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东,中,西地区划分及成因

我国东,中,西地区划分及成因

我国东,中,西地区划分及成因
我国东,中,西地区划分及成因

- 1 -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及成因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及各自特点

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七五”计划正式公布,其间经历了几次变化.

到目前为止,我国东部地区具体包括11个省(市),北京、河北、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福建、海南,中部地区具体包括8个省(区),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吉林、黑龙江、河南,西部地区具体包括12个省(区),内蒙古、四川、青海、广西、宁夏、重庆、贵州、甘肃、云南、西藏、陕西、新疆

.

图 2-1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面积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地理位置优越,东面靠海,地势较平缓,农业生成条件良好,水产品、铁矿、石油等资源丰

富,这一地区历史悠久,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好,技术力量较高,工业基础雄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作用.

中部地区面积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额的29.3%,该地区位于内陆,众多平原分布其中,粮食产量大,各种矿物资源和能源储量丰富,拥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

西部地区总面积541.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6.4%,该地区面积较广,地形复杂,地势较高,高原、沙漠、盆地、草原分布其中,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对农作物生长较为不利,该地区因历史原因开发较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技术管理水平低下,但面积较大,矿产资源丰富,因此开发潜力较大.

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增长,地区发展不均衡逐渐突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不是由单一

因素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地理自然条件、历史原因、政策环境、思想观念、劳动力素质、结构因素等是主要因素.

一、地理自然条件.东部地区位于沿海地带,气候条件优越,经济条件相对便利,地势较为平坦,交通便利,投资环境较好,地区发展的机会比较多.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大多为不发达地区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条件较差,交通不方便,对外交往较少,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劣,因此导致市场相对狭小,经济基础较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

二、历史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古来有之,从宋代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就转移到了东部地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西部发展迅速,中国的近代工业也是首先在沿海等东部地区产生和发展的,近代以来,随着资本的入侵,外国工业和民族工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发展较为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则较慢.

三、政策原因.我国出台的的各项政策大都是围绕以发展东部地区的,这些

- 2 -

政策给东部地区带来了快速发展的经济,并且,国家的大部分投资都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利用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了一些国际经济特区,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四、劳动力素质.中西部地区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是文化科技落后.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落后、人力资源相对短缺是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等综合因素造成的.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素质低下,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显著地影响,是中、西部经济发展更加缺少长足动力.

五、结构因素.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居民的就业结构和资产所有制结构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结构发展较为迅速,市场经济活力较强,而西部地区则相反,东部的大部分农业劳动力实现了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而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则处于较低水平,产业结构差异会导致经济产出水平的差异.

六、思想观念.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工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时期较早,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现在仍然对这些地区有较大的影响,人们仍然保持着计划经济时的思想.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历史的因素和现代经济社会因素等结合在一起,使得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有不同的发展基点.各地区不同的开发难度、不同的科技发展状况使得各地区存在不同的发展现状.

- 3 -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东部地带、中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理解各个经济地带应当根据各自优势和问题确定其发展方向。 2.了解三个经济地带之间协调发展的基本做法,理解协调发展对缓解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距扩大趋势上的作用。 能力目标 能正确分析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特征,以及如何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该经济地带,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对三个经济地带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劣势的了解,以及各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优势和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和学生讨论分析法 ●教具准备 1.“中国主要工业区分布”图,“1999年三个地带出口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份额”扇形图 2.我国重要农业基地统计表,我国主要工业基地比较表,中国政区空白图 3.“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示意图的投影片,三个经济地带比较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三个经济地带各自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以及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讲授新课] (板书)§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一、东部地带 (承接)东部地带位于我国的沿海,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最高的地带。相比其他两个地带,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出示投影)中国主要工业区分布图

(完整版)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划分

前言 中国东部地区主要是浙江、江苏、上海还有安徽等地,因为出于长江中下游,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北面和南面都是丘陵,中间也会掺杂点丘陵。具体分类如下: 1.东北地区(3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华北地区(2省2市1区):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 3.华东地区(6省1市):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上海市; 4.华中地区(3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 5.华南地区(2省1区):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6.西北地区(3省2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西南地区(3省1市1区):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 8.港澳台地区(1省2区):台湾省(隶属华东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隶属华南地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隶属华南地区)。 东部: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上海七个; 中部: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三个;

西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云南、四川、贵州、重庆、西藏十个。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自治州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教案(选修1)

2.3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结合典型事例,了解不同的城市具有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 教学过程: 一、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 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如教材33页图2.11及34页图2.12) 城市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成都功能区围绕城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市中心是商业、行政、居住混合区;居住区、文化区主要分布在二环路以内;工业区比较分散主要分布在二环路以外 沈阳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方块状分布在城市东西两侧;居住区相对比较集中,位于市中心及其外缘。 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的形成与城市性质、城市发展历史及其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如成都是平原地形,城市形态集中紧凑;而沈阳是交通枢纽,也是一座重要的工业城市。 2、一般而言,大城市的中心是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教材33页图2.11) 因为市中心对商业活动最有吸引力有关。 3、有些城市受历史因素和城市性质的影响,市中心区不是中心商务区。 例如:北京故宫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代表封建权势的皇室宫殿,现在做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围绕故宫一带的城市中心,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一)历史因素 一)城市的历史背景可能对城市功能分区产生重大影响 其原因有:如市内早期的建筑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区内早期设立的活动可以不断吸引相同的活动。所以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土地功能分区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城市历史背景复杂,历史因素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作用更加明显,城市的发展和更新改造需要考虑如何继承和保持城市特色。如上海市中心商务区——就体现出了继承历史的基础上的创新。把浦西

城市功能分区

班级学习小组姓名组内编号评价 编制罗曼审核高一地理组 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三课时)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各功能分区,掌握其分布特征。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一、城市土地利用 1、概念 指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把土地作为和资料,根据其和经济属性加以改造、和的全过程。 2、特点:反映城市布局的和地域差异。 3、类型:、、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二、城市功能分区 1、成因: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不同,各项经济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就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2、类型;城市功能分区可划分为、市政与公共服务企业、、交通与仓储区、与城市绿地、等。 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是 3、中心商务区;又称商业区,是整个城市的地区。 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1), (2), (3)。 意义: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 、商业网点布局和具有显著影响。 1.有关城市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功能区以一种功能为主,无其他功能B.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功能区C.一个城市通常只有一个工业区 D.商业区的区位需求是要有便捷的交通2.有关中心商务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心商务区是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场所B.中心商务区都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C.建筑物往往是城市中最高大的 D.中心商务区的商业活动以批发为主 3.在我国土地分类系统中,属于一级类的是() A.耕地 B.建设用地 C.商服用地 D.交通运输用地 4.城市最基本的功能用地是() A.商业用地 B.工业区用地 C.住宅用地 D.绿化用地 5.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A.工业用地 B.住宅用地 C.商业用地 D.交通道路用地 6.主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住宅区 C.行政区 D.工业区

中国地域划分基本知识

中国地域划分、历史演变以及地域特征 1、目前中国地域划分 目前,东部地区包括的11个省级行政区没变。中部地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现在全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 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2、历史演变 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公布。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10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9个省(区)。 1997年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决定设立重庆市为直辖市,并划入西部地区后,西部地区所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就由9个增加为10个省(区、市)。由于内蒙古和广西两个自治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正好相当于上述西部10省(市、区)的平均状况,2000年国家制定的在西部大开发中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又增加了内蒙古和广西。 3、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是怎样划分的?以及各区域的特点。 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三大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能区别两种类型的城市地域结构。 2.了解造成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四大因素,着重理解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能结合示意图和实际问题,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教学重点 1.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及形成。 2.历史、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教学难点 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教学方法 运用读图分析法和比较法,对两种城市地域结构特点进行区别;结合示意图和实际问题,运用问题法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四大因素进行分析。 教具准备 投影仪,有关示意图或自绘挂图、版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它主要分为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在同一城市中,不同的功能区在城市中的分布不同。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居住、商业活动和工业生产等城市各种功能区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与组合也不同,这就是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结构的类型有许多种,下面我们着重了解一下有代表性的两种类型。 [讲授新课] 2.3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板书) 一、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板书) 1.两种类型的城市地域结构(板书) (导学、设问)请同学们首先来读图分析,认真阅读2.11、2.12两幅图,然后来思考以下问题。 (1)两种城市地域结构各呈什么形状? (2)两种类型各有哪些主要特点? (学生活动) (师问)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说一说:这两种城市的地域结构各呈什么形式? (生答)第一种为同心圆式,第二种呈扇形或者楔形。 (师再问)同心圆状的城市地域结构主要有哪些特点呢? (生答)它的市中心为商业、行政、居住混合区,或者说是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公共交通的集中点。其他功能区围绕着城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居住区和文化区分布在市中心附近,工业区则分布在城市的郊外或远郊区。 (师问)呈扇状的城市地域结构有哪些特点呢? (生答)这种形式与同心圆状比较,居住区相对比较集中,位于市中心及其外缘,而工

最新地理沪教版(五四制)新版七年级下册《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的差异》教案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的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带的划分,了解东西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知道东部重要的工业基地。 2.通过对东中西部的比较,熟悉所跨的省区,以及联系前后知识,综合各区的特点及优势。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带的划分;了解不同地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学难点 通过对东中西部的比较,熟悉所跨的省区,以及联系前后知识,综合各区的特点及优势。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个课时我们从工业部门的分布上对地区差异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谁能选择一个重要工业部门介绍一下它的分布? 随机提问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二、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说道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首先我们要了解如何将我国的省市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 据国家发改委的解释,我国东\中\西部的划分,是政策上的划分,而不是行政区划,也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划分.因此,东部是指最早实行沿海开放政策并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中部是指经济次发达地区,而西部则是指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目前,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

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在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国家又增加了湖南的湘西地区,湖北的鄂西地区,吉林的延边地区为西部地区。 教师讲解:首先我们来了解发达的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强的有四大代表,分别是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我国最大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综合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综合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这其中我们要知道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的是——辽中南和京津唐工业基地,跨省区较多的是——沪宁杭和京津唐工业基地。 教师提问:那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东西部同属中国的一部分,发展差异却这么大呢?谁能站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呢? 随机提问 教师讲解: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由来已久,它的形成原因也有很多。 首先是地理因素。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 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其次,西部内陆地区深受地缘文化、血缘关系和宗法观念的影响,以此为背景的“黄土文化”成为西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形态,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观念、安于现状的惰性主义,再加上长期以来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经济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和保守,这些落后陈旧的观念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

2.3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

2.3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能区别两种类型的城市地域结构。 2.了解造成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四大因素,着重理解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能结合示意图和实际问题,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教学重点 1.怎样描述一个城市的地域功能分区结构特点? 2.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尤其是经济因素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的地租水平随空间地理位置变化的规律 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租水平随空间地理位置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 结合实际,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讨论式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希望自己住在城市呢,还是乡村呢? 那么同学们希望将来自己工作在城市呢,还是农村呢? 为什么?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城市是人口十分密集的聚落形式,城市的土地利用形式有很多,城市中以某一种土地利用形式为主的区域构成城市的功能区,一般的城市功能区有: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这节课咱们来学习一下这些不同的功能分区相互之间组合的结构特点,以及为什么这样分区? 再问:“结构”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比如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城市的城市功能分区结构,那么根据你对上面几个类似概念的理解,什么是城市城市功能分区结构呢?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年龄2.性别3.人种4.民族5.宗教6.教育程度7.职业8.收入9.家庭人数等等) 回答:略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它是指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形式) 承转:说上节课介绍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只是对表象的分类,这一课就是对上一课内容的深入?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这些不同的功能分区相互之间组合而成的结构特点,以及这些功能区形成的原因分析? 讲授新课 一?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 1.两种类型的城市地域结构(板书) 提问:请大家看成都市和沈阳市的功能区分布图,描述一下两个城市的功能区分布有何特点? 活动:学生讨论, 完成下列表格? 模型城市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成因 同心圆模式成都功能区围绕城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市中心 是商业?行政?居住混合区;居住区?文化区主要 分布在二环路以内;工业区比较分散主要分布在 二环路以外 山型模式沈阳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方块状分布在城

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划分标准

第一标准 区域的划分是随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倾向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国家统计局的对东中西部划分的解释还是按照2003年发布的标准:分析中经常提到的东、中、西部地区是怎样划分的?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三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上承东启西。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第二标准 有建国以来经济区划的各种方案,直到将东北经济区与东中西并列。提出未来可能划分四大块,八大综合经济区。 .刘勇,“关于我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划分的基本构想”,认为传统的三大地带存在问题,提出新的划分方案: a.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该地带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3个省区

分析城市综合公园的功能分区和规划布局讲课稿

一、分析城市综合公园的功能分区和规划布局 1、公园的规划布局: 公园规划布局的艺术处理手法:公园的布局要有机地组织不同的景区,使各景区间有联系而又有各自的特色,全园既有景色的变化又有统一的艺术风格。对公园的景色,需要考虑其观赏的方式,何处是以停留静观为主,何处是以游览动观为主,静观要考虑观赏景点、观赏视线。公园景色的观赏要组织导游路线,引导游人借观赏程序游览。导游线应该按游人兴致曲线的高潮起伏来组织,是公园艺术布局的重要设计内容。 公园的景色布点与活动设施的布置,要有机的组织起来,在公园中要有构图中心。在平面布局上其游览高潮作用的主景,常为平面构图中心,一般在适中的地段,较常见的是由建筑群、中心广场、雕塑、岛屿、“园中园”及突出的景点组成。在立体轮廓上起观赏视线焦点作用的制高点,如雄峙的建筑和雕塑,耸立的山石,高大的古树及标高较高的景点组成,常为立体构图中心。公园立体轮廓的构成是有地形、建筑、树木、山石、水体等的高低起伏而形成的,常是远距离观赏的对象及其他景物的远景。平面构图中心立面构图中心可以分为两处。平面构图中心的位置,一般 公园规划布局有三种形式: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①规则式公园又可称为整体式、几何式、建筑式、图案式。强调对称轴线,多用几何形体,各种园林要素都是对称布置。它具有庄严、雄伟、自豪、肃静、整齐、开朗、人工美的特点。但是,它也有过于严整、呆板的缺点。当公园设置的内容需要形成这种效果,并且有规则地形或平坦地形的条件,适于用这种布局的方式。如北京中山公园。 ②自然式的公园又称为风景式、山水式、不规则式。这种形式的公园无明显的对称轴线,各种要素自然布置。创造手法是效法自然,服从自然,但是高于自然,它具有灵活、幽雅的自然美。其缺点是不易于与严整、对称的建筑、广场相配合。在地形复杂、有较多不规则的现状条件的情况下采用自然式比较合适,可形成富有变化的风景视线。如我国的古代的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③混合式园林是把规则式园林和自然式园林的特点融为一体,而且这两种形式与内容在比例上接近。在用地面积交大的公园内常采用,可按不同地段的情况分别处理。 2、公园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之后,对公园进行功能区。 功能分区的设计方法是从空间安排公园的规划内容,这种方法有快速、有效、易于掌握的特点,尤其是面对用地面积较大,活动内容较复杂多样的实际综合公园,通过功能分区可以使各种活动互不干扰,使用方便。综合公园的功能分区一般有:科学普及文化娱乐区,体育活动区,观赏游览区,老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安静休息区,公园管理区等。 科学普及文化娱乐区的功能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科学文化教育,使广大游人在游乐中受到文化科学、生产技能等教育。具有活动场所多、活动形式多、较热闹、有喧哗声响、人流集中等特点,可以说是全园的中心。主要设施有俱乐部、游戏场、电影院、音乐厅、展览馆、画廊、文艺馆、阅览室、剧场、舞场、青少年活动室、动物角等。该区应设在靠近主要出入口处,地形较为平坦。应有一定的分隔,平均每人有30平方米的活动面积。该区的建筑物要适当集中,工程设备于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布局应有利于游人活动和内部管理,同时要注意避免区内各项活动的相互干扰,故要使有干扰的活动项目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利用树木、建筑物、山石等加以隔离。 体育活动区的主要功能是供广大青少年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具有游人多,集散时间短,对其他各项干扰大等特点。在该区增设各种球类、溜冰、游泳、划船等场地。布局上要尽量靠近城市主要干道,或专门设置出入口,因地制宜地设立各种活动场地。在凹地水面设立游泳池,在高处设立看台、更衣室等辅助设施;开阔水面上可开展划船活动,但码头要设在集散方便处,并便于停船。游泳的水面要和划船的水面严格分开,以免互相干扰。

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考点名称: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 (一)城市功能区的含义: 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 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 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如图: (2)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也各不相同, 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3)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 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大城市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 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的模式。 2、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方面。 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1)历史因素: ①历史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的商业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 ②历史变化: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城市中心附近住宅区的班落、城内污染工厂外迁。

(2)经济因素: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或地价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距 离的增加而递减。例如:城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圈形成住宅区,城市外缘形 成工业区。 ②交通通达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则低。例如:市中心附近若 通达度低,则往往形成住宅区 (3)社会因素: ①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②社会群体: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例如:住宅区出现分化,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③知名度:对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还影响到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发展变化。例如:高收人阶层集聚形成高级住宅区 ④种族:对住宅区分异的影响很大。例如:西方城市中的种族聚居区,如唐人街等(4)行政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顶城市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通过合理引 导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例如: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4、城市的合理规划 (1)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以达到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的目的。 (2)合理城市规划的作用:具有超前性,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类问题,有利于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3)城市的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布局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基本形态有集中紧凑与分散疏松两类。在我国,中小城市只要有条件,大多采用集中紧凑式,有些大城市 为了解决市区人口拥挤、工业集中、交通不畅、污染严重等问题,可以分散城市布局。(4)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协调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 工业用地靠近交通便捷区位;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方便的联系;需劳动力多的工业 区接近居民区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 型行业可以布置在居民区内。污染大或有火灾危险的企业远离城市,污染空气和水源 的工业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在带内加以绿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环境 免受直接污染。在防护带中一般可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留有发 展余地。 (5)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要设计多个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得到最优方案。

中国区域经济划分

中国区域经济“3+2”模式的构想 摘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部分和整体的相互作用,而中国区域经济与中国经济正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个整体可以有多重分类方法,中国经济若以行政划分,是由独立的行政区域构成的,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发展水平划分,包括东、中、西部地区;以政策推进的先后划分,包括农村、城市;以产业结构划分,包括工业基地、农业基地和资源基地等。正是这些区域构成了中国经济整体,各个区域间的协调、共同发展能够推动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国家整体经济基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然而改革开放几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也开始发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面临很多问题,例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扩大,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趋明显。在中国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大胆提出“3+2”模型,旨在通过一些较为大胆新颖的思维开辟我们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贫富分化;区域创新系统;“3+2”模式;制度供给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共同繁荣发展的国家转变,其中,经济变革是最为明显和突出的特征: 中国正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计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各个的改革。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其成果体现在了经济的各个层面,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制定,到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选择,都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达到了较高的成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目的在于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在鼓励经济主体追求效率,通过初次分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二次分配努力实现社会公平,这两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为前文所述的初始目标做出了贡献。 然而,现阶段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样也体现在国家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国家宏观整体到居民个人利益,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往往得不到合理协调,社会整体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达到资源的有效、合理、公平分配。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讨论与分析: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1)三大经济地带差异表现 (2)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 (3)三大经济地带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4)三大经济地带如何协调发展 (1)划分以及差异性的表现: 三个经济地带的提法,最早出自1983年国家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当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1、东部经济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市、区)。从人口和面积看,东部地带地狭人稠,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6%,而西部地带地广人稀。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2%和57%;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 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表: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固然很重要,事实上人均GDP指标更具可比性。从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要比GDP总值的差距小得多。另外,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速度代表了潜力。一个落后地区,假如有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是可以缩小的,反之,则会差距更大。从课文表1.2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还在扩大。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2)造成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区位因素等;有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历史、科技教育、政策、产业结构等。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不能说是决定性的,但却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先决条件。因为自然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或改变一个地区的社会以及经济状况。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差异,是在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形成的历史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国家在财政和税收上对中西部给予了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但这种基本的差异仍未改变,并在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加大的趋势。这种差异的扩大,固然与改革开放首先从东部开始有关。但如果简单地把东西部差异看成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东部的政策倾斜,也是不客观和不全面的。因为优惠政策还必须和相应的区位和环境相配合,才能发挥效应。随着全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许多在东部发展的成功经验,未必在中西部就灵验。中西部地区要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才能获得较快的发展。就东部而言,一方面面临着“二次创业”,寻找新的发展机遇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从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支持中西部地区,并在相互协作中获得共同的发展。 影响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差异的因素(见下表)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最新资料推荐------------------------------------------------------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基础知识回顾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范围:辽、冀、京、①东部经济地带: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12省市区。 黑、吉、内蒙②中部经济地带:古、晋、豫、皖、鄂、湘、赣 9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 云)、藏10省市区。 1/ 48

基础知识回顾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总体发展水平差异:中、西部明显落后于东部。 (2)具体经济差异表现主要方面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以产业结构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农业经济比重大,西部工业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具有一定过渡性特征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知识回顾进程快,工业产值比重高,外资企业、中进程相对滞后,工业民营企外合资企业、产值比低,以传统工业化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型工业为主体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平高、城市分布密水平低、城市分布密城市化度大度小对外开放程度高低 3/ 48

必修二2.12城市功能分区习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课时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2分)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 A.城市规划的需要限于 B.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聚集 C.交通条件的发展 D.人口的消费需要 2.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文教区 3.下图中的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城市中心商务区人口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D ) 4.现代北京市围绕故宫一带的城市中心是什么功能区() A.商业区 B.住宅区 C.行政区 D.工业区 5.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城市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 A.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B.各种活动重要性程度 C.各种活动得到政府支持的程度 D.各种活动参与者的社会地位 6.对市中心的土地付租能力最高与最低的城市功能活动分别是() A.商业和工业 B.商业和住宅 C.住宅和工业 D.工业和住宅 7.有关城市商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商业区占城市用地面积的比重较小,大多呈点状或块状分布 B.商业区的经济活动繁忙程度仅次于工业区 C.影响商业区营业额的直接因素是交通通达性 D.影响商业区的高层建筑物,其中低层主要是商业活动场所 8.右图为城市地域结构的一种模式,对该模式及其内容的正确论述是() A.该图为同心圆模式 B.该图为多核心模式 为住宅区,3为商务区,4为工业区 为商务区,3为低级住宅区,5为高级住宅区 9.北京城以古代皇宫为中心,并以皇宫为中心形成一条南北向中轴线。其他重要建筑则沿中轴线排列。这种城市格局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大( ) A.地形 B.地域文化 C.气候 D.宗教 10.关于中心商务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一个城市的几何中心 B.地价最高,是房地产开发最重要区域目标 C.功能多而集中,内部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 D.是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流动性最大,城市最繁荣的地方 11、有关中心商务区的说法,正确是 A、中心商务区是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场所 B、中心商务区都位于城市的中心 C、建筑物往往是城市中最为高大的 D、中心商务区的商业活动以批发为主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图例中序号代表不同类型的功能区。读图,回答12-13题。12.从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的角度考虑,下列用地类型正确的是( ) A.①工业区②文教区③居住区④商业区⑤仓储区 B.①工业区②商业区③仓储区④居住区⑤文教区 C.①居住区②工业区③文教区④商业区⑤仓储区 D.①商业区②仓储区③工业区④居住区⑤文教区 13.从影响该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考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距市中心远近对①功能区影响最大 B.③功能区受社会因素影响,常形成不同级别的用地区域 C.交通通达度对④功能区影响不大 D.⑤功能区受行政因素影响最大 城市的土地用于哪类经济活动主要取决于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而地租的高低又与距市中心的远近有关。读表完成14-16题。 14.下列关于甲、乙、丙、丁的土地利用方 式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住宅区 B.乙为 工业区C.丙为住宅 区D.丁为农业 区 15.对该城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范 围的估算,正确的是( ) A.商业区(0~1.5 km)B.住宅区(4.5 km以外) C.工业区(6~10 km) D.工业区(0~2.5 km) 16.从地租因素考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城市地域结构呈放射状向外发展 B.距市中心0~2.5 km的范围内交通通达度最低 C.该城市内部的地租差别是城市内各种功能活动对其区位选择的重要依据 D.该城市地域结构适合任何一个城市 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④城市规模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18.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 ①蔬菜种植基地②高新技术开发区③大学城④美术馆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19-20题。 19.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我国东,中,西地区划分及成因

- 1 -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及成因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及各自特点 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七五”计划正式公布,其间经历了几次变化. 到目前为止,我国东部地区具体包括11个省(市),北京、河北、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福建、海南,中部地区具体包括8个省(区),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吉林、黑龙江、河南,西部地区具体包括12个省(区),内蒙古、四川、青海、广西、宁夏、重庆、贵州、甘肃、云南、西藏、陕西、新疆 . 图 2-1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面积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地理位置优越,东面靠海,地势较平缓,农业生成条件良好,水产品、铁矿、石油等资源丰

富,这一地区历史悠久,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好,技术力量较高,工业基础雄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作用. 中部地区面积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额的29.3%,该地区位于内陆,众多平原分布其中,粮食产量大,各种矿物资源和能源储量丰富,拥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 西部地区总面积541.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6.4%,该地区面积较广,地形复杂,地势较高,高原、沙漠、盆地、草原分布其中,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对农作物生长较为不利,该地区因历史原因开发较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技术管理水平低下,但面积较大,矿产资源丰富,因此开发潜力较大. 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增长,地区发展不均衡逐渐突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不是由单一 因素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地理自然条件、历史原因、政策环境、思想观念、劳动力素质、结构因素等是主要因素. 一、地理自然条件.东部地区位于沿海地带,气候条件优越,经济条件相对便利,地势较为平坦,交通便利,投资环境较好,地区发展的机会比较多.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大多为不发达地区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条件较差,交通不方便,对外交往较少,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劣,因此导致市场相对狭小,经济基础较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 二、历史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古来有之,从宋代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就转移到了东部地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西部发展迅速,中国的近代工业也是首先在沿海等东部地区产生和发展的,近代以来,随着资本的入侵,外国工业和民族工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发展较为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则较慢. 三、政策原因.我国出台的的各项政策大都是围绕以发展东部地区的,这些 - 2 -

我国东中西部划分

1.区域差异背景下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业互动机制: 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 ($’&# 年%中国统计年鉴’,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全面性,以全国$- 个省( 市"自治区) 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根据中国统计局划分经济区域的分类标准和数据的可得性,将所选取全国29个省样本划分成三个区域: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江苏,"海南,辽宁,河北"""浙江"山东""吉林和黑龙江;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 2.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面临的挑战_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科技进步的差异研究_徐杰 东部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江苏!海南!辽宁!浙江!山东!河北; 中部包括吉林!湖北!黑龙江!湖南!山西!河南!江西!安徽; 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西藏" 3.人大经济论坛(年鉴划分) 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辽宁) 中部包括:(吉林)湖北(黑龙江)湖南、山西、河南、江西、安徽、 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所用东中西部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 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 5.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_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_冯根福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 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 6.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梁云芳高铁梅 东部区域: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和海南省; 中部区域: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和重庆市; 西部区域: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7.中国东中西部GDP溢出分析 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 8.我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省、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