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诸葛亮用人之道

诸葛亮用人之道

诸葛亮用人之道
诸葛亮用人之道

诸葛亮用人之道

2008-02-24 10:40

作为中国古代头号智者的诸葛亮不仅选择人主与众不同,而且在完善用人之道方面也颇有建树。综观诸葛亮出山至病死的整个过程,虽然也有用人不当、处事有误的时候(比如说,未能谨记先主刘备的告诫,在关键时刻错用了言过其实的马谡,导致全军溃退、北伐受挫;又比如说,事必躬亲,巨细不分,以致在他死后,蜀汉一方人才匮乏,甚至出现“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尴尬局面),但他在用人方面的经验仍然值得当今各级领导借鉴。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第一条是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人的许多行为都是观念的产物。古今中外具有深刻信仰的人,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宗教徒,也无论是科学巨子还是军事间谍,都可以忍受奇耻大辱与不白之冤。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值得你重用,首先就得了解他的立场、观念、角度、位置。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人,决不可委以重任。因为这种人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性,最容易在关键场合、关键时刻损害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第二条是专门考察对方的机变或应变能力。自古用人的两大铁定法则是:一看德;二看才。在官场上,除了有许多贪官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庸官。贪官害国,庸官误事。在诸葛亮看来,在诸多智能因素中,应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像马谡那样的人,虽也有一些作为(如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类,被诸葛亮采纳),但毕竟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但若缺乏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一切也只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第三条是考察对方的见识。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看他的见识是否独特。古往今来,官场之上的争斗是异常激烈的,这种争斗不仅包括小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也包括正邪、善恶之间的大冲突、大对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中,那些毫无计谋、遇事便束手无策的官员,即使有心向善,为上级解愁,为百姓排忧,也终究力不从心,无法左右大局。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第四条是考察对方的勇气。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还有一句话,叫做“邪不胜正”。缺乏勇气的官员,别说惩恶扬善,就连自身也难保,又怎能坦然面对乡亲父老的期盼眼神呢?诸葛亮在重用一个人之前,常常人为地创造一个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战而胜之。毛泽东同志说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不管怎么奋斗,都离不开一股闯劲、一股勇气。没有敢趟地雷险阵、敢跳万丈深渊的非凡勇气,一切都无从谈起。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第五条是向对方劝酒,待他醉后再观察他属于何种类型的人。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诸葛亮时代的文臣、武将常有因酒误事以致违法斩首的例子。另一方面,酒后吐真言。要了解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酒徒,最好是等待他喝醉的时候。真正的大丈夫,酒醉之后依然慷慨激昂,比如岳武穆“怒发冲冠”、“直捣黄龙”之类的神态言辞就是这样。而戴着面具的小人即使一生挖空心思掩饰自己的内心

世界,也往往在酒醉之后将卑鄙无耻的灵魂暴露无遗。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第六条是投其所好,以小恩小惠引诱对方,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就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清官、廉官,而非昏官、贪官。看人既得看关键时刻,也得看平时,两者缺一不可。有些官员不愿也不敢贪小钱,思想深处还是认为“不值得”。这种官员实际上也很危险,一旦他人贿赂一点“大钱”,他就很容易被拉下水了。事实证明,经受不住金钱诱惑的人,不可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清官,反而会危害国家利益、损害政府威信、伤害百姓感情。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第七条是与对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说到做到,是否讲究信用。中国人信奉一点,即“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就不值得别人信赖了。这一条虽然细小,实际上举一反三,也可以这样理解:关键要看一个人言行是否一致,说的是否想的,做的是否说的。诸葛亮的七条用人之道中,第一条就考察对方的观念、志向,最后一条则考察其行为、信用,这是大有深意的。因为人完全可能说假话,许多恶人、贪官可能比谁都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却狼心狗肺、无恶不作。所以,还得考察其做得如何。听其言,观其行,这才是高明之举。

诸葛亮的这七条用人之道,给我们各级领导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用人策略。一个正直、善良的官员,一个不为自己牟取私利的官员,在用人时一定要多方考察、反复考察。民主选举的制度理应逐步深化,因为“依法治国”是大势所趋。但在现阶段,在“依法治国”还难以完全实现的今天,每一位有历史责任感的官员,都应本着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责的态度,选好官、用好官。在这里,我们应该向诸葛亮学习

诸葛亮用人时有失误,甚至有任人唯亲之嫌

总结历代兴亡,能否任人唯贤是事业能否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诸葛亮是一国统帅,用人自然是他不能回避的问题。前人对诸葛亮用人多持肯定态度,认为他广任贤才,不讲资历、门第,提拔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他的用人是成功的。实际上,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值得商榷。不能说诸葛亮用人一无是处,但基本的评价应该是否定的。正是因为他用人失误,甚至任人唯亲,才使蜀汉政权出现了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反映。

著名史学家谭良啸在《卧龙辅霸》一书中曾列出过一份诸葛亮所用人物的简表,统计翔实,可资评说。此表将诸葛亮所用人才分成三类,一是荆州旧部,共28人;二是蜀地人才,共28人;三是其他人才,共10人。从组成蜀汉政权的各方面成份来看,这个比例没有问题,看不出任人唯亲的倾向。但是,从这些人受重用的程度分析,问题便凸显出来。蜀地人才虽与荆州旧部数量相等,但其中没有一位是受诸葛亮特别信重的,他们大部分从事的是事务性工作。反观荆州旧部,其中受特别重用者不下10人,而且其中还包括诸葛亮所指定的接班人蒋琬、费祎,这就很能说明问题。进一步考察这28个荆州旧部会发现,其中有7位是襄阳人,占到25%。这个比例应该是相当高的了。众所周知,诸葛亮虽不是襄阳人,但他在襄阳隐居长达十年之久,与当地上层官僚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诸葛亮早已把襄阳看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有了这个背景,25%的比例就很令人深思了。继续分析:襄阳7人分别是马谡、杨仪、向朗、向宠、董恢、杨颙、辅匡,这其中,诸葛亮对马谡、杨仪、向宠的任用值得特别关注。马谡与诸葛亮关系非同一

般,马谡哥哥马良与诸葛亮一向称兄道弟,关系至为密切,连史学家裴松之都怀疑二人“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引自《三国志?马良传》注)。有了这层关系,诸葛亮对马谡处处关照。刘备似乎看出苗头不对,劝诸葛亮不要过于重用马谡,但诸葛亮置若罔闻,一如既往地抬举马谡。北伐时,诸葛亮不顾众将的坚决反对,破格使用马谡,终致街亭兵败,酿成苦酒。事后诸葛亮虽然斩了马谡,但那不能说明诸葛亮法纪严明,只能说是不得已之举。“戮谡以谢众”,可见众将愤怒之程度,也可看出诸葛亮任人唯亲之程度;杨仪本是一个德薄无才之小人,却受到诸葛亮的重用。魏延看不惯杨仪的小人伎俩,屡屡斥责杨仪,两人犹如水火,不能相见。这时候,诸葛亮不能明辨是非,反而片面袒护杨仪,还说什么“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引自《三国志?杨仪传》),来蔽人眼目。诸葛亮临终时,终于露出了他向仪背延的一贯主张,让杨仪主持军务而置魏延于安排之外,逼得魏延走投无路,而与杨仪拼命。杨魏火并是诸葛亮任人唯亲的又一铁证;向宠本是蜀汉阵营中的一员偏裨下将,刘备在世时任牙门将,才干平庸。刘备死后,诸葛亮突然对向宠予以特别关注,甚至在《出师表》中郑重地向后主推荐,将向宠的才能拔高到严重不切实际的程度。正是因为诸葛亮的特别推荐,向宠当上了中领军。事实证明,向宠的才干远没有诸葛亮所说的那样出色,诸葛亮之所以推荐他,还是因为他是襄阳人。

当然,诸葛亮用人也不见得都“唯亲”,他也有较为成功的用人,如对曹魏降将姜维的悉心培养,就充分说明他爱才的一面。但从总体上看,诸葛亮用人比之曹操、孙权要逊色很多,甚至不可同日而语。说诸葛亮善用贤才,是有水分的。

回答者:活着的三国 - 举人四级 2-2 21:29

诸葛亮当权期间,反刘备依靠大族的政策,开始实行法治,大力打击益洲派的豪强;由于川中战乱没中原那严重,加上刘焉父子纵容大族,所以豪强势力还是十分强大,收益不错但是为后来的李严不供粮草埋下伏笔。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董允等,诸葛亮的识人方面,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诸葛亮大力起用荆洲派人才,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文伟、董允都是荆洲派。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无奈后来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