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化时代的宗教问题

全球化时代的宗教问题

全球化时代的宗教问题
全球化时代的宗教问题

时间:2015.12.10

地点:二教407

主讲人:张志刚

内容:

全球化时代的宗教问题

引言:问题意识与研讨思路

一、宗教何以成为“全球问题”?问题何在?

二、“宗教”是什么?如何认识宗教现象?

三、“宗教学”是什么?怎么进行宗教研究?

研讨思路:国际学术视野,比较与对话的方法

一、冷战后,宗教、民族问题突显,是国际的热点问题(有关)

特点:

1、宗教经常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

2、宗教自由经常与人权问题联系在一起;(founding father,美国历史情结;中国宗教【?】特点与美国不同)

3、宗教经常与原教旨主义【回归传统、回归经典,强调正统】(左中右)【在穆斯林世界占上风】、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

4、宗教经常与国家的政局、民族的分裂或统一联系在一起;

5、宗教的认同往往跨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

认同问题——民族、国家、文化认同

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关头或转折时期,人们总是以各种形式回顾反省各自的历史或文化传统,以应对历史的巨变或时代的挑战,值此历史关头,认同问题便突显出来了。

冷战——两大意识形态的对立;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经济、政治一体化】——文化多元性,矛盾~

宗教正被用来助长文明的冲突,宗教宣称(“邪恶的”),用上帝等为自己辩护——“上帝与我同在”;宗教必须维护和平,不能沦为暴力的思想资源。

重大现实问题:冷战结束后,为什么诸多国际热点问题有宗教背景?

巴以冲突、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阿拉伯之春、埃及穆兄会的上台与下台、伊斯兰哈里发国(ISIS)、也门战争、巴黎恐怖袭击——基督教世界、伊斯兰世界的冲突

二、宗教现象普遍性

85%的世界人口信教(60/70):基督教23,伊斯兰13,佛教3.5,其他;

中国(3/13)

宗教信仰的重要影响:如何解读统计数字?

宗教现象并非虚无缥缈、远离尘世的,而是真实的反映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的信仰状况和生存方式。

如何理解宗教现象的普遍性?

一个宗教就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它把神圣事物相关的信念和实践联系在一起(宗教社会学);是某个群体用来与人类生活中的那些终极问题相拼搏的;宗教就是终极关切。

更深入:

(格尔茨:理论基于田野考察和个案研究)“作为象征性的意义体系的宗教传统”是何以积淀为某个文化区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其族群或社群生活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动机。

一种宗教就是:一个象征体系【象征物、标志】,其作用在于在人们当中营造出强有力的、普及的和持久的情绪和动机,其方式在于系统的阐述关于整个存在秩序的诸多观念,并且赋予这些观念以实在性,此种氛围致使前述意义上的情绪和动机看似唯一真实的。

学术启发:

1、宗教不但是广大信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是生活方式,“安身立命之本”

2、所谓的宗教信仰注定是弥漫于并影响着各类宗教信徒的全部生活——精神和物质【“人生的终极意义”与“现世的生活规则”】

需要明确的:

1、任何恐怖主义行径都应当受到严厉的谴责与制裁

2、绝不能在恐怖主义和某种宗教之间划等号

基督教世界公开诋毁伊斯兰教(《查理周刊》到巴黎恐怖袭击——无知,言论自由没有底线)

了解别人的宗教信仰,宗教底线

《who speak for Ialam》

巴以战争——宗教背景复杂,政治、文化因素相勾连

耶路撒冷圣地的争夺

“冲突一旦聚焦于宗教问题,就往往造成一方之所得必为一方之所失”

以美国外交政策为典型的霸权主义是否也渗透着宗教因素?

基督教右翼势力对美国外交政策有多大影响?

不能忽略美国的宗教以及道德说教的作用!!

三、宗教研究两个关键词——比较、对话

很容易偏向右派或左派;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几乎在不了解其他宗教基础上发展的,不同宗教相遇即冲突为主;

各种宗教传统都自以为真,然而他们关于真理的说法是不同甚至冲突的,因此解释诸多相冲突、相矛盾的宗教真理观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根本问题。

宗教对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宗教研究——宗教对话——宗教和平——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和平

中国的四大宗教要点

中国的四大宗教要点 1.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 (1)佛教:A:汉族地区佛教(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 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 禅密]; B:小乘佛教: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 (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 (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 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 (1)佛教: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 (2)道教:《道藏》; (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4)基督教:《圣经》;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时称景教 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及传入中国的时间: (1)佛教: (2)道教:太极八卦图; (3)伊斯兰教:新月; (4)基督教:十字架; 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中国云南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傣德阿布佤)。6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7、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 (1)原始佛教时期:公元6世纪中叶至公元4世纪中叶 (2)部派佛教时期: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3)大乘和小乘佛教时期: (4)密乘佛教时期。

缪勒比较宗教学与伊利亚德宗教现象学方法之比较研究_宗教研究的方法论及学科旨归

缪勒比较宗教学与伊利亚德宗教 现象学方法之比较研究 ———宗教研究的方法论及学科旨归 王 涛 缪勒的比较宗教学借助比较语言学进路,试图对宗教现象作出科学的归纳与解释,并赋予宗教研究以独立学科地位。但其方法论中充斥着自然科学的客体化、实在化特征,化约了宗教作为人类存在活动的主体性本质,将宗教学研究的最终旨归确立为内涵含混的客观真理,宗教学术活动从而成了对宗教信仰或宗教性的化约,宗教研究和宗教之间的矛盾对立在缪勒的体系中凸显出来。伊利亚德的宗教现象学方法则倡导“非化约主义”,在宗教研究中使宗教近乎其所是的显现自身,“神圣”因素成为宗教最终不可化约的特质和宗教学的学科母体,而体验“神圣”、以宗教性方式生存的“宗教人”则成为宗教活动中的主体。 关键词:比较宗教学 缪勒 宗教现象学 伊利亚德 化约论 作者王涛,1977年生,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天主教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由于宗教同人的存在具有本体上的关联,拥有突出的主体性特征,因此将宗教离析出主体生存论范畴之外,而将其客体化、实在化的宗教学,在创建伊始便面临着学科合法性的问题。缪勒早先对宗教学的学科构想勾画出了这一门新兴学科的大致轮廓。当今宗教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神学院宗教史学系已故教授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1907~1986)则凭借其宗教现象学(p henomenology of religion)方法,代表了宗教学发展的新方向,使这门方兴未艾的学科更趋向成熟。对于以缪勒为代表的宗教学早期的比较宗教方法同以伊利亚德为代表的宗教现象学方法的比较研究,不但可以窥见宗教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更能展开宗教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内在矛盾张力的图景,明确宗教学的学科定位,对于宗教学的学科前途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课哲学笔记

专题一 一、传统的方法 1、阶级分析法 现在基本不讲了,于是资本家就成了成功人士,无产者就成了弱势群体。 思想的优胜劣汰靠实践。 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污名化了。 现行的教材都是反马克思的,是教条的、形而上学的,是意识形态化、政治化的。 有一个名词叫“封建的社会主义”,比如毛泽东时代、朝鲜、东欧以及苏联。 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要停留在情绪化的阶段。 2、经济分析法 把一切问题的根源归结于经济,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就都能解决。 3、历史分析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回当时的历史时空当中。如德里达、福科、齐泽克以及拉康等人的观点(镜像理论、集体无意识等)。 二、本单元的方法 1、现象学方法 面向事件来研究,既不神化,也不恶化,要研究真实的生活。研究问题要深入社会背景。 由历史主义导出的相对主义,其背后都意味着虚无主义(无好坏无是非)。 现象学(Phenomenology),用“显现学”来表述更好,它是研究如何将事情如其所是地显现出来的科学,是探讨事情的本质如何显现、显示自身的哲学。著名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 2、基本原则 面向事情本身,通过“还原”而直接面向前认识的事情本身。 专题二 一、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1、基本概念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科学的概念应该广泛而非仅指自然科学。 研究方法就是正确的原则、方式和理论,分为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本课程所讲的就是方法论层次。 2、研究方法类别 现代西方的研究方法分为两大派: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的代表是机械论,是物理的世界,是实证的、因果的、数学化的、价值无涉的,总之是还原与实证。 人文主义则是主题参与其中的符号的意义的世界,是直观的、体验的,提倡表达与理解,总之是理解与运用。 3、科学研究方法的思想渊源 人本主义思潮(刺猬哲学):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狐狸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4、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偏颇与局限性 科学主义方法的局限性:机械地将自然科学的方法作为普适的方法强加给人文社会科学。这完全是自然科学认识模式扩散所产生的偏见,严重损害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特性质和内容。

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概述

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概述 我们可以把现象学方法广义地理解为“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具体分为(1)悬搁,(2)本质直观(还原),(3)先验(超越论的)还原。在某种意义上说,以悬搁为出发点,可以从本质还原到先验(超越论的)还原,也可以从先验(超越论的)还原到本质还原。 一,本质还原--排除事实,还原到本质(观念) 本质直观=本质还原 本质直观或本质还原的方法是现象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唯一具体的操作方法。在《逻辑研究》中,本质=观念=eidos。通常人们在谈论某物的时候,或者是思想中的存在,或者是自在的超越的存在。胡塞尔则认为,观念之物既不存在于空间之中(外在的超越存在),也不存在于时间之中(单纯的主观存在),它是超时空的存在。 胡塞尔在1925年的讲座《现象学的心理学》中为本质直观规定了一个新的名称:“自由想像的变更法”(本质变更法)。倪梁康教授在《意识的向度》中分五步描述了本质变更法的基本特征(P27-32)。 1、本质变更法的初步过程 经验被看做出发点和基础,而本质变更法则是在想像中进行的。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孩子无法进行任何想像,不过想像又可以超出经验之外,经验有限而想像是无限的。在想像中,事物“浮现”在我们

眼前。例如一把红椅子,在获得本质之前我们只知道一堆感觉材料而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我们可以自由地任意地进行类似的想像,例如一张红色的床、一张红桌子……于是我们会发现,在变更过程中以及由变更而产生的变项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常项,忽略了变项,有一个统一保留了下来--红。这就是在杂多的变项中把握更高层次的一致--常项。 2、本质变更法的深入 最初层次的本质变更须以经验为开端,以后的本质变更则可以摆脱经验,直接对第一层次所获得的一般本质本身进行自由想像的变更了。从一系列的变更中获得了“红”的一般之后,我还可以再进行各种系列的变更,由此而把握住黑、黄、蓝、绿的一般。这是同一层次的递推。在这个变更系列中,黑、黄、蓝、绿等一般之物,观念本身成为杂多的变项,从它们中在更高阶段上观察到一个一般之物,一个出自观念的观念,一个观念的观念--颜色,它构成了颜色的区域范围。 3、本质变更的概括说明 我们进一步将这些把握到的观念据为己有,我们命名它们,将它们陈述出来,如红的概念,颜色的概念。这样,一般陈述便成为可能,如:红是一种颜色。不恰当地说,我们不能说观念=命名,而只能说命名是关于观念的命名。换言之,观念=绝对的被给予性。 4、本质直观与一般化的区别 变更过程把握的对象是观念,一个超时空的观念是无所谓变化的。

现象学和实证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系02级刘宁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的产生涵义、对心理学的影响以及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探讨中国的心理学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象学、实证主义、心理学发展 在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总体上有两大哲学思潮影响着整个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以实证主义为发端,人文主义以现象学为基础。因此,在西方,实证主义和现象学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两大对比基础”①,国内也有学者把它们作为支撑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两大方法论。其中,对于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国内有较多的文献分别分析了它对西方心理学派别的影响和在方法论上的涵义,但缺少在此方面的综合分析阐述。针对此种情况,本文试图在回顾现象学和实证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上,重点从现象学和实证主义两个方面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进行探讨。 一、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发展 ㈠实证主义的产生及其涵义 实证主义亦称“实证论”,是现代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产生于19世纪上半期,以法国哲学家孔德为主要创始人。孔德认为,实证主义的核心集中于“实证”概念上,,他把实证解释为具有“实在的”、“有用的”、“精确的”、“积极的”、“相对的”等意义。他在《实证精神论》中全面地论述了这六大实证精神要素,认为“实在的”是指一切知识必须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为出发点,而不是神学与形而上学的玄想。“有用的”是指知识必须探索实在,反对满足人们空泛好奇心的无用知识。“确定的”是指致力于个人的以及人类精神的一致,反对对那些不着边际、悬而未决的问题作抽象的议论。“精确的”是指提倡观点的“明晰性”和“确定性”反对超越实在现象性质所允许的正确度去谈论事物。“积极的”是指建设性的,反对对现实的否定,破坏倾向。“相对的”是指人们对现象的研究具有相对的意义,反对追求绝对知识的倾向。② ㈡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发展 实证主义是哲学与科学历史上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想或主张,它强调知识或科学只限于可以观察到或经验到的事实,除此之外,一切属于形而上学的抽象知识,既不能视为科学,也不能视为哲学。③ 实证主义在其发展前期主要表现为不同阶段的实证主义,其后期分裂为不同的理论和流派,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学说和流派如经验批判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将实证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孔德、穆勒、斯宾塞为代表。他们认为哲学应研究实在的和有用的知识和经验。第二阶段是以马赫、阿芬那留斯为代表经验实证论。第三阶段以施利克、卡尔纳普、费格尔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 ⒈孔德的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是对旧“行而上学”即思辩哲学进行清算和对当时自然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产物,其基本原则是,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之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科学的对象以可被观察的资料为限,观察的东西都被分解为元素。科学的任务并非解释现象,而只是描述现象,在表述规律时,它所回答的不是“为什么”问题,而是“怎么样”的问题。④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深深地影响了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他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心理学脱离其附属的哲学而成为一门科学。正是在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冯特极力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经验”,认为心理学理当和物理学一样,把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知识心理学研究的是直接经验,物理学研究的是间接经验。?主张身心平行论?强调科学研究描述多于解释。?在方法论上,主张元素分析和实验内省。⑤此外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贡献还表现在以它为方法论指导的经典行为主义学派的形成。经典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明确了行为主义注重客观研究的观点。正如黎黑其《心理学史》中所说“行为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实证论的分析是正确的这个前提而前进的,它采用的方法和理论是

中国的四大宗教(内部使用,禁止外传)

中国的四大宗教 1.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 (1)佛教: A: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禅密]; B:小乘佛教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 (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 (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 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 (1)佛教: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2)道教:《道藏》; (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 (4)基督教:《圣经》;

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 (1)佛教:**; (2)道教:太极八卦图; (3)伊斯兰教:新月; (4)基督教:十字架; 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中国有哪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放、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回维哈柯,塔乌塔,东撒保)。 6、中国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藏传佛教? 藏蒙裕(固)纳(西)。 7、中国云南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傣德阿布佤)。 8、佛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9、印度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 要点提示:3个600年 (1)初600年(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原始佛教时期(200年);部派佛教时期(400年):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2)中600年(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大乘佛教时期; (3)后600年(公元7世纪——12世纪):密乘佛教时期。 10、佛教在世界传播的路线及教派: (1)以教义划分:大乘佛教(为主)、小乘佛教。

宗教人类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宗教的定义:.“宗教”这个词是外来词。“宗,尊祖庙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可 见,“宗”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基本含义在于人的祖先崇拜,在于一个家族的人对自己祖先的崇拜,而“教”字则是教化的意思。 从已有的宗教定义来看,学者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宗教下定义 第一,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有一个以神道为对象的信仰层面,因此宗教学者们把宗教理解为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 麦克斯·缪勒认为人们产生宗教意识的种子,乃是人们对无限存在物的认识和追求,因此,所谓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者的信仰。 宗教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最深层、最根本的根据是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因此,他给宗教所下的最低限度的定义就是“对于精灵实体的信仰”。 第二,有一批宗教学家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来规定宗教的本质 所谓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情感、行为和经验”。 英国著名宗教学者约翰·麦奎利认为,宗教中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人与神的交际和感通。 第三,有一批宗教社会学家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 在杜克海姆来看,宗教乃是“一种统一的信仰和行为体系,这些信仰和行为与神圣的事物,即被划分出来的归入禁忌的东西有关,它把所有信奉者团结到一个称为教会的单一的道德共同体之中”。 美国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把宗教定义为“人们藉以和生活中的终极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动的体系”。 第四,还有一批学者从宗教与文化的关系角度定义宗教。 美国宗教哲学家保尔·蒂利希认为,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就在于宗教。宗教构成一切文化的内部意义,宗教是文化的实质,文化是宗教的表面形式。 2、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又称宗教民族学或宗教人种学,是与人类学和民族学结合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主要利用田野考古学方法和宗教现象学理论来研究“原始宗教”或“无文字民族的宗教”。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狭义的宗教社会学,即以无文字体系之土著民族的宗教为其研究对象,以原始社会作为自己探讨、调查宗教问题的特殊领域的宗教社会学。 宗教人类学最初是从社会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中发展出来的。这一学科的奠基者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弗雷泽,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 3、世界宗教 世界宗教是指超越民族的地理环境、语言形式、生活方式和文化的限制,为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和共同信仰的宗教。它包括佛教(包括喇嘛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 4、宗教史学 广义的宗教史学即宗教学。狭义的宗教史学是其他宗教学分支的基础,它以各种具体宗教所经历的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勾勒其历史发展线索。因此,它与历史学、语言学和考古学有着特别紧密的联系。它是宗教研究中的历史描述、语言考察和考古实践。 5、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大致有这么几种主要形式: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偶像崇拜。 这些原始宗教形式归纳起来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自然力和自然物的直接崇拜,另一类是精灵和鬼魂的崇拜,因此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没有超出自然物的范围。 6、民族宗教 1. 民族宗教存在的社会实际上是民族集团所组成的早期国家,当时的民族宗教实际上是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 “存在在意识中的消融”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思想的核心。胡塞尔认为,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只是“自在的对象”并不是“意向对象”,但是能被我们直观把握的对象或者说“明白清楚的感知”的对象是我们的意识中构造自身的,超越人的内在意识或者说在人的内在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自身是不可能获得明见性的。因此,胡塞尔从思维的自明性出发,主张对一切事物的存在乃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存在问题作“悬搁判断”或者放到括号中去,存而不论,来追求哲学的绝对自明的开端。通过现象学的还原,给所有的超越之物贴上无效的标志,使“存在”回复到“意识”中,对象在意识中构造自身,回到纯粹现象本身,即“回到事实本身”。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意义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内容 如何认识这种既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的“自我意识”呢? 胡塞尔认为,这既不能采用传统哲学的方法,也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应采用他所特有的现象学的方法,即现象学还原法。所谓“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要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原到思维的直观认识,从超越的认识还原到内在的认识,亦即还原到纯粹的主体性上去。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说,“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说: 所有超越之物( 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 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胡塞尔谈到过多种还原,但主要有两种: 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他主张通过先验还原引导人们进入哲学的观点,通过本质还原引导人们进入本质的领域,从而使人们领会或把握先验的“纯粹意识”。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不分先后。 (一)先验还原 先验还原又称悬置( epoche) 或括号法。“悬置”这个术语来源于古希腊怀疑论哲学家,意思指中止判断或将判断搁置起来,对一切给予的东西打上可疑的记号这一点同笛卡尔的“我在怀疑”有异曲同工之处。胡塞尔借用这个术语来表示现象学对经验的事实世界采取的一个根本立场。例如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四大宗教

1.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 (1)佛教: a: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禅密]; b:小乘佛教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 (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 (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 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 (1)佛教: 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2)道教:《道藏》; (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 (4)基督教:《圣经》; 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 (1)佛教:**; (2)道教:太极八卦图; (3)伊斯兰教:新月; (4)基督教:十字架; 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中国有哪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放、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回维哈柯,塔乌塔,东撒保)。 6、中国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藏传佛教? 藏蒙裕(固)纳(西)。 7、中国云南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傣德阿布佤)。 8、佛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9、印度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 要点提示:3个600年 (1)初600年(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原始佛教时期(200年);部派佛教时期(400年):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2)中600年(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大乘佛教时期; (3)后600年(公元7世纪12世纪):密乘佛教时期。

为什么研究宗教

为什么研究宗教? 用中国民间宗教的特例略论宗教的理论和方法 欧大年 ( Daniel L. Overmyer )、范丽珠译 为什么研究宗教?回答这个问题就象回答“为什么研究文学”?或者“为什么研究音乐?”一样。人类文化活动的所有领域都是人类思想和想象力的表现。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对这些活动加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对宗教的研究更是如此,因为宗教的信仰和仪式是基于我们最深的希望和恐惧之上的,并出现于所有的文化中;对人们来讲,寻找人的意义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元素。事实上,几乎所有地方的考古发现都有证据表明,那些随葬品是蕴含着早期人类对来世的向往。因为宗教的象征和信仰能唤起各种隐藏于内心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在不同的方面又具有很强的力量,从而成为人类行动的动机。对于大多数人讲,宗教能够给予他们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平和爱;但是,宗教也会使某些人自视公正,而排斥其它人,甚至被用于为暴力辩护。显然,宗教具有双重的社会角色:整合性与破坏性,这样复杂的性格使得宗教研究显得越发的重要。 对宗教进行学术性研究的目的,是理解宗教活动和信仰作为社会和文化事实的意义,特别强调宗教对于一般信众的意义。多数宗教信徒相信那些无形的神和神灵,而这种信仰通过对偶像和抽象符号崇拜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常常要问: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信仰?这样的信仰对他们的意义是什么?这些思想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功能是什么?人们的宗教信仰具体地表现在各种仪式中,并且逐渐演变成为主导某个村子、某个教会或民族团结的群体意识。宗教的群体营造自己的崇拜场所、领袖,形成独特的形为方式,并能一代一代地相传下去;信徒们不断编织着有关自己和自己崇奉的神灵的故事,在某些传统中这些神话故事被文字拣拾起来,变成经卷和圣书;而这些圣书逐渐地演化成有关信仰的知识性的典册,以及宗教的哲学和神学。神话故事和民间宗教理论意在表现生活所富有的意义,告诉人们死亡是不足恐惧的。 这就是宗教传统在文化中建立的历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有的宗教甚至逐渐成为文化中的支配力量。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宗教传统支持着世俗国家或反过来得到

旅游宗教定义

第一部分旅游的定义 1.旅游活动自古就有, 信徒的朝拜、帝王的巡幸、文人雅士的游历都属于早期的旅游形式。 ——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2.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1927年由德国蒙根.罗德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3.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引起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强调旅游的综合性,指出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4.旅游发生在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地,旅游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工作和居住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该地的各种活动。 ——1974年英国学者伯卡特和梅特列克提出,强调了旅游本质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5.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中国学者于光远1985年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 6.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娱乐、运动、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等,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活动,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 ——世界旅游组织1995年对旅游的定义 7.旅游是要符合三个要素的:异地性,暂时性,综合性。即旅游是旅游者在一段时间内离开惯常环境所发生的所有活动。 ——艾斯特及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宗教的定义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 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 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由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宗教伦理和宗教圣地组成了今日的宗教文化景观。 ——颜亚玉 1. 宗教实在论(宗教的实质为神性感受) a) 新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年)的“绝对依 赖感”(‘a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 b) 神学家兼宗教现象学者奥托(Rudolph Otto,1869-1937 年)“对神性的感受”(‘the sense of the numinous’)

中国的四大宗教

第五章中国的四大宗教 一、单选 1、唐代扬州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日本生活了10年,按照中国的营造方式在奈良建( )。 A.招提寺 8.大钟寺 C.昭觉寺 D.大昭寺 2、天王殿是佛寺中的基本殿堂,大殿正面多供奉的是( )。 A.千手观音像 B.释迦牟尼佛像 C.大肚弥勒佛像 D.药师佛像 3、“谛听”是一种类似狮子的怪兽,据说它神通广大,能够照鉴善恶,察听贤愚,它是( )的坐骑。 A.大势至菩萨 B.观世音菩萨 C.地藏菩萨 D.文殊菩萨 4、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体系上仍接近于原始佛教的上座部佛教又被称为。 A.大乘佛教 B.小乘佛教 C.密宗D.禅宗 5、以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修行方式,以望升西方极乐世界为宗旨,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是( )。 A.禅宗 B.净土宗 C.华严宗D.天台宗 6、在明清两朝的册封扶持下,成为藏传佛教中执掌地方政权的势力最大的教派是( ) 。 A.宁玛派 B.萨迦派 C.噶举派D.格鲁派 7、普贤菩萨手持如意棒,身骑六牙白象,人称大行菩萨,相传其道场在( )。 A.山西五台山 B.四川峨眉山 C.浙江普陀山D.安徽九华山 8、东汉熹平年间,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以符水治病,号召和组织群众,所创教派为( )。 A.龙门派 B.全真道 C.正一道D.太平道 9、在元代,王重阳七大弟子分别开创全真道七个支派,其中以龙门派最为隆盛,其开创者是( ). A-马钰 B.谭处端 C.丘处机D.王处一 10、亲自为《道德经》作注,诏令天下读书人人手一册,并把男女道士均当作皇族宗室对待的皇帝是( )。 A·唐玄宗 B.唐高宗 C.宋真宗D.宋徽宗 11、魁星典型形象为一赤发蓝面鬼,一足立于鳌头之上,一手捧斗,一手执笔,“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被视为( )。 A.驱邪祛病的象征 B.发达富贵的象征 C.读书人应试得中功名的象征D.喜得贵子的象征 12、伊斯兰教的标记为( )。 A.太阳 B.新月 C.满月 D.十字 13、按照仙鹤形布局,又称“仙鹤寺”的清真寺是。 A.扬州礼拜寺 B.杭州真教寺 C.泉州清净寺 D.北京牛街礼拜寺 14、基督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督教是指其中的( )。 A.罗马公教 B.新教 C.东正教 D.正教 15、斋醮是指( )设坛祭祀的一种仪式,也称“法事”。 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 16、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典型的阿拉伯式清真寺是( )。 A.广州怀圣寺B.扬州仙鹤寺C.杭州真教寺D.泉州清净寺 17、在基督教的节日中,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是( )。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四大宗教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四大宗教 1. 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 (1)佛教: a: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 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 天华法,律净禅密]; b:小乘佛教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 (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 (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 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 (1)佛教: 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2)道教:《道藏》; (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 (4)基督教:《圣经》; 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 (1)佛教:**; (2)道教:太极八卦图; (3)伊斯兰教:新月; (4)基督教:十字架; 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中国有哪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放、乌孜别克 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 族的全称:回维哈柯,塔乌塔,东撒保)。 6、中国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藏传佛教? 藏蒙裕(固)纳(西)。 7、中国云南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 的全称:傣德阿布佤)。 8、佛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 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9、印度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 要点提示:3个600年 (1)初600年(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原始佛教时 期(200年);部派佛教时期(400年):上座部佛教(小乘佛 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2)中600年(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大乘佛教时期; (3)后600年(公元7世纪——12世纪):密乘佛教时期。10、佛教在世界传播的路线及教派: (1)以教义划分:大乘佛教(为主)、小乘佛教(为主)、密乘佛教(为主); (2)以传播路线划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 (3)以经典语言划分: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4)传播国家或地区: a、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密乘佛教主要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

讨论研究宗教学的必要性.

讨论研究宗教学的必要性 2007-08-02 02:27:11|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一起成长到今。在当今社会,尽管科学进步,新事物不断出现,但宗教存在的根源还在,在社会中仍然有它的影响。很多研究机构及高校都有相关宗教研究课题,甚至国家出经费研究宗教。那么为什么现代社会里还有人研究宗教呢? 一、当今世上仍然有多数人在信仰宗教。 联合国确认1987年7月11日为世界人口50亿日。根据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推算对50亿人口宗教信仰的粗略估计,全世界宗教徒约占世界总人数的83.1%,分布在158个国家和地区。存在信仰宗教的既有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社会主义国家,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同时信仰多种宗教的现象还有。在信仰宗教的人群中既有普通老百姓又有党和国家首脑,也有知识分子和科学家,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但无论是哪个国家和哪个民族信仰宗教的人群中工农劳动人民占绝大多数。 1.任何企图用人为的方式消灭宗教的愿望不可能实现,宗教只能自己灭亡。在当今世界有它的合理性,因它在一定程度上仍满足着人们的某种精神需要。特别是由于金钱至上,物欲横流和极端利己思想的泛滥,人们传统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以及以其为指导的生活方式等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着道德沦丧、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文化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以它特有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信仰、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制约作用,显示出他在现代社会存在的价值,成为当代一大社会需求。所以在有些地方宗教复苏的现象并不奇怪。 2.在当今世界还有很多人信仰宗教,联合国确认1987年7月11日为世界人口50 亿日。根据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推算对50亿人口宗教信仰的粗略估计,全世界宗教徒约占世界总人数的83.1%,分布在158个国家和地区。存在信仰宗教的既有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社会主义国家,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同时信仰多种宗教的现象还有。在信仰宗教的人群中既有普通老百姓又有党和国家首脑,也有知识分子和科学家,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但无论是哪个国家和哪个民族信仰宗教的人群中工农劳动人民占绝大多数。 1975年盖洛普对60几个国家实行秘密试验:印度第一、美国第二。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讲都提到过上帝。有很多英国、俄罗斯的例子,不一一列举了。这就说明尖端科学发达的现代社会宗教没灭亡反而和科学能和睦相处,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四大宗教对中国的影响

四大宗教对中国的影响 机电1009班 林硕 10222044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从我的22年生涯浅看四大宗教对中国的影响 当一个宗教能对整个国家产生巨大影响的甚至左右了国家的许多方面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所以,我更宁愿相信,至少在中国来说,宗教影响的只是一小部分的群体。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我想,这仅仅是因为,没有哪个宗教在中国是产生过深远影响,并独占鳌头,所以才有此一说。 本来就是个理工科的学生。如果硬要和一些专家们争论,那实在是不自量力了。所以,我想就我活过的这22年,我所遇到的一些人,我所去过的一些地方,我所亲身做过的一些关于宗教有关的事情。以此,来谈谈,宗教是如何影响了中国的一些百姓们。 在小时候,我是没有所谓宗教的概念。家里人所进行的宗教的活动,那时是不能理解的。我家位于福建的一个平凡的农村。当地的居民不同程度上都有点迷信。举得例子来说,在过去,若是某家小孩发烧了。叫大夫来家里看病,打了退烧针却还反复发烧。这时候,迷信的村民就会找一只干净的袜子或者别的能用于过滤水的容器,把一张符烧了之后的灰装在容器里。接着泡在一杯热水里。拿这杯水给家里发烧的小孩喝了,孩子就会“药到病除”。(有些时候还真“灵验”了。据说,有专家做过研究,发现灰里面含有某些物质竟然还对治感冒有点效果。真是造化。)我曾今也喝过的。 佛教与道教,着实有点分辨不清。对此,做了一番搜查。比较容易分辨的就是看人们拜的都是什么样的神佛。 比如人们比较常见的,如来佛祖,罗汉,菩萨,以及深入人心的济公等。至于神将关羽,我想不懂的人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是道教的。其实,关公是迦蓝佛,属于佛教的。道教所拜的,大多只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此所说的三清是后来定型的,众家说辞不一,在此不细说了。至于,土地公,龙王,石敢当,妈祖等,都属于民间的天神。 在此一整,算是对于道教佛教有些分辨力。 佛是有诞辰的。每当到了某位佛的诞辰,一些寺庙就会大张筵席。邀请周围的信佛者来为佛主们祝寿。饭菜是一年比一年丰盛,人也一年年的增多。特别是到了观音菩萨的诞辰,我奶奶那是都会去的。 佛教是我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一个宗教。我所去过的寺庙大小不一,或豪华破败不一,或香火鼎盛门可罗雀不一。印象较深的是,佛降寺,不知道始建于何年何月,不过从我能记事起,它就一直建设到现在。坐落在农村通往县城的马路边上。过去什么样子已不甚清楚,但如今已隐隐有一股恢弘的气势。香火鼎盛那自然是不用说的了。因为每次路过都会看一眼,虽然22年从没进去过,但是印象却是最深的。 接下来便是去年暑假去山西五台山的那次。与佛教最亲密的一次接触。4人一起徒步爬上了北台的顶峰。高原风光自然是美不甚收,相比南方的秀气山水,我更喜欢大气的草原或者大海。路途中,除了碰到一位同样是徒步去北台的来自台湾的大师,基本就没别的人了。还有牛马羊,当真是一片祥和。有缘的是,大师祖籍竟然也是连江。哦,我是福建连江的。给人一种冥冥之中一切皆注定的感觉。通过这位大师的引荐,我们有幸接受了北台顶上另外一位大师的讲课。据说那位大师是要当主持的,他的师父当时则是云游去了。像是台湾的大师一样四处寻访。 接着在台怀镇,我逛了大大小小的寺庙。在爬黛螺顶的路上,很多朝拜者都是一路跪拜的爬上顶的。有位僧人,衣着破旧,挎着一个破包,亦是如此。当时内心震撼,回去之后,这一幕幕,难以忘怀。 在寺庙里人们做的最多的便是上香与跪拜。人们敬神佛,敬天地。但是,五台山上那大师说,我们首先要拜的应该是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这句话,我永远忘不了。 佛教的目的是成佛,最基本的教义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恶的标准是十善业十恶

大学宗教学专业佛教方向学生书单

大学宗教学专业佛教方向学生书单 〇、入门类(上研前必读) 1 方立天、华方田:《中国佛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 2 李利安《白话金刚经》/《金刚经鉴赏》 3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 4 吕大吉《宗教学纲要》 5 杨曾文《佛教文化面面观》 6《道教文化面面观》 7 刘增慧《道家文化面面观》 8《基督教文化面面观》 9《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 10《儒家文化面面观》 11《中国思想史》 12《世界文化史》 一、基础类(硕士必读) (除原典外共24本) (一)佛教历史和思想 杜继文《佛教史》 方立天《佛教哲学》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魏道儒《佛教史话》 (二)宗教学理论 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 缪勒《宗教学导论》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 孙亦平主编:《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三)宗教史 牟钟鉴《中国宗教通史》 黄心川《世界十大宗教》 王美秀《基督教史》 金宜久《伊斯兰教史》 卿希泰《道教史》 李申《中国儒教史》 宗教研究中心《世界宗教总览》 (四)学术研究方法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荣新江《学术规范与学术训练》 严耕望《治史三书》 蓝吉富《佛教史料学》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 《中国宗教学30年》 (六)原典 《金刚经》 《维摩诘经》 《六祖坛经》 《四十二章经》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起信论》 《魏书·释老志》 《高僧传(选读)》 《大唐西域记》 《开元释教录》 《宗镜录(选读)》 《道德经》 《南华经》 二、进阶类(博士必读) (除原典外共33本)(一)原典

现象学教育学

当前的知识教育受实证主义主导, 不论是在科学知识教育领域还是在人文知识教育领域, 理性都被视为一种优越性的存在。“主客二分”作为理性的前提, 在理论层面, 常常分割真实世界和抽象世界、他者世界和自我世界, 造成两个世界之间的分裂和对立; 在实践层面, 则表现为知识的世界高于情感的世界, 真理的世界高于生活的世界, 并时常浓缩为“知性至上”、“课堂中心”等传统知识教育观。知识教育萎缩为单一的逻辑架构, 变得苍白而单调。知识教育的生命特质、情感态度和个体体验不显。随着对教育认识的逐渐深入, 人们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变为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现象学教育学即是这种转变的重要代表, 因其“深度实践”的理论品性, 如今, 已成为较有影响的思想体系。它的崭新视野, 为我们重新解读知识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我们解决知识教育中存在已久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一、理论的梳理与探析 胡塞尔本人将现象学定义为“一种有关现象态度上的、先验的、纯粹的意识体验的本质学说”。其基本精神是“朝向事实本身”, 在认识论上, 则可以概括为“对本质的直觉”。[1]现象学教育学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 把现象学“对本质的直觉”作为探索教育的基本方法, 把现象学“回归事实本身”的精神作为教育研究的基本精神。经兰格威尔德、奥凯、范梅南、史密斯等人的不懈努力, 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思想体系。 (一)直面“生活本真”的思维路向 现象学教育学首先对传统教育中的实证思维进行了反思。所谓“实证”, 大体包括四层意思: 一是指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 二是指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三是指肯定的而不是犹疑不定的; 四是指精确的而不是模糊的。由此, 实证主义研究的就是真实、有用、肯定和精确的知识, 即关于完全可由经验加以证实的现象的知识。[2]它强调的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认为不同的教育现象, 作为事实可单独抽离出来, 做分离式的研究。在这样的思维路向下, 拥有“奥卡姆剃刀”成为至高无上的荣耀。与实证主义不同, 现象学教育学则主张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感性体验, 而不是沉重的本体论或认识论问题, 它着重的是具体教育经验的反思而不是理论的抽象和形而上学。兰格威尔德把现象学教育学的研究称为“家庭、厨房、街道式”的研究, 提倡对教育生活中的“真现象”的体验并从中探索教育的奥秘、联系和本质的东西。用我国现象学者张祥龙的通俗解释是:“不要一开始你就满脑子的概念构架,老师怎么说, 柏拉图怎么说, 亚里斯多德怎么说, 康德怎么说, 你不用管那个, 现象学的基本态度是首先朝向活生生的事情本身, 你自己挣开你的眼睛去看、去听、去直观, 然后从这里头得出最原本的东西。” [3]范梅南也认为,“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 而应该在生活的世界中去寻找”, 教育学存在于“极其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4]同样批评了教育学的理论化、抽象化倾向, 主张教育研究应该指向事实本身。 (二)注重互动、反思的“体验研究” 至今, 现象学教育学“体验研究”的理论视角已得到公认。体验也是现象学教育学探讨的核心内容。范梅南甚至认为,“所有进入我们意识领域内的东西都必然在我们的生活体验之内”。 [5]什么是体验?在现象学那里, 体验首先是一种关切的态度。它意味着体验者关注现实生活, 关注被体验对象的存在, 愿意倾听对象即将向体验者传达的一切内容。体验者有兴趣给予对象一个自我呈现、自我展露的机会, 对对象充满着善意, 并与之建立起友好尊重、彼此信赖的关系。其次, 体验是体验者与对象之间的彼此开放。由于对象不再被当作纯粹不变的客观存在, 而是和体验者一样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因此, 在体验的过程中, 体验者与对象彼此开放, 以相关的主题为线索交换信息、交换意义, 同时也交换尊重和同情。再次, 体验是体验者与对象的共生。共生不仅仅因为体验过程中双方交换的信息、意义、尊重和同情将以整体的形式推动着体验的继续, 更重要的是由于双方都怀着对体验过程中建设性的重构及在体验完成之后生成新的自我的强烈期待———这种期待只有借助对方才能达成, 因此双方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