地。宗教之间是排斥的,而对于对各宗教有非凡意义的圣地而言,这种排斥便很容易的转化为了誓死捍卫,不容异教徒的玷污。以色列是犹太人的国家,犹太教则是犹太人的民族信仰,也正是这种信仰使他们始终没有被其它民族所同化,而伊斯兰教在阿拉伯民族之中更是几乎达到了民族与宗教相统一。由于这两个民族都深受宗教的影响,其行为上也就带上了明显的宗教色彩。 巴以冲突中阿拉伯国家的参与,或者说巴以之间的冲突很大程度上便是各自信仰中巴勒斯坦地区的神圣不可侵犯。中东以阿拉伯民族为主,而以色列无疑就是在一片穆斯林中突兀出现的异教徒,更何况它所占的是穆斯林的圣地。由于两种宗教各自都对政治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因此宗教上对该地区的争夺,自然而然的便演进为了世俗政体之间的冲突战争。2010年6月,原该是美国军事盟友的土耳其步步紧逼以色列,正是土耳其愈发伊斯兰化后受到宗教力量的推动的效果。 除了宗教这一潜藏因素的影响外,五次中东战争都显而易见的出现了一只看不见的手,政治。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第二届会议在美、苏等国33票赞成、阿拉伯国家13票反对、英国等国10票弃权情况下,通过了《决议》。将56%的土地划给了只占当地总人口1/3的犹太人,而占总人口数2/3的巴勒斯坦人却只得到了43%的土地。该决议激起了阿拉伯国家与巴勒斯坦人的强烈不满,并随着以色列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国达致顶端,次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不难看出联合国这一带明显偏向性的决议正是第一次中东战争

中东乱局及根源

中东乱局及根源 一,中东概述 “中东”一词并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它是源于近代以来西欧殖民主义所推崇的“欧洲中心论”。一般意义上的中东大致指地理上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的地区,包括部分西亚和非洲埃及。 二,中东乱局的原因 1,民族宗教之争 中东是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所以宗教意识浓厚,并渗透到了中东地区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中,而且还有阿拉伯人,犹太人等多个民族,所以这里的民族宗教冲突是极为严重的,各大宗教之间,同一宗教各教派之间以及不同民族之间也是矛盾重重。 (1),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和逊尼派 穆罕默德于公元610年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其在世时,集先知、使者、立法者、宗教领袖、裁判长、司令官和国家元首为一身,未明确指定继承人。因此关于继承人的选取准则,成为了伊斯兰教内部不断斗争的导火线,使得伊斯兰教内部分成了什叶派和逊尼派。什叶派主张由穆罕默德的后裔作为继承人,而逊尼派则认为应该以推举的形式以确定,这成了双方矛盾的开端。近年来的“两伊之争”以及“ISIS”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等事件都有这两派相争的因素。 (2),阿拉伯人与犹太人 巴勒斯坦地区的巴以冲突一直都是一个立于中东的火药桶。其实际是该地区上的阿拉伯国家与犹太国家的冲突。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其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圣城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巴勒斯坦土地,使得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1964年,巴勒斯坦成立解放组织。此后,此地开始了持续长久的流血冲突,至今仍未能解决。 2,以美国等国家为首的大国势力的干涉和争霸 美国曾对伊拉克发动过两次战争,包括1991年海湾战争和2003

巴以冲突

巴以冲突的历史及现状,分析难以遏止的原因 中东,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是世界水、路、空交通的枢纽,不仅战略地位及其重要,而且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这里的矛盾错综复杂,不仅有列强与中东地区国家和人民的矛盾,而最为核心的就是巴以冲突,在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之间,以及阿拉伯国家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 一、巴以冲突的历史渊源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是中东地区的心脏地带,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这里总面积虽然只有2.7万平方公里,但是由于它是东西方之间重要的交通枢纽,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民族与其部落迁徙、冲突、融合和分化的地方,其中心城市耶路撒冷还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徒向往和顶礼膜拜的地方。所以,这里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后来,爱琴海沿岸的腓尼基人来到巴勒斯坦的沿海一带,建立了腓尼基国家——“腓尼西亚”。“巴勒斯坦”这个名称在希腊语中就是“腓尼基人的土地”的意思。接着犹太人的祖先迁入巴勒斯坦,从游牧民族开始定居下来,并不断跟他们作战。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在这里建立起强大的希伯莱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后来分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和前586年,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先后被灭。公元1世纪前后,罗马帝国侵占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到了公元7世纪时,阿拉伯帝国兴起,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从那以后,巴勒斯坦地区既是犹太人的祖居地,后来又成了阿拉伯人长期繁衍生息的土地,这是造成巴以冲突的历史渊源。 巴以问题是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造成的恶果。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而英国为了控制苏伊士运河以及相亚洲进行侵略扩张,镇压阿拉伯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积极支持“犹太复国运动”,鼓励犹太人从世界各地重返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家”。这为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占领了巴勒斯坦并取得统治权,此后,大批犹太人迁居巴勒斯坦,而原来居住在这里的阿拉伯人则被大批赶出家园,阿拉伯和犹太人的冲突与流血事件不断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开始在巴基斯坦取代英国的地位,成为犹太复国主义的主要支持者,后来联合国通过的“分治决议”不仅进一步肢解了巴勒斯坦,而且对阿拉伯人是极不公正的。当时人数不多的犹太人得到了53%的地区,而且多是肥沃的地区,而人数众多的阿拉伯人却只得到了47%的地方,而且多是土地贫瘠的地方。这个决议引起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的抗议。1948年5月14日在美国的扶植下,以色列国正式宣告成立。以色列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以色列国的建立,标志着巴勒斯坦人和整个阿拉伯民族同犹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对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而以色列又不以复国满足,进而推行一条以领土扩张为中心的“大以色列”计划,致使阿以矛盾不断升级,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安。自此,中东问题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地区热点。

《战争,还是和平》教案一、教学要求了解巴以冲突的背景,理解本文立论

《战争,还是和平》教案 一、教学要求 了解巴以冲突的背景,理解本文立论的基础; 学习本文铿锵有力的语言和逻辑鲜明的论述方式; 体会文章表现出的人性光辉和和平的伟大意义; 思考“战争与和平”这个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 二、学习要点 从当代世界的角度认识巴以冲突的本质,并体会和平的重要; 体会文章从人性角度分析的特点,并找寻文章具有心灵震撼力的根源。 三、作者生平 伊扎克·拉宾(1922—1995),以色列国总理、国防部长。出生在英国人统治下的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父母都是从俄国移民过来的,是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他青年时代立志农业救国,在特拉维夫一所农业中学毕业后,到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主攻灌溉工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放弃原来的理想,投笔从戎,加入反对轴心国的军事组织。战后,他帮助释放巴勒斯坦的非法犹太移民,于1946年被英国人软禁了6个月。 长期的戎马生涯锻炼了他的军事才能。 1964 年,他被任命为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1967年,他亲自指挥“六·五战争”,打败了约旦、埃及和叙利亚联军,使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埃及西奈半岛和叙利亚戈兰高地等,置于以色列的统治之下。但是他辉煌的“战绩”并没有带来和平,却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联合国通过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1968年,从军26年的拉宾退役从政。起初担任驻美国大使。1974—1977年,出任唯一土生土长的以色列总理。他的这一届政府因其妻子持有一个非法银行账户的丑闻而垮台,但他在工党内仍有相当大的力量。 1984 年以色列成立联合政府,他担任国防部长。作为军事领导人的拉宾,此时已从历史的现实中认识到,和平是历史的潮流,只有顺应历史潮流,以色列才能生存和发展。1992年,70岁的拉宾东山再起,在大选中击败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米尔,再度出任总理。冷战的结束给中东和平带来了希望,拉宾出任总理不久,就向阿拉伯国家发起和平攻势,表示首先接受巴勒斯坦人提出的“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和联合国第242、338号决议。 1993 年11月13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美国白宫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加沙一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拉宾与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终于得以握手言和。1994 年10月,以色列与约旦签署了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长达 46年的战争状态。1995年 9月2S日,以、巴又共同签署了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塔巴协议”。根据协议,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范围将扩大到约旦河西岸 27%的地域,从而出现了一个巴勒斯坦以、巴和以、约和平条约的签订,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曙光,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称赞,拉宾因此和阿拉法特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是以色列

人教版选修3 第五单元 第4课 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作业

第4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近年来,西方大国纷纷涌入中东地区,加剧了这一地区的动荡不安,它们参与争斗的出发点是( ) A.维护世界和平 B.保护犹太人的安全 C.实施战略控制 D.同情阿拉伯人 解析:选C 西方大国参与中东地区的斗争主要是因为可以通过战争实现战略控制,以便于从中获取利益,因此本题选择C项。A、B、D三项都不是参与争斗的出发点,均排除。 2.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不包括( ) A.埃及和叙利亚的联合对以色列的威胁 B.“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 C.大国插手中东地区以维护自己的全球政治、经济利益 D.阿拉伯国家为了收复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和洗刷耻辱 解析:选D A、B、C三项都是“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埃及取得了胜利,故选D项。 3.中东问题具有复杂性,下列与此无直接关系的是( ) A.领土之争和石油资源之争 B.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 C.大国插手和地区霸权主义 D.贸易之争 解析:选D 中东问题最基本的问题是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因此B项正确;随着大国插手,这一地区的问题又逐渐演变为霸权主义问题,因此C项正确;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领土和石油资源之争是引发中东问题的因素之一;D项错误,这一地区并没有涉及贸易之争。故选D项。

4.观察下图,人类历史越过战争的废墟继续前进。通过前四次中东战争,交战双方最主要的“收获”是逐渐认识到( ) A.阿以矛盾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得到解决 B.阿以矛盾需要通过和平谈判加以解决 C.解决阿以矛盾必须排除外来干预 D.解决阿以矛盾必须排除恐怖主义威胁 解析:选B 通过四次中东战争并没有解决阿以之间的矛盾,交战双方逐渐认识到,这些矛盾不可能通过战争得到解决,因此,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阿以争端便拉开了序幕。 5.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开始了缓慢的和平历史进程,其中有许多问题影响着和平的进程,这些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 ) A.犹太人定居点问题B.耶路撒冷问题 C.宗教信仰问题D.领土间的争执 解析:选B 宗教信仰与领土分歧都制约着和平进程,但主要问题是耶路撒冷问题,这是阿以互不相让的地方,也是问题的难点。 6.巴以双方基本接受了“土地换和平”的原则,标志着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意味着( ) A.和平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前提 B.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C.为了和平可以出卖主权

巴以冲突的根源

巴以冲突的历史由来: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 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中东和平进程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长历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