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近年来,因为求职难,不少大学生“病急乱投医”,在求职时“拉到篮子里就是菜”,不

惜降格以求。特别是许多外地大学毕业生,到沿海大城市找工作,人生地不熟,很容易上当受骗。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大学生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帮到您!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一

中介与医院成“联档模子”

“一条龙”骗取“体检费”

在广州市中心有不少"辉华贸易公司"张贴的职业介绍和招工广告,招聘的工种包括"

经理助理、销售业务员"等,最低月薪1500元,还包吃住。今年年初,有记者假扮成求

职者暗访了这家位于白云区元下田村的辉华公司。公司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在约10平

米的房间里,只有两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台电脑,没有营业执照。一位自称是廖经理的人要求记者填写表格并开了一张到××医院体检的公函。当记者提出到广州市第一人民

医院体检时,廖经理一口回绝,说只承认××体检科的检验报告。记者来到位于天河区的

××医院体检科,现场有很多人在排队体检。他们自称都是看到广告前去应聘的,每人都

按要求交了86元的体检费。三天后,记者拿到了体检结果。一向身体健康的记者,体检

单却显示得了"大三阳"(慢性肝炎)。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现场40多名应聘者的体检单

上竟有八成患有"大、小三阳"。在随后的两个星期里,记者多次打电话到该公司询问结果,得到的都是"把身体养好了再上班"的答复。据知情人士介绍,“体检费”已被中介和医院瓜分,求职者永远无法上岗。

点评:专家指出,这种“黑中介”与医院联手,骗取求职者体检费的手法,确实让人防

不胜防。因为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很难查处以这种手法诈骗钱财的“黑中介”和医院。求职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自身保护能力。遇到这种情况要多长一个心眼。其实,人才市场中的陷阱尽管很多,但任何形式的变化都离不开一个“钱”字。应聘时,只

要头脑清醒,就不难看出此类手法。比如,有的中介采取“会员制”形式,声称求职者“只要

交纳一定费用即可在一个约定时间段内免费享受重复多次的职业介绍服务”;有的则采取多

处设点方式,甲点以各种名目收取介绍费,乙点进行培训和考核,当然“有言在先”:考核合格后

再予推荐,如不合格则不退回介绍费等等,其目的只有一个,让你掏钱。这个时候,求职

者就要当心了。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二

22份骗47万元

数名诈骗犯落入法网

沈某是江苏人,无业,一直在上海游荡。此前他曾因盗窃罪、诈骗罪先后被判处2年及2年6个月有期徒刑。去年,沈某结识了石某、吴某等人,预谋冒用他人身份进行信用卡诈骗。他们冒用上海置地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工业商务展览有限公司等数家公司的名义,向外发布虚假招聘广告,引得应聘人员投简历。然后又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及公司印章,冒用应聘人员的名字填写虚假的信用卡申请表,在本市多家银行申请个人信用卡。拿到信用卡后,他们又通过提现、透支消费等方式进行诈骗活动。9个月的时间里,共骗得22名应聘者的,申请了48张信用卡,诈骗金额累计达到47万余元。

去年年中,上海卢湾公安分局接到举报后,经调查发现,银行提供的办卡人员都不是真正的消费者,但他们都在近期投寄过求职简历,并在简历中提供了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户口本复印件等个人信息。警方断定:他们的个人信息极有可能被人盗用。经过侦察,民警抓获了4名嫌疑人,同时查获30余张信用卡和50余份完备的个人资料。经查,犯罪嫌疑人沈某等人假借某公司名义刊登招聘启事,要求求职人提供一系列应聘资料复印件。沈某等人根据这些资料伪造在职证明和收入证明,向多家银行办理贷记信用卡,然后恶意透支,从中牟利100余万元。

点评:上述这个诈骗案,已于今年初由卢湾法院开庭审理。法律专家提醒求职者,应聘时要严防自身信息泄露。“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获取他人资料的方式变得非常容易。”一位熟知招聘内幕的业内人士说,由于目前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一个招聘广告便可引来无数简历。针对自身信息容易泄露的情况,专家提醒求职者,四种证件须谨慎保管:

一、身份证。《身份证法》规定:“出租、出借、转让居民身份证,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200元以下罚款”、“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或者使用骗领居民身份证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处10天以下拘留”。

二、社会保障卡。社会保障卡作为身份的另一种识别证明,其使用范围正逐渐扩大,除了医疗还将包括就业服务、职业资格、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商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三、护照。护照也是一件重要的身份证件,目前其不仅可以在国外作为国籍身份的证明,在国内的使用也日益频繁。

四、户口簿。户口簿和身份证一样,都是公安机关颁发的法律证件。户口簿除具备证明户内所有成员的基本身份状况外,还具有证明成员间相互关系的作用。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三

以为诱饵劫财

女大学生上当受骗

华南师范大学2005届毕业生晓琳今年1月9日来到“2005年春季教育、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并向“北大附中远程教育师范学校”投了简历。晚上11时30分左右,她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北大附中远程教育师范学校的老师,通知她在第二天下午到学校面试,并定好时间地点派车到华南师范大学接她。

10日下午,晓琳来到见面地点。那“老师”就打电话告诉她,称派了一辆摩托车来接她。晓琳没有细想就坐上摩托车。快到高速路口时,晓琳手机响了,“老师”又打来电话问

她是否上车,然后便说:“那位接你的老师不是很了解情况,你把手机给他,我和他说说。”于是摩托车停下来,晓琳把手机递给司机。这时,那司机的头盔掉下车,司机要她

下车去捡,在她下去时,司机加大油门,拿着手机一溜烟跑掉了。这时候晓琳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点评:有类似晓琳遭遇的大学生已不少见。来自湛江师范学院的大四学生朱珠也曾是不法分子的目标。不过比较幸运的是,她与3位同学同时接到了所谓的“面试电话”,便相

约一起去,对方一听说她们是一个“小集体”,马上表示面试暂时取消,从此再也没有消息。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中心侯永雄老师认为,高校为大四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应安排就业安全教育的内容。目前社会上有一些不法分子针对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进行诈骗或者实施抢劫,例如骗取中介费、打劫财物等。因此大学生在投送简历时,不要心存“撒大

网捞小鱼”的心理,而是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投递,对自身资料要加强保密。同时要加

强自我保护意识,大学生要冷静思考接到的单位面试通知,特别是异地求职过程中更要提高防范意识,尤其是女孩子,最好有伴同行。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四

中介设“试用期”陷阱

应聘者白白为别人打工

管理专科毕业的大学生小李是从通过一家中介公司获得某公司招聘信息的。简历投出后,得到了公司的面试机会。面试非常顺利,面谈没几分钟就转入了正题交押金300元,培

训费100元。之后便开始接受公司的“培训”。培训无任何培训资料,只是培训教师在快速宣读讲义,小李等一批应聘者拼命记录,时间也就只有一小时。培训结束后,便进入销售考核

阶段。公司要求每位应聘者完成一定金额的公司产品销售任务。在这期间,公司不要求他

们到公司报到,只是在销售产品时再打电话到公司订货。

销售工作完成后,公司通知小李参加理论考试。在之前,小李曾三番五次地向公司人

员打听考核范围,都被告知以产品价目表和产品手册内容为主。上了考场,没想到考试内容

很偏,多是些模棱两可的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题目,与企业产品全然无关。结果10余个应聘者包括小李在内都没有通过。而在考试之前,公司就将小李等十几个应聘者的实习工作证全收了回去。事后,小李从一位知情人处得知,公司产品销路甚差,只好通过这种方式来敛财,上当的人已经有好几批,一次次交押金,根本收不回来。

点评: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专家介绍,他们接到这方面的投诉不少。江西某大学毕业生,去年6月在上海人才交流会上被一家翻译公司“试用”3个月,到期时,一脚把他踢开了。据了解,这家公司用同样的方法已经招过好几批人了。

专家指出,有些单位为降低用人成本,打着“试用期”的幌子,将求职心切的应聘大学生招来当廉价的“短工”使用,试用期一到便予以辞退。据上海市劳动仲裁部门介绍,近来,有关试用期劳动纠纷的投诉案件呈上升趋势,其中仅举报企业不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便开始试用期的投诉,就占到了总投诉量的20%。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电话咨询中心负责人指出,先试用再签劳动合同的做法本身就是违法的。只有签订了正式的劳动(聘用)合同,双方才可约定试用期,而不是在试用期满后签订劳动合同。这位负责人提醒毕业生,务必在进入单位报到时就尽快敦促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若单位执意要先试用后签约,那必须有自我保护意识,在试用期间,一定要保存好工资签收单、工作证等证据,证明你与单位之间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一旦单位以“试用期”为名炒你鱿鱼,便可通过劳动仲裁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求职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随着就业竞争的 日益激烈,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的脆弱心理和渴望找到好工作的愿望,设下各种陷阱,进行求职诈骗。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实际的求职陷阱案例,揭示求职陷阱的运作方式和特点,以提醒求职者保持警惕,避免成为求职陷阱的受害者。 二、案例分析 1. 虚假招聘网站案例 某求职者在一个招聘网站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宣称某大型企业招聘大量人员,并提供高薪酬、福利待遇优厚等诱人条件。求职者通过该网站提交了个人简历和联系方式。随后,他收到一封看似来自企业的邮件,要求他先支付一笔“招聘保证金”才能进入下一轮面试。求职者怀疑该邮件的真实性,与企业进行了核实,结果发现企业根本没有发布过这个招聘岗位。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虚假招聘网站案例。不法分子通过制作虚假招聘网站和 招聘广告,引诱求职者上当。他们通过索要“招聘保证金”等方式获取非法利益。求职者应该警惕招聘信息的真实性,提高辨别能力,避免在不法分子的陷阱中受骗。 2. 假冒猎头公司案例 某求职者收到了一封自称来自知名猎头公司的邮件,称他们正在为一家大型企 业招聘高薪职位,希望求职者提供个人简历和联系方式。求职者按照要求提交了相关信息,并很快收到了一封面试通知邮件,约定时间地点进行面试。然而,在面试过程中,求职者发现对方并不是真正的猎头公司,而是一伙诈骗团伙,他们通过冒充猎头公司的名义获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用于其他非法目的。

分析:这是一个假冒猎头公司案例。不法分子利用猎头公司的名义,吸引求职 者提供个人信息,然后进行诈骗活动。求职者应该注意核实招聘信息的真实性,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猎头公司的信誉和背景,避免上当受骗。 3. 虚假面试案例 某求职者收到了一封面试通知邮件,约定时间地点进行面试。求职者准时赴约,但在面试过程中发现对方并不是真正的公司招聘人员,而是一伙不法分子。他们通过虚假面试的方式获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用于其他非法活动。 分析:这是一个虚假面试案例。不法分子通过伪装成真实公司的招聘人员,进 行虚假面试,以获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求职者应该对面试通知进行核实,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公司的招聘流程和面试官的身份,避免落入陷阱。 三、防范措施 1. 提高警惕性:求职者应该保持警惕,对于过于诱人的招聘条件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轻易相信一些过于美好的承诺。 2. 多渠道核实:在接收到招聘信息后,求职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核实招聘信息 的真实性,如联系企业的官方电话、网站等,避免被虚假信息蒙蔽。 3. 注意个人信息保护:求职者在提供个人信息时要保持谨慎,避免将个人信息 泄露给不可信的第三方。 4. 深入了解企业和猎头公司:在与企业或猎头公司接触之前,求职者应该对其 进行充分的了解,包括背景、信誉等,避免与假冒者发生接触。 5. 密码安全:求职者在使用招聘网站或其他求职平台时,应该设置强密码,并 定期更换密码,以保护个人账号的安全。 四、结论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近年来,因为求职难,不少大学生“病急乱投医”,在求职时“拉到篮子里就是菜”,不 惜降格以求。特别是许多外地大学毕业生,到沿海大城市找工作,人生地不熟,很容易上当受骗。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大学生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帮到您!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一 中介与医院成“联档模子” “一条龙”骗取“体检费” 在广州市中心有不少"辉华贸易公司"张贴的职业介绍和招工广告,招聘的工种包括" 经理助理、销售业务员"等,最低月薪1500元,还包吃住。今年年初,有记者假扮成求 职者暗访了这家位于白云区元下田村的辉华公司。公司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在约10平 米的房间里,只有两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台电脑,没有营业执照。一位自称是廖经理的人要求记者填写表格并开了一张到××医院体检的公函。当记者提出到广州市第一人民 医院体检时,廖经理一口回绝,说只承认××体检科的检验报告。记者来到位于天河区的 ××医院体检科,现场有很多人在排队体检。他们自称都是看到广告前去应聘的,每人都 按要求交了86元的体检费。三天后,记者拿到了体检结果。一向身体健康的记者,体检 单却显示得了"大三阳"(慢性肝炎)。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现场40多名应聘者的体检单 上竟有八成患有"大、小三阳"。在随后的两个星期里,记者多次打电话到该公司询问结果,得到的都是"把身体养好了再上班"的答复。据知情人士介绍,“体检费”已被中介和医院瓜分,求职者永远无法上岗。 点评:专家指出,这种“黑中介”与医院联手,骗取求职者体检费的手法,确实让人防 不胜防。因为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很难查处以这种手法诈骗钱财的“黑中介”和医院。求职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自身保护能力。遇到这种情况要多长一个心眼。其实,人才市场中的陷阱尽管很多,但任何形式的变化都离不开一个“钱”字。应聘时,只 要头脑清醒,就不难看出此类手法。比如,有的中介采取“会员制”形式,声称求职者“只要 交纳一定费用即可在一个约定时间段内免费享受重复多次的职业介绍服务”;有的则采取多 处设点方式,甲点以各种名目收取介绍费,乙点进行培训和考核,当然“有言在先”:考核合格后 再予推荐,如不合格则不退回介绍费等等,其目的只有一个,让你掏钱。这个时候,求职 者就要当心了。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二 22份骗47万元

求职陷阱和应对措施

求职陷阱和应对措施 现在的社会中有很多求职的陷阱会让我们猝不及防,那 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下面由为您介绍求职陷阱和应对措施, 仅供参考! 陷阱一给虚职 小张在某网站上看到一家用人单位要招聘行政主管,按 照该公司的职位描述,小张觉得挺合适就前往应聘。经过简单的 咨询了解之后就上班了。然而小张这才发现,所谓的“行政主管”一职,并没有下属。主管的职务其实就是一个文员职务,还有就 是打杂。小张问人力资源部经理为什么职位与工作范围不符?经 理说行政的事情都归你管,还不是主管是啥?小张这才明白,这 家用人单位用招主管的办法招文员。 分析: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为压缩成本不 愿意给应聘者高工资,但是这样又很难吸引众多求职者前来面试,所以他们会用“给虚职”的招聘手段,把职位设得虚高,吸引应 聘者自动“上钩”。 支招:如果求职者对公司不了解,不妨先到这家公司 “实习”几天,摸清状况再签劳动合同。如果求职者是在人才市 场应聘,最好观察其他应聘者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信息,从侧面了 解其实际情况,以防有诈。 陷阱二戴高帽 李明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因为个人条件不足被 多家用人单位婉拒。正当他彷徨之际,被某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

介绍到一个招聘摊位前,面试他的是保险公司的总监。总监热情 洋溢的赞美和对保险行业美好前景的分析,令李明一扫之前的不快。总监还承诺他一进公司就是“经理”职务。 但李明进入公司才知道,几乎每个人的名片上都是所谓 的“经理”,他的“销售经理”职位其实就是业务员,底薪只有 几百元,全靠提成才能拿到高工资。 分析:求职者想找到好单位不容易,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往往会利用求职者急躁以及虚荣的心理,用给求职者“戴高帽” 的这种方式进行招聘 支招: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有条件并且喜欢尝试接受 挑战性的工作,锻炼自己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自己不了解、不 感兴趣,无论用人单位多么急切和诚恳,都需慎重考虑。在应聘 相应的职位时,更不要好高骛远,被用人单位赞美几句,戴个 “高帽”就贸然答应,以免吃力不讨好。 陷阱三空许诺 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自农村的张伟觉得自己应聘一 般的职员应该没问题。他在人才市场上看到一家物业公司招聘物 业代表,于是前往应聘,月薪2000元也符合自己的预期。到公司 上班之后他才发现,所谓物业代表,其实是不穿保安服的保安员。张伟安慰自己,保安员就保安员吧,骑驴找马,以后再找也行, 关键是月薪还不错。但是,发了工资才知道,所谓的月薪2000元,其实是每天要上12个小时班,每月只休息2天,还得加上其他加 班时间的工资总和。如果没有加班,工资就是**规定的最低工资。 分析: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很难找到普工,特别是保安员、搬运工等一线工人。于是,用人单位给这些普通的工种起了 好听的名字,比如物业公司保安员叫“物业代表”,餐馆的服务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求职陷阱案例汇编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有的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的求职陷阱,给大学生再次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外,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一、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受骗案例 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现在这种骗术十分流行,有的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的电话号码,就出现了类似的骗局。有的人在手机丢失后,没来得急挂失,骗子就利用手机里存储的电话号码,一一打过去。由于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提醒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惕 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大学生求职受骗案例

求兼职勤工俭学提防几种骗术 兼职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们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行骗者正是利用了孩子们急于求职的心理和不谙世事的单纯。因此,想兼职的学生们一定要擦亮眼睛,求职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中了职场骗子的圈套。…… 骗术一:巧立名目连环骗钱财 严肃正规的经过面试,很快被录取,心里高兴极了,公司有什么要求,新员工当然要听话,于是,就要交报名费、服装费、保险费、培训费、押金等等,等交完钱,去上班,实际上等于自己给自己开了一个月工资,这还是好的;有的去上班时才知道,压根都没这单位,收钱的早已人去楼空。劳动部门早有规定,招工不许收费,所以,凡是要你交钱的事,就躲开,那单位准有问题,第一笔钱交了,马上就处在被动地位,让人牵着鼻子走。 骗术二:非法中介(网站)骗资料 看到与自己相匹配的工作,急忙发出简历,没有收到招聘单位的任何信息,却招来一些中介公司的短信和邮件,让人莫名其妙、心绪不宁。原来是非法网站以招聘为幌子,骗取详细资料后出售给中介公司牟利。而中介公司急功近利,频繁骚扰,给你的求职带来很多麻烦,如果继续受骗,那就更糟糕了。所以,勤工求职中个人信息不要太详细,而网上求职,一定要到象智联招聘那样正规有名气的网站,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骗术三:非法强迫逼传销 自从国家不让非法传销后,一些非法分子就将传销转入地下,为了发展传销网,强迫拉人、逼迫传销,一旦被高收入诱惑,骗入伙内,就成了地下人,想不干或要回家都不行,他们会非法扣留,一个北京打工崽,被同学骗到东北一个传

销点,先是培训洗脑,他感到受骗不想干,却被看起来,上厕所都跟着人,后来他在一次上厕所时跑掉了,跑了好久,才甩开追兵,在一块庄稼地里扒了七个小时,天黑了才走了十几里路,赶到火车站见车就上,又转一次火车,才回北京。所有物品全没带出,只有兜里的十来块钱,一个面包,是火车上的唯一旅行用品。骗术四:模糊概念给工资 好不容易拿到一份工,高兴地去入职,谁知并不是求职大吉,而是入职在前、陷阱在后,就拿试用期这件事来说,有的单位是考察新人的工作能力,有的公司却在做''无本生意''。先是以吸引人的条件吸引人员兼职,入职后,先谈试验期,什么都不给付,然后再讲转正后根据工作能力''月薪面议'',不给明码标价,在这种口号的鼓励下,同学们不知内情,工作吃苦在前,任劳任怨,让干啥就干啥,让加班就加班,辛辛苦苦试用期很快过去了,眼看就到了''薪酬面议''的日子,老板却开始以种种借口炒人了,并在某天来一群新的''薪酬面议'',之前进来的人几乎全部换手,没人告诉新来的人内情,他们依然在期望中为公司任劳任怨的干着。 总之,骗术种种,请希望涉足勤工俭学的同学特别是新同学千万不要上当受骗,使身心受到伤害,面对花样骗术,长出火眼金睛。 毕业生求职安全教育系列06:大学生求职受骗案例 一、利用招聘,诱骗大学生踏入非法“传销”陷阱 张某、吴某、李某(女)是在同一高校上大三的美术专业的同班同学。2004年2月的一天,认识张某的周某从广州打来电话,说他现在是广州一家广告公司的业务副经理,近来因业务发展,急需招聘美术、广告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希望张某和他的同学能利用寒假机会,来广州实习打工,月工资二千多元。如果觉得可以,毕业后可去该公司工作。张某便与

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进入每年的5月份又都是大学生们求职的高峰时期。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接踵而来,这里面鱼龙混杂。据一项针对大学生求职的调查显示,有70%的被访者表示曾经遇到过“求职陷阱”,还有不少学生称有过“二次受骗”的经历。那么,怎样才能在求职过程中规避“求职陷阱”呢? 案例1:“招而不聘” 马上就要从大学毕业的小张最近忙得四脚朝天,在各个招聘会上不断赶场,递出的简历大概就有300多份。小张也陆续参加了一些面试,不过最终还是没有如愿找到工作。小张说:“很多参加招聘会的公司根本就不打算招人。有些是小企业借机来做宣传,还有一些就是走个形式而已。我参加了好多场招聘会,经常能在招聘的企业中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每场招聘会都有很多人投递简历,他们怎么可能一直招不到人呢?” 小张的疑问也反映了当前招聘市场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与招聘会主办方会审查企业的招聘资格,但他们也无法确认企业是否真的招人。因此,这些问题还需要求职的大学生们自身多加注意。 专家认为,大学生在求职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对企业的情

况、招聘职位有全面了解,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或去相关服务中心咨询,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免费时费力,无功而返。 案例2:“变相收费” 小谢是大四的一名学生,他在网站上发现了郑州某电子公司的招聘信息,在和同学一起投递了简历之后又一起参加了公司的面试。出乎小谢的意料,面试进行得十分轻松愉快,小谢和同学都很快通过了面试。然后,公司的负责人让小谢和他的同学交200元的服装费。小谢和他的同学商量,觉得钱不是很多,而且工作了之后应该能很快挣回来,于是就交了。交钱之后,公司负责人与小谢他们约好一周后签订协议。一周之后,小谢和同学来到这家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发现已经是人去楼空。 这类打着招聘旗号的收费需要警惕,不能因为有些收费不高就接受了。按照有关规定,招聘单位不得以招聘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因此,不管招聘单位是收取服装费、培训费,还是押金,求职者都应该坚定地说“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相收费”的公司一般来说规模都不大、流动性强,看起来不十分正规;而且,公司进行的面试一般都比较草率,通过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如果遇到这样的公司,求职者们应该坚决摒弃。 案例3:“虚饰岗位” 毕业生小林在大学时的专业是会计学,毕业的时候她去应聘某房地产中介公司的会计,招聘广告上写明了是招聘会计。经过

十大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十大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陷阱一广告噱头骗骗人,收取费用“吓死人” 近来发现极少数培训机构或培训公司以发布招聘信息为名,通过在招聘信息中撰写诱 人广告用语,实则为其所谓招聘的岗位所对应的培训课程进行宣传,甚至向求职者推销培 训教材及相应的产品。临汾市人才市场提醒广大求职者,这类单位往往抓住求职者渴望高薪,并希望短期即能速成的心理,推出一些销售、创业类的培训课程,将从事这些工作所 得报酬进行夸大描述,并配以一些诱惑性的话语,吸引求职者前去培训,以到达收取培训 费和推销商品的目的。 案例: 某商贸有限公司,近日发布了一条岗位名称为“网络销售员”的招聘信息,并在岗位 描述中写道“网络销售的成本相当的低,开展的费用又相当的小,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费用。只要在家有一台电脑即可进行自己的创业之路,很多通过网络至富的人,起初都是白手起家,慢慢的自己就做起了大老板。网络销售不仅仅成本低,而且利润非常丰厚。只要您能 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走下去,必然成功!”通过分析网络销售的好处,吸引求职者对网络 销售员的工作的兴趣,随后的话语便显现出其真实目的——“如果您觉得对自己有信心, 网络绝对是让您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专业最完善的培训,让您在网络 销售过程中更快人一步,解决您在网络销售中的不必要的麻烦。公司还将提供您大量产品,无需您自己进货。” 专家建议: 许多人会为案例中的这样一条极具诱惑力的招聘信息所吸引,对“网络销售”蠢蠢欲动,然而细细想来,便很容易识破这样一个骗局。 1 、作为一家商贸公司,对外培训远远超出了其经营范围。如果是一个专业的培训机构,其培训完全是合理合法的,大可通过广告媒体发布培训信息,而不用借助招聘渠道用 招聘作为幌子。 2 、一眼就能看出招聘和培训都是这家公司诱以赚钱的美丽外壳,求职者涉足其中后,其培训收费可能相当“野豁豁”,而且“网络销售”本来就十分虚拟,这样的培训又无凭 无据,一旦发生任何问题,求职者或培训学员将无从求助。 3 、“公司还将提供您大量产品,无需您自己进货。”甚至有向求职人员推销商品之嫌。 4 、目前,还有部分不法的培训机构,为了拉揽培训生源,通常会和企业人事勾搭成“连裆模子”,由企业发布虚假的招聘信息,对应聘的求职者以参加其指定的培训机构的 培训作为录用条件,当求职者支付培训费用并参加完培训后,企业再以种种理由拒绝录用。

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 2015年7月,小君到郑州会展中心参加了一场大型招聘会,看到郑州用友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用友”)正招聘会计,她便投了简历。小君说,该公司宣传单页上承诺的年薪十分诱人:3年内平均年薪5万~10万元,3年至5年平均年薪10万~20万元,享受国家各项保险福利待遇。 经过初试、复试,会计专业毕业的小君顺利进入郑州用友。不过,郑州用友并没有马上跟小君签订劳动合同,工作人员告诉小君,因为她没有工作经验,需培训3个月。培训结束后,不在本企业上班,而是推荐到客户企业工作,都是大企业,保证是会计岗,一线城市的月工资可达到4500元以上,在郑州工作可以达到3500元以上。但条件是要缴纳12765元的“培训费”。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小君犹豫了。这时候,郑州用友为他们提出了一个经济上的“解决方案”——贷款。 工作人员表示,考虑到她刚毕业,没有收入,前4个月的贷款由郑州用友还,之后每月由本人定期偿还。 “将来能拿到高薪,即便每个月还点钱也无所谓。”考虑到实训期满后月薪能达到3500元以上,小君犹豫最终还是同意了。随后,她与郑州用友签订了会计培训就业协议,并与该企业介绍的信贷公司签订了借款协议,共贷款12765元。 小君说,当时她所在的会计班有七八个人都贷了款。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后悔了。签字贷款后,钱从未打进他们的账户,公司此举也很可疑。但刚出校门的他们,觉得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不易,所以慢慢放低了戒心。在贷款手续办完后,他们陆续进行“培训”。两个多月后,郑州用友开始为他们推荐企业,参加面试。 小君面试的第一家企业是某知名公司,对方表示,试用期工资1800元,转正之后2300元,与之前郑州用友的承诺大相径庭。“要是没有贷款,我能接受,可一个月要还900元贷款,剩下的钱根本没法生活。”更让小君不能接受的是,到了企业后,她被安排的岗位不是会计,而是导表员。没过几天,小君便辞职了。 随后,小君给郑州用友打电话,要求再次推荐工作。第二次,公司为小君介绍了一份财务经理助理的工作,试用期每月2500元,转正后3000元,但面试之后,企业并未录取她。第三次,郑州用友又推荐小君到开封一家玻璃厂做会计,但小君说,对方以她没有经验为由拒绝了聘用她。 工作一直没安顿下来,小君却从2015年12月开始,走上了还贷的日子。“前5个月,一个月还200多元,后来一个月要还900元,没工作没收入,还得张口找家里要钱还贷。”小君委屈地说。 问题:请总结出该案例中有多少个求职的陷阱?

应届毕业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应届毕业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求职者:毕业一个月前,我与一家私企签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毕业后,那 家单位一直没有和我签劳动合同。因为对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不了解,就没当回事。在 辛苦工作了4个月后,公司突然把我裁员了,最后我什么赔偿都没得到。 随着毕业季的来临,找工作成为了热门话题。那么如何避开当下的社会上求职陷阱呢?这对于缺乏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在求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多长 一个心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几个有关大学生求职陷阱的案例,希望大家可以从中获取 一点经验。 在校期间我获得了校级技术大赛密闭式技术操作第三名,获得礼仪之星赈灾爱新天使 的荣誉称号。在实习期间多次被院评比为月优秀实习生。 案例一: 巧设名目要交钱没找到工作反蚀本 “网络兼职,日赚百元”“会上网,就赚钱”……看着这样的说辞就会觉得心动。可 当心了,这可能是陷阱! 在校领导和老师的引导下,我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专业水平每一年都 有明显提高,并将于今年7月份获得英语专业的学士学位。同时,我已经以良好的成绩通 过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全国英语公共六级考试,全国普通话考试和国家计算机二级、省计 算机一级考试。我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的英语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并能运用英语自如的进 行听、说、读、写。我擅长演讲,是系辩论队的成员之一,学习之余积极参加院系的演讲 比赛并且获得过系中文演讲赛三等奖。 毕业于我市某高校的蒋玉涵和她的两个同学近来就遇到了这样的闹心事。她在网上找 工作的时候,看到一个网站上的广告很诱人,说是只要会上网就能赚钱,并且每天收入上 百元,非常轻松。于是,蒋玉涵和同学便在网站上注册了,但却被告知,如果要做这个工作,首先要交500元的“保证金”。当时想到500元也没有多少钱,只要工作几天就能赚 回来了,她们也没多想,就支付了,就这样等候工作通知,结果几天过去了,依然没有消息,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一些类似的小广告不仅只是出现在网络上,还有一些甚至贴到 了大街上,而骗人的伎俩通常是巧立名目通过交纳保证金、伙食费、押金等多种借口进行。 案例二: 花光生活费买产品实则遇上大陷阱

大学生求职陷阱及防范

大学生求职陷阱及防范 (一) 案例1:招而不聘 马上就要从南京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的小张最近忙得四脚朝天,在各个招聘会上不断赶场,递出的简 历大概就有300多份。小张也陆续参加了一些面试,不过最终还是没有如愿找到工作。小张说:很多参加招聘会的公司根本就不打算招人。有些是小企业借机来 做宣传,还有一些就是走个形式而已。我参加了好多场招聘会,经常能在招聘的企业中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每场招聘会都有很多人投递简历,他们怎么可能一直招 不到人呢 小张的疑问也反映了当前招聘市场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与招聘会主办方会审查企业的招聘资格,但他们也无法确认企业是否真的招人。因此,这些问题还需要求职的大学生们自身多加注意。 北京仁能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著名职业咨询师谢伟老师认为,大学生在求职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对企业的情况、招聘职位有全面了解,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或去相关服务中心咨询,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免费时费力,无功而返 案例2:变相收费 小谢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某专业大四的一名学生,他在网站上发现了郑州某电子公司的招聘信息, 在和同学一起投递了简历之后又一起参加了公司的面试。出乎小谢的意料,面试进行得十分轻松愉快,小谢和同学都很快通过了面试。然后,公司的负责人让小谢和 他的同学交200元的服装费。小谢和他的同学商量,觉得钱

不是很多,而且工作了之后应该能很快挣回来,于是就交了。交钱之后,公司负责人与小谢他们约好一 周后签订协议。一周之后,小谢和同学来到这家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发现已经是人去楼空。 这类打着招聘旗号的收费需要警惕,不能因为有些收费不高就接受了。按照有关规定,招聘单位不 得以招聘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因此,不管招聘单位是收取服装费、培训费,还是押金,求职者都应该坚定地说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相收 费的公司一般来说规模都不大、流动性强,看起来不十分正规;而且,公司进行的面试一般都比较草率,通过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如果遇到这样的公司,求职者 们应该坚决摒弃。 案例3:虚饰岗位 北京城市学院的毕业生小林在大学时的专业是会计学,毕业的时候她去应聘某房地产中介公司的会 计,招聘广告上写明了是招聘会计。经过简单面试后,小林被录取了。但当她去报到时,却被告知,按照公司的规定,所有员工必须在一线锻炼一段时间,熟悉整个 公司的运作流程后方可回到本职岗位。于是小林就被分派到街区做业务员,每天的工作十分繁琐,而且公司迟迟不肯确定何时让小林回到会计工作岗位上。一段时间 之后,小林无法忍受,只好提出辞职。公司以违反合约为由,要求小林支付违约金。 小林的经历提醒大学生,在求职时一定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一些 招聘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经常对招聘职位的工作内容做模糊化处理,玩弄文字游戏,用一些听起来职位很高的虚职招聘大学生做业务员。此外,在面试的过

2023年求职陷阱案例

2023年求职陷阱案例 2023年求职陷阱案例 陷阱一“高薪”诱你搞传销 “只要你加入我们的团队,3个月后就拿到月薪3000元左右,随着你业绩的增加,你的工资将逐月增加。”面对这样的诱惑,你会动心吗?两位表演上当的学生称:他们与这家公司洽谈时,公司不看毕业证书,只填一张表格,随后便通知他们说被录用了,并准备带他们去广西、云南等地。在去广西的途中,他们意识到是传销后,便在南下途中下车,逃了出来。 陷阱二收保证金哄你买东西 有两名毕业生遭遇了这样的求职经历:他们经一家职介所介绍后,到成都一家化妆品代理公司应聘业务主管,经过初试、复试后,公司负责人称要试用3 个月,叫他们先学会推销公司代理的化妆品,每人交了150元信誉保证金,但没有拿到收据。经过实践,他们发现这些产品根本无法推销。后来他们在一家大型商场了解到,这套化妆品的销售价格是70至80元。原来,这家公司采用这种“招聘”办法,变相地向求职者卖化妆品。 陷阱三“没经验也可”引你入“套” 据了解,由于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具有工作经验,这样将一些应届大学生挡在了“门”外。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常有“矮一截”的感觉。因此,当应届大学生在广告上看到“无经验也可”等字眼时,就会眼前一亮,不加思索地争着填写履历,对招聘公司的'背景则一概不问,最后可能吃亏。一名大学生填了表后,对方要求收取100元的保证金,屡次找工作受挫的他,毫不犹豫地交了这笔钱。半个月后,他被宣布走人,要求退还保证金,他却拿不出凭据。

陷阱四粉饰工种逼你辞职 有多名大学生有这样的经历:广告上说是招聘“经理”,月薪1800元。当他们交了50元的中介费,办完手续后,被安排在离中介所不远处的一家公司工作。 结果上班第一天,公司负责人就叫他们“先从基层干起”,让他们先在1 个月内,每人推销价值1万元的保健品。1个月下来,他们6人中,没有哪一个完成了任务,自然被辞退了,不但连基本工资没拿到,还出了中介费。后来他们通过明查暗访,发现这家所谓的公司就是职介所的人开的,专门用来骗人的。 陷阱五骗了培训费就“炒”你 一名同学经职介所介绍,应聘到一家保健品公司,在与公司签订合同时,公司提出为了提高其工作业绩,公司将对所有新进人员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公司将邀请某某大学知名教授来讲课,因此这笔费用(280元)将由个人承担。当该同学犹豫不决时,对方工作人员劝说:“培训后,你终生受益,这笔钱出得值得。”听这一说,该同学想通了,便交了培训费,结果讲课的并非什么知名教授,当培训结束时,公司通知他:培训不合格,你被辞退了。 2023年求职陷阱案例 现场一:星级饭店招聘男女公关经理,无需工作经验,无学历要求;底薪200元,月薪可达数万元,具体根据个人所得小费而定。要求女身高165cm以上,男身高 180cm以上,长相好。 专家解读:这样的招聘广告往往是骗人或是让人加入色情行业。所以一定要多加小心,不要盲目前往。 现场二:某企业招聘,把笔试或者面试地点安排在员工上班可见的醒目位置,或者特设招聘台,或者把笔试和面试时间安排在非员工工作时间。

2021年应届毕业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及应对策略

应届毕业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及应对策略 目前,许多应届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有的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的求职陷阱,给大学生再次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外,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 ___、寝室 ___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 ___一家公司的 ___,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 ___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 ___告诉了对方。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 ___,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 ___同室同学多方 ___未果的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

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 ___ ___上 ___,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温馨提示】现在这种骗术十分流行,有的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的 ___号码,就出现了类似的骗局。有的人在 ___丢失后,没来得急挂失,骗子就利用 ___里存储的 ___号码,一一打过去。由于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提醒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惕。 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案例】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温馨提示】凡应聘时,招聘单位提出收取服装费、押金,或以其他方式变相收钱的,都是非法的,很可能是个骗局,求职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另外,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否则不仅本人的损失难以挽回,还会让更多人上当。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介绍 (2)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介绍 高校生求职陷阱案例介绍 一、非法中介陷阱 张小姐在一家职业中介的信息栏上看到聘请文员的启事,便前去询问。该中介所电话联系了公司后,告知张小姐职位空缺,她可以去试一试,但要交纳 100元中介费用,并承诺假如这家不合适,可另外推举,直到找到工作为止。面试后,公司让张小姐回去等消息。等了两个星期,被告知未被录用。张小姐只好找到那家中介所重找一家公司。经过面试,又经过长达半个月的等待,仍旧得知没有被录用。当张小姐第三次折回中介所时,中介所告知她没有新的空缺职位,让她再等等。 分析: 部分非法职介机构通常实行拖延时间、与用人单位共同哄骗等手段,骗取求职者信息费、介绍费等。求职者遇到那些一间门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职介所或者人才市场要非常留神。正规的职介机构通常具备以下特征:有营业执照和招工答应证原件;明码标价;公示劳动监察机关举报受理电话;收费时出具由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服务人员持有职业资格证。 二、包就业陷阱 就业形势严峻,求职者找工作心切的特点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面对重重陷阱,求职者该如何人规避? 小王从某电脑学校毕业后,根据入学时学校包就业的承诺,被

推举到一家数码冲印公司上班。上班刚半个月,公司老板竟然以新成立的分公司还未开头正式营业为由,让她回家等上班通知。但放假至今,她再也没有接到上班的通知。如今,已经过了学校推举工作的时间,学校不再包就业了。 分析: 为了抢生源,许多学校声称包就业、包安排,但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日,这些承诺往往很难兑现。为保住学校生源和就业率,有的学校与一些公司联手,让刚毕业的同学走上工作岗位,可过不了多久,这种事实上不需要新员工的公司就会以各种名义将同学辞退。对于如上做法,无论是学校还是与学校联手的公司,都是有意躲避法律政策方面的规定,并给相关部门处理这类事情造成难度。同学只有主动搜寻学校假就业、公司假聘请确实切证据,向有关部门投诉,才能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 三、偷梁换柱陷阱 吴女士去应聘某房地产中介公司的会计,聘请广告上说明月薪1500元。经过简洁面试后,吴女士被录用了。但当她去报到时,却被告知根据公司的规定,全部员工必需在一线熬炼一段时间,熟识整个公司的运做流程后方可回到本职岗位。到了月底,吴女士为公司赚得租赁中介费1100多元,但是公司还是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了劳动关系,并只发给500元基本工资。 分析: 名为聘请会计,实则聘请业务员;新人永久被认为试用期不合

毕业生十大求职陷阱案例分析(2)

毕业生十大求职陷阱案例分析(2) 陷阱六”试用期陷阱“又添新花样 近来发现极少数公司通过不断延长招聘信息有效期,招用新员工替代即将转正的员工以达到降低用人成本的目的,此种行为侵犯了劳动者的有关权益。临汾市人才市场提醒广大求职者,用人单位通过延长招聘信息招”新人“换”旧人“,本质上还是玩着”试用期“陷阱的把戏。 案例: 吴先生,半年前应聘了某汽车销售服务公司的汽车驾驶员岗位。单位承诺3个月试用,试用月薪资为800元,转正后为1800元。经过面试后吴先生被单位录用,录用后发现该单位仍在外进行汽车驾驶员岗位的招聘工作。当吴先生按约定即将做满3个月,欣喜地以为可以转正时,却接到了单位的辞退通知,理由是招到了更合适的人。失业后的吴先生在查找新的招聘信息时,发现该单位仍然还在招聘汽车驾驶员。 专家建议: 一些用人单位变着法子延长招聘信息有效期,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打求职者”试用期“的小算盘。”试用期“一满,这些用人单位便辞退先前招的求职者,用新招的代替。如此,循环往复。 试用期,原本是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建立劳动关系后,双方为了相互了解而协商约定的考察期限。”试用“是双向的,用人单位”试“求职者,求职者也”试“用人单位,谁不满意都可以说”拜拜“.只因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整体就业形势趋紧,致使试用期成了用人单位的专利。少数恶意企业主甚至把试用期设置成敲诈求职者的陷阱,非法牟利的”黑心工具“. 专家指出,”试用期陷阱“一般多发生在一些小型企业。非法的恶意的”试用陷阱“为什么能够屡屡得逞?首先是求职者对国家现行

的劳动法律法规不甚了解,一切都以企业经营者的说法为准,这是 很危险的。根据《劳动法》及其相关法规规定,试用期应包括在劳 动合同期限之内,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员工在试用期内享有报酬权,月薪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即使有的老板不愿意与试用 工签订劳动合同,事实劳动关系也同样受法律保护。求职者明确了 这些规定,也许就不大好蒙了。 虽然法律同时规定:求职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可以在 试用期内随意辞退求职者。求职者如果碰到类似的问题,可以向劳 动保障部门求助或举报,请求帮助维权。 陷阱七招聘岗位名称模糊名不副实 非保险类公司,通过招聘名为”储备人员“的岗位,吸引求职者前去应聘,在面试过程中方告知对方该岗位的实质是保险业务员。 此类岗位已经严重超出了该公司本身的经营范围,更有虚假嫌疑。 问工网提醒广大求职,在应聘一些岗位名称比较模糊的招聘信息时 要特别留意。求职者要在面试前和面试中了解用人单位和应聘岗位 的详细信息,以免陷入这些单位设置的”骗局“. 案例: 小方,近日应聘了某广告公司的”储备人员“岗位,由于小方大学里学的是广告设计专业,觉得应该对口,且招聘信息上标注的薪 资价位也颇令他感到满意,小方立即向该公司投递了简历。但在面 试的过程中,该公司却不断地对其营销方面的能力进行提问,并向 其介绍保险方面的业务。最终,在小方的追问下,该公司才承认其 实质是代某保险公司招聘保险业务员,招聘信息上标注的薪资也是 需要通过业绩提成才能达到的。小方顿感自己白跑了一趟,受到了 欺骗。 专家建议: 之所以保险推销员这一岗位在求职者中不太受欢迎,可能信用危机是主要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为了”掩人耳目“,就用一些比较动听、

2023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

2023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 范例一 暗收违约金 有些用人单位太黑了,签完协议后,实行卑劣的手段收取毕业生的违约金。一些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协议期间实行各种手段逼毕业生主动提出辞职,然后收取违约金。 借聘请做形象宣扬 一些原来形象不错或有较好经营业绩的企业也假借聘请之名,以因业务进展,年薪数万,分住房、投保等类似的丰厚待遇招贤纳士,实际是借聘请炫耀自己的品牌与实力。在聘请时,对求职者挑三拣四,有的干脆以条件不合格或人员已满为由,不收简历,还有一些只是在聘请会上宣扬的企业把收到的简历顺手扔到聘请会的现场。对于公司长期聘请一两个职位的,要当心是否借聘请会在做宣扬。 挂羊头、卖狗肉 事实上一些单位在人才市场挂羊头、卖狗肉,比方聘请时说招编辑、记者,实则是招广告业务员。广告上承诺供应的薪水,往往都比较高,很多求职者很简单为之所动,聘请单位经常挑出应聘者的种种缺乏,然后以此为理由来压低薪水。 长请长有。 一些职位空缺,常年累月都在报刊刊登广告,仿佛永久请不到合适的员工,请留意这可能是某些公司为测试市场动态、人力资源流淌状况的一种招数。

刊登次数过频。 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刊登相同的聘请广告,说明该企业聘请的人数多且急,求职胜利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刊登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待遇不好,很难招到人或招到人后留不住人,应三思而行。 急聘的背后。 某些公司附加急聘大量求聘等字眼,目的是借助广告大量吸纳新人,在录用后的短期内再淘汰不合适的员工,原来人拣你,你拣人实属无可厚非,但是打工仔切勿胡乱申请,以免上了使用廉价劳动力的当。 眼下,高校毕业生求职热潮已慢慢绽开。站在求职大门门口处的莘莘学子,既要承受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又有可能一不当心就掉入求职陷阱,真可谓雪上加霜。一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专家呼吁:为高校生找工作“减负”,首先要警惕高校生求职陷阱,切实为他们营造平安的求职环境。 吉林省建筑工程学院石磊在求职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事。一天,石磊的手机显示了一个生疏号码打来的电话,接听后电话里传来难听的'咒骂。石磊挂断电话后,同样的号码再次打来。如是,电话打了5次,每次都是咒骂声。忍无可忍之下,石磊关闭了手机电源。其后,石磊在外地的家中接到电话,说他被捅伤,头部严峻出血,需要3万元手术费和家人签字做手术,要在半个小时内到长春。 石磊家人接到电话也很怀疑,询问对方如何得知家中的电话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