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贸易引力模型_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

贸易引力模型_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

贸易引力模型_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
贸易引力模型_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

2006年第4期经济经纬 ECONOM I C S URVEY N o.4 2006

贸易引力模型: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

张 昱,唐志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摘 要:作者在采用并修正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验证了决定中国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GDP总量)、人口、空间距离和贸易政策等,并通过Be ta系数检验证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贸易潜力分析,说明中国目前应当充分重视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同时积极调整贸易结构,改善贸易增长方式。

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贸易潜力;B eta系数

作者简介:张昱(1971-),女,湖南株洲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唐志芳(1981-),女,湖南安仁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04级研究生。

中国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4-0044-04收稿日期:2006-04-03

本文旨在构建一个适当的分析框架来考察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状况,定量估计和分析影响双边贸易的因素,并从总量上测算我国的贸易潜力,从而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本文采用 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与30个最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及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关于贸易引力模型

贸易引力模型(Trade Gravity M ode l)是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分析双边贸易流量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国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者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T ij=AG i G j/D ij

其中T ij是双边贸易额,为进出口的总和;G i是国家i的GDP;G j是国家j的GDP;D 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 A是比例常数。

尽管表述形式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贸易引力模型在解释双边贸易问题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可以解释很多传统经济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后,许多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扩展性研究,例如L i n ne m ann[5](1966)将人口变量加入引力模型,这些研究使得贸易引力模型在原始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贸易引力模型的形式逐渐趋于完善。

二、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建立

本文将以过去的学者对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为基础,根据中国双边贸易的实际情况,试图建立反映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基本的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自然对数形式一般表述为:

l n T ij= 0+ 1lnG i G j+ 2lnD ij+ (1-1)式中 0为常数项, 为随机误差项,系数 1和 2反映了T ij对G i G j和D ij的弹性。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同时考虑到中国具有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且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等的基本情况,在模型(1-1)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并作必要的修正,建立适合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该模型对模型(1-1)的扩展和修正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除了GDP和距离这两个基本变量外,引入人口作为解释变量。L i n ne m ann的引力模型包括了人口变量,但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应采用人均GDP来代替人口变量,因为人均GDP除了包含人口规模的基本内涵外,还反映经济发展程度,代表性需求水平和要素禀赋比例等。作者在分析中试采用人口变量代替人均GDP

变量重新进行回归,结果几乎相同(系数相似,符号相反)。这说明使用人口和人均GDP中的任一变量均不会影响本文回归检验的功效。所以,本文在该模型中直接采用了人口变量。

2.除人口外,还引入另外两个内生变量???国土面积和双边人均GDP之差的绝对值作为解释变量。前者是考虑到国土面积和空间距离同属于地理因素,因此可以把面积这一因素作为空间距离在国内的延伸。后者则表示由人均收入水平决定的双方需求水平的接近程度,从而反映所谓的 林德效应,即是否有重叠(o verlappi n g)的代表性需求。该值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人均收入差距越小说明代表性需求越容易发生重叠,于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可能性越大。

3.引入贸易政策和 是否发达国家两个虚拟变量。这里贸易政策泛指国际贸易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框架,考虑到APEC作为一个环太平洋地区、跨越五大洲21个国家的一致性贸易制度,且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多是APEC成员,所以将 是否是APEC成员作为代表贸易政策的虚拟变量。另外,用一般判断上 是否发达国家反映伙伴国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别。两个变量均设置为DAM I变量,即如果答案是 是则赋值1, 否则赋值0。

4.由于该模型的出口国固定为中国,且所选用的仅为截面数据,因此中国的GDP、人口和面积都是常量,对回归结果没有影响,因此只需考虑贸易伙伴的GDP、人口和面积。

通过这些扩展和修正,在模型(1-1)的基础上,建立适合中国双边贸易的模型为

l n T j= 0+ 1l n G j+ 2l n D j+ 3lnP j+ 4lnS j+ 5lnII T+ 6APEC+ 7DC+ (1-2)式中T j指中国与贸易伙伴j国的双边贸易额(进出口总额);G j,P j和S j分别指j国的GDP,人口和面积,;D j 指中国与j国之间的空间距离;II T指中国与j国的人均GDP之差的绝对值;APEC和DC分别反映贸易伙伴国是否为APEC成员和发达国家。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模型只是在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的,该模型中的解释变量是否具有显著性,是否能够解释中国的双边贸易,还需要具体的实证检验。

三、数据处理及实证检验

由于涉及较多国家的数据,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03年中国与30个最大贸易伙伴的截面数据进行引力模型的回归测算,其结果将表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决定方程。这30个贸易伙伴地处世界各地,而且中国和这30个最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额占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将近90%,基本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

1.双边贸易的影响因子:多元线形回归分析

运用计量软件Ev ie w s3.1对所得数据#依据模型(2)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首次回归结果如下: l n T j=14.31+0.71l n G j-0.54l n D j-0.08l n P j-0.10l n S j+0.02lnII T+0.83APEC-0.32DC

(7.91) (3.12) (-2.46) (-0.38) (-1.43) (0.15) (3.38) (-1.00)

R2=0.810 F=13.416 DW=2.092(1-3)

从以上结果来看,尽管总体拟合优度良好,但变量l n P j,l n S j,l n II T和DC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太小,所以不能通过严格的t检验。也就是说,人口、面积、人均收入水平相似度和经济发展阶段差异这四个变量并不是显著变量。在(1-3)的基础上依次剔除lnII T和l n S j,得到方程:

l n T j=15.36+0.79l n G j-0.72l n D j-0.24l n P j+0.74APEC-0.42DC

(9.29) (6.08) (-4.02) (-2.50) (3.15) (-1.36)

R2=0.793 F=18.335 DW=1.908(1-4)

结果发现,由于人均收入水平相似度与人口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因此随着前者的剔除,后者的t检验值由原来的不显著变得显著了。在(1-4)的基础上继续剔除DC得

l n T j=15.99+0.66l n G j-0.76l n D j-0.18l n P j+0.80APEC

(9.80) (7.10) (-4.21) (-2.07) (3.40)

P值=(0.0000)(0.0000)(0.0003)(0.0491)(0.0023)

R2=0.776 F=21.710 DW=2.030(1-5)

ARCHL M(1)=0.11 ARC HLM(2)=045

L M(1)=0.27 L M(2)=0.61 W hite(有交叉项)=15.96(0.25)

表1 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l nT l nG l nD l nP A P

ln T1.0000000.514086-0.4515580.1703310.508990

l nG0.5140861.0000000.2871790.448559-0.094862

l nD-0.4515580.2871791.0000000.040435-0.501062

lnP0.1703310.4485590.0404351.0000000.160011

AP0.508990-0.094862-0.5010620.1600111.000000

从表1各项统计检验指标来看,各参数估计值都显著不为零,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F检验显著,不存在自相关、异方差。此外,表1中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的最大值为0.514

2.各影响因子的相对地位:B eta系数分析

在计量模型中,我们需要搞清各个解释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或者比较因变量对各个解释变量的敏感性。由于偏回归系数与变量的原有单位都有直接的联系,彼此不能直接比较,因此可以将偏回归系数转换为Beta 系数。B eta系数是按照解释变量的标准差与因变量的标准差之比对估计的斜率系数进行调整得到的、与测定变量的单位无关的无量纲值,可以用于直接比较,以确定计量模型中解释变量的相对重要性。转换公式如下:

^

j=^

j

S x j

S y

=^

?(X ji-X j)2

?(Y i-Y)2

(j=1,2,%,k;i=1,2,%,n)

计算得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重要性结果如下:

Beta(G j)=0.11,B eta(D j)=0.25,B eta(P j)=0.03,Beta(APEC)=0.34

对上述结果中最小的Beta(Pj)作标准化处理,取值为1,则相应地B eta(G j)=3.67,Beta(D j)=8.33,Beta (APEC)=11.33。这说明在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影响因子中,按照影响的重要性排序,有APEC>D j> G j>Pj。APEC成员国地位对双边贸易影响程度最高,是人口因素对双边贸易影响程度的11.33倍;其次是空间距离,是人口因素对双边贸易影响程度的8.33倍;再次是GDP水平,是人口因素对双边贸易影响程度的

3.67倍。

四、主要结论

经由上述分析,我们揭示出一些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未能涉及和解释的贸易现象:

1.决定中国双边贸易模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贸易政策因素、贸易伙伴国的与中国的空间距离、经济规模(GDP总量)和人口因素

这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将国际贸易主要归结于各国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差异的结论并不一致。尽管这里存在模型设置的原因(本文的模型的解释变量并未将比较成本差别考虑在内),但整体拟合优度显示,本文所建立的模型确实在相当的程度上能够对中国的双边贸易模式作出解释。

2.区域性经济集团对中国对外贸易具有重大影响

从Beta系数来看,APEC的影响力度超过了GDP总量、人口、空间距离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影响程度,与APEC成员的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一个可以佐证的事实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都是APEC成员国。这一分析结论揭示出一个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未能涉及和解释的、贸易实践领域近几十年来出现的新特征???区域性经济集团对当代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由于本研究仅将贸易伙伴国是否为APEC成员作为贸易政策的惟一指标,而实际上影响双边贸易的制度安排(包括各种区域经济组织)还有很多,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尽管如此,研究结论还是给我们足够的启示,中国应以与APEC等区域性经济集团的贸易经济合作为立足点,更为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3.贸易伙伴的经济总量和空间距离是决定中国与各国的双边贸易额的重要因素

GDP和距离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66、-0.76,说明中国倾向于同经济规模大、地理上临近的国家进行贸易。这一结果似乎说明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模式更接近强调规模经济的新贸易理论,而非强调资源禀赋差异的传统贸易理论。此外,对距离变量的分析结果符合比较成本理论的内在逻辑。

4.在对中国的双边贸易模式的检验中,伙伴国人口规模与双边贸易流量负相关

我们认为人口对贸易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人口增长往往带来国内分工的深化,从而产生国内分工对国际分工的替代、国内生产对国际贸易的替代,减少了贸易量;另一方面,过多的人口往往降低人均收入水平,从而降低了贸易伙伴当前的进口需求。所以,人口与双边贸易额呈负相关。

5.伙伴国的国土面积,人均收入水平和与 是否发达国家均不存在显著影响

国土面积对贸易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国土面积可以理解为空间距离因素的延伸,面积越大,进出口贸易在国内的运输成本越高,导致国际贸易减少;另一方面,国土面积越大,国内资源越多,贸易可能性增加;其综合影响不显著。人均收入水平和 是否发达国家两个变量的经济含义部分地为GDP、是否APEC成员等变量所涵盖,可以舍弃。模型尚有未被解释的部分,可能从不便量化的双边政治、历史因素上得到说明。

五、贸易潜力的测算及启示

依据上述模型,可以预测中国与各贸易伙伴间的贸易额。将中国的实际贸易额(T j)与模拟值(T'j)进行比较。若实际值低于模拟值,则称之为贸易不足,相反,则属于贸易过度。采用方程(1-5)来模拟中国2002年的贸易潜力,得0.941可知,中国的对外贸易已达到饱和状态。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仅就贸易总量进行研究,并未涉及贸易结构研究。所谓 饱和状态很可能是对 低成本、数量扩张型的贸易增长方式走到尽头的证明。因此,中国经济在 十一五时期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扩大内需的基本战略,将国内市场作为 十一五期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新的增长源。同时,仅从增加贸易这一目标来看,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有必要将区域经济合作提高到战略高度,市场多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两条腿走路,共同带动贸易增长。

#本文的数据来源分别是:

中国和30个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单位:万美元)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GDP(单位:亿美元)和人口(单位:万人)的数据来源于&国际统计年鉴?,GDP按照当前汇率的名义收入指标而非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与各贸易伙伴的人均GDP 之差的绝对值(单位:万美元/人)在此基础上计算。

中国和各贸易伙伴间的空间距离(单位:公里)指中国的首都北京和各贸易伙伴的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该数据来自网站www.i ndo.co m中的 距离计算器(D istance Ca lcu l ato r)。

面积(单位:平方公里)来自&中国人口年鉴?。

判断各国是否为发达国家时,采用联合国分组标准。发达国家和A PEC的数据来源于&国际统计年鉴?的编者说明。

参考文献:

[1]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J].世界经济,2001,(2).

[2]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

[3]姜书竹,张旭昆.东盟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0).

[4]李玉举.区域贸易安排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结论的调适[J].财经研究,2005,(6).

[5]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修订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L i nne m ann,H.An,Econom etr i c Study of Interna tiona l T rade F lows.Am ste rda m:N orth-H o lland Publi sh i ng Company,1996.

(编校:薛平)

T rade G ravityM ode:D e m onstrati on fro m Chi na and Inspirati on

Z HANG Yu,TANG Zh i-fang

(School of Interna tional Trad e and E cono m ics,Guangdong Universit y of F orei g n S tudies,Guangzhou510420,China) Abstrac t:On t he bas i s of adopti ng and rev isi ng trade gravity mode,l the aut hor vali dates t hat t he pri m ary decidi ng fac t o rs o f China s'b i latera l trade are the econom ic sca l e of trade pa rt ners,populati on,space distance,trade po li cy and so on.M oreover,Beta coeffic i ent test ind i cates that reg i ona l econo m ic coopera ti on o rganiza ti on is the m ost i m po rtant fac t o r wh i ch i nfl uences China s'i nte rnati ona l trade.It i s shown from trade potenti a l analysis that Chinese government shou l d pay m ore atten tion to t he do m esti c ma rket,sti ck to the strategy o f ex pandi ng i nterior de m and and at t he sa m e ti m e regu late trade structure and i m prove t he trade g row th m eans.

K eywords:trade grav ity mode;l trade potenti a;l B eta coeffic i ent

引力模型资料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 世纪40 年代James Stewart 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 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二、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 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 假设)。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 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 & 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Deardorff (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 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H e l p m a n 的假设)还是专门化生产(Anderson和Deardorff的假设)并不是关键。Eaton & 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三、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中国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贸易量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融入全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 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由此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非常迅速,并且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中国贸易量变化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建立模型 本文选取引力模型的主要基本指标,来验证中国贸易和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引力模型等式显示了ij两国的GDP总量,和两国之间的距离。其中T代表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Y代表了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说明了两国之间的距离,在本文中用两国之间的首都距离代表。由于引力模型基本公式是非线性公式,将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变成线性等式: 二,数据来源 鉴于中国在2012年的GDP总量是定值,故没有加入计算。本文选取2012年和中国贸易量较大的18个国家作为样本,其中中国和各个国家的贸易额来自中国国家商务部的2012年1-12月进出口数据;各个国家的GDP总量来自于IMF 的统计数据;各国到中国的距离以各国首都到北京的距离测算,来自于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60281050.html,。 三,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 本文收集了中国和18个国家在2012年的贸易总量,各个国家的GDP总量,和两个国家的距离。

贸易引力模型

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 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 论文题目: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作者:韩剑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韩剑[1] 摘要: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在实践中,产业内贸易对于促进一国贸易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回顾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作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与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呈正相关,与规模和收入差异、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实证结论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引力模型、产业内贸易、双边贸易 战后科技进步的加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国际分工由原来的垂直型分工逐渐转化为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本与技术存量的差异等因素,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出于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上的相似性,其双边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则更多的受要素禀赋影响,接近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一国产业内贸易的国别结构也将出现动态调整,进而对其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从国家特征揭示出产业内贸易变化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加强与潜在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双边产业内贸易,从而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1、理论述评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并处于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发展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经过了70年代中期的经验研究和80年代的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解释同一产业内产品双向流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迪克西特(Dixit,1977)、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7)、克鲁格曼(Kmgman,1990)、赫尔普曼(Helpman,1981)、布兰德(Brander,1991)等经济学家结合现代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理论,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主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同时以格鲁贝尔与劳埃德、阿奎诺(Aquino,A.1978)、伯格斯特朗德(Bergstrand,J.H.,1983)、格林纳韦(Greenaway,1987)为代表的学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各自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模型,为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伴随计量工具的大量运用,越来越多的有关产业内贸易的文献集中于对产业内贸易因素的研究。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很多,既有国家层面的(country specific)特征,包括国家规模、人均收入水平、经济一体化,也有产业层面的(industry specific)特征,如产品差别化、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在研究双边产业内贸易时,由于更多的涉及宏观层面的内容,因此抽象掉产业层面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中,国民收入水平是最早被考察的一个变量。林德(1961)的需求相似理论早就阐述了收入水平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他认为,相同的收入水平容易 [1]韩剑,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E-mail:icedsword@https://www.doczj.com/doc/60281050.html,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206 【原刊页号】17~20 【分类号】F52 【分类名】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复印期号】xx02 【标题】 【作者】刘青峰/姜书竹 【作者简介】刘青峰,男,1967年生,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生。 姜书竹,男,1977年生,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生。【内容提要】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验证了决定中国2000年双边贸易状况的主要因素是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国民收入水平、空间距离和制度安排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对策建议。 【摘要题】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对外贸易/双边贸易/贸易安排/贸易引力模型【正文】 构建一个适当的分析框架来考察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

边贸易状况,分析制约双边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扩大双边贸易的对策,可为我国政府制定扩大双边贸易的措施、为企业开拓潜在的国际市场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本文的分析框架采用了“贸易引力模型”,所选取的数据是中国2000年3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及相关的数据,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一、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最初出现在Timbergen(1962)和Poynohen(1963)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所作的研究中。基本模型是 Tij=A·(Y[,i]Y[,j]/D[,ij])(1) 其中T[,ij]是双边贸易额,为进出口的总和;Y[,i]是国家i的GDP;Y[,j]是国家j的GDP;D[,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A是比例常数。 该模型的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的相互吸引力与他们质量的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进而设想:两个国家的贸易量与它们的经济规模之积正相关,而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负相关。 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比较著名的有Helpman(1987)和Deardorff(1995)的研究。前者涉及Anderson(1979)、Krugman和Helpman(1985)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同时,由于服务贸易的崛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争论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应用厘清略思路。 关键词:引力模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 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James 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 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假设)。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 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Deardorff (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Helpman的假设)还是专门化生产(Anderson和Deardorff的假设)并不是关键。Eaton 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贸易的引力模型分析

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贸易的引力模型分析 田贞余 [内容摘要]利用引力模型将中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香港地区出口的实际值 与模型估计值进行比较,发现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与 香港地区贸易联系密切,从一个侧面说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具有较好的基础。 [关键词]引力模型;转口贸易;板面数据 作者简介:田贞余,男,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深圳518060 我国香港地区具有优良的港口,位居亚太地区要冲,背靠中国大陆,又是自由贸易港,香港地区利用这些条件向世界各国发展转口贸易,成为转口贸易大港。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提供的数据计算,2003年,香港地区进口商品18058亿港元,其中香港地区消费4946亿港元,转口16207亿港元;转口商品占进口商品的比例达到7216%。 在香港地区的转口贸易伙伴中,我国大陆无论从转口货物来源地还是转口目的地来看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香港地区与我国大陆的转口贸易额远远超过香港地区与其它国家(地区)的转口贸易额,可见我国大陆对于香港地区成为一个转口贸易大港起着重要作用(见表1)。我国大陆生产的商品通过香港地区转口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产品也经过香港地区转口到我国大陆。香港地区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贸易的桥梁。 表12003年香港地区的主要转口贸易伙伴 位次 按转口目的地按转口货物来源地 国家(地区)贸易额(百万港元)国家(地区)贸易额(百万港元) 1中国大陆705,787中国大陆967,104 2美国285,084日本161,231 3日本91,154台湾107,144 4德国51,369美国63,158 5英国49,625韩国57,000 6台湾38,616马来西亚33,933 7韩国34,336德国26,583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责任编辑:潘德平 收稿日期:20051411

国际经济学计算题

1.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 国有120名劳动力,B 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 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 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 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 国则是16吨。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思路:B 国由于每人能生产16吨大米,而A 国每人仅生产10吨大米,所以B 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 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看出A 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为,而B 国为,所以B 国 2.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 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1(2)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 (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是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试用图分析。(以效用水平来衡量福利水平) (1)中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为100/4=25,加拿大为60/3=20 (2)因为加拿大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比中国低,所以加拿大具有生产者计算机的比较优势,中国就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如果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和出口,加拿大进口小麦出口计算机,中国进口计算机出口小麦。 (3)加拿大进口一单位小麦需要出口1/22单位计算机,折合成劳动时间来算,生产一单位小麦本国要用3小时,但生产1/22单位计算机本国要用60/22小时劳动,所以加拿大进口一单位小麦相当于用60/22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3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3-60/22=3/11小时的劳动时间。中国进口一单位计算棉花800 1200

贸易引力模型_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

2006年第4期经济经纬 ECONOM I C S URVEY N o.4 2006 贸易引力模型: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 张 昱,唐志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摘 要:作者在采用并修正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验证了决定中国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GDP总量)、人口、空间距离和贸易政策等,并通过Be ta系数检验证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贸易潜力分析,说明中国目前应当充分重视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同时积极调整贸易结构,改善贸易增长方式。 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贸易潜力;B eta系数 作者简介:张昱(1971-),女,湖南株洲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唐志芳(1981-),女,湖南安仁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04级研究生。 中国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4-0044-04收稿日期:2006-04-03 本文旨在构建一个适当的分析框架来考察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状况,定量估计和分析影响双边贸易的因素,并从总量上测算我国的贸易潜力,从而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本文采用 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与30个最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及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关于贸易引力模型 贸易引力模型(Trade Gravity M ode l)是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分析双边贸易流量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国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者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T ij=AG i G j/D ij 其中T ij是双边贸易额,为进出口的总和;G i是国家i的GDP;G j是国家j的GDP;D 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 A是比例常数。 尽管表述形式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贸易引力模型在解释双边贸易问题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可以解释很多传统经济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后,许多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扩展性研究,例如L i n ne m ann[5](1966)将人口变量加入引力模型,这些研究使得贸易引力模型在原始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贸易引力模型的形式逐渐趋于完善。 二、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建立 本文将以过去的学者对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为基础,根据中国双边贸易的实际情况,试图建立反映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基本的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自然对数形式一般表述为: l n T ij= 0+ 1lnG i G j+ 2lnD ij+ (1-1)式中 0为常数项, 为随机误差项,系数 1和 2反映了T ij对G i G j和D ij的弹性。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同时考虑到中国具有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且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等的基本情况,在模型(1-1)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并作必要的修正,建立适合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该模型对模型(1-1)的扩展和修正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除了GDP和距离这两个基本变量外,引入人口作为解释变量。L i n ne m ann的引力模型包括了人口变量,但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应采用人均GDP来代替人口变量,因为人均GDP除了包含人口规模的基本内涵外,还反映经济发展程度,代表性需求水平和要素禀赋比例等。作者在分析中试采用人口变量代替人均GDP

国际经济学模型整理

国经梨梨冰 导论 1.国际经济行为与国内经济行为的区别 2.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本学期所学 (1)贸易所得:对国家总体而言,贸易总能带来收益;但会影响国内的收入分配 (2)贸易模式:劳动生产率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随机因素(规模经济) (3)贸易政策:该进行多少贸易:自由贸易?保护贸易?讨论贸易政策的效应 3.国际经济学倡导自由贸易,批评保护主义。 4.国际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预测贸易政策的影响,成本——收益分析,确立对经济有利的标准,揭示政府贸易政策行为中的受损者与受益者。 国内利益冲突在制定贸易政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大。 CHAP1 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 一、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批判重商主义。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其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深化。 2.提出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绝对优势亦称“绝对利益”。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所产生的在该产品生产上的优势。) 二、基本内容。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衡量绝对优势。) CHAP2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 一、比较优势: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国产品的劳动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差异,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以机会成本衡量。 二、机会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的某产品的产量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产量。 三、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生产点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意一点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边际转换率(MRT),总是等于x产品的机会成本。 生产实现均衡的条件是在生产均衡点上边际转换率等于产品的相对价格。因此,在商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商品的价格应等于其边际成本。 四、模型 一种要素(劳动,所以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贸易的原因)、两种商品、两个国家 分析:劳动生产率差异——机会成本不同——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各自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贸易满足对产品的消费——贸易所得:间接生产;增加消费 五、封闭经济的一般均衡和比较优势 (1)封闭经济的一般必须满足条件。①生产达到均衡②消费达到均衡③市场出清 一般均衡解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P34图 (2)两国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或根本原因。 六、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P36图 国民供给与国民需求只取决于商品的相对价格,与其绝对价格水平无关。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应用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应用 引力模型是应用广泛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它以牛顿经典力学的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这也是引力模型名字的来由。引力模型已经被很多学者专家研究拓展,并且应用到了很多领域,如研究空间布局、旅游、贸易、城市分析、交通、市场营销、企业区位、考古、高校招生和生物迁徙等领域。我认为不同领域的引力模型以及万有引力模型的本质内容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应用领域的不同,考虑的因素不同,导致模型的变量不同,不同领域的模型也就不一样。 我觉得引力模型是一个比较简单应并且有很大用处的模型,因为引力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基本形式保持不变,只要对万有引力公式中的质量G和半径r参数的定义做出适当的改变,就可以将引力模型应用到不同的问题。比如在贸易领域中质量就是各自的经济规模(GDP),而半径就是两地的距离。在市场分析领域中质量就是两地的人口数量,半径就是两地的距离。所以这个模型能很方便的应用到很多问题上,其基本形式都以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随着经济地理学家的关注,引力模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领域中。下面我将比较详细的介绍引力模型在贸易领域中的应用。 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与其理论不同,不是先从各种贸易理论中推演出来,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即先有实证研究后是理论研究。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国际

贸易领域的是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an T i n b e r g e n(1962),他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这个模型认为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单向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 其简单的引力方程表达式为(Deardorff,1995)。引力方程表示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经济总量成正相关,而与两国经济中心的距离成负相关。 M ij=A Y i Y j/D ij 引力方程Mij表示国家i、j间的双边贸易流量,Yi、Yj分别表示i、j 国的GDP,Dij表示两国的经济中心距离,A为比例常数。 为了方便估计该模型基本表式为:M ij=aY i bY j cD ij dA ij e。其对数表达式为:ln M ij= lna+blnY i+clnY j+dlnD ij+elnA ij。其中:M ij表示一定时期i国从j 国的进口额,Y i Y j分别为i,j两国在该时期的GDP, D ij为两国之间的距离,A ij为其他影响两国贸易的因素。 引力模型在我国贸易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泽松《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2000)、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2001)、骆许蓓《论双边贸易研究中重力模型的距离因素》(2003)等分别应用引力模型分析了众多影响我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因素。金泽松(2000)在其《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一书中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里邻近程度、政治关系以

国际经济学模拟试卷10

《国际经济学》模拟试卷10 一、单项选择 1.关于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 B.采用2 2 1模型进行阐述 C.将技术、要素禀赋、需求偏好集于一体 D.由哈伯勒、勒纳、里昂惕夫和米德等人提出 2.在特定要素模型中,一国经济在贸易后达到新的均衡时应满足() A. w x = P X MP LX且w y = P y MP Ly B.r x = P X MP kX且r y = P y MP ky C. w = P X MP LX = P y MP Ly D. r x = P X MP kX = P y MP ky 3.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假设条件有()。 A.两种生产要素的总供给都是可变的 B.生产要素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 C.两种生产要素没有充分利用 D.两种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是可变的 4.可以用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是() A.绝对优势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规模经济理论 5. 贫困化增长并不容易发生,因为它要求()。 A.出口国是某产品的大国 B.该国基本上是单一经济 C.要依靠增加出口的总量收入弥补价格下降的损失 D.同时具备以上条件 6.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产品成熟阶段,产品属于()。 A.研究与开发密集型 B.资本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 D.土地密集型 7.人们将各种标价法下数量固定不变的货币叫() A.标价货币 B.基准货币 C.标价货币或基准货币 D.基准标价货币 8.就国家整体而言,分配进口配额最好的方法是() A.竞争性拍卖 B.固定的受惠 C.资源使用申请程序 D.政府适时分配

9.关税同盟的静态经济效应可以被概括为() A. 贸易条件效应、消费效应和生产效应 B.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条件效应 C. 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 D.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条件效应 10.假设即期汇率l英镑=2美元,在欧洲市场美元一年期的利率为15%,英镑为10%,求一年后的远期汇率1英镑等于()美元。 A.2.091 B.2 C.1.913 D.3 二、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若判断正确,在小题后的括号内填上“√”号;若判断不正确,则在小题后的括号内填上“×”号。 1.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本国的国内交换比例,本国所得的利益越少;反之,越接近对方国家的国内交换比例,本国所得的利益越多。() 2.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两国生产中存在着不完全分工(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 3.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国内相对价格与相对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4.一国的关税水平越高,加入关税同盟后该国福利水平得以提高的可能性越大。() 5.劳动在短期内是属于一种特定要素。() 6.产业内贸易反映比较优势。() 7.目前,主要发达国家都实现“清洁浮动”汇率制度。() 8.只要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平衡的,该国的国际收支就是平衡的。()9.当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时,我们称该种外汇的远期汇率贴水。() 10.只要贬值的收入效应是正的,国际收支状况就可以得到改善。() 三、名词解释(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古典贸易理论 2.H—O定理 3.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 4.经常项目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内容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 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同时,由于服务贸易的崛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 热点。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争论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应 用厘清略思路。 关键词:引力模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 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 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James 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

Tinbergen,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 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 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 的贸易流动估计。 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 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

国际经济学-引力模型

国际经济学引力模型总结 简要总结:前些年学者将引力模型应用于中国东盟贸易、服务贸易、双边贸易、进出口贸易中等方面的贸易引力模型,大多数采取增加新变量,或者结合其他概念拓展引力模型,如旅游引力模型,时空引力模型等,较新的研究集中于引力模型在城市地理方面的应用。一.有关引力模型的理论和文献综述 1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世界经济 谷克鉴(2001)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构造、验证、拓展与运用技术路径的全面描述,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根据研究的需要曾经多次拓展贸易引力模型,主要方法是适当增设外生变量。外生变量的增设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型,即在同一个经济体内根据研究的推进将经济活动中更多要素逐步纳入计量模型;另一种则为外延型,即根据不同经济体的特性,增设外生变量。最后提出中国贸易引力模型构造的初步方案--应当增设一个外向型贸易转移推动的变量。 2.史朝兴: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巾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南开经济研究 史朝兴(2005)对前人有关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分类,将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和推导分为两类:第一,不基于任何贸易理论基础的引力模型,包括支出系统法,一般均衡法,多边阻力法,第二,基于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包括H-0模型,基于H-0、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的引力模型。 3.经济研究中引力模型的应用综述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朱道才(2008)从市场分析、投资贸易和区域经济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引力模型的运用,作者认为关于引力模型的未来研究上,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对理论基础的加强和补充,二是应用范围的扩展和延伸。 二.引力模型在中国东盟贸易中的应用 4.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特区经济 吴思敏等(2006)研究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何影响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通过在贸易引力模型中引入了新变量即区内每两个国家之间的人均GDP的差异,从而证明了由于需求相似而引发的贸易对该区的贸易流有重大影响[1]。 5.引力模型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的实证分析亚太纵横 单文婷等(2006)将引力模型运用到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定量分析中,利用2000- 2004 年

最新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1论文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1)论文 内容论文摘要: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同时,由于服务贸易的崛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争论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应用厘清略思路。 论文关键词:引力模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James 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 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

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假设)。 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 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 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Deardorff (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Helpman 的假设)还是专门化生产(Anderson和Deardorff的假设)并不是关键。 Eaton 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1) (一) 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许多学者应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流量和流向作了实证分析,除了上文提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

《国际经济学》(第10版)保罗·R·克鲁格曼 重点笔记 第三章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1.机会成本:利用一定资源或时间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之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模型。他指出,国际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该理论被称为李嘉图模型。 3.单一要素经济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a L):生产率的倒数,用来表示劳动生产率。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它所能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的,因此就存在着产品替代的问题:多生产一种产品就意味着要牺牲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一个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显示了其固定数量资源所能生产的商品的最大数量。本国资源对产出的限制:a LC Q C + a LW Q W≤ L (斜率的绝对值等于横轴商品的机会成本) Q W = L/a LW– (a LC /a LW )Q C,k= - a LC /a LW =奶酪的机会成本 相对价格与供给 简化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奶酪和葡萄酒的供给是由劳动力的流向决定的,而劳动力总会流向工资比较高的部门。单一要素模型中不存在利润,奶酪部门每小时的工资率等于一个工人在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P C/a LC,葡萄酒部门每小时的工资率等于P W/a LW。 当P C/P W> a LC /a LW时,奶酪部门的工资率就比较高,该国会专业化生产奶酪;当P C/P W< a LC /a LW时,葡萄酒部门的工资率就比较高,该国会专业化生产葡萄酒;当P C /P W = a LC /a LW时,该国会生产奶酪和葡萄酒两种产品。 价格与生产之间关系的关键命题:当一个国家的奶酪的相对价格高于它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就专门生产奶酪;当奶酪的相对价格低于它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就专门生产葡萄酒。 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它们的相对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如:P C/P W= a LC /a LW 4.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 绝对优势: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我们就说该国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如:a LC < a*LC和a LW < a*LW

贸易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的思想和概念源自物理学中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两物体之间的相互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大小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近成反比。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Isard&Peck(1954)和Beckerman(1956)即凭直觉发现地理位置上越相近的国家之间贸易流动规模越大的规律。人们普遍认为,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 Tinbergen(1962)和P 6 yh 6 nen(1963),他们分别独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双边贸易流量,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他们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ljnnemannn(1966)在引力模型里加入了人口变量,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还与人口有关,人口多少与贸易规模成正相关关系。Berstrand(1989)则更进一步,用人均收入替代了人口数量指标。由于引力模型所需要的数据具有可获得性强、可信度高等特点,贸易引力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国际贸易流量的主要实证研究工具,有人形象地将引力模型称为“双边贸易流量实证研究的役马(Workhorse)”。在后续的贸易引力模型扩展中,研究者主要是依据研究自己的重点,按照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设置不同的解释变量,来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大小,并对贸易潜力进行测算。 2一、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形式编辑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学家开始从理论上为贸易引力模型寻找基础。 Anderson(1979)率先在产品差异假设前提下推导出了引力方程,Bergstrand(1985,1989)则在简单的垄断竞争模型框架下利用贸易引力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决定双边贸易的因素,Help-man(1987)在具有规模经济的差异产品框架下修正了引力模型。DeardoIR (1998)对这些理论推导进行了综合,认为引力模型体现出了许多模型的特点并能够从标准贸易理论中推导出来。Anderson&Wincoop(2001)在不变替代弹性支出系统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引力模型,这些理论不仅为贸易引力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还有助于解释各项实证应用结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差异,使贸易引力模型逐渐脱离了长期以来受到“缺乏理论基础”质疑的窘况。在中国,关于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史朝兴、顾海英、秦向东(2005)和谷克鉴(2006)等人都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综述。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是:Xij=boYiYjb2Nih3NjB4dID-h5,其中,Xij表示两国的贸易流动规模,Yi和Yj分别代表i国和j国的经济总量(GDP),Ni和Nj,分别代表i国和j 国的人口,D代表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bo、b1、b2、b3、b4、b5是正的常数。进出口两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分别反映该市场中潜在的需求能力和供给能力,两种能力的大小正面影响着两国潜在贸易的规模,而距离的远近通过影响运输成本成为两国贸易的阻碍因素。 或者:丁伯根和波伊赫能的贸易引力模型基本表达式为: Xij=aYibYjcDij-d(注意:这里分别表示Yi、Yj、Dij的b、c、-d次方) 其中,i和j分别表示贸易双方,Xij表示两国的双边贸易额; Yi和Yj分别表示两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它们代表着i国的出口能力和j国的进口能力; Dij为i国和j国之间的空间距离。a 、b 、c 、d为常数。根据引力模型的含义,上式公式可以理解为:“Yi和Yj 对i国和j国的出口规模产生正向作用,而Dij则对其出口规模产生反向作用。” 其中Dij表示贸易双方的“文化距离”, dij表示贸易国双方实际的空间地理距离,dci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