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例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诊断及治疗

一例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诊断及治疗

一例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诊断及治疗
一例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诊断及治疗

一例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诊断及治疗

【摘要】真胃变位是真胃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形成机械性转移,是一种消化道阻塞的综合病症。本病是高产奶牛最常见的一种真胃疾病,目前也是对奶牛业发展损坏严重的疾病之一。主要发生于反刍类动物。根据变位的方向不同真胃变位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两种类型,其中85%的为左方变位,15%的为右方变位,左方变位病例采用手术疗法治愈率可达90%以上,而右方变位较少见,但治愈率较低。

【关键词】奶牛真胃左方变位手术治疗

一、病历介绍

2012年4月1日接库尔勒市尉犁县塔里木乡的一头黑白花奶牛,7岁,第5胎,主诉该奶牛3月2日产犊,3月9日左右开始出现瘤胃反复臌气,采食量下降,吃草不吃精料,喜欢喝水,倒磨次数减少,鼻镜干燥,精神沉郁,排稀粪而排粪量减少等现象。

二、临床检查及诊断

1.临床检查。体温38.7℃、呼吸66次/min,脉搏78次/min,病畜精神沉郁,轻度脱水,食欲减退,吃草不吃料,反刍减少,喜欢饮水,排粪量减少,稀干粪交替出现,触诊第13肋骨后缘可触知囊状物,较难触知瘤胃,从尾侧视诊可发现左侧倒数第12-13肋后缘突起,右侧真胃位置呈明显的凹陷,对左侧第8至第12肋之间进行叩诊时可听到明显的钢管音。

2.诊断。根据病史和左侧倒数第12-13肋后缘突起进行叩诊时可听到明显的钢管音,左侧最后肋骨后缘触到有弹性的囊状物,体温、呼吸,脉搏基本正常,反刍减少,病情时好时坏,持续时间短,排粪量减少,稀干粪交替出现,尿,呼出气和乳中带有酮味,逐渐消瘦等症状。直肠检查时由变位的真胃充气而体积增大,而可发现瘤胃与腹壁之间有明显的距离感。在试验室进行穿刺检查,穿刺液呈酸性反应(pH值为4)。根据上述可初步诊断为真胃左方变位。需要时剖腹探查后可确诊为真胃左方变位。

三、治疗

1.保定和麻醉。四柱栏内站立保定,麻醉时用0.25%盐酸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2.术前准备。手术前要给牛补液,强心,用胃导管排除瘤胃内多余的内容物。准备一些在手术过程中必要的器械和药物,器械和环境一定要用各种方法进行消毒。

一例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诊断及治疗

一例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诊断及治疗 【摘要】真胃变位是真胃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形成机械性转移,是一种消化道阻塞的综合病症。本病是高产奶牛最常见的一种真胃疾病,目前也是对奶牛业发展损坏严重的疾病之一。主要发生于反刍类动物。根据变位的方向不同真胃变位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两种类型,其中85%的为左方变位,15%的为右方变位,左方变位病例采用手术疗法治愈率可达90%以上,而右方变位较少见,但治愈率较低。 【关键词】奶牛真胃左方变位手术治疗 一、病历介绍 2012年4月1日接库尔勒市尉犁县塔里木乡的一头黑白花奶牛,7岁,第5胎,主诉该奶牛3月2日产犊,3月9日左右开始出现瘤胃反复臌气,采食量下降,吃草不吃精料,喜欢喝水,倒磨次数减少,鼻镜干燥,精神沉郁,排稀粪而排粪量减少等现象。 二、临床检查及诊断 1.临床检查。体温38.7℃、呼吸66次/min,脉搏78次/min,病畜精神沉郁,轻度脱水,食欲减退,吃草不吃料,反刍减少,喜欢饮水,排粪量减少,稀干粪交替出现,触诊第13肋骨后缘可触知囊状物,较难触知瘤胃,从尾侧视诊可发现左侧倒数第12-13肋后缘突起,右侧真胃位置呈明显的凹陷,对左侧第8至第12肋之间进行叩诊时可听到明显的钢管音。 2.诊断。根据病史和左侧倒数第12-13肋后缘突起进行叩诊时可听到明显的钢管音,左侧最后肋骨后缘触到有弹性的囊状物,体温、呼吸,脉搏基本正常,反刍减少,病情时好时坏,持续时间短,排粪量减少,稀干粪交替出现,尿,呼出气和乳中带有酮味,逐渐消瘦等症状。直肠检查时由变位的真胃充气而体积增大,而可发现瘤胃与腹壁之间有明显的距离感。在试验室进行穿刺检查,穿刺液呈酸性反应(pH值为4)。根据上述可初步诊断为真胃左方变位。需要时剖腹探查后可确诊为真胃左方变位。 三、治疗 1.保定和麻醉。四柱栏内站立保定,麻醉时用0.25%盐酸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2.术前准备。手术前要给牛补液,强心,用胃导管排除瘤胃内多余的内容物。准备一些在手术过程中必要的器械和药物,器械和环境一定要用各种方法进行消毒。

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胃瘫(gastroparesis)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癌根治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胃瘫一旦发生,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正常的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与机械性梗阻鉴别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针对胃排空动力学机制的改变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可能收到较好的疗效。胃瘫的临床重要性在于有时会被误诊为吻合口或输出袢的机械性梗阻而采取再手术治疗,因此,正确地诊断和治疗胃瘫,对避免盲目再手术,减轻病人痛苦具有重要意义。编辑本段1 临床特征: 病人多于术后数日内停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及顽固性呃逆等症状,一般疼痛不明显,食后吐出大量胃内容物,可含有或不含有胆汁,吐后症状暂时缓解,胃肠减压抽出大量液体,每日1000-3000ml。胃瘫发生时,小肠及结肠动力功能一般不受影响,故患者可正常肛门排气、排便,体检发现胃振水音。胃镜检查及胃肠道碘油造影可排除流出道机械性梗阻,核素标记液体胃排空试验提示胃排空延迟。发病率:国内报道0.47-3.6% ,国外报道5%-24% 。编辑本段2 发病机制: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包括容纳食物,调节胃内压,推进、搅拌、研磨食物等,其动力是由胃壁肌肉的收缩和括约肌的协调启闭完成。其功能除与进食等情况有关外,主要受神经及体液的调整。本病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原因有多种,如术中麻醉药物的直接抑制作用,精神紧张,吻合口水肿,输出袢痉挛、水肿,长期应用抑制胃肠道运动药物,水、电解质与营养失调,饮食改变或术后早期进食不当,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及变态反应,大网膜与吻合口周围团块状粘连,炎性肿块压迫等因素,术后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紊乱导致的空肠麻痹或痉挛为常见原因。 2.1 由于胃大部手术切除了远端胃、幽门,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紊乱,导致胃蠕动节律失常、胃动过速,产生逆行蠕动波,减弱了残胃的收缩, 丧失了对食糜的研磨功能。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的正常运动功能受到影响,空肠麻痹或痉挛使食糜传递阻力增加,干扰了残胃及小肠对内容物的清扫运动,致使胃排空失调。胃镜检查见胃内粘膜及吻合口水肿对胃排空也有影响,但胃镜可顺利通过证明吻合口水肿并非造成胃瘫的主要原因。 2.2 手术本身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近年研究表明迷走神经的损伤导致残胃运动减弱,影响术后胃张力的恢复,降低胃的储存和机械性消化食物的能力。 2.3 胃肠道激素分泌紊乱导致胃排空延迟亦是可能的原因。胃远端切除和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返流造成胃酸、胃肠道激素、消化酶分泌与粘膜损伤等变化干扰胃的正常功能,加重了吻合口和残胃粘膜炎症和水肿。Coimbra CR研究发现IL-1β在术后胃排空

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类型及治疗

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类型及防治 技术部赖利兄 一、前言: 乳房炎是奶牛泌乳期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奶牛乳房炎是一种世界性疾病,据统计,全世界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在48%,我国奶牛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较高,在50-70%。美国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在16-27%,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5亿美元以上。 二、奶牛临床型乳房炎主要的几种类型 1、坏疽性乳房炎 乳房出现紫斑,肿胀,发热现象,触摸乳房有痛感,乳上淋巴结肿胀,产奶量急剧下降,严重者停奶,乳汁内含浓汁或血液,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40℃以上,倒地不起,乳房肿胀、发热、呈不规则的现象。严重的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 防治: 5%葡萄糖溶液1000ml+头孢噻呋钠静注。每日2次。连用5-7天。 乳房的每个乳区内注入头孢噻呋钠20ml。每日2次,连用5-7天。肌注安乃近:一次4-5支,每日一次。连用5-7天。 10%葡萄糖溶液1000ml+V C 3支+地米2支静注。每日1次,连用5-7天。 2、急性性乳房炎 奶牛开始有乳房肿胀、发热、不规则现象,乳汁内含有絮片或凝块,触摸乳房有痛感,乳上淋巴结肿胀,产奶量急剧下降,病牛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体温升高39.5℃以上,倒地不起,乳房肿胀、发热。一般是嗜酸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 防治: 5%葡萄糖溶液1000ml+头孢噻呋钠静注。每日2次。连用5-7天。乳房的患病乳区内注入头孢噻呋钠20ml。每日2次,连用5-7天。公英散250g灌服,每日一次。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视痊愈情况,可再做一个疗程。 3、产后水肿性乳房炎 奶牛产后,乳房肿胀,乳头红肿,乳房发热,初乳出现脓汁或血乳,奶牛体温升高39.5℃以上,食欲不振。一般是乳房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 防治: 5%葡萄糖溶液1000ml+头孢噻呋钠静注。每日2次。连用5-7天。 鱼石紫涂擦乳房,每日1次。连用5-7天。 公英散250g灌服,每日一次。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视痊愈情况,可再做一个疗程。 八正散250g灌服,每日一次。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 4、慢性乳房炎 奶牛乳房内有肿块,发硬,乳房有肿胀、不规则现象,乳汁内含有絮片、凝块,乳汁变稀薄,奶牛体温正常,食欲正常。产奶量逐步下降。一般是产酸克雷伯氏杆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 防治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doc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概述:奶牛真胃变位是指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超出了正常的生理范围,而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导致营养失调的急性内科疾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前者是真胃通过瘤胃底部从腹腔的右侧移至左侧,置于瘤胃与左侧腹壁之间,也称真胃移位;后者是真胃在右侧腹腔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转,逆时针的称为前方变位,顺时针的称为后方变位,人们习惯于把右方变位称为真胃扭转。关于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记载已有百年历史(Carougean和Prestat,1898),自1950年由Begg氏和Ford氏描述和确认以来,近50年内,该病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死亡率也较高,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成为威胁奶牛健康发展的一种严重疾病。其中,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发病率最高。要预防真胃变位的发生,就需要研究和探索真胃变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预防、控制该疾病的发生。真胃变位的发病因素较多、较为复杂,迄今为止,人们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一致性结论,但认为真胃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的病因相似。本文结合作者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对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病因1.1因素.1.1饲喂大量精料引起真胃弛缓多数学者认为给奶牛长期饲喂大量精料是真胃左方变位的主要病因,如玉米、豆粕、麻饼等,并且认为由其引发的真胃弛缓是真胃变位的病理学基础。上海市牛奶公司奶牛精料日喂量分别从1978、1979年的5.92kg、5.73kg逐年增加到1987年的8.63kg,10年中精料增加45.78%,奶产量增加14.18%,

而真胃左方变位却增加了141倍。陆惠超在上海浦东新区对161头奶牛进行调查,发现随着精料的增加,左方变位的发病率上升,日喂精料4.5~5kg时,发病率为5.59%,日喂精料增加为6.1~7kg时,发病率为19.25%,日喂精料8.1~9kg时,发病率达到高峰,为29.81%。张国士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263例真胃变位病例统计发现,日喂精料量在10~15kg之间时有很高的发病率。支持饲喂大量精料是主要病因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高精料日粮可导致挥发性脂肪酸量增加,其浓度过高可减少真胃蠕动性及其向十二指肠排空内容物的作用,使得真胃弛缓,为真胃移位奠定了病理学基础;高精料日粮发酵产气多,可引起气体产生增加,瘤胃蠕动由于慢性酸中毒及粗少而减弱,使瘤胃上部充气而使瘤胃上浮,使瘤胃与腹底空隙加大,使真胃很容易向左方游走,促进移位的发生。Holtenius研究发现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和高血糖症是真胃左方变位发病率增加的原因之一。石川高明等试验证明左方变位奶牛真胃中挥发性脂肪酸(VFA)尤其是丁酸的浓度升高。Boton和Senden试验证实十二指肠内的VFA和不饱和脂肪酸均可明显抑制真胃运动,导致真胃弛缓,Sack试验证明高精料可使牛的真胃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幽门后移等真胃弛缓迹象。张素华报道过多饲喂精料时,瘤胃、网胃、真胃的收缩频率降低。以上研究可初步说明高精料诱发真胃变位的病理过程。高精料日粮在前胃很快发酵,产生多量的VFA和不饱和脂肪酸,使整个消化道的酸度增加,引起胃肠弛缓,特别是真胃弛缓,而且也增加了真胃的负担,使其容积增大、扩张。许多学者包括我们认为,在真胃有较大活动空间时(理论

几种常见奶牛疾病的诊治

---------------------------------------------------------------最新资料推荐------------------------------------------------------ 几种常见奶牛疾病的诊治 几种常见奶牛疾病的诊治论文导读: 发病奶牛的皮肤病多发生在头部,特别是眼的周围、颈部等部位,不久就遍及全身。 现代医学认为风湿病是一种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 关键词: 奶牛,疾病,诊治 1 奶牛皮肤真菌病的诊治奶牛皮肤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临床上以被皮呈圆形脱毛、形成痂皮等病变为特征,且该病传染快、蔓延广。 1.1 临床症状发病奶牛的皮肤病多发生在头部,特别是眼的周围、颈部等部位,不久就遍及全身。 病初成片脱毛区域如小硬币大小,有时保留一些残毛,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出现界限明显的秃毛圆斑,一部分皮肤隆起变厚形似灰褐色的石棉状,病初不痒,逐渐开始出现发痒表现。 1.2 实验诊断 1. 2.1 直接镜检: 刮取患部痂皮连同受害部的毛,浸泡于 20%氢氧化钾溶液中,微加热 3~ 5 小钟,然后将所采病料置于载玻片上滴蒸馏水 1 滴,加盖玻片镜检,可看到分隔的菌丝或成串的孢子。 1.2.2 真菌的分离培养: 将采集的被毛、痂皮等病料,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再用灭菌吸纸吸干后,接种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添加 1%酵母浸出 1 / 8

液,同时为了抑制杂菌繁殖干扰,每毫升培养液添加 0.125 毫克的氯霉素),放在37℃恒温箱中培养 10 天,在培养基表面形成棉絮状的白色菌落,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棒状的大分生孢子和分隔的菌丝。 1.3 防治措施 1.3.1 分群隔离: 对所有牛只逐头保定检查,有临床症状的牛只全部转群集中在同一牛舍内,病、健牛只固定人员饲养,不得串舍。 1.3.2 强化消毒: 采取全方位的卫生清理和消毒,牛舍要求每天上、下午两次清扫,两次用消防水龙头冲洗,两次用来苏儿、百毒杀更替消毒,舍外包括人员、用具及场地等每天进行一次清现和消毒。 1.3.3 具体治疗措施: 对于发病牛整个治疗工作分为三个疗程,每个疗程 7天。 ① 用灰黄霉素原粉饮水对症治疗,每头 5 克/次, 2 次/天。 ② 先用温的来苏儿溶液浸泡过的毛巾对患部浸润用牙刷去掉患部痂皮用 5%~ 10%碘酊涂擦患部最后用达克宁外涂。 ③ 对于去掉的痂皮集中清理,洒油烧掉,保定牛只用具、人员和场地消毒处理。 1.3.4 健康牛只的预防措施: ① 对于健康牛只饮用添加灰黄霉素原粉的水,每头 4 克/次, 2 次/天。 ② 对于健康牛只在各自固定的运动场进行日光浴,在天气晴朗

奶牛几种卧地不起的诊疗

奶牛几种卧地不起的诊疗 2012-03-21 访问量:1450马元峰宁夏雪泉牛场副场长[ 字号:大中小] 宁夏雪泉牛场副场长 养牛感悟 在电子信息化的时代里,关于奶牛的饲养管理知识多的数不胜数,要想养好奶牛,收获牛奶,我们能做的就是结合自己牛场的实际情况,把好生产中的每个环节,细化管理,科学饲养,注重执行。 属相牛籍贯宁夏牛龄2年 毕业学校杨凌农校 学历大专业余爱好钓鱼、学习 最大心愿了解奶牛的心声,为它们创造最好的福利。 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2个月学会配种,第一次使用性控冻精,情期受胎率达到73%。在牛场最喜欢的事情观察奶牛的生活习性,知道什么才是它们想要的。 主要工作经历2008-2009年在宁夏吴忠市马莲渠乡开药店并从事兽医工作。09年6月进入雪泉牛场任兽医,同年7-9月在青铜峡永康牛场学习繁殖及奶牛饲养管理,以后在雪泉牛场从事奶牛繁殖及奶牛饲养管理工作至今。

牛场基本情况牛场技术伙伴 存栏量900头挤奶机成都鑫道成 泌乳牛370头TMR 库恩 平均单产6.6吨冻精赛科星 乳脂肪率3.9% 牧草宁夏茂盛草业 乳蛋白率3.0% 兽药辉瑞 奶牛的卧地不起原因大概归纳为:1.产前截瘫;2.奶牛卧地不起综合症;3.产后瘫痪; 4.低镁血症; 5.奶牛闭锁神经性瘫痪; 6.产后毒血症; 7.物理性损伤; 8.瘤胃酸中毒; 9.妊娠毒血症;10.酮血病。 一、产前截瘫 本病是奶牛妊娠末期,无任何外因引起,又无明显的全身症状,而后肢无力不能站立的一种疾病。可能与营养不良,钙、磷的缺乏,铜、钴、铁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不足以及风寒有关。 产前截瘫可分为5个类型: (1)风湿型,奶牛长时间生活在泥泞,坚硬的卧床导致关节强拘,肿胀,背腰肌群弹性降低,后肢渐渐无力,最终卧地不起。治疗西药可用水杨酸钠,钙剂,能量(肌苷ATP 氨基酸等),氢化可的松,中药用独活寄生汤。 (2)酸中毒型,奶牛一次性或长时间食入大量碳水化合物,经瘤胃发酵产生大量有机酸,造成自体代谢酸中毒。病牛表现为精神沉郁,流口水或口吐白沫,排恶臭水样粪便,尿少色深少数有脱水现象。昏迷,针刺反应迟钝,轻者呈犬坐姿势。治疗可用碳酸氢钠,复方盐,少量钙剂,氢化可的松,消炎药。 (3)缺钙型,饲料中钙磷比例不合理,病牛精神稍抑郁,可爬行,食欲良好。治疗主要以钙剂为主,配合高糖。 (4)缺钾型,病牛食欲正常,后躯可抬起50mc以上,或完全抬起,后肢踢关节强直弯曲,病牛以踢尖着地。治疗可用适量钙剂,氯化钾,能量。 (5)神经型,由物理因素引起奶牛闭孔神经及支配后躯的神经肌群韧带受损。症状:后躯不能抬起或稍抬起,呈犬坐势或蛙跳势。有时触诊后躯似有痛感。治疗可用维生素B1,钙剂,水杨酸钠,能量。 二、奶牛妊娠毒血症

胃瘫的症状及治疗

1、胃瘫的症状 胃瘫主要表现为腹胀和呕吐,一般在术后数日拔除胃管进食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时出现,呕吐呈溢出性,呕吐物为食物及含有或不含有胆汁的液体。 查体可见上腹部胀满,中下腹平坦,肠呜音微弱或消失。振水音阳性。辅助检查:应用X线或碘剂动态观察,可发现残胃扩张、无收缩或蠕动极弱,钡剂长时间停留在残胃内,数小时后有极少量钡剂可呈点状或线状缓慢通过吻合口分散在输出肠段内。胃镜检查可见残胃扩张、无收缩和蠕动、镜头可顺利通过吻合口,输出肠袢无梗阻现象。胃镜、X线检查、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对胃瘫诊断很有价值。 2、胃瘫的发病原因 2.1、迷走神经切断术 胃瘫的发生直接与胃部手术的方式和次数有关。迷走神经干切断和胃窦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病率为26%;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则为5%。 提示胃瘫的发生与胃失去神经支配有关。迷走神经切断后,使近端胃迷走神经控制功能丧失,担负胃底松弛和容纳的后期紧张性收缩功能紊乱,导致液体排空加快。 2.2、术后自主神经系统改变 术后胃瘫发生与术后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有关。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β受体结合,抑制胃平滑肌细胞收缩。 2.3、糖尿病 血糖增高可使胃的移行性复合运动Ⅲ相缺乏胃窦收缩振幅、频率降低,幽门收缩,胃电节律紊乱,使胃排空延迟,而且其程度与血糖升高的程度有关。 糖尿病胃瘫患者的内脏神经轴突发生节段性脱髓鞘病变。神经节超微结构显示非特异性树突肿胀。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 3、胃瘫怎么治疗

胃瘫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2019年文档

胃瘫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 胃瘫是一组以胃潴留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病理生理表现是各种原因导致胃动力的下降,是腹部手术特别是胃部手术及糖尿病的并发症,常持续1 个月以上,临床处理比较棘手,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因此增强临床医生对胃瘫的认识,采取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病因及发病机制胃瘫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考虑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1迷走神经切断术胃瘫的发生直接与胃部手术的方式和次数有关。迷走神经干切断和胃窦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病率为26%;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则为5%。提示胃瘫的发生与胃失去神经支配有关。迷走神经切断后,使近端胃迷走神经控制功能丧失,担负胃底松弛和容纳的后期紧张性收缩功能紊乱,导致液体排空加快。而在远端胃,由于切断迷走神经干,使胃窦部研磨食糜的蠕动性收缩功能减弱,引起固体食物排空延迟。当迷走神经干切断时,引起小肠促动力激素分泌减少和异位起搏点抑制缺失。使胃窦压力波和十二指肠波分离,回推、分解食物成小颗粒能力减弱。由于波的延续性紊乱。导致胃内固体食物滞留相延长和排空延迟。此外,据研究显示:毕Ⅱ式吻合所致胃瘫发生率高于毕Ⅰ式,其原因可能是毕Ⅰ式吻合更符合生理状态,胃肠运动更协调。另外,端端吻合较端侧吻合可使胃肠动力恢复更快也是因素之一。 DiVita 等研究表明。在行胃肠吻合数年后,毕Ⅱ 式吻合患者的胃蠕动

呈痉挛性,且不协调,而毕Ⅰ式吻合的患者胃蠕动则协调有效。术前流出道梗阻患者的术后胃瘫发生率较高,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胃壁水肿有关。 1.2Cajal 间质细胞Cajal 间质细胞 (intersitital-cellofCaiaI ,ICC) 作为胃电活动的起搏细胞和介导神经肌肉运动的神经细胞,起着调控胃肠道动力的作用:在术后胃瘫患者中,发现ICC 数量减少和结构萎缩、信号转导功能下降。部分学者认为,在行胃切除术同时切除胃大弯侧的胃电起搏点可能也与术后胃瘫的发生有关。 1.3术后自主神经系统改变术后胃瘫发生与术后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有关。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β 受体结合,抑制胃平滑肌细胞收缩。 1.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有临床症状的胃瘫患者约占10%,其主要发病机制有以下理论。 1.4.1血糖增高可使胃的移行性复合运动Ⅲ相缺乏胃窦收缩振幅、频率降低,幽门收缩,胃电节律紊乱,使胃排空延迟,而且其程度与血糖升高的程度有关。 1.4.2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胃瘫患者的内脏神经轴突发生节段性脱髓鞘病变。神经节超微结构显示非特异性树突肿胀。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

胃瘫

手术后胃瘫是指:各种手术后出现的一种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它是消化道手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特征是胃排空速度延迟,故又称为胃排空延迟症。 术后胃瘫的诊断标准: 1,术后5—7d肠蛹动功能恢复后进食即出现上胶饱胀,24h内呕吐大量胃液(1000 m1),或术后l周仍未恢复肠蛹动功能; 2,再置入胃管后,每天胃肠减压抽出之胃液量超过l ooo m1; 3,胃镜检查可见胃内有大量胃液港留,吻合口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水肿,但机械性肠梗阻不存在; 4,碘或钡剂造影检查,造影剂不能通过吻合口或幽门进入小肠; 5,无明显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6,未用减缓平滑肌收缩之药物; 7,无引发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 治疗和结果胃瘫的病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代谢正常,营养、支持治疗,近年又加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可采用红霉素250 mg静脉滴注,1次/6h,连用3—5d有明显效果;也可经胃镜置入营养管于吻合口远端小肠潜入吗丁琳、西沙比利,也有病例加用溴斯的明o.5mg,1次/6h,连用5d,取得较好疗效。 结果:胃瘫缓解时间在l0 d以内者为30%,ll—15d 为30%,16—20d 为30%,剩下10%的患者缓解期平均为:60d。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3%的腹部手术患者在术后发生胃瘫,占整个胃瘫综合征发病率的19%。 本病的可能发病机制有: ( 1 ) 胃动力障碍; ( 2) 胃肠运动的不协调性; ( 3) 胃壁顺应性降低; ( 4 ) 胃电活动异常, 胃电节律紊乱使胃产生逆向移行性慢波, 胃收缩运动减弱或缺乏,干扰胃肠道对内容物的清扫运动; ( 5 ) 异常的胃肠激素和肽类的作用; ( 6) 迷走神经紧张性降低,迷走神经切除及糖尿病累及内脏植物神经后易发生胃瘫, 抗胆碱能药物能诱发和加重胃瘫; ( 7) 胰高血糖素血症、高血糖、应激、感染、代谢及药物等因素也可能参与胃瘫的发生。 非胃手术后胃瘫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胃手术后胃瘫与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迷走神经损伤,吻合口炎症水肿及胃肠激素失调等有关。但非胃手术时胃壁的完整及神经支配并没有受到破坏,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胃手术后胃瘫有所不同。手术创伤可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并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性神经元抑制胃动力;同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收缩。 诊断标准:( 1 ) 胃引流量超过800ML/天,持续时间超过10天;( 2) 经1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 3)无明显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4 ) 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硬皮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5 )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等。 治疗: 一般治疗:①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且每天用3 %温盐水、普鲁卡因、地塞米松等药物胃内灌洗,以减轻胃粘膜水肿,促进胃张力恢复。本组资料中用此方法未见明显效果。②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特别注意补充钾。因低钾本身可致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③加强营养支持,供给足够热量,适量输入新鲜全血、血浆、白蛋白等。对病情重,病程长者,最好采用全胃肠外营养( TPN) 治疗。④维生素B1 的应用,维生素B1 是维持心脏、神经及消化系统正常功能所必需的。 机械刺激:胃镜检查不但有利于明确胃内病灶,还是一种有效的刺激。 安装起搏器:文献报告经导管胃内安装起搏器,通过电刺激促进胃蠕动,已取得较好疗效。 高渗作用:胃造影的同时,其造影剂的高渗作用可减轻消化道水肿,促进消化道蠕动。 药物治疗:促胃动力药有如下: ①胃复安,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能促进胃的排空,并能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防止胃内容物返流。我们均首选胃复安20 mg 静脉滴注,1 次/ 天,临床上40 %~60 %的患者可改善症状。但长期使用后因其同时也能拮抗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可产生神经精神症状。②吗丁啉,作用机理同胃复安,但外周作用强。主要作用于胃肠道,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抑制恶心、呕吐。因对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无拮抗作用,因而不产生神经精神方面的副作用。③西沙比利,是一种能激活52羟色胺第4 受体的新型胃动力药,同时也作用于胃肠道壁内神经末梢,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发挥胆碱能作用,对整个消化道平滑肌均有促动力作用。临床应用表明对术后胃无力症有较好效果。④红霉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促胃动力药,其作用原理是直接与胃动素受体结合,发挥胃动素样作用,但它并不刺激胃动素分泌。除对胃有显著的促动力作用,加速胃排空外,还能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防治返流性食管炎。近年临床应用表明,对糖尿病性胃无力和胃手术后特别是迷切术后胃无力症有较好疗效。⑤溴新斯的明,是一种与新斯的明相类似的药物,主要作用是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胃排空,对胃瘫患者有较好疗效,建议使用,10~20 mg/ 次,3 次/ 天。 辅助理疗和针灸治疗 手术治疗:应耐心等待,不宜盲目手术探查。上述保守治疗短时期内常不能奏效,如估计胃瘫恢复时间较长,又无TPN 条件时,应再手术行营养性空肠造口。对大的腹部非胃手术,最好在手术时放置营养性空肠造口,以备万一,特别在无静脉高营养条件时更为重要。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处理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处理 一、胃瘫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胃瘫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癌根治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胃瘫一旦发生,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病人多于术后数日内停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及顽固性呃逆等症状,一般疼痛不明显,食后吐出大量胃内容物,可含有或不含有胆汁,吐后症状暂时缓解,胃肠减压抽出大量液体,每日1000-3000ml。胃瘫发生时,小肠及结肠动力功能一般不受影响,故患者可正常肛门排气、排便,体检发现胃振水音。胃镜检查及胃肠道碘油造影可排除流出道机械性梗阻,核素标记液体胃排空试验提示胃排空延迟。发病率:国内报道0.47-3.6% ,国外报道5%-24% 。 目前尚无通用的诊断标准,根据文献综合如下:(1)术后7天仍需行胃肠减压,或者终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饮食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再次出现胃储留症状而需行胃肠减压者。(2)胃引流量>800ml/d,持续时间超过5天。(3)经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征象。(4)无明确水、电解质酸碱失衡。(5)无引起胃排空障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胰腺炎、结缔组织疾病等。(6)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如654-2、阿托品等Yeo CJ等提出的标准为胃管置放>10天,并具备下列1项:a.移除胃管后呕吐;b.术后第10天仍需使用胃动力药;c.重新置入胃管;d.不能恢复进食或由流食改进固体食物时障碍;或胃管置放少于10天但具备a-d中的2项。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常有持续性上腹饱胀、嗳气、反酸及呕吐症状,或于术后数日拔除胃管进食流质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后逐渐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随之发生呕吐大量胃内容物,可伴有顽固性呃逆,胃肠减压抽出大量胃液,体格检查可见病人上腹部胀满、压痛,有胃振动水音,中下腹平软无压痛,无肠鸣亢进及气过水声,均应考虑存在胃瘫可能。首先要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X线检查是一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方法,口服或胃管内注入30%泛影葡胺,X线下动态观察胃蠕动及排空情况。胃瘫病人表现为残胃扩张、胃蠕动减弱或无蠕动,造影剂呈线状或漏斗状通过吻合口,但胃内造影剂残留多,有明显排空减缓征象,动态观察24小时可见远端空肠显影。术后10 天以后可行胃镜检查,可见残胃内大量潴留,残胃粘膜及吻合口水肿,残胃蠕动差,但胃镜可顺利通过吻合口进入输出袢,经胃镜检查可排除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对胃术后胃瘫诊断的确立有重要意义。核素99mTc标记餐胃排空测定也能发现病人排空延缓,简便、无创、可定量。因此,被认为是测定胃排空最佳方法。不仅适用于全胃排空的测定,也同样适用于胃术后残胃排空的测定。有人报道应用盐水负荷试验,非吸收性色素液排空试验,扑热息痛吸收试验,及胃内压描记检查也有一定意义,但因其临床应用有较大局限性而未广泛开展。由于胃的运动受胃电控制,也可进行胃电图检查。目前使用的胃电图受到呼吸及心电的干扰太多,故其诊断价值难以确定。 二、胃瘫的治疗 本病属功能性病变而非机械性梗阻,一经确诊主要应采用非手术治疗。 1.严格禁食、禁水,持续胃肠减压 一旦胃瘫诊断明确,胃管不要轻易拔除,最好于症状缓解确定无疑后再拔除,否则可能延长恢复时间。高渗温盐水或普鲁卡因洗胃,可减轻吻合口水肿。 2.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16例分析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16例分析作者:曲玉娟宋志春吴高春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手术后12~45天恢复胃动力并痊愈出院。结论: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经胃管减压、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及中医等非手术治疗,胃瘫均治愈,疗效满意。 【关键词】腹部手术;胃瘫;诊断;治疗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alysis syndrome,PGS)是指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常发生于腹部手术后,是一种功能性的非机械梗阻。我院自1996年6月至2008年6月诊治PGS患者共16例,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组患者共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1~70岁,平均55岁。16例PGS患者的原发疾病:胃溃疡2例,胃癌10例,占75%;门脉高压症1例,胰头癌1例,重症胰腺炎1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1例,占25%。并发应急性溃疡1例。16例PGS患者麻醉方式:全麻6例,连续硬膜外2例,全麻加连续硬膜外8例。12例患者术后3~7天改为半流质饮食,1~3天出现上腹部饱胀感,胃烧灼感,嗳气,随之出现恶心、呕吐,呕吐为溢出性,呕吐物部分含胆汁,大部分带有酸臭味,呕吐后症状可暂时缓解。

PGS诊断标准:(1)术后患者已排气,拔除胃管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正常后,发生中上腹饱胀,恶心呕吐;体检发现上腹胃形、胃振水声。(2)胃引流量每日600~800mL以上,并持续6~10天或更久。(3)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4)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5)无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6)术后未应用影响胃平滑肌收缩的药物。(7)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8)胃造影提示胃扩张,蠕动欠佳或无蠕动,造影剂排空延缓,无吻合口狭窄;胃镜检查示胃潴留,黏膜及吻合口水肿,胃蠕动减弱,内镜可通过吻合口或幽门。诊断时应注意排除各种机械性梗阻因素。本组16例患者均行胃碘剂造影检查,13例胃镜检查,诊断明确。 1.2 方法本组胃肠减压抽出大量胃液每天1 500~2 500mL。腹部检查:可见胃形、无肠型及蠕动波,部分患者有胃振水音,大部分患者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电解质检查基本正常。均行X线钡餐或碘剂造影检查:发现胃扩张,有大量胃液残留,胃无蠕动或蠕动减弱,造影剂长时间滞留于胃内。行胃镜检查13例,其表现为胃扩张,胃内有大量潴留物,蠕动弱,胃黏膜充血水肿,胃镜可通过吻合口及幽门。 治疗方法:治疗措施包括禁食、有效持续胃管减压;促进胃动力药物应用:采用胃复安针10mg,2次/天,肌肉注射;吗丁啉混悬液30mL,3次/天,胃管注入;红霉素针剂0.5U,静脉滴注。中药治疗:针灸、足三里穴位封闭。胃镜检查作为一种诊断和治疗手段,刺激患者呕吐,可使部分患者很快恢复。辅以3%高渗盐水洗胃,每次约注入200mL,保留10分钟后抽出,应特别注意抽出全部注入液体;地塞米松每天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