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要三到 朱熹

读书要三到 朱熹

读书要三到   朱熹
读书要三到   朱熹

暑假作业

一、书法练习,(第二册附录的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

每个字写三遍。

二、按下列格式总结一、二两册的36个知识点。可略作改动。

知识点定义方法作用注意事项

三、读1---2部文学名著或背诵一些优秀的散文篇目。

四、完成下列文言文练习

1、翻译下列文言文,给加点的字注音,给画线的字解释。

2、尽可能的搜集作者的生平,扩大阅读范围。

3、就你感兴趣的内容,写2---3篇读书笔记。

读书要三到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

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

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要做则做钱泳

后生家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此大谬()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安能会耶?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迁就旧习惯),大误终身。

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

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乐羊子妻范晔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挹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他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失去成功的机会),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丝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宋定伯捉鬼干宝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欲至何

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

遂行。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完全)无声音。定伯自渡,漕萃作声(水哗啦啦响)。鬼复言:

“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声音呵呵的)。索()下,不复听之()。经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以种田为业)。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题上)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团结同宗族人)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黔之驴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

出近之,慭慭

..()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进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高分作文范文-朱熹是怎样读书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着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什么是循序渐进?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恩。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体察。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朱熹谈读书怎么做的方法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朱熹谈读书怎么 做的方法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的“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朱熹谈读书怎么做的方法”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 朱熹以读书为乐,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介绍

胸中书传有余香辛弃疾《虞美人送赵达夫》 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思。朱熹《性理精义》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读书之要》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龚自珍《己亥杂诗》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郭沫若全集开拓新诗歌的路》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 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华罗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朱熹读书方法论的精义 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认为读书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打好基础,逐渐深入。 第二,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与领悟,牢固记忆与掌握。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若读得熟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第三,虚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仔细认真,沉浸其中,周密思考,反复琢磨,多方验证,才能明辨是非,解决疑难。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以为有功耳。

朱熹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论述教育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发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朱子读书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朱熹论读书

浅析朱熹论读书 胡泉雨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江西南昌330031)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在他七十年的生涯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从事着讲学活 动。兴书院、亲讲学,以此宣扬儒家学说和他的理学思想。并在长期的讲学及著书立说过程中形成和创立了具有儒家精神价值的读书学习方法。 一、为何读书与读何书朱熹强调读书是“为己之学”;认为“切己体察”、“虚心涵养”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并反复讲“读书乃学者第二 事”“读书已是第二义。”[1]161 按朱熹的意思就是要求不要只 为读书而去读书,只从自身上的切要处理解体会, 这是完全不够的;重点是还是要进行体察实践或是亲身经历,这才是第一位的读书要义。他还就此对当时的读书做过评论。他说: 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玄便了。如此,济得甚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如恶夫佞者!”古人亦须读书始得。但古人读书,将以求道。不然,读作何用?今人不去这上理会道理,皆以涉猎该博为能,所以有道学、俗学之别。[1]181 朱熹认为,读书若只在文字上用工夫,是属于“俗学”一类;读书只有在切己体察上下工夫,并亲自去实行,去践履,才是“道学”,才是真正的读书。正如钱穆先生所说的那样,朱子之读书法,既是一种“涵养”,同时又是一种“践履”。[2]162 在读何书的问题上,朱熹强调要读“圣贤之书”。他认 为“圣人之言,即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即天下之理。”[1]2785 那 么,哪些是圣贤之书呢?首当推的是《四书》、《六经》。所谓《四书》即是众晓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朱熹 曾亲毕生之经历为此四书作注而成《四书章句集注》,并指 出:读《大学》是“定其规模”、读《论语》是“立其根本”、读《孟子》是“观其发越”、读《中庸》是“求古人之微妙处”。[1]249 所谓《六经》即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春秋》 ,对于这六本书,除《乐经》与《春秋》外,其它诸书朱熹都撰有专门注解,在记录朱熹语录的专书《朱子语类》中平时论述《六经》有二十八卷之多,这足见朱熹的重视程度,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朱熹将《六经》定为“圣贤之书”的意义所在。 二、读书之顺序在读书顺序上,朱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对读不同书说的;一种是对读同一本书说的。对于读不同种书,朱熹通过将读《四书》、《六经》与读史作比较来加以说明。朱子曰: 今人只为不曾读书,只是读得粗书。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感。又有一般人都不曾读书,便言我已悟得道理,如此便是羞恶之心,如此便是是非之心,浑是一个私意。如近时祧庙可见。[1]195 但就此种说法上,朱熹本人也有一个不同的看法,也就是他曾经给出过一个比较详细明确的读书顺次。他说:……盖《易》本卜巫之书,故先王设官,掌于太卜,而不列于学校。学校所教,《诗》、《书》、《礼》、《乐》而已。……然《大学》、《论》、《孟》、《中庸》又在四者之先,须都理会得透彻,方可略看《易》之大指,亦未为晚。……[3]3240 从这篇书札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读书的顺序, 即《大学》 —《论》—《孟》—《中庸》—《诗》—《书》—《礼》—《乐》—《易》。至于读同一本书,朱熹则强调循序渐进,先易 后难,由近及远,是从外到里。 【作者简介】胡泉雨(1979-),男,安徽绩溪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2010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 【摘要】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勤于讲学,特别注重读 书,主张读书不仅仅只是获取知识,更是“穷理之要”、“实践之志”、“存养之功”,对读何书及读书的顺次、态度、方法等 “读书法”有详尽精辟的阐述,并最终落在一个“敬”字上。他的论点至今仍有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影响。【关键词】朱熹;为学思想;读书法【中图分类号】 I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3)01-0043-02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2013年1月总第186期第1期Jan.2013Serial No.186No.1 43··

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

西安工业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报告 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专题研究 课程代号: 0 9 2 0 2 0 任课教师:王星 论文题目: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 完成日期: 2014 年 6 月 15 日 学科: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 1309240543 姓名:李婷 成绩: 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 摘要:朱熹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先秦以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总结建立了完整的“理学”教育理论体系,其理学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本文对朱熹“小学”“大学”教育两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朱熹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朱熹“小学”教育“大学”教育 Abstract: Zhu Xi i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and educator, he thought since the Qin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systematically summed up a complete "Science" educational theory system, the center of its Science education is mor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wo stag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Zhu Xi "primary school" were analyzed and explained the modern value of Zhu Xi's Educational Thought.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也是围绕德育构建其教育思想体系的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他的小学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本文从朱熹小学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朱熹是中国古代一位“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况世大儒,同时也是毕生致力于讲学授道、卓有贡献的着名教育家。朱熹从事教育活动约五十年,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形成他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事业仍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朱熹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纲领性作用。朱熹反对当时以科举入仕为直接目的的学校教育,认为这是诱人“干禄蹈利”、“忘本逐末”、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的教育。他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朱熹认为,只有把“明五伦”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今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认为教人为学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杂博知识,做些华丽文章,用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还从修身、处事、接物三方面对如何做人进行了阐述: “修身之要”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显然,朱熹的上述教育思想反映了他对学生学会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对当今教育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朱熹的教育内容 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划分,是以年龄和智力发展为准的。人生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

朱熹《大学章句》思想辨析

朱熹《大学章句》思想辨析 本文主要涉及以下问题:朱熹《大学章句》的文本来源处、其基本内涵、其理论根源的分析、其理论困境的分析和批判。其源头,《大学》本于《礼记》,原为儒家礼意之理论说明;其基本内涵,解说者可谓汗牛充栋,不出“修养功夫”、“内圣外王”之道,本文主要涉及“格物致知”和“新民”之意;其理论根源之分析,从制度文化条件和思想逻辑条件两方面展开;其理论困境的分析和批判,从朱熹《大学章句》思想中“明明德”和“新民”的理论困境的分析入手,提出一些有益时人的解释。 一、朱熹《大学章句》的文本来源 《大学》本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由戴圣编订成书于西汉宣元之时,后称《小戴礼记》。《大学》在《礼记》中被后人列入通论或学术类中,主要解释儒家礼仪之内在意义和治世之功。此处可参看李方泽《朱熹对〈大学〉主旨的改造和诠释》一文,论述甚详。1此处不再赘述。 朱熹一扭《礼记·大学》的章句,分出三纲八目、一经十传,重新编排了文本次序,查漏补缺,其中以补《格物致知传》一段为大功,最终而成《大学章句》。陈来《朱子哲学研究》的《大学章句》一节又详细论述之,可供参考。2朱熹之功,在于把儒家传统文献中有关“礼意”之一篇议论文章转而成为儒家心性修治之哲学纲领,从而赋予了形而上的心性论价值,以及认识论、政治学价值。 二、朱熹《大学章句》的基本内涵 朱熹对《大学》原文大动干戈,分出经传,调动原文,以传来解经,条分缕析,不可谓用心不良苦。成书之后,《大学》就有了纲目,所谓“三纲八目”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目。”《大学》本身提供给儒家知识分子一条从修养自身到掌握权力的理论程序,而朱熹则要为这一套程序做一番学理上的、逻辑上的合法性认证。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有个一脉相承的关系,那就是道德关系贯穿在个人、社会的整个过程中,对于个人可称为修德,对于社会可称为礼治。朱熹所谓“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也其暗涵着的意味是:个人无可逃避地生存于既定的(夫子、夫妇、兄弟、君臣)社会伦理关系中,而种种社会伦理关系并非出于后天创造,而是源自个人内在的道德本性。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价值,即止于至善,就是通过艰难的道德修养来实现在种种社会关系中的完满和谐并达到有效的社会治理。 朱熹《大学章句》的核心在“新民”的提法和“格物致知”之新说。 “亲民”作“新民”解,源自程颐。朱熹赞同此说。而他分出经传,以传解经,将后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的说法来确证这一解释。从理论上看,“新民”之说与朱熹“天理心性”观是一致的,即要求克服气禀污染,复其天理本性,明明德是自我复其性,新民是教化民众使其复性。所以,“新民”说更注重道德教化,即圣贤君子对于庶民担当礼仪风俗教化责任的自觉。自然,“新民”说未尝没有争议,后来王阳明坚持用《大学》之古文,用“亲民”来解“亲民”,兼教养意,即强调圣贤君王对民负有完全责任,而不仅仅是教化一条,还有养育之责。况且,新民是民自新,而不能使其新。这是阳明心学之极大特色。此处可参考石福祈《从“新民”“亲民”看朱王之别》3,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中也反对朱熹篡改愿意,改“亲”为“新”,其说虽简陋,但也颇含深意:民是否要时时更新,是值得存疑的?无论如何,“新民”说都是朱熹思想之发光处,要特别注意。 1李方泽《朱熹对〈大学〉主旨的改造和诠释》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3月,第三十卷,第2期 2陈来《朱子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页278-284页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 朱熹以读书为乐,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今天为大家推荐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 胸中书传有余香;;辛弃疾《虞美人;送赵达夫》 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思。;;朱熹《性理精义》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读书之要》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龚自珍《己亥杂诗》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郭沫若全集;开拓新诗歌的路》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 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华罗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朱熹读书方法论的精义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认为读书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打好基础,逐渐深入。 第二,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与领悟,牢固记忆与掌握。“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若读得熟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第三,虚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仔细认真,沉浸其中,周密思考,反复琢磨,多方验证,才能明辨是非,解决疑难。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以为有功耳。” 第四,切己体察。朱熹认为读书要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推断。同时,他认为读书又不可固执己见。 第五,著紧用力。朱熹认为读书要勤奋,抓紧,舍得下苦功夫,花大力气,才能成功。他很重视情感在阅读中的作用,指出阅读时要精神振奋,有紧迫感,不能松懈。 第六,居敬持志。敬,指用心专一。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纯净专一的心境和坚定远大的志向。同时,他指出为学以立志为先,志是心之所向和为学的目的,目的不明,无以为学。 《读书之要》朱熹【原文】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

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重庆师范大学 简论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的积极意义

简论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的积极意义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关于儿童学前教育思想的论述,涉及儿童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及方法等。他们所倡导的早谕教重熏陶、坚持慈爱相济、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等早教原则与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对我们今天学前教育者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关键词朱熹;教育;儿童;意义 在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关学前教育思想的论述汗牛充栋,贾谊、颜之推、朱熹等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学前教育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提出了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学前教育思想和主张,如强调“早教”,注重“熏化陶染”,反对溺爱孩子,坚持正面教育,注重培养兴趣。 朱熹作为南宋时期最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他给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在他71年的生涯中,从事教学、著述活动的时间约占了50年,其教育思想影响我国元、明、清三朝直至民国达700多年,在中国儒家历史上是仅此于孔子的一代宗师。他秉承孔孟伦常思想之大成,集北宋以来周敦颐、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的精髓,创立了自己一套完整而缜密的理学思想体系。而他理学思想的中心就是他的道德教育。作为一代圣贤,其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确实是人类社会都应共同遵守的原则,很值得后人深思。然而,朱熹的道德修养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朱熹的生活态度、官德修养、师德风范等方面作些浮浅的论述和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对当今的社会教育起到一个积极的借鉴作用,并能对我们新时期的思想建设有所启示。 一、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小学与大学的教育思想 朱熹把人的一生划分为15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和15岁以后受大学教育两个阶段,他说:“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他认为:“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说明小学教育的任务是“教以事”,即培养训练其封建道德行为习惯,而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明其理”,即在已经获得初步的道德观念和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进而讲明“义理”。主张儿童在15岁以后,进入大学,受“大人之学”,所谓“大人之学”,即讲明义理,以修其身,亦即格物致知的学问。在大学教材方面,他根据理学思想,对《论》、《孟》、《大》、《中》作了新注释,编成《四书集注》。 2.关于读书法的教育思想 朱子认为为学先要穷理,要穷理必先读书。因为“天理”的精蕴全在圣贤的书中,故读圣贤之书,是达到穷理的必经之途。他说:“夫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有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这样,读书就成为穷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穷理是读书的目的。 朱子集读书法研究之大成,奠定了古代读书法的基础。后人依据此订立读书程序,如元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明末陆世仪的“论读书”等,在封建教育实践中,影响很大。六条“读书法”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体,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一个完整的读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以“居敬持志”为中心。有合理因素。体现了量力性、巩固性、主动性等原则。他的读书法就是以下几个方面: ⑴循序渐进 ⑵熟读析思 ⑶虚心涵泳

朱熹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朱熹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追求至高至上的天理是程朱理学的修养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要内省,明志养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也要外求,认真学习。他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万物之理的精华都体现在儒家经典中,所以学习的首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读圣贤之书的关键则是要体认天理。朱熹将这一目标概括为读书穷理,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欲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这是朱熹对自己“平生为学”的总结。 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六条,见于《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六条的内容如下: 1.循序渐进 朱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并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三,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在读书上,就是读通了一本书后再去读另一本书;体现在读一本书上,就是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来读。总而言之,“未明于前,勿求于后”。朱熹循序渐进的读书原则,主要是强调学习要有踏实的作风,追求扎扎实实的效果,但也有过于呆板的地方。 2. 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的目的,是深刻理解圣贤文章中有关性理的真谛。为此,朱熹指出,书必须熟读精思。他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在读书的遍数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不能偷工减料。书要读到不仅要能背熟,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而且在说出书中的内容时,就像自己发自内心所说的话那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读书时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的旨趣。产生疑问是“精思”的前提。朱熹特别强调读书须有疑,开始读书时只是理解而已,然后渐渐产生疑问,通过思考,疑问渐解,最后达到全然无疑,这个过程就是读书成功的体现。 3. 虚心涵泳 朱熹针对一般人读书往往存在的先入为主的毛病,强调读书必须有虚心的态度,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个意见,再“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甚至穿凿附会地硬行联系。他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

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第二,熟读精恩。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第三,虚心涵泳。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第四,切已体察。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

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第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她的教育作用论就是从她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她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瞧做就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就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就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与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就是“明其心”。 (2)、关于儿童教育思想:她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就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她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二者的异同点: (1)、王守仁与朱熹一样,都认为“理”就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与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就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就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她认为凡就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她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她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与思想基础。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她的理学思想直接继承了二程(特别就是程颐)的学术思想。她就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一)“理”与“气” A、“理”:即规律,精神。 B、“气”:即物质,就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理就是不能脱离气而存在的。 C、从根本上说,“理”就是第一性的;“气”就是第二性的。“理”就是纯美的,所以说她就 是唯心主义。 朱熹认为万物的最初本源首先就是理(道德、真理、道理、规律),道德规范就是在人类社 会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理就是生存万物的依据,也就是一个生存的法则。 (二)“性即理” 朱熹认为,理表现在人身上称为性,性与理就是一个东西,即“性即理”。可见她就是以性 为善的。她认为“一理”就就是“万理”。 (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天地之性”就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就是有善有恶的,恶的表现都就是气的关系。她认 为生物的本性上来讲,它就是纯善的。理论上说人性应该就是纯善的,但就是具体的有肉之 躯的人就是有善有恶的。 (四)“存天理,去人欲” “存天理,去人欲”即“变化气质”之情。她强调“先天性”,“必要性”,她认为要想超过 禽兽必须进行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目前,道德教育只就是宣传,她认变道德教 育应先就是她律,然后再就是自律。

朱熹《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翻译

读书之法 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②遽(j ?SPAN:仓促。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⑤大率:大多。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然后可以有得尔▲(2)则其尤无义理者▲ (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勿遽取舍于其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B.以验其通塞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而求其理之所安何陋之有(《陋室铭》) D.则似是而非者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 12.选文先提出▲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和▲的读书方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4分)(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每小

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B 11.(2分)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12.(3分)读书应熟读精思读书要先易后难;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不能急躁。 参考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朱熹简介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简介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其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

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名人伦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

朱熹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们有好的读书学习习惯,他的学生们将他的读书方法总结为“六

朱熹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们有好的读书学习习惯,他的学生们将他的读书方法总结为“六 怎样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 孟利红 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书的习惯,那可真叫终身受益。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 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 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 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所以说,从小应养成读书的习 惯。 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已经一年多了,一年多下来我发现个别学 生不爱读书,课堂上老师给时间读这类学生不是看着别人读就是发愣,连嘴也不 张,集体检查朗读时这类学生不看书张着嘴随声附和,单独检查朗读时却不会读, 尽管我时常督促着也未见好效果。这种现象是我很无奈,后来

我翻阅了一些教学 杂志,也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是在模仿中长大。日本教育学家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 老师。父母要是喜欢看书,孩子两三岁就拿着书。虽然方向都拿倒了,他也拿着 书,他要模仿。我从电视中看到鲁豫与童话大师郑渊洁谈话,郑说,要培养孩子 爱读书,做父母的哪怕不喜欢看书,你每天要看书报,哪怕是装 模作样。这样,你的孩子才会受到熏陶,才会爱上书,才会爱看书,与书交朋友。营造一个读书的气氛,家里什么地方都要有书,你家的厕所里面也有书,有 一本小画册,有一本什么小杂志之类的好看的,就是孩子床头边啊,什么桌子上 啊,沙发边啊,都要有书。要经常和孩子讨论书,讨论读书的体会心得,影响孩 子,这个是潜移默化的,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读书不像上课一样有计划,他往往 是很偶然的状态下拿到这本书,突然兴趣所致,拿到那本书了。双休日,可带孩 子逛书店,让孩子在书店里呆上半天,就在那里看书。

《朱子读书法》简介

《朱子读书法》简介 《朱子读书法》简介 朱熹像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

的性”原则。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后世评价 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朱熹的读书方法远不止这些,就其主要而概括为以上六条。就上简析,我们可知它确实是经验之谈,确有其的创造性和特点。字字句句朴实无华,平易贴切。各条联系紧密,相得益彰,前后完整,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体系,符合知识结构、人的心理、认识以及教学活动等的客观规律,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它是朱熹一生刻苦治学,五十载辛勤执教的切身体验和实践经验总结。当然,由于朱熹主要是指读圣贤之书而不是读一般的书,圣贤之书当然不容否定。朱熹强调读书的目的就是穷理,而穷理的目的

朱熹读书

朱熹读书法 2011-01-29 21:41:24 朱熹读书的总原则是:“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他认为,只有这样读书,才会“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才会使书上所言、心中所想、口中欲述融为一体;才会读有所得,“记了无去处”。 朱熹谈其读书经验时曾指出:“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东,亦奚益于学哉”(《文集·答陈师德》)。这是教诲人们,读书既要循序渐进,又要从不间断,专心于一;经过潜心玩味,体察其理,方为善学。 朱熹还强调,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一病忌;泛观泛从,贪多而不化,不是读书的好方法。他比喻说:“所读书太多,如人大病在床,而众医杂进,百药交下,决无见效之理。”有效的方法应是:“只且立下一个简易或常的课程,日日依此积累工夫”(《文集·答吕子约》),知序而进,熟读精思,勤奋刻苦,方是为学之真功夫。 朱熹关于读书的意见,由他的学生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 (1)循序渐进。要求读书要安排一个“简易可常”的进程,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书的难易程度,先读什么,后读什么,要有次第可常;读懂读通一书,再

读另一书。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同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在讲到读书要按难易次第而进时他说:“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读书之法也。”(《诗书之要》)这些都是为学的基本功夫,而有些人却做不到,为什么?“原来道学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也就是说,不能循序渐进,不曾打好基础。 (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记得背得,必须精熟。他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同上)这是对如何进行读与思提出的要求,其具体作法应该是:“学者读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已作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可见,读书要达到“熟读精思”要求,是很不一般的,它需要有意志、情感、兴趣的协同作用,有刻苦攻读、勤奋勉进的毅力。 (3)虚心涵泳。读书要虚心静虑,要忠于作者原意,不可先入为主,穿凿附会。要有耐性,切戒慌忙,要细心玩索,深刻领会书中旨趣。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朱子全书》卷6)。“看入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处方可信。须沉潜玩绎,方有见处。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朱子语类》卷11)。 (4)切己体察。这是要求读书时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工夫,还必须将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能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考察体验自己能否如此力行。朱熹曾说:“读书须是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可见得一般道理出。”(同上)朱熹是主张“读书穷理”的,他认为,“为学之道,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