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docx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docx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docx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docx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C )

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彖

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AC )

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

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B )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

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士(B )

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

5、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AB )

A.亚里士多德

B.李特尔

C.洪堡

D.梁启超

6、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BC )

A.巴朗斯基

B.李希霍芬

C.佩舍尔

D.拉采尔

7、“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D )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相关论C.二元论D.生产关系决定论

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A )思想的萌芽。

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

C.生态论

D.适应论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4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

7、法国人维达尔?白兰士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

8、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社会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

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

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

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4.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

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5.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指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地理学的人地关系,“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

“地”是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

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

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

境,即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

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

人地互为因果。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地理学科,它与其它的社会科学一样,都是以人和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的。

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

断扩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

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彖即人文现象。

2)主要内容:

(1)人地关系: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2)区域研究: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3)空间分析: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而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彖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社会性:人文地理学以人和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因而具有社会性的特点。

(2)区域性:区域分析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离开了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研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

(3)综合性:人文地理学科屈于交叉学科,涉及自然、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门学科,

它们相互联系、渗透的特点反映了本学科的综合性。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参照文化决定论》。

答: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拉采尔地理决定论把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归结为四方血(1)直接生理影响(2)

心理影响(3)对社会组织和经济的影响(4)对人类迁移和分布的影响

评价「环境决定论”的人地观,虽然是对“天命论”、“神创论”的反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夸大了环境的决定力量,无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答: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人必须约束自身的行为,以取得人地协调;人地之I'可不是简单的因素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

6、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答:建国以后,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分四个阶段:

(1)1950-1957年:学习苏联的地理学思想,重视学习苏联经济地理的理论与方法, 主要通过请苏联专家讲学,翻译苏联著作和论文,按苏联模式设置教学研究机构、编写经济地理讲义等。否认人文地理学的存在,仅仅发展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和人口地理。

(2)1958-1966年:经济地理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地理工作者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工作,

如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工业布局等。西方的计量革命和哲学方法论的革新都没有波及到中国,人文地理研究明显落后于世界水平。

(3) 1966-1978年:十年文化大革命,地理研究受到摧残,机构拆散、人员改行、资料散失。是中国人文地理发展的低潮。

(4) 1978—今:由于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国家政治经济的对外开放,迎来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春天。1981年召开了第一次人文地理学术讨论会,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口号。1985年全国主要大学地理系开始开设人文地理学方面的课程。近年来,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快的发展。

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答:广义的地理环境是指一个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综合体。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条件的土壤、气候、水及生物等各种口然条件的总和;社会环境即人文环境,包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历史的总和。

9、简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人文地理综合研究表现在三个层次的综合:(1)人文地理与全球问题(2)区域综合研究(3)特定社会现象和问题研究。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答:(1)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之一,也是重要的发展方面之一。

(2)人地关系研究不是人文地理研究的唯一课题。

(3)并非人地关系的所有方而都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

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答: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在于:(1)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2)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的中心课题。(3)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人地关系的具有相对性、多样性、动态发展三大特征。

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答:1)人地相关论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如何利用取决于人的选择能力,人地关系是一种或多些的关系。

2)以代表人物白吕纳的观点为例,白吕纳认为:(1)人可以能动地改造环境。(2)人地相互作用形成的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目。(3)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

3)评价:(1)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承认坏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也反对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观点,认为人地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具有选择力,能改变和调节自然环境,并预见人类改变自然越强烈则两者之I'可的关系越密切,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2)“可能论”过份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而人是根据“心理因素”选择。如果心理因素是最终原因, 必然走向唯意志论;

如果心理因素是结果,仍要回到环境中去寻觅,所以其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

4、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答:1)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发展趋势。

2)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两个特定的内核:1.区域和空间这条研允主线;2.人地关系的传统。

5.列举近代地理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答(1)环境学派:(1)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2)地理环境决定论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

2.区域学派: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允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3.景观学派: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一景观的整体。

4.人地相关学派: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6.地理学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地理学阶段。从地理学思想萌芽的出现到19世纪上半叶。古典地理学主要以记叙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地理学在这一阶段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时期有关地理方面的著作有荷马的《伊利亚特》,洪堡的《新大陆热带旅行记》、《宇宙》等。

(2)近代地理学阶段。19世纪上半叶到二战以前。世界上开始出现大学地理讲座和地理系。在这一时期由于地理大发现、探险活动,地理方面新资料和新报道的增加,人们为了寻求复杂地理现象的答案,引发了地理学的大发展,加Z科学革命的冲击,其他学科的发展, 地理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文地理学也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在这一时期地理方面的著作有白吕纳《人地学原理》,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地理学建立起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3)现代地理学阶段。二战以后。战后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也扩大了,理论,技术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综合发展。有关地理方面地著作有加里森的《计量地理学》,阿努钦的《地理学的理论问题》。

7.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特征。

答:(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如人地关系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观等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2)新的研究方法。首先,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在人文地理学屮得到广泛的应用;其

次,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的引用被称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行为革命”;第三,现代人文地理学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首先在研究内容上起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人地关系研允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人文地理研究日益向实用方向发展,面向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那些实际问题。其次研究方向上,文化倾向和应用方向加强。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1)现代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分支的科学体系。按照普通性程度来说,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从最高层次来看,是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指导,其次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如野外考察,搜集,分析和利用资料,利用和编制地图等:三是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如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

(2)其中哲学方法论是最为概括,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作为理论思维的高度表现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科学探索具有重大意义。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与四种哲学方法论有关: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9.人文地理学的四种方法论的特点是什么?

答:1)经验主义方法论。其基础是归纳法。有以下两个特点:(1)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断定,得出结论。(2)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其不足之处是归纳是从个别推出一般,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看,客观存它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很难刘岀假设,发展理论。

2)实证主义方法论。它和逻辑实证主义有很大的联系,而且它的引入有了很多的变化: (1)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2)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彩了演绎逻辑。(3)加强发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但是又有着很深的不足:(1)有经济决定论的趋向。(2)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3)地理系统是开放我多变量系统,难以模拟实验。

3)人本主义方法论。其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而且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趋向,把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4)结构主义方法论。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有两点:(1)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2)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解释人文现象。但是它还不完善,不系统,影响力小。

9.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答: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1)社会性:人文地理学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人类活动在地球上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人文活动,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这些人文活动抽象成人文现象,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趙向,因而研究对象决定其具有社会性。

(2)区域性:人文地理学重在研究区域特性,从而得出不同区域的特征差异性,相似性,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各成分之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3)综合性:人文现象繁多复杂,彼此之间及它们与其它因素的联系错综复杂,这就是需要从综合的角度,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整合,它们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得出本质的一般规律,正因为这样,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门横断学科,与其它一些研究地表人文要素的科学有密切关系。

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一、填空题

1、文化组成中的物质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即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

2、文化有三部分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3、文化景观具有三个特点,即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4、汤因比对文明的起源提岀的原则有战和应战、逆境美德和屮庸Z道

5、文化的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三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2、文化地理学:研究不同类型的文化空间组织的特征,形

成及发展规律。

3、文化区:具体某种或多种文化特征的人群所分布的地理

范围

4、功能文化区:根据政治、经济或社会上的某种机能《机制)而组织起来的地区。

5、文化: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

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 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或者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6、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7、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8、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

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

性格等。

9、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体系中,各文化综合体,各综合

体的文化特征在功能上形成协调o

三、问答题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

答: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四个组成要素(1)自然地理背景(2)界象材料(3)非界象材料(4)氛围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答:五个方面: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起源和传播,文化区、文化整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答: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的底色;同一自然景观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景观。纯粹的自然景观几乎不存在。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答:(1)地理坏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文化的形成都发生于一定地域中, 这个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内文化的形成。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一加速或延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不难想象,在没有金属的地方,人们是不可能越岀石器文化的界限的;在没有一定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的地方,人们从猎狩走向游牧也是不可能的。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由于地理环境赋予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因而使它们的生产发展方向不同。另外,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也有一定影响。这是人们与自然环境作物质交换的方式差异的历史发展结果。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历史吋代都对文化景观的发展有所贡献。

5、阐述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

答:1)扩展扩散:在一个核心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观念或新创造逐步向外扩散,使得接受这种文化的人和出现的地区越来越多。扩展扩散,乂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1)接触扩散:乂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儿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2)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 有一种等级现象。从最先接受的某一阶层传播到另一社会阶层的人,或者通过中心地系统从某一级城市向次一级城镇传播,或按相反的等级序列传播。比如说购物中心、超市、普通话的传播。

(3)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

2)迁移扩散: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彖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本身的特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6、文化中所指的符号包括哪些内容?

答:1)文化中符号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拥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他们的物质形式。

2)符号包括语言符号、科学符号、艺术符号、数学符号。

(1)语言符号包括各民族间不同的语言,如汉语.英语.法语等。

(2)科学符号如化学式出0,物理公式E二DK?等。

(3)艺术符号如线条,乐谱等。

(4)数学符号如阿拉伯数字1, 2, 3等。

3)后天的文化获得与传播是靠符号而实现的,为了获得和传播,文化就创造了这种文化载体的符号,通过它來传达文化的内容,交流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而作为文化载体的

符号当然也是各文化群体的文化成就。

四、分析题

1、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答:1)形式文化区有三部分构成:核心区,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相对來说是该文化待征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外围区,在核心区周围,该文化的典型性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边缘区,文化上的过渡带,在外圉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特征,形成两种化相混现象。

2)功能文化区有明确的中心,区内有功能联系。其中中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位置是明确的,而区内部因某种功能活动而相互联系在一起。

2、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

体表现。

答:(1)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由于受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对环境的印象。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彖,就是环境感知。(2)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分析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环境感知为该环境屮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共有。(3)人们一旦形成某种坏境感知以后,他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就必然受已存在的环境感知的影响,就不可能十分准确地理解现实环境。其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必然是以其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举例(略)

3、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答: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居民从源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就越来越大。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IH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速度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的不连续。

4.列表比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5、比较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

答: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用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除去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另一种变化,这就是对工具的使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这就是文化适应。通过对生物适用和文话适用的对比可以发现其异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有:

(1)二者在其发展过程屮,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乂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在生物适应屮表现为生物的适应性,并通过遗传传递下来。在文化适应方面表现为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

(2)两者都在演化屮,通过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起适应性。正是新的生物特性、新的文化的优势、效益取代旧的,从而推动生物和文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

(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优胜为汰。

(4)在竞争和选择屮,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其不同之处有:

(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人的生物特性是通过遗传传递的、是先天的。而人的文化特性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是后天的。

(2)牛.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

(3)新的文化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I口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収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

(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在生物上,生物受制于自然环境;而人虽然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人类社会是人创造的,人対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是非常深刻的。

6、比较人类进化不同阶段的文化特征。

答:关于人类的发展过程,一般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南方古猿阶段。距今300万年左右。平均脑量接近500ml,跟黑猩猩和大猩猩的脑容量差不多,可以打制砾石工具。

第二阶段:直立人阶段。距今200万年左右。平均身高为160cm。脑量明显增大,到了该阶段晚期,脑量达到1200ml o可以制作比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用火,还可能已经有了人类的声音(现代人的脑容量则为900-2000ml) o

笫三阶段:早期智人阶段。距今30万年左右。体制上接近现代人,脑量进一步增加,能之多不同形式的标准化工具。

笫四阶段:晚期智人阶段。距今5万年左右。逐渐发展为现代世界上的各人种。已有了雕刻绘画艺术,并出现装饰品。

7、简述近现代文化与环境研究的主要观点。

答:(1)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近现代在地理学中,对地理坏境决定论的观点带來广泛影响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及其学生美国地理学家森普尔。环境决定论从20世纪30年代始对其过分强调的环境决定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而受到许多批判,影响大为减少。

(2)可能论:可能论的论点与决定论不同,它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这种思想是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于20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在人地关系屮,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 一定的白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类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哪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他的学生白吕纳对人类对坏境的利用与适应的选择能力有进

一步发展,他认为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3)适应论:适应论是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提出的。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

系。

(4)生态论: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提出的,认为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

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白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白然环境的反应。

生态论和适应论都是试图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彼此之间的论点

大体相同。

(5)环境感知:文化地理学家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吋不

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客观规律可寻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

这种思想意识就是坏境感知。

(6)文化决定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与从前相比,可以

说己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

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于是,在人地关系屮出现一种人起着决定

性作用的观点。因为在这种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7)和谐论: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世界各国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

农业发展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虽然在各国的重视下,一定范围内的问题得到解决, 单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还是有所加重。为此,一些地理学家提出人地关系应当和谐的思想。这种思

想即为人地关系中的和谐论。

8、简述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答:1)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其对文明起源提出的三个原则:

(1 )挑战和应战一一他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文明是通过对环境挑战的应战所经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明起源不可违背的法则就是挑战与应战,“在文明的起源中,挑战和应战Z 间的交互作用,乃是超乎英他因素的一个因素”,挑战和应战的相互作用、遭遇的结果是新的创造和发展,促成文明的起源。

(2)逆境美德一一汤因比认为“安逸对于文明是有害的”,一切人类文明皆源起于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的挑战,“文明诞生的环境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环境而不是一个非常安逸的环境”,而且“挑战愈强,刺激就愈大”。

(3)中庸之道一一他提出在挑战和应战的相互作用之间存有一条“报酬递减律”,也

就是“中庸之道”,“足以发挥最大刺激能力的挑战是在屮间的一个点上,这一点是在强度不

足和强度过分之间的某一个地方”,过犹不及,只有在严重程度的这一个中间点上刺激是最强

的。

2)意义:汤因比所研究的人类文明的兴衰,实际上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成就及其兴衰, 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人、白然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通过其相互关系, 彼此影响的力度来分析,对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9、解释文化景观与文化整合。

答:1)文化整合包括两种情况的整合:一种是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

质在功能上形成的协调。这种整合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促进该系统的发展,极大提高内部凝聚力,有利于该文化系统的扩散。另一种是不同文化系统在相互交流屮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使它们对应层次、对应层次文化特质间相互融合,形成文化整合,这种整合使原来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更富有生存力,更能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

2)文化景观即人文景观,它是地球表面各种人文现象的综合体。具体的说,它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聲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字产品。由于各文化集团按各自文化构筑自己的文化产品,因此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景观。这样文化景观也反映出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文化景观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不断发展,形成新的文化及文化景观,因此文化景观就有了时间上的变化。这使研究文化景观的时空变化成为研究人文地理学的一种特殊方法。

第三章人口的分布与迁移

一、填空题

1、人口分布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因素特别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2、人口在国家内部的空间移动包括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和城市间迁移。

3、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4、计算人口经济密度时可以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商品零售额等经济指标。

5、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气温和雨量來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

1、人口分布

答: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2、人口迁移

答: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

3、胡焕庸线

答:线是指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从自黑龙江煖瑋到云南腾冲为止的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4、人口算术密度

答:人口算术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用每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表示。

5、比较密度

答:比较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

6、国际人口迁移

答: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三、问答题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答:(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

(3)历史和政治因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

(4)其他因素: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科技发展等。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1)分布特征: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2)一般规律:

①世界人口分布呈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②存在四大人口密集区(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四类人口稀疏区:高纬地区、高海拔地区、湿热地区、干旱地区。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答:(1)东西差异:以胡焕庸线(即環瑋-腾冲线)为界,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人口极为稀疏。

(2)沿海与内地的差异:人口明显集屮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约稀疏。

(3)垂直差异:低地指向,人口垂直方向不平衡。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答:(1)发达区域人口增长主要方式是人口迁移和流动,人口空间移动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与人才资源。

(2)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逐渐城镇化、城市化。

(3)解决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力不足的问题,促进其资源的深度开发。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答:(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已接近尾声;

(2)外籍工人(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

(3)国际难民数量增多,且持续时间长;

(4)发展中地区智力(人才)外流,发达国家以移民等为手段吸引发展中国家人才;

(5)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由穷国向富国迁移,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地区间人口人口流动规扩大;

(2)人口迁移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增强;

(3)城乡间迁移是国内人口迁移的重要形式;

(4)发达地区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发展中地区城市化。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答:(1)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即为寻找能改善物质生活的条件而迁移;

(2)政治因素包括驱逐出境和流亡国外也能引起大规模移民;

(3)国际战争和国内战争能引起迁移潮流;

(4)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6)接受教育、种族歧视、结婚离婚、退休疗养等因素都可能是人口迁移的原因。

四、分析题

1、从中国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出发,谈谈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

答:(1)气候方面。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气温和雨量。过于寒冷、干燥或湿热的地区均不适宜人居住。我国西部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带,水源稀缺,环境较恶劣,居住户人口较少;而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人文地理学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 首创“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期末试题

咸宁学院资环学院 2009年秋季学期 2008级地理教育本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 2、城市化 3、综合国力 4、文化 5、国家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地理环境由无机的、有机的、社会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分别受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 2、李特尔被公认为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拉采尔被视为政治地理学的开创人。() 3、白兰士的人地关系思想可概括为可能论或者或然论。() 4、文化决定论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思想。() 5、人地关系论就是人地关系各种理论、思想的汇总。() 6、按性能和作用我们可将光源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 7、人口是一个综合概论,它包括了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 8、自然资源的丰饶程度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实力的影响愈显重要。() 9、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传统观念不是科学的环境观。() 10、生产力水平越高,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作用越强,自然因素作用弱。() 11、近60多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未变。() 12、旅游地有等级之分,共分四级。() 13、政治地图有三个层面: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国内层面,其中国家层面是研究的重点。 ( ) 14、拉采尔的政治地理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5、领土的形状和大小对一国国力和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文化隔膜机制。 2、马汉的“海权论”主要观点及该理论的影响。 3、中国目前国内旅游客流间流动规律。 4、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5、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简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7、简述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 8、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模拟试题00

人文地理学模拟试题 名词解释 1、人口转变:一定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过渡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程,即HS(LS。 2、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即国家经济和利益最大化达到的人口数量。 3、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亦称粗密度)。 4、人口中心数:一定地区两互相垂直并平分该地方人口的直线的交点(一般按经纬线)。 5、种族: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一种表现。 6、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7、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8、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 9、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10、城市: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11、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12、国家:一个具有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与干涉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土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 13、领土: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和上空。 14、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填空或改错 西方主要人地关系论包括(任写四个)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与生态论、和谐论。英国布莱克提出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2)、早期扩张阶段3)、后期扩张阶段4)、低位静止阶段5)、减退阶段。 人口转变的四个因素: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经济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改变、社会保障和政策。 人口转变的模式:1)、西北欧模式2)、日本模式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4)、印度模式。人口自然构成包括: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种族构成。 人口社会构成包括:1)民族构成、2)文化构成、3)产业构成、4)职业构成、5)收入构成。 人口地域构成包括:1)国别构成、2)省级构成、3)城乡构成。 谱系分类法的等级包括:语系、语族、语支、语种。 汉语的方言主要有七种,包括: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3 山西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学年第学期 1.人文地理学: 2.政治地理学; 3.文化区: 4.传染扩散: 5.人口自然结构; 6.地理物象: 7.地理人种:&可持续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共10分。请在题后的括弧里填上正确答案的代号A或B 或C) 1、“地理学” (Geographe)这一需词是由下列哪一位古希腊学者首创的 A埃拉托色尼;B亚里士多徳:C希罗多徳() 2、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麦金徳:B森普尔:C白兰士() 3、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即: A书而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 B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居住文化; C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4、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属于: A迁移扩散:B接触扩散:C刺激扩散 5、“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徳”和''中庸之道”文明起源三原则是下列哪一位历史学家提出来的 A汤因比:B斯宾塞:C马克斯.韦伯() 6、2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岀人口转变理论,将法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A原始阶段、中间过渡阶段和现代阶段; B髙位静止阶段、低位静止阶段和减退阶段; C人口高增长阶段、过渡增长阶段和低增长阶段。() 7、根据普雷徳行为矩阵的基本理论,越接近矩阵的哪个位置所选择的工业区位便越接近最佳区位 A左下角:B右上角:C右下角() 题号—* 二三四五七八总分分数 评卷人 复查人 院系:城环学院专业:考试科目:人文地理学试卷号:A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共20分) ¥琼a 的11

8、北美的制造业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该区被称为: A中大西洋工业区:B五大湖沿岸工业区:C北美工业带() 9、下列哪一组语言属于日耳曼语族 A英语、徳语、意大利语; B徳语、荷兰语、法语; C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 10、地划往往能反映该地区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历史状况,形成独特的地名景观。下列哪一组地名属于反映自然状况的地名景观 A临汾、蚌埠、三门峡:B王家坪、沁源、神池:C天津、辽宁、风陵渡() X、印度教可分为许多教派,其中视牛为圣神的属于哪个教派 A毗湿奴教派:B湿婆教派C性力教派() 12、16世纪,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岀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称新教。下列哪一组国家为信奉新教的国家 A西、窗、意、法、爱:B英、徳、美、力[]、澳:C俄、罗、保、希、塞() 23、烧出聚落属于古代聚落的一种类型,在当前的世界上仍有存在,主要分布在: A热带季风区和热带沙漠区;B温带季风区和温带草原区: C热带雨林区、热带季风区和热带草原区() 24、某一国家的首都人口为510万人,居第二位的城市人口为170万人,该国首都的城市首位度为: A3; B : C 1/5 () 15、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多少美圆时,国民将普遍产生旅游动机 A 400美圆: B 800美圆: C 1000美圆() 26、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被称为: A政治地理现象;B政治地理单元:C政治地理结构() 27、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除环境感知和最大效益原则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什么 A性别及年龄:B旅游偏好;C职业及学历() 28、国家权力又称综合国力,它由八大要素组成。除领上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和国民士气七大要素外,还有一个要素是什么 A地理位置:B政府的质疑;C社会制度() 19、“心脏地带”学说是下列哪一位政治地理学家创立的 A斯皮克曼:B柯恩:C麦金徳() 20、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的研究报告发表后,才在世界范用内引起可持续发展的热潮。这一报告是谁撰写的 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B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C联合国环发大会() 三、填空题(每一个填空分,共20分。在答题纸上写上填空序号及相应的答案) 近代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四欧,徳国地理学家(1)和(2)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卷试题及答案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 卷试题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科特性是社会 性、、 。 2.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 区、、 。 3.最重要的人口自然构成是、 。 4.关于农业的起源 有、两种主要学说。 5.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和佛教。 6. 早在30年代我国人口地理学家就提出了一条从黑龙江瑷珲(现称黑河)到云南 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7. 按照语言谱系分类法,英语和德语都属于语系日耳曼语族;汉语属于语系。 8. 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 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9. 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 “”学说。 10. 近代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的, 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区位论。 11.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最核心的思想是既满足的需要,又不对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在近代,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A. 德国学派 B.法国学派 C.美国学派 D.英国学派 2.汤因比的“文明”发展理论,其要点不包括——() A.挑战和应战 B.逆境美德 C.中庸之道 D.命定论 3.一般来说,市场园艺农业的主要产品不包括——() A.水果 B.花卉 C.油料 D.蔬菜 4.当前,穆斯林最多的亚洲国家是—— () A.中国 B.伊拉克 C.菲律宾 D.印度尼西亚 5.当前,最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是—— () A.法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6.目前,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7.以领土规模论,美国属于——() A.大国 B.中等国 C.小国 D.特大国 8.在中国,最晚形成的南 方方言是—— () A.粤方言 B.客家方言 C.湘方言 D.吴方言 9.下列国家,宗教现象最 简单的是—— () A.伊拉克 B.印度 C.俄罗斯 D.以色列 10.下列世界特大城市,不临海的是—— () A.莫斯科 B.里约热内卢 C.东京 D.上海 1、文化区(举例说明): 2、人口转变: 3、城市化: 4、国家(政治地理学角度): 5、地理物象:

人文地理学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首创“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人文地理学》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4×5分,共计20分): 1.地理环境决定论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2.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人口的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3.文化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4.自然资源 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二、填空(15×2分,共计30分): 1.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人文地理学的 主要特性是、和。 社会科学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生态工业是是世界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工业运用原理、方法和人 类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以为目标,建立工业生产体系,把纳入工业生产全过程。 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 3.文化景观具有三个特点,即、、。 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4.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效益的现 象和,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动机经济、社会和环境事物 三、简答下列各题(5×5分,共计25分): 1.“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是什么?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该理论的代表学者是德国学者拉采尔 2.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 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了经济发展成就。 3.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新兴力量崛起,殖民体系崩溃 政治空间重划,两极格局形成 世界走向多极,矛盾更趋复杂 世界政治地理背景出现三条冲突带或者三条危机弧。 4.正确的资源观包括哪些内容? 在资源的数量方面,自然资源存在数量有限性; 在资源价值方面,自然资源具有价值,其价值与其它商品或物品并无本质差别;

人文地理学 试题

人文地理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多种活动为研究对象。 A、自然环境 B、心理行为 C、社会经济 D、环境生态 C 分,是以保有共同的遗传的自然特征为依据的。 A、形态 B、生理 C、体质 D、心理 10. 以下属于民族特征之一的是。 A、共同的历史 B、共同的生理 C、共同的行为 D、共同心理素质 11. 语言分类中应用最广的方法是分类法。 A、谱系 B、类型 C、结构 D、形态 12. 世界三大宗教除佛教,基督教之外,还有。

A、犹太教 B、印度教 C、伊斯兰教 D、神道教 13. 国外流行的两种旅游动机分类法之一的是分类法。 A、托马斯·库克 B、麦金托什 C、斯塔特勒 D、特尔裴 14. 地理物象呈衰减的规律性。 A、方向 B、速度 C、规模 D、距离 15. 政治地理结构可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结构。 A C 16. A C 17. A 18. A C 19. A C 20. A 1. ②、③、④。 2. 文化的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3. 民俗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其内涵的特征有 、、、。 4. 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①、②、 ③、④。 5. 发源于中国的宗教有和。

6. 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①、 ②、③。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特定的内核:一是注重区域与定向,二是人地关 系的传统。() 2.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白吕纳在《人地学原理》一书中,把人生地理事实分成 六纲三目。() 3. 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推论,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 成反比。() 4. 商业农业是工业社会中农业和商业迅速发展的产物。() 5. 种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从某种意义上,只有相对的意义。 () 6. 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往往对语言的传播扩散起着决定性影响。() 7. 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外部动因或动力。() 8.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 解释的过程。() 9. 自然边界是以双方共认的某些人文特征而划定的边界。() 10. 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相同。()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 种族 2. 功能文化区 3. 人地相关论 4. 旅游业 5. 政治地理单元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 简述语言的本质特征 2. 简述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 简述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六、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试论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人类社会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如何? 参考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葛岳静全球化与地缘环境考博专业课真题分数线报录比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葛岳静全球化与地缘环境 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6人,下设课程与教学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共3个专业。 人文地理学专业下设梁进社、宋金平、周尚意的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张文新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研究;吴殿廷的区域和旅游规划;葛岳静的全球化与地缘环境。 二、考试的科目 人文地理学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或1103日语②2264人文地理学③3744经济地理学 三、导师介绍 葛岳静:女,1963年8月出生,地遥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导,博士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

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 六、北师考博专业课 考博就是考专业课,专业课定生死。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可不仅仅是看看参考书就可以的。我们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专业课的辅导一共有五轮,第一轮是对核心参考书的分析讲解,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主要是理清学科的发展史,掌握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提出背景和评价,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学科框架,第二轮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常考专题的讲解,是对一一轮和深化和凝练,第三轮是针对真题的难度深度广度灵活度和缜密度以及出题老师的特点,就出题老师的学科背景,研究重点,上课的

人文地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文地理学》试题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得分 阅卷人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包括社会性、和。 2、在文化的扩散过程中,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等级扩散、和 。 3、佛教根据传播方向及教义的不同可分为、南传佛教和。 4、现代农业类型有:牲畜育肥农业、、、市场园艺农业、 和谷物农业六种。 5、第一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石油时代。 6、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有和。 7、世界语言主要有、汉藏语系、、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非洲语言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8、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差别较大,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和。 9、世界上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有地中海、、东南亚和。 10、民俗的内涵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地方性、、和集团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得分 阅卷人 1、文化(泰勒) 2、人口迁移 3、环境感知 4、旅游动机

第2页共4页 5、形式文化区 6、政治地理单元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得分 阅卷人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2、用图示法说明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3、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4、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兰迪人口转变的“三个序列”

第3页共4页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得分 阅卷人 1、人口迅速增长引发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人文地理学》试题3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区域性综合性(2分) 2、接触扩散刺激扩散(2分) 3、北传佛教藏传佛教(2分) 4、种植园农业乳品业 大牧场农业(3分)5、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分)6、集聚力离散力(2分)7、印欧语系闪含语系(2分)8、限制人口增长鼓励人口增长(2分)9、加勒比海阿尔卑斯山(2分)10、民族性约束性(2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 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2分),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分)。 2、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2分),是以寻求新的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2分)。 3、环境感知 广义是指个体周围的环境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映像,以及这种映像被修改的过程(2分);狭义是指环境质量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印象(2分)。 4、旅游动机 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者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 5、形式文化区 指某种文化现象(1分),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1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分)。 6、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条件下形成(1分)、由具体政治组织或者集团支配(2分)、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1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1分)

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卷试题及答案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科特性是社会性、、 。 2.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 区、、 。 3.最重要的人口自然构成 是、 。 4.关于农业的起源 有、 两种主要学说。 5.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和佛教。 6. 早在30年代我国人口地理学家就提出了一条从黑龙江瑷珲(现称黑河)到云南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7. 按照语言谱系分类法,英语和德语都属于语系日耳曼语族;汉语属于 语系。 8. 凡是能激发旅游者 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 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9. 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学说。 10. 近代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 学家杜能创立的, 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创立了比较完整的 区位论。 11.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最 核心的思想是既满足 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在近代,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 A. 德国学派 B.法国学派 C.美国学派 D.英国学派

2.汤因比的“文明”发展理论,其要点不包括——() A.挑战和应战 B.逆境 美德 C.中庸之道 D.命定论 3.一般来说,市场园艺农业的主要产品不包括——() A.水果 B.花卉 C.油料 D.蔬菜 4.当前,穆斯林最多的亚洲国家是——() A.中国 B.伊拉克 C.菲律宾 D.印度尼西亚 5.当前,最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是——() A.法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6.目前,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是——()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7.以领土规模论,美国属于——() A.大国 B.中等国 C.小国 D.特大国 8.在中国,最晚形成的南方方言是——() A.粤方言 B.客家方言 C.湘方言 D.吴方言 9.下列国家,宗教现象最简单的是——() A.伊拉克 B.印度 C.俄罗斯 D.以色列 10.下列世界特大城市,不临海的是——() A.莫斯科 B.里约热内卢 C.东京 D.上海 1、文化区(举例说明): 2、人口转变: 3、城市化: 4、国家(政治地理学角度): 5、地理物象: 1、分析说明地理环境与文化活动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2、简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3、简述国家权力要素。 1、分析论述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填空题:(20空,共20分) 1.区域性,综合性 2.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3.性别构成,年龄构成 4.人口压力说,宴享说 5.伊斯兰教 6.胡焕庸,腾冲 7.印欧语系,汉藏语系 8.旅游动机,经济、社会和环境 9. “心脏地带”

《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卷试题及答案

《人文地理学》模拟卷 适用年级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10 (分钟)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将正确 答案填入空格内。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科特性是社会性、、。 2.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 3.最重要的人口自然构成是 、。 4.关于农业的起源有、两种主要学说。 5.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和佛教。 6.早在30年代我国人口地理学家就提出了一条从黑龙江瑷珲(现称黑河)到云南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7.按照语言谱系分类法,英语和德语都属于语系日耳曼语族;汉语属于语系。 8.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9. 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学说。 10. 近代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的,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区位论。 11.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最核心的思想是既满足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 题给出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项,把所选择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近代,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A.德国学派 B.法国学派 C.美国学派 D.英国学派 2.汤因比的“文明”发展理论,其要点不包括——() A.挑战和应战 B.逆境美德 C.中庸之道 D.命定论 3.一般来说,市场园艺农业的主要产品不包括——() A.水果 B.花卉 C.油料 D.蔬菜 4.当前,穆斯林最多的亚洲国家是——() A.中国 B.伊拉克 C.菲律宾 D.印度尼西亚 5.当前,最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是——() A.法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6.目前,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是——()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7.以领土规模论,美国属于——() A.大国 B.中等国 C.小国 D.特大国 8.在中国,最晚形成的南方方言是——() A.粤方言 B.客家方言 C.湘方言 D.吴方言 9.下列国家,宗教现象最简单的是——() A.伊拉克 B.印度 C.俄罗斯 D.以色列

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卷试题及答案

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卷 试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科特性是社会性、、 。2.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 。 3.最重要的人口自然构成 是、 。 4.关于农业的起源 有 、两种主要学说。 5.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 和佛教。 6. 早在30年代我国人口地理学家 就提出了一条从黑龙江瑷珲(现称黑河)到云南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7. 按照语言谱系分类法,英语和德语都属于语系日耳曼语族;汉语属于语系。 8. 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 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9. 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 “”学说。 10. 近代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的,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创立了比较完整

的区 位论。 11.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最核心的思想是既满足的需要,又不对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在近代,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A. 德国学派 B.法国学派 C.美 国学派 D.英国学派 2.汤因比的“文明”发展理论,其要点不包括——() A.挑战和应战 B.逆境美德 C.中庸之道 D.命定论3.一般来说,市场园艺农业的主要产品不包括——() A.水果 B.花卉 C.油料 D.蔬菜4.当前,穆斯林最多的亚洲国家是—— () A.中国 B.伊拉克 C.菲律宾 D.印度尼西亚 5.当前,最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是——() A.法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6.目前,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7.以领土规模论,美国属于—— () A.大国 B.中等国 C.小国 D.特大国 8.在中国,最晚形成的南方方言是—— ()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题简答题

1.人地关系的客观属性?人地关系的思想的演变? 1》客观属性:是人类起源就存在着的客观属性;在一定阶段内具有可调节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多链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动态关系。 2》演变:1)采集狩猎社会时期,人类利用原始社会工具获取天然食物,利用以火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但由于天然食物有限,分布不均衡,工具落后,所以只能通过小群体的合作以维持个体延续的低水平物质消费。 2)农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利用耕地,淡水等可再生资源,靠不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和社会组织的广泛联系,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 口需要,人地系统随之发生异化。 3)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利用不可再生资源,通过不断发达的科技成果,高效率的组织管理手段,社会化的大生产及市场体系的 建立,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并维持高水平的发展要求。 4)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将是人类社会制度、组织、管理结构、生产方式、消费及思维方式产生一系列变革。 2.简述人地关系的条件和实践特征? (1)条件(现代经济条件):经济关系国际化;市场经济中的区域竞争;经济素的集中度在提高。 (2)实践特征:人地关系的网络化;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全球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提高;区位因素由静态转变为动态。 3.协调的含义、依据及原则? (1)含义: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变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这种关系和属性反应了整体系统功能最优和稳定平衡。 (2)依据:物质世界统一性原则;对立统一规律。 (3)原则:动态协调原则;综合协调;长远协调;全球协调;地域协调;科学协调;主导协调原则。 4.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各有什么特点? 1)劳动密集型: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就业机会多;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产品以生活消费品

人文地理学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地关系。 2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认识。 4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5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是居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求,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6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的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里人种。 7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度。 8民间文化(民俗):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9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是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10基督教: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其中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11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作用于旅游目的地的人口创造物。 都称之为旅游资源。 12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区、政治空间组织):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有的地理学家称之为政治区,也有的称为政治空间组织。 13地理物象: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识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14行为空间: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15 适度人口:是指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并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的人口。 16.人种: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17 民族: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18 观光农业: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 19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20 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的过程 二.填空: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社会文化系统内人地关系的四要素: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技术。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 论。 4.人口迁移的机制:经济方面、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 5.划分种族的标志:毛发、肤色、身高、头颅形状、鼻型、血型、指纹。 6.民族共同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 7.城市化的类型有:向心型和离心型、自力型和它力型、景观型和职能型、突发型和渐进型。 8.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集聚力、离散力、摩擦力。 9.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10.汉语的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11.英语属于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 12.法语属于罗曼语族 13.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14.语言传播特性:外延性和连续性、距离衰减性、层次性和阶层性、复合性、竞争性和同化性、演化性。

人文地理学----试题

人文地理学----试题

人文地理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多种活动为研究对象。 A、自然环境 B、心理行为 C、社会经济 D、环境生态 A A A A C A A A 分,是以保有共同的遗传的自然特征为依据的。 A、形态 B、生理 C、体质 D、心理 10. 以下属于民族特征之一的是。 A、共同的历史 B、共同的生理 C、共同的行为 D、共同心理素质 11. 语言分类中应用最广的方法是分类法。 A、谱系 B、类型 C、结构 D、形态 12. 世界三大宗教除佛教,基督教之外,还有。

A、犹太教 B、印度教 C、伊斯兰教 D、神道教 13. 国外流行的两种旅游动机分类法之一的是分类法。 A、托马斯·库克 B、麦金托什 C、斯塔特勒 D、特尔裴 14. 地理物象呈衰减的规律性。 A、方向 B、速度 C、规模 D、距离 15. 政治地理结构可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结构。 A C 16. A C 17. A 18. A C 19. A C 20. A 1. ②、③、④。 2. 文化的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3. 民俗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其内涵的特征有 、、、。 4. 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①、②、 ③、④。 5. 发源于中国的宗教有和。

6. 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①、 ②、③。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特定的内核:一是注重区域与定向,二是人地关 系的传统。() 2.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白吕纳在《人地学原理》一书中,把人生地理事实分成 六纲三目。() 3. 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推论,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 成反比。() 4. 商业农业是工业社会中农业和商业迅速发展的产物。() 5. 种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从某种意义上,只有相对的意义。 () 6. 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往往对语言的传播扩散起着决定性影响。() 7. 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外部动因或动力。() 8.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 解释的过程。() 9. 自然边界是以双方共认的某些人文特征而划定的边界。() 10. 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相同。()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 种族 2. 功能文化区 3. 人地相关论 4. 旅游业 5. 政治地理单元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 简述语言的本质特征 2. 简述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 简述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六、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试论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人类社会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如何? 参考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