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区域中心城市旅游联动发展模式——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市为例

创新区域中心城市旅游联动发展模式——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市为例

创新区域中心城市旅游联动发展模式——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市为例
创新区域中心城市旅游联动发展模式——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市为例

第26卷第6期2007年12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

V01.26No.6

Dec.2007

创新区域中心城市旅游联动发展模式

——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市为例

黄细嘉“6

(南昌大学a.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b.经济与管理学院,南昌330031)

摘要:在我国“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央策中.组合武汉、长沙、南昌三省套城市,开展区域中心城市旅游发展联动合作,共同构建长江中游旅游金三角地带,打造具有国际彩响的著名旅游目的地,最终形成“华中旅游极”,是中部地区旅群业发展和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三市进行区域旅游合作,除了采取传统的普遍意史上的合作形式.更重要的是创新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夸作形式,共同建立区域联动的板块发展、区域定位的地域分_T-、点圈结构的多边夸作、互为目的地的市场互动、科学融资的资本促动等多元合作方式和多样夸作模式。但真正要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还要通过制定三市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确立“内联外拓”的发展战略,谴王综合性或专门性的公共信息或旅游信息交换平台.建立人才培育的合作史流机制,构建合作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中?o城市;旅游联动;发展模式;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2363(2007)06?0079—05

1序言2三市旅游联动发展的条件分析

在我国“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中,旅游业如何发展和崛起,在多层次、宽视野的前提下,寻求做大做强做活中部地区旅游中心城市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区域合作联动发展、带动发展、驱动发展和推动发展,促进中部地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是区域旅游共同合作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在我国中部地区的地缘经济结构中,江西和南昌,因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充满机会和机遇,从机会均等和抓住机遇的理性分析角度来看,可以逐步实现对接华东,融入长三角;对接东南,连通闽三角;对接华南,吸纳珠三角;对接华中,形成旅游极。其中,对接华东、东南、华南实际上是江西经济发展战略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和江西建设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后花园”决策的具体措施,讲的就是“策应客源地,对接长珠闽”。而对接华中,形成旅游极,讲的就是“打造目的地,组合汉长昌”。也就是创新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模式,对接华中地区,组合武汉、长沙、南昌三省会城市,开展区域旅游联动合作,共同构建长江中游旅游金三角地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旅游目的地,最终形成“华中旅游极”。

收稿日期:2006—09—19;修回日期:2007—08—1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263005);江西省2002年度自然科学规划软科学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黄细嘉(1962一).男,江西九扛人,教授,学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E—mail)hxj._jx@aina.coino

合作是需要共同的基础和互补性特征的,从武汉、长沙、南昌三市旅游联动发展的条件分析,三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形象统一

三市处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同在长江中游的“大湖”地区。在地图上成一“品”字型布局,加上分别处在各省最大的河流汉水、湘江、赣江人江人湖地带,都具有依山傍湖拥江的自然地理特征,文化的源头上都属于“楚文化”区(江西属“吴头楚尾”),很容易被人们感知为同质同类型的文化地理单元。可以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形象的旅游目的地。

2.2文化独特

三市在城市规模、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商业氛围方面,存在较多差异,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比如,在历史文化方面,湖北上古时期的荆楚文化、江西中古时期的江右文化,湖南近现代的湖湘文化各领风骚,具有神奇的魅力。可以共同构建丰富多彩的旅游目的地o2.3地理相近

三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均在300—400km之间,且公路、水路、铁路、航空交通方便,属于“半日型”经济圈范围,便于建立各种联系和开展各项合作。从旅游的角度讲,符合旅游圈的构建原则,可以建设为市场一体化的旅游目的地。

 万方数据

-80?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6卷

2.4红色经典

在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方面,三市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互补性。武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武昌起义敲响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丧钟;同时.汉口人民收回英租界,开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伟大胜利之先河。长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开展建党和进行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策源地。南昌是“八一”起义的发生地,是中国共产党人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地方,被称为是“军旗升起的地方”;同时,武汉和南昌又是新四军的涎生地。另外,南昌又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邓小平受到不公正待遇、下放劳动期间,思索中国命运和酝酿改革开放的地方,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索地。三市联合可以打造“百年中国红色经典”旅游目的地。

2.5腹地广阔

因为三市都是特大型城市,都在形成自己的城市群和都市匿,都是省会城市,具有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有广大的腹地和众多的人口支撑。三市合作联动不但具有强力辐射功能,而且具有强力带动和组合功能。从空间地理结构布局来看,在三市组合成的“大三角”区域内,有12个设区市包括其中,更加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城市基本上都处在连接三市的水陆交通主干线上,三市实质性的合作极有可能带动3+12的合作。可以打造成为中心区、附属区、边缘区、通道区一体化的合作联动发展新模式。在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合作就是协作、共建,合作就是投资、互利,合作就是合资、共享,合作就是交流、共进。其实这些都是合作的共同性、普遍性。就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来讲,合作还有其差异性、特殊性,这是区域合作的基础,应该引起合作者的关注。就南昌和武汉、长沙进行区域旅游合作来说.除了要进行传统的普遍意义上的合作形式,诸如整合资源、共建品牌,连点成线、搭船出海,扩大交流、活跃市场,注资兴业、扶强助弱,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南昌与武汉、长沙发展的不同状况,实事求是地描绘南昌与武汉、长沙旅游合作的蓝图,创新我国区域旅游业有效合作的模式。

3三市旅游联动发展多模式构建分析

探讨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模式与一般原理,对于指导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有效地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旅游业的区域合作是近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在世界各国各地区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中国的区域旅游合作自1986年开始逐渐兴起,并且循着经济区划、行政区域、地理区位3个维度发展。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的实现方式和途径,在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南,尤其在环渤海、“长三角”、“闽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实践,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中部地区困缺少旅游合作的牵引力和旅游强势地区的带动力,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都显得相对滞后。区域中心城市旅游联动发展模式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典型模式,根据目前我国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分析,我国的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主要是基于共生理论、系统理论、可持续旅游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理念指导下形成的”4o。主要有:“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地区参与”的模式”’;紧密型、多层次合作模式(包括旅游市场共享、旅游人才培养、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投资、包价旅游线路联营、旅游宣传、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一);区域一体化大旅游区模式1”;政府主导型的产业联动和开发机制下的管理创新模式”’;全流通的彻底的“无障碍旅游区”模式o”等。实践证明,这些模式是成功的,可以作为区域旅游合作和发展的基本模式,对于中部地区的旅游合作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借鉴价值。但是,合作是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在多元合作方式和多样合作模式中,武汉、长沙、南昌应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三方互动合作的可能性,构建旅游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3.1区域联动的板块发展模式

区域联动的板块发展模式即区域性旅游大板块模式,就是根据武汉、长沙、南昌三市组成的三角地带及其辐射带动的地区幅员辽阔、旅游资源丰富且分布不均衡的特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相邻的省、市、县大幅度和大跨度旅游资源密集圈、旅游产业密集带和旅游市场互生地为基础,构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业圈,以旅游网络大板块的形式推向全国和国际旅游市场的一种模式。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均在于对区域内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进行整合,积极参与全国和国际旅游市场分工,凸现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色,更加鲜明地烘托区域旅游产品形象。迅速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三市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物产富有、民风淳朴、生态优良,山、江、湖等山水自然风光密集.是我国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的地区,具有发展旅游业、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产品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为了互动发展,应该联手合作,共推线路,共刨品牌,共谋发展;为了使这一区域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品牌更具丰富性、系统性、完整性。三市应建立良好的台作机制。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产品共建,实行资源互享、利益互惠、市场互有,共同构筑以长江中游。黄金水道”、湘洞水系或京广铁路湖南段为一边线,长江中游“黄金水道”、赣鄱水系或大沙铁路、京九铁路江西段为另一边线,浙赣铁路为一底线的华中“大金三

 万方数据

第6期黄细嘉:创新区域中心城市旅游联动发展模式.8l?

角”旅游板块。在这个“大金三角”旅游板块中,念好“山水经”,唱好“江湖歌”,走好“城乡路”。从旅游的景观资源出发,积极发展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水域旅游和山岳旅游,重点发展山水旅游和文化旅游。从旅游的功能出发,积极发展商务旅游和节庆旅游,大力发展探险旅游和体验旅游.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适当发展修学旅游和教育旅游。真正实现三市旅游业共生、共赢、共荣,共同撑起我国华中旅游新天地,打造我国中部和长江中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3.2区域定位的地域分工模式

武汉、长沙、南昌构成的三角地区虽然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但毕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交通情况不同,人口规模差别,资源状况差异,开发程度各异,造成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不同。其中,武汉、长沙旅游业比较发达,旅游经济实力也比较强,南昌旅游业整体规模还比较小,但三市各自形成了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的特色和龙头景区,为进一步的发展建立了基础。三市的周边及其辐射的地区为了实现不同发展程度地区的互动,各地应正确定位,明确分工,做到优势互补,发挥联动作用b比如,三市都有国际航空港,作为在国际市场上的统一的旅游目的地,在开辟国际航线上就应该有所分工和合作,避免重复和浪费,讲究共享和效益。一般来讲,由于不同旅游区的相对位置不同,在区域旅游网络体系中,不同的旅游区可以分别划分为中心区、附属区、通道区、边缘区”J。一般来讲,中心区是指具有远距离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附属区是由中心区辐射并带动发展起来的旅游目的地,通道区是连接两个中心区或处在中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的旅蝣目的地,边缘区是距离较远、交通欠发达、地位较孤立、特色较鲜明、与其他区域联系不大但又比较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各区在同周边旅游区组合的时候,其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在不同的线路组合中,其功能的发挥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发展的、变动的;在市场的细分和推广中,其形象的塑造不是千人一面的,而是特色化的、个性化的。只有这样,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他们都能保持较高的吸引力,他们各自的优势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各自在合作中才会有地位、有收益,他们和周边旅游区的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才会更高。才能真正实现正确定位,各得其所.互动合作,共生共赢。3.3点圈结构的多边合作模式

武汉、长沙、南昌旅游业的合作,要改变传统的一对一、一加一的单边合作形式,改变固定的点线结合、连点成线的横向合作模式。应建立多边合作、全方位互动,点圈结构、纵横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为此,要建立三市大区域合作网络。如上所说.先将整个区域作为一个大旅游板块来构建,组建长江中游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湘鄂赣汉长昌“大三角旅游圈”,树立一个整体的观念,推介一个整体的形象,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再将几个相邻相近的城市群作为“都市旅游圈”来建设。这些“都市旅游圈”主要有3个:赣北以南昌、九江、景德镇为中心的旅游圈,鄂南以武汉、黄冈、成宁为中心的旅游圈,湘东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的旅游圈,作为这个旅游板块的“三大支柱”。为了实现东西互动、南北呼应、线路对接、中部崛起,需要在这个旅游板块的中部,依托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等旅游资源富集区建设几个。山湖古城”旅游圈:一是以南昌、柘林湖或鄱阳湖、庐山为支点的“山湖古城”旅游圈,二是以武汉、洪湖、九宫山为支点的“山湖古城”旅游圈,三是以长沙、洞庭湖、韶山为支点的“山湖古城”旅游圈,形成区域内“三足鼎立”的旅游产品体系。在这个多边合作、点圈结构的“大三角旅游圈”内部打造“半日型”旅游经济圈,共同培育市场、开发市场、拥有市场,改善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心智模式,拆除省际边界线的藩篱,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设计跨省旅游“金牌”线路,创立持续发展、共同繁荣的良好机制,建立一个有省无界、有区无墙,产品各异、市场统一,主题独特、品牌共铸,资源共享、效益共生,虽有差别、但无区别的网络化联盟型大旅游区,为三市及旅游圈内12市旅游业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问,从而实现“大金三角”旅游囤带动、。都市旅游圈”搞活的三足鼎立、中部崛起的良性互动局面。

3.4互为目的地的市场互动模式

武汉,长沙、南昌三市有城市人口近千万,所在的三省有2亿多人口,其中湖j匕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湖南、江两相对欠发达,同时,由于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工业化程度的差别和产业结构的不同,经济互补性较强。这里有河川、湖泊、山岳、平原,有都市、古村、山寨、水乡,文化资源和风情特色较明显。加以山水相连、人缘相亲、交通相接.有天然的交往和合作关系,有天生的亲情和友好传统,人员内部流动性大,在发展旅游业、开发旅游景区过程中,区域内部容易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产生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从而可以实现互为目的地、互为客源市场。在河川山岳和湖泊、高山和平原、都市和古村、山寨和水乡,甚至在发达和落后、现代和古韵、繁华和贫瘠、商业和文化、现代生话和古老风情之问,因存在差别、存在个性、存在特色,既可以互为产品,也可以互为市场。三市应该注意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同时又要注意旅游产品的连续性,这样,产品和市场实现有效对接,产品和市场可以互相转换,从而实现区域内部一体化和市场化,达到优势互补、带动前进,内部市场互生、外部客源共享的共同发展局面。

 万方数据

?82?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26卷

3.5科学融资的资本促动模式

武汉、长沙、南昌三市,武汉经济实力较强,长沙经济实力居中,南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旅游产业整体规模有一定的差别。三市均走经济驱动型发展道路,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其根本原因在于受发展模式、行政区划、利益分配、政策导向机制的影响,资产存量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企业组织等结构状态上难以自由流动,造成以资产存量为基础的产业失衡,制约了各自的发展。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需要实行资产存量和投资增量的联动,在积极吸引东部地区的投资增量时,要大力推进东中部资产存量的流动和重组,通过收购、兼并、参股、资产置换等资本经营手段,实现旅游企业质量提高、效益增长、实力增强和规模扩张,促使部分弱势旅游企业转型。同时,各地要克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旅游产业相对于其他政府垄断型产业来说,不属于事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要害产业,本该是资本市场活跃的产业领域。但是,由于旅游资源的国有垄断性,使得以资源为导向发展起来的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产业,其国有成份过大,即使是旅游类上市公司,从其产权结构来看,也存在着国有股比重偏大的问题。在我国政府已经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国有资产投资调整方向的前提下,旅游企业无疑将成为“国退民进”的先行者和热门领域”。。三市的旅游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通过股权转让、配股稀释、国有股回购、国有股缩股流通、股转债等方式,逐步实现旅游企业民营化和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在此基础上,旅游企业将得以实现自主经营,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旅游企业的活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尤为重要的是,作为东南沿海腹地的武汉、长沙、南昌三市,通过沿海地区发达的资本市场适当的资本注入和三市旅游企业资产存量的不断流动,不但可以扩大三市旅游企业的规模,而且可以改变其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其内部资源配置,从根本上实现改造传统企业、淘汰落后企业、兼并弱势企业、搞活小型企业、培育大型企业,实现企业或做大、或做强、或做活,使企业各得其所,共同发展。

4三市旅游联动发展的保障机制根据三市的区位交通条件、资源组合程度、市场发育水平、社会经济状况、城市互补效应等因素,阐述了开展合作的几个基本模式。但真正要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还要进行前瞻谋划并制定具体措施,建立合作的保障机制。

4.1制定三市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规划

通过制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规划,可以发现三市的旅游比较优势.明确各自定位,可以通过研究其总体发展布局、资源互补性和差异性、功能定位和分工合作、开放方向和发展重点、形象推介和市场共享等重要问题,形成规范区域旅游合作联动发展的一系列长效机制。保证三市走上合作联动、规范发展的道路.形成区域定位、分工合作的发展格局。

4.2确立“内联外拓”的发展战略

在统一形象宣传的基础上,采取一致的步调对外进行市场营销,形成区域营销合力。同时,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在“外拓”方面,应有所分工,将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客源吸引过来,实现内部共享。研究取消三市旅行社、旅游车辆和导游人员在区域内接团带团在地界方面的限制的途径和方法.建立统一开放的道路运输一体化旅游交通市场网络体系,真正建立一个绿色无障碍旅游圈。

4.3设置信息或旅游信息交换平台

三市都是省会城市,也都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心城市,信息服务业比较发达,多元化联系比较方便,应尽快设置综合性或专门性的公共信息或旅游信息交换平台。实现这一目标,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同时,只有在网络对接、程序互用、信息共享上达成西议,才能真正实现共推线路,共刨品牌,共谋发展和资源互享、利益互惠、市场互有。

4.4建立人才培育的合作交流机制

三市依托旅游高等院校,旅游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具有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的旅游集团,发挥智力密集程度高、人才培养层次优、创新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和优势,组建区域旅游的人才库和智力库,完善区域旅游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致力打造华中旅游智力品牌,建立旅游人才培育合作交流机制,共同培育符合旅游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5结论

第一,武汉、长沙、南昌三市旅游业的合作主要依靠制定政策、完善制度、提升理念、改变观念才能实现。虽然三市旅游合作具有广泛的基础和一定的动力机制.但由于三市旅游合作是在旅游地宅间结构理论中的“网络开发理论”和“聚集理论”的框架内进行的,不具有“核心一边缘理论”和“距离衰减理论”等理论特征,因此,三市合作的内部自发性特征不明显,自发合作的牵引力不大,完全以市场的自身调节、自我发育或自行推动,势必错失合作发展的良机,这是为什么三市旅游业合作迟迟没有令人满意的进展的根本原因。由于三市都是区域性中心城市,都在构建自身的城市群和都市圈,都需要在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承担带动功能,发挥龙

 万方数据

第6期黄细嘉:创新区域中心城市旅游联动发展模式.83.

头作用,总体上讲都是无暇无力他顾的,旅游业的合作必须在政府强力推动下才能进行。所以,树立先进理念、现代观念和制定引导政策、保障制度,就显得尤其重要。三市旅游业的合作是政府大力主导、市场积极运作、社会普遍参与的合作,其中的政策性和制度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第二,武汉、长沙、南昌三市旅游业合作打造“华中旅游极”,是实现中部旅游业崛起的必然选择。在三市构成的几乎成等边三角形地域周围,已经有成熟的“长三角”、“闽三角”、“珠三角”、成渝等旅游合作区域,这些区域已实现资源共享和市场一体化,在旅游功能的发挥方面建立起全面的合作互补关系,在市场上已是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在周边旅游“巨人”环视和旅游“群雄”并起的时期,三市任何一方凭借自身的实力和条件,都不具备起码的竞争实力,中部旅游的“塌陷”已现端倪,势必影响中部地区的崛起。所以,立足全国旅游业发展的形势,面向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在中部旅游业发展的战略中,积极推动武汉、长沙、南昌3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合作,科学利用资源,合理布局产业,正确定位功能,形成统一市场,共铸品牌形象,发挥聚集效应,共同打造“华中旅游极”,建设中外闻名的著名旅游目的地,裁成为三市旅游业发展的毖然选择。只有这样,三市才能在全国旅游发展和竞争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侧[J].人文地理.2002,17(4):29—33.[2]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竟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侧[J].经济地理,2004,24(1):104—

109.

[3]尹贻梅.旅游空间竞争合作分析模型的构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26(2):66-71.

[4]张慧霞.对山西与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21(5):47—48,54.[5]董观志.粤港澳大旅游区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学刊,2004,19(4):49—56.

[6]黄细嘉,龚志强,黄明亮.论环鄱阳湖区旅游开发的战略模式[J].宜舂学院学报,2004,26(1):“一48.[7]董观志.国际化视野下的广深殊旅游合作研究[J].特区经济,2004(12):67—69,

[8]邵鸿,黄细嘉.旅游业深度开发与发展规划研究[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58—265.

[9]高广新.利用资本市场发展旅游业[J].旅游学刊,2001,16(5):9—12.

InnovationsofTourismCooperationDevelopmentModesforRegionalCentralUrbaI卜—一ACaseStudyof

WuhanChangshaNanchang

HUANGXi-jia8山

(a.TourismPlanningandResearchCentre,

hEconomicsandManagement&hool,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330031,China)

Abstract:Inthedevelopingstrategiesof“centraldevelopmentofChina”,it’Sanimportantstrategytothe

Chinacentraltourism

developmenttocombine

theprovincialcapitalcitiesofWahan,ChangshaandNanehang,todevelopregionalcentralcitiesmurismcooperation,tooo—constructgoldentriangletourismbeltinthemiddlecabinofChangiiangriver,tocreateinternationalwell—knownmurismdestination,andfinallytoform“tourismpoleofmiddleChina”.TourismcooperationofWuhan,ChangshaandNanchangnotonlyrequirestraditionalanduniversalstyles,butalsoneedsregionalnoveltytourismco-developingstyles.Itistoco-establishmulti-cooperationstylesanddiverseeooperalionmodessuchas,platesdevelopmentofregionaljointpromotion,regionaldistributionofregionallocationand,dot—circlestructureofmulti—cooperationand,mutualmarketsdevelopingofmutualdestination,mutu-alcapitalpromotionofscientificmixingcapital.However,ifthecitieswanttomakepracticalcooperation,theyneedtodrawoutregionaltourismdevelopingprogramofthethreecities,establishthedevelopingstrategiesof'‘inte-riorcombinationandexteriordevelopment”,constructexchangeplatformofcmnprehensivepublicinformationorspecialtourisminformation,establishcooperativeexchangesystemoftalentscultivationand∞on,thusformingco-operativesecuresystem.

Keywords:centralcity;tourismmutualpromotion;developingstyles;WuhanCity;ChangshaCity;Nan-changCity

 万方数据

武汉城市旅游形象探析

中国旅游报/2012年/9月/7日/第012版 视野 武汉城市旅游形象探析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胡静 随着大众旅游的蓬勃兴起和旅游城市间的竞争加剧,旅游供给市场分类日益细化,旅游业已然在由资源驱动、产品驱动之后,逐步进入了形象驱动时代,鲜明独特的形象定位已经成为旅游城市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 2008年初,武汉市旅游局开始进行旅游主题形象口号公开征集,历时一年多,在征集到的三万多条意见中进行反复筛选、提炼和论证,初步确定了“大江大湖大武汉”这一口号,2009年底尝试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社会反响积极,游客认同度高,遂于2010年5月正式确定“大江大湖大武汉”为武汉旅游形象口号。这一口号充分考虑了武汉自身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环境,结合受众分析即旅游者、本地市民对武汉的感知形象,体现了旅游资源的特色和精髓,强调了城市的个性要素,提升了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2012年8月,在第四届亚洲城市论坛?武汉论坛上,“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形象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进一步诠释。 一、“大江大湖大武汉”,准确把握了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要素 旅游形象定位的核心要素是主体个性和大众感知。“大江大湖大武汉”抓住了武汉市的文脉、地脉,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其主体个性。 1.文化背景。中国近现代史上称之为“大”的城市,一个是上海,另一个就是武汉。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说:“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辛亥首义成功,中山先生称“武汉一呼,四方响应”。武汉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2012年5月,中共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在推荐《大武汉到底什么大?》一文中谈到:“直观上,武汉之大在于吐纳江汉、包孕湖山、工商繁盛的独特都市气象。历史地看,武汉之大越是在国势时运的关节点越被显现出来,抗战时期和新中国两次长江大洪水时节,‘保卫大武汉’都激励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武汉之大,也证明着武汉之重,体现了武汉在国家战略中的位置。武汉之大是区位、资源、市场等城市禀赋和交通、产业、科教力量等国家布局的总成。” “大武汉”作为城市旅游形象主题词,既彰显了其独具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和文化背景,也寻找到了最能打动人心的城市旅游形象的意蕴和灵魂。 2.自然禀赋。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两江汇流、三镇鼎立的壮美景观。166个湖泊、272座水库星罗棋布,165条河流纵横交错,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居全国大城市之首。湖泊水域面积779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已建和待建的“大都市水岸景观”,“百里滨江画廊”,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汉阳“一网六湖十八渠”的布局,汉口金银湖水网“七湖连通”,“大武汉”无处不彰显着“大江大湖”的城市特质。 江湖诞生了武汉,繁兴了武汉。武泰闸一代水域的繁兴诞生了武昌;鹦鹉洲来自全国的竹林放排曾富庶了汉阳;集家嘴码头林立的帆樯使汉口在明清时期就成为南方商业巨镇,近代成为中部商贸经济中心。现如今“大江大湖”又成就着现代武汉的魅力,已发展成为中国中部地区工业、金融、商业、科学、文化教育中心,它们也将以新的姿态迎接这个城市的美好未来。 3.大众认知。形象定位目的是为了激活市场,培育市场;反之,大众认知也能促进城市形象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2011年武汉市游客市场调研》结果表明,“水资源丰富”、“长江、汉水、东湖”、“大武汉三镇格局”是来汉游客所选择的“最深刻的武汉旅游印象”; 第1页共2页

基于swot分析的郑汴洛旅游联动发展战略定位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郑汴洛旅游联动发展战略定位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郑汴洛旅游联动发展战略定位研究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郑汴洛旅游联动发展的基础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将分析结果作为构建区旅游联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郑汴洛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旅游创新发展的基础和依据。 1旅游联动发展的优势 1.1 地脉相吸,自然地理环境相对一致又东西差异 郑汴洛三市地处河南省的核心位置,呈东西带状分布,处于黄河及其重要支流伊洛河流域主体地带。区域内山水相连,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资源禀赋具有较强的近似性;气候相近,该区域主要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类型,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的特点。 郑汴洛三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地形地貌上,即大体上以京广铁路线为界,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而东部则以平原为主,在山地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泛分布着错落有致的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西部山地的熊耳山、外方山、嵩山和伏牛山等中山山地属于第二级阶梯。山地森林面积大,覆盖率高,动植物种类丰富,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连香树、香果树等32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等50多种。东部的黄淮海平原属于第三级阶梯,气候温暖湿润,河流纵横交错,土壤松软肥沃。 1.2 历史厚重,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又独具特色 郑汴洛三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华夏古文化的摇篮之一,奔腾不息的黄河在历史上为这一区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便利的漕运条件,远古时期就有先民在这一区域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悠久的历史为郑汴洛三市共同孕育了厚重而又独具特色的人类文明。郑州历史悠久,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3600年前,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郑、韩先后在新

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统计研究.pdf

摘要:处于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旅游业俨然已经成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旅游经济理论为依据可以得知,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够增加区域内的国民经济收入、带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扩大就业范围、赚取更多外汇,同时还能够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区域的一部分,与京津地区相比,其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等仍然较低,所以为了进一步促进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促进河北省经济增长。 关键词:旅游业;区域经济;统计研究 这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脚步匆匆,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稳步增长的动力源泉。处于区域旅游业持续繁荣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我国已经将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性关注。河北省本身具备丰富多元的旅游资源,据可靠数据显示,2018年河北省旅游业已经实现7000多亿元的收入,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当前河北省旅游业的收入与资源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匹配的矛盾,因此应该对旅游资源加大开发力度,保证河北省旅游产业的经济地位,促进河北省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对河北省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探究 通过调查《河北省统计年鉴》可以得知,我国河北省在过去几年的时间中,2013年到2017年旅游总收入(单位:亿元)分别为:2000、2850、3650、4670、5600,在这一时间段中的GDP(单位:亿元)为:28553.65、29530.25、30132.56、32064.68、33251.26。从上述数据中分别选择两个指标,并借助于“旅游总收入”指标来表示旅游产业而实际发展情况,以“地区生产总值”指标来表现经济增长情况。假设河北省旅游总收入为变量Xi,地区生产总值(即GDP)为Yi。最终求出河北省旅游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通过科学的统计检验最后的结果为:当显著性水平设定为0.01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则小于或者等于0.01。换句话说:河北省的旅游总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显著相关,并保持正相关。如果河北省旅游业收入增加,则会带动地区生产总值的收入增加。因此,河北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河北省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河北省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在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区的政府应该及时转变自身职能,有效降低政府操控程度,合理挖掘市场资源的内在价值,科学配置相关资源,以市场力量主导旅游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河北省一些旅游区域中存在开发过度、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盲目开发的情况。故此,政府应该完善市场运行制度,及时出台相关政策,调整旅行社的价格,确保正常有序的旅游市场竞争环境,对旅行社不符合规定的操作及时处罚改正。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考核,保证导游持证上岗,使旅游相关的从业人员能够为游客提供专业化、优质化的旅游服务,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制度先行,才能够保证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进而推动当地地区生产总值的不断提升。政府应该创新旅游发展模式,规范市场操作行为,建立健全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经济质量,促进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二)开发特色旅游产业,构建多元化旅游模式。河北省应该按照自身的区域旅游特征,构建多元化旅游模式,如休闲旅游、节假日度假旅游、短途观光游等。首先,完善旅游自营地的建设,对于河北省旅游区域进行科学规划,主要分为内地旅游区、坝上草原旅游区、沿渤海地区旅游区。按照沿渤海地区的区域划分特征,可以将唐山湾三岛、南北戴河等海滨海岛型营地进行旅游规划;按照坝上草原的特征可以构建草原旅游区为特色,对沿线景点、著名景观、休闲游区作为基本建设点,加快草原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其次,河北省应该牢牢把握京张2022年冬奥会的机会,以承德、张家口等地为建设核心,构建中国冰雪旅游景区。最后,以旅游产业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构建典型特色型旅游。在旅游业中,可以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如避暑游乐、休闲娱乐、农产品等。同时,促进民间艺术与民俗风情的有效结合,挖掘观光教育与科普教育,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传统村落等加强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三)积极创新“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首先,河北省可以将一些旅游区打造成医疗养生基地,以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基本方向,如建设以岭健康城养生基地。同时,以促进区域旅游养生基地发展为基本目标,对霸州国家温泉、白洋淀温泉、平山温塘等地区加大建设开发力度,构建养生开发旅游区。其次,制定“旅游+中医药”计划,对内丘、巨鹿、安国等重要的中医药旅游地进行建设,重点以“养成+放松+休闲”为理念,推动旅游区域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综上所述,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与基础,但是在不断发展中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难题,其与发达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显著差距。故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河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进而促进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有效结合,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旅游业专业人才,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瑞芳,卢晓宾.河北省旅游业与旅游交通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关系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5,15(02):83-86. [2]耿峥嵘,王凯勃.我国旅游业与区域发展协同研究———以全域旅游为背景[J].北方经贸,2018,(11):149-151. [3]王志燕.山东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时空耦合分异研究———基于2005-2015年面板数据的分析[A].中国旅游研究

高中地理——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辩证地看待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作用和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作用。 教具准备:自制图表、图片等 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拉动经济发展 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通过学习表1.1,了解以下知识: ①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最高的国家是泰国,达6.2%; ②国际旅游收入与出口总额之比,最高的国家是埃及,达80%; ③国际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说明: ①国际旅游是指跨越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发展国际旅游可利用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通过旅游服务而获取外汇。 ②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西班牙、瑞士、奥地利、泰国等,都将旅游创汇作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后,我国入境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发展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国内旅游作为一项消费活动,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费资金(货币)回笼到国家手中,既能减轻商品市场的压力,又能刺激旅游者新的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 该图拍摄的是2004年“十一黄金周”青岛海滨人潮涌动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旅游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奢侈品,而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能直接或间接带动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是“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行业。

旅游区联动发展规划

摘要:景区与城镇的联动发展规划是实现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区联动发展的两个主要模式是全城旅游和旅游依托型城镇旅游。而目前大量出现的景区城镇化、城镇与景区脱轨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区域旅游的联动发展效应,因此本文通过旅游区联动发展的两个模式的分析,对其科学规划提出了探索性的建议。 关键词:景区;城镇;联动发展;规划 一、引言 我国现已培育出一批批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走遍国内旅游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消费者数量越来越多。“看”完了国内的知名景区,有着浓厚的旅游兴趣、有钱有闲的旅游消费者是不是得被迫走出去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很显然,景区的“门票经济”不足以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应,慕“景区之名”而来的单一旅游动机不足以引发旅游者的再次购买动机。因此,我们在旅游规划时必须打破把发展旅游简单地理解为开发景区的认识,借景区的名气把周边的城市化水平提上位,大到中心城市,小到小城镇。 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托夫勒在《第四次浪潮》中提出: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浪潮是服务业的革命,第四次浪潮是信息革命,第五次浪潮是娱乐和旅游业的发展。娱乐业是目前世

界上发展最迅速的产业,其深度的体验性与旅游的本质不谋而合。因此,提高娱乐活动在旅游产品中的地位更能体现旅游的审美、愉悦特性。将娱乐业与旅游相结合也就是要求景区与城市、城镇联动发展。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旅游区联动发展的例子。本文将旅游区的联动发展分为全城旅游和旅游依托型城镇旅游两种模式,并对这两种联动模式的规划战略进行了初探。 二、文献回顾 朱红红(2009)将景区分成观光型、娱乐型、信息型、享乐型四类。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盈利模式不同。观光型产品在初兴旅游市场占有重要地位,门票是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及旅游市场的成熟完善,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旅游规划者在规划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景区产品的延伸,分期规划,旅游景区逐渐从观光型向娱乐型、休闲度假型等深层次体验类产品及商务型、修学型、康体健身型等针对特定需求的旅游产品发展;盈利模式也由门票单一型转向多元化,门票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餐饮、住宿、娱乐等成为景区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现实是,目前开发商对商业利益的过多追求使得中国众多风景区内人工化、商业化、城镇化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错位的风景区规划人为加重风景区城镇化的现象也不鲜见(王衍用,2006)。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学者指出

2020武汉附近旅游景点二日游攻略

2020武汉附近旅游景点二日游攻略 1、锦里沟 1、武汉市目前唯一的运动型风景区; 3、已经将其打造成为湖北的“凤凰城”。 2、清凉寨 景观特色:景区内有近2000亩油茶和中华樱花,每年花开两季,盛花时节,漫山遍野,鲜花犹如白雪覆盖,景色迷人,蔚为壮观。 1、辖区内的刘家山是武汉市海拔最高的自然村 2、将此景营造出来,堪称“华中生态之绝”。 3、雾山 春意渐浓,武汉市的“赏花游”不断地走俏,成为了许多人嘴边 聊的热题,推出了武汉赏花地图。据悉,木兰云雾山风景区一直致 力于挖掘杜鹃花的丰富内涵,在延伸“赏花游”旅游周期上大做文 章。为之摸索出了一条绿色产业、低碳生态的“赏花经济”之路, 以此成为了武汉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4、兰草原 1、木兰草原——华中唯一的AAAA级蒙古风情景区 2、格桑花从5月份开始吐露出花蕾,到9月末花期结束,此时的木兰草原正是一年中最丰美的时候,不同花色的格桑花在赶场似 的盛开,草原旅游正从踏青时节转向赏花寻芳。 木兰草原位于武汉黄陂王家河街道聂家岗,荆楚名山木兰山东面,湖北十大休闲度假区木兰湖的南面,属“木兰八景”之一。 5、阳新仙岛湖

仙岛湖原先叫千岛湖,为了避免与杭州千岛湖重名,引起侵权, 后更名仙岛湖。仙岛湖因湖畔山崖上悬有一块“灵通仙岛”的古匾 而得名。这里自然风光旖旎,人文古迹众多,生态野趣横生,是鄂 赣边境的一处度假胜地。 门票价格:仙岛湖门票95元预订价80元(不含船票) 阳新仙岛湖地址:湖北阳新县王英镇 1、语言:武汉人民大多数说武汉方言,大多数人能说一点普通话,交流起来没有问题。 4、饮食:武汉大街小巷小吃很多,注意街边饮食卫生。 5、治安:武汉社会治安总体是不错的,但仍存在着不稳定因素, 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6、交通:武汉公交车司机较猛,开车速度快,坐车时小心扶好。 近些年武汉到处在建设,因此堵车是家常便饭,要做好准备哦。 旅游季节 武汉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3月份时樱花满枝,赏樱最佳。又恰逢东湖梅花节,可前 往磨山梅园观赏梅花; 秋季,汉口江滩的大片芦苇丛,人气极高; 冬季较冷,一年中1月气温最低,潮湿寒冷。冬季旅游可去武汉极地海洋世界,看灯光照耀下的鱼儿,千变万化。 最佳出游时间 武汉旅游的最佳时节是春、秋两季,避开酷暑寒冬,阳春3月赏樱观梅,秋天芦苇茂密展开水乡画卷。 猜你喜欢:

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发展-2019年文档

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发展 作为与国际接轨时间较早、整体开放程度较高的我国旅游业,当前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现代旅游业竞争已从景点景区竞争发展到线路竞争、城市竞争,直至目前的区域竞争。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统筹旅游发展。江西上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个旅游资源大县,如何在江西对接长珠闽,“泛珠三角”(即“9+2”经济圈)区域加强协作的大背景下,借助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大棋盘”,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笔者对此作了一番调查,并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情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按照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全面安排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参与合作各方共赢为目标,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旅游资源整合内涵是利用、优化与重组现存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目的是协调、放大区域旅游的吸引力,达到旅游资源单体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上犹实现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1.区域内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实现整合发展的基础。上犹地处赣湘粤三省边衢旅游黄金三角区,与其相邻的江西崇义、大余及湖南桂东、汝城四县,均属国内县级旅游资源富集区。在总面积8969.29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森林公园1处。作为典型的亚热带绿色生态综合旅游区,该区域以大面积原始生态林为主色调,物种呈多样性和谐共处,集奇山、秀水、飞瀑、温泉、溶洞、高山草甸、高山梯田于一体,配以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南粤文化、红色文化和理学文化为背景,主题鲜明,个性突出,文化底蕴浓厚。区域内以被誉为“世界级旅游珍品”的上犹森林小火车、全国三大鸟道之一的五指峰“鸟岭”、入选上海吉尼斯纪录的崇义阳岭负离子、扬名南粤的梅岭古驿道、号称“湘南第一峰”的八面山以及“华南第一泉”的汝城地热等为 代表的旅游资源均具有国家级旅游品质,互补性极强,开发潜力巨大。 2.区域所属明显的区位优势是实现整合发展的前提。该区域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承载着“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中转站”作用,区位优势极其明显。在该区域东西2 00公里范围之间,京九、京广两大铁路动脉,赣粤、京珠两大高速公路,1 05、

旅游区域联动发展的条件分析及对策战略

旅游区域联动发展的条件分析及对策战略 —以池州“三县一市”为例 吴昊 (池州市教育园区,安徽池州 247000) 摘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是当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是资源导向型旅游开发的基础,是市场导向型旅游开发的内在要求,也是旅游产业化的必然趋势。文章认为,池州“三县一市”旅游区为资源型旅游地,境内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是安徽省旅游资源最密集地区之一和安徽省旅游业的重点地区之一,由于本地区各旅游景点空间距离较近,联系紧密,地脉、文脉、史脉较为一致,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互补,旅游市场互动互补,所以必须联动开发本地的旅游资源,本文分析了“三县一市”旅游业联动发展的优势条件,提出了区域联动发展战略构想,走共同发展之路,整合旅游资源,以适应区域旅游消费需求,构建池州市各旅游区一盘棋的原则,建设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地,但是,池州“三县一市”旅游区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地区实施了一些对策,如:构建交通网络一体化战略,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做好市场宣传及营销,开发创新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池州各旅游景点的规模效益,建立区域“大旅游”,打破区域壁垒,调节池州“三县一市”旅游发展不均衡结构,加强区域之间的协调和规划工作,建立强有力的旅游一体化管理机制,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进一步明确城市区位定位,进而达到区域联合开发、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场开拓、协调运作、降低成本、客源互送、联合促销、提升整体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开发步伐的宏伟目标,所以必须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产业链的链接,实现优势互补,构建池州“三县一市”旅游区最佳利益组合体,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

武汉市城市旅游调查问卷整理分析表

武汉市城市旅游调查问卷注:调研人数共38人 (网络调研23人,广埠屯调研5人,新天地调研5人,南门调研5人)1您的年龄() A.16岁以下0人 B.16-23岁25人 C.23-30岁6人 D.31-50岁5人 E.50岁以上2人 2一年中,您的休假时长为() A,一周1人 B 一个月内1人 C 一到两个月14人 D 两个月以上22人 3 您主要的休闲时间段() A 春节1人 B国家法定假日5人 C 寒暑假29人 D 周末4人 4 休闲时间是否会用来旅游( ) A是25人 B 否13人 5您获得旅游信息的途径()(可多选) A.网络27人 B.旅行社14人 C.电视10人 D.广播1人 E.杂志6人 F亲朋好友介绍25人 G.其他5人 6您在武汉居住的时间() A.短暂停留10人 B. 一年以内1人

C.一至五年23人 D.五年以上4人 7 在中国中部,武汉打造旅游城市的优势是( ) A经济发达5人 B交通便利14人 C旅游资源丰富13人 D文化教育氛围浓厚12人 8您认为武汉市旅游环境存在哪些不足() A交通拥堵23人 B市民素质不高13人 C市容不整16人 D基础设施落后8人 E宣传力度不到位13人 9 您认为武汉的旅游资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标( ) A黄鹤楼32人 B归元寺3人 C长江大桥10人 D东湖7人 E古琴台大剧院2人 10 您评价代表性的原因是( ) A知名度高30人 B 媒体宣传力度高1人 C 其他9人 11 您认为宣传城市形象最有效的手段是( ) A赛事活动举办6人 B联合品牌宣传10人 C媒体宣传17人 D政府支持11人 12 您对武汉旅游城市形象建设的期望 1.提高政府支持.希望市容得到改观希望交通便利 2.解决交通拥挤状态和环境污染强烈建议提高市民素质,服务态度。

武汉市发展条件的调查与分析

武汉市发展条件的调查与分析 一概括 武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现在也是国家“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验区。2009年度国民生产总值(GDP)4560亿币,全市现有人口950万。湖北省省会。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当今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开始肩负新的责任,而现今武汉的情况如何,需要我们深入的了解。我对武汉市的发展条件做了调查和分析,情况如下: 二武汉现状 (一)农业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酷热、冬季较冷的特点;有长江和汉江流过,湖泊广布,武汉有“百湖之城”的美誉;有充足的劳动力;整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临近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农业十分发达。 (二)工业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三大钢铁集团公司之一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总部都位于武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着以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部、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总部、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总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车企业总部和以东武汉江汉关大楼风汽车技术中心、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等一批顶尖汽车研发机构以及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自主品牌和东风渝安等整车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最集中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是中国最大且最具实力的光电子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三)交通 武汉是华中地区航空中心。现运营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4E级机场和国家一级民用机场,,是中国民航总局指定的综合枢纽机场(华中唯一、中国第四),是华中地区最大最先进的航空港和最大的飞机检修基地及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武汉是长江的重要港口,是华中第一大港,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中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也是长江“黄金水道”的中转站。铁路有京广线和襄渝线,京珠高速从武汉越境而过,立体式交通,四通八达。 (四)科技 武汉拥有科研机构106 所,国家实验室1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项(华中科技大学脉冲强磁场),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

(发展战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欠发达地区一方面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面临着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短缺,因此,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就面临着合理的技术选择的问题。合理的技术选择决定了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所采取的战略,也决定了其在未来的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的,具体到某一产业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其要素禀赋结构,考虑该国或地区的旅游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构成状况,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而不是忽视自身条件,一味谋求他山之石。不同的地区有其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因此旅游业发展所选取的战略也应有所不同。欠发达地区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旅游业发展必须选择与之相符的技术路径棗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一、从要素禀赋结构看比较优势 1.现实中的问题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进而改善其经济结构的基础。发展旅游业具有非常明显的乘数效应,就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而言,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善投资环境,进行资本积累,摆脱贫困,增加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关键是欠发达地区如何按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并结合本地区旅游资源的状况来作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欠发达地区在选择旅游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相互效仿的生产和发展行为。与之相伴的结果:一是欠发达地区旅游

业缺乏自生能力,即自我造血机能;二是产业、产品缺乏竞争力。效仿的生产和发展行为,看似可以规避欠发达地区的资本和技术的不足,以期节约成本,但实际上,这一思路是缺乏效率的。我们认为,只有从当地旅游资源条件出发,综合考虑其要素禀赋结构,欠发达地区才能真正做到规避资本、技术的不足,才能产生成本优势。 2.两种要素禀赋结构条件下的技术选择 几乎所有的欠发达地区都存在着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短缺,如果采取效仿的生产和发展旅游业的技术选择,则欠发达地区就会面临着资本、技术的挑战和相对较高的成本。假定现有两个旅游企业,一个是发达地区的,另一个是欠发达地区的,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面对着资本、技术的相对丰裕,而旅游资源相对缺乏;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面对的是资本、技术相对缺乏,而旅游资源相对丰裕。那么,在图1的模型,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就会选择Q1的等产量线组织生产,而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就会选择Q2的等产量线组织生产。只有这样,这两个企业才能够在相互的成本优势中取得成本优势。如果情况相反,则两个旅游企业都将丧失彼此的成本优势。 在竞争性市场中,资本、技术和旅游资源的相对价格取决于该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资金、技术和旅游资源的相对丰裕和稀缺程度。当旅游资源相对丰裕,而资本、技术相对稀缺时,等成本线就类似于图1中的C1,反之,当资本、技术相对丰裕而旅游资源相对稀缺时,等成本线就类似于图1中的C2。在一个资本和技术相对昂贵而旅游资源相对便宜的条件下,生产既定数量的旅游产品,A 点代表的技术成本最低;反之,G点所代表的技术成本最低。如果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都放弃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要取得A点上的最优,就必须

(完整版)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武汉城市圈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2010-2030 (评审稿)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组 2010年1月

目录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第2条规划性质 第3条规划愿景 第4条时空尺度 第5条规划依据 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 第6条类型分析 第7条区域分析 第8条质量分析 第9条综合评价 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 第10条市场潜力 第11条市场定位 第12条市场预测 第四章发展环境分析 第13条主要优势 第14条制约因素 第15条重大机遇 第16条面临挑战 第五章旅游发展战略 第17条战略思想 第18条战略原则 第19条战略目标 第六章旅游形象规划 第20条区域旅游形象分析 第21条区域旅游形象策划 第22条旅游形象传播方案 第七章空间组织规划 第23条空间结构规划 第24条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25条旅游产业集群规划 第八章旅游产品规划 第26条产品开发目标 第27条产品体系构建 第28条专项产品建设 第29条产品线路整合 第九章项目建设规划 第30条政府主导性项目 第31条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第32条地区布局与规划导向 第33条总体效应评估

第34条项目管理举措 第十章旅游交通规划 第35条区域总体配置规划 第36条交通运输方式规划 第37条交通旅游产品规划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第38条总体目标 第39条政策建议 第40条实施方案 第十二章保障系统规划 第41条总体构想 第42条实施方案

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国际发展视野:旅游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后,国际旅游市场表现为从团体化转向个体化和家庭化发展;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与专题旅游等多样化发展;从远程旅游向中短途或邻近国度区域旅游多维度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部分国家可持续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并将成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与潜力的综合性产业。中国将成为国际旅游第一大市场。 国内发展态势:区域旅游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发展旅游业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国民旅游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群可能成为影响旅游发展格局的主要空间力量,城乡以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方式日益普及。与此同时,伴随高铁和3G时代的出现以及国民休闲计划的推行,将极大的改变国人旅游方式,空间上将出现以点带面的城际旅游,旅游产业组织将从单体型向网络型转变,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和产品升级转型速度不断加快。 省域发展格局:“一城两圈”区域旅游的新战略。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就加快湖北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合作协议,确立了“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并进,双轮驱动”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正在构建一个“中心城市-区域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名村”依次递进的旅游网络节点支撑体系。 第2条规划性质 该规划性质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是“十二五”时期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总体发展部署和中长期旅游发展导向。 第3条规划愿景 旨在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加速建设新型的以武汉为龙头的都市旅游综合体;不断增强城市圈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和“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的先导产业;为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全国低碳旅游业的典型示范区以及中国最滋润的山水休闲地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 第4条时空尺度 地理区位: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规划区域包括武汉、咸宁、孝感、黄冈、黄石、鄂州、天门、潜江和仙桃九个城市。总面积约为5.7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31.23%。本次旅游规划还包括武汉城市圈的三个观察员城市——荆门市的京山县、荆州市的洪湖市和随州市的广水市。 规划期限:以2010年为基准年,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依据 ——世界旅游组织的文件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1995年

旅游与区域发展-精品

旅游与区域发展-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建议、道路、设想、条件、质量、问题、大力、尽快、合理、保持、发展、建设、发现、措施、特点、突出、安全、热点、地位、精神、基础、素质、环境、政策、项目、资源、重点、能力、需求、方式、特色、作用、规模、结构、水平、反映、增强、分析、吸引、调控、形成、丰富、保护、满足、管理、服务、带动、解决、调整、加快、保障、促进、扩大、适应、提高 一、选择题 1、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的原因是() A.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出现 B.能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需求 C.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D.旅游业正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下列将发展国际旅游创汇主要来源的发展中国家是() A.西班牙 B.瑞士 C.奥地利 D.泰国 3、我国在2003年旅游外汇收入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 A.“非典”疫情的影响 B.我国对出入关政策的调整 C.我国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 D.旅游资源质量有所下降 1999年9月,中国国务院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国庆日)三个假期延长为7天,据此回答4-5题。 4、设立三个长假对旅游产生的作用是() A.增强了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 B.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C.人们有了休闲娱乐的时间 D.供人们购买的商品货物齐全 5、设立三个长假对经济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A.增加消费,回笼货币 B.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C.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D.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6、关于旅游活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古代旅游由于交通不便,因此每次出游一般时间较长 B.发展国内旅游业可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 C.旅游业基本是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D.旅游业既可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又可扩大科技、文化交流 7、旅游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原因是() ①旅游业是一个物质生产部门②旅游业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③物质生产部门是旅游业的基础④旅游业能提高人口就业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旅游业能促进区域发展的原因是() A.能直接带动矿产资源的开发

武汉市简介及旅游景点中英对照

武汉市 武汉市,简称汉,湖北省省会,因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合称而得名,是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江汉平原东部,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也是中部第一大都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跨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国家重要的科技、工业、信息、产业、通信中心,内陆地区的金融、商业、贸易、物流、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开启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经济发展的“立交桥”,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 Wuhan, composed of the three towns of Wuchang, Hankou, and Hanyang, is the capital of Hubei Province. The three towns, separated by the Yangtze and Hanshui rivers, are linked by bridges, and because these municipalities are so closely connected by waterways, Wuhan is also called the "city on rivers." Being the largest inland port o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a major stop on the Beijing-Guangzhou Railway, Wuhan is one of China…s most important hubs of water and rail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Wuhan has an old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traditions. It began to prosper as a commercial town abou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when it was called Yingwuzhou (Parrot beach). From the first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third century, the towns of Hanyang and Wuchang began to take shape.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the area became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commercial center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By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Hankou had become one of the four most famous cities in China. Today, Wuhan i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Central China. It boasts of one of China…s leading iron and steel complexes -- the Wuhan Iron and Steel Corporation. Wuhan is also a city with a strong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1)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有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 ①促进了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②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 ③采取行政法规和规划措施使保护环境成为可能。 (2)负面影响分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社会环境的破坏两个方面。 ①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措施的实施必须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前提。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及实施主体见下表:

(2016·北京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都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海昏侯墓将规划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列举该遗址公园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增加旅游资源数量,丰富旅游资源种类,扩展旅游线路,提高旅游目的地知名度;扩大客源市场,增加旅游业收入;促进旅游设施建设和交通条件改善。 发展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体促进社会发展)。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 (1)促进文化交流(a.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特色和吸引力;b.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总体促进文化繁荣)。 (2)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4.影响区域环境 (1)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2)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处理不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创新区域中心城市旅游联动发展模式——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市为例

第26卷第6期2007年12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 V01.26No.6 Dec.2007 创新区域中心城市旅游联动发展模式 ——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市为例 黄细嘉“6 (南昌大学a.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b.经济与管理学院,南昌330031) 摘要:在我国“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央策中.组合武汉、长沙、南昌三省套城市,开展区域中心城市旅游发展联动合作,共同构建长江中游旅游金三角地带,打造具有国际彩响的著名旅游目的地,最终形成“华中旅游极”,是中部地区旅群业发展和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三市进行区域旅游合作,除了采取传统的普遍意史上的合作形式.更重要的是创新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夸作形式,共同建立区域联动的板块发展、区域定位的地域分_T-、点圈结构的多边夸作、互为目的地的市场互动、科学融资的资本促动等多元合作方式和多样夸作模式。但真正要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还要通过制定三市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确立“内联外拓”的发展战略,谴王综合性或专门性的公共信息或旅游信息交换平台.建立人才培育的合作史流机制,构建合作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中?o城市;旅游联动;发展模式;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2363(2007)06?0079—05 1序言2三市旅游联动发展的条件分析 在我国“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中,旅游业如何发展和崛起,在多层次、宽视野的前提下,寻求做大做强做活中部地区旅游中心城市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区域合作联动发展、带动发展、驱动发展和推动发展,促进中部地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是区域旅游共同合作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在我国中部地区的地缘经济结构中,江西和南昌,因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充满机会和机遇,从机会均等和抓住机遇的理性分析角度来看,可以逐步实现对接华东,融入长三角;对接东南,连通闽三角;对接华南,吸纳珠三角;对接华中,形成旅游极。其中,对接华东、东南、华南实际上是江西经济发展战略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和江西建设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后花园”决策的具体措施,讲的就是“策应客源地,对接长珠闽”。而对接华中,形成旅游极,讲的就是“打造目的地,组合汉长昌”。也就是创新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模式,对接华中地区,组合武汉、长沙、南昌三省会城市,开展区域旅游联动合作,共同构建长江中游旅游金三角地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旅游目的地,最终形成“华中旅游极”。 收稿日期:2006—09—19;修回日期:2007—08—1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263005);江西省2002年度自然科学规划软科学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黄细嘉(1962一).男,江西九扛人,教授,学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E—mail)hxj._jx@aina.coino 合作是需要共同的基础和互补性特征的,从武汉、长沙、南昌三市旅游联动发展的条件分析,三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形象统一 三市处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同在长江中游的“大湖”地区。在地图上成一“品”字型布局,加上分别处在各省最大的河流汉水、湘江、赣江人江人湖地带,都具有依山傍湖拥江的自然地理特征,文化的源头上都属于“楚文化”区(江西属“吴头楚尾”),很容易被人们感知为同质同类型的文化地理单元。可以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形象的旅游目的地。 2.2文化独特 三市在城市规模、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商业氛围方面,存在较多差异,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比如,在历史文化方面,湖北上古时期的荆楚文化、江西中古时期的江右文化,湖南近现代的湖湘文化各领风骚,具有神奇的魅力。可以共同构建丰富多彩的旅游目的地o2.3地理相近 三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均在300—400km之间,且公路、水路、铁路、航空交通方便,属于“半日型”经济圈范围,便于建立各种联系和开展各项合作。从旅游的角度讲,符合旅游圈的构建原则,可以建设为市场一体化的旅游目的地。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