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现状-优势及问题分析

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现状-优势及问题分析

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现状\优势及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现状,对集群优势及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对发展重庆摩托车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摩托车产业;集群;优势;问题

1 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重庆市是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和出口基地,拥有摩托车生产企业31家,已形成2000万辆整车、200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规模以上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企业共计1178家。2008年,摩托车整车企业实现产值494.5亿元,累计产销摩托车1063.11万辆和1061.9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6%和15.1%,销量占全国的38.61%;实现利润11.56亿元,同比增长12.5%;利税总额17.10亿元,同比增长8.11%。全国摩托车累计销售排名前十名中,五大家骨干企业隆鑫、力帆、建设、嘉陵、宗申分别居2、3、4、5、6位。现有规模以上摩托车零部件企业575家,同比增长45家。摩托车整车:到2010年,全市产销摩托车1200万辆,占全国的40%;出口摩托车500万辆,占全国的45%;摩托车整车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重点发展方向: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并依托整车的快速发展,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关键零部件项目,重点解决制约重庆市摩托车发展的动力系统、自动变速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及电喷系统方面的瓶颈问题,建成全国领先的新兴零部件产业集群。

2 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优势和问题分析

2.1 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1)企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

①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

摩托车产业集群可以使企业得到更多的人力资源供应,并能有效地降低劳动力工资和培训成本,从而实现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有效供给;另外集群可以使各企业经营业绩具有较高的可比性,促使集群内企业间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良好产业氛围。所有这些都有利于集群内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业绩。

②降低交易成本

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与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成本是由搜寻贸易伙伴、谈判、签订合同、执行交易和监督违约并对之制裁等方面

的成本构成。摩托车产业集群由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③降低物流成本

由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因此缩短原料、零部件以及其他中间投入品的运输距离也随之缩短。并且由于产业内部活动存在相关性和大量性,这将有利于物流中心的发展,通过发展物流中心,可以有效减少集群内企业在物流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优化集群内物流资源的配置,提高集群内物流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2)技术创新优势

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单个摩托车企业和集群中的其他供应商、客商、代理商甚至竞争对手在生产、销售、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合作,共同解决技术难题、研制新产品,从而使得所有参与企业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各个环节的创新发展中来,有利于促进集群内的联合研究开发,使有限的研发资金在集群内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节约研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最终通过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使所有集群内的企业受益。

(3)产业的高效协作优势

摩托车产业集群会使摩托车产业链上的企业联系更加紧密,上下游企业间能更加高效率的分工协作。集群内企业通过开展合作竞争、建立战略联盟,推动资源整合和企业联合重组,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同时,大量的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4)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区域内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的,摩托车产业作为重庆的支柱产业,从它的特征可以看出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它的产业关联性极强,需要相关产业支持,其发展也会很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摩托车产业等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教育、科技、咨询等智力和服务力量的支持和协作,能有效发展和充分利用各类专业人才,从而实现各种社会力量优势互补,建立科学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加快区域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2.2 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庆的摩托车产业集群是典型的卫星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一个关键性特征是分包商与核心企业之间、多层分包商之间频繁进行链式知识互动,核心企业利用其在分工协作网络中的强势垄断地位,协助与之相配套的外包、下包多层小企业体系进行与主企业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过程,实现集群协同创

新和整体协同演进。但是卫星式集群存在着销售和投入依赖外部参与者、有限的技术影响了竞争优势两大问题。

(1)专业化分工与网络协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整车企业追求“大而全”。当企业向上游扩展,追求零配件的企业内部自给自足,但在企业资源、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其结果反而限制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追求“小而全”的倾向。一些企业经营者不甘心做配角,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既想在上游产品上赚钱,又想在中间产品和成品销售中赢利。结果,大量“小而全”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的存在,不仅影响有潜力的大企业成长,而且削弱了小企业的赢利能力和发展空间,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从而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2)行业创新开发能力较弱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进下,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较好,创新服务体系也比较健全。但总体而言,由于产业集群内部多数企业的综合实力较弱以及创新动力和能力较差等制约,产业集群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不够明显,缺乏内生的核心技术。装备水平虽然位居国内领先地位,但是跟国际顶尖水平相比,技术还是很落后的,摩托车以中低档为主,并且存在投资分散、收益率低的问题。

(3)众多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同质化严重

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但与欧美、日本的摩托车企业相比,重庆摩托车企业和产品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产业集群虽然不断有新企业大量进入,但多分布在价值链的相同环节,定位于中低端市场,趋同定位和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同质化的竞争,又大多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自然很容易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

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发展与新型工业化

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新型工业化研究报告之六》 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发展与新型工业化 改革开放多年至今,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地理格局以“世界工厂”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目前,形成了相互交叉重叠的两种产业空间: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长期以来,我国考虑工业化问题往往集中在国家一级的政策和产业层面上,对一些正在成长的或者正在出现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些地方甚至陷入盲目搞工业园区(开发区)的误区。营造地方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国家竞争力,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重要政策措施。 一、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与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产业集聚原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得到了国际上学界、商界和政界的空前重视。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首先出现于波特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此后,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根据国际经验,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升级,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在各国研究文献以及有关集群战略的一些会议和政府文件中,对“产业集群”采用了多种称谓,例如“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地方企业集群(local cluster of enterprises)”、“地方生产系统(local production system)”、“区域集群(regional cluster)”、“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等,有的术语还延伸到“地方创新环境(local innovation milieu)”、“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也一直在积极研究、提倡和推广产业集群策略。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活动空间和本地化的产业集群相辅相成。一方面,交通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成功推进,加速了生产要素、知识和信息的跨国界流动,减少了其运营的单位成本,使社会财富蕴藏在流动的空间之中。另一方面,各地争相吸引投资,争夺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区域竞争加剧,集群已经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国家和区域的竞争力表现为对各种流动财富的吸引力和利用这些财富创造新价值的能力,集群是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交互

关于做强做大汽摩配产业调研报告

关于做强做大汽摩配产业,壮大区域经济实 力的调研报告 孟河镇的汽摩配件产业发展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产业已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已形成行业集聚度高,专业化分工明细的产业链,该产业已成为孟河镇的支柱产业。为了做大做汽摩配产业,推进我镇经济快速发展,提升我镇经济实力,我们先后到瑞悦、飞拓、亨达、佳乐、明宇等龙头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企业家座谈、讨论,作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孟河镇汽摩配产业概况 孟河汽摩配件产业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乡办工业生产的汽车倒车镜和有机玻璃汽车灯具起步,到八十年代,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国家对汽车、摩托车产业政策的调整,孟河镇汽摩配件生产企业抓住机遇,应运而生地出现了几十家生产汽摩配件的乡镇企业,为国内汽车厂、摩托车厂配套。基本形成一个专业市场、二个工业集中区和五个服务平台。一个专业市场即江苏省小河汽摩配件专业市场;二个工业集中区即富民工业集中区和通江工业集中区;五个服务平台即物流市场、常州市汽车摩托车配件行业协会、江苏大学车辆产品实验室灯光检验室、常州孟河汽摩配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和新北区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汇通农村小额贷款公司。 二、孟河镇汽摩配产业现状 孟河镇汽摩配产业已是江苏省首批命名的特色产业集群,先后获得“中国汽摩配名镇”、“江苏省100家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江苏省首批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江苏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江苏

省首批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目前,全镇有汽摩配件生产企业680余家,为该产业发展配套的工业个体工商户2000多户。其中规模企业有200多家,超亿元企业5家。产品覆盖轿车、商务车、SUV、客车、重卡、轻卡及各种类型摩托车,主要产品有车灯、内外饰件、后视镜、安全带、座椅、消声器、汽车空调系统、汽车玻璃、冲压件等。 三、做大做强汽摩配产业的优势 1.产品品种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孟河汽摩配件产业覆盖了轿车、重型车、轻型车、微型车和各种摩托车,主要产品包括汽车灯具、后视镜、车门铰链、汽车内外装饰件、仪表台、安全带、减震器等;摩托车全套塑料件和灯具、车架、油箱等。其中:汽车、摩托车灯具和塑料件在全国已有较高知名度。 2.生产集中度及生产规模有所提高,配套能力增强。 2011年,截止到10月份,汽摩配件产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 %;实现利税总额亿元,同比增长 %。涌现出一些较大规模企业。汽摩配件已与国内汽车厂(一汽、二汽、广州本田、上海通用、长安汽车、海南马自达、江淮汽车、奇瑞、上汽、北汽福田、中国重汽、宇通、金龙等)和摩托车制造厂(广州五羊本田、济南轻骑、大长江、光阳、大阳、新大洲、力帆等)几十家知名企业配套。 3.研发力度加大,工艺装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通过引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工艺装备,近年来,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同类水平,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例如:常州市明宇交通器材有限公司与上海小糸车灯厂(国内最

摩托车行业分析

摩托车行业分析 2009.7

目录 1、行业概述 (1) 1.1 行业界定 (1) 1.2 行业产品分类 (1) 2、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2) 2.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 2.2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3) 3、行业发展现状 (6) 3.1 中国摩托车行业发展现状 (6) 3.1.1 行业产销分析 (6) 3.1.2 行业出口分析 (8) 3.1.3 前十强企业分析 (9) 3.1.4 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10) 3.2 重庆摩托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3.2.1 重庆摩托车行业发展情况 (11) 3.2.2 重庆摩托车及零配件生产企业分析 (13) 3.2.3 重庆摩配市场 (14) 4、重庆摩托车企业竞争优势、劣势分析 (14) 4.1 出口市场国际竞争分析 (14) 4.2 出口市场国内竞争分析 (16) 5、重庆摩托车行业竞争分析 (17) 5.1 卖方议价能力分析 (17) 5.2 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18) 5.3 潜在的进入者 (18) 5.4 替代品的威胁 (19) 5.5 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19) 6、重庆摩托车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0) 6.1 企业规模较小,配套体系雷同,市场竞争激烈 (20) 6.2 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不高 (20) 6.3 企业品牌意识有待提高 (21) 6.4 地处内陆,运输成本较高 (21) 附件:重庆市主要摩托车整车生产企业分布 (23)

1、行业概述 1.1 行业界定 摩托车行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分类标准中隶属制造业,编号373,称为摩托车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包括摩托车整车制造和摩托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其中,摩托车整车制造是指不论是否装有边斗的摩托车制造,包括两轮、三轮摩托车;轻便摩托车;“送货”和“运动”摩托车,不包括装有辅助发动机的脚踏车。摩托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包括摩托车边车、摩托车发动机和摩托车鞍座、其它零件和配件。 1.2 行业产品分类 摩托车分为三大类十五种车型: 两轮车:普通车、微型车、越野车、普通赛车、微型赛车、越野赛车; 边三轮车:普通边三轮车、特种边三轮车(警车、消防车); 正三轮车:普通正三轮(客车、货车)、专用正三轮车(容罐车、自卸车、冷藏车); 以上一些车型的定义如下: 两轮车:装有一个驱动轮与一个从动轮的摩托车。 普通车:骑式或坐车架,轮辋基本直径不小于304mm,适应在公路或城市道路上行驶的两轮车。 微型车:坐式或骑式车架,轮辋基本直径不大于254mm,适应在公路或城市道路上行驶的两轮车。 越野车:骑式车架,宽型方向把,越野型轮胎,剩余垂直轮隙及离地间隙大,适应在非公路地区行驶的两轮车。 普通赛车:骑式车架,狭窄方向把,坐垫偏后,轮辋基本直径不小于304 mm,装有大功率高转速发动机,专用于特定跑道上竞赛车速的两轮车。 微型赛车:坐式或骑式车架,轮辋基本直径不小于254mm,装有大功率高

重庆汽车产业分析

重庆汽车产业分析 7月底,山城重庆连晴高温,整个城市被笼罩在蒸腾的热气中。然而,与烈日炙烤相比,一条来自北京的消息让不少本地汽车业内人士更觉焦灼———商务部于去年4月底启动的国家级汽车出口基地名单即将公布,十几个报名城市中仅有约1/3最终入围。 作为第一个向商务部申报国家级汽车出口基地的城市,作为一个将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视为支柱产业的城市,重庆的确不可能不为结果紧张。 “是不是出口基地,往小里看是能否得到国家优惠政策,往大里看却能体现重庆在国家汽车产业布局中的地位。”一位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如果连出口基地名额也拿不到,重庆汽车产销量就算年年排前四名,要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中国汽车‘第四城’只怕也会很难。” 如此看来,国家级汽车出口基地名单能否被重庆“收入囊中”,在某种程度上对重庆能否成为中国汽车“第四城”起重要作用。 中国汽车“第四城”,这个近两年来一直被提及的话题,再一次浮出水面,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 “第四城”的“含金量” 作为产业链最长、涉及门类最多、社会和经济效益最为突出的现代工业大类之一,汽车产业向来被视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排量发动机”。 2004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新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提出2010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目标是“成为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国,汽车产品满足国内市场大部分需求并批量进入国际市场”。而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将“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并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融资以及

兼并重组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 按照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设想,整个中国有资格得到优先扶持政策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不会超过5家,换个说法就是:今后能“搭车”享受国家持续扶持的城市将只有4至5个。 对每一个拥有大型汽车企业的城市来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所承诺的优惠政策,看似只面向汽车生产企业或这一产业的某个局部,但其连动效应却足以影响到整个地方经济的走向。 在这个背景下,进入中国汽车城前四强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直至今日,庆铃仍是国产商用车第一品牌。 渝京汉暗中较劲 市经委汽车产业处处长曾建江表示,作为一个拥有长安、庆铃等大型汽车集团的城市,重庆目前虽只提出了“打造汽车名城”的口号,但绝对是“第四城”最有力的竞争者。 国务院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预测,未来10-20年,我国可能会形成16个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汽车产业集群,其中上海、广州与长春在经过20年发展后,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汽车产业集群,构成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阵营”;重庆、北京、武汉将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处于“第二阵营”。如果这种预测最终成为事实,那么,从两年前便已悄然展开的“第四城”争夺战,其实是一场围绕“第二阵营”领军地位的竞争。胜者不仅将稳稳当当地获得国家发放的“优惠券”,还将获得“坐四望三”的先机———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诱惑甚至比国家扶持政策还要令人心动。早在数年前便将汽车列为本地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年产销量连年稳居全国前四名的重庆,显然最有底气、也最需要坐上

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现状-优势及问题分析

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现状\优势及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现状,对集群优势及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对发展重庆摩托车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摩托车产业;集群;优势;问题 1 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重庆市是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和出口基地,拥有摩托车生产企业31家,已形成2000万辆整车、200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规模以上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企业共计1178家。2008年,摩托车整车企业实现产值494.5亿元,累计产销摩托车1063.11万辆和1061.9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6%和15.1%,销量占全国的38.61%;实现利润11.56亿元,同比增长12.5%;利税总额17.10亿元,同比增长8.11%。全国摩托车累计销售排名前十名中,五大家骨干企业隆鑫、力帆、建设、嘉陵、宗申分别居2、3、4、5、6位。现有规模以上摩托车零部件企业575家,同比增长45家。摩托车整车:到2010年,全市产销摩托车1200万辆,占全国的40%;出口摩托车500万辆,占全国的45%;摩托车整车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重点发展方向: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并依托整车的快速发展,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关键零部件项目,重点解决制约重庆市摩托车发展的动力系统、自动变速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及电喷系统方面的瓶颈问题,建成全国领先的新兴零部件产业集群。 2 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优势和问题分析 2.1 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1)企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 ①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 摩托车产业集群可以使企业得到更多的人力资源供应,并能有效地降低劳动力工资和培训成本,从而实现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有效供给;另外集群可以使各企业经营业绩具有较高的可比性,促使集群内企业间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良好产业氛围。所有这些都有利于集群内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业绩。 ②降低交易成本 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与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成本是由搜寻贸易伙伴、谈判、签订合同、执行交易和监督违约并对之制裁等方面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一、重庆区位条件简介 重庆位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渝东、渝东南临湖北和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渝北连四川,渝东北与陕西和湖北相连。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幅员面积82402.95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647.78平方千米。 重庆位于中国内地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嘉陵江、乌江等都在重庆汇入长江。 1997年第八届中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 截止至2012年,重庆已发现矿产6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54种,涵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等矿种。现实优势矿产有天然气、锶矿、煤、铝土矿、锰矿、毒重石、粉石英、石膏、水泥用灰岩、盐矿、地热等。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三次产业分类 根据克拉克的学说,把产业分成了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重庆直辖十年以来的GDP、产业产值及构成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1997年时,三种产业中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但总体来说三种产业产值所占比例相差不大;1998年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仍然最低;2006年仍然是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低。由1997年到2006年,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上升速度整体来说快于第二产业。 从就业结构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所有劳动力的比例不断降低,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上升,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被第三产业所吸收。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将增加。而重庆市的劳动力转移情况也大致符合这个规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但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的情况不明显,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重庆的劳动力结构还处于第一阶段,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于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向第三产业转移。 根据库兹涅茨法则,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但不明显,服务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重庆的发展基本符合这个法则,农业实现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劳动力比重有不明显的上升,服务业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功能分类 有学者根据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产值规模,产值年增长率,税收规模,.固定资产规模,.就业规模,劳动者报酬,.投资规模,投资年增长率等10个指标对重庆的主导产业进行选择。该学者选择了重庆具备相当规模的18个产业:.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与商业服务业;

重庆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重庆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重庆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引言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制造业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对重庆制造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的发展方向。 1. 重庆制造业概览 重庆制造业是该地区经济的支柱之一,也是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根据统计数据,重庆制造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投资。 2. 重庆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和劣势 2.1 发展优势 - 地理位置优势:重庆位于长江中下游,交通便利,可快速连接内陆和沿海地区。 - 人力资源优势:重庆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劳动力资源,为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保障。 - 政策支持:重庆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制造业的发展。

2.2 发展劣势 - 产业结构不完善:重庆制造业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高端制造业发展相对较弱。 - 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重庆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相对滞后,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研发还存在差距。 - 环保压力:重庆的制造业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3. 重庆制造业的现状 3.1 产业结构分析 重庆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冶金等传统制造业为主,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行业也在逐渐发展壮大。 3.2 创新能力分析 重庆的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政府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3.3 环保发展分析 重庆制造业在环保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政府加强了对环保政策的执行,推动企业进行绿色生产转型,减少环境污染。

4. 重庆制造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4.1 产业升级和转型 重庆制造业将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大高端制造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和升级。 4.2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为解决重庆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瓶颈问题,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4.3 加强环保措施 为解决重庆制造业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将继续推动企业进行绿色生产转型,提高环保技术和服务水平,打造绿色制造业。 结论 重庆制造业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通过政府支持和企业努力,重庆制造业有望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重庆将更加注重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环保发展,为重庆制造业迈向更加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发展做出努力。

中国摩托车行业发展状况(2013年度)

中国摩托车行业进入稳步调整期 2013-5-7 1~2月产销量微降行业进入稳步调整期 1~2月,我国摩托车行业产销量分别达到337.14万辆和349.00万辆,同比下降2.08%和1.99%。在2012年,1~2月我国摩托车产销量同比降幅达8%以上。与2012年相比,今年1~2月,我国摩托车行业产销量的下滑,只能说是相对轻微的。 1~2月的下滑,并不表示2013年摩托车行业还是以下滑为主旋律。2012年摩托车行业的大幅下滑,更多的是国家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所导致的。2012年,我国GDP从9.2%下降到7.8%,降幅达1.4个百分点。而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把GDP增速目标定为7.5%,与2012年相比仅下降了0.3个百分点,而且更强调经济需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为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供必要条件。这说明2013年经济必将是稳步增长的一年。同样对于摩托车行业来说,风险与机遇并存,2013年也将会是摩托车行业稳步调整的一年。 1~2月,我国摩托车内销216.11万辆,同比下降6.89%,内销降幅与往年相比虽然有所缩小,但仍然较大。国内市场的复苏,仍需要行业通过技术、产品创新来创造新的增长点,弥补汽车、电动车对摩托车市场的侵占。 2月,我国摩托车行业产销摩托车143.16万辆和148.50万辆,环比下降26.25%和26.01%,同比下降21.28%和19.44%。其中,二轮摩托车产销129.89万辆和135.09万辆,环比下降26.05%和25.92%,同比下降20.58%和18.50%。 2013年2月,在二轮摩托车各车型品种中,跨骑车产销80.69万辆和83.30万辆,环比下降27.03%和26.86%,同比下降19.80%和17.61%。弯梁车产销30.86万辆和32.66万辆,环比下降21.49%和19.72%,同比下降22.85%和20.27%;踏板车产销18.34万辆和19.13万辆,环比下降28.76%和31.11%,同比下降20.02%和19.25%。 150系列、250系列摩托车增幅最为明显 1~2月,主流排量车型中,仅有150系列和250系列摩托车同比呈现增长。其中,150系列摩托车自去年一举超过110系列摩托车,成为产销量第二大车型后,今年也表现出不错的增长趋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150系列和250系列摩托车的增长主要是由出口拉动的。1~2月,150系列摩托车产销量分别是61.50万辆和64.66万辆,同比增长11.69%和13.69%。其中,出口拉动销售增长11.80个百分点,内销仅拉动销售增长1.89个百分点。2月,150系列摩托车产销量分别是27.77万辆和28.82万辆,环比下降18.05%和19.90%,同比下降3.19%和2.90%。 1~2月,250系列摩托车产销量分别是11.44万辆和11.37万辆,同比增长21.50%和19.21%。其中,出口拉动销售增长20.19个百分点,而内销拉动销售降低0.98个百分点。2月,250系列摩托车产销量分别是5.15万辆和5.16万辆,环比下降18.07%和17.02%,同比增长2.44%和1.74%。

中国重庆摩托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重庆摩托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摩托车作为一种便捷、经济、灵活的交通工具,在中国重庆的交通出行中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摩托车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将对中国重庆摩托车行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首先,中国重庆摩托车行业的现状可以总结为存量大、需求稳定、市场竞争激烈。重庆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人口密度高,交通繁忙。由于重庆地形复杂、交通压力大,摩托车成为许多市民的交通工具选择之一。尤其是中小型摩托车,价格便宜、燃油经济,并且具有方便停放和穿行堵车的优势。因此,摩托车在重庆的交通出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随着汽车的普及和城市交通管理的不断完善,摩托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 些挑战。首先,重庆市政府对摩托车的管理逐渐加强,以确保交通秩序和安全。出于环境保护和安全考虑,一些区域实施了禁摩政策,限制了摩托车的数量和通行范围。此外,电动摩托车的快速发展也对传统燃油摩托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竞争压力。虽然电动摩托车具有零排放、低噪音等优势,但充电设施不完善、续航能力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重庆摩托车行业有望在未来实现转型和升级。首先,摩托 车企业可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通过引进新技术,例如智能化、数字化等,提高摩托车的安全性、操控性和环保性能,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同时,企业可以加强与重庆市政府的合作,共同解决交通管理和环保问题。例如,推广使用新能源摩托车,提供更多充电设施,加强摩托车停放管理等措施,以提升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重庆摩托车行业可以注重产品差异化和创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当前市场上的摩托车大多功能单一,缺乏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特点。在未来,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推出不同款式、不同功能的摩托车产品。例如,推出适

重庆摩托车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重庆摩托车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摩托车产业的不断发展,重庆地区的 摩托车制造和出口业务也不断扩大。然而,重庆摩托车出 口贸易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难题和挑战,下面 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当前重庆摩托车出口贸易的现状。 一、重庆摩托车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 重庆地区的摩托车制造业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从1990年代开始,重庆地区的摩托车产业逐渐崛起。2001年,随着中国入世,重庆摩托车出口贸易开始步入了快速发展 的阶段。从当时的出口量而言,重庆摩托车出口已经有了 一定规模,但是受制于国际市场竞争,重庆市摩托车出口 贸易总体呈下降趋势。经过多年的调整和积极的开拓,重 庆摩托车出口贸易逐渐走出了困境,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二、重庆摩托车出口贸易的现状 1、出口量不断下降。2004年到2014年的10年间,重 庆市摩托车出口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在2014年, 重庆市出口摩托车的数量为20.3万辆,同比下降19.9%。 2、出口区域分布不均。由于产品和品牌的限制,重庆 市摩托车主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东南亚、非洲 等国家和地区。而在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市场, 由于他们对自身摩托车业的基础建设比较完善,同时本身 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对进口摩托车也颇有保护意识,进口市场相对低迷。 3、品牌影响力不够强。重庆市摩托车厂大多自主研发 生产,很少能够走向自有品牌,而且产品定位比较中低端,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一定差距,因 此出口存在一定困难。

4、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重庆摩托车行业在出口市场上面对很多国家的摩托车产品的竞争,如印尼、泰国、印度等国家,在价格、质量方面均有优势,因此在市场竞争方面,重庆摩托车厂要面对严峻的挑战。 三、重庆摩托车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 1、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建立自主品牌是摩托车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自主品牌能够快速提升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并且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多商机,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2、做大品牌规模。重庆市摩托车出口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多的优势地位和商机,必须扩大品牌规模,提高销售业绩和市场占有率。 3、加强营销和融资渠道建设。出口市场建立在稳健可靠的渠道基础上,企业要注重营销团队建设、广告推广等方面,同时加大外部融资渠道开拓力度,提升企业财务实力。 4、推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摩托车产品。重庆市企业应该大力推行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研发策略,不断提升摩托车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以满足国际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总之,在当前重庆市摩托车出口贸易环境中,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和优势,企业必须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挑战和困难,并且加快产业升级和自主品牌建设,才能在市场中赢得更多的机遇和商机。

2020-2025年成渝地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分析报告

1.1.1内容概要 近年来以成渝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逐渐强势崛起。成都有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沃尔沃等车企入驻,重庆则有长安集团牢牢根植。成渝汽车经济圈已逐渐成为知名度和美誉度双赢的汽车产业圈,成为西部汽车行业发展的重地,以及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消费与制造双通道的增长极。 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通过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从中国、国际及成渝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及经验分析出发,聚焦到成渝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的运行现状及投资潜力分析、对产业价值链的影响等方面、并分别从重庆市、四川省各自角度分析,分析两地的汽车产业集群投资机遇及发展趋势。 1.1.2 目录 第一章汽车产业集群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1.1 汽车产业集群的内涵及构成 1.1.1 汽车产业集群的定义 1.1.2 汽车产业集群的要素构成

1.1.3 汽车产业集群的关键维度 1.1.4 汽车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 1.2 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因素 1.2.1 历史因素 1.2.2 基本因素 1.2.3 市场因素 1.3 汽车产业集群的基本分类 1.3.1 以产业特征及企业间关系分类 1.3.2 从产业层次和实体间关系分类 1.3.3 按集群内在关系分类 1.3.4 基于集群机制分类 1.3.5 按集群产生方式分类 第二章汽车产业集群对产业价值链的促进因素分析2.1 汽车产业集群对汽车企业发展的影响 2.1.1 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2.1.2 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 2.1.3 增加企业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增长 2.1.4 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 2.2 汽车产业集群的价值链深度分析 2.2.1 产业价值链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2.2.2 产业集群的层次与结构 2.2.3 产业集群价值链模型

重庆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原因

重庆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原因 重庆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发展成就。本文将针对重庆市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引起这种发展的原因。 首先,重庆市作为国家级重要的内陆港口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具有独特 的优势。重庆位于长江上游,是连接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的重要通道。此外,重庆还拥有丰富的水陆运输资源,包括长江、渝中港等。这些优势使得重庆成为“一带 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 第二,重庆市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重庆市 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市吸引力和发展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努力使得重庆成为了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企业前来投资和发展。 第三,重庆市注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了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重庆 市在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近年来还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通过扶持发展新兴产业,重庆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以上三点原因外,重庆市还注重创新和科技发展。近年来,重庆市加强了 科技创新的投入,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和创新创业基地,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这些举措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然而,重庆市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重庆市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交通运 输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其次,重庆市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最后,重庆市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

重庆市巴南区城市发展策略

重庆市巴南区城市发展策略 [提要] 重庆市巴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南部,全区幅员面积1,827平方公里,是重庆市主城九区面积最大的市辖区。随着重庆市作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城乡统筹建设试验区等重大举措的陆续出台,重庆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作为重庆市南部重镇的巴南区,如何进行优势挖掘、特色突破,成为巴南区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图1) 关键词:巴南;城市发展;产业经济 一、巴南区城市发展现状SWOT分析 (一)优势 1、在综合经济方面,巴南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重点企业骨干支撑。重庆市直辖以来,巴南区工业逐步形成了摩托车及配套产业集群、汽车及配套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轻工产业集群等4大产业体系,到2009年,4大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356.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82.5%,集群化发展效果突出。 2、在地理区位上,巴南区位于主城区范围内,距主城区中心距离总体较近,水陆运输条件便利。巴南区区府所在地龙洲湾距重庆市中心仅为8Km,长江流经境内60余公里,有544平方公里属重庆1小时经济圈核心层,占整个核心层范围的1/5,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在生态资源上,巴南区自然资源总量丰富。森林面积8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居主城九区第二位,特别是主城规划区内有森林20多万亩。温泉资源、森林资源、湖泊资源、河流资源、岛屿资源、滨江资源等含量均为主城第一。 (二)劣势 1、在综合经济方面,巴南区工业增量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301个,同比增长1.7%,新增规模企业实现产值5.67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475.9亿元的比重为1.2%。第三产业在全区GDP的结构中总量水平居九区第7位,充分说明巴南区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农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农民单家独户经营仍是农村生产经营的主要方式,无力抗击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2、在区域交通上,巴南区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内现有基础设施薄弱,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招商环境不够开放,对投资商不构成较强的吸引力,增大了招商引资工作的难度。同时,由于巴南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可利用的开阔的平地较少,公路建设的成本高,公路建设项目资金筹集难度大。 3、在生态资源上,巴南区缺乏统筹规划,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巴南区境内仅与江北区接界处长江干流的水质为二级,其余段长江干流水质均为三级。根据市环保局提供的部分次级河流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区内次级河流污染十分严重,全部在劣V以下,而且大部分为劣VI水质。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往往也会考虑到土地的尺度测量、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但很少考虑到当地的植被、山坡等地形地貌存在的生态价值。 (三)机遇 1、在综合经济上,重庆工业转型升级带来发展新机遇。“十二五”是重庆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汽摩、装备制造、建材、轻纺、化医等产业将通过

重庆产业现状

【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 重庆产业发展现状 一、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概况 1.产业规模日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总量不断增大,GDP 保持年均11%的高速增长。20RR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97亿元,在全国排第24位,在西部地区位列第6位,是1997年的3.7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025 元,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内蒙古(32214元)、新疆(19893元)、陕西(18246元),位列第四。20RR 年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比全国水平9%高出5.3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市中居第3 位,在全国31 个省市中居第5 位。 全市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天然气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生物医药和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以金融、商贸物流、研发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以特色种养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构成了结构不断优化、门类更加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二、三产业发展迅速随着经济的发展, 重庆市的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在1907-20RR 年间,农林牧副渔的从业人员比重降低了12.2 个百分点,总量从989 万降到747 万;第二产业从1997年的18.3% 上升到20RR 年的20.6%,第三产业从1997 年的24.1%上升到20RR 年的34.0%,上升了将近10 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力量。

【MeiWei 81重点借鉴文档】 图3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佃97-20RR) 全市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1997年以来,第三产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60%以上,第二产业在18-35%之间,第一产业投资占比小于3%。20RR年,全市三次产业固定投资比为2.2:35.52: 62.27,呈现三、二、一”的结构特征。 图4重庆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 全市向二、三产业倾斜的投入结构,极大推动了产出结构的高级化。直辖十多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重庆二、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逐步上升态势,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至接近10% 根据钱纳里工业化进程阶段划分标准和克拉克产业结构转移模式判断,重庆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构成的变化显示,重庆市目前已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提档升级阶段。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 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

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 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 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2022年中国三轮摩托车行业现状分析

中国三轮摩托车行业现状分析作为中国摩托车产业中的一支重要力气,我国三轮摩托车伴随着两轮摩托车进展的强劲东风借势发力。 中国三轮摩托车行业的现状及其进展前景如何,这个问题既是中国三轮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为其配套的零配件生产企业所关怀的问题,同时也是全国广阔三轮摩托车消费者和经销商们共同关怀的一个问题。 近年进展形势喜人 依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1998-2022年,我国三轮摩托车的产销量分别从36.15和35.1万辆,增加到了89.62和89.23万辆。在这八年时间中,除2000年、2022年和2022年的销量呈下降趋势外,其余5年均在波动式上涨的总体趋势下。其中2022年产量增长最快,同比增长达到了69%。与产量变化状况相像,三轮摩托车的销量也呈现波动式增长的特点。我国三轮摩托车行业基本保持着平衡进展,产销率基本稳定在100.53%四周。 2022年,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GDP增长幅度达到了10.7%。这一年,随着国家消费税政策的调整、出口秩序的整顿及国家“惠农”政策的进一步扩大,再加上国家“CCC强制认证”、“国家生产准入”、“欧Ⅱ达标”和“一车一证”等一系列行业新政的出台,中国摩托车行业运行日趋规范。在原材料涨价、电动车冲击等不利因素下,2022年全国摩托车累计产量还是达到了2144.35万辆,同比增长20.83%,

销量累计达到了2126.67万辆,同比增长19.96%,产销量双双突破了2000万辆大关,创历史最好水平。2022年,随着三轮摩托车市场规模的扩大,三轮摩托车在我国摩托车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也有所提升。2022年,我国三轮摩托车行业借势扬帆,产销量均靠近90万辆,同比提高69%,高出中国摩托车行业整体增幅近50个百分点,创下了我国三轮摩托车总量历史最好水平。我国三轮摩托车的产销量分别占到了摩托车行业整体的4.42%和4.2%。 2022年,我国摩托车工业在国家宏观经济较快增长的大环境下,整体连续呈现平稳进展的态势,摩托车产销、出口和企业经济效益等各项指标,均连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2022年全国摩托车产销量双双突破2500万辆,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三轮摩托车生产完成121.50万辆,销售完成121.14万辆,同比增长35.10%和36.08%,三轮摩托车产销量在上年度高速增长的基础上,连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全国摩托车行业所占份额呈上升趋势。 三轮摩托车快速增长的态势连续消失在了2022年,在2022年前两个月,全行业摩托车累计生产完成399.61万辆,累计销售完成402.85万辆,同比增长13.58%和15.28%。其中三轮摩托车生产完成18.12万辆,销售完成18.24万辆,同比增长22.16%和26.45%,特殊可喜的是销量高于了生产量。根据近几年三轮摩托车年增长30%的进展势头估量,2022年,全国三轮摩托车产量达到150万台指日可待。 为什么我国三轮摩托车在近几年会消失如此快速的增长?

重庆产业布局(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及新兴产业)调研分析报告

重庆产业布局(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及新兴产业)调研梳理报告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2020年重庆产业布局,汽车产业、装备制造、新材料国内现状分析和园区产业发展浅析。 一)重庆2020年产业布局 重庆2020年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协同发展,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 具体实施细则及方向: 1)推动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汽车产业,加快向中高端、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方向转型,支持长安汽车、北京现代新品研发投放,推动长安福特林肯、上汽红岩、长城汽车放量生产,加快小康中高端智能网联汽车、比亚迪动力电池等项目建设,争创国家车联网先导区。摩托车产业,重点发展电动摩托车、踏板车、中大排量摩托车,推动雅迪高端电动摩托车等项目建设。消费品产业,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重点培育以“十个一”为代表的拳头产品,壮大健康食品、特色轻工、精品服饰等优势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构建新药研发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全链条体系,加快创新药品临床试验和上市步伐,加强医疗装备引育,发展中医药产业,建设重庆国际生物城,努力打造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材料产业,着力发展轻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化工合成材料等新型材料,推动中铝高端制造等项目建设。装备产业,大力发展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装备产品,推动机器人放量生产和数控机床提档升级,加快康明斯大马力发动机、海装风电、ABB搬迁技改等项目建设。能源产业,继续抓好页岩气勘探开发,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强化能源保障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再实施125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11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用大数据智能化为制造业赋能。 2)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芯”,重点推动万国半导体、SK海力士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