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社会群体

第七章社会群体

第七章社会群体
第七章社会群体

第七章社会群体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重点难点:

1. 社会群体的特征;

2. 群体内部关系;

3. 初级群体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人类的群体生活

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

首先,是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

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

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

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在群体中,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角色和地位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人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也不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群体共同生活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他人感受到群体的存在。

(3)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与意识,共同的欲求和目标,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使群体能够维系,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

和存在。在共同心理支配下,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行动能力的

一致性把群体与乌合之众区别开来。

(4)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群体成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并发生一定的交往,而且这种关系和交往并不是

临时的,转瞬即逝的,而是保持比较长久的互动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一定时间的交往。只有经过相对稳定的、持续的互动,成员才能相互了解,结成稳定的关系。

(5)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概括几种不同标准可以对群体得出以下几种分类:

1、从群体是否被真实感受到界限为标准,可以区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是指没有实际界限,只是为了分析和研究的需要,把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织起来,假定他们构成了一个群体。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如老年群体、青年群体、儿童群体等。实际群体是指其实际界限,并被人们感受到其范围的群体。

2、按照群体成员数量的多少可以把群体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人数较多,成员间以间接方式联系在一起,没有直接交往和互动的群体称为大群体。成员间有直接的接触,并经常发生互动的群体称之为小群体。

3、以成员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又可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是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亲感关系的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等。次级群体是以间接交往为基础,缺乏浓厚情感关系的群体。如党、团组织、企业、学校等。

4、按照群体建立的原则和方式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按规定手续组成,有固定编制,为完成组织规定的任务而产生的;非正式群体是自然结合而成的,成员的关系没有明文规定,其组织也没有一定的形式,非正式群体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被包含在正式群体之中。

5、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可以分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所属群体是成员实际所属的群体;参照群体是成员在身份上并不归属但在心理上忍痛归属的群体,参照群体使成员把该群体作为自己活动的参照点。参照群体可以是自己参加的所属群体,也可以是所属群体以外的群体。

6、以群体功能为依据,可以将群体分为家庭群体、经济群体、政治群体、教育群体、宗教群体、游戏和娱乐群体等。

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状况

个人存在于群体中,是以群体成员的面目出现的,是通过群体获得社会身份与地位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群体是联系个人与社会的一个桥梁。个人与群体以及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构造了群体的行动状态,所以研究群体结构可以使我们发现:第一,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人,其行为深受群体的影响;第二,作为由个人组成的群体,它在行动的时候或者说群体的行动也不是个人行动的简单相加,而是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相互作用是非常微妙地发生的。

一、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任何一个群体都要想办法形成对成员的凝聚力,强化对成员的凝聚和吸引。比如靠人际吸引、靠规范整合、靠目标来聚合。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个人与群体的这种关联源自于社会生活的本性。个人在许多时候需要通过维护群体的形象和利益来维护自我的形象和利益。个人对群体的隶属关系,是个人获得价值感的重要来源。

二、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它是保证群体协调一致的有力工具。群体规范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取决于规范内容能否符合群体成员的意愿,越被成员共同认定的规范,越有可能被成员遵守。

三、群体的内部关系:群体内部关系指成员间彼此交流与作用的状态和过程。包括群体的规模和群体的角色结构。

1、群体规模:群体规模大小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关系的数量和形式。详见教材。

2、群体的角色结构:群体的角色结构最终可以被分为两大层,即领导层和成员层。所以群体的一般结构也是纵向的权利地位体系和横向的人际关系网络构成的,最终会形成群体内一两个核心人物成为领袖,少数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围绕在其周围,形成一个权利中心,掌握着群体的命脉,指挥着群体的活动。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

1、群体领导:群体中存在着领导者和追随者,这是群体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谓群体领导,是指在群体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一般说来,群体中有两种发挥不同作用的领导,一种是工具型领导,指引该群体为达到最终目标而奋斗。另一种是表意型领导,力求造成群体的团结与和谐;不同的领导人还可能采用不同的领导作风。领导作风大致不外乎以下三种基本类型:权威型(也叫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

2、群体决策:是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一般而言,群体决策可以集思广益。但是社会学研究表明,群体决策也往往会发生失误。这主要是因为群体表面一致的压力和群体成员对保持群体和谐一致的高度关心,使得群体成员自觉不自觉地受群体意识的束缚。例如群体中的成员具有从众性;群体中的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干扰作用等等。(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在行动过程,个体对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如性别助长;社会干扰作用是指在行动过程中,个体对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下降。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已经接受了竞争观念和被评价意识。在有他人出现的社会情境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感到由社会比较引发的竞争压力,从而会出现助长或抑制)。

第三节初级群体

一、什么是初级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也有人称其为首属群体,基本群体或直接群体。指成员间经常面对面互动形成的,有亲密人际关系和浓厚感情色彩的群体。属于此类群体的有家庭、邻里、老乡、伙伴、亲属等。

初级群体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早出现的群体形式。原始社会中的群体和农业社会中的群体,几乎都是初级群体。而次级群体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建立才逐渐发展壮大的;其次,初级群体是个人最早接触的群体,是个人生长和进入社会最初所属的群体。他对个人发展起着最初步最经常的作用;最后,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概念也反映了社会的结构和层次。初级群体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是对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一切复杂的社会结合与结构都是以它为基点、为基础而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初级群体是对社会的微观结构的把握,而次级群体则是对社会的宏观结构的把握。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1.规模小。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虽然没有明确的数量界限,但是至少它的规模不能太大,成员不能太多。一般讲,成员的数量在二、三人到三、四十人之间。在这种小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特定的地位和角色,都会受到特别重视,都参加群体的互动。这样,每个成员才有可能和其他成员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刻的交往,才会有机会形成较亲密的关系。

2.经常的面对面互动。在初级群体中,由于人数少,人们可能通过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直接发生交往,而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同时长期的、经常的互动使成员展示自己,增加彼此了解,建立浓厚的感情。

3.个人的人格全部投入并得到充分体现。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的互动是一种全面性的交流,每个成员在互动中都能充分地展示自己,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性格、品德、兴趣、爱好等人格因素全部投入到互动中。而不是以某一专业角色就事论事地出现于互动中。

4、以感情交流为主。初级群体的主要本质在于感情,感情关系是成员间的基本关系。成员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这种感情关系,原因在于初级群体成员的交流是以感情为主的。

5.成员的难以替代性。初级群体的成员由于具有强烈的感情关系,他们之间便产生了相互寄托性,每一个成员在其他成员心目中都是一个特定的对象,起着特定的作用,这种特定的作用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因为情感是专一性的,总是指向特定对象。不同的对象便会有不同的情感。当某一情感对象不存在或离开了不这一对象的情感也会随之而消失。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初级社会群体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中存在、发展,就在于它对社会发挥着自己的特殊功能。不同的初级

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功能,简要概括各类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如下功能:1.社会化的功能。初级社会群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人只有在初级社会群体中经过教化才能获得社会性,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初级群体是个人通向社会的桥梁,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2.满足感情需要的功能。在次级社会群体中,人们的活动主要是生产活动,是就事论事的活动,它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相反,初级社会群体由于以情感关系为核心,因此,人们可以有思想、感情的交流,从中获得精神和感情满足。

3.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初级社会群体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单位,是人们社会结合和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一切复杂的社会结合与社会结构都是以它为基础而形成的。因此,初级社会群体的稳定性、凝聚程度与整个社会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4.初级社会群体的反功能。初级社会群体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功能,能够产生正向作用,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功能,产生反向作用。具体来看,初级社会群体的反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级社会群体会限制成员的个人自由和独立性。其次,初级社会群体可能会对社会组织产生干扰。最后,初级社会群体还容易形成小集团意识,影响群体的正确决策。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发展

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发展,目前不少学者认为是呈衰落趋势,但我们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既看到它的某些衰落现象,又要看到它的某些增强趋势。

1.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现象。

(1)功能的外移。在传统社会中,初级社会群体有多种功能,但随着社会向现代化发展,工厂、公司、机关、学校等社会组织的兴起,使原来由初级社会群体承担的功能逐渐由这些社会组织所取代。初级社会群体功能的外移使初级社会群体的地位及其对人们的影响都普遍下降了。

(2)社会作用的降低。初级社会群体自产生以来,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组织的兴起和发展,迅速代替了初级社会群体的许多功能,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成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形式。初级社会群体的作用逐渐下降,丧失了往日的优势。

(3)某些初级社会群体的瓦解。随着初级社会群体功能的外移,使一些初级社会群体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如大城市中的邻里名存实亡,邻里观念已非常淡薄户里作为初级社会群体的一种形式,已趋于解体。

2、初级社会群体的增强趋势。在初级社会群体某些现象衰落的同时,其功能也有增强的趋势。

首先,从初级社会群体的本质来看,它是情缘关系,成员之间感情的满足是初级群体的最本质功能,而生产功能、教育功能等等都是非本质的功能。既然它是非本质的东西,就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外移,逐渐被淘汰,回归到本质所属的社会组织中去。所以,初级社会群体某些功能的外移,是非本质功能的外移,而不是功能本质的外移。本质的功能外移后,会使本质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即使人们更加重视情感的联络和满足。

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现代化,人们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而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情感满足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最后,初级社会群体社会作用的降低,恢复了初级社会群体的本来面目。因为初级社会群体的存在,其本质不是为了生产,不是为了教子女读书识字,而是情感满足。但是在传统社会里,生产和教育的功能由初级社会群体来承担。这本身是生产落后的一种产物。

综上所述,初级社会群体某些功能的衰落,是非本质功能的衰落,随着非本质功能的衰落,本质功能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思考题

问题1:社会群体具有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

1.先回答社会群体的概念;

2.五个基本特征或要素: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有持续的互动关系、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问题2:什么是参照群体和所属群体?

参考答案:

1.参照群体和所属群体是根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进行的群体分类;

2.所属群体是成员实际所属的群体;参照群体是成员在身份上并不归属但在心理上忍痛归属的群体,参照群体使成员把该群体作为自己活动的参照点。参照群体可以是自己参加的所属群体,也可以是所属群体以外的群体。

问题3:初级群体具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1.先回答初级群体的定义;

2.初级群体具有五个基本特点:规模小、经常的面对面互动、个人的人格全部投入并得到充分体现、以感情交流为主、成员的难以替代性。

问题4:初级群体具有哪些功能?

参考答案:

1.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包括:社会化的功能、满足情感的功能、稳定社会的功能;

2.初级群体也具有一定的反功能。

问题5:如何看待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的“衰落”?

参考答案:

1.先回答初级群体“衰落”的集中现象即功能外移、社会作用的降低、某些初级社会群体的瓦解

2、初级群体的衰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并非绝对的衰落,即初级社会群体某些功能的外移,是非本质功能的外移,而不是功能本质的外移。相反,本质功能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问题6:什么是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

参考答案:

1.先回答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2.回答群体凝聚力的形成;

3.最后回答成员对群体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和群体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三方面。

参考书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1990年出版

2. 西奥多.M.米尔斯:《小群体社会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整)第六章 社会群体(11.8)

1 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群体是氏族、家庭群体。 社会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所组成,但不能说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群体成员必须由某种纽带联系起来,这种纽带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结果,社会关系又以不同的性质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 第二,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的活动,因为一些偶然事件聚在一起的人群不能称为社会群体。如电影院里的观众等 第三,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里行为的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或遵守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和态度。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兴趣和厉害关系,并遵循一些模糊或明确规定的行为规范。 2 社会群体有哪些类型? 答:社会群体的类型很多,在实际研究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型。(1)根据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血缘群体包括:家庭、氏族、部落等;地缘群体包括:邻居、老乡等;业缘群体包括:各种各样社会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等;现代社会中三种群体并存且协同发挥作用,但业缘群体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2)根据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程度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是按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所制约的;而非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则具有非正式化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正式群体处于主导地位而非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正式群体如学校、公司等;非正式群体如邻里、老乡等。 (3)根据群体成员的归属标准来划分,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前者是指成员所在的群体,后者是指被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的对象,并对成员的态度、认识产生重大影响的非所属群体。根据群体成员的不同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而同一参照群体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发生变化;往往参照群体跟所属群体是同类群体,但也不排除例外。(4)根据群体成员的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基本群体和社会组织。基本群体也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它是指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的直接的交往,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较浓厚的情感色彩的群体。社会组织也叫次级群体,它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群体;它的成员间关系较间接,情感色彩较淡薄,公务性较强。 3 什么是基本群体?基本群体有哪些特征?(05简答) 答:基本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基本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库利所指的初级群体的概念主要指人们在成长过程最初加入的群体,它对于个人的人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起到最初的作用;属于这种群体的有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后来一些社会学家将这个概念扩大到人际关系紧密的其他群体,特别是将工作小组归入基本群体的范畴。这两种解释都是可以的,都具有各自研究价值和意义。基本群体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规模较小。基本群体大多是小群体,成员相对是彼此能够有足够机会接触和交往的重要保证。 第二,面对面的互动。初级群体规模小,成员之间能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样能加深成员间的相互了解,促进相互关系。面对面的的互动是基本群体产生、形成和发展额重要条件。

第五章 社会认知

第五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1947年在“价值与需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研究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 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选择性 互动性 防御性 认知的完形特性 三、认知启发 认知启发就是人们经常用以快速、简便的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 1.表征性启发 2.获得性启发 3.调整性启发 四、社会认知的图式 (一)图式的涵义和分类 涵义: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它包括对某一概念或刺激的认知、相关的各种认知的关系及具体的例子,其内容可以是特定的人、社会角色、自我、对特定客体的态度、对群体的刻板印象或对共同事件的知觉。 图式的分类: 人的图式——是一种心理上的认识类型,它描述了

典型的或者特别的个体。 自我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 式。 角色图式——是一种描述范围较宽的社会群体和角 色的心理类型。 事件图式——是指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 (二)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1.帮助人们提取信息 2. 加快信息的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 可以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 五、内隐社会认知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含义 一般而言,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基于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结构的驱使,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在意识层面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 (二)研究内容 1、内隐自尊: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自我 态度效应,然而这种态度效应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 2、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 体对社会客体的认识、情感倾向和行为反应。Greenwald等人将内隐自尊和内隐态度归列为内隐社会认知最重要的情感结构。 3、内隐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大多围绕内隐种族和性别刻板印象来进 行。 (三)研究方法 反应时范式 基本程序是给被试事先规定好一定的刺激,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之后既快又准确的做出反应,同时记录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期间的时间延迟即为反应时。 1.内隐联想测验(IAT) 提出者:Greenwoald 它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 2.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指先前经验对当前刺激项目进行某种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其实质是反应了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现象,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启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最新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答案资料

2018年10月28日星期日整理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1【单选题】威廉·詹姆斯认为,人具有把自己视为()看待的能力。 A、整体 B、主体 C、客体 D、个体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当一个人因为身体不好而感到焦虑时,这就是()。 ?A、自我概念 ?B、自我认知 ?C、自我意向 ?D、自我情感 我的答案:D 3【单选题】自我意识有()种成分。 ?A、三 ?B、四 ?C、五 ?D、六 我的答案:A 4【判断题】自我意识也可以叫自我。() 我的答案:√ 5【判断题】1790年,威廉·詹姆斯提出了自我意识的概念。() 我的答案:×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二)1【单选题】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自我部分被称为()。 A、公我 B、私我 C、盲点 D、无意识的自我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根据贝克的观点,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概念的关键词?() ?A、无辜 ?B、没有价值 ?C、有罪过 ?D、被剥夺 我的答案:A 3【单选题】罗杰斯认为自我可以分为现实自我和()。 ?A、虚拟自我 ?B、完美自我 ?C、理想自我 ?D、生理自我 我的答案:C 4【判断题】在对社会化的研究中,父母养育孩子是无条件的。() 我的答案:× 5【判断题】詹姆斯认为自我意识包括生理(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精神)的自我。() 我的答案:√ 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1【单选题】重要他人是指,与自己有密切联系和()的人。 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从属关系 D、利益关系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在()阶段,孩子开始把自己视为一种社会客体。 ?A、萌芽 ?B、准备 ?C、游戏 ?D、竞赛 我的答案:C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八章 社会群体——第十章 社会组织)【圣才出

第八章社会群体 一、选择题 群体类型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以下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A.血缘群体 B.初级群体 C.次级群体 D.业缘群体 E.趣缘群体 【答案】ADE 二、概念题 1.社会群体(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社会群体有广义狭义之分:①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②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次级群体(中山大学2008年研) 答: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

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3.初级社会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2008年研;中财2007年研) 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初级群体这一概念。初级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非正式群体(北科大2010年研) 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5.内群体(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体的感情。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

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群体

第七章群体 第一节什么是群体 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它是社会和个人的中介。 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 (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上级社会结构组织起来的,而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这鞥是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 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这连个概念由萨姆纳在《民俗轮》一书中最先提出。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这个人的目标或标准。(五)大群体和小群体 大群体和小群体是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大群体一般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典型的大群体是如阶级群体这样的利益群体。 小群体则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小群体的主要特征是:成员之间有面对面的联系,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成员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保持着直接的思想沟通;具有共同认可的群体规范。 三、初级群体 (一)初级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初级群体作为由面对面对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总体上分析初级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1)规模小;(2)是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是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4)是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5)是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初级群体的类型

第六章 群体概述

第六章群体概述 个体、群体和组织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群体对于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组织行为都具有重大的影响。研究群体行为,首先须要从群体的含义、特征、类型和功能入手。 第一节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一、群体的含义 群体是指一群有共同目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人所组成的集合体。 一般说来,小至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家庭,大至一个民族,都可以称为群体。在这里,我们所指的群体,往往是那些比较具体、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有直接影响的群体,即小群体。 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成了固定的社会关系,而具有社会关系的人们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共同体就是群体。群体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们就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了众多的群体。群体活动特征并非人类所特有,其他动物也有这种生活特征。生物学家的研究资料表明,生活在地球上的50多万种昆虫中约有1.5万种是过群体生活的,并有简单的分工,如在1万种黄蜂中,就有1000种是过群体生活的,并有运水、找粮、搬泥、看护等简单的分工。至于鸟类成群栖息和猿类结群而居的群体活动则更为人们所常见。总之,群体活动是整个动物界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人类的群体与一般动物的群体有不同,一般动物群体生活是遗传的结果,而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社会性。 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通过对群体的剖析,发现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

着相互联系的三个要素:活动、相互作用、感情。 (1)活动。一个群体能够持续存在,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群体只有通过一定的活动才能表明自己现实的存在。 (2)相互作用。群体成员在活动中,彼此交往,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使彼此的行为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感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群体内的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思想情绪和情感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和情感又会反过来影响群体的活动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群体的三个要素,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如图6—1所示。 群体之所以产生和存在,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特殊的形成原因,这些原因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第一.在个人层次上,群体是人进行社会化、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个体只有在群体中进行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社会化的人:个体在很小的时候,社会就期望他参与群体,学习群体规范;等到个体产生了明确的自主意识,他就开始自觉的参与社会群体。个体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对群体生活的倾向是群体形成的原因之一。 第二,在群体的层次上,群体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群体能使人们完成

第五章 社会群体

第五章社会群体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不能过社会生活的个体,或者自以为不需要因而不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上帝。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荀子·王制篇》谁都会承认人是一个社会性的生物。不说别的,单说他不喜欢过孤独的生活,而喜欢生活在比他自己的家庭更大的群体之中,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一点。独自一人的禁闭是可以施加于一个人的最为严厉的刑罚的一种。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合群”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的乐群性(gregariousness)本能驱使人们相互亲合。 ——麦独孤(1871-1938年)McDougall, William 英国裔美国心理学家 第一节社会群体的内涵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 (一)社会群体定义 社会群体(Social group),又称社会团体 ①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②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知道,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社会群体。 剧场中的观众、电梯中的乘客,虽然是集中起来的一群人,但通常都不是社会群体,我们称之为一般意义上的聚集体或集群。——也即是说,在上述情况下,人们是偶然聚在一起的,他们之间没有由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类群体可以称为偶遇群体。 统计学上的“群体”也不能叫社会群体。统计群体是社会对具有某种共同特征——如年龄或民族背景,甚至相同身份的众多社会成员的称谓。比如大学生群体、农民工群体、老年人群体等。这些所谓“群体”同样没有持续的

对初级社会群体特征的探析

对初级社会群体特征的探析 【摘要】初级社会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或者基本群体,这是依据群体成员间的人际关系亲密程度将社会群体进行的分类。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自己的著作《社会组织》中首次提出。在概念的描述中指出了群体成员间的亲密性和面对面合作等特征。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社会初级群体,本文试图从初级社会群体的6个特征社会初级群体做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初级社会群体。 【关键词】初级社会群体;特征;功能;发展趋势及影响 库利所提出初级群体时,比较明确的说明了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但是与我们现今社会学的当中初级群体的概念又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社会学家扩大了库利概念中类似家庭等具有亲密关系的群体,包括了邻里、亲属、朋友、兴趣小组等等。归纳这些群体的特征包括了6个方面。 第一,规模较小,成员有限。这是由于初级群体是以感情为基础所决定的,少于两人的不能称之为群体,超过了30,群体成员间相互接触会减少,感情交流也会减少,亲密的人际关系如果向疏远的人际关系转变时,初级群体就会转变为次级群体。 第二个特征是成员间有经常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这一特征其实也是由于成员较少所决定的,成员较少,成员间彼此互动的机会相对而言会增加,感情也会增加,彼此之间了解之后关系也会更加的亲密。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这一特征,用靠近同学们的例证来加以说明。例如,在一个70人的班级体中,请同学们思考你和每个人是不是都有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互动,答案时否定的。那再请同学们思考,在一个8人的寝室中,你和每个人是不是都有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互动,答案时肯定的。在这样一个对比中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第三个特征是初级社会群体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这一特征是因为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在这个群体内,成员一般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比如在家庭当中,家务的承担,经济的来源没有规定必须由谁来承担,家庭成员都可以兼任,请同学们思考自己家庭中做饭、洗衣、挣钱、购物这些角色是不是由某个特定的家庭成员一个人承担,在否定的回答中加深对多重角色的理解。还比如在家庭当中,有些角色是既定的,比如父亲、母亲、子女等等角色是既定的,但是成员除了演绎这些既定的角色以外,有时候也要演绎一些非既定的角色,比如,父母有时候需要扮演子女的老师和朋友这样的角色。 第四个特征是群体成员的难以替代性,初级群体成员相互依存,有着多重角色,因而某个特定的成员是不会轻易被他人所取代的。例如,家庭中某个亲人的去世会给我们心灵上蒙上一层阴影,原因就在于成员的不可替代性。但是在次级群体中,例如工作单位,当某个职员离职了,单位会立刻找一个可以从事该工作的其他人来接受该同志之前的工作,而并不会因为这个成员的离开而导致机构功

第五章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概念 1、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群体。 2、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第一、群体成员必须是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 第二、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社会群体的类型 按照群体中社会关系的性质:血缘群体;地缘群体;趣缘群体;业缘群体。 按照群体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基本群体;次级群体。 按照群体内部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程度: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注意基本群体与次级群体的区分。 第二节 基本群体 、什么是基本群体 (初级群体、首属群体)?( Primary group ) 由经常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所形成的具有紧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基本群体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 C -H ?库利提出来的。库利所说的基本群体(First group ),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初级群体。主要是指人们在成长过程中 最初加入的群体,如家庭、邻里、儿童游戏伙伴等。 这些群体对人的个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 起到了最初的作用。 后来社会学将基本群体的概念进行了延伸。 、基本群体的特征 1、规模较小 2、面对面的互动 3、群体成员难以取代 4、非正式控制 5、聚合力和持久性强 、基本群体的作用 1、基本群体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 2、基本群体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3、基本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力量 五、初级群体的衰落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 社会群体 四、 些重要的基本群体 :邻里、工作群体等

(一)初级群体的衰落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类无论是同自然的斗争还 是其他社会活动, 其规模和范围往往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 以血缘和地缘为基 础形成的初级群体即最早的基本群体就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 2、但是,人类社会在近代特别是现代的飞速发展,结束了初级群体的黄金时代。 3、现代社会中初级群体衰落的主要表现 第一、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外移 第二,初级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日益松懈 第三,一些初级群体已经解体 (二)初级群体的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初级群体的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1、消极影响 由于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的许多基本功能都是由初级群体来承担的, 必然引起社会生活的紊乱。主要表现是: 第一, 由于初级群体的衰落, 人们从初级群体中得到的帮助越来越少, 情感需求的满足 发生问题,儿童社会化也受到影响。 第二,初级群体的衰落削弱了非正式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 第三,带来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2、积极影响 第一,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初级群体的 控制往往会妨碍个性的自由发展。 因此, 初级群体影响力的削弱, 有可能扩 大人们的私人空间,促进人的自主性的发挥。 第二, 初级群体的衰落, 正式组织的兴起,会打破初级群体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消除隔 阂,有利于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第三,初级群体的衰落,正式组织的兴起,大大提高了人类群体活动的效率。 初级群体的衰落, 与初级群体成员关系的淡化, 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分工及规范等正 式关系来处理问题, 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组织目标。 这是社会走向合理化的一个 表现。 、概念 1、家庭是两性关系的一种组合形式,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人 类生活的基本群体。 2、男女亲近以及通过社会规范的力量承认与稳定这种亲近的价值及其相互关系,是形 成家庭的社会机制。 家庭是两性之间生物性关系与社会性关系结合的产物。 3、在家庭关系中,婚姻关系是家庭生活的本质关系,血缘关系是从婚姻关系派生出来 的,是婚姻关系的延续。 二、起源与变迁 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一般认为家庭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或四种形态, 即血缘家庭, 普纳路亚家庭, 对 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1、血缘家庭 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家庭形式。 血缘家庭是一种按辈分划分或缔结的婚姻。 即年龄相近的青壮年兄弟姐妹相互通婚, 排 斥了上下辈之间的婚姻关系。 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 姐妹是兄弟的共同妻子, 兄弟是姐妹的 共同丈夫,夫妻有共同的血缘。 2、普纳路亚家庭 普纳路亚,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 普纳路亚家庭仍然是一种群婚制。 与血缘家庭群婚制的区别在于, 它排除了同一血缘内 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 是一种非血亲家庭形式。 即它是由同一血缘的一群兄弟与另一 血缘的一群姐妹结成夫妻集团。 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 共妻的一群丈夫互称普纳路亚, 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称普纳路亚。 这是群婚制 因此初级群体的衰落 第三节 家庭

第八章 社会群体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八章社会群体与旅游消费行为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得学生了解什么是群体,以及群体是怎样对人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 (二)教学重点 1.参照群体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2.家庭生命周期与旅游消费决策; 3.文化价值观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参照群体、社会阶层、文化; 2.参照群体、文化价值观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针对本章的重点、难点,由教师重点讲解;结合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群体与旅游消费行为 一、群体的含义 在心理上意识到其他成员,并具有相互认识和同属于一群人的感受,在群体中,人们常常以一定的社会阶级的纽带相联结,以及共同的文化相联系。 二、参照群体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一个人在其思想、态度和信仰形成时能给他以影响的群体。 在旅游消费活动中,能够对人们的旅游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参照群体主要有家庭群体、社会阶层和文化群体。 旅游消费者之所以会从众,原因有: 1.从群体性质来看,群体的凝聚力强,个体易从众;群体气氛和谐,个体

易表现出从众;个体感到群体内成员地位或者能力高于自己,则易从众;若群体一致反对个人意见时,从众性强。 2.从旅游消费个性心理特征,智力低者比高者易从众;情绪不稳定易受到群体压力而从众;自信心差者易从众;与人相处依赖性强者易从众。 个体从众行为的产生,主要起因于个体不愿意标新立异,不想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 第二节家庭与旅游消费行为 一、家庭决策与旅游消费决策 在现代社会中,典型的家庭形态有两类:核心式家庭、延续式家庭。 1. 家庭成员的角色 家庭成员在实际的旅游购买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五种: 发起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 注: 在一项旅游产品的购买中,有时一个成员扮演几个角色,有时可能是几个家庭成员同时扮演同一个角色。 2. 家庭成员与旅游消费决策 丈夫、妻子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对家庭的旅游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传统社会中,认为是丈夫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和经济地位以及传统观念而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妇女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丈夫传统的对这种决策的主导作用削弱。 二、家庭生命周期与旅游消费决策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一个家庭由诞生到以后经历的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直至消亡的过程。心理学家研究认为,生命周期的变化,是人的旅游决策倾向变化的因素。 1.青年阶段(35岁以下)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1.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2.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标准 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即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他认为,分层研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影响力。那就是声誉和权力。因此,韦伯提出了以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3.功能论对社会分层原因的解释 一.功能论视角 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领军人物杜尔克姆是最早对社会分层原因作出解释的功能论学者,他认为“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化的特征是:群体中专门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是由社会规范所创造的。人们的分工是以‘分工’为基础的有机结合关系,社会分工造成异质性和相互依赖两种后果,这种有机的结合主张维护人的个性,个体部分的个性越鲜明,社会的团结或合作越牢固,因为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1]社会中之所以出现分层现象基于两个条件:(1)任何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同的;(2)人们的才智、知识、技能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扩大不同职业的收入差距,吸引最有才能的人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是合理的。[2]也就是说在杜尔克姆看来,社会分层的产生是因为它对社会成员和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配置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即它将发挥有利于社会的功能。[3]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学者沃纳对美国一个小社区的社会分层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于社会分层的原因,沃纳认为, 社会分层对于复杂社会有着必不可少的功能, 它将社会中的人们安置在高低不同的各种位置上, 使得他们相互协调地形成了一个社会有机体。[4]杜尔克姆和沃纳两人虽然都强调将功能作为社会分层的原因,但他们所认识到的社会分层功能的客体却是不同的。杜尔克姆强调的客体主要是社会,而沃纳则除注意到社会这一客体以外,也注意到了社会个体这一客体。 帕森斯从自己的结构功能理论的角度也对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作了说明。他并没有像杜尔克姆、沃纳等那样直接地去强调社会分层的功能,而主要是关注社会分层是什么。在他看来,社会分层的出现是由社会的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各种制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同,而这些制度的重要性程度排序则塑造了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依据。尽管帕森斯的这一论断没有直接将社会分层与它对社会所能发挥的功能联系起来,但他分析中的功能主义基础仍然是很明显的,他只是在社会分层与功能之间加入

社会学概论第6章

社会学概论第6章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近、接触等方式而发生的交互作用的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 社会互动的过程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阶段: 1.接近和接触阶段。 2.理解与了解阶段。 3.调整与反应阶段。 影响社会互动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生物因素。 第二,心理因素。 第三,社会因素。 第四,文化因素。 三、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理论 所有的东西都是符号对符号认识越多,人们进行互动越顺利 1、乔治·米德 米德强调自我,认为我们经常与“自我”交流,认为人类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意义的影响,,并且多数文化意义是有象征性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自己的交往过程,按照符号进行交往,所有符号都有文化意义上的特征,互动是以有意义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 2、郝伯特·布鲁默 布鲁默在米德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互动的3个原理 (1)、我们是根据我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规定我们对它的行动 (2)、我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3)、在任何情景下,我们都经历内部解释过程 按照互动论的观点,在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考虑与其他人在同一社会情景下的行动和思想一致,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阐释他人行为的象征意义。 3、威廉·托马斯 在进行多数日常活动时,我们一般假定:不仅对语言及其他具体符号,而

且还包括日常社会场景,别人与我们都使用同样的定义。多数共享定义,或者说“情景定义”,是在无意识中领会的,这种关于定义的共识是人类互动的关键。作为美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的托马斯指出了共享定义的重要性:如果人们将某种情景定义为真实的,那么情景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 二、拟剧论(戈夫曼) 这种观点把人们看成戏剧中的演员,按照戈夫曼的观点,当人们扮演角色时,他们的表演是由观众来判断的,所以人类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即为了使他人按照我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人类互动的特点是印象处理,希望别人按自己的愿望行为,当第一印象起作用时,人们往往制造一种印象,目的是为了控制互动者。印象管理可能有目的,但不管目的是什么,它总是为了使行动者能更好的控制别人的行为。 三、本土方法论(加芬克尔) 本土方法论认为任何人的互动都由一种民间规则支配着,互动双方都具有对事件常识性的知识和假设,以此解释互动双方的常用规则。本土方法论跟拟剧论一样关注人们在社会情景下为了制造印象而使用的一些技巧,但其关心的是人们形成相互理解的原因:正是人们对情景具有相同的假设,才使人们顺利的进行互动。 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等,这一理论强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得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下面是几个有关的命题: 基本命题: 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刺激命题: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类似的行动。 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剥夺和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的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

第七章 社会群体

第五章社会群体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群体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知道什么是群体凝聚力以及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了解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教学重点:群体和初级群体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时安排:2 教学内容 一、社会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含义及特征 1、广义和狭义的社会群体的含义 (1)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2)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社会群体不是人的简单聚合,也不同于统计学上的“群体”。 2、群体的特征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的行动能力。

(二)群体存在的基础 1、生物基础:本能 (1)达尔文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2)麦孤独:“合群”是人的本能,人具有乐群性。 (3)交换论的观点:个人加入群体,并遵从群体规范,是为了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行感情或物质交换,或通过实现群体目标来获得自己单独无法取得的更大的利益。 2、社会基础: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群体本身具有自我维持性。 二、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3、内群体和外群体 4、隶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5、血缘、地缘、业缘和趣缘群体 三、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功能 (一)社会群体的结构 1、群体的社会网络结构:是指一个社会或社区中,正式群体的发展、类型分布情况以及个人加入群体的阶梯结构。 社会群体网络结构的疏密、简繁、合不合理、不仅标示着社会的发展水平,而且对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都起着重要作用。 2、群体的内部组织结构 (1)成员角色结构:成员角色结构由成员的数量、每个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领袖的配备、群体成员间的交往关系等部分构成。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 第八章自测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第八章自测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32分) 题目1 观察法通常用于在实地调查中收集社会()或(),而且通常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使用。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初级信息,原始资料 题目2 观察的内容及其结论究竟如何,除了取决于观察对象的()和观察者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外,也取决于观察者的()。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客观状况,认识能力 题目3 根据观察者的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和()两大类。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 题目4 观察法多数是()观察,适用于()类型的调查研究。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非结构式,定性 题目5 观察法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和进行必要的()。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制定观察计划,物质准备 题目6 ()是观察法最常用的一种记录方式。它需要注意的最关键一点是不能破坏观察现场的()。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当场记录,自然状态 题目7 观察误差来自()和()两个方面。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观察主体,观察客体 题目8 对于()观察来说,关键是不能惊扰观察对象。而在()观察中,关键是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非参与式,参与式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18分) 题目9 观察法是指主要通过()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 选择一项: A. 问卷 B. 人们的感觉器官 C. 访谈 D. 搜集文献 反馈 正确答案是:人们的感觉器官 题目10 观察法的局限性主要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 B. 资料整理和分析难度大 C. 获得合作有一定难度 D. 可靠性较高 E. 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F. 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 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资料整理和分析难度大, 获得合作有一定难度, 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题目11 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 选择一项: A. 实验观察和非实验观察 B.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C.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D. 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反馈 正确答案是: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题目12 观察法多数是非结构式观察,主要用于()。 选择一项: A. 访谈调查 B. 问卷调查 C. 定量研究 D. 定性研究 反馈 正确答案是:定性研究 题目13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本章序号及名称 第七章社会群体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 1.社会群体的特征; 2.群体内部关系; 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人类的群体生活 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 首先,是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 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联合起 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 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 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 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 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在群体中,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角色和地位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人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也不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群体共同生活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他人感受到群体的存在。(3)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与意识,共同的欲求和目标,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使群体能够维系,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 和存在。在共同心理支配下,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行动能力的 一致性把群体与乌合之众区别开来。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本章序号及名称 第七章社会群体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 1.社会群体的特征; 2.群体内部关系; 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人类的群体生活 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首先,是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联合起 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

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 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 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 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在群体中,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角色和地位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人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也不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群体共同生活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他人感受到群体的存在。 (3)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与意识,共同的欲求和目标,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使群体能够维系,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