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阐述

姓名:郑谊贞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号:2010010097 《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继《资本论》之后产生的最重要的科学著作。它第一次系统、全面的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每一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一、《反杜林论》的基本内容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

1、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第二,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2、驳斥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全面地论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恩格斯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中对杜林把先验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表现进行了透彻的批判,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对经济和政治暴力关系的歪曲,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恩格斯认为,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必须全面分析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二,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第六、七、八、九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具体论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关于简单劳动是计量价值的标准和关于剩余价值学说等理论。据此,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3、揭露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首先,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商品生产。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谬论,指出每个社会成员都领取他的全部劳动价值,这正是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翻版。恩格斯还论述了价值和货币的基本概念。他指出,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不是商品就无所谓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他商品来表现的。货币成为商品的价值尺度。

其次,恩格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家庭观和教育观。恩格斯在本编第五章中,着重批判了杜林在国家、宗教、家庭、教育、婚姻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范畴和历史范畴。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杜林把国家永恒化,只能是为资产阶级国家辩护。

二、《反杜林论》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恩格斯在写作《反杜林论》时,并没想创造一个新的体系与杜林相抗衡,但是由于论敌本身的特点,使他不得不涉及非常广泛的理论领域。这样,“消极的

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成对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①,从而建构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并使新唯物主义进一步完善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本质规定性

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时,恩格斯将其放置在人类认识史中,通过与旧哲学的比较说明它的本质属性,将其称之为“现代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辩证的。一方面,恩格斯从哲学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就哲学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它根本否定了一切旧哲学。另一方面,恩格斯还从哲学研究对象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明确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于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旧哲学区别开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中,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历史观以及思维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

恩格斯认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原则,而应当是客观世界,原则只是研究的最终结论,它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之外,而是从它们之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②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当时自然科学中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阐述了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第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前提。“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③“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第二,恩格斯针对杜林把物质同运动割裂开来,把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割裂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卷,第347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卷,第374页。

开来以及时空有限的主张,深刻的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和时空观。他指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①,物质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表现出它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和物质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

3、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着重阐述了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而对唯物史观的阐述则侧重于补充和丰富。

首先,阐述唯物史观的产生极其基本观点。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唯物史观这一伟大发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基本观点可以这样作简要阐述:“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成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②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人类社会历史观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其次,针对杜林的暴力论,科学的论证了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杜林根本颠倒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把政治奴役看作是目的,而经济利益只是手段。恩格斯彻底批判了杜林的这种观点,指出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被经济所决定的。经济利益是每个阶级拼死搏斗的目的,而政治只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手段,暴力也仅仅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手段,是必须以经济为前提和基础的。恩格斯在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分析了政治所具有的一定的独立性和对经济的能动反作用。但是,归根到底,政治的一定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是来源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的。

4、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观

恩格斯首先揭示了辩证思维方式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对立。先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考察,总结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就是将事物及其在思维中的反映及概念,看成是孤立的、固定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然而,随着自然科学从经验科学进到理论科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卷,第399页。

学,在方法上从分析为主进到综合为主,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已经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障碍和桎梏。自然科学的发展已充分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辩证思维的规律和方法,才能破除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不断获得发展和进步。

其次,恩格斯阐明了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杠杆。恩格斯指出,所谓人的思维,并非指个别人的思维,而是指整个人类的思维。人的思维、认识既是至上的无限的,同时又是非至上的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实现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解决。人类就是在不断解决这个矛盾的前进运动中无限地接近绝对真理,接近对客观世界的全面的绝对的认识。

再次,恩格斯批判杜林把真理和谬误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论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恩格斯认为,谬误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受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多方面的限制,人的认识成果“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东西,无例外的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东西多得多”。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具有绝对性,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之间有严格的原则界限和本质区别。但是,超出了这一限定条件,它们的对立便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同一的。恩格斯还以著名的波义耳定理为例,深刻的说明,任何科学真理都是具体的。

三、《反杜林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论证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恩格斯曾给政治经济学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①是“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②。这一定义,不仅揭示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而且还区分了广义的和狭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各种社会的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恩格斯认为,为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卷,第489页。

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方法,把对象和方法相结合。恩格斯认为,政治经济学必须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而后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合于一切生产和交换的、最普遍的规律。

2、科学的阐述了生产、交换和分配之间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指出,分配是由生产和一定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所支配和决定的,“分配就其决定性的特点而言,总是某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以及这个社会的历史前提的必然结果,只要我们知道了这些关系和前提,我们就可以确实地推断这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分配方式。”①当然,分配方式也会对生产和交换起到能动的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3、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

恩格斯针对杜林把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的荒谬观点,重申了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思想。他认为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来表现自己的,商品的价格就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决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同时他还驳斥了杜林的种种混乱不清的价值观点,如杜林所讲的生产费用决定价值、工资决定价值等。杜林的这些错误观点,掩盖了资本家剥削个人剩余价值的客观事实。

在阐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恩格斯还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虽然最初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但并不能由此得出资本是从货币中产生出来的结论。货币作为资本流通形式和作为商品一般等价物的流通形式是不同的,二者在目的和性质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剩余价值的产生虽已货币流通为条件,但流通本身并不能产生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环节是货币所有者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力劳动力商品,并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这样就产生了剩余价值。

四、《反杜林论》全面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队社会主义和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在深入揭露和批判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的同时,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1、科学评价科学社会主义

针对杜林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否定和攻击,恩格斯科学地评价了空想社

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恩格斯揭示了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他指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已经开始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经开展,但又很不充分、很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和种种弊端,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思想。但是,它们存在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理论上的错误,对此恩格斯做了深入分析。他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者之所以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正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还很不发达的时代,它们只能是这样。它们不得不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的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在旧社会本身中还没有普遍地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只能求助于理性来构想自己的新建筑的基本特征,因为他们还不能求助于同时代的历史。”①

2、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在唯物史观看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别人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剧增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②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依据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makes追忆政治经济学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中的基本矛盾,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和必然性。

恩格斯在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的过程之后,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③。资本主义这一内在矛盾,一方面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另一方面集中表现为个别广场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其内在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恩格斯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又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特征提出了自己看法。他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所建立的社会生产关系将具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卷,第616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卷,第618页。

有以下的特征:第一,国家以社会名义占有生产资料。第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将被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第三,当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后,就消灭了商品生产,这将彻底消灭商品对生产者的统治。第四,劳动产品的分配原则将是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以维持和扩大再生产,而生活资料则归个人直接占有。第五,旧的社会分工将被消灭,生产劳动将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才能的机会,生产劳动将不再是奴役人,而是解放人的手段,由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总之,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第一次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真正主人。“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①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北京1995年版第3卷

[2] 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北京2001年7月

[3] 吴仁平,赖亦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解读》华龄出版社北京2006年9月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这部著作通过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系统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权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同时,人权原则又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旗帜。资产阶级的人权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所有权(财产权)、自由、平等、安全等,其核心是资本即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所有权、财产权、雇佣劳动制度。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反杜林之我见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这部著作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对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人权观念产生的根源、资产阶级性质以及其曾产生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 摘要:《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 一、概论 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对于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即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产物,证明了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那么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就可得知这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和积累起的价值量。同时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直接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读后感完整版

反杜林论读后感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反杜林论》 摘要:《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 一、概论 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对于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即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产物,证明了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那么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就可得知这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和积累起的价值量。同时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直接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发表时间:2016-10-26T14:16:18.21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姜其沅[导读]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山东 261400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书中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批判、修正和扬弃,倡导建立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此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等理论相继提出。在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问题上,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本身为核心价值的生态中心主义,后者则是以人类自身利益为核心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主要流派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就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时,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 因此,尽管他们没有专门和系统地阐述过生态观,但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当他们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就包含着关于生态问题的大量论述,即有丰富的生态思想。[2]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或“生态问题”这些概念范畴,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核心命题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论证,反映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赋予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研究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伟大命题,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且较为系统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思想。其中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研究层面。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疑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论证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客观真实存在,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本真关系和人应当以“实践精神”反作用于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属性是人类的首要属性,人类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来维系生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进行自己的对象性的活动, 他“本来就是自然界”,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人对自然是一种被动的、原始性的服从关系, 而是人类可以基于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界进行反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自然界的自由态度,这意味在我们“参与”自然的同时,可以成为自然的占有者和改造者。但这种占有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占有和改造。因为人类始终要“寓于”自然之中,总是以实践的方式与所交往的自然界相亲熟。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自然界是“感性的外部世界”,给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人类一旦离开这一“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那么一切的物质生产活动便无从进行,人类的生命便也终止了,人类的文明便无法延续。作为“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的自然,主要表现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自然场所,或者说劳动要素。但这种自然,是统一人的活动、人的劳动改造的自然,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的自然, 不仅仅作为劳动过程中的几个分开并列的单独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之中。“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 二、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劳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4]人类通过实践劳动不断改变、利用甚至是支配自然界,使原本的自然界深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也完善了自身。人与自然二者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得到强化,生产出代表更高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促使自然界的加速变化。在贪婪的欲望和短期利润驱动下的,人类对自然界开始了单方面的征服,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利益,无限度向自然界一位索取。这种不顾人的持续健康、环境的持续清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扭曲,扰乱了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 特别是从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对自然界的破坏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异化劳动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表现出反自然、反人类的一面。劳动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异化,改造自然的劳动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是危害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过程。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开始征服自然,而这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征服,最终必然导致被自然所征服,由征服者变成被征服者。面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对立统一,人们逐步意识到必须能动地回归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关系中去。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人类改造自然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建立在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之上。而实践活动愈是深入,认识规律的难度也就愈大。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向纵深发展。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416 [2] 李崇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人民版社2009年版:16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59-560

读反杜林论 时间与空间 感想

读《反杜林论》“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有感 摘要:本文对反杜林论第五章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做了分析,分别对杜林错误的观点和恩格斯正确的观点做了理解,由此比较两种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时间与空间看法上的不同,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了辩证唯物主义。 关键字:反杜林论时间空间唯心主义 任何事物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编《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这一章中,彻底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时、空观,科学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一.杜林的错误时空观 为了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杜林唯心主义的时空观的形成过程,以便能够更加坚决彻底地否定其谬误,恩格斯首先带我们回顾了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杜林的世界模式论可以概括为一下几点:(1)存在具有无限性;(2)这种无限性是不能有矛盾的,即“没有矛盾地加以思考的无限性”。(3)这种没有矛盾的无限性,“最明显的形式,是数在数列中的无限积累”。杜林的意思是,诸如1,2,3,…,的序列,就是可以无限计算下去,是不包含矛盾的。(4)这种没有矛盾的无限性,只能有一个唯一的方向。杜林认为这种向前发展的方向可以保证没有矛盾,从而使数的积累得以无限进行下去。(5)如果承认这种无限性还有第二个方向,就会陷入可以计算完本来是不能被计算完的无限数列的矛盾。杜林认为,“这种向后倒退的无限性…,显然是荒唐的”,因此存在“无限性的本质就在于,它根本没有结尾和完结”。 因此杜林得出来两个结论:(1)世界上的因果链条应当在某个时候有个开端,因此终极原因是存在的;(2)“定数律”:杜林认为,世界的无限性也必须在时间上是有开端,在空间上有界限,而且充实在整个时间和空间内的具体物都是可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写于1876-1878年间,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出版。我现在读到的中文版(包括三版序言和注释)共380页,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德文本翻译出的。虽然全书篇幅很长,但读之并没有想象中乏味,相反,作为论战著作,恩格斯的语调活跃,思维敏捷,使读者的精神也跟着恩格斯的论述而振奋。 对于恩格斯和当时的德国社会来说,这部巨著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揭露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以杜林为首的充满机会主义的错误理论,从而维护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并教育和挽救那些受错误思想蒙蔽的同志。就像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开篇第一句,“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激动’的成果,恰恰相反”“另一方面,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近来夜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体系,+雨后春笋股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恩格斯深感有必要进行严谨的论述以驳倒杜林的错误理论,否则贻害无穷。 在整个《反杜林论》三部分的阅读中,我个人对第二编“政治经济学”有着更多的兴趣,接下来的内容也是就政治经济学篇而言的。 杜林学说的经济相关部分充斥着庸俗经济学观点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现在被概括为“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如果一旦这种观点大行其道,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产生巨大冲击。恩格斯在这一编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驳斥,同时立起了自己的剩余价值学说。 在这编的开始,恩格斯就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给政治经济学下了科学的定义:“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恩格斯认为,杜林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说成是“一切经济的最一般的自然规律”,企图在经济学领域中确立所谓“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然而所谓的“终极真理”是忽视了社会客观历史性的存在。恩格斯用这样一句精彩的话驳斥了杜林:“暴力仅仅保护剥削,但是并不引起剥削;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才是受剥削的基础,这种关系是通过纯经济的途径而绝不是通过暴力的途径产生的。”接下来,在暴力论部分中,恩格斯指明了杜林认为政治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经济是“第二等”,政治上的暴力是人们“达到自己目的的出发点”,而不是达到经济目的的手段。恩格斯在这里有力地批判了杜林关于政治决定经济的谬论,阐述经济是基础,政治暴力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原理,并且批判了关于暴力产生私有财产的谬论,论述私有制产生的经济根源:“在私有财产形成的任何地方,这都是由于改变了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为了提高生产和促进交流——因而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产生的。在这里,暴力根本没有起任何作用。”到了本编个人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资本和剩余价值”,恩格斯彻彻底底地驳斥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理论的歪曲,揭露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学说的剽窃和歪曲,同时阐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和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观念和杜林的资本观念的根本区别。杜林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而恩格斯在这个部分进行了精彩的批判: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的理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读后感

批判谬论,捍卫真知--《反杜林论》读后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恩格斯所著的《反杜林论》的精选章节,深切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总体上说,《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批判了杜林的反动思想体系,而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其为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部重要的教材。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错误的“杜林论”以假乱真的背景下完成的。杜林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大官僚家庭,70年代,他著书立说,反对马克思主义。他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作是纯粹思维的产物。这便是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必须批驳杜林。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反杜林论》。这一著作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错误思想,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等基本原理。其中,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包含五个部分: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说明明了其出版的历史。引论部分的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哲学部分中,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科学的说明了其历史性和积

反杜林论讲课教案设计

《反杜林论》教学教案 (2013级马哲专业) 张硕

《反杜林论》的三版序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反杜林论》的历史背景,了解写作的目的、经过和修改情况及原因,明白《反杜林论》的问世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 重点: 1、三版序言和作者介绍 2、杜林及其理论简介 3、本书的写作背景 4、本书的写作原因 5、本书的体系结构 6、理论贡献 7、重要意义 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简述《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重要地位。 参考书: 1、王传习,马振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三部名著研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2、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人民出版社,2010(第四版)。

《反杜林论》引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了解社会主义怎样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重点: 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的创立 3、杜林先生许下了那些诺言? 难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 学时安排:2学时 1.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 2.恩格斯是怎样论述形而上学的产生、特点和缺陷的? 参考书: 1、王传习,马振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三部名著研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2、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人民出版社,2010(第四版)。

《反杜林论》的三版序言主要内容一、三版序言和作者介绍 所谓的三版序言是指三种版本的序。 序言中主要叙述了《反杜林论》的历史背景,写作目的、经过和修改情况及原因。同时指出,这部著作是在马克思的支持和合作下完成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革命斗争实践产物。 本书作者和主要内容 恩格斯于1876.9—1878.6写作出版了《反杜林论》。它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3编,其中哲学编包括“引论”共13章。其内容是批判杜林的哲学,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二、杜林及其理论简介 欧根·杜林(1833-1921),柏林大学讲师,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就写文章“批判”《资本论》。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他著书立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大肆反对马克思主义。把自己打扮成社会主义理论家和实际改革家,著书立说,提出一套详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社会的完备的实践计划。 政治方面,表现为激进派,给人以革命者的假象。 理论方面,以专家自居,给人以社会主义理论权威的假象。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 .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1877年1月~1878年7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前进报》上。1878年7月在莱比锡出了单行本第一版,书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 反社林论 马克思支持和赞助了恩格斯批判杜林的斗争。他不仅听恩格斯念过《反杜林论》的全稿,还亲自为该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编中《〈批判史〉论述》一章。 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该书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该书还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其唯心主义暴力论。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 《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德国党面前,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恩格斯系统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用德文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题陆续发表于1877年1月3日~1878年7月7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及其副刊上。中译文约24万字,全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0卷,其中第2编《政治经济学》的第2部分"暴力论"、第3部分"暴力论(续)"、第4部分"暴力论(续完)"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 反社林论 德国在1871年实现统一后,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阶级斗争日益加剧。这时,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也从法国转移到德国。德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同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在积极支持俾斯麦政府用暴力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同时,宣扬各种庸俗的经济学理论和折衷主义,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在这种严酷的斗争形势下,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然接近社会主义,却反对阶级斗争,主张调和阶级矛盾。他们构造种种"体系",冒充最新的科学来同马克思主义对抗。当时柏林大学的讲师E.杜林(1833~1921),就是这些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1875年前后,他以社会主义"改革家"的面貌出现,著书立说,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完全的"变革",露骨地攻击马克思主义。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学说,使德国工人运动健康地发展,恩格斯撰写了《反杜林论》,全面、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其中暴力论是杜林反动的唯心史观和庸俗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基础。该文系统地批判了杜林的观点,

读法学论文心得

狗狗: 你好! 我是个言而无信的人,我答应帮你写作业,却没有兑现我的承诺,而我答应你的时候是那么的信誓旦旦,现在回想起,我就是个脑残加二百五。 是我小瞧了你们的作业,我本以为不就是码几个字了嘛,应该比数学公式定理好证明多了。当我正式接手时,我才发现你们的学问确实博大精深,我二了,我太自大了。我现在郑重向你道歉:对不起啊。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法学基本有了一点点浅薄的认识,原来你们的世界自有一番广阔的天地,我要向你们法律从业者致敬! 事情虽然都过去这么多天了,我的失信行为已然对你造成了伤害,但是为了让我良心稍微好受一些,我还是应该把我的一些阅读体会发送给你,再次祈求你的原谅,阿弥陀一个佛! 鸭子

外国的月亮未必圆 我是个法盲,常常知法犯法,要我写你们的作业,确实是把我难住了,不过干啥学啥呗,这些认识虽然肤浅,你就当时读个小说吧,吼吼。 通篇细读下来,我认为你们导师给你们这两篇文章是有深意的,他(她)在给你们指定学习论文方面,还是很讲究滴(不像我导师,从去年我来时就开始出差,至今未回,倒是便宜我了,一天都是耍) 两篇文章,一篇是陈光中的学术报告,一篇是卞建林的论文。这两位老师同处一校,而且学术观点争锋相对,我个人觉得他们之间的辩论代表的是证据学两派学者的碰撞。 卞老师是相对真实论者,认为应当重塑我国刑事诉讼中定罪判决的证明标准,主张采用英美法系。陈老师则是客观真实论者,坚持我国法定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排他性证明标准,不赞成采用英美的“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并指出“排除合理怀疑”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 我个人是比较反感崇洋媚外,学术上的崇洋媚外也一样。所以,我在未细细品读文章之前,我就已经站在了陈老师那边,在细细地把两篇文章都读了之后,我更加坚定地支持陈老师的观点。下面我说出我的理由。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一)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 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的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 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 5、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关于矛盾统一规律。矛盾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恩格斯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是从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根本质变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变化。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则是“扬弃”,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否定当中也包含着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这些论述,大大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二)驳斥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全面地论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恩格斯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中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透彻的批判,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 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对经济和政治暴力关系的歪曲,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1)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 (2)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3)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 (4)必须全面分析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对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应作全面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看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暴力违背经济规律时,当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是当暴力适应经济规律时,对社会发展就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大小,而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关于简单劳动是计量价值的标准。恩格斯指出,劳动决定价值,但劳动还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它只能是价值的尺度。 关于剩余价值学说。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学说。他指出,货币与资本是有本质区别的,货币作为资本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不同的。货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但货币作为资本时,它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据此,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三)揭露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从生产、分配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批判了杜林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1、消灭旧的分工,消灭城乡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恩格斯阐述了消灭旧式分工和城乡分离的必要性。恩格斯指出,消灭旧的分工和城乡对立的物质条件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只有在改变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大工业才能合理地分布。 2、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商品生产 杜林认为,资本主义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灭。他把生产和分配看成是毫无联系的,认为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而是由纯粹意志行为决定的。 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当“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家庭观和教育观 恩格斯在本编第五章中,着重批判了杜林在国家、宗教、家庭、教育、婚姻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杜林认为,“个人主义”将构成未来国家的基础。在未来的国家中仍有旧的分工,而且有军队、警察、宪兵和律师等,即普鲁士国家仍然存在着。这就完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范畴和历史范畴。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杜林把国家永恒化,只能是为资产阶级国家辩护。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资产阶级家庭观,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杜林认为,未来社会的家庭不仅是儿童教养单位,而且是继承的单位。他企图把资产阶级的家庭搬进未来社会,并宣扬资产阶级家庭是永远不可改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的性质和职能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它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和过程及对杜林及其著作的简介

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和过程及对杜林及其著作的简介 一、杜林其人 欧根?杜林(Eugen?Dtihring.1833—1912) 生于德国一个大官僚家庭。德国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1833年1月22日生于柏林。其父是普鲁上王朝的一个地方官吏。12岁丧父,家境破落,他先被监护人送到科梭麦尔孤儿院受教养.后到哈姆斯塔文科中学寄宿上学。1853—1856年到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1856一1859年为柏林高级法院的见习法官、见习律师。后因患眼病不能维持正常工作,到1861年退出法律界,同年以《论时间、空间、因果性兼微分逻辑》的论文获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随后的年月里,他与一位农名的女儿结婚生子,过着一个双目逐渐使命的学者生活,他的妻子为他安排生活和抄写文稿。 他是柏林大学讲师,1863年起任柏林大学编外讲师,1873年起任私立女子中学教员。从1872年开始就在自己的著作中猛烈抨击大学的教授们。杜林还尖锐地批评了大学的各种制度,因此遭到了反动教授们的迫害。1876年,根据大学教授们的倡议,他被剥夺了在女子中学任教的资格。在力学史第2版(1877年)和论妇女教育的小册子(1877年)中,杜林再次提出了自己的指责,言词更加激烈。1877年7月,根据哲学系的要求,他被剥夺了在大学执教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3卷,注释239)。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出版后.他就写文章进行“批判”。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他发表了一系列著作,散布庸俗经济学观点,煞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歪曲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伦理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社会主义。 由于他尖锐地批评德国大学的各种制度,因此被剥夺了在大学讲课的权利。他自己又发明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猛烈攻击马克思的《资本论》,将德国以前的哲学家们说得一无是处,攻击马克思是:“思想和文体不成样子,语言的下流习气……英国化的虚荣心……中国式的博学……哲学的和科学的落后。”评价空想社会主义者是“疯狂”,“应当被列入某种白痴的范畴”,“幼稚”等。 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招牌,并以“科学”的面貌出现。所以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1869年建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但在理论上还不成熟。1875年,它在同拉萨尔派实行合并时,由于无原则妥协,没有同拉萨尔的机会主义展开斗争,使杜林的理论得以泛滥。有名的机会主义者伯恩斯坦、莫斯特、恩斯等赞颂杜林是“科学领域内最热心、最果敢、最勤奋的首领”,称杜林的著作是“划时代的著作”。并采用各种手段,迫使党的《人民国家报》发表他们吹捧杜林的文章。这些人同杜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机会主义的宗派集团。更为危险的是,杜林对资本主义不痛不痒的“批评”和对共产主义的虚伪“称赞”,甚至骗取了党的左派领袖倍倍尔等人的支持和信任。党的刊物也转载杜林歪曲马克思学说的著作。这样,就给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造成了严重的混乱。杜林的理论思想直接危害着当时德国工人党的健康发展。 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的观点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因为当时德国工人阶级处于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前沿,如果让杜林的思想泛滥,

《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体会

《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心得体会历史在漫漫长河中流动,不断地侵蚀了广袤,大浪淘沙,曾经的三大文明古国皆已随风而逝,只有古老的中国依然屹立于,史书上记载的奇人异事,都是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认为,人们在漫漫长路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无限智慧和优秀文化。《跨文化交际课程》向我们介绍、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不同文化方面的中西差异,不断引领我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我喜欢在课程上思考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及文化现象。对这样的两种文化差异如何取舍,我们可以以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指针来参考:“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我喜欢中国的历史,更喜欢现在人们对文化的痴迷以及古代人们对文化细致入微的演绎。但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华文化注重解决人的心以及人与外界的各种关系,是蕴含着许多值得当代人汲取的智慧,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其他不同道路的文化。 我觉得,要先了解与借鉴一种文化,不仅仅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借鉴其在灵魂,这是我一直以来所认同的观点,我们可以先对不同于我们的事物进行了解,可以先从、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各个方面来按图索骥,按线索去寻找需要的东西。 第一,我想谈谈我学习文化的心得体会。

,老师向我们介绍时说,是人类社会的社会现象,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从自然现象、自然物和祖先的崇拜发展到神的崇拜;自部落、民族发展到世界。课上,老师介绍到,类型可分为原始、国家、民间、世界。其实,人类只有进入原始公社制度的一定阶段才开始出现,而它相信在现实世界以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 我仍然记得,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表述:“一切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 但对于“超人间的力量形式”,我们普遍识之的电视剧《西游记》主要讲了佛教的一些故事给了我们对于佛教的初步认识,让我们觉得世上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的神秘境界和力量。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主要教义的思想基本包含佛家思想。 我觉得佛家的思想还是非常高深莫测的,但却有时候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比如,课上讲过的苦谛,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是苦,受苦的原因是业惑,所以佛家摒弃七情六欲,灭去欲望,得以超凡脱俗。所以教规中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更有“不听歌舞、不睡高床、不着彩衣、不着财、过午不食”来获得六根清净。佛家通过法事功课、早晚课诵、供佛绕佛来剃度修行,內练自己的身心。因此,佛家过得很是轻松无虑:靠左行、忌中行,仪表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