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题

第一章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有那些?

[3] 人文地理学都有哪些研究方法?

[4]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章

[1] 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具有那些特点?

[2] 环境与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3] 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

系理论?

[4]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文地理学。

第三章

[1] 我国人口分布表现出那些特征?

[2]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3] 人口迁移的机制是什么?

[4] 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有那几种?

[5] 举一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后果?

第四章

[1] 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有和影响?

[2] 当前我国人口的转变表现为何种模式,并简述我国人口转变模式和国外人口转变模式的异同?

[3] 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如何?

[4] 简述适度人口的概念及其应用价值?

[5] 适度人口的确定方法是什么?我国适度人口规模应为多少?如何达到该规模?

第五章

[1]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

[2] 简述农业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 现代农业的类型与特征?

[4] 四大文明古国为何会出现在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有和共性?

[5] 都市农业如何发展?

第六章

[1] 影响工业分布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 世界有哪些主要的工业区?

[3] 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遇到了那些问题?

[4] 简述二战以来,工业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5] 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6]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比重是否合理?应如何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

第七章

[1] 世界种族是如何划分的?

[2] 地理人种的概念及分类?

[3] 民族的特征及分布?民族整合的意义是什么?

[4] 试从民俗的各方面说明民俗与环境的关系?

[5] 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6] 以中国为例,分析种族与民族的区别与联系。

第八章

[1] 世界主要语系有哪几种?

[2] 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3] 语言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特性?

[4] 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有哪些?

[5] 试举例说明语言景观的特征。

[6] 语言景观的涵义和内容。

[7] 语言从那些方面体现了其文化特性?试举例说明语言景观的特征。

第九章

[1] 世界主要宗教类型及其分布?

[2] 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有何关系?

[3] 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 巴以冲突产生的根源,怎样用宗教地理学人地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

[5] 宗教景观。

第十章

[1] 分析城市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几种类型?

[3] 如何理解城市景观?

[4] 乡村聚落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5] 阐述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

[6] 户籍制度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有那些影响?

第十一章

[1] 分析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2] 区域旅游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

[3] 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应如何建设?(可以某城市为例)

[4] 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区别、联系与形成条件?

[5] 如何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冲突?

[6]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战略(SWOT分析),对西部大开发有哪些影响?

第十二章

[1] 感知环境与认知环境有何区别与联系?

[2]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有哪几种?

[3] 分析人类行为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4] 人类活动行为空间的因素分析。

[5] 举例说明普雷德行为矩阵的应用。

[6] 感知空间与认知空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第十三章

[1] 简述当代全球的政治地理格局?

[2]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有哪些主要学说?

[3]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4]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演变趋势分析。

[5] 科学技术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生活具有哪些影响?

[6] 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形成的影响。

第十四章

[1]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

[2] 当代人文地理学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3] 评述地缘政治学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缘政治模式。

[4]当前人文地理学研究都有那些前言课题?如何使得PRED协调发展

(完整)人文地理期末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人文地理学》试题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包括社会性、和。 2、在文化的扩散过程中,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等级扩散、和 。 3、佛教根据传播方向及教义的不同可分为、南传佛教和。 4、现代农业类型有:牲畜育肥农业、、、市场园艺农业、 和谷物农业六种。 5、第一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石油时代。 6、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有和。 7、世界语言主要有、汉藏语系、、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非洲语言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8、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差别较大,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和。 9、世界上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有地中海、、东南亚和。 10、民俗的内涵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地方性、、和集团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泰勒) 2、人口迁移 3、环境感知 4、旅游动机

··················密···················封·····················线·················· 第2页共4页 5、形式文化区 6、政治地理单元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2、用图示法说明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3、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4、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兰迪人口转变的“三个序列”

··················密···················封·····················线·················· 第3页共4页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人口迅速增长引发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人文地理学》试题3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区域性综合性(2分) 2、接触扩散刺激扩散(2分) 3、北传佛教藏传佛教(2分) 4、种植园农业乳品业大牧场农业(3分) 5、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分) 6、集聚力离散力(2分) 7、印欧语系闪含语系(2分) 8、限制人口增长鼓励人口增长(2分) 9、加勒比海阿尔卑斯山(2分)10、民族性约束性(2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 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2分),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分)。 2、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2分),是以寻求新的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2分)。 3、环境感知 广义是指个体周围的环境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映像,以及这种映像被修改的过程(2分);狭义是指环境质量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印象(2分)。 4、旅游动机 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者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 5、形式文化区 指某种文化现象(1分),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1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分)。 6、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条件下形成(1分)、由具体政治组织或者集团支配(2分)、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 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1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1分)

2021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必备 人文地理选择题训练

选择 《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2017~2030年》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巴基斯坦“愿景2025”深入对接,为中巴合作带来新机遇。图5为“我国企业在中巴经济走廊重大投资项目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企业投资的项目主要集中于() A.采矿和制造业B.金融和零售业C.交通和能源D.教育和医疗 2.影响我国企业投资项目地域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数量B.区位和资源禀赋 C.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D.政策和文化传统 图6为“某小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是() A.产业结构B.人口素质C.环境质量D.交通方式 4.“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有利于() A.减轻自然灾害B.提高环境容量C.保护传统地域文化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城市群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建设19个国家级城市群。图8为“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成熟型城市群分布于东部沿海B.成长型城市群分布于中部地区C.培育型城市群分布于西部地区D.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6.符合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的是() A.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B.“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C.联系各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D.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图9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A.华北平原B.东北区C.西南区D.东南沿海区 8.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资源B.水资源C.经营规模D.机械化水平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桑蚕产业由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区逐渐西移。2005年以来,广西蚕茧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桑蚕业助推35个石漠化贫困县脱贫致富。图11为“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9~10题。 9.广西发展桑蚕业得益于() A.土壤肥力高,桑叶生长快B.热量条件好,结茧次数多 C.地表水资源多,桑枝萌叶多D.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10.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的优势有()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人文地理学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 首创“地理学”

人文地理试卷(答案)

《人文地理学》试卷(A)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20分,每小题选对得2分,不选或者选错者不得分。) 1.拉采尔的人地关系理论被称为——D A.人地相关论 B.生态论 C.适应论 D.环境决定论 2.文化的扩展扩散不包括——A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3.原产地在中国的农作物是——A A.大豆 B.马铃薯(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 C.甘蔗(新几内亚或印度) D.辣椒(墨西哥、秘鲁) 4.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麦加目前位于——A A.沙特阿拉伯 B.以色列 C.伊拉克 D.埃及 5.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是——B A.英语 B.日本语 C.西班牙语 D.印地语 6.目前,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大洲是——B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州 7.以领土规模论,巴西属于——D A.大国 B.中等国 C.袖珍国 D.特大国 8.汉语方言中语言岛现象最显著的是——B A.吴方言 B.客家方言 C.赣方言 D.闽方言 9.宗教最单一的国家是——C A.美国 B.印度 C.梵蒂冈 D.印度尼西亚 10.下列国家,民族数量最少的是—— A.日本 1 B.巴基斯坦 4 C.俄罗斯 130+ D.中国 56 二、填空题(10分,每小题2分)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近代政治地理学的主要创建者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 3.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4.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 5.文化景观既有(时间)变化,也有(空间)变化。 三、判断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括号内打“√”或“╳”) 1.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归纳逻辑。(×)演绎逻辑 2.形式文化区是一种文化认同现象。(√) 3.历史因素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内在性因素)(╳)P88 4.种族是自然地理概念。(╳)P92 5.语言不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6.佛教是民族宗教。(╳)P269 道教,印度教,犹太教 7.海登(B.Hayden)提出了农业起源的人口宴享说。(√) 8.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191 9.基督教由耶稣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立。(对)271 10.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336 四、简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 1.功能文化区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项功能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与协调作用的中心。 特征:突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自然因素:⑴气候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⑵地形地形影响人类的适宜工作和居住场所 ⑶土壤土壤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⑷水体适宜的水源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条件 ⑸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的意义具有历史性 社会经济因素:⑴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社会化生产有利于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口再生产。 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分布密度越大。 ⑶经济活动方式:劳动密集性活动方式促进人口密集,如精耕细作农业区人口较 密,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人口较密。 ⑷交通运输条件:交通线对人口分布具有突出的“磁力”作用,交通线的建设推进 往往促进人口的聚集。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⑴历史文化因素:历史越悠久,人口越稠密;传统越强大,人口越密集。 ⑵政治因素:政局越稳定人口增长越有规律,人口越密集。

人文地理学期末试题

咸宁学院资环学院 2009年秋季学期 2008级地理教育本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 2、城市化 3、综合国力 4、文化 5、国家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地理环境由无机的、有机的、社会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分别受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 2、李特尔被公认为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拉采尔被视为政治地理学的开创人。() 3、白兰士的人地关系思想可概括为可能论或者或然论。() 4、文化决定论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思想。() 5、人地关系论就是人地关系各种理论、思想的汇总。() 6、按性能和作用我们可将光源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 7、人口是一个综合概论,它包括了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 8、自然资源的丰饶程度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实力的影响愈显重要。() 9、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传统观念不是科学的环境观。() 10、生产力水平越高,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作用越强,自然因素作用弱。() 11、近60多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未变。() 12、旅游地有等级之分,共分四级。() 13、政治地图有三个层面: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国内层面,其中国家层面是研究的重点。 ( ) 14、拉采尔的政治地理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5、领土的形状和大小对一国国力和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文化隔膜机制。 2、马汉的“海权论”主要观点及该理论的影响。 3、中国目前国内旅游客流间流动规律。 4、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5、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简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7、简述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 8、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模拟试题00

人文地理学模拟试题 名词解释 1、人口转变:一定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过渡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程,即HS(LS。 2、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即国家经济和利益最大化达到的人口数量。 3、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亦称粗密度)。 4、人口中心数:一定地区两互相垂直并平分该地方人口的直线的交点(一般按经纬线)。 5、种族: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一种表现。 6、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7、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8、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 9、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10、城市: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11、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12、国家:一个具有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与干涉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土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 13、领土: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和上空。 14、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填空或改错 西方主要人地关系论包括(任写四个)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与生态论、和谐论。英国布莱克提出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2)、早期扩张阶段3)、后期扩张阶段4)、低位静止阶段5)、减退阶段。 人口转变的四个因素: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经济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改变、社会保障和政策。 人口转变的模式:1)、西北欧模式2)、日本模式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4)、印度模式。人口自然构成包括: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种族构成。 人口社会构成包括:1)民族构成、2)文化构成、3)产业构成、4)职业构成、5)收入构成。 人口地域构成包括:1)国别构成、2)省级构成、3)城乡构成。 谱系分类法的等级包括:语系、语族、语支、语种。 汉语的方言主要有七种,包括: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3 山西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学年第学期 1.人文地理学: 2.政治地理学; 3.文化区: 4.传染扩散: 5.人口自然结构; 6.地理物象: 7.地理人种:&可持续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共10分。请在题后的括弧里填上正确答案的代号A或B 或C) 1、“地理学” (Geographe)这一需词是由下列哪一位古希腊学者首创的 A埃拉托色尼;B亚里士多徳:C希罗多徳() 2、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麦金徳:B森普尔:C白兰士() 3、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即: A书而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 B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居住文化; C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4、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属于: A迁移扩散:B接触扩散:C刺激扩散 5、“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徳”和''中庸之道”文明起源三原则是下列哪一位历史学家提出来的 A汤因比:B斯宾塞:C马克斯.韦伯() 6、2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岀人口转变理论,将法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A原始阶段、中间过渡阶段和现代阶段; B髙位静止阶段、低位静止阶段和减退阶段; C人口高增长阶段、过渡增长阶段和低增长阶段。() 7、根据普雷徳行为矩阵的基本理论,越接近矩阵的哪个位置所选择的工业区位便越接近最佳区位 A左下角:B右上角:C右下角() 题号—* 二三四五七八总分分数 评卷人 复查人 院系:城环学院专业:考试科目:人文地理学试卷号:A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共20分) ¥琼a 的11

8、北美的制造业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该区被称为: A中大西洋工业区:B五大湖沿岸工业区:C北美工业带() 9、下列哪一组语言属于日耳曼语族 A英语、徳语、意大利语; B徳语、荷兰语、法语; C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 10、地划往往能反映该地区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历史状况,形成独特的地名景观。下列哪一组地名属于反映自然状况的地名景观 A临汾、蚌埠、三门峡:B王家坪、沁源、神池:C天津、辽宁、风陵渡() X、印度教可分为许多教派,其中视牛为圣神的属于哪个教派 A毗湿奴教派:B湿婆教派C性力教派() 12、16世纪,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岀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称新教。下列哪一组国家为信奉新教的国家 A西、窗、意、法、爱:B英、徳、美、力[]、澳:C俄、罗、保、希、塞() 23、烧出聚落属于古代聚落的一种类型,在当前的世界上仍有存在,主要分布在: A热带季风区和热带沙漠区;B温带季风区和温带草原区: C热带雨林区、热带季风区和热带草原区() 24、某一国家的首都人口为510万人,居第二位的城市人口为170万人,该国首都的城市首位度为: A3; B : C 1/5 () 15、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多少美圆时,国民将普遍产生旅游动机 A 400美圆: B 800美圆: C 1000美圆() 26、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被称为: A政治地理现象;B政治地理单元:C政治地理结构() 27、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除环境感知和最大效益原则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什么 A性别及年龄:B旅游偏好;C职业及学历() 28、国家权力又称综合国力,它由八大要素组成。除领上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和国民士气七大要素外,还有一个要素是什么 A地理位置:B政府的质疑;C社会制度() 19、“心脏地带”学说是下列哪一位政治地理学家创立的 A斯皮克曼:B柯恩:C麦金徳() 20、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的研究报告发表后,才在世界范用内引起可持续发展的热潮。这一报告是谁撰写的 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B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C联合国环发大会() 三、填空题(每一个填空分,共20分。在答题纸上写上填空序号及相应的答案) 近代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四欧,徳国地理学家(1)和(2)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关关系的学科。 二、人文地理学传统范式: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 1.人地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探 讨如何适应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2.区域研究:从地域的观点: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空间性和时间性) 3.空间分析:关注区位和空间变化,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的“地方性”和“空间性”,探 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过程的形成机理,预测发展趋势 三、近代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①环境学派: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国家的支配作用 ②人地关系学派: 白兰士:人类对外界环境的主动适应。 白吕纳:细化了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实地考察和小区域研究 ③区域学派 赫特纳:研究空间分布;区域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哈特向:人的世界和非人文世界之间的关联=人地关系;描述和解释区域之间差异 ④景观学派 施吕特尔:景观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原始景观转变成人文景观的过程 索尔:文化景观:人类文化与景观的关系;人类根据其文化标准改变自然形成文化景观⑤区位理论学派 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 廖什:市场区位理论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论-中心地学说 ⑥政治地理学派 麦金德:全球作为整体探讨世界政治活动规律—大陆腹地说(世界岛、腹地、边缘)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1)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分类: ①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 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举例:语言、民族),自然状态形成 ②功能文化区:内部存在功能联系而中心位置及边界线确切的文化区(例:国家城市农 场学区),形成受政治、经济等影响 ③乡土文化区: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的地区。(例:美国迪克西) 与特定历史、文化有关。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卷试题及答案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 卷试题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科特性是社会 性、、 。 2.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 区、、 。 3.最重要的人口自然构成是、 。 4.关于农业的起源 有、两种主要学说。 5.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和佛教。 6. 早在30年代我国人口地理学家就提出了一条从黑龙江瑷珲(现称黑河)到云南 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7. 按照语言谱系分类法,英语和德语都属于语系日耳曼语族;汉语属于语系。 8. 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 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9. 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 “”学说。 10. 近代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的, 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区位论。 11.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最核心的思想是既满足的需要,又不对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在近代,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A. 德国学派 B.法国学派 C.美国学派 D.英国学派 2.汤因比的“文明”发展理论,其要点不包括——() A.挑战和应战 B.逆境美德 C.中庸之道 D.命定论 3.一般来说,市场园艺农业的主要产品不包括——() A.水果 B.花卉 C.油料 D.蔬菜 4.当前,穆斯林最多的亚洲国家是—— () A.中国 B.伊拉克 C.菲律宾 D.印度尼西亚 5.当前,最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是—— () A.法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6.目前,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7.以领土规模论,美国属于——() A.大国 B.中等国 C.小国 D.特大国 8.在中国,最晚形成的南 方方言是—— () A.粤方言 B.客家方言 C.湘方言 D.吴方言 9.下列国家,宗教现象最 简单的是—— () A.伊拉克 B.印度 C.俄罗斯 D.以色列 10.下列世界特大城市,不临海的是—— () A.莫斯科 B.里约热内卢 C.东京 D.上海 1、文化区(举例说明): 2、人口转变: 3、城市化: 4、国家(政治地理学角度): 5、地理物象:

浙江大学 考研 人文地理 历年试题

浙江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通用) 浙江大学二OO三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通用) 考试科目:地球科学基础 一、填空题(共65分,每格1分) 1、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和()。 2、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和()三大类。 3、我国常见的玉石有()()()和()四大类。 4、重要的能源资源有()()()和()。 5、地震预报的三要素为()()和(),三者缺一不可。 6、中国与全球一样,主要成煤期集中在()()()和()四个时期。 7、地震按成因可分为()()和()三大类。 8、火山喷发可分为()和()两种形式。 9、外营力地质作用包括下列类型:()()()()和()。 10、褶皱的基本类型是()和()。 11、断裂构造包括()和()两类。 12、气候的主要类型有()()()()()()和()。 13、海底地形可细分为()()()和()。 14、海洋资源包括()()()和()。 15、震级是根据地震()来确定,而烈度是地震时()的一种表示。 16、世界地球日是()月()日,世界环境日是()月()日。 17、按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形成演化特征,地壳可细分为()和()两类。 18、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和()。 19、喀斯特溶洞中,悬垂洞顶的碳酸钙沉积物称(),由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沉积物称为(),两者相连形成的柱状体为()。 20、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可分为()和()。 二、问答题(共85分) 1、简述板块边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20分) 2、简述“地质年代”的含义及其测定方法。(15分) 3、简述地震烈度、震级、震源深度的相互关系。(15分)

人文地理学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首创“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地关系。 2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认识。 4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5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是居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求,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6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的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里人种。 7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度。 8民间文化(民俗):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 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9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是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10基督教: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其中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 11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作用于旅游目的地的人口创造物。都称之为旅游资源。12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区、政治空间组织):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 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有的地理学家称之为政治区,也有的称为政治空间组织。 13地理物象: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识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14行为空间: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15适度人口:是指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并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的人口。 16.人种: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17民族: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18观光农业: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 19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20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的过程 1. 2 . 4 . 5 . 6 . 9. 10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_______ 社会文化系统内人地关系的四要素: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技术。_________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口迁移的机制:经济方面、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划分种族的标志:毛发、肤色、身高、头颅形状、鼻型、血型、指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共同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丿__________ 城市化的类型有:向心型和离心型、自力型和它力型、景观型和职能型、突发型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集聚力、离散力、摩擦_________ 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_ 汉语的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____________ 英语属于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 法语属于罗曼语族 11. 12. 13.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14.语言传播特性:外延性和连续性、距离衰减性、层次性和阶层性、复合性、竞争性和同化性、演化性。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人文地理学》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4×5分,共计20分): 1.地理环境决定论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2.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人口的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3.文化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4.自然资源 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二、填空(15×2分,共计30分): 1.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人文地理学的 主要特性是、和。 社会科学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生态工业是是世界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工业运用原理、方法和人 类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以为目标,建立工业生产体系,把纳入工业生产全过程。 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 3.文化景观具有三个特点,即、、。 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4.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效益的现 象和,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动机经济、社会和环境事物 三、简答下列各题(5×5分,共计25分): 1.“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是什么?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该理论的代表学者是德国学者拉采尔 2.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 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了经济发展成就。 3.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新兴力量崛起,殖民体系崩溃 政治空间重划,两极格局形成 世界走向多极,矛盾更趋复杂 世界政治地理背景出现三条冲突带或者三条危机弧。 4.正确的资源观包括哪些内容? 在资源的数量方面,自然资源存在数量有限性; 在资源价值方面,自然资源具有价值,其价值与其它商品或物品并无本质差别;

高三地理期末统考试卷分析

高三地理期一模试卷分析 期末统考已经结束,通过总结学生答题和分数情况,发现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还有很大的欠缺,在能力方面还需要大力培养,现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我校文科学生总体情况基础较薄弱,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的同学上了高三以后虽然很刻苦努力,但由于方法不当,效果不佳,成绩不是很理想。 二、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色 试题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坚持能力立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内容上自然地理的比重与人文地理相当,对学生今后的复习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试题总体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偏难。主要特点: 1.试题情境图文结合。全卷共设计了17幅图,图像类型多样,既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又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图像信息的基本能力。 2.很多试题以现实地理现象来展开,突出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选择题第1.2.11.12.16.17题. 3.围绕高考考纲,注重学生能力考查。 (二)成绩分析 选择题: 选择题部分:普遍得分较低,其中2、8、10、11、12、14、15、17、24、25题出错较多.其中平均分2题0.4分,8题0.22分、12题1.07分、17题1.2分 原因有以下几点: (1)自然地理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由于学生对自然地理基本原理、

规律理解不够,个别自然地理方面的试题得分率不太理想,如第10、11、题得分率低的原因是学生对山地太阳视运动的问题理解得不到位。第25题,学生答题的错误率高,其主要原因学生对大气运动这一主干知识掌握不到位。 (2)人文知识应用能力欠缺。本次测试命题的一个重要导向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不少学生不能适宜在给定的情境解决问题,不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正确判断。如第8、12题 综合题: 第26题学生答题有难度。⑴小题着重考查自然地理,同时以图、材料作为载体,考查学生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学生对气候要素的分析不到位,得分率只有0.53. 第28以泥炭作为材料考查学生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本题得分率较低。第(2)题低分率只有0.47 综合题部分:失分原因有以下几点: (1)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基本概念没有很好的理解。 (2)语言表达能力差,书写不规范,答题素养有待于提高。 (3)审题能力弱,在没有弄清楚题意的情况下答题,结果必然是错误的。 (4)综合能力较差。 从综合题的做题情况看,虽然不是太难,学生写的答案很多,但答不到点儿上,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文不对题,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今后复习应注重解题方法的传授,加强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建议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终版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 1、论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意义 学科性质: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不仅是地理学最可信的科学成分,而且还是可以为人类家园的美好未来作出重要贡献的基础学科之一。其研究主题是社会的空间组织和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地理学者提供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意义: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在现实中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人们的生产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人文地理学应用领域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经济区划及其规划,其中分为经济区划(如经济带划分等)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五年计划等”)。 ②城市与区域规划,其中分为城市与区域研究、城镇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旅游规划与管理。 ③社会问题研究与分析,其中包含城市化问题(如城市化越来越集中、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贫困问题和区域不平衡问题。 ④行政区划与地名学,分为行政区划和地名学两类。 2、概述人文地理学思想形成的发展过程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阶段:相关古籍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礼记·王制》篇,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论述;《孟子·公孙丑下》,人定胜天思想论述;中国东汉的王充的《论衡·明雩》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古罗马,古希腊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 中世纪的西欧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载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近代阶段:新航路的开辟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①德国李特尔研究创立了早期的理论,强调了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②德国拉采尔论述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了环境的严格限制。 ③美国森普尔和亨廷顿等人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 ④法国白兰士提出了可能论和或然论。 ⑤法国白吕纳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