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i 不同的社会群体

14i 不同的社会群体

14i 不同的社会群体
14i 不同的社会群体

14 不同的社会群体

执笔人:王建玲授课人:班级:五()班组名:姓名:审核人:学习目标:

1.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知道身边熟悉的人属于什么社会群体。

2. 了解不同社会产生的特点及其社会需求。

3. 体会外务工、失独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4. 能够不断关注并正确看待和对待特殊的社会群体。

学习过程:

导言:在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就像彩虹是由七种颜色构成的一样,不同的群体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活动一:社会群体大家谈

1.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的父母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爱好?

2.学生交流,教师介绍不同的职业、爱好、居住地点、利益诉求、亲密关系、信仰等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

3.教师引导:你们发现身边你熟悉的人们属于哪些社会群体?

4.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社会群体。

5.教师小结学生发现的社会群体,归纳总结什么是弱势群体。

6.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弱势群体,让学生讲出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故事。

活动二:农民工的故事

1.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课前的调查,你们是否知道来自乡村的外出务工人员从事什么工作?他们有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

2.教师引导学生讲一讲他们知道的农民工的故事,让学生深入我了解农民工的生活状况。

3.让学生阅读教科书105页的故事,教师提问这位农民工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到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是一位外出

务工人员,从事建筑工人、保安或保姆等工作,你希望你的雇主以及第二家乡的其他人怎样对待你?

5.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举例说明尊重不同社

会群体人们的做法。

活动三: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对失独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了解。

2.教师介绍大家熟悉的个别特殊群体中的一员,或者附近孤

儿院、敬老院、志愿者社团的情况。

3.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慰问特殊群体人员、孤儿院、敬

老院或参加志愿者社团活动。

(1)提出慰问要求;就近选择慰问对象;事先联系,设计路线;

注意安全和礼貌;做好慰问计划和慰问对象生活状况资料的收集整理。

(2)引导学生制订慰问方案,明确慰问目的,确立慰问的时间和计划,明确慰问内容。了解特殊群体的衣食住行、情绪心理等生活状况。

(3)课余活动,那部特殊群体人员,作相应记录以便小组间交流。

4.不同小组进行交流,并填写106页下方表格。

活动总结:今天的活动我们了解了不同社会群体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因此是一些弱势群体,我们一定要多关注弱势社会群体,把我们的爱给他们。

(整)第六章 社会群体(11.8)

1 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群体是氏族、家庭群体。 社会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所组成,但不能说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群体成员必须由某种纽带联系起来,这种纽带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结果,社会关系又以不同的性质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 第二,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的活动,因为一些偶然事件聚在一起的人群不能称为社会群体。如电影院里的观众等 第三,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里行为的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或遵守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和态度。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兴趣和厉害关系,并遵循一些模糊或明确规定的行为规范。 2 社会群体有哪些类型? 答:社会群体的类型很多,在实际研究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型。(1)根据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血缘群体包括:家庭、氏族、部落等;地缘群体包括:邻居、老乡等;业缘群体包括:各种各样社会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等;现代社会中三种群体并存且协同发挥作用,但业缘群体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2)根据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程度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是按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所制约的;而非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则具有非正式化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正式群体处于主导地位而非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正式群体如学校、公司等;非正式群体如邻里、老乡等。 (3)根据群体成员的归属标准来划分,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前者是指成员所在的群体,后者是指被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的对象,并对成员的态度、认识产生重大影响的非所属群体。根据群体成员的不同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而同一参照群体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发生变化;往往参照群体跟所属群体是同类群体,但也不排除例外。(4)根据群体成员的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基本群体和社会组织。基本群体也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它是指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的直接的交往,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较浓厚的情感色彩的群体。社会组织也叫次级群体,它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群体;它的成员间关系较间接,情感色彩较淡薄,公务性较强。 3 什么是基本群体?基本群体有哪些特征?(05简答) 答:基本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基本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库利所指的初级群体的概念主要指人们在成长过程最初加入的群体,它对于个人的人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起到最初的作用;属于这种群体的有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后来一些社会学家将这个概念扩大到人际关系紧密的其他群体,特别是将工作小组归入基本群体的范畴。这两种解释都是可以的,都具有各自研究价值和意义。基本群体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规模较小。基本群体大多是小群体,成员相对是彼此能够有足够机会接触和交往的重要保证。 第二,面对面的互动。初级群体规模小,成员之间能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样能加深成员间的相互了解,促进相互关系。面对面的的互动是基本群体产生、形成和发展额重要条件。

不同群体的消费心理

第六讲不同群体的消费心理 第一节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0----11岁儿童消费者群体(乳婴期、学前期、学龄初期)12—-14岁少年消费者群体 15----35岁青年消费者群体 36----55岁中年消费者群体 55岁以上老年消费者群体 一、少年儿童的消费心理 1、儿童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特征 (1)从纯生理性需要逐渐发展为带有社会性的需要 (2)以依赖为主,逐渐增强个人意识 (3)好奇心和模仿动机强 (4)消费的直观性和可塑性心理 2、少年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特征 (1)有成人感,独立性增强 (2)购买行为趋向稳定 (3)从受家庭的影响转向受社会的影响,受的范围逐渐扩大 3、面向少年儿童消费者群体的营销心理策略 (1)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组合策略 (2)改善外观设计,增强商品的吸引力 (3)树立品牌形象 二、青年的消费心理 1、青年消费群体的心理特点 (1)追求时尚,尝试创新 (2)追求个性,表现自我 (3)科学消费与冲动性购买并存 (4)具有超前消费意识 2、面向青年消费者群体的营销心理策略 (1)满足青年消费者多层次的心理需要 (2)开发时尚产品,引导消费潮流

(3)注重个性化产品的生产、营销 (4)缩小差距,追求商品的共同点 (5)做好售后服务工作,使青年消费者成为推动市场开拓的力量 三、中年群体的消费心理 1、中年消费群体的心理特点 (1)经验丰富,注重实用 (2)量入为出,计划性强 (3)注重身份,稳定性强 2、面向中年消费者群体的营销心理策略 (1)注重培育中年消费者成为忠诚顾客 (2)在商品的设计上要突出实用性、便利性 (3)切实解决购物后发生的商品退换、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4)促销广告活动要理性化 四、老年群体的消费心理 1、老年消费群体的心理特点 (1)消费习惯稳定,消费行为理智 (2)商品追求实用 (3)消费追求便利 (4)部分老年消费者抱有补偿性消费心理 (5)注重健康,增加储蓄 2、面向老年消费者群体的营销心理策略 (1)生产商要针对老年消费者注重实用性、方便性、安全性及舒适性的消费心理,开发、生产出适合老年消费者需要的各类商品。 (2)开展恰当的广告促销。广告的受众既可以是老年人群体,也可以是其子女。 (3)销售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对老年人的充分尊重和细致关心。 第二节不同性别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一、女性的消费心理 1、女性消费者的心理特征 (1)爱美心理 (2)情感心理

14i 不同的社会群体

14 不同的社会群体 执笔人:王建玲授课人:班级:五()班组名:姓名:审核人:学习目标: 1.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知道身边熟悉的人属于什么社会群体。 2. 了解不同社会产生的特点及其社会需求。 3. 体会外务工、失独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4. 能够不断关注并正确看待和对待特殊的社会群体。 学习过程: 导言:在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就像彩虹是由七种颜色构成的一样,不同的群体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活动一:社会群体大家谈 1.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的父母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爱好? 2.学生交流,教师介绍不同的职业、爱好、居住地点、利益诉求、亲密关系、信仰等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 3.教师引导:你们发现身边你熟悉的人们属于哪些社会群体? 4.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社会群体。 5.教师小结学生发现的社会群体,归纳总结什么是弱势群体。 6.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弱势群体,让学生讲出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故事。 活动二:农民工的故事 1.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课前的调查,你们是否知道来自乡村的外出务工人员从事什么工作?他们有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 2.教师引导学生讲一讲他们知道的农民工的故事,让学生深入我了解农民工的生活状况。 3.让学生阅读教科书105页的故事,教师提问这位农民工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到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是一位外出 务工人员,从事建筑工人、保安或保姆等工作,你希望你的雇主以及第二家乡的其他人怎样对待你? 5.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举例说明尊重不同社 会群体人们的做法。 活动三: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对失独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了解。 2.教师介绍大家熟悉的个别特殊群体中的一员,或者附近孤 儿院、敬老院、志愿者社团的情况。 3.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慰问特殊群体人员、孤儿院、敬 老院或参加志愿者社团活动。 (1)提出慰问要求;就近选择慰问对象;事先联系,设计路线; 注意安全和礼貌;做好慰问计划和慰问对象生活状况资料的收集整理。 (2)引导学生制订慰问方案,明确慰问目的,确立慰问的时间和计划,明确慰问内容。了解特殊群体的衣食住行、情绪心理等生活状况。 (3)课余活动,那部特殊群体人员,作相应记录以便小组间交流。 4.不同小组进行交流,并填写106页下方表格。 活动总结:今天的活动我们了解了不同社会群体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因此是一些弱势群体,我们一定要多关注弱势社会群体,把我们的爱给他们。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1.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2.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标准 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即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他认为,分层研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影响力。那就是声誉和权力。因此,韦伯提出了以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3.功能论对社会分层原因的解释 一.功能论视角 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领军人物杜尔克姆是最早对社会分层原因作出解释的功能论学者,他认为“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化的特征是:群体中专门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是由社会规范所创造的。人们的分工是以‘分工’为基础的有机结合关系,社会分工造成异质性和相互依赖两种后果,这种有机的结合主张维护人的个性,个体部分的个性越鲜明,社会的团结或合作越牢固,因为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1]社会中之所以出现分层现象基于两个条件:(1)任何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同的;(2)人们的才智、知识、技能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扩大不同职业的收入差距,吸引最有才能的人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是合理的。[2]也就是说在杜尔克姆看来,社会分层的产生是因为它对社会成员和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配置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即它将发挥有利于社会的功能。[3]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学者沃纳对美国一个小社区的社会分层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于社会分层的原因,沃纳认为, 社会分层对于复杂社会有着必不可少的功能, 它将社会中的人们安置在高低不同的各种位置上, 使得他们相互协调地形成了一个社会有机体。[4]杜尔克姆和沃纳两人虽然都强调将功能作为社会分层的原因,但他们所认识到的社会分层功能的客体却是不同的。杜尔克姆强调的客体主要是社会,而沃纳则除注意到社会这一客体以外,也注意到了社会个体这一客体。 帕森斯从自己的结构功能理论的角度也对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作了说明。他并没有像杜尔克姆、沃纳等那样直接地去强调社会分层的功能,而主要是关注社会分层是什么。在他看来,社会分层的出现是由社会的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各种制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同,而这些制度的重要性程度排序则塑造了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依据。尽管帕森斯的这一论断没有直接将社会分层与它对社会所能发挥的功能联系起来,但他分析中的功能主义基础仍然是很明显的,他只是在社会分层与功能之间加入

第六讲 不同群体消费心理

第六讲不同群体的消费心理第一节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 消费心理 0----11岁儿童消费者群体(乳婴期、学前期、学龄初期) 12—-14岁少年消费者群体 15----35岁青年消费者群体 36----55岁中年消费者群体 55岁以上老年消费者群体 ? 一、少年儿童的消费心理 ? 1、儿童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特征 ? (1)从纯生理性需要逐渐发展为带有社会性的需要 ? (2)以依赖为主,逐渐增强个人意识 ? (3)好奇心和模仿动机强 ? (4)消费的直观性和可塑性心理 ? 2、少年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特征 ? (1)有成人感,独立性增强 ? (2)购买行为趋向稳定 ? (3)从受家庭的影响转向受社会的影响,受的范围逐渐扩大 ? 3、面向少年儿童消费者群体的营销心理策略

? (1)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组合策略 ? (2)改善外观设计,增强商品的吸引力 ? (3)树立品牌形象 ? 二、青年的消费心理 ? 1、青年消费群体的心理特点 ? (1)追求时尚,尝试创新 ? (2)追求个性,表现自我 ? (3)科学消费与冲动性购买并存 )具有超前消费意识4(?. ? 2、面向青年消费者群体的营销心理策略 ? (1)满足青年消费者多层次的心理需要 ? (2)开发时尚产品,引导消费潮流 ? (3)注重个性化产品的生产、营销 ? (4)缩小差距,追求商品的共同点 ? (5)做好售后服务工作,使青年消费者成为推动市场开拓的力量 ? 三、中年群体的消费心理 ? 1、中年消费群体的心理特点 ? (1)经验丰富,注重实用 ? (2)量入为出,计划性强 ? (3)注重身份,稳定性强 ? 2、面向中年消费者群体的营销心理策略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生活方式的比较分析——以京沪穗蓉城市居民为例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生活方式的比较分析——以京沪穗蓉 城市居民为例 作者:薛品, Xue Pin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刊名: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2010(3)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1条) 1.Aaron Ahuvia;阳翼生活方式研究综述:一个消费者行为学的视角 2005(08) 2.李东进;安钟石;陈一鸣;吴波中国消费者生活方式构面及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 2008(04) 3.吴垠关于中国居民分群范式(China-Vals)的研究 2005(02) 4.Yoram Wind;Paul E·Green Some Conceptual Measurement and Analytical Problems in Lifestyle Research 1974 5.Grusky,David Social Stratification:Class,Race,and Gender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2001 6.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1964 7.Bourdieu,Pierre What Makes a Social Class?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istence of Groups 1987(02) 8.Bourdieu,Pierre Distinction:An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1984 9.刘精明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社会学研究 2005(03) 10.阳翼;Aaron Ahuvia;Barbara Carroll后现代主义与传统生活方式研究的比较:消费者行为学视角[期刊论文]-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07) 1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1997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鲍宗豪.Bao Zonghao当代中国都市生活方式的理性思考[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2006(9) 2.何静.李艳.HE Jing.LI Yan消费主义:一种异化的生活方式[期刊论文]-学术交流2005(11) 3.刘能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多维度的解析[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4) 引证文献(1条) 1.李昕.吕廷杰.李海强.王慧贤中国3G手机消费者的多维度细分研究[期刊论文]-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5f2999696.html,/Periodical_hbxzxyxb201003014.aspx

第三节 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社会群体

第三节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社会群体 一、性别群体与年龄群体 性别有“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生 理性别是指人的生物特征,社会性别则是指不同社会对男性和 女性所赋予的社会文化特质,是参照真实的或假想的生理性别 特征,以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社会性别 在不同民族之间会有差异,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差异。 在阶级社会中,一般会利用一些差异作为阶层进入的限制条件。以生理性别或社会性别为基础的分化和不平等,普遍存在于各个社会。 与其他许多社会一样,中国妇女在历史上也长期处于受压迫的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才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法律和政策保护妇女的各项权利。 (二)年龄群体 1.年龄群体与年龄分层 在年龄制度化的过程中,文化而非生物的因素再决定社会地位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的人类社会都识别出若干生命阶段,人们被贴上“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的标签,但这些阶段的具体定义却因文化而异。 每个社会都会依据年龄而赋予社会成员不同的声望和获取资源的渠道,不同的年龄群体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年龄阶层化和性别阶层化一样普遍。

不同年龄群体可能会拥有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观,他们可能会为群体利益和共同命运而从内部组织起来。 2.现代社会的“代差”与老龄化问题。 “代差”(gap of generation)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等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社会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的重大改变,其影响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制度、劳动力资源、劳动生产率、经济和市场结构、医疗体制、法律制度、代际经济关系、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家庭伦理关系等诸多方面。 二、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一)血缘群体 血缘群体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存在,人类历史上比较重要的血缘 群体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等形式。 在传统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其地位相当重要。 血缘关系先天地规定了人们之间的联系,规定了人们之间的权 利与义务,因而使人们很容易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它是结成群 体和社会的基础性纽带。 (二)地缘群体 比较稳定的地缘群体的形成,是自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时代、采取定居形式以后才发生的。 在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和分工的不发达,社会流动性低,人

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行为差异

问题:结合实例分析,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行为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社会阶层概述 社会阶层是由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指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往往是按照等级排列的,不同等级的成员被培养成一定的角色,而且不能改变他们的成员资格。每一阶层的成员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每一个体都会在社会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有的人占据非常显赫的位置,有的人则占据一般的或较低的位置。 中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是怎样一种形态呢?要对此作出正确判断,就必须弄清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层级分布。如果我们把中国社会阶层等级结构划分为上、中上、中、中下、底等五层的话,那么,它们各自包含或部分包含如下一些相关的社会阶层:上层包括国家、社会和大企业的领导者、大私人企业主、企事业和专业服务机构中的部分高级专业人员及自由职业者中的少数精英等。中上层包括国家和社会的中层管理者、中等私人企业主、一部分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一部分专业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中层包括国家、社会和企业的一般管理者和专业人员、小私人企业主和一部分个体经营者、多数专业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高级技术工人、农业经营大户等。中下层包括大多数工人、农民和一般商业服务人员、大多数个体经营者等。底层包括生活处于贫困状态的一部分工人、农民、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者等。上层现有人数不到总人口的1%;中上层现有人数也不多,中层现有人数多于中上层人数,两者相加不到人口总数的20%;中下层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等级,占总人口的70%以上;底层现有人数不超过总人口的5%。 二、不同社会阶层消费者的行为差异 (一)购物方式上的差异 人们的购物行为会因社会阶层而异。一般而言,人们会形成哪些商店适合哪些阶层消费者惠顾的看法,并倾向于到与自己社会地位相一致的商店购物。研究表明,消费者所处社会阶层与他想像的某商店典型惠顾者的社会阶层相去越远,他光顾该商店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较高阶层的消费者较少光顾主要是较低阶层去的商店,相对而言,较低阶层的消费者则较多地去主要是较高阶层消费者惠顾的商店。另一项研究发现,“客观”对“感知”的社会阶层也会导致消费者在店铺惠顾上的差异。客观上属中层而自认为上层的消费者,较实际为上层但自认为中层的消费者更多地去专卖店和百货店购物。与一直是劳动阶层的消费者相

未来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六单元尊重不同的社会群体教案

未来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六单元尊重不同的社会群体教案

大水坑第一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教动 学过 活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活动一:社会群体大家谈 1、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的父母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爱好? 3、教师引导:你们发现身边你熟悉的人们属于哪些社会群体? 4、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社会群体。 5、教师小结学生发现的社会群体,归纳总结什么是弱势群体。 6、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弱势群体,让学生讲出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故事。 活动二:农民工的故事 1、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课前的调查,你们是否知道来自乡村的外出务工人员从事什么工作,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 2、教师引导学生讲一讲他们知道的农2、学生交流,教师介绍不的职业、爱好、居住地点、益诉求、亲密关系、信仰等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

不同小组进行交流,并填写106页下方 表格 课后反思 记载 民工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民工的生活 状况。 3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105页的故事, 教师提问这位农民工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 学习的优点。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到现实生活 中如 果你是一位外出务工人员,从事建筑工 人、保安或保姆等工作,你希望你的雇主以 及第二家乡的其他人怎样对待你, 活动三: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1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对失独老人和留 守儿童的了解。 2 教师介绍大家熟悉的个别特殊群体 中的一 员,或者附近孤儿院、敬老院、志愿 者社团的情 况。 3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慰问特殊群 体人 员、孤儿院、敬老院或参加志愿者社团 活动。 5、学生自由发言。教师 引 导学生思考,举例说明尊重 不同社会群体人们的做法。 (I) 提出慰问要求;就近选择慰问对象, 事先联系,设计路线:注意安全和礼貌;做 好慰问计划和对慰问对象生活状况资料的 收集整理。 (3) 课余行动,慰问特殊群体人员, 作相应记录以便小组间交流。 ⑵ 引导学生制订慰问方案 明确慰问目的,确立慰问的时 间 和计划,明确慰问内容。了 解特殊群体的衣食住行、情绪 心理等生活状况。

不同职业社会群体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及对策研究

不同职业社会群体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及对策研究 【摘要】社会消费群体可以划分为很多种类,根据职业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职业的群体消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同职业群体的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也不尽相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尤为迅速,不同职业群体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不一样,我们应该从不同维度去认识不同职业群体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为了社会稳定发展以及提高不同职业社会群体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不同职业消费群体消费水平。 【关键词】社会群体;职业群体;消费水平 消费行为就是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和评价用以满足需求的商品和劳务所表现出的一切脑体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行为的种类越来越广,消费行为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任何一个阶段即便是最重要的购买阶段,也不能等于消费行为的全过程。 一、消费者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群体或社会群体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消费者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一层需求是最基本的,满足生理需要,如衣食住行。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求,在衣食住行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担心自身的安全,包括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第三个层次是社会需要,在安全问题解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爱情,友谊,需要建立家庭,需要从事工作,有一种归属感,经济上能进入小康。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人们在社会需要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社会地位和承认,希望得到社会和周围人士的尊重,这些人基本上已经进入富裕阶层。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们得到了社会地位,有了相当的财富之后,就开始追求内心中最向往的,最美好的目标,即我们常说的理想,进入这个层次的人关心的不是做事情的回报或个人利益,而是从社会,国家,民族的立场上来为社会做贡献,因为这种奉献能使他们有成就感。另外依据经济收入大致可以将我国社会群体划分成小康型、中等型和贫困型三种群体;依据文化教育水平和知识技能,可以将我国社会群体划分为知识群体、半知群体和粗知群体三种;依据性别可以分为女性消费群体、男性消费群体;依据年龄划分可分为少儿消费群体、青年消费群体、中年消费群体和老年消费群体。 二、认识不同职业群体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现状及特征 1、不同职业社会群体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现状 第一、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例如农民、一线工人等这样的低收入群体,其消费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影响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低且增加缓慢。第二、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例如白领、医生、教师、公务员,这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基本稳定,在满足日常消费之外略有结余,但是受近几年体制改革的影响,消费倾向下降很快。而且这一消费群体的家庭占到城镇家庭总数

社会中的群体和个人

社会中的群体和个人 福州大学**学院土木工程(*)姓名:**学号:********* 摘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自我是每个人的特征。由许多的个人组成很多个群体。那些有着“共同目标”的人会走到一起,构成一个群体;共同目标是相似性的基础,个人与群体相依相存。个人与群体是社会的组成重要部分。因此,弄清个人、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对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很重要。 关键词:个人、群体、社会 关于每个人对社会的价值观探讨都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哲学对我们理解社会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心理的健康对我们更好的对生活的抉择和面对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健康的心态是我们更好的生活的前提,要拥有健康的心态,我们对社会要有一定的了解,才不会盲目跟风。 个人和群体都可以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在由个人组成的群体中,个人主体性和群体主体性存在着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对立的关系。德国人本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十分重视个人和群体的统一。他说:“孤立的,个别的人,不管是作为道德实体或作为思维实体,都未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但是这个统一只是建立在‘自我’和‘你’的区别的实在性上面的。”“真理和完善只是各个本质上相同的实体的结合和统一。哲学最高和最后的原则,因此就是人与人的统一。”[1]他所说的“团体”可以理解为社会,人与团体的关系表明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存在。 就主体性而言,群体与个人的关系,可因其主导方面的不同而分成两种类型:(1)以群体为中心的群体和个人主体性的关系;(2)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和群体主体性的关系。 在强化的群体观念支配下,个人观念相对被弱化,由此可能产生不同的后果。如果群体中的个人保持着足够的主体性,在群体整合个人的力量时,强化群体主体观念,以便实现这种力量的整合,会产生较好的群体效应,实现群体应有的功能。如果由于过分强调群体,以致压抑甚至牺牲了个人的主体性,在这样的基础上是很难实现群体的力量整合的,因为群体力量的整合需要借助于个人主体性的努力。在个人主体性被压抑或牺牲的条件下,即使勉强实现了群体的力量整合,也会是弱的整合,而不会是强的整合。有时可能暂时形成看似强势的群体力量整合,但由于群体内部对个人主体性的压抑,不断削弱群体内在的力量,最终也会使之转化为弱势群体。 人在本性上似乎既是合群的又是不合群的,合群的一面使他在群体中不再感到孤独,他在群体中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获得某种安全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等等。但在群体压抑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人成为个性泯灭的群体之一员,甚至仅仅是茫茫人海中的一滴水时,孤独感又会弥漫他的心头,并且很可能更乐于守住一份还有几分主体感的孤独。作为人群共同体的民族或国家,在与其成员的关系中都存在着这类问题,解决好群体与个人的矛盾,不论对群体抑或对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

社会学概论第7章

本章序号及名称 第七章社会群体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 1.社会群体的特征; 2.群体内部关系; 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人类的群体生活 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首先,是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 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 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 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 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 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在群体中,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角色和地位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人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也不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群体共同生活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他人感受到群体的存在。 (3)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与意识,共同的欲求和目标,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使群体能够维系,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和存在。在共同心理支配下,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行动能力的一致性把群体与乌合之众区别开来。 (4)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群体成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并发生一定的交往,而且这种关系和

第七章社会群体

第七章社会群体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重点难点: 1. 社会群体的特征; 2. 群体内部关系; 3. 初级群体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人类的群体生活 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 首先,是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 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 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 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在群体中,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角色和地位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人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也不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群体共同生活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他人感受到群体的存在。 (3)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与意识,共同的欲求和目标,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使群体能够维系,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 和存在。在共同心理支配下,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行动能力的 一致性把群体与乌合之众区别开来。 (4)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群体成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并发生一定的交往,而且这种关系和交往并不是

不同的社会群体

14.不同的社会群体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知道身边熟悉的人属于什么社会群体。 2.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产生的特点及其社会需求。 3.体会外出务工人员、失独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4.能够不断关注并正确看待特殊的社会群体。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产生的特点及其社会需求。 2.体会外出务工人员、失独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教学准备: 1.明确社会群体的概念,知道不同社会群体的划分标准。 2.深入了解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特殊的社会群体。 3.让学生搜集身边的有关外出务工人员、失独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案例。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社会群体大家谈 1.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的父母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爱好? 2.学生交流,教师介绍不同的职业、爱好、居住特点、利益诉求、亲密关系、信仰等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 3.教师引导,你们发现身边熟悉的人们属于那些社会群体? 4.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社会群体。 5.教师小结学生发现的社会群体,归纳总结什么是弱势群体。 6.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弱势群体,让学生讲出发生在这些人身边的故事。 活动二:农民工的故事 1.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课前调查,你们是否知道来自乡村的外来务工人员从事什么工作?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是怎么样的? 2.教师引导学生讲一讲他们知道的农民工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民工的

生活现状。 3.让学生自读教科书105页的故事,教师提问这位农民工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到现实生活中:假如你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从事建筑工人、保安、保姆等工作,你希望你的雇主以及第二家乡的其他人怎样对待你? 5.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举例说明尊重不同社会群体的做法。 第二课时 活动三: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1.导入:播放歌曲: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对失独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了解。 3.引导学生说说我们因该怎样关爱这些失独老人和留守儿童。 3.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慰问特殊的社会群体人员、或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比如为班上的留守儿童献爱心、关爱失独爷爷奶奶等 4.不同小组进行交流,并填写106页下方表格。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