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己归纳总结课程与教学论每章要点

自己归纳总结课程与教学论每章要点

自己归纳总结课程与教学论每章要点
自己归纳总结课程与教学论每章要点

第一章概论

[识记]:

1、什么是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有哪几种课程的定义?

3种:课程即学科,课程即计划,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

3、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哪五个层级?

①观念层次的课程②社会层次的课程③学校曾次的课程④教学层次的课程⑤体验层次的

课程

[理解];

1、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有哪几种观点?你赞同什么观点?

五种主张:大教学论模式;交叉论模式;二元独立模式;二元相互联系模式和大课程论模式。“大教学论”者认为教学及教学论包含课程及课程论。

“大课程论”者认为课程及课程论包含教学及教学论

“关联并立论”者认为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二者之间是存在内在关联的两个并立领域。

“整合论”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对课程论与教学论加以整合。

2、为什么说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实践的理论学科?

答:课程与教学论兼有理论性与应用性这两个特点,是一门实践性理论。首先,课程论与教学论都是已经组织成形的教育理论。其次,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实践性很强的理论

[简单运用:]

运用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原理分析小学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

答:“整合论”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对课程论与教学论加以整合。杜威——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决定的,经验是人作用于环境和环境作用于人这两个方面的“特殊的联合”;在经验中,方法与教材、课程与教学是在交互作用中融为一体的。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

[理解]

1、哲学和课程与教学论有什么关系?

杜威曾说过:“哲学是教育的普遍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①哲学对课程与教学的指导作用;②课程与教学实践也是哲学理论的来源之一。

2、不同哲学流派有哪些课程与教学主张?

①精辟主义的哲学思想及其课程与教学主张

精辟主义者认为人性本恶,儿童生来便愚昧无知、懒惰成性,总是想逃避学习,因此,必须采用严格的方法,以外在的、明确而良好的目标训练学生,使其改变生来的恶性。

②理想主义的哲学思想及其课程与教学主张

理想主义者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儿童生来就有自我发展的倾向,他们知道什么对自己的发展

是有利的。因此外界的种种规定是对儿童自由发展的一种束缚。

③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及其课程与教学主张

实用主义者认为人生下来没有什么善恶之分,只是一个不断适应各种环境的演化着的个体。

④实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及其课程与教学主张

实在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探究之心,都试图通过学习得到自己想知道的东西达到自我实现。儿童是天性好学的智慧寻求者。

3、为什么说课程与教学具有社会性?

①课程与教学论有其时间性和空间性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课程与教学产生制约作用。

③课程与教学传递并维护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

4、功能理论、冲突理论、解释理论等不同社会学流派各有哪些课程与教学主张?

法国学者涂尔干是功能理论的创始者,强调学校与社会价值体系得一致性。强调客观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意识形态的概念。

冲突理论以对立为出发点,强调尊重个人的自由与主体的能动性,重视课程与教学论中的人文因素。

解释理论强调个人意义的建构,激发儿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儿童能够参与界定世界的过程。

5、心理学的发展对课程与教学论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古代灵魂理论对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柏拉图将心理学与课程/教学论之间作了一个初

步的联系,亚里士多德则是最早系统的把心理学和教育学联系起来的学者。

②管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由各种不同的天赋官能构成,这些心理官能是人从事活动的

前提条件。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不同的学科对不同的心理官能进行训练,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课程与教学的安排必须符合各种官能发展的顺序。联想主义则用“联想“或”观念“代替”官能“的存在名称为实质教育论的理论基础。实质教育伦夫人课程与教学的官能训练作用强调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与掌握。

6、行为主义学说、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学说等不同心理学流派有哪些课程与教学主张?

行为主义在教学前首先确定具体明确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确定的指导,使学生明白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通过什么步骤、以什么样的方式达到这些目标。这个过程正是制约学生行为的过程。

认知学派主张以研究人的认知为重点,认为人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作用促成认知结果的发展。教育应该是人求知并或获得认知发展的过程,是生长的过程,强调该过程中儿童的主动参与,倾向于以儿童为中心,提倡采取个别化教学。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自主性。它把教育看成是帮助人自我实现的过程。教育目的并不是知识的传授或技能的培养,“育人“比”教书“更重要。[综合运用]

1、运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评析不同时代的哲学思想对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影响。

2、分析比较各哲学流派的哲学思想及其课程与教学主张。

3、分析比较不同社会学流派的基本思想及课程与教学主张。

4、分析比较不同心理学派的学说及其课程与教学主张。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

[识记]

1、什么是“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世称“七艺”。)

2、中世纪经院课程与教学有什么特点?

中世纪的基督教的教会学校垄断了教育,教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僧侣和神职人员。以宗教为核心,,其内容变得极其狭窄脱离了世俗生活。他们甚至一度阻止文法、逻辑和修辞学的教学,试图废止世俗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加强宗教教育。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课程与教学有什么特点?

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的思想感情从从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课程打破了宗教的垄断。“七艺”内容不断丰富,但课程设置上重视文科教学,轻视“四艺”,特别是数学课自然科学。

4、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1957年,美国发起了一场致力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影响波及全球,这次改革主张按学科结构来设计课程,要求学生用探究方法进行学习,这场运动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认为学科主义课程具有强制性、分离性,忽视了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的教学,使学生非人性化。70年代全世界开始一种注重“人的需要”“人的价值”的以“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运动强调“人性”、“个性”的开发。

5、我国早期的“六艺“课程包括哪些?(礼、乐、射、御、书、数)

6、从建国初期至20世纪末,我国课程与教学发展呈现怎样的基本轨迹?

1950——1978年,我国教学论发展以全面引进、学习苏联教学论为主,但是在学习苏联教学论的同时,却对前人的成果采取了彻底批判、否定的态度。“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批判和否定推向了极端,使我国当代教学论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停滞不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教学论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回顾了教学论发展的经验教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始多方位引进苏联、美国及欧洲当代教学理论,对我国当代教学论发展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教学论研究正义前所未有的新姿态走向科学化、现代化、民族化。

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科性质问题、功能定位问题、体系化问题、本土化问题。

[理解]

1、西方最早的分科课程及其产生的原因。

1957年,美国发起了一场致力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影响波及全球,这次改革主张按学科结构来设计课程,要求学生用探究方法进行学习,这场运动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美国科学院召开了一次中小学课程改革会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是大会主席,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主张按照“学科结构”设计课程,既课程应该以“学科为中心”,而学科又以它的“基本结构”为中心,这里的“基本结构”指学科的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

2、简述夸美纽斯的泛智论及其进步的意义。

夸美纽斯认为现实世界的各种知识都是有用的,都应该为课程所包括,因此他为各级各类学校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他“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基本主张出发,阐述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体系,意欲使所有的人通过受教育而获

得广泛的知识,并使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

意义:“泛智”思想使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反对宗教愚昧主义,提倡认识客观世界和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广泛发展教育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进步意义。

3、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及五段教学法的涵义。

他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五段教学法的含义: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4、评述杜威的儿童中心课程论及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杜威认为一切学习来自经验,教育就是经验。他提出了四个著名的命题: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生长③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④教育是社会过程。

学校课程的真正的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5、简述泰勒原理及其关于课程开发的四个步骤。(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

习经验;进行课程评价)

6、评述布鲁纳的课程论及其教育影响。

布鲁纳提出学习“学科技本结构”的四点理由:(1)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2)可以更好的记忆科学知识(3)能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能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的差距。我们可以肯定教授和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学科结构较难确定以及所编写的新教材提高了理论难度,学生不易掌握,改革并未成功。但提出的课程仍有积极意义。

7、卢梭的“自然教育论“及对我们当今教学的启示。

卢梭的旷世名著《爱弥儿》提出了“自然教育论”,其教学]理论是以发展儿童的独立精神、观察能力和灵敏性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要求通过自然自由的教育把儿童培养成为自然的人。

他首次提出了为了教学必须研究儿童的心理,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

8、简述孔子的教学思想。

孔子的教学思想博大精深,他首次提出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重视教育;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儒家以传统的六艺为教学科目,所用教材是孔子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

9、简析《学记》的学术地位。

《学记》是我国系统论述教学思想的第一本专著,他系统论述了教学的作用、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课内外教学的统一、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教师素养,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教学问题的一篇专著。

10、新世纪课程开发呈现出哪些主要趋势?

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结构形式多样化;课程系统多向型;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全球化。

[综合运用]

1、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西方现代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钟摆现象。

2、从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展望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未来。

第四章课程设计

[识记]

1、什么是课程设计?

通过对学校教育目标的规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

3、课程设计有哪三种价值取向?(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人为主义取向、社会改造主义趋向)

4、什么是目标模式(包含泰勒的四个基本问题)?

目标模式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包含泰勒的四个问题:

学校应该追求那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理解]

1、阐述课程设计与课程编制、课程规划的区别与联系。

2、简要分析课程设计者所需要考虑的四个要素。(学生发展需求分析;社会发展需求分析;

学科发展需求分析;学校发展环境分析)

3、阐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与实践模式的不同的特点和局限。

目标模式:目标模式的课程编制过程有条理,系统性强,将一般目标具体细化为各个层次明确化行为目标,对教师而言,简单明了、操作方便,对学生而言,有利于促进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但这种模式单纯强调可测量的行为目标的实现,忽略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特征、情感特点、兴趣态度等的培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师生创造性精神的发挥。

过程模式:课程模式倡导以“过程”为中心

实践模式:实践模式倡导课程围绕着“实践”进行。

这两种模式注重学生课程的学习过程,提倡将课程学习同学生实践中的问题结合起来,明确了要解决具体的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得到解决的办法。

[综合运用]

1、运用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分析新课程总体结构。

2、用案例说明学校本位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第五章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设计有几个基本步骤?(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和目标表述)

2、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是什么?(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

3、行为目标表述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A学习者B行为C条件D程度)

[理解]

1、简述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2、简述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系统化、具体化、层次化)

[综合应用]

举例说明在进行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时,怎样进行目标分解和目标表述。

第六章课程分类与结构

[识记]

1、何谓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潜在课程?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它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等,是一种主张以儿童从事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的一种课程形式,是被作为学科课程相对立的形式提出的。综合课程:是由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定的课程,旨在避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使课程所包含的科学领域范围更广。

核心课程:是以某一主题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类型。

潜在课程: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核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

2、简述潜在课程的历史发展。

“潜在课程”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正式提出的,杜威和克伯屈提出的与潜在课程的类似概念,实际上已经触及了潜在课程问题。我国教育理论界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系统的介绍和探讨国外潜在课程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对潜在课程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目前,潜在课程的研究除继续对潜在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外,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探讨潜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问题。

3、何谓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横向结构(学科结构):在课程发展中,结构一词指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学方面的关系。

纵向结构(课程组织):指将构成教育系统或学校课程的要素,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

4、什么是宏观课程结构、中观课程结构、微观课程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指课程设置的结构,包括国家安排课程与地方安排课程的课时比例,必修学科与选修学科的课时比例等等。

中观课程结构:是由各类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组合与纵向组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微观课程结构:又叫深层课程结构,存在于各科教材内部,是各科教材内部成分、各要素按照一定比例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

1、为何目前不能以新的课程形式取代学科课程?

2、杜威关于活动课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①主张课程中心不是学科,而是儿童活动。②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③

主张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结构。

3、简述潜在课程理论的观点及其发展趋势。

4、你认为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容易遇到哪些问题?

综合课程虽然爱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一些新学科或跨学科知识及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它的涉及面较宽,内容较多,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及家财的要求较,而且每一个学科都不能保持一个独立而又完整的体系,因此,这种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

5、如何理解课程结构的优化?

课程结构的优化应以比较完善的学科课程为主,辅以新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具体包括:

借鉴活动课程观改造学科课程

以学科课程为主,实现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有机整合;

以必修学科为主,从促进个性发展的维度来实现必修学科与选修学科的有机结合;

构建新型的活动课程。

[综合运用]

请结合某一学校具体情况谈谈如何构建新型学科课程。

新型学科课程的构建不是像传统学科课程那样的单纯从知识着眼,而是从人的主动发展着眼,从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转向注重逻辑结构与心理学结构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为此,新型学科课程具有体现个性全面发展精神的课程目标,给予学生发展的主动权。例如,既规范又灵活地开设中小学的各类兴趣活动课,又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组织教材内容,从而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内容,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吸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完善自我的积极性。

第七章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支持

[识记]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之后,不同学者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哪些不同倾向?分别是指什

么?学习内容应该包括哪些课程要素?

课程内容理解的三种倾向:课程内容就是教材、课程内容就是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就是学习经验。

课程内容就是教材——这种倾向的重点是教材所体现的学科体系上名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明确自己要学习和传授的内容。

课程内容就是学习活动——这种倾向的重点主要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学科体系上。它更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课程内容就是学习经验——这种倾向强调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要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就需要教师构建适合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学习内容包括课程要素:各门学科中的事实、观点、概念、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技能、方式方法和学生学习他们的体验和价值观。

2、在课程论发展史上,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有哪些不同的取向?分别是指什么?体现时代精

神的课程内容的选择的取向是什么?

学习内容的选择主要有三种取向:学科知识取向、社会生活经验取向和学习者经验取向。学科知识取向:当把学习内容的理解为“课程就是教材时”,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就会注重学科知识的选择,对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经验的选择很少给予关注。

社会生活经验取向:当把学习内容理解为“课程内容就是学习活动”时,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当然会把当代社会生活的经验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面对学科知识和学习者经验的选择很少给予关注,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生活经验取向。

学习者经验取向:当把“课程内容理解为学习经验”时,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就会把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而对学科知识和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选择则很少关注,这就是所谓的学习者经验取向。

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内容选择取向应当是: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者经验为核心,并整合学科知识,同时整合社会生活实践。

3、学习内容的选择有哪些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重要性、实用性、正

确性)、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

4、学习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必须注重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必须贴近生活,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

[理解]

1、如何理解课程发展史上学习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之间的关系?

2、怎样选择学科知识和学习者经验作为课程内容?

3、选择社会生活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4、课程内容组织的三个准则主要指什么?(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5、课程内容的组织有哪些原则?

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直线式和螺旋式。

[综合运用]

1、

2、

第八章课程实施

[识记]

1、课程实施有哪三种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

2、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有哪些?(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课程

变革的情境模式)

3、课程实施可分为哪些层次?(8个层次:未使用、定向、准备、机械地使用、例行化、

精致化、整合、更新)

[理解]

1、简述课程实施的意义。(有效指导课程实践、有利于完善课程理论;有利于课程改革方

案再设计。)

2、简述课程实施的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的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

相互调适取向强调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主张根据学校或班级实际情况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诸方面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变。

创生取向则把课程实施过程,堪称是师生在集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3、简述课程实施的范围。

①学科内容或教学材料②组织结构③角色关系之转变④知识及理解⑤价值内化⑥概念重

[综合运用]

请考察一所学校,结合该学校教学实际谈谈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并分析原因和提出改进措施。

一、课程变革的特征(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应性;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课程变

革的复杂性;课程变革计划与质量的实用性)

二、学区的特征(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学区对课程

变革的行政支持;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

三、学校的特征(校长的角色;教师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四、外部环境的特征(政府机构的力量;社区的支持)

第九章教学设计

[识记]

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等为基础,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化的精确计划,以形成合理的教学系统实施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

2、布鲁姆的三大领域教学目标各包含哪些层级?

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领域目标分类(接受、反应、价值化、价值的组织、价值系统的个性化)

动作技能目标分类(知觉、准备状态、有引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创作)

3、加涅认知领域的学习结果包括哪些?(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4、教学资源包括哪些类型?

①按照教学资源的功能特点划分: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②按照教学资源的载体划分:非生命为载体的资源和以生命为载体的资源

③按照教学资源的空间划分: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5、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

验法、演示法)

6、教学方案包括几种类型?(以讲授法为主的设计、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为主的

设计、以探究为主的设计、以合作为主的设计、以体验学习为主的设计)

[理解]

1、国外有哪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模式?

2、教学比较设计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一致性原则,全面型原则、针对性原则、可操作

性原则。)

3、教师进行教学资源开发的程序是什么?(掌握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科书、广泛搜集其

他教学资源、有机整合教学资源)

4、发现教学模式包括哪些基本步骤?

①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②引导学生头体验到问题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

③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④帮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结论的材料

⑤组织学生审查,得出结论

⑥引导学生分析验证、解决问题。

5、合作学习模式应遵循哪些步骤和要点?(形成小组、排列座位、陈述教学目标、分配角

色、呈现材料、观察与指导、小组自评、汇报与总结)

6、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有哪些方式?(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

价)

[简单应用]

1、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求,分析某一教案中的“教学目标“。

2、根据教学设计原理,分析某一教学实录。

[综合运用]

1、运用教学目标设计原理,确定某一课题的教学目标。

2、运用教学目标设计原理,设计一个课时的教学,并形成教案。

第十章教学过程

[识记]

1、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2、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

特殊认识说;发展说;层次类型说;实践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

[理解]

1、“认识——发展说“是如何阐释教学过程本质的?

此观点从心理学角度对教学过程本质进行探讨,认为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包括学生认识、情感、道德等的发展,它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培养教育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2、你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并谈谈你对其中一个规律的认识?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

[应用]

1、运用某一个教学过程的规律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

2、运用教学过程阶段理论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并尝试进行教学改革。

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形式

[识记]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制定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古代和近代学校各有哪几种教学组织形式?

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集体教学的萌芽)

近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道尔顿制(自学)、文纳特卡制(个别教学与集体活动相结合))

3、什么是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部分?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

课的一般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材料、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4、上课的基本程序步骤是什么?(备课、上课、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辅导)

[理解]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

优越性:(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3)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局限性:(1)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过于标准化、同步化、集体化、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宜发挥学生的全部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2)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认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3)由于集体教学偏重系统的书本知识,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是什么?(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合理、以情感人,

积极性高。)

3、课外作业有哪些种类?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哪些要求?

课外作业有四种(阅读教科书和课外书籍;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活动作业)

4、教学的辅助形式与特殊形式有哪些?

教学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个别辅导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5、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改革?

(分组教学;小队教学;个别教学;开放教学;活动课时制)

[简单应用]

1、根据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尝试提出改进建议。

2、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运用分组教学的形式。

第十二章现代教学技术

[识记]

1、现代教学媒体有哪些特性?(呈现力;重视力;参与性;接触面;可控性)

2、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教学媒体本身的特性、学习者的特点、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

3、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目的性原则;最小化代价原则;直观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多媒体综合运用原则。

[理解]

1、我国的现代教学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①电化教学的出现和初步发展;②电化教学向教学技术的全面发展(电化教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家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远距离教学系统逐渐形成;教学技术学科建设与教学技术开阔研究的迅速发展)

2、简要阐述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和功能。

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型媒体、多媒体

3、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界面(生动、实用)文字(不能过多,避免教材搬家,体现重难点)声音(清晰、效果好)颜色(提醒和区分的作用)图片(画面必须醒目、简单,不要太小)图像、链接、播放(熟练使用各种设备的使用和切换)

4、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进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进程:

第一阶段:人们将计算机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对象。

第二阶段:人们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船同教学

第三阶段:人们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

第四阶段:人们要求以信息计算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

[综合运用]

1、熟练掌握现代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依据,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设备。

2、学习制作教学课件,尝试对自己的教学课件和使噢能够效果进行评价,写出评价过程和

心得体会。

第十三章教师与反思性教学

[识记]

1、什么是反思性教学?

教师在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的基础上,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采用多种策略和方法积极注定的对自己教育教学观念及其实践活动进行持续的、、批判的观察、解释、研究和改进,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和理性的过程。

2、反思性教学有哪些特征?

从整体内涵来看,反思性教学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性和首创性,鼓励教师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从具体环节来看,反思性教学行为具有全程性、全面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从实施过程来看,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为突破口。

3、教师通常从哪几个视角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分析作为学习者和教师的经验(2)听取学生的意见(3)与同事的协作和交流(4)理论文献。

4、教师常用的反思策略和方法有哪些?

教学日记法(2)描述——解释法(3)教学研讨法(4)观摩——分析法(5)课堂调查法(6)行动研究

[理解]

1、反思性教学兴起的原因及时代背景是什么?

首先,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化和发展为人们揭示反思内在思维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蓬勃兴起的教师争取取权利运动和专业化发展运动为反思性教学的兴起提供了强大动力。

第三,对教师教学工作伦理和道德基础的研究为教师自觉实施反思性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突破点。

第四,“质的研究”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实施反思性教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反思性教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杜威对反思性教学的贡献(2)斯冈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和分类(3)科顿和斯巴克斯——兰格对反思性教学的发展

3、如何理解实施反思性教学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反思性教学可以使教师超越过去,产生其专业发展的潜能。教师在反思自身教学经验、技能、活动及教学观念的同时,评估教学行为,可以及其未来专业发展的创新意识。

首先,实施反思性教学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其次,适时反思性教学可以促进教师发展对教学实践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第三,反思性教学是沟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迅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利

因素。

4、简单阐述反思性教学的一般实施过程。

具体经验阶段(2)观察、分析阶段(3)重新概括阶段(4)积极验证阶段

5、影响教师反思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

(1)学校环境因素:日常教学任务的影响;学校对教师评价体制机制的影响;学校整体的环境氛围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2)教师自身因素:知识基础;反思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综合运用]

熟练掌握反思性教学的两种模式及一般实施过程,在此基础综合采用有效的反思策略和方法,尝试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写出反思过程及心得体会。

两种模式:

埃拜模型:埃拜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是由反思性计划、反思性教学、反思性评价三个环节构成。考尔德希德模型: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是由反思动力、反思行动和反思结果三部分组成。

第十四章课程与教学评价

[识记]

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目的与标准,采取各

种手段和方法,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2、简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课程与教学材料或产品、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教师授

课质量、学生学业成就以及课程与教学评价本身)

3、简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区别和联系。

三种评价类型的区分布能仅仅依据评价实施的时间来进行,即评价是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之前,过程或活动结束后;而是要根据评价的功能,即评价是否给课程与教学活动本身带来变化或改进。即使是评价功能的划分也只是相对的,诊断性评价常常借助于有关终结性评价的结果;而终结性评价在确定成果的同时也是可以为后面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

[理解]

1、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界定及功能?(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

管理功能、研究功能)

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有哪些?(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游离模式、CIPP评价模式、回

应模式、解释模式、自然探究模式)

3、简述表现性评价的优点及其局限性。

表现性评价是传统纸笔测验的一种替代方式。它是让被评价这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所要测验的行为和技能,并对其作出评价。特点:多重评估标准;预定的质量标准;主观的评估。

局限性:评分带有主观性、信度较低、评价费时费力等。

第十五章教学艺术

[识记]

1、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的含义各是什么?

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活动。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2、什么是教学语言?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根据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划分(揭示性语言、评价性语言)

根据教学语言的功能性质的划分(系统讲授语言;个别辅导语言;组织协调语言)

根据教学语言的信息流向的划分(单项传输语言;双向对话语言;多向交流语言)

根据语言的表达方式的划分(说明是语言;叙述式语言;描述式语言;论证式语言;抒情式语言)

3、什么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

活动。)

4、什么是教学板书?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教学板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用具(主要是黑板)上以书面语言或符号进行表情达意、教书育人的活动。

根据板书的地位和性质划分(主体板书、辅助板书)

根据板书的时间和作用划分(课前预习用板书;补充授课用板书;复习总结用板书)

根据板书呈现过程划分(一次性呈现的板书;逐步呈现的板书)

根据板书的表现形式划分(结构造型式板书;表格式板书;逻辑要点式板书)

5、什么是组织教学?组织教学艺术包括哪些方面?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一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包括:课堂导入的艺术;学生心理的导入艺术;教学内容导入的艺术;结束课的艺术;教学过程的调控艺术。

[理解]

1、教学艺术有哪些主要特点?(教学的审美性、教学的生动形象性、教学的情感性、教学的独创性、教学的高效率性)

1、教学语言艺术有哪些作用和具体表现?

作用:(1)教学语言艺术视角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2)教学语言艺术制约着教学效果和效率(3)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1)教学语言的教育性(2)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3)教学语言的启发性(4)教学语言的和谐性。

1.教学板书有什么作用?教学板书艺术的要求有哪些?

作用:教学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教学板书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学板书学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途径。

教学板书艺术的要求:精心构思整体设计;合理布置,字迹大小,深浅适中;规范美观,娴熟整齐;配合讲解,适时呈现。

2.组织教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切实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课堂教学的组织要形成一定和合理结构,使课堂教学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形成最佳组合并实施优化运行,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3.巧妙进行课堂导入和结束课方法有哪些?

课堂导入:导入要有针对性,导课要有启发性;导课要有新颖性、趣味性。

结束课的艺术:画龙点睛,突破时空;首尾呼应,相对完整;干净利索,适可而止。

2、什么是教学机智?它有哪些具体?如何培养教育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通过灵活的思维、果断的决策,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时所体现出来的机敏和睿智。

具体表现:

①能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②能适当变动教学程序

③能合理调控教学节奏

④能灵活改变教学方法

⑤能巧妙处理教学失误

如何培养教学机智:

①教师要掌握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②教师要学而不厌,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学识

③教师要善于反思总结,丰富教学经验。

第十六章国外主要课程论与教学论流派

[识记]

1、什么是目标模式?(将错综复杂的课程现象用目标的达成与否来作为标准。)

2、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受关注的两个课程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①学术主义课程论:斯滕豪斯、布鲁纳、施瓦布、菲尼克斯

②人本主义的课程论:马斯洛、罗杰斯、梅茨。

3、何谓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指的是“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性,指的是知识的整体和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的事实本身和零碎的知识结论”。

4、布鲁纳如何解释“发现法”的内涵?

“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5、程序教学的代表人物是谁?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和特点是什么?

程序教学的代表人物:斯金纳。

主要原则:①小步子原则②积极反应原则③及时强化原则④自定步调原则

特点:①采用“问题法”的形式呈现问题②问题呈现的程序是关键,它是三个方面结合的体系,即问题的现实过程,学生的反应过程和将反应的正误反馈给学生的过程三者结合的体系③学生按问题程序进行个别学习④以程序教材为中心,消弱师生关系。

6、班巴斯基所提出的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的含义和标准是什么?

“最优化”主要指按照一定标准来寻求最好的方案,以达到最经济最有效的使用人力与物力,获得最好的效果。班巴斯基解释“最优化”的意思就是从一定的标准看是最好的。

标准:①效果标准②时间标准

[理解]

1、简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发展趋势。

主要观点:(1)反对课程应帮助学生适应现存社会的观点,认为课程要主张学生的欧噢按精神和改造现实社会的技能,为创造一个更加平等、民主的新社会服务。

(2)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3)致力于变革现实社会,培养建设未来的态度。(4)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加速文化的更新和社会的变革。

2、学术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1)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强调课程的学术化、专门化

(2)设计螺旋式课程,重视课程内容安排的序列化,要求学科知识结构与儿童认知结构相统一。

(3)突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把内容与过程统一起来,因而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态度也应成为课程的内容,

(4)倡导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获得结构化的知识。

3、如何理解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1)关于课程目的(课程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学生个人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关于课程的组织(人本主义课程论最受人肯定的是在课程上注重整合)

(3)关于课程的实施(人本主义者主张课程的实施应当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的情感关系中进行)

(4)关于课程的评价(人本主义课程论另一个特别值得称道的主张体现在关于评价的理论中,他们反对各种测量和考试,因为这些手段本身与个人自由发展的理想是冲突的)

4、赞科夫所强调的“一般发展”着眼于哪方面的发展?

这里的“一般发展”既不同于特殊发展,又不同于“全面发展”。这个概念中,发展的“内容数量”相当多。

赞科夫曾说:“在确立发展型教学的概念时,不可能超越心理学范畴”。

5、如何理解赞科夫高难度教学原则中的“高难度”?

这里的难度不是指习题或者文章的复杂性,而首先是指孩子能否对冲突与矛盾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操作。

6、简述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论的主要原则。

(1)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2)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的原则(3)暗示手段相互作用的原则

7、简述范例教学提出的历史背景,并说说范例教学论的主要原则。

背景:二次大战后,当时的联邦德国为了适应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总量等急剧增加这种新的形势。

[综合运用]

1、搜集布鲁纳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的案例资料,并尝试运用此方法进行教学。

2、尝试运用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的理论对教学进行最合理的组织。

3、你比较赞同那种课程论流派,为什么?

4、你比较赞同那种教学论流派,为什么?

第十七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识记]

1、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通过基础教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力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1)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2、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从广义上来说,他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

从狭义上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回去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3、什么是综合课程和协作教学?

人们一般将综合课程作为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但在其概念界定上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协作教学:又称协同教学、合作教学或小组教学,是指一个教师小组共同担任某一内容的教学和学生指导任务,这其中包括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教学、准备与教学相观的媒体和资源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等。

4、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又称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或学校课程,它是以学校为中心,以解决学校问题为宗旨,由学校教师自己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种课程形态。

[理解]

1、世界各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呈现出怎样的共同趋势?

课程与教学目标:在面向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都将雪深公德发展作为着眼点和目标。多比较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

2、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哪些主要内容?

课程观念方面:

(1)课程观的转变——新的课程观要求课程既关注过去,又关注现在和未来。

(2)课程内容方面的变革——课程内容呈现出了简洁明了、有条理和新颖的特征,课程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

(3)课程评价的重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4)总结本次新课程观精要——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整和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在教材观方面

在学生观方面

(1)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观(2)自主发展的学生观(3)“为了一切学生”的学生观在教学观方面

(1)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3)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

4、综合课程的价值是什么?

综合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考虑的。

5、协作教学对于综合课程的实施有何意义?

(1)教师进行协作教学,能够逐渐掌握和适应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以及学习特点。

(2)骄傲使进行协作教学,在发挥教师个别专长的同时没能够促进教师个体的需阿岩学习以及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之间教师的讨论、研修和相互学习。

(3)由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合作,也改变了学校传统的自我封闭的组织形态,有利于学校建立学习型组织。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重点

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1、课程开发: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2、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产物) 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选择教育、学习经验)○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教育计划) 1.学校应该视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 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来源 第一: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泰勒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模式过程。对学生自身的研究就是要确认教育机构力图产生的,学生行为模式中所需要的变化。 第二,对当代生活的研究。泰勒认为这首先是由现代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泰勒对学科专家的建议看法,是要求学科专家站在学科的立场上、从更广阔的的教育视野出发而提出的教育目标 从上诉三个来源的分析,这样为了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哲学的甄选和心理的甄选。{教育目标确立之后,接下来的程序是如如何有效的陈述目标。为精确而又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的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标} 3、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映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互相作用,有可能达到的即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安排将会在学习内部引发或产生的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问题。 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不仅是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

2020年重庆“专升本”统一选拔考试大纲《大学语文》

重庆市普通高校“专升本”统一选拔考试大纲 《大学语文》(2020年版) (考试科目代码 10) Ⅰ.考试大纲适用对象及考试性质 本大纲适用于重庆市普通高校“专升本”的文科考生。 “专升本”考试结果将作为重庆市普通高校高职高专学生申请“专升本”的成绩依据。本科院校根据考生考试成绩,按照已确定的招生计划择优录取。因此,该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大学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表达应用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核内容 (一)基础知识 1.语言知识 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和特殊语法现象(判断句、被动句、倒序句、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 (4)理解现代文中的词语含义 (5)理解应用文中常用的模式化词语 (6)理解应用文中的书面辅助语言(图形、表格、符号、公式) (7)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排比、夸张、对比、反复、反问、设问)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及答案

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 绪论 简答:1.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如何理解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3.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有哪些? 判断: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是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第一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本体 判断:1.课程定义的分歧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正确 2.课程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 简答:1.西方和我国课程与教学发展经历的主要历史阶段。 2.常见的主要课程观有哪些? 3.古德莱德提出的五种层次的课程。 4.教学概念的主要归属类型有哪些? 论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 第二章小学课程规划与教学设计 名词解释:学校课程规划 判断:进行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主要是基于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学校实际。 简答:1.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路径。 2.学校课程研制的保障条件。 3.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4.小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5.小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第三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 判断:在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上要坚持系统化、具体化、层次化的特点。 简答: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 2.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有哪些? 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 4.小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有哪些? 5.设计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论述: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2.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3.行为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四章小学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 名词解释:1.课程资源 2.校本课程开发

3.教学内容 简答:1.课程资源的分类有哪些? 2.课程资源观的基本理念。 3.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有哪些? 4.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有哪些? 5.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有哪些? 6.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论述:1.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2.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3.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 第五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组织 名词解释:1.课程组织 2.课程类型 3.显性课程 4.班级授课制 简答:课程组织的基本要素。 简答:课程组织的准则。 简答: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简答:小学教育实践中常见的课程类型有哪些? 简答:当前小学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基本趋势 判断:教学组织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第六章小学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名词解释:1.课程实施 2.教学模式 简答:1.课程实施的主要取向,你赞同哪一种课程实施取向,为什么? 2.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 3.结合实际,论述影响小学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 4.教学活动的特征 5.小学教学模式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论述:1.小学教学模式选择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判断:1.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正确 2.过程属性是教学过程的根本属性。教学的过程即生成属性和发展属性。 第七章小学课程与教学评价 名词解释:课程与教学评价 简答: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4.小学生学习成就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桂林师专教育与管理系课程教案首页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轨迹 ㈠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 最早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来自教育者自身的经验。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有关课程与教学的宝贵思想。 孔子: 《学记》(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汉唐时期: 从以“六艺”为主转变为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记诵。 宋代: “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有是物,必有是理,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见。” 古希腊教育课程与教学思想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目标上强调理性; 二是课程设置上重视和谐,围绕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七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所谓“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 三是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四是主张启发教学,苏格拉底主张教学就像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她们所孕育的婴儿一样,重在引导,故将其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在课程设置上,在古罗马,培养多才多艺的“雄辩家”是教育的理想,因此文法、修辞、逻辑是其主要课程,昆体良(M.F.Quintilianus)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中世纪: 学校课程为基督教会所垄断,以宗教为核心,服务教会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强调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天性,重视人文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因材施教。 所有这些都对教学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㈡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 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https://www.doczj.com/doc/545098594.html,enius)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这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二章》注释、分析

《老子》二章 老子《老子》,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天长地久⑩。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作品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⑩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作品分析】 本文选自《老子》,第一章首先论述事物的相对性: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而成立。然后论述“圣人”的行为准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而教,不为始,不有,不恃,弗居。“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准则。老子认为,“道”是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2)

十五《老子》二章 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 信息驿站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赏析]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相互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坏的结果。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赏析]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含着哲理,比喻在困境中也往往孕育着希望。 作者语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 作者小传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老子的传说有很多,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老子出生后智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怎样飞翔的。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 《道德经》是老子的主要著作,又称《老子》《五千文》等,这是老子厚积而薄发,晚年成就的一部百科全书,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从公元7世纪开始流传于世界,先后译成的外文版达到100多种,研究老子的书籍和刊物,更是达到1800多种,《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本体,是万物之母,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德”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或性质。老子认为,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产生宇宙,宇宙生万物,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就是《道德经》的主要精神。 作品相关知识 1、写作背景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 三本教材: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 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

小结: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 (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1. 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 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一) “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第一章 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 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 2.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 3.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 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 1.教学即教授 2.教学即教学生学 3.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2、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 (一)国外的三种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 2.包含模式 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循环模式 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相互独立论 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一)教学思想的孕育 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 二、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 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 三、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 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

4.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容和结构 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三)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 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性 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 一)对学习者的研究 二)对社会的研究 三)对学科的研究 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 一)目标分解 二)任务分析 三)起点确定 四)表述目标 第三章 1、分析课程与教学容的三种取向: (一)课程与教学容即学科知识 (二)课程与教学容即学习经验 (三)课程与教学容即学习活动 2、课程与教学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 (一)课程与教学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二)课程与教学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三)课程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 (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 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老子二章练习

十五《老子》二章 随堂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请写出出自《老子》二章的名句 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②,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 ③人者智,。 ④人者有力,。 ⑤足者富,。 二、阅读理解 (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1、短文中包含哪些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请找出来。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3、“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4、读经典,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读完这一章,你有什么收获? 5、《老子》中的那个观点与科学中的对称性原理相仿? 6、世间万物还有哪些是相反相成的?请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再研究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 用心爱心专心 1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文在于说明什么道理? 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篇文章把相互对立的规律运用到政治上,主张圣人应该怎么做? (二)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 【甲】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zǐ,抵毁,指责)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由改正之。如此数四,方敢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乙】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齐已《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只开。”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齐乃下拜。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某怒而去。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姑置之 ( ) (2)方敢示人() (3)无处濯尘缨() (4)某怒而去() 2.下列加点字与“皎然暗书一‘中’……”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妇抚儿乳 B.处处志之 C.亲贤臣,远小人 D.策之不以其道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 ②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4.【乙】段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2分) 用心爱心专心 2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七章教学论(下) 一、名词解释:1、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或手段。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2、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也纳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 生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选择和运用教学 方法的指导思想。 3、课外活动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广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正式课程以外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课外活动仅指校内的课外活动。 4、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教学时间表面向全体同学进行集体教学的组 织形式,它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夸美纽斯论证确立。 5、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 6、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7、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硬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指导思想。 8、课的类型和课的结构:课的类型是指按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另一类是综合课。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构成部分以 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 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五部分。 二、填空题: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最早是由(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2、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课程与教学论第十章 教学组织形式试题及答案

第十章教学组织形式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是在()年的京师同文馆,并在()年的癸卯学制中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 A.1865;1908 B.1898;1922 C.1862;1903 D.1895;1911 答案:C 2.关于教学组织形式,有如下说法:①教学组织形式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②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无关;③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④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的人是赫尔巴特;⑤道尔顿制的提出者是道尔顿;⑥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的是京师同文馆;⑦文纳特卡制对程序教学影响很大;⑧开放课堂起源于美国。其中,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A. ①②⑤⑧ B. ①③⑥⑦ C.②③⑦⑧ D.②④⑤⑥ 答案:B 3.关于班级授课制,下列哪种缺点最易遭受批评 A.不易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B.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C.人为割裂教学内容适应“课”的需要 D.难以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答案:D 4.下列不属于个别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文纳特卡制 B.道尔顿制 C.特朗普制 D.个别教学 答案:B 5.又称“导生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贝尔—兰喀斯特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分组教学 答案:A 6.下列不属于集体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道尔顿制 B.班级上课 C.分组教学 D.导生制 答案:A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主要有和。 答案:个别辅导现场教学 2.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是在年的京师同文馆,并在年的癸卯学制中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 答案:1862 1903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和学业考评。 答案:备课上课 4.当前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其特殊形式是。 答案:班级授课制复式教学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 1.特朗普制 答案要点: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教育学家特朗普创立。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统一的上课时间。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兼顾了班级上课与个别教学的优点。 2.复式教学 答案要点: 复式教学就是把两个以上的年级编在同一个教室里,由同一个教师在一节课中分别交替进行的组织----------------------------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音版】 天(tiān)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之(zhī)为(wéi)美(měi), 斯(sī)恶(è)已(yǐ), 皆(jiē)知(zhī)善(shàn)之(zhī)为(wéi)善(shàn), 斯(sī)不(bù)善(shàn)已(yǐ).故(gù) 有(yǒu)无(wú)相(xiāng)生(shēng),难(nán)易(yì)相(xiā

ng)成(chéng), 长(cháng)短(duǎn)相(xiāng)形(xíng),高(gāo)下(xià)相(xiāng)倾(qīng),音(yīn)声(shēng)相(xiāng)和(hè),前(qián)後(hòu)相(xiāng)随(suí).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处(chù)无(wú)为(wéi)之(zhī)事(shì), 行(xíng)不(bù)言(yán)之(zhī)教(jiào), 万(wàn)物(wù)作(zuò)焉(yān)而(ér)不(bù)辞(cí), 生(shēng)而(ér)不(bù)有(yǒu),为(wéi)而(ér)不(bù)恃(shì), 功(gōng)成(chéng)而(ér)弗(fú)居(jū). 夫(fū)惟(wéi)弗(fú)居(jū),是(shì)以(yǐ)不(bù)去(qù).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自主学习计划 《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公共事业管理类教育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单元:即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有关的三个问题;课程问题;教学研究的问题。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001年国务院批准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他们不再是教材被动的执行者。广大教师将成为课程的参与者、设计者,承担起开发、研制课程的重任。以往,我们教师只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没有开发课程的任务,这个矛盾不突出。现在情况不同了,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那么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如何承担承担起了开发课程,研制课程的重任?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改变过去课程论与教学论分家的局面,形成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相融合的新兴的《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在中小学课程正在改革,其

中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改变过去只强调按学科来设置课程的传统,而是提倡综合。现在大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小学以综合为主,初中是综合或者分科,由各地来选择,高中则以分科为主。三个层次有三种要求。总的趋势是强调综合,强调学生知识的综合。这样,就设立综合实践课,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怎么整合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要求。课时数怎么分配也没有统一的要求。所以,这门学科的教师培训很重要,因为有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教。本课程紧密结合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努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时代要求。尤其对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设置的课程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结合起来。及时地把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的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做到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确保了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在理论阐释与实践的组织上,又始终围绕小学教育的实际展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具备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基础,更好地适应教师岗位的需要。 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 1、上网条件较好,家里和学校都可以上网学习。 2、学习资源多样化 (1)文字教材有马云鹏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大学语文_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娴熟论辩技巧。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于运用譬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3.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章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三、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 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老子》二章 一、你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什么认识?美与丑、善与恶,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是否也有相互依存及向对方转化的另一面? 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一样,他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斗争也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向对方转化。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 “损有余以补不足”是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天道,是不可抗拒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人道,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人道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顺应天道的。 三、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谈谈你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这才构成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多样不同矛盾的和谐统一体。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天道,人类社会是不应该违背这一法则的。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就是逆天道而非善政;强调矛盾多样统一才合天道而顺民意。 《容忍与自由》 一、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胡适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二、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 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三、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像山那样思考》

课程与教学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试题及答案

第七章教学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认为教学过程是安排情境,控制反应,使学生形成适当的感应性,并通过练习和强化,最终形成习惯的过程,这是教学过程本质的什么观点 A.活动说 B.刺激—反应说 C.发现说 D.关系说 答案:B 2.认为教学过程不但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这是教学过程本质的什么观点 A.适应发展说 B.活动说 C.特殊审美说 D.价值增殖说 答案:C 3.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有如下说法:①发现说认为教学过程应强调儿童的自主独立;②凯洛夫提出了特殊认识说;③刺激—反应说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④教学过程和劳动过程没有关系;⑤发展说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⑥杜威重视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提出教学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⑦教学过程可以有多个本质;⑧认识说认为教学过程和人类的认识过程是同一的。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A. ①③⑤⑦ B. ①②⑤⑧ C.②④⑥⑧ D.②③⑥⑦ 答案:B 4.“形式教育说”与“实质教育说”的矛盾是指()的矛盾。 A.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B.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 C.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 D.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 答案:B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教学过程本质的“刺激—反应说”的代表人物是和。答案:桑代克斯金纳 2.教学过程本质的“发现说”的代表人物是。 答案:布鲁纳 3.教学过程本质的“关系说”的代表人物是。 答案:罗杰斯 4.教学过程本质的“特殊认识说”的代表人物是。 答案:凯洛夫 三、论述题(每题15分) 1.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3分) ①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及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 (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3分) ①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具有统一性; ②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具有差异性; (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3分) ①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密切联系; ②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之间的区别; 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自有着不同的内容,彼此不能划等号。

15、老子二章

15、《老子》二章 一、作者介绍 老子,又称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无为而治”思想的解释 无为而治是儒道两家共同的理念。在儒家眼里,所谓的无为而治就是要通过“正身”、“导之以政,齐之以德”、“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等方式方法,使民众如众星拱北一样各就其位、“有耻且格”、“不令而行”、“垂拱而治”的目的,即通过是通过圣人和君王的道德感化等手段,最后达到无为而治的目标,显然,儒家的“无为而治”是其最终目的,并非策略和手段,其策略和手段应该是德治或者后世儒家的仁政。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含义,自从《道德经》问世以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现摘取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罗列如下: 1、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及黄老道家代表作《吕氏春秋》“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故能使众能也。无为,故能使众为也”等说法中得到证明。

2、不干预,冷眼旁观。老子认为“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馀”,即使出现贫富差距,也像天降甘露一样,会“不平自均”,所以圣人应仿效天道,“致虚极,守静笃”、冷眼旁观,“以百姓为刍狗”,冷酷无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要干涉万民事务。庄子进一步指出,大道复杂多变,很难认识清楚,所以不干预是最好的治国方法。《黄老帛书》中有一段对话,说高阳问力黑:“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谋相覆倾。吾甚患之,为之若何?”力黑对:“勿忧勿患,天制固然”。可见黄老道家也主张冷眼旁观不干预,不过道家的冷眼不是真的冷酷无情,而是冷眼热心。不然也就不会有道家治世的著作问世了。 3、为无为。这是老子自己的说法,根据他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说法,并联系到现实政治,所谓的“为无为”,就是通过宽刑简政因俗简礼等手段,不断对公权力进行自我约束,最后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4、上有为而下无为。这是道家和法家共有的观点,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这可以从老子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庄子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黄老道家和法家则主张“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等说法中得到证明。。 5、有所为有所无不为。比如魏晋学者郭象点评庄子时认为“樵夫有为于斧,而无为于木;船夫有为于桨,而无为于水;上有为于臣,”而无为于具体事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 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 1.形象性 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 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导入艺术 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释题入课法。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简介利索,迅速把学生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 (3)直观导入法。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直观手段,结合语言,在趣味中导入新课。比如《长江三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