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战国秦汉考古

6.战国秦汉考古

6.战国秦汉考古
6.战国秦汉考古

6.战国秦汉

PART1社会

*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

1.进入历史时期,文字大量用于历史记载和史书的出现。简牍和帛书的大量出现,为考古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2.进入考古学上的铁器时代,冶铁技术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在生产领域取代铜器和石器,成为社会生产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3.从春秋到战国秦汉,社会形态处于重大转变时期,从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制社会。

4.从纷争走向统一。战国时期,由于地域不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文化有很大差异。直到秦灭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差异逐渐被消除。经过汉代的磨合,至晚到西汉中晚期,形成融合统一的汉文化和汉民族。

5.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思想的空前活跃。水利工程技术、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农业耕作和施肥技术提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各类手工技艺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瓷器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思想空前活跃,百家争鸣。

6.城市和商业快速发展,金属铸币普遍出现。

7.墓葬形式方面,除三代流行以来传统的竖穴土坑墓以外,新出现了砖室墓和崖墓。汉代,玉衣随葬替代了用鼎制度。

*战国时期铁器冶炼的发展及应用:

1.冶铁技术:块炼铁继续使用,生铁冶炼技术得到推广并进一步提高;块炼铁渗碳成钢和铸铁柔化处理工艺广泛应用;展性铸铁(介于生铁和钢之间)在农业手工业应用广泛

2.冶铁遗址: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除陶范、石范外,还使用金属范(提高生产效率,保证铸件规格统一,便于计量安装更换);使用烘范窑,铸造前先烘范(减少成品中气泡砂眼,保证质量);在兵器铸造中已开始使用淬火工艺

3.铁器类型:战国铁器已经进入当时生产日用及军事各方面,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农业生产/手工业/日用/兵器/刑具及杂器)【战国时期铁器以工具为主,特别是农业生产工具及手工工具----是铁器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小型日用器的种类齐全——铁器已渗透到日常生活】

*中国冶铁技术的出现和早期铁器的发现

1夏商时期有铁器出现但非常少,铁器真正的大量出现和普及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2春秋早期和中期的铁器发现较少。

3战国早期的发现明显比春秋时期增多。此时期铁器中占首要地位的是兵器,铁农具较少,在各类农具中不占主要地位。

4战国中期和后期已普遍使用铁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都有多种铁器。

叠铸法

亦称“叠层铸造”,指将多层铸型叠合,组装成套,从共用浇口杯和直浇道中灌注金属液,一次得到多个铸件的铸造方法。这种方法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造型材料和金属液,适用于小型铸件的大批量生产。战国时期已开始用叠铸法生产钱币,东汉时叠铸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平并普遍运用。

&战国铜器铸造与装饰

(战国时期青铜只用于礼器与兵器,但青铜铸造技术并没有因为冶铁业的兴起而退步,而是有了进一步提高,铜锡比例更加合理,出现制造复杂器的新技术,注重铜器装饰的风尚促进金属细工工艺提高。)

铸造方法:

①浑铸法:整体浇铸方法,适用于工具、兵器等简单器,夏商时期开始就较为常用

②分铸法:又称嵌入法,先铸器身,后将附件范置于器身浇铸而成,或先铸附件,再将附件嵌入器身的陶范上,浇铸而成。适用于较复杂器形。

③焊接:在嵌入法基础上演变而成。将器身与附件同时铸出后,再将附件用铜、锡、铅及少量锌液焊接而成。焊接工艺的出现,在我国古代金属加工工艺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减少铸造工序,提高效率,标志着青铜铸造技术的提高。

④榫卯斗合法:将木工中的榫卯拼接技术运用于铜器制作,将器物各部分铸好并预留榫卯,后拼接成整体,便于拆卸,多用于灯具制作。

&⑤失蜡法:

是一种青铜等金属的精密制造方法,是一种熔模铸造法,出现于春秋晚期。首先用黄蜡做成需要制作器物的模型,定型后用耐火材料制成泥芯和外范,加热烘烤令蜡融化流出,空出泥形范腔,进行浇筑即可。用失蜡法制成的器型,造型复杂,浑然一体。战国的曾侯乙墓的尊盘是目前所见用失蜡法制作的最为精美的器物。

尊盘

战国早期青铜器,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盘两件器物构成,出土时尊置于盘中。尊,喇叭形敞口,口沿装饰有镂空蟠虺纹,颈部施有四只豹形爬兽,器腹和高足皆饰有细密的蟠虺纹。盘,直腹平底,口沿装饰与尊相似,上有四长方形耳,耳中部饰有一立体蟠龙纹,下有四龙形蹄足。尊盘整体纹饰华美,造型复杂,是失蜡法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反映我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战国铜器装饰工艺

①包金:最早金属装饰工艺,将金块锤成薄片或金箔,包贴于器物之上,主用于中小铜器

②鎏金:将金溶于水银,制成金泥,均匀涂抹于器物表面,加热烘烤使水银蒸发,剩下金银牢固附着于器物表面,形成鎏金器。主用于小件器物装饰。

③错嵌: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分为错红铜、错金、错银三种。在铜器表面用阴线刻出花纹,或实现铸出花纹沟槽,将红铜、金、银材料填入沟槽内,错平磨光。充分利用红铜、金、银与青铜金属光泽的差异,呈现出华丽的效果。

④镶嵌:在铜器表面镶嵌玉和绿松石,常与错金银结合

⑤刻纹:细线刻镂,在铜器表面刻出各种图案

⑥模印:用花纹印模板在泥模上捺印,或将花纹泥片贴附于模胎上

⑦填漆:用黑或红漆装饰青铜器的工艺,或填于纹底用来烘托主纹,或填在纹样上构成主纹,后打磨光滑。铜绿山矿冶遗址

周代至汉代采铜和冶铜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主要遗存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属春秋时期,后期年代为战国至汉代。采矿遗迹中发现有竖井、平巷、斜巷等设施以及采掘用的金属和木质工具。冶炼遗迹有炼炉、陶器和大量炉渣等。遗址的发现初步揭示了古代采矿和冶铜的生产情况,填补了中国冶金史上的一个空白,在学术

*汉代铜镜分期及特征:汉代为铜镜制造的鼎盛时期,造工精巧,镜背面装饰图案丰富。镜表面由磨锡制成,经常年氧化成氧化锡,乌黑亮泽,有“黑漆古”美称。

西汉初期:铜镜在形制、花纹方面保留战国铜镜风格。胎薄、面平、边窄,三弦钮,圆形或方形钮座;常见主纹下衬地纹,多见蟠螭纹、云雷纹、涡纹镜,个别出现吉语铭文;新出现镜式有草叶纹镜

武昭时期:开始出现真正的汉式镜,地纹消失,半球形圆钮,镜体厚重,宽缘;盛行草叶纹、星云纹镜,常用连弧纹花边,多见博局镜

宣帝到新莽前:花纹规整简洁,铭文加长,有透光镜、日光镜、昭明镜等

新莽时期:阴阳五行和神仙迷信思想反映于铜镜上,流行四神图案;大量制作大型方格博局镜,钮旁常有十二辰文字;出现纪年铭文镜和变形四叶纹镜

东汉早期:基本继承新莽时期风格,鸟兽或四神博局镜流行;镜上饰流云、波折、锯齿纹,镜背分四区八等分,布置四神、鸟兽等;变形四叶纹逐渐流行,纪年铭文镜增多,铭文加长;有官营作坊的“尚方镜”及民营作坊的“姓氏镜”

东汉中期:出现“轴对称式”布局纹饰铜镜,纹饰以奇禽异兽为主;有浮雕式神兽镜、画像镜、记日镜

东汉晚期:神兽镜、画像镜仍流行,新出现重列式神兽镜,神像自上而下分层排列。

*昭明镜

西汉带有铭文的铜镜,与日光镜、清白镜等镜种流行于西汉中、晚期及新莽时期,因其铭文有“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句而得名。其中个别有透光现象。

*透光镜

汉代一种具有透光效应的铜镜。镜面微凸,背部有纹饰,外形与其他铜镜无异。当光线照射在镜面时,镜背花纹会映在镜面对面的墙壁上,体现了光学力学原理。

*博局镜

又称规矩镜。是汉镜中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主要流行于西汉末至王莽时期。半球钮,方钮座,八乳丁,在背面用有规则的TLV图形装饰,后有学者指出这些图案与古代的规矩形状接近,故又称“规矩镜”。镜背一般用四神纹样及十二时辰文字装饰。一般边缘用复杂纹样装饰。

&长信宫灯

西汉灯具,出土于河北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外形为一名跽坐的宫女,左手持灯盘,灯盘可以转动,右手衣袖罩在灯座上形成烟道,人体内空,灯的烟垢可以通过右臂留存在体内。灯罩可开闭,从而调节灯光照射方向及照度大小。造型精致,设计科学,代表了汉代青铜灯具制作的最高水平。

*印纹硬陶

是一种特殊的陶种,其烧成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它不同于一般的陶类,所用原料已经是一种质地较纯、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的瓷石类粘土,其烧成温度大概为1100°左右,吸水率较低,叩击时有清脆声。极有可能是陶与瓷最后的交接点。

*釉陶

施有低温铅釉的陶器的总称,出现于西汉时期,经历了从汉代的单色釉陶,到北朝时的双色釉陶,再发展成唐、宋、辽时的三彩釉陶的过程。其釉以铁、铜、钴的氧化物作着色剂,以氧化铅作助熔剂,烧成温度约

*原始瓷器

指处于原始阶段的瓷器制品,流行于商周至秦汉时期。以瓷土作胎,经1200-C左右高温烧成,胎色灰白,胎质纯洁,无吸引水性或吸水性很弱,器表施薄层釉。

*瓷器

以瓷土为坯料,选料制作精细,烧成温度大于等于1300°C,不吸水或基本不吸水,胎色呈灰青或灰白色,扣击声音清脆悦耳,薄胎器具有半透明性,才是真正的瓷器。东汉晚期出现真正瓷器。

&瓦当

陶制建筑构件,是建筑物檐上筒瓦的片状瓦头,具有遮风挡雨、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保护作用和装饰作用。瓦当一般用黄土烧成,烧制时间长,烧成温度较高,质地坚硬。瓦当一般为圆形或半圆形,表面用图案和文字装饰,纹饰多样,常见有云雷纹、莲花纹、吉祥文字纹等。瓦当出现于西周中晚期,汉代瓦当艺术达到鼎盛时期,至明清仍在沿用。

*汉代四神瓦当

使用四神作为纹饰的瓦当,以汉长安城一代的四神瓦当最具代表性。四神,又称四方之神,是四种被神化了的动物,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常与节气、星宿、阴阳相连。据考古标明,四神瓦当在使用是常按其所象征的内容安置在相应方位的屋檐上,当时的人们认为其有辟邪、镇宅的作用。

*汉代瓦当基本特征及其分类

汉代流行圆形瓦,有少量的半圆形瓦当,主要是灰色和灰青色,可分为画像瓦当、图案瓦当、文字瓦当三类。汉代画像瓦当,纹饰一般为植物纹、动物纹和房屋建筑纹等。汉代画像瓦当数量虽大大减少,但其题材、造型、艺术表现手法却臻至完美。尤其是汉代的动物纹瓦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平,其中以四神瓦当最具代表性。图案瓦当,是以从自然生活中加工提炼的纹饰为装饰图案的瓦当,通过对称、重叠、辐射等艺术手法加以表现。云纹瓦当在汉代图案瓦当中占主要地位。

文字瓦当在汉代十分常见,有十字对称布局和全文瓦当,文字内容一般为吉祥语、记事类、统一思想等。PART2城址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城址基本特征:+

春秋:

①几乎都有城垣,均傍水而建,城垣外有城壕,内有排水设施

②都城多分为宫城和郭城,有东西城、大小城之分

③郭城中分布有民居及作坊遗址

④宫城内宫殿建筑多建于高大台基之上

⑤春秋主为诸侯城,战国时大夫、卿皆有城,故战国城多于春秋

战国:

①平面大多呈方形或长方形

②在城的选址和营造上突出了攻战、防御方面的考虑,有环绕城的护城壕沟或以天然河道为屏障,城墙下的排水洞也兼顾到防人进出的功能

③除秦都咸阳情况不明外,都作两城制,分大城和小城,小城位于大城之中或一角。也就是说,战国都城都有

作坊的地点,可以判断有专为官室服务和民用两种

⑤宫殿区地势高亢,有高大的夯土台基,高高在上,可以眺望全城以示皇权至高无上,突出了专制政治的特色

⑥城内面积扩大,除安置市民及各种机构,可能还有农区。早期的城市并非只是非农人口的聚居地,还有相当比例的居民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是全职或半职的农民。而且城内一般有贵族的墓地,只是到战国晚期逐渐移至城外。

&齐都临淄

战国时期齐国都城,遗址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是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城址东临淄河,西邻系水为天然屏障,在不临河的地方修建城壕,与系水相接,注入水形成护城河。分为大、小城,小城在大城西南,为齐国君主宫殿所在,又称宫城;在宫城内有多处高大的夯土台基,最为突出的是的“桓公台”,是全城的制高点,应是齐国君主的宫殿基址。

大城为官吏、平民、商人等市民居住生活场所,又称郭城。现已探出城门11座,城内有十条主干道,将城内分为棋盘状格局的10多个区域,内有规划商业区和居民区等。城内发现有冶铁、铸铜等手工作坊遗址,手工业较为发达。还发现城内有统一安排的排水系统。

&郑韩故城

东周时期郑国和韩国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原为郑国都城,后韩兼并郑,迁都于郑。城址略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部有南北向隔墙将城分为西城和东城。西城内中北部有密集夯土基址,基址区南部为宫城遗迹”;东城内分布有粮窖、祭祀坑、作坊等遗迹;城址内外有墓葬

咸阳宫

秦代宫殿遗址。一号二号夯土基址呈东西两侧对称分布,中间有飞阁相连。3号基址为组群式建筑,位于一号基址的西南方,中间有复道相连。出土大量的瓦当,铺地砖等遗物。

阿房宫遗址

秦代宫殿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西郊。始建于秦始皇时期,汉代作为上林苑的一部分继续使用。遗址内已发现阿房宫前殿夯土台基址,是迄今所知中国古代都城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夯土基址。还发现有上天台基址和磁石门建筑遗迹等。出土遗物以铺地砖、空心砖、瓦当等建筑材料为主,砖瓦上多有陶文。全部工程未能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暂称为阿房宫。遗址内未发现有火焚痕迹,证明项羽未烧阿房宫,项羽所焚的应是咸阳宫。阿房宫遗址对研究秦代都城建筑有重要意义。

秦汉长城

在战国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接壤的国家就建城防御,被称为外长城。秦始皇时期连接原有的外长城,到汉武帝时有长城有较大的扩张,西起敦煌,东至辽东碣石。目前秦汉长城仍存三段,多在内蒙境内。秦汉长城多设郡治理,是一个防御体系。

&西汉都城长安(今年出题可能性大)

西汉都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汉高祖时期始建,经过整个西汉时期不断建设而逐渐完善。

长安城平面呈不规则正方形。城墙为黄土夯筑,自上而下斜收,东南保存完好,至今延续不断。城外有壕沟环绕。长安城每墙三门,共12个城门,每门三个门道,中间门道为皇帝专用。

全城共8条大街,城内街道将全城分为11个区,各区功能不同。(1)宫城分布于长安城内,较分散。长乐宫在东南角,约占全城1/6,建筑基址规模宏大,由阶、庭、朝、寝组成,可能是重要的政务场所。(2)未

要是妃子的居所。(4)在城址的西北角有商业区东市、西市,发现多处手工业作坊遗址。(5)城外有离宫、苑囿、礼制性建筑。汉平帝根据儒家传统礼制和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说建设了明堂。

(6)近几十年对汉长安城的考古发掘,正在有计划的进行中,出土了大量汉代古简、编钟等精美文物。(7)作为统一的大帝国的首都,长安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遗址的发现,究明了汉代长安城的布局和结构,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汉辟雍遗址

西汉时期在都城长安南郊兴建的专供皇帝使用的礼制建筑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始建于汉平帝时期,目的是宣教化。遗址平面外圆内方,方位平正,中心建筑建在圆形夯土台上。中心建筑平面呈亚字形,四面对称,正中是一方形夯土台,其上原有高大的建筑。中心建筑四周有围墙,呈正方形,夯土筑造,每边正中各有一座完全相同的大门。辟雍遗址是按儒家传统礼制和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设计的,为研究汉代礼制建筑形式和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东汉都城洛阳

东汉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西周,光武帝建都于此。城址平面呈长方形,文献记载共有城门12座,现已发现10座。城内主要干道与城门相连,将城内分为24个街区,史称“洛阳二十四街”。同城内主要建筑是南宫和北宫。光武帝建都洛阳,居于南宫。北宫是汉明帝建造,面积较南宫稍大,南宫和北宫之间有复道连接。城的东北部有太仓、武库。城的西北部是濯龙园,以南是金市,是洛阳城重要的工商业区,其余布置居民区。城外有马市,还有太学(熹平石经)和礼制性建筑。

熹平石经

又称一字石经,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本儒家经书。汉灵帝时命蔡邕等参校诸本文字经书后用隶书写《周易》、《春秋》等七经并刊刻,完成后立于洛阳太学外,共46块碑,供时人校订文字。有利于维护文字统一。PART3墓葬

&战国墓葬特点

战国墓葬特点与春秋时期墓葬联系紧密,但出现一些新的现象。墓葬礼制日益松懈瓦解;人殉时有发生;土坑竖穴墓、木椁墓仍然流行,新出现了洞室墓、空心砖墓等;列国分立,各个墓葬制度各有特点。

大型墓葬特点和分期

特点

1.战国时期都城周围大都分布有王陵和贵族墓,与平民墓分开。族墓制度已不甚严格,日益松懈瓦解。

2.战国时期,大型墓都有封土堆,有的有陵园,地下为长方形竖穴,施有多重棺椁,椁间分为数目不等的箱。棺外和棺椁之间积石、积炭以防盗、防潮。随葬品有成套的青铜礼器、编钟、编磬、车马器等。

分期

①早期:多无墓道,随葬铜礼器,以鼎、豆为基本组合,有殉人现象

②中期:少数出现墓道,随葬多用仿铜陶礼器与青铜器并用,以鼎、豆、壶为基本组合,墓上有享堂建筑

③晚期:多有墓道,各地形制及葬品共性增多,都有高大封土和斜坡墓道。

中小型墓葬

中型:墓主多为下层贵族或富裕农民,流行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一棺一椁,随葬成套陶礼器。

小型:普通平民,有棺无椁,随葬陶器

&曾侯乙墓

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曾侯乙之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是一处大型木椁墓,墓室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四室空间,在墓周围和椁顶用大量木炭和青膏泥填充。椁室分为东、中、西、北四室。东室为主室,有墓主人双重套棺一具。中室以礼乐器为主。西室有陪葬棺十三具。北室有兵器、车马器、竹简等。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随葬品,以曾侯乙编钟、尊盘最具代表性。曾侯乙墓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曾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实物资料。

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青铜乐器,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曾候乙编钟一套共65件,包括钮钟、甬钟及镈钟,按照大小和音高编为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每钟均有篆体铭文,主要为标音及乐律内容。为迄今所见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质最优,最完整的一套编钟。编钟音色优美,设计精巧是研究先秦音乐史及青铜铸造工艺的珍贵资料。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尊盘(与失蜡法联系)

战国早期青铜器,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盘两件器物构成,出土时尊置于盘中。尊,喇叭形敞口,口沿装饰有镂空蟠虺纹,颈部施有四只豹形爬兽,器腹和高足皆饰有细密的蟠虺纹。盘,直腹平底,口沿装饰与尊相似,上有四长方形耳,耳中部饰有一立体蟠龙纹,下有四龙形蹄足。尊盘整体纹饰华美,造型复杂,是失蜡法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反映我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中山王墓

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群,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共有6座,都有高大封土堆。其中M1、M6均为中字形墓,石砌椁室,墓上有享堂建筑,周围有车马坑、陪葬墓,随葬青铜礼器等,两墓都出土有可能象征王权的仪仗性铜器“山字形器”。其中M1出土的兆域图铜版,上用金银镶嵌出陵园平面图,各建筑间标有间距尺寸,是对战

&兆域图铜版

出土于战国中期中山王墓,形制为长方形,上用金银镶嵌出陵园平面图,共有5座方形堂。中间是王堂,两侧为王后堂和哀后堂,哀后堂的外侧是夫人堂,王后堂外侧标识不明,各建筑间标有间距尺寸。经勘测发现,兆域图就是对当时墓地的描绘,说明该形制的国君陵墓至迟在战国中晚期的三晋两周地区已成定制。

&十五连盏铜灯

出土于战国中期中山王陵1号墓,是战国时期出土的最高灯具。整体造型犹如一棵大树,主干矗立在镂空夔龙纹底座上,由三只独首双身、口衔圆环的猛虎托起。四周伸出七节树枝,枝上托起15盏灯盘,高低有序,错落有致。每节树枝均可拆卸,可根据需要增减灯盏的数目。灯架上还塑有游动的夔龙,鸣叫的小鸟,嬉闹的猴群等形象。铜灯设计精巧,技艺精湛,反映我国古代青铜铸造的高超水平。

秦汉墓葬制度,地面设施和陪葬品

(1)墓葬制度

人殉制度到汉代基本结束。/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开创的陵园制度,对此后历代帝王陵园产生了重大影响。/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一直到西汉后期竖穴式木椁墓仍在使用。在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有严格的等级。/西汉中期,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是他们开始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形制。这种变化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后普及到各地。(2)地面设施

秦汉墓葬,特别是皇帝及高级官吏的墓葬,在地面设施上继承战国旧制并有所发展,新兴的设施主要包括墓碑、祠堂、墓阙、人物或动物的石雕像等。墓碑主要流行于东汉,石制,碑身长方形,碑额有一圆孔。祠堂于西汉兴起,流行于东汉,是供祭祀之用。墓阙为墓域门外礼仪性建筑,始于西汉,东汉流行,如东汉时嘉祥武氏阙、新都县王稚子阙、雅安高颐阙等。人物和动物石雕像,始于西汉,如霍去病墓前的石人、石兽,东汉流行,并成为定制。人物像主要有亭长或门卒等,动物像有狮、虎、马、羊等,前者以示守卫墓域,后者含有镇墓之意。汉代墓上设施对后代有深远的意义。

(3)陪葬品

秦汉墓葬中随葬品青铜器较战国时代减少,漆器的比重进一步增加。为了储存大量的食物和饮料,墓内常有许多大型的陶器。西汉前期和中期,主要随葬生前的实用器。西汉中期以后,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的陶制明器,包括仓、灶、井、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塑像。东汉开始,明器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墓葬在随葬品方面的一次大变革。在西汉中期的贵族墓中,依旧有用车、马殉葬的,但车和马都埋在墓室和墓道内,而不是在墓的附近另设车马坑。西汉晚期以后,不再用真车、真马殉葬,而是用木制或陶制的车马模型来替代。在南方地区,随葬品还有木船或陶船的模型。

*论述战国秦汉陶明器的起源发展及其时代特征

答:陶明器是指专门用于随葬的非实用陶器,是一种模型明器,主要是指仓、灶、井、猪圈、房屋、田地、池塘、家畜、家禽、人物模型器和俑类。随着丧葬习俗的改变,战国晚期开始盛行制作各种明器,特别是东汉时期,模型明器成了随葬器中的主要成分,种类丰富,数量大,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战国晚期墓葬中开始使用仓、灶、井等模型明器,但造型简单,数量少。西汉前期,贵族官僚的随葬品主要是实用的各种珍贵器物。西汉中期以后风气改变,增加了许多为随葬而制作的陶质明器,包括仓、灶、井、楼阁、田地等模型,出现大量反映乐舞、宴饮和家居生活的人物、畜、禽类的俑。东汉开始,明器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凡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动产、不动产都可被制成丧葬用的模型明器,包括仓(囷)、灶、井栏、房屋、楼阁、城堡、车、船、圈舍、厕所、水田、池塘、碓、鸡、鸭、鱼、牛、羊、犬、猪和从事各类活动的各种造型的人物俑,一墓中数种至几十种不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墓葬在随葬品方面的一次大变革。

&秦始皇陵考古主要收获:

秦始皇陵

1.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县东,南靠骊山,北临渭水,陵区内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2.陵园呈回字形,由两重夯土垣墙围成,南北长东西短,内外城垣四面皆有城门遗址。

3.整体布局可分为四个层次:封土和地宫(地宫在高大封土下,封土居内城中部偏南,人工夯筑,斗形)内城(东北部筑小城,中有陪葬区,封土东南部有地下阻水及使用明井暗渠技术的排水系统);内外城之间(有做奉祭品的“骊山食宫”遗址、管理陵园的园寺吏舍遗址);外城以外(兵马俑坑及陪葬坑)

4秦始皇陵在中国陵寝制度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地位,直接影响了西汉帝陵建制,并对后世帝陵产生深远影响兵马俑坑

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以东,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按发现顺序命名为1号坑、2号坑、3号坑。1号坑在南,平面形制为长方形,由步兵车兵混合组成。2号坑平面为曲尺形,由步兵车兵骑兵结合组成。3号坑平面为凹字形,是军阵指挥部。

出土俑数量巨大,涉及兵种齐全,阵列整齐,制陶技术高超,形象再现了当时阵列和装饰,是研究秦代军队阵列的可靠资料

彩绘铜车马

位于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两座大型彩绘铜车马,是我国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其出土,为考证秦代冶金技术、车辆结构、工艺造型提供珍贵实物资料

兵马俑

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随葬品。通常指代秦始皇兵马俑,亦称“秦兵马俑”“秦俑”,位于陕西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兵马俑坑内。秦始皇兵马俑数量巨大,种类齐全,形象再现了当时阵列装备情况,是研究秦代军队阵列的可靠资料,体现了秦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题材、工艺、造型风格及历史意义。

答: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外城墙以东,1974年春,西杨村一批村民打井时发现,当年陕西省文物考古部门探出总面积126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的俑坑,编为1号坑。1号坑试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现武士俑500

包括武士佣、步兵佣(含弩兵佣)、车兵佣、骑兵佣、车骑兵佣、战车、陶马等,以及大批青铜兵器。其中武士俑高1.75~1.85米,皆身着铠甲或战袍或执弩、弓,负矢箙,执矛、刀、戟,佩剑;弩兵俑皆执弓负箙,不着铠甲,着战袍;战车多为木制。

(2)工艺

陶俑的制作展现了极高的制陶技术,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俑大小与真人真马相同,制作复杂。秦俑的制作,以塑为主,塑模结合,分件制作,入窑烧制,烧成绘彩,工艺复杂。烧结的温度约为1000℃,高温烧结不变形,至今坚硬如青石,击之有声。

俑坑出土的青铜兵器皆制作精密,表面大多作过铬盐氧化处理,表层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防腐能力强。出土青铜剑基本是80厘米以上,2号坑出土一批青铜剑,86厘米长,光滑锋利,有的剑身共有8个棱面,棱面间误差不足一根发丝。1号坑第一过洞出土的一把剑当时被俑压弯成45度角,取出后一瞬间恢复常态。1号坑出土的16件铍,两面布满不规则云头状花纹,与器表的金相组织融为一体,类似于越王勾践剑的菱形花纹工艺。

(3)造型风格

兵马俑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塑造,采用细腻、明快的艺术手法。兵马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它从神态、表情、容貌、动作、姿势、服饰等方面,细致入微地刻划了不同年龄、经历、兵种、职位的人物所特有的神情举止,精神风貌和内心感受。战马的形体高大、劲健有力,均张口衔镳,剪鬃缚尾,双耳前倾,展现了它们的机警敏捷、强壮善驰。

秦俑写实性很强,整体布局以当时秦军的实况为基础,个体的雕塑尽力按照实物的真实尺寸进行制作,带有明显的肖像性和写生性的特征。秦俑的塑造讲求神与形的统一,头部刻画最为精致,凸显了不同的人物外形、官阶、性格特征及精神面貌。秦俑在一些关键的部位还采用了夸张和提炼概括的艺术表现手法。秦俑采用了绘塑结合的制作方式,营造明快、绚丽彩绘色调,运用了很强的对比色。

(4)意义

①秦兵马俑涉及的兵种齐全,阵列整齐,形象地再现了当时阵列和装备的情况,是研究秦代军队阵列的可靠资料。

②陶俑形态各异,面目、表情各不相同,是重要的地下雕塑艺术的宝库。青铜兵器皆制作精密,反应了当时先进的技术,在当今冶金工艺中仍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③兵马俑坑的朝向对于秦陵朝向的确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④秦兵马俑是我国的一笔厚重的文化财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2)兵马俑坑的价值

①历史价值

兵马俑坑不但出土大量的俑,而且涉及的兵种齐全,阵列整齐,形象地再现了当时阵列和装备的情况,成为研究秦代军队阵列的可靠资料。

②艺术价值

陶俑的制作展现了非常高的制陶技术,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俑大小与真人真马相同,制作复杂。兵俑的身份与装束相关,是研究秦代服饰的重要资料。秦俑的制作,以塑为主,塑模结合,分件制作,入窑烧制,烧成绘彩,工艺十分复杂。烧结的温度约为1000℃,高温烧结不变形,至今坚硬如青石,击之有声。制作的俑形态各异,面目、表情各不相同,是重要的地下雕塑艺术的宝库。

③应用价值

俑坑出土的青铜兵器均制作精密,表面大多作过铬盐氧化处理,表层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具有极强的防

1号坑出土的16件铍,两面均出现不规则云头状花纹,与器表的金相组织融合,与越王勾践剑的菱形花纹工艺相似。这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先进的技术,在冶金工艺中至今仍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兵马俑坑的朝向对于秦陵朝向的确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兵马俑坑是我国的一笔厚重的文化财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西汉帝陵

西汉11帝,除文帝霸陵在长安东南的白鹿原、宣帝杜陵在东南的少陵原,其余9陵皆在咸阳原上,东西跨百余里,沿郑国渠遗址自西而东分布。

西汉帝陵布局特点

1.方形封土。除文帝霸陵依山为陵外,都有高大的人工夯筑的覆斗形坟丘。

2.方形陵园。都有夯土围墙围成的方形陵园,四边正中各有一门。封土居于陵园的正中,整个陵园以陵丘为中心,呈十字对称布局。

3.寝庙制度。陵区内发现西汉建筑遗迹、遗物,估计与寝殿有关。汉制,寝殿设于陵园中近处,包括寝殿和便殿两组建筑,两处都是供奉皇帝生前所用衣冠并定时进行各种祭祀的场所。

4.后妃居东。帝陵附近有后妃墓,除高帝和吕后同为一个陵园外,其余都各有自己单独的陵园,形制同帝陵而略小,一般帝陵在西,后陵在东,为异坟合葬。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惠帝张皇后墓在安陵西,武帝李夫人墓在茂陵西北,皆非常制,应有隐情。

5.陪陵制度。汉沿秦制有陪陵制度,陪葬墓在帝陵东或东北,最多的长陵有七十多座,茂陵陪葬墓集中于园东,有霍光、卫青、霍去病等名臣墓20多座。

6.从葬俑坑。汉陵皆有埋藏各种人物俑和动物俑以及车马、生活用器等的从葬坑,代表帝王生前的政府机构及设施。

7.陵邑制度。汉陵附近设有陵邑,汉政府强迁部分地方豪强至陵邑中以实关中,使他们宗族亲党分离,削弱他们的势力。

东汉帝陵待补全

分为南北两个陵区,北兆域在邙山,南兆域在洛河以南;圆形封土,改覆斗形为平面圆形呈馒头状的低矮封土;砖石筑墓室,以黄肠石仿黄肠题凑形式;后妃同茔异穴而葬;不筑围墙、陵邑;寝庙制度,废止一帝一庙制,将历代神主汇集于一个祖庙之中,实行同堂异室供奉办法。

&长陵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西为高祖陵,东为吕后陵。长陵原为方形陵园,覆斗形封土,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入长安时遭到严重破坏,损毁严重。1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陵墓是汉代陪葬墓最多的帝陵,多达七十多座。

一座。茂陵平面形制为方形陵园,封土为覆斗形,陵园内设许多寝殿、房屋等建筑,以供祭祀。陵园东部分布陪葬墓,主要有有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人的墓葬。自汉以来被盗掘多次,损失严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墓

汉代霍去病墓葬,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史载,为表彰霍去病生前驱除匈奴的功勋,冢上立石,设石人、石兽,此为陪葬墓中特例。现存有坟丘封土和16件造像石刻,包括牛、羊、马踏匈奴等。这些造像雕刻技艺精湛、简练传神,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组石刻艺术珍品。为研究后世墓前石刻造像制度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阳陵

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由帝陵、后陵、陪葬墓园、从葬坑、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为“亚”字形墓。从多座从葬坑中发现600多件武士俑群及木俑、女俑等,还有堆放粮食的仓库,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这是继秦兵马俑坑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汉代诸侯王墓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答:诸侯王和官爵二十级的列侯墓,均有边长10米以上的竖穴,多重棺椁,或黄肠题凑,或石室墓、砖椁墓、崖洞墓,葬品丰富,有车马、铜漆礼器、日用器及大批陶器、玉石器、木器等,有的有玉衣。目前已发掘了60余座汉代诸侯王墓,列侯大墓数量更多,它们代表了汉代上层丧葬制度,反映了除帝陵以外的一种墓葬类型最高和最完善的层次。其基本类型和特征有:

(1)木椁墓

木椁墓沿袭了商周以来的传统,在长方形竖穴土坑内用木板搭筑椁室,一般分为斜坡式或阶梯式墓和多重棺。但西汉早已没有先秦天子七重、诸侯五重那样严格的棺椁制度,因此诸侯王和列侯墓多3~7重棺椁,南方地区多见3~4椁箱,椁一般不再分层,随葬鼎、盒、壶等成套铜、漆礼器组合。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广西贵港罗泊湾汉墓是列侯级木椁墓中的两个典型的地方类型,两处汉墓皆在西汉早期。

(2)黄肠题凑墓

黄肠题凑墓是木椁墓中的特殊形式,它比普通的木椁墓的规格更高,墓主是诸侯王或诸侯王级的高级贵族。题凑是指以黄芯的短柏木枋顶端向内垒成墓壁,四壁的柏木枋皆与最近的棺壁垂直,题凑之内另有木椁。在缺少柏木之处也可采用楠木,楠木枋的端头中心涂黄,人为制造黄肠以像柏木。目前所见10余座黄肠题凑墓皆为西汉诸侯王和列侯级墓,西汉早、中期居多。东汉有仿黄肠题凑的石条题凑墓,可算作是题凑墓没落阶段出现的变种。从地域分布上看,题凑墓不在长江以南地区出现。

(3)崖洞墓

在目前已发掘的西汉诸侯王墓中,崖洞墓数量最多,属于汉代依山为陵、凿山为藏的一种墓葬形式。崖洞墓在石山中开凿墓室,地下空间的布置虽然比较自由,不拘一格,但都最大限度地象征和模仿了地上生活的内容。在这方面,崖洞墓要比木椁墓类型更有优势。目前所知的汉代诸侯王崖洞墓共有30多座,分布在江苏徐州、河南永城、山东曲阜、昌乐、河北满城等地,主要集中于黄淮之间的东部地区。西汉前期的两座大型的楚王崖洞墓是徐州北洞山汉墓和狮子山汉墓。

(4)石室墓

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形制结构和葬俗在西汉石室墓中最为突出和独特,堪称汉代少数未被盗的诸侯王墓之一。&长沙马王堆汉墓

西汉早期家族墓,位于湖南长沙市东郊马王堆,共计发掘墓葬3座,墓主为西汉早期长沙国丞相利苍(2号墓)及其妻子辛追(1号墓)、儿子(3号墓)。1号墓和3号墓均为大型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底和椁室周围填满木炭与白膏泥。在1号墓中发现有保存完好的女尸,其发现为研究尸体保存及古病理学提供重要资料;墓中出土文物品种繁多、价值珍贵、艺术性高,主要有大量衣物和丝麻织品,还出土了帛书、帛画、竹简和精美漆器,其中以素纱禅衣、西汉帛画最为著名。其发现在中国汉代考古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王堆帛书

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内容丰富,经研究整理,除《周易》、《老子》等有少量今本传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军事、医学等各领域,其中有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五星占》,还有华夏最古老的医药专著《脉法》《五十二病方》。帛书整理成果《马王堆汉墓帛书》已出版。马王堆帛书的发现为我们研究西汉的社会风俗、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素纱襌衣

该文物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素纱禅衣,衣长180厘米,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组成,交领,右衽,直裾。用料是素纱,素纱丝缕极薄,整件衣物重量仅49克。可谓“薄如蝉翼”,且色泽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期纺织工艺的最高水平。

西汉帛画

帛画成丁字形。帛画描绘内容分为三部分,上部代表天上以人首蛇身的女蜗像为中心,右上画金乌太阳,左上画月,蟾,中下画守卫天门的帝阍与神豹等,俨然一幅神话传说中的天国景象。中部代表人间,以墓主人为中心内容,布画奴婢、属吏,蛟龙神兽、瑞云等景物;中下画祭祀图事,祀祝死者升天。下部分正中画一力士手托表示大地的白色扁平物。全画主内容丰富复杂,构图繁复而巧妙,充分表现了汉代帛画的艺术水平。

&满城汉墓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是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崖洞墓。两墓形制基本相同,都由墓道、甬道、左右耳室、前室和后室组成。(甬道和南耳室象征车马房,内有车、马等;北耳室代表磨房和仓库,放置石磨和大量陶器。中室模拟宴请宾客的厅堂,有日常生活用器、奴仆俑及出行仪仗等;后室象征卧室,主要放置墓主的棺椁外;后室旁边,又有一间代表浴室的小侧室,有熏炉、铜灯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主要包括金、玉、铜、陶器、漆器等,其中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等都是汉代的艺术瑰宝。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金缕玉衣

玉衣是汉代皇室和高级贵族死时使用的敛服。用金属丝或丝线将玉片连缀而成。玉衣从西汉初期开始使用到东

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

*汉代的玉衣制度

玉衣名词解释+

1.西汉时从皇帝到诸侯王都可使用金缕玉衣

2.东汉建立后,玉衣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玉衣使用的等级制度已成熟并被载入史册。

根据考古发现,东汉时玉衣的使用严格遵守了《后汉书?礼仪志》的规定,即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

3.东汉后期葬制僭越的现象十分严重,越级使用玉衣者不在少数。

4.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制作玉衣,玉衣的使用从此消失。

*满城汉墓的发掘及意义。

答:(1)满城汉墓的发掘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墓室开凿在高约200米的石灰岩丘陵上,两墓相距约100米。M1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墓。整个墓葬分为墓道、甬道、南北耳室、前室、后室、侧室,后室相绕回廊,象征地面建筑的回廊。该墓的平面呈“早”字形,墓道以土坯封门,两道土坯墙铸成铁墙。

①南耳室和甬道是车库马房,内置6乘猎车、安车,16匹马,11只狗,1头鹿。

②北耳室是贮藏食物和饮料的库房兼磨房、厨房,设置大批不同类型的陶器,如装酒的大缸、装食物的大瓮、灶和炊事用具的模型、石磨,磨旁有马骨。甬道中间有渗水井排水设施。

③前室原建有瓦顶木屋,放置大量铜器、陶器、铁器、金银器、漆器等,并有若干石俑和陶俑。南部发现铜帐钩,原应有两具华丽帷幕。帷帐一般由贵族在前堂宴饮、会客时使用,表明前室象征生人的前堂。

④后室石门连接前室,放置一棺一椁和贵重器物,象征生人居室。木质棺椁置于汉白玉棺床之上,均已腐坏,可判断木棺施以红漆,并且四周装有鎏金铜环和衔环铺首。椁下有4个大铜轮,便于移送椁棺,推测出当时棺椁是用人力拉上山后推入墓室的。墓主身穿金缕玉衣,头枕镶玉铜枕,两手握璜,10余枚璧置于胸前、背后,腰左侧置1把刀,右侧置2把剑,玉衣袖内有2枚篆刻小玉印,印文“信”“私信”。

⑤后室有回廊相绕,后室的一侧凿一小室,内置青铜沐盆、盛水的铜锅、薰炉、铜灯、搓澡石等,象征沐浴更衣之所。后室及侧室出土鎏金银镶嵌琉璃的“长乐食官”铜锺、鎏金银蟠龙纹“楚大官糟”铜锺和错金银鸟虫书铜壶、错金薰炉等重器。

M2的结构和葬品的布置情况与M1相似,只是葬品的数量较少,但也出土了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等重要文物。根据出土铜印有“窦绾”“窦绾须”刻文等,可推测出墓主为刘胜之妻窦绾。

(2)满城汉墓发掘的意义

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出土文物数量多,品级高,该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具完整的玉衣实物,,此外还出土了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珍贵文物。这批文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财富的积累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研究我国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

满城汉墓的发掘,提供了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和工艺价值。

&大葆台汉墓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郭公庄西南,共两座墓,东西并列,据推测可能是西汉广阳顷王刘健夫妇之墓。1号墓保存较完好,2号墓被盗后,经严重焚烧。1号墓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大型黄肠题凑墓,黄肠题凑中的“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题”是指题头,即木材接近根部的一端,“凑”是指向内聚合。黄肠题凑就是用黄心柏木在棺椁外垒叠起来,题头全部向内。在题凑墙的顶端增设压枋,高于椁室,墓室的顶盖棚木即架在题凑墓上,使得题凑同时起到承重墙的作用。题凑外围围有双层外回廊,内置木俑、车马模型。题凑内部空间,分为前室、后室和内回廊,后室放置墓主人棺椁,发现大量玉器和玉衣残片。大葆台汉墓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大葆台汉墓的发现为研究西汉中晚期政治、经济、文化,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试述汉代以“黄肠题凑”为特点的埋葬方式所表现的等级观念。

答:(1)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中的“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题”是指题头,即木材接近根部的一端,“凑”是指向内聚合。黄肠题凑就是用黄心柏木在棺椁外垒叠起来,题头全部向内。东汉时期,黄肠石逐渐取代黄肠木,黄肠题凑逐渐绝迹。从地域上看,题凑墓不见于长江以南。

(2)黄肠题凑代表的等级观念

黄肠题凑是中国春秋时期至汉朝时的墓葬型制,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均是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汉代丧葬制度,属于“天子之制”,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皇帝的宠臣及诸侯国国王与王后使用,实际是古代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梓宫和便房

梓宫和便房都是汉代高等级贵族的主要葬具。①梓宫:由于天子之棺用梓木制成,故名。其他达官显贵也有用梓木为棺者,但只能称为梓棺;②便房位于梓宫之前,象征皇帝生前飨宴的场所。帝王的木椁称为黄肠题凑,是指用柏木坊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是因为所用的柏木色淡黄而得名,题凑则是因坊木头皆向内而得名。除帝王之外一些大臣会被赐予“梓宫、便房、黄肠题凑”。

&南越王墓

西汉第二代南越王赵眛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为石室墓,室平面呈“早”字形,按照“前朝后寝”规格布局,共分7间。前部三室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四室为主棺室、东西侧室及后藏室。中室为主棺室,葬具为一棺一椁,墓主身着丝缕玉衣。随葬品品类繁多,出土金银器、铜器、陶器、漆木器等遗物,其中以“文帝行玺”金印和“丝缕玉衣”最具价值。南越王墓的发掘,为了解当时岭南地区的开发及南越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海昏侯墓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墓主为汉废帝刘贺,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整个墓园由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还有园墙、门阙、祠堂、厢房等建筑构成,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其主墓、墓园及周边侯国都城遗址的完整性在国内独一无二,具有汉代高等级墓葬所包含的许多重要元素。该墓陪葬品数量极为丰富,发掘出十多吨五铢钱(将中国千文一贯纪钱币制推至西汉),墓中发现的竹书《论语》《知道》篇被认为属于失传的《论语》《齐论》版本,墓中有最早的孔子画像和记录孔子生平的屏风。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海昏侯墓的发现,对研究西汉列侯园寝制度价值巨大。

广州汉墓

分布于广州市郊区的秦末至东汉时期的墓葬群,可分为5期:西汉前、中、后期,东汉前、后期。西汉前期墓的年代包括南越王国的整个时期。墓室均为竖穴式,分土坑墓、木椁墓和砖室墓3种。土坑墓数量少,墓型简单;木椁墓数量多,流行时间长,墓型演变较大;砖室墓始见于东汉前期。棺椁多已腐朽无存。随葬品中陶器最多,铜器次之,西汉中期开始出现模型明器。广州汉墓完整而有系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研究汉代广州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资料。

&壁画墓

壁画墓是砖室墓内壁上带有壁画的墓。目前所见壁画墓西汉晚期比较少见,主要是东汉时期。在地区分布上主要是长江以北地区,河南洛阳最为密集。壁画一般用毛笔、彩墨作画。题材广泛,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墓主人生前生活等,包括乐舞、宴饮、农耕等主题。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和林格尔汉壁画墓

东汉晚期的一座大型砖室壁画墓。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墓由墓道、前室、中室、后室和3个耳室组成,墓内有大量壁画,主要分布在前室和中室及甬道中。壁画以墓主仕宦经历为顺序,绘有车骑出行图、府舍图等;其他壁面则是描绘的墓主生活场景、历史故事等。墓中还出土有陶器、铜镜和铁器等。此墓壁画题材丰富,对研究东汉晚期的社会生活、城市规划、边疆地区生产的发展、东汉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画像砖

带有模印绘画的砖,是东汉时期大型墓葬中,嵌在墓壁上用于装饰墓室、炫耀墓主身份与地位的建筑装饰材料。画像砖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四川省的成都平原地区,其他地区发现的数量和品种都较少。画面的制作方法用陶模压印而成,根据内容需要施彩绘。画像砖的画面内容,生动地反映了汉代风俗习惯和精神信仰。

&画像砖墓

古代墓葬形式之一,是将带有模印绘画的砖嵌于墓壁上用于装饰的墓葬。盛行于东汉时期。在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画像用陶模压印而成,部分加以彩绘。画像砖多为方形、长方形。方形砖制作较精,长方形砖工艺较粗,图案简单。题材广泛,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墓主人生前生活等,包括乐舞、宴饮、农耕等主题。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画像石墓

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使用带有石刻画的画像石作为装饰的墓葬。画像石墓出现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在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于鲁南、苏北和河南地区。画像石雕刻方式有阴刻、浅浮雕、透雕等手法。题材广泛,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墓主人生前生活等,包括乐舞、宴饮、农耕等主题。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镇墓兽

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有兽面、人面、鹿角多种样式,多以夸张的手法突出其狰狞恐怖的特点,一般成对随葬,放置于墓室入口两侧。自春秋战国已出现,多木质,但不普遍。西汉陶

买地券

亦称“墓别”“地劵”,古代墓葬中的一种地契形式随葬品,是由鲜明道教文化色彩的随葬文字材料,证明墓主人对这块墓地的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买地契约演变而来。东汉至明清各代皆有,多置于墓室,也有置于甬道或近墓门处。质地分为铅铸、砖刻及木制。按内容可分为实在使用的地券、迷信用物以及更广泛使用的物券及奴婢券三类。其使用,反映出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蚁鼻钱

又名鬼脸钱,其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铸币,属于贝币体系。钱币材质以铜为主,也发现少量银质。形状多呈不规则椭圆形,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端常有一孔,似海贝,贝形偏小。正面有阴文,常见“贝”字;少数为“君”、“圻”等字,意义不明。目前经考古发现蚁鼻钱种类己达40多种,遍布原战国时期楚国领土。

& 空首布

是春秋战国时期周、卫、晋、郑等国铸行的一种货币,属于先秦四大钱币体系之一的布币的分支。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西周末始铸,春秋晚期开始流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废止。空首布形似铲,有銎,可分为:削肩弧足布、平肩弧足布、耸肩尖足布。早期钱身博大无文,后期变小有钱文,钱文类型复杂,有天干地支地名等。

&秦半两

战国时期至秦代货币,方孔圆形,钱肉敦厚,币面上有“半两”二字,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十二铢)。字体瘦长,为小篆。秦统一后开始在全国流行,其出现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钱币形制各异、名称不同的混乱局面,确立了方孔圆形作为我国铜铸币的主要形制,标志着中国古代币制逐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里程碑。

爰金

爰金是一种切割称量货币,所见爰金四周多有凿痕,交易时使用天平称量。其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块形金版,在金版上由方形或圆形的印记分为若干小块,金版上印记以“郢爰”为主,所以又称郢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黄金货币之一。其主要发现于江苏、安徽两地,以江苏出土最多。爰金的大量出土与发现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黄金为货币的国家。

&五铢

官方铸造的铜制通用货币,铸于西汉武帝元狩年间,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两字,小篆字,属纪重钱,圆形,周边有郭,中央有方穿。一直通行至唐初铸开元通宝钱,历时700多年,为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最久的钱币,为中国开创了新的货币体制和新的发展阶段,对唐开元通宝钱形制有重大影响

开元通宝

唐代货币,发行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基本样式沿袭秦方孔圆钱,最初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其重要特点反映在字体的变化上。开元通宝不是年号钱,流通于整个唐代,其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并影响到五代十国和北宋。开元通宝的铸造与流通,在中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改变了唐以前钱币主要以重量命名的做法。

交子

是发行于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的货币,曾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称作“官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交子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是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经过数十年发展,正式取得了政府认可。

商鞅铜方升

为秦孝公十八年由商鞅颁发给重泉地方的秦国标准量器,是商鞅变法得到切实推行的实物证据。该器为长方形带柄的量器,器之右侧有32字铭文,记录了该件量器的容量,容积为16又1/5立方寸。

王莽新嘉量

王莽时期颁行的标准量器,以龠、合、升、斗、斛五量具备,故名嘉量。正中的圆柱体上部为斛,下部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截为合,下截为龠。与汉代量制进制完全相符,是以当时先进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制造的,代表当时先进的科学理念,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居延遗址:汉代张掖郡居延和肩水两都尉所辖边塞上的烽燧和塞墙等遗址。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废弃于东汉末年。边塞遗迹自东北斜向西南,全长约250公里。发掘的遗址有甲渠侯官治所、肩水金关遗址和亭燧遗址等。出土遗物主要是武器、铁农具、工具和各种生活用品以及数万枚汉代简牍。其中以汉简最为重要,是继敦煌汉简之后发现的最重要的汉代边塞屯戍文书。居延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汉代边塞制度以及汉代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居延汉简为汉代历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研究汉代文化有重要意义。

&尼雅遗址:中国两汉魏晋时期西域诸国之一的遗址。位于新疆民丰县尼雅河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其居住

坯塔,其南边有冶铁遗址。在住址的堆积中出土有木质家具、陶器、铜镜、丝毛织物等,尤以汉文或佉卢文的木质简牍最为重要。北部住址以北为一片墓地。学者一般认为尼雅遗址为精绝国,其发现对精绝国的研究,对塔里木盆地南缘诸国之间以及西域与汉晋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等的了解与研究有重要价值。

&简牍:中国古代用竹、木制成的书写材料。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纸被普遍使用后,简牍才逐渐废弃。根据已发现的简牍形制,可分为简、牍、觚、检、楬五种。简在书写之前,必须经过修治。抄写书籍,多先用丝绳将简编联成册,然后书写。简牍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官方的各种文书档案、私人信件、各种书籍抄件、历谱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简出土于曾侯乙墓中。代表性的简牍有云梦秦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银雀山汉简等。简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珍贵的书法墨迹,对它们的发现与研究,是近代学术界的重要成果之一。

&云梦秦简(睡虎地秦简):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中,这是首次发现秦简。竹简共1100多枚,简文墨书秦隶,字迹大部分清晰可辨,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内容以秦代法律、文书为主,分为《编年记》等9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秦律。云梦秦简的发现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对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重要价值。

云梦龙岗秦简: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龙岗秦墓,共150余枚,内容是秦律,有《禁苑》、《驰道》、《马牛羊》、《田赢》等。是继云梦睡虎地、四川秦律之后第三次发现秦律,时代系秦末,是秦统一后的律文,但与睡虎地秦律又一脉相承。对研究秦律有重要意义。

*东汉铜镜分期

答:东汉铜镜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1)东汉早期

该时期基本继承新莽时期铜镜的风格,继续流行鸟兽或四神博局镜。镜上用流云、波折、锯齿纹装饰,镜背分为四区八等分,布置四神、鸟兽、羽人等。新莽时期逐渐流行变形四叶纹镜。此外铭文镜也逐渐增多,铭文加长,如官营作坊的“尚方镜”,和民营作坊的“姓氏镜”。

(2)东汉中期

该时期开始出现了“轴对称式”布局纹饰的铜镜,纹饰主要为奇禽异兽,左右对称布置,铭文上下组成一词或一句,铭文两侧各一夔凤夹钮对称;还出现浮雕式神兽镜和画像镜,这两式镜中,西王母表现得最多;此外,还有记日镜,如传世“神兽镜”。

(3)东汉晚期

该时期神兽镜、画像镜依旧流行,且开始出现重列式神兽镜,神像自上而下一段一段分层排列,好像开凿在壁上的层层佛龛,有三段、五段等形式。

*简述汉朝南阳地区画像石的主要特征。

答:(1)西汉中晚期

西汉中期,画像一般仅在前室出现,内容为门阙、楼阁。如昭、宣时期的赵寨砖瓦厂画像石墓,门柱上刻有门阙,下部为菱形图案,八扇门扉正中是带有铺首衔环大门的楼阁,楼阁顶上有凤鸟,下部为菱形穿环纹。画像上有红、黄、蓝等各种彩绘的痕迹。西汉晚期,增加了少量的历史故事,主要为阴刻法和凹面刻等技法。到了新莽时期,扩展到了内室,内容以车骑出行,墓主生活和历史故事为主,开始出现神话故事,采用浅浮雕技法。(2)东汉前期

苍龙追兔等神话素材,有捧樽侍女、拥彗门吏、执笏门卒、乐舞百戏等生活画卷等。画像涂彩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一时期的画像内容更为丰富,具有流畅的线条,生动的画面,比早期成熟。该时期是汉代画像石墓的盛期。(3)东汉晚期

东汉晚期画像石墓总体上呈明显的衰落之势,画像石墓的发展接进尾声,主要表现为,较东汉前期数量减少,在一些大型的石室墓和砖石混合墓中,使用画像石的数量也大大减少。雕刻的技法虽有所精进,多用减地平面浅浮雕,但内容简单,门吏、铺首和一些装饰性的花纹图案较多,有的也不在显眼的位置上。东汉末年,社会上不再有使用画像石墓的风俗。

先秦时期,南阳(包括鄂北)地区位于楚国范围内。楚俗信鬼神好淫祀,该地区画像石上大量的驱害避邪、龙、虎、山神、奇兽灵怪乃流俗之反映,这类题材既是楚人驰骋想象的产物,也反映了楚地巫文化。

夷汉之间_从考古材料看贵州战国秦汉时代的文化格局

2009年第6期 (第29卷总第130期)贵州民族研究Guizhou Ethnic Studies No.6,2009(Vol.29.February.No.130) 夷汉之间 ———从考古材料看贵州战国秦汉时代的文化格局 李飞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战国秦汉至魏晋时期,贵州文化格局经历了一次土著向汉化复归于土著的演变历程。这是贵州文化由多元向单一复向多元的一次变迁,最终的结果表明多样性的文化格局成为也必将成为历史的选择,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性的文化。 关键词:考古材料;文化格局;文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K871.41.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5-0064-08 Between Yi and Han ———The Cultural Patterns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Han Dynasty in Guizhou LI Fei (Guizho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Guiyang ,Guizhou 550004,China ) Abstract:Through a detailed research on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we have discovered that cultural patterns have an evolution from aboriginal culture to Han and a reversion to aboriginal culture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Han Dynasty.This is a change of Guizhou culture from diversity to singleness to diversity.It proves that cultural diversity patterns become a historic choic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needs cultural diversity. Key words: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Cultural Patterns ,Cultural Diversity 收稿日期:2009-09-25 [作者]李飞(1976—),男,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西南考古。 战国秦汉时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结束,铁器时代开始的时期。战国秦汉时代的贵州,是土著文化高度发达,汉文化开始流行的时代。汉文化的大规模涌入,引发了一场夷汉之间文化的长期拉锯,此消彼长,两汉之际汉文化曾一度占据上风,而土著文化终成贵州文化的主流,是今日贵州多彩文化的根基所在。本文用考古资料揭示这一变迁,并尝试作出初步解读。理解这一历史过程,对我们正确看待和应对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文化变迁将是十分有益的。 一、夜郎时代:土著文化的高峰 1.夜郎及其文化 夜郎是战国秦汉时代中国西南一小国,西南诸邑中,史称“夜郎最大”,武帝时夜郎王曾与滇王一同授印被封。西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前25年),夜郎王兴被诛,夜郎灭亡。从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其在历史上大约存在了300年时间。关于其地望,一般认为在贵州西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贵州西部的盘县、威宁中水、辅处、赫章可乐、普安铜鼓山、安龙、兴义、兴仁、册亨、望谟、晴隆、六枝、织金等地就不断有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遗物发现,多数学者认为其即

第0战国秦汉考古教学大纲

《战国秦汉考古》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战国秦汉考古 课程英文名称:archaeology on the Warring States, Qin and Han Dynasties 总学时:68~72 学分:4学分 壹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秦汉考古上接商周考古,下接魏晋考古,其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帝国时代的最前一段历史,也即以往所讲的中国封建社会奠基时期的历史,对于揭示中国古代社会从王国时代演进到帝国时代的历史脉络以及汉代之后中国古代历史的走向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习该段考古,不仅仅是补史证史,也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为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如生动直观的历史教材,教育大众,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发展大旅游经济等等。 贰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学生应当了解:战国秦汉考古研究的意义;秦汉考古的时空范围与时期划分;秦汉考古的主要研究内容;秦汉考古的重要田野发掘及研究收获;秦汉考古的重要参考书籍。 叁课程的章节 共分战国、秦代、西汉、东汉四大章,每章下又分别按历史梗概、城址、墓葬、手工业、农业、文化艺术等分别设置小节。 第一章战国考古(约20-22个学时) 第一节战国时代的历史和分期 战国指的是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中国社会历史阶段。这一期间诸侯割据、争雄,在周文化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列国自己的文化特征,表现在考

古学文化面貌上则是明显的地区特点,按照战国七雄的分国区域,考古教学上也会国、分区叙述。 第二节列国城址和各国长城 一、列国城址 主要介绍了8个列国城、它们是秦栎阳城、东周王城、鲁国曲阜城、齐国临淄城、燕下都城、郑韩故城、赵国邯郸城、楚国纪南城。最后,对这些城址提出了综述研究概况。 列国长城遗迹主要介绍了7个国家的长城遗迹,它们是齐、楚、魏、燕、赵、秦、中山长城。长城的出现,是和军事战争密切相关的,秦汉长城正是在战国长城的原有基础上扩建起来的。 第三节列国墓葬 一、墓葬的分区和断代 墓葬的分区基本同于列国的分区,各个分区内的墓葬文化,既表现出了独立性,也存在一致的共性。断代分期主要依靠的是墓葬形制的演变、器物组合特征、器形演变规律,并参照青铜铭文和钱币学的研究。把战国墓葬分成早、中、晚三期。 二、墓葬分区研究 以三晋两周地区墓葬的主体内容,它的青铜器和陶器分期很具有代表性。秦墓的研究在关中是独树一帜。另外还介绍了齐、鲁、燕国墓,中山国墓、曾侯乙墓、以及南方广泛分布的楚墓,最后对这些列国墓的特点进行了综述。 第四节战国时期的农业和工商业 一、冶铁技术的发生及对农业的作用 主要介绍了古代冶铁术的一般过程,我国冶铁术发生的时间、考古中的所见的东周铁器及铁器在农业生产、军事上的作用。 二、青铜手工业 阐述了青铜武器制造为中央集权国家所控制。器类有食器、酒器、水器、土器、兵器、车马器、农具、货币、玺印符节、质量衡器、铜镜及杂器。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进步,不仅青铜艺术有所发展,而且生活用的青铜器大量增加,传统的青铜瓦乐器衰退。

从考古资料论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与中原的关系

从考古资料论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与中原的关系

从考古资料论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与中原的 关系 周琍 【作者简介】周琍嘉应学院财经系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博士【关键词】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中原/地域特色/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K8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62(2004)02-0038-06 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在冶铁、炼钢、青铜器、舟船、釉陶、青瓷、漆器、纺织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色。但江南手工业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手工业的影响。本文试图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探讨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和中原的关系及其形成原因。 一、江南手工业的地域特色 “江南”一词,在秦汉史籍中屡见记载。这里所说的“江南”,是泛指岭南以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它包括会稽、丹阳、豫章、南郡、江夏、长沙、桂阳等郡,还有沿长江南岸的巴蜀之地也在其列。也就是汉代扬、荆二州的大部分和益州的一部分地区。 江南地区有着悠久的社会文明。经过艰辛的开发历程,到东汉一朝,扛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差度趋向缩小,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经济区。手工业领域显著进步,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在纺织业方面,汉代江南的蜀锦、越布都颇有知名度。 蜀锦是最早驰名于市场的传统手工产品之一,它以图案古雅、富有地方和民族风格著称。巴蜀土地肥沃,桑叶鲜嫩汁多,蚕丝质量很好,丝绸的上色性

特佳。另外,那里的水质最适于丝绸染色和洗濯。两者相辅相成,为蜀锦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注: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汉时,蜀锦的颜色鲜艳,经久不变。扬雄在《蜀都赋》中称赞蜀锦为“阿丽纤靡”和“自造奇锦”。著名的蜀锦还畅销海内外如印度等地,并且转输到中亚、西亚一带(注:《汉书》卷六十一《张骞传》。)。降至三国,其花色品种日见繁多,有织纹由粗到细、互相对称,宛如雨丝的白色线条,再配以各种图案的雨丝锦;有在单色的底色上织成彩色方格,配以各色图案的方方锦。史称“蜀之锦绣,绝妙天下”(注:《古今图书集成》卷三百一十八《太平清话》。)。可以想见蜀锦在我国丝绸我上的重要地位(注:张保丰:《中国丝绸史稿》,学术出版社1989年版。)。 江东闽越一带出产的细质麻布,也是一种质量优良、堪与织锦同比的纺织品。《后汉书·陆续传》载:“(续)喜著越布单衣,光武见而好之,自是常敕会稽郡献越布。”可见越布之精细。这种越布,在东汉前期不多,还是一种高级的赏赐品,如《后汉书·皇后纪》载,明帝死后,“诸贵人当徙居南宫,太后感惜别之怀,各赐王赤绶,加安车驷马,白越三千端(注:一端二丈),杂布二千匹,黄金十斤。”和帝死后,邓太后赐贵人“王青盖车采饰,辂、骖马各一驷,黄金三十斤,杂帛三千匹,白越四千端。”到东汉后期,服著白越布的人多了,但越布仍被视为贵重服装。王符《潜夫论·浮侈篇》说:“从奴仆妾,缘服葛子升越,简中女布,细致绮觳,冰纨锦绣。”可见它仍是与“细致绮觳,冰纨锦绣”并列的。《后汉书》注引沈怀远《南越志》说“蕉布之品有三:有焦布、竹子布,又有葛焉。虽有粗精之殊,皆同出而异名。”又引扬雄《蜀都赋》曰:“布则蜘蛛作丝,不可见风,tǒng@②中黄润,一端数金。”盛弘之《荆州记》曰:“秭归县室多幽闲,其女尽织布,至数十升。”看来,葛子、升越(当即是白越、越布)tǒng@②中、女布可能是葛、麻中的四种质量优良的品种。葛、越出自会稽,女布出自秭归附近,tǒng@②中出自蜀郡。左思《吴都赋》说:“蕉葛、升越,弱于罗纨”,说明这两种麻葛织物胜

6.战国秦汉考古

6.战国秦汉 PART1社会 *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 1.进入历史时期,文字大量用于历史记载和史书的出现。简牍和帛书的大量出现,为考古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2.进入考古学上的铁器时代,冶铁技术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在生产领域取代铜器和石器,成为社会生产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3.从春秋到战国秦汉,社会形态处于重大转变时期,从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制社会。 4.从纷争走向统一。战国时期,由于地域不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文化有很大差异。直到秦灭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差异逐渐被消除。经过汉代的磨合,至晚到西汉中晚期,形成融合统一的汉文化和汉民族。 5.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思想的空前活跃。水利工程技术、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农业耕作和施肥技术提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各类手工技艺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瓷器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思想空前活跃,百家争鸣。 6.城市和商业快速发展,金属铸币普遍出现。 7.墓葬形式方面,除三代流行以来传统的竖穴土坑墓以外,新出现了砖室墓和崖墓。汉代,玉衣随葬替代了用鼎制度。 *战国时期铁器冶炼的发展及应用: 1.冶铁技术:块炼铁继续使用,生铁冶炼技术得到推广并进一步提高;块炼铁渗碳成钢和铸铁柔化处理工艺广泛应用;展性铸铁(介于生铁和钢之间)在农业手工业应用广泛 2.冶铁遗址: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除陶范、石范外,还使用金属范(提高生产效率,保证铸件规格统一,便于计量安装更换);使用烘范窑,铸造前先烘范(减少成品中气泡砂眼,保证质量);在兵器铸造中已开始使用淬火工艺 3.铁器类型:战国铁器已经进入当时生产日用及军事各方面,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农业生产/手工业/日用/兵器/刑具及杂器)【战国时期铁器以工具为主,特别是农业生产工具及手工工具----是铁器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小型日用器的种类齐全——铁器已渗透到日常生活】 *中国冶铁技术的出现和早期铁器的发现 1夏商时期有铁器出现但非常少,铁器真正的大量出现和普及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2春秋早期和中期的铁器发现较少。 3战国早期的发现明显比春秋时期增多。此时期铁器中占首要地位的是兵器,铁农具较少,在各类农具中不占主要地位。 4战国中期和后期已普遍使用铁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都有多种铁器。 叠铸法 亦称“叠层铸造”,指将多层铸型叠合,组装成套,从共用浇口杯和直浇道中灌注金属液,一次得到多个铸件的铸造方法。这种方法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造型材料和金属液,适用于小型铸件的大批量生产。战国时期已开始用叠铸法生产钱币,东汉时叠铸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平并普遍运用。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_焦南峰

考古与文物 2008年第6期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考古研究部 陕西的秦汉考古工作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肩负巨大的历史重任。据20世纪末统计,全省范围内共发现早期秦、秦代和汉代文物遗存达5300多处①。五十年来,经过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重点围绕着秦都雍城、秦都栎阳、秦都咸阳、秦始皇陵、汉长安城、西汉十一陵等开展了大规模、密集型的调查、勘察和发掘,同时对遍布全省各地的其它秦汉遗存也做了大量考古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陕西秦汉考古的历史 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前,我国古代和近代就有许多历史学家、金石学家对陕西的秦汉帝陵、都城等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帝陵、都城等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形制规模和附近出土的铜器、玉器、瓦当、钱币等进行了记述、著录或考证②。 20世纪初,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关野贞、足立喜六、水野清一,法国汉学家沙畹、谢阁兰及美国学者毕安祺等先后对西安附近的古代建筑、陵墓进行了初步的调查③;其中1906年1月至1910年2月应聘为“陕西高等学堂教习”的足立喜六进行了较为广泛地实地踏查和简略地勘测。1933年足立喜六根据其踏查、勘测和研究结果,由东洋文库出版了《长安史迹之研究》一书。书中对秦始皇陵、汉长安城、西汉帝陵等秦汉遗迹进行了记述和初步研究。 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学者陆续开始对陕西古代遗迹、遗物进行考古调查,其中以“西京筹委会”“陕西考古会”“北平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团”和“教育部西京艺术文物考察团”开展工作较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④。其中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对宝鸡斗鸡台秦墓的发掘研究⑤和徐旭生、石璋如等的考古调查,应是现代科学意义上陕西秦汉考古研究工作的滥觞。 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是陕西秦汉考古研究真正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勘察工作,确认了汉长安城的规模、形制及大体布局,发掘了“王莽九庙”等建筑遗址,奠定了秦汉都城考古的基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则与省内的多家兄弟单位一起对秦都咸阳、秦都雍城、秦始皇陵、西汉帝陵等开展了勘察、测量和试掘工作,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和发掘揭开了秦人陵墓研究的序幕;杨家湾汉墓、阳陵刑徒墓地、汉文帝窦后陵从葬坑的发掘则是西汉帝陵大规模发掘和研究的先声。此外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发掘了西安、咸阳等地相当数量的秦汉中小型墓葬。 十年浩劫后,陕西秦汉考古工作与迈入“黄金时代”的中国考古学一起有了长足的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一步勘察了未央宫、长乐宫和桂宫的结构和布局,探明了东市和西市的位置与基本形制,确定了宗庙遗址的地望;勘察了汉长安城中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分布和北宫的地望和范围。在考古勘察的基础上,先后对汉长安城的城门、礼制建筑、武库、长乐宫宫殿、未央宫宫殿、官署和角楼、桂宫遗址以及制陶、冶铸和铸币等手工业作坊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并对照历史文献对勘查发掘的城门、道路及宫室、仓储、苑池及礼制建筑遗址等进行了细致地辨析,究明了其时代、性质及内涵,确定了部分遗址与文献的对应关系。同时对杜陵的从葬坑、门阙、寝园 ? 6 9 ?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第7章 战国秦汉考古)【圣才出品】

第7章战国秦汉考古 一、名词解释 1.云梦秦简 答:云梦秦简是指在湖北云梦发现的一系列秦朝文书,计1155枚,这是第一次发现秦简。其中古籍有《编年记》、《语书》、《吏道》、《日书》,更为重要的是秦律。由于秦律在传世文献中极为罕见,这次发现震动了学术界。从墓葬时代分析,这些律文是秦统一之前的法律。云梦龙岗秦简150余枚,出自6号墓,内容是秦律,有《禁苑》、《驰道》、《马牛羊》、《田赢》等。这是继睡虎地、四川秦律之后第三次发现秦律,时代系秦末,是秦统一后的律文,但与睡虎地秦律又一脉相承。 2.工官 答:工官是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中可以看到,当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县有工官、司空。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也有工官。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考古发现的汉代铁器、漆器外多有工官字样。 3.低温釉陶 答:低温釉陶是指出现于西汉中期并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的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釉陶。烧成温度在摄氏800度左右,釉中含多量的氧化铅。器物种类有仿铜礼器和生

活用器。低温釉陶多见于墓葬,或专供随葬用。 4.蚁鼻钱 答:蚁鼻钱是指楚国货币。蚁鼻钱形体较小,体呈椭圆形,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头有一小穿孔,又似背面磨平的贝,故常以铜贝称之。其大者长1.8厘米,重4~5克,小者不足1厘米,多数重2.5~3.5克,最终达4.2克。面上有阴文似蚂蚁状,看似蚂蚁歇于鼻尖。又有类“哭”字者,或称鬼脸钱。蚁鼻钱在两湖、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都有出土。 5.侯马晋城 答:侯马晋城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位于山西省侯马市区西北部。年代在公元前585年~前416年,于1952年发掘。该城由6座城址组成,白店、台神、牛村、平望4座城连成一片,其东为呈王古城,东北为马庄古城,在牛村古城及平望古城内均发现有夯土台基,可能是宫殿区。在呈王古城南的秦村发现春秋晚期盟誓遗址,出土了侯马盟书,是研究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和盟誓制度的珍贵史料。牛村古城南郊有铸铜、制陶、制石器等手工作坊遗址。其中侯马铸铜遗址为研究晋国铸铜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在浍河以南的上马村还发现了大片东周墓群。 6.遣册 答:遗册是指随葬品卜录,专门记录随葬品器物,以简牍为主要书写材料。如长沙仰天湖1号墓简以及江陵望山2号墓简均详记殉葬器物,可与实物对照。曾侯乙墓简记兵马甲

第三章中国文化的发展——战国秦汉时期

第三章中国文化的发展——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阶段,也是中国文化经历了大的动荡、整合并在新的形势下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阶段。随着封建制的出现,各诸侯国经济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铁农具代替了石木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得到更加迅速的提高。私田增加,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政治方面,由于诸侯国的日益强大,作为宗法共主的周天子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同时由于私学的兴盛,士阶层的扩大和庶人地位的提高,私人讲学、著书立说之风大兴,从而形成了儒、墨、名、法、道、阴阳、兵、农、杂家等学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换来了天下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扫平六国,“振长策而御宇内”。中国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政治的统一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秦虽二世而亡,但它所建立的制度为汉皇朝所继承,从此,中国成为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汉开创的文化局面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中国文化能延绵不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居于最先进的地位 第一节社会物质文化的提高 一饮食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农产品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来源。这一时期,人民的主食是五谷或六谷。五谷一般指黍、稷、麦、稻、菽,六谷为五谷再加麻。古代“食”即指各种谷类做的饭食,有糗和饼。糗又称“糇粮”,是炒熟的米麦等谷物,类似今之干粮炒米粉或炒面。也可做成粥以为主食。副食主要有五大类:肉类、蔬菜、瓜果、油脂和调料。肉类食物主要指六畜,即牛、羊、豕(猪)、犬、雁、鱼,还包括一些野味。食肉在当时是贵族的特殊享受,一

考古必读书目

考古学相关书籍目录 10级3班程丽静10160067 学校现有书籍: (一)专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1992年版 (二)关于考古学的理论实践与方法方面的参考书: 陈淳:《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俞伟超:《中国考古学》,文物出版社,1989年; 栾丰实主编:《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三)关于田野考古方法的论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 《考古学基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58年。 曹永江主编:《文物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保护手册》,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四)各断代考古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 宋治民《战国秦汉考古》,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 罗宗真著《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 秦浩《隋唐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五)建国以来重大考古发现汇总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最新中国考古大发现》,许虹、范大鹏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20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编辑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1949-1999),文物出版社,1999年。 (六)其他考古学方面的专著 1、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6年。 2、俞伟超:《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3、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4、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进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 5、张忠培:《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文物出版社2005年。 6、[加]炊格尔(Trigger,B.)著;蒋祖棣、刘英译:《时间与传统》,三联出版社1991年。 7、[英]丹尼尔(Daniel,G.)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 教材系列:

(秦汉考古专项)

(秦汉考古专项) 【一】课程名称:秦汉考古专题 【二】课程类型:方向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学一年级硕士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段清波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通过秦汉考古研究中的一些重要研究课题案例的讲授,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方面启发学生们对秦汉考古研究特点的理解和掌握,进而盼望同学们能够理解秦汉考古只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的截面,只是通过考古学研究中国文明演进的一个入口。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期望同学们能做到对中国古代宇宙观、价值观、汉文化、中国文明演进过程等课题的自觉性思索。 八、课程的要紧内容与考核: 〔一〕课程的要紧内容 第一讲东张西望的秦文化 【一】秦陵所见中西文化交流现象 1.秦俑渊源 2.百戏俑 3.修陵人乱葬坑 4.封土内建筑 5.条形砖、拱券技术 6.铜车马 7.青铜制作技术 【二】秦文化所见中西文化交流现象 1.冶铁技术、黄金制造技术、屈肢葬 2.槽型板瓦 3.禁不得祠 4.石刻石雕 5.茧形壶 6.圆形半两钱 【三】大流士改革与秦始皇统一措施 1.遇大人与十二金人 2.两大帝国体制文明 第二讲秦始皇被妖魔化与末代之王现象 【一】汉初儒生对秦始皇的评价 【二】秦始皇其人 1.贪婪〔陵园设计理念〕 〔1〕地宫 〔2〕外藏系统 2.法律严苛 3.阿房宫概念 4.千夫所指秦始皇陵 〔1〕修建的时间

〔2〕封土高度 5.始皇求仙 6.工程皇帝 【三】汉儒妖魔化秦始皇的缘故分析 第三讲秦始皇帝陵地宫水银及相关问题研究 【一】地宫水银勘测 【二】古代水银的发明与应用 1.辰砂的发明与应用 2.水银在古代的发明和应用 【三】水银、外丹黄白术与道教 【四】水银与古代墓葬防盗、尸体防腐 【五】秦陵地宫水银来源、存量 六、结论 第四讲秦始皇帝陵墓所见帝国宇宙观 【一】封土〔非壮丽无以重威〕 【二】地宫 【三】中国文明视野下的秦 第五讲考古学上的汉文明 【一】使命与困惑 【二】三位一体的中国文明论纲 【三】三观理念下的汉文化 1.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规矩 2.外藏系统兴衰与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3.汉长安城轴线变化与南向理念的确立 4.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与中轴对称理念的确立 5.两汉帝陵封土形态演变与天圆地方理念的确立 6.西王母形象演变与长生成仙理念的确立 7.陵寝建筑的兴起与魂魄合一理念确立 8.多室墓出现与孝理念的确立〔夫妻同穴、多代合葬、明器〕 9.阴阳观念与祭祀天地体系的确立 10.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与变通思维方式的确立 11.非壮丽无以重威〔高台建筑与封土大小、阙〕 12.天干地支 13.天南地北郊祀体系 14.长城与帝国体系 【四】王莽与汉文化的构建 第六讲西汉帝陵与汉文化 【一】帝陵的分布与概念 【二】预作寿陵与建陵时间 【三】帝陵进展的三阶段性与特征 【四】王莽改制与汉文化形成 第七讲汉长安城轴线变化与汉文明南向理念的确定 【一】西汉前期东西轴线与东向 【二】王莽时期轴线与朝向 【三】汉长安城南向理念与汉文化的形成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学》 1。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 英文名称: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2。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3。适用对象:考古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4。计划课时:54课时(18周,每周3课时,包括秦汉考古10周,魏晋南北朝考古8周)5.学分:3, 6。教师:李玉生任蒙7。课程介绍: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是西北大学文物学院考古系的一门必修本科课程。主要讲述从秦统一到隋统一时期中国考古学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分别由和教授。 部分秦汉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对都城、地方城市、交通和边防设施、帝王陵墓、中小型墓葬、工商业、农业、出土文献、边境地区的考古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要求学生了解和理解考古文化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在当时世界文明圈中的地位和影响。秦汉考古完成后,魏晋南北朝呈现出不同于统一时代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和掌握汉唐时期考古资料的地域性和过渡性特征。 8,课程主要内容 第1章秦汉考古概论 [教学目的]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历史、文化、

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秦汉考古研究简史,秦汉考古学的分期和分期等。掌握秦汉特征形成的原因,秦汉考古分期和划分的主要观点和依据。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介绍秦汉的特点、秦汉考古的阶段和划分。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与考古文化的关系,以及不同阶段和划分的主要依据。 1 [教学内容] 1。秦汉历史与文化;2.秦汉考古分期;3.秦汉时期的考古划分 第2章秦汉都城 [教学目的]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了解秦汉都城咸阳、长安、洛阳、碣石宫、甘泉宫的建设背景、历史沿革、建设过程、形制特点、考古发现、设计理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掌握秦汉都城的基本结构、发展规律以及设计思想的来源、变化和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介绍秦汉都城的形态和特点、考古发现、设计理念及其影响。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秦汉都城建设思想与历史社会背景的关系,以及建设思想的可变性和连续性。 [教学内容] 1。秦咸阳城;2.西汉长安城;3.东汉洛阳城第三章 秦汉城市与聚落、交通与边防 [教学目的]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了解秦汉时期当地县城、边城、村落等中小型居住区的形态特征把握秦汉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居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