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奶牛真胃变位的临床调查及防治体会

奶牛真胃变位的临床调查及防治体会

奶牛真胃变位的临床调查及防治体会
奶牛真胃变位的临床调查及防治体会

奶牛皱胃变位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

奶牛皱胃变位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 许忠柏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E-mail:xuzhongbai@https://www.doczj.com/doc/f713982621.html, 摘要:最近20年来,我国奶牛集约化饲养的规模在大中城市近郊地区迅速扩大,其皱胃变位的发病率也有明显增加。调查发现,平均有3 .3%的奶牛会发生皱胃变位,产前3周到产后4周的围产期是发生此病的危险期。其中有85表现为左方变位(left displace ,LD),15%表现右方变位(right displace ,RD)。文章从皱胃弛缓、机械性因素、胃壁损伤、某些营养物质缺乏、有毒物质慢性中毒、遗传因素及饲养管理等方面阐述了皱胃变位的可能发病原因及可能的发病机理,从而对该病的实验室检验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以便建立系统的诊断思路。 关键词:皱胃变位,发病机理,低钙血症 1皱胃生理位置 对非妊娠奶牛来说,皱胃占据腹底,靠近体中线,其幽门部延伸至牛体右侧瓣胃后方。对妊娠奶牛来说,随着妊娠的发展,子宫占据腹腔的空间越来越大,此时,子宫滑落到瘤胃后部下方,到妊娠末期,可使瘤胃体积减少1/3,这也迫使皱胃前移并略微偏左,而此时幽门部继续延伸到奶牛右侧。产犊后,正常情况下,皱胃又可回到原来的位置如图1。 图1. 皱胃生理位置 2皱胃变位(Displacement of Abomasum) 皱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改变,称为皱胃变位。皱胃变位是奶牛常见的一种皱胃疾病,按其变位的方向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两种类型[1,2]。在兽医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例是左方变位。皱胃变位发病高峰在分娩后6周内,也可散发于泌乳期或怀孕期,成年高产奶牛的发病率高于低产母牛。犊牛与公牛较少发病,断奶前常发生右方变位[3-4]。

一例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诊断及治疗

一例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诊断及治疗 【摘要】真胃变位是真胃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形成机械性转移,是一种消化道阻塞的综合病症。本病是高产奶牛最常见的一种真胃疾病,目前也是对奶牛业发展损坏严重的疾病之一。主要发生于反刍类动物。根据变位的方向不同真胃变位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两种类型,其中85%的为左方变位,15%的为右方变位,左方变位病例采用手术疗法治愈率可达90%以上,而右方变位较少见,但治愈率较低。 【关键词】奶牛真胃左方变位手术治疗 一、病历介绍 2012年4月1日接库尔勒市尉犁县塔里木乡的一头黑白花奶牛,7岁,第5胎,主诉该奶牛3月2日产犊,3月9日左右开始出现瘤胃反复臌气,采食量下降,吃草不吃精料,喜欢喝水,倒磨次数减少,鼻镜干燥,精神沉郁,排稀粪而排粪量减少等现象。 二、临床检查及诊断 1.临床检查。体温38.7℃、呼吸66次/min,脉搏78次/min,病畜精神沉郁,轻度脱水,食欲减退,吃草不吃料,反刍减少,喜欢饮水,排粪量减少,稀干粪交替出现,触诊第13肋骨后缘可触知囊状物,较难触知瘤胃,从尾侧视诊可发现左侧倒数第12-13肋后缘突起,右侧真胃位置呈明显的凹陷,对左侧第8至第12肋之间进行叩诊时可听到明显的钢管音。 2.诊断。根据病史和左侧倒数第12-13肋后缘突起进行叩诊时可听到明显的钢管音,左侧最后肋骨后缘触到有弹性的囊状物,体温、呼吸,脉搏基本正常,反刍减少,病情时好时坏,持续时间短,排粪量减少,稀干粪交替出现,尿,呼出气和乳中带有酮味,逐渐消瘦等症状。直肠检查时由变位的真胃充气而体积增大,而可发现瘤胃与腹壁之间有明显的距离感。在试验室进行穿刺检查,穿刺液呈酸性反应(pH值为4)。根据上述可初步诊断为真胃左方变位。需要时剖腹探查后可确诊为真胃左方变位。 三、治疗 1.保定和麻醉。四柱栏内站立保定,麻醉时用0.25%盐酸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2.术前准备。手术前要给牛补液,强心,用胃导管排除瘤胃内多余的内容物。准备一些在手术过程中必要的器械和药物,器械和环境一定要用各种方法进行消毒。

奶牛皱胃变位的病因与防治

张洋洋(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畜牧兽医局154600)近几年,由于奶牛皱胃变位而导致奶牛死亡的情况多有发生。关于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没有一致性的结论。大量通过对奶牛临床型皱胃变位的探究和分析,得出奶牛皱胃变位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各种因素都会导致奶牛皱胃变位,如由于奶牛分娩前后,胎儿及羊水的大量溢出,腹腔内突然变空引起的变位;给一些奶牛饲喂过多的精料;饲喂的优质粗饲料的不足或饲喂变质的饲料,导致不易消化,抑制皱胃运动。1病因奶牛分娩。奶牛在妊娠后期,妊娠子宫使瘤胃从腹底被抬高,使得皱胃转入瘤胃下部,导致变位。奶牛分娩后,由于胎儿及羊水的大量溢出,腹部突然变空的原因使得皱胃变位。还有奶牛分娩过后引起的食欲减少,有的奶牛甚至出现回顾腹部、后肢踢腹等一系列的症状。产后奶牛的低血钙、低血镁、低血氧、高血钾等,都是奶牛发生皱胃变位的原因。饲料质量。饲料质量的好坏严重影响奶牛的健康。有些饲养员为了提高奶牛的产奶,给奶牛喂养高精度的饲料;据报道,高精料日粮会在奶牛瘤胃中产生大量挥发性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脂肪酸会严重抑制奶牛皱胃移动,导致皱胃迟缓。其他原因。由于外部环境或自身的原因,导致皱胃黏膜损伤、黏膜下神经组织的破坏和一些外力因素,导致的皱胃变位。2预防在对奶牛进行皱胃变位手术时经常在其瘤胃、网胃中发现绳子、石头、螺钉等异物,然而这些异物会刺激胃黏膜、胃下神经造成瘤胃、皱胃的蠕动,从而引发皱胃变位,所以饲料质量对奶牛的安全很重要。必须时刻保证供给奶牛日粮干物的质量,并且保证粗饲料的粗糙度,在奶牛分娩后期,严格控制奶牛对钙的摄取量。在分娩前后期对奶牛的饲料进行严格控制。对奶牛的饲料要合理的搭配,营养全面。奶牛产后身体是非常虚弱的,抵抗力也严重下降,各种并发症也随之而来。大多数奶牛的皱胃变位都发生在奶牛的产后,所以可以得到产后是奶牛皱胃变位的高峰期。产后奶牛身体虚弱容易出现各种疾病而引发皱胃变位。做好奶牛皱胃变位的预防对产后的护理非常重要。犊牛出生后,给奶牛饮麸皮糖盐水2~3升,磷酸氢钙20克,“健胃散”(主要成分为黄连、蒲公英、生麦芽)300克并注射催生素100国际单位,使其快速恢复体力,加速子宫的修复。对前胃迟缓、低血钙等疾病加强治疗,能有效的防止皱胃变位的发生。所以要认真严格地对奶牛产后进行护理。奶牛每天必须要有一定的运动量,尽量为奶牛提供地势平坦且广阔的草原。并经常对其进行驱赶运动,促进胃肠蠕动,增强体质。对排泄物每天进行清除。避免奶牛饲养密度过大,有利于抑制病情的传播。3治疗在对皱胃变位的治疗方法中有种方法叫做滚转治疗法,主要是针对早期左方变位的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是先对病牛禁食和禁水,控制病牛左侧横卧姿势保持不动,然后转成仰卧姿势以背为轴心先向左转45度,后到正中,再向右转,回到正中,成90度来回摇晃3分钟,突然停止,使病牛成左侧横卧姿势,再转成俯卧姿势,最后再站立,即所谓的滚转治疗法。药物治疗对皱胃变位早期有一定的效果,通常采用的是促反刍药物来加快胃肠道的蠕动,加速胃肠道排空的方式来治疗。对于奶牛出现的低血钾、低血钙、低血氯等也可以通过药物的方式来治疗,对其口服或是静脉注射相对应的药物。当其他的治疗方法无效果时,就得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准确地治疗奶牛皱胃变位,是根本的治疗方法。在手术治疗前要准确的判断出患牛左方变位还是右方变位。手术治疗时要严格注意消毒,尤其是主刀者的手部,将皱胃拉出时要小心,并且不能让其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过长。而且手术因牛而异,做出详细具体的手术方案。4结语近几年随着养牛业的快速发展,奶牛皱胃变位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所以要保证此病的预防措施并且提高该病的治疗技术。通过许多临床病例的研究分析找出更为准确的病因,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doc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概述:奶牛真胃变位是指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超出了正常的生理范围,而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导致营养失调的急性内科疾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前者是真胃通过瘤胃底部从腹腔的右侧移至左侧,置于瘤胃与左侧腹壁之间,也称真胃移位;后者是真胃在右侧腹腔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转,逆时针的称为前方变位,顺时针的称为后方变位,人们习惯于把右方变位称为真胃扭转。关于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记载已有百年历史(Carougean和Prestat,1898),自1950年由Begg氏和Ford氏描述和确认以来,近50年内,该病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死亡率也较高,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成为威胁奶牛健康发展的一种严重疾病。其中,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发病率最高。要预防真胃变位的发生,就需要研究和探索真胃变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预防、控制该疾病的发生。真胃变位的发病因素较多、较为复杂,迄今为止,人们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一致性结论,但认为真胃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的病因相似。本文结合作者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对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病因1.1因素.1.1饲喂大量精料引起真胃弛缓多数学者认为给奶牛长期饲喂大量精料是真胃左方变位的主要病因,如玉米、豆粕、麻饼等,并且认为由其引发的真胃弛缓是真胃变位的病理学基础。上海市牛奶公司奶牛精料日喂量分别从1978、1979年的5.92kg、5.73kg逐年增加到1987年的8.63kg,10年中精料增加45.78%,奶产量增加14.18%,

而真胃左方变位却增加了141倍。陆惠超在上海浦东新区对161头奶牛进行调查,发现随着精料的增加,左方变位的发病率上升,日喂精料4.5~5kg时,发病率为5.59%,日喂精料增加为6.1~7kg时,发病率为19.25%,日喂精料8.1~9kg时,发病率达到高峰,为29.81%。张国士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263例真胃变位病例统计发现,日喂精料量在10~15kg之间时有很高的发病率。支持饲喂大量精料是主要病因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高精料日粮可导致挥发性脂肪酸量增加,其浓度过高可减少真胃蠕动性及其向十二指肠排空内容物的作用,使得真胃弛缓,为真胃移位奠定了病理学基础;高精料日粮发酵产气多,可引起气体产生增加,瘤胃蠕动由于慢性酸中毒及粗少而减弱,使瘤胃上部充气而使瘤胃上浮,使瘤胃与腹底空隙加大,使真胃很容易向左方游走,促进移位的发生。Holtenius研究发现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和高血糖症是真胃左方变位发病率增加的原因之一。石川高明等试验证明左方变位奶牛真胃中挥发性脂肪酸(VFA)尤其是丁酸的浓度升高。Boton和Senden试验证实十二指肠内的VFA和不饱和脂肪酸均可明显抑制真胃运动,导致真胃弛缓,Sack试验证明高精料可使牛的真胃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幽门后移等真胃弛缓迹象。张素华报道过多饲喂精料时,瘤胃、网胃、真胃的收缩频率降低。以上研究可初步说明高精料诱发真胃变位的病理过程。高精料日粮在前胃很快发酵,产生多量的VFA和不饱和脂肪酸,使整个消化道的酸度增加,引起胃肠弛缓,特别是真胃弛缓,而且也增加了真胃的负担,使其容积增大、扩张。许多学者包括我们认为,在真胃有较大活动空间时(理论

奶牛皱胃疾病之皱胃变位

奶牛皱胃疾病之皱胃变位 2012-02-24 访问量:640曲晨黑龙江松花江奶牛场技术副场长[ 字号:大中小] 黑龙江松花江奶牛场技术副场长 养牛感悟 我大学毕业至今一直从事饲养奶牛工作,牛场的生活辛酸事太多,我想既然选择了一份自己认为值得的工作,就应该好好工作下去,行行出状元,我相信自己会在这个领域干出一番事业,成为行业内的技术专家。 属相蛇籍贯山东省牟平县 牛龄11年毕业学校东北农业大学 学历本科业余爱好篮球 最大心愿成为行业内的技术专家 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02在日本研修胚胎移植技术后,回场亲自操作,完成从采卵、冻胚、移植直到最后产下牛犊一整套程序,使胚胎移植技术在我们牛场成功应用。 在牛场最喜欢做的事情空闲的时候,一个人坐在奶牛运动场边,听着音乐,看着牛儿快乐的吃草,嬉戏。 主要工作经历2000年9月-2002年5月:哈尔滨松花江奶牛公司任繁育员;2002年6月-2002年12月:日本北海道家畜改良事业团研修胚胎移植及其相关技术;2003年1月-2004

年6月:哈尔滨松花江奶牛公司胚胎移植室主任(兼化验室化验工作和犊牛舍兽医工作);2004年7月至今:哈尔滨松花江奶牛公司技术副场长。 牛场基本情况牛场技术伙伴 存栏量2200头挤奶机利拉伐 泌乳牛1200头TMR司达特 平均单产7吨冻精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 乳脂肪率3.6% 饲料哈尔滨富邦饲料公司 乳蛋白率3.05% 体细胞数<20万/ml 细菌数<45万/ml 近年来奶牛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奶牛的认识也逐步升华。淘汰了产量低的奶牛,加强了品种选育,改变了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模式,形成了以舍饲、高精料饲喂模式为主的饲养模式。而这种饲养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奶牛健康的疾病,其中皱胃的发病率近几年表现突出。 奶牛的皱胃即第四胃也称真胃,位于右侧11-13肋弓下方,前方邻剑状软骨,幽门与十二指肠相接。形似细颈坛。胃内容物呈粥状。其容积占四个胃总容积的7%-8%。皱胃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皱胃的位置、形态、容积发生变化引起皱胃的炎症、溃疡,从而影响皱胃的消化功能。在临床上表现为皱胃变位、皱胃积食、皱胃炎症、溃疡,其中以皱胃变位最为常见,发病率高。 皱胃变位根据皱胃改变方向不同分为左方变位与右方变位,右方变位常称为皱胃扭转。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时又将皱胃变位根据皱胃变位程度分为完全变位与不完变位。完全变位病例病势急,全身症状明显,常伴有心衰、脱水、代谢性碱中毒,如不急时治疗,多数病例在48-96小时死亡,极少数病例转变为慢性不完全变位。不完全变位病例病势缓和,全身症状较轻,病情弛张,病程长,多呈慢性消化不良状态。

奶牛皱胃变位手术新法

奶牛皱胃变位手术新法 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规模、集约化的发展,大型现代化牧场对奶牛的常见病、多发病越来越重视。在从饲养管理方面不断改进、提高舒适度的同时,对一些可治愈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提高。中外无数的兽医工作者对牧场中奶牛常见病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行之有效的防治经验,推动了奶牛养殖业的长足发展。 本人自从事兽医工作以来,多年实践奶牛疾病防治经验的同时,较多的接触了奶牛皱胃变位这一常见疾病,对该病的手术疗法有了些自我的心得和体会。 奶牛皱胃变位在规模化牧场发病越来越多,极大的影响了奶牛的生产健康,且直接影响着牧场的经济效益。关于该病的发病原因以及给奶牛养殖带来的损失,许许多多的同业人士在文章中都论述过、探讨过,本人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只就手术治疗方法方面加以总结。 在防治皱胃变位这一疾病过程中,手术疗法是最后的、也是最切实的治疗手段。然而在医疗实践中,手术治疗的方法各种各样,然皆有好多不足之处,致使该病复发、继发症、术后不良,终将导致奶牛被淘汰。 为此,本人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终于总结获得了一套值得推广的皱胃变位手术新法,现文字总结介绍出来,供广大领导和同业人士探讨,以求进一步完善。 该手术方法是:选择右肷部做手术切口。右肷部腰椎横突以下5—8㎝左右竖向向下切开10—15㎝切口,取开手术通路,左手臂经网膜后隐窝、瘤胃后背盲囊用带针导气管将皱胃所积气体放净,放气尽量要彻底,便于整复。放气后,手经右腹壁有下向上试着牵拉大网膜,找到皱胃或皱胃幽门处,牵拉尽量使其复位,将幽门头露于创口处。因整个消化道中,该处肌肉层最发达,分化最明显。故选择幽门头处外肌层死点固定,形成粘连,对胃肠消化功能也不会有过大的影响。所以选择该处外浆膜肌层死点固定法。具体操作是:用带18号缝合线的直针刺过该肠段浆膜肌层1—2㎝打死结,留带针的牵引固定线。在用另一根直针距上针固定缝合点2—3㎝处同法穿过肠壁浆膜肌层,打死结。将两根带针的固定线留于创口外。在距手术创口下缘3㎝左右处竖向切开皮肤,做一2—3㎝长皮肤小切口。不要切伤肌肉层。将两根带针的固定线分开上下点,分别从皮肤小切口最两端从腹内刺出,牵拉紧,使幽门处肠壁紧贴于腹壁,打死结固定于肌肉之上。然后一针缝合该皮肤小切口,对固定节形成包埋。 之后将适量无刺激抗生素投于术牛腹腔内。 闭合腹壁手术切口前,将大网膜向上展平,拉紧。在缝合第一层腹膜时,将拉紧的大网膜由下向上缝于腹膜缝合切口上。形成二次网膜固定。 最后依次常规缝合肌肉层和皮肤切口,每层盐水冲洗后撒入适量的青霉素粉。最外皮肤层可采用连续锁边缝合,可单人操作。创口对合紧密,利于术后恢复。 该手术的要点是:1、皱胃放气尽可能的要彻底,直接影响着皱胃整复的难易,便于操作。2、牵拉网膜和皱胃整复时力度要轻柔,切不可大力撕裂网膜,以防引起网膜上血管出血。3、固定点针距要合理,保证肠段不扭曲,不影响胃肠的消化机能。4、网膜固定于腹壁腹膜切口上时,要尽可能多的缝合多一些,以保证有足够的牵张力。5、其他常规手术中需要遵循的彻底消毒、无菌操作、手术时、手术后护理依然要严格遵守。以确保手术的成功。 在一年的临床对比试验中发现,其他传统的手术方法,成功率一般在65%左右。而该新法手术成功率可达90%以上。除非患病牛只有非常严重的并发疾病。而且很少出现复发和术后不良而淘汰的现象。另外该手术可以单人操作,省时省工,极大的方便了兽医治疗工作。摒弃了许多传统手术的弊端。 用文字表达出来,衷心的希望能把该手术方法推广开来,为奶牛防治贡献一分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