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熹读书法:循序渐进和精于思考

朱熹读书法:循序渐进和精于思考

朱熹读书法:循序渐进和精于思考

朱熹读书法:循序渐进和精于思考

涂石

朱熹读书除了强调“用心”和“熟读成诵”外,还倡导“循序而精致”和“学原于思”。“循序而精致”即是循序渐进;“学原于思”即是精于思考。

先谈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法,莫贵于循序而精致。”循序渐进,由粗至精是读书人应遵循的方法和规律。所以朱熹又说:“学者自博而约,自易而难,自近而远,乃得其序。”“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次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读书应当先观其大体,先通懂粗懂,然后再细读精读,深入了解书中的奥妙。以读“四书”为例,朱熹规定“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在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大学》的规模是三纲八目,《论语》的根本是“吾道一贯之,”《孟子》的发越是“存心”、“养心”,“尽心——知性——知天,”《中庸》的微妙是“诚”。朱熹“四书”学就是以这传统儒学文化四条精神血脉构成一个庞大理学体系。

再谈精于思考。朱熹说:“学原于思”。因为真正的知识并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思考。所以,读书若不加以思考,是无从发现疑问、进而辨疑解难的。朱熹自宋庆元二年至庆元六年五月,相继写成的《楚辞集注》、《楚辞辨证》、《楚辞音考》和《楚辞后语》四部著作,是他积40余年攻读《楚辞》、精于思考的读书心得。在朱熹之前,从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到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都偏重章句名物的训诂,不脱汉儒说经习气,忽视对楚辞作品旨意义理之阐发与领会。而朱熹《楚辞集注》则力矫前人注解《楚辞》通病,完全仿照《诗集传》体例、格局,《诗》六义成了他建造《楚辞》学体系的构架与模式,以《诗》学解说《楚辞》学,诗骚沟通;训诂、声韵、义理兼重。突出对字义章意的解释,克服汉以来注解《楚辞》上偏重章句训诂的经师风习,建立起一个字、音、义三者统一的《楚辞》解说体系。朱熹借注《楚辞》重塑了屈原忠君爱国的历史形象,宣扬了理学人本主义。从历代学者诠释《楚辞》的史实说明,读书是为了思考,这类人的确很少,朱熹是其中一个,从东汉到宋一千多年间,只有朱熹才写出《楚辞集注》这样一部不失为宋代知识分子思想解放运动中划时代的楚辞学著作。

总之,朱熹的读书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此体系是他在读书穷理的总目标下建立起来的。他的读书志向是走圣贤之道;他的读书态度是专心致志;他的读书方法是熟读成诵;而循序渐进、精于思考则是他辨疑解难、圣经贤传的根本。

高分作文范文-朱熹是怎样读书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着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什么是循序渐进?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恩。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体察。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朱熹读书名言警句

朱熹读书名言警句 导读:1、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2、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 3、百学须先立志。 4、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渐渐向里寻那精英处。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7、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9、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0、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11、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12、书册埋首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 13、天下事,坏于懒于私。 14、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15、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16、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1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8、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19、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 20、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2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22、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23、志大量小无勋业可为。 24、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25、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26、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2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8、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2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0、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31、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 32、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3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34、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35、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36、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37、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38、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39、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 40、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 41、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朱熹谈读书怎么做的方法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朱熹谈读书怎么 做的方法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的“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朱熹谈读书怎么做的方法”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 朱熹以读书为乐,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介绍

胸中书传有余香辛弃疾《虞美人送赵达夫》 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思。朱熹《性理精义》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读书之要》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龚自珍《己亥杂诗》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郭沫若全集开拓新诗歌的路》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 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华罗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朱熹读书方法论的精义 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认为读书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打好基础,逐渐深入。 第二,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与领悟,牢固记忆与掌握。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若读得熟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第三,虚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仔细认真,沉浸其中,周密思考,反复琢磨,多方验证,才能明辨是非,解决疑难。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以为有功耳。

周国平《论读书》

论读书 周国平 好读书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如果你三日不读书,就感到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则你必定是一个有读书癖的人了。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质言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惟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唯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没有人有义务必须读诗、小说、散文。哪怕是专家们同声赞扬的名著,如果你不感兴趣,便与你无干。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相反,据我所见,凡是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 对今天青年人的一句忠告:多读书,少上网。你可以是一个网民,

朱熹读书名言警句

朱熹读书名言警句 朱熹的读书名言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朱熹的名言名句 1、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4、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5、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6、礼即理也。 7、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8、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9、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10、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11、朋友,以义合者。 1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4、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1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6、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

朱熹论读书

浅析朱熹论读书 胡泉雨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江西南昌330031)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在他七十年的生涯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从事着讲学活 动。兴书院、亲讲学,以此宣扬儒家学说和他的理学思想。并在长期的讲学及著书立说过程中形成和创立了具有儒家精神价值的读书学习方法。 一、为何读书与读何书朱熹强调读书是“为己之学”;认为“切己体察”、“虚心涵养”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并反复讲“读书乃学者第二 事”“读书已是第二义。”[1]161 按朱熹的意思就是要求不要只 为读书而去读书,只从自身上的切要处理解体会, 这是完全不够的;重点是还是要进行体察实践或是亲身经历,这才是第一位的读书要义。他还就此对当时的读书做过评论。他说: 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玄便了。如此,济得甚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如恶夫佞者!”古人亦须读书始得。但古人读书,将以求道。不然,读作何用?今人不去这上理会道理,皆以涉猎该博为能,所以有道学、俗学之别。[1]181 朱熹认为,读书若只在文字上用工夫,是属于“俗学”一类;读书只有在切己体察上下工夫,并亲自去实行,去践履,才是“道学”,才是真正的读书。正如钱穆先生所说的那样,朱子之读书法,既是一种“涵养”,同时又是一种“践履”。[2]162 在读何书的问题上,朱熹强调要读“圣贤之书”。他认 为“圣人之言,即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即天下之理。”[1]2785 那 么,哪些是圣贤之书呢?首当推的是《四书》、《六经》。所谓《四书》即是众晓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朱熹 曾亲毕生之经历为此四书作注而成《四书章句集注》,并指 出:读《大学》是“定其规模”、读《论语》是“立其根本”、读《孟子》是“观其发越”、读《中庸》是“求古人之微妙处”。[1]249 所谓《六经》即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春秋》 ,对于这六本书,除《乐经》与《春秋》外,其它诸书朱熹都撰有专门注解,在记录朱熹语录的专书《朱子语类》中平时论述《六经》有二十八卷之多,这足见朱熹的重视程度,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朱熹将《六经》定为“圣贤之书”的意义所在。 二、读书之顺序在读书顺序上,朱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对读不同书说的;一种是对读同一本书说的。对于读不同种书,朱熹通过将读《四书》、《六经》与读史作比较来加以说明。朱子曰: 今人只为不曾读书,只是读得粗书。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感。又有一般人都不曾读书,便言我已悟得道理,如此便是羞恶之心,如此便是是非之心,浑是一个私意。如近时祧庙可见。[1]195 但就此种说法上,朱熹本人也有一个不同的看法,也就是他曾经给出过一个比较详细明确的读书顺次。他说:……盖《易》本卜巫之书,故先王设官,掌于太卜,而不列于学校。学校所教,《诗》、《书》、《礼》、《乐》而已。……然《大学》、《论》、《孟》、《中庸》又在四者之先,须都理会得透彻,方可略看《易》之大指,亦未为晚。……[3]3240 从这篇书札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读书的顺序, 即《大学》 —《论》—《孟》—《中庸》—《诗》—《书》—《礼》—《乐》—《易》。至于读同一本书,朱熹则强调循序渐进,先易 后难,由近及远,是从外到里。 【作者简介】胡泉雨(1979-),男,安徽绩溪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2010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 【摘要】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勤于讲学,特别注重读 书,主张读书不仅仅只是获取知识,更是“穷理之要”、“实践之志”、“存养之功”,对读何书及读书的顺次、态度、方法等 “读书法”有详尽精辟的阐述,并最终落在一个“敬”字上。他的论点至今仍有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影响。【关键词】朱熹;为学思想;读书法【中图分类号】 I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3)01-0043-02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2013年1月总第186期第1期Jan.2013Serial No.186No.1 43··

论读书两种译文翻译赏析

《论读书》翻译赏析 班级: 姓名: 学号:

Of Studies by Francis Bacon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T 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i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中国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的名言

中国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的名言 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汉族人。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

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类别:教育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类别:读书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类别:修养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类别:友谊 ●守正直而佩仁义。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类别:道德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类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 朱熹以读书为乐,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今天为大家推荐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 胸中书传有余香;;辛弃疾《虞美人;送赵达夫》 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思。;;朱熹《性理精义》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读书之要》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龚自珍《己亥杂诗》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郭沫若全集;开拓新诗歌的路》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 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华罗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朱熹读书方法论的精义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认为读书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打好基础,逐渐深入。 第二,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与领悟,牢固记忆与掌握。“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若读得熟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第三,虚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仔细认真,沉浸其中,周密思考,反复琢磨,多方验证,才能明辨是非,解决疑难。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以为有功耳。” 第四,切己体察。朱熹认为读书要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推断。同时,他认为读书又不可固执己见。 第五,著紧用力。朱熹认为读书要勤奋,抓紧,舍得下苦功夫,花大力气,才能成功。他很重视情感在阅读中的作用,指出阅读时要精神振奋,有紧迫感,不能松懈。 第六,居敬持志。敬,指用心专一。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纯净专一的心境和坚定远大的志向。同时,他指出为学以立志为先,志是心之所向和为学的目的,目的不明,无以为学。 《读书之要》朱熹【原文】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

老舍谈读书赏析

幽默风趣举重若轻 ——老舍谈读书赏析 深圳市福田区南园小学李俊 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 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印刷机器养的,管你这一套!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书要是不服气的话,来跳我呀!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一告诉就糟:“嘿,你读《啼笑因缘》?”要大家都不读《啼笑因缘》,人家写它干吗呢?一批评就糟:“尊家这点意见?”我不惹气。读完一本书再打通儿架,不上算。我有我的爱与不爱,存在我自己心里。我爱念什么就念,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得自私一点。 再说呢,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所以根本便不能批评。“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走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因此,设若我真去批评,大概是高明不了。 第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儿子是自己的好”,我还不晓得,因为自己还没有过儿子。有个小女儿,女儿能不能代表儿子,就不得而知。“老婆是别人的好”,我也不敢加以拥护,特别是在家里。但是我准知道,书是别人的好。别人的书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给我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自己的,一提都头疼!自己的书,和自己的运气,好像永远是一对儿累赘。 第五,哼,算了吧。 ——节选自老舍《读书》 【赏析】让学问大家老舍谈读书之道,在我们想来应该是个严肃冷峻的话题,但在这位语言大师的笔下却变得如此轻松愉悦。这些话语完全口语化,读起来如同在听一位老朋友侃侃而谈,没有一个生僻字,没有一个晦涩难懂的词句,就在这极其浅显的语言中,说明了一个个深刻的读书之理,真可谓深入浅出。 老舍对读书看得透脱,也说得俏皮,“我不能叫书管着我”、“我又不是印刷机器养的”、“书要是不服气的话,来跳我呀”……这些话分明是在调侃笑谈,让我们读起来也忍俊不禁。他的幽默并不是简单的搞笑,而是在自然率真的说笑中毫不隐讳的批判了“死读书”的陋习,将自己轻松自如享受阅读的做法想法讲述得不落俗套。道理意味深长,却不是板起面孔陈列要求,让我们在明白读书之道的同时,领略到他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风格。

朱熹的名言诗句_名人名言

朱熹的名言诗句 朱熹的名言 1、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光明磊落:胸怀坦蕩,正大光明。——朱熹 2、朋友,以义合者。——朱熹 3、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朱熹 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5、问佢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6、《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出自: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朱熹 7、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出自: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朱熹 8、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九》底:同“的”。——朱熹 9、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朱熹 10、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 1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

12、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13、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14、月盈则亏,日中则昃——朱熹 15、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16、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 17、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朱熹 18、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19、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20、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21、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圣贤:圣人贤人,古代指道德、学问都极为杰出的人。心地:佛教语。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之。为人以心地高洁为最重要。——朱熹 22、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

朱熹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朱熹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追求至高至上的天理是程朱理学的修养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要内省,明志养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也要外求,认真学习。他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万物之理的精华都体现在儒家经典中,所以学习的首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读圣贤之书的关键则是要体认天理。朱熹将这一目标概括为读书穷理,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欲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这是朱熹对自己“平生为学”的总结。 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六条,见于《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六条的内容如下: 1.循序渐进 朱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并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三,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在读书上,就是读通了一本书后再去读另一本书;体现在读一本书上,就是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来读。总而言之,“未明于前,勿求于后”。朱熹循序渐进的读书原则,主要是强调学习要有踏实的作风,追求扎扎实实的效果,但也有过于呆板的地方。 2. 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的目的,是深刻理解圣贤文章中有关性理的真谛。为此,朱熹指出,书必须熟读精思。他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在读书的遍数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不能偷工减料。书要读到不仅要能背熟,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而且在说出书中的内容时,就像自己发自内心所说的话那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读书时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的旨趣。产生疑问是“精思”的前提。朱熹特别强调读书须有疑,开始读书时只是理解而已,然后渐渐产生疑问,通过思考,疑问渐解,最后达到全然无疑,这个过程就是读书成功的体现。 3. 虚心涵泳 朱熹针对一般人读书往往存在的先入为主的毛病,强调读书必须有虚心的态度,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个意见,再“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甚至穿凿附会地硬行联系。他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谈读书》赏析

《谈读书》赏析 《谈读书》是一篇名文,文章中的许多精彩语段,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等,都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格言警句。 它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文章是从三个层面来展开论述的:首先,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止,谈读书的益处。作者开篇直接点题,认为读书有三大益处:怡情、傅彩和长才。然后从正面对它们分别加以阐述,可谓要言不繁。随后话锋一转,又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出现的误区,即“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不可”。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取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方法,且读书应当和作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应根据个人性情、需要分别对待。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学问改变气质”(王佐良译作“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的立论更加完整,论证更加严密,写法上又前后呼应。培根是英国著名的散文家,随笔“essay”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就是首先由他在英国使用。从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看到随笔文学文体上的一些特点,即谈话似的,重在发表观点,而不周密论述。本篇文章开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至于如何怡情,如何傅彩,如何长才,却并不进一步加以解释。好在我们都有体会,说的是常理。但常理却如此精辟,以一当十,这就是培根的力量。文章为了把读书的种种好处谈得透彻,令人心服口服,并不回避相反的观点,诸如读书过多容易变得迂腐,理论脱离实际容易犯教条主义的毛病等等,但他也不辩驳,而是从容地堵漏洞,从正面点出读书的好处以后,接着谈迷信书本知识容易导致的弊病,“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云云,表明读书贵在能用书的实用观点。接着谈读书的方法,要言不繁,点到即止。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取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方法,且读书应当和讨论交流、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应根据个人性情、需要分别对待。最后,作者根据“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进

最新的朱熹关于读书的名言大全

最新的xx关于读书的名言大全 1、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朱熹《论语集注》 2、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朱熹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朱熹 5、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6、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 7、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8、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朱熹《朱子家训》9、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1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1、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朱熹12、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朱熹《朱文公集》13、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4、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朱熹 15、志者诗之本也——xx 16、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xx 17、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xx 18、xx则亏,日中则昃——xx 19、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朱熹 20、蹉跎莫谴韶光老。——朱熹《四时读书乐》

21、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朱熹《朱子全书》 22、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朱熹 23、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xx 24、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xx 25、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26、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 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xx 27、读而不晓就思,思而不晓就读。——朱熹 28、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29、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30、"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四书集注》" 31、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朱熹 32、自敬,则人xx;自慢,则人慢之。 33、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朱熹 34、存天理,灭人欲——xx 35、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朱熹 36、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xx 37、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朱熹

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第二,熟读精恩。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第三,虚心涵泳。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第四,切已体察。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

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第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朱熹关于读书名言

朱熹关于读书名言 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你看过哪些朱熹关于读书名言呢?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朱熹关于读书名言,希望你会喜欢。 1.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不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 2.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3.《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4.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5.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6.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7.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朱熹《四书集注》 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 9.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 10.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朱熹《近思录》 朱熹关于读书名言大全1.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朱熹 2.我们的性格即我们的自身;;朱熹 3.读而不晓就思,思而不晓就读。;;朱熹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朱熹 6.月盈则亏,日中则昃;;朱熹 7.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朱熹 8.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9.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1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1.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12.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13.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14.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1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6.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17.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

朱熹《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及翻译

读书之法 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②遽(j ?SPAN:仓促。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⑤大率:大多。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然后可以有得尔▲(2)则其尤无义理者▲ (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勿遽取舍于其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B.以验其通塞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而求其理之所安何陋之有(《陋室铭》) D.则似是而非者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 12.选文先提出▲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和▲的读书方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4分)(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每小

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B 11.(2分)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12.(3分)读书应熟读精思读书要先易后难;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不能急躁。 参考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