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中学化学课程评价改革研究

第二章 中学化学课程评价改革研究

第二章  中学化学课程评价改革研究
第二章  中学化学课程评价改革研究

第二章中学化学课程评价改革研究

【教学目标】1、学会用课程评价理论分析我国中学课程评价改革的规律

2、学会用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开发相对应的教学案例

3、学会用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开发相对应的教学案例

4、学会用新课程理念开发化学教材评价案例

【引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动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但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持续提升和课程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注重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评价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评价及其相关概念

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使用了“课程评价”一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在国家发布的课程文件中这样使用。那么,什么是课程评价呢?

首先,课程评价的定义随着课程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大家对课程评价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按照美国学者古巴和林肯的观点,课程评价的由来和形成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

第一个时期是测验和测量时期,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在这个时期,教育评价、课程评价的概念还未出现,盛行于教育界的是教育测量、心理测验这样一些概念。人们将对学生的评价等同于对学生实行智力测验,当时很有影响的如比奈编制了筛选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量表,桑代克编制了第一批标准化的教育测验。

第二个时期是描述时期,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20世纪40年代,拉尔夫·泰勒总结了30年代实行的“八年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发表了课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这本著作中正式提出了评价的概念,并提出了评价原理。正如泰勒所描述的那样,“人们普遍接受用教育评价来替代测验。‘八年研究’提醒教育工作者,教师在教一门课时,通常都寻求达到若干个教育目标,但凭一个测验分数是不能客观地概括教学结果的。通过使用问卷、观察、产品样本和测验,都能够评定学生在每个主要目标上进展的情况。这已成了一种普遍的评价观。”2在泰勒的努力推动下,

1李雁冰著.《课程评价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9~58页。

2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评价一词取代了考试、测验这些提法。这个时期普遍认为评价就是客观地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水准,根据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差别来调整课程教学,而描述教育结果不能仅仅依靠测验和考试。

第三个时期是判断时期,从美国因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而发起的教育改革始,持续到70年代。这个时期,课程研究者对第二个时期的评价概念实行了几点反思,一是如果将教育目标作为评价的标准,那么教育目标本身能否免于被评价?教育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如何保证?也就是说,是否需要对教育目标本身实行价值判断?二是以教育目标作为评价的标准是否合理?对于超出教育目标的教育结果如何评价?三是仅仅评价教育结果是否充足?我们是否应该关心教育的过程?所以,这个时期对于课程评价的定义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提出评价中应该包含价值判断的成分,其中既包括对教育结果实行价值判断,也包括要对教育目标、评价标准实行价值判断,同时还强调了教育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第四个时期是建构时期。古巴和林肯在批判前三个时期的评价基础上,提出了第四代的评价概念。他们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所以,评价应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3其主要特征是以“新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取代旧有范式”,以质性方法替代传统的定量的方法。

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引进学习西方的课程理论,并根据我国教育实践提出了课程评价的定义。如陈侠认为,“课程评价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它要应用科学的工具,来确认和解释教与学的内容和过程的效果,衡量它们的有效水准,以便为课程的改进作出有根据的决策。”4这个定义基本上是属于古巴和林肯所指的描述时期的评价概念,因为陈侠先生的《课程论》是我国解放后第一本课程研究的专著,因为研究资料的限制,当时借鉴的主要是泰勒的课程评价理论。其后,廖哲勋提出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做价值判断。5施良方提出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6这两个定义显然属于古巴和林肯所说的判断时期的课程评价观。

我们再从逻辑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课程评价这个词。课程评价这个词是由“课程”和“评价”这两个词合成的,也就是说,课程评价的概念内涵是由课程的概念内涵和评价的概念内涵相交而成的。而课程这个概念却有几十种不同的定义,所以课程评价的概念也就十分复杂了。施良方曾把林林总总的课程定义归纳为六种类型,即“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显然,相对应于这六种课程的概念,课程评价的含义也是相差很大的。如果认为课程是教学科目,那么课程评价势必是针对学校中具体科目的评价;如果把课程看作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看作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那么课程评价就是指对课程计划、大纲、教材、教案等文件课程的评价;如果把课程理解为预期的学习结果,那么课程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如R·泰勒);如果把课程看作是学习经验,那么课程评价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不但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包括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评价。

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0页、387页。

4陈侠著.《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30页。

5廖哲勋著.《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0页。

6施良方著.《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总来说之,只要课程的概念不统一,课程评价的概念也就不可能严格确定。

如何理解课程评价,关键是要看如何理解课程的概念,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决定着对课程评价概念的理解。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7。

狭义的课程评价“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一般包括对课程目标体系的评价、对课程计划的评价、对课程标准的评价、对教材的评价等核心内容,它的实施一般是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评价人员、借助于专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而实行的”。

广义的课程评价“即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相关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的水准做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

表1-1几种评价间的关系

在我国因为解放后一直学习苏联的教育体制,课程由国家统一规定,学校只有通过教学贯彻实施课程的责任,而没有对国家课程“评头品足”的权利,所以一直只存有对学校的教学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国家赋予地方和学校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权,从行政管理者到学校教师都普遍增强了课程意识,课程评价一词也就逐渐成为常用语。在实践中,绝大部分实际教育工作者已经将课程评价、教学评价、评价等词语相互混用,所以以“课程评价”一词涵盖以前习惯使用的“教学评价”一词,当不难被教师接受。

基于对课程与教学是庞大的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解,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就要涉及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方方面面。新课程评价应包括对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文本的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和学生的学业测量评价等等。但其核心要素仍是教材、教师、学生,而且这三大要素也是与教师关系最为密

7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切的,所以本书将集中探讨新课程评价中的核心领域,即教材评价、教师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业评价。

二、多元智力理论与课程评价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智力的理解仅限于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种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水平和数理逻辑水平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有的一种水平。8随着人们对智力理解的持续深入,新的智力理论也持续产生,如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塞西的智力领域独特性理论等,但尤为引起教育教学界高度重视的、对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最长远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内涵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共有九种:

1.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动的水平,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诗人拥有真正的语言智力,演说家、律师等都是语言智力高的人。代表人物有由记者转变为演说家、作家和政治领袖的韦斯特·丘吉尔等。

2.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水平,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实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科学家、数学家或逻辑学家就是这类智力高的人。代表人物有相对论的提出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

3.视觉/空间关系智力(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水平,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水平。如海员和飞机导航员控制着巨大的空间世界,棋手和雕刻家所具有的表现空间世界水平。空间智力可用于艺术或科学中,如果一个人空间智力高且倾向于艺术,就可能成为一名画家、雕刻家或建筑师。代表人物有画家帕布罗·毕加索等。

4.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

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水平,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等人身上表现得

8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教育研究.2000(9)

特别明显。代表人物有音乐天才沃尔夫冈、莫扎特等。

5.身体/运动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水平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水平和动手的水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从事体操或表演艺术的人。代表人物有我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刘翔、美国的篮球运动员麦克尔·乔丹等。

6.人际交往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水准以及对此作出的有效反应的水平,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对于教师、临床医生、推销员或政治家来说,这种智力尤为重要。代表人物有美国黑人领袖、社会活动家马丁·路德·金等。

7.自我反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指的是个体理解、洞察和反省自身的水平,表现为个人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等,并且有意识地使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水平。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代表人物有哲学家柏拉图等。

8.自然观察者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9

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对自然世界(云朵、石头等的形状)的其他特征敏感的水平。这种智力在过去人类进化过程中显然是很有价值的,如狩猎、采集和种植等,同时这种智力在植物学家和厨师身上有重要的体现。

9.存有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

指的是陈述、思考相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如人为何要到地球上来,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是怎样的,在另外的星球上生命是怎样的,以及动物之间是否能相互理解等。

多元智力理论自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以来,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并逐渐成为美国和很多西方国家实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产生了广泛而长远的影响。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即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仅仅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水准组合存有,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所以,世界上并不存有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有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有,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所以有的学者建议应将“差生”改称为“潜能生”10是极有道理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注重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其次,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虽然教师担负着发展学生潜能的责任,但是很少有教师真正思考过人类学习潜能——智力的本质是什么。传统的智力理论将智力解释为一种以语

9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只提出了前七种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分别是1998年和1999年新提出的。

10韩玉林. 教育评价质的飞跃:“差生”改称“潜能生”.中国教育学刊.2003(1)

言水平和逻辑一数理水平为核心的整合的水平,于是世界各国教育的重点则被定位于追求优异的语文和数学表现;而多元智力理论则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水平,而这些水平显然远远超越了传统教学和评价注重的重点。所以,多元智力理论拓展了教师的“智力观”,课程功能由此开始发生着根本的转变,教师不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水平。这些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即建立促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增强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等。

再次,多元智力理论协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多元智力理论不但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水平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变得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动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而且,教育还是主动发展的教育,教师协助学生发现和建立其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这些教育观也正深刻地体现了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思想,即注重评价的教育功能,发展和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协助学生理解自我、建立自信,促动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等等。

可见,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的评价思想与新课程中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并为“建立促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而且,以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建立的“学生观”“智力观”和“教育观”,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评价。

当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也存有着一定的缺陷,即它倾向于对智力实行静态性的描述,而缺乏对智力的动态性的解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资料:儿童的多元智力评估核查量表11

一、语言智力(是否):

1.写作水平高于同龄儿童;

2.善于编写难以置信的故事或善于讲故事和笑话:

3.善于记人名、地点、日期或一些琐事;

4.喜欢文字游戏;

5.喜欢看书;

6.书写准确(若是学前儿童,拼写水平高于同龄儿童);

7.喜欢顺口溜、双关语、绕口令等语言游戏:8.喜欢听口述语言(如故事、广播、故事录音带等);9.在同龄儿童中词汇丰富;10.与人交流时,善用言语。

二、逻辑——数学智力(是否):

1.对于如何做事会问很多问题;

2.快速心算(若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高于同龄儿童);

3.喜欢数学课(若是儿童,喜欢数学及其他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或事物);

4.对电脑计算游戏感兴趣(如没接触过电脑,

11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118页。

喜欢其他数学或算术游戏);5.喜欢象棋或其他策略游戏;6.喜欢逻辑难题或智力难题(若是学前儿童,喜欢听像《爱丽丝漫游仙境》之类的故事);7.喜欢把事物分类或分等;8.喜欢做高度思考过程的实验;

9.思考方式比同龄儿童更抽象化、概念化;10.比同龄儿童对因果关系更有概念。

三、空间智力(是否):

1.能够说出清楚的视觉表象;2.阅读地图、图表比文字容易(若是学前儿童,更喜欢观看而不是阅读);3.比同龄儿童更喜欢想入非非;4.喜欢艺术活动;5.比同龄儿童画图画得好;6.喜欢看电影、幻灯片或其他视觉上的表演;7.喜欢拼图、走迷宫或类似的游戏;8.制作有趣的立体模型;9.阅读时从图画而不是文字中获取更多信息;10.爱在书本、纸张或其他东西上涂画。

四、运动——操作智力(是否):

1.擅长一种或多种体育运动(若是学前儿童,身体技能超过同龄儿童):2.如长时间坐在一处会扭动、敲打或烦躁不安;3.善于模仿他人的动作、言谈举止等;4.喜欢拆解,然后再组装物品;5.喜欢触摸所见的事物;6.喜欢跑、跳、摔跤或类似的活动(如年龄稍大,会有所节制,而表现出像拍打朋友、跑进课堂、翻跳椅子等动作);7.表现出手工技能(如木工、缝纫、机械等),或其他方面动作协调性好;8.戏剧性地表达自己;9.思考与工作时传达出不同的肢体感觉;10.喜欢黏土或其他用手触摸的经历(如手指画等)。

五、音乐智力(是否):

1.音乐走调或出错时会告诉你;2.记得歌曲的旋律;3.嗓音好;4.弹奏一种乐器或参加合唱团(若是学前儿童,喜欢玩打击乐器或参加合唱团);5.讲话或动作时很有节奏感:6.无意识地自己哼唱:7.做事时在桌上打节拍;8.对外界噪音很敏感;9.喜欢听音乐;10.唱课外学来的歌曲。

六、人际智力(是否):

1.爱与同伴交流:2.似乎是天生的领袖;3.给有的朋友建议:4.在校外似乎很聪明;5.是俱乐部、委员会或其他组织的成员(若是学前儿童,经常是群体的一部分);6.喜欢非正式地教导其他孩子;7.喜欢与其他孩子一起玩游戏;8.有两三个好朋友;9.关心他人;10.愿让其他人陪伴。

七、内省智力(是否):

1.独立性好,意志坚强;2.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3.能够独处玩耍或学习;4.生活和学习方式与众不同;5.不善谈自己的兴趣爱好;6.自我目标明确:7.喜欢独立工作而不是合作;8.准确表达自己的感觉;9.能从生活的成功或失败中学习;10.拥有高度的自尊。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如果说,多元智力理论给教学与学业评价带来了一场革命,那么能够说,这场革命首先发生在评价观点的层面上。现在,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思想已为绝大部分美国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这与加德纳和坎贝尔等人出色的研究不无关系。

1.加德纳的评价观

在加德纳看来,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体现多元智力理论价值的重要途径。或者说,没有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科学有效的评价,其理论价值无法体现。所以,加德纳十分重视评价的研究。他认为,在美国所盛行的标准化考试就是让学生掌握各种信息,然后回到或应用于非情景化的场合,标准化考试只能测出智能的一小部分,过度注重考试及其成绩,不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他将评价看作是个体获得关于自身技能和潜能等信息的过程,并认为评价应该针对被评对象在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水平作出判断。加德纳的评价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的目的。在加德纳看来,传统的正规考试往往是为了给被评价者分等排队,对被评价者几乎没有什么协助。加德纳认为,有用的评价应该达成两个目标:一个是能向个体提供有益的反馈,另一个是能为个体所在的社区提供有用的资料。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协助学生,为他们提供相关智能强项和弱项的信息,亦即水平倾向,并提出继续学习方向的建议。

二是评价的效度。加德纳认为,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在更接近他们“实际工作情况”的条件下实行。也就是说,评价应该是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不应该是教学之外的附加内容。评价应该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地实行的,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要在教师和学生中自然地实行,教师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互相评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正式评价。这种评价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这样,评价和教学就会融为一体,评价就能更好地预测并促动个体今后的发展。

三是评价的手段。关于如何评价,即评价的手段方法,加德纳认为不能仅仅通过传统的考试和测验手段来评价教学,因为他们都严重地偏向语言和逻辑智能。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公正”的评价手段,即不通过语言和逻辑智能而直接观察运作中的智能。比如让一个个体在不熟悉的地区航行,以确定他的空间智能;能够通过观察个体如何处理与同学的争吵来评价他的人际交往智能;等等。

2.坎贝尔的评价观

坎贝尔在多元智力实验学校实行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并提出了一套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评价的基本观点与切实有效的评价方法。以下分别介绍他的评价观以及他所倡导的评价方法。

(1)坎贝尔关于评价观

第一,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在坎贝尔看来,要想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必须从多种维度对学生实施评价,体现学生的多种水平,以全面地评价学生。传统评价使用的百分制和等级制都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基于这种观点,美国一些多元智力实验学校做了多维度评价的尝试。比如在美国,有一所实验学校开发了一份关于数学学习的评价表,这份评价表包括这样几个部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问题的解释,对课本问题的解释,对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题水平,作业的表现,测验的表现等。用这样的评价表实施的评价必然是多维度的,它能够让我们看到被评价者的各种水平表现。

第二,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坎贝尔认为,评价不应该仅仅结果的表现,而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描述,记录学生的成长阶段与成长状况。所以他们提倡让学生回顾学习档案、日志或几个代表作,主动地实行反思,思考他们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反思性问题,家长和同伴也能够提出一些建议性问题。

第三,评价应该反映教学的信息。在坎贝尔看来,评价应该有重点,因为教学应该有重点。而教学中的重点也应该成为评价中的重点,因为评价是为教学服务的。平均使用力量的做法既不应该发生在教学中,也不应该出现在评价之中。我们应该在评价的重点之中看到教学的重点。所以,他们提出教学内容不是越多就越好,应该压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尽量“少而精”。

第四,非正式评价与正式评价同样重要。传统评价中,正式评价往往备受注重,而非正式评价常常被忽视。坎贝尔认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都有价值,而且非正式评价更容易实施,它往往比正式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教师每天都能够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来非正式地评价学生,也能够举行小组或班级讨论来评价学生。

第五,学生应该成为自觉的评价者。他认为,终身学习者的一个重要素质就是有一种自我评价的意识与水平。而要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就应该给予他们自我评价的机会,以逐步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与水平。所以他提倡学生主动地利用日志、同伴评价会、展览会、非正式师生讨论来记录他们的学习,并依此实行自我评价。

(2)坎贝尔倡导的评价方法

在多元智力评价观点的指导下,坎贝尔在实验学校的大量评价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三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即:多维度智能展示法、游戏评价法和多元智能报告单。现分述如下:

◆多维度智能展示法

学生的智力特点与学习风格各不相同。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强项的学习与表现方式,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并得以评价。以历史课为例,其评价的设计举例如下:语言智能:使用讲故事来解释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事件并写成报告。数理逻辑智能:归纳历史人物的贡献,分析整个历史事件的关系,并对未来作出预测。空间智能: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历史事件,从建筑物、服饰等来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身体运动智能:用戏剧再现历史事件,设计游戏来了解历史事件。音乐智能:把现代歌剧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围绕历史事件创造歌曲或节奏。人际交往智能:分组讨论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实行团体研究。自我理解智能:反省个人当前的生活与当时的差异,设想自己如果是某个历史人物将会怎么做?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评价过程成为真实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评价环境,不但使学生的强项智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能有效地影响其长远发展。

◆游戏评价法

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各种智力在自然的状态下得以体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智力的发展状况。下面的汽车游戏是用来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有效地组织数字信息的水平的。首先用硬纸板搭起一辆汽车,用一些牌子表示汽车站,然后让一个学生充当驾驶员,以监督整个活动,被评价的学生则充当售票员,能够给他一些筹码以计算数字。当这个游戏开始时,另外一些学生就扮演成乘客上、下车。开始时,上、下车的人数能够是几个,甚至是一两个,然后就会逐渐增多,越来越复杂。在这过程中要求被评价的学生能够计算出每站上了多少人,下去了多少人。另外,有时还要求学生计算出车上的男乘客和女乘客各是多少。对有些学生来说,能够用筹码来计算,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中则必须用心算。在上述游戏活动中,学生的

数理逻辑智力能够在自然的环境下得到较为充分的表现,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法。但这种评价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它更多地适合于低年级的学生,并主要用于相对简单的、过程性的评价。

多元智能报告单

多元智力报告单评价法是坎贝尔倡导的又一种多元评价方法,其特点是简练、明晰且便于操作。

表1-2中的新手、学徒、实践者和专家分别指学习者所处的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新手是指形成概念,开始发展技能的阶段;学徒是指通过有指导的活动掌握逐渐复杂技能的阶段;实践者是指能够独立学习,准确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阶段;专家是指掌握概念,能在新情境中实践的阶段。这份报告单的设计目的是表现孩子在各种智能领域中技能的发展情况,每个季度总结一次,将各种智能发展的情况绘成一幅图,通常用各种颜色的线条表示学生在某一智能上的进步情况。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课程评价的启示

1.评价的标准具有多元性。不同个体在七种智能方面拥有的量各不相同,七种智能的组合与操作方式更是各不相同,所以,教学评价的尺度应该是多元的。

2.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传统评价中,学生要尽力在他们可能并不擅长的学业领域中去适合评价的要求,从而不能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而新课程的评价目的则在于通过识别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为学生提供发展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机会。

3.评价的来源应是学生的活动。传统评价中,决定学生优劣的往往仅仅一张各学科分数的成绩单,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只有在社会生活和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中,在问题情境或特色文化背景中,才会有

某种智能的体现。所以,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扩展学习的内容领域,开拓与多元化智能结构相匹配的学习活动。

4.评价的核心是“全人观”。第一,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评价在于给学生找到并提供成功的支撑,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学评价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同时又理解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协调地发展自己,尽可能使自己在多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第三,学生的智力发展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为此,我们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智力潜能。

5.评价的方式尽量采用档案袋和活动法。单靠纸笔测验是很难测出学生的多元智能的,而档案袋和活动法则能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记录和观察学生的表现。

案例: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多元智力观12

(一)言语语言智力与化学实验教学的结合

言语语言智力在化学中表现为个体能顺利地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化学事实现象、过程等,并将自己对化学事实地观察分析与推理表现出来与他人交流。化学实验能够得以实行,个体要完成某个化学实验,首先需要具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化学方法等,而这些化学知识多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要想学好化学知识,就要对语言有一定的学习水平,这就涉及到了言语语言智力。其次,化学实验得以顺序实行,需要掌握一些基本原理,还要对一些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一定的掌握。而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属于规则的学习。规则一般由若干概念构成,个体对规则的学习要以对概念的习得作为先决条件。不论是物质的性质这类言语陈述的规则,还是化学反应这类被推理的性能的规则都是以言语信息的习得为基础的。所以,对化学实验来讲,言语水平就成为了一个基本的水平,它的高低直接影响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化学现象的描述,化学事实的交流,与化学实验是密不可分的。不过,通过化学实验对言语智力实行培养也是可行的。通过实验的完成促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化学用语以及化学事实实行学习,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对一些物质的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化学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由此能够进一步提升言语语言智力。例如,学生通过元素性质的实验如卤族元素的实验对卤素的性质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卤素之间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对实验的预习,实验报告的完成,锻炼了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使用,能够提升学生对所见所感的表达水平。从这个方面来讲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对学生实行言语语言智力的培养。

(二)逻辑数理智力与化学实验教学的结合

化学实验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实验一样;它的直接目的在于解决一定的化学科学研究任务,化学实验产生的结果使人们获得了对实验对象的理解,或是检验一定的假说、理论。所以它总是要受到一定的逻辑数理智力的影响和支配。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没有或离开逻辑思维都将会影响实验目的的完成。”当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物质发生变化和产生各种现象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观察到

12参见:夏靖龙.多元智力理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化学教学. 2002(4):16

的东西与己学过的知识、己见过的现象及己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这就是一个思维活劝的过程,当然从观察到的感性理解材料上升到了理性理解,以达到理性理解的目的,这就更离不开思维活动了。能够说,实验中要实行逻辑思维,而思维又支配着实验者的行动及实验活动。所以化学实验不但需要逻辑数理智力,更能为逻辑数理智力的培养提供途径。在实验中,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有意识的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实行实验,以提升思维水平。例如,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实验前教师可设计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实验室对乙酸和乙醇混合液先微热数分钟,然后再加热使其沸腾的目的是什么?

2.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3.所得乙酸乙酯中还有什么杂质?如何除去?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实行讨论,自然从反应速度、反应温度、酸和酯的溶解性等方面去考虑,促使他们在实验前和实验中都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从而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数理分析水平。

(三)视觉空间智力与化学实验教学的结合

视觉空间智力在化学实验中表现为对实验现象观察的敏感。譬如,化学家对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很敏感,从而激发出求知的欲望,如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转化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促使人们去分析沉淀转变成灰绿色的原因。这就需要有敏锐的观察水平,能够准确地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抓住事物最本质的现象实行分析,做出准确的判断。化学实验是离不开这种对色彩、形状感受和表达的水平的,实验对象的各种外部属性(如颜色、形状、大小、气味等),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发热、发光、颜色的变化、气味的产生及沉淀的生成或消夫等)和化学事实都是学生要用感觉器官来感受和体验的。显然,化学实验离开了视觉空间智力的支持,感性理解材料就无法获得。所以,增强实验教学,将有助于学生视觉空间智力的培养。在化学实验中有很多实验不但仅是在试管中实行,而是需要一组仪器组合才能完成,如Cl2的制备装置就需要发生装置、收集、洗气、尾气处理等几个部分,包含了圆底烧瓶、分液漏斗、集气瓶、导管、铁架台等仪器,如何组装成合理的装置?这能够通过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合理安排实验仪器,组织安装各种仪器,把各种仪器按合理的顺序组合起来,考虑各个仪器的作用及合理完善的空间结构,从而培养了空间智力。又如,实验中空间位置、颜色变化、药品的加入顺序,反应发生的现象通常仅仅一个微小的变化,但在化学实验中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实行科学准确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视觉空间智力。再如,对于色彩、形状等感受的表达能够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来培养,通过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来表达自己在实验中观察的实验现象等。

(四)身体运动智力与化学实验教学的结合

身体运动智力在化学学科中就集中表现为动手操作水平。化学实验中使用实验仪器、装置、工具实行实验操作都是顺利完成某项具体实验任务、由上肢和手一系列实际动作组合起来的、完善而合理的实验活动方式。化学实验中动手操作是感性的物质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把蕴涵于化学实验目的和化学实验设计中的理论思维,通过物质的和实验操作方法外现于感性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使用实验方法去验证和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进一步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是培养实验水平,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最佳途径。不过就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对实验的重视比以往是

大大增强了,但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仍是比较小的,所以就要在有限的实验课中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这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化学实验为身体运动智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化学实验中动手不可少,几乎每个实验都要学生用手去完成。通过实验的练习,使得学生能够规范的实行实验操作,并把熟练的操作使用到其他的实验中,达到动作技能的迁移。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给予积极的指导和督促。虽然身体运动智力主要体现在动手,但是也不能把动手变成实验的代名词,关键就是要把全身协调起来。

(五)人际交往水平与化学实验教学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理论的发展,实验己经逐步演变成为了一种教学手段,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已经成为直接以实验为主体实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探究式的教学己经成为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新的教育理论下,学习主要强调的是合作的意识,教育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水平即人际交往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六会”中就明确指出了要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而在现今的社会中学会生存最必要的就是学会交际、学会与人沟通。所以合作学习就成为时尚的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形成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互相协作与信任,从而形成一种团体氛围。在互相协作信任的基础上学生明确了共同的目标与责任,他们使用有效的社交技巧相互交流,从而互相促动,形成了积极的相互依赖,提升了学习水平、成绩以及学习的持久性。在实验中,这种合作精神能够充分体现。从实验的预备到完成这个全过程中事事都需要学生间的合作。化学实验本来就是个开放的体系,虽然有的实验能够单独完成,但绝大部分实验特别是科学研究实验需要由多人合作完成。即便是独立完成的实验,实验方法、过程的讨论,实验结果的相互交流也是需要合作的。所以,实验中更能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智力。在合作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以主人公的姿态投入到实验中,自然对实验也是全身心投入,对原理、操作也自然更加去理解,去掌握,有利子实验的完成。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完成实验实行探究性的学习,更是势在必行,而且经过-定的实践效果也很明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交往,也学会生存之道。不过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学生的合作水平也就越来越低,“独行侠”也越来越多,所以,在实验这个开放的体系中,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交际交往智力。

(六)自知反省智力与化学实验教学的结合

化学实验的反思是回顾已经做的工作,把握即定的目标进展、提出改进的方案和应用化学教学中或从他人身上所学到的知识的一种水平。通过实验专题探究,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反思检查,根据目标要求、行为方式以及将在做的实验项目与过去的实验项目实行比较以实行新的构思等,促使学生能将这种回顾与检查内部化,从而在没有外界协助下对自己的研究状况实行评估,使学生今后持续能实行自我反思,增强监控自身思维过程的水平。自知反省水平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被忽视,但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思想的变化,对于自知反省水平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自知反省水平在人的认知学习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循环中前进,而促动这个循环发展的就是人对前期所为的一种自知反省,在实验中不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索性实验,都需要对己做过的实验实行评价、分析、总结出成败的关键,以利于下一个实验的实行。以往这个项被忽视,而现在的课程标准与教材部已经把实验评价纳入了实验教学的体系,促使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以提升元认知水平。在实验中,对实验的准备,实验的操作的步骤,实验的现象分析,实验的结果都要实行反思和评价,以促

动实验的顺利实行。所以,在实验中教师要有计划的对学生实行自知自省训练,通过学生对实验的完成宋提升自知自省智力。

(七)音乐节奏智力与化学实验教学的结合

音乐节奏智力在化学中主要体现的是艺术与美的教育。美国的“零点计划”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艺术教育与人的思维和智能结构的关系,30年来,美国的这项研究己取得了大批成果。借助艺术思维的方式打开科学研究的新思路,对艺术教育在智能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及对智力发展的影响,这些问题己取得共识。因而1994年美国己规定艺术为各级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一,乍一看,艺术似乎与我们化学实验挂不上钩,不过这正是体现了我们对美育的忽视,虽然德、智、体、美、劳并齐为五育,但是我国一直把重点放在德、智、体三个方面,对美育是或多或少有点忽视。其实实验中时时刻刻都渗透着美育,实验装置要有协调美,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己的实验都存有着,仪器的摆放,实验台的整洁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实验的协调美,如果在实验中充分体现了这种协调美,那么就能够直接感染和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实验操作有操作美,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就体现了一种操作美,从实验的操作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实验设计有创造美,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领略到创新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情操。化学实验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某些鲜明的现象,如发热、发光、发声、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逸出和吸收、体积的膨胀和缩小、颜色的骤变和消失、晶体的生成和转化等,具有瞬息多变、色彩明快的特点。这种丰富多彩的变化不但准确地反映出自然界物质问相互反应地科学规律,而且会使学生产生科学美地直观感,鉴赏到化学变化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积极性。所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组织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并在适当时机加以点拨,增强实验教学中的美育的培养。

三、建构主义理论与课程评价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早期的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学派占优势。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主义者无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所以遭到了很多批评。20世纪60年代,认知学派取代了行为主义学派的主导地位。与行为主义者不同的是,认知主义者重视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关心知识是如何被加工和理解的,强调学习者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20世纪后叶,针对传统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弊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基于人们对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重新理解,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盛行于西方。

与传统的赫尔巴特“三中心”相反,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自身的知识框架。“人在理解世界的同时理解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13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哲学精髓也在于说明经验的中心应该是主体在有目的选择对象基础上的主观改造。皮亚杰的结构观和建构观也认为,

13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全球教育展望.2001(3)

人的知识是在知识范畴和感性材料结合的基础上建构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皮亚杰理论中的同化和顺应正是说明了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建构主义教学观能够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建构主义认为,在传统教学观中,教学目的是协助学生了解世界,而不是鼓励学生自己分析他(她)们所观察到的东西。这样做虽然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方便,但却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建构主义教学就是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教师的职责是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建构主义教学更为注重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培养。

2.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应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动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起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已不同于传统教师。相反,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为了促动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课下所做的工作更多,对教师水平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但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充分利用人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善于设计教学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引导与具体的协助。所以,教师的新角色较之以往传统的知识讲演者的角色从深层次的作用上看更为重要。教师只有具备更宽广的心胸、更良好的沟通水平、更高超的教学技巧,才能协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3.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4个要素。其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协助者和促动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4.建构主义认为,因为个人经历、成长过程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学生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也会不同。个人知识的形成不是取决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而是取决于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而形成的理解。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知识结构是不同的,评价学生对知识建构的标准,往往是看其对事物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与传统教学中用考试的结果评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的方式截然相反。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三种。

情景教学(situated instruction)

情景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景,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教师同样是情境中的事件探究者或问题解决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协助。这里的情景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景,是与现实情景一致或类似的。因为这种教学是以真实情景或问题为基础的,故又称之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情景教学中的各种事件或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的焦点。通过学生和教师对这些事件或问题的探究,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些事件或问题恰如一个个锚,把学生与教师的“思想之锚”固定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在对知识的纵深探究中持续建构每一个主体真正

的意义。所以,也有人把这种教学形象地称为“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情景教学不但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得到认知心理学的支持。当代认知心理学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叫做“情景认知”。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表明,认知活动具有情景关联性,即特定“情景”(situation)或“场合”(context)不但能够决定我们对事件意义的理解,还能影响我们的知觉内容及学习方式,并且会对记忆产生长远的影响。

情景教学的三个特征是:学习者中心、情景中心和问题中心。

◆随机访问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随机访问教学是另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发展起来的。认知弹性理论认为,人的认知随情景的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随机访问教学,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景,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表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实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获取多种意义的建构。这里的“访问” (access)原是计算机科学的术语,主要指在互联网上对不同网站实行搜索、访问。“随机访问”即自由地、随机地从不同角度访问、探索、建构同一内容。这实质上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换一个情景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scafrolding instruction)

建构主义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是在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假设。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有两个水平:第一个是“实际发展水平”,第二个是“潜在发展水平”,两个水平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协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支架”原意是建筑行业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它根植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其支撑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持续从实际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使这样的概念框架尽可能完善。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重视社会交互知识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不但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是社会性建构主义教学观的集中体现。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课程评价的启示

因为建构主义强调理解主体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所以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评价应该在活动中实行、在任务中实行、在表现中实行、在协商中实行、在合作中实行。建构主义理论使得我们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新的标准,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更为深刻。

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者应该参与教学目标的提出或确立,要让学生在“做”中实行学习。

2.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但包括师生之间

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动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4.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能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2)能否基于这个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相关的问题;

(3)能否使用这个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4)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5.有效的教学必须注重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或研究的这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在评课时,教师对学生实行自我监控与反思水平的培养,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案例:基于建构主义的“甲烷”教学设计14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协助和促动作用。在《甲烷》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教师,只作为学生学习认知活动的指导者,引导他们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观察有机反应的历程问题,研究解决自己发现的这些问题,从而在探究有有机反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观察实践水平。

《甲烷》这个教学内容的核心在于探讨甲烷的结构和性质的知识。甲烷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以理解甲烷的结构,进而以结构决定性质来展开学习。

(一)创设情境:教学一开始,引用flash动画完成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来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学习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对甲烷在生活常识中也应该耳有所闻,使教育信息有了一个情景界定。

(二)确定问题:在认知了甲烷的结构之后,学生想到各种各样有机物是如何发生化学反应的呢?在老师的协助下,选择确定对有机反应历程探讨的若干问题,这些发现的问题即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三)自主学习:当学生发现了各种问题后,我向他们提供了解决该问题的相关线索。如:我制作的flash动画、甲烷取代反应的实验、甲烷取代反应的历程。让学生分组去自寻探索,获取信息,从而掌握如何来获取这些信息与资料的水平。

(四)协作学习:当学生分组找到信息来解决原先发现的问题后,互相讨论、交流,来补充、修正问题,从而全面掌握更多关于甲烷的知识。

14https://www.doczj.com/doc/5717095969.html,/huaxue/show.php

在整个系列的教学中,分为三个阶段: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这个“锚”抛得好坏非常重要。所以,我在这个阶段试探着这样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

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发现问题,以当前所学知识为“主题”,让学生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从而激发他们来参与、投入到思考的行列中来。

2、情境创设设计

学生的认知过程离不开实际生活,在实际情境下实行学习,能够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在教学《甲烷》第一阶段,以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这个真实情境,学生在家每天都接触到,所以可认知甲烷,减少陌生感。从而逐渐被有机化学所吸引,想去了解更多相关有机化学的知识。

3、自主学习设计

当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想要了解更多甲烷的知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先观察化学实验,学生思考:我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为什么?学生会一个又一个地提出问题,我让学生相互之间找到要去解决问题的答案。

4、协作学习设计

当学生想去寻求解决问题时,仅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于是,我让学生寻找讨论、学习小组伙伴,让他们互相探讨,从而让他们意识到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5、当今的化学,环保也成了首要问题,让学生时刻以保护世界环境为中心,向学生宣传绿色化学,使中学的化学教学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以往的实验学科教学,教师把书本知识和化学实验作为唯一媒介,向学生灌输一定的化学知识,不大重视学生去发现、探究生活中更大、更多的科学,学生的知识量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被限定着,当我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来与学生共同探究相关甲烷的知识之后,使我感到学生的创新火花在闪耀,探究精神在滋长。创新要求会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教师千万不能抹杀学生“好奇”和“好问”的天性,要让学生敢于问问题,努力多问问题。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由想解决同样问题的伙伴自发组成了“研究小组”,这样,他们的探究意识又增强了。

四、后现代主义理论与课程评价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个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在这个以创新为时代精神的社会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创新已经成为社会、个人发展的动力源。承认开放性,也就为人充分展示生命的本真提供了大舞台。

后现代主义以其兼容并包的宽容态度和尊重个体主体性的宽广胸怀,给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开放了生命的空间。后现代主义注重过程的思想以及目的与手段统一的观点,均认为个体是在活动的过

程中得以持续发展的。

(二)后现代主义的评价观

后现代主义的评价观是建立在对现代主义评价观所作批判的基础上的。他们认为,现代主义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区分的手段,考试主要是为了甄别而非对话。现代主义评价观基于这样两个基本的假设:①我们的教学系统是封闭的,教学就是以一种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传授知识,这种方式是特殊的、固定的;②现代主义仅仅以学生获得了多少为准则,评价的依据也就是教师提供的准则与学生所获得的准则之间的差额。在此基础上,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了后现代状况下的评价理念。其特点主要有:其一,强调评价的模糊、动态与开放。后现代评价消解了现代主义评价标准的精确性、稳定性、封闭性和简单性,强调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动态性、开放性与复杂性,因为评价对象本身就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其二,强调评价的协商性。评价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共同体内部的平等对话与协商的过程。其三,有条件地使用评价的区分功能。如果有需要,后现代框架下的评价仍可发挥甄别的功能,不过,这里评价的方式与评价的标准要依靠评价共同体的全体成员共同商定。具体来说,后现代主义的评价观强调评价应该注重不同个体与不同团体的声音,评价应该尊重不同对象间的差异。下面借用两个案例分而述之。

1.评价应倾听不同意见

后现代主义崇尚价值多元,每一个评价者都是一种价值载体,都具有同等的话语权利;评价应淡化教师权威。后现代主义强调“去中心”,反对话语霸权,评价活动中的教师仅仅评价主体中的普通一员,而不是领导者或决策人。

案例:家长和社区参与评价15

主体教育观已成为21世纪人们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融合的时代教育观。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理应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任何年龄、任何知识水平水平的任何人都是主体,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所以,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交互主体的关系”。教育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持续交往而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这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内在价值。因而,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走出科学世界疆域的教育必须要回归生活世界.去感受并构建生活世界中那种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义态度”的交往。在这个层面上.教育就是一种群体主体,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群体平起平坐,同为社会的群体主体,自然要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义务,对社会生活实行持续批判与超越。

基于这个理念,我校展开了由家长和社区参与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1.家长参与评价

家长参与评价可穿插于“小组互评”和“教师导评”的过程中,或在之后实行。家长在“评价栏”

15吴维宁主编.《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2页。

里能够写简要评语,也能够写意见或建议。“家长参评”主要侧重于评价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因为多数家长缺乏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准确的教育方法,又因为评价的对象是自己的孩子,其评价往往较主观而又片面,较武断而又随意。

所以,在家长参与评价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把握好评价的稳定性特点,即评价时间的持续性。因为职业的不同,有的家长无暇关心自己的孩子。更没时间与班主任沟通;有的则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于是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评价,随便地填写“评价表”。对此,一方面班主任要让学生在规定时间的素质发展过程性评价中提醒自己的家长即时给自己评价,并写上评语;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就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的问题实行宣讲和指导。并要求家长按时完成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平时还可结合家访、家长接待日以及电话联系等方法,指导家长的评价工作,以保持评价过程的稳定性。

2.社区参与评价

社区参与评价也和家长参与评价一样,是对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的延伸和辅助。因为学生所在的社区不同,社区的各项设施和文化氛围也不一样,学生在走出校门回到社区环境中的表现也是千差万别的。一直以来,因为缺乏相对应的有效措施,致使孩子在校内与社区的表现截然不同。有的在学校是好孩子,是中队干部,甚至是大队干部,一离开老师,走出校门就和在学校表现不好的同学一个样,甚至比他们更差,打架、损坏公共财物、以大欺小等等不良现象和行为随时发生。对于这种行为,社区领导除了正面教育之外,也无可奈何。去学校反映情况吧,好是好了一段时间,隔了些日子,又反复了。再去吧,又没有那么多闲暇时间,怎么办呢?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就是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和管理,持续增强自我意识,逐步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水平。社区参与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的模式应运而生,通过一年的实践证明,学生利用寒、暑假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如写春联、参加社区文艺活动、慰问孤寡老人等知我社区、建我社区、爱我社区的活动,受到了杜区居民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我省从2010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入学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结合《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教育公平。 (二)坚持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三)坚持有利于各类高等学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四)坚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二、高考科类和科目设置 考生报考科类分为文史、理工、体育、艺术。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必考科目。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 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 报考体育类和艺术类的考生还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 报考外语、外贸类院校及英语专业的考生,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英语口语考试。 三、考试时间与分值

高考总分750分。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数学(文、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各300分。 2013年、2014年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3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12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35除以12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3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5除以3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 2015年及以后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30分。 英语听力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二级)听力部分中进行,考生可在高中第三学年第一学期9月和第二学期3月参加听力考试,若考生参加两次考试,以考生最高成绩记入高考英语科目成绩。 其他外语语种(含听力)考试按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规定执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分值150分。 四、命题及考试范围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 高考命题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语文等9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考试范围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见附件)。 五、招生录取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教育技术学 0701班陈海玉学号:0756010111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第三单元课题一 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与药品:水电解器 13套(玻璃管中注满了 10%~15% 的 NaOH 溶液),启普发生器一套,锌,稀硫酸,火柴,烧杯,橡皮导管,尖嘴玻璃导管 多媒体材料:课件:( 1 )水的电解示意图( 2 )电解水实验的指导 文字资源:《初中化学新教案》中的“课外探究 三、教学实录: (一)提出问题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没变。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

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解决方法: 用实验验证 (生)猜想同或不同 (师)那么用什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生)实验 (三)学生分组实验(共 13个小组,每组 4 人,实验时学生只需插上电源即可) 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 (师)同学们在实验中要学会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 1 )两个电极,两支玻璃内液面有什么变化: (生)两个电极产生气泡,并且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气泡慢,负极连接产生的气泡快。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玻璃上部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 V 正极: V 负极 =1 : 2 。 (每次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后,点击多媒体出示答案。) (师)水通电产生气体是什么呢?是不是水蒸汽呢?我们来检验一下。 ( 2 )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生)管中的气体被点燃 (师)这种气体是不是水蒸汽呢?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水蒸汽不能被点燃。

中学化学教师自荐书3篇

中学化学教师自荐书3篇 中学化学教师自荐书篇一: 尊敬的贵校领导: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自荐信。当您翻开这一页的时候,您已为我打开通往机遇 与成功的第一扇大门。我将努力让您在短时间内了解我。 我是绵阳师范学院化学师范专业xx届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我对贵校教育模式、质 量的了解,并结合我所学的专业知识。我认为贵校是我理想的选择。因此我冒昧地向您递 上了这封自荐信。并真诚的希望能成为贵校的一员,为贵校的发展添砖加瓦,同时也获得 一个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 借此择业之际,我怀有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真诚的推荐自己。经过大 学四年的洗礼,给予了我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课外我阅读很多相关书籍,来提升自己的 专业技能,使自己在今后的择业中更具备优势。而且,针对所学的专业,利用试讲和实习 的机会,使自己的多方面师范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为将来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为提升专业技能和社交技能,我充分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销售、导购、家教、教育实践和实习等。我兴趣广泛,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食品养生学、班级管理,并 参加了多种社团。在各项实践中锻炼了我的管理、组织、创新、探索、策划等各方面的能力。我对每一项的工作都投入100%的热情和努力,并得到师生及领导的肯定。 我从小就自立自强,生活的历练使我具备了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精神。我积极乐观,敢于面对自身的不足,挑战生活的挫折。如能有幸被贵校录用,我将尽力在短期内熟悉学 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了解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学校的文化,尽早融入学校的大家庭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坚信,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 努力工作,才能发挥出人的全部潜力,做出更出色的成绩,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我热爱贵校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份事业添砖加瓦。收 笔之际,郑重的提一个小小的要求:无论您是否选择我,尊敬的领导,希望您能够接受我 诚恳的谢意!祝愿贵校事业蒸蒸日上。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幸运垂青执着追求的人。相信您的选择,会为我开启通往机遇 与成功的第二扇大门。 此致 敬礼

〖李其龙〗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的改革

〖李其龙〗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的改革 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的改革(一) 3.1 改进评价方法 各发达国家都认识到,良好的评价方法是保证课程改革实现的重要条件。日本课程改革要求评价不应仅仅运用单一的时间与方法,而应注意依据各种不同的学习实施不同的评价,并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为使评价对学习与指导产生影响,应有分析性、记述性评价;同时要求评价不局限在学习之后,也应在学习前和学习过程中进行。此外,评价也可由学生自己和学生相互作出。 德国课程改革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教学的评价作如下改革: (1)多元化的成绩要求与多样化的成绩评价; (2)教学评价不但要考虑校内的成绩,而且要考虑校外的成绩要求与学生的校外成绩; (3)教学评价应当有利于促进积极的学习气氛,树立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信心; (4)教学评价必须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 (5)教学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结果,而且也要评价学习过程,因此评价不能仅限于期末,而因充分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6)教学评价应当以一定方式吸收学生参与,如完全中学

毕业考试规定考四门学科,这四门学科完全由学生自己选定(但必须涵盖语言、社会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其中两门为学生自己确定是自己的特长学科,而且这两门特长学科考试以四倍的成绩计算计入总分中。 在评价方面目前还有一种倾向就是,许多国家在进行学科考试或考查的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例如美国80年代以来,就开始试验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评价学生,并在不少州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这种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收集在学生身上发生过的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和事实来真实地描绘学生发 展的过程“图景”,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韩国在这方面则采用了“综合生活记录簿”,其中主要记载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总体情况,学生的成绩、名次,学习能力、兴趣,出勤情况、课外活动情况,集体活动、服务活动和资格证书的获取情况,以及学科竞赛的成绩与获奖情况等。 日本在对评价学生时还采取一种名为“学生指导要录”的 过程性评价方式。“学生指导要录”简要记录学生的学籍、指导过程和指导结果的原本。“教课审”制定的“高中学生指导要录”(参考格式)共有两份,一份是学籍记录(格式1),另一份是指导记录(格式2)。进行学籍记录和指导记录的目的是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指导和向外界提供有关证明。 学籍记录的记载事项包括:①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最新整理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方案.docx

最新整理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方案 长冲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方案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教学改革,又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学习革命。它将影响、触动传统思维方式,它将进一步xx学习主体的发展,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必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基础教育向前发展。我校积极贯彻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积极探索课改的路子,摸着石头过河, 为了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制订本方案。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争做全县课程改革的头雁。 二、课改组织机构 课改组长:詹宇意 副组长:胡建议、肖本初、王万利、舒克章 成员:岳佰成、潘峰、孙教育、刘兵、杨李、王富林、余盛国、教研组长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

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评价机制,建立一套适合长冲中学情的评价体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 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邵东十中谭慎之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是可知,标准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于是,新课程化学教学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认真钻研新教材,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新教材重视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的关系,所以它比原教材的化学知识量虽然减少了,但课本的“厚度”却反而增加了。鉴于教学计划给予《化学》教学课时的限制,为了不加重课堂教学课业的负担,而且为使教学内容更具弹性,所以新教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绝大部分知识,都以“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卡片”、“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等形式出现,不作为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教材内容包括五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从教材的结构上,应突破重点,以重点带全面。比如对重点知识,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及化学史,讲清来源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路和方法,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学习课程标准,全面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克服传统惯性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提高难度。事实上,新课程标准中有些知识的教学要求,在教材中不是首次出现时一下子达到的,而是通过内容的延续逐步完成。如“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在必修2中只做一般常识性的了解,能用来解释一些粗浅的化学问题;系统的学习则要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从而完成课标的教学要求。

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摘要:初中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本文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教学观念陈旧、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以及化学实验设施不齐全等;再次基础之上提出了完善初中化学教学的建议,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以及充分利用互联网等部分。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课堂效果,实验课程 在当今社会,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教育也呈现出日益发展的趋势。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初级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 1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1.1教学观念陈旧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化学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背诵定义,谈论现象,找到本质,写反应方程等,但它没有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对课堂情境的控制没有得到改善。在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很多初中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不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大量的知识,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种挑战。在化学课堂中,元素、分子式等相关知识点学生很难顺利理解。困难的学习过程导致初中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调整自身的教学观念,改变初中化学课堂单调的现状,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 1.2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新课改要求初中化学教学从根本上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影响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由此可见,教师的个人综合水平能直接影响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我国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师资力量不足。无论从化学教师的总数量还是平均水平来说都存在着问题,化学教师的数量不足,平均水平不高。当前在初中化学教师课堂上,教学观念过分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师非常多,这对于初中学学习化学来说十分不利。很多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只盲目为学生灌输化学知识,实行填鸭式教育。教师的惯性思维以及教师的数量、整体质量都有待提升。 1.3化学实验设施不齐全 化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还是一门实践学科。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教学,实验课的开设是必要的。实验教学需要以化学理论课为基础,与理论知识紧密相连。我国当前初中教学设置严重不足,例如酒精灯、酒精以及相关化学试剂缺乏,相关配套设置也并没有完善。基础设施以及化学试剂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初中生化学学习的质量,甚至容易对初中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化学实验教材的更新频率较快,化学实验设施如果不能进行相应的更新,也会对初中生化学学习的质量造成影响。教师是初中化学实验课堂的组织者,要以新课改的要求为基础,结合理论知识不断对实验课内容进行调整,实时监测每一个学生的实验情况,防止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危险。 2完善初中化学教学的建议 2.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国当前很多初中学生缺少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情况会直接导致初中生的化学基础不牢固,对以后化学的学生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激发初中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首先,要改变初中学生对于化学的看法,提高初中学生对于化学价值的认同感,了解化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培养初中学学习化学的内在逻辑与知识体系;其次,初中

课程改革与学生评价的发展 文档

课程改革与学生评价的发展 自新课改以来,学生评价的发展也日益被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重视。究其原因,是为了全面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形成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特长健康发展的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学生评价制度。 在为期十天的教师培训中,课程改革与学生评价被专家们频繁提及:王彬博士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评价》、张娜博士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及凡勇坤博士的《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解读》都从不同的侧面对课程改革与学生评价做了精彩的解读。我在学习中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也令我深受启发。 (一)在传统的学生评价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长期以来,在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实施评价的具体过程中,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课程方案优劣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2.过多地强调定量化的评价手段,忽视定性的研究。势必会照成评价者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少,而所能得到评价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少,最终使评价走到死胡同。3.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过程之外,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无法参与评价过程。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发展学生评价有理论上的依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2.《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发展性学生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它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化。3.《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提出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就是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的有效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的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12-05-30T14:46:36.700Z 来源:《新疆教育》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王俊梅 [导读]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河北省正定县第五中学王俊梅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生活化教学,信息化教学, 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1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1.1 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1.2 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1.3 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1.4 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1.5 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2 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2.1 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2 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2.3 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2.4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3 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3.1 兴趣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动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2 生活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 3.3 信息化教学策略。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4 探究性教学策略。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自制教具的制作和使用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自制教具的制作和使用灵璧县禅堂中学吴志飞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自制教具的制作和使用摘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仪器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必要物质条件,化学教材中的实验主要来源某些著名化学家的“经典实验”,某些研究工作者的“改编实验”,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根据教学实际自己动手、就地取材,让自制教具走进学生的课堂。 关键词化学教学;自制教具 正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仪器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必要物质条件,实验是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化学教材中的实验主要来源某些著名化学家的“经典实验”,某些研究工作者的“改编实验”,实验教学大都使用厂制的常规实验器材,所有实验器材配置基本相同,实验内容要求一致,实验教学的方式也基本相似。这种教学仪器只能满足实验教学的一般性要求,而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不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也受到限制,在新的理念“低成本,少污染,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和废弃物”的原则指导下,根据教学实际自己动手、就地取材,让自制教具走进学生的课堂。激发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想象、探索、研究奥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创造性。学生在动手制作和使用教具时将自己的设计、想象与智慧融入其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最后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为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自制教具的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教具的解释是“教具是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的实物、模型、图表等教学用具”。顾名思义,自制教具是教师和学生,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自制教具首先具有教具的基本属性。其特点是制作方法简单易行,取材方便,贴近教学。只有制作方法简单,不需要很多条件,才能容易掌握;只有取材方便,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找到材料和工具;只有贴近教学,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才能有生命力。 二自制教具的基本方法: 自制教具因为其取材方便、价格低廉、科学合理、使用可靠的原因,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因为自制教具从设计构思到具体制作,都由作者自行创意筹划,而且在制作过程中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使其更能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自制教具可以在课堂上边讲边做,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更可以和其他相关课题结合起来,使得自制教具有了更加灵活的表现,可以适应灵活的教学方法,这是工业成品无法实现的。 三自制教具的使用原则: 要在教学中使用自制教具,吃透教材内容是先决条件。要知道教具在课程中的信息位置;教具本身的结构、功能和操作方法;使用时所需要的环境和配合条件等。 自制教具还要能满足全员参与的这一基本要求。因为是自制教具,成本不高,容易复制,要尽可能多做几个,让每生都有动手使用的机会。有些随堂制作的简易教具,必须人人动手。一般是先由教师或一、二名学生做示范,示范当中穿插着讲解,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或在使用方

课程改革评价

课程改革评价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正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总量飞速增长,因而,教育课程必须适应于现代社会,适合新世纪发展的需求,为了培养新世纪的建设人才,教育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在教育改革的路上,许多教育家与学者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教育改革之路也一直在向前延伸,传统的“填鸭式”课程传授、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正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改进。过去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而现代的教育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许多国家的教育家及教科文国际机构,也提出了要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狭隘、眼界,把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作为目标,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让课程改革顺应时代,顺应潮流,这是我们教育者共同肩负的责任,但无论教育如何改革,就我个人而言,以下两点是课改评价的关键: 一、古人有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由此可见,古人在教育上对人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注重,因此,在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有德才会有才,因此除了通过专门的道德课程外,还要通过各科的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在进行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作为教师,更要以良好的道德风貌,

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也要积极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合作,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 二、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能力是发展的关键。“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已经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正在逐步的被社会所淘汰,一些知识与能力并存的新型人才在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课堂上,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放在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同时,培养创造型人才,更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具有创造性,精选精讲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有更多的时间自己钻研、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 总之,我坚信,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在所有教育工作者、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在不断的改革与探索中,寻找到一条适合社会与历史发展的教育之路,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新型建设人才,相信我们教育事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自2009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精神,为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地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省份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工作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准确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管理体系和课程资源体系,努力提高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构建河北特色课程体系。结合河北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开阔国际视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提高课程行政管理能力。在国家课程方案框架下,构建我省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四)努力实现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课堂教

中学化学教学方法有哪几种.doc

中学化学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许多人对化学抱有很大的兴趣,那么中学化学教学方法有哪些呢? 中学化学教学方法 开放性实验探究:金属钠与稀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物探究 3.1引入问题 通过《碱金属元素》的学习以及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学生掌握了钠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了解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反应产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活泼性质非常强的钠与硫酸铜溶液作用时,会得到什么产物?部分同学根据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的知识,毫不犹豫地任务钠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也有部分同学会产生疑问:钠是先给水反应,还是先把铜置换出来呢?这时,通过教师引导,就形成了很好的探究焦点。 3.2猜想与假设 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全班同学的猜想和假设主要为两大类。一是钠先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生成产物问单质铜的红色沉淀和硫酸钠溶液;二是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然后氢氧化钠在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3.3提出实验方案 因为探究课题的开放性强,学生各个小组提出的实验方案五花八门。总结起来,主要部分基本相同:取绿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洗干煤油后,加入一大试管中,用分液漏斗向大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其中有的实验小组,为了验证实验中有氢气产生,还添加了其他实验装备。有代表性的两类为:一是用导管将气体导入灼热的氧化铜试管中。二是在分液漏斗的顶端套一气球。

3.4实验探究,实验现象 通过分组实验,同学们主要得到了如下几种实现象。 项目 人数 猜想与假设 预测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9组(32人) 生成氢氧化铜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有氢气放出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有氢气放出。 4组(16人) 生成氢氧化铜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有氢气放出 3组(12人) 置换出铜 生成红色的氧化铜沉淀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3.5解释交流 当学生完成了实验探究之后,互相协作交流,最后得出结论。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首先是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放出氢气,然后氢氧化钠在和硫酸铜反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 学生评价: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救民于水火,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析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生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学科学习目标以各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师评价: 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教师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它能力发展的现状与要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地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此外,评价标准应用清楚、简炼,可测量的目标术语加以表述。 参考题 一、试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哪些转变? 答案要点: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从教学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简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答案要点: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课程改革成果展评活动方案

课程改革成果展评活动方案 Activity Plan For Exhibition And Evaluation O f Curriculum Reform Achievements

课程改革成果展评活动方案 前言:活动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活动所指定的书面计划,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 骤等。对具体将要进行的活动进行书面的计划,对每个步骤的详细分析研究,以确定 活动的顺利,圆满进行。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课程改革工作的质量, 根据汉中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展评活 动的通知》(xxxx)和洋县教育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展评 活动实施方案》(xxxx号)要求,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组织领导: 为扎实搞好我校的展评活动,成立金水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改 革成果展评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活动目的 通过对课改实施八年来课堂教学、校本研修、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所取得成 果进行集中总结、交流评价和展示,推出一批有效教学的新模式、

课程新秀、课改先进单位和个人,打造省市县校相街接、覆盖所有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完善教学成果评审、科研兴校明星学校创建和评审制度,促进各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长效机制。 三、活动原则 全面动员,全员参与,以校为主, 集中展评,研究提升,推进教学。 四、参加展评的作品类型 (一)教育教学成果 1.文本类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教研负责) (1)课题(题目)(2)研究报告科研论文 (3)教育研究专著(4)学科教学设计和课例 (5)教学经验总结(6)教育叙事和教学案例 (7)调查报告(8)学校课改特色活动 2.网络、多媒体和教育电视节目类成果 (1)多媒体教学课件(cd-rom)(2)网络课件、网络课程教材 (3)专题学习网站、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软件

泰河中学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方案.

泰河中学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加强和改进高中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校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校化学教学实际,特提出下列实施方案。 一、领会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新课程力求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深刻领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 1.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 高中化学新课程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体系。 2.确立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高中化学新课程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设置了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为全体学生成为具有一般科学素养的公民提供机会,为部分学生未来的专门化教育打下基础,为少数对化学有极大兴趣并在化学上有强烈发展愿望的学生提供较大的学习空间。 3.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设置化学课程模块,努力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4.强调养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观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资料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资源的

开 发 和 利 用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前言:所谓教学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在实施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不仅丰富了化学课程的内容,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更有利于全面实现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学生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 一、化学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化学教材主要包括教科书、教师用教学参考书、学生探究活动指南,还包括音像教材、电子教材等。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便是新教材的开发与编写。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而教材是课程的重要依托和负载。本次课程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在于新教材能否体现和落实新的课程改革理念。教材不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供记忆的仓库,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因此,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对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1.鼓励编写多样化的化学教科书

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一、改进课程评价的意义 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需要凭借外物(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获得关于自我的认识。那么,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与来自一般人的评价有何差别呢?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接受评价的对象是成熟度较低,自我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 ※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和社会代言人的角色。这样其评价更容易被学生及其家长接受。 ※每名教师身后都有一群学生,教师的评价容易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评价氛围,成为时刻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鼓励我们少说,不要说错。在我们教育方面,评价也有原因啊。我们向学生提问时,我们在干什么? #你回答问题,我利用这时间板书, #听他的答案与我们的是否一致。 我们没有关注他参与回答问题本身,没有关注他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我们只关注结论和结果。标准答案?真吗?哲学上,尼采:透视主义,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我们认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盲人摸象的成分,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把握总是相对的。 学生回答后,我们怎么评价,得到的是不耐烦、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不参与。心理学实验:跳蚤实验,同样,教师的评价:“你不行,你还需要努力”就是那块玻璃。 在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