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临床观察

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临床观察

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临床观察
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临床观察

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2例经胃镜诊断消化性溃疡患者给以中药口服。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达94.4%。结论: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半夏泻心汤,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以胃痛,胃胀,泛酸,胃区烧灼感,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笔者自2001年采用纯中药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及(或)十二指肠溃疡伴(或不伴)幽门不全梗阻患者52例,取得较理想疗效。

病例选择:患者年龄最大63岁,最小17岁,平均34岁,男性39例,女性13例,均为我院胃镜检查确诊为溃疡病,其中胃溃疡2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3例,混合溃疡7例,伴幽门不全梗阻19例。均未服用制酸剂及胃黏膜保护剂。

疗效判定:服药一个月症状消失,复查胃镜溃疡愈合为治愈;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胃镜溃疡愈合三分之二为显效;症状减轻,复查胃镜溃疡面缩小三分之一为好转;症状及复查胃镜无改变或病变扩大为无效。

结论:,治愈37例,占71﹪,显效8例,占15.4﹪,好转4例,占8﹪,无效3例,占5.6﹪,总有效率达94.4﹪

典型病例:

1 黄某,男性,39岁,农民。2001年9月就诊,主诉胃痛半月余,进食后尤葚,遇寒加重,伴腹胀,便溏而不爽,查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沉,查胃区明显压痛,肠鸣音活跃,行胃镜检查示胃窦前壁溃疡(活动期),溃疡面积约1.2×1.0厘米,基底白苔,表面附着少量血痂,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11.8克,给以中药7剂煎服,方药如下:黄芪30克,太子参20克,白芍20克,桂枝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砂仁9克,吴茱萸10克,黄连6克,干姜10克,饴糖10克,大枣10枚,炙草10克。水煎取汁300毫升,早晚饭前分服,嘱易消化饮食。一周后复诊,诉胃痛明显减轻,无腹胀,大便成型,日一次,进食正常,舌质淡红,苔白,脉滑,上方去黄连,陈皮,续服7剂,三诊未诉胃痛,饮食及大便均可,二方去半夏,干姜,加生姜10克,继服14剂,复查胃镜溃疡愈合,可见胃窦前壁黏膜水肿充血,停汤剂,嘱定期复诊。

2 于某,男性,26岁,铁路工人。2004年11月就诊。主诉上腹痛反复发作一年余,加重伴呕吐一周。患者一年来间断上腹痛,夜间偶有痛醒,进食后疼痛有所减轻,胃区烧灼感,近一周疼痛加重,伴腹胀,呕吐,查舌质红,苔黄而腻,

半夏泻心汤验案举隅

临床用半夏泻心汤心得体会 何院生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连、黄芩、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全方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苦辛并用以复升降,补泻兼施顾其虚实,多用于以心下痞为表现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验案1: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李某,男,40岁,患者1个月前上腹胀痛,伴有嗳气吞酸、恶心,食欲渐减,稍食则腹胀,每次饮冷和辛辣食物后加重,偶见空腹痛,大便偏稀,舌红、苔薄黄腻,脉滑。胃镜检查示:胃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闻,局部糜烂。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方用半夏泻心汤:制半夏10 g、黄芩10 g、黄连6 g、干姜10 g、党参10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服7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偶有嗳气吞酸,前方加旋复花15 g,代赭石15 g,再服药10剂,嗳气亦减。继服上方10剂,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未发。 按: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本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多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本病属中医学“吐酸”、“嘈杂”、“痞满”等范畴,方中黄连、干姜、半夏辛开苦降,清痞散结,和胃降逆;黄芩、黄连,清泄胃热;党参、炙甘草益气健脾。故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调和寒热、和胃降逆、开结散痞,促使脾胃运化正常的方剂。验案2: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返流病 陈某,男,56岁。胃脘灼热胀痛2月余,伴嗳气返酸,每次饮冷加重,口臭,大便偏稀,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胃镜检查:食管中、下段狭窄,粘膜见条状发红,糜烂;胃粘膜皱襞潮红,胃窦近幽门部粘膜皱襞明显水肿。病理检查:均排除食管癌。诊断:返流性食管炎。证属上热下寒型。治宜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处方:半夏10 g,黄连10 g,黄芩10 g,党参6 g,炙甘草6 g。水煎服,日l剂。服10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前方加乌贼骨15 g再服药10剂,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胃镜复查:食道粘膜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胃食管返流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为异常的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病理性反流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障碍和(或)与其功能有关的组织结构异常以至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下而出现的反流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并发症。中医应归属于“胃脘痛”、“痞证”、“吐酸”、“嘈杂”等病的范畴。其病机为胃失和降,湿中化热,湿热胶结而成寒热错杂之证。治疗上多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法为主治疗,均获良效。故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食管返流病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验案3半夏泻心汤治疗胃溃疡 王某,女,43岁,患者1个月前上腹部胀痛,呈烧灼性,疼痛常因饥饿、服药、酸性食物而诱发,吃凉食后加重,伴烧心,吐酸水、嗳气、稍食则腹胀、纳呆、消瘦,偶尔呕吐,大便偏稀,偶黑色或柏油样大便,舌红、苔薄黄腻,脉滑。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胃镜检查示:大弯侧多发溃疡。诊断为胃溃疡。方用半夏泻心汤:制半夏10 g、黄芩10 g、黄连6 g、干姜10 g、党参10g、吴芋2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服7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上方20剂,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未发。 按:半夏泻心汤为仲景治脾胃病而设,为治疗消化道疾病的良方,具有开结散痞、并调寒热、清热化湿、调节升降、温中止泻等功效。只要证属中焦寒热错杂、虚实互见、阴阳不调.均可使用。半夏泻心汤具有保护胃粘膜作用。李惠林等【1】以胃溃疡面积、胃液游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等为指标,观察本方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防治作用,显示本方对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有保护性作用,且对醋酸性胃溃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半夏泻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65例

半夏泻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65例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半夏泻心汤;质子泵抑制剂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慢性胃炎,如果不能及时接受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癌前病变。目前西医针对萎缩性胃炎主要采取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方法,但易出现病情反复。笔者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1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萎缩性胃炎1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内镜下见胃黏膜黏膜层变薄、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下血管显露,黏膜粗糙不平,可有黏膜颗粒、结节状等表现。病理可见:①淋巴滤泡形成;②固有腺体萎缩,主要为腺体上皮细胞体积缩小,细胞量减少,腺体间纤维组织增生,问质病变;③固有膜炎症;④黏膜肌层增厚;⑤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所有患者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无相关治疗禁忌症。观察组65例,男44例,女21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7± 2.5)岁,病程2~22个月,平均病程(11.6±1.3)个月,其中胃腺轻度萎缩36例,中度萎缩14例,重度萎缩15例;对照组65例,男46例,女19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6±2.7)岁,病程2-24个月,平均病程(12.1±1.6)个月,其中胃腺轻度萎缩34例,中度萎缩15例,重度萎缩16例。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片(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规格:30m g×7片),用法:每次1片,1次/d,连用2月,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混悬凝胶(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规格:5mL:1g×12袋/盒),用法:每次2袋,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用2月。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7-18T17:01:04.19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7期作者:何新华[导读] 胃脘痛为临床上多发的疾病,主要是指人体上腹部以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湖南省邵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422000 【摘要】目的:分析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取我院90例胃脘痛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20日直至2016年4月20日,并将胃脘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实施基础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复发率11.11%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脘痛患者症状好转时间(5.36±1.46)d、住院总耗时(10.47±1.36)d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脘痛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具有降逆消痞、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等作用, 能减少复发率、缩短患者住院总耗时、症状好转时间,能促进患者疾病较快康复。【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加减;胃脘痛;临床效果 胃脘痛为临床上多发的疾病,主要是指人体上腹部以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患者常伴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情况,易对患者自身造成严重影响,胃脘痛为消化道疾病,其主要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炎易以及反流性胃炎,而实施一项有效的方式治疗十分重要[1-2]。因此,我院将90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不同治疗,见本次研究中描述。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收取我院90例胃脘痛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20日直至2016年4月20日,并将胃脘痛患者分为两组。纳入标准:①90例患者经过检查后均确诊为胃脘痛,(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上消化道钡透、纤维胃镜检查等),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观察组;患者年龄均在30~5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21±1.27)岁,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20例,病程在8-12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9.21±1.34)月。对照组;患者年龄均在31~5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03±1.18)岁,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9例,病程在8-11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8.17±1.45)月。上述两组胃脘痛患者各项资料无明显的差异,能够实施对比(P>0.05)。 1.2方法对照组-45例胃脘痛患者实施基础治疗(给予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治疗(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609)、每日两次、每次20mg)。观察组-45例胃脘痛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灸甘草、大枣、党参、干姜、黄连、黄芩、半夏为基本方,若患者伴有苔厚腻情况,加用佩兰、藿香,若患者疼痛剧烈、则加用延胡索,若患者反酸、则加用乌贼骨,若患者嗳气、则加用香附、柴胡等,若患者大便干结、则加用大黄、枳实等,若患者食滞、则加用焦山楂、神曲、麦芽、枳实、厚朴等,若患者久痛夹瘀、则加用五灵脂、丹参等,将上述药物采用温水煎服,告知患者分早晚两次服用,20天为一个治疗周期)。 1.3 观察指标对比胃脘痛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复发率、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总耗时)。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2 2.0软件,每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总耗时进行相关统计处理,研究中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进行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采用P<0.05代表两组胃脘痛患者对比具有差异,其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具有意义。 2 结果2.1对比复发率观察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复发率11.11%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2.3典型病例万某、女、21岁、农民,自身上腹胃脘部反复疼痛1年,曾进行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曾服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但是疗效均不显著,其诊断为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给予其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其中厚朴15g、赤芍15g、佩兰16g、藿香17g、白术16g、大枣5g、灸甘草15g、党参11g、干姜12g、黄连15g、黄芩20g、半夏10g,患者实施上述药物治疗后,其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嗳气显著减轻,继服上述药方30天后,再行胃镜检查,其结果显示胃镜病变均消失、随访12个月复发情况较少[3]。3讨论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病验案举隅

始于怀疑终于信仰归于实用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学号:20150931112 姓名:张徽题记: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各家学说之间的争鸣与更替之路是一条始于怀疑、终于信仰、但必须归于实用之路。 摘要:柴胡桂枝汤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可表、可里、可温、可清、可升、可降、可补、可泻,用于辨治疑难杂症,屡获佳效。 关键词:柴胡桂枝汤;疑难杂症。 柴胡桂枝汤集“柴胡法”和“桂枝法”于一身,寒热并调,正邪兼顾。其制方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由此观之,仲景之匠心独运便展露无遗。余会其意,以此方用于辨治疑难杂症,竟屡获佳效,兹以验案为证,举隅于下,以飨同道。 1.情志内伤而致厥证 赵某,男,50岁,于2008年3月22日初诊。患者近一个月来,频繁在凌晨3点至上午9点之间出现昏倒而不省人事,每次都拨打120急往市医院,但各种检查均显示正常,值班医生无从下手,遂皆令回家观察。刻诊:昏倒前都会出现以胃脘部为中心的紧缩感并伴有汗出及短气,苏醒后一如常人,欲发作时急饮盐水而会稍舒,胃脘及左胁有不适感,自觉胃中似有物从左腹而下并伴有打雷声,大便首次必于五更之时且日计不少于2次而粗细不匀,小便正常,舌胖色淡苔白腻,因察动脉见关上,故追问此病由来,方知始于兄弟不和。处方:柴胡10g,黄芩10g,黄连5g,干姜10g,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10枚。6剂,每日1剂,水煮2次分2服。3月28日复诊,仅于昨日凌晨四点多发作一次,持续约半小时,早饭后常有困意,口干苦,舌上布有水珠,左脉较右脉为快。守上

泻心汤类方学习体会

泻心汤类方学习体会 刘磊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三个方子在组成上相差不大,一般称为泻心汤类方。这个类方在临床上应用的是非常广泛的。学习胡希恕经方理论体系对这方面的论述后体会如下。 《伤寒论》149条讲:“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从这里至少可以知道半夏泻心汤有痞满的症状表现,前提条件还有呕而发热。在《金匮要略》也有一条关于半夏泻心汤的记录:“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总结的很精练。就说这个半夏泻心汤,是病人在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的这样的症状下才应用它,这样一种病理状态是适合应用半夏泻心汤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个方子,只是我们对它认识的不够深入,不能熟练的掌握在何种病理状态下应用它,这个方子的适用症是什么,它所适应的疾病的指证是什么,如果我们熟练的掌握了这些那我们就能很好的应用这个方子,其实每一个方子的应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在里面,只要我们摸索出这个规律,那你就可以把方子发挥到它最佳效果。

那么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指征是什么?仲景先师明确指出,就是“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我们总结一下,就是上呕、中痞、下利,上中下三个重要症状。但是,这些我们在最早学习这个方子的教材当中都提到了,为什么还是不会用呢?我以前也是这样的,理解的应用指征了,但是还是不会用,原因是我们还是不理解,这到底是在治疗一种什么样的病理状态。我们看一条关于甘草泻心汤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泻心汤类方非常关键。《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从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从症状来看,从上述中我们可以得到腹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这几个症状,也就是说在甘草泻心汤的方证中会出现这样的症状,肠鸣甚者,就可以表现为下利,干呕也是呕之轻者,可见也是上呕、中痞、下利俱全的; 第二:从发病过程来讲,这样一种病理状态(痞满,干呕,腹中雷鸣)是怎样得来的呢,从原文可知:这是伤寒中风误用了下法之后,导致胃虚,本来不虚,误下后虚了。另外,我们常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因为胃虚了,所以导致下法引外邪入里化热,也正是因为胃虚了,所以下面的寒也往胃这里凑,这样就形成了虚寒热并存的状态,这就是疾病演变的一个过程,这

半夏泻心汤治疗噫气、心下痞心得

半夏泻心汤治疗噫气、心下痞心得 发表时间:2010-07-19T11:05:06.2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俞林李日洙[导读] 病人主诉为胃脘部痞胀,食后尤甚而嗳气连声,病位主要胃,上腹部剑突下轻度压痛,诊断当属心下痞或胃痞俞林李日洙(吉林省延吉市延边中医医院吉林延边 133000)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0-0328-01 患者王艳,女,52岁,主诉:上腹部痞胀3年,近两个月来嗳气呃逆频多。病史:患者3年来上腹部痞胀不适,食后尤甚,甚则隐痛,嘈杂。屡经诊治,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效果不著,症状时轻时重。近两个月来胃脘部胀满尤甚,引及两胁,尤以嗳气、呃逆间作,白昼连声不已,食欲不振,口苦而干,但饮水不多,大便干结难解。经多次诊察,谓慢性胃炎,服药效果不显,仍然终日嗳气连声,影响生活,性情急躁,心烦欠寐。诊察:舌质微红,舌上有薄黄腻苔,舌根尤著而厚腻,诊脉小弦。体检除上腹部剑突下轻度有压痛外,无明显异常发现。肝功能及肝病四项,均阴性,B超检查,肝胆脾及胰腺无明显异常改变。胃镜检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窦部胃粘膜糜烂,充血。 临床分析:病人主诉为胃脘部痞胀,食后尤甚而嗳气连声,病位主要胃,上腹部剑突下轻度压痛,诊断当属心下痞或胃痞。病史较久,虚实夹杂。观其嗳气、呃逆连声,主要是胃气上逆不降,治当和胃行气降逆主。口苦而干,舌质微红,舌苔黄腻,饮水不多,恐胃中间有湿热,热重于湿。气滞兼热,热扰胃气,和降失司,故需清其胃热,降其胃逆,消其胃痞,和其胃气。宜苦以清降,消佐化湿,并参以辛通,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半夏10.0g,黄芩10.0g,黄连10.0g,陈皮10.0g,竹茹10.0g,白豆蔻10.0g,柿蒂10.0g,浙贝母10.0g,薏苡仁30.0g,蒲公英20.0g,干姜5.0g,太子参20.0g,甘草10.0。每日1剂,煎二次,频频饮服。 此方服2剂,嗳气呃逆即见减少。服药5剂,嗳气基本控制,心下痞胀亦已减轻,食欲好转,饮食亦渐增,口苦明显改善,大便亦较通畅。 鉴于病情已经明显好转,舌苔黄腻已退大半,乃又拟一方以清养和胃。 处方:太子参20.0g,麦冬10.0g,白芍15.0g,黄芩10.0g,浙贝母10.0g,蒲公英20.0g,陈皮10.0g,半夏7.5g,鸡内金10.0g,白及7.5g,甘草5.0g,谷芽20.0g。 此方先服14剂,每日1剂,2次水煎服。以后因症状已全消失,改为每2-3日服1剂,以资巩固。前后共计2个月,症状消失,腹无压痛,舌象与脉象亦基本正常。复查胃镜谓轻度浅表性胃炎,胃窦部无糜烂。 体会:患者主诉为心下痞、嗳气兼呃逆频频,胃脘部疼痛不著,故诊断应为心下痞或“胃痞”。心下痞之名见于“金匮要略”,“心下”部位在剑突下,包括胃、肝、胆等脏器的病变,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病名。如经理化检查,确定是胃病所表现的痞胀不适,似以“胃痞”称比较恰当。 嗳气与呃逆并见,均由于胃气上逆,古称“噫”,即包括嗳气与呃逆。从性质、程度而言,嗳气较轻呃逆较重,嗳气无专论,呃逆却在古医籍中列为专病,论述较多。本例两症均有,兼有口苦,苔薄黄腻,舌质微红,大便干结等症,证属胃中有热,此热乃由气滞所生。治法宜苦辛通降,宣通气机,降其胃气,清其胃热。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药后获效显著,示其方药对证。方中黄芩、黄连、蒲公英、浙贝母均属清热药;半夏、橘皮、竹茹、白豆蔻、柿蒂降胃气之上逆;薏苡仁化湿渗利散结;太子参清养胃气;干姜辛通;甘草清热而调和诸药。频频饮服,使药效更好发挥。经治疗后症状已改善,调整处方,以太子参、麦冬以养胃气、胃津,配白芍、甘草以酸甘化阴,续用黄芩、蒲公英、浙贝母清胃热,陈皮、半夏、鸡内金、谷芽理气和胃以助运化,更加白及护膜,善后调治。胃镜所见,胃窦部粘膜糜烂、充血、在辨证确认有热时,适当运用清胃、护膜之品,既利于改善症状,又可相应改善局部病损。

120例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

120例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 目的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方法选择胃脘痛120例,水煎内服半夏泻心汤加减。结果痊愈60例,占50%;好转44例,占36%;无效16例,占14%。总有效率87%。结论凡有寒热错杂之胃脘痛,均可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注意调理脾胃,调摄饮食,可望减少复发的机会。 标签:胃脘痛;半夏泻心汤;疗效 胃脘痛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本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他药下之”,导致邪结心下,变为痞证而设,然观其方,乃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调中和胃,是治疗中焦寒热错杂的常用方剂。余以此方加减治疗胃脘痛120例,疗效满意,兹分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80例,女40例,年龄16~65岁,初次发作50例,反复发作70例,病程2d~15年,主证均有胃脘部疼痛,痞满(心下硬满),获恶心呕吐,吐酸嘈杂,获嗳气反酸,或腹泻、或便秘、或黑便、或乏力、头昏,因饮酒而发者30例,因吃硬质食物而发者55例,因劳累饥饿而发者15例,其他原因引发者20例。舌红苔滑腻获淡黄者90例,黄腻苔45例,舌质淡者25例,脉象多弦或滑,胃镜检查提示,糜烂性胃炎者40例,溃疡者20例,浅表性胃炎者15例,萎缩性胃炎者5例,胃窦炎者8例,无明显异常者5例,未做胃镜者27例。 1.2方法水煎内服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基本方为:半夏12g,党参15g,黄连6~9g,黄芩15g,干姜6~9g,炙甘草6~10g,大枣12g。脾胃气虚加白术、茯苓;气血虚加黄芪、白术、当归;肝胃有热者加去党参加栀子、青皮;胃阴亏虚加沙参、玉竹、麦冬;便秘者加炙大黄;疼痛较重者加玄胡、白芍;黑便加白及、炒蒲黄;呕吐重者加吴萸、藿香、陈皮;腹胀重者加厚朴、枳实、砂仁;糜烂性胃炎加公英、山慈姑、炙百合;萎缩性胃炎加三棱、丹参。疗程:初次急性发病者3~10d;反复发作者20d~3个月。 1.3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均以清淡饮食、软食;禁食辛辣、煎炸等刺激食物;反复发作者,在病情稳定期间仍应注意;呕吐重者可加西药支持、对症治疗。 1.4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年内无复发,胃镜复查正常;②好转:时有轻微发作,他症好转,胃镜复查好转;③无效:治疗15d,症状无好转,胃镜复查无变化。 2 结果

罗大伦但真正最好的其实是黄芪建中汤

罗大伦但真正最好的其实是黄芪建中汤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罗大伦但真正最好的其实是黄芪建中汤 (2010-11-1018:55:39) 相关的主题文章: 那大便不好的另一个形态,腹泻,已经是生病的范畴了,我们日常调理的,不谈这个。大家看木棉写的家庭主妇学经方学习一下怎么处理。 第四:小便 第五,手脚温暖 很多孩子冬天都是无论穿多少衣服,小手摸到都是冰冷的。这是被抗生素所毒,伤害到心阳所致。不用中医黑话说,简单就是心脏能量不够了。这种孩子经常会发现地图舌,舌为心之表,也是心脏受抗生素所毒的表现。 脾胃与免疫力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流感来了,总是脾胃差的人先感冒。所以喝小建中汤调理脾胃,自然就提高了。特别是感冒刚好的时候,为了怕孩子再次重感,我通常会快快给孩子喝小建中汤。

八珍糕原粉是博士推荐的,效果也是许多人试过了都反应有效果的。所以要想孩子少感冒,这两样配合吃。少感冒就能让孩子少打针,就是最好的保护。 第三点:大便 第六点:虚汗盗汗 便秘,温病派就只知道说是上火了。他们只知道用凉药来通便。其实虚寒也会便秘。很简单,因为太寒冷了,所以大肠没有能量蠕动,大便就一直堆积在那里,几天都没有便意。要怎么判断孩子的便秘是寒的还是热的?你天天给他吃香蕉,苹果等寒凉的水果,(香蕉非常寒大肠),天天喝凉茶,他还是便秘,你就知道你错了嘛,孩子是被你搞成寒结性便秘的。如果真的是热的便秘,一天两天不拉,孩子会肚子涨到很难受,用手帮他摸他会不喜欢,而且,小便会是颜色偏深黄的,比较浑浊。这样的真上火便秘,给孩子可以适当吃一点香蕉什么的下火痛便。但也不能一直吃,吃通了就可以停了。寒凉东西不能当保养吃,只能用在真生病的时候。同道理,很寒凉的抗生素一个月打一次,你当你孩子身体里面有那么多火可以泻啊!宝贝的手脚都冰冷啦~~ 本来小孩子应该是阳气很足的,我们农村古老话说:小孩屁股三把火,就是小孩子总是处于阳多,阴少的状态,这才是常态。现在的孩子滥用西药,都没有这种体质了,手脚冰冷,可老是这里“上火”,那里出红疹之类。,是真寒,那些所谓上火都是假热,是虚火,你再给他消炎药,寒凉中药,就是彻底的搞破坏了。虚火,该用热药引火归元啊!看到这大家就会晓得了,小建中汤+八珍糕原粉,其实就是小孩子调理身体最好的食疗。提高免疫力不是光吃什么高营养,小心照顾就能很快见效的。特别是本来就很虚弱的孩

方剂一二三类方汇总

方剂方歌归类: 解表剂一类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二类方: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 三类方: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 泻下剂一类方: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 二类方: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济川煎黄龙汤 三类方:大陷胸汤 和解剂一类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二类方:痛泻要方 三类方:达原饮 清热剂一类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苇茎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二类方: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左金丸泻白散玉女煎 三类方: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祛暑剂一类方:香薷散 二类方:清暑益气汤 三类方: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散 温里剂一类方: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二类方:吴茱萸汤 三类汤:回阳救急汤 补益剂一类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肾气丸二类方: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 三类方:八珍汤龟鹿二仙胶 固涩剂一类方:牡蛎散四神丸固冲汤易黄汤 二类方:真人养脏汤桑螵蛸散固经丸 三类方:九仙散金锁固精丸 安神剂一类方: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汤酸枣仁汤 三类方:磁朱丸 开窍剂一类方:安宫牛黄丸 二类方:紫雪丹苏合香丸

三类方:至宝丹 理气剂一类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二类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橘皮竹茹汤 三类方:金铃子散丁香柿蒂汤 理血剂一类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咳血方黄土汤 二类方:生化汤失笑散大黄*虫丸(那个字打不出来,不好意思)十灰散小蓟饮子槐花散 三类方:丹参饮四生丸 治风剂一类方: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羚角钩藤汤镇风熄风汤天麻钩藤饮二类方: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珠 治燥剂一类方: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二类方:增液汤养阴清肺汤 三类方:益胃汤 祛湿剂一类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独活寄生汤 二类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二妙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萆薢分清散羌活胜湿汤 祛痰剂一类方: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类方:小陷胸汤滚痰丸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三类方:定痫丸 消食剂一类方:保和丸健脾丸 二类方:枳实导滞丸枳实消痞丸 三类方:葛花解酲汤肥儿丸 驱虫丸一类方:乌梅丸 三类方:化虫丸布袋丸 涌吐剂三类方:瓜蒂散救急稀涎散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证举隅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证举隅 发表时间:2019-01-08T10:04:50.6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6期作者:胡佩珮 [导读] 李左,年二十五,其人面白体瘦,胃痛嗳酸时作,自觉心下碍之有物,纳后诸症加重。(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80) 【摘要】半夏泻心汤出于《伤寒论》,主治寒热错杂之心下痞,因其疗效卓著,后世将其广发运用于诸类脾胃病。方中半夏、干姜辛开;黄芩黄连苦降;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胃,诸药合之,温补并用,攻补兼施。临证需灵活运用。【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脾胃病;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340-01 《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曾谓:用好半夏泻心汤,就可以应付一半脾胃病。[2]成无几《注解伤寒论》有谓:“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水升 火降。”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及整个胃肠道,明确提示了本方治疗脾胃病。临证时以抓主症,时以抓病机,灵活运用。举亲笔者临证几则。 1.胃痛 李左,年二十五,其人面白体瘦,胃痛嗳酸时作,自觉心下碍之有物,纳后诸症加重,故不欲饮食,大便溏薄,日行三四次,唇红舌红少苔,脉沉细。其母甚忧。笔者予以半夏泻心汤原方,未予化裁,制半夏12g、黄芩6g、黄连6g、党参6g、干姜9g、甘草5g、大枣4枚,嘱其先服7剂,一周后其母甚觉喜悦来之代诊,云其症状已去大半,大便仍较溏薄,胃纳渐复,此为寒热错杂已结,脾胃正气未复,故减其黄芩、黄连,加以炒白术、茯苓健其脾胃,令之续服7剂便可停药。后其母复诊,云其儿胃病一直未作。虽此病本不奇,方亦简略,但效佳如此却少见。只因其完全符合“上呕中痞下利”的主症,虽患者未见呕吐,但泛酸亦是胃气上逆,符上热下寒之心下痞,故予其原方必功倍。 2.呃逆 魏右,素有贫血,月事不调,面色无华,头晕乏力,上周起自行服用大剂量益气养血之品,出现呃逆频作,进食后加重,西医予以胃动力药后,效果不显,遂求笔者就诊。刻下心烦腰酸,大便稀软,小便黄,脉弦,舌淡苔黄厚少津。因其素体气血两亏,益气养血之品虽为可行之法,但其脾虚不运,投补过量,反使饮食停滞于胃,堵塞中焦,日久而积热,上逆而动膈。治宜清热和胃,调和中焦,降逆止呃,方以半夏泻心汤化裁,法半夏10g、生姜5g、黄芩10g、黄连5g、太子参10g、陈皮6g、竹茹6g、苏梗10g、砂仁3g、甘草5g,服5剂,嘱其忌食肥甘滋补之品。5日后,患者复诊,自述3剂后,呃逆便止,胃纳渐增,腰酸、口干之阴亏症状仍有,故上方基础加赤芍10g 女贞子15g,以赤芍清其血分之热,而以女贞子养其阴血,另其续服5剂。三诊患者,胃纳复常,主症缓解,以上方更服7剂以固其效。 3.呕吐 吴左,花甲之年,形体消瘦,反复呕吐数年,近日症状加重,朝食暮吐暮时朝吐,呕吐食物及大量酸水。西医诊断为:胃下垂,给予抑酸护胃药物,均治疗无效,遂来诊治。刻下食后胃脘胀满,闷而不舒,心中嘈杂,口淡无味,四肢欠温,溲清数长,便溏,舌红苔白滑。此为土虚木乘,胃气上逆,治拟抑肝和胃,予半夏泻心汤基础上配伍左金丸,法半夏12g、党参6g、黄芩6g、黄连6g、干姜6g、吴茱萸6g、甘草3g、大枣3枚,服5剂。二诊,呕吐频次减,呕吐少量食物,无嘈杂,余症未减,遂去芩连,加之炮附子、炒白术、补骨脂、肉桂、炒党参,以补脾肾之阳。本案胃反已久,乃脾胃虚寒,运化失司,通降失度而致。一派虚寒之象,又夹有郁火之征,形成虚实并见症候。故取芩连苦寒以制肝之逆,次诊肝逆之证已除,而唯以中下之寒为重,故予诸药温中祛寒,以凑其效。 4.泄泻 周左,酒家,正处大暑,酷热难耐,昨日贪食一整只冰冻西瓜,晨起腹泻腹痛,泻下黄水,肠鸣辘辘,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饮冷饮,舌红,苔白腻,脉细数。证属胃热肠寒,上热下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方用半夏泻心汤原方,制半夏12g、黄芩6g、黄连6g、炒党参6g、干姜9g、蜜炙甘草5g、大枣4枚,嘱其水煎3剂,禁食生冷。后患者服药一剂便症停,三剂服尽大便如常。古今治泻之法众多,《医宗必读》提出了治泻有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而本案胃热肠寒之泄泻,则以调其寒热更宜,临证当究其病机治之。 5.便秘 刘童,近月来,大便难解,形干状如羊屎,其母常以开塞露灌肠通便,方能结少许。观其脘腹膨胀,而其身形并非丰腴,故按其腹,满硬如鼓,问孩童,有无胀满之感,其曰是。观其舌苔淡白厚腻,脉细,此乃胃不降也,故从调其气机入手,以半夏泻心汤原方,制半夏12g、黄芩6g、黄连6g、党参6g、干姜9g、甘草5g、大枣4枚,服之7剂,大便已无燥结,续服7剂,大便调顺。曹英信曾有言:泄泻乃脾升不足为主,便秘属胃降不足为甚,反遇便秘要祥辨细思,求其根源,不可急于攻下。所以虽然半夏泻心汤的主症是以下利为主,为何用于便秘,但究其病机后,方知此童实属脾胃升降失和之证,若不明升降之理而用攻剂,则脾气愈损,其胀益甚。 6.结语 各代医家对仲景之奇方都有着各自不同释义:成无几谓此证为“胃气空虚,客气上逆”;喻嘉言则以“诸泻心汤原以涤饮”概之;当代名医刘渡舟,取其具清上温下,主治胃热肠寒、虚实夹杂;清代医家柯琴[3]则认为,半夏泻心汤是寒热之气互结心下所致;亦有医家提出本证是“湿热兼虚”、“热邪水饮互搏结心下”。笔者认为,临证病机复杂,有主症抓主症,若无主症,病机明确,无论是胃虚挟热、胃热肠寒、或是寒热结心下、本虚标有湿热等皆可用此方一试,但适用此方者必寒热虚实速变,临证当及时调整用药,当虚则补,当实则泻,以瘥其证。 【参考文献】 [1]刘建平,刘仲喜,李大钧,等.精译伤寒杂病论[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3.433. [2]周仲瑛.读经典,谈感悟[J].南京中医药大学报,2007,23(5):273.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肝主疏泄,能协助脾胃运化、调畅气机升降。若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则可致呕吐、胃痛、泄泻,故治法均以疏肝理气为基础。但三者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呕吐偏于胃气上逆,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如半夏厚朴汤。胃痛偏于胃气郁滞,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如柴胡疏肝散。泄泻偏于脾运失常,治宜抑肝理气、升清健脾,方如痛泻要方。 5.0分型与主方

伤寒论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白饮:又作白米汤,即米汤麻沸汤:滚烫的水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症温针:即烧针,是针灸与艾灸合用的一种方法。操作时,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以使热气透入穴位 不了了:指病证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适的感觉,了:完结,清楚 伤寒: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一种发病方式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即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 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并有灼热感 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蛔厥: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逆冷 除中:症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郁冒:头晕目眩如雾覆蒙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目瞑:指闭幕懒睁,有畏光感温温:心中自觉蕴结不舒汗出漐漐:形容微微汗出,皮肤潮热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 数更衣:大便次数多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苦酒:即米醋坼:裂开 泻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和令相得:即把药调和均匀噫气:即嗳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心中懊侬: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项背强几几:形容(太阳病)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欲作再经:指将传经至阳明 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脏部位 时瘈疭: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其中汗出多者为柔痉 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至肠燥便

半夏泻心汤化裁

半夏泻心汤化裁方剂 疏郁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四逆散合方。 宣肺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桔梗、贝母、百部而成。 升清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而成。 开胃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鸡内金、炒薏仁而成。 宽胸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小陷胸汤合方而成。 化浊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厚朴而成。 降逆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旋复花、苏子而成。 散痛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元胡、佛手片而成。 慢性胃炎:李克东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92例,效果较好。基本方:半夏10g,干姜10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10g,吴茱萸6g,枳实8g,炙甘草10g,大枣5枚。胃脘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0g;反酸甚者加瓦楞子10g;呕吐较甚者加陈皮10g;腹胀嗳气者加川厚朴10g;有内热舌苔黄燥者可重用黄连,减少干姜用量;舌苔厚腻者加白术10g、佩兰1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8g。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彭国英运用半夏泻心汤和桃花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有粘液或脓血,伴腹痛,里急后重,可持续或反复发作。多因饮食不调或情志因素而诱发。方药:半夏12g,黄芩15g,黄连8g,党参12g,赤石脂30g(其中15g入煎剂,15g研粉冲服),薏苡仁30g(代梗米),干姜6g,大枣5枚,炙甘草10g,白术15g,木香10g,煨豆蔻10g。便血者加地榆炭、赤芍;脾肾阳虚加肉桂、补骨脂;病程较长,久泻滑脱加柯子。胆汁返流性胃炎:邹春光等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70例。所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均为上腹部胀痛、恶心、口苦、食欲不振等。方药:半夏、干姜、甘草、大枣各10g,黄连6g,党参、木香、厚朴、郁金各12g,蒲公英15g。便秘者加枳实、大黄;寒证明显加吴茱萸、肉桂;夹食滞者加焦三仙;恶心加竹茹、生姜;嗳气者加代赭石、旋覆花。 十二指肠炎:朱琳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十二指肠炎16例。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制半夏、黄芩、茯苓、枳壳各10g,黄连3g,砂仁4g,薏苡仁30g,厚朴15g。酸水多加吴茱萸、煅瓦楞子各3g,煅乌贼骨30g;嗳气、呕吐明显加代赭石15g,旋覆花3g。 胃窦胃炎:龙敏丽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窦胃炎62例。方药:姜半夏15g,黄芩6g,黄连6g,干姜10g,甘草6g,白芍12g,党参15g,大枣10g。单纯性胃窦胃炎加佛手10g,砂仁6g,厚朴10g;伴幽门痉挛加公丁香6g,柿蒂10g;伴高血压者加代赭石15g,夏枯草15g,天麻10g。 肠易激综合征:卓立甬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9例。右下腹或脐周疼痛不适,大便粘液,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常规正常,钡剂灌肠造影无异常,排除器质性病变。半夏12g,黄芩12g,黄连4g,木香12g,石榴皮15g,白芍15g,吴茱萸2g,生大黄10g。偏寒者见大便溏泻,舌质淡、苔白腻则改生大黄为制大黄10g,加厚朴12g、防风12g;伴失眠、焦虑者加石菖蒲12g,茯苓12g,薏苡仁30g。 不全性幽门梗阻:林群莲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不全性幽门梗阻41例。多伴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一二小时吐出,或宿食不化。方药:半夏、干姜、黄连、黄芩、党参、大枣、甘草、生大黄。寒重者,倍用干姜,或加淡附片;热重者,倍用黄连或黄芩,并可酌加蒲公英;呕吐酸臭者,加建曲、炒谷麦芽;呕吐

罗大伦但真正最好的其实是黄芪建中汤

罗大伦但真正最好的其实是黄芪建中汤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罗大伦但真正最好的其实是黄芪建中汤(2010-11-10 18:55:39) 相关的主题文章: 那大便不好的另一个形态,腹泻,已经是生病的范畴了,我们日常调理的,不谈这个。大家看木棉写的家庭主妇学经方学习一下怎么处理。 第四 : 小便 第五,手脚温暖 很多孩子冬天都是无论穿多少衣服,小手摸到都是冰冷的。这是被抗生素所毒,伤害到心阳所致。不用中医黑话说,简单就是心脏能量不够了。这种孩子经常会发现地图舌,舌为心之表,也是心脏受抗生素所毒的表现。

脾胃与免疫力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流感来了,总是脾胃差的人先感冒。所以喝小建中汤调理脾胃,自然就提高了。特别是感冒刚好的时候,为了怕孩子再次重感,我通常会快快给孩子喝小建中汤。 八珍糕原粉是博士推荐的,效果也是许多人试过了都反应有效果的。所以要想孩子少感冒,这两样配合吃。少感冒就能让孩子少打针,就是最好的保护。 第三点:大便 第六点:虚汗盗汗 便秘,温病派就只知道说是上火了。他们只知道用凉药来通便。其实虚寒也会便秘。很简单,因为太寒冷了,所以大肠没有能量蠕动,大便就一直堆积在那里,几天都没有便意。要怎么判断孩子的便秘是寒的还是热的?你天天给他吃香蕉,苹果等寒凉的水果,(香蕉非常寒大肠),天天喝凉茶,他还是便秘,你就知道你错了嘛,孩子是被你搞成寒结性便秘的。如果真的是热的便秘,一天两天不拉,孩子会肚子涨到很难受,用手帮他摸他会不喜欢,而且,小便会是颜色偏深黄的,比较浑浊。这样的真上火便秘,给孩子可以适当吃一点香蕉什么的下火痛便。但也不能一直吃,吃通了就可以停了。寒凉东西不能当

半夏泻心汤释义(一)

半夏泻心汤释义(一) 作者:王兆利,李振禹,王洪军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释义 半夏泻心汤方出张仲景之《伤寒论》。其药物组成:半夏、干姜、大枣、炙甘草、黄芩、黄连、人参。功能和胃降逆消痞。主治:寒热互结,心下痞痛,呕逆肠鸣腹痛。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五泻心汤之一,《伤寒论》以之治心下满不痛之痞证。 《伤寒论》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有如下临证特点。 《金匮要略·呕吐病门》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本方主之。”此方主治脾胃不和,升降失司之痞证。缘因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脾湿则清阳不升,胃热则浊阴不降,湿热交阻清浊混淆,则痞满胀逆诸症生矣!方中黄连、黄芩苦寒以清胃热,干姜温脾以除湿,半夏燥湿降逆而和胃,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健脾。诸药合用则清热、除湿、降逆,故脾气得以健运,胃气得以和谐,清升浊降,痞满自祛。 《伤寒论》中五泻心汤可分为两组。一组是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础

的,主治热邪雍遏于胃,故以大黄、黄连苦寒清热为主。兼表阳虚者则加附子名为附子泻心汤;另一组即是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的,主治中虚寒热错杂、湿热、清浊混淆,为痞为逆之证。减干姜之用量加生姜宣散水气,以治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名为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第157条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加重甘草主治由于反复攻下,气虚痞利具甚,名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意在和胃补脾、消痞止痢。《伤寒论》158条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徐灵胎云:“以上三泻心汤之药大半皆本于柴胡汤,其所治之症多与柴胡证相同,而加治虚治痞之药耳。”故现代多认为半夏泻心汤乃小柴胡汤之复方也。王孟英有“昌阳泻心汤”,乃是将本方去参草姜枣,只取芩连半夏三昧,而加菖蒲、苏叶、枇杷叶、竹茹、芦根,以治暑湿秽浊之邪为痞者。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认为,诸泻心汤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属里证者。若黄芩易桂枝,去泻心之名,而为黄连汤,乃治表邪尚有一分未尽也。喻氏用此法治关格,权衡进退或用桂,或不用桂,或改肉桂,名为进退黄连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