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难能可贵的探索——兼而刍议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关系

难能可贵的探索——兼而刍议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关系

难能可贵的探索——兼而刍议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关系
难能可贵的探索——兼而刍议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关系

难能可贵的探索

——兼而刍议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关系

安徽省岳西县店前中学王焰明

说实话,出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众所周知的考虑或想法,远程培训以来,压根儿就没有多少教师去认真学习远程培训课程,除非与作业题相关而不得已需要学习了解的内容。就像本次远程培训高中历史学科作业题,逼着我们去学习吴磊老师的《发展性课堂评价的实践探索》系列论文。一直没有时间,值今朝下午无课、晚没自习且未赶赴城关而有点空闲,赶忙爬爬键盘处理作业要紧,先把吴师系列论文找来拜读拜读。不看当然不知道,一学觉着很必要。吴师对发展性课堂评价所做的实践探索,确实难能可贵,啧啧!令人钦佩!读后真的获益良多!

根据见之于网载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纲要》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到教学过程都突出学生的发展,诸如“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等等,因此,“发展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因而在“课程评价”方面则明确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可见,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关于围绕素质教育而提出的全新的教育评价理念。从应试教育来看,对学生评价侧重静态的结果——关注学生过去所学在当下的成绩,一切围绕分数进行纵向特别是横向比较,这种注重分数就是关注外在的评价,培养的是学生争强好胜的品质,学生的这个年龄段有好胜心、好强心是正常的,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纲要》);因此根据素质教育理念,发展性评价则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侧重学生发展的动态的趋势与潜力,“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的发展”(《纲要》),这其实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信与自强的品质。

吴磊老师系列论文,从小组讨论法、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历史课堂教学、创设最佳情境课堂、纸笔测试的四个变化等四个方面,围绕发展性课堂评价所做的实践探索及其理性的思考,其刻苦钻研之精神、其大胆探索之勇气、其富于创新之意识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无疑,这是改变传统应试教育下的单纯注重外在分数的评价理念的突破性的尝试与探索,这是一种多元、多样、全面而综合的立体评价体系,这是一种动态的评价体系。在这种立体评价体系下的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学生的潜能得以发现和发展;在这种动态评价体系下的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建立,自强意识逐步树立,学生真正得以发展了。

根据专家解释,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因此,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倡导尊重、发挥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原动力,这样学生就会变得自信与自强了。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们青年学子当自信自强,因为他们寄托着祖国的希望、肩负着民族的未来,自信则民族兴、自强则祖国强。那么,《纲要》关注的就是使得学生由好强而变得自强。正如宋鸿兵指出的,“好强与自强是有差别的。好强的人争的是别人的评价,自强的人则只在意自我的评价。好强的人貌似自信,其实自卑,自卑的根源在于缺乏内在的价值体系,而不得不依赖外界的评判标准。”(《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学生做到了能够自强不息,自觉主动的关注自身的发展,我们教师的外在的作用已经转化为其内在动力。学校教育的目的才算基本达到了。可见,素质教育之重要性毋庸置疑。

问题是,吴磊老师之尝试与探索并未引起广泛的响应,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推行十几年几十年下来效果并不理想。好不夸张地说,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并未真正切实实行素质教育那一套做法。究其原因,在于当下之中国,在高考体制下,一切以高考为指挥棒,热衷于应试教育那一套。即使一些地方大张旗鼓推行素质教育,也大多不过是素质教育其表,应试教育其里。

素质教育一直停留在纸上谈兵、流于说教而已。这种背离当下中国实际的夸夸其谈,无比正确的废话,除了博上之欢心外,无多少实际之效果。而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一些学校,搞了一些“假大空”的形式主义的所谓“素质教育”,诸如课堂上学生轻松活泼地讨论讨论、热热闹闹的互动互动、花里胡哨地唱唱跳跳等等,须知这哪里是素质教育,这种花架子的形式下,确实没有多少实际内容。甚而至于堂而皇之的时不时的评出其中一些典型的“素质教育”公开课作为所谓素质教育的“优质课”推而广之、示范于天下而不觉其丑。殊不知,素质教育之内涵极其丰富,身体的心理的、道德的文化的、动手的动脑的、形象思维的逻辑思

维的、口语交际的文字表达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诚信待人正派处世等等。诸如吃苦、挫折往往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学生心理变得更加强大起来。孟子还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呢。难道一味让学生轻松快乐就能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孟子还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呢。

当然喽,这些学校不是真正的在搞素质教育,只是做给上面看的,因此毋庸过多评论。自然,那边上级领导刚走,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赶快,赶快,这厢又是实实在在的搞起应试教育来了。这样,当下几十年中国教育领域的怪现状,呈现出两副面孔:为了政治正确,大讲素质教育;而为了政绩,则是围绕升学率紧抓应试教育,狠抓成绩,真可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真是奇观也哉。

到底怎么了,问题出在哪儿呢?

窃见以为,真正的问题本质就在于,倡导素质教育一方与推行应试教育一方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喇叭,甚至互相指责对方——当然,主张素质教育一方虽然脱离当下之实际,却代表着政治正确、站在道德制高点,因而更加理直气壮、盛气凌人,大吹什么“素质教育是人本主义的教育,是人的教育”等等,把一大堆漂亮词汇戴到自己头上,并颐指气使地大肆批评指责应试教育之大逆不道、罪大恶极,什么“应试教育是工具的教育,是技术主义的教育,是非人的教育”等等,总之,一句话,素质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人看、应试教育就是把学生不当人看;应试教育仿佛成为过街老鼠,但却是人人喊而不打,应试教育这一方当然只能偷偷暗中嘀咕素质教育之不合时宜、背离民意,从内心忽视甚至鄙视素质教育。简单地说,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了起来。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本不应是对立的,只是相对应的概念。素质教育被视为是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标,当然是很理想的教育,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应试教育作为一种应试技巧的培训,一项简单不过的技术活,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真的只是一工匠师傅而已,所谓教书匠是也。因而作为被视为技术主义教育的应试教育也就是工具教育,仿佛不无道理。大哲学家康德老先生的命题“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也即“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当然很是不错,但本人一孔之见以为,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工具),每一个人既是他自己——人就是人,也不是他自己——而是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达到别人的目的工具,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也。真可谓“人就是人,人就不是人”。人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同时又或多或少借助了自己和别人这个工具。只不过有的人“人就是人”多一些,有的人“人就不是人”多一些。但即使如苏格拉底、康德等哲学家恐怕也不能做到纯粹的“人就是人”——苏格拉底在雅典大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自叹“我在找人”,因为他眼中看到的“人皆非人”,但苏格拉底自己“人就是人”,那么他的妻子更多的则是“人就不是人”,苏格拉底的“人就是人”只能是一种哲学上的“人就是人”,现实中他不可能做到完全意义上的“人就是人”,因为他整天“人就是人”,要借助妻子这个手段——即他的妻子“人就不是人”。他的妻子嫁得这样一位整天在大街上转悠、找人聊天搞什么“精神助产术”,而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如此郎君,真的是人生的悲剧,再贤惠的女子也难免变为——“苏格拉底的妻子”即中国的“河东狮”——“悍妇”的代名词,竟然蒙受如此之恶名于万世其实比窦娥还冤呐!苏格拉底也就只能勉强时不时的“人就不是人”一点,患上了著名的“妻管严”。先秦庄子在离开那个纷乱的滚滚红尘之前,也只能做到精神上的“人就是人”,内心虽渴望获得真正完全的自由,而现实中他是不可能完全达到他所追求的那种逍遥游的精神境界的,还是摆脱不了、还要借助自己“人就不是人”的这一副臭皮囊的,……这些哲人的纯粹理性的人(康德)、纯粹美德的人(苏格拉底)、纯粹精神的人(庄子)是永远没有的,但他们的意义在于,针对世风日下——忙忙碌碌的人海茫茫如同行尸走肉,拜倒在金钱、权力、地位面前,而成为受其奴役的工具(手段)而不见了人(目的)——来上一声呐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人”(弗洛姆),“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从而找回你自己,“人就是人”!不要忘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目的)。

扯远了,赶早回到正题吧。

就是说,手段和目的是不可分离的,手段和目的是完全可以协调一致起来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得到全面发展,正如吴师谈到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实施‘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发展性课堂评价。发展性课堂评价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但学生的未来发展之漫漫路其修远,那么,在当下之中国,如何获得下一阶段的良好发展环境与条件——即如何考上大学、如何考上好大学,其上下求索之手段只能是学生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应试素质——应试技巧与能力,说穿了就是考分之高低。其它的诸如什么爱国、道德、心理、诚信等等素质很难测量,只有考分易于把握且相对公平公正。因而学校获得社会认可的主要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即升学率之高低成为学校声誉之关键,而声誉关乎学校的生源,从而关系学校之生存。学校怎能不重视、怎敢不重视。

现在人们往往对于应试教育的观念,已经固化,偏见难改。那么,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我想,学生应试素质的培养也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把应试与应试教育看成两码子事,

这应该没问题。再去审视当下中国之教育现状,应该诊断得更清晰一些:素质教育喊了那么多年,效果一直不理想,就是与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把应试和应试教育混为一谈有关。

只有不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而是将他们有机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以中国之国情,在目前形势下,只能是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才能有出路,否则会是死路一条,如同十多年前的南京高考之痛——南京曾经不把升学率当做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结果历经高考之惨痛教训,因而不得不悄悄回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来。

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应试教育——哦,不,为免遭攻击,应该叫应试素质的培养为好——效果会更好,学生应试技巧与能力会进一步提升。两相不误,岂不甚善!

吴师所做的尝试之所以得到认可,固然有与素质教育合拍、政治方向正确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他丝毫没有放松对学生的应试教育——哦,不,为免遭攻击,应该叫应试素质的培养为好。这就是吴师的难能可贵之处,即没有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在其“发展性课堂评价的实践探索之四”中,按照新课程理念,探讨了高三纸笔测试的四个变化,地地道道的搞起应试素质的培养来了。吴师之幸运更在于,据其所谈到的,她的学生在高考中不但没有受到不利影响,相反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当然是与其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有关,我的揣测是,恐怕是与吴师更多的围绕应试教育而做了一些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尝试有关吧。“但当听到学生兴致勃勃告诉你他们喜欢你的创新作业时,当看到学生在你的纸笔测试中学会了思考、收获了自信时,当收到高考发榜时学生传来的一个个令人惊喜的捷报时……‘数载寒窗三日试,一方暖色九霄飞’,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内心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欣慰和成就感,我就觉得这些创新的‘苦’是‘磨难之苦’,是卧薪尝胆,最终一定能苦尽甘来。”(吴磊老师《新课程理念下高三纸笔测试的四个变化——发展性课堂评价的实践探索之四》)。你看看,就是这个高考成绩,才是吴师自信之由来,令其感到无比之欣慰,其素质教育的尝试因而也就有了一些现实意义。否则,你培养的学生素质再高,却连大学都上不了,还高什么高,这时不但没了自信、恐怕只有自责的份了吧,岂敢还去就素质教育的实践而文本化一番。

正如吴师所指出的:“但教学实践证明,一线教师再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如果不能科学高效地解决高考问题,他的新课程改革将面临无法承受的压力和责问,不可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走得更远’(钟红军老师)可见,如果我们在纸笔测试上的理念不更新,对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这一教学环节处理不好,就不可能突破高考瓶颈,课改也就成了虎头蛇尾。”这才是实质呢。

当然,吴师之系列论文重在谈素质教育——这情有可原,因而在与应试教育的结合方面必然显得力度不够,不是很到位,感觉很粗糙——也许她在实践中做得很好,但毕竟“初生之物,其形必丑”,更何况作为文本呈现给我们这些难能可贵的探索与尝试,确实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才是。

2015年12月2日星期三晚

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刍议

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刍议 小学阶段是为人生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学生全面接触各类知识和思想理念的时期。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方面,实施素质教育。、 标签:小学阶段素质教育学习能力全面发展优秀品质 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体现。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应试性教育倾向越来越严重的情况提出的,旨在改变应试教育中“重记忆、轻思维”、“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学习、轻品质”的教育弊端。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要从小学开始,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并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做学问与做人齐头并进的学习理念,在接受、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担负起应负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公民,适应我国与世界接轨的发展需要。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实施素质教育呢?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必须彻底改变“小学生年龄小,不会自主学习,须教师反复讲解才能接受”的错误教育理念,客观认识和估计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抛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和探索的时间、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比如,数学中可以采取注重实际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比一比、量一量、猜一猜、想一想,让学生从形象思维入手去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学习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学生难以从数学知识的专业角度去认识,教师就要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语文学习中,教师结合生活现象设置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对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文章的主题思想。在社会和学科的学习上,更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结合生活实例和各种媒体新闻,引导学生对自身安全、性格养成、品质培养等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探究,并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水沸腾后,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冬天水为什么会结冰,穿上厚衣服為什么能够御寒?等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能促使学生主动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积极思考遇到的现象,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学科知识并主动运用。这就是所谓的“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再多的“金子”,不如给学生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让学生不断掌握各科知识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学生全面接受各种知识的时期。在学校开设

心得体会 创新教育心得体会

创新教育心得体会 学忠县精神 议创新教育 要当一名好教师却是不易的,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几点体会: 一、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观念与创新思想.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同一,这就是新的教育观. 创新教师教育观的基本内涵包括: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观,形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新教育观;把课堂氛围的死气沉沉,营造生动活泼的;鼓励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忽略孩子的全面发展,这就要老师解放思想。 二、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要实施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种业务素质:(1)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基本保证. (2)有较高的治理艺术.治理包括两方面:班级的治理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教师要有敬业精神. 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在于有无敬业精神,是否喈叹这项职业.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代办根草往”精神,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关键在于有一种精神.从一个人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

我们每个人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层次,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弘扬好的风气,鼓励教师为神圣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会使每个人通过自我的修养,约束本我的不正当欲念,达到超我的境界. 以上三点体会是我在学习《创新与创新教育》这本书时得来的。我天天都在想,我们的教育是在不断创新中得以发展的,我身为一名老师更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往创新,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进步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育要创新,生活要更新,我要加倍地往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把它们运用到实践中来,让自己的学习风气、敬业精神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xx年,给力之年,必须给力!必须创新!【篇二】创新教育心得体会教育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动物的生存与人的生活都是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但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生活是一种不断地创造新的意义和价值的高级生命活动。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在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去展示个体生命的灵动与飞扬。“创新所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任何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所无法比拟的,那是灿烂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辉煌、最汪洋恣意的绽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自我实现最高的表现形式。教育作为

浅谈中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3-07-05T10:38:45.17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5月供稿作者:赵兵学 [导读]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除了思想观念要跟上外,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 赵兵学河北省宁晋县曹伍疃中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已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中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全面冲击应试教育之际,身处第一线的教师决不能盲目趋从,决不能美其名曰搞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对知识的讲述,忽略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更不能放弃课堂这块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绝不是一对矛盾的概念,课堂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搭建了坚实的平台,比如在教学中坚持抓课前3-5分钟演讲、作文教学、课堂教学的鼓励性评价等,定能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综合提高,也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的个人情操,更能大大地提高学习兴趣。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 “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然而应试教育的误区就在于,一方面,施教者未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只强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方法,是满堂灌、一家言,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接收器、盲从者,谈不上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施教者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只是几个学习尖子。围绕尖子施教,针对好生发问,冷落了其它学生。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一改应试教育的弊端,做到如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同志所讲的那样: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创设和谐的氛围,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在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二、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语文素质训练。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着重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并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良好环境。让会说者更会说,并以说带动其他;让会写的越写越好,并促进其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 听话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在听话训练过程中,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训练:听准字音、听懂意义、听记结合、听测结合、听时能快速分析综合,听后能深入联想品评等。通过训练,有的学生不仅能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而且还能听出其“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说话能力的训练。说的作用是很大的。如:它可以唤起听者的注意,促使听者去思考;可以流露说话者的主观感情、趣味;还可以闲话聊天、交流友情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是从说准字音、把握语调、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等方面,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讲演来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时还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从看图作文、课文复述、故事简介、口头作文等即兴发言,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阅读能力的训练。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训练。首先是预习性阅读(这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基本程序),如:标出自然段、阅读全文、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障碍、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写作线索等。其次是思考性阅读(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阅读要求),如:阅读说明文时,考虑本文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文说明语言上有何特点。其中有些问题,是在熟练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后才能解决的,如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等。 写作能力的训练。写作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活动,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为使学生能进入“苦中有乐”的写作实践的最佳境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写作知识讲座。我每周拿出两节课(课内或课外)的时间,一节用于学生阅读书报,以扩大信息量;另一节用于我讲授写作知识。结合现行教材,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我从语句通顺、标点符号、文章结构、前后照应、点明中心、炼句修改等方面教给学生以写作方法,力争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写出一篇中心明确、过程清楚、语言流畅的文章。针对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我又紧扣课文,让他们自行总结出“初中生作文常用技巧”这一心得笔记。学生取之于书,用之于作文,深感受益非浅。通过讲座,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写作文的要领,一些为写不出作文而叫苦的学生也开始提起了笔。其次,作文强化训练。作文指导使学生掌握了作文技巧。接下来,就是作文强化实战练习。我经常采用“即景写作”、“记叙文接龙”、“自由命题作文”、“互命题作文”、“作文快速训练”、“精美文仿写”等不同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写作强化训练。力求寓规范化的训练于新颖、活泼的形式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带劲地写起来。 三、强化中学语文课素质综合教育 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除了思想观念要跟上外,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已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完整清晰解说

1. 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考试和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2.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大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3.从教育的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4.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5.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形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 6.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浅谈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启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的各种品质,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性的全面发展,还包括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二者的结合即马克思所说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发展个性,要求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才能。这恰恰是使人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的去全面提高基本素质.发展个性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个性是发展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必须承认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两个基本特征,即独创性和个体性。因此,教师既要发展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又要帮助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社会适应性弱的学生,扬长补短、避其所短,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 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在不同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始末。素质教育包括了学科教育,能力教育,也包括做人的教育。尤其是做人的教育,如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把它放在了首位,五育并举、德育为首, 德不好是危险品,智不好是次品, 身体不好是废品。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基础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基础要厚,知识面要广,能力要强。基础是学生思想和知识发展的根,是发展的源。基础要厚,一是指扎实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和做人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最旺盛时期,教育要为他们的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相信孩子,如果让孩子从小就失去了自信心,长大了我们对他们还报什么希望呢?因此,他主张小学一年级不给学生的作业成绩打分数,第一次给学生打分不打不及格的分数。这为的是从小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简述素质教育得内涵与特点. 素质教育就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得,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与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得得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得教育,就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得教育,就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得教育。 素质教育得特点就是:①面向全体学生;②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③让学生主动发展。 2、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得自我完善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为适应素质教育得实施,广大教师除要具有合格教师必备得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全面育人得思想素质;②复合得专业知识与智慧;③参与发展与研究得意识能力;3、简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得关系 从教育领域来讲,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得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能促进社会得可持续发展。 教育具有道德教化,能力培养,文化传承及创新等多种功能,就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得重要力量. 其次,教育能促进人得可持续发展。 学生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既担任了相应得社会角色与社会义务,又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得权利、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能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与张扬个性得同时,实现其社会化与个性化得统一,促进人得可持续发展。 再次,教育本身需要进入可持续发展得轨道。 教育自身也就是具有生长性得,也需要改革与创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教育事业得生命力与活力,保持发展与前进得势头. 4、请说出科学发展观核心得实质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得与谐发展。 5、现阶段党与国家得教育方针就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6、”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得基本涵义就是什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包括两层意思:一就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就是教育本身要现代化,即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进行改革,更新,充实与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有三层涵义,一就是了解与学习世界各国得先进科学技术与教育经验;二就是培养学生具备面向世界所需得素质;三就是使我国得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立手世界教育之林。 教育面向未来,涵义有三:一就是教育应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得未来趋势相适应;二就是教育应考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得人才;三就是探讨教育本身得变革趋势。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是一个统一得整体,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教育面向现代化”就是基础,核心,出发点。 7、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得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活动得各种心理素质,以自己优秀得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得心灵,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得任务。 首先教师要有教师得职业意识素质,面对自身从事教育实践得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活动有所觉知、这主要指教师要具备明确得教育指导思想,创新意识与奉献意识.

[浅谈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高中语文教师素质教育经验总结

[浅谈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高中语文教师素质 教育经验总结 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家耳熟能详,不必赘述。在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仅就高中语文中蕴涵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体悟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强调爱国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和坚强的耐挫折的优秀心理品质教育。立学必先立德,成才须先成人。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德育“被”重视到这种程度,可只要“考分高,‘一俊可以遮百丑’”却依然成为众多家长乃至部分老师的共识;评价体系设置者也只关注教师的成绩,别的什么都不管,只要考试分数,只要考试成绩;考分、学历取代道德修养、创新精神、完善人格、健康体魄的现状也依然存在。高分低能、有才缺“德”是教育的悲哀。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空中”,而应该落在实处,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迫在眉睫。 与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育人,是铸魂立人。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用生命和心灵与课文生活、作者生活等进行深度对接。在这种不断对接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即博爱之心、美好人性、健全自主的人格等。我们的语文本身就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蕴涵着

中华民族特有的人生态度,规范着我们的价值体系,制约着我们的思想行为,成为我们的道德准则。如果语文仅仅在字词句的落实上打转,就彻底浪费了她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价值。 针对目前的现状,我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三点: 首先,引导学生与高中语文充溢着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深度对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人民和对祖国的爱,以及对优秀传统继承与发扬。高中语文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正是这样。或反映民生疾苦,或抒发自己远大志向与抱负,或描写祖国山河的壮丽与秀美,都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富有时代精神。 《诗经》中《采薇》在重章复唱中表现了对敌人的仇恨,先国后家、为国效力的精神,是个人之情与为国为民、勇于牺牲的英勇精神的融合,是对人真情的尊重,感人至深。屈原的历史存在,屈原的诗歌创作深邃地透视出屈原之魂。屈原之魂深刻地影响了屈原以后中国各个时代的人。特别是现代的我们。屈原精神、屈原人格,典型而又真切地体现了中国爱国精神的精髓。屈原以他全部生命之火塑造了爱国主义的典型。我们对其心理路程了解透视,认定他的价值,弘扬他的优秀传统,无疑使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一个恒久的话题。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1.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我国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那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在那里呢? 我们认为,“应试教育”以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为教育目的,并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是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目的的根本不同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在谈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时,有人把取消考试称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起点与一种标志,这种认识与做法是错误的。历来的考试,都是教育的手段,我们必须科学地动用考试这种手段,来促进“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比如认真地对待每次考试,并通过考试及其知识质量分析,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工作,必然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文化科学素质。可见实施“素质教育”也要科学地运用考试这种手段,进行必要的应试训练。这与作为一种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的“应考试教育”中的考试是有区别的。“素质教育”,反对频繁的考试、搞突然袭击、以考试压学生,用考分排队等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2.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 “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包括显性危害与隐性危害。其显性危害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其隐性危害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甚至至今还很少有人提及。而实际上,其隐性危害的后果,大大超过显性危害。 “应试教育”隐性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身心摧残上。由于“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的状况;频繁的各类考试、按考分来区分学生的优劣,扼杀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依靠广大教师的艰苦努力,它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自觉性。面对当前的现实,广大教师应如何去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是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3.1要更新教育观念。

学校素质教育刍议

学校素质教育刍议 几十年来,有关学校素质教育的话题,不绝于耳,围绕着它而展开的一系列讨论和探究活动,也曾一度成为中国教育界轰轰烈烈的大事。提起素质教育,不管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仿佛谁都会轻而易举地说上几句,“素质教育不就是教孩子绘画、下棋、弹钢琴吗?”是的,素质教育包含绘画、下棋、弹钢琴等个人技能培养活动,但它的概念和内涵绝不仅限于这一些。时至今日,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恐怕很难说。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概念要旨,虽然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但他们的中心内涵基本一致: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的教育(它包括内在素质,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外在素质,人的各种行为反应能力及获取的成就等外在表现),它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不是对抗)。具体讲,素质教育强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人生行为、能力要求、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人格形成等。简言之,素质教育是按照人的本真(人具有意识、智慧、潜能、心理活动及模仿行为能力等特征)而展开的系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显然,按照这一定义或概念,作为学校或教

师,如果只教会学生绘画、下棋、弹钢琴之类的个人技能,我们便不能说,这是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绘画、下棋、弹钢琴的关系,就像我们说吃水果与吃苹果的关系一样简单明了。我们说吃过苹果,可以说,我们吃过了水果;但我们说吃过了水果,不一定是吃过了苹果,因为水果种类很多,苹果只是其中之一。另外,再从广义的角度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范畴,它不仅体现在学生方面(只教学生某些技能)更重要的,还应体现在学校、教师、教材、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它是有别于应试教育的一整套系统的教育模式,不是单纯的技能技艺活动。因此,所谓的“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同样,开展学校素质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有许许多多实在的内容,需要我们去努力追求和争取。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一要进行教育顶层设计;二要制定各种配套措施;三要获得社会支持响应。否则,很难有实质性突破。 二、素质教育的重心 按照素质教育的内涵定义,不难看出,素质教育的重心在整体,不在个体。在具体的学生身上下工夫,教他们唱唱歌、跳跳舞、下下棋、弹弹琴等某项技能活动,其实,这不叫素质教育,而叫技能教育。因此,推进实施学校素质教

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试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作者: 摘要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一般舆论倾向是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在具体实践中,出于对学生升学深造的迫切需求,一些家庭和学校又往往看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谁能让学生考高分,就算谁教学有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被人为地片面化和矛盾化了。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就像一对孪生儿一样共存于一个母体之中,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同一个目的的两个侧面。就是说,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试能力是素质教育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怎样摆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呢?一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本质和他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二要全面了解应试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 一、素质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指人类自身素养和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过程。它产生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人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生存能力、观察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思想品格素养和社会交际能力等等。从根本上讲,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素质教育就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过程中。人类靠素质教育传播知识、经验和技能;靠素质教育培养人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开拓创新能力;靠素质教育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总之,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素质教育。 从范围上讲,素质教育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类型。确切地说,人类的素质教育是自家庭开始的。从婴儿呱呱坠地,直至学话、学步、入学和后来的步入社会,有意无意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其中在各种类型的素质教育中,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学生时期是一个人发育身体和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学生在学校中可受到最为全面、最为系统的知识、技能教育,较之家庭和社会教育更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事业和成就。从内容上讲,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社会形态和不

素质教育下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刍议

素质教育下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刍议 发表时间:2013-12-13T14:38:45.9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2月总第160期供稿作者:闫路珍 [导读] 识字是小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前提,加强口头语言的训练又是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 闫路珍河北省南和县第一小学054400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写作指导,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帮助学生从词到句再到段,一步一步有序地进行训练,使学生感受到习作的乐趣。 一、围绕识字教学,注意说话训练 识字是小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前提,加强口头语言的训练又是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就应把识字教学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在识字教学的同时,加强口头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从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首先可从组词开始,引导学生说简单的话,把识字跟学生已有的语汇基础联系起来,扩大学习范围,既要保证教会学生读音、偏旁,又要启发学生从已经掌握的词汇中说出与新字有关的词。其次,再根据这些词说一句话,更进一步通过联想后,让学生说一段意思完整的话,用上所列出的词语。久而久之,学生不仅理解了字的意义,还同时进行了口头组词、造句说话的训练,逐渐地学生就有了想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动机。教师再加以因势利导,运用扩充句子的办法,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更生动、准确,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提高,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培养观察能力,加强写话练习 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但会说话不等于会写话,所以,在低年级教学中,除了继续围绕识字教学,通过用词造句、扩充句子、整理句子等形式,让学生学习语言的书面形式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加强写话练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先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要让学生乐写、想写、学写。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从身边小事着手,如写小动物,让他们观察小动物、摸摸小动物、逗逗小动物,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自己的发现、感觉、感想等写下来。我在指导学生写《小蚂蚁》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到外面捉两只小蚂蚁,仔细看一看它们的触角是什么样的,数一数有几条腿,再把小蚂蚁放在自己的手上,让蚂蚁爬一爬,感觉一下,之后回来,全班在一起说一说。又因为一年级学生虽然观察了,但是如何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有序地写下来非常困难,因此我又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我的填空是这样的:小蚂蚁全身是(),像()。头上有一对()的触角,一双()的小眼睛,六条()的腿,真()。在学生把这几个空填完后,再说一说这就是对小蚂蚁外形的描写,想一想我们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从而引导学生懂得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这时我又说明不光是小蚂蚁可以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观察,其它的小动物也可以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观察描写,这样由一种动物指导学生学会了写各种小动物的外形。 在开展观察活动的初期,学生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观察时熟视无睹,不留心,不用心;有的不会观察,东瞧瞧,西看看,杂乱无序。针对这些情况,我加以适当的引导,指导学生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内到外、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处到细节按顺序观察静物;观察动景时,要注意开始怎样,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原因如何。如我们学校开展的“绿色天使在行动”活动,各班都种植了许多花。我们班种了两盆,一盆五色椒,一盆凤仙花,结果没多长时间,这两盆花都发芽了。这时我指导学生观察这两盆花发生了什么变化,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写下了自己的观察日记。有的学生写道:“五色椒发芽了,四片小叶子相对着,就像一颗小星星在和我们玩耍……”还有的学生写凤仙花:“凤仙花长出了两片小嫩芽,嫩嫩的,绿绿的,好像在冲着我们微笑呢。”虽然孩子们的文笔很幼稚,但是孩子们仔细观察,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觉得对于一年级学生从现在开始这样一点一点地去培养,相信以后的写作会比较轻松。 三、指导学生学写日记 孩子们有了观察兴趣,学会了方法,接着就要引导他们把观察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先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随后让同学们把所说的话写在作业本上。为了促使学生们经常通过观察练习写话,从这学期起,我就开始让他们写循环日记,平均每个学生每周写一篇。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学生选材广泛,内容真实,有的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有的写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想法。我每天及时批阅学生的日记,对于好的同学给予鼓励,写的优秀的同学在全班宣读……相信这样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有一定的提高。 四、结合阅读教学,提高写作水平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另一条途径便是利用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在教学《绿色的和灰色的》这课时,课文中写小白兔知道了狐狸的诡计,它们轻手轻脚,头上顶着棕榈,躲开了狐狸的陷阱,于是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指导学生想象:小白兔们听到翠鸟报告这一消息后,它们一定会一起着急地想办法,那么,它们会怎样想办法呢?你能当当小白兔做一做动作并说一说吗?有的学生说小白兔着急地来回走动,耳朵都耷拉下来了,搓着手,挠着脑袋等等。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体会,这时,我又让学生把想到的这些动作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连起来说一段话,学生说得非常好。又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当我板书课题“尾巴”之后,就让学生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小动物的尾巴?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学生说出了很多动物的尾巴,这时又指导学生把所说的内容连成一段话,从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以上所说的只是我在平日教学中的一点做法,有很多地方不够完善,也不能说是什么经验,只是抛砖引玉,请各位老师多指导。

创新教育下青年教师的挑战及对策

创新教育下青年教师的挑战及对策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必将成为我国发展的主力军。高中教育更应该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之一,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容推卸和刻不容缓的。 一、创新教育对青年教师的挑战 高中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就思维观而言,传统教育由于习惯于提供无可置疑、不容争议的现成结论,势必导致学生思维方法上的一元、封闭和聚合。而创新能力培养高度重视学生在思维训练中的独立自主权,鼓励他们自觉选择、矢志突破、发奋建构。”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是能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这种意识使得他们不满足于书本上的内容以及老师的讲解,能够激励他们积极、主动的自学,以期获得新的、独到的见解。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应有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知识丰富且有一定的系统性,观察力强,思维灵活,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多方努力解决。 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自觉性的增强,在观察力方面能够有意识的集中注意力并持久观察,并在观察过程中能够从整体和部分的角度进行辨别。在思维方面,高中阶段的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他们的求异思维突出,不满足于课本中的内容,不轻信书本上的结论,更渴求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喜欢质疑并为之争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同时,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明显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也在逻辑思维的促进下迅速增强,能够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高中生虽然具有这样的心理特征,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和发挥自己应该具有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引导。 二、创新教育下青年教师的应对 创新教育下的青年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下的青年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认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鱼”,重要的是还要授于他们“渔”。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引导他们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教学思想和观念上的转变将有助于更好的在教学中渗入创新教育的因素。 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创新的反面是因循守旧,是一种习惯势力和习惯思维,特点是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高中时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决定了这一时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将会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们才会主动学习并敢于向传统挑战,进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思想指导行动,思路决定出路。人类历史之所以发展进步,就是因为人类能够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高中时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会为以后的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改革开放

浅谈引领中学生“智慧”学习语文

浅谈引领中学生“智慧”地学习语文 【摘要】当代中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还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要学会在应用中创新。语文教学是一个素质培养的过程,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为了应对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的语文学习也要学会“智慧化”,而作为教学工作者,则是要做好引领工作。本文将浅谈教师应当如何引领当代中学生“智慧”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引领学习智慧学习提高素养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语文教学也要适应信息的共享性。这就要求当前的语文教育必须要提升学生对于语言规律的把握能力和构建起必要的语言系统,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难以达到的,受到诸多层面的压力和困惑的阻碍。究竟怎样才能既抓住语文教育的本质,又能提高语文考试的质量,还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呢?我想,这就要展现“智慧”学习的魅力了。 一.在生活中广泛汲取,学会积累 我们都知道,语文也是来源于生活的,离开了生活,它就失去根基,失去了赖以应用的土壤。所以,光是让学生们博览群书是远远不够的,不如带他们去走进语文世界里的生活,还原语文知识最初的样子,也许那些抽象难解的知识立刻就能被理解还能加以应用了呢。 另一方面呢,就是要指导学生能够自己去观察生活。比如通过写日记的传统方式,鼓励学生留心生活,记录生活中每件或大或小的事。这也能为考试中的作文积累足够的素材,写作文时自然下笔如有神,不会构思半天,迟迟无法下笔。有一个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但又非常有价值的渠道,那就是报纸杂志。报纸的内容就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每天报纸的头版头条都在发生变化,每天我们都可以接收到丰富多彩的信息,从报纸文字中也可以一窥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之深。二.通过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刍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设计导语

刍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设计导语 发表时间:2014-01-25T10:04:59.717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6期供稿作者:郝春林[导读] 判断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主要看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充满悬念的导语。郝春林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第一中学256620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导课——讲解——结课” 三个重要环节中,导课环节作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整个教学中,它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 好导入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语文学科独有的神圣、魅力和诗意,是当前教师课堂教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判断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主要看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充满悬念的导语,能给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有利于他们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所以在设计课堂导语时,先用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搭设学生思维向更宽广的境界飞跃的平台,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如在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卢延让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炼字的经典事例。的确,一字之差,却能使作品的境界有天壤之别。“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板书)。大家想想:明明是一枝梅,为什么作者偏偏说是一枝“春”呢?苏轼词云:“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里为什么要说是对一“溪”云呢?学了《咬文嚼字》,我相信我们对字词的推敲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剖析标题,触及课堂教学的重点 赞科夫说过:“对课文的第一次阅读或者客体的第一次知觉,对于记忆保持的牢固性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在导语里触及课文重点,这符合记忆规律。有的题目表示文体;有的题目带有象征、抒情意味;有的题目富于文学色彩。文题的形式,集中概括反映了文章内容,还反映了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等侧面。如在学习台湾著名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所谓空中楼阁,就是美好的但又不现实的东西,正如世外桃源、海市蜃楼一样美丽而虚幻。但是李乐薇却用它来冠名自己的小屋。请大家体会一下,如果将文章命名为《我的小屋》好不好?试同原标题比较一下,谈谈自己的感想。诺町丝认为“传统教学过多地重视语言和数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艺术、空间、肢体、人际情感等其它侧面能力的开发,于是忽略了激发学生参与人类生活的动机和道德力量。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发挥人类热情、关切和责任感的课程体系。”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但是无论如何设计,导入都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而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提高授课效果。 三、背景介绍,唤起学生的情感 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文本的残缺中成就其完美的。“形象大于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以现成的答案来规范作品的解读,所以在导入时,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例如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或是作者的身世背景等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而向学生提供背景等材料,决不是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解读文章的方式。比如在讲授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使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想,用这句话来概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再恰当不过了。托翁的一生是壮丽的一生,在世界的文坛上,给我们留下了《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伟大的作品,大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长廊。他虽然贵为伯爵,但是他的灵魂却始终放射着自由和博爱的光芒,他爱这块土地,也爱这块土地上受苦受难的人民。最后,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独自出走,不久病逝在一个陌生的小站上。托尔斯泰一生为声名所累,所以在他才希望自己死后埋骨于一处自己选择的幸福所在,将它作为自己灵魂的安栖之地。1946年,在他百年华诞之时,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造访了俄罗斯这块古老的土地,在这里,他看到了“世间最美的坟墓”。 四、串联导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教师在导入时,也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可由文体相同的课文导入,可由作者相同的课文导入,也可由主题相同的课文导入,写作方法相同的课文导入。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正处于形成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就使得语文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更为明显,利用学生已学过的课文内容进行导入,不但能使课堂一开始就使课堂目标和重点、难点更加突出,而且能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学习的一些方法。这样,每一课都能逐渐成为“语文学习网”的组成部分,应用时自然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游刃有余,手到擒来。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就可结合刚学过的《过秦论》,联系将要学到的《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这篇文章气势磅礴,汩汩滔滔,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学生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大家可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