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夷汉之间_从考古材料看贵州战国秦汉时代的文化格局

夷汉之间_从考古材料看贵州战国秦汉时代的文化格局

夷汉之间_从考古材料看贵州战国秦汉时代的文化格局
夷汉之间_从考古材料看贵州战国秦汉时代的文化格局

2009年第6期

(第29卷总第130期)贵州民族研究Guizhou Ethnic Studies No.6,2009(Vol.29.February.No.130)

夷汉之间

———从考古材料看贵州战国秦汉时代的文化格局

李飞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战国秦汉至魏晋时期,贵州文化格局经历了一次土著向汉化复归于土著的演变历程。这是贵州文化由多元向单一复向多元的一次变迁,最终的结果表明多样性的文化格局成为也必将成为历史的选择,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性的文化。

关键词:考古材料;文化格局;文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K871.41.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5-0064-08

Between Yi and Han

———The Cultural Patterns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Han Dynasty in Guizhou

LI Fei

(Guizho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Guiyang ,Guizhou 550004,China )

Abstract:Through a detailed research on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we have discovered that cultural patterns have an evolution from aboriginal culture to Han and a reversion to aboriginal culture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Han Dynasty.This is a change of Guizhou culture from diversity to singleness to diversity.It proves that cultural diversity patterns become a historic choic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needs cultural diversity.

Key words: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Cultural Patterns ,Cultural Diversity

收稿日期:2009-09-25

[作者]李飞(1976—),男,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西南考古。

战国秦汉时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结束,铁器时代开始的时期。战国秦汉时代的贵州,是土著文化高度发达,汉文化开始流行的时代。汉文化的大规模涌入,引发了一场夷汉之间文化的长期拉锯,此消彼长,两汉之际汉文化曾一度占据上风,而土著文化终成贵州文化的主流,是今日贵州多彩文化的根基所在。本文用考古资料揭示这一变迁,并尝试作出初步解读。理解这一历史过程,对我们正确看待和应对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文化变迁将是十分有益的。

一、夜郎时代:土著文化的高峰

1.夜郎及其文化

夜郎是战国秦汉时代中国西南一小国,西南诸邑中,史称“夜郎最大”,武帝时夜郎王曾与滇王一同授印被封。西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前25年),夜郎王兴被诛,夜郎灭亡。从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其在历史上大约存在了300年时间。关于其地望,一般认为在贵州西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贵州西部的盘县、威宁中水、辅处、赫章可乐、普安铜鼓山、安龙、兴义、兴仁、册亨、望谟、晴隆、六枝、织金等地就不断有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遗物发现,多数学者认为其即

李飞:夷汉之间

夜郎之遗存。其中,威宁中水、赫章可乐和普安铜鼓山三地发现最丰,相关发现可能分别代表了以其为中心的一类遗存。

(1)以赫章可乐乙类墓为代表的一类遗存

战国秦汉时代遗存在可乐境内分布颇广,迄今已进行过九次发掘,共试掘遗址2处、清理墓葬370余座,其中既有汉式墓亦有当地民族墓(报告称乙类墓),而以当地民族墓为多,约占墓葬总数的75%强。民族墓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墓葬均为长方形(或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个别墓葬棺外围石一周,略似石椁(M264)。葬用棺或不用。约10%的墓葬(30座左右)采用“套头葬”,即用铜(铁)釜或铜鼓(仅1例)套头而葬,或用铜釜套头、铜(铁)釜套脚、或用铜洗垫脚而葬。少数墓葬用铜洗垫头或罩面。随葬品有陶器、青铜(或铜铁合体)器、铁器、玉(石)器、骨器和纺织品等,以青铜器为主。陶器数量较少且均为冥器,随葬陶器的墓葬一般再无其他随葬品,一墓仅一器,置于死者头侧。陶器均手制成形,泥料中羼有较多植物炭屑,器身轻薄,纹饰有篦划纹、锥刺纹、乳丁纹等,器类有罐、瓶、杯等。青铜器按用途可分为容器、装饰品、兵器和农具等。容器除用作“套头葬”的鼓、釜外,尚有洗、鍪、鐎斗、匜等;装饰品数量较丰,种类有镯、钗、簪、戒指、铃、扣饰、带钩等;兵器有剑、戈、镞,剑有巴蜀式柳叶形剑、蛇头形剑和铜柄铜剑等,未见钺、矛;农具少见,仅有锄。铁器有戈、剑、刀、刮刀、镢、锸、钉等,以工具类为主。铜铁合体器有铜柄铁剑和铁铤铜镞,其中的卷云纹首铜柄铁剑最具特色。玉(石)、骨器有玦、璜、管、珠、镯等,均为装饰品。少量残存的纺织品经鉴定有丝织物、毛织物和麻织物三类。墓葬年代据推测为战国早期至西汉前期[1]。

“套头葬”、夹炭陶器、卷云纹首铜柄铜(铁)剑等极具特色的葬俗和遗物,使可乐乙类墓有别于其它同期遗存,可能独立构成一类以之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可暂称之为“可乐类遗存”,与这一时期活动在可乐及其周边地区的人群相对应。目前尚不清楚这类遗存的分布范围,但辅处出土的石寨山型铜鼓[2]表明,威宁、赫章相接的白水河流域,可能属可乐类遗存的分布范围。

(2)以威宁银子坛墓地为代表的一类遗存

中水境内的古代遗存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以来,先后进行过四次较大规模发掘,目前已识别出鸡公山、红营盘、银子坛等三类不同的、依次演进的文化遗存,其中鸡公山类遗存已命名为“鸡公山文化”[3]。

红营盘墓地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32座,均系长条形竖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多数发现木质葬具痕。随葬品有陶、铜、玉(石)和骨器等。陶器均手制,质地松脆,器类有罐、碗、杯等,以带流陶罐数量最多亦最典型。铜器按用途可分兵器、工具和装饰品三类;兵器有剑、钺、镞;工具有刀、锛;装饰品有手镯、指环、帽饰等。玉(石)器有玦、璜、镯、珠、镞、穿孔砺石等。其年代约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中期[4]。这类遗存除贵州威宁红营盘墓地外,尚有云南昭通营盘乙区墓地等[5],表明其系一类分布在昭鲁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春秋晚期至战国早中期的遗存,可暂称为“红营盘类遗存”。

银子坛墓地共进行过三次发掘,清理墓葬134座,出土各类遗物700余件。亦有汉式墓与土著墓之别,以土著墓为主。土著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10%的墓葬为二次合葬(葬2~7人),部分墓葬有葬具痕。随葬品有陶、铜、铁、玉(石)、骨、漆器等,以陶器和铜器为主。陶器有罐、瓶、碗、豆、杯等,罐、瓶、碗为常见组合。部分陶器上带刻划符号。铜器有兵器、装饰品、生活用具和钱币等类;兵器有剑、矛、戈、镞、弩等;装饰品有手镯、指环、带钩、扣饰、发钗、铃铛等;生活用具有釜、洗、碗、印章等。铁器有剑、矛、刀、镞、带钩等;玉(石)器有珠、管、玦、镯等。墓葬年代约在战国中期至东汉初。与银子坛墓地内涵一致的遗存广泛分布在昭鲁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目前已知的有昭通营盘甲区墓地、文家老包墓地、白沙地墓地等,可称其为“银子坛类遗存”[6]。

两地的三类遗存,特别是可乐乙类墓与银子坛墓地年代相近,部分内涵相同,可乐更曾出土2件与银子坛墓地完全相同的陶器(K4:1、M292:1),但彼此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分布区域、不同的陶器制作传统、不同的丧葬习俗(如可乐有“套头葬”,银子坛有合葬,可乐随葬品以铜器为主,银子坛以陶器为主,并有相对固定的陶器组合等),因此它们是两类不同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以往的研究过多强调其共性,而对差异的讨论不足,对银子坛类遗存的讨论更存在在黔者为夜郎文化遗存、在滇者称滇文化遗存的不同认识。

2009年第6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09年12月版

(3)以普安铜鼓山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

普安铜鼓山遗址,在普安县青山镇铜鼓山,是一个山顶遗址,面积约3000平米。1980年、2002年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约2000平米,出土文物数百件,计有一字格青铜剑、凹銎铜钺、镞、叉、尖叶形锄以及玉玦、石臼和陶罐等。一批铸造青铜器所用的陶模和石范的发现是最为重要的发现,其种类有剑茎—件数,以下不再注明)、剑茎范(4)、剑身范(1)、戈范(2)、戈模(2)、刀范(1)、铃范模(5——

(2)、鱼钩范(1)、凿范(2)、宽刃器范(4)、浇口和残范(18),表明该遗址曾是重要的青铜器铸造场所[7]。

从目前的材料看,贵州西南地区与其周邻桂西北、滇东南的联系至为密切,远甚于其与黔西北地区的文化联系,可能存在一个包括黔西南兴义、安龙、普安、册亨、望谟等与滇东南丘北、广南、富宁及桂西北右江上游百色、田阳、田东等地区在内的一个文化圈。该文化圈内一字格曲刃、舞蹈纹无胡铜戈、曲刃矛、V形銎带符号的铜钺、羊角钮钟、铜鼓等流行,而风字形钺身、V形銎、部分带符号的铜钺是该文化圈内最为频见、最具特色,也是其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的关键。

南北盘江相夹的黔西南一隅,历史上曾不断有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零星青铜器出土(部分为发掘品),据不完全统计,已逾百件,集中分布在安龙、兴义和普安三地。百余件青铜器可分兵器、乐器、农具、工具、装饰品诸类,而以兵器和乐器为多。兵器有戈、剑、钺、矛等,乐器有铃、钲、羊角钮钟等,另有铜锄等农具。经调查,已在普安、安龙、兴义三地发现山顶遗址20余处,并对其中的铜鼓山遗址进行过两次发掘。这类遗址的年代约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另近年在北盘江两岸阶地上发现史前至汉代遗址16处,并对其中11处进行了清理,其中相当部分为先秦时期遗址,部分属汉晋时期。各地点文化内涵虽各有差异,但基本以双肩石器和圜底陶器为特点。其陶器作风与铜鼓山遗址是一致的,即器类以圜底陶器为主,次为圈足器,也有少量平底器;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形以高领敞口圜底罐和高领侈口圜底罐最多。而石器方面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铜鼓山遗址中目前未发现双肩石器,而北盘江流域未出的穿孔石刀在铜鼓山类遗存中则较为常见。这一区域内的青铜文化明显不同于黔西北地区的同期遗存,鉴于该区域内这一时期遗存间存有某些共性和对铜鼓山遗址认识相对深入等原因,有学者建议暂将这一地区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遗存称为“铜鼓山类遗存”[8]。但北盘江流域阶地遗址与铜鼓山遗址存在的一些文化差异表明了这一地区存在多种类型的考古学文化的可能性,相关研究仍待进一步深入。

整体来看,贵州西部地区发现的上述三类青铜文化遗存,其在青铜器上具有一些共性,陶器则各不相同,彼此间为“同也不同”的关系,其相互间的文化关联,远甚过与下文将要叙及的黔东地区青铜文化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将黔西的青铜文化笼统称为夜郎青铜文化,似也无不妥之处。其铜器中的兵器以带v形符号的凹銎铜钺、卷云纹首铜剑(和铜柄铁剑)、曲刃一字格剑、直内无胡铜戈、舞蹈纹铜戈等为代表;农具以尖叶形铜钁、条形铜锄为代表;乐器以铜鼓和羊角钮钟为代表;装饰品以各种铜铃、扣饰、鲵鱼形带钩、牛头形带钩、发钗、手镯、玉玦以及各种骨珠玉管为代表。陶器多褐色夹砂陶和灰白色你制陶,器形有罐、瓶、壶等,多平底器和圜底器,鲜见三足器。人物装饰头有发钗,耳悬玉玦,臂戴手镯,项挂玉珠,衣有扣饰,琳琅满目。在丧葬习俗上,行土葬,可乐一带的土著居民还实行套头而葬的习俗,可能与某种信仰有关。

2.贵州夜郎时期的其他青铜文化

由于各种原因,贵州西部地区长期是贵州考古的重点区域。近年来,随工作的全面开展,我们在贵州东部地区亦陆续发现了一些青铜时代遗存,其与西部的同期遗存鲜有共性可言。根据差异,可分为两个区,即黔东区和黔东北区。

(1)黔东区

主要指天柱、锦屏两县的清水江流域近年的一些新发现。

自1989年锦屏亮江发现8件青铜器以来[9],清水江及其支流河床中屡有青铜器发现。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逾137件,含剑18件、矛39件、钺31件、戈1件、斧7件、镞25件、铲3件、刮刀2件、凿1件、鱼钩4件、带钩6件,以兵器为主,有少量工具和装饰品等。均系当地村民在清水江及其支流从事淘金活动时,从河床中所获,但该流域的考古调查迄未发现同期墓葬或遗址[10]。

李飞:夷汉之间

粗略地看,所出青铜器带有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土著文化因素。带有巴蜀文化因素的器物有烟荷包型铜钺、弓形耳铜矛等,数量较少。带有楚文化因素的器物有空首有格铜剑、矛、刮刀等,数量较多。而不对称形铜钺、宽格铜剑等,则应属土著文化遗物。类似器物在湖南境内的沅水流域曾有发现,其中的宽格铜剑有研究者认为系当地濮人所遗[11]。

(2)黔东北区

黔东北区的沿河、松桃、铜仁、正安、岑巩、台江一带,历史上曾不断有零星的青铜器出土。如1962年松桃木树一处窖藏出土錞于5件、钲1件、甬钟1件[12]。1981年,铜仁滑石出土錞于1件。1989年台江空寨巴拉河中出虎钮錞于1件[13]。1996年正安杨兴上湾出土甬钟1件,2001年该县又出虎钮錞于1件[14](P60、62)。1998年岑巩新兴出土甬钟1件[13]。沿河境内乌江流域2005年~2008年间先后发现巴蜀图语印章、带巴蜀图语的铜矛等遗物[15]。这些器物的年代在战国至西汉时期。除少数为发掘品外(巴蜀图语印章),绝大多数为零星的偶然发现,未展开进一步的工作,因此该区这一时期整体的文化面貌尚未明了。但所出的錞于、巴蜀图语印章和矛等遗物,已表明其与巴的密切关系,可能是巴文化向南渗透或巴族在此活动的遗留。

以上青铜文化遗存均有不同的内涵和分布范围,部分彼此间有渗透,它们可能分别对应一个或几个人们共同体。其在贵州的广泛分布,表明了这一时期贵州土著文化的高度繁荣及其多样性。

二、两汉时期:涌动的汉化浪潮

西汉中期开始,武帝开发西南夷,在夜郎故地上先后设置犍为郡(前135年)、牂牁郡(前111年),推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羁縻之制,大量的汉族官吏、军伍、商贾、豪民进入夜郎地区,贵州本土文化被迅速汉化。贵州这一时期的考古资料十分丰富,相关论述也较多。汉文化的涌入,表现在考古学文化上,就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各种器物逐渐减少,而汉式器物逐渐增多。这种趋同性,已为以往的研究者所强调,如贵州“西汉后期的墓葬中,汉文化器物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出现了两种文化融合的器物”[16];东汉时期墓葬所出随葬品,“已与中原地区同期汉墓所出者无殊”[17]。

贵州境内目前发现两汉时期遗存的地区有赤水、习水、仁怀、遵义、松桃、沿河、务川、道真、金沙、黔西、毕节、赫章、威宁、水城、盘县、兴仁、兴义、贞丰、镇宁、安龙、西秀、平坝、清镇等县市,除水城、盘县、松桃、安龙等地仅发现零星汉代遗物外,其余地区的汉代遗存多进行过发掘,遗物较为丰富。

这些遗存集中分布在5个区域内,即以沿河、务川、道真为中心的乌江下游及其支流区,以赤水、习水、仁怀、遵义一线为中心的赤水河流域区,以赫章、威宁、毕节为中心的黔西北区,以兴仁、兴义为中心的黔西南区,以西秀、平坝、清镇、黔西为中心的黔中区。

各区的汉遗存在大同中又存有一些差异,如乌江下游及其支流区内流行蒜头壶、半边屋顶的房屋模型、陶井等器物,墓葬形制除土坑墓和砖室墓外,还出现了岩坑墓,与峡江地带的同期遗存类似,而有别于贵州它地的汉代遗存[18]。赤水河流域的赤水、仁怀、习水、遵义、金沙一线有崖墓或画像石墓分布,此类遗存不见于贵州其他地区[19],而在四川有着广泛的分布。黔西北区赫章、威宁两地,土著遗存与汉式遗存并存,并相互渗透。新近从早年发掘资料中识别出的带有“建始”等纪年铭文的大型瓦当,表明至迟在西汉晚期,赫章可乐已出现与汉庭经营西南夷有关的大型建筑[20],为可乐一带可能为汉阳县县治所在之说增添了一条旁证。黔西南区内发现的汉代遗存以东汉中晚期墓葬为主,随葬品厚重大气,出土的青铜连枝灯、铜车马、“巴郡守丞”印等遗物反应墓主显赫的地位和当地不一般的建制设置。以西秀、平坝、清镇为中心的黔中区,是贵州汉代遗存分布最为集中的核心区域,此中所出的广汉郡、蜀郡所造漆器和可能源自黔西南的一字格曲刃青铜剑、铜钺等[21],显示了其与周边地区密切的交往。安顺宁谷遗址由于大型汉代建筑群的发现,被认为可能系牂牁郡的所在地[22]。汉遗存集中分布的区域,可能就是两汉时代郡或县的治所所在地。各区域内汉代遗存间的细微差异,可能与汉文化不同的来源、汉文化传入前各地不同的文化传统有关。

虽有差异,贵州两汉时期遗存与全国各地同期遗存的趋同性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文化现象。表现在墓葬上,流行厚葬,墓葬形制逐步由土坑墓向砖室墓和石室墓演变,随葬品中陶井、陶房屋模型、陶俑

2009年第6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09年12月版

(动物俑和人俑)、陶水塘稻田模型、车马器等逐步流行,大量汉式器渐渐取代土著遗物。居址渐由山顶等高地移至平旷的坝子,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出现,部分瓦当上甚至带有中原纪年或“长乐未央”等汉隶。这一时期的遗存,无论是发现的数量还是分布的范围,均到了空前乃至绝后的程度,是贵州目前考古发现中最为丰富的古代遗存,充分反映了两汉时期贵州的汉化程度。

三、魏晋时代:本土文化的回流

这一时期遗存发现不多,主要有以下几批:

1.安顺两晋南北朝墓

1965年至1966年间,在平坝马场清理东晋南朝墓16座,墓葬形制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方形或凸字形券顶石室墓两种,墓葬形制与汉墓相比未有明显变化,随葬品却有较大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出现了青瓷器,发钗、簪、手镯、条脱、戒指等金银或铜质的装饰品占据了随葬品的半数以上,再度流行[23]。1981年春在安顺八番清理壁画墓一座,地表有直径10余米的圆阜形封土,砖室“凸”字形,墓经早年盗扰几成空,墓顶残存的星象图和墓壁的四象图弥足珍贵,是贵州迄今仅见的壁画墓。其时代推测为六朝时期[24]。

2.赤水河崖墓

贵州境内的崖墓主要分布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习水、仁怀一带。这类墓葬均是在石崖之上人工开凿石窟以作墓室,内设壁龛、石棺、灶台、排水沟等,部分有浮雕装饰。其年代早可至东汉晚期,多数可能为蜀汉至南北朝时期遗存。习水三岔河一座崖墓墓门左侧铭有“章武三年(223)”买地券一则[25],章武系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年号,表明墓建于蜀汉时期。

3.北盘江流域汉晋墓葬与遗址

近年在配合基建的过程中,于北盘江流域的镇宁、贞丰境内发现和发掘了一批汉晋时期墓葬和遗址。其中镇宁田脚脚遗址清理了房址、陶窑、灰坑、灶和沟等遗迹。出土物有几何形花纹砖、方格纹、绳纹陶罐、釉陶罐、陶网坠、铜扣饰、铜弩机、铜铃、铜镯、铜蒺藜、铁器、青瓷片、磨石、石臼等,并发现直百五铢、太平百钱等蜀汉钱币,遗址的主体年代可能在蜀汉时期[26]。其中铜扣饰、铜铃、铜铃等遗物颇为醒目。

贞丰浪更然山墓地共清理墓葬65座,墓葬形制有瓮棺葬和长方形石板墓两种。瓮棺葬18座,以方格纹陶罐为葬具,陶罐四周及底铺薄石板,少数陶罐底部平铺碎卵石,陶罐内放置人骨及其随葬品,多随葬铜镯、五铢、货泉等,葬式为二次葬。长方形石板墓47座,以薄石板竖砌为壁,复以石板封盖,部分墓底亦铺石板。多数墓葬长160~200厘米,宽50~75厘米,深15~40厘米;人骨保存极差,可辨认葬式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内随葬有铜镯、指环、串珠、漩涡纹带钩、玉玦等。其年代初步推测在汉晋时期。另望谟水打田遗址亦发现与浪更然山相同的瓮棺葬,内出铜镯和用作饰品的穿孔五铢,其时代应大致相当[27]。如若我们对浪更然山墓葬的年代推断大致不误,则这是贵州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板墓遗存。

4.松桃仙人岭悬棺

松桃县仙人岭悬棺葬,分布于一壁高约70米的临河的石崖上。上有若干人工开凿的长方形壁龛和方形小孔。长方形龛大小不等,深均在1米左右,内盛棺木,但棺木多已不存。方形小孔大小及深度在10~30厘米之间,成排分布,较有规律,当用以插放承托悬棺的木桩。1980年曾对其中2座壁龛中的棺木进行清理,棺有船棺、板式棺二种,内盛二次葬尸骨,随葬品仅见釉陶碗1件。经对其中一具板式残棺的碳素测定,其年代为距今1660±90年,约在西晋时期[28]。

虽发现不多,但可以看到这一时期遗存类型较为丰富,仅墓葬便有砖(石)室墓、崖墓、石板墓、瓮棺葬、悬棺葬等多种不同类型。多数遗址和墓葬中均发现了手镯、指环、铜铃、扣饰、发钗、条脱、串饰等装饰品,且其在墓葬随葬品中所占比例较大,这是其明显不同于两汉时期遗存之处。类型的多样化、装饰品的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汉文化阵营的萎缩和土著文化回归的直接表现。贵州土著文化的持续影响一直持续至今,以唐代之盛,其在贵州却鲜有历史遗迹。

四、夷汉之间:两种文化的拉锯

—土

—汉化——通过上列考古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战国秦汉至魏晋之际,贵州文化经历了一个土著——

李飞:夷汉之间

著的演进历程。西汉中期以前,是以夜郎及其文化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时期;西汉中期以后,特别是东汉时朝,汉文化成为主流;蜀汉以降,随中原对西南夷控制力的减弱和汉文化阵营的萎缩,土著文化开始回流。这一现象,势必引发两方面的思考:第一、两汉时期的汉文化是如何向边地渗透的,势头为何如此强劲;第二、土著文化为何最终又能夺回阵营,成为主流。

1.汉文化的传入方式与动因

前文所划分的黔东北、黔西北、黔西南3个区内,青铜时代遗存与两汉遗存的分布基本重合,赤水河流域目前虽未发现战国时期遗存,却有更早的商周遗存发现,这样的分布格局表明,汉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沿着既有的交往孔道传入、以人烟稠密的土著聚居地为阵营进行扩张的。有意思的是,西秀、平坝、清镇、黔西一带,迄未发现西汉以前的青铜时代遗存。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汉文化由川渝地区自北而南进入贵州至少存在西、中、东三条通道,即西线南夷道、中线赤水河、东线乌江及其支流。南夷道具有官道色彩,系在秦五尺道的基础上南延而成的,自僰道(今四川宜宾)直指牂牁江,后又将之延至滇池一带并与西夷道汇合[29]。黔西北威宁、赫章、毕节一带,恰在南夷道走廊带上。自威宁以南,水城、盘县也有零星汉代遗存发现,而盘县已与黔西南相接,这一线路可能与直指“牂牁江”的南夷道相关。从文献记载和相关考古发现看,早在秦通五尺道之前,南夷地区北向联系的民间通道即已存在,秦时只是“略通五尺道”,而非新辟。辟为官道后,大批汉族官吏、军伍、豪民、商贾等即沿此往来,进一步加快了黔地汉化的步伐。威宁中水、赫章可乐两地及其周边地区,在汉文化涌入之前,即有大规模土著人群的活动;西汉中期以降,北来的移民旁土著而居甚或在此设立县治,汉文化即以此为阵营向周边扩散。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当地土著遂被渐渐汉化。

赤水河通道至迟可上溯至商周时期。西汉以降,汉文化沿着既有的孔道,逐步逆流而上,自赤水经习水、仁怀、遵义、金沙直抵黔西,渗入黔中腹地。该流域汉代遗存的集中分布表明,赤水河流域的南北沟通在两汉时期是畅通无阻的,并成为汉文化向黔中渗透的重要孔道。峡江地带的汉文化,逆乌江而上,在黔渝交界的乌江下游,一支逆乌江支流芙蓉江进入道真,并在桃源、旧城、玉溪、忠信等地留下遗存。另一支继续逆乌江而上,在沿河县洪渡镇沿洪渡河进入务川,在务川大坪、镇南等地留下丰富的西汉早期至东汉晚期的墓葬和遗址。沿河境内乌江沿岸阶地的考古发掘表明,乌江作为文化通道,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存在,历商周、秦汉而不衰。但目前在务川西南的凤冈、湄潭一带未发现汉代遗存,因此,逆乌江及其支流沿既有的通道向黔地渗透的汉文化对黔中腹地的影响尚不得而知。

南夷道的开通,是汉王朝经营西南夷的需要,而经营西南夷旨在一方面打通去往西亚的通道,以达到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的目的;一方面以夜郎的兵力,由牂牁江钳制日益做大的南越。政治与军事的考量,无疑是汉王朝经营西南夷的主要目的。除此之外,对重要资源的控制可能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务川汉墓集中分布的区域基本与朱砂的分布区基本重合,其中大坪汉墓群中44.44%的墓葬出土朱砂,经硫同位素测定为当地朱砂,可能暗示该地汉遗存的出现与朱砂的开采和经营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务川丰富的朱砂蕴藏可能是导致两汉时期峡江地带人群逆乌江及其支流向上移动的重要动因[18]。这种资源的控制可能是官方的,也可能是民间的。在汉帝国意有所指的经营中,在道路畅通的前提下,官方或民间人员的频繁往来,甚或大批移民的迁入,客观导致了黔地被迅速汉化的结果。

2.汉化与土著化

汉文化在战国秦汉之际的夷汉拉锯中,势头强劲,并占得上风。然而,从更长的历史时段观察,土著文化却是贵州文化的主流。时至今日,贵州境内仍生活着10余个世居少数民族,这是该地历史上多样性的土著文化流行的直接结果和有力反证。

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人、地关系长期协调发展的结果。贵州多样性的古代文化与该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当地居民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这里破碎的地理环境,滋生了多样性的古代文化。虽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但考古发现表明,这里的古代文化从来都不是封闭的,其与周边地区一直有着广泛的联系。但这样的联系,是渐进的,和风细雨式的。两汉之际汉文化的涌入,其规模之大、势头之猛,却超出了以往任何的文化交往。随汉帝国置吏、修路、移民等经边策略的实施,使南北往来除却古已有之的民间交往外,更多带有了官方色彩。另一方面,两汉时期的统治者出身楚地而君临天下,

2009年第6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09年12月版

其文化因此兼有南北的特质,易于被各地接受,并随汉帝国的扩张而扩散至边地。从朝鲜到越南,从西域到大海,其强劲的扩张势头可谓空前绝后,乃至出现了全国趋同的文化面貌。贵州只是当时华夏大地这一文化格局的一个缩影。

魏晋之际土著文化的回流,一方面与这一时期中原战乱、北方对西南边地影响力的减弱有关,是为外因。另一方面,土著文化在外力减弱后的反弹展示了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特质和顽强的生命力,是为内因。一种区域性的文化是当地人对环境适应与改造的结果,经历了几百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人、地关系处于和谐中,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状态。这一点在当下许多少数民族对山水树木等的崇拜与信仰的习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它们给予具有破坏性的文化诸多和谐的启示)。魏晋以降,生活在贵州的居民又重新选择生于兹的土著文化而非来势汹汹的汉文化作为其日常的操守、丧葬的准则、精神的信仰,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次土著文化的无意识的、自然的回归。随土著化的推进,李蜀时,出现了牂牁僚人大举入蜀之事,至唐不衰,对蜀中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30]。

从某种意义上讲,两汉之际汉文化的强势入侵,是一种非正常状况,宛若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溅起的涟漪,荡漾开去。但随石子未持续投入,湖面渐归于平静,回到从前。从土著到汉化复归于土著的过程,是一次历史的自然选择,是一个由多元向单一复向多元的演变历程。这一变化表明多样性的文化格局成为也必将成为历史的选择,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性的文化和多样性的智慧。

之所以说是无意识回归,是因为这次回归与当下有识之士所倡导的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向有充分认识,进而强化文化转型中的自主能力和自主地位的“文化自觉”不同[31]。贵州魏晋时期的土著化过程,是当地居民回到其熟悉的生活方式或内心尚未泯灭的信仰的过程,是一次顺乎自然的选择。在土著文化的高峰期,汉文化源源涌入,而在汉化浪潮汹涌澎湃之时,土著文化却悄然回归。总在物事发展的巅峰,出现了另一种可能而改变了轨迹。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称,西方化与现代化起初密切相联,“在变化的早期阶段,西方化促进了现代化。在后期阶段,现代化以两种方式促进了非西方化和本土文化的复兴”[32]。将这一现代化背景下“西方价值的悖论”与汉晋时代贵州夷汉文化间的关系两相参看,饶有兴味。

五、小结

考古材料揭示,战国秦汉至魏晋之际的贵州文化经历了土著——

—土著的演进历程。战国秦

—汉化——

汉时代的贵州,是土著文化高度发达,汉文化开始流行的时代。以西汉中期为界,此前以夜郎及其文化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占据主流;此后随武帝开发西南夷,在贵州推行郡县制,汉文化沿着既有的孔道和土著聚居区,迅速由已成为汉文化阵营的川渝地区由北而南向黔中渗透。至东汉时,表现在考古学文化上,贵州这一时期的遗存已与全国其他地方的无太大区别。魏晋以降,由于战乱,汉文化阵营在贵州逐渐萎缩,土著文化开始回流,以唐代之盛,却几乎未在贵州留下遗迹。在夷汉文化的拉锯中,两汉之际的汉文化曾一度占据上风,但土著文化最终成为贵州文化的主流,是今日贵州多彩文化的根基所在。

夷汉拉锯,既体现了两汉之际作为先进文化的汉文化强劲的扩张力,又表明了由这方水土滋养而成的土著文化由于顺应自然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土著到汉化复归于土著的过程,是一个文化格局由多元向单一复向多元的演变历程,最终的结果表明多样性的文化格局成为也必将成为历史的选择,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性的文化和多样性的智慧。

在全球一体化迅速推进的今天,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观念正席卷全球,其对中国的影响,恰如两汉时期汉文化对贵州的冲击。在强势的汉文化面前,土著文化也显现出了脆弱的一面,但最终却成历史的选择。回顾战国秦汉时代贵州的文化格局,对我们如何看待和应对当下中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将是十分有益的。文化应保持多样性,多元共存、和而不同,这是贵州战国秦汉时代的文化走向对当下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2000年发掘报告[R].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李飞:夷汉之间

[2]殷其昌.辅处墓群[A].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R].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3]张合荣,罗二虎.试论鸡公山文化[J].考古,2006,(8).

[4]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贵州威宁县红营盘东周墓地[J].考古,2007,(2).

[5]王涵.云南昭通营盘古墓群发掘简报[J].云南文物(41),1995.

[6]李飞.贵州威宁银子坛墓地分析[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

[7]刘恩元,熊水富.普安铜鼓山遗址发掘报告[R].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兼论贵州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J].四川文物,2009,(3).

[8]李飞.贵州安龙新出铜器——

[9]熊水富.锦屏亮江出土的一批战国青铜器[R].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10]参看程学忠.贵州天柱出水青铜器调查征集报告[A].东亚古物,B卷[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1]何介钧,郑元日.关于湘西、湘西北发现的宽格青铜短剑[J].文物,1993,(2).

[12]李衍垣.贵州松桃出土的虎钮錞于[J].文物,1984,(8).

[13]中国文物地图集·贵州分册(待刊)[Z].

[14]贵州省文化厅主编.贵州文物精华[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15]资料现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6]宋世坤.试论夜郎与汉文化的关系.贵州考古论文集[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17]宋世坤.贵州汉墓的分期.贵州考古论文集[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18]李飞等.贵州务川大坪汉墓群第一期发掘出土大量朱砂[N].中国文物报,2008-05-09.

[19]参见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贵州赤水复兴马鞍山崖墓[J].考古,2005,(9).

[20]张元.贵州赫章可乐粮管所遗址出土的西汉纪年铭文瓦当[J].文物,2008,(8).

[21]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9,(1).

[22]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安顺市宁谷汉代遗址与墓葬的发掘[J].考古,2004,(6).

[23]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平坝马场东晋南朝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3,(6).

[24]熊水富.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R].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25]黄泗亭.贵州习水县发现的蜀汉岩墓和摩崖题记及岩画[J].四川文物,1986,(1).

[26]刘恩元发掘,资料现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7]杨洪发掘,资料现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贵州民族墓葬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28]席克定.灵魂安息的地方——

[29]罗二虎.秦汉时代的中国西南[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

[30]蒙文通.治学杂语.蒙文通学记(增补本)[G].北京:三联书店,2006.

[31]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费孝通九十新语[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2](美)塞缪尔·亨廷顿(Sam uel P.H unt ingt on)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石船)

夷汉之间_从考古材料看贵州战国秦汉时代的文化格局

2009年第6期 (第29卷总第130期)贵州民族研究Guizhou Ethnic Studies No.6,2009(Vol.29.February.No.130) 夷汉之间 ———从考古材料看贵州战国秦汉时代的文化格局 李飞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战国秦汉至魏晋时期,贵州文化格局经历了一次土著向汉化复归于土著的演变历程。这是贵州文化由多元向单一复向多元的一次变迁,最终的结果表明多样性的文化格局成为也必将成为历史的选择,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性的文化。 关键词:考古材料;文化格局;文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K871.41.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5-0064-08 Between Yi and Han ———The Cultural Patterns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Han Dynasty in Guizhou LI Fei (Guizho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Guiyang ,Guizhou 550004,China ) Abstract:Through a detailed research on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we have discovered that cultural patterns have an evolution from aboriginal culture to Han and a reversion to aboriginal culture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Han Dynasty.This is a change of Guizhou culture from diversity to singleness to diversity.It proves that cultural diversity patterns become a historic choic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needs cultural diversity. Key words: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Cultural Patterns ,Cultural Diversity 收稿日期:2009-09-25 [作者]李飞(1976—),男,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西南考古。 战国秦汉时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结束,铁器时代开始的时期。战国秦汉时代的贵州,是土著文化高度发达,汉文化开始流行的时代。汉文化的大规模涌入,引发了一场夷汉之间文化的长期拉锯,此消彼长,两汉之际汉文化曾一度占据上风,而土著文化终成贵州文化的主流,是今日贵州多彩文化的根基所在。本文用考古资料揭示这一变迁,并尝试作出初步解读。理解这一历史过程,对我们正确看待和应对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文化变迁将是十分有益的。 一、夜郎时代:土著文化的高峰 1.夜郎及其文化 夜郎是战国秦汉时代中国西南一小国,西南诸邑中,史称“夜郎最大”,武帝时夜郎王曾与滇王一同授印被封。西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前25年),夜郎王兴被诛,夜郎灭亡。从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其在历史上大约存在了300年时间。关于其地望,一般认为在贵州西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贵州西部的盘县、威宁中水、辅处、赫章可乐、普安铜鼓山、安龙、兴义、兴仁、册亨、望谟、晴隆、六枝、织金等地就不断有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遗物发现,多数学者认为其即

尔雅通识课答案 考古与人类答案100分

考古与人类 (100.0分) 选择题(60分) 1、判断一个石头是不是石器就是要求它至少有几个击点? (2.00分) A.2 B.3 C.4 D.5 2、下列哪个地方发现了中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大和最早的古城:() (2.00分) A.彭头山文化 B.环太湖流域文化 C.后李文化 D.仰韶文化 3、中国的考古现在来讲什么是第一位的? (2.00分) A.文物多少 B.遗迹大小 C.经济价值 D.保护 4、考古学上的遗物包括: (2.00分) A.生产工具 B.武器 C.生活用品 D.以上都是 5、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意识的埋藏死者是在什么时候? (2.00分) A.5万年前 B.10万年前 C.20万年前 D.30万年前

6、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谁? (2.00分) A.王羲之 B.蔡伦 C.王莽 D.刘秀 7、最早的灵长类出现的时代:() (2.00分) A.白垩纪 B.侏罗纪 C.寒武纪 D.泥盆纪 8、根据《逸周书》记载,蚩尤死亡的地点是: (2.00分) A.涿鹿 B.九隅 C.中冀 D.麦城 9、在故宫内唯一能够看到的其他建筑是什么? (2.00分) A.国家大剧院 B.人民大会堂 C.北京饭店 D.毛主席纪念馆 10、中国早期天子乘坐的马车是几匹马? (2.00分) A.6 B.4 C.3 D.2 11、苏秉琦先生概括的中国文化根系的时段长度是:() (2.00分) A.五千年 B.十万年

C.百万年 D.千万年 12、下列哪种形状的墓道的墓主人身份地位最高:() (2.00分) A.亚字型墓道 B.中字型墓道 C.甲字型墓道 D.三种墓道一样 13、考古学诞生并成为科学的标志之一是: (2.00分) A.历史学 B.古生物学 C.人类学 D.地层学 14、考古的学术创新有哪些? (2.00分) A.发现创新和修复创新 B.发现创新和发掘创新 C.发掘创新和研究创新 D.发现创新和研究创新 15、古代文献记载的玉匣是:() (2.00分) A.玉盒 B.金缕玉衣 C.玉块 D.玉玺 16、通常一个容器由几部分结构组成? (2.00分) A.2 B.3 C.4 D.5 17、现在的研究表明,秦始皇陵的墓道数目是:() (2.00分)

第0战国秦汉考古教学大纲

《战国秦汉考古》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战国秦汉考古 课程英文名称:archaeology on the Warring States, Qin and Han Dynasties 总学时:68~72 学分:4学分 壹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秦汉考古上接商周考古,下接魏晋考古,其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帝国时代的最前一段历史,也即以往所讲的中国封建社会奠基时期的历史,对于揭示中国古代社会从王国时代演进到帝国时代的历史脉络以及汉代之后中国古代历史的走向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习该段考古,不仅仅是补史证史,也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为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如生动直观的历史教材,教育大众,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发展大旅游经济等等。 贰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学生应当了解:战国秦汉考古研究的意义;秦汉考古的时空范围与时期划分;秦汉考古的主要研究内容;秦汉考古的重要田野发掘及研究收获;秦汉考古的重要参考书籍。 叁课程的章节 共分战国、秦代、西汉、东汉四大章,每章下又分别按历史梗概、城址、墓葬、手工业、农业、文化艺术等分别设置小节。 第一章战国考古(约20-22个学时) 第一节战国时代的历史和分期 战国指的是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中国社会历史阶段。这一期间诸侯割据、争雄,在周文化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列国自己的文化特征,表现在考

古学文化面貌上则是明显的地区特点,按照战国七雄的分国区域,考古教学上也会国、分区叙述。 第二节列国城址和各国长城 一、列国城址 主要介绍了8个列国城、它们是秦栎阳城、东周王城、鲁国曲阜城、齐国临淄城、燕下都城、郑韩故城、赵国邯郸城、楚国纪南城。最后,对这些城址提出了综述研究概况。 列国长城遗迹主要介绍了7个国家的长城遗迹,它们是齐、楚、魏、燕、赵、秦、中山长城。长城的出现,是和军事战争密切相关的,秦汉长城正是在战国长城的原有基础上扩建起来的。 第三节列国墓葬 一、墓葬的分区和断代 墓葬的分区基本同于列国的分区,各个分区内的墓葬文化,既表现出了独立性,也存在一致的共性。断代分期主要依靠的是墓葬形制的演变、器物组合特征、器形演变规律,并参照青铜铭文和钱币学的研究。把战国墓葬分成早、中、晚三期。 二、墓葬分区研究 以三晋两周地区墓葬的主体内容,它的青铜器和陶器分期很具有代表性。秦墓的研究在关中是独树一帜。另外还介绍了齐、鲁、燕国墓,中山国墓、曾侯乙墓、以及南方广泛分布的楚墓,最后对这些列国墓的特点进行了综述。 第四节战国时期的农业和工商业 一、冶铁技术的发生及对农业的作用 主要介绍了古代冶铁术的一般过程,我国冶铁术发生的时间、考古中的所见的东周铁器及铁器在农业生产、军事上的作用。 二、青铜手工业 阐述了青铜武器制造为中央集权国家所控制。器类有食器、酒器、水器、土器、兵器、车马器、农具、货币、玺印符节、质量衡器、铜镜及杂器。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进步,不仅青铜艺术有所发展,而且生活用的青铜器大量增加,传统的青铜瓦乐器衰退。

秦汉史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
《秦汉史》期末考试 新 1
班级:默认班级 成绩: 78.0 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秦代实行中央集权后最早建立的是()。
1.0 分
?
A、
郡县制
?
B、
州县制
?
C、
省县制
?
D、
以上答案均错误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
州在()以后成了郡以上的行政单位。
1.0 分
?
A、
西汉末年
?
B、
西汉初年
?
C、
东汉末年

?
D、
东汉初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东汉的开朝皇帝刘秀起兵时的身份是()。
1.0 分
?
A、
豪强
?
B、
王嗣
?
C、
庶民
?
D、
循吏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
周秦之变的主要改变是()。
1.0 分
?
A、
消灭剥削者
?
B、
消灭阶级
?
C、
消除贫富分化
?
D、

消除社会矛盾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
孟子所在的时代“君”是指()。
0.0 分
?
A、
国王
?
B、
天子
?
C、
国民
?
D、
以上答案都错误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B
6
法家思想最早产生于()。
1.0 分
?
A、
秦国
?
B、
齐国
?
C、
燕国
?
D、
赵国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考古与人类2019(秋季版)尔雅答案

1.1 1 【单选题】()是考古学专业学术着作。C ?A、盗墓笔记 ?B、鬼吹灯 ?C、中国墓葬史 ?D、最后一个摸金校尉 2 【多选题】考古学重大研究课题有()。ABCD ?A、人类起源与迁徙 ?B、文明起源 ?C、农业起源 ?D、城市起源与发展 3 【多选题】()是盗墓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ABC ?A、有故事性 ?B、寻宝情节

?C、空间感鲜明 ?D、描述真实的考古现场 4 【判断题】考古就是挖宝,考古与盗墓相仿。错误 1.2古墓题材何以吸引公众 1 【单选题】河南安阳殷墟商代王陵的防盗措施是()。B ?A、积石积沙 ?B、挖坑深埋 ?C、砖室墓 ?D、凿山为陵 2 【单选题】()以前古墓大多没有墓门和砖室。B ?A、战国 ?B、西汉 ?C、新石器时代 ?D、唐代

3 【单选题】河北满城汉墓的结构是()。C ?A、土坑竖穴 ?B、砖室墓 ?C、凿山为陵 ?D、石室墓 4 【单选题】一般来说,考古发现中最常见的发现物是()。A ?A、碎陶片 ?B、完整陶器 ?C、青铜器 ?D、瓷器 5 【判断题】土坑墓自古至今都存在。正确 1.3 文物与考古的关系 1 【单选题】考古学与文物学最大的区别是()。C

?A、研究对象 ?B、研究目的 ?C、获取资料的方法 ?D、研究角度 2 【单选题】通过社会征集手段获取到的资料称为()。D ?A、发掘品 ?B、征集品 ?C、修复品 ?D、传世品 3 【单选题】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观点属于()学科的观点。A ?A、人类学 ?B、历史学 ?C、考古学 ?D、民族学 4

【多选题】区别学科的三个要素是()。ACD ?A、研究对象 ?B、研究成果 ?C、研究方法 ?D、研究目的 5 【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社会征集手段,获得资料的。错误 1.4 汤姆森与三期说 1 【单选题】1819年,丹麦国家博物馆汤姆森提出“三期说”,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C ?A、金器时代 ?B、瓷器时代 ?C、铁器时代 ?D、陶器时代 2 【单选题】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作工艺主要是()。A

超星尔雅秦汉史答案超全版

如果找答案直接使用WORD查找功能就好,只需要打入题干中几个字便可尔星泛雅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秦汉社会的特点是()。(1.0分)0.0 分 A、 家族群居性 B、 小家庭性 C、 非宗法性 D、 宗法性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B 2从()开始,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开始疏远。(1.0分)1.0 分 A、 孔子时代 B、 孟子、庄周时代 C、 老子时代 D、 以上答案都错误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3贵族和平民的差异被()削弱了。(1.0分)1.0 分 A、 隋唐时期 B、 唐朝时期 C、 宋朝时期 D、 秦制时期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与其他乱臣贼子相比,王莽篡党夺权的特点是()。(1.0分)1.0 分 A、 严重失去民心 B、 手段温和 C、 非常得民心 D、 手段残忍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汉代时期的五铢钱因为()的原因而对今天的收藏界来说卖不上价。(1.0分)0.0 分 A、 铸钱所用材质廉价 B、 工艺简单 C、 历史时间短 D、 发行数量大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A 6法家制度主张,在()面前人人平等。(1.0分)0.0 分 A、 权利

B、 皇上 C、 法律 D、 法制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C 7()是秦汉时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1.0分)1.0 分 A、 关东 B、 关中 C、 关南 D、 关西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8()不仅将首都迁至北京,而且在南京还留有模拟政府。(1.0分)1.0 分A、 明代 B、 宋代 C、 唐代 D、 清代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9明清时代的家族观念是()。(1.0分)0.0 分 A、 家族散居 B、 小家庭 C、 大家庭 D、 以上答案均错误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B 10中国历史上第二度出现大城市崛起的时间是在()以后。(1.0分)1.0 分A、 元朝时期 B、 明朝时期 C、 秦汉时期 D、 唐宋时期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1汉武帝之后的两千年里,历史基本的状态是()。(1.0分)0.0 分 A、 儒表道里 B、 法表儒里 C、 道表儒里 D、 儒表法里

尔雅通识课考古与人类答案

什么是考古学(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考古的范围必须限定与什么有关系 A、古生物 B、建筑 C、人 D、史前动物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2 下列关于考古学家应具备的素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对考古学科发展历史有基本了解 B、应是方法论专家 C、具有发掘和整理的技术 D、不用具备行政管理能力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3 发掘品科学性强于传世品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4 考古就是挖墓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考古文物的安保等级与文物挖掘的重要程度有关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什么是考古学(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下列哪项不属于三大考古文物发现 A、甲骨文 B、十三陵 C、敦煌莫高窟 D、汉晋简牍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50.0分 2 三大文物的发现填补了文献记载缺失的不足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50.0分 什么是考古学(三)已完成成绩:75.0分 1 人们在获取文物后要经过几个步骤,下列哪个不是?() A、断代 B、辨伪 C、定级 D、修复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下列哪项不属于区别学科的标准 A、研究方法 B、研究对象 C、研究意义 D、研究目的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D 得分:0.0分 3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已全部找回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考古学是通过科学发掘手段获取研究资料的一门学科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什么是考古学(四)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下列不属于遗迹的是 A、房子 B、道路 C、运河 D、手镯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下列不是考古学的功能的是 A、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B、了解人与人的关系 C、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 D、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历史时期与史前时期以有无文字来区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考古的发现的神圣目标不是珍贵的古代信息而是精美的器物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什么是考古学(五)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传统的考古学研究对象下限是什么 A、宋 B、元 C、明 D、清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16.7分 2 下列不属于遗物的是 A、生产工具 B、建筑物 C、生活用品 D、礼仪用具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16.7分 3 下列关于考古的对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水底下 B、在土地下 C、暴露在空气中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16.7分 4 考古学学科的核心结构不包括 A、史前考古学 B、田野考古学 C、露天考古学 D、历史考古学

2016尔雅秦汉史考试答案讲解

成绩: 99.0 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秦代实行中央集权后最早建立的是()。
1.0
?
郡县制

A、
?
州县制
B、
?
省县制
C、
?
D、
以上答案均错误
我的答案:A
2
州在()以后成了郡以上的行政单位。
1.0
?
西汉末年

A、
?
B、
西汉初年
?
C、
东汉末年
?
D、
东汉初年

我的答案:C
3
东汉的开朝皇帝刘秀起兵时的身份是()。
1.0
?
豪强

A、
?
王嗣
B、
?
庶民
C、
?
循吏
D、
我的答案:A
4
周秦之变的主要改变是()。
1.0
?

A、
消灭剥削者
?
B、
消灭阶级
?
C、
消除贫富分化
?
D、
消除社会矛盾
我的答案:B
5

孟子所在的时代“君”是指()。
0.0
?
国王

A、
?
天子
B、
?
国民
C、
?
D、
以上答案都错误
我的答案:B
6
法家思想最早产生于()。
1.0
?
秦国

A、
?
齐国
B、
?
燕国
C、
?
赵国
D、
我的答案:B
7
秦汉社会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

2018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2018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1.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 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拓展:本题考查古代商业这一长效热点,落实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涉及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变化类”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关注材料中变化后的结果。由本题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的信息可判定答案。 2. 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古代“雀” “爵” 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 拓展:本题以东汉画像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题目新颖,紧跟全国卷的命题思路,是江苏历史卷中的亮点。汉代画像石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曾对画像石的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除了古人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假如把这些石刻画像有 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石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拓展;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

从考古资料论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与中原的关系

从考古资料论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与中原的关系

从考古资料论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与中原的 关系 周琍 【作者简介】周琍嘉应学院财经系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博士【关键词】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中原/地域特色/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K8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62(2004)02-0038-06 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在冶铁、炼钢、青铜器、舟船、釉陶、青瓷、漆器、纺织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色。但江南手工业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手工业的影响。本文试图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探讨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和中原的关系及其形成原因。 一、江南手工业的地域特色 “江南”一词,在秦汉史籍中屡见记载。这里所说的“江南”,是泛指岭南以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它包括会稽、丹阳、豫章、南郡、江夏、长沙、桂阳等郡,还有沿长江南岸的巴蜀之地也在其列。也就是汉代扬、荆二州的大部分和益州的一部分地区。 江南地区有着悠久的社会文明。经过艰辛的开发历程,到东汉一朝,扛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差度趋向缩小,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经济区。手工业领域显著进步,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在纺织业方面,汉代江南的蜀锦、越布都颇有知名度。 蜀锦是最早驰名于市场的传统手工产品之一,它以图案古雅、富有地方和民族风格著称。巴蜀土地肥沃,桑叶鲜嫩汁多,蚕丝质量很好,丝绸的上色性

特佳。另外,那里的水质最适于丝绸染色和洗濯。两者相辅相成,为蜀锦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注: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汉时,蜀锦的颜色鲜艳,经久不变。扬雄在《蜀都赋》中称赞蜀锦为“阿丽纤靡”和“自造奇锦”。著名的蜀锦还畅销海内外如印度等地,并且转输到中亚、西亚一带(注:《汉书》卷六十一《张骞传》。)。降至三国,其花色品种日见繁多,有织纹由粗到细、互相对称,宛如雨丝的白色线条,再配以各种图案的雨丝锦;有在单色的底色上织成彩色方格,配以各色图案的方方锦。史称“蜀之锦绣,绝妙天下”(注:《古今图书集成》卷三百一十八《太平清话》。)。可以想见蜀锦在我国丝绸我上的重要地位(注:张保丰:《中国丝绸史稿》,学术出版社1989年版。)。 江东闽越一带出产的细质麻布,也是一种质量优良、堪与织锦同比的纺织品。《后汉书·陆续传》载:“(续)喜著越布单衣,光武见而好之,自是常敕会稽郡献越布。”可见越布之精细。这种越布,在东汉前期不多,还是一种高级的赏赐品,如《后汉书·皇后纪》载,明帝死后,“诸贵人当徙居南宫,太后感惜别之怀,各赐王赤绶,加安车驷马,白越三千端(注:一端二丈),杂布二千匹,黄金十斤。”和帝死后,邓太后赐贵人“王青盖车采饰,辂、骖马各一驷,黄金三十斤,杂帛三千匹,白越四千端。”到东汉后期,服著白越布的人多了,但越布仍被视为贵重服装。王符《潜夫论·浮侈篇》说:“从奴仆妾,缘服葛子升越,简中女布,细致绮觳,冰纨锦绣。”可见它仍是与“细致绮觳,冰纨锦绣”并列的。《后汉书》注引沈怀远《南越志》说“蕉布之品有三:有焦布、竹子布,又有葛焉。虽有粗精之殊,皆同出而异名。”又引扬雄《蜀都赋》曰:“布则蜘蛛作丝,不可见风,tǒng@②中黄润,一端数金。”盛弘之《荆州记》曰:“秭归县室多幽闲,其女尽织布,至数十升。”看来,葛子、升越(当即是白越、越布)tǒng@②中、女布可能是葛、麻中的四种质量优良的品种。葛、越出自会稽,女布出自秭归附近,tǒng@②中出自蜀郡。左思《吴都赋》说:“蕉葛、升越,弱于罗纨”,说明这两种麻葛织物胜

6.战国秦汉考古

6.战国秦汉 PART1社会 *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 1.进入历史时期,文字大量用于历史记载和史书的出现。简牍和帛书的大量出现,为考古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2.进入考古学上的铁器时代,冶铁技术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在生产领域取代铜器和石器,成为社会生产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3.从春秋到战国秦汉,社会形态处于重大转变时期,从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制社会。 4.从纷争走向统一。战国时期,由于地域不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文化有很大差异。直到秦灭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差异逐渐被消除。经过汉代的磨合,至晚到西汉中晚期,形成融合统一的汉文化和汉民族。 5.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思想的空前活跃。水利工程技术、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农业耕作和施肥技术提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各类手工技艺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瓷器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思想空前活跃,百家争鸣。 6.城市和商业快速发展,金属铸币普遍出现。 7.墓葬形式方面,除三代流行以来传统的竖穴土坑墓以外,新出现了砖室墓和崖墓。汉代,玉衣随葬替代了用鼎制度。 *战国时期铁器冶炼的发展及应用: 1.冶铁技术:块炼铁继续使用,生铁冶炼技术得到推广并进一步提高;块炼铁渗碳成钢和铸铁柔化处理工艺广泛应用;展性铸铁(介于生铁和钢之间)在农业手工业应用广泛 2.冶铁遗址: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除陶范、石范外,还使用金属范(提高生产效率,保证铸件规格统一,便于计量安装更换);使用烘范窑,铸造前先烘范(减少成品中气泡砂眼,保证质量);在兵器铸造中已开始使用淬火工艺 3.铁器类型:战国铁器已经进入当时生产日用及军事各方面,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农业生产/手工业/日用/兵器/刑具及杂器)【战国时期铁器以工具为主,特别是农业生产工具及手工工具----是铁器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小型日用器的种类齐全——铁器已渗透到日常生活】 *中国冶铁技术的出现和早期铁器的发现 1夏商时期有铁器出现但非常少,铁器真正的大量出现和普及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2春秋早期和中期的铁器发现较少。 3战国早期的发现明显比春秋时期增多。此时期铁器中占首要地位的是兵器,铁农具较少,在各类农具中不占主要地位。 4战国中期和后期已普遍使用铁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都有多种铁器。 叠铸法 亦称“叠层铸造”,指将多层铸型叠合,组装成套,从共用浇口杯和直浇道中灌注金属液,一次得到多个铸件的铸造方法。这种方法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造型材料和金属液,适用于小型铸件的大批量生产。战国时期已开始用叠铸法生产钱币,东汉时叠铸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平并普遍运用。

第二章 秦汉史学

第二章 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 第一节:两汉史学形成的基本文化背景 战国末年,秦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强大,需要在文化方面有个有力的指导。相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成为秦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指导原则。不久,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但是秦始皇为了推行思想上的大一统,却采纳了法家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造成了中国学术空前的浩劫。焚书坑儒,使史书损失最大。西汉王朝“休养生息”。武帝时,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秦王朝二世而亡,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汉初的君臣都在深刻的思索:为什么强大的秦王朝骤然灭亡?为何如此短命?新兴的汉王朝如何才能长治久安?陆贾的《楚汉春秋》汉初以无为求进取,促进恢弘的精神文化建设。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主张大一统,天人合一,以神学作政治依据,重“天意”。天人关系问题成为此时研究的重点,是当时最大的课题。文学上,“大赋”这种文学形式非常兴旺,吸取《离骚》长篇大论的形式,恢弘博大,总览一切,气势博大。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一样的恢弘博大,对周边国家都有记载。《史记》受到“大赋”的影响较大,此外,哲学上也深受董仲舒的影响。 第二节: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重要的历史学家,被梁启超成为“史界太祖”。司马迁《史记》的撰成,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中国史学影响巨大。 一、司马迁生平1、少年时代的家乡生活2、入仕前的壮游祖国山河。20岁以后,离家远游。这个过程对司马迁眼界的开阔、知识的积累和他进步的历史观的形成,都有极为巨大的影响。 3、入仕及宦途经历 4、36岁立志修史:一生的转折点 5、42岁开始著史 6、48岁自请宫刑 7、刑馀著史 8、《史记》宗旨:“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9、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和《报任安书》外,流传下来的还有《悲士不遇赋》一篇、《素王妙论》佚文四节,其他的都已经散失了,但就是《悲士不遇赋》这篇司马迁晚年的作品,也有人说是别人假借其名而伪造的。 二、《史记》的体例和内容 1、《史记》的体例分为五部分。“本纪”12篇,是编年体的大事记,是最高统治者的编年史。“世家”30篇,记载世代传家的政权人物等,分为三类:诸侯列国;汉朝的宰相、功臣,如萧何等;历史上的特殊地位的人物,如陈涉、孔子等。“书”8篇,涉及礼乐制度、历法、天文、地理、重大祭祀、经济财政等社会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是一种综合论述的形式,以反映社会制度的变化为主,意在明其“损益”、“改易”之迹,“承蔽通变”之状。《汉书》后改为《志》。“表”10篇,有世表、年表、月表、人表等几种形式。是以谱牒的形式,厘清错综复杂的史事。“列传”70篇,记载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为“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各种历史人物立传。有专传、合传和类传的不同形式。这五种体例,并不是各自独立,而是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郑樵说:“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赵翼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这五种体例都有前人的成就作为凭借。《史记》将这五种体例合为一书,自成一家,创立了纪传体。白寿彝先生认为“称《史记》为纪传体不恰当,实际是‘综合体’。”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通史的标准:①时间上:从古到今;②地域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包括全国的广大地域;③内容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_焦南峰

考古与文物 2008年第6期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考古研究部 陕西的秦汉考古工作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肩负巨大的历史重任。据20世纪末统计,全省范围内共发现早期秦、秦代和汉代文物遗存达5300多处①。五十年来,经过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重点围绕着秦都雍城、秦都栎阳、秦都咸阳、秦始皇陵、汉长安城、西汉十一陵等开展了大规模、密集型的调查、勘察和发掘,同时对遍布全省各地的其它秦汉遗存也做了大量考古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陕西秦汉考古的历史 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前,我国古代和近代就有许多历史学家、金石学家对陕西的秦汉帝陵、都城等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帝陵、都城等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形制规模和附近出土的铜器、玉器、瓦当、钱币等进行了记述、著录或考证②。 20世纪初,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关野贞、足立喜六、水野清一,法国汉学家沙畹、谢阁兰及美国学者毕安祺等先后对西安附近的古代建筑、陵墓进行了初步的调查③;其中1906年1月至1910年2月应聘为“陕西高等学堂教习”的足立喜六进行了较为广泛地实地踏查和简略地勘测。1933年足立喜六根据其踏查、勘测和研究结果,由东洋文库出版了《长安史迹之研究》一书。书中对秦始皇陵、汉长安城、西汉帝陵等秦汉遗迹进行了记述和初步研究。 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学者陆续开始对陕西古代遗迹、遗物进行考古调查,其中以“西京筹委会”“陕西考古会”“北平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团”和“教育部西京艺术文物考察团”开展工作较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④。其中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对宝鸡斗鸡台秦墓的发掘研究⑤和徐旭生、石璋如等的考古调查,应是现代科学意义上陕西秦汉考古研究工作的滥觞。 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是陕西秦汉考古研究真正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勘察工作,确认了汉长安城的规模、形制及大体布局,发掘了“王莽九庙”等建筑遗址,奠定了秦汉都城考古的基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则与省内的多家兄弟单位一起对秦都咸阳、秦都雍城、秦始皇陵、西汉帝陵等开展了勘察、测量和试掘工作,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和发掘揭开了秦人陵墓研究的序幕;杨家湾汉墓、阳陵刑徒墓地、汉文帝窦后陵从葬坑的发掘则是西汉帝陵大规模发掘和研究的先声。此外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发掘了西安、咸阳等地相当数量的秦汉中小型墓葬。 十年浩劫后,陕西秦汉考古工作与迈入“黄金时代”的中国考古学一起有了长足的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一步勘察了未央宫、长乐宫和桂宫的结构和布局,探明了东市和西市的位置与基本形制,确定了宗庙遗址的地望;勘察了汉长安城中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分布和北宫的地望和范围。在考古勘察的基础上,先后对汉长安城的城门、礼制建筑、武库、长乐宫宫殿、未央宫宫殿、官署和角楼、桂宫遗址以及制陶、冶铸和铸币等手工业作坊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并对照历史文献对勘查发掘的城门、道路及宫室、仓储、苑池及礼制建筑遗址等进行了细致地辨析,究明了其时代、性质及内涵,确定了部分遗址与文献的对应关系。同时对杜陵的从葬坑、门阙、寝园 ? 6 9 ?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第7章 战国秦汉考古)【圣才出品】

第7章战国秦汉考古 一、名词解释 1.云梦秦简 答:云梦秦简是指在湖北云梦发现的一系列秦朝文书,计1155枚,这是第一次发现秦简。其中古籍有《编年记》、《语书》、《吏道》、《日书》,更为重要的是秦律。由于秦律在传世文献中极为罕见,这次发现震动了学术界。从墓葬时代分析,这些律文是秦统一之前的法律。云梦龙岗秦简150余枚,出自6号墓,内容是秦律,有《禁苑》、《驰道》、《马牛羊》、《田赢》等。这是继睡虎地、四川秦律之后第三次发现秦律,时代系秦末,是秦统一后的律文,但与睡虎地秦律又一脉相承。 2.工官 答:工官是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中可以看到,当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县有工官、司空。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也有工官。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考古发现的汉代铁器、漆器外多有工官字样。 3.低温釉陶 答:低温釉陶是指出现于西汉中期并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的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釉陶。烧成温度在摄氏800度左右,釉中含多量的氧化铅。器物种类有仿铜礼器和生

活用器。低温釉陶多见于墓葬,或专供随葬用。 4.蚁鼻钱 答:蚁鼻钱是指楚国货币。蚁鼻钱形体较小,体呈椭圆形,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头有一小穿孔,又似背面磨平的贝,故常以铜贝称之。其大者长1.8厘米,重4~5克,小者不足1厘米,多数重2.5~3.5克,最终达4.2克。面上有阴文似蚂蚁状,看似蚂蚁歇于鼻尖。又有类“哭”字者,或称鬼脸钱。蚁鼻钱在两湖、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都有出土。 5.侯马晋城 答:侯马晋城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位于山西省侯马市区西北部。年代在公元前585年~前416年,于1952年发掘。该城由6座城址组成,白店、台神、牛村、平望4座城连成一片,其东为呈王古城,东北为马庄古城,在牛村古城及平望古城内均发现有夯土台基,可能是宫殿区。在呈王古城南的秦村发现春秋晚期盟誓遗址,出土了侯马盟书,是研究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和盟誓制度的珍贵史料。牛村古城南郊有铸铜、制陶、制石器等手工作坊遗址。其中侯马铸铜遗址为研究晋国铸铜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在浍河以南的上马村还发现了大片东周墓群。 6.遣册 答:遗册是指随葬品卜录,专门记录随葬品器物,以简牍为主要书写材料。如长沙仰天湖1号墓简以及江陵望山2号墓简均详记殉葬器物,可与实物对照。曾侯乙墓简记兵马甲

2018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版(精美word版,精校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商业这一长效热点,落实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涉及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变化类”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关注材料中变化后的结果。由本题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的信息可判定答案。 2. 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古代“雀” “爵” 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东汉画像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题目新颖,紧跟全国卷的命题思路,是江苏历史卷中的亮点。汉代画像石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曾对画像石的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除了古人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假如把这些石刻画像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石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4. 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