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中、西、东北地区的划分

东、中、西、东北地区的划分

东、中、西、东北地区的划分

固定资产投资按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计算的合计数据小于全国数据,是因为有部分跨地区的投资未计算在地区数据中。其中,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区是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区、市);东北地区是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岱岳区第二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 度 2015年,卫生部就出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各医疗机构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是指: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的抗菌药物。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

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由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主要为: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等;多肽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等;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等。 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一)医院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工作纳入医疗质量与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级责任人和各项责任内容,切实将各项管理要求落在实处。 (二)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药事管理委员会下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 (三)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的职责和任务 1、根据情况,参照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订我院抗菌药处方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分级管理实施情况,并根据临床需要,定期调整。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东部地带、中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理解各个经济地带应当根据各自优势和问题确定其发展方向。 2.了解三个经济地带之间协调发展的基本做法,理解协调发展对缓解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距扩大趋势上的作用。 能力目标 能正确分析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特征,以及如何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该经济地带,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对三个经济地带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劣势的了解,以及各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优势和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和学生讨论分析法 ●教具准备 1.“中国主要工业区分布”图,“1999年三个地带出口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份额”扇形图 2.我国重要农业基地统计表,我国主要工业基地比较表,中国政区空白图 3.“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示意图的投影片,三个经济地带比较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三个经济地带各自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以及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讲授新课] (板书)§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一、东部地带 (承接)东部地带位于我国的沿海,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最高的地带。相比其他两个地带,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出示投影)中国主要工业区分布图

(完整版)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划分

前言 中国东部地区主要是浙江、江苏、上海还有安徽等地,因为出于长江中下游,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北面和南面都是丘陵,中间也会掺杂点丘陵。具体分类如下: 1.东北地区(3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华北地区(2省2市1区):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 3.华东地区(6省1市):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上海市; 4.华中地区(3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 5.华南地区(2省1区):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6.西北地区(3省2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西南地区(3省1市1区):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 8.港澳台地区(1省2区):台湾省(隶属华东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隶属华南地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隶属华南地区)。 东部: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上海七个; 中部: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三个;

西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云南、四川、贵州、重庆、西藏十个。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自治州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药品分类编码及管理

药品编码:将各种药品特征信息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用一组代码来表示的过程和形式,用于计算机系统识别和处理,实现药品信息的交换和资源共享。药品编码是药品管理与信息化的生命之码,它必须具有科学的分类方法。 药品编码分为三类:标识型代码,分类型代码,描述型代码。 标识型代码:药品的唯一代号,要求保证编码的唯一性。 发展过程:1973年,北美统一代码委员会(UCC)的UPC代码(12位);1977年,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AN):EAN13位条形码,药品编码9位;1981年,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中国物品编码协会1991年加入GS1) 分类型代码:主要用于对物品统计、分析,对分类目录要求保持唯一性,但对物品分类并不要求唯一性。例如一个药品有多种功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目录下重复出现。一个分类目录下也可以包含多个药品。 分类型代码:国际:国际医学统计协会的AC代码,世界卫生组织的ACT代码 国内:没有明确采用WHO的药品分类代码ACT。北京协和医院的药品编码;北京军区总医院的药品编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YY0252 描述性代码,又称特征型代码,主要是对物品的某些属性(特征)进行描述,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多。

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简称ATC(Anatomical Therapeutic Chemical)系统,是世界卫生组织对药品的官方分类系统。 ATC系统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Drug Statistics Methodology)所制定,第一版在1976年发布。1996年,ATC系统成为国际标准。现在ATC 系统已经发布2006版。 ATC代码共有7位,其中第1、4、5位为字母,第2、3、6、7位为数字。 ATC系统将药物分为5个级别 第一级 ATC代码第一级为一位字母,表示解剖学上的分类,共有14个组别。 A:消化系统B:血液系统C:心血管系统D:皮肤科用药G:泌尿生殖系统及性激素 H:体激素J:抗感染药L:抗肿瘤药及免疫用药M:肌骨骼系统N:神经系统 P:抗寄生虫药R:呼吸系统S:感觉器V:其它 第二级 ATC代码第二级为两位数字,表示治疗学上的分类。 第三级 ATC代码第三级为一位字母,表示药理学上的分类。 第四级

医院药房实施药品精细分类的管理

医院药房实施药品精细分类的管理 提要:制定有效期药品管理制度,借助信息化手段,合理储存,保证供应,遵循“先产先用,先进先用,近期先用,易变先用,按批号发药”的原则,加强有效期药品的管理。在每月盘点时,统计近效期药品制成一览表,通知相关临床科室优先使用,加“近期先用”提示标签,防止过期失效造成浪费。 药品管理是药房的重要工作,随着品种的增加,简单的药品分类不能体现药品的特殊性,管理工作没有重点。 根据药房布局和工作需要,确定工作流程,分区分类,确定货位编号,然后根据确定的药品类别定位存放。根据药品的不同特性,对药品进行了以下分类。 1 按ATC(解剖治疗化学分类)分类 以此为基础分类,根据使用频率,常用的药品放在方便取用的位置,质量重的药品放在药架下层。但此分类法不能体现不同药品的特殊性。 2 特殊药品管理 按照国家公布的《麻醉药品品种目录》、《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和《医疗用毒性药品目录》,确定医院供应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及第二类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目录,严格按相关规定执行。为了规范特殊药品的管理,与信息科配合开发了基于HIS系统的住院医嘱电子处方系统,直接提取医嘱打印麻、精一电子处方,自动产生处方编号,并形成处方登记表,不仅减少了手工登记的工作量,而且管理更严格规范。 3 高危药品或高警讯药品 高危药品或高警讯药品(high-alert medication),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在2008年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SMP)确定的高警讯药物目录中,排在前5位的高危药物分别是:胰岛素、阿片类麻醉药、注射用浓氯化钾或磷酸钾、静脉用抗凝药、高浓度氯化钠注射液。为了避免使用不当对患者造成伤害,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确定了笔者所在医院的高危药品目录,制定了高危药物管理制度,设专区存放,在药名字典加括号提示医护人员,并设计了醒目的“高危药品”警示标志,发药时当面清点特别交待。 4 贵重药品

中国地域划分基本知识

中国地域划分、历史演变以及地域特征 1、目前中国地域划分 目前,东部地区包括的11个省级行政区没变。中部地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现在全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 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2、历史演变 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公布。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10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9个省(区)。 1997年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决定设立重庆市为直辖市,并划入西部地区后,西部地区所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就由9个增加为10个省(区、市)。由于内蒙古和广西两个自治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正好相当于上述西部10省(市、区)的平均状况,2000年国家制定的在西部大开发中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又增加了内蒙古和广西。 3、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是怎样划分的?以及各区域的特点。 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三大

医院药品分类管理

医院药品分类管理 陈列原则 GSP陈列原则 药品与非药品分开 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 一般性药品与性能互相影响,易串味品种分开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开 拆零药品专柜,闭柜陈列,并保留原包装标签 中药片装斗前应做质量复核,不得错斗、串斗,防止混药,斗前应写正名正字 处方药按单轨制与双轨制分开,单轨制处方药不得开架陈列,设立专柜摆放柜台内,双轨制处方药闭架陈列 危险品不应陈列,如因需要必须陈列时,只能陈列代用品或包装 按用途和疗效分类摆放 按货架陈列位置分区落实到人进行管理 易见易取原则 面向顾客:商品的正面(品名清晰、图案、色彩丰富的一面)应正立或根据不同高度调整,使正向面向顾客。

朝向一致,分界成线:同种商品的各陈列面朝向应一致,相邻两种商品之间的分界线应一目了然,严禁交叉混放,陈列商品的前端及左右的分界处应成直线。 先进先出原则 按药品批号先后顺序排列,先出厂的排前面,药品都有一定的效期,如果补货时不按先产先出的原则,那么陈列在后面的药品永远卖不出去,这是防止过期、变质商品流入顾客手中的最有效的办法 补货的时候,先把原有的商品取出来—做好商品卫生—先将要补充的商品从后面开始陈列—将原有的商品陈列在前; 关联性原则 按使用目的、用途、卖给谁等关联关系,使商品组合起到互补和延伸的作用。关联性商品陈列在通道的两侧,或同一通道、同一方向、同一侧的不同组货架上,如:糖尿病用药旁摆放无糖食品,钙片旁边摆放维生素等 同一品牌垂直陈列原则 主辅结合陈列原则 根据陈列要求陈列原则 分区:

?注射剂(大输液,小针剂,粉针剂) ?口服制剂 心脑血管药——抗心律失常药,抗心律衰竭药,抗心绞痛药,抗高血压药,调血脂药,利尿药,脱水药 抗微生物药——抗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结核病药 呼吸系统药——平喘药,镇咳药,祛痰药 消化系统药——抗消化性溃疡药药,助消化药,止吐药和促胃肠运动药,泻药和止泻药 血液系统药——抗凝血药和促凝血药,抗血小板药 内分泌系统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甲状腺素类药,降血糖药 神经系统药——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惊厥药,抗精神失常药,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 儿科用药 妇科用药 维生素与矿物质 其他——抗过敏等 ?外用药品 ?精麻药品 ?冷藏药品 ?终止妊娠药品、促排卵药品 ?医用耗材

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当地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一)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抗菌药物分级具体见附件二抗菌药物分级表。 (二)分级管理 1.“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嘱)。 2.“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须经抗感染或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

的专家会诊同意后,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嘱)。. 3.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4.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汝城县中医医院

医院药品管理需分类

医院药品管理需分类 导语:医院药品库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药品管理法努力管理好药品的质量,用最低成本,最佳方法来贮存药品,控制好药品的数额,使库存量既能满足医院各科室良好的运行需要,又要避免药品积压和过期失效。不同的药品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药品的质量和有效,下面就医院的不同几大类的药品及其管理做一个分析和介绍。 一、医院药库管理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药品仓库的管理作为药事管理的一部分,一直被摆在医院药剂科工作的重要位置,它的运作好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秩序。怎样管理好药库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1 合理计划,统筹安排 在采购药品的过程中,做好采购计划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近年来,我院结合本院实际,将以往进行药品计划以月为频率的程式,改为每周进行一次药品采购。为避免有计划不周的情况,采取了药品计划讨论制,既计划由仓库保管员作出,采购及各药房负责人参与药品采购的讨论,对药品用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等达成共识,避免了一些药品计划的盲目性、不可知性,这一点非常切实可行。对化学试剂,各使用科室提前一周向药库提交计划,做到用多少进多少,减少了经费的积压。如此操作,盘活了资金,减少了浪费,减轻了仓储压力。 2 突出重点,进行效期药品管理 管理好效期药品是一项既需要责任心又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工作,以前都是将效期药品制成卡片按失效时间进行排序,但在现在这种药品进出频繁的情况下,如此管理效期药品是与药品发放工作不相适应的。为了不致因工作繁忙而疏忽对效期药品的管理,又可解决新形势下的效期药品的管理问题,我们对效期药

品采用黄底红字标签,以示与其它非效期药品标签(白底红字)的区别,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以警示我们经常定期对具有特殊标签的效期药品进行检查,将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3 积极主动,处理好近效期药品和积压药品 对已积压和近效期药品,是采取一些积极主动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我们通过请求科室使用、提前通知商家退换和请兄弟医院调济的办法,尽量用完。药库对积压和近效期药品是通过书面通知及在院内网上通告,与临床科室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下,尽快将积压药品用于临床,避免了医院的经济损失。 4 加强药品出入库帐目核对 药品出入库的帐目核对,我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出入库模式,具体有这样几种做法。 4.1 药品入库药品入库时,先由电脑员根据随货同行单进行电脑入库,打印入库单后,由仓库保管员按入库单核对入库药品的数量,有疑问和错误可及时修改入库记录,如此即可避免因入库输入错误而造成的帐物不符。 4.2 药品出库药品出库时,由电脑员先根据各领药单位填写的领药单进行电脑出库,打印出库单后,由仓库保管员按出库单进行药品发放工作,领药单位再根据出库单对所发药品进行核对,有疑问和错误可及时修改出库记录,如此即可避免因出库输入错误而造成的帐物不符。 4.3 清点库存随着药品品种的不断增加库存药品也相应增加,用药量的增加及领发药频率的加快,都在一定程度上给药品的帐物相符率带来困难。我们为了尽量达到工作指标,采取了每月进行月结的方法,即每月的最后一天打印出月结库存单,根据月结库存单对库存药品进行清点,如有帐物不符时,在规定的工作日内(3天)查出原因,进行纠正,避免了错误的累计和因时

药品的分类管理

药品的分类管理 摘要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中西药品数以万计,除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戒毒药品外,其余药品均可在市场自由购买使用。这样,消费者就很容易因为自己对药物的不了解而导致滥用药物而危及健康,甚至于生命。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国家落实对药品的分类管理,通过结合中国国情,按照“积极稳妥,分布实施,注重实效,不断完善”这十六字方针,来逐步加强处方药的监督管理,规范非处方药的购买过程,改善现有的药品自由销售状况,从而保障人们用药安全有效,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保健。 目录 1.药品分类管理的重大意义 2.药品分类管理对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3.实施药品的分类管理面临的问题和难处 4.药品分类管理所取得的成果 5.完善并加强药品的分类管理 1.药品分类管理的重大意义 药品分类管理是国际通行的管理办法。它是根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原则,依其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的不同,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并将非处方药分为甲、乙两类,且作出相应的管理规范。 据了解,现在国家药品监管局,党中央及国务院十分重视药品的分类管理工作,要在我国建立并完善药品的管理制度,这是对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监督管理深化改革的一件大事,对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起着重大作用。 总的概括起来说,药品分类管理有着以下三个重大意义: (1)有利于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它有一个合理使用问题。消费者不了解药品的药性机理,配伍禁忌等,盲目的进行购买,会使假劣药在市场上大量流通使用,药物缺乏疗效,或者发生用药错误,造成药物的急、慢性中毒等安全问题。这不仅浪费药物的资源,也给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带来许多不良反应。有的还会产生机体耐药性或耐受性,而导致以后治疗的困难。进行分类管理后,就可以使消费者对药品的性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克服药品的使用不当的缺陷,减少由于不了解而引起的一些不必要的悲剧。 (2)有利于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药品的分类管理推动了医药卫生制度的改革,增强了人们的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意识,为医药行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医药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3)有利于逐步与国际上通行的药品管理模式接轨 药品由于其的特殊性,可以有目地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本世纪50-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发现了某些药物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制定了相应的法规。随着这些国家对药品分类管理法规和监管的日趋完善,世界医药工业和卫生保健事业的不断发展,再加上认识到此举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也向发展中国家推荐了这一管理模式,并建议各国将这一管理制度作为药品立法议题。因此,完善了药品的分类管理,就可以加强国际间合理用药的学术交流,提高自身的用药水平。

最新地理沪教版(五四制)新版七年级下册《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的差异》教案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的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带的划分,了解东西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知道东部重要的工业基地。 2.通过对东中西部的比较,熟悉所跨的省区,以及联系前后知识,综合各区的特点及优势。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带的划分;了解不同地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学难点 通过对东中西部的比较,熟悉所跨的省区,以及联系前后知识,综合各区的特点及优势。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个课时我们从工业部门的分布上对地区差异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谁能选择一个重要工业部门介绍一下它的分布? 随机提问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二、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说道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首先我们要了解如何将我国的省市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 据国家发改委的解释,我国东\中\西部的划分,是政策上的划分,而不是行政区划,也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划分.因此,东部是指最早实行沿海开放政策并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中部是指经济次发达地区,而西部则是指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目前,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

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在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国家又增加了湖南的湘西地区,湖北的鄂西地区,吉林的延边地区为西部地区。 教师讲解:首先我们来了解发达的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强的有四大代表,分别是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我国最大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综合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综合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这其中我们要知道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的是——辽中南和京津唐工业基地,跨省区较多的是——沪宁杭和京津唐工业基地。 教师提问:那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东西部同属中国的一部分,发展差异却这么大呢?谁能站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呢? 随机提问 教师讲解: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由来已久,它的形成原因也有很多。 首先是地理因素。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 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其次,西部内陆地区深受地缘文化、血缘关系和宗法观念的影响,以此为背景的“黄土文化”成为西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形态,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观念、安于现状的惰性主义,再加上长期以来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经济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和保守,这些落后陈旧的观念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 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八条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由医务部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 员组成。其他医疗机构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或指定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三)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第十二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配备相应数量的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负责对本机构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对医院药剂科的影响及意义

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对医院药剂科的影响及意义 发表时间:2016-08-08T09:15:59.0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作者:李鹏[导读] 相关报道指出[1],医疗安全事故30%~50%与药品管理不当有直接关系。因此,合理有效的药品管理制度极为重要。李鹏 (莱西市人民医院山东莱西 266600)【摘要】目的:探讨医院药剂科应用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药剂科200种常用药物为研究组,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及监管小组制度;另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药剂科200种常用药物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对比两组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经药品分类管理后,未使用规范通用名的药品6种、配伍禁忌 的药品12种、剂量不合理的10种、适应症不当的5种及其他11种,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种、59种、33种、29种及37种,组比比较,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5%,显著高于研究组的3.5%,差异显著(P<0.01)。结论: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应用于医院药剂科管理工作中,可有效提升药品使用合理性与安全性,为促进药剂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药品分类管理;小组监管;处方差错;药品应用【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2-0397-02 药剂科是医院主要的技术科室之一,在药物运作方面发挥主要作用。随着医药工业蓬勃发展,药品种类不断丰富,药品安全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报道指出[1],医疗安全事故30%~50%与药品管理不当有直接关系。因此,合理有效的药品管理制度极为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将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及监管小组制度应用于药剂科中,以改善药品不合理应用等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药剂科200种常用药物为研究组,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及监管小组制度,研究组中,抗生素46种,心血管药物45种,呼吸系统药物29种,消化系统药物23种,矿物类药物13种,激素类药物10种,其他34种;另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药剂科200种常用药物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对照组中,抗生素47种,心血管药物45种,呼吸系统药物30种,消化系统药物21种,矿物类药物14种,激素类药物12种,其他31种。两组药品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根据药品种类进行摆放,自由销售;研究组采用分类管理制度及监管小组制度,在药品安全性及有效性原则的指导下,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种类型,并制定相应管理规定,再根据药品品种、规格、剂量、给药途径及适应症等的不同进行分类,与国际通行管理原则接轨。 1.3 观察指标[2] 统计不合理用药的药品种类及其占全部种类的百分比,不合理用药包括:未使用规范通用名、配伍禁忌、剂量不合理及适应症不当等;药品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后遗效应、变态反应及药物依赖性等。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药品不合理应用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研究组经药品分类管理后,未使用规范通用名的药品6种、配伍禁忌的药品12种、剂量不合理的10种、适应症不当的5种及其他11种,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种、59种、33种、29种及37种,组比比较,差异显著(P<0.01)。 表1 两组药品不合理应用情况比较 * 3.讨论 伴随新药种类不断增多,仿制药的品种逐年增加。药品商品名、通用名越来越复杂或雷同,常出现类似通用名但药效药效不同的药物[3]。部分药剂科工作人员常因药品知识不够丰富,而出现药品不合理以及不安全使用的情况。因此,采取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对改善医院药品合理应用情况具有重大意义。

药品分类及管理要求

药品分类及管理要求 药品根据国家管理的要求,有多种分类。 一、药品类别: 1、处方药、非处方药(甲类、乙类) 2、西药、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 3、特殊管理药品(麻、精、毒、放、易制毒药品) 4、国家基本药物、非国家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品规解释、举例) 5、国家重点监控药品(辅助用药) 6、医保药品、自费药品 一、处方药、非处方药(甲类、乙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五十四条, 国家对药品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第二条 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 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 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根据药品的安全性,非处方药分为甲、乙两类。 非处方药目录: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的遴选原则进行遴选、公布。 其右上角是非处方药专有标识的固定位置。

二、西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中药饮片 1、我院现有西药品种811种,中成药362品规(317种)

《河南省卫生厅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版)》: 三级综合医院(800床以上),西药≤1200种,中成药≤300品规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第二十七条 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应当分别储存,分类定位存放。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等危险性药品应当另设仓库单独储存,并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的药品,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和监督使用。 2、抗生素品种管理要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 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级、限制级、特殊使用级(门诊不得使用) 三级综合医院≤50种 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超过2个品规; 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 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种。 三、特殊管理药品(麻、精、毒、放、易制毒)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麻醉药品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生理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包括天然、半合成、合成的阿片类、可卡因、可待因类、大麻类、药用原植物及其

药品分类编码及管理

药品分类编码及管理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药品编码:将各种药品特征信息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用一组代码来表示的过程和形式,用于计算机系统识别和处理,实现药品信息的交换和资源共享。药品编码是药品管理与信息化的生命之码,它必须具有科学的分类方法。 药品编码分为三类:标识型代码,分类型代码,描述型代码。 标识型代码:药品的唯一代号,要求保证编码的唯一性。 发展过程:1973年,北美统一代码委员会(UCC)的UPC代码(12位);1977年,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AN):EAN13位条形码,药品编码9位;1981年,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中国物品编码协会1991年加入GS1) 分类型代码:主要用于对物品统计、分析,对分类目录要求保持唯一性,但对物品分类并不要求唯一性。例如一个药品有多种功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目录下重复出现。一个分类目录下也可以包含多个药品。 分类型代码:国际:国际医学统计协会的AC代码,世界卫生组织的ACT代码 国内:没有明确采用WHO的药品分类代码ACT。北京协和医院的药品编码;北京军区总医院的药品编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YY0252 描述性代码,又称特征型代码,主要是对物品的某些属性(特征)进行描述,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多。 解剖学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简称ATC(AnatomicalTherapeuticChemical)系统,是世界卫生组织对药品的官方分类系统。 ATC系统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WHOCollaboratingCentreforDrugStatisticsMethodology)所制定,第一版在1976年发布。1996年,ATC系统成为国际标准。现在ATC系统已经发布2006版。

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划分标准

第一标准 区域的划分是随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倾向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国家统计局的对东中西部划分的解释还是按照2003年发布的标准:分析中经常提到的东、中、西部地区是怎样划分的?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三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上承东启西。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第二标准 有建国以来经济区划的各种方案,直到将东北经济区与东中西并列。提出未来可能划分四大块,八大综合经济区。 .刘勇,“关于我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划分的基本构想”,认为传统的三大地带存在问题,提出新的划分方案: a.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该地带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3个省区

中国区域经济划分

中国区域经济“3+2”模式的构想 摘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部分和整体的相互作用,而中国区域经济与中国经济正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个整体可以有多重分类方法,中国经济若以行政划分,是由独立的行政区域构成的,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发展水平划分,包括东、中、西部地区;以政策推进的先后划分,包括农村、城市;以产业结构划分,包括工业基地、农业基地和资源基地等。正是这些区域构成了中国经济整体,各个区域间的协调、共同发展能够推动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国家整体经济基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然而改革开放几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也开始发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面临很多问题,例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扩大,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趋明显。在中国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大胆提出“3+2”模型,旨在通过一些较为大胆新颖的思维开辟我们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贫富分化;区域创新系统;“3+2”模式;制度供给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共同繁荣发展的国家转变,其中,经济变革是最为明显和突出的特征: 中国正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计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各个的改革。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其成果体现在了经济的各个层面,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制定,到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选择,都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达到了较高的成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目的在于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在鼓励经济主体追求效率,通过初次分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二次分配努力实现社会公平,这两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为前文所述的初始目标做出了贡献。 然而,现阶段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样也体现在国家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国家宏观整体到居民个人利益,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往往得不到合理协调,社会整体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达到资源的有效、合理、公平分配。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讨论与分析: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1)三大经济地带差异表现 (2)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 (3)三大经济地带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4)三大经济地带如何协调发展 (1)划分以及差异性的表现: 三个经济地带的提法,最早出自1983年国家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当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1、东部经济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市、区)。从人口和面积看,东部地带地狭人稠,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6%,而西部地带地广人稀。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2%和57%;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 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表: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固然很重要,事实上人均GDP指标更具可比性。从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要比GDP总值的差距小得多。另外,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速度代表了潜力。一个落后地区,假如有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是可以缩小的,反之,则会差距更大。从课文表1.2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还在扩大。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2)造成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区位因素等;有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历史、科技教育、政策、产业结构等。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不能说是决定性的,但却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先决条件。因为自然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或改变一个地区的社会以及经济状况。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差异,是在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形成的历史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国家在财政和税收上对中西部给予了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但这种基本的差异仍未改变,并在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加大的趋势。这种差异的扩大,固然与改革开放首先从东部开始有关。但如果简单地把东西部差异看成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东部的政策倾斜,也是不客观和不全面的。因为优惠政策还必须和相应的区位和环境相配合,才能发挥效应。随着全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许多在东部发展的成功经验,未必在中西部就灵验。中西部地区要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才能获得较快的发展。就东部而言,一方面面临着“二次创业”,寻找新的发展机遇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从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支持中西部地区,并在相互协作中获得共同的发展。 影响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差异的因素(见下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