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己黄芪汤,大防风汤方解

防己黄芪汤,大防风汤方解

防己黄芪汤,大防风汤方解

防己黄芪汤组成:防己12g黄芪15g白术9g炒甘草6g。用法:水煎服;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症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方解:本方所治表虚不固,方邪与水湿郁于肌腠,症见汗出恶风,身重而小便不利,舌淡苔白属虚症,脉浮为风邪在表,治宜益气祛风,健脾利水。方中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两药相伍,扶正祛邪之力更强,体现了标本兼顾的配伍形式。白术补气健脾,配黄芪有实卫之功。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诸药,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六药相合,表气的固,水道通利,脾气健运,则风水、风湿诸证自解。

大防风汤组成:防风、羌活、附子、牛膝、杜仲、黄芪,川芎,甘草各6g,党参、白芍、熟地各10g,生姜、白术、当归各9g。用法:水煎服;功用:温经通络,祛风胜湿,补益气血;方解: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而气血雍滞,局部皮不变,漫肿酸痛;治当温经通络,祛风胜湿,补益气血。方中防风、羌活、生姜、附子祛风湿,散寒止痛以祛邪,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当归补血汤及八珍汤益气补血以扶正。诸药合用,共奏温经通络、祛风除湿、补肝肾、益气血之功,而成扶正祛邪之剂。

中药防风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防风的功效和作用 防风的功效和作用 1.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脊痛项强,四肢挛急等症。防风有祛风湿,通经络,强筋骨的功效,这经常和羌活,独活,当归,薏苡仁,威灵仙,伸筋草,鸡血藤等配合应用。配伍羌活,细辛,山苍术等,治疗外感兼风湿侵袭肌表,头疼如裹,肢节重痛。 2.用于治疗肝风内动,风痰上扰,破伤风等导致的咬牙,吊眼,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防风还有显著的祛风解痉作用,这个时候要和全蝎同用,防风能增强全蝎祛风止痉的功效。还可以随证配用钩藤,蜈蚣,姜虫等。配伍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治疗风毒侵犯经络,引动内风,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 3.用于治疗肝郁伤脾而造成腹泻、腹痛。防风能人肝经气分,经常配合白术,白芍等同用,比如痛泻要方(防风,白术,白芍,橘皮),就是治疗此类病患经常使用的方剂。用于治疗慢性肠炎,经常和白芍,补骨脂,五味子,乌梅等配伍。可配伍荆芥,大黄,连翘等,治疗风热壅盛,表里俱实,发热恶寒,二便不通。 4.用于治疗肠风便血。反复发作,长时间不愈的大便下血,前人经验认为是大肠有风邪,可以在对症药方中,加入防风,每收较好的作用。经常配合地榆炭,槐角炭,炒槐花等同用。防风和附子同用,可减小附子的毒性;防风和黄芪同用,能够增强黄芪

的功效。 5.用于治疗皮肤病。防风通圣散加减可以治顽固性湿疹,带状疱疹,扁平疣等。配伍荆芥,当归,苦参等,治疗风疹或者皮疹瘙痒。 6.用于治疗急性卡他性结膜炎,防风通圣散加减用水煎服。 防风的不良反应: 服用防风引起中毒的情况末见报道。用量过大,可剖起出汗太多,口渴等伤津耗气的现象。过敏反应报道,属极个别现象。可于服药后1h出现腹部不适感,呕吐恶心,出冷汗,皮肤瘙痒等情况。 防风的治病验方 1.用于外感风寒或者风热表证。如果治风寒感冒的头身疼痛,可配荆芥,紫苏,白芷;如果配伍用荆芥,薄荷,连翘,桔梗,可以治风热感冒之目赤咽痛。 2.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挛急,酒当归,姜黄,白芍,炙黄芪,羌活,防风各9克,炙甘草3克,生姜5片,用水煎服。 3.荨麻疹:当归10g,防风9g,荆芥6g,蝉蜕3g。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剂或者每隔一天一剂。

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临床观察

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2例经胃镜诊断消化性溃疡患者给以中药口服。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达94.4%。结论: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半夏泻心汤,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以胃痛,胃胀,泛酸,胃区烧灼感,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笔者自2001年采用纯中药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及(或)十二指肠溃疡伴(或不伴)幽门不全梗阻患者52例,取得较理想疗效。 病例选择:患者年龄最大63岁,最小17岁,平均34岁,男性39例,女性13例,均为我院胃镜检查确诊为溃疡病,其中胃溃疡2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3例,混合溃疡7例,伴幽门不全梗阻19例。均未服用制酸剂及胃黏膜保护剂。 疗效判定:服药一个月症状消失,复查胃镜溃疡愈合为治愈;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胃镜溃疡愈合三分之二为显效;症状减轻,复查胃镜溃疡面缩小三分之一为好转;症状及复查胃镜无改变或病变扩大为无效。 结论:,治愈37例,占71﹪,显效8例,占15.4﹪,好转4例,占8﹪,无效3例,占5.6﹪,总有效率达94.4﹪ 典型病例: 1 黄某,男性,39岁,农民。2001年9月就诊,主诉胃痛半月余,进食后尤葚,遇寒加重,伴腹胀,便溏而不爽,查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沉,查胃区明显压痛,肠鸣音活跃,行胃镜检查示胃窦前壁溃疡(活动期),溃疡面积约1.2×1.0厘米,基底白苔,表面附着少量血痂,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11.8克,给以中药7剂煎服,方药如下:黄芪30克,太子参20克,白芍20克,桂枝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砂仁9克,吴茱萸10克,黄连6克,干姜10克,饴糖10克,大枣10枚,炙草10克。水煎取汁300毫升,早晚饭前分服,嘱易消化饮食。一周后复诊,诉胃痛明显减轻,无腹胀,大便成型,日一次,进食正常,舌质淡红,苔白,脉滑,上方去黄连,陈皮,续服7剂,三诊未诉胃痛,饮食及大便均可,二方去半夏,干姜,加生姜10克,继服14剂,复查胃镜溃疡愈合,可见胃窦前壁黏膜水肿充血,停汤剂,嘱定期复诊。 2 于某,男性,26岁,铁路工人。2004年11月就诊。主诉上腹痛反复发作一年余,加重伴呕吐一周。患者一年来间断上腹痛,夜间偶有痛醒,进食后疼痛有所减轻,胃区烧灼感,近一周疼痛加重,伴腹胀,呕吐,查舌质红,苔黄而腻,

黄芪

黄芪 黄芪 上师如意宝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汇集 【别名】东北黄芪,内蒙黄芪,绵黄芪,黄蓍,西黄芪,库伦黄芪,红芪。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黄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用于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不溃或溃后不敛。 炒黄芪: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补气润肺功效增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气虚内伤,劳倦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脏器下垂,崩漏,血痹及一切气血虚衰之证。 【概说】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健脾益气、补肺益卫、固表止汗、利尿消肿、养心通脉、补血活血、托毒生肌、散邪行痹之功效。常用于中气下陷,脏器下垂(脱肛、子宫脱

垂、胃下垂等),胎漏、胎动、滑胎;气虚自汗,易于感冒;气虚血脱、脾虚泄泻;痈疽不溃,溃不收敛;血虚萎黄,肢体麻木;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证。临床上也多用于治疗贫血症、白细胞减少症以及肿瘤放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慢性粒细胞减少症等血虚诸证,与冠心病、动脉血栓、肺栓塞、脑血栓、脑梗塞等多种血脉瘀滞者。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固表止汗,利水退肿,补血活血,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主治脾胃气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肺气虚弱,咳喘短气;表虚自汗,易感风寒;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不足,痈疽难溃,久溃不敛;便血崩漏,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药配伍】 黄芪配丹参:黄芪补益元气,丹参养血活血化瘀。两药合用,益气与活血并用,气旺血行,血行气也旺,共奏益气 活血之功。 黄芪配蒲公英:一温一寒、一补一攻,临证以此药对为君,遣药组方,擅治内科杂病。 黄芪配白术: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扶正。二药合用则汗不外泄,邪不易侵。 黄芪配防风: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

罗大伦但真正最好的其实是黄芪建中汤

罗大伦但真正最好的其实是黄芪建中汤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罗大伦但真正最好的其实是黄芪建中汤 (2010-11-1018:55:39) 相关的主题文章: 那大便不好的另一个形态,腹泻,已经是生病的范畴了,我们日常调理的,不谈这个。大家看木棉写的家庭主妇学经方学习一下怎么处理。 第四:小便 第五,手脚温暖 很多孩子冬天都是无论穿多少衣服,小手摸到都是冰冷的。这是被抗生素所毒,伤害到心阳所致。不用中医黑话说,简单就是心脏能量不够了。这种孩子经常会发现地图舌,舌为心之表,也是心脏受抗生素所毒的表现。 脾胃与免疫力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流感来了,总是脾胃差的人先感冒。所以喝小建中汤调理脾胃,自然就提高了。特别是感冒刚好的时候,为了怕孩子再次重感,我通常会快快给孩子喝小建中汤。

八珍糕原粉是博士推荐的,效果也是许多人试过了都反应有效果的。所以要想孩子少感冒,这两样配合吃。少感冒就能让孩子少打针,就是最好的保护。 第三点:大便 第六点:虚汗盗汗 便秘,温病派就只知道说是上火了。他们只知道用凉药来通便。其实虚寒也会便秘。很简单,因为太寒冷了,所以大肠没有能量蠕动,大便就一直堆积在那里,几天都没有便意。要怎么判断孩子的便秘是寒的还是热的?你天天给他吃香蕉,苹果等寒凉的水果,(香蕉非常寒大肠),天天喝凉茶,他还是便秘,你就知道你错了嘛,孩子是被你搞成寒结性便秘的。如果真的是热的便秘,一天两天不拉,孩子会肚子涨到很难受,用手帮他摸他会不喜欢,而且,小便会是颜色偏深黄的,比较浑浊。这样的真上火便秘,给孩子可以适当吃一点香蕉什么的下火痛便。但也不能一直吃,吃通了就可以停了。寒凉东西不能当保养吃,只能用在真生病的时候。同道理,很寒凉的抗生素一个月打一次,你当你孩子身体里面有那么多火可以泻啊!宝贝的手脚都冰冷啦~~ 本来小孩子应该是阳气很足的,我们农村古老话说:小孩屁股三把火,就是小孩子总是处于阳多,阴少的状态,这才是常态。现在的孩子滥用西药,都没有这种体质了,手脚冰冷,可老是这里“上火”,那里出红疹之类。,是真寒,那些所谓上火都是假热,是虚火,你再给他消炎药,寒凉中药,就是彻底的搞破坏了。虚火,该用热药引火归元啊!看到这大家就会晓得了,小建中汤+八珍糕原粉,其实就是小孩子调理身体最好的食疗。提高免疫力不是光吃什么高营养,小心照顾就能很快见效的。特别是本来就很虚弱的孩

中药黄芪

黄芪编辑 黄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1] 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有趋于绝灭的危险。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中文学名黄芪拉丁学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别称棉芪,黄耆,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黄参,血参,人衔等二名法RADIX ASTRAGALI 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蔷薇亚纲目豆目科蝶形花科(豆科)族山羊豆族属黄芪属种黄芪分布区域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英文名Milkvetch Root 保护级别3级命名者及年代Bunge.1868. 目录 1 形态特征 2 生长环境 3 地理分布 4 主要品类 5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食疗价值 6 栽培技术 ?种植方法 ?留种采种 ?采收加工 ?病害防治 7 植物文化 形态特征编辑 黄芪 黄芪 黄芪,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 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子房有柄,被细柔毛。 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2]

罗大伦但真正最好的其实是黄芪建中汤

罗大伦但真正最好的其实是黄芪建中汤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罗大伦但真正最好的其实是黄芪建中汤(2010-11-10 18:55:39) 相关的主题文章: 那大便不好的另一个形态,腹泻,已经是生病的范畴了,我们日常调理的,不谈这个。大家看木棉写的家庭主妇学经方学习一下怎么处理。 第四 : 小便 第五,手脚温暖 很多孩子冬天都是无论穿多少衣服,小手摸到都是冰冷的。这是被抗生素所毒,伤害到心阳所致。不用中医黑话说,简单就是心脏能量不够了。这种孩子经常会发现地图舌,舌为心之表,也是心脏受抗生素所毒的表现。

脾胃与免疫力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流感来了,总是脾胃差的人先感冒。所以喝小建中汤调理脾胃,自然就提高了。特别是感冒刚好的时候,为了怕孩子再次重感,我通常会快快给孩子喝小建中汤。 八珍糕原粉是博士推荐的,效果也是许多人试过了都反应有效果的。所以要想孩子少感冒,这两样配合吃。少感冒就能让孩子少打针,就是最好的保护。 第三点:大便 第六点:虚汗盗汗 便秘,温病派就只知道说是上火了。他们只知道用凉药来通便。其实虚寒也会便秘。很简单,因为太寒冷了,所以大肠没有能量蠕动,大便就一直堆积在那里,几天都没有便意。要怎么判断孩子的便秘是寒的还是热的?你天天给他吃香蕉,苹果等寒凉的水果,(香蕉非常寒大肠),天天喝凉茶,他还是便秘,你就知道你错了嘛,孩子是被你搞成寒结性便秘的。如果真的是热的便秘,一天两天不拉,孩子会肚子涨到很难受,用手帮他摸他会不喜欢,而且,小便会是颜色偏深黄的,比较浑浊。这样的真上火便秘,给孩子可以适当吃一点香蕉什么的下火痛便。但也不能一直吃,吃通了就可以停了。寒凉东西不能当

黄耆

黄耆 药材名称黄耆 别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净泥土,切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后分别打捆。或晒至六、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晒干。 原形态①黄耆,又名:膜荚黄耆、东北黄耆。 炮制黄耆:拣净杂质,除去残留的根头和空心较大者,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及时切片,晒干。蜜炙黄耆:取黄耆片,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黄耆片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纲目》:"黄耆,今人但捶扁,以蜜水涂炙数次,以熟为度。亦有以盐汤润透,器盛,于汤瓶蒸熟切用者。" 性味甘,微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 ③《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归经入肺、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少阳、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 ②《本草蒙筌》:"入手少阳,手足太阴。" ⑧《本草经疏》:"手阳明、太阴经。" ④《本革新编》:"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经。" 功能主治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 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黄芪及其应用

1920年秋天,胡适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能完全见好。后来幸得名医陆仲安先生诊看,遂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他的病。时隔不久,胡适先生友人马幼渔的弟弟患水肿,肿到肚腹以上,两眼都不能睁开,众医均束手无策。陆仲安先生重用黄芪等药,不出百日,便治好了他的病。 也就从那时起,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中年以后,他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他于是还将这个“诀窍”告诉了周围的人,也使他们受益匪浅。 二、黄芪的特性 黄芪,又名王孙、百药棉、箭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以粗长、表皮皱纹稀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优。中医学认为,黄芪的性味甘、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作用。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 片。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黄芪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 黄芪是名贵中药材,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间还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因此黄芪年消耗量十分庞大。而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个植株不再存活。黄芪的野生资源在大量采挖的情况下日渐稀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胡适先生曾期望以科学实验的方法来探讨黄芪等中药的奥秘,今天已变为活生生的现实,越来越多的药理研究证实祖国医学有关黄芪的药效认识是十分正确的。黄芪确有明显的强壮作用。灌服黄芪的动物,增重快,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增高,游泳时间延长,尿量增加。黄芪还可降低动脉压,减慢心率,舒张冠状动脉,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防治循环衰竭。对实验性肾炎也有很好的疗效,可使肾脏病变减轻,尿中蛋白定量减少。

黄芪治什么病

黄芪治什么病 黄芪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药材。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西药的副作用太大,所以如果身体不舒服的话都会选择使用中药来进行调理。中药虽然见效比较缓慢,但是副作用是很小的。而黄芪就是中药中经常会用到的一味药材,对于很多疾病都很有效果。那么,黄芪到底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呢? 一、黄芪能治什么病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6、疮疡溃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7、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8、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二、什么人不能吃黄芪 1、阴虚有热者 有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等症状的人群不宜单独服用黄芪。 2、口燥咽干 有头重、干呕、身热不扬,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症状的人群不宜服用黄芪。 3、湿热内盛 有各种化脓性感染,如痤疮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现为满面通红、咽红、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唇舌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等症状的人群不宜服用。 4、临产孕妇 临产孕妇不宜吃黄芪,黄芪有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的功效,起到协同滋补的作用,可使胎儿骨肉发育长势过快,容易引起过期妊娠,导致胎儿过大而造成难产。

黄芪建中汤加减在脾胃虚寒胃痛中的运用

黄芪建中汤加减在脾胃虚寒胃痛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8-03-13T12:14:43.6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4期作者:张志文 [导读] 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剑阁县江口镇中心卫生院四川广元 628307) 【摘要】目的:探析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中医辨治方案。方法:从本院中选取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100例。按照诊疗编号将这些治疗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然后给予对照组以泮托拉唑胶囊、维U颠茄铝胶囊等抑酸分泌,保护胃粘膜,止痛。而治疗组则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开展治疗。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相比较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脾胃症寒型;胃痛;中医辨治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4-0325-01 胃痛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又被称作胃脘痛。而脾胃虚寒型胃痛则是胃痛的一种证型。脾胃虚寒型胃痛常见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等[1]。对于胃痛疾病的治疗,西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远期疗效也不甚理想。因此,采用中医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方案,现将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中医治疗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中选取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100例。按照诊疗编号将这些治疗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治疗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在于28~55岁,平均年龄在44.5岁,病程则为4d~20个月,平均为16月。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在于29~53岁,平均年龄在43.5岁,病程则为4d~21个月,平均为15.5月。两组的数据具有对比性。两组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并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以泮托拉唑胶囊抑酸分泌,保护胃粘膜,并结合维U颠茄铝胶囊来缓解患者的疼痛。而治疗组皆采用中医辩证疗法开展治疗,主要是采取温中健脾的治疗原则,具体方药为:18g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0g桂枝、6g干姜、15g白芍、5枚大枣、8g炙甘草,每天一剂用水煎服。并结合患者的情况进行辩证加减,对于泛吐清水者,可加用陈皮、半夏、茯苓以温胃化饮;对于阳虚内寒比较严重者,可以用大建中汤化裁,或者加用荜茇、肉桂、附子等开展治疗;对于存在泛酸症状的患者,可以加用海螵蛸、煅瓦楞、黄连汁炒吴萸开展治疗;对于寒邪客胃的患者,合良附丸,疼痛停止后应用香砂六君子丸进行调理[2]。 1.3 疗效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分析,治愈的标准是胃痛的症状消失,X线检查也完全愈合,无复发现象[3]。而好转则为胃痛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经X射线检查其病症症状基本消失。无效则为未达到好转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数据分析应用统计学进行处理,其数据差异性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分析,其具体的治疗效果见表1。 3.讨论 脾胃虚寒型胃痛是临床上胃痛的一种常见证型,多由过食生冷、寒凉药物、寒邪客胃日久,从而耗伤中阳所致。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不良的饮食习惯,贪凉饮冷,导致脾胃虚寒型胃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甚至还越来越向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 脾胃虚寒型胃痛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候,西医治疗法多采用泮托拉唑胶囊及维U颠茄铝胶囊等药物抑酸分泌,保护胃粘膜和解痉止痛。而中医的治疗方法则是采用辨证论治,在中医治疗理论当中,认为胃病日久,会累及到脾阳,导致脾胃阳虚,患者便出现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尤其是在遇到饥饿或者寒冷时,疼痛会进一步加重,舌淡苔白、脉虚弱等症状。治疗首选方法为温中健脾,故在方药组成中,用干姜温胃,桂枝助阳,合黄芪、炙甘草甘温益气建中,更有大枣、党参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得白芍平肝止痛、益阴血,从而使本方温而不伤阴液,白芍和炙甘草配伍更能温中缓急止痛[3]。 对于胃痛患者来说,其各种证型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相互作用,其中虚寒、阴虚、气滞、久痛不愈等会导致血瘀,寒瘀可以化火,积久便生湿热;寒凝及气滞使食物在中脘停滞,若是不能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容易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加重,但是若是能够在发病之初就及时为患者应用有效的方法开展治疗,大多可以治愈,结合患者病情的实际特点,为其应用中医辨证疗法开展治疗,不仅仅能够加速病情的消退,又有利于提升其机体免疫力,对于其机体生理机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张兴建.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6):489. [2]吴大斌,韦娟姿.温胃健脾法加穴位敷贴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炎59例[J].河南中医,2015,32(1):66-67. [3]黄梅,刘琼,韩华龙.温胃止痛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45例[J].河南中医,2013,33(10):1697-1699.

黄芪

黄芪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详情]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30~60g。益气补中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详情] 1详细说明 2用药咨询 全部 别名 药用部位 成份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选方 临床应用 宜忌 【别名】棉芪,绵芪,绵黄芪,棉黄芪,黄蓍,黄耆,箭芪,箭黄芪,内蒙古黄芪,王孙,戴芪,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百药绵,土山爆张根,独根,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红蓝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冲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浑源芪。 【药用部位】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或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的乾燥根。 【成份】主要含有皂苷、黄酮等。皂苷主要成分为黄芪皂苷Ⅰ、Ⅱ,膜荚黄芪另含膜荚黄芪皂苷A、B,蒙古黄芪另含黄芪皂苷Ⅳ、大豆皂苷Ⅰ;黄酮中主要成分为芒柄花黄素和毛蕊异黄酮等。尚含氨基酸、甜菜碱等;蒙古黄芪还含黄芪多糖Ⅰ、Ⅱ、Ⅲ等。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用法与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30~60g。益气补中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选方】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组成。黄芪于内,可大补脾肺之气,于外则固表止汗,是其中的主打药物;白术能健脾益气,增强黄芪益气固表的功能,为辅药;而防风又叫“屏风”,可以解表祛风。玉屏风散就像是给体质虚弱的人加了一面结实坚固的挡风墙,使风邪无法侵入,主要是被用来抗感冒并提高免疫力,降低重复患病的几率。 常用于感冒、慢性呼吸道疾病、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汗症等。玉屏风散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之功效,有中成药中的“丙种球蛋白”美称,也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 防己黄芪汤:方中防己利水渗湿以消肿,祛风盛湿以止痛;黄芪益气补虚而固表,兼可利水,二药合用,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共为君药。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力,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煎加生姜、大枣和营卫,调脾胃,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证属表虚之风水、风湿者。 【临床应用】1.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30克、白术12克、防己12克、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克,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克,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克、丹参12克。 2.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克,水煎分3次服。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3.急性肾小球肾炎:北芪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4.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5.银屑病: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9.36%。

罗大伦但真正最好的其实是黄芪建中汤

罗大伦但真正最好的其实是黄芪建中汤 (2010-11-10 18:55:39) 转载▼ 相关的主题文章: 黄精玉竹美容酒推荐一款美容酒 小儿体弱的调养--再谈八珍糕 罗大伦--再谈小儿的肺部保养 那大便不好的另一个形态,腹泻,已经是生病的范畴了,我们日常调理的,不谈这个。大家看木棉写的家庭主妇学经方学习一下怎么处理。 第四 : 小便 第五,手脚温暖 很多孩子冬天都是无论穿多少衣服,小手摸到都是冰冷的。这是被抗生素所毒,伤害到心阳所致。不用中医黑话说,简单就是心脏能量不够了。这种孩子经常会发现地图舌,舌为心之表,也是心脏受抗生素所毒的表现。 脾胃与免疫力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流感来了,总是脾胃差的人先感冒。所以喝小建中汤调理脾胃,自然免疫力就提高了。特别是感冒刚好的时候,为了怕孩子再次重感,我通常会快快给孩子喝小建中汤。

八珍糕原粉是罗大伦博士推荐的,效果也是许多人试过了都反应有效果的。所以要想孩子少感冒,这两样配合吃。少感冒就能让孩子少打针,就是最好的保护。 第三点:大便 第六点:虚汗盗汗 便秘,温病派就只知道说是上火了。他们只知道用凉药来通便。其实虚寒也会便秘。很简单,因为太寒冷了,所以大肠没有能量蠕动,大便就一直堆积在那里,几天都没有便意。要怎么判断孩子的便秘是寒的还是热的?你天天给他吃香蕉,苹果等寒凉的水果,(香蕉非常寒大肠),天天喝凉茶,他还是便秘,你就知道你错了嘛,孩子是被你搞成寒结性便秘的。如果真的是热的便秘,一天两天不拉,孩子会肚子涨到很难受,用手帮他摸他会不喜欢,而且,小便会是颜色偏深黄的,比较浑浊。这样的真上火便秘,给孩子可以适当吃一点香蕉什么的下火痛便。但也不能一直吃,吃通了就可以停了。寒凉东西不能当保养吃,只能用在真生病的时候。同道理,很寒凉的抗生素一个月打一次,你当你孩子身体里面有那么多火可以泻啊!宝贝的手脚都冰冷啦~~ 本来小孩子应该是阳气很足的,我们农村古老话说:小孩屁股三把火,就是小孩子总是处于阳多,阴少的状态,这才是常态。现在的孩子滥用西药,都没有这种体质了,手脚冰冷,可老是这里“上火”,那里出红疹之类。手脚冰冷,是真寒,那些所谓上火都是假热,是虚火,你再给他消炎药,寒凉中药,就是彻底的搞破坏了。虚火,该用热药引火归元啊!看到这大家就会晓得了,小建中汤+八珍糕原粉,其实就是小孩子调理身体最好的食疗。提高免疫力不是光吃什么高营养,小心照顾就能很快见效的。特别是本来就很虚弱的孩子,身体的六大指征你不把他调好,不管怎么小心,都还是很容易中招。“过敏性体质”只是

黄芪

黄芪 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分布区域: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 基本信息 别名大全 《本草纲目》称黄芪,《神农本草经》称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药性论》称王孙。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称黄芪。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黄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人药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

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编辑本段历代医家论述 黄芪主要功用及机制 ①倪朱谟:“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助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证,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敛者,黄芪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芪可以生肌肉。”(《本草汇言》)②张景岳:“(黄芪),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脱益气。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本草正》)③贾所学:“黄芪,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用以佐人参,使补中益气,治脾虚泄泻,疟痢日久,吐衄肠血,诸久失血后,及痘疹惨白。主补肺,故表疏卫虚,多用以君人参,使敛汗固表,治自汗盗汗。诸毒溃后,收口生肌,及痘疮贯脓,痈疽久不愈者,从骨托毒而出,必须盐炒。痘科虚不发者,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药品化义》)④张石顽:“(黄耆),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其治气虚盗汗自汗,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金匮要略》) [异名] 黄芪汤(《古今录验》,录自《外台秘要》卷17)。 [组成] 芍药六两酒炒(18g) 桂枝三两去皮(9g) 炙甘草二两(6g) 生姜切三 两(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饴糖一升(30g) 黄芪一两半(9g) [用法] 以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六味,去滓,内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 升,日三服。 [功用] 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 虚劳病,阴阳气血俱虚证。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画色无华, 心悸气短,自汗盗汗。.; [病机分析] 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今中焦虚寒,纳运无力,生化 不足,则致阴阳气血俱虚。中气虚寒,不得温养,故里急腹痛,喜温喜按;.气血生化不 足,机体失于温养,故形体羸瘦,面色无华;气血虚无以养心,心失所养,则心悸气

短;营卫不足,表虚不固,则自汗盗汗。以上诸症皆因中焦虚寒,化源不足所致。 [配伍意义] 本方为小建中汤加黄芪而成,以温中补虚立法,是治疗虚劳的著名方 剂。方中黄芪甘温人肺,健脾益气;饴糖甘温补虚,缓急止痛,共为方中君药。桂枝助 阳,芍药益阴,二药相合,调和阴阳,化生气血为臣。生姜、大枣辛甘相合,健脾益 胃,调和营卫,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且炙甘草味甘,与桂枝、饴 糖相配“辛甘化阳”,合芍药“酸甘化阴”。诸药相合,益气建中,方可化源足,气血 生,营卫调,诸症平。 [类方比较] 本方与小建中汤均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用于中焦脾胃虚弱, 阴阳气血不足之证。由于本方更增黄芪一两半,而黄芪善补脾肺之气,又能固表止汗, 故更宜于中焦虚寒,气虚较著,兼有神疲乏力,自汗脉弱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益气温中的常用方,临床以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 面色无华,心悸气短,或自汗盗汗,舌淡红,脉沉弱为证治

苍术与白术

苍术与白术 来自: 大茶药2009-04-08 22:29:08 大家好,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神农本草经的白术,《神农本草》中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本经里面的术代表白术和苍术是两种,而这个本经里面术呢更偏于白术,按照古人取类比象,白术就是它整个切面偏于白色,苍术偏于青黑色,大家看看饮片炮制,这两种不同,中医取类比象白色入肺经,敛降,而苍青色属木,升发,所以从这两点说,在术的基本作用上,白术跟苍术这两种药物产生出一升一降的差别,苍术比较燥烈一些,白术润一些,这是因为白术他里面质地汁液浓稠一些,大家如果尝过的话就知道。 我们以后用药常用苍术燥湿,来推中焦湿热结聚,为什么用苍术呢?因为苍青之色,主木气生发,中焦只有木气生发上来郁滞才能打开,所谓中土有郁滞,什么郁滞啊?中土是靠木来疏泄的,如果木不能疏土的话,就会导致土木不和,这在中医卦象中讲是剥卦,而那个土木相和是一阳来复的复卦象,所以中焦寒湿雍滞的话,不用白术而用苍术,中焦禀赋不足,有着津血不足,考虑用白术,白术可以养脾津,苍术偏于振奋脾阳。这两味药在基本作用上升降是有所区别的。白术伤寒中经常是若大便干者加白术四两,这是桂枝附子汤。从这一点上来看,白术有润大便的作用,脾虚大便干的患者经常只用生白术,二三十克,就会产生效果, 下边原文给大家讲讲,白术味苦温,白术苍术都是苦温,苍术苦温稍微浓重一些,苦能燥湿,主风寒湿痹,死肌,这是作用部位显示出来了。苍术白术本身是入中土的,风寒湿痹,湿为主,湿去则痹不成,痹症必须待在一个地方,要不湿气没法停聚。死肌呢,肌肤长期慢慢淤阻溃烂,与黄芪主风湿久败疮,黄芪里有个主大风,久败疮,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它可以入脾胃经,脾主四肢肌肉,可以医治溃烂,所以临床上,痈疮溃疡,烂了一个大洞,整个肌肉都溃烂掉了,这种情况下用药得当的话肌肉还是会慢慢长起来的。 痉,是什么?伤寒论中讲刚痉柔痉外感病,这里的痉指什么?是指抽搐,筋脉不和,这里主要讲的痉很多药都可以治疗,白术治的不同,中土湿聚了,津液不能荣养经脉了,导致的这种痉。这种痉一般是说白术化湿的作用,白术既能化湿,又能润养筋脉的枯燥,但是临床上真正要治这类病的话,一般要白术茯苓干姜一块用,中土燥化了津液疏达就能养筋脉了。 临证上,痉证,关于脾湿的话,黄先生用茯苓泽泻这两味药去湿止痉,大家可能说止痉都是酸柔,酸敛啊,岂不知痉在经脉是燥,在中土是寒湿,如果中土寒湿不化的话,只用木瓜四物丹参只能治疗标,不能治本,大家一定要分清楚。还是黄师那句话,中土是从湿化还是燥化,如果是湿化的话,立足中土为主,如果是燥化的话,还是荣养肝木,养肝血,滋水涵木这条路。 我看教材写的什么配黄芩能清热安胎,提醒伤寒最关键的查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你只要治疗对证了,砒霜大黄也能救人,治不对了,黄芪党参也能害人,所以清热安胎这个胎动不安是为什么,要搞清楚,如果这些搞不清楚了,妄用一些套药的话,不能无功好象也无过,其实已经有过了,只是常规的看法看不出你的弊病罢了。你像腹泻腹满啊,胀满分很多种,还是内经的

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很好的排毒、消肿、利尿等等作用,并且我国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黄芪了。现代医学发现,黄芪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多糖等等物质,对于我们的身体有着很好的调养作用。黄芪的最常见用法就是泡水喝,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说说喝黄芪水的好处有那些? 喝黄芪水的好处有哪些? 第一:强壮身体 科学家曾经做过时间,让动物服用黄芪水。结果发现,服用黄芪水之后的动物,体重增长比没有服用黄芪水的动物要快的的多,并且体内含有的白蛋白与血清总蛋白也有明显的增长。这类的动物放入水中游泳坚持的时间也比较长,并且日常的尿液也增加了。 第二:增强心肌收缩力治疗胃炎 通过上文的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喝黄芪水的好处除了强壮身体之外,还包括了加强心肌收缩力,能够有效的预防循环出现衰竭的情况。如果是患有实验性胃炎,那么日常多喝一些黄芪水们能够有效的减轻并且,尿液中蛋白定量也会出现下降的情况。 第三:治疗身体困倦、气短的情况 在中医方面认为,日常多喝黄芪水,精神会变得更好,气短的情况也会逐渐的小时。如果增加适量的防风、生姜等等一起用水煎服,还能够有效的增强身体免疫能力,有效的预防身体出现感冒的情况;如果增加适量的浮小麦与麻黄跟,用水煎服之后能够有效的治疗身体出现盗汗的情况。 第四:治疗高血压 很多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很容易出现下半身浮肿的情况,喝黄芪水能够起到很好的消除水肿、降低血压的作用。 第五:缺铁性心脏病 如果患者患有缺铁性心脏病,那么每天取出五十克的黄芪用水煎煮,然后将药液分为三次服用。科学家为此还做过实验,发现黄芪和丹参片进行对比,发觉黄芪的效果要好得多。喝黄芪水的好处除了能够缓解心绞痛的情况之外,还能够有效的

“抠门”的黄芪建中汤

“抠门”的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虚劳血痹}篇,此方以“黄芪”冠名,而方中“黄芪”的用量却只有“一两半”,远小于桂枝、白芍等药。 如果按汉代一两等于现在3克计算,[黄芪建中汤]的现代剂量为:黄芪4.5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饴糖30克(饴胶40毫升)、大枣3枚(7.5克)。 经方大多“药物味数少、单味用量大”,为何仲师开立[黄芪建中汤]时却如此“抠门”呢?“黄芪体质”与黄芪的“药势” 黄芪“体质用药”的经验,医圣张仲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清朝的邹润安,及当代的岳美中教授、黄煌教授都有相关的论述。 《金匮要略》{虚劳血痹}篇中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的“骨弱肌肤盛的”的“尊荣人”。 “腹大而肢体血痹”的“胖人”是“内充而外不充”,自然宜用

“补气而升发走表”的黄芪。朱丹溪说:“本品功专补气,肥白多汗者多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误投之,令人胸满。用三拗汤泻之可解” 《本经疏证》为清代邹澍(润安)撰,约成书于1832~1840间,书里的{饴糖}条目中说:“脾气不给,参、芪、术、草皆能资助之……芪能充外,不能充内,参、草能充内,且滋燥矣”。 “腹瘪而肢枯”的“瘦人”是“内外皆不充”,当先充里,故宜用“补气而守中”的“人参、大枣、炙甘草”。黄芪升发气血,阴虚体瘦者多用易腹胀 阴血亏虚的体瘦之人,用大剂量的黄芪之后会引起腹胀,原因是腹部的气血被黄芪提升到胸部头部,发散到四肢肌肤之后,中焦脾胃气血空虚,造成的胃肠蠕动减慢、消化能力降低。 用于阴虚瘦人的处方,宜加“补中气”、“充内”的“人参、 大枣、炙甘草”之类的药来与黄芪配伍,以制约黄芪升发气血的“副作用”。比如[补中益气汤]就是这样配伍的,但这个 方子黄芪是主药,用量不算小,此方对于“下焦肾气亏虚”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