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森林培育概述

第三章 森林培育概述

第三章 森林培育概述
第三章 森林培育概述

第三章森林培育概述

第一节常用林业名词解释

1.森林营造――从林木种子起到林木达到成熟利用为止的全部培育过程(广义)

――按照一定的方案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森林达到郁闭成林的生产过程(狭义)

人工造林-----在无林地或原来属于林业用地的土地上人工栽培林木的方法。2.造林地――供造林使用的土地资源(宜林地)

种类较多,我省有九类造林地:

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疏林地、低价值幼林地荒山荒地、农耕地等

3.人工更新――在采伐迹地及火烧迹地上用人工方法进行造林。

要考虑伐根、采伐剩余物的状况、森林的土壤特点等

4.人工林――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的森林。

特点:树种合理选定、种苗经过选择、密度配置均匀、林地环境受控

故比天然林更具速生丰产潜力。

天然林(自然林)-----用自然力量形成和恢复的森林。

原始林属于天然林的范畴

5.林种――森林按其经营的主要目的不同而区分的不同种类。

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分类经营:商品林 75%和生态公益林25%

退耕还林:生态林和经济林

6.林层(森林外貌、林相)――是指森林垂直结构中的立木分几层而言。

单层林――林分中的立木高度相差不超过20%时,称之。

或林木的高度大体相同,由整齐一致的树冠层所形成的林分。

复层林――林分中的立木高度相差超过20%,且次林层的每公顷的蓄积量在30m3以上,认为具有两层或两层以上林层者,称之。

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冠层形成的林分。

更能充分利用光照条件和生长空间,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强抗性。

7.树种组成――是指森林中林木是由哪些树种组成的,用十分法表示,即

十分法:各树种的蓄积量(或胸高断面积)/林分总蓄积(或总胸高断面积)如某林分中松树蓄积量占总蓄积量7/10,柞树占3/10,则写成:7松3柞,

这称作"组成式",其中数字为组成系数,总数为10。

单纯林(纯林)――林分的林木是由一个树种组成,如10杉。

混交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种组成,且每个树种的组成系数都大于1,如7杉3马。

生态公益林建设禁止大面积纯林设计,提倡混交林设计。新造林原则上单个无性系集中连片营造面积不得超过20公顷,单块纯林面积不得超过200公顷,与纯林相邻小班必须更换树种或营造混交林。

8. 疏密度――森林的疏密程度,有三种表示法。

1)密度――林地上单位面积上的株数。株/公顷,株/亩。

在幼、中龄林阶段,密度决定着成林速度、自然稀疏的早晚和强度。

2)郁闭度――树冠互相衍接的程度,用"小数法"表示。

林木树冠水平投影面积/林地面积

如某林分林木的树冠水平投影面积占林地面积的70%,则该林分的郁闭度就是

0.7。

1.0为最高郁闭度,0.1-0.2为疏林地

郁闭度大小直接影响林内水、光、热变化,对森林更新、林木的生长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

3)疏密度――说明林木对空间利用程度。

十分法:现实林分蓄积量(胸高断面积)/标准林分蓄积量(胸高断面积)标准林分――当地同一优势树种蓄积量最大的林分。

三者中,密度大,则郁闭度、疏密度也高,但也有不一致,过大密度常导致疏密度下降。

9. 林龄――森林的平均年龄,通常指森林中优势树种年龄。

龄级――为了经营森林方便,把林龄划分成几个阶段,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表示

龄组――林业上常把森林生长发育特点相似的几个龄级合并在一起,一个龄组可以包括一个或数个龄级。

森林可分为幼、中、近、成、过五个龄组。

龄级划分按树种特性而定,如,慢生树种20年为一龄级,红松等硬阔;

中生树种10年为一龄级,

速生树种5年为一龄级,杨、杉、泡桐。

ⅠⅡⅢⅣⅤⅥ

5 10 15 20 25 30

幼中;近成过过

按林龄划分:同龄林――林分内林木年龄相同或相差一个龄级以内的林分。

异龄林――林龄相差一个龄级以上的林分。

10.林分起源――林分是怎样发生的。

实生林――由种子起源森林,又称有性繁殖林。

萌生林――萌芽、萌蘖形成的森林,又称无性繁殖林。寿命短,成熟早,适合培育小径材。森林稳定性差,具成林容易,初期生长快,生长周期短的优点。11.林木――林分中的树木或森林中的树木

孤立木――空旷地生长的树木

区别:1)树高、树干的区别:树高相对提高,干通直,尖梢度小

2)枝下高小、冠幅大:枝下高长,冠幅小

3)开花结实

4)根系

12.造林六项基本技术措施――良种壮苗、适地适树、细致整地、合理密植、认真栽植、抚育保护

13.适地适树――树种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

14.合理密植――根据树种、立地条件、培养目标、经济条件、技术水平不同所的采取的适合密度。

树种:杉、马、毛竹中,马的N最大,杉其次,毛竹最小

立地条件:水分、养分充足,能满足林木生长要求,密度稀

培养目标:大径材、密度小;反之

经济条件:好的密度小;整地抚育好,密度小

15.生物学特性――指树种形态、解剖、遗传、生理和生长发育的特性与植物生长发育有关的特性,如生长快

16.生态学特性――指植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如喜肥、喜水、怕旱、怕瘠薄、耐荫性等

17.造林学特性――与造林有关的特性。如造林时杉木要求深栽;马为阳性树种,要求栽在阳坡等

第二节森林生物产量的形成及其调控

森林作为一个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产功能、环境功能和社会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

一. 森林生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培育人工林实际上就是收获生物产量,即收获在这个生物产量中被叶绿素所

固定的日光能。

因为森林生物产量的90%以上都为光合产物,即光合作用

CO2 + H2O ---叶光--- (CHO) + O2

森林生物产量的高低与下列因素有关:光合速率、叶面积、

生长期、老化过程

1. 光合速率

提高光合速率是提高人工林产量的基本途径。

一般树种的光合速率都较低,为5-10mg CO2/100cm2.h。

而某些树种如速生树种杨、桉超过这个数字。

光合速率的大小与下列二因素有关:

1)决定其本身即树种:速生树种光合作用大,如泡桐、桉、杨

慢生树种光合作用小

高光效的C4木本植物可能没有,但通过树种选择、良种选育可提高光合作用。2)外界环境关系密切

光照、温度、湿度、[CO2]、水分、养分等

这些可通过施肥、灌溉等进行再分配,调节林分群体结构,也可采取适地适树、抚育管理等措施进行。

2. 叶面积

要获得大量光合产物,除了光合速率外,还要有足够的叶面积

一般用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来表示,即

LAI=总叶面积/单位面积

1)LAI ,光合作用;反之。但叶面积指数增加有一定界线,到此界线,光合作用不增加,甚至还会减少。

2)不同树种LAI不同

油茶5-6,光合产量最高;毛竹为1,光合产量最低。

3)相同LAI,生长阶段不同,光合作用不同

因为叶面积指数不能体现叶的质量,叶绿素含量高,光合作用高。

3. 生长期

生长期长短不一,光合产量多少不同,常绿、落叶不同

生长期:常绿>落叶

落叶早发叶>晚发叶

环孔材形成层活动>散孔材的。

速生丰产中,桉一年中几乎不停生长;落叶松北方放叶早而生长期较长。

4. 老化过程

叶子同化能力、叶绿素含量多少、酶的活性大小等都反映出叶是否能达到高光效能。

1)叶的老化:叶萌发初期、落叶期光合作用弱,中期强,如苦楝

2)不同树种生长高峰期不同

立地条件好,速生阶段来得早,生长高峰不一定早,而是高峰的高度大,速生期较长(即老化慢)。

杉:两个高峰期(6、9月),即抚育在5月和7-8月进行

竹:笋出土到长成竹,45-60天为高峰期,即4-5月,冬笋前施肥有效。

故使得树木光合速率快、叶面积提高、生长期长、老化得慢,人工林就具备了高产所需的生理基础。二、提高人工林产量的技术措施

扩大造林数量,提高造林质量,是我国林业生产的主要任务,特别是造林质量问题。

1. 在造林质量方面,有几个层次的要求

1)要求成活,即要求造林有较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2)在保证成活的基础上,还要求达到速生、丰产、稳定

速生――树木生长快、成材(受益)早。

丰产――要求单位面积产量高,充分发挥造林地潜力。

生产力――单位林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生物量。

潜在生产力(potential productivity)――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也可称气候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actual productivity)――现存的木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气候立地生产力。

稳定――要求树木生长期内培育过程中,能顶得住各种自然灾害(旱、大气污染

等)的干扰,抗住病虫兽的侵袭。

3)它的功能效益,即要求人工林在较高的水平上满足各林种的产品质量和功能要求,达到"优质"。

可以说是衡量造林质量的五个指标

提高造林质量技术措施系统模式图

提高造林质量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只有在解决有关认识问题、政策问题、投资问题的基础上,技术工作才有宽阔的用武之地。从技术角度来看,提高造林质量需要一个基础,并从三个方面采取适用的技术措施,这个基础就是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树种选择。

2019电子政务课后习题集-21页word资料

电子政务课后习题集 第一章电子政务概述 1.1 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国家信息化范畴的是( B )。 A.政府信息化 B.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 C.国民经济信息 D.社会信息化 2.实施电子政务对促进政府工作方式i改变有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 C )。 A.实现业务流和信息流的高度重合 B.有助于测定行政效率 C.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D.打破了决策的暗箱操作,提高决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决策程序的规范性 3.传统政府的政务处理程序是( B )。 A.并行作业 B.串行作业 C.协同并行 D.以上都不是 4.电子政务正确的含义是( D )。 A.公文流转,无纸办公 B,办公自动化OA C.政府上网 D.运用现代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优化 5,信息化领域中,G2G的对象是( A )。 A.政府 B.企业 C.公务员 D.公众

6.我国真正的信息工程起步于( C )。 A.1990年 B.1991年 C.1993年 D.1994年 1.2 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广义电子政务的是( ABCD )。 A.电子党务 B. 电子司法 C.电子人大级 D.电子政协 2.有关电子政务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 )。 A.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 B.电子政务就是政府电子政府 C.电子政务的重点是“政务” D.电子政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有关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 A.两者的主体是相同的 B.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C.两者的支撑体系是“同构”的 D.电子政务不需要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 4.电子政务的应用模式包括( ABCD )。 A G2E B G2G C G2C D G2B 5 下列属于“三金工程”的是( ACD )。 A “金桥工程” B “金审工程” C “金关工程” D “金卡工程” 6 下列国家中,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入相当成熟的发展期的是( BD )。 A 中国 B 美国 C 澳大利亚 D 日本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小微食品企业质量管理问题探究 【第一章】食品加工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研究绪论 【第二章】小微食品企业相关概念 【第三章】质量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第四章】小微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第五章】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优化建议 【第六章】改进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保障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加强小微食品企业产品质量的方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3 章质量管理概述 3.1 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3.1.1 质量的概念 质量是生产者制造出的尽可能符合消费者期望需求的产品组成元素。在ISO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41].这种特性既包括反映产品本身性质的例如尺寸、重量、容量、可靠性等固有特性,也包含反映企业工作质量和运行质量的例如产品价格、供货时间、保修时间等后来赋予特性。并且会受到环境、地区、文化、消费者需求等因素影响。

3.1.2 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质量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ISO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的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主要任务是协调产品质量与组织目标、人事、设备、环境等方面的关系,以保证生产和经营过程的有序进行。 3.1.3 食品质量管理的概念 食品质量管理就是为保证和提高食品生产的产品质量或工程质量所进行的调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检查、处理及信息反馈等各项活动的总称,全面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也是食品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3.1.4 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质量管理活动而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的一种管理体系。体系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套要素,因此质量管理体系可定义为“一组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而相互关联作用的要素。”质量管理体系对内来说是质量管理的载体,能根据自身特点将不同体系要素组合还可以将资源与过程结合。对外要证明自身可以满足顾客对产品所提要求。 3.2 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3.2.1 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质量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进入了全面质

电子政务第一章学习要点

电子政务第一章学习要点 第一章电子政务概要 1.1电子政务内涵 电子政务多元化认识: 1)侧重从技术角度认识电子政务。它是基于互联网络、符合互联网经济特征并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 2)侧重从改革政务活动工作方式的角度认识电子政务。它是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的革新和改善,以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 3)侧重从管理和服务集成的角度认识电子政务。它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技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集成,全方位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电子政务、数字政府与电子政务的联系和区别: 涉及到外来语中国化以及基于不同国情的定位问题。电子政府、数字政府包括政府在线,通常被理解为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一个区别于传统的实体政府机构的网上“虚拟政府”,通过网络搭桥,政府得以为民众提供打破时空界限、部门界限的高效服务。国外的E-gov的基础较好,已完成了内部事务电子化甚至网络化的进程,所以提及E-gov时,更侧重于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与服务。对于我国而言,完整的电子政务概念则包括了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互性沟通,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电子政务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 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办公信息系统与电子政务的联系和区别: 办公自动化OA.和办公信息系统OIS更加注重的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服务以及辅助决策的功能。 1.2电子政务的实质 电子政务并不是对OA、OIS的否定和替代,而是与其紧密相关,其实质必须依托于高效的OA平台,区别在于电子政务的出发点更多的是站在政府的角度,在应用侧重点、用户群体以及应用技术等方面有所差异。办公自动化是电子政务的基础,目前这一点已成共识;进一步应该认识到,电子政务是办公自动化的延续;即电子政务是网络时代更广义的政府办公自动化,并拓展为“面向社会的政府全方位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不能等同于政府上网。政府上网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开通政府网站,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而完整意义上的电子政务还包括政府机关内部以及各机关之间、机关与社会之间更广阔的运作范畴,意味着政府在网络环境下采用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新型的工作模式,实行互动,高效地行使职能、履行职责。 从根本上认识电子政务: 首先,政务的两层含义:一是“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二是“国家的管理工作”。电子政务更加侧重于后者的含义。 其此,电子政务是指高效、开放的政府凭借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安全可

电子政务资料整理 (参照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书籍编制 俊杰版)

俊杰的话:咦,《电子政务概论》嘛,就我们一个班考,网上也没有分享资料,也没有相应试题可看,确实坑爹呢。学委本来就苦逼,现在继续做苦逼,帮大家整理下,上课有做记录的可以对照下,没做记录的就按照这个复习吧~。><本人花了6个小时,结合杨丹上课的一个多小时录音,杨丹老师的PPT和杨兴凯的这本书,整理了一下复习资料,本文全长1万来字,将近5K我自己手打的,所以说嘛,可能会有很多打错的地方,大家自己研究下了咯~ 第一章电子政务概述 1.1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书p2-3 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政府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中的关键,是优先发展的领域。 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电子政务的理论价值:(不作拓展了,稍微看下大体内容) 改善行政环境的价值 变革行政价值观的价值 对行政权力结构变迁的价值 对行政组织结构重组的价值 电子政务的实践意义 对重塑政府业务流程的意义 对促进政府工作方式转变的意义 对提高行政效率的意义 对促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意义 1.3电子政务的概念p4 狭义电子政务指的是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 广义的电子政务,就我国而言,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立法、司法机关以及其他一切公共管理机构的管理活动和事务处理。 电子政务作用包括:优化重组政府部门,提供服务,作为一种政务工具,以及简化政务流程 电子与政务之间的关系?(选择、判断) 电子:是一种工具与手段 政务: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国家的管理工作。主要指行政方面 1.4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 有张图片在ppt第一章40页,书上有张表格在p7-8 传统:企业、公众、社会——政府部门(公务员)——部门独自的资源 电子政务:企业、公众、社会——系统的平台(整合的信息资源作为支撑),政府部门则退居后台。

电子政务资料整理_(杨兴凯)

第一章电子政务概述 1.1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书p2-3 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政府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中的关键,是优先发展的领域。 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电子政务的理论价值:(不作拓展了,稍微看下大体内容) 改善行政环境的价值 变革行政价值观的价值 对行政权力结构变迁的价值 对行政组织结构重组的价值 电子政务的实践意义 对重塑政府业务流程的意义 对促进政府工作方式转变的意义 对提高行政效率的意义 对促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意义 1.3电子政务的概念p4 狭义电子政务指的是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 广义的电子政务,就我国而言,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立法、司法机关以及其他一切公共管理机构的管理活动和事务处理。 电子政务作用包括:优化重组政府部门,提供服务,作为一种政务工具,以及简化政务流程 电子与政务之间的关系?(选择、判断) 电子:是一种工具与手段 政务: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国家的管理工作。主要指行政方面 1.4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 有张图片在ppt第一章40页,书上有张表格在p7-8 传统:企业、公众、社会——政府部门(公务员)——部门独自的资源 电子政务:企业、公众、社会——系统的平台(整合的信息资源作为支撑),政府部门则退居后台。 1.6电子政务的概念辨析(以选择和判断为主)书p8-10 相关概念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政府、政府上网、电子商务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来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从而大幅度的提高办公效率。 区别包括:

电子政务教程--赵国俊

第一章 办公自动化(OA)是指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及行为科学应用于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难以处理、数量庞大且结构不明确的包括非数值型信息的办公事务上的综合技术。办公信息系统(OIS)是指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地理空间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和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提高专项和综合业务管理和辅助决策的水平为目的的综合型人机信息系统。 电子政务的实现必须依托高效的OA平台,OA是电子政务的基础,电子政务是OA的延续。电子政务是指高效、开放的政府凭借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上全方位行驶管理职能开展政务活动。 电子政务的内涵:1.主体是政府机关 2.范畴涵盖政府机关内、外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3.重点是”政务“不是”电子“ 电子政务的社会背景:1.建设高效的政府(推行电子政务内在动力) 2.信息化、民主化的需求与发展趋势(推进电子政务向前发展的社会 因素) 3.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有一站式、一网式、一表式办公) 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有:G2G、G2C、G2B G2G是电子政务的基础工程,应用于四种不同工作关系的政府机关:1.隶属关系2.业务指导关系 3.平行关系 4.不相隶属关系 G2G旨在互通、共享信息,加强协调机制,实现网上交互式协同办公,提高办事效率和政务透明度。 G2B旨在打通各政府部门的界限,实现业务相关部门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迅速快捷的为企业提高各种信息服务,精简工作流程,简化审批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的生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G2C旨在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与政府对话、交流的机会,直接受益于电子政务,缩短政府与公众的距离,成为政府实施民主政治的窗口。 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 美国是电子政务的倡导者,目标是以顾客为导向。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比较成熟,信息技术在政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政务公开 2.网上服务 3.政府部门政务管理电子化。 美国电子政务发展迅速的原因:1有良好的信息基础 2.重视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领域的投资 3.政府部门与学术界形成初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解决方案 4.为实现电子政务,一些组织相继成立 5.政府机构重视电子政务的实施,并通过制定统一规划、标 准和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务的发展 在电子政务实施方面,美国实行分阶段实施的策略,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主要提供一般的网上信息;第二阶段,进一步发展门户网站,实现初步协作;第三阶段,实现政府业务的重组;第四阶段,建立具有适应能力的政务处理系统。 美国电子政务改造的途径:1.变动行政流程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改变传统政府行为 美国推动政务的进程中,一个主要特点是注重实际应用,为企业公众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电子政务导论复习资料

重心转变的过程。 2、经济信息化集中体现为经济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结构的重心向经济效益与增长质量较高的信息产业转移。 3、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特征和变化的反映,以及这些特征和变化经过人的大脑加工后的再现。 4、信息具有5个显著特征:信息的普遍性、信息的无限性、信息的永恒性、信息的转移性、信息的共享性。 5、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 6、信息产业是指那些从事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产业,其产品包括硬件和软件产品。 7、信息产业自20世纪40年代兴起,70年代得到高速发展,到了90年代,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从业人数最多、规模扩大最迅速、创造财富最多的产业,是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 8、我国正处于推进工业化时期,又面临全球信息化大潮,这对于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与环境。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新的形势也要求我们尽快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所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提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努力推进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9、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首要任务就是搞好经济建设。 10、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在当今世界信息化、全球化的形势下,把握历史机遇,加速我国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全方位、多领域开拓国际市场,利用信息网络化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竞争最激烈的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我国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1、Internet是一个具有网络实体,但没有一个特定的网络疆界。 2、Internet迅速发展和扩大的原因:1)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为Internet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2)Internet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执行一种非常开放的策略,对于开发者和用户都不加以限制。3)Internet在为人们提供计算机网络通信设施的同时,还为广大用户提供了非常友好的访问手段。 3、网络化石人类生存方式发生的重大改变:1)网络化所蕴含的信息和科技、智力因素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由“动力型”转向“智力型”,从而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2)网络化带来了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3)网络化促进了人类存在形态的改变。 4、网络化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1)对政治的影响;2)对经济的影响;3)对军事的影响;4)对文化的影响 在信息网络的支撑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将加速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现代经济发展与增长,有40%以上来自于信息产业的贡献。 5、我国的生产力尚不够发达,我们一只脚踏进了工业社会,一只脚却还停在农业社会,但眼睛却紧紧地盯着信息社会。网络化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深远影响,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我们必须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和习惯势力的羁绊,加快我国网络化建设步伐,制定网络化建设的长远规划,确保国家安全。 1、互联网产业是信息全球化最根本的基础。信息全球化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就是互联网。 2、中国互联网的建设:1996年初,国务院随即以第195号令颁布了该领导小组拟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作为首部专门网络法规问世,这是中国政府在网络前期规划初步完成以后开始注意网络管理的标志,也是第一套比较完整的网络管理政策的初步宣示。 3、中国迈入网络化社会的步骤:1)政府上网工程;2)企业上网工程;3)家庭上网工程 政府上网:政府职能上网,在网上成立一个虚拟的政府,在Internet上实现政府的职能工作。 企业上网工程: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政府扮演的重要角色:1)国家安全;2)个人安全;3)信息基础结构;4)商业法则;5)公众健康和安全;6)教育;7)经济发展;8)灾难防治;9)环境保护 政府有广义和狭 义之分。广义的政务泛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狭义的政务则专指政府部 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狭义的电子政务包括国务院的29个组成部门: 外交部、教育部、财政部、科学技术部、铁道部、交通部、建设部、农 业部、水利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信息产业部。 2、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 2)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 3)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 3、电子政务系统的目的就是以网络技术为基本手段,优化和扩展政府 机构的业务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将信息技术在政府机构的应用 从简单的取代手工劳动,提高到工作方式优化的新层次。电子政务的目 的有三个:一是政府机构各部门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帮 助提高政府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效率。积极推动精简机构和简化 程序等工作。二是利用政府内建立的网络、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为 公众社会提供优质的多元化服务。三是以政府的信息化发展推动和加速 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 4、电子政务的实质:1)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全面应用; 2)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观念;3)一个动态的过程。 5、社会信息网络化是电子政务产生的内在动力。 6、电子政务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和原因:1)电子政务的产生源于现代信 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2)电子政务是政府改革的内在需要。 7、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一方面,它 使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和传播更为便利,缩短了政府、企业 及公民个人之间的相对距离,密切了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和 信息反馈,从而加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信 息技术也增强了公民和社会在信息和知识方面的占有量,从而消弱了传 统政府的优势地位,对于传统的政府官僚体制提出了挑战,是政府、企 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管理、民主管理、参与管理成为一种需求 和可能。 8、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本机关内部,也包括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 以及社会公众。 9、电子政务的内容:1)政府的信息服务2)政府的电子贸易3)电子 化政府4)政府部门重构5)群众参政议政 10、电子政务系统的层次模型:应用层、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换层、数据 资源层、网络层 11、电子政务系统的关键技术有:网络安全技术(双网隔离、子网隔离)、 CA(电子签章)认证应用技术、传统自动化(OA)与网上办公集成技 术、跨平台的信息交换技术、协同工作技术、海量数据库技术、数据挖 掘技术、标准化技术等。 12、电子政务的应用:电子资料库、电子化公文、电子税务、电子采购 及招标、电子福利支付、电子邮递、电子身份认证、电子商务。 13、保证电子政务的顺利实施必须做到:1)以公众为中心提供服务2) 充分利用政府内部资源和技能3)完善的信息发布管理机制4)联机提 供服务的同时也加强其他服务手段 14、电子政务实施原则:1)实用性2)可靠性3)开放性4)安全性5) 标准化6)先进性7)扩展性 15、电子政务的关键:1)安全保密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2)研制自主 知识产权的产品3)资金问题4)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还需要组织保证。 16、电子政府就是通过在网上建立政府网站而构建的虚拟政府。电子政 府的实质是把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即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物理经 济中运行的政府—通过互联网转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 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适应社会运行的根本转变,这种 新型的管理体系就是电子政府。其核心是: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 事务都通过设定好的程序在网上实施,大量决策权下放给团体和个人, 政府从新确立其职能。 14、电子政务也有两个基本面:政务手段的改革、政务内涵的变革。 15、对商品生产领域的电子商务需求:1)宏观生产信息的收集2)宏观 生产信息的供给3)及时调控生产 16、对商品流通领域的电子商务需求:1)对商品现货市场的电子商务 需求2)对旧货市场的电子商务需求3)对未来商品市场的电子商务需 求4)政府对商品采购的电子商务需求 2、网络技术的作用:网络技术为政府改革提供了基础,使其能提高效 率、降低成本,为公众、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3、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实施,将从服务、管理、消费三个方面使政 府的职能发生重大改变。 服务方面:资料电子化、沟通电子化。 管理方面:办公电子化、调控电子化、监督职能电子化。 消费方面:政府采购电子化。 4、电子政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电子政务将改善政务对国民经济 的宏观调控能力。二、电子政务通过高效率的政府服务,帮助中小企业 成长对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影响:1)可以使手工业者与中小型企业 更容易的进入B2C国际市场2)可以使农产品更方便、快捷的在全球市 场交易3)将允许不发达国家的企业进入B2B和B2C供应链中4)将使 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更有效地运作,同时为全球任何地方的 客户提供切实、直接的服务。三、电子政务的发展给信息产业和其他产 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四、电子政务的实施能带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的建设,加强对信息技术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5、电子政务对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影响:1)通过建立电子社区改善社区 的服务和管理;2)电子政务为公民参与民主化进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电子民主”正在出现;3)网络平民化:减少贫困,弥合数字鸿沟。 6、政府管理的基层组织是社区。公共安全、公共健康、公园和娱乐、 老人和青少年服务都是政府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 7、民主的基础是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电子政务为公民参与民主化 进程,对政府管理和社会事务进行民主监督、意见反馈提供了有效地技 术手段。 8 、政务公开是政府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向公众提供非保密政府信息 的检索。电子政务为政务公开奠定了技术基础。 Internet 技术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带来了 深刻的影响。回顾我国政务信息化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 以桌面文字处理工具为典型的个人办公工具软件应用阶段,计算机应用 提高看个人工作效率。2)基于关系型数据库技术,以客户机/服务器体 系结构为特征的应用阶段,这一阶段基本实现了部门级的数据处理、公 文处理等的自动化。3)基于符合Internet/Internet技术标准的平台应用 阶段,这一阶段,不仅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应用范围已从部 门内部、部门之间扩展到行业、系统内部,乃至跨部门、跨系统化。 1、办公自动化系统: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来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办公效率。 2、办公自动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的4个阶段:1)以单项业 务处理为中心2)以数据处理为中心3)以工作流为中心4)以知识管理 为核心。 3、办公自动化的作用:1)对传统办公方式的变革2)提供了沟通、协 调、控制的有效手段3)有效降低办公成本4)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5) 是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 4、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的5个阶段: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 实施、系统维护、系统评价。 5、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系统运行的效率,系统的可靠性,系 统的可扩充性等。 6、电子政务系统应用于传统OA系统应用的不同之处在于:1)应用定 位不同2)系统用户范围不同 7、电子政务系统中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1)提供电子邮件功能是办 公自动化系统的基本需求2)处理大量的复合文档型的数据信息3)包 括大量的工作流应用4)支持协同工作和移动办公5)应有完整的安全 性6)能集成其他业务应用系统和Internet 8、办公自动化和WEB技术的结合是实现电子政务的基础 9、结合办公自动化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步骤:1)在组织内部构建通 信平台,工作人员之间建立网上信息交流和初步的网上协同工作。 2)组织内部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得以普遍提高,基本建立起网上协 同办公的意识之后,考虑在办公网络内进行一些日常工作流程如公文审 批、常用申请、会议管理、档案管理、信息采集审批与查询,以及各部 门的日常业务。3)在Internet上建立公用网站,进行信息采集、发布, 部门间公文交换乃至简单的电子贸易等,将办公自动化的范围进一步扩 大到跨行业、跨部门。

电子政务概述练习题

第一章电子政务概述 1.1 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国家信息化范畴的是( )。 A.政府信息化 B.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 C.国民经济信息 D.社会信息化 2.实施电子政务对促进政府工作方式i改变有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 )。 A.实现业务流和信息流的高度重合 B.有助于测定行政效率 C.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D.打破了决策的暗箱操作,提高决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决策程序的规范性 3.传统政府的政务处理程序是( )。 A.并行作业 B.串行作业 C.协同并行 D.以上都不是 4.电子政务正确的含义是( )。 A.公文流转,无纸办公 B,办公自动化OA C.政府上网 D.运用现代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优化 5,信息化领域中,G2G的对象是( )。 A.政府 B.企业 C.公务员 D.公众 6.我国真正的信息工程起步于( )。 A.1990年 B.1991年 C.1993年 D.1994年 1.2 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广义电子政务的是( )。 A.电子党务 B. 电子司法 C.电子人大级 D.电子政协 2.有关电子政务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

B.电子政务就是政府电子政府 C.电子政务的重点是“政务” D.电子政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有关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者的主体是相同的 B.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C.两者的支撑体系是“同构”的 D.电子政务不需要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 4.电子政务的应用模式包括( )。 A G2E B G2G C G2C D G2B 5 下列属于“三金工程”的是( )。 A “金桥工程” B “金审工程” C “金关工程” D “金卡工程” 6 下列国家中,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入相当成熟的发展期的是( )。 A 中国 B 美国 C 澳大利亚 D 日本 7.由国务院牵头发展的国家经济信息主干系统要实现的“三化”建设是指()。 A 办公自动化 B 信息数字化 C 传递网络化 D 社会信息化 8.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国家信息化是指()。 A 办公自动化 B 国民经济信息化 C 政府信息化 D 社会信息化

电子政务蔡立辉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 【名词解释】 电子政务 “一站式”电子政务(见第十章) 办公自动化:是公共部门内部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及行为科学应用于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难以处理的、数据量庞大且结构不明确的包括非数值型信息的办公事务上的一项综合信息系统技术。是在电子政务初始发展阶段,政府部门尝试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最基本的政务活动,替代部分手工劳动,其目的是改善办公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办公效率、办公质量,实现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防止或减少人为的差错和失误。具体包括信息的生成与输入、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信息的存储与检索、信息的复制、信息的传输与交流以及信息安全管理等功能。 政府上网工程:是在1999年初,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主办、联合四十多家部委(办、局)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旨在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建设开通自己的网站,架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逐步开展网上申报、许可、政务公开、领导人电子信箱、电子报税等多项服务。这项工程推动了政务公开的民主化进程和行政机关的信息化进程,从而为政府行政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在我国正式启动。 电子商务 信息高速公路 【复习思考题】 1.分析电子政务的含义 电子政务是指国家公共部门为提高公共事务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履行公共部门职能、实现公共管理目标,通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与开发信息资源、重组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创新公共管理模式、跨部门业务与信息集成整合有机结合的方式和手段,为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新型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有利于转变公共管理理念,促进公共管理改革。 它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1)主体是国家公共部门,涉及和处理的是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 (2)物质基础是网络信息技术,是基于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信息网络和法律支持的、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环境,离不开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及其软硬件环境。 (3)不是网络信息技术与政务的简单组合,而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新的公共管理理念、服务范式、公共管理价值与目标有机结合,对组织结构、运行方式、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构建一种新型的管理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4)当代电子政务建设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应用这个层面,而必须注重组织结构的调整、跨部门业务与信息的集成整合、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公共管理理念的转变。 2.比较分析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简答】

电子政务的概述及其特征

关于大力推行电子政务的思考 【内容摘要】在我国经济不断腾飞和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情况下,一个充分信息化的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要素之一;也是提升我国政府机构综合管理能力和办事效率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电子政务推行思考 从目前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虽然自从“金”字工程和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开展以来,我国政府信息化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纵观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仍远远落后于世界主要国家。但是从十六大精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精神以及国家计委颁布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等来看,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是我们国家“十五”期间一项重点工作,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多次就电子政务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因此,未来几年内我国将会奋力追赶世界主要国家政府信息化步伐,大力推行电子政务,逐步缩小与这些国家之间的信息差距。对于电子政务的推行,我有以下思考: 一、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政务建设是引领政府管理体制变革的创新工程。电子政务建设,不是简单地将政府面向企业和公众的服务移到网上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变革的创新工程。实践证明,在信息时代,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治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相互促进,迫切要求发展电子政务,逐步形成新型政府管理模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管理,增强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行政能力。 (二)、电子政务建设是提高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能力的基础工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政府管理体制及行为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按照世贸组织的非歧视原则、透明原则和法制统一原则,政府必须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公众对政务的参与度,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更好地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建立更加廉洁和开放透明的政府、更有效率和服务能力的政府、更负责任和依法行政的政府,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公共职能。 (三)、电子政务建设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龙头工程。信息化是世界潮流,也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最大使用者,电子政务几乎覆盖了信息技术、信息内容、信息服务等产业的所有领域,是我国实现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推动力量。

电大本科 电子政务 第三章 主要内容

第三章电子政务规范与标准 一.考核要求 1、了解电子政务规划的重要性; 2、了解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3、理解电子政务规划和电子政务标准的含义; 4、重点掌握电子政务规划的原则和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内容 1.电子政务规划的含义 P43 是指相关政府机构和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和优先级,并根据它们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制定出实现目标的步骤与规范,以保证电子政务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的顺利实现。 2.电子政务规划的重要性 P43--44 (1)有助于明确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2)有助于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3)有且于降低实施风险,保证电子政务的实施效果。 3.电子政务规划的主要内容 P44—45 (1)背景分析;(2)目标和任务分析;(3)实施方案分析;(4)实施保障分析;(5)评估与改进分析。 相关练习: (1)简答题——电子政务规划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主要内容有:(1)背景分析;(2)目标和任务分析;(3)实施方案分析; (4)实施保障分析;(5)评估与改进分析。 (2)论述题——电子政务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那些? 答:电子政务规划的具体内容应该根据政府部门自身的地位、所处的环境、所要达到的目标等方面的情而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背景分析:根据国内 外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和趋势,本地区、本部门的履行职能,公众对本地区、本 部门电子政务发展的需求等,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2、目标和任务分析: 是规划的关键性内容。力争全面、科学、合理,能符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 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既要按照时间跨度纵向设计分阶段的子目标和子任 务,又要按照电子政务业务范围,从横向角度确立各个子系统的子目标和子任 务。3、实施方案分析:包括系统组成、技术实现、网络布局、安全防范、应 用体系和管理体制等内容。4、实施保障分析:包括组织和领导保障、资金投 入保障、技术与安全保障、人员和制度保障等。5、评估与改进分析:在实施 过程中对相应效果作出评估,控制实施进程,沿预期目标和方向有序推进。总 之,规划的主要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技 术的进步和政府自身的改革而不断充实完善。 4.电子政务规划的主要步骤:P45--46 (1)组织和领导保证(2)科学合理地分析电子政务发展需求(3)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设计(4)技术和功能层面的细化(5)确立科学的评估方法,明确合理的评估标准。5.电子政务规划的原则 (旧教材)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的电子政务建设原则包括:(1)统一规划,加强领导(2)需求主导,突出重点(3)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在制订电子政务规划时,除首先必须考虑以上三条外,还应坚持以下原则:(1)适用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可扩展性原则(4)安全性原则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管理的基本原理概述 原理是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以及运动的基本规律。 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因而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它是管理理论的基础,不包括管理学中的具体方法、措施、制度等。 管理原理的特征:客观性系统性概括性稳定性 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管理原理,是现实管理现象的一种抽象,是大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升华,它指导一切管理行为。有助于: 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第二节系统原理 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主要分:自然系统人造系统 系统的特征: 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集合性: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组成 层次性:系统是由处于不同地位的子系统、子子系统等组成 系统原理的要点: 整体性原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 动态性原理:系统是发展变化的。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向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 开放性原理:外部对本系统存在种种影响,主动进行本系统与外部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环境适应性原理: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既要看到能动地改变环境的可能,又要看到自己的局限,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地决策,保证组织地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人本原理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主体地管理思想。 就是指组织地各项管理活动,都应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地一项管理原理。 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在作为管理对象地整体系统中,认识其它构成要素地主宰,财、物、时间、信息等只有在为人所掌握,为人所利用时,才有管理地价值。 管理地核心和动力都是来自于人的作用。 人本管理地主要内容: 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管理地基本内容和特点。 要让职工成为企业地主体:人们对劳动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地认识是不发展地,这个认识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要素研究阶段→行为研究阶段→主体研究阶段; 关键是职工参与:

第一章档案信息化概述

第一章档案信息化概述-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档案信息化基础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档案信息化概述 第一节档案信息化基本概念 一、国家信息化战略在档案领域的具体实现二、档案工作目标与信息网络手段的结合 三、档案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四、档案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二节档案信息化要素 一、档案言息网络二、档案信息资源三、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 四、信息技术及设备五、档案信息化法规和标准 第三节档案信息化建设内容 一、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三、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 四、档案信息化法规标准建设 五、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六、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第二章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第一节档案信息安全的涵义 一、信息安全二、档案信息安全 第二节档案信息安全涉及的要素 一、硬件安全二、软件安全三、档案数据安全 四、人为安全影响五、物理环境安全六、人文环境 第三节威胁档案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载体损害二、设备故障或破坏三、操作失误四、程序缺陷 五、电子计算机病毒六、窃听与篡改七、黑客攻击八、技术淘汰 第四节档案信息安全的基本策略 一、技术与管理并重二、主动防御三、分级防护四、长治久安 五、立足国内六、采用最新技术七、重视内部安全 第五节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档案信息安全的法制建设二、档案信息安全的行政执法 三、档案信息安全的管理体系四、档案信息安全的技术手段 第三章电子文件管理 第一节电子文件概述 一、电子文件的含义二、电子文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电子文件的基本特点四、电子文件的种类五、电子文件与元数据第二节电子文件管理概述 一、电子文件管理目标二、电子文件管理原则三、电子文件管理内容四、电子文件管理模式五、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化建设 第三节电子文件形成、办理和归档 一、电子文件的形成二、电子文件的办理

汽车运输企业管理概述

黄河交通学院教案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14级本科交通运输专业 课程:汽车运输企业管理 教师:郭丽娟

教材分析 1.教材基本信息 教材名称:汽车运输企业管理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主编:冯崇毅 出版时间:2010年6月第11版2.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汽车运输与汽车运输企业 第一节运输业 第二节汽车运输业 第三节汽车运输企业 第二章企业经营管理总论 第一节企业管理 第二节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第三节管理体系 第四节企业经营机制 第五节企业素质 第三章汽车运输企业经营管理 第一节经营决策 第二节汽车运输市场分析 第三节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体系 第四节汽车运输生产率 第五节汽车运输企业信息管理

第四章汽车运输企业技术管理 第一节技术管理的任务与内容 第二节科研管理与技术开发 第三节车辆管理 第四节车辆维修管理 第五节车辆更新与大修的技术经济分析 第六节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 第五章汽车运输企业质量管理 第一节质量管理概论 第二节现代企业质量管理 第三节现代企业质量管理常用数理统计方法第四节汽车运输企业质量管理 第六章汽车运输企业物资管理 第一节物资管理概述 第二节物资定额的运用与管理 第三节库存决策 第四节仓库管理 第五节物资的节约 第七章汽运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 第一节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第二节资本金的筹集 第三节债务资金的筹集 第四节资金成本的计算 第五节筹资风险的权衡

第六节汽运企业流动资金管理 第七节汽运企业规定资产管理 第八节汽运企业投资管理 第八章汽运企业成本费用管理 第一节汽运企业成本费用的概念及其构成 第二节建立并实行成本否决制度 第三节汽车运输企业财务计划 第九章汽车运输企业经济核算 第一节汽车运输企业全面经济核算 第二节汽车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节技术经济定额 3.教学手段和方法 传统教学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4.实训教学环节 无 5.教材优缺点分析 优点:《汽车运输企业管理》以案例结合的形式,较为系统地讲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汽车运输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具体职能及方法与手段,强调了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在我国汽车运输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的应用,切合我国国情和汽车运输企业实情,突出适应性、实用性并兼顾发展的需要。适合汽车运输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参考书。 缺点:对于汽车类本科院校学生,本教材编制年份较早,有些内容已跟不上当下汽车运输企业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所补充和延伸。

设备管理理论概述

设备管理理论概述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某公司熔铸厂工业炉设备管理优化探析 【第一章第二章】设备管理理论概述 【3.1 3.2】SWA公司熔铸厂概况 【3.3】SWA公司熔铸厂工业炉设备管理现状 【3.4】熔铸厂工业炉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针对SWA公司熔铸厂工业炉管理缺陷的解决方案 【第五章】熔铸工业炉解决方案的保障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工业炉设备管理机制改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笔者之所以将对工业炉设备的管理研究作为自己的硕士学位的论文课题,主要是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选题与笔者的工作息息相关。 笔者作为一个热能工程师在SWA 公司熔铸厂从事工业炉设备管理工作已有五年时间。期间参与了SWA 公司熔铸厂工业炉设备的几乎所有技术交流、协商购买、安装调试、改造维护的工作。对于一名工程师而言,专业技术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同时作为一名

设备管理者,熟知一些现代化的设备管理方式,并依靠自身的洞察力,将所知的设备管理方法用于改进目前的设备管理状况,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年通过在重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使我获知了大量管理学的理论知识,随后我开始对本单位的设备管理方式,有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看法,此次就借撰写学位论文的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一来可以获得有关专家教授的指正,二来或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本单位的相关设备管理制度。 第二,工业炉设备是SWA 公司熔铸厂的关键设备,其设备管理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熔铸厂的企业效益。 熔铸厂顾名思义,就是从事熔炼和铸造的工厂,采用的主要设备就是工业炉和铸造机。工业炉因其易损性和高能耗,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公司高层的关注。加强工业炉设备管理水平对熔铸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工厂建立安全合理的生产秩序。工业炉设备是熔铸厂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熔铸厂所有的生产活动几乎都是以工业炉为中心,工业炉设备的可靠性关系到全厂的生产效率。为保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确保工厂生产活动的连续性,我们必须要求员工严格按照设备的使用维护规程来使用设备,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状态监视。 其次,有利于工厂提升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工业炉的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都是非常高昂的。随着近年来工业炉设备的更新换代与人工费用的上涨,使得与工业炉相关的费用在熔铸厂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