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电聚合物

导电聚合物

导电聚合物
导电聚合物

导电聚合物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导电聚合物的发现,从而进一步综述了导电聚合物的分类及导电机理。共轭聚合物作为导电聚合物的最主要基体,介绍了其制备和掺杂方法。并对导电聚合物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导电聚合物、共轭聚合物、掺杂

引言

2000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在导电聚合物的研究中获得杰出成就的化学家,即美国的黑格、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的白川英树。1977年他们发现,聚乙炔薄膜经电子受体(I,AsF5等)掺杂后电导率增加了9个数量级,从10-6S/cm 增加到103S/cm[1,2],从而终于将高分子不能导电的传统观念打破。

20世纪60年代,白川英树利用改性的齐格勒-纳塔型催化剂制成了不同比例的聚乙炔薄膜,通过实验发现这些材料都属于半导体,并且发现室温下反式聚乙炔的导电性能优于顺式聚乙炔。但如何提高聚乙炔的导电性成为难题。后来白川英树又进行了氯和溴的掺杂研究,发现了卤素掺杂聚乙炔有可能具有异乎寻常的电学特性的征兆。于此同时,马克迪尔米德教授从事着导电无机聚合物(SN X)的研究。1976年,白川英树应马克迪尔米德的邀请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与黑格、马克迪尔米德合作研究半导性聚乙炔膜电导性的改进问题。通过碘掺杂聚乙炔,将其导电性提高了7个数量级最终实现了第一个全有机导电聚合物[1]。

导电聚合物准确来讲应为可以导电的有机聚合物。所谓导电聚合物是由一些具有共轭π键的聚合物经化学或电化学掺杂后形成的、导电率可从绝缘体延伸到导体范围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导电聚合物大多都有一个较长的π共轭主链,因此又称为共轭聚合物,如图1所示。共轭分子中,σ键是定域键,构成分子骨架;而垂直于分子平面的p轨道组合成离域π键,所有π电子在整个分子骨架内运动。离域π键的形成增大了π电子活动范围,使体系能级降低、能级间隔变小,增加物质的导电性能。交替的单键、双键共轭结构是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共同特征,若进行掺杂可使其电导率增加若干数量级,接近于金属电导率。

导电聚合物的突出优点是既具有金属和无机半导体的电学和光学特性,又具有有机聚合物柔韧的机械性能和可加工性,还具有电化学氧化还原活性。这些特点使得导电聚合物材料将在有机光电子器件和电化学器件的开发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3]。

图1 常见的共轭聚合物

1、导电高聚物的分类

按结构不同将导电高分子材料分为复合型与结构型两大类。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本身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导电性能,或者经过一定的掺杂处理后具有导电功能的材料,例如聚乙炔、聚苯胺等。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是由高分子基质与具有导电性能的材料通过各种复合方法形成的导电材料,复合材料中聚合物本身没有导电性能,起导电作用的是聚合物中添加的导电物质,例如炭黑、金属粉等。

2、高聚物的导电机理

2.1 结构型导电聚合物的导电机理

物质的导电过程是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的过程[4]。高分子聚合物导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要能产生足够数量的载流子(电子、空穴或离子等);

(2)大分子链内和链间要能够形成导电通道。

在离子型[5]导电高分子材料中,聚醚、聚酯等的大分子链呈螺旋体空间结构,与其配位络合的阳离子在大分子链段运动作用下,就能够在螺旋孔道内通过空位迁移(“自由体积模型”);或被大分子“溶剂化”了的阴阳离子同时在大分子链的空隙间跃迁扩散(“动力学扩散理论”)。

对于电子型[6]导电高分子材料,作为主体的高分子聚合物大多为共轭体系(至少是不饱和键体系),长链中的π键电子较为活泼,特别是与掺杂剂形成电荷转移络合物后,容易从轨道上逃逸出来形成自由电子。大分子链内与链间π电子轨道重叠交盖所形成的导电能带为载流子的转移和跃迁提供了通道。在外加能量和大分子链振动的推动下,便可传导电流。

2.2 复合型导电聚合物的导电机理

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有二种:(1)在基体聚合物中填充各种导电填料;(2)将结构型导电聚合物或亲水性聚合物与基体聚合物的共混。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比较复杂,通常包括导电通道、隧道效应和场致发射三种机理[7],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是这三种导电机理作用的结果。在填料用量少、外加电压较低时,由于填料粒子间距较大,形成导电通道的几率较小,这时隧道效应起主要作用;在填料用量少、但外加电压较高时,场致发射机理变得显著;而随着填料填充量的增加,粒子间距相应缩小,则形成链状导电通道的几率增大,这时导电通道机理的作用更为明显。

此外,在结构型导电高聚物中有侧链上可以进行可逆氧化还原反应的活性基团,有时聚合物骨架本身也具有可逆氧化还原反应能力,即氧化还原型的导电聚合物[8]。其导电机理为:当电极电位达到聚合物中活性基团的还原电位( 或氧化电位)时,靠近电极的活性基团首先被还原( 或氧化),从电极得到( 或失去) 一个电子,生成的还原态( 或氧化态) 基团可以通过同样的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将得到的电子再传给相邻的基团,自己则等待下一次反应。如此重复,直到将电子传送到另一侧电极, 完成电子的定向移动。

3、共轭导电聚合物的制备

导电聚合物可用化学聚合、电化学合成、生物催化等方法制备。

3.1 化学聚合法

化学聚合是指应用强氧化剂催化单体的聚合。其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大批量生产,但其产物的性能不佳。

聚乙炔是以齐格勒-纳塔型催化剂、乙炔聚合制备的。白川英树[1]将乙炔气通过TiCl4/Al(C2H5)3催化剂的正庚烷溶液,在催化剂溶液表面得到一张聚合物

膜。其产物有两种几何异构体,它们的比例取决于催化体系和聚合条件,如图2。乙炔衍生物也可以采用该方法或其他体系[9]以链聚合方法来制备。

图2 聚乙炔制备反应式

此外,Travers以过硫酸铵作氧化剂,在酸性水溶液中使苯胺氧化聚合[10]。Corvadi以三氯化铁和对甲苯磺酸铁作氧化剂,合成并得到聚-3-乙烯二氧噻吩(PEDOT)[11]。

3.2 电化学合成

化学聚合是指用电化学原理,在阴极上或阳极上进行的聚合。聚吡咯、聚苯胺、聚噻吩等多种导电聚合物都可以通过其单体的电化学聚合来制备,但不同的导电聚合物的电化学制备条件有所不同。

以聚吡咯为例,通过电化学聚合条件的优化,可以得到柔韧、光滑、电导率达102S/cm的导电聚吡咯膜。由于吡咯电化学聚合的聚合电位是0. 7Vvs. SCE,因此有机电解液和水溶液都可以用作吡咯电化学聚合的电解液。有机电解液的优点是吡咯单体溶解度高,聚合时无溶剂副反应。在有机电解液中溶剂的给电子性( donor number, DN) 对聚合过程有重要影响,溶剂的DN越低,制备出的导电聚吡咯膜力学强度和电导率越高[12]。

可以在水溶液中进行电化学聚合是导电聚吡咯的一个突出优点。水溶液pH 值、支持电解质阴离子等对吡咯电化学聚合过程有重要影响,弱酸性( 5>pH> 2) 溶液、表面活性剂阴离子电解液中制备的导电聚吡咯膜电导率较高。阴离子在吡咯聚合过程中既起离子导电作用,又是生成的导电聚吡咯的掺杂对阴离子,同时它还参与了吡咯的电化学聚合过程。另外,在聚合电解液中使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添加剂,可进一步改进聚吡咯膜的力学强度、柔韧性和光滑度[13]。

1980年,Diaz运用电化学合成的方法得到聚苯胺薄膜[14]。

3.3 生物催化法

生物催化聚合是指利用酶或是生物有机体(细胞或足细胞器)催化单体进行的聚合。它具有催化效率高,反应专一性好,反应条件温和,可调节等优点。Lju[15]运用酶催化合成导电聚苯胺。Sikora[16],Subhalakshmi[17]分别运用HRP和SBP制得PEDOT。

3.4 其他聚合方法

Segawa[18]用钌配合物作光敏剂对吡咯进行光聚合。在光照下,Ru(Ⅱ)氧化成Ru(Ⅲ),聚合是由氧化过程引发。Tanak[19]采用等离子体聚合法,在辉光放电下

使单体聚合。Zoppi[20]在易于加工的非导电聚合物基体上吸附(通常为液相吸附),形成导电聚合物的单体,然后使用化学氧化法或电化学法使吸附在基体上的单体聚合,从而获得基体表面具有“沉积”相的导电复合材料。

4、导电聚合物的掺杂

聚合物的能隙比较大,常温下一般为绝缘体,因此聚合物必须通过掺杂一定的物质才能导电。掺杂可分为P型掺杂和N型掺杂两种,结构式如下:P型掺杂为[ ( P+)1- y( A- 1)y]n,N型掺杂为[ ( P- 1) 1- y( A+ 1) y] n,其中P+和P-分别是带正电和带负电的高聚物分子链,A- 1和A+ 1分别是带负电和带正电掺杂剂的离子,y是掺杂度,n是聚合度。

掺杂剂种类很多,主要有卤素、Lewis酸、质子酸等受体型掺杂剂和碱金属、氨、季铵盐等给体型掺杂剂。根据掺杂过程中电子是否得失,掺杂剂可分为氧化还原类和非氧化还原类掺杂剂,现在发现除了聚苯胺是唯一可以进行非氧化还原掺杂的导电高分子, 其他导电聚合物的掺杂都伴随氧化还原反应。

曾荣幸等[21]用碘掺杂聚苯胺,可以使聚苯胺提高到2. 64×10- 2S·cm- 1,碘主要是以I3-和I5-的形式存在,但热稳定性较差。对聚噻吩和聚吡咯这类杂环聚合物可以采用自掺杂的方法,将- SO3H或- COOH基团引入聚合物的杂环上后, 离子以共价键的形式连接在主链上,掺杂是在导电高分子的自身进行[22]。

5、导电高聚物的应用

导电聚合物具有掺杂导电态和中性半导态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都有一些重要的应用前景。掺杂导电态的应用包括用于电池、电色显示器件和超电容(super-capacitor)的电极材料、静电屏蔽材料、金属防腐蚀材料、电解电容器、微波吸收隐身材料、电致发光器件正极修饰材料、透明导电涂层、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导电纤维等;中性半导态的应用领域有电致发光材料、场效应管(FET)半导体材料、聚合物光伏打电池材料等。

在这些可能的应用领域中,导电聚合物材料与对应的无机材料相比,具有易于结构设计、制备简单、成膜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稳定性差、电荷载流子迁移率低、难于形成有序结构等缺陷。如何进行结构设计克服现有的缺点、实现导电聚合物的大规模应用是当前导电聚合物界努力的方向。导电聚合物当前的研究热点是设计和合成结构高度稳定的、高荧光量子效率和高电荷载流子迁移率的共轭聚合物,制备结构有序的导电聚合物薄膜,设计和合成窄Eg 的和稳定的n型掺杂的导电聚合物等。

导电聚合物的研究迄今已获得辉煌的成就。随着近10年来聚合物光电子材

料和器件的发展以及最近共轭聚合物超导现象的发现,导电聚合物的研究已涉及到聚合物半导体、导体和超导体的宽广领域。可以预见,导电聚合物的研究在21世纪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聚合物光电子材料和器件将走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 H Shirakawa, EJ Louis, AG MacDiarmid. Synthesis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organic polymers: halogen derivatives of polyacetylene,(CH) x[J]. Chem.

Soc. , Chem. Commun. , 1977:578

[2] CK Chiang, CR Fincher Jr, YW Park, AJ Heeger.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n

doped polyacetylene[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77, 37: 1098

[3] BG Levi. Hot prospects for ultracold molecules[J]. Physics Today,

2000,53(12):19

[4] PL Burn, A Kraft, D Baigent, DDC Bradley, et al. Chemical tuning of the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poly (p-phenylenevinylene)-based copolyme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3, 115: 10117

[5] 敬松. 结构性导电高分子材料[J]. 四川化工, 1990,(2):32

[6] 付东升,张康助,张强. 导电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J]. 现代塑料加工应

用, 2004, 16(1):55~59

[7] Asada T. Two-step percolation in polymer blends filled with CB PTC effect in

CB/epoxy polymer composites[J]. Inter Polym Sci Technol, 1987, 14: T/25 [8] 钱军民,李旭祥. 聚合物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高分子材料

科学与工程, 2002

[9] P Ehrlich, WA Anderson. Polyphenylacetylene, A Semiconducting

Photoconductor[J]. Handbook of Conducting Polymers, 1986,44

[10] JP Travers, J Chroboczek, F Devreux. Transpor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studies of polyaniline[J]. Crystals and Liquid, 1985, 121:195

[11] R Corradi, SP Armes. Chemical synthesis of poly

(3,4-ethylenedioxythiophene)[J]. Synthetic metals, 1997, 84(13):453

[12] J Ouyang, Y Li. Great improvement of polypyrrole films prepared

electrochemically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adding nonaphenol polyethyleneoxy (10) ether[J]. Polymer, 1997, 38:197

[13] 任丽, 王立新, 赵金玲. 导电聚合物及导电聚吡咯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

报, 2002, 16(2):60

[14] AF Diaz, JA Logan. Electroactive polyaniline films[J].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and Interfacial electrochemistry, 1980, 111:111 [15] W Liu, J Kumar, S Tripathy, et al. Enzymatically synthesized conducting

polyanilin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9, 121:71 [16] T Sikora, R Marcilla, D Mecerreyes, et al. Enzymatic synthesis of

water‐soluble conducting poly (3, 4‐ethylenedioxythiophene): A simple

enzyme immobilization strategy for recycling and reusing[J]. Polymer Chemistry, 2009, 47:306

[17] Subhalakshmi Nagarajan, Jayant Kumar, Ferdinando F, et al. Biocatalytically

synthesized poly (3, 4-ethylenedioxythiophene)[J], Macromolecules, 2008 41

(9):3049

[18] H Segawa, T Shimidzu, K Honda. A novel photo-sensitized polymerization of

pyrrole[J],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89:132

[19] K Tanaka, K Yoshizawa, T Takeuchi, et al. Plasma polymerization of thiophene

and 3-methylthiophene[J]. Synthetic Metals, 1990, 38:07

[20] RA Zoppi, MI Felisberti, MA Depaoli. Chemical preparation of conductive

elastomeric blends: Polypyrrole/EPDM. I. Oxidant particle‐size effect[J].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1994, 32:1001 [21] 曾幸荣,莫毅,杨卫等. 碘掺杂聚苯胺的结构与性能[J]. 高分子材料科

学与工程, 1997, 13(增刊):114

[22] AO Patil, Y Ikenoue, F Wudl, et al. Water soluble conducting polyme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 1987, 109:1858

高等有机化学作业二

题目: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机理的机理研究

学号:12S025010

姓名:张春

2012年10月10日

导电高分子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介绍及研究进展 高分子091 5701109015 李涛 摘要:导电聚合物的突出优点是既具有金属和无机半导体的电学和光学特性,又具有有机聚合物柔韧的机械性能和可加工性,还具有电化学氧化还原活性。经过多年世界范围内的广泛研究,导电聚合物在新能源材料方面的应用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关键词:导电高分子机理理论研究进展 一、背景及意义 高分子导电材料具有密度小、易加工、耐腐蚀、可大面积成膜以及电导率可在十多个数量级的范围内进行调节等特点,不仅可作为多种金属材料和无机导电材料的代用品,而且已成为许多先进工业部门和尖端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一类材料。高分子材料长期以来被作为优良的电绝缘体,直至1977年,日本白川英树等人才发现用五氟化砷或碘掺杂的聚乙炔薄膜具有金属导电的性质,电导率达到10S/m。这是第一个导电的高分子材料。以后,相继开发出了聚吡咯、聚苯硫醚、聚酞菁类化合物、聚苯胺、聚噻吩等能导电的高分子材料。 经过多年世界范围内的广泛研究,导电聚合物在新能源材料方面的应用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离实际大规模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主要是因为其加工性不好和稳定性不高造成的。 二、导电高分子材料分类及导电机理

高分子导电材料通常分为复合型和结构型两大类: ①复合型高分子导电材料。由通用的高分子材料与各种导电性物质通过填充复合、表面复合或层积复合等方式而制得。主要品种有导电塑料、导电橡胶、导电纤维织物、导电涂料、导电胶粘剂以及透明导电薄膜等。其性能与导电填料的种类、用量、粒度和状态以及它们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分散状态有很大的关系。常用的导电填料有炭黑、金属粉、金属箔片、金属纤维、碳纤维等。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Conducting Polymer Composites)是指经物理改性后具有导电性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它以非导电型高分子材料为基体,加入一定数量的导电材料(如碳黑、石墨、碳纤维、金属粉、金属纤维、金属氧化物等)组合而成。复合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已经成型的塑料壳体进行表面处理的表面导电膜形成法,包括金属喷镀、真空镀、溅射镀、贴金属箔、湿法化学镀或电镀等;另一种称为导电填料机械加工共混复合法,即将导电填料均匀分散于聚合物基体中制成导电涂料或导电塑料。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导电机理比较复杂。一般可分为导电回路如何形成,以及回路形成后如何导电两个方面。部分科学家认为高分子树脂基体与导电填料之间的界面效应对复合体系中导电回路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复合型导电高分子形成导电回路后,导电性主要取决于分布于高分子树脂基体中的导电填料的电子传输。总的说来,其导电性能主要是三种导电机理(导电通道效应、隧道效应、场致效应)相互竞争的作用。在不同情况下出现以其中一种机理为主导

导电高分子材料

导电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自问世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56年硝化纤维作为第一个塑料专利问世,20世纪60年代;许多性能优良的工程塑料相继投入工业化生产;20世纪80年代,材料科学已渗透各个领域,可以说已经进入高分子时代。 大多数高分子材料都是不导电的,因而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地作为绝缘材料使用。1862年,英国Letheby在硫酸中电解苯胺而得到少量导电性物质;1954年,米兰工学院G.Natta用 Et3Al-Ti(OBu)4为催化剂制得聚乙炔;1970年,科学家发现类金属的无机聚合物聚硫氰(SN)x具有超导性,有机高分子与无机高分子导电聚合物的开发研究合在一起开始了探寻之旅。1974年日本筑波大学H.Shirakawa在合成聚乙炔的实验中,偶然地投入过量1000倍的催化剂,合成出令人兴奋的有铜色的顺式聚乙炔薄膜与银白色光泽的反式聚乙炔。1980年,英国Durham大学的W.Feast得到更大密度的聚乙炔。1983年,加州理工学院的H.Grubbs以烷基钛配合物为催化剂将环辛四烯转换了聚乙炔,其导电率达到35000S/m,但是难以加工且不稳定。1987年,德国康采思巴斯夫公司BASF科学家N.Theophiou对聚乙炔合成方法进行了改良,得到的聚乙炔电导率与铜在同一数量级,达到107S/m。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并且亟待着可以走向应用领域,导电高分子材料已经在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导电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导电高分子的定义与导电机理 导电高分子又称为导电聚合物,是由具有共轭π键的高分子经化学或电化学“掺杂”使其由绝缘体转变为导体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是一类兼具高分子特性及导电体特征的高分子材料。按结构和制备方法不同,可将导电高分子材料(CPs)分为复合型与本征(结构)型两大类。结构性导电高分子本身具有“固有”的导电性,由聚合物结构提供导电载流子(包括电子、离子或空穴)。这类聚合物经掺杂后,电导率可大幅度提高,其中有些甚至可达到金属的导电水平。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是在本身不具备导电性的高分子材料中掺混入大量导电物质,如炭黑、金属粉、箔等,通过分散复合、层积复合、表面复合等方法构成的复合材料。 根据电荷载流子的种类,导电聚合物被分为电子导电聚合物和离子导电聚合物:以自由电子或空穴为载流子的导电聚合物称为电子导电聚合物,电子导电型聚合物的共同特征是分子内含有大的线性共轭π电子体系。以正、负离子为载流子的导电聚合物被称为离子导电聚合物。离子导电聚合物的分子具有亲水性、柔性好,允许体积较大的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在聚合物中迁移的特性。

聚噻吩类导电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聚噻吩类导电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姓名:丁泽 班级:材化12-3 学号:1209020302

摘要 π-共轭聚合物被认为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材料,因为它拥有独特的光电特性,可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太阳能电池(PSCs),电致变色器件,传感器,聚合物发光二极管(PLEDs)等各种领域。这些电活性与光活性聚合物通常是基于噻吩,吡咯,苯,芴或咔唑等芳环、芳杂环等单元的聚合物。在大量的电致变色材料中,噻吩类聚合物由于它们的高电子导电性和好的氧化还原特性,以及在可见与红外区域,快的响应时间,显著地稳定性和高的对比率而成为一类重要的电致变色共轭聚合物。更重要的是,通过聚合物链结构改动,噻吩类聚合物拥有容易的禁带可调性,可展示不同的电致变色特性。 关键词:π-共轭聚合物;电化学聚合;共聚;导电聚合物;

一、导电聚合物简介 1.1导电聚合物的分类 导电高分子材料包括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和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两大类型。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是将各种导电性物质以不同的方式和加工工艺(如分散聚合、层积复合、形成表面电膜等)填充到聚合物基体中而构成的。该类材料通常是填充高效导电粒子或导电纤维,较普及的是炭黑填充型和金属填充型。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在技术上比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更加成熟的优势。 结构型(又称作本征型)导电聚合物是指聚合物本身具有导电性或经掺杂处理后具有导电性的聚合物材料。这种高分子材料本身具有“固有”的导电性,由其结构提供载流子,一经掺杂,电导率可大幅度提高,甚至可达到金属的导电水平。如聚乙炔、聚吡咯、聚苯胺、聚噻吩、聚苯硫醚、聚对苯撑等均属于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如图1-1)[1]。结构型导电聚合物是目前导电聚合物研究领域的重点。

导电高分子

1. 概述 1.1 导电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物质按电学性能分类可分为绝缘体、半导体、导体和超导体四类。高分子材料通常属于绝缘体的范畴。但1977年美国科学家黑格(A.J.Heeger)、麦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科学家 白川英树(H.Shirakawa)发现掺杂聚乙炔具有金属导电特性以来,有机高分子不能作为导电材料的概念被彻底改变。 导电性聚乙炔的出现不仅打破了高分子仅为绝缘体的传统观念,而且为低维固体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的建立打下基础,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上述三位科学家因此分享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所谓导电高分子是由具有共轭π键的高分子经化学或电化学“掺杂”使其由绝缘体转变为导体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它完全不同于由金属或碳粉末与高分子共混而制成的导电塑料。 通常导电高分子的结构特征是由有高分子链结构和与链非键合的一价阴离子或阳离子共同组成。即在导电高分子结构中,除了具有高分子链外,还含有由“掺杂”而引入的一价对阴离子(p型掺杂)或对阳离子(n型掺杂)。导电高分子不仅具有由于掺杂而带来的金属特性(高电导率)和半导体(p和n型)特性之外,还具有高分子结构的可分子设计性,可加工性和密度小等特点。为此,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导电高分子可归为功能高分子的范畴。 导电高分子具有特殊的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使它在能源、光电子器件、信息、传感器、分子导线和分子器件、电磁屏蔽、金属防腐和隐身技术方面有着广泛、诱人的应用前景。导电高分子自发现之日起就成为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导电高分子无论在分子设计和材料合成、掺杂方法和掺杂机理、导电机理、加工性能、物理性能以及应用技术探索都已取得重要的研究进展,并且正在向实用化的方向迈进。本章主要介绍导电高分子的结构特征和基本的物理、化学特性,并评述导电高分子的重要的研究进展。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结构型导电高分子研究得较为深入的品种有聚乙炔、聚对苯硫醚、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以及TCNQ传荷络合聚合物等。其中以掺杂型聚乙炔具有最高的导电性,其电导率可达5×103~104Ω-1·cm-1(金属铜的电导率为105Ω-1·cm-1) 目前,对结构型导电高分子的导电机理、聚合物结构与导电性关系的理论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性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如用导电高分子制作的大功率聚合物蓄电池、高能量密度电容器、微波吸收材料、电致变色材料,都已获得成功。 但总的来说,结构型导电高分子的实际应用尚不普遍,关键的技术问题在于大多数结构型导电高分子在空气中不稳定,导电性随时间明显衰减。此外,导电高分子的加工性往往不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精)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熊伟 武汉纺织大学化工学院 摘要:与传统导电材料相比较 , 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能。导电高聚物可用作雷达吸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抗静电材料等。介绍了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种类及导电机理、合成方法、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字:导电高分子分类制备现状 Abstract :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conductive materials, conductive polymer material has many unique properties. Conducting polymers can be us ed as radar absorbing materials,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aterials, antistatic materials. Describes the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polymer materials, types and conducting mechanism, synthesis methods, the application of conductive poly mer materials,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Keywords : conductive polymer categories preparation status 1 导电高分子的结构、种类 按照材料结构和制备方法的不同可将导电高分子材料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结构型 (或本征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另一类是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3]。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是指高分子本身或少量掺杂后具有导电性质的高分子材料。 根据加入基体聚合物中导电成分的不同 ,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可分为两类 :填充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和共混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5]。

锂离子导电机理

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导电机理是什么? 摘要:综述了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的导电模型,并介绍了近年来对聚合物导电机理的研究。 关键词:聚合物电解质;导电模型;导电机理 Ion conducting mechanism in polymer electrolyt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SHAN Feng, LI Zhi-ming, YANG Jun, WANG Xin-li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The ion conducting models for polymer electrolytes are illustrated. Additionally, the recent resea rch progresses in polymer electrolyt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 polymer electrolytes; conducting model; conducting mechanism [1-5]。锂离子电池是指Li+经过电解质反复嵌入和脱嵌正极和负极材料的二次电池。它与传统的镉镍电池、镍氢电池相比具有以下许多优点: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高、自放电率低及使用温度范围宽等。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聚合物电解质材料与传统的有机液体电解质材料相比有下列优点:其组装的电池质量比功率更高;安全性提高;形状可以进行柔性设计等。 [6]在上世纪70年代首次发现聚氧化乙烯(PEO)与碱金属盐络合物具有离子导电性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聚合物电解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已经在聚合物电解质的结构、类型、分子设计和离子导电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于离子电导机理,特别是在聚合物单相及多相体系中的离子导电的基本理论问题,已经进 行了大量的研究。 1. 聚合物电解质导电模型 1.1 VTF方程[7] (1) 1.2 动态键渗透模型[8] 1.3 MN法则[9] (2) 1.4有效介质理论[10] (3) 2. 聚合物电解质导电机理 2.1 梳形聚合物电解质导电机理[11-17] g,而且具有比单独主干结构的聚合物更大的运动自由度,可提供更强的链段运动,因而电导率较高。Bor odin O等人[12, 18]通过对梳形聚合物Poly(epoxide ether)-LiTFSI体系研究认为,锂离子与氧化乙烯的相互作用既可以发生在分子内,也可以是分子间,如图1所示。分子间相互作用体系相对疏松,有利于离子快速传输。但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发生却会使T g迅速增大。而分子内相互作用虽不会使T g迅速增大,但形成的结构紧密,离子传输困难。因此它们之间的平衡对获得高的电导率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 《新材料导论》 论文题目关于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学生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时间

关于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与传统导电材料相比较,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能。导电高聚物可用作雷达吸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抗静电材料等。介绍了导电高分子材料的概念、分类、导电机理及其应用领域,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导电高聚物的研究进展状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导电高分子;功能材料;导电机理;应用;述评。 自从197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化学家MacDiarmid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发现掺杂后的聚乙炔(Polyacetylene,简称PA)具有类似金属的导电性以后,人们对共轭聚合物的结构和认识不断深入和提高,新型交叉学科)))导电高分子领域诞生了。在随后的研究中科研工作者又逐步发现了聚吡咯、聚对苯撑、聚苯硫醚、聚噻吩、聚对苯撑乙烯撑、聚苯胺等导电高分子。导电高分子特殊的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使它成为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作为不可替代的新兴基础有机功能材料之一,导电高分子材料在能源、光电子器件、信息、传感器、分子导线和分子器件,以及电磁屏蔽、金属防腐和隐身技术上有着广泛、诱人的应用前景。到目前为止,导电高分子在分子设计和材料合成、掺杂方法和掺杂机理、可溶性和加工性、导电机理、光、电、磁等物理性能及相关机理以及技术上的应用探索都已取得重要的研究进展。本文介绍了导电高分子的结构特征、导电机理及其应用领域,综述了近些年来导电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的进展状况。 1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高分子导电材料通常分为复合型和结构型两大类: ①复合型高分子导电材料。 由通用的高分子材料与各种导电性物质通过填充复合、表面复合或层积复合等方式而制得。主要品种有导电塑料、导电橡胶、导电纤维织物、导电涂料、导电胶粘剂以及透明导电薄膜等。其性能与导电填料的种类、用量、粒度和状态以及它们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分散状态有很大的关系。常用的导电填料有炭黑、金属粉、金属箔片、金属纤维、碳纤维等。 ②结构型高分子导电材料。 是指高分子结构本身或经过掺杂之后具有导电功能的高分子材料。根据电导率的大小又可分为高分子半导体、高分子金属和高分子超导体。按照导电机理可分为电子导电高分子材料和离子导电高分子材料。电子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特点是具有线型或面型大共轭体系,在热或光的作用下通过共轭π电子的活化而进行导电,电导率一般在半导

导电高分子综述

导电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 摘要: 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密度小、易加工、耐腐蚀、可大面积成膜,以及电导率可 在绝缘体- 半导体- 金属态(10-9 到105 S/cm)的范围里变化。所以自从1977 年来,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发展。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导 电高分子材料的分类、特点、应用及近年来研究发展的概况。同时还展望了导 电高分子有待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导电高分子;分类;应用 1导电高分子简介 20 世纪70 年代,白川英树、Heeger 和MacDiarmid等人首次合成了聚乙炔薄膜,后来又经掺杂发现了可导电的高聚物,这就是导电高分子材料。经过40 多年的发展,导电高分子材料也从最初的聚乙炔发展到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等数十种高分子材料,成为 金属材料和无机导电材料的优良替代品。[1]但是导电高分子在变形过程中不仅仅存在弯曲 移动,而且还会产生蠕动现象,在器件的层间会发生快速分层的行为,溶剂易于挥发,使 用寿命有限、低的能量转换效率等等缺点使其在应用中具有难以突破的难点技术。[2] 2 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导电机理 导电高分子材料通常是指一类具有导电功能(包括半导电性、金属导电性和超导电性)、电导率在10-6S/cm 以上的聚合物材料。按照材料结构和制备方法的不同可把导电高分子材料分为结构型(或本征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和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两大类。 2.1结构型高分子导电材料 结构型高分子导电材料。是指高分子结构本身或经过掺杂之后具有导电功能的高分子 材料。最早发现的结构型高分子聚合物是用碘掺杂后形成的聚乙炔。这种掺杂后的聚乙炔 的电导率高达105 S/cm。后来人们又相继开发出了聚苯硫醚、聚吡咯、聚噻吩、聚苯胺等导电高分子材料。这些材料掺杂后电导率可达到半导体甚至金属导体的导电水平。结构型 高分子导电材料用于试制轻质塑料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传感器件、微波吸收材料以及试 制半导体元器件等[3] 。但目前这类材料由于还存在稳定性差(特别是掺杂后的材料在空气中的氧化稳定性差)以及加工成型性、机械性能方面的问题,尚未进入实用阶段。 2.1.1 聚乙炔( PA) 纯净聚乙炔掺进施主杂质(碱金属(Li、Na、K)等)或受主杂质(卤素、AsF5、PF5 等)后才能导电。与半导体不同的是,掺杂聚乙炔导电载流子是孤子。聚乙炔是目前世界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简介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简介、应用和发展前景 摘要:与传统导电材料相比较,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能。导电高聚物可用作雷达吸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抗静电材料等。介绍了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种类及导电机理、合成方法、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导电高分子制备方法导电机理性能应用发展趋势 1.简介 高分子材料在很长一段时期都被用作电绝缘材料.随着不同应用领域的需要以及为进一步拓宽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一些高分子材料被赋予某种程度的导电性以致成为导电高分子材料。导电高分子又称导电聚合物,自从197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化学家Mac Diarmid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发现掺杂后的聚乙炔(Poly acetylene,简称PA)具有类似金属的导电性(导电高分子的导电性如图);1977年,日本白川英树等人才发现用五氟化砷或碘掺杂的聚乙炔薄膜具有金属导电的性质,电导率达到10S/m。这是第一个导电的高分子材料。人们对共轭聚合物的结构和认识不断深入。以后,相继开发出了聚吡咯、聚苯硫醚、聚酞菁类化合物、聚苯胺、聚噻吩等能导电的高分子材料。这个新领域的出现不仅打破了高分子仅为绝缘体的传统观念,而且它的发现和发展为低维固体电子学,乃至分子电子学的建立和完善作出重要的贡献,进而为分子电子学的建立打下基础,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发展导电高分子兼具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半导体和金属的电性能, 具有密度小,易加工成各种复杂的形状,耐腐蚀,可大面积成膜及可在十多个数量级的范围内进行调节等特点,因此高分子导电材料不仅可作为多种金属材料和无机导电材料的代用品,而且已成为许多先进工业部门和尖端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一类材料。 1.1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按结构和制备方法不同将导电高分子材料分为复合型与结构型两大类。复合型导电材料是由高分子和导电剂(导电填料)通过不同的复合工艺而构成的材料。结构型结构型导电高分子又称本征型导电高分子(Intrinsically conducting polymer,简称ICP),是指高分子材料本身或经过少量掺杂处理而具有导电性能的材料,其电导率可达半导体甚至金属导体的范围。 1.2 高分子导电材料的制备方法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所采用的复合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亲水性聚合物或结构型导电高分子进行混合,另一种则是将各种导电填料填充到基体高分子中。结构型导电聚合物一般用电子高度离域的共轭聚合物经过适当电子给体或受体进行掺杂后制得。 1.3 导电机理

导电高分子的应用

导电高分子的应用 学号:1111410118 姓名:赵锦豪

导电高分子的应用 1.简介 1.1导电高分子的定义 导电高聚物是含一价对阴离子的具有非定域π电子共扼体系的高聚物。具有非定域π电子共扼体系的高聚物可以经过化学或电化学“掺杂”的方法使其由绝缘体转变成导电高聚物。它可以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掺杂的方法使其电导率在绝缘体、半导体和导体范围内变化。该研究领域虽然只有短暂的十余年历史,但是无论在材料的合成、结构的表征、导电机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它在技术上的应用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1.2导电高聚物的“掺杂”的特点 在导电高聚物研究领域中所引用的“掺杂”术语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无机半导体的“掺杂”概念。在无机半导体中的掺杂是杂质原子取代主体原子位置的过程而且掺杂度是很低的。导电高聚物的掺杂特点是:(1)是氧化—还原的过程,即导电高聚物的掺杂过程是在高聚物链上有一个电子的得(氧化)失(还原)过程。(2)为了保持体系的电中性,掺杂过程还伴随着一价对阴离子进人高聚物体系的过程,进人高聚物体系的对阴禽子也可以脱离高聚物体系,此过程被称为脱掺杂。(3)掺杂和脱掺杂是完全可逆的过程。(4)掺杂量是大大超过无机半导体的掺杂量的限度。 因此“掺杂”实际上是电荷转移氧化还原过程,高分子链成为高分

子离子,“掺杂”剂成为高分子离子链的对离子,对离子往往插入到高分子链之间的隙缝空间,使链间距增大,有时对离子本身也堆砌成柱。所以导电高聚物的“掺杂”,本质上更相似于石墨的层间插入。“掺杂”应该更合理地称为电荷转移插入。 1.3常见种类 物质的导电过程是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的过程。高分子聚合物导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要能产生足够数量的载流子(电子、空穴或离子等);(2)大分子链内和链间要能够形成导电通道。以下分别介绍两种导电聚合物的导电机理。 1.3.1 复合型导电高聚物 复合型导电高聚物是以高分子材料为基体,添加一定数量的导电物质(如碳黑、石墨、碳纤维、金属粉、金属纤维、金属氧化物等)组合而成。该类聚合物兼有高分子材料的加工特性和金属的导电性。与金属相比较,导电性复合材料具有加工性好、工艺简单、耐腐蚀、电阻率可调范围大、价格低等优点。 由炭黑填充制成的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是目前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一种导电高分子材料。炭黑填充型导电高分子材料中炭黑通常以粒子形式均匀分散于基体高分子中,随着炭黑填充量的增加,粒子间距缩小,当接近或呈接触状态时,便形成大量导电网络通道,导电性能大大提高,继续增加炭黑用量则对导电性影响不明显。炭黑的导电性能与其结构、比表面积和表面化学性质等因素有关。炭黑的比表面积越大(粒径越小)、表面活性基团含量越少,则导电性能越好。

导电高分子材料综述

课题名称: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检索主题词:导电高分子材料 检索工具: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检索途径及步骤:登录学校图书馆网站,从“中文资源”分类中找到“万方数据资源(主网站)”,选择“高级检索”,规定好想要检索的文献类型,出版时间,主题等进行检索。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 高材1208 2012012247 曹凯 摘要:介绍了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类型,分析了导电材料的导电机理,对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且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导电高分子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导电;高分子材料;机理;应用;发展 引言: 近年来, 导电高分子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科学家对其合成、结构、导电机理、性能、应用等方面经过多年的研究, 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按导电性质的不同,导电高分子材料分为复合型和结构型两种。前者是利用向高分子材料中加人各种导电填料来实现导电,而后者是通过改变高分子结构来实现导电。在社会的发展中,需要这种材料的地方有很多,这也使得对进行加工和应用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着重地关注。 1导电高分子材料分类 按照材料的结构与组成,可将导电高分子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另一类是结构型(或本征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1.1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是将各种导电性物质以不同的方式和加工工艺(如分散聚合、层积复合、形成表面电膜等)填充到聚合物基体中而构成的材料。几乎所有的聚合物都可制成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其一般的制备方法是填充高效导电粒子或导电纤维,如填充各类金属粉末、金属化玻璃纤维、碳纤维、铝纤维、不锈钢纤维及锰、镍、铬、镁等金属纤维。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在技术上比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更加成熟的优势,用量最大最为普及的是炭黑填充型和金属填充型。 1.2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结构型(又称作本征型)导电高分子是指那些高分子材料本身或经过掺杂后具有导电功能的聚合物。这种高分子材料本身具有“固有”的导电性,由其结构提供导电载流子,一旦经掺杂后,电导率可大幅度提高,甚至可达到金属的导电水平。从导电时载流子的种类来看,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又被分为离子型和电子型两类。离子型导电高分子通常又称为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它们导电时的载流子主要是离子。电子型导电高分子指的是以共轭高分子为主体的导电高分子材料。导电时的载流子是电子(或空穴),这类材料是目前世界导电高分子中研究开发的重点。 2电高分子材料的导电机理 2.1复合型高分子材料导电机理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导电性主要取决于填料的分散状态”J。根据渗流理论,原来孤立分散的填料微粒在体积分散达到某一临界含量以后,就会形成连续的导电通路。这时离子

有机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导电机制

有机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导电机制 摘要: 探讨了结构型导电高分子的导电机制,分别从电子型导电和离子型导电的基本概念及载流子的运动等方面对两种不同的导电方式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导电高分子; 电子电导; 离子电导; 导电机制 “导电高分子”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各国科学家对其合成、结构、导电机理、性能、应用等方面经过多年的研究, 已使其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1~4]。 高分子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作为结构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有机高分子材料基本上已覆盖了绝缘体、半导体、金属和超导体的范围。有机化合物中电子种类主有R电子和P电子。R电子是成键电子,键能较高,离域性很小,被称为定域电子; P电子是两个成键原子中p电子相互重叠后产生的。当P电子孤立存在时具有有限离域性,电子可以在两个原子核周围运行。在电场作用下P电子可以在局部做定向移动,随着P电子共轭体系的增大,离域性显著增加[5]。导电原理: 电子导电聚合物的特征是分子内含有大的共轭P电子体系。随着P电子共轭体系的增大,离域性增强,当共轭结构达到足够大时,化合物才可提供电子或空穴等载流子,然后在电场的作用下,载流子可以沿聚合物链作定向运动,从而使高分子材料导电。所以说有机高分子材料成为导体的必要条件是: 应有能使其内部某些电子或空穴具有跨键离域移动能力的大P键共轭结构。 一、P电子与能带理论 但事实上,根据电导率的大小,仅具有大P键共轭结构的聚合物还不能称为导电体,只能算作半导体材料,原因在于聚合物分子中各P键分子轨道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能级差。在电场力作用下,电子在聚合物内部的迁移必须跨越这个能级差才能导电,能级差的存在使得P电子不能在聚合物中完全自由地跨键移动,因而其导电能力受到影响,导电率不高。 有机化学和半导体科学分别利用分子轨道理论和半导体能带理论来解释能级差。在聚合物链状结构中,每一个结构单元(-CH-)中的C原子外层有4个价电子,其中有3个电子构成3个sp3杂化轨道,分别与H或相邻的C原子形成R键,剩下一个p电子。即每-CH-结构单元p电子轨道中只有一个电子,互相重叠形成一个成键轨道P和一个空轨道P3,由于它们的能级不同,使原有p电子能带分裂为一个全充满带和一个空带。两个能带之间存在较大的能隙,p电子只有越过这个能级差才能进行导电,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共轭型聚合物的导电能力高低,正是这个能级差的存在决定了聚合物不是一个良导体而是半导体。现代结构分析证明相邻的两个键的键长和键能是存在差别的,即有能带分裂。相邻的CH基团彼此相向移动,形成了长、短键交替排列的结构,称为Peierls畸变。 在半导体理论中,主要考虑电子与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绝缘体中电子能量表现为连续的分布,形成价带(填充轨道) 和导带(空轨道),价带和导带之间存在能隙Eg。Eg表示激发一个电子从价带到导带的P→P3跃迁必需的能量。所以基态中的电子只有取得≥Eg的能量才能跃迁到导带,成为可迁移的自由电子,从而发生电导。而金属中价带仅被电子填充一半,Fermi能量位于其顶部,在高于绝对零度的温度下,Fermi能级的电子非常容易进入空轨道,从而进行导电。(Fermi能是金属基态中的最高被填充轨道的能量。) 二、掺杂与导电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提高电子导电聚合物的主要途径就是减少能级差,而实现手段就是对聚合物实行掺杂来改变能带中电子的占有情况,压制Peierls过程,减小能级差。“掺杂”就是在共轭结构高分子上发生电荷转移或氧化还原反应,目的是为了在聚合物的空轨道中加入电子,或从占有轨道中拉出电子,进而改变现有P电子能带的能级,出现能量居中的半充满能带,减小能带间的能量差,使电子或空穴迁移时的阻碍减小。掺杂主要有两种方式: p-型掺杂和n-型掺杂。p-型掺杂使载流子多数为空穴,掺杂剂主要有:碘、溴、三氯化铁、五

导电高分子材料

导电高分子材料 导电高分子材料概述 摘要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高电导率等与一般聚合物不同的特性。文章综述了导电高分子的分类,研究进展,制备方法以及在作为导电材料,电极材料,显示材料,电子器件,电磁屏蔽材料及催化材料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导电高分子,制备,应用 Abstract :Conductive polymeric materials have the properties such as high conductivity that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polymeric materials.This paper reviews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nductive polymers, research progress,Preparation methods and Conductive polymeric materials applied as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electrode materials, display materials, electronic devices,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aterial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s. Keywords: Conductive polymeric materials, Preparation,application 传统高分子材料的体积电阻率一般介于1010,1020Ω?cm之问,一直作为电绝缘材料使用。自从1997年,美国化学家MacDiarmid、物理学家Herger和日本化学家Shirakawa[1]发现掺杂聚乙炔具有良好导电性后,世界各国科学家纷纷投入到导电聚合物的研究当中,各种有机导电聚合物相继出现,其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广泛应用于各种家用电器、航空航天、抗静电涂料、雷达吸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和传感器等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1.导电聚合物的分类

导电聚合物的结构,导电机理及聚合方法

导电聚合物的结构,导电机理及聚合方法 摘要导电聚合物具有长程π电子主链结构。在外电场作用下,其内部的载流子(孤子、极化子和双极化子)沿共轭π键移动,从而实现了电子的定向传递,表现为导电性。化学聚合法和电化学聚合法是合成导电聚合物常用的方法,同时还介绍了生物聚合法以及其它聚合方法。 关键词导电聚合物;结构特点;导电机理;合成方法;应用 自1971年,Shirakawa等,先后制得高质量顺式聚乙炔(PA)铜色薄膜和反式聚乙炔银色薄膜。1977年,Heeger等,发现用I2、AsF5进行P型掺杂的反式聚乙炔,电导率接近金属铋。这引起世界范围内对导电聚合物研究的热潮,并相继出现了聚吡咯(PPy)、聚对苯(PPP)、聚对苯撑乙烯(PPV)、聚苯胺(PAn)、聚噻吩(PTh)等(表1)。 1结构及其特征 导电聚合物都具有长程π电子主链结构。π键的成键与反键之间能隙差小,接近无机半导体,因此共轭聚合物大都表现出半导体的性质;共轭聚合物还易被氧化还原,被其它物质掺杂其中,电导率提高,接近金属,从而表现出金属的特征。 2分类及其导电机理 导电聚合物的导电机理有别于金属和半导体。金属导体的载流子是电子,半导体的是电子或空穴,而导电聚合物的是由孤子、极化子和双极化子构成的。在外电场作用下,载流子沿着共轭主链定向移动,宏观上表现为导电性。当聚合物共轭程度越大,载流子的电迁移率提高,因此加强了聚合物的电导性。 3聚合方法及其举例 通常,制备导电聚合物的方法分为化学法和电化学法。本文还介绍生物催化法和其它方法。 1)化学聚合法。化学聚合是指应用强氧化剂催化单体的聚合。其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大批量生产,但其产物的性能不佳。 Travers以过硫酸铵作氧化剂,在酸性水溶液中使苯胺氧化聚合。Corradi以三氯化铁和对甲苯磺酸铁作氧化剂,合成并得到聚-3-乙烯二氧噻吩(PEDOT)。 2)电化学聚合法。电化学聚合是指用电化学原理,在阴极上或阳极上进行的聚合。此法实现了聚合与掺杂同时进行,可通过改变电学参数方便地控制产物的性质,但成本较高,难以大规模生产。

导电高分子

导电高分子电磁屏蔽材料 07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袁凯20070810080122 摘要 导电高分子材料根据材料的组成可以分成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composite conductive polymers)和本征型导电高分子材料(intrinsic conductive polymers)两大类,后者也被称为结构导电高分子材料(structure conductive polymes)。其中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是由普通高分子结构材料与金属或碳等导电材料,通过分散、层合、梯度复合、表面镀层等复合方式构成。其导电作用主要通过其中的导电材料来完成。本征导电高分子材料也被称为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其高分子本身具备传输电荷的能力,这种导电聚合物如果按其结构特征和导电机理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以下三类:载流子为自由电子的电子导电聚合物;载流子为能在聚合物分子间迁移的正负离子的离子导电聚合物;以氧化还原反应为电子转移机理的氧化还原型导电聚合物。后者的导电能力是由于在可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在分子间的转移产生的。由于不同导电聚合物的导电机理不同,因此各自的结构也有较大差别。 关键词 导电高分子(Conductive polymer)复合型(composite) 本证结构型(structure) 电磁屏蔽(Shielding) 前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电子工业的高速发展,各种数字化、高频化的电子电器设备在工作时向空间辐射了大量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与此同时,电子元器件灵敏度越来越高,很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干扰而出现误动、图像障碍以及声音障碍等。电磁辐射产生的电磁干扰不仅影响到电子产品的性能实现,而且由此而引起的电磁污染会对人类和其它生物体造成严重的危害。为解决电磁波辐射造成的干扰与泄漏,主要采用电磁屏蔽材料进行屏蔽,实现电子电器设备与环境相调和、相共存的电磁兼容环境(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

有机导电高分子材料

有机导电高分子材料——聚苯胺 聚苯胺(PAn)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之一,具有原料易得、合成简便、耐高温及抗氧化性能良好等优点,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有应用潜力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之一。PAn还有独特的掺杂机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良好的光、热稳定性,使其拥有许多独特的应用领域。目前正应用于许多高新技术如抗静电技术、太阳能电池、全塑金属防腐技术、船舶防污技术、传感器器件、电化学和催化材料、隐身技术、电致变色等,而且对这些技术的应用探索也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逐步向实用化迈进,显示了PAn极其广阔且诱人的发展前景。 物质的能带结构决定其电学性质,物质的能带由各分子或原子轨道重叠而成,分为价带和导带[1]。通常是价带宽度大于10.0eV时,电子很难激发到导带,物质在室温下是绝缘体;而当价带宽度为1.0eV时,电子可通过热、振动或光等方式激发到导带,物质为半导体;经掺杂的PAn,其π成键轨道组成的价带与π反键轨道组成的导带之间的能带宽度(价带)为1.0eV左右,所以PAn 有半导体特性。PAn 的导电机理与其他导电高聚物的掺杂机制完全不同:它是通过质子酸掺杂,质子进入高聚物链上,使链带正电,

为维持电中性,对阴离子也进入高聚物链,掺杂后链上电子数目不发生变化,其导电性能不仅取决于主链的氧化程度,而且与质子酸的掺杂程度有关。PAn用质子酸掺杂时优先在分子链的亚胺氮原子上发生质子化,生成荷电元激发态极化子,使PAn 链上掺杂价带上出现空穴,即P型掺杂,使分子内醌环消失,电子云重新分布,氮原子上正电荷离域到大共轭键中,使PAn 呈现出高导电性。 国内外已相继开展了导电高聚物雷达吸波材料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聚苯胺吸波材料[20]主要分为掺杂型聚苯胺吸波材料、聚苯胺/无机复合吸波材料、聚苯胺/聚合物复合吸波材料、聚苯胺微管复合吸波材料。掺杂态聚苯胺属于电损耗型介质,其吸波特性与掺杂剂、掺杂度、制备工艺等条件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与材料的电磁性质——电磁参数有直接关系,对微波呈现较好的吸收性能,但掺杂聚苯胺仍存在吸收小、吸收频带窄等缺点,不能满足应用的需要;利用磁性物质物理再掺杂和聚苯胺化学原位聚合法把聚苯胺和高磁感软磁材料以适当的形式复合制备聚苯胺/无机复合吸波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波特性;根据逾渗理论,可将聚苯乙烯、环氧树脂、聚氨酯、乙丙橡胶、聚酰胺等作为有机基体,利用原位聚合法和机械共混

导电高分子材料

导电高分子材料概述 摘要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高电导率等与一般聚合物不同的特性。文章综述了导电高分子的分类,研究进展,制备方法以及在作为导电材料,电极材料,显示材料,电子器件,电磁屏蔽材料及催化材料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导电高分子,制备,应用 Abstract :Conductive polymeric materials have the properties such as high conductivity that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polymeric materials.This paper reviews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nductive polymers, research progress,Preparation methods and Conductive polymeric materials applied as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electrode materials, display materials, electronic devices,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aterial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s. Keywords: Conductive polymeric materials, Preparation,application 传统高分子材料的体积电阻率一般介于1010~1020Ω?cm之问,一直作为电绝缘材料使用。自从1997年,美国化学家MacDiarmid、物理学家Herger和日本化学家Shirakawa[1]发现掺杂聚乙炔具有良好导电性后,世界各国科学家纷纷投入到导电聚合物的研究当中,各种有机导电聚合物相继出现,其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广泛应用于各种家用电器、航空航天、抗静电涂料、雷达吸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和传感器等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1.导电聚合物的分类 导电高分子材料按结构和制备方法不同可分为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和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两大类。根据结构特征和导电机理不同可分成三类:载流子为自由电子的电子导电聚合物、载流子为能在聚合物分子间迁移的正负离子的离子导电聚合物、以氧化还原反应为电子转移机理的氧化还原型导电聚合物。 1.1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结构型(又称作本征型)导电高分子[2]是指高分子材料本身或经过掺杂后具有导电功能的聚合物。这种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结构的特点,能够提供载流子而具有导电性,经掺杂后,电导率可达到金属的导电水平。从导电时载流子的种类来看,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又被分为离子型和电子型两类。 1.2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3]是将各种导电性物质以不同的方式和加工工艺(如分散聚合、层积复合、形成表面电膜等)填充到聚合物基体中而构成的。通常是填充高效导电粒子或导电纤维,较普及的是炭黑填充型和金属填充型。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在技术上比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更加成熟的优势。 1.3电子导电聚合物 电子导电聚合物是导电聚合物中种类最多,研究最早的一类导电材料,在电子导电聚合物的导电过程中载流子是聚合物中的自由电子或空穴。高分子聚合物中的π键可以提供有限离域,当高分子聚合物中具有共轭结构时,π电子体系增大,电子的离域性增强,共轭体系越大,离域性也越大,电子的可移动范围也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