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以冲突的宗教因素

巴以冲突的宗教因素

巴以冲突的宗教因素

[摘要]本文从巴勒斯坦与阿拉伯人、犹太人的宗教和民族渊源,分析了两者在中东地区就巴勒斯坦地区的冲突问题。简要叙述了巴勒斯坦问题的核心——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并分析了宗教因素对巴以冲突的现实影响,以此为基点,提出了从宗教角度解决巴以冲突的一些可能性。

[关键词]巴勒斯坦伊斯兰教犹太教

1 引言

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连结处,是全球最重要的海、陆、空交通枢纽、最繁忙的通道之一,其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历史以来都是世界霸主强争夺战的目标。且近代文明的发展依赖于对石油的开发利用,而中东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它在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也牵动着工业国家的经济命脉。

抛开外部力量来看,中东地区的权力大致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首先是阿拉伯世界,其次是伊朗,再次是以色列。三股力量由于历史、宗教和领土等原因,在其内部或相互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

政治概念上的中东问题系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巴以冲突。中东问题是列强争夺的历史产物,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热点问题,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在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委任统治,同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由于巴勒斯坦土地极度不公平的分割,15日,阿盟国家军队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占优势,但是停火后以色列接受来自美国的大笔援助,以及阿拉伯军团的英国指挥官指挥部队撤离战场,导致阿拉伯国家战败。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由于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后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以色列发动战争与埃及争夺通行权。为了控制蒂朗海峡,

以色列联合运河原持有人英法两国的军队向埃及发动进攻,意图重新控制运河。埃及战胜。次年3月,以色列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日战争。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法塔赫”。所以,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而占领巴勒斯坦,成为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原因。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以色列战胜。

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阿拉伯国家称“斋月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或“十八天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土地,将数百万巴勒斯坦人民赶出家园,并占领大片阿拉伯国家土地。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被动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由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入黎巴嫩从事抵抗占领活动,同时以色列为了在黎巴嫩扶植一个亲以色列的基督教政权,进而悍然入侵黎巴嫩。

本文主要基于宗教视角探讨以巴以冲突为核心的阿以矛盾。

2 巴勒斯坦的历史

巴勒斯坦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有一批从阿拉伯半岛迁来的半游牧部落迦南人在此定居。公元前2000年前,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国家,称为迦南国。后来,爱琴海沿岸的腓尼基人来到巴勒斯坦沿海地区建立了“菲尼西亚”国家。

犹太人和巴勒斯坦最早的联系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是犹太人祖先希伯莱人的始祖。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亚伯拉罕后裔的部落群,从幼发拉底河沿岸迁徙到巴勒斯坦。这个希伯莱游牧民族到达巴勒斯坦后很快吸收了迦南文化,开始定居。公元前1025年左右,希伯莱人在巴勒斯坦部分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希伯莱人的王国。后来继承王位的大卫对以色列各部落实行了统一,并于公元前1006年征服了耶路撒冷,将其定为首都,称之为大卫城。

公元前585年,巴比伦王国攻入犹太王国,耶路撒冷遭洗劫,所罗门圣殿被毁,犹太人遭驱逐,数万人作为俘虏被流放到巴比伦,开始了犹太史上的“巴比伦之囚”时代。公元前

2世纪初起,罗马帝国不断向东扩张,于公元前63年先后占领了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并于公元1~2世纪间残酷镇压了当地人民和犹太民族举行的三次大规模起义(史称“犹太战争”)。有150多万犹太人惨遭杀害,余者大部分都被逐出巴勒斯坦。在此后的2000多年中,他们开始向世界各地流浪,主要是去英、法、意、德等西欧国家,后来又大批流向俄国、东欧和北美国家。这便是犹太人的第三次大离散,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了1400多年的历史。

3 巴以冲突的宗教文化背景

无论是对阿拉伯人、还是对犹太人来说,巴勒斯坦在他们各自的宗教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都与这块不足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着深厚的宗教渊源,这在他们各自的宗教经典《古兰经》和《旧约》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考证材料。

3.1 犹太教与巴勒斯坦地区的渊源

根据犹太教的经典,也就是后来由基督教所继承的《旧约》部分记载,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就是在“迦南地”,代表全体犹太人与上帝“立约”,表示要永远做上帝的子民,永远侍奉上帝。而上帝也慷慨地将“迦南地”许给了犹太人,并让犹太人的后裔在这块土地上“永远为王”。这就让犹太人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应许之地”的观念, 即认为巴勒斯坦是上帝答应赐给犹太人的,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 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 不管身在何处, 内心总是念念不忘这块“应许之地”,不忘这块“祖先的家园”。

3.2 伊斯兰教与巴勒斯坦地区的渊源

阿拉伯人与巴勒斯坦的宗教渊源也是相当深厚的。据考证,巴勒斯坦地区历史上的最早居民是阿拉伯人的一支,叫做“迦南人”。阿拉伯人长期在巴勒斯坦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公元 7 世纪,伊斯兰教产生并很快成为阿拉伯民族的全民信仰,巴勒斯坦作为阿拉伯帝国的领土也迅速成为真主安拉的领地, 成为全体穆斯林捍卫的宗教圣地。在之后的历史中,任何异教徒企图控制巴勒斯坦, 都是全体穆斯林不能容忍的。中世纪,为了保卫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曾经顽强地抵御了欧洲十字军的进攻,进行了长达200年的战争。因此,与犹太人一样,阿拉伯人,尤其是长期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也对这块土地充满着宗教执着。3.3 耶路撒冷问题

可以说,“全世界很少有城市能够像耶路撒冷这样,它的存在除了宗教,似乎没有什么别的意义。在这里,除了宗教,一切似乎都不重要。在耶路撒冷街头,很少看到人们行色匆

匆为衣食前程奔波的情景。人们在这里生活,为的是一种内心的宁静”。①耶路撒冷之所以成为世界三大宗教的摇篮与圣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罗门造殿”、“耶稣复活”、“穆罕默德登霄”这3个极具原型意味的辉煌传说,其中与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有关的分别是“穆罕默德登霄”和“所罗门造殿”:

相传所罗门建造了圣殿后就将约柜运到圣殿,“上帝宝座之地”的建成,昭示着上帝地位在耶路撒冷终被确立,上帝的福祉会永远佑护大卫家族,圣殿的建造就这样将耶城与上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昭示出人类将上帝与凡人、信仰与世俗、精神与物质完美统一的壮举,圣殿的约柜更成为人类笃守“诚信”的最有力见证。尽管圣殿被毁,且约柜难觅,但残存的“哭墙”遗迹既是流离失所的犹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人类不屈服于命运支配的厉志所在。

因此犹太教视耶路撒冷为至高无上的宗教圣地。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 每日祈祷都要朝向耶路撒冷的方向朝拜, 祈祷时以“来年返回耶路撒冷”为祝福语。以色列前总理本·古里安曾经说过一句代表犹太人心声的话:“没有耶路撒冷的以色列, 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据说先知穆罕默德于621年7月27日夜晚在天使引领下,由麦加禁寺乘仙马夜行至耶路撒冷远寺,将“布拉格”天马拴在“哭墙”处,踩陨石登天,接受真主的启示后返回人间。“登霄说”表明凡人依靠强大的精神信仰创造了人定胜天的奇迹,唯有创造过如此壮举者才能使蒙昧的阿拉伯民族走向世界文明,缔造出灿烂无比的伊斯兰文化,人类征服广阔发展空间的凌云壮志也可略见一斑。

因此对于穆斯林们来说, 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中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第三大圣地。为纪念此事而修建的阿克萨清真寺, 是伊斯兰历史上的第二座清真寺。穆罕默德曾经示意, 到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朝觐并祈祷一次, 相当于在其它清真寺祈祷 500 次 (位于麦加和麦地那的圣寺除外)。所以, 来耶路撒冷, 朝拜阿克萨清真寺, 聆听真主的声音, 就成了无数穆斯林一生的梦想。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宣称, 耶路撒冷是他们“永恒的首都”。一座城市,成为两个国家的首都,世所仅有。因此,耶路撒冷的归属去向, 已经成为巴以谈判中最棘手、最敏感的问题, 成为巴以冲突的焦点。

4 宗教因素对巴以冲突的现实影响

4.1深厚的宗教渊源导致巴以冲突宗教化

①聂晓阳著:《在耶路撒冷的日子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宗教传统极强的民族。犹太教是犹太人的民族宗教,犹太人几千年来流散在世界各地, 他们没有被其他民族同化,而是以强者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的犹太教的信仰。可以说,没有犹太教,就没有犹太民族;没有犹太教,就没有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也就不会有今天叫做以色列的这个国家。阿拉伯人几乎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和宗教几乎合二为一。他们对巴勒斯坦的保护,不仅是捍卫国家主权,更是在履行神圣的宗教义务。宗教对这两个民族的独特影响,已经渗透在了他们的政治、历史、文化乃至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巴以之间的领土争端必然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呈现出明显的宗教化特点。

4.2广泛的宗教联系导致巴以冲突国际化

犹太人统一的精神信仰,使得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问题上非常的团结,犹太复国主义得到了来自全世界犹太人的大力支持。在多次阿以战争中,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一千多万犹太人不仅出钱出枪,而且还有数万犹太人组成志愿队前往以色列直接参战。此外,美国等国家的一些犹太院外游说集团还大力开展游说活动, 争取所在国政府在巴以冲突中支持以色列。美国的长期亲以政策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目前, 美国是世界上犹太人最集中的地方, 大约有 700 多万犹太人生活在美国。美国的犹太人社团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院外游说集团, 对美国的对外政策有着重要影响。

而伊斯兰教则是一种政治性极强的宗教,与国家政权关系非常密切,许多伊斯兰国家立其为国教。对穆斯林而言,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长期居住的地方,是穆斯林第三大圣地,任何异教徒企图控制它都是不可容忍的。因为按照伊斯兰教法,如果伊斯兰土地被敌人占领,生活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穆斯林均有义务为解放这块土地而奋斗。这种宗教特性使整个伊斯兰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巴勒斯坦问题更被全球穆斯林视为“当今伊斯兰世界面临的最重大问题”。因此,1948 年以色列刚刚成立,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军队就联合发动了对以进攻。随后又先后发动了 1954 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1967 年的“六五战争”、1973年的十月战争和 1982 年的黎巴嫩战争。无处立足的巴勒斯坦各抵抗组织则分散在阿拉伯世界的各个国家之中,从事反以斗争、设立办事机构和训练营地,并接受了这些国家的大量援助。

可见,以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为纽带而形成的广泛的宗教联系,使得巴以冲突几乎演变成了全世界犹太人与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共同冲突,使得巴以冲突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特点。4.3强烈的宗教情感导致巴以冲突极端化

统一的、坚定的宗教信仰必然产生强烈的宗教情感,而这种强烈的宗教情感控制不当则

会引发过度的宗教狂热,从而引发一系列过激行为。巴以冲突中的许多血淋淋的事件正是沿着这样的轨道产生的。1995年 11 月, 以色列前总理、巴以和平的先驱者之一拉宾遇刺身亡, 使初见曙光的巴以和平又蒙上了阴影。拉宾之死正是巴以冲突进一步极端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刺杀拉宾的凶手贾伊尔·阿米尔是一个典型的充满宗教狂热的犹太教极端分子, 是以色列全国宗教党的成员, 他自称是依照犹太教教义、奉上帝之命杀死叛徒拉宾的。同时, 在巴勒斯坦一方, 由于同以色列的对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经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耻辱和挫败, 这强烈地刺激了他们的宗教情感。在巴勒斯坦内部, 逐渐产生了许多带有宗教恐怖色彩的抵抗组织, 如哈马斯、杰哈德、阿克萨烈士旅等等。这些组织都反对中东和平进程,鼓吹“圣战”,频频制造恐怖行动和流血事件。巴以双方强烈的宗教情感正在促使巴以冲突越来越呈现出极端化的色彩。

5 宗教伦理在解决巴以冲突中的可能性

5.1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有着共同的宗教渊源

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同属于亚伯拉罕诸教。并且伊斯兰教的产生与犹太教有着很大的联系。穆罕默德的成长经历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犹太教的影响。他不仅吸取了犹太教的很多知识,并且和一些犹太教信徒有过交往,这些在他创立伊斯兰教过程中都有所体现。由于有着共同的渊源,两个教派在某些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在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经典著作中的传说和故事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在他们各自的经典著作中的传说和故事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这些故事中的很多人物其实都是同一个人,只不过是音译不同而已。然而,在穆斯林看来,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并不完美,是“原始神启的有缺陷的版本”。

5.2伊斯兰教伦理思想和犹太教伦理思想的共性②

5.2.1伊斯兰教伦理思想中所提倡的和平、宽容

伊斯兰教的名称在阿拉伯语中的解释为“和平”的意思,在阿拉伯语中Islam就是和平的意思,以和平命名一种宗教而不是以其发祥地或创立者命名,可见和平对伊斯兰教的重要意义。伊斯兰崇尚和平,反对战争和仇恨,普通穆斯林之间的问候语也常常是对对方平安的祝福。因此,穆斯林对和平的追求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渴望。和平在伊斯兰的教义中也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平在《古兰经》中也是多次出现和强调,经文中多次提到和平。如:“我们有我们的行为,你们有你们的行为。祝你们和平!我们不求愚人的友谊。”(第28章第55

②观点来自于张勇.宗教伦理在解决巴以冲突中的价值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09.

节)伊斯兰教崇尚和平,在穆斯林看来,安宁的生活是他们的最高追求,正如穆罕默德所说的那样:“穆斯林是指他人能从其手和舌得到安宁的人。”

此外,《古兰经》倡导宽容待人,并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美德。里面说到:“敬艮的人,在康乐时施舍,在艰难时也施舍,且能抑怒、有能恕人。真主是喜爱行善者的。(第3章第314节)伊斯兰教并不是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宽容与博爱。

最后,伊斯兰教对宗教信仰保持了开放的念度,容忍宗教信仰自由。这是伊斯兰教宽容态度的最好体现。伊斯兰教中认为,人应该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既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

5.2.2 犹太教倡导“爱邻人”的思想

犹太教全部犹太人信奉的宗教,它集中体现了犹太民族的特点,但是犹太教也是一种普世宗教,把上帝看作是全世界的神。上帝不仅是犹太人的神灵,也是全世界的神灵,上帝是要拯救全部人类的,而不是局限于犹太人,上帝的旨意是让世人共同获得幸福的苦之上,这种做法是违背上帝旨意。基于此中伦理思想,建国后的以色列产生了一些温和,崇尚和平的政治家,拉宾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犹太教中所倡导的“爱邻人”与“爱上帝”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摩西十诫”在犹太教里占有重要的地位,里面将“爱邻人”与“爱上帝”联系在一起。正如中国学者徐向群所指出的:“爱上帝与爱邻人是一致的,后者是对前者的肯定与延伸,表达与结果。”犹太教还着重指出要“爱人如己”。犹太教认为认得外表模样是来自于上帝的形象的,世人都是上帝创造的,世人之间都存在着感情联系,所以说人们之间的亲情一定多于仇恨和猜忌,世人之间的爱是博大的,是没有界限的。犹太教认为不应该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使他人被迫接受自己的行为和意识,对他人要充满怜爱之心,是世人都能够生活在和平公正的环境中。对于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5.3两种宗教伦理的共性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都是伦理型宗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也不例外,如果没有伦理因素,不仅宗教生活将会失去精神支持,而且整个宗教信仰乃至人类社会文化也将失去道德基础。

伊斯兰教所主张的和平、宽容与犹太教所主张的“爱邻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古兰经》中许多经文告诫人们要与人为善,倡导善行感化,要宽容待人。哪怕敌人用恶劣的言行对待你,你也应用最优美的品德去感化他。《古兰经》认为这种感化是能奏效的,“善恶不是一样的。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那么,与你相仇者,忽然间会变得亲如密友”。通过善行感化来缓和敌我矛盾,最后趋向大同,《古兰经》所倡导的这种宽容与犹太

教所宣扬的爱邻人不无相同之处。“爱邻入”的要求也是要宽容的对待身边的每个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犹太教伦理特别强调“爱人如己”。因为上帝明确的要求犹太人“要爱自己的邻人,像爱自己一样”。(《利未记》第19章第8节)犹太教中所指的“邻人”并不是指犹太教徒,而是指广义的全人类。只有真正做到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也就会宽容别人。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有着共同的宗教渊源,两教应该通过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来增加彼此间了解和信任。虽然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信奉的是不同的宗教,但是无论是在伊斯兰教还是在犹太教中都包含着对美德的崇尚,体现出人人平等、民族平等、众生平等、和平共处的伦理思想。生活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就是这样一对不可能分开的邻居,他们彼此互为“邻人一,他们应当从各自的宗教伦理角度来反思自己的言行,摒弃猜疑和敌视。就像上帝和安拉所要求他们的那样。要爱自己的邻人,像爱自己一样”,用彼此的真诚去感化对方,以暴制暴是永远不能换来和平的。从现实来看,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开始需求对话和合作。长期以来,巴以双方的冲突给人们带来了众多的苦难,也便很多无辜的平民在冲突中丧生。惨痛的经历和鲜血的代价都在促使双方重新思考,也使更多的国家和个人从宗教的角度来寻找双方和解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张勇.宗教伦理在解决巴以冲突中的价值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 汪舒明.美国基督教锡安主义的发展及影响[J].世界民族,2006,(4):22-30.

[3] 郭荣刚.犹太教与以色列国家价值观的形成、纯化、普及和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9.

[4] 沈文辉.宗教认同与冷战后的美国中东政策[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5):11-15.

[5] 王俊荣.中东恐怖主义发展中的宗教与战争因素[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0-56.

[6] 沈文辉.从宗教视角透视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的悖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5):15-21.

[7] 周云霞.中东热点问题与民族宗教因素[J].当代世界,2007,(9):19-21.

[8] 马丽蓉.耶路撒冷问题文化探源--对巴以新争端的思考[J].西亚非洲,2005,(6):34-39.

[9] 赖练.1978年“戴维营和平协议”及其成败原因[D].上海大学,2005.

[10] 李站稳.犹太民族心态与巴勒斯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2.

[11] 王超.巴以冲突之文化渊源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11):139-142.

[12] 许准.千年死结——阿以冲突溯源[J].军事历史,2006,(9):14-19.

[13] 马守途.巴以民族冲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