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doc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doc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二、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

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三、灭菌质量的监测

4.4.1 通用要求

4.4.1.1 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4.4.1.2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4.1.3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4.1.4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

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4.4.1.5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4.1.6 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4.4.2 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4.4.2.1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4.4.2.2 化学监测法

4.4.2.2.1 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4.4.2.2.2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4.4.2.3 生物监测法

4.4.2.3.1 应每周监测一次,监测方法见附录A。

4.4.2.3.2 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

入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4.4.2.3.3 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4.4.2.3.4 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因一般无标准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制作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应侧放,体积大时可平放。

4.4.2.3.5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4.4.2.3.6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遵循4.4.1.4的规定。

4.4.2.4 B-D试验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4.4.2.5 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监测方法应符合GB 18278的有关要求。对于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应满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三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供应室全套工作制度1

供应室工作制度

供应室工作制度

1、工作人员按要求着装上岗,衣帽整齐,出入工作间要换鞋入室。

2、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种技术操作规程。

3、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采用由“污”到“净”的流水作业方式布局,做到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污染物品与清洁物品分开,初洗与精洗分开,未灭菌物品与灭菌物品分开,清洁区与污染区采取单线行走,不可逆行。

4、回收物品与发放物品应分车、分人进行,凡有浓血的器械物品须由科室洗涤清洁后交换。凡传染患者用过的物品必须经高效消毒剂消毒后再与供应室对换。

5、每日更换消毒液,并对消毒液浓度进行检测。

6、严格执行工作人员手的消毒。

7、每月对空气、无菌物品、消毒液、台面及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存档。

8、对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针头进行定期抽样热原检测。检测结果存档,符合监测标准后方可投入临床使用。

9、每日认真清点急救物品和检查基数物品储备量,做到供应及时。

10、定期检查各种仪器设备,确保使用安全。

11、按时做到下收下送,服务主动热情,深入临床第一线征求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供应室查对制度

1、准备器械包时,查对品名、数量、质量、清洁度。

2、发器械包时,查对名称、消毒日期。

3、收器械包时,查对数量、质量、清洁处理情况。

4、高压消毒灭菌后的物件要查验化学指示卡是否达标

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采用由“污”到“净”的流水作业方式布局,清洁区与污染区采取单线行走,不可逆行。应做到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污染物品与清洁物品分开,初洗与精洗分开,未灭菌物品与已灭菌物品分开。

2、工作人员上岗时要求着装整齐,戴好帽子,不能佩戴戒指和耳环等饰物,不能留长指甲和涂指甲油。出入各工作区时必须要洗手换鞋方可进入。

3、供应室内清洁区的台面和地面每日清洁擦拭,污染区的台面和地面每日清洁消毒。各工作区的墩布应注明区域标记,分开使用。

4、回收污染物品与发放无菌物品应分车、分人进行。下送完毕后,回收污物车送处理间用消毒液擦拭,再用高压水冲洗干净后备用。

5、凡有脓血的器械物品须由科室清洗后方可与供应室交换。

6、凡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必须先经高效消毒剂消毒后,方可与供应室进行交换。

7、消毒液需每日更换,现用现配,并对消毒剂浓度进行检测。所消毒的物品必须完全浸泡在消毒液中。

8、对高压灭菌器进行效果监测,每日晨起第一锅做B-D 试验;每锅次进行监测并存档;每个灭菌包应采用化学指示卡、化学指示胶带进行灭菌效果监测;每月用生物指示剂“嗜热肪杆菌芽孢”监测灭菌器效果,结果存档。

9、严格执行无菌物品发放制度,认真检查无菌包的质量及名称、灭菌日期、灭菌标记及工号。发放中如有散包、湿包、落地包均不得发出,须重新进行灭菌。

10、严格遵守无菌物品有效期:所有灭菌物品必须每日检查一次,按日期先后排序依次使用。灭菌敷料包有效期受包装材料、封口的严密性、灭菌条件、储存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棉布包装材料和开启式容器:温度25℃以下、相对湿度为40-60%时,有效期为七天;其它材料,如一次性无纺布、一次性纸塑包装材料:

证实该包装材料能阻挡微生物渗入,有效期可相应延长,至半年或以上。

11、每月对空气、无菌物品、一次性无菌物品、消毒液、台面及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存档。

12、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正确地“手卫生”制度与操作流程。包括:进入工作区之前和离开工作区之后,必须洗手;接触清洁物品和无菌物品之前,接触污染物品之后,必须洗手;离开供应室污染区时,进入清洁区、无菌区之前必须洗手;戴手套之前、脱手套之后必须洗手;进行物品下收下送前后均要洗手;进行各种包装操作前后均要洗手;如工作时被污染或疑似污染时,随时洗手。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doc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二、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 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三、灭菌质量的监测 4.4.1 通用要求 4.4.1.1 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4.4.1.2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4.1.3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4.1.4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

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4.4.1.5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4.1.6 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4.4.2 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4.4.2.1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4.4.2.2 化学监测法 4.4.2.2.1 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4.4.2.2.2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4.4.2.3 生物监测法 4.4.2.3.1 应每周监测一次,监测方法见附录A。 4.4.2.3.2 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

消毒供应室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室监测制度 一、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监测 1、工艺监测:每锅监测,并详细记录(锅号、压力、温度、时间、灭菌物品、灭菌日期及失效期、灭菌操作者签名等项)。 2、化学监测:灭菌包包外均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物品包内应放置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的,化学指示卡只放包内即可。 3、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必须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才能使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三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投入使用后每晨进行一次B-D测试。对拟采用的新包装材料及方法、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4、每年对压力和安全阀进行检测校验。 二、对器械、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 1、日常监测:每日采用目测或用带光源放大镜对清洗后的器械、物品进行监测,做到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每月至少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认真做好记录。 三、对消毒质量的监测 1、湿热消毒: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时间与温度。 2、化学消毒:根据性能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 3、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每次检

测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四、对灭菌质量的监测 1、物理检测和包外化学检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检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检测合格。 2、生物监测不合格时,通知相关科室停止使用,并尽快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分析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3、灭菌植入性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灭菌物品每月进行卫生学监测一次。 五、环境卫生物监测 1、每月对无菌物品存放间及一次性医疗用品库进行空气监测一次。 2、每月对消毒供应室物体表面进行监测一次。 3、每季度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手进行监测一次。 4、每季度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监测一次,每月对使用中的灭菌剂监测一次。 六、对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照射强度监测,不得低于70uW/cm2,新管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

(消毒供应室)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目的: 1.1 实行严格的监控与管理,保证灭菌安全。 二、范围: 2.1 适用于供应室。 三、职责: 3.1 供应室:严格执行供应室灭菌监测制度。 四、依据: 4.1 根据WS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制定。 4.2 根据WS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 作规范》制定。 4.3 根据WS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 测标准》制定。 4.4 根据《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与操作常规》制定。 五、对第三方提供的灭菌资料必须核实和保留以下内容 5.1 每次灭菌过程均应进行工艺监测,并有关键参数记录。 5.2配合院感科对医疗器械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5.3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 果符合要求。 5.4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 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符合要求。 5.5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 菌物品,重新进行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5.6 生物监测不合格物品已用于病人时,临床科室应建立个案资料,详细记录 病人的情况,密切观察相关的临床表现,必要时进行检查和治疗措施。5.7 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监测进行灭菌效果的

监测。 5.8每个灭菌包应进行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包内化学指示卡监测。每周进行一次 生物培养。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应大于3年。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二、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 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三、灭菌质量的监测 通用要求 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化学监测法 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 测标准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负责全院灭菌物品的供应任务,因为灭菌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所以灭菌质量和灭菌器的灭菌效果与操作情况密切相关。然而,在蒸汽灭菌中,湿包是常见的问题。潮湿使包裹内外形成一个连续的液体通道,使包裹的无菌性受到破坏,这被视为灭菌失败。必须重新包装灭菌方可下送至临床科室使用。这种反复的消毒灭菌不仅浪费时间和材料,还影响临床正常工作。因此,在供应室工作中,应注意对湿包的识别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消毒包含水量一般不超过3%,超过6%为湿包。有以下情况之一致使包装材料受潮造成生物破坏,均视为湿包:消毒包外有水滴,触摸包布有潮湿感;固定的化学指示胶带有水痕迹;消毒包内有水滴;消毒包内有被吸收的水分。被吸收的水分是指盆具和器械盘垫的吸水巾吸收的细小水分,通常只在打开消毒包后,检查触摸吸水巾时才发现。这部分水分可通过蒸发和再冷凝穿过包裹布。

湿包的产生原因有很多:锅炉房供给蒸汽不稳定,蒸汽压力不足0.3MPa;蒸汽中水分含量过高;干燥时间不足;待消毒包过大,布包包装过紧,器械包包内器械件数多,没有用吸水巾分隔,产生冷凝水不易汽化;灭菌前后消毒包摆放不当致使潮气不能脱离包裹;金属物品置上层冷凝水滴湿下层布类物品;消毒车架上灭菌物品紧贴锅壁或锅底被冷凝水打湿;蒸汽排出管道未及时清除纤维屑及沉积物致堵塞不畅;灭菌器性能的维护及保养不当。 为了控制湿包的产生,应加强与锅炉房的沟通,取得适合灭菌所需的安全稳定蒸汽,避免正在灭菌中锅炉加水。灭菌前排尽管道内冷凝水,预热时间不少于15分钟。强制干燥时间不少于20分钟,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灭菌结束后,灭菌器内温度降至60℃以下,待自然冷却10分钟以上再打开灭菌器,取出灭菌物品。物品取出后应放在铺有织物的台面上冷却一段时间使之降到室温,再下送到各临床科室或放入无菌物品储存柜内。这期间应远离冷气或冷气出口的地方以防再次形成冷凝水。消毒包应正确包装,物品包装大小松紧适宜,体积不大于30 cm×30cm×50cm,敷料包不超过5kg,器械包不超过7kg,盘、盆、碗等皿类物品尽量单个包装。必须多个包装

医院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认真遵守各项监测技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 二、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三、定期对清洁剂、消毒剂、洗涤用水、润滑剂、包装材料等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四、定期进行监测材料的质量检查,包括安全评价报告及有效期等,检查结果应符合要求。 五、每季度对超声波清洗器进行能量的检测。 六、每半年对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压力表进行检测校验,每年对安全阀、高压灭菌器、干燥柜及煮沸槽进行检测校验。 七、应对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进行日常监测和定期抽查,并记录监测结果。 八、对使用的消毒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每季一次,化学监测每次配制时监测。 九、对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及结果符合要求。 十、定期对手、物表、空气进行环境卫生学的检测。 十一、每月对无菌包抽样检测。 十二、每月用电导率笔对纯水进行检测。 十三、认真观察记录清洗、消毒、干燥的过程,质量符合要求。 十四、压力蒸汽灭菌器检测

1.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锅号、批次、压力、温度、时 间、灭菌物品、灭菌日期、灭菌操作者签名等项。 2.化学监测:灭菌包外有化学指示物;包内应放置化学指示物,置 于最难灭菌的部位,能看到包内化学指示物的不需要有包外指示物。 3.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每锅进行,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必 须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物理、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才能使用。预真空(脉动)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三次,对拟采用的新包装材料及方法、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消毒供应中心 2017年7月6日修订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灵寿县医院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供应室负责全院灭菌物品的供应任务,灭菌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灭菌质量和灭菌器的灭菌效果与操作情况密切相关。湿包是蒸汽灭菌中常出现的问题,因为,潮湿使包裹内外形成一个连续的液体通道,使包裹的无菌性受到破坏,所以视为灭菌失败。必须重新包装灭菌方可下送至临床科室使用。如此反复的消毒灭菌既浪费时间又消耗材料,也影响临床正常工作,因此,供心室工作中应注意对湿包的识别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1湿包判断 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消毒包含水量一般不超过3%,超过6%为湿包。有以下情况之一致使包装材料受潮造成生物破坏,均视为湿包。 1.1消毒包外有水滴,触摸包布有潮湿感。 1.2固定的化学指示胶带有水痕迹。 1.3消毒包内有水滴。 1.4消毒包内有被吸收的水分。被吸收的水分是指盆具和器械盘垫的吸水巾吸收的细小水分,通常只在打开消毒包

后,检查触摸吸水巾时才发现。这部分水分可通过蒸发和再冷凝穿过包裹布。 2引起湿包的因素 2.1锅炉房供给蒸汽不稳定,蒸汽压力不足0.3MPa。 2.2蒸汽中水分含量过高。 2.3干燥时间不足。 2.4待消毒包过大,布包包装过紧,器械包包内器械件数多,没有用吸水巾分隔,产生冷凝水不易汽化。 2.5灭菌前后消毒包摆放不当致使潮气不能脱离包裹。 2.6金属物品置上层冷凝水滴湿下层布类物品。 2.7消毒车架上灭菌物品紧贴锅壁或锅底被冷凝水打湿。 2.8蒸汽排出管道未及时清除纤维屑及沉积物致堵塞不畅。 2.9灭菌器性能的维护及保养不当。 3湿包控制 3.1加强与锅炉房的沟通,取得适合灭菌所需的安全稳定蒸汽,避免正在灭菌中锅炉加水。灭菌前排尽管道内冷凝水,预热时间不少于15分钟。 3.2强制干燥时间不少于20分钟,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灭菌结束后,灭菌器内温度降至60℃以下,待自然冷

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要求 1.在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负责医疗器械、敷料的制备、包装、消毒、保养、登记和分发、回收工作,定时下收下送。 2.经常检查医疗器械质量,如有损坏及时修理、登记,并向护士长报告。 3.协助护士长请领各种医疗器械、敷料和药品,经常与临床各科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预防差错事故。 5.做好物品清点工作,定期交换班次。 6.各班明确分工,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本室各项任务,并认真做好统计工作。 7.物品发放、领取、使用等应有严格的手续,供应室有统一帐目,各科室有分户帐,每周清点一次,每月总记一次。 8.严格执行器械物品破损报销工作制度。 9.认真做好清洁卫生工作,每日二小扫,每周一大扫,以保持室内清洁、整齐、干燥、无尘。 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监测制度 1.专人负责,定期、定时监测消毒质量,并随时进行抽查。 2.每季用指示剂监测高压锅的灭菌性能,每锅有大于5个点的化学监测指标,并有操作记录,每月对治疗包及注射器进行细菌培养、热原试验及氯化物测定各一次。 3.每周二次抽检注射器的洗涤质量,包括澄明度测定、酸碱度测定,均需阴性,并记录,每月对治疗包及注射器进行细菌培养、热原试验及氯化物测定各一次。 4.购进一次性使用的无菌物品,每批抽样监测热原试验及细菌培养,阴性后方可发放。 5.每天对清洗室、包装室、手套间、无菌室用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并做好记录,每月对无菌室进行一次空气培养。 一、包装制度 1.物品应分类包装,同一品种或类别的物品应按顺序摆放整齐,以便于使用。 2.空针筒装配时,必须严格检查是否配套、清洁、有无裂缝、漏气管,并按需要放上针头,贮盛于带有通气孔、筛孔的方盘中,在物品放入后应将筛孔密闭(到灭菌时再打开),写上有效期,签名。 3.对要保管的金属器械上油,尤其是器械的关节处,以防生锈,检查刀、剪是否锐利,其他器械功能是否良好,按各包装所需配齐器械,经第二人核对后进行包装,挂上小牌,注上名称、有效期,并签名。 4.器械包装重量不超过7Kg,纤维类织物应按使用的顺序折叠排放,其外形尺寸不大于30×30×25cm,重量不超过5Kg。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灵寿县医院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供应室负责全院灭菌物品的供应任务,灭菌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灭菌质量和灭菌器的灭菌效果与操作情况密切相关;湿包是蒸汽灭菌中常出现的问题,因为,潮湿使包裹内外形成一个连续的液体通道,使包裹的无菌性受到破坏,所以视为灭菌失败;必须重新包装灭菌方可下送至临床科室使用;如此反复的消毒灭菌既浪费时间又消耗材料,也影响 临床正常工作,因此,供心室工作中应注意对湿包的识别判 断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1湿包判断 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消毒包含水量一般不超过3%,超过6%为湿包;有以下情况之一致使包装材料受潮造成生物破坏,均视为湿包; 1.1消毒包外有水滴,触摸包布有潮湿感; 1.2固定的化学指示胶带有水痕迹; 1.3消毒包内有水滴; 1.4消毒包内有被吸收的水分;被吸收的水分是指盆具 和器械盘垫的吸水巾吸收的细小水分,通常只在打开消毒包后,检查触摸吸水巾时才发现;这部分水分可通过蒸发和再 冷凝穿过包裹布; 2引起湿包的因素

2.1锅炉房供给蒸汽不稳定,蒸汽压力不足0.3MPa; 2.2蒸汽中水分含量过高; 2.3干燥时间不足; 2.4待消毒包过大,布包包装过紧,器械包包内器械件数多,没有用吸水巾分隔,产生冷凝水不易汽化; 2.5灭菌前后消毒包摆放不当致使潮气不能脱离包裹; 2.6金属物品置上层冷凝水滴湿下层布类物品; 2.7消毒车架上灭菌物品紧贴锅壁或锅底被冷凝水打湿; 2.8蒸汽排出管道未及时清除纤维屑及沉积物致堵塞不畅; 2.9灭菌器性能的维护及保养不当; 3湿包控制 3.1加强与锅炉房的沟通,取得适合灭菌所需的安全稳定蒸汽,避免正在灭菌中锅炉加水;灭菌前排尽管道内冷凝水,预热时间不少于15分钟; 3.2强制干燥时间不少于20分钟,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灭菌结束后,灭菌器内温度降至60℃以下,待自然冷却10分钟以上再打开灭菌器,取出灭菌物品;物品取出后应放在铺有织物的台面上冷却一段时间使之降到室温,再下送到各临床科室或放入无菌物品储存柜内,这期间应远离冷气或冷气出口的地方以防再次形成冷凝水;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第一篇: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一、必须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监测时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二、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使用中的戊二醛应加强监测,常规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必须每日或使用前进行监测。 三、对消毒、灭菌物品应同时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四、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灭菌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高度危险物品包、大包和难以达到消毒部位中央的物品包等包内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及大修后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材料、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五、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做到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无菌包包内、外进行化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每年对灭菌间环境进行环氧乙烷浓度的监测;移植物等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使用;其他低温灭菌方式可参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六、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

1CSSD监测工作及清洗消毒灭菌监测制度

供应室监测工作制度 制定时间:2016.6 第一次修订时间:2020.8 1、按院感要求对灭菌物品进行抽样检查,进行细菌培养. 2、压力蒸汽灭菌器常规每周进行一次生物指示剂监测培养.有植入性器械时每锅次进行生物指示剂培养. 3、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天第一锅次均应进行生物指示剂培养. 4、负责检测资料的记录、整理、保存、备案. 5、更换包装材料进行物品包装时应进行灭菌物品的有效性监测,合 格后方可使用. 6、检测仪器设备应保持清洁,常规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性能完好. 7、对所有的仪器使用记录,设备检修报告进行备案.

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监测管理制度 制定时间:2016.6 1、清洗质量监测(结果保存半年以上): 1)每日器械、器具和物品包装时目测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质量控制小组每月定期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 2)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行情况,每年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监测. 3)清洗消毒器的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消毒方法、改变装载方法时遵循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监测. 2、消毒质量的监测(结果保存半年以上): 1)湿热消毒: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和时间;每年检测清洗消毒器的性能参数. 2)化学消毒:每日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时间. 3)消毒效果监测:每季度检测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符合消毒卫生标准。 3、压力蒸汽质量监测(结果保存三年以上): 1)工艺监测:每锅进行。 2)化学监测:每包进行,高度危险性器械必须进行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3)生物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嗜热脂肪杆菌芽孢)每周监测,灭菌植入物时每锅监测。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每天至少监测一次.

器械清洗效果检测制度

器械清洗效果检测制度 篇一: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二、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 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三、灭菌质量的监测 4.4.1 通用要求 4.4.1.1 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4.4.1.2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4.1.3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4.1.4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4.4.1.5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4.1.6 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 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4.4.2 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4.4.2.1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4.4.2.2 化学监测法 4.4.2.2.1 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器械清洗效果检测制度)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4.4.2.2.2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4.4.2.3 生物监测法 4.4.2.3.1 应每周监测一次,监测方法见附录A。 4.4.2.3.2 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入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4.4.2.3.3 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