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碳酸钠理化性质与质量指标

过碳酸钠理化性质与质量指标

过碳酸钠理化性质与质量指标
过碳酸钠理化性质与质量指标

过碳酸钠理化性质与质量指标

1.1 过碳酸钠的概况

过碳酸钠是由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氧系漂白剂,具有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双重性质,与酸中和生成相应的钠盐,并放出二氧化碳;遇水释放出氧原子而呈现出漂白和杀菌作用,加上其无毒、无害,适用于合成纤维的洗涤、食品餐具的消毒、水果的保鲜,还可用作污水处理剂、氧气发生剂、金属表面处理剂以及高分子聚合控制剂等,是一种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的无机精细化工产品。

过碳酸钠自70年代末日本开发成功并投入生产以来,欧美等国也竟相开发研究这一新产品,我国在八十年代初才开始研究并生产这种产品,至今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1.2 过碳酸钠的理化性质

过碳酸钠又称过氧化碳酸钠、过氧水合碳酸钠、碳酸钠过氧化氢加合物、固体双氧水;英文名称:Sodium Percarbonate(简称SPC)。

过碳酸钠外观为白色松散结晶粉末状或颗粒状固体,是碳酸钠与过氧化氢以氢键结合在一起的结晶化合物,是一种固体形式的过氧化氢。其分子结构包括3种类型,Na2CO3·2H2O2、Na2CO3·nH2O2·mH2O和2Na2CO3·3H2O2。由于制法不同,性质也有所差异。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均属于Na2CO3·nH2O2·mH2O 类型,通常情况下用分子式2Na2CO3·3H2O2来表示。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过碳酸钠外观为白色、松散、流动性较好的颗粒状或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10℃时100g水中溶解度为12.3g,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相应增加。

过碳酸钠有吸湿性,由于碳酸钠与过氧化氢以氢键联接,其在水中有很好的溶解度,并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其溶解度在5℃时100mL水时为12g,20℃时

为14g,40℃时为18.5g。水溶液呈碱性,稳定性较差。100℃时直接分解放出氧气,活性氧质量分数为14%。具有氧化性,低温下有漂白作用。表1.1为过氧碳酸钠在几种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表1.1 过碳酸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

温度℃溶解度 (g/100g水)

5 12.0

10 12.3

20 14.0

30 16.2

40 18.5

过碳酸钠属热敏性物质,干燥的过碳酸钠在120℃分解,但在遇水、遇热以及与重金属和有机物质混合时,极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氧气,其稳定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所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入稳定剂,以得到稳定性好的过碳酸钠产品,保证其在一定贮存期内仍具有高活性的氧含量,并且在低温和干燥的条件下存放。

过碳酸钠在水中易离解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在碱性溶液中因过氧化氢进行原子团反应生成水和氧,生成的氧具有漂白作用,从而显示出极强的漂白作用。

过碳酸钠是一种无毒的物质,其固体粉状物或浓度较高的溶液对皮肤、黏膜和眼均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在稀释溶液中无任何刺激作用,所以在实际使用中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理论活性氧含量为15.3%,相当于32.5%的过氧化氢,但一般市售的产品其活性含量要少两个百分点左右。此外,过氧碳酸钠化学性质不稳定,遇水、重金属离子等易分解,分解后产生氧气、水和碳酸钠。其化学反应式如下:

氧2Na2CO3·3H2O2=2Na2CO3+3H2O2

过氧H2O2→H2O+1/22O2

过碳酸钠具有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双重性质,水溶液呈碱性,3%水溶液的

pH值为10~11。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过碳酸钠遇到氯、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表现出一定的还原性,可作为测定过碳酸钠含量的依据。过碳酸钠与酸中和生成相应的钠盐,并放出二氧化碳,可用以定量地区别过碳酸钠。

固体过碳酸钠随温度的升高,其活性氧含量损失愈大,例如在室温条件下贮存一个月,其活性氧损失大约为0.5%,而在40℃时贮存一个月,其活性氧含量损失为3%。

表1.2 过碳酸钠的理化性质表

中文名过碳酸钠

分子式2Na2CO3·3H2O2

分子量314.02

外观白色自由流动颗粒

气味无

堆密度900-1200G/L

PH值(3%溶液)10-11

活性氧≥13.0%(不包裹指标) 或13.0-13.5%(包裹指标)

水分≤2.0%(不包裹指标) 或≤1.0%(包裹指标)

铁含量≤20PPM

1.3 过碳酸钠的质量指标

表1.3 过碳酸钠的质量指标

指标普通 (工业级) 包衣活性氧,% ≥13.5 ≥12.5

堆积密度,g/L 750-1150800-1150

pH值(3% 溶液)10-11 10-11

铁,% ≤0.002 ≤0.002

水分,% ≤1.5 ≤1.5

稳定性(48hours@32℃.80%RH) --- ≥55

溶解度(20℃,g/L) 145 145

外观白色结晶自由流动颗粒

颗粒分布可根据客户需求调整

详细内容参见六鉴网(https://www.doczj.com/doc/579657245.html,)发布《过碳酸钠技术与市场调研报告》。

苏教版高中化学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案必修

目标与素养:1.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应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和鉴别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一、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与应用 1.物理性质 名称碳酸钠碳酸氢钠 化学式Na2CO3NaHCO3 俗名纯碱、苏打小苏打 色态白色粉末细小白色晶体 水中易溶,相同温度下,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 溶解性水中易溶 3 (1)溶液的酸碱性 1Na2CO3溶液呈碱性。 2NaHCO3溶液呈碱性,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Na2CO3溶液的pH比NaHCO3溶液的大。 (2)热稳定性 1Na2CO3性质稳定,受热不易分解,Na2CO3·10H2O易风化。 2NaHCO3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错误!Na2CO3+CO2↑+H2O。 (3)与酸(足量盐酸)反应 1Na2CO3:Na2CO3+2HCl===2NaCl+CO2↑+H2O。 2NaHCO3:NaHCO3+HCl===NaCl+CO2↑+H2O。 (4)与碱(氢氧化钠)反应 1Na2CO3:与NaOH不反应; 2NaHCO3:NaHCO3+NaOH===Na2CO3+H2O。

(5)相互转化 Na2CO3NaHCO3 3.用途 (1)碳酸钠: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玻璃、肥皂、合成洗涤剂、造纸、纺织、石油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2)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医疗上可以做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 二、侯氏制碱法 1.反应原理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错误!Na2CO3+CO2↑+H2O。 2.NH3通入饱和NaCl溶液中,形成氨水的NaCl饱和溶液,然后再通入CO2。这样先形成了一个弱碱性的环境以后,可以增大CO2在溶液中的溶解度,生成更多的NaHCO3。 微点拨 (1)利用侯氏制碱法制取NaHCO3时,在饱和NaCl溶液中应先通入NH3,后通入CO2。 (2)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NH4HCO3和NH4Cl、NaCl。 (3)“联合制碱法”时还能得到NaHCO3和NH4Cl等副产品。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a2CO3俗称纯碱,属于碱类(×) (2)Na2CO3、NaHCO3均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O2(√) (3)Na2CO3、NaHCO3的水溶液均呈碱性(√) (4)Na2CO3的热稳定性比NaHCO3强可用反应2NaHCO3错误!Na2CO3+CO2↑+H2O说明 (√) 2.(双选)下列关于Na2CO3和NaHCO3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热稳定性:NaHCO3>Na2CO3 B.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NaHCO3>Na2CO3

无水碳酸钠MSDS

产品名称:无水碳酸钠 产品编号:0 产品描述: 产品说明: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过碳酸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 Percarbonate 技术说明书编码:1336 CAS No.:15630-89-4 分子式:2Na2CO3H2O2 分子量:314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过碳酸钠 15630-89-4 第三部分、危害辨识资料 危险性概述 氧化物,与可燃物接触易起火。 吞食有害或有严重后果。 对眼睛和呼吸道有严重的刺激性或造成灼伤。 对皮肤有刺激性。 对环境无重大危害。 潜在健康危害 皮肤接触:略有刺激性,易引起皮肤溃疡、灼伤。 眼部接触:对眼睛有刺激性,易引发眼痛、眼红和其它不适症状。 吸入:对呼吸道有刺激性,易引发咳嗽、打喷嚏、喉咙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食入:可能引发呕吐、腹泻。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的流动的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若呼吸困难,给输氧。若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就医,切勿催吐。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强氧化剂,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遇热分解产生氧气,加剧易燃物燃烧。 遇潮气逐渐分解,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如硫磷等接触或混合时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在密闭容器或空间内分解有引起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法 立即撤离所有无关人员。 穿戴防护用具和自给式呼吸器。

保持空气流畅以排泄有毒气体和分解物。 用大量水喷洒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露污染区,撤离所有无关人员。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消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露物。 勿使泄露物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接触。 小量泄露: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露:收集回收或运 到废物处理场进行处理。 用大量水冲洗泄露污染区。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储存注意事项 氧化剂!储存于干燥洁净、通风条件良好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和直接的阳光照射。室温40°C 以下,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 注意防潮和雨淋。保持容器的密封,注意标签完好无遗漏。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 装及容器损坏,注意保持容器压力排泄的正常。雨天不宜运输。 应与易燃或可燃物、还原剂、硫、磷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混运。避免与其它易引起产 品分解的物质接触。 使用注意事项 避免产品与眼睛、皮肤和衣服接触。操作时保持周围环境空气流畅。 切勿吞食,切勿吸入粉尘、薄雾、气体。勿在工作环境内饮食、吸烟。 避免与易燃物和有机物接触。 容器上应有标签,不使用时保持容器密封。 操作后清洗手和其它身体接触部位。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工程控制 保持室内空气通畅,配备空气流通装置。避免粉尘和气雾,勿在密闭的空间内操作,应经常观测以确定接触危害值,保持接触危害值处于防护标准值之下。 呼吸系统防护 通常情况下不需特殊的防护,但是当作业环境不确定或粉尘多、或者环境危害程度超过上限时,应使用空气呼吸器、自给式呼吸器、氧气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半、全面罩)防尘口罩等防护器具。 脸/眼睛防护 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睛和防护面具 身体防护 避免皮肤与产品接触,佩戴防化学品手套(推荐材料:PVC,氯丁橡胶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穿戴各类作业防护服。 其它防护设施 洗眼器,安全淋浴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橡胶靴 卫生清洁概述 下班后和用餐前用肥皂和水清洗手和其他身体接触部位。进食或吸烟前必须洗掉身体上的化学品。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白色颗粒 气味……………………………………………………无

k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学案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导学案 一、重难点 重点: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 二、碳酸钠的性质 知识点提要:碳酸钠化学式:俗名: 1、碳酸钠相关的物理性质 状态 颜色 溶解性 2、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实验现象解释与分析 1、Na2CO3溶液分别与CaCl2溶液和 Ca(OH)2溶液反应 2、Na2CO3溶液与盐酸的反应 3、用PH试纸测定碳酸钠溶液的PH 4、在一只烧杯中加入50mL 0.5mol/L 碳酸钠溶液,加热至沸腾,将一块有 油污的铜片浸入约2min,用镊子取出 用水冲净。比较前后情况。 巩固练习: 在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时,发生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而在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时,发生反应NaOH + CO2 = NaHCO3。现在用1 L 1.0 mol/L NaOH溶液吸收0.8 mol CO2,所的溶液中Na2CO3和Na 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约是A.1∶3 B.1∶2 C.2∶3 D.3∶2

课堂互动思考探究: ①请判断一包固体是否是碳酸钠; ②请判断一包固体是否是碳酸氢钠; ③如何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④除去碳酸钠固体中少量碳酸氢钠的方法; ⑤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少量碳酸钠的方法。 ⑥泡沫灭火器的原理是产生CO2来灭火,而Na2CO3、NaHCO3均可与盐酸反应生成CO2, 为何工业上选择NaHCO3? 三、巩固与检测 1、有一瓶在空气中敞口放置了一段时间的NaOH溶液。某实验小组欲测定其变质情况,取100ml该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加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据此推测: (1)该瓶溶液的溶质NaOH是否全部变质,为什么? (2)计算100ml该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 m(气体)/g 4.4 3.65 10.95 m(酸)/g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碳酸钠的性质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贺东军 课题名称:——奇妙的苏打水 ——碳酸钠复习专题(一) 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标要求: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生活中的化合物;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的重要性质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学习目标: 1、通过回忆、看书知道碳酸钠的俗名以及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通过实验、总结等方法了解碳酸钠溶液的四条化学性质, 3、通过氢氧化钠变质与否、变质程度的讨论,归纳小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重点: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氢氧化钠变质与否、变质程度的验证方法。 课时:1课时 导学方法:看书回忆——对比区别—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导学过程: (师)魔术导入:百变女王苏打水——变红酒、变雪碧、变牛奶 (生)一、课前复习:X Kb1 . C om 1、为什么要密封保存氢氧化钠?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碳酸钠的俗称:、,它属于(酸、碱、盐),但其水溶液呈性。 3、CO32-的离子对有:、、分别用三个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来说明、、 小结: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二、课堂导学:氢氧化钠的变质的探究之旅 (一)实验探究:(小组合作) 第一站:1、如何证明苏打水呈碱性(步骤—现象—结论) 第二站:2、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呢?(步骤—现象—结论) 第三站:3、氢氧化钠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步骤—现象—结论) 旅途拾趣:4、氢氧化钠如果部分变质,还能再使用吗?用什么方法处理? (二)旅途反思:围绕一瓶NaOH固体是否变质的问题,回答: 1.写出NaOH固体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2.能否用酚酞试液检验NaOH是否变质,说明理由。 3.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稀HCl,有气泡产生,该现象能否证明NaOH已经变质?请说明理由。 4.为证明变质的固体中仍然存在NaOH,某同学按如下操作进行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取①所得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______,现象为_____。其结论是_________ (三)课堂达标 1 氢氧化钠暴露于空气中会变质为________(用化学式填空) 2 检验氢氧化钠变质选择的试剂是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位于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 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初中学过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酸、盐反应),学生对钠的知识已经了解,现在要学的是钠的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两种物质在中学化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必修1 及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都将重点学习,它们也是实验室常用物质,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有不少的应用。且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很多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这些反应的本质都是离子反应。在研究碳酸钠的性质的同时,为后面“离子反应”的学习作好铺垫。这课时的教学要求是能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关注钠的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对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的能力,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科学探究精神。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与酸的反应,初步学会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酸、碱、盐的组成和性质,已经了解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学会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常用方法,且对碳酸钠与酸、碱、盐的反应有所了解,但对与碳酸钠关系十分密切的碳酸氢钠的性质了解甚少。因此,教学时可以用实 验探究、对比的方法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 三、三维目标确立 [知识与技能] 掌握碳酸钠的性质;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异、鉴别方法与相互转化; 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回顾,总结碳酸钠的性质;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探究对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根据结构决定性质得出二者性质的差异是由构成微粒的不同导致的; 归纳总结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和相互转化;学会研究物质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碳酸钠化学性质

碳酸钠化学性质学案主备人魏爱玲 学习目标: 1、记住碳酸钠的物理性质,记住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 2、知道纯碱的化学性质,记住反应的现象,会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掌握碳酸根离子(CO32-)的检验。 【课前检测】1、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而,还能跟发生反应而生成,方程式;所以氢氧化钠保存时一定要。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时常用的试剂是,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除去此杂质常用的试剂是,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自学指导1】观察碳酸钠,记住它的颜色和状态;通过实验知道碳酸钠的溶解性。完成下题: 【自学指导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记住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反应的现象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完成下题: 1、向碳酸钠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说明碳酸钠水溶液显性。 2、向碳酸钠固体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若滴入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是。 3、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现象是,反应的方程式是。此反应在工业用于制取。 4、向碳酸钠的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现象是,反应的方程式是。 【自学指导3】回顾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CO2,它的原理(用方程式表示),与实验2比较,得出CO32—的检验方法:(1)在实验室中通常使用和两种试剂来检验CO32— (2)也可用简单方法使用和燃烧的木条来检验CO32— 【当堂检测】 1、纯碱属于类物质。向纯碱的水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试液变色,说明纯碱溶液呈性,其PH 7 。 2、在发酵面团中加入下列某种物质的溶液揉和,既能除去面团中的酸,又能使蒸出的馒头疏松多孔。这种物质是() A、Na2CO3 B、Ca(OH)2 C、NaCl D、CaO 3、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A、酚酞试液 B、盐酸 C、氯化钠溶液 D、石蕊试液 4将珍珠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则珍珠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 A、氯离子 B、碳酸根离子 C、硫酸根离子 D、氢氧根离子 5、下列物质不能与纯碱溶液反应的是( ) A、H2SO4 B、BaCl2 C、Ca(OH)2 D、Fe 6、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易变质,生成。如何判断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三位同学分别从酸、碱、盐中各选择一种物质的溶液进行实验,都能达到判断的目的。他们所选择的物质:酸是,碱是,盐是。按顺序写出这三个化学方程式:; ;。[课堂反思]: 【家庭小实验】取一个玻璃杯,杯底放一支短蜡烛,并铺一层纯碱,把蜡烛点燃,沿杯壁倒入一些醋(主要成分是醋酸),首先观察到的现象是有,过一段时间我们会观察到.思考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无水碳酸钠质量标准

无水碳酸钠P476 本品通过氨碱法亦称索尔维法制得。按干燥品计算,含Na2C03不得少于99.0%。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引湿性。 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几乎不溶。 【鉴别】本品显钠盐和碳酸盐的鉴别反应(通则0301)。 【检査】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取本品2.0g,加水10ml溶解后,依法检查(通则0901与通则0902),溶液应澄清无色;如显浑浊,与1号浊度标准液(通则0902)比较,不得更浓;如显色,与黄色1号标准比色液(通则0901第一法)比较,不得更深。 氯化物取本品0.4g,依法检查(通则0801),与标准氯化钠溶液5.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125%), 硫酸盐取本品l.0g,依法检查(通则0802),与标准硫酸钾溶液2.5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25%)。 铵盐取本品l.0g,加氢氧化钠试液10ml,加热,发生的蒸气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得变蓝色。 碳酸氢钠取本品0.4g,加水20ml溶解后,加入氯化钡试液20ml,滤过。取续滤液10ml加人酚酞指示液0.1ml,溶液不得变红;剩余续滤液煮沸2分钟,溶液仍应澄清。 干燥失重取本品,在105*C干燥4小时,减失重量不得过2.0%(通则0831)。 铁盐取本品l.0g,加水适量溶解后,加稀盐酸使成微酸性,煮沸除尽二氧化碳气体,放冷,用水稀释制成25ml,依法检查(通则0807),与标准铁溶液5.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0.005%)。 重金属取砷盐检査项下供试品溶液5ml,依法检查(通则0821第一法〉,应符合规定(百万分之五十) 砷盐取本品2.0g,加盐酸5ml与水25ml后,煮沸除尽二氧化碳气体,放冷,滴加5mol/L 氢氧化钠溶液至溶液呈中性并用水稀释至50ml,摇匀,分取10ml,依法检査(通则0822第一法),应符合规定(0.0005%)。 【含量测定】取本品约1.5g,精密称定,加水50ml使溶解,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10滴,用盐酸滴定液(1.0mol/L)滴定至溶液由绿色转变为紫红色,煮沸2分钟,冷却至室温,继续滴定至溶液由绿色转变为暗紫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lml盐酸滴定液(1.0mol/L)相当于53.00mg的Na2CO3。 【类别】药用辅料,pH值调节剂等。 【贮藏】密封保存。

高一化学:碳酸钠的性质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2.运用对比实验方法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3.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用途。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三、设计思路 由药片溶于水产生气泡的现象引入钠的碳酸盐,在比较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物理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碳酸钠与碳酸钙的方法学习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而通过对比实验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化学性质的异同,利用两者的性质介绍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并解释药片溶于水产生气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用维生素C泡腾片溶于水,药片迅速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探究碳酸氢钠性质的兴趣。将主题引导到钠的碳酸盐性质的研究。(注:维生素C泡腾片中含有碳酸氢钠和酒石酸氢钾。) [板书]Na2CO3,俗名:纯碱。 NaHCO3,俗名:小苏打。(ppt 2) [活动与探究1]取适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样品于小烧杯中,进行溶解性实验。 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Na2CO3:白色固体,可溶于水。 NaHCO3:白色固体,可溶于水。(ppt 2) [过渡]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碳酸氢钙同为碳酸盐,它们在化学性质上是否会有相似之处呢?现在以碳酸钠为例,进行研究。

[活动与探究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取2~3mL澄清的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再分别向上述两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中训练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总结出碳酸钠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归纳出碳酸钠与碳酸钙在性质上的异同。 [板书]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ppt 3) 1.能与某些碱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 H 2.能与某些盐反应 Na2CO3+CaCl2=CaCO3↓+2NaCl [活动与探究3]组装如P51实验2的装置,将滴管中的浓盐酸加入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板书]3.能与某些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CO2+H2O=2NaHCO3 俗名:小苏打 [活动与探究4]用pH计或pH试纸测制得的碳酸钠溶液的pH值。 [活动与探究5]在一只烧杯中加入50mL 前面配置好的碳酸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至接近沸腾。将一小块沾有油污(植物油或动物脂肪)的铜片浸入碳酸钠溶液中,静置约2min。用镊子将铜片从溶液中取出后,用水冲洗干净。与另一块沾有相同油污浸入清水的铜片作比较。 [板书]4.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热的纯碱溶液可以去除物品表面的油污。 [叙述]这是利用了油脂在碱性溶液中发生的水解反应,虽然这个反应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这个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却十分广泛。比如碳酸钠可以用来制肥皂、洗涤剂等,就是利用了它的去污能力。 [设问]碳酸钙和碳酸氢钙之间怎样实现相互转换呢? [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回答: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受热分解转换成碳酸钙。 [设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怎样实现相互转换呢?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导学案装订线 化学必修1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编号21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使用15分钟完成预习自学本节知识,规范完成导学案,用红色的笔做好疑难标记 2.联系课本知识,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案内容,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和点评 3.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规范完成课堂检测,改正完善并落实好学案所有内容 学习要求: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2.运用对比实验方法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3.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用途。 【学海导航】 1.碳酸钠的性质 2.Na2CO3与NaHCO3的性质与比较 3.侯制碱法 【主干知识】 一.碳酸钠的性质 碳酸钠俗名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状;碳酸钠晶体含结晶水,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___,在空气里碳酸钠晶体很容易_____________,并逐渐碎裂成粉末. 【实验探究1】在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澄清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再分别向上述 两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2】按图组装仪器,将滴管中的浓盐酸加入瓶中,观察实 验现象.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3】用pH试纸测定碳酸钠溶液的pH.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4】在一只烧杯中加入50ml0.5mol·L-1碳酸钠溶液,用酒精灯将碳酸钠溶液加热至接 近沸腾.将一块油污的铜片浸入碳酸钠溶液中,静置约2min.用镊子将铜片从溶液中取出后,用水冲洗 干净.比较浸入碳酸钠溶液前后铜片表面的情况.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碳酸钠被称为“纯碱”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酸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碳酸氢钠相互转化 反应方程式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Na2CO3与NaHCO3的性质与应用比较 碳酸钠碳酸氢钠性质比较 组成------------- 俗名------------- 晶体色态------------- 水溶性 热稳定性 与HCl反应 (写方程式) 与NaOH溶液 (写方程式) ----------------- 与CO2反应 (写方程式) ------------------ 与BaCl2 (写方程式) ------------------ 水溶液碱性 主要用途------------------- 三.侯氏制碱法原理 工业上以_____________为原料生产纯碱 将__________通入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饱和溶液中,使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从溶液中 析出,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滤得到碳酸氢钠晶体,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 过滤后的母液中加入氯化钠粉末、通入氨气,搅拌,经降温后副产品氯化铵晶体析出. 【巩固练习】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碳酸钠性质的探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碳酸钠的物理性质,理解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认识碳酸钠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2.进一步体验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提高应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手段和分析、概括、联想、类比和迁移等方法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3.发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碳酸钠化学性质,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等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引言]众所周知我国北宋时期文学史上有“三苏”他们是苏洵、苏轼、苏辙,可你们知道吗?在化学上也有“三苏”! [投影]化学上“三苏”的化学式、学名及相应的俗名。 [投影]一组碳酸钠的用途图片。 [过渡]由于碳酸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了解碳酸钠的性质。 [板书]一、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引导]今天我们将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碳酸钠的性质,下面我们先来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投影]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观察物质的外观→了解其部分物理性质→根据物质的类别预测物质可能的化学性质→设计并实施实验验证预测→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引导]探究物质的性质一般是从观察物质的外观开始,通过观察外观了解物质的部分物理性质,现在请大家来观察桌面上这瓶药品。(展示碳酸钠样品) [板书]1、物理性质 [过渡]通过观察碳酸钠的外观我们了解了碳酸钠的部分物理性质,下面我们来根据碳酸钠的所属物质类别,预测碳酸钠可能有那些化学性质? [引导]Na2CO3俗称纯碱,它属于碱吗? [引导] Na2CO3属于盐类,那它可能具有那些性质? [板书]可能的反应 ①与酸反应 ②与碱反应 ③与盐反应 [引导]碳酸钠属于盐类,为什么会被称为“碱”呢? [板书]④水溶液呈碱性 [过渡]那么,碳酸钠是否能与酸、碱、盐反应呢?请大家根据学案上的要求,通过实验逐一验证我们的以上预测。 [投影]友情提示: 1、为节约实验时间,请大家先做学案上的【实验四】,在等待“静置2min”时,做其它实验。 2、实验时请大家注意规范操作,以保证实验安全。 【学案】 【实验一】取一小片PH试纸放在放在玻璃片上,用胶头滴管吸取Na2CO3溶液滴一滴在PH 试纸上。

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

第二单元课时2 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 补充习题 1.106 g Na2CO3和84 g NaHCO3分别与足量的盐酸溶液反应,其中()A.Na2CO3放出的CO2多B.NaHCO3放出的CO2多 C.Na2CO3消耗的盐酸多D.NaHCO3消耗的盐酸多 2.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固体,不可以 ...采用的方法是() A.溶于水,加石灰水B.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C.配制成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测pH值D.滴加同浓度的盐酸3.下列化合物与小苏打溶液反应,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的是()A.烧碱B.硫酸氢钠C.氢氧化钡D.稀盐酸 4.可用于判断碳酸氢钠粉末中混有碳酸钠的实验方法是()A.加热时有无气体放出B.滴加盐酸时有无气泡放出 C.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D.溶于水后滴加BaCl2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5.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其化学式、用途都相符的是( ) A.烧碱、Na2CO3、制玻璃B.小苏打、NaHCO3、治疗胃酸过多C.苏打、NaOH、造纸D.食盐、NaCl、化肥 6.向200克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反应后将所得溶液蒸干,得到固体13.7克,则通入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为() A.1.12升B.2.24升C.3.36升D.4.48升 7.下列关于碳酸氢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为碳酸钠 B.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立即产生沉淀 C.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反应为:NaHCO3+Ca(OH)2=NaOH+CaCO3↓+H2O D.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过量澄清石灰水, 反应为:2NaHCO3+Ca(OH)2=Na2CO3+CaCO3↓+2H2O

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

“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碳酸钠性质,并了解它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的学习,掌握其相互转化和鉴别方法; 3、了解“侯氏制碱法”原理及流程。 (2).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对比研究来了解碳酸钠的性质。 2、训练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并设计可行实验来鉴别它们,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3、通过侯德榜事迹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树立努力学习为国争光的志向。

[教学重点]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和所需药品,投影仪 [设计理念] 碳酸钠属于盐,而盐的性质在初中阶段已经全面系统地研究过。本节教材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得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基于教材特点,本教案设计“以人为本”,突出探究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体现化学教育在个性品质、好奇求知、质疑创新等方面的价值导向。 本课总体设计思想是:课堂通过简单易行的实验探究,经历交流实验结果和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总结出碳酸钠是盐,具有盐的通性,它还具有碱性所以俗名为纯碱。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对同一课题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同一小组也提出几套不同的方案。并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优化。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构建生

Na2Co3性质

碳酸钠为白色粉末或颗粒.无气味.有碱性.是碱性的盐.有吸湿性.露置空气中逐渐吸收1mol/L水分(约15%).400℃时开始失去二氧化碳.遇酸分解并泡腾.溶于水(室温时3.5份,35℃时2.2份)和甘油,不溶于乙醇.水溶液呈强碱 性,pH11.6.相对密度2.53.熔点851℃.半数致死量(30日)(小鼠,腹腔)116.6mg/kg.有刺激性.可由氢氧化钠和碳酸发生化学反应结合而成. 碳酸钠易溶于水,甘油,微溶于无水乙醇,不溶于丙醇. 碳酸钠是一种强碱盐,溶于水后发生水解反应(碳酸钠水解会产生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使溶液显碱性,有一定的腐蚀性,能与酸进行复分解反应 (Na2CO3+H2SO4==Na2SO4+H2O+CO2),生成相应的盐并放出二氧化碳. 稳定性较强,但高温下也可分解,生成氧化钠和二氧化碳.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及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并结成硬块.吸湿性很强,很容易结成硬块,在高温下也不分解.含有结晶水的碳酸钠有3种:Na2CO3·H2O、Na2CO3·7H2O 和Na2CO3·10H2O. 在空气中易风化. 与酸反应 Na2CO3+ 2HCl(过量)==== 2N aCl + H2O + CO2↑ Na2CO3+ HCl(少量)==== NaCl + NaHCO3 与碱反应 Na2CO3+ Ca(OH)2==== 2NaOH + CaCO3↓(碳酸钙白色沉淀,难溶于水,但可溶于酸) 与盐反应 Na2CO3+ BaCl2==== 2NaCl + BaCO3↓(碳酸钡白色沉淀,难溶于水,但可溶于酸)

3Na2CO3+ Al2(SO4)3+ 3H2O ==== 2Al(OH)3↓+ 3Na2SO4+ 3CO2↑ Na2CO3+CaCl2=====2N aCl+CaCO3↓ (氢氧化铝白色沉淀,难溶于水,可溶于酸、碱) 与H2O、CO2反应 Na2CO3+ H2O + CO2==== 2NaHCO3(于碱性环境中沉淀析出)PoorLUU 2014-09-23

金属钠、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 金属钠、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 [课标要求] 1.了解钠单质的生产原理及钠的保存、存在和用途。 2.了解钠的物理性质,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3.了解Na 2O 、Na 2O 2的性质。 4.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5.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1.钠与O 2、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 +O 2===2Na 2O(白色) 2Na +O 2=====点燃 Na 2O 2(淡黄色) 2Na +2H 2O===2NaOH +H 2↑ Na 与水反应现象可概括为浮、游、熔、响。 2.Na 2O 是碱性氧化物,Na 2O 2不是碱性氧化物,Na 2O 2可作漂白剂和供氧剂。2Na 2O 2 +2H 2O===4NaOH +O 2↑、 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3.Na 2CO 3俗称纯碱或苏打,NaHCO 3俗称小苏打。它们的水溶液都呈碱性,且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Na 2CO 3溶液的碱性更强。 4.Na 2CO 3与NaHCO 3相互转化的反应: 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 NaHCO 3+NaOH===Na 2CO 3+H 2O 。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1.钠的存在:在自然界中钠元素都以化合态存在,如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等。 2.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质地 密度 熔点 银白色 固态 较软 比水小 较低 3.钠与氧气的反应 反应条件 室温 加热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新切开的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在 空气中很快变暗 钠先熔化成小球,然后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 4Na +O 2===2Na 2O 2Na +O 2=====△ Na 2O 2 结论 钠是非常活泼的金属,与O 2反应,条件不同时,现象不同,产物也不同 4.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钠浮在水面上 钠的密度比水小 钠 熔成小球 钠熔点 较低,且反应放热 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逐渐变小, 最后消失 反应产生的 气体推动小球 运动 与水反应发出“嘶嘶”声 钠与水 剧烈反应,反应放热并生成气体 反应后溶液的颜色逐渐变红 有NaOH 生成 化学方程式 2Na +2H 2O===2NaOH +H 2↑ [特别提醒] (1)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只有一个电子,反应容易失去,表现还原性且性质活泼。 (2)钠与水(滴有酚酞)反应的现象概括为“浮、熔、游、响、红”。 (3)钠易与空气中O 2、H 2O 反应,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5.钠的制备 工业上电解熔融的NaCl :2NaCl 通电,2Na +Cl 2↑。 6.钠的用途 (1)钠可以用来制取一些钠的化合物如过氧化钠。 (2)冶炼金属,如可以从钛、锆、铌、钽等金属的氯化物中置换出金属单质。钠与四氯化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TiCl 4+4Na700~800 ℃,Ti +4NaCl 。

碳酸钠的性质

碳酸钠的性质 知识点: 一、物理性质: 碳酸钠的化学式俗称,色体,溶于水,溶于水时热。 二、化学性质: 1.碳酸钠的水溶液呈性, 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2.碳酸钠+酸→()+() 请写出碳酸钠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 3.碳酸钠溶液+某些碱溶液→()+() 请写出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 4.碳酸钠溶液+某些盐溶液→()+() 请写出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 二、在线测试: 1.向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看到的现象是,迅速将燃着的木条伸进试管口,木条会,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碳酸钠(难或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性,滴入酚酞会变。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观察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下列物质不属于碱 ....的是() A.纯碱 B.熟石灰 C.苛性钠 D.氢氧化钾 4. 做馒头时要在发酵好的面团中加食用纯碱 ..,以便产生气体使馒头疏松多孔,面团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物质的酸碱性是:()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D.无法判断

5.腌制松花蛋常用熟石灰和纯碱等原料,因此,食用它时常有涩味,可以在食用前加调味品。这种调味品最好是() A.食醋 B.酱油 C.香油 D.食盐 6.将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三瓶无色溶液用一种试剂一次鉴别的是() A.石蕊试液 B.酚酞试液 C.Na2CO3溶液 D.氯化钡溶液 7.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钙反应的物质是()。 A.二氧化碳 B.硫酸铜 C.碳酸钠 D.硝酸银 8.用一种试剂将氢氧化钠、硫酸、氢氧化钙区分开,该试剂可以是()。 A.BaCl2 B.紫色石蕊试液 C.CO2 D.Na2CO3 9. 能准确检验CO32-的操作是() A.加入盐酸有可燃性气体产生 B.加入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C.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D.加入盐酸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10. 向下列各组固体混合物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能产生气泡且有沉淀生成的是() A.Na2CO3和NaCl B.BaCl2和K2CO3 C.CaCl2和KNO3 D.Ba(OH)2和KNO3现有 11.下列几种物质的溶液①Na2CO3溶液②NaCl溶液③稀盐酸,加入下列试剂能一次区分开的是() A.酚酞试液 B.石蕊试液 C.CaCl2溶液 D.澄清的石灰水 三、挑战自我: *12.“纯碱”和“烧碱”在名称中都有一个“碱”字,请你从物质类别、性质、等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 **13.实验室现有失去标签的四瓶无色液体,分别是碳酸钠、氢氧化钠、盐酸、氯化钠。请你设法鉴别这四瓶液体,给它们补贴上标签。 友情提示:下面的内容下节课要用,需要背过哦! 酸碱盐溶解性口诀: 钾钠铵盐皆易溶,硝酸盐类全都溶。硫酸盐类钡不溶,氯化物中银不溶。 碳酸盐类钾钠铵,三者之外皆不溶。钾钠钡钙碱能溶,其它碱类都不溶。

碳酸钠

碳酸钠 碳酸钠(Na2CO3),俗名苏打、石碱、纯碱、洗涤碱,化学式:Na?CO?,含十个结晶水的碳酸钠为无色晶体,结晶水不稳定,易风化,变成白色粉末Na2CO3,为强电解质,具有盐的通性和热稳定性,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 1简介 名称 中文名称:碳酸钠 中文别名:苏打,纯碱;碱粉;碱面;重灰(重质碳酸钠);轻灰(轻质碳酸钠);高纯碳酸钠;食用面碱(食用碳酸钠) (小苏打:碳酸氢钠;大苏打:硫代硫酸钠) 英文名称:Sodium Carbonate 英文别名:Sodium carbonate anhydrous; Sodium carbonate solution; soda ash; disodium carbonate; Sodium carbonate-12C, 13C-depleted; calcined soda; Carbonic acid disodium salt; Sodium carbonate,high-purity; Sodium carbonate,dense; SODA ASH LIGHT CAS号:497-19-8[1] EINECS 231-867-5 中文别名(俗称):纯碱、块碱、苏打(Soda) 、口碱(历史上,一般经张家口和古北口转运全国,因此又有“口碱”之说。)、碱面(食用

碱)[2]。 存在于自然界(如盐水湖)的碳酸钠称为天然碱。 无结晶水的碳酸钠的工业名称为轻质碱,有一个结晶水碳酸钠的工业名称为重质碱。 碳酸钠属于盐,不属于碱。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因此又名纯碱等说法。 名称来历 纯碱[3],学名碳酸钠,一种重要的化工基本原料,其俗名:块碱、石碱、苏打(Soda)、口碱(历史上,一般经张家口和古北口转运全国,因此又有“口碱”之说。) 化学性质 溶液显碱性,能与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Na2CO3+2HCl=2NaCl+H2O+CO2↑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与BaCl2盐反应。 Na2CO3+BaCl2=BaCO3↓+2NaCl[4] 化学式 Na?CO? 相对分子质量 105.99 一般取106 1.4 上下游原料产品

过碳酸钠理化性质与质量指标

过碳酸钠理化性质与质量指标 1.1 过碳酸钠的概况 过碳酸钠是由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氧系漂白剂,具有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双重性质,与酸中和生成相应的钠盐,并放出二氧化碳;遇水释放出氧原子而呈现出漂白和杀菌作用,加上其无毒、无害,适用于合成纤维的洗涤、食品餐具的消毒、水果的保鲜,还可用作污水处理剂、氧气发生剂、金属表面处理剂以及高分子聚合控制剂等,是一种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的无机精细化工产品。 过碳酸钠自70年代末日本开发成功并投入生产以来,欧美等国也竟相开发研究这一新产品,我国在八十年代初才开始研究并生产这种产品,至今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1.2 过碳酸钠的理化性质 过碳酸钠又称过氧化碳酸钠、过氧水合碳酸钠、碳酸钠过氧化氢加合物、固体双氧水;英文名称:Sodium Percarbonate(简称SPC)。 过碳酸钠外观为白色松散结晶粉末状或颗粒状固体,是碳酸钠与过氧化氢以氢键结合在一起的结晶化合物,是一种固体形式的过氧化氢。其分子结构包括3种类型,Na2CO3·2H2O2、Na2CO3·nH2O2·mH2O和2Na2CO3·3H2O2。由于制法不同,性质也有所差异。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均属于Na2CO3·nH2O2·mH2O 类型,通常情况下用分子式2Na2CO3·3H2O2来表示。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过碳酸钠外观为白色、松散、流动性较好的颗粒状或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10℃时100g水中溶解度为12.3g,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相应增加。 过碳酸钠有吸湿性,由于碳酸钠与过氧化氢以氢键联接,其在水中有很好的溶解度,并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其溶解度在5℃时100mL水时为12g,20℃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