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毒供应室)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室)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目的:

1.1 实行严格的监控与管理,保证灭菌安全。

二、范围:

2.1 适用于供应室。

三、职责:

3.1 供应室:严格执行供应室灭菌监测制度。

四、依据:

4.1 根据WS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制定。

4.2 根据WS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

作规范》制定。

4.3 根据WS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

测标准》制定。

4.4 根据《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与操作常规》制定。

五、对第三方提供的灭菌资料必须核实和保留以下内容

5.1 每次灭菌过程均应进行工艺监测,并有关键参数记录。

5.2配合院感科对医疗器械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5.3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

果符合要求。

5.4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

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符合要求。

5.5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

菌物品,重新进行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5.6 生物监测不合格物品已用于病人时,临床科室应建立个案资料,详细记录

病人的情况,密切观察相关的临床表现,必要时进行检查和治疗措施。5.7 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监测进行灭菌效果的

监测。

5.8每个灭菌包应进行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包内化学指示卡监测。每周进行一次

生物培养。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应大于3年。

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科室设专人进行质量监测工作,监测人员应认真遵守各项监测技术操作规程,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 二、每月对清洗剂、消毒剂、洗涤用水、包装材料及监测材料等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应符合行业标准监测规范的要求。 三、器械、物品清洗质量监测: (一)日常监测:每日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或借助带光源的放大镜检查。清洗后器械、器具表面应洁净、无血渍、无污渍、水垢和锈斑。 (二)定期监测:每月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三)清洗消毒器质量监测: 1、日常监测: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行情况,监测并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和时间。 2、定期监测:每年监测清洗消毒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3、清洗消毒器新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消毒方法及改变装载方法等时,应进行清洗效果质量监测,待检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 4、每半年采用清洗效果模拟测试物监测清洗消毒器的清洗效果,当清洗物品或清洗程序发生改变时,应当采用清洗效果测试物进行清洗效果的监测。 四、每周对纯化水进行PH值监测,并记录。 五、每次对使用中的消毒液有效浓度、消毒时间等进行监测并记录,采用热力消毒方法时应每次监测A0值。 六、每季度对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进行抽检,监测结果符合行业标准监测规范的规定。 七、灭菌器质量监测: (一)采用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法。 (二)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连续3次),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3次,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三)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周进行生物监测1次,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每天进行生物监测1次。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四)根据灭菌物品种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批量监测。 八、清洗、消毒监测结果及记录保留期限应大于或等于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保留期限应大于或等于4年。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计委.WS310.3-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使用中消毒剂生物监测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须<100cfu/ml,无致病微生物,有记录;灭菌剂生物监测每月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有记录;戊二醛每周不少于一次化学监测,有登记;含氯消毒剂(如施康)每日化学监测。 二、压力蒸汽灭菌监测: (一)物理监测,每锅进行,且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灭菌,有记录。 (二)化学监测,每包进行,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剂,包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灭菌后必须达到规定色泽,才能使用。 (三)生物监测,每周进行,必须合格,有记录。 三、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有登记。 四、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天进行生物监测,有登记。 五、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六、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做好日常监测:灯管使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每周一次75%酒精擦拭,有登记。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有记录并上报院感科。当强度低于70μw/cm2 时应及时更换灯管。 七、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等)及其他消毒物品,应每季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有登记。 八、浸泡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膀胱镜、胆道镜、胸腔镜等)活检钳和灭菌物品,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有登记。 九、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供应室、ICU、介入治疗室、层流室等)每月进行消毒后医疗器材、物体表面、消毒液及医务人员手的监测,有报告单备查。 十、医院污水排放要求达到国家标准,接触池出口总余氯每日监测不得少于2 次(采用间歇式消毒处理的,每次排放前监测)。粪大肠菌群数每月监测不得少于1 次。肠道致病菌中沙门氏菌的监测,每季度不少于1 次;志贺氏菌的监测,每年不少于2 次。 1

(消毒供应室)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目的: 1.1 实行严格的监控与管理,保证灭菌安全。 二、范围: 2.1 适用于供应室。 三、职责: 3.1 供应室:严格执行供应室灭菌监测制度。 四、依据: 4.1 根据WS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制定。 4.2 根据WS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 作规范》制定。 4.3 根据WS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 测标准》制定。 4.4 根据《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与操作常规》制定。 五、对第三方提供的灭菌资料必须核实和保留以下内容 5.1 每次灭菌过程均应进行工艺监测,并有关键参数记录。 5.2配合院感科对医疗器械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5.3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 果符合要求。 5.4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 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符合要求。 5.5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 菌物品,重新进行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5.6 生物监测不合格物品已用于病人时,临床科室应建立个案资料,详细记录 病人的情况,密切观察相关的临床表现,必要时进行检查和治疗措施。5.7 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监测进行灭菌效果的

监测。 5.8每个灭菌包应进行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包内化学指示卡监测。每周进行一次 生物培养。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应大于3年。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器械清洗效果、清洗消毒设备消毒效果、灭菌器灭菌效果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监测。 (二)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由岗位工作人员完成日常监测,由经验丰富的专人完成定期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如实记录在质量监测记录上。 (三)监测内容及要求。 1、器械清洗效果监测 (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或借助带光源的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每月应随机至少抽查5个待灭菌的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效果,方法同日常监测,并记录检查结果。 2、清洗消毒机及其效果监测 (1)日常监测:应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 (2)定期检测:每个月采用喷淋型清洗监测卡对清洗消毒机进行监测,每次监测清洗机的不同部位,做好标记,并记录。 3、灭菌效果的监测 (1)高压灭菌效果监测:物理监测,每批次监测;化学监测,每包内外监测;生物监测,每周监测;灭菌植入物,每批次监测;B-D 试验,每日检测。

(2)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监测:物理监测,每批次监测;化学监测,每包内外监测;生物监测,每天第一锅监测。 4、要求 (1)应建立清洗、消毒、灭菌操作的过程记录,内容包括: ①应留存清洗消毒器和灭菌器运行参数打印资料或记录。 ②应记录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操作员签字,及灭菌质量监测结果等,并存档。 (2)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清洗、消毒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间应≥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留期应≥3年。

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1.各科室必须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100%,不合格物品禁止使用。采集标本方法正确,及时送检。 2.手术室、产房、母婴同室、ICU、供应室无菌区、新生儿室、各科处置室、治疗室和烧伤病房等重点科室每月进行一次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的细菌学监测,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致病性微生物,产房、母婴同室、新生儿室物体表面与工作人员手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3.使用中的消毒剂每季进行一次细菌培养,细菌含量(100cfu/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进行一次细菌培养,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每日监测浓度一次,戊二醛浓度监测每周1-2次。专职人员每月抽查。 4.科室泡镊子罐、消毒液罐每周灭菌两次,并有化学指示胶带显示灭菌效果。 5.科室经高压灭菌的物品在有效期内使用,有化学指示胶带显示灭菌效果和时间。 6.各科紫外线灯管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并做好日常监测和记录。 7.供应室高压锅每锅进行工艺监测(包括锅号、压力、温度、时间、灭菌物品、操作者签名等),每包化学监测,每周生物监测,预真空压力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供应室灭菌后物品专室专柜存放,在有效期内发放。 8.每月对血液透析室出、入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反渗出水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结果符合标准才能进行透析。 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卫生标准

致病微生物 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致病微生物。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要求 1.在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负责医疗器械、敷料的制备、包装、消毒、保养、登记和分发、回收工作,定时下收下送。 2.经常检查医疗器械质量,如有损坏及时修理、登记,并向护士长报告。 3.协助护士长请领各种医疗器械、敷料和药品,经常与临床各科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预防差错事故。 5.做好物品清点工作,定期交换班次。 6.各班明确分工,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本室各项任务,并认真做好统计工作。 7.物品发放、领取、使用等应有严格的手续,供应室有统一帐目,各科室有分户帐,每周清点一次,每月总记一次。 8.严格执行器械物品破损报销工作制度。 9.认真做好清洁卫生工作,每日二小扫,每周一大扫,以保持室内清洁、整齐、干燥、无尘。 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监测制度 1.专人负责,定期、定时监测消毒质量,并随时进行抽查。 2.每季用指示剂监测高压锅的灭菌性能,每锅有大于5个点的化学监测指标,并有操作记录,每月对治疗包及注射器进行细菌培养、热原试验及氯化物测定各一次。 3.每周二次抽检注射器的洗涤质量,包括澄明度测定、酸碱度测定,均需阴性,并记录,每月对治疗包及注射器进行细菌培养、热原试验及氯化物测定各一次。 4.购进一次性使用的无菌物品,每批抽样监测热原试验及细菌培养,阴性后方可发放。 5.每天对清洗室、包装室、手套间、无菌室用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并做好记录,每月对无菌室进行一次空气培养。 一、包装制度 1.物品应分类包装,同一品种或类别的物品应按顺序摆放整齐,以便于使用。 2.空针筒装配时,必须严格检查是否配套、清洁、有无裂缝、漏气管,并按需要放上针头,贮盛于带有通气孔、筛孔的方盘中,在物品放入后应将筛孔密闭(到灭菌时再打开),写上有效期,签名。 3.对要保管的金属器械上油,尤其是器械的关节处,以防生锈,检查刀、剪是否锐利,其他器械功能是否良好,按各包装所需配齐器械,经第二人核对后进行包装,挂上小牌,注上名称、有效期,并签名。 4.器械包装重量不超过7Kg,纤维类织物应按使用的顺序折叠排放,其外形尺寸不大于30×30×25cm,重量不超过5Kg。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1、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1)B-D试验: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物理监测:每次灭菌记录灭菌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参数,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要求,记录临界点时间、温度和压力值。 (3)化学监测: a.包内、包外化学指示物: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3M胶带),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灭菌是否合格。 b.快速压力蒸汽灭菌时,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c.结果判定:所放置的指示管(卡)、胶带的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判为灭菌合格;若其中之一未达到规定的条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4)生物监测法(嗜热脂肪杆菌芽孢):每周一次。 a.将一个生物指示物置于标准试验包的中心部位。标准试验包由16条41cm×66 cm的全棉手术巾制成。标准生物

监测包置于灭菌器排气口的上方或生产厂家建议的灭菌器内最难灭菌的部位。 b.小型压力蒸汽灭菌生物监测(体积小于60升=0.06m3):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制作生物测试包,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侧放,体积大时可平放),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 c.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 d.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对灭菌效果进行一次生物检测,紧急情况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第5类化学指示物。第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2、干热灭菌效果监测法 (1)物理检测法:(热电偶检测法) 检测时,将多点温度检测仪的多个探头分别放于灭菌器各层内、中、外各点。关好柜门、将导线引出,由记录仪中观察温度上升与持续时间。若所示温度(曲线)达到预置温度,则灭菌温度合格。 (2)化学检测法: 将能指示温度与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剂3-5个分别放入待灭菌的物品中,并置于最难达到灭菌部位。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化学指示剂,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二、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 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三、灭菌质量的监测 4.4。1 通用要求 4。4。1.1 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4.4.1。2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4。1。3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4.1。4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4.4。1.5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4。1.6 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4。4.2 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4.4.2。1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4.4。2.2 化学监测法 4.4。2.2.1 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4.4.2.2。2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

消毒供应中心(室)感染管理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室)感染管理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室)感染管理监测制度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制度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多,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那么制度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消毒供应中心(室)感染管理监测制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灭菌效果的监测制度 1.各种灭菌器每次灭菌过程均应进行工艺监测,并有关键参数记录。 2.每个灭菌包进行化学监测。 3.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第一锅次进行b—d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灭菌。 4.每月对灭菌器进行生物监测。新灭菌器使用前及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等改变时,均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经环氧乙烷灭菌的物品,条件许可应每次进行生物监测,并待结果合格后方可发放。 5.凡监测不合格,应立即停用灭菌器,查找原因,监测合格后重新启用灭菌器。 6.定期对所使用的消毒剂、灭菌剂的性能进行化学监测。 7.对所使用的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8.对所使用的灭菌剂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9.对医疗器械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二)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每月对无菌区的空气、物体表面及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监测,监测结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l5982—1995。见表7—1。 表7—1 与消毒供应中心(室)相关的卫生监测标准环境类别 范围空气(cfu/m3) 物体表面(cfu/m2)

医务人员手(cfu/ m2) ii类无菌区≤200≤5≤5iii类清洁区≤500≤10≤10 工作人员自身防护制度 1.加强工作人员自身防护教育,防止各类意外事故发生。 2.在回收、清洗区处理物品时,应穿隔离衣,戴橡胶手套、口罩、帽子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必要时戴防护镜。脱掉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3.皮肤表面一旦染有血液、其他体液、各种消毒液及酶,应当立即彻底清洗。 4.不慎被利器刺伤,应按锐器伤处理原则处理。 5.使用压力蒸汽、干热灭菌器时,应具有防止爆炸、燃烧的措施,操作时应戴防护手套,预防烫伤事故发生。 6.使用低温灭菌器时,应保持空气流通,防止环氧乙烷中毒、燃烧、爆炸等意外事故发生。 7.必要时检测环氧乙烷灭菌区环境中气体的浓度,防止产生职业伤害。 环氧乙烷灭菌器安全管理制度 1.消毒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专人负责环氧乙烷灭菌器的操作、保养,定期检查各管道是否漏气。 3.灭菌周期结束取物时应戴口罩、防护手套,并采用人在前、物在后方式移动物品。 4.打开环氧乙烷钢瓶阀门时应缓慢,钢瓶出口不可朝向面部;皮肤、黏膜、眼睛不慎溅上环氧乙烷时,应立即用水冲洗,防止灼伤。 5.在使用及维修灭菌器过程中,应防止工作人员中毒,如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离开现场,在通风良好处休息,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6.环氧乙烷灭菌器在解析过程中排出的环氧乙烷气体,应经专用排气管道系统排出,并按照有关部门对排放系统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7.环氧乙烷储气罐应存放在通风、防晒、温度≤40℃的环境内,但不能将其放在冰箱内。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及重点部门如手术部、内科监护室、外科监护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及NICU、消毒供应中心、胃肠镜室、口腔科、急诊科、检验科等部门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学及消毒效果(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抽查监测一次。对普通科室每年抽查监测一次。 2.各科对本科室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依据《医院消毒、灭菌环境监测质控标准》要求进行微生物学自测。细菌菌落总数应符合国家《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相关部门的环境卫生学有关时应随时进行监测;增加采样点,查找、分析原因。 4.若发现医院感染暴发可能与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有关时,应增加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频率及内容。 5.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生物监测,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 10cfu/ml;其他消毒液染菌量:≤ 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使用中消毒剂有效浓度应符合使用要求,连续使用的消毒液每天使用前应进行有效浓度的监测。若怀疑出现医院感染暴发与消毒剂有关时,及时进行微生物监测。 6.临床科室新增设空气净化设施使用时,应及时进行相关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结果应达标。 7.紫外线灯管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照射强度检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使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紫外线照射强度检测应每半年进行一次,使用中灯管强度:

≥ 30W 直管型≥ 70uw/cm2;30W 高强度≥ 180uw/cm2。 8.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后的内镜应每月进行微生物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9.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的物品抽样检查,若医院感染暴发与相应物品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 10.灭菌效果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消毒供应中心负责监测。 10.1物理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进行监测。 10.2化学监测法:每包进行;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和包内最难灭菌的位置分别放置包外和包内化学指示物;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进行监测。 10.3生物监测法:使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每周监测一次;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 10.4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当通过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生物监测应满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10.5B-D 试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 试验;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 试验测试并重复三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11.低温灭菌的监测:目前我院主要有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的监测。 11.1通用要求新安装、移位、大修、灭菌失败、包装材料或被灭菌物品改变,应对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及管理部门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备查。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监测方法见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1、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化学和生物监测。 1)化学监测: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进行有效浓度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戊二醛的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必须每日或使用前进行监测。 2)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包括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及其他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细菌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包括各种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活检钳和其他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生物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必须对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遵循《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1)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

灭菌的要求。 2)化学监测:应进行包内、包外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断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应每周监测一次 4)B-D试验: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前进行,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5)灭菌器新安装、移位或大修后均应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生物监测、B-D试验应连续进行三次,三次均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4、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的监测 1)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每个灭菌周期的临界参数如舱内压、温度、过氧化氢的浓度、电源输入和灭菌时间等。灭菌参数要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 2)化学监测: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断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3)生物监测:应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

消毒供应中心监测管理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监测管理制度 一、目的 确保医院消毒灭菌效果,保证医疗安全。 二、适用范围 消毒供应中心。 三、依据 [1]卫计委: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2]卫生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四、内容 (一)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监测 1、物理监测:每锅监测,并详细记录(锅号、锅次、压力、温度、时间、灭菌物品、灭菌日期及失效期、灭菌操作者签名等)。 2、化学监测: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包内放置的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 3、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必须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和生物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才能使用;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3次,连续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投入使用后每天先进行B-D测试。对拟采用的的新包装材料及方法、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可使用。 4、每年对压力和安全阀进行检测校验,有记录。

(二)对器械、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 1、日常监测:每日采用目测或用带光源的放大镜对清洗后的物品、器械进行监测,做到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每月至少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认真做好记录。 (三)对消毒质量的监测 1、湿热消毒: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时间与温度。 2、化学消毒:根据性能定期检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 3、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每次监测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四)对灭菌质量的监测 1、物理监测和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合格。 2、生物监测不合格时,通知相关科室停止使用,并尽快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分析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3、植入性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五)环境微生物检测 1、每季对无菌物品存放间、检查包装灭菌区进行空气监测一次。 2、每季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进行监测一次。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每日定时对消毒剂浓度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 二、每月对灭菌后的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每季度对消毒后的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三、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 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结果判定: 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四、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 监测时间每季度 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进行采样。 采样方法沉降法 1.布点: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处。

2.采样: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直径为9c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结果判定 非洁净手术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平皿)。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平皿)。 五、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监测时间每月 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 采样方法用5cmx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无菌检验用洗脱液的试管中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结果判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