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终版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终版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终版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终版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

1、论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意义

学科性质: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不仅是地理学最可信的科学成分,而且还是可以为人类家园的美好未来作出重要贡献的基础学科之一。其研究主题是社会的空间组织和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地理学者提供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意义: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在现实中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人们的生产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人文地理学应用领域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经济区划及其规划,其中分为经济区划(如经济带划分等)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五年计划等”)。

②城市与区域规划,其中分为城市与区域研究、城镇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旅游规划与管理。

③社会问题研究与分析,其中包含城市化问题(如城市化越来越集中、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贫困问题和区域不平衡问题。

④行政区划与地名学,分为行政区划和地名学两类。

2、概述人文地理学思想形成的发展过程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阶段:相关古籍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礼记·王制》篇,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论述;《孟子·公孙丑下》,人定胜天思想论述;中国东汉的王充的《论衡·明雩》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古罗马,古希腊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

中世纪的西欧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载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近代阶段:新航路的开辟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①德国李特尔研究创立了早期的理论,强调了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②德国拉采尔论述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了环境的严格限制。

③美国森普尔和亨廷顿等人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

④法国白兰士提出了可能论和或然论。

⑤法国白吕纳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现代阶段:

a.英国罗士培受法国的影响,创立了适应论,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

互相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b.美国巴罗斯提出生态调节论,主张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态的观点,在人地关

系中人是中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他们的反应时才有必要说明。

c.德国学者施吕特尔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探讨原始景观转变为文化景观的过程

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二战后,人文地理学开始在诸多学科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到20世纪90年代人文地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西方人文地理学出现了两大趋势——人文地理学的社会转向和文化转向。

3、当代地理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

当代地理学是众多学术理论汇集而成的学科领域,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具有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科学。

其研究内容是探讨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及其动态机制是地理学的中心任务。

围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是地理学的科学核心问题。 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并寻找解决途径为区域整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是地理学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运用综合的观点和学科交叉的方式是地理学分析问题的科学思路。

从不同尺度捕捉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关键环节是地理学解析科学问题的独到手段。 围绕不同尺度的地域综合体,探讨水文、土壤、生物、大气及人文多种过程相互作用机制、模型的综合表达、模拟与预测是地理学发展的主攻方向。

4、简述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构成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林林总总,主要分支学科简述如下。

(1)人口地理学:主要研究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变动和人口增长的空间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关系的。其内容是找出人口分布的规律性,揭示各国各地区人口地理分布的差异,分析移民的社会、经济、宗教、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人口地理学除由研究年龄,性别和人种的自然构成外,还包括民族,职业,行业,阶级,宗教,文化程度等社会构成。编制人口地图是研究人口地理学的必要手段,研究人口现象的空间变化,一直是地理学研究人口的重点。(2)聚落地理学:又称居民点地理学,是研究聚落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聚落地理学与人口经济学分别研究人类分布现象的两个侧面,人口地理学着重研究人口分布,聚落地理学研究人口分布的具体形式——聚落(居民点)。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特色,德国以景观论为特色,法国重视社会经济史对聚落的影响。英国则对聚落的历史地理有

较多的研究,美国的聚落研究从白人的拓荒和居住问题开始带有明显的实用性。由于聚落有乡村和城市之分。聚落地理学也分为乡村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两大部分。

①乡村地理学:又称农村地理学,是探讨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人口、聚落、文化、资源利用及环境问题的空间变化的学科。

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化研究、城市职能研究、城市分类研究、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形态研究、城市与区域规划等六个方面。

(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动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经济地理学主要由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组成。

(4)社会地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空间利用类型及其他地域类型形成过程的学科,是分析研究人类社会集团空间结构的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早期是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等。二战之后重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20世纪60年代后,重视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发展规律,解释这些现象在时空上的扩散和传播规律。20世纪70年代后,研究不同人类社会集团、阶层、阶级、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和行为决策过程,最近是研究城市社会地理空间。

(5)政治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是领土,国际政治关系的地理背景和选举政治。

(6)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在空间上的起源,分布,传播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科学。研究内容是文化景观,文化源地和文化区。

(7)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科,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其研究内容有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区域历史地理学、历史地图、新技术应用等模块。

(8)区域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尤其强调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有地理志、人地关系研究、景观研究、综合地理考察、专题性区域研究、区域综合研究等。

5、简述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2答10个即可)

当代人文地理学方法论处在十分多元化的时期,概拓起来,主要有如下12种。

①经验主义方法:经验主义方法坚持科学只能关心世界的客观事物并丰求其本来的真实面目,人们的价值观和意图的规范问题被排除在科学研究之外。

②实证主义方法:认为通过详细和客观的收集与社会现象有关的数据,人们能够确定此规则来预测和解释人类行为的原因和效用。当代实证主义主要可分为两类思想:以证实为基础的逻辑实证主义和以证伪为基础的批判理性主义。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与实证主义最接近的方法是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

③行为主义方法:寻求通过解释空间选择来模拟空间行为,通过对人类记忆、处

理和评价地理信息的测度模拟决策过程。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原始数据的来源是有确定答案的调在表和专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心理学测试为主体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行为地理学存在两种形式:①在空间模式中综合人行为的变量,称为分析行为主义地理学。

②彻底放年空间分析,对价值、心理和现象进行探索的行为主义地理学。

④现象学方法:拒绝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科学的数量分析的方法,现象学认为,研究应该集中理解而不是解释客观世界。

⑤存在主义方法:主要关注个体如何产生和支配世界的意义,以及如何认同客体和其他事物的价值。

⑥理想主义方法:以本体论为假定,真实世界不外于个体的观察和表达而存在。理想主义认为,真实世界是心灵的构建,通过认识隐藏于行为背后的思想解释行为。理想主义研究的原始数据来源于深人的访谈和人种志。

⑦实用主义方法:实用主义认为,不应关注个体,而应该关注社会和个体在社会中的相互作用,认识必须从根植于经验的行为中获得,而不是从知识中获得。提倡通过实践活动来构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创始者是北美作家沛尔斯、杜威以及詹姆斯。

⑧马克思主义方法:地理学中马克思主义方法是为了反对空间科学的实证主义而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寻求辨别空间和时间上的社会关系,以便重新产生和维持生产和消费方式,并提出替代模式。

⑨唯物主义方法:关心社会关系之下的机制和结构的调查研究。唯物主义方法关心事件如何发生(原因机制)以及过程的扩展(经验规则)。塞耶尔是地理学中唯物主义方法的积极倡导者。

⑩后现代主义方法:认为没有任何一个答案、任何一个论述是可以占统治地位的。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没有绝对的真理,没有任何真理是不可以解释的。后现代主义地理学提供“解读”而不是“观察”,提供“解释”而不是“发现”,寻求相互的关系而不是因果联系。

11 后结构主义方法:认为,社会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语言文化性加以调解。与后现代主义相反,后结构主义比较关注个体,而不是社会文化批判。后结构主义者认为,认识是形成我们的生活环境因素的方式,是解构我们所遇到的客观事物的多种信息。

12 女性主义方法:认为,地理学研究极大地忽视了妇女的存在和社会的父权制。在现阶段,女性主义方法被运用于从事其他受压迫群体如残疾人及精神障碍的少数人的研究工作中。

6、论述人文地理学的分析方法(加举例)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既注重定性研究,又关注定量分析,以宏观分析为主,又不偏废微观研究,具体有下述几种。

(1)微观分析法:这一类分析方法主要着眼于传统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关于区位的研究。这种分析方法主要由微观经济学分析方法转化而来,应用于企业中较多。其基本特征是分析个别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个别要素变动对区位趋势的影响。代表人

物是美国学者胡佛、艾萨德、斯哥勒、埃洛夫。

(2)宏观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是由二战之后,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将其引入宏观分析法。这种方法注重于全国范围和区域范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以及它们的国际、区际的差异同工业区位形成的关系的考察,重点分析区域差异,从而研究导致区域差异的因素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宏观分析法常常被用于涉及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科学发展问题。

(3)定量分析法:是对事物进行数量方面的分析用于确定认识的人文地理现象在某一方面和整体方面的大小,多少,快慢以及其他方面的数值和各个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定量分析所要解决的是认识对象在量的方面的各种问题。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人们对事物有比较精确的认识,因而定量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二战之后,地理学发生计量革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都被剂量分析影响,诸如多元统计分析等被广泛的应用到人文地理学研究中。

第二章

1、阐述空间概念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发展

(一)空间概念的缘起

①日常用语:“空间”通常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空白地带;

②罗马语/英语追溯到拉丁语义: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或间隔;

③布鲁诺观点:空间是一个连续的三维的自然之量;

(二)空间的科学含义

空间不是别的,它是这些关系的总和;没有事物,空间即不复存在。

(三)空间的哲学意义

德国康德:空间并不是客观现实的某种东西,不是物质,不是属性也不是关系,而是为协调所有日常生活的外在感觉而形成的一种主观和理想的东西,它来源于按照一种固定的规则而形成的心智想象。

(四)空间概念的扩展(七选一)

①海德格尔:并不把空间看做一种纯粹的主观形式。空间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在我们“在世”的行为中被发现。

②地理空间:以渡海的航船发现

③宇宙空间:以太空旅行发现

④原子空间:以电子显微镜发现

⑤社会空间:在法律、建筑和制度的框架下创造出来

⑥祭典空间:以宗教仪式揭示

⑦谈判空间:创建了一个可能的行为和互动的指令系统

一旦这些空间被揭示出来,它们就反过来建构人们的行为。

(五)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概念

①绝对空间:是“一个清晰、自然、真实或经验的实体”。

②相对空间:只是事件间的一种关系,或事件之间的一个方面,并受事件和过程的制约。

③相关空间:建立在“相对空间”基础上的,与空间相关联的空间。

2、辨析空间和地方的含义

空间:在日常用语中空间通常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空白地带,在科学中空间的概念是指:空间不是别的,它是这些关系的总和;没有事物,空间即不复存在。空间又分为绝对空间、相对空间和相关空间。绝对的空间是“一个清晰、自然、真实或经验的实体”;相对的空间只是事件间的一种关系,或事件间的一个方面,并受时间和过程的制约。相关空间是指建立在“相对空间”基础上的,与空间相关联的空间。并出现活动空间、行为空间、感知空间、意向空间和心智地图这五种解释性空间。

地方:地方的含义有三个层次。一地方,地球表面上的某个地点。二地方感,人们对地方的主观感受,包括地方在个人和团体中的作用。三场所,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背景和场所。地方的属性:一是地方的社会化,二是地方性。是由人或物占据的部分地理空间。与空间相比是一个更具有地理学色彩的概念。

3、结合实际,简述区位分析的要素(结合实例)

按几何要素分析

①运动:区域间要素流动和相互作用的模式;

②路径:要素运动的路径或运动网络模式;

③节点:网络节点空间布局模式;

④等级体系:结点的等级结构模式;

⑤地面:结点和网络所形成的地面空间组织模式,如不同的土地利用形式和程度;

⑥空间扩散模式,反映人类占据地表模式的时空变化过程。

例如一个钢铁厂的选址,要考虑到原料、燃料的运输和成品的出库,这就体现了路径这一要素;并且工厂的选址要考虑到地价和土地面积,以及以后发展过程中工厂的扩展和搬迁,这就体现了地面和空间扩展这两个要素;工厂多选址在交通便利和辐射范围广的城市,这就体现了节点和等级体系这两个要素。

4、阐述距离概念的发展演变

距离是指两个物体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或相隔的长度。距离又分为直线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社会距离和距离摩擦。(五选四)

①直线距离

来自于测量和几何学的概念,反应空间上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长度单位来度量。直线距离的概念和早期地理的绝对空间结合在一起,绝对空间的度量是均质性和恒定性的。

②时间距离

主要用以表示地理要素之间空间联系的可能性,便捷性和交流状况。

③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人对物质世界的空间距离认知,又称认知距离。

④社会距离

用来测度空间关系的概念也被引申到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以反映社会群体之间犹豫相互分离或歧视所造成的分离。

⑤距离摩擦

地理现象的扩散和要素移动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这一规律主要受距离摩擦作用的影响。所谓距离摩擦,实际上反映了移动过程中,时间和费用的预期消耗对移动行为的消极影响。

5、简述区域的类型

区域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要素来划分,有自然区域、政治区域、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等。按照区划时所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为形式区,功能区两类。按照要素的自然分布状况进行划分成为形式区,考虑到政治,经济功能的组织框架对区域进行划分的,并不完全依据某种要素的实际分布情况得到的分区,我们称为功能区。

形式区:以某种区别性特征的存在或缺失为基础进行界定的区城,一般称为形式区。常见的如:形式文化区——一种或多种相互间有联系的文化特征所分布的地域范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核心和模糊的边界。因此,形式文化区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很难进行精确划界。

功能区:又称为节点区,由功能中心和外围地带构成,并且在功能辐射或联系强度上具有明显距离递减规律,有可以辨识的边界。市场区、经济区、行政区都属于功能区。和形式区注重区城的均质性不同,功能区强调区域内部的功能联系。功能区的划分基础是相互作用、联系强度和区内功能结构的整体性。中心是整个区域功能组织的核心,是起协调和指导作用的中枢。边界可能是确定的政治划界,也可以通过区城内各部分与中心区的联系强度进行划分。功能区和形式区有可能相互重叠,但更多地表现为空间上的不吻合。功能区往往是异质区域,但各部分的联系十分紧密。

6、简述影响可达性的主要因素

可达性是指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是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前提条件,也是空间联系网络形成的基础。可达性可借助于大地测量距离、拓扑距离、旅行距离、旅行时间或货币成本等加以测度。

影响因素:

①由于区位的差异对可达性影响很大,因此要考察某地点在研究区域的区位,例如中心地的区位常常最为通达,边缘地区的通达性往往较差;

②交通运输系统的方式、结构、质量对可达性影响也很大;

③有时可达性也被引人到对就业机会、人口、教育和健设施等的通达程度的研究,在原来比较简单的空间可达性概念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加丰富的社会经济内涵,使得可达性的概念变得更加丰富。

④由于影响可达性的距离的概念被一再拓展,从空间距离延伸到时间距离乃至费用距离,甚至进一步被拓展到由收人和社会阶层差异所造成的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等非自然距离层面,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可达性可以说具有非常深刻的涵义,也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拓展了多维空间。

7、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现象的空间述扩散类型

空间扩散的过程通常经历缓慢增长、急剧加速、达到平衡三个阶段。我们一般将扩散分为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两种类型。

(1)迁移扩散,又称位移扩散,是指事物或现象随着接受者或承载者的位移而产生的扩散。迁移扩散的一般途径是最初某事物或现象的接受者在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同时,该事物或现象也随之迁移。典型的迁移扩散如健民过程中语言、宗教、习俗随人口一同扩散到其他地方,中国城在世界各地的出现就是迁移扩散的结果。迁移扩散可为占据式扩散、蔓延式扩散、墨渍式扩散三种方式。

A,占据式扩散: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占据式扩展主要是指移民从原居住地迁移到新居住地,但文化仍保持与原居住地一致性的现象。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法语区文化景观和新加坡的汉文化景观等。

B,蔓延式扩散:蔓延扩散一般是指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和移民过程中,由于所带来的文化具有更强的优势,对周围的土著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土著文化精华,逐步形成一种混合型文化,在地理空间上向周边扩展的现象。如汉文化在日本、朝鲜半岛、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地区的扩散所形成的汉文化圈现象。

C,墨渍式扩散:墨渍扩散是由占据式扩散和蔓延扩散混合而成的种扩散类型。移民迁移到新的居住地,首先完成占据式扩散,之后通过蔓延扩散,使得文化区得到更大范围的扩展。结果是原居住地的文化在新居住点周边一定地城范围内进行扩散,但是各个新居住点之间仍然被土著文化所分隔和包围。例如,北京的牛街就具有典型的伊斯兰文化扩散区特征。

(2)扩展扩散:是指事物或现象(包括思想、创新、技术等)在源地继续发展的同时,还发生着向外传播的过程。和迁移扩散不同,扩展扩散的结果是接受者的不断增多。扩展扩散可以进一步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等三种方式。由于现代通信方式,尤其是因特网的使用,当今世界扩展扩散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很多,一种事物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扩散可以在瞬间完成。

A,传染扩散,又称为接触扩散,是指在接受者的位置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与接受者或创新源的接触而发生事物或现象的传播。接触扩散一般是渐进的连续过程,与迁移扩散不同的是接触扩散会导致更多的接受者。例子:传染病的扩散。传染扩散具有一定的距离衰减性。正是由于距离对事物扩散的阻碍,传染扩散具有近域推进的特点,随看时间的推移,在空间上常常呈现出圈层式结构,如橄榄球在美国的传播就具有很明显的这一特征。

B,等级扩散是指事物或现象的扩散按照某种等级序列进行,而并不一定具有空间上的

连续性。在这种扩散过程中,社会等级和城市等级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扩散往往先在同级城市或地区间发生,然后再渐次向低等级区域发展。E.g.一些商业连锁机构的扩散;一些流行时尚、新思想、新技术潮流等新鲜事物的扩散;艾滋病在全球的扩散。

C,刺激扩散:是指事物的本质、实质而不是外在形式的扩散。E.g.20世纪的90年代,苹果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受到了限制。但是由苹果公司提出的一些先进理念,如用鼠标点击取代字符命令串的形式则通过微软公司Windows系统的成功向外界扩散。

第三章

1、论述欧洲工业化的扩展及其影响

工业革命源于英国,然后向东扩散至欧洲,向西跨过大西洋扩散至北美。典型的东欧工业区有圣彼得堡工业区、中央工业区,典型西欧工业区有英国工业区、意大利北部工业区。具体来说,欧洲工业化的扩展是通过三次工业化浪潮而逐步实现的。

影响:

第一次工业化浪潮。在工业技术(蒸汽机、棉纺织技术和铸铁技术)初步积聚的基础上产生,并且工业化只局限于英国的少数地区,早期的工业化是一种相对于区域范畴而产生的现象。

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包括工业化向英国的大部分其他地区、西北欧的部分地区(尤其是法国北部、比利时和德国)的扩展。随钢铁、机械工具、铁路、蒸汽船等技术革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区位要求、商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引发了在第一次浪潮中已经实现工业化地区的重组。

第三次工业化浪潮。新一轮技术革新(包括电力、电机和电信等)产生不同的需要并创造新的机会,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经济地域格局的重组。其结果是在一个核心内部创造了另一个核心。在世界体系框架下,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共同创造了以伦敦、巴黎和柏林及其延伸地区所形成的“金三角地区”为中心的欧洲核心的繁荣。2、简述劳动分工的三种理论模式

国际劳动分工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产业理论的核心。在国际贸易理论界,主流的国际劳动分工理论主要有:

①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其主旨是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应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到现代也没有过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②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

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③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其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H-O模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是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异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新古典的H-O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方面来寻找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克服了大卫·李嘉图模型中关于一种生产要素投人假定的局限,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新古典的H-O定理仍然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之上。

以上三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分析问题的经典框架,但必须承认它们的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亚当·斯密的理论不能解释存在全面绝对成本差异的国家间的贸易现象;大卫·李嘉图的理论虽然克服了亚当·斯密理论的基本不足,可在分工形成原因等方面的解释上仍显不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一直被国际贸易理论界所推崇,但在解释相同要素禀赋国家间的贸易方面却无能为力。以上理论还有一个通病,即它们都是静态模式,不能从现实的动态角度指导人们制订国际贸易政策,指导人们进行国际贸易实践。此外,非主流的与国际分工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很多,如贸易条件论、最优关税论、进口替代论、出口替代论、产品生命周期论、相互需求理论等。

3、简述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是指现代世界经济体,也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该体系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其基本动力是无限度的资本积累。世界经济体由中心地区、半边缘地区和边缘地区等三部分组成。

核心国家:a.拥有强大有效的国家机器;b.掌控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

c.操纵世界贸易的金融市场;

d.运用不平等分工和交换在世界体系范围内占有剩余价值。

半边缘国家:介于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之间兼具两者某些特性和特征的国家。

边缘国家:依靠粗放耕作和强制劳动从事经济作物和初级产品生产,并向核心国家提供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和销售市场的国家。特点:政治上缺乏强大的国家机器;经济上从事低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国际地位受制于核心国家,并遭受剥削和奴役。

4、简述全球化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全球化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多元概念。

主要特征:

①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狭义的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的全球化,其主角是跨国公司;广义的经济全球化则是指跨越国家边境各类流动程度的扩大与深化。这些联系则包括资金流、货物流、服务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与思想流。

②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超越国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过程。美国学者阿帕杜莱曾提出文化全球化传播的五种图景:①族裔图景:游客、移民、难民和打工族的流动;②媒体图景:报纸、杂志、电视和电影的全球遍布;③技术图景:技术的推广;④金融图景:全球资本流动;⑤意识形态图景:政治观点和价值观的灌输。并且目前全球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达沃斯文化;②国际院系文化;③麦当劳文化。

第四章

1、与农村相比,城市的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城市是由村庄的社会组织结构演变而来,但具有与村庄明显不同的社会特征。(1)城市以非农活动为主。城市与乡村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城市的居民以非农业有活动为主,主要是第二三产业,而乡村居民则是主要从事农业活动。

(2)城市人口规模巨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乡村大的多,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的规模日益膨胀,乡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转移,甚至出现了人口规模在数千万的巨型城市。

(3)城市拥有高密度的城市景观。城市景观,有区别于农村,城市景观具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高耸的摩天大楼,拥挤的街道,华丽的霓虹,街灯已经成为当代城市的景观标志。

(4)城市蕴含丰富的物质构成。城市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有良好的排水,电力,电信,高速公路,街道,电影院,剧场,博物馆等市政文化和娱乐设施,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丰富。

(5)城市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城市是一定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具有不同于乡村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例如政党组织政策法律等,其社会结构比乡村复杂得多,社会矛盾也比乡村更加激烈。因此,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是城市足部与乡村脱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聚落形态。

2、对城市的起源,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城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渐形成,不同地区的城市其形成的主要动因和特点也不尽相同,对城市起源的说法尚无定论。总体来说,基本有四种不同的解释。(1)生态环境说

生态环境说将城市制度与生产、集聚剩余产品联系起来,认为城市的形成是农业剩余产品的积累造成的。在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地区,通过水利设施进行大规模灌溉,推动

农业生产的发展,获取更多的食品,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保障。这一观点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多数古代城市都形成于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河流平原地区,也是农业水利最早发展的地区。除爱琴海地区的古希腊城邦以外,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城市都是这样产生的。因此,这一假说认为城市的形成与其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有关,是资源积累和生态繁行的产物,是人类群落发展的生态学结果。

(2)经济说

经济说认为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产物,是从物质交换方式向再分配方式转变阶段的产物。这种解释最初受到波拉尼的存在主义人类学的影响,后来哈维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说明并阐释了社会剩余产品的集中化过程集中在“少数人和少数地方”。按照哈维的观点,城市制度可能和社会生产的再分配制度同时出现,并与市场交换存在密切关系。城市反映了经济和生产的集中过程,也是社会资源和财富的集中过程。

(3)宗教文化说

宗教文化说认为宗教或文化是城市起源的决定性因素。代表人物:刘易斯·芒福德就认为宗教是等同于王权的力量,在欧洲的城市起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惠特利认为:“尽管城市的生活方式已经全部变化,但宗教的痕迹被或多或少地延续下来.....城市是古代人类对宇宙秩序意象的投影”。从欧洲城市中教堂和教会的区位可见一斑。(4)政治军事说

政治—军事说把最早的城市看成军事堡垒,但在具体解释中又常常重视政治因素的作用。例如,吉登斯就认为“政治军事权力中心首先由神权后来由君权控制”。这种观点强调了城市的政治和军事作用,认为国家机器、法律、军队等因素对城市的产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筑城以卫君”、“君是城之本”、“城为君而筑”等说法。傅筑夫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指出:“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奴隶主、封建主用以压迫被统治者的工具。城市兴起的地点虽然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即都是为了防御和保护的目的而兴建起来的。”可见,城市可以认为是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的产物。

综上所述,在城市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因素发挥了作用,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而言,其主导因素可能有所不同。

3、简述当代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3)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4)发达国家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现象

(5)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4、简述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点。

城市体系现状特征

(1)城市规模分布以中小城市为主。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从城市数量的分布看呈宝塔形,下边大上边小,结构基本合理。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市体系。

(2)城市职能综合和专业兼备。中国现状城市职能可以划分为综合型城市和专业性城市两大类。

a.综合型城市:由于历史上长期形成了超稳定结构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自古

以来中国即相应形成一整套自上而下的各级行政管理中心,因此,行政中心城市特别发育。由行政管理职能来带动各类经济因素的增长,从而形成了一批不同层次的行政职能与经济职能融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例如北京,和杭州等省会城市;

b.专业型城市又分为交通型、资源型、边境口岸和经济特区城市、历史文化和风景旅

游城市四类。

①交通型城市: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等交通枢纽城市,例如郑州就是铁路拉来的城市。

②资源型城市:工矿业城市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南、山西、黑龙江、山东等北方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③边境口岸和经济特区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④历史文化和风景旅游城市:黄山、井冈山、韶山等都属于历史文化和风景旅游城市。

(3)城市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分布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空间分布特征。虽然建国后,国家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市的建设,但目前这种东密西疏的城市分布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从城市规模看,大致呈现出东部大,中部居中,西部最小。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偏重于沿海,尤其集中分布于长江、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城市密集区。

5、简述芝加哥城市土地利用的三大经典模式。

美国的城市代表了典型的工业社会,城市的特点,芝加哥生态学派的许多研究都围绕着芝加哥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进行了研究,并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提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中心模式,后来被誉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三大经典模型,后来许多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都借鉴了这三大经典模式的内容和方法。

1923年,伯吉斯提出了同心圆模式:城市由内向外可以划分为五个圈层:

①中央商务区,集中了商店、办公机构、银行、剧院、旅馆等,地价贵,交通量大;

②过渡地带,是由住宅、小工厂、商店、仓库等组成的混合地带;

③工人居住带,布局紧凑但条件不佳,供大工厂的劳动者居住;

④较好的居住带,是较为富裕和宽阔的郊区,有独立的购物中心;

⑤通勤带,供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居住。

1939年,霍伊特提出了扇形模式理论。居住区沿交通轴线向外延伸。高级居住区往往位于高地,是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其发展通常和商务区、办公区、高级商店相联系;低级住宅区位于交通和环境条件较差的扇面上,一般背离高级住宅区而靠近市中心。

1945年,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了多中心的城市结构,认为美国城市呈现出多中心的发展趋势,城市由一系列具有专业化特点的功能区和中心构成。在中央商务区周围的是批发商业区、轻工业区和低级住宅区,外围则是中,高级住宅区和重工业区,郊区具有自己的商务中心。

总的来说,这三大模式体现了美国城市在20世纪的年化之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城市的郊区化和分散化发展的特点非常明显,郊区是中产阶级、高级商务区和新视工业的集地,而内城则是贫民的腐住场所。7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进一步向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城市空间的分化和分异越来越复杂。

6、结合你所生活的城市,分析它所存在的主要城市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7、结合你所生活地区的农村为例,分析其农村经济的特征及其聚落形态特征。

(完整)人文地理期末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人文地理学》试题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包括社会性、和。 2、在文化的扩散过程中,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等级扩散、和 。 3、佛教根据传播方向及教义的不同可分为、南传佛教和。 4、现代农业类型有:牲畜育肥农业、、、市场园艺农业、 和谷物农业六种。 5、第一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石油时代。 6、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有和。 7、世界语言主要有、汉藏语系、、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非洲语言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8、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差别较大,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和。 9、世界上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有地中海、、东南亚和。 10、民俗的内涵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地方性、、和集团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泰勒) 2、人口迁移 3、环境感知 4、旅游动机

··················密···················封·····················线·················· 第2页共4页 5、形式文化区 6、政治地理单元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2、用图示法说明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3、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4、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兰迪人口转变的“三个序列”

··················密···················封·····················线·················· 第3页共4页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人口迅速增长引发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人文地理学》试题3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区域性综合性(2分) 2、接触扩散刺激扩散(2分) 3、北传佛教藏传佛教(2分) 4、种植园农业乳品业大牧场农业(3分) 5、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分) 6、集聚力离散力(2分) 7、印欧语系闪含语系(2分) 8、限制人口增长鼓励人口增长(2分) 9、加勒比海阿尔卑斯山(2分)10、民族性约束性(2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 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2分),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分)。 2、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2分),是以寻求新的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2分)。 3、环境感知 广义是指个体周围的环境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映像,以及这种映像被修改的过程(2分);狭义是指环境质量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印象(2分)。 4、旅游动机 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者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 5、形式文化区 指某种文化现象(1分),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1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分)。 6、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条件下形成(1分)、由具体政治组织或者集团支配(2分)、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 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1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1分)

完整word版,中国地理期末考试知识复习(本科)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的人口比重居 世界第一位。 2、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k㎡,次于俄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四至点:西至点,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22′E; 东至点,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03′E; 北至点,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 南至点,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 4、位置: ○1地球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东部,最大海洋太平洋西岸(介于地球上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与最大海洋太平洋之间/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东亚季风显著; 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造就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2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5、新疆:与毗邻国家的陆地边界线最长和毗邻国家最多 6、山系:

7、国土:狭义的国土指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8、简述中国地形大势的特点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答:特点:①中国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 ②山地多,平原少; ③以山地为骨架,形成了网格状的地形格局。 分界线:①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等。 ②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二章自然结构 1、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阐述我国气候环境的特征。 答:我国气候的基本气候特征为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和水热同期。下面分别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来阐述: (1)地理位置角度 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 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本递减, 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深居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则大陆性气候强。 (2)地形角度:我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1).青藏高原的影响:阻挡高原两侧冷暖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高原季 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 2).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 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2、试析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此特征的主要因素。 答: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水热同期 因素:(1)地理因素 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人文地理试卷(答案)

《人文地理学》试卷(A)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20分,每小题选对得2分,不选或者选错者不得分。) 1.拉采尔的人地关系理论被称为——D A.人地相关论 B.生态论 C.适应论 D.环境决定论 2.文化的扩展扩散不包括——A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3.原产地在中国的农作物是——A A.大豆 B.马铃薯(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 C.甘蔗(新几内亚或印度) D.辣椒(墨西哥、秘鲁) 4.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麦加目前位于——A A.沙特阿拉伯 B.以色列 C.伊拉克 D.埃及 5.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是——B A.英语 B.日本语 C.西班牙语 D.印地语 6.目前,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大洲是——B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州 7.以领土规模论,巴西属于——D A.大国 B.中等国 C.袖珍国 D.特大国 8.汉语方言中语言岛现象最显著的是——B A.吴方言 B.客家方言 C.赣方言 D.闽方言 9.宗教最单一的国家是——C A.美国 B.印度 C.梵蒂冈 D.印度尼西亚 10.下列国家,民族数量最少的是—— A.日本 1 B.巴基斯坦 4 C.俄罗斯 130+ D.中国 56 二、填空题(10分,每小题2分)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近代政治地理学的主要创建者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 3.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4.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 5.文化景观既有(时间)变化,也有(空间)变化。 三、判断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括号内打“√”或“╳”) 1.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归纳逻辑。(×)演绎逻辑 2.形式文化区是一种文化认同现象。(√) 3.历史因素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内在性因素)(╳)P88 4.种族是自然地理概念。(╳)P92 5.语言不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6.佛教是民族宗教。(╳)P269 道教,印度教,犹太教 7.海登(B.Hayden)提出了农业起源的人口宴享说。(√) 8.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191 9.基督教由耶稣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立。(对)271 10.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336 四、简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 1.功能文化区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项功能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与协调作用的中心。 特征:突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自然因素:⑴气候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⑵地形地形影响人类的适宜工作和居住场所 ⑶土壤土壤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⑷水体适宜的水源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条件 ⑸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的意义具有历史性 社会经济因素:⑴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社会化生产有利于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口再生产。 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分布密度越大。 ⑶经济活动方式:劳动密集性活动方式促进人口密集,如精耕细作农业区人口较 密,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人口较密。 ⑷交通运输条件:交通线对人口分布具有突出的“磁力”作用,交通线的建设推进 往往促进人口的聚集。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⑴历史文化因素:历史越悠久,人口越稠密;传统越强大,人口越密集。 ⑵政治因素:政局越稳定人口增长越有规律,人口越密集。

(完整word版)高中世界地理期末测试题.docx

和诚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高二地理知识清单 易错题目定时训练( 16) 考试范围:世界地理;考试时间:45 分钟;命题人:李风兰 第 I 卷(选择题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 ,每小题分 ,共 7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 奥伊米亚康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东北部的一个盆地,海拔约750 米,也是一个村庄,距离北极圈仅有350 千米。奥伊米亚康位于西伯利亚因迪吉尔卡河上游同名盆地中央,东、南、 西三面较高,仅北面地势较低。右图为俄罗斯年均气温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与圣彼得堡相比,奥伊米亚康年均温明显 偏低的原因是 ①盆地地形,冷空气易聚集②深居内陆, 冬季低温时间长 ③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小④受千岛寒 流影响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2.作为人类最冷的永久定居点,下列对奥伊米亚康的描述不可信的是 A.由于纬度较高,夏季的夜晚非常短 B.气温年较差非常大,气温日较差却很小 C.为防止室内热气融解冻土地基,该地民居多建在深埋于地下的木桩上 D.由于气温低,全年降水中的大部分是固态降水 “一半冰川,一半火焰”,冰岛这个地方就是冰与火的美丽邂逅,十分迷人!它有着独特的地 质,温泉的数量更是全球之冠。 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关于该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分布面积广,主要是亚寒带针叶林 B.地热资源丰富,水力资源非常缺乏 C.地处高纬度,有极昼现象,气温年较差大 D.苔原广布,草原面积分布较广,畜牧业发达 4. V 火山大规模喷发时,会导致 ①附近河流水位暴涨②全岛平均海拔升高 ③航空港关闭④北美大气能见度降低 A .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常有火山、地震发生。2016 年 1 月 4 日夜间,危地马拉富埃戈火山强烈喷发,喷出了大量的火山灰,朝某一个方向飘散,读世界某区域地形图,回答下列 问题。 5.图中富埃戈火山南部山脉位于() A.美洲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碰撞区 B.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碰撞区 C.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区 D.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张裂区 6.推断本次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最可能蔓 延的方向是() A .东南方向 B .东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7.本次火山刚喷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会使火山附近地区() 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弱 B .太阳辐射会增强 C.地面射向宇宙的辐射会增加 D .大气逆辐射会增强 读美国灌溉用水量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世界地理期末试卷(大学)

院( 系): 专业 : 年级 : 学生姓 名: 学号 : --- --- -- --- -- ---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3 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3 页)

------------------------------------------------- 密 ---------------------------------- 封 ----------------------------- 线 ---------------------------------------------------------

人文地理学期末试题

咸宁学院资环学院 2009年秋季学期 2008级地理教育本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 2、城市化 3、综合国力 4、文化 5、国家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地理环境由无机的、有机的、社会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分别受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 2、李特尔被公认为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拉采尔被视为政治地理学的开创人。() 3、白兰士的人地关系思想可概括为可能论或者或然论。() 4、文化决定论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思想。() 5、人地关系论就是人地关系各种理论、思想的汇总。() 6、按性能和作用我们可将光源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 7、人口是一个综合概论,它包括了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 8、自然资源的丰饶程度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实力的影响愈显重要。() 9、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传统观念不是科学的环境观。() 10、生产力水平越高,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作用越强,自然因素作用弱。() 11、近60多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未变。() 12、旅游地有等级之分,共分四级。() 13、政治地图有三个层面: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国内层面,其中国家层面是研究的重点。 ( ) 14、拉采尔的政治地理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5、领土的形状和大小对一国国力和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文化隔膜机制。 2、马汉的“海权论”主要观点及该理论的影响。 3、中国目前国内旅游客流间流动规律。 4、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5、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简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7、简述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 8、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完整版)地理信息系统试题期末考试题目复习资料

地理信息系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现实世界(资源与环境)的研究和变迁的各类空间数据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性的属性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操作尺度:对空间实体、现象的数据进行处理操作时应采用最佳尺度,不同操作尺度影响处理结果的可靠程度或准确度 3.地理网格:是指按一定的数学规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而形成的网格。 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 4.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 5.对象模型:将研究的整个地理空间看成一个空域,地理现象和空间实体作为独立的对象分布在该空域中。 6.地图数字化:根据现有纸质地图,通贯手扶跟踪或扫描矢量化地方法,生产出可在技术机上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的数字化数据。 7. 拓扑关系:图形在保持连续状态下的变形但图形关系不变的性质。 8.空间数据结构:对空间逻辑数据模型描述的数据组织关系和编排方式。 9.影像金字塔结构:在同一的空间参照下,根据用户需要以不同分辨率进行存储与显示,形成分辨率由粗到细,数据量由小到大的金字塔结构。 10.空间索引: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 11.空间数据查询:其属于空间数据库的范畴,一般定义为从空间数据库中找出所有满足属性约束条件和空间约束条件的地理对象。 12.空间分析:以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为基础,异空间数据运算、空间数与属性数据的综合运算为特征,提取与产生新的空间信息的技术和过程。 13.栅格数据的追踪分析:对于特定的栅格数据系统,有某一个或多个起点,按照一定的追种法则进行追踪目标或者追踪的空间分析方法。 14.数字高程模型:是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形曲面的数字化模拟,高程数据通常采用绝对高程。 15.数字地形分析:是指在数字高程模型上进行地形属性计算和特征提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二、填空题 1、空间实体的四个基本特征:空间位置特征、属性特征、时间特征、空间关系 特征。 2、地理空间数据的概念模型分为:对象模型、场模型、网络模型。 3、空间关系是指地理空间实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空间关系主要有头拓扑空 间关系、顺序空间关系、度量空间关系。 4、栅格数据模型的一个优点是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层可以进行叠加操作,不需 要进行复杂的几何计算。 5、矢量数据结构按其是否明确地表示地理实体空间关系分为:实体数据结构和 拓扑数据结构两大类。 6、栅格数据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属性明显,定位隐含。 7、矢栅一体化结构的理论基础是:多级网格方法、三个基本约定、线性四叉树

高中地理 世界地理综合测试题

作业题 1. 下列四幅图分别是东、西、南、北四个半球,其中属于北半球的是 ( ) 2.下列有关亚洲描述,不正确的是() A.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B.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C.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D.面积最大的大洲 下图为全球经纬线图,甲至辛是经纬线坐标上的八个地点。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图中各点之间若以最短距离来比较,下列两点间在地球表面上的实际距离最远最近的分别是() A.己辛和甲戊 B.丙庚和戊己 C.乙己和甲戊 D.甲戊和戊己 4.亚特兰蒂斯是个传说中的古文明大陆,后人曾透过柏拉图提出的地球六分说,也就是把地球360度切成六等分,来推论亚特兰蒂斯的地点。其推论依据是沿着同一条纬线时,亚特兰蒂斯往东60度为古埃及文明之处,往西60度则为玛雅文明北方的美国南部沿海地区。依此推论,亚特兰蒂斯的位置最可能位于图中() A.庚B己.C.丙 D.乙 5.对四大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平洋面积最大,印度洋面积最小 B.大西洋的形状像“S”,太平洋的形状像“W”

C.北冰洋纬度最高,太平洋跨经度最广 D.太平洋的面积与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面积之和几乎相等 甲乙丙丁四个世界著名海峡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6.上图甲、乙、丙、丁四个海峡中代表直布罗陀海峡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对马六甲海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海峡上通过的巨轮,主要运输的货物是煤炭和铁矿 B. 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C.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D. 是欧洲、非洲与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8.关于四个海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在东半球 B. 乙在西半球 C. 丙是大洲分界线 D. 丁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读图甲和图乙,完成各题。 9.甲国首都(图甲)位于甘德机场(图乙)的() A.西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10.关于图中两地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濒临大西洋 B.纽芬兰岛位于太平洋 C.甲国属于北美洲 D.纽芬兰岛位于亚洲东岸 11.甲国首都(图甲)距甘德机场(图乙)的距离最接近() A.4500千米 B.450千米 C.3000千米 D.2500千米 读“沿30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3 山西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学年第学期 1.人文地理学: 2.政治地理学; 3.文化区: 4.传染扩散: 5.人口自然结构; 6.地理物象: 7.地理人种:&可持续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共10分。请在题后的括弧里填上正确答案的代号A或B 或C) 1、“地理学” (Geographe)这一需词是由下列哪一位古希腊学者首创的 A埃拉托色尼;B亚里士多徳:C希罗多徳() 2、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麦金徳:B森普尔:C白兰士() 3、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即: A书而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 B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居住文化; C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4、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属于: A迁移扩散:B接触扩散:C刺激扩散 5、“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徳”和''中庸之道”文明起源三原则是下列哪一位历史学家提出来的 A汤因比:B斯宾塞:C马克斯.韦伯() 6、2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岀人口转变理论,将法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A原始阶段、中间过渡阶段和现代阶段; B髙位静止阶段、低位静止阶段和减退阶段; C人口高增长阶段、过渡增长阶段和低增长阶段。() 7、根据普雷徳行为矩阵的基本理论,越接近矩阵的哪个位置所选择的工业区位便越接近最佳区位 A左下角:B右上角:C右下角() 题号—* 二三四五七八总分分数 评卷人 复查人 院系:城环学院专业:考试科目:人文地理学试卷号:A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共20分) ¥琼a 的11

8、北美的制造业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该区被称为: A中大西洋工业区:B五大湖沿岸工业区:C北美工业带() 9、下列哪一组语言属于日耳曼语族 A英语、徳语、意大利语; B徳语、荷兰语、法语; C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 10、地划往往能反映该地区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历史状况,形成独特的地名景观。下列哪一组地名属于反映自然状况的地名景观 A临汾、蚌埠、三门峡:B王家坪、沁源、神池:C天津、辽宁、风陵渡() X、印度教可分为许多教派,其中视牛为圣神的属于哪个教派 A毗湿奴教派:B湿婆教派C性力教派() 12、16世纪,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岀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称新教。下列哪一组国家为信奉新教的国家 A西、窗、意、法、爱:B英、徳、美、力[]、澳:C俄、罗、保、希、塞() 23、烧出聚落属于古代聚落的一种类型,在当前的世界上仍有存在,主要分布在: A热带季风区和热带沙漠区;B温带季风区和温带草原区: C热带雨林区、热带季风区和热带草原区() 24、某一国家的首都人口为510万人,居第二位的城市人口为170万人,该国首都的城市首位度为: A3; B : C 1/5 () 15、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多少美圆时,国民将普遍产生旅游动机 A 400美圆: B 800美圆: C 1000美圆() 26、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被称为: A政治地理现象;B政治地理单元:C政治地理结构() 27、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除环境感知和最大效益原则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什么 A性别及年龄:B旅游偏好;C职业及学历() 28、国家权力又称综合国力,它由八大要素组成。除领上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和国民士气七大要素外,还有一个要素是什么 A地理位置:B政府的质疑;C社会制度() 19、“心脏地带”学说是下列哪一位政治地理学家创立的 A斯皮克曼:B柯恩:C麦金徳() 20、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的研究报告发表后,才在世界范用内引起可持续发展的热潮。这一报告是谁撰写的 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B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C联合国环发大会() 三、填空题(每一个填空分,共20分。在答题纸上写上填空序号及相应的答案) 近代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四欧,徳国地理学家(1)和(2)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

世界地理期末考试题

胜利一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模块考试 高二地理试题 命题人:朱荣时 2014.01. 第I卷选择题(共51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4小题,51分) 右图是某河流部分河段经纬度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流的流向大致是 A.自西南向东北B.自东北向西南 C.自西北向东南D.自东南向西北 2.该河流属于 A.太平洋水系B.印度洋水系 C.大西洋水系D.北冰洋水系 下图为四大洋位置图,据此回答3--5题。 3.以下各组排序与图示一致的是 A.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B.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D.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 4.连接②、③两大洋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是 A.马六甲海峡 B.白令海峡C.巴拿马运河 D.直布罗陀海峡 5.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与因板块张裂而形成的海洋是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① 读世界四条著名河流入海口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6.属于印度洋水系的是() A.①B.② C.③ D.④ 7.河流附近地区蕴藏有丰富石油资源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8~10题。 8.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 . 土壤、水源 B . 光热、降水 C . 风向、地势 D . 地形、河流 9.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 . 水土流失 B . 沙尘暴 C . 土地盐碱化 D . 洪涝灾害 10 .甲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包括:( ) ① 欧亚大陆桥西端 ② 扼北海航线要冲 ③ 位于莱茵河入海口 ④ 经济腹地覆盖整个欧洲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下表统计数据与图中四城市气候特点吻合的是 (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22.5 20.1 18.5 16.2 14.6 12.3 11.4 13.4 14.7 15.3 17.8 20.1 降水量 (mm ) 8 5 10 50 78 91 98 51 49 40 25 14 A.①城市 B.②城市 C.③城市 D.④城市 12.图中②城市附近的广阔海域为世界重要的海上运输路线,其主要运输货物是 ( ) A.石油 B.棉花 C.煤炭 D.粮食 读下面“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甲 乙 北 海 里 海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卷试题及答案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 卷试题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科特性是社会 性、、 。 2.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 区、、 。 3.最重要的人口自然构成是、 。 4.关于农业的起源 有、两种主要学说。 5.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和佛教。 6. 早在30年代我国人口地理学家就提出了一条从黑龙江瑷珲(现称黑河)到云南 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7. 按照语言谱系分类法,英语和德语都属于语系日耳曼语族;汉语属于语系。 8. 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 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9. 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 “”学说。 10. 近代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的, 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区位论。 11.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最核心的思想是既满足的需要,又不对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在近代,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A. 德国学派 B.法国学派 C.美国学派 D.英国学派 2.汤因比的“文明”发展理论,其要点不包括——() A.挑战和应战 B.逆境美德 C.中庸之道 D.命定论 3.一般来说,市场园艺农业的主要产品不包括——() A.水果 B.花卉 C.油料 D.蔬菜 4.当前,穆斯林最多的亚洲国家是—— () A.中国 B.伊拉克 C.菲律宾 D.印度尼西亚 5.当前,最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是—— () A.法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6.目前,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7.以领土规模论,美国属于——() A.大国 B.中等国 C.小国 D.特大国 8.在中国,最晚形成的南 方方言是—— () A.粤方言 B.客家方言 C.湘方言 D.吴方言 9.下列国家,宗教现象最 简单的是—— () A.伊拉克 B.印度 C.俄罗斯 D.以色列 10.下列世界特大城市,不临海的是—— () A.莫斯科 B.里约热内卢 C.东京 D.上海 1、文化区(举例说明): 2、人口转变: 3、城市化: 4、国家(政治地理学角度): 5、地理物象:

国际贸易地理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1.世界人口增长的三个特点. 答:①世界人口增长速率加快②世界各地人口增长很不平衡③全球城市化速度惊人。(P8) 2.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包括哪11个国家?答:中国、印度、美国、印尼、 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日本和墨西哥。 3.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的6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包括哪些?答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墨西哥、新加坡 4.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什么?答: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的生产和贸易,做出积极的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预期经济相应的份额。P17 5.世界市场?答:世界市场是各国之间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场所。P21 6.简述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答:世界市场经历了从萌芽时起到迅速发展时期的两个阶段。 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包括18世纪60年代。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地理大发现以及殖民地贸易,为世界市场的建立准备了条件。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的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促进了市场的发展,这个阶段可分为两个时期。一、从英国的产业革命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供应世界市场需求的货物二、从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出现其他工业化国家。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世界市场的形成时期。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的资本主义,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把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连接起来,构成了世界各国市场及其在货物流通中产生的经济联系总体,世界市场终于形成。P21 7.当代世界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不包括p23第(七)条)。 答:一、世界市场国家结构变化显著。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三、世界市场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四、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五、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有所加强。六、跨国公司对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不断加强。七、世界市场的垄断与竞争更为激烈。P22-P23 8.什么是国际多式联运?答:一般以集装箱为媒介,把海上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传统的单一运输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构成一种连贯的过程,来完成国际间的运输。 9.什么是美国微型陆桥?是指国外货物装船运至美国西海岸港口,再铁路运用输至美国落基山以东八个州等内陆地区。 10.国际大洋航线与近洋航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航行通过一个或属各海区的航线称为近洋航线;贯通一个或数个大洋的航线称为国际大洋航线。、 11.中国年吞吐量超过1亿的港口有哪些?答:上海、宁波-舟山、广州、天津、深圳、青岛、秦皇岛、大连、南京、苏州、日照和南通。 12. 国际大洋航线有哪些?答:一、北大西洋航线二、北太平洋航线三、苏伊士运河航线四、巴拿马运河航线五、南非航线六、南美航线七、南太平洋航线八、加勒比海航线。 13.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的地理、资源和人口分布有什么区别?答:朝鲜半岛北部为盖马高原,东海岸平直,多沙丘,少岛屿,少良港;南海岸与西海岸曲折,

七年级地理上册 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世界上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大洲分别是 A.非洲和欧洲 B.亚洲和北美洲 C.北美洲和拉丁美洲 D.拉丁美洲和大洋洲 2.下列关于世界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乡村、城市聚落的差异,与劳动生产方式关系不大 B.中东地区居民属于白种人,使用阿拉伯语 C.世界三大宗教都发源于欧洲 D.凡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国家,便为发达国家 3.放寒假的时候,小明去了哈尔滨滑雪,小刘则去了海南岛的三亚领略海岛风情,下面是他们拍摄的两幅照片,你认为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的影响B.海陆位置C.纬度位置D.地势的影响 4.下面关于海和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 B.大洋一般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把大洋与另一个大洋隔开 C.有的海与大洋之间以海峡相连 D.海峡是连接两片海域的狭窄水道 5.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 ①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凹凸吻合 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同种海牛和鸵鸟 ③喜马拉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 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 6.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A.水源充足、土壤肥沃B.山地崎岖、气候寒冷 C.资源丰富、气候宜人D.交通便利、地形平坦 7.下列四幅图片选项,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A.B. C.D. 8.小李被选拔为孔子学院的老师,她发现她的学生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平时喜欢唱歌跳舞,小李工作的地方最有可能在( ) A.非洲南部B.亚洲西部C.亚洲东部D.欧洲西部 9.下列关于地形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点是地面起伏较大 B.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点是海拔多在500米以上 C.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一定是平原 D.相对高度小,而绝对高度大的地形是高原 10.地处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终年积雪,成为“赤道雪峰”,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B.离海近C.海拔高D.人口少 11.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蕴含着地理知识,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 A.某市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B.某学校冬季和夏季使用不同的作息时间 C.某学校正午旗杆的影长夏季比冬季短 D.地球上出现昼夜更替现象 12.国家交往中,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的产品最不可能的是() A.石油B.小汽车C.农产品D.纺织品 13.“三月的横断山区,山顶白雪皑皑,山脚百花争艳”,说明气温分布受()影响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 14.某地的年降水量是568毫米,这是指某地() A.当年的降水量B.某一年的年降水量 C.各年的降水量都是568毫米D.多年平均降水量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经线B.0°经线东侧为西经、西侧为东经C.18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D.0°经线向西数值递增的是西经 16. 读图,某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平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人文地理学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首创“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地关系。 2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认识。 4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5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是居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求,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6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的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里人种。 7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度。 8民间文化(民俗):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 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9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是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10基督教: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其中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 11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作用于旅游目的地的人口创造物。都称之为旅游资源。12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区、政治空间组织):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 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有的地理学家称之为政治区,也有的称为政治空间组织。 13地理物象: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识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14行为空间: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15适度人口:是指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并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的人口。 16.人种: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17民族: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18观光农业: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 19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20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的过程 1. 2 . 4 . 5 . 6 . 9. 10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_______ 社会文化系统内人地关系的四要素: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技术。_________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口迁移的机制:经济方面、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划分种族的标志:毛发、肤色、身高、头颅形状、鼻型、血型、指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共同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丿__________ 城市化的类型有:向心型和离心型、自力型和它力型、景观型和职能型、突发型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集聚力、离散力、摩擦_________ 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_ 汉语的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____________ 英语属于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 法语属于罗曼语族 11. 12. 13.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14.语言传播特性:外延性和连续性、距离衰减性、层次性和阶层性、复合性、竞争性和同化性、演化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