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1.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2.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标准

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即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他认为,分层研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影响力。那就是声誉和权力。因此,韦伯提出了以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3.功能论对社会分层原因的解释

一.功能论视角

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领军人物杜尔克姆是最早对社会分层原因作出解释的功能论学者,他认为“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化的特征是:群体中专门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是由社会规范所创造的。人们的分工是以‘分工’为基础的有机结合关系,社会分工造成异质性和相互依赖两种后果,这种有机的结合主张维护人的个性,个体部分的个性越鲜明,社会的团结或合作越牢固,因为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1]社会中之所以出现分层现象基于两个条件:(1)任何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同的;(2)人们的才智、知识、技能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扩大不同职业的收入差距,吸引最有才能的人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是合理的。[2]也就是说在杜尔克姆看来,社会分层的产生是因为它对社会成员和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配置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即它将发挥有利于社会的功能。[3]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学者沃纳对美国一个小社区的社会分层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于社会分层的原因,沃纳认为, 社会分层对于复杂社会有着必不可少的功能, 它将社会中的人们安置在高低不同的各种位置上, 使得他们相互协调地形成了一个社会有机体。[4]杜尔克姆和沃纳两人虽然都强调将功能作为社会分层的原因,但他们所认识到的社会分层功能的客体却是不同的。杜尔克姆强调的客体主要是社会,而沃纳则除注意到社会这一客体以外,也注意到了社会个体这一客体。

帕森斯从自己的结构功能理论的角度也对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作了说明。他并没有像杜尔克姆、沃纳等那样直接地去强调社会分层的功能,而主要是关注社会分层是什么。在他看来,社会分层的出现是由社会的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各种制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同,而这些制度的重要性程度排序则塑造了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依据。尽管帕森斯的这一论断没有直接将社会分层与它对社会所能发挥的功能联系起来,但他分析中的功能主义基础仍然是很明显的,他只是在社会分层与功能之间加入

了制度与价值体系这两个中介变量而已。

由此可见,功能论把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它对社会、社会成员所发挥的功能, 尤其是正面的功能。这种论述明显地含有目的论错误, 它将事物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事物存在以后才有可能发挥的功能。但这种论述也有其合理的地方,因为现实中确实有不少事物的出现是基于其可能给社会带来的益处。产生这种矛盾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以往的分析中没能将事物在现实中真实发挥的功能, 与在事物没有出现以前人们依据与该事物相关、相类的其他事物的功能发挥所形成的该事物出现以后可能发挥的功能预期区分开来。我们知道,在社会领域中,许多事物出现的人为特征是较明显的。在许多情况下, 事物的出现是源于社会行动主体对事物出现后可能发挥功能的主观预期。值得说明的是, 这不是说事物的出现是由于行动主体的主观臆想, 因为功能预期并非来自虚无,而是基于行动主体对与该事物相关、相类事物功能的客观认识。因此, 功能论将分层的原因实质上是归结为社会行动主体对分层的正面功能预期。而因为这种功能预期又只能产生于与社会分层相关、相类的现象的功能发挥状况, 所以功能论者的解释针对一些次生社会分层现象的解释力要相对强一些。功能论的解释多给人留下目的论、混淆因果分析与功能分析的印象, 其实与其表达上未将功能与功能预期这两个概念加以明确区分是有关的。而在其思想中, 强调针对社会、个人两个层次的功能预期、关注宏观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背景对社会分层出现的影响作用,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5]

决策方案的制定,以某企业为例

2014年秋季社会学概论(专)形成性考核答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继续社会化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处于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哪一种 自我实现的需要 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 一词源于 中国 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两人以上 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核心家庭 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孔德 )第四卷中提出来的。《实证哲学教程》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 血缘家庭

下列不属于集体行为的基本特征的是 冲突性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基本观点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 社会是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劳动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根本标志 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社会需要可以分为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规范需要 人进行社会化的生物基础有哪些 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

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人有较强的语言能力 按照成员之间的互动特点,社会群体可以分为初级社会群体 次级社会群体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家庭 学校 同辈群体 大众传媒 以下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家庭 邻里 儿童游戏群体

根据互动的性质,对立性的社会互动可以分为 竞争 冲突 统治 服从 关于社会学的基本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 的集体行为。 正确 复式角色是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 错误 理反应。

(整)第六章 社会群体(11.8)

1 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群体是氏族、家庭群体。 社会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所组成,但不能说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群体成员必须由某种纽带联系起来,这种纽带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结果,社会关系又以不同的性质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 第二,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的活动,因为一些偶然事件聚在一起的人群不能称为社会群体。如电影院里的观众等 第三,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里行为的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或遵守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和态度。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兴趣和厉害关系,并遵循一些模糊或明确规定的行为规范。 2 社会群体有哪些类型? 答:社会群体的类型很多,在实际研究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型。(1)根据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血缘群体包括:家庭、氏族、部落等;地缘群体包括:邻居、老乡等;业缘群体包括:各种各样社会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等;现代社会中三种群体并存且协同发挥作用,但业缘群体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2)根据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程度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是按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所制约的;而非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则具有非正式化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正式群体处于主导地位而非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正式群体如学校、公司等;非正式群体如邻里、老乡等。 (3)根据群体成员的归属标准来划分,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前者是指成员所在的群体,后者是指被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的对象,并对成员的态度、认识产生重大影响的非所属群体。根据群体成员的不同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而同一参照群体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发生变化;往往参照群体跟所属群体是同类群体,但也不排除例外。(4)根据群体成员的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基本群体和社会组织。基本群体也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它是指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的直接的交往,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较浓厚的情感色彩的群体。社会组织也叫次级群体,它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群体;它的成员间关系较间接,情感色彩较淡薄,公务性较强。 3 什么是基本群体?基本群体有哪些特征?(05简答) 答:基本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基本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库利所指的初级群体的概念主要指人们在成长过程最初加入的群体,它对于个人的人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起到最初的作用;属于这种群体的有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后来一些社会学家将这个概念扩大到人际关系紧密的其他群体,特别是将工作小组归入基本群体的范畴。这两种解释都是可以的,都具有各自研究价值和意义。基本群体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规模较小。基本群体大多是小群体,成员相对是彼此能够有足够机会接触和交往的重要保证。 第二,面对面的互动。初级群体规模小,成员之间能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样能加深成员间的相互了解,促进相互关系。面对面的的互动是基本群体产生、形成和发展额重要条件。

社会学模拟卷四(附答案)

《社会学》模拟试卷四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 一、选择题(下面的选择题中,有一个或多个答案,请选出全部正确的答案。每小题2分, 共30分) 1、把社会学与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成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是:( A )A.总合论B.综合论C.普适论D.中心论 2、以下属于当今家庭类型的有:(ACDE ) A.核心家庭 B.单身家庭 C.特殊的家庭 D.联合家庭 E.主干家庭 3、根据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分为( B )A.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B.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C.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D.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4、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 ABCDE ) A.精神要素(精神文化) B.语言和符号C.规范体系 D.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E.物质产品 5、某种文化模式与其他文化模式以比较直接的方式互相混合、互相交流、互相渗透的社区是( A )A.文化边际 B.文化圈 C.文化区域 D.文化区 6、按照社会群体的不同分类,家庭属于( BC ) A.次级群体B.初级群体C.小群体D.大型群体 7、属于社会行为主要方式的有:(ABCDE ) A.暗示 B.模仿 C.合作 D.冲突 E.调适 8、属于人群类别的是( C )A.游伴群 B.消费者协会 C.候车群 D.工会 9、某人长期从事领导工作,结果回到家中,走访朋友仍以领导自居,这反映的是哪一种角色失调( B )A.角色内冲突 B.角色混同 C.角色间冲突 D.角色失败 10、按照社会流动的方向,可以将社会流动分为( CE ) A.代际流动B.自由流动C.垂直流动D.结构性流动E.水平流动 11、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或社会,表现各不相同,各具特性是指社会问题的( C ) A.普遍性B.复合性C.变异性D.周期性

第六章 群体概述

第六章群体概述 个体、群体和组织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群体对于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组织行为都具有重大的影响。研究群体行为,首先须要从群体的含义、特征、类型和功能入手。 第一节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一、群体的含义 群体是指一群有共同目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人所组成的集合体。 一般说来,小至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家庭,大至一个民族,都可以称为群体。在这里,我们所指的群体,往往是那些比较具体、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有直接影响的群体,即小群体。 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成了固定的社会关系,而具有社会关系的人们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共同体就是群体。群体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们就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了众多的群体。群体活动特征并非人类所特有,其他动物也有这种生活特征。生物学家的研究资料表明,生活在地球上的50多万种昆虫中约有1.5万种是过群体生活的,并有简单的分工,如在1万种黄蜂中,就有1000种是过群体生活的,并有运水、找粮、搬泥、看护等简单的分工。至于鸟类成群栖息和猿类结群而居的群体活动则更为人们所常见。总之,群体活动是整个动物界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人类的群体与一般动物的群体有不同,一般动物群体生活是遗传的结果,而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社会性。 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通过对群体的剖析,发现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

着相互联系的三个要素:活动、相互作用、感情。 (1)活动。一个群体能够持续存在,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群体只有通过一定的活动才能表明自己现实的存在。 (2)相互作用。群体成员在活动中,彼此交往,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使彼此的行为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感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群体内的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思想情绪和情感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和情感又会反过来影响群体的活动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群体的三个要素,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如图6—1所示。 群体之所以产生和存在,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特殊的形成原因,这些原因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第一.在个人层次上,群体是人进行社会化、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个体只有在群体中进行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社会化的人:个体在很小的时候,社会就期望他参与群体,学习群体规范;等到个体产生了明确的自主意识,他就开始自觉的参与社会群体。个体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对群体生活的倾向是群体形成的原因之一。 第二,在群体的层次上,群体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群体能使人们完成

为什么现代社会次级社会群体较为普遍

为什么次级群体在现代社会较为普遍 赵文杰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一些变化,而次级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就是其中之一。探寻次级社会群体数量增加的原因也为我们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一条路径。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刺激社会群体的增加与工业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的流动性差,互相之间的交往大多局限在自己的居住地周围,现实环境与条件限制着人与人之间更广泛的交流。由于居住地的范围有限,人们在长期交往中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会越来越深,于是初级社会群体就产生并维持着,这种状态也适应了当时的客观条件。家庭、邻里等感情较深,合作性好的群体维系着当时社会的稳定。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商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然而这种交流大多时候仅仅是出于工作需要而非情感需求。工厂为了扩大生产不得不招收大量工人,这些从不同地方聚集到一起的工人就形成一个次级社会群体。他们只投入了与情景具体相关的那些方面的人格,相对无个性和情感交流,彼此之间只是出于工作需求而聚集到一起。 商业的发展促使不同的商会等群体出现,这些群体往往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诉求而凝结到一起,他们的规模比较大,彼此之间并不是十分了解,大多数时间是正式的关系,并依靠明确的规则来维系关系的稳定。这种由于共同利益需求而产生的社会群体满足了其成员的要求,也就使得自身能够维持下去,而利益得到满足又促使更多类似的群体的产生。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交流方式的丰富以及交流速度的加快,更为人们之间的联合与结社提供了便利。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有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也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也为其存在提供了保障。次级社会群体的增加为人们更好地完成工作提供了条件,在有组织有联系的群体当中,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才能更好地交流,彼此通过一定的规则进行社会互动,以满足自己的工作需求。 另外,城市化的发展也使得原有的初级社会群体遭受到挑战,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淡漠,人们更多的是将精力用来与工作学习环境中的人进行交往而忽视了自身生活环境中的邻里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也收到冲击,家庭成员的分散使得彼此的交流变少,即便是有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方式也难以达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较为简单地解释现代社会次级社会群体增加的原因。

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教案四第五讲社会群体:走向社会的桥梁(6学时)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家庭、家庭关系、家庭结构等基本概念,理解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结构,初步认识家庭结构与家庭问题的关系,学会运用社会 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家庭问题。 教学内容:1.家庭的涵义 2.家庭的特点 3.家庭的起源和发展 4.家庭的结构 5.家庭社会功能 6.家庭问题 教学重点:1.家庭的涵义及家庭的特点 2.家庭的起源和发展 3.家庭的结构 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观看录像和阅读媒体报道。 具体内容: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1.家庭的涵义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的性质主要是指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区别。家庭从本质上是成员之间以及家庭与社会之间特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家庭关系就是生活在一个家庭内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等。在家庭中,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抚养关系是形成家庭的基本关系。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就难以把握家庭的性质。除了家庭关系之外,每个人都可能与其他人建立亲属关系。这种亲属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延伸,大体包括父族亲属关系、母族亲属关系和妻族亲属关系等。每一种亲属关系都有一种称谓。这些亲属关系对家庭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影响。 家庭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群体,它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性质的生产方式下,就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和家庭关系。 2.家庭的特点 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群体。 “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其他社会关系,有的社会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消失了或者改变了自己的形态。然而,家庭或家庭关系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延续至今。无论在什么国家、什么地区、什么民族、什么社会制度,都存在着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家庭;无论什么人,都同家庭发生着一定的关系。

第五章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概念 1、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群体。 2、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第一、群体成员必须是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 第二、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社会群体的类型 按照群体中社会关系的性质:血缘群体;地缘群体;趣缘群体;业缘群体。 按照群体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基本群体;次级群体。 按照群体内部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程度: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注意基本群体与次级群体的区分。 第二节 基本群体 、什么是基本群体 (初级群体、首属群体)?( Primary group ) 由经常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所形成的具有紧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基本群体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 C -H ?库利提出来的。库利所说的基本群体(First group ),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初级群体。主要是指人们在成长过程中 最初加入的群体,如家庭、邻里、儿童游戏伙伴等。 这些群体对人的个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 起到了最初的作用。 后来社会学将基本群体的概念进行了延伸。 、基本群体的特征 1、规模较小 2、面对面的互动 3、群体成员难以取代 4、非正式控制 5、聚合力和持久性强 、基本群体的作用 1、基本群体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 2、基本群体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3、基本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力量 五、初级群体的衰落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 社会群体 四、 些重要的基本群体 :邻里、工作群体等

(一)初级群体的衰落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类无论是同自然的斗争还 是其他社会活动, 其规模和范围往往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 以血缘和地缘为基 础形成的初级群体即最早的基本群体就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 2、但是,人类社会在近代特别是现代的飞速发展,结束了初级群体的黄金时代。 3、现代社会中初级群体衰落的主要表现 第一、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外移 第二,初级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日益松懈 第三,一些初级群体已经解体 (二)初级群体的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初级群体的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1、消极影响 由于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的许多基本功能都是由初级群体来承担的, 必然引起社会生活的紊乱。主要表现是: 第一, 由于初级群体的衰落, 人们从初级群体中得到的帮助越来越少, 情感需求的满足 发生问题,儿童社会化也受到影响。 第二,初级群体的衰落削弱了非正式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 第三,带来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2、积极影响 第一,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初级群体的 控制往往会妨碍个性的自由发展。 因此, 初级群体影响力的削弱, 有可能扩 大人们的私人空间,促进人的自主性的发挥。 第二, 初级群体的衰落, 正式组织的兴起,会打破初级群体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消除隔 阂,有利于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第三,初级群体的衰落,正式组织的兴起,大大提高了人类群体活动的效率。 初级群体的衰落, 与初级群体成员关系的淡化, 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分工及规范等正 式关系来处理问题, 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组织目标。 这是社会走向合理化的一个 表现。 、概念 1、家庭是两性关系的一种组合形式,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人 类生活的基本群体。 2、男女亲近以及通过社会规范的力量承认与稳定这种亲近的价值及其相互关系,是形 成家庭的社会机制。 家庭是两性之间生物性关系与社会性关系结合的产物。 3、在家庭关系中,婚姻关系是家庭生活的本质关系,血缘关系是从婚姻关系派生出来 的,是婚姻关系的延续。 二、起源与变迁 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一般认为家庭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或四种形态, 即血缘家庭, 普纳路亚家庭, 对 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1、血缘家庭 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家庭形式。 血缘家庭是一种按辈分划分或缔结的婚姻。 即年龄相近的青壮年兄弟姐妹相互通婚, 排 斥了上下辈之间的婚姻关系。 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 姐妹是兄弟的共同妻子, 兄弟是姐妹的 共同丈夫,夫妻有共同的血缘。 2、普纳路亚家庭 普纳路亚,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 普纳路亚家庭仍然是一种群婚制。 与血缘家庭群婚制的区别在于, 它排除了同一血缘内 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 是一种非血亲家庭形式。 即它是由同一血缘的一群兄弟与另一 血缘的一群姐妹结成夫妻集团。 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 共妻的一群丈夫互称普纳路亚, 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称普纳路亚。 这是群婚制 因此初级群体的衰落 第三节 家庭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1.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2.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标准 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即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他认为,分层研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影响力。那就是声誉和权力。因此,韦伯提出了以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3.功能论对社会分层原因的解释 一.功能论视角 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领军人物杜尔克姆是最早对社会分层原因作出解释的功能论学者,他认为“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化的特征是:群体中专门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是由社会规范所创造的。人们的分工是以‘分工’为基础的有机结合关系,社会分工造成异质性和相互依赖两种后果,这种有机的结合主张维护人的个性,个体部分的个性越鲜明,社会的团结或合作越牢固,因为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1]社会中之所以出现分层现象基于两个条件:(1)任何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同的;(2)人们的才智、知识、技能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扩大不同职业的收入差距,吸引最有才能的人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是合理的。[2]也就是说在杜尔克姆看来,社会分层的产生是因为它对社会成员和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配置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即它将发挥有利于社会的功能。[3]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学者沃纳对美国一个小社区的社会分层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于社会分层的原因,沃纳认为, 社会分层对于复杂社会有着必不可少的功能, 它将社会中的人们安置在高低不同的各种位置上, 使得他们相互协调地形成了一个社会有机体。[4]杜尔克姆和沃纳两人虽然都强调将功能作为社会分层的原因,但他们所认识到的社会分层功能的客体却是不同的。杜尔克姆强调的客体主要是社会,而沃纳则除注意到社会这一客体以外,也注意到了社会个体这一客体。 帕森斯从自己的结构功能理论的角度也对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作了说明。他并没有像杜尔克姆、沃纳等那样直接地去强调社会分层的功能,而主要是关注社会分层是什么。在他看来,社会分层的出现是由社会的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各种制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同,而这些制度的重要性程度排序则塑造了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依据。尽管帕森斯的这一论断没有直接将社会分层与它对社会所能发挥的功能联系起来,但他分析中的功能主义基础仍然是很明显的,他只是在社会分层与功能之间加入

对初级社会群体特征的探析

对初级社会群体特征的探析 【摘要】初级社会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或者基本群体,这是依据群体成员间的人际关系亲密程度将社会群体进行的分类。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自己的著作《社会组织》中首次提出。在概念的描述中指出了群体成员间的亲密性和面对面合作等特征。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社会初级群体,本文试图从初级社会群体的6个特征社会初级群体做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初级社会群体。 【关键词】初级社会群体;特征;功能;发展趋势及影响 库利所提出初级群体时,比较明确的说明了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但是与我们现今社会学的当中初级群体的概念又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社会学家扩大了库利概念中类似家庭等具有亲密关系的群体,包括了邻里、亲属、朋友、兴趣小组等等。归纳这些群体的特征包括了6个方面。 第一,规模较小,成员有限。这是由于初级群体是以感情为基础所决定的,少于两人的不能称之为群体,超过了30,群体成员间相互接触会减少,感情交流也会减少,亲密的人际关系如果向疏远的人际关系转变时,初级群体就会转变为次级群体。 第二个特征是成员间有经常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这一特征其实也是由于成员较少所决定的,成员较少,成员间彼此互动的机会相对而言会增加,感情也会增加,彼此之间了解之后关系也会更加的亲密。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这一特征,用靠近同学们的例证来加以说明。例如,在一个70人的班级体中,请同学们思考你和每个人是不是都有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互动,答案时否定的。那再请同学们思考,在一个8人的寝室中,你和每个人是不是都有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互动,答案时肯定的。在这样一个对比中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第三个特征是初级社会群体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这一特征是因为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在这个群体内,成员一般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比如在家庭当中,家务的承担,经济的来源没有规定必须由谁来承担,家庭成员都可以兼任,请同学们思考自己家庭中做饭、洗衣、挣钱、购物这些角色是不是由某个特定的家庭成员一个人承担,在否定的回答中加深对多重角色的理解。还比如在家庭当中,有些角色是既定的,比如父亲、母亲、子女等等角色是既定的,但是成员除了演绎这些既定的角色以外,有时候也要演绎一些非既定的角色,比如,父母有时候需要扮演子女的老师和朋友这样的角色。 第四个特征是群体成员的难以替代性,初级群体成员相互依存,有着多重角色,因而某个特定的成员是不会轻易被他人所取代的。例如,家庭中某个亲人的去世会给我们心灵上蒙上一层阴影,原因就在于成员的不可替代性。但是在次级群体中,例如工作单位,当某个职员离职了,单位会立刻找一个可以从事该工作的其他人来接受该同志之前的工作,而并不会因为这个成员的离开而导致机构功

社会学习题二及答案

习题二 一、名词解释 1、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上升或下降,如果做成图像的话。显示一 个人的生命轨迹。 2、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与规划,有自己明确的目的和规章制度,成员的地 位和角色、权力和义务都很清楚并有稳定、正式结构的群体。 3、社会越轨: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 社会规范的行为。 4、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5、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 标准和行为规范。 二、单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结构性流动的情形是( A )。 A、体制改革导致工人下岗; B、工作努力得到升迁; C、因个人意愿调动工作; D、因贪污受贿被双规。 2、属于整体变迁形态的是( A )。 A、社会形态的更替 B、经济体制改革 C、政治制度变化 D、语言的变迁 3、关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社会分层是研究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质变过程; B、社会流动从静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的层次和分布形态; C、社会流动研究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量变过程; D、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互为表里,不可或缺。 4、最早提出社会流动这一概念的社会学者是( B )。 A、帕森斯 B、索罗金 C、罗斯 D、默顿 5、出现在父系氏族社会的家庭模式是( B )。 A、普纳路亚家庭 B、专偶制家庭 C、对偶家庭 D、血缘家庭 6、宗教信仰是特定宗教成员所信奉不渝的信念,以下属于信仰的是( A )。 A、坚信上帝造人说; B、穆斯林到麦加朝圣; C、聆听“哈利路亚”合唱所获致的特殊宗教情绪上的感动; D、向神父坦白自己的罪孽。 7、在费孝通对于社会网络的研究中,他将西方的社会网络格局称之为( B )。 A、差序格局 B、团体格局 C、群己格局 D、群体格局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本章序号及名称 第七章社会群体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 1.社会群体的特征; 2.群体内部关系; 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人类的群体生活 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 首先,是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 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联合起 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 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 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 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 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在群体中,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角色和地位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人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也不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群体共同生活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他人感受到群体的存在。(3)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与意识,共同的欲求和目标,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使群体能够维系,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 和存在。在共同心理支配下,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行动能力的 一致性把群体与乌合之众区别开来。

第七章 社会群体

第五章社会群体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群体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知道什么是群体凝聚力以及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了解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教学重点:群体和初级群体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时安排:2 教学内容 一、社会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含义及特征 1、广义和狭义的社会群体的含义 (1)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2)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社会群体不是人的简单聚合,也不同于统计学上的“群体”。 2、群体的特征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的行动能力。

(二)群体存在的基础 1、生物基础:本能 (1)达尔文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2)麦孤独:“合群”是人的本能,人具有乐群性。 (3)交换论的观点:个人加入群体,并遵从群体规范,是为了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行感情或物质交换,或通过实现群体目标来获得自己单独无法取得的更大的利益。 2、社会基础: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群体本身具有自我维持性。 二、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3、内群体和外群体 4、隶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5、血缘、地缘、业缘和趣缘群体 三、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功能 (一)社会群体的结构 1、群体的社会网络结构:是指一个社会或社区中,正式群体的发展、类型分布情况以及个人加入群体的阶梯结构。 社会群体网络结构的疏密、简繁、合不合理、不仅标示着社会的发展水平,而且对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都起着重要作用。 2、群体的内部组织结构 (1)成员角色结构:成员角色结构由成员的数量、每个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领袖的配备、群体成员间的交往关系等部分构成。

社会学概论填空题

1.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他的 (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 他又被西方誉为"社会学之父"。 2.人类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部分。 3.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4.社会学按知识结构,它的内容可以分为(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 (经验社会学)三大类。 5.(需要)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6.(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7.文化的三种类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认知文化)、(规范文化)。 8.(生存)、(享受)和(发展)是人类需要发展的三阶段。 9.根据交往的性质,社会交往有(竞争)、(合作)、(冲突)和(调适)。 10.初级社会关系包括(血缘关系)、(地缘关系)。 11.角色扮演最早是由(米德)提出的。

12.集体行为的特征有()、()、()。请输入答案:非组织性、突发性、 反常性 13.初级集体行为通常包括()、()、()、()。请输入答案:骚动、传 闻、社会动荡不安、时间 14.儿童和少年社会化的基本场所是()、()和()。请输入答案:家庭、学 校、邻里社会 15.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和()。请输入答案:能力、气质、性格 16.个性差异性的生理基础和前提是(),后天的()对个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请输入答案:生理素质、社会实践 17.社会化的对象是社会中的()和()的个人。请输入答案:未成年人、成年 人 18.康有为撰写了一篇最好的社会革命的檄文是()。请输入答案:大同书 19.社会学把()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请输入 答案:社会整体 20.中国社会学起始于1903年严复翻译出版斯宾塞的《()》一书。请输入答案: 群学肄言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本章序号及名称 第七章社会群体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 1.社会群体的特征; 2.群体内部关系; 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人类的群体生活 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首先,是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联合起 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

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 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 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 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在群体中,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角色和地位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人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也不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群体共同生活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他人感受到群体的存在。 (3)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与意识,共同的欲求和目标,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使群体能够维系,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 V 1. “社会”一词源于()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 ()是指一个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的初级阶段,也是社会化最主要的内容。 A. 继续社会化 B. 基本社会化 C. 再社会化 D. 被动再社会化满分:4 分 3. 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擦背 D. 乘客之间前拥后挤满分:4 分 4. 文化人类学者()是结构功能论中角色概念的创始人,他也是角色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A. 库利 B. 威廉.詹姆斯 C. 米德 D. 林顿满分:4 分 5. ()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A. 社会交流 B. 社会整合 C. 社会导向 D. 社会继承和发展满分:4 分 6. 体育场的骚动;抢购风;集会、罢工、种族冲突以及自然灾害过后的骚乱等是什么() A. 集体行动 B. 集体暴动 C. 集体骚动 D. 集合行为满分:4 分 7. ()是最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 A. 邻居 B. 儿童游玩群体 C. 家庭 D. 朋友圈子满分:4 分 8. ()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行动 A. 竞争 B. 协作 C. 合作 D. 配合满分:4 分 9. 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邻里关系等社会关系是() A. 高级社会关系 B. 结合社会关系 C. 生产关系 D. 初级社会关系满分:4 分 10. ()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A. 社会定位 B. 社会地位 C. 社会人物 D. 社会角色满分:4 分11. ()进一步排除了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实行族外通婚,一个血缘中的众兄弟和另一个血缘中的众姐妹结成夫妻集团。 A. 血婚家庭B. “普路那亚”家庭 C. 偶婚家庭 D. 一夫一妻制家庭满分:4 分 12.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 A. 帕森斯 B. 斯宾塞 C. 库利 D. 丁伯根满分:4 分 13. 社会化的主体() A. 施教者和受教者 B. 成年人 C. 青年人 D. 中年人满分:4 分 14. ()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 A. 群体生活 B. 自然生活 C. 社会生活 D. 个人生活满分:4 分 15. 经济行为的定义是什么() A. 是以追求经济利益或利润为目标的行为 B. 是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或利润为目标的行为 C. 是以不追求经济利益或利润为目标的行为 D. 是以追求社会利益或利润为目标的行为满分:4 分 16. 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满分:4 分 17. ()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它的崛起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兴起紧密相连。 A. 家长制 B. 终身制 C. 寡头制 D. 科层制满分:4 分 18. 核心家庭中包含两种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夫妇关系和() A. 亲子关系 B. 亲戚关系 C. 亲人关系 D. 长辈关系满分:4 分 19. 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是() A. 米德#马克思 B. 林顿 C. 库利满分:4 分 20. 在汉语中“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的古籍中 A. 宋代 B. 元代 C. 唐代 D. 隋代满分:4 分 ABABC BCCDD ACBCA CDAAC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V 1. 冲突与竞争之间的区别 A. 冲突双方互为攻击对象,是以打倒或消灭对方为目的 B. 冲突是一种直接接触,冲突各方有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而竞争并非一定要直接接触 C. 冲突双方的利益、态度及意见是根本对立的 D. 冲突带有情绪上的敌对满分:4 分 2. 社会群体有以下四个特征() A. 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B. 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C. 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D. 有一致行动的能力满分:4 分 3. 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A. 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 B. 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 C. 社会制度不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 D. 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满分: 4 分 4. 社会化的基本特征是() A. 社会强制性 B. 主观能动性 C. 终身持续性 D. 相互性满分:4 分

对初级社会群体家庭的社会学分析

对初级社会群体——家庭的社会学分析 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收到新潮的冲击而呈现出不同的新状态,人们有了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在文化不断地包容下,这些新的观念逐渐被社会说认可,但是我们应该冷静一点的看待新的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对于家、家庭做出慎重的选择,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自己的享乐。 【关键字】:家庭;新型生活方式;社会学思考 一.生活的基本结构——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经济等环节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社会的变化也会影响家庭的变化。家庭作为人类最早和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形式,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远古的时代起,男女组成家庭的观念就已经渐渐根植于我们的灵魂,融入我们的血液中。家庭的出现,才使得人类的发展稳定起来。人类因为家庭孕育后代,繁衍生息的功能才能在历史长河之中站住脚跟。也是因为家庭给社会群体社会化的功能,使得人类的社会逐渐变得稳定,文化开始繁荣。家庭有如此多的功能,就像一个小小的细胞,虽然看起来规模小,功能简单,但正是这样无数个小的单位,才能构建起庞大的社会。 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形式,初级社会群体的英文是primary group,primary不仅是“初级的”的意思,还有“主要的,基本的”的意思,这也印证了家庭类似于细胞的比喻,简单但是重要。 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家庭具有规模较小,持久的直接交往,较强的内聚力,综合性的功能,个性的全面投入,浓厚的情感色彩,成员的难以替代,非正式的控制手段等基本特征。 二.新型的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变化,社会结构的改变,家庭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像古时简单的家庭结构一样:男耕女织,养育着若干的子女,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四世同堂”是中国传统社会典型的家庭结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与观念的变化,家庭规模逐渐缩小。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现了第一代独生子女,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