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反杜林论》

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冲动”的结果。恰恰相反。

三年前,当杜林先生作为社会主义的行家兼改革家突然向当代挑战的时候234,我在德国的友人再三向我请求,要我在当时的社会民

主党中央机关报《人民国家报》127上批判性地阐明这一新的社会主

义理论。他们认为,为了不在如此年轻的、不久才最终统一起来的党

内造成派别分裂和混乱局面的新的可能,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他们

比我能更好地判断德国的情况,所以我理应相信他们。此外,还可以

看到,这个新改宗者受到了一部分社会主义出版物的热忱欢迎,诚然,

这种热忱只是对杜林先生的善良愿望所作的表示,但同时也使人看出

这一部分党的出版物的善良愿望:它们正是估计到杜林的善良愿望,

才不加考虑地接受了杜林的学说。还有些人已经打算以通俗的形式在

工人中散布这种学说。最后,杜林先生及其小宗派采用各种大吹大擂

和阴谋的手法,迫使《人民国家报》对这种如此野心勃勃的新学说明

确表态。

虽然如此,我还是在过了一年才下决心放下其他工作,着手来啃这一个酸果。这是一只一上口就不得不把它啃完的果子;它不仅很酸,

而且很大。这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

果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必须联系这个体系来研究这一理论,同时研

究这一体系本身:必须跟着杜林先生进入一个广阔的领域,在这个领

域中,他谈到了所有可能涉及的东西,而且还不止这些东西。这样就

产生了一系列的论文,它们从 1877年初开始陆续发表在《人民国家

报》的续刊——莱比锡的《前进报》上,现汇集成书。

由此可见,对象本身的性质,迫使批判不得不详尽,这样的详尽是同这一对象的学术内容即同杜林著作的学术内容极不相称的。但

是,批判之所以这样详尽,还有另外两种情况可作为理由。一方面,

这样做使我在这本书所涉及到的很不相同的领域中,有可能正面阐发

我对这些在现时具有较为普遍的科学意义或实践意义的争论问题的

见解。这在每一章里都可以看到,而且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以另一个

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可是希望读者也不要忽略我所

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我现在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我在

这方面的工作不是完全没有成效的。

另一方面,“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近来,天体演化学、一般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的体系

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德国。最不起眼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动辄就

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正如在现代国家里假定每一个公民对于

他所要表决的一切问题都具有判断能力一样,正如在经济学中假定每

一个消费者对于他要买来供日用的所有商品都是真正的内行一样,—

—现今在科学上据说也要作这样的假定。所谓科学自由,就是人们可

以撰写他们所没有学过的一切,而且这被冒充为唯一的严格科学的方

法。杜林先生正是这种放肆的伪科学的最典型的代表之一,这种伪科

学现在在德国到处流行,并把一切淹没在它的高超的胡说的喧嚷声

中。诗歌、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中有这种高超的胡说;

讲台和论坛上有这种高超的胡说;到处都有这种高超的胡说;这种高

超的胡说妄想出人头地并成为深刻思想,以别于其他民族的单纯平庸

的胡说;这种高超的胡说是德国智力工业最具特色和最大量的产品,

它们价廉质劣,完全和德国其他的制品一样,只可惜它们没有和这些

制品一起在费城陈列出来 235。甚至德国的社会主义,特别是自从有了杜林先生的范例以后,近来也十分热衷于高超的胡说,造就出以“科学”自炫但对这种科学又“确实什么也没有学到”236的各色人物。

这是一种幼稚病,它表明德国大学生开始向社会民主主义转变,而且是和这一转变分不开的,可是我们的工人因有非常健康的本性,一定会哀眼这种幼稚病。

如果在那些我最多只能以涉猎者的资格发表看法的领域里我不

得不跟着杜林先生走,那么这不是我的过错。在这种情况下,我大多只是限于举出确切的、无可争辩的事实去反驳我的论敌的错误的或歪曲的论断。在法学上以及在自然科学的某些问题上,我就是这样做的。在其他情况下,涉及的是理论自然科学的一般观点,就是说,是这样一个领域,在那里,专门的自然研究家也不得不越出他的专业的范围,而涉及到邻近的领域——在那里,他像微耳和先生所承认的,也和我们任何人一样只是一个“半通” 237。在这里,人们对于表达上的些许不确切之处和笨拙之处会相互谅解,我希望也能够得到这样的谅解。

当我写完这篇序言的时候,我见到了一则由杜林先生草拟的出版

商的广告:杜林先生的一本新的“权威”著作《合理的物理和化学的新的基本定律》已经出版。我深知自己在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知识不够,可是我总相信,对于我的杜林先生我是很知底的。所以,甚至没有看到上述著作,就可以预言,杜林先生在这本书中提出的物理和化学的定律,在其谬误或陈腐的程度上,尽可以同他以前发现的并在我的这本书中考察过的经济学、世界模式论等等的规律相媲美;而杜林先生所设计的低温计或低温测量仪,既不是用来测量高温,也不是用来测

量低温,而唯一地只是用来测量杜林先生的狂妄无知。

1878年6月11日于伦敦

本书要出新版,是出乎我意料的。本书所批判的对象现在几乎已

被遗忘了;这部著作不仅在 1877年至1878年间分编登载于莱比锡的《前进报》上,以飨成千上万的读者,而且还汇编成单行本大量发

行。我在几年前对杜林先生的评论,现在怎么还能使人发生兴趣呢?

这首先是下述情况造成的:在反社会党人法 5颁布之后,这部著作和几乎所有当时正在流行的我的其他著作一样,立即在德意志帝

国遭到查禁。谁只要不是死抱住神圣同盟238各国的传统的官僚偏见不放,谁就一定会明白这种措施带来的效果:被禁的书籍两倍、三倍

地畅销,这暴露了柏林的大人先生们的无能,他们颁布了禁令,却不

能执行。事实上,由于帝国政府的帮忙,我的若干短篇著作发行了比

我自身努力所能达到的更多的新版;我没有时间对正文作适当的修

订,而大部分只好干脆任其照旧版翻印。

不过还有另一种情况。本书所批判的杜林先生的“体系”涉及非常广泛的理论领域,这使我不能不跟着他到处跑,并以自己的见解去

反驳他的见解。因此消极的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成对马克

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而这

一阐述包括了相当多的领域。我们的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

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经过足足 20年的潜伏期,到

《资本论》出版以后,就越来越迅速地为日益广泛的各界人士所接受。

现在,它已远远越出欧洲的范围,在一切有无产者和无畏的科学理论

家的国家里,都受到了重视和拥护。因此,看来有这样的读者,他们

对于这一问题的兴趣极大,他们由于对论战中所作的正面阐述感兴趣

而容忍现在在许多方面已经失去对象的同杜林观点的论战。

顺便指出:本书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确立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我的,所以,我的这部著作不可能在

他不了解的情况下完成,这在我们相互之间是不言而喻的。在付印之

前,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给他听,而且经济学那一编的第十章(《(批

判史》论述》)就是由马克思写的,只是由于外部的原因,我才不得

不很遗憾地把它稍加缩短。在各种专业上互相帮助,这早就成了我们

的习惯。

现在的新版,除了一章,其余都按第一版翻印,未作修改。一方面,我没有时间作彻底的修订,尽管我很想修改某些叙述。我担负着

编印马克思遗稿的责任,这比其他一切事情都远为重要。此外,我的

良心也不允许我作任何修改。本书是部论战性的著作,我觉得,既然

我的对手不能作什么修改,那我这方也理应不作什么修改。我只能要

求有反驳杜林先生的答辩的权利。可是杜林先生针对我的论战所写的

东西,我没有看过,而且如无特殊的必要,我也不想去看;我在理论

上对他的清算已告结束。况且,杜林先生后来遭到柏林大学的卑劣的、

不公正的对待,我对他更应当遵守文字论战的道义准则。当然,这所

大学为了这件事受到了谴责。一所大学既然可以在人所共知的情况下

剥夺杜林先生的教学自由,那么如果有人要在同样的人所共知的情况

下把施韦宁格先生硬塞给它,它也就不应当感到惊讶了。

只有一章,我允许自己作些解释性的增补,这就是第三编第二章《理论》。这里所涉及的仅仅是我所主张的观点的一个核心问题的表

述,如果我力求写得通俗些,增补得连贯些,我的论敌是不会抱怨的。

而且,这里还有外来的原因,我为我的朋友拉法格把本书的三章(《引

论》的第一章及第三编的第一、二两章)编成独立的小册子,以便译

成法文出版;在法文版成为意大利文版和波兰文版所依据的文本之

后,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名的德文版也刊行了。这

本小册子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发行了三版,接着俄文的、丹麦文的译

本也出现了。在所有这些版本中,只对上述的一章作了增补。不过,

如果我在刊行原本的新版时,拘守原文,而不顾它后来的已经成为国

际性的版本,那么这就是一种迂腐行为了。

此外,我还想作修改的,主要有两点。第一,关于人类原始史,直到 1877年,摩尔根才给我们提供了理解这一历史的钥匙。 ? 而

在这之后,由于我有机会在自己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

884年苏黎世版)一书中对这期间我所能获得的材料作了加工,所以

这里只要指出这部较晚的著作就够了。

第二,关于理论自然科学的那部分,这里叙述得极其笨拙,有些

地方现在本来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些,更明确些。既然我认为自己没有

权利对这部分进行修订,所以我理应在这里作自我批评。

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

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可是要确立辩

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

马克思是精通数学的,可是对于自然科学,我们只能作零星的、时停

时续的、片断的研究。因此,当我退出商界并移居伦敦 240,从而获

得了研究时间的时候,我尽可能地使自己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来一

次彻底的——像李比希所说的——“脱毛”241,八年当中,我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这上面。当我不得不去探讨杜林先生的所谓自然哲学

时,我正处在这一脱毛过程的中间。所以,如果我有时在这方面找不到确切的术语,如果我在理论自然科学的领域中总的说来表现得相当笨拙,那么这是十分自然的。可是另一方面,我意识到自己还没有把握(这点我在当时还不能克服),这使我谨慎起来;没有人能指出我真正违反了当时人所共知的事实,或者不正确地叙述了当时公认的理论。在这方面,只有一位未被承认的大数学家写信给马克思,抱怨我低毁了的声誉242。

不言而喻,我对数学和自然科学作这种概括性的叙述,是要在细

节上也使自己确信那种对我来说在总的方面已没有任何怀疑的东西,这就是:在自然界里,正是那些在历史上支配着似乎是偶然事变的辩证法运动规律,也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这些规律也同样地贯串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史中,它们逐渐被思维着的人所意识到。这些规律最初是由黑格尔全面地、不过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而剥去它们的神秘形式,并使人们清楚地意识到它们的全部的单纯性和普遍有效性,这是我们的期求之一。显然,旧的自然哲学,无论它包含有多少真正好的东西和多少可以结果实的萌芽 ? ,是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的。正如本书比较详细地阐明的那样,旧的自然哲学,特别是在黑格尔的形式中,具有这样的缺陷:它不承认自然界有时间上的发展,不承认“先后”,只承认“并列”。这种观点,一方面是由黑格尔体系本身造成的,这个体系把历史的不断发展仅仅归给“精神”,另一方面,也是由当时自然科学的总的状况造成的。所以在这方面,黑格尔远远落后于康德,康德的星云说已经宣布了太阳系的起源,而他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发现也已经宣布了太阳系的毁灭。 245 最后,对我来说,事情不在于把辩证规律硬塞进自然界,而在于从自

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出发加以阐发。

不过,要从相互联系上,而且在每个单独的领域中这样做,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仅所要掌握的这个领域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而且

就是在这整个的领域内,自然科学本身也正处在急剧的变革过程中,

以致那些即使把全部空闲时间用来干这件事的人,也很难跟踪不失。

可是自从卡尔?马克思去世之后,更紧迫的义务占去了我全部的时间,

所以我不得不中断我的工作。目前我只好满足于本书所作的概述,等将来有机会再把所获得的成果汇集发表,或许同马克思所遗留下来的极其重要的数学手稿一齐发表。 246

可是,理论自然科学的进步也许会使我的劳动绝大部分或者全

部成为多余的。因为单是把大量积累的、纯经验的发现加以系统化的必要性,就会迫使理论自然科学发生革命,这场革命必然使最顽固的经验主义者也日益意识到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旧的固定不变的对立,严格的不可逾越的分界线正在日益消失。自从最后的“真正”气体也被液化以来,自从证实了物体可以被置于一种难以分辨是液态还是气态的状态以来,聚集状态就丧失了它以前的绝对性质的最后残余。 247根据气体运动说的原理,在纯气体中,个别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的乘方,在同温时和分子量成反比,这样,热也直接进入本身直接可以计量的运动形式的系列。如果说新发现的、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十年前还仅仅被概括为能量守恒定律,仅仅被概括为运动不生不灭这种表述,就是说,仅仅从量的方面加以概括,那么,这种狭隘的、消极的表述日益被那种关于能的转化的积极的表述所代替,在这里过程的质的内容第一次获得了它应有的地位,对世界之外的造物主的最后记忆也消除了。当运动(所谓能)从动能(所谓机械力)转化为电、热、位能等等,以及发生相反转化时,运动的量是不变的,这一点现在已无须再当作什么新的东西来宣扬了。这种认识,是今后对转化过程本身进行更为丰富多采的研究

的既得的基础,而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自从

用进化论观点从事生物学研究以来,有机界领域内固定不变的分类界线一一消失了;几乎无法分类的中间环节日益增多,更精确的研究把有机体从这一纲归到另一纲,过去几乎成为信条的那些区别标志,丧失了它们的绝对效力;我们现在知道有卵生的哺乳动物,而且,如果消息确实的话,还有用四肢行走的鸟。248早在许多年以前,由于细

胞的发现,微耳和不得不把动物个体的统一体分解成细胞国家的联邦,——这种看法与其说是自然科学的和辩证法的,不如说是进步党的249,——而循环于高等动物体内的阿米巴状的白血球的发现,使

得关于动物的(因而也是人的)个体性的概念则变得复杂多了。可是,正是那些过去被认为是不可调和的和不能化解的两极对立,正是那些强制规定的分界线和纲的区别,使现代的理论自然科学带上狭隘的形而上学的性质。这些对立和区别,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中,可是只具有相对意义,相反地,它们那些想象的固定性和绝对意义,只不过是由我们的反思带进自然界的,——这种认识构成辩证自然观的核心。积累起来的自然科学的事实迫使人们达到上述认识;如果人们领会了辩证思维规律,进而去领会这些事实的辩证性质,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达到这种认识。无论如何,自然科学现在已经发展得再也不能回避辩证综合了。可是,如果自然科学不忘记,作为它的经验的总结的结论都是一些概念,而运用这些概念的艺术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和普通的日常意识一起得来的,而是要求有真实的思维(它也有长期的经验的历史,其时期之长短和经验自然研究的历史正好是一样的),——如果自然科学不忘记这些,那么,它就会使自己比较容易地经历这个过程。

正是由于自然科学正在学会掌握2500年来哲学发展的成果,它才一方面可以摆脱任何与它分离的、处在它之外和之上的自然哲学,另方

面也可以摆脱官本身的、从英国经验主义沿袭下来的、狭隘的思维方

法。

1885年9月23日于伦敦

这一新版,除了几处无足轻重的文字上的修改,都是照前一版翻

印的。只有一章,即第二编第十章《(批判史)论述》,我作了重要

的增补,理由如下。

正如第二版序言已经提到的,这一章所有重要的部分都是马克思

写的。在原定作为报刊文章的初稿上,我不得不把马克思的手稿大加

删节,而恰恰在所删掉的部分里,对杜林的主张所作的批判,与对经

济学史的独立的阐述相比较,远远退居次要地位。但是这些阐述恰恰

又是手稿当中甚至直到现在还具有重大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部分。我认

为,自己有责任把马克思说明配第、诺思、洛克、休漠等人在古典经

济学产生过程中所应占的地位的那些部分,尽可能完全地并逐字逐句

地发表出来;而他对魁奈的《经济表》 250所作的解释就更是如此了。这个表对整个现代经济学来说。仍然是不可解的斯芬克斯之谜。

相反地,凡是专门涉及杜林先生著作的地方,只要不影响上下文的联

系,我都把它删掉了。

最后,我感到十分满意的是,自从第二版以来,本书所主张的观

点已经深入科学界和工人阶级的公众意识中,——而且这种情况出现

在世界上一切文明国家里。

弗?恩格斯

1894年5月23日于伦敦

一、概论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

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

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

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 ? 同任何新的学说一

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

的事实中。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

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

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

权利。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那时,如黑格尔所说

的,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 251最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头脑以及通过头脑的思维发现的原理,要求成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和社会

结合的基础;后来这句话又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同这些原理相矛盾的

现实,实际上从上到下都被颠倒了。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

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性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现在

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

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

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

人权所取代。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

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

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

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 252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

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

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

限制。

但是,除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还存在着剥削者和

被剥削者、游手好闲的富人和从事劳动的穷人之间的普遍的对立。正

是由于这种情形,资产阶级的代表才能标榜自己不是某一特殊的阶级

的代表,而是整个受苦人类的代表。不仅如此,资产阶级从它产生的

时候起就有自己的对立物同它缠在一起:资本家没有雇佣工人就不能

存在,而且,随着中世纪的行会师傅发展成为现代的资产者,行会帮

工和行会外的短工便相应地发展成为无产者。虽然总的说来,资产阶

级在同贵族斗争时有理由认为自己同时代表当时的各个劳动阶级的

利益,但是在每一个大的资产阶级运动中,都爆发过作为现代无产阶

级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先驱者的那个阶级的独立运动。例如,德国宗教

改革和农民战争时期的托马斯?闵采尔派,英国大革命时期的平等派

253,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贝夫。伴随着一个还没有成熟的阶级的这些革命发动,产生了相应的理论表现;在16世纪和17世纪有理想社

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254,而在18世纪已经有了直接共产主义的理

论(摩菜里和马布利)。平等的要求已经不再限于政治权利方面,它

也应当扩大到个人的社会地位方面;必须加以消灭的不仅是阶级特

权,而且是阶级差别本身。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这

种新学说的第一个表现形式。后来出现了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圣

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在圣西门那里,除无产阶级的倾向外,资产阶

级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欧文在资本主义生产最发达的国家里,在

这种生产所造成的种种对立的影响下,直接从法国唯物主义出发,系

统地阐述了他的消除阶级差别的方案。

所有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是想

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解放全人类。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想建立

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但是他们的王国和启蒙学者的王国是有天壤

之别的。按照这些启蒙学者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世界也是不合

理性的和非正义的,所以也应该像封建制度和一切更早的社会制度一

样被抛到垃圾堆里去。现实理性和正义至今还没有统治世界,这只是

因为它们没有被人们正确地认识。所缺少的只是个别的天才人物,现

在这种人物已经在现而且已经认识了真理;至于天才人物是在现在出

现,真理正是在现在被认识到,这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所必然产生

的、不可避免的事情,而纯粹是一种侥幸的偶然现象。这种天才人物

在 500年前也同样可能诞生,这样他就能使人类免去500年的迷误、

斗争和痛苦。

这种见解本质上是英国和法国的一切社会主义者以及包括魏特

林在内的第一批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见解。对所有这些人来说,社会主

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

己的力量征服世界;因为绝对真理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类的历

史发展的,所以,它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被发现,那纯粹是偶然的

事情。同时,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在每个学派的创始人那里又是各

不相同的;而因为在每个学派的创始人那里,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

的独特形式又是由他们的主观知性、他们的生活条件、他们的知识水

平和思维训练水平所决定的,所以,解决各种绝对真理的这种冲突的

办法就只能是它们互相磨损。由此只能得出一种折衷的不伦不类的社

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实际上直到今天还统治着法国和英国大多数社

会主义工人的头脑,它是由各学派创始人的比较温和的批判性言论、

经济学原理和关于未来社会的观念组成的色调极为复杂的混合物,这

种混合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辩论的激流中越是磨光其锋利的棱角,

就像溪流中圆圆的石子一样,这种混合物就越加容易构成。为了使社

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在此期间,同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并列和继它之后,近代德国哲

学产生了,并且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它的最大的功绩,就是恢复了

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

论者,他们中最博学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就已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

要的形式 ? 。而近代哲学虽然也有辩证法的卓越代表(例如笛卡儿和斯宾诺莎),但是特别由于英国的影响却日益陷入所谓形而上学的

思维方式;18世纪的法国人也几乎全都为这种思维方式所支配,至少在他们的专门哲学著作中是如此。可是,在本来意义的哲学之外,

他们同样也能够写出辩证法的杰作;我们只要提一下狄德罗的《拉摩

的侄子》255和卢梭的《论人间不平等的起源》就够了。——在这里,我们就简略地谈谈这两种思维方法的实质;我们以后还要更详细地谈

这个问题。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

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

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

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这种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

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最先明

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

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生成和消逝。但是,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

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

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认识这些细

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

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等方面来分别地加以研究。这首先是

自然科学和历史研究的任务;而这些研究部门,由于十分明显的原因,

在古典时代的希腊人那里只占有从属的地位,因为他们首先必须搜集

材料。精确的自然研究只是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 256的希腊人那里

才开始,而后来在中世纪由阿拉伯人继续发展下去;可是,真正的自

然科学只是从15世纪下半叶才开始,从这时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

的进展。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

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

是最近400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

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从运动

的状态,而是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

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状态,而是从死的状态去

考察。这种考察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

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

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

对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

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 ? 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

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东

西。正和负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原因和结果也同样是处于僵硬的相互

对立中。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为可信的,因

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然而,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

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

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

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并且可以肯定他说,某一动物存在还是不存在;但是,在进行较精确的研究时,我们就发现,这有时是极其麻烦的事情。这一点法学家们知道得很清楚,他们为了判定在子官内杀死胎儿是否算是谋杀,曾绞尽脑汁去寻找一条合理的界限,结果总是徒劳。同样,要确定死亡的那一时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生理学证明,死亡并不是突然的、一瞬间的事情,而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样,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都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在每一瞬间,它同化着外界供给的物质,并排泄出其他物质;在每一瞬间,它的机体中都有细胞在死亡,也有新的细胞在形成;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这个机体的物质便完全更新了,由其他物质的原子代替了,所以,每个有机体永远是它本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在进行较精确的考察时,我们也发现,某种对立的两极,例如正和负,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正如它们是彼此对立的一样,而且不管它们如何对立,它们总是互相渗透的;同样,原因和结果这两个概念,只有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适用;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的场合放到它同宇宙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概念就联结起

来,消失在关于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

所有这些过程和思维方法都是形而上学思维的框子所容纳不下的。相反,对辩证法来说,上述过程正好证明它的方法是正确的,因

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

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自

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而且我们必须说,现代自然科学为这种

检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

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运行的。可是,由于学会辩

证地思维的自然研究家到现在还屈指可数,所以,现在理论自然科学

中普遍存在的并使教师和学生、作者和读者同样感到绝望的那种无限

混乱的状态,完全可以从已经达到的成果和传统的思维方式之间的这

个冲突中得到说明。

因此,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

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

到。近代德国哲学一开始就是以这种精神进行活动的。康德一开始他

的学术生涯,就把牛顿的稳定的和经过有名的第一推动后永恒不变的

太阳系变成了历史的过程,即太阳和一切行星由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

过程。同时,他已经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太阳系的产生也预示着它将

来的不可避免的灭亡。过了半个世纪,他的观点由拉普拉斯从数学上

作出了证明;又过了半个世纪,分光镜证明了,在宇宙空间存在着凝

聚程度不同的炽热的气团。 257

这种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完成了,在这个体系中,黑

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 。从这个观点

看来,人类的历史已经不再是乱七八糟的、统统应当被这时已经成熟了的哲学理性的法庭所唾弃并最好尽快被人遗忘的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而是人类本身的发展过程,而思维的任务现在就是要透过一切迷乱现象探索这一过程的逐步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

黑格尔没有解决这个任务,这在这里没有多大关系。他的划时代

的功绩是提出了这个任务。这不是任何个人所能解决的任务。虽然黑格尔和圣西门一样是当时最博学的人物,但是他毕竟受到了限制,首先是他自己的必然有限的知识的限制,其次是他那个时代的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同样有限的知识和见解的限制。但是,除此以外还有第三种限制。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就是说,在他看来,他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的事物和过程的或多或少抽象的反映,相反,在他看来,事物及其发展只是在世界出现以前已经在某个地方存在着的“观念”的实现了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所以,不论黑格尔如何正确地和天才地把握了一些个别的联系,但由于上述原因,就是在细节上也有许多东西不能不是牵强的、造作的、虚构的,一句话,被歪曲的。黑格尔的体系作为体系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流产,但也是这类流产中的最后一次。就是说,它还包含着一个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它以历史的观点作为基本前提,即把人类的历史看作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按其本性来说在认

识上是不能由于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结束的;但是另一方面,它又

硬说它自己就是这种绝对真理的全部内容。关于自然和历史的无所不

包的、最终完成的认识体系,是同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但

是,这样说决不排除,相反倒包含下面一点,即对整个外部世界的有

系统的认识是可以一代一代地取得巨大进展的。

一旦了解到以往的德国唯心主义是完全荒谬的,那就必然导致唯物主义,但是要注意,并不是导致 18世纪的纯粹形而上学的、完全

机械的唯物主义。同那种以天真的革命精神简单地抛弃以往的全部历

史的做法相反,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

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无论在18世纪的法国人那里,

还是在黑格尔那里,占统治地位的自然观都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沿着

狭小的圆圈循环运动的、永远不变的整体,牛顿所说的永恒的天体和

林耐所说的不变的有机物种也包含在其中。同这种自然观相反,现代

唯物主义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新近的进步,从这些进步看来,自然界同

样也有自己的时间上的历史,天体和在适宜条件下生存在天体上的有

机物种一样是有生有灭的;至于循环,即使能够存在,其规模也要大

得无比。在这两种情况下,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而且不

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

要求,要它们弄清它们自己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

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

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一形式逻

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怔科学中去了。

但是,自然观的这种变革只能随着研究工作提供相应的实证的认

识材料而实现,而在这期间一些在历史观上引起决定性转变的历史事

实却老早就发生了。 1831年在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在1838—1842年,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即英国的宪章派运动258,达到了高潮。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一方面随着大工业

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资产阶级新近取得的政治统治的发展,在欧洲

最先进的国家的历史中升到了重要地位。事实日益令人信服地证明,

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关于自由竞争必将带来

普遍和谐和人民的普遍福利的学说完全是撤谎。 ? 所有这些事实都再也不能置之不理了,同样,作为这些事实的理论表现(虽然是极不

完备的表现)的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也不能再置之不理了。但是,

旧的、还没有被排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

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

它那里只是被当作“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一下。

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

现: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59;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

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

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

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

说明。这样一来,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

去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

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

已经找到了。

可是,以往的社会主义同这种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不相容的,正如法国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同辩证法和近代自然科学不相容一样。以往的

社会主义固然批判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它不

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制服不了这个生产方式;它只能简单

地把它当作坏东西抛弃掉。但是,问题在于:一方面应当说明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和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的必然性,从而说明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这部著作通过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系统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权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同时,人权原则又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旗帜。资产阶级的人权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所有权(财产权)、自由、平等、安全等,其核心是资本即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所有权、财产权、雇佣劳动制度。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 摘要:《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 一、概论 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对于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即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产物,证明了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那么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就可得知这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和积累起的价值量。同时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直接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读后感完整版

反杜林论读后感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反杜林论》 摘要:《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 一、概论 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对于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即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产物,证明了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那么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就可得知这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和积累起的价值量。同时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直接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写于1876-1878年间,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出版。我现在读到的中文版(包括三版序言和注释)共380页,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德文本翻译出的。虽然全书篇幅很长,但读之并没有想象中乏味,相反,作为论战著作,恩格斯的语调活跃,思维敏捷,使读者的精神也跟着恩格斯的论述而振奋。 对于恩格斯和当时的德国社会来说,这部巨著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揭露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以杜林为首的充满机会主义的错误理论,从而维护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并教育和挽救那些受错误思想蒙蔽的同志。就像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开篇第一句,“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激动’的成果,恰恰相反”“另一方面,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近来夜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体系,+雨后春笋股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恩格斯深感有必要进行严谨的论述以驳倒杜林的错误理论,否则贻害无穷。 在整个《反杜林论》三部分的阅读中,我个人对第二编“政治经济学”有着更多的兴趣,接下来的内容也是就政治经济学篇而言的。 杜林学说的经济相关部分充斥着庸俗经济学观点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现在被概括为“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如果一旦这种观点大行其道,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产生巨大冲击。恩格斯在这一编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驳斥,同时立起了自己的剩余价值学说。 在这编的开始,恩格斯就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给政治经济学下了科学的定义:“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恩格斯认为,杜林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说成是“一切经济的最一般的自然规律”,企图在经济学领域中确立所谓“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然而所谓的“终极真理”是忽视了社会客观历史性的存在。恩格斯用这样一句精彩的话驳斥了杜林:“暴力仅仅保护剥削,但是并不引起剥削;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才是受剥削的基础,这种关系是通过纯经济的途径而绝不是通过暴力的途径产生的。”接下来,在暴力论部分中,恩格斯指明了杜林认为政治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经济是“第二等”,政治上的暴力是人们“达到自己目的的出发点”,而不是达到经济目的的手段。恩格斯在这里有力地批判了杜林关于政治决定经济的谬论,阐述经济是基础,政治暴力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原理,并且批判了关于暴力产生私有财产的谬论,论述私有制产生的经济根源:“在私有财产形成的任何地方,这都是由于改变了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为了提高生产和促进交流——因而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产生的。在这里,暴力根本没有起任何作用。”到了本编个人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资本和剩余价值”,恩格斯彻彻底底地驳斥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理论的歪曲,揭露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学说的剽窃和歪曲,同时阐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和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观念和杜林的资本观念的根本区别。杜林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而恩格斯在这个部分进行了精彩的批判: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的理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阐述 姓名:郑谊贞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号:2010010097 《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继《资本论》之后产生的最重要的科学著作。它第一次系统、全面的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每一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一、《反杜林论》的基本内容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 1、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第二,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2、驳斥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全面地论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 .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1877年1月~1878年7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前进报》上。1878年7月在莱比锡出了单行本第一版,书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 反社林论 马克思支持和赞助了恩格斯批判杜林的斗争。他不仅听恩格斯念过《反杜林论》的全稿,还亲自为该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编中《〈批判史〉论述》一章。 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该书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该书还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其唯心主义暴力论。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 《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德国党面前,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恩格斯系统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用德文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题陆续发表于1877年1月3日~1878年7月7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及其副刊上。中译文约24万字,全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0卷,其中第2编《政治经济学》的第2部分"暴力论"、第3部分"暴力论(续)"、第4部分"暴力论(续完)"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 反社林论 德国在1871年实现统一后,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阶级斗争日益加剧。这时,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也从法国转移到德国。德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同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在积极支持俾斯麦政府用暴力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同时,宣扬各种庸俗的经济学理论和折衷主义,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在这种严酷的斗争形势下,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然接近社会主义,却反对阶级斗争,主张调和阶级矛盾。他们构造种种"体系",冒充最新的科学来同马克思主义对抗。当时柏林大学的讲师E.杜林(1833~1921),就是这些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1875年前后,他以社会主义"改革家"的面貌出现,著书立说,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完全的"变革",露骨地攻击马克思主义。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学说,使德国工人运动健康地发展,恩格斯撰写了《反杜林论》,全面、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其中暴力论是杜林反动的唯心史观和庸俗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基础。该文系统地批判了杜林的观点,

对《反杜林论》的文本解读

对《反杜林论》的文本解读 摘要:《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同杜林的论战中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部著作。是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斗争的产物。其中对“杜林先生许下什么诺言”进行批判,借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哲学、道德与法、辩证法、政治经济学、价值论、社会主义等等内容。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思想斗争产物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同杜林的论战中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部著作。在1987年的出版序言中,恩格斯叙述了本书的写作缘由:“这部著作不是‘内心激动’的意气之争”(p45),而是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斗争的产物。 一、基本背景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同杜林的论战中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部著作。在1987年的出版序言中,恩格斯叙述了本书的写作缘由:“这部著作不是‘内心激动’的意气之争”(p45),而是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斗争的产物。 “柏林大学的杜林1867年曾公开攻击过马克思,1875年他宣布改信社会主义,突然以‘改革家’的面貌出现,提出一套所谓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社会的实践计划,企图在科学中实行全面改革,向马克思主义猖狂进攻。”【《解说(哲学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P1(下文简称《解说》)】 “我在德国的友人,再三向我请求,要求我在当时的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人民国家报》上批判地阐明这一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他们比我能更好地判断德国的情况,所以我理应听从他们的意见”(p45) 这里的“德国的友人”是指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李卜克内西,他认为,杜林的思想对德国党内的部分党员影响很大,为了不致在1875年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造成分裂和混乱局面,批判杜林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赞同李卜克内西的观点,而且应要求展开了本书的写作。 二、“引论” 1、“概论” 首先,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学说“是对于统治现代社会中的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即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和统治于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的考察结果。”其理论形式,“起初表现为十八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p56) 其次,恩格斯剖析了法国启蒙学说中的“理性”原则的实质和局限性。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一)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 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的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 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 5、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关于矛盾统一规律。矛盾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恩格斯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是从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根本质变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变化。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则是“扬弃”,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否定当中也包含着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这些论述,大大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二)驳斥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全面地论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恩格斯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中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透彻的批判,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 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对经济和政治暴力关系的歪曲,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1)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 (2)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3)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 (4)必须全面分析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对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应作全面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看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暴力违背经济规律时,当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是当暴力适应经济规律时,对社会发展就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大小,而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关于简单劳动是计量价值的标准。恩格斯指出,劳动决定价值,但劳动还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它只能是价值的尺度。 关于剩余价值学说。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学说。他指出,货币与资本是有本质区别的,货币作为资本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不同的。货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但货币作为资本时,它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据此,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三)揭露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从生产、分配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批判了杜林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1、消灭旧的分工,消灭城乡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恩格斯阐述了消灭旧式分工和城乡分离的必要性。恩格斯指出,消灭旧的分工和城乡对立的物质条件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只有在改变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大工业才能合理地分布。 2、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商品生产 杜林认为,资本主义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灭。他把生产和分配看成是毫无联系的,认为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而是由纯粹意志行为决定的。 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当“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家庭观和教育观 恩格斯在本编第五章中,着重批判了杜林在国家、宗教、家庭、教育、婚姻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杜林认为,“个人主义”将构成未来国家的基础。在未来的国家中仍有旧的分工,而且有军队、警察、宪兵和律师等,即普鲁士国家仍然存在着。这就完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范畴和历史范畴。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杜林把国家永恒化,只能是为资产阶级国家辩护。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资产阶级家庭观,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杜林认为,未来社会的家庭不仅是儿童教养单位,而且是继承的单位。他企图把资产阶级的家庭搬进未来社会,并宣扬资产阶级家庭是永远不可改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的性质和职能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它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阐述和发展

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阐述和发展 内容摘要:在《反杜林论》哲学编中,通过对杜林反动哲学观点的分析和批判,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本文试图从唯物辩证法方面,说明恩格斯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杰出贡献。 恩格斯的光辉著作《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反对杜林主义斗争的产物,也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总结。在《反杜林论》哲学编中,通过对杜林反动哲学观点的分析和批判,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本文试图从唯物辩证法方面,说明恩格斯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杰出贡献。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和任务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共同创立的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唯物辩证法,作为崭新的哲学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作了最明确的规定。他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39页。以下凡此书的引文只注页码) 乍一看来,恩格斯这个规定是为了回答杜林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歪曲和攻击。然而,恩格斯的经典定义,实际上是对人类认识史、哲学史的科学总结。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一方面从辩证法本身的发展过程来考察,指出辩证法经历了原始的素朴的希腊哲学、德国

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种基本形态。他着重说明,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以黑格尔为集大成者的辩证法的伟大成果和局限性。恩格斯深刻地揭露了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体系与辩证法之间的矛盾,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对历史还是对自然的理解,“现代唯物主义都是本质上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第23页)。 另一方面,从辩证法与它的对立物—形而上学的关系来考察.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思维方法或思维方式。只有辩证法才是“最高的思维形式”(第17页);而形而上学的思维形式只有在日常活动的范围内、在常识的范围内才有它存在的理由。恩格斯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人不可解决的矛盾”(第19页)。根据人类认识史、哲学史,科学史的事实,恩格斯还着重说明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由于什么原因代替了古代的素朴的辩证法而曾经占居统治地位,它又怎样从“最近四百年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变成了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桎枯。 自然科学已经达到的成果与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使科学界出现了“无限混乱的状态”。自然科学的发展敲响了形而上学统治的丧钟。这就是辩证法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定要代替形而上学的历史必然性。当然,这种必然性的实现,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曲折

重温恩格斯〈反杜林论〉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由于思索当前社会现象而产生的异化问题,进而提出了道德构建。对这部分内容的思考,自己深感知识储备不足,在翻找资料中看到在学校使用过的有些发黄的书。《反杜林论》我不由自己的查找了在我记忆中的有关道德部分的论述。希望对自己的思索有所帮助。 〈反杜林论〉是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同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进行论战的一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列宁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反杜林论〉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的工人必读的书籍。它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正是这样,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上有重要地位。 杜林的假社会主义是从平等,正义等永恒的道德原则出发的,而他又以真理的永恒性论证道德的永恒性。“企图从永恒真理的存在得出结论:在人类历史的领域内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的道德,永恒正义等”为驳斥杜林的假社会主义,恩格斯在“道德和法,永恒真理”这一章节,批判杜林“根本不变”的永恒真理和永恒道德的谬论,阐述了真理发展的辩证法和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 一,真理发展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

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却是主观的。 1,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思维的至上性是指:思维能力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绝对性。恩格斯说:“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按它的本性,可能和历史使命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和有限的。”我认为这段文字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或真正的理解道德的三个性质。 从认识能力来看,世代延续的人类的总体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思维是至上的;但就每个人来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思维是非至上的。 从认识产物来看,世代延续的人类认识的产物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至上的:至于每个人的认识的产物,却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非至上的。人类的思维与个人的思维不能断然分开,人类的思维通过个人的思维表现出来,绝对的认识迂于相对的认识之中。因而,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矛盾实际上就是认识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矛盾。恩格斯说:至于第一个人的思维所达到的认识的至上意义.....它是根本谈不上的,而且根据目前的一切经验,这些认识包含的需要改善的因素,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因素多得多"这句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 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1877年1月~1878年7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前进报》上。1878年7月在莱比锡出了单行本第一版,书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 反社林论 马克思支持和赞助了恩格斯批判杜林的斗争。他不仅听恩格斯念过《反杜林论》的全稿,还亲自为该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编中《〈批判史〉论述》一章。 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该书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该书还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其唯心主义暴力论。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 《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德国党面前,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恩格斯系统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用德文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题陆续发表于1877年1月3日~1878年7月7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及其副刊上。中译文约24万字,全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0卷,其中第2编《政治经济学》的第2部分"暴力论"、第3部分"暴力论(续)"、第4部分"暴力论(续完)"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反杜林论》 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冲动”的结果。恰恰相反。 三年前,当杜林先生作为社会主义的行家兼改革家突然向当代挑战的时候234,我在德国的友人再三向我请求,要我在当时的社会民 主党中央机关报《人民国家报》127上批判性地阐明这一新的社会主 义理论。他们认为,为了不在如此年轻的、不久才最终统一起来的党 内造成派别分裂和混乱局面的新的可能,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他们 比我能更好地判断德国的情况,所以我理应相信他们。此外,还可以 看到,这个新改宗者受到了一部分社会主义出版物的热忱欢迎,诚然, 这种热忱只是对杜林先生的善良愿望所作的表示,但同时也使人看出 这一部分党的出版物的善良愿望:它们正是估计到杜林的善良愿望, 才不加考虑地接受了杜林的学说。还有些人已经打算以通俗的形式在 工人中散布这种学说。最后,杜林先生及其小宗派采用各种大吹大擂 和阴谋的手法,迫使《人民国家报》对这种如此野心勃勃的新学说明 确表态。 虽然如此,我还是在过了一年才下决心放下其他工作,着手来啃这一个酸果。这是一只一上口就不得不把它啃完的果子;它不仅很酸, 而且很大。这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 果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必须联系这个体系来研究这一理论,同时研 究这一体系本身:必须跟着杜林先生进入一个广阔的领域,在这个领 域中,他谈到了所有可能涉及的东西,而且还不止这些东西。这样就 产生了一系列的论文,它们从 1877年初开始陆续发表在《人民国家 报》的续刊——莱比锡的《前进报》上,现汇集成书。

由此可见,对象本身的性质,迫使批判不得不详尽,这样的详尽是同这一对象的学术内容即同杜林著作的学术内容极不相称的。但 是,批判之所以这样详尽,还有另外两种情况可作为理由。一方面, 这样做使我在这本书所涉及到的很不相同的领域中,有可能正面阐发 我对这些在现时具有较为普遍的科学意义或实践意义的争论问题的 见解。这在每一章里都可以看到,而且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以另一个 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可是希望读者也不要忽略我所 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我现在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我在 这方面的工作不是完全没有成效的。 另一方面,“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近来,天体演化学、一般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的体系 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德国。最不起眼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动辄就 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正如在现代国家里假定每一个公民对于 他所要表决的一切问题都具有判断能力一样,正如在经济学中假定每 一个消费者对于他要买来供日用的所有商品都是真正的内行一样,— —现今在科学上据说也要作这样的假定。所谓科学自由,就是人们可 以撰写他们所没有学过的一切,而且这被冒充为唯一的严格科学的方 法。杜林先生正是这种放肆的伪科学的最典型的代表之一,这种伪科 学现在在德国到处流行,并把一切淹没在它的高超的胡说的喧嚷声 中。诗歌、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中有这种高超的胡说; 讲台和论坛上有这种高超的胡说;到处都有这种高超的胡说;这种高 超的胡说妄想出人头地并成为深刻思想,以别于其他民族的单纯平庸 的胡说;这种高超的胡说是德国智力工业最具特色和最大量的产品, 它们价廉质劣,完全和德国其他的制品一样,只可惜它们没有和这些

反杜林论读后感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 “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根源。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强调,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研究道德现象,只能遵循辩证唯物史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 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权利决定着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所以人们是否具有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在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既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在于实际的社会权利,包括既得权利以及权利实现的形式。 三、关于《反杜林论》中批驳杜林的先验主义 杜林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使用数学方法的先验论,将社会现象公式化,他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为最简单的元素,再把同样简单的公理应用于这些元素,然后得出结论。他认为对待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也像对待数学问题一样,应当以个别的简单的基本形式、公理来解决。杜林的“最简单的要素”就是两个抽象的“人”。按照他的说法,“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出肯定的要求”。这样,就有了道德的正义和法律的正义。恩格斯则尖锐地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验主义研究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研究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这样研究的结果,导致不是概念和对象相适应,而是对象去适应概念。而杜林所谓的“公理”不过是幼稚的、肤浅的主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而是要首先尊重社会,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 恩格斯这部《反杜林论》真不愧是一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巨著,通过研读使我明白了世界上绝没有抽象的、孤立的公正,更谈不上建立在阶级社会中的绝对人权,要想判断公正平等,就一定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权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著作《反杜林论》《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同杜林的论战中,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部伟大著作。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彻底批判了机会主义者杜林的反动思想体系,而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和列宁对《反杜林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马克思指出,这部著作“不仅普通工,而且真正有科学知识的人,都能够从恩格斯的正面阐述中汲取许多东西”。列宁认为这部著作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十分有益的书,并且指出它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反杜林论》写作的时代背景:《反杜林论》写于1876-1878年间,先以论文的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出版。这部著作绝不是恩格斯“内心激动”的成果或“纯学术争论”,而是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产物,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产物。恩格斯在初版序言中,对这本书的写作原因做了扼要的说明。 19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点,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欧美各国工人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在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党,各国党积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积聚革命力量,准备未来的战斗。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中心,已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 德国在1871年统一后,资产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剥削的加深,无产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蓬勃高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工人政党实现统一,对统治阶级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德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同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一方面又大肆宣扬各种浅薄庸俗的折衷主义,企图瓦解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这时,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接近社会主义,又调和阶级矛盾,反对革命斗争;既想从理论上概括飞速发展的各门学科,又坚持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反对马克思主义。他们冒充科学权威,妄想出人头地。杜林就是这种假科学在工人运动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柏林大学讲师杜林(1833-1921),从1867年起就开始攻击马克思主义。1875年前后,他以社会主义“改革家”的面貌出现,著书立说,扬言要再科学中实行一次完全的“改革”,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更加猖狂的进攻。 他的反动思想直接危害着当时德国工人党的健康发展。一部分人开始赞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