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与周边省市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内蒙古与周边省市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内蒙古与周边省市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内蒙古与周边省市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①2006年11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Nov.2006第27卷 第6期I N NER MONG OL I A S OC I A L SC I E NCES Vol.27 №.6

内蒙古与周边省市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郝晓兰

(内蒙古财经学院 旅游管理系,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要]近年来,内蒙古根据自身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区内各行政单元旅游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同时与周边省区联系较为密切的特点,开始推进企业、地方政府与周边省区在旅游市场拓展、旅游线路组合等方面的旅游合作尝试,为此,比较分析内蒙古与周边省区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进一步明确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对推进内蒙古与周边省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尤为重要。

[关键词]内蒙古;周边省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281(2006)0620145204

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在地缘经济基础上的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其优势互补、成本降低、聚合效应和整体福利提高的特点,促进了各国之间以及国内区域间旅游合作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内蒙古根据自身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区内各行政单元旅游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同时与周边省区联系较为密切的特点,开始推进企业、地方政府与周边省区在旅游市场拓展、旅游线路组合等方面的旅游合作尝试,为此,比较分析内蒙古与周边省区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进一步明确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对推进内蒙古与周边省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尤为重要。

一、内蒙古与周边省市区

域旅游合作条件比较

内蒙古地跨“三北”,与我国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8个省区市毗邻,在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与这些省区存在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差异,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的集中性和差异性

11优势旅游吸引物的数量及空间分布 内蒙古与周边8省区拥有优势明显的旅游吸引物(见表一),这为建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产品开发系统,打造更具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基础。内蒙古地域狭长,从东到西,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旅游单元,从4A级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优秀旅游城市等优势旅游吸引物的分布来看,相同类型旅游资源在与周边省区构成的区域内呈现相对集中分布,形成了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大漠风光、文化遗产、民族风情旅游吸引物集中分布的区域;内蒙古中部、陕西、山西、北京、河北历史文化、草原文化旅游吸引物集中分布的区域;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森林、

541

①3本文为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与周边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方向及对策研究》(NJ05141)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6206215

[作者简介]郝晓兰,女,内蒙古财经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管理学硕士。

草原、水域等自然与民族文化旅游吸引物集中区域。这种相似旅游吸引物的集中分布为区域合作中进行产品整合、营销,打造区域旅游精品、产生整体效益大于部分效益之和的产业整合效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表1 内蒙古及周边8省市优势旅游吸引物的类型及分布情况

3A级以上景区历史文

化名城

国家级风

景名胜区

国家森

林公园

优秀旅

游城市

甘肃84394

宁夏31121

陕西15651110

山西1055192

北京281251

河北3548106

东北三省474155317

内蒙古81111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旅游网、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网等2005年数据资料整理。

21资源组合 从资源特色上来看,内蒙古与周边省区的次级行政单元在旅游资源上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又存在着差异性。如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由于地缘的关系,以沙漠景观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吸引物是3省区共有的特色旅游吸引物。而3省区在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上的差异又使这一区域内的同类旅游产品具有了较大的差异。将相似旅游资源与差异性旅游资源有侧重、分层面地组合开发,形成功能各异的旅游产品,既避免了区域同类旅游产品经营引起的市场竞争,又增强了区域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内蒙古草原、沙漠、森林等自然风光,蒙古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与周边各省区旅游资源在结构和功能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才有可能产生较强的区域旅游市场吸引力,才为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扩大旅游活动的时间容量等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提高区域旅游经济效益打下基础。

(二)空间联系的便利性

便捷、通达的空间联系是内蒙古与周边省区构建和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条件。内蒙古与周边省区空间联系的便利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内蒙古与周边省区的地缘关系和社会经济关系,内蒙古西部、中部、东部分别与周边相邻省区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次级经济区域,这些次级区域内部空间距离近,彼此之间进行空间联系所需时间和环节少,因而就减少了进行广泛区域旅游空间联系的阻力,为提高区域内各地区空间联系的效率奠定基础。二是内蒙古与周边省区形成的次级区域内部交通发展水平较高,形成了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旅游交通的通达性为区域旅游合作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内蒙古及周边省区旅游业发展的差异

区域旅游合作是否能够顺利推进与区域内各地区旅游发展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只有地区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发展水平,才会出现地区之间的合作。而各地区旅游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在突出了旅游发达地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决定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十五”期间,内蒙古及周边省区市旅游发展都相继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特别是在经历“非典”之后,2005年又有了迅速的增长(见表2)。加之内蒙古及周边8省区中的陕西、宁夏、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的重要区域,两大战略实施,促进了这些省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内蒙古与周边省区进行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区域内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是能否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不同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规定着旅游合作的程度、方向和具体领域,影响着区域旅游合作途径和方式的选择,最终决定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选择。

通过对内蒙古及周边地区旅游接待总量、旅游总收入等4个旅游经济发展指标的初步比较判断可见,内蒙古及周边各省市区之间的旅游发展程度不同,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四个级次,即旅游发展水平最高的北京、辽宁为第一级;陕西、河北为第二级;内蒙古、黑龙江、山西、吉林为第三级;甘肃、宁夏为第四级。由此可见,受区域内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内蒙古与周边省区区域旅游合作必然在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上展开。

641

表2 2005年内蒙古及其周边8省市旅游发展现状

地区

指标

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

入境旅游接待总量(万人次)100.1628.840.892.8442.1362.962.6130.237.3382.2较上年增长(%)25.221.815.915.642.51512.920.515.212.1旅游创汇(亿美元)3.520.590.024.461.1636.22.17.381.203.4较上年增长(%)39.134.234.523.943.114.210.421.32512.7

地方旅游业

接待总量(万人次)2161.81236.7500.86080.76587.11286381319990.228884548较上年增长(%)35.92723.843.817.54.411.621.910.211.6总收入(亿元人民币)210.462.717.7353.32921614.9424.1734.6229.78280.3较上年增长(%)4513.617.317.641.41521.227.924.912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地方年度统计报告(2005年)

二、内蒙古与周边省市区

域旅游合作模式构建

(一)逐级递进的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模式

根据旅游资源在地域上的分布形态及旅游行为的空间规律进行旅游空间组合,构建以次级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旅游合作空间架构是实现区域旅游合作“重点实施,逐级扩散”战略的基础。内蒙古与周边省市区的区域旅游合作首先应该依据内蒙古及周边省区旅游产业密集程度,以及内蒙古与周边省市区在不同地理单元上空间联系的紧密性,构建“以一级旅游中心城市及王牌景区景点为依托,以线路为引导”的次旅游合作空间架构,然后按照“重点突破,逐级扩散”的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实现内蒙古与周边省市区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全面整合,凸显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构建我国东西部地区特色鲜明的旅游板块,达到推向世界旅游市场的最终目标。

首先构建三个内蒙古与周边省市区域旅游合作的次级旅游合作区,即以宁夏银川为中心的内蒙古西部①、甘肃、宁夏大漠风光、民族文化旅游合作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内蒙古中部②、陕西、山西、北京、河北自然风光、民族历史文化旅游合作区;以沈阳为中心的内蒙古东部③、东北三省自然风光旅游合作区。次级旅游合作区域的构建明确了不同旅游合作区的地域拓展范围和发展方向,为区域旅游合作逐级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整合资源,开发精品模式

在内蒙古与周边省区的旅游合作中,应首先立足次级区域的旅游合作,整合和组合区域内的独特旅游资源,联合打造次级旅游合作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从而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如在内蒙古西部与甘肃、宁夏形成的合作区内整合甘肃敦煌石窟、宁夏西夏王陵、内蒙古腾格里沙漠绿洲、贺兰山森林等资源,开发集观光、学习、体验功能为一体的历史遗产、自然生态旅游产品群,培育一条特色各异、多功能、高质量的中国西北部旅游精品线路;在内蒙古中部与北京、河北、山西、陕西构建的旅游合作区域内,组合开发草原、山岳、蒙古族文化、历史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开发自然与人文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等多样化旅游需求,推出中国一流的历史文化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产品群;在内蒙古东部与东北三省旅游合作区内,围绕森林、草原、温泉、冰雪等自然旅游资源进行有侧重的组合开发,打造特色不同的中国北方温泉、森林等生态度假旅游精品。

(三)分区形象塑造和区域整体形象塑造模式

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是区域旅游合作中共同拓展旅游市场、实现旅游客源共享,使区域内各地区获得“共赢”的关键。分区形象塑造是构建区域整体形象的基础,内蒙古与周边省市区域旅游合作整体旅游形象塑造,首先应在次级旅游合作区形象塑

741

内蒙古西部包括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

内蒙古中部包括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

内蒙古东部包括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

造上突破。内蒙古与周边省区构建的三个次级旅游合作区由西向东,分别属于中国西部旅游区、环渤海旅游区、环渤海旅游辐射区,各次级旅游合作区域的成员在形象塑造过程中,必须以所属旅游区或辐射区为背景,摒弃“孤芳自赏”、“各自为政”的观念和行为,在明确各自市场定位的前提下,从区域整体出发,联手将各地区优势资源与特色产品进行整合,确定特色鲜明、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特性,从而在市场上树立和传播这种特性,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次级区域旅游形象,进而整合区域整体旅游形象,通过次级区域形象诠释,强化区域整体形象,为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打下基础。

(四)政府引导,资本市场推动旅游投资模式

在区域旅游合作中,一方面,区域内各省市区政府在环境营造中,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等旅游硬环境建设方面,如航空、铁路、公路立体旅游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各地方政府应该进行先行联合投入,以引导集体、私人等投资者投资,以共同投资建设、共同经营、共享利益的方式解决区域旅游发展中旅游硬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在区域旅游产业整合中,特别是对合作区域内旅游产业规模、结构不合理的旅游欠发达省区,应在积极吸引旅游发达省区投资的同时,大力推进旅游发达省区市,如北京、辽宁等省市旅游资产存量向旅游欠发达省区的流动和重组,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资本经营手段,实现这些省区旅游企业规模扩张、实力增强和效益增长。同时,在通过资本市场运作逐步实现旅游企业民营化和多元化的基础上,使旅游企业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盈亏自负、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旅游企业的活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培育区域大型旅游企业,实现区域内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资源有效配置奠定基础,进而实现共同发展的区域旅游合作目标。

三、推动内蒙古与周边省市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机制

(一)建立实质性的旅游合作机制

旅游合作机制是区域旅游规划形成、政策标准协调统一、旅游产业发展矛盾协商解决的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开展的区域旅游合作中,虽然形成一些跨行政区域的协议、发布了一些宣言,但总体上看这些机制极不稳定、缺乏实效。参照世界经济合作的方式,建立地区间的政府、企业、协会及相关部门参加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合作组织,由各省区市按年轮流做执行主席,研究制定开展合作的基本宗旨、工作制度、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形成各省市共同遵守,特别是在协商解决利益矛盾时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研究确定各省市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等,消除阻碍市场融合、制度协调的行政性因素,为企业、行业组织跨行政区域开展合作树立信心,并为区域内开展产销联合提供保障。

(二)建立多元利益分配机制

市场是自发调节利益的有效途径,而要发挥市场利益协调机制,制度建设是基础。在区域旅游合作中涉及的个人、企业、政府等利益主体均是有理性的,在旅游发展中追求自身或相关主体利益最大化是其本性使然,要想获得区域旅游合作效益最大化,明晰的产权制度是前提。根据区域旅游合作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不同方式设计合理的产权制度,制定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在保证合作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合作效益最大化。

(三)加强区域旅游合作规划的指导

区域旅游合作必须以科学、操作性强的规划作指导。内蒙古与周边省区的旅游合作目前仍处于酝酿时期,应首先编制三个次级旅游合作区域发展规划,及早从区域整体的角度研究合作各方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优势、劣势,明确各自在旅游合作中的定位;确定在旅游合作中旅游产品整合的方向;研究构建互补性强的旅游产品体系;研究合作区域内旅游企业合作、整合的方向和途径;规划建设、完善区域旅游基础设施;构建便捷、高效的旅游组织系统等,避免区域旅游合作的盲目性,进而推进次级旅游区域合作多层面、有侧重、全面展开,为进行内蒙古与周边省市区的全面旅游合作开辟道路。

[参考书目]

[1]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Z].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殷柏慧,等.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条件比较研

究[J].旅游学刊,2004,(6).

[3]尹贻梅.旅游空间竞争合作分析模型的构建[J].江西

财经大学学报,2003,(2).

[4]王雷亭,等.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综述[J].泰

山学院学报,2003,(9).

[5]高广新.利用资本市场发展旅游业[J].旅游学刊,

2001,(5).(责任编辑 哈布尔)

841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是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和区域相互依存理论的延伸,是对生产力布局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动态描述。 1.“点一轴”开发理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WoChristallar)和规划学家沃纳松巴特(Wernersombart)。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中心地理论和生长轴理论。中心地理论重视“点”的作用,认为不同等级中心的市场有差异,使各城市产生等级分工;生长轴理论重视“轴”的作用,认为由于交通干线成为连接各中心地的纽带,能有效地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区域旅游合作符合“点一轴”开发理论的规律,通过点与点之间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进而通过轴带的功能,牵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2.“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一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自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周边地区不均衡增长的地区性经济综合体。这一理论后来经过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尼科尔斯(V·NICho1S)、赫希曼(A·Hirshman)等人的论证和发展,开始将研究视角由“经济单元”转向地域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包括“吸引中心”和“扩散中心,’)概念,使增长极理论更具实用性。这一理论已被我国理论界普遍接受,并已应用于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实践中。 3.不平衡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中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经济互动效应,如果利用得好,对双方经济发展都有利。代表性理论有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Myradal)提出的“循环累积模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0·Hirshman)提出的“联系效应理论”等。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线路上的“热点带冷点”、“热点促温点”的合作形式方兴未艾,虽然在前后者之间的经济效应上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随着发展这种差距会逐步缩小,这是地区间相互联系与合作的结果。

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

一、理论部分 二、安徽省旅游业 1、安徽省旅游发展现状 (1)介绍安徽省旅游业四板块(景点) (2)各板块的机遇与挑战 2、安徽省旅游业竞争与合作的意义 3、安徽省旅游业竞争与合作 (1)原则、目标 (2)各板块的竞争战略 (3)四板块的合作战略 4、四板块的战略联盟 1、安徽省旅游发展现状 (1)介绍安徽省旅游业四板块(景点) a、“十二五”对我省的旅游空间布局进行了调整,在原来黄山、合肥的基础上,“十二五”我省将建设黄山、合肥、芜湖三大旅游中心城市。黄山拥有全省最丰富的旅游资源,合肥是全省的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芜湖将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建设新的全省旅游中心城市。 b、我省将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旅游区、合

肥经济圈旅游区、皖北旅游区。 皖南是皖南低山丘陵区的简称,位于安徽省南部,被与沿江平原相连,东南与江苏、浙江交界,西南与江西为邻,包括池州、铜陵、芜湖、宣城等市的部分地区和黄山市,总面积3.12万㎞2,主要由东北——西南走向的天目山——白祭山、黄山、九华山——仙人尖三组山系和夹于其间的两组河谷地带组成。皖南地处北亚热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人文活动历史悠久,以黄山、九华山、齐云山、牯牛降、新安江等外代表的旖旎山水风光,与以西递、宏村、歙县牌坊等为代表的拨打精深的徽文化交相辉映。皖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造就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富集,成为安徽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6市和安庆市的潜山县,该示范区的设立和建设是我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与分工合作的体现。旅游资源可划分为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省级)、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7大类型。皖南旅游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拥有上述7大基本类型,而且数量丰富,占安徽省同类型旅游资源的比例高,具有较强的类型效应的指向性示范区可整合各市旅游资源、打造精品,包括加快实施“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徽文化保护开发,开发遗产旅游、修学旅游、节庆旅游三大旅游品牌等。新的“旅游文化示范区”将加快建设以黄山、九华山为重点的世界级旅游胜地,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

东北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硕士)开题报告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东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 姓名:杨一 年级: 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论文类型:

东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框架 东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 0绪论 0.1研究背景 0.2研究目的及意义 0.3国内外研究综述 0.4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0.5论文框架及创新点 1相关理论概述 1.1 基本概念界定 1.1.1区域旅游合作 1.1.2无障碍旅游区 1.2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 1.2.1马克思主义理论 1.2.2区域经济学理论 2 东北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1 东北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 2.2 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 2.2.1 东北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2.2.2 实现振兴东北“大旅游”战略目标的要求 2.3 东北地区旅游合作可行性分析 2.3.1 合作的动力源--共同的利益 2.3.2 合作的推动力--政府间的合作 2.3.3 合作的基础--企业的合作 2.3.4 合作的支持系统--交通可进入性 2.3.5 合作的保障--基础设施 3.东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的选择 3.1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选择的依据 3.2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的借鉴 3.2.1国外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 3.2.2国内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 3.3 东北的选择——无障碍区域旅游发展模式 3.3.1无障碍旅游区的基本模式 3.3.2东北无障碍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的目标 3.3.3东北无障碍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的内容 4 东北无障碍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

4.1 建立政府主导的战略性联盟机构与协调机制 4.2 加强利益相关性的旅游企业间战略性合作 4.3 优势互补,精心设计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4.4 加强部门间协作,推动“四通”的实现 4.5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加强旅游信息沟通 4.6 规范旅游市场,塑造东北地区旅游整体形象 5结论与展望 5.1主要结论 5.2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一、选题的依据 经济全球化打破了经济发展的国家疆域,信息化把全球的每个角落连接成一个“地球村”,世界产业的发展因此经受国际化的洗礼,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产业间合作发展不断更新。而旅游业作为关联程度、开放程度极高的新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合作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对于我国旅游业来说也必将催生更高领域、更大规模的新型旅游合作模式,中国旅游业跨区域合作的时代已经来临。区域旅游合作是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的要求,也是我国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旅游强国发展目标的关键。目前区域旅游合作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界和经济界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迅猛,但是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放眼全国,区域旅游合作已成趋势:如长三角地区建立起“15+1”无障碍旅游圈,随之鄂渝两地共建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经济协作区,如今环渤海旅游合作势头迅猛。可以说,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一个通过合作追求多赢的新时代。但与如火如荼的区域旅游合作实践相比,我们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却是非常滞后的一种状况,并未形成体系。对于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研究也是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自2004年以后才逐渐增多。很多学者仅仅是从不同角度分析并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各种模式,真正构建并分析模式及其运行的案例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导致在实践发展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及操作性,甚至很多计划得不到实际落实,变成了一种空洞的口号,失去了区域旅游合作的真正意义。 (二)东北区域旅游合作的环境及条件成熟 东北区域物产丰盈、人杰地灵,曾为共和国的发展与壮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旅游业成为最有潜力、最具吸力的产业,以冰雪旅游、生态环境、边境旅游、风城市情和市内外场五大优势独步中外,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心与关注。而东北地区对外的相对独立性,及内部城市间较强的差异性、关联性和互补性,与旅游产业“内合外放”的要求恰好吻合,加之东北人文相亲,整体特色鲜明,合作基础十分坚实,可见东北地区无论是从资源、区位、基础还是实力角度,其城际间旅游合作的条件已经成熟。加之全面振兴东北的战略机遇期,东北的区域旅游合作恰逢

旅游客源市场状况思考

旅游客源市场状况思考 旅游业是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多功能的经济型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市场,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的原则。而旅游业的发展,不但取决于资源的丰度,还在于客源市场的可靠度。无论是旅游规划,还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营销,都离不开客源市场的研究。武夷山市是我国第四大“双世遗产地”,其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独具特色。随着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特别是文化旅游的持续开发与挖掘,使得武夷山市的旅游更显特色,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研究武夷山市的旅游客源市场,对其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旅游活动空间布局的优化,及旅游规划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旅游客源市场一般可划分为海外旅游客源市场和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两绝绝大多数。对于武夷山市来说,其国内客源占了客源总数的95%左右,国内旅游市场对武夷山市旅游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本文选择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作为研究对象。 一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武夷山市“双世遗”品牌效应的持续提升,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积极举办大红袍茶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围绕建设海峡西岸旅游的重要支柱,努力构建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经营体系,牢牢抓住机遇,着力突出旅游客源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人数持续攀升。 (一)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由图1可知:(1)武夷山市的游客以国内游客占主导。在总量上,每年的国内游客数量与游客总数相差不大,国内游客占总游客数量年平均约95.43%;在发展趋势上,国内游客与总游客的发展态势相近。(2)在2000~2010年的11年间,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在2003年和2009年都呈下降趋势。2003年上半年受到“非典”的影响,2009年上半年因为金融危机的波及和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等多重因素,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影响幅度大大超过2003年。其他年份因为相关旅游工

内蒙古与周边省市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①2006年11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Nov.2006第27卷 第6期I N NER MONG OL I A S OC I A L SC I E NCES Vol.27 №.6 内蒙古与周边省市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郝晓兰 (内蒙古财经学院 旅游管理系,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要]近年来,内蒙古根据自身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区内各行政单元旅游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同时与周边省区联系较为密切的特点,开始推进企业、地方政府与周边省区在旅游市场拓展、旅游线路组合等方面的旅游合作尝试,为此,比较分析内蒙古与周边省区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进一步明确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对推进内蒙古与周边省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尤为重要。 [关键词]内蒙古;周边省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281(2006)0620145204 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在地缘经济基础上的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其优势互补、成本降低、聚合效应和整体福利提高的特点,促进了各国之间以及国内区域间旅游合作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内蒙古根据自身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区内各行政单元旅游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同时与周边省区联系较为密切的特点,开始推进企业、地方政府与周边省区在旅游市场拓展、旅游线路组合等方面的旅游合作尝试,为此,比较分析内蒙古与周边省区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进一步明确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对推进内蒙古与周边省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尤为重要。 一、内蒙古与周边省市区 域旅游合作条件比较 内蒙古地跨“三北”,与我国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8个省区市毗邻,在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与这些省区存在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差异,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的集中性和差异性 11优势旅游吸引物的数量及空间分布 内蒙古与周边8省区拥有优势明显的旅游吸引物(见表一),这为建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产品开发系统,打造更具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基础。内蒙古地域狭长,从东到西,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旅游单元,从4A级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优秀旅游城市等优势旅游吸引物的分布来看,相同类型旅游资源在与周边省区构成的区域内呈现相对集中分布,形成了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大漠风光、文化遗产、民族风情旅游吸引物集中分布的区域;内蒙古中部、陕西、山西、北京、河北历史文化、草原文化旅游吸引物集中分布的区域;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森林、 541 ①3本文为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与周边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方向及对策研究》(NJ05141)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6206215 [作者简介]郝晓兰,女,内蒙古财经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管理学硕士。

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分析讲解学习

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分 析

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本文是在福建泰宁中国旅游报组织的县域旅游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2009年8月6日) 我一年在全国大概要跑一百五六十个地方,多数地方都是县,所以各类县的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我想就县域旅游的发展模式谈一点看法。 导言:模式的创立 1、模式创立 这几年旅游报做了一件大好事,通过权威媒体的力量,支持地方的发展,而且推广地方的经验。从县一级来说,婺源之路、栾川模式、岚皋特色、泰宁路径,对全国县域旅游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旅游报这样的工作模式实际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全国的发展模式,这个现象反映了全国旅游的一个新的动向,意味着旅游一步一步深化。多年以来,从国家旅游局的角度来说,更看重的是旅游城市,现在各地的积极性大为高涨,很自然深化到县级,也是县域经济新发展创新的模式,这里确实涉及到一系列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2、工作共同点 第一,树立了旅游兴县的总体概念、总体战略,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发展模式,而且也见到了实效。

第二,拼搏奋斗,工作精神都非常突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工作精神,县一级的旅游很难发展。不像城市,城市一般来说都是中心地区,有相应的资源,有很大的优势。 第三,市场突破,全力开拓进取,这和领导的认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几个地方在市场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现在一个县拿出的市场营销方面的资金,很多都超过了一个地级市,多者甚至能达到一个省,没有这样的力度,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益。 第四,随着发展,自己的产品逐步在完善,一方面是在深化,另一方面实际上起着引导需求的作用。这几个县的旅游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是如此,一开始从观光起步,现在逐步向休闲度假转型,同时观光向精深方面提升。 3、发展共同点 首先,这四个地方都是中西部地区。为什么东部地区没出现一个这样的典型呢?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旅游发展起来越容易,之所以东部地区没有发展起来,因为这里一个共同点,都是贫困的起点,穷到了连破坏的力量都没有,所以这些地方留下了一片好山水,留下了一片好文化。不是因为这些地方的人觉悟高、认识深、看的长远,而是因为想破坏没有钱,连破坏的力量都没有,但好处是歪打正着。 第二,相对偏远。中西部地区都是相对偏远的地区,当然现在交通在改善,可是在旅游起步的时候,交通条件都比较差,栾川从洛阳过去180公里,泰宁起步的时候交通条件也很差。相对偏远造成了一个困惑,就是工业化发展难度大,不是不想发展工业,这几个地方的领导一开始肯定都想发展工业,但是发

客源市场分析

客源市场篇 客源市场的定义: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说法,市场是一群具有相同消费动机,即消费需求;并且具有消费能力及支付能力的人组成。针对消费群体的差异性跟独特性,我们通常通过职业,年龄,家庭结构,地域性等对客源市场进行分类。鉴于餐饮自理住宿设施也是服务性产业,我们以广州市的餐饮自理住宿设施为例,针对这部分进行合理的分类。 空间地域性 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其独特的位置优势让当地的餐饮自理住宿设施得到极大地发展,同时也使得这块领域获得极大地经济收入。当时其客源市场的分布还是相对集中的,主要有: 1.港澳台同胞占绝大部分。鉴于广东省毗邻港澳台地区,中央政 府的政策扶持,使得港澳台地区与大陆的来往愈加密切。无论 是商业往来,还是回乡探亲,亦或是求学等因素,都极大加速 了港澳台同胞来广州。但是作为非长住的游客,广州是其必不 可少的旅游地,所以餐饮自理住宿业又通过各种渠道最大限度 满足游客需求,如公寓式住宿,小别墅或者乡间住所等都是符 合港澳台游客的心理需求。 2.外国游客所占比例也不小。“北上广”是赫赫有名的经济发达 地,中国具有非常大的市场,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及中国 文化知名度的提高,外国游客对中国愈加向往。广州则成为必

来旅游地,其中一些餐饮自理住宿设施是针对西方游客的需求展开设置,故其所占的比例也不容小觑。

3.本省游客,主要以非广州市游客为主。广州,深圳作为广东省 的典范,广州市在旅游设施及旅游服务方面在本省都是比较出名的。作为本省的游客,无论是家庭出游还是以学生为主要团体的穷游,餐饮自理设施都是较多人选择的。 4.其他。 年龄结构: 餐饮自理住宿设施一般有价格便宜,能够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的个人喜好。故在年龄结构上也是比较有规律的。 1.30岁以下年龄段占绝大部分。这部分人群拥有的可自由支配 收入不多,在住宿方面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价格问题,餐饮自理住宿设施迎合其需求。

创新区域中心城市旅游联动发展模式——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市为例

第26卷第6期2007年12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 V01.26No.6 Dec.2007 创新区域中心城市旅游联动发展模式 ——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市为例 黄细嘉“6 (南昌大学a.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b.经济与管理学院,南昌330031) 摘要:在我国“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央策中.组合武汉、长沙、南昌三省套城市,开展区域中心城市旅游发展联动合作,共同构建长江中游旅游金三角地带,打造具有国际彩响的著名旅游目的地,最终形成“华中旅游极”,是中部地区旅群业发展和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三市进行区域旅游合作,除了采取传统的普遍意史上的合作形式.更重要的是创新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夸作形式,共同建立区域联动的板块发展、区域定位的地域分_T-、点圈结构的多边夸作、互为目的地的市场互动、科学融资的资本促动等多元合作方式和多样夸作模式。但真正要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还要通过制定三市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确立“内联外拓”的发展战略,谴王综合性或专门性的公共信息或旅游信息交换平台.建立人才培育的合作史流机制,构建合作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中?o城市;旅游联动;发展模式;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2363(2007)06?0079—05 1序言2三市旅游联动发展的条件分析 在我国“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中,旅游业如何发展和崛起,在多层次、宽视野的前提下,寻求做大做强做活中部地区旅游中心城市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区域合作联动发展、带动发展、驱动发展和推动发展,促进中部地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是区域旅游共同合作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在我国中部地区的地缘经济结构中,江西和南昌,因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充满机会和机遇,从机会均等和抓住机遇的理性分析角度来看,可以逐步实现对接华东,融入长三角;对接东南,连通闽三角;对接华南,吸纳珠三角;对接华中,形成旅游极。其中,对接华东、东南、华南实际上是江西经济发展战略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和江西建设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后花园”决策的具体措施,讲的就是“策应客源地,对接长珠闽”。而对接华中,形成旅游极,讲的就是“打造目的地,组合汉长昌”。也就是创新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模式,对接华中地区,组合武汉、长沙、南昌三省会城市,开展区域旅游联动合作,共同构建长江中游旅游金三角地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旅游目的地,最终形成“华中旅游极”。 收稿日期:2006—09—19;修回日期:2007—08—1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263005);江西省2002年度自然科学规划软科学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黄细嘉(1962一).男,江西九扛人,教授,学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E—mail)hxj._jx@aina.coino 合作是需要共同的基础和互补性特征的,从武汉、长沙、南昌三市旅游联动发展的条件分析,三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形象统一 三市处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同在长江中游的“大湖”地区。在地图上成一“品”字型布局,加上分别处在各省最大的河流汉水、湘江、赣江人江人湖地带,都具有依山傍湖拥江的自然地理特征,文化的源头上都属于“楚文化”区(江西属“吴头楚尾”),很容易被人们感知为同质同类型的文化地理单元。可以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形象的旅游目的地。 2.2文化独特 三市在城市规模、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商业氛围方面,存在较多差异,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比如,在历史文化方面,湖北上古时期的荆楚文化、江西中古时期的江右文化,湖南近现代的湖湘文化各领风骚,具有神奇的魅力。可以共同构建丰富多彩的旅游目的地o2.3地理相近 三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均在300—400km之间,且公路、水路、铁路、航空交通方便,属于“半日型”经济圈范围,便于建立各种联系和开展各项合作。从旅游的角度讲,符合旅游圈的构建原则,可以建设为市场一体化的旅游目的地。  万方数据

区域旅游竞合国内外研究综述

区域旅游竞合国内外研究综述 区域旅游竞合指某区域内不同地域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在追逐自身更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过程中的一系列竞争性合作行为,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相关利益主体应对更激烈竞争时突破行政壁垒展开广泛合作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经济行为。对国内外区域旅游竞合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后发现:国外研究倾向于竞争或合作其中一方面的探讨,且偏向于以微观旅游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国内最新研究一般将竞争与合作统一来谈,并已形成由竞合条件、动力机制、模式、措施、保障等各方面构成的较成熟的论述与论证框架。 标签:区域旅游;竞合;研究综述 区域旅游竞合指某区域内不同地域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在追逐自身更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过程中的一系列竞争性合作行为,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相关利益主体应对更激烈竞争时突破行政壁垒展开广泛合作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经济行为,是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效手段。 1国外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有关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习惯于将其拆分为区域旅游竞争和区域旅游合作两个问题进行单独探讨。竞争方面成果主要集中于引入某特定理论进行区域旅游的竞争性讨论或构建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区域旅游竞争力。例如:盖茨在区域旅游地竞争研究中运用生命周期理论,指出特定旅游区域内不同景点可能处于旅游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而影响整个旅游地的发展阶段;约翰吸收波特的竞争理论相关思想,提出决定旅游企业竞争优势的外部环境模型,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环境以及竞争机会和进入威胁,概括为C-PEST;韦伯构建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游客承载率、旅游需求量、过夜增长率、游客季节性结构,针对欧洲39个首都城市进行对比评价。 国外学者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明显更加丰富和深入,大量文献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旅游合作的类型和模式、旅游合作成败的影响因子、旅游合作的领域、旅游合作利益的相关主体。 区域合作类型研究。类型划分的标的可以从程度、对象、时间、范围、法律基础、地方控制力等等中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进行划分。例如:蒂莫西按合作程度从小至大的顺序将跨界旅游合作划分为异化、共存、协作,合作、整合共五类,按合作对象将旅游合作分为政企合作、同级政府合作、上下级政府合作、政府内部机构合作。 旅游合作影响因子研究。区域旅游合作成功与否取决于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关键性因子归纳总结为:知识技能、合作目标、合作方式与行为;政府角色、协调机制、社区参与、权力关系等等。例如:托桑将影响因素划分为运行、结构、

中国旅游目标客源市场结构分析

中国旅游目标客源市场结构分析 摘要 本篇论文以中国旅游目标客源市场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数据表及比对分析的方法对旅游目标客源市场进行区域结构分析和消费结构分析,研究主要目标客源市场的特征,并针对未来目标客源市场的开拓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中国旅游目标客源市场的区域结构是以亚太客源为主体、欧美客源为两翼的市场格局,消费结构是以餐饮、住宿、交通、游览等基本性需求消费为市场主体,购物、娱乐等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水平则相对较低。在中国旅游目标客源市场的未来开拓中,应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与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游览、购物、娱乐等消费水平,积极扩大非基本性需求消费的市场份额,继续巩固和发展亚太地区客源市场,对极具潜力的欧美客源市场进行深度挖掘,积极争取中东和非洲等一些潜在的旅游目标客源市场。 关键词:旅游目标客源市场;区域结构;消费结构;客源市场开拓。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tourism target source markets as research object, adopting statistical data sheet and comparing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sis regional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tourism target source markets, studying the main features of target source markets, and aiming at the discovering of future target source markets to bring up specific developing strategy. The regional structure of Chinese tourism target source markets takes Asia-Pacific sources as the main body , Europe and America sources as two rest sides of them, the consumptive structure takes basic demands such as the catering industry,accommod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touring etc. as the main body of markets. The consumptive level of the non-basic demands such as 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are relatively lower than the other part of markets. In the discovering of Chinese tourism target source markets, should perfect the relevant services and facilities of tourism should be improved, rising the consumptive level of the touring, 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etc., enlarging the market share of non-basic demand consumption, securing and developing the source markets of Asia-Pacific area, deeply discovering the very potential Europe-America source market and Mid-East, Africa tourism target source market. Key words:tourism target source markets; regional structure;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e discovering of source markets.

加强区域合作 做大旅游产业

加强区域合作做大旅游产业 ——进一步加快发展芷江旅游业的思考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时代,旅游业是开放性、关联性、互补性程度极高的产业,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旅游业更希望克服地域、交通和信息等障碍,寻求地域间资源和产品等方面优势互补,成为区域合作的领头羊。芷江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比较优势明显,但旅游业起步较晚,缺少精品,若单打独斗,其旅游产品难融入大湘西旅游线。为此,要加快发展旅游经济,做大芷江旅游产业,关键是要加强旅游区域合作,通过借力发展和区域合作,提升芷江旅游的竞争力,从而将芷江打造成为湖南西部优秀旅游城市。 一、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是做大做强芷江旅游产业的必然选择 1、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区域合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也明显加快。走区域化联合合作的道路,形成整体优势参与新一轮竞争已成为各地的共识,比如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长株潭经济圈等等。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门之一,旅游区域合作也是不可逆转的,同时,作为服务业中的先导产业,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对于优化旅游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国民经济对外开放、提高国内旅游的竞争力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旅游业如何高水平地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和竞争的问题已严肃地摆在我们眼前,旅游产业区域一体化应是题中应有之义。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中指出,“通过区域区划和政策引导,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并先行在生态功能保护区、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旅游经济区等方面取得突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2001]9号文)也提出:“加强横向联合,大力发展区域旅游”,说明区域旅游已日益受到高层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2、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是借力发展、借梯上楼、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旅游已正在成

浅析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

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 旅游治理专业学生张燕文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通过对2000年以来我国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文献的查阅,从区域旅游合作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案例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其中,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内容包括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类型、原则、制约因素和必要性,以及促进区域旅游的进展的途径。案例研究包括长三角、泛珠三角、泛长株潭的区域旅游合作的有关研究。最后,对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小结与展望。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 Progress and prospect on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study in China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ang Yanwen Tutor Cui Feng

Abstract:This paper consults some correlation literatures about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in China since 2000, and summarizes three aspects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the cases study. Among them, there are researches about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including the main subjects, types, principles, some restrict factors and necessities, as well as the approaches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Cases study is mainly about Yangtse River delta, Pan-pearl River Delta, the Pan-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in the study. Finall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es on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and lays out the prospects. Key words: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progress; prospects 近年来,区域旅游合作成为了我国旅游界的热点话题,是旅游产业化进展的必定趋势。区域旅游合作能够有效地实现旅游资源的整合,提高区域旅游的竞争力,国内一些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差不多着手进展区域旅游合作。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越来越多,下面总结和归纳了2000年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状况,包括区域旅游合作的定

四川省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第一:四川省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一、时间分布: 1、入境旅游者: (1)年际变化上,总体入境旅游数呈增长趋势。2008年有一个低峰期。2008年以后旅游者数量继续增长。2014年四川旅游总收入达4891亿首次实现千 亿级增长。 原因: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四川景点造成了巨大损坏,基础设施也有很大毁坏; 而且地震也给外国旅游者在心理上留下了安全隐患;2008年经济危机也打击了境外旅游者的积极性,在动机上造成了影响。2008年以后景点及其基础设施逐渐恢复。 (2)季节变化上,秋季最多,夏季次之,冬春季较少。 原因:四川多山,秋季自然景观变化多样,色彩斑斓;且秋季气候凉爽,适合旅游。夏冬季气候极端炎热或寒冷,不宜旅游。 2、国内旅游者: (1)年际变化:除08年外,呈增长趋势。 原因:基本与入境旅游相同。 (2)季节变化:春秋季最多,11月最少。 原因:春秋季气候宜人;且假期较为集中。11月即将入冬,天气寒冷,且没有典型的冬季景观。 二、空间分布: 1、入境旅游者: 来川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数,亚洲排第一、欧洲第二、美洲第三。入境游人数位居前的国家(地区)为: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

原因:入境旅游者最多的多在亚洲,因为距离衰减原则;英国、美国也为主要市场国,因为其经济发达,有经济实力;另外,市场国的分布也与这些国家(地区)的旅游产品营销程度有关。 2、国内旅游者: 最主要客源地为四川,重庆、北上广、云南、海南等也为主要客源地,江苏、浙江、广西、福建也有分布。 原因:四川、重庆等地符合距离衰减原则,节省交通费用;北上广地区经济发达,动力充足。 (第一题资料来源为:中国旅游年鉴;四川省旅游政务网;中国经济网四川经济2015-02-04) 补充说明:2014年四川省旅游经济情况简述(信息来源:政策法规处 2015-01-26 )2014年,我省共实现旅游总收入4891.04亿元,同比增长26.1%。我省旅游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三大市场呈现稳步发展的特征。全省旅游经济继续平稳持续健康发展,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旅游对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惠民生的作用更加显著。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国内旅游形势较好。2014年1-12月,我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35亿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838.34亿元,同比增长26.3%。 二是入境旅游稳定增长。2014年1-12月,我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40.17万人次,同比增长14.6%,外汇收入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2.7%。 三是出境旅游涨幅较高。根据我省旅行社组织出境记录,2014年我省旅行社共组织123.76万居民出境旅游,增长66.8%。 第二:结合旅游者决策的影响因素,阐述促进四川省旅游发展的主要对策和建议: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影响旅游决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因此在分析促进四川省

第六章旅游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第六章旅游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含义。 2.熟悉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3.掌握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4.学会可持续的角度看待旅游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二、课时分配 本章共3个任务,本章安排3课时。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旅游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内涵,了解世界旅游业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难点 理解旅游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五、知识点梳理 (一)旅游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旅游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含义 所谓“可持续发展”既要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为目的,同时也要以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进行发展的能力为原则。所以,就其所主张的社会发展观而言,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的是代际公平分配,以使当代及未来人类的需要都能够有条件得到满足;就其经济观而言,强调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必须建立在维护地球自然系统这一基础之上;就其生态环境观而言,强调人类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能够切实得以保护,等等。 (2)可持续旅游的内容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直接目标就是,在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实现维护旅游环境质量与保证游客旅游质量之间的均衡。 (3)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关键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该地的旅游承载力。 旅游承载力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环境质量和来访游客旅游经历的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下降这一前提之下,所能吸纳外来游客的最大能力。 其中主要包括:

①旅游设施用地的承载力;指适合用于建造旅游设施的土地数量以及这些旅游设施的最大综合接待能力。 ②物质环境承载力;指在不至于导致当地旅游环境的对外吸引力出现下降的前提下,所能接待来访游客的最大数量。 ③生态环境承载力;指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体系发生不可接受的变化这一前提下,所能吸纳来访游客的最大数量。 ④社会承载力;亦称社会心理承载力,指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社会公众的生活和活动受到不可接受的影响这一前提下,所能接待来访游客的最大数量。 (二)未来旅游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1.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方兴未艾,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1)世界旅游经济的增长速度继续快于全球经济的增长。 (2)世界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增长比较平稳,没有大的波动,总体增长趋势也基本保持平稳 (3)世界旅游业抗拒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4)国际旅游收入增长较快 2.世界旅游的总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1)欧洲旅游业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2)美洲旅游业保持平衡发展 (3)亚太地区旅游业开始崛起 (4)非洲旅游业迅速崛起 (5)中东地区的发展速度较快 3.旅游者的需求将向多样化、高质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1)社会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妇女中的就业人数亦在不断地扩大;成年人中单身者的比例将会扩大,无子女夫妇的比重也将增加;受教育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2)闲暇时间变化的趋势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将增加。另外随着社会进步,劳动者退休的年龄也将会提前,这一切都会大大增加人生中的自由时间。 (3)人们旅游观念变化的趋势 (4)旅游需求本身的变化趋势

最新浅析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旅游现状三篇

【摘要】旅游竞争不仅仅是单个旅游企业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为区域与区域的竞争。如何进行更好的区域合作,打造有竞争力的区域旅游品牌,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意识、旅游资源的跨度、旅游交通、旅游投资和旅游产品等多个角度分析宁夏旅游区域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以更深刻地理解宁夏旅游区域合作进程缓慢的原因,并为正确制定旅游区域合作方案提供必要的前提分析和参考。 【关键词】宁夏;区域旅游业; 现状 旅游业日益成为各国和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的战略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本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促进与国内外的经贸合作,增加外汇收入和税收收入,还可以拉动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北地区由于经济、地域、旅游资源、旅游知名度等因素的影响,旅游发展受到了较大限制。在其他地区逐渐形成区域旅游品牌的压力下,打破行政区划,遵循旅游自身规律,进行旅游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推动宁夏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区域合作涉及较多的利益相关者,并受到自然、历史和旅游规律的影响,必然会面临一些障碍。 旅游业已经成为宁夏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已成为宁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产业。只有正确认识阻碍宁夏旅游区域合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才能有效地推动宁夏旅游区域合作的进展。 一、宁夏旅游资源的特点 宁夏位于祖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黄河中游,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沙湖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湖面、沙丘、芦苇、珍鱼、候鸟,是生态旅游的“黄金宝地”;沙坡头景区是黄河和沙漠的交汇的地方,也是5A级景区,开展了骑骆驼穿越沙漠、乘羊皮伐子漂流黄河等特色旅游项目;六盘山旅游区山势雄伟,景区内有被称为黄土高原“绿岛”的泾河苑,有纪念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创作《清平乐·六盘山》的将台堡,有以丹霞地貌著称的西吉火石寨,有海原大地震遗址公园;首府银川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都市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目前宁夏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级4个,自治区级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有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比如:水洞沟遗址是中华史前文明的见证;西夏王陵规模宏大,造型奇特,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宁夏还是长城和黄河唯一交汇的地方,自治区境内有秦、汉、隋、明等朝代的古长城遗址,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有文化类旅游资源,比如:宁夏镇北堡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和金水旅游区曾拍摄了《红高粱》、《贺兰雪》等一批优秀获奖影视作品。有民俗类旅游资源,宁夏回族风情浓郁,清真寺建筑别具一格回族风味小吃美味可口,风俗歌舞优美动人,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