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工荒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用工荒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用工荒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用工荒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用工荒——我们读出一种力量在成长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两个词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最初几年,当时经济改革取得初步成果,虽然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但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农村条件远落后于城市,相当部分地区的农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农村开始兴起到沿海地区打工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涌向城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第一代农民工出现了。同时,农村就越来越缺少劳动力,于是就诞生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他们与亲人骨肉分离,有时甚至一年都见不上一面,老人们总是眼巴巴的盼着儿女回来,孩子们总是渴望父母的关爱,可是,为了生活他们只能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后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农民工开始由沿海地区回到自己的家乡谋生,他们回家谋生对于自己的家庭和故乡来说是件好事,可是,沿海地区就开始出现用工短缺问题,于是用工荒这个现象就开始出现了。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呢?这种现象又说明什么问题呢?近几年,每年春节后,民工荒问题都被热议,今年尤为严重,南方沿海城市的招工单位纷纷抱怨招不到人,许多赶回家过年的农民工也不回去了,即使涨薪也招不到人。以前每每提到民工荒,有些专家分析原因时,总会把“工资过低”、“工作环境太差”放到最重要的位置,甚至作为惟一的原因,于是,开出的药方便是“提高工资和改善条件吸引农民工”。这样的分析虽是站在农民工利益立场,却带着浓厚的“城市中心论”。这种分析隐含着两个逻辑:其一,农民天生就是为城市提供劳动力的,作为城市依附的农村会源源不断地为城市输送劳动力;其二,农民工是纯粹的经济人,只要提高工资就能解决“荒”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以城市为中心看待农民工问题,认为过完节他们就应该回到城市里回到自己的岗位上面开始自己的工作。现在形势严峻的用工荒问题就是给那些习惯“以城市为中心”看待民工荒问题的人一个提醒:不要总用城市人的眼光审视农民工,不要总以城市为中心,把农民工视作“为城市提供劳动力”的他者、依附于城市的边缘群体,而应将农民工当作与城市人平等的主体看待,进入他们的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切身体验到他们的爱与痛。

民工荒是用工制度的一个不合理现象。按理说,出现“民工荒”对民工是好事,说明市场对他们需求增加了,在乡村和城市间奔波的民工正变得越来越少,但事情并不让人乐观。过低的工资待遇和一些歧视行为,让民工也寒心。他们逐渐意识到,城里的那份工作并不可靠,由当初的趋之若鹜变得理性起来,城市里就出现了招不到民工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民工荒”。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民工,适当地提高他们的各种待遇,是摆在用人单位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当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毕竟他们是财富的创造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更重要的是,要让民工遇到困难时有法有据可依,才能吸引民工就业。“民工荒”还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一种现象——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这说明目前的经济运转非常好。

其实面对当下严峻的用工荒问题我们也不能只是片面的看到他

不利的一面,她也有其正面意义。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招工难,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产业发生梯度转移,不少企业在中西部落地,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本来就是我国中西部开发战略想要获得

的效果之一。此外,农民工愿意回家乡就业,说明当地落后面貌

正在日益改善,在家乡工作的机会和劳动所得日益增多,这无论

如何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而且,在家乡或家乡附近就业,

也便于农民工照顾家人,有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

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有利于社会和谐。让民众安居乐业家庭幸

福,不正是社会的发展目标吗?

从目前发达地区大城市的承载力来看,光是想着截人也不切合

实际。城市接纳一个人,获得这个人的劳动,但它同时也要付出

居住、入学、就医等等一系列资源。如今许多大城市交通拥堵、

房价飞涨,出现看病难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人口

过多地集中在东部大城市而产生的 “城市病”,说明这些城市当

前的承载能力已近极限。春运中发生人口大迁徙,单向拥挤,节

前从沿海往内地的车一票难求,从内地到沿海的车却非常空旷,

也是人口分布疏密不均的一种体现。

社会的发展,需要走城市化道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市

与乡村的差别,把农民变成城市工人,但是人口集中涌入东部大

城市不等于城市化。真正的城市化应当是当地发展出多个人本的

现代化城市,让大家都可以在不用背井离乡的前提下享受城市文

明。对于东部大城市来说,面对招工难用工荒,与其拼命截留,

还不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与本地资源匹配的产业。同时,还应

该改革技术工人培养机制,在城市人口的“存量”中多作些挖

掘。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造成全国各地企业“用工荒”的原因,然后再从相关的原因去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用工荒”原因,各方观点不一。综合来说,有以下原因。

原因一:经济回暖,用工需求增加。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从找工难到“用工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向好,经济的活动活跃,出口的订单增多,各地用户需求明显增加,尤其是对体力劳动的需求迅猛增长。但是劳动供给的增长速度,尤其是体力劳动的供给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劳动市场的需求增长和供给增长(尤其是体力劳动供给和需求增长

方面)越来越呈现出剪刀差的状况。造成劳动供给增长(尤其是体力劳动供给增长)迟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步入劳动年龄的适龄人口数量开始大幅度下滑。大学扩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第三,城市化也是造成劳动市场体力劳动供给萎缩的重要原因

原因二:是制度缺失,社会保障缺位。

劳工的高流动性与附着在户籍壁垒的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制度所形成的突出矛盾导致民工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导致民工在诸如医疗、养老、工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难以实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就成了资方地方政府博弈的牺牲品。有专家指出“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同时也有媒体撰文指出,“用工荒”反映的是农民工对工资低、环境差、待遇不平等的一种诉求,农民工采取的是用脚投票的方式,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真正实现同工同酬。

原因三:工资无法满足生活

尽管很多地方以加薪15%至20%吸引求职者,但是,“工资不够高”依然是求职者对工作“挑三拣四”的理由。在上海的劳动力市场,一位安徽的中年妇女在几家用工单位了解完月薪后,对记者表示,部分单位2000元的工资是比去年涨了,但物价也涨得很快,生活压力很大。专家表示,“用工荒”不是劳动力总量供应出现短缺,而是低工资的廉价劳动力短缺。

原因四:是墨守成规,缺少用工应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对象讲现在的劳动工人已经由一代民工向二代乃至三代转化,也就是说当前的劳工主体主要是80后和90后群体,这些80后、90后外出打工,已经不是简单地为了获得工资存钱赚钱,更主要地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扩大视野和体验享受生活,他们不愿意从事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的大的苦活、脏活和累活,更加向往融入城市,更看重发展机遇。他们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但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象当初对待一代民工那样来对待这些80、90后民工,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原因五:是缺乏机制,信息沟通欠缺。

由于缺乏统一的用工信息发布和预警机制,使得企业在发生用工短缺的情况时,不能及时将有关信息向劳动力市场进行反馈,只是盲目地、各自为战地进行招工;而劳工方由于不能及时了解到企业行业用工需求情况,也就不能及时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岗位。

原因六:优势弱化,就业选择多向。

中西部的快速发展和崛起给当地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这样以来沿海省份长期以来在用工方面所拥有的区位比较优势也就逐步

弱化和消失。在同等乃至更低的条件下,当地人宁愿选择本地就业,也不愿背乡离井、远走他乡打工。此外部分企业用工短缺还与自身生产技术层次不高有关,尤其是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用工短缺的问题更为严重。

原因七:产业结构调整必然结果

劳动力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用工荒”并不是“无工之荒”,而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原因八:新一代农民工有新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外出农民工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6—30岁的占比达到61.6%。相比第一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愿意从事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的大的苦活、脏活和累活,更加向往融入城市,更看重发展机遇。他们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但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他们对乡村陌生,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同时受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他们对城市渐渐熟悉,却又难以真正融入,受自身文化、技能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底层,向上浮动的动力不足、机会不多。 

原因九:农村经济的发展

伴随新农村建设进程,农村产业结构日益分化,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不断发展,譬如在笔者的老家莒南县,养猪、养牛、养鸡及种桑养蚕、种烟烤烟等产业逐步规模化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民正在由传统的转移就业向利用当地资源就业转化,在沿海加工业和内地制造业,转移就业已经越来越没有比较优势了,那些脏、累、苦、差而且收入较低的工作,也日益失去了对青年一代农民的吸引力。

原因十:不重长远,缺乏用工储备。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错误地认为我国劳动力资源充沛,企业用人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用工方面仍然固守临时观念,缺少长远打算,对劳工缺乏应有的尊重,不注重建立自己的劳动力储备,从而导致一旦用工需求急剧增加时就变得手足无措、无法应对。而前些时候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采取降薪、裁员的举措很让不少民工身心受伤。

原因十一:对于家庭的向往和故土的渴望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的用工荒绝非某些学者所说的区域性和结构性现象,而是一个全局性普遍性问题。解决“用工荒”问题,企业要努力,

政府也责无旁贷,人更是义不容辞,需要三者紧配合,同时政府应当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上发挥更大作用。为此建议:

一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户籍制度改革。

人口大量地从农村向城市集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要想留住人,必须留住其心;而要留其心,必须留其根。这个根就是户籍、户口关系。民工进城打工多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但户籍户口关系一直在农村,不能享受城市的社会福利,怎么能安心。为此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户籍制度改革,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特别在规划工业发展园区时应充分考虑建设新城区,采用政府投资,政企联合投资或吸收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建设大量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作为“民工公寓”、“新市民公寓”,制定相关条件标准,出让有限产权(使用权),或出售给外来民工,让民工能够在工作所在地真正安家落户,这是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二是大力提升当代中国农民工的合法地位

国家应该对解决当代中国农民工问题实行立法,明确肯定当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这是当代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本质所在,也是解决当代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政治前提和工作起点。当代中国农民工是城市居民和其他非农类群体的同类、同胞,而不是低人一等的“第三等级”。当代中国农民工与中国城市居民和其他非农群体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联关系。当代中国农民工都能安居乐业之日,就是中国城乡和谐社会基本建成之时。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平台,疏通民工流动渠道。

要加强有形人才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发展就业中介机构,规范其业务运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不断地向全国发布企业招聘信息,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与劳动力富余地区政府、职业学校联系,建立长期的用工合作关系,促进民工有序有效流动。

四是要为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社会环境。

能否吸引和留住外来民工,除了企业的工资福利及工作、生活条件外,社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要让外来民工感到家的温暖,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办到的,因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是不能够局限在某个小天地里,必然与整个社会紧密相连。政府的责任就是要为外来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完善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解决民工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实际困难;宣传教育当地市民与外来人员互敬、互让、互

帮、互学,共建和谐社会,使外来民工从情感上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五是要为企业减负,扶持企业转型。

在“用工荒”问题一年比一年严重的形势下,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同时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少,负担越来越重,相当多的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政府应当采取有力措施,给予更多的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负和各种规费;运用税收、财政、信贷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改革创新,加大技术改造,革新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加快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增强应对“用工荒”的承受能力和稳定发展的后劲。

六是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

有关数据显示当代农民工每月平均工资在1000到2000元,在承担平均550元的消费时还要承担家庭的其他支出,这样的收入在目前的经济状况里难以维系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40%农民工承认报酬与自己的预期有差距。五、建立省市间劳动力合理流动保障和鼓励机制各省市间的企业发展规模不是一致的,即使相对发达地区的发展也不是同步的,应充分考虑劳动力的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建立劳动力流动鼓励机制,健全就业登记制度并形成与之相应的社会保障关系转接制度。地方政府能明确本地需要的农民工人数和已经就业农民工的数量。总体把握当地农民工的就业状况。

对于企业而言,用工荒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企业成本,甚至对利润微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有可能导致其接近倒闭的临界点,具有较大的‘杀伤力’。但另一方面,这迫使企业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一方面要从教育制度上着手,不光培养普通教育人才,也需要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解决中国高级人才之缺。另一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将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企业也要善于利用现在的信息发布平台。 从企业自身建设角度上讲,现在企业需要花力气培养人才,不能全指望现有的招聘人才,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并完善相关的法律、用工制度等。

“三农问题”学者李昌平认为,现在必须改革劳动制度、户口制度、社保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等,同时,加快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集群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村合作经济和新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并加大行业协会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对外贸易中的协调和统筹作用。

有业内人士指出,以常规思维来看,“民工荒”意味着劳动力供小于求,

市场会依据供求双方的博弈结果自发上调均衡工资水平。但事实表明,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工资水平仍旧偏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所以“民工荒”不能指望企业单方面解决,必须要有调控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引导。

涨工资只是破解“用工荒”的第一步

1,企业应该树立民本意识(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民工真正地看做是本企业的员工,给予他

们平等的待遇和尊重,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就是自己的家,为企业工作就是为自己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有一种归属感;

2,用人单位能否提供一份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是每个应聘员工首要考虑的因素。企业应该适当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在满足他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外,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开展精神文化活动,以满足他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

3,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引导,对提供给农民工稳定就业岗位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或者给予一定的补贴;

4,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以使他们具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符合市场的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同时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优化组合,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一是技术改造,挖潜增效。。

二是增加薪酬,提高待遇。。因此,企业招工,要充分考虑员工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现实因素,适当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三是搞好配套,加强保障。考虑到现在的80、90后民工对生活质量、生活舒适度有一定要求等特点,企业除了优化生产环境外,还要注重搞好生活设施配套和文化娱乐配套,以营造拴心留人环境。

四是未雨绸缪,建立储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搞好企业自身现有员工保有储备的基础上,还应根据企业未来发展情况加强与当地政府、与劳务输出地政府建立联系,为企业发展建立人力储备。

五是人文关怀,增强凝聚力。企业能否招到人、留住人,除了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和良好的生活硬件设施外,重要的还要看企业能否尊重人、关心人,看企业有没有自己的人文特色。一个能够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必然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企业,这样企业的何愁聚不到人力人才。总之,在破解今天面临的“缺工潮”,以及要避免将来再出现类似的问题,政府要出力,社会要伸手,但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企业的态度与动作。

用工荒现象分析及应对建议

样稿三:用工荒现象分析及应对建议 【要报要点】2010年春节后,沿海地区出现又一次用工荒高潮。本期《要报》提出,当前的用工荒是2004年以来劳动力短缺现象合乎规律的延续,总体上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的下降。要积极创造政策条件,把用工荒转化为经济社会变革的新机遇,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蔡昉教授的研究成果《用工荒现象分析及应对建议》,分析了近年来的用工荒现象,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用工荒现象原因分析 随着农民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挣钱的压力减小,加上春运高峰的影响,金融危机前其实就已经出现了农民工春节前提早返乡、春节后推迟回城打工的端倪。因此,当前的用工荒现象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预计不久之后将有所缓解。然而,更值得关注的则是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关的长期劳动力供求变化,以及经济恢复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用工荒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下降使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劳动力供给的基础是劳动年龄人口。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间,中国整体上具有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即劳动年龄人口高

速增长,其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口红利。但是,2000年以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迅速减缓,每年平均只有1%略强。目前城市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劳动力供给主要来自农村。而据估算,农业剩余劳动力已经接近于吸纳殆尽,到2015年,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与城市新增人口数量基本持平,此后劳动年龄人口呈现负增长,比总人口负增长提前10余年。 2.一揽子刺激方案及经济回暖增加了就业岗位。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地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促进了就业再就业,使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3%的水平上,而调查失业率在一度攀升之后,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就已经下降。一揽子刺激投资政策更是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与往年的常态投资结构相比,刺激性投资可以多创造14.6%的就业岗位。同时,制造业从占全部投资的45%下降到只占7%,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占大头,建筑业从占全部投资的46%增加到76%,服务业也从9%增加到17%。这些都增加了农民工的就业机会。此外,刺激性投资和产业振兴计划均具有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特点,加上金融危机前和金融危机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使得中西部地区就业岗位增加。2009年12月的一份调查显示,县内和省内的劳动力流动比例提高,而跨省就业的比例比上年下降了6.4%。 3.制度性分割妨碍了劳动力市场发挥自发调节功能。虽然劳动力流动成为普遍现象,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 一、引言: “就业难”对于大家,尤其是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而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教育; 每年输送到职业市场的毕业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我们在媒体上也能不断看到关于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的报道,甚至在社会上,出现了毕业即是失业的说法。 与此同时,“用工荒”问题也开始凸显,在今年年初,我们发现各地报纸电视等媒体相继报道这样一条新闻:许多企业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地点搭建临时招工摊位,招录将要离开本地的外出务工人员,同时抢先招收外来的务工人员。事实上,企业选择在汽车站或火车站进行招聘工作,这是因为这些地方是本地外出务工人员离开前的最后一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一站。企业必须在这里抢先招录到自己需要的员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用工荒的出现。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以珠三角为例,近段时间媒体报导,广东、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劳动缺口达200万之巨。 这就是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上出现的在一定意义上是矛盾的却又有其合理性的问题: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用工荒表明企业招不到人或者难招到适合岗位等人; 而就业难表明劳动者难找到工作岗位,是人等岗位。简单地说,也就是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人还找不到工作。 那么,究竟什么是产生这一“两难”问题的成因? 二、当前现状 (一)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

用工荒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第一章作业(企业如何处理用工荒问题的讨论) 小组:詹威,华凯锋,楼继超,张孝进,孙灵勇本次执行组长:孙灵勇683630 春节后再现“用工荒”,到底该拿什么留住员工? 2012年春节过后,中国从南到北普遍出现用工短缺的现象,很多企业被迫推迟开工,内地企业也更加激烈地同沿海企业争抢农民工。 今年的用工荒为什么格外突出呢?中国社科院的研究表明,中国新增就业人口的增长2004年以来就一直低于就业需求的增长,就业市场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中国劳动力无限供应的时代早已过去”。这也意味着,用工荒将成为一种常态。 目前,新生代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主体力量。生活成本上升、新生代民工对工作要求的变化等被认为是用工荒背后的直接原因。调研发现,我国新生代民工群体正在出现三大转变:主体从“农民工”到“民技工”,诉求从“吃饱饭”到“要体检”,发展从“讨工资”到“要身份”。农民工不再简单地需要工资保障,更需要技能培训、文化福利、身份认同等所带来的尊严感。 那些用惯了“廉价”劳动力的中国企业和个人,需要重新审视劳动力市场以及自己的用人之道。 案例:伟创力誓约不只解决用工荒 很少有人听说过伟创力公司(Flextronics),虽然它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财富500强企业,而且在中国有10万名员工。之所以如此,也许因为它没有自己的品牌,是著名品牌背后的无名制造者。 这些无名制造者处境尴尬:一面是步步上涨的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利润率已薄如刀锋;一面还要不断投资改善劳动环境,谨防被媒体和舆论冠以“血汗工厂”的恶名。这些还不算,最让头疼的是工人越来越难招了,即便招到,长期留住他们也是个难题。 2012年春节后,当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企业陷入用工荒时,伟创力珠海园区的员工返岗率却高达99.67%。它开的工资不比竞争对手高,它的工人却乐意留下来,而且很多人一干就是5年、10年,甚至20年。他们为什么来伟创力?为什么留在伟创力? 经过近11个月的研究和跟踪采访,本文作者发现伟创力独特的企业社会环境责任体系(CSER),即“伟创力誓约”(Flextronics Pledge)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誓约中,伟创力承诺:按道德规范行事,尊重员工,保护环境,持续建设周边社区。 伟创力对员工的承诺表现为三方面:一,权益有保障。让员工安全无虞,食宿无虑,精神无忧。伟创力有严苛的安全培训和检查,有宽敞的免费宿舍和味美价廉的员工餐厅,有陪伴新人度过适应期的“Buddy(伙伴)计划”,有24小时心

企业用工短缺现状调研报告

企业用工短缺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劳动用工的瓶颈问题,根据市委领导意见,从8月1日至8月10日,我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我市企业招工难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数据综合收集、座谈了解、入户调查等形式进行,重点调查了工业园、、、等地57家规模以上企业的用工情况。现将调查情况与有关分析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企业用工短缺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我市也不例外。尽管市委、市政府和各地各部门为解决这一难题,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用工短缺的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发展壮大,影响了招商引资的进程,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我市企业用工短缺的表现 通过调查,发现我市企业用工短缺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五性”: 1、普遍性。这次调查走访的工业园、、、等四地的政府部门相关领导和企业主都反映,现在企业用工普遍紧张,普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在调查的57家规模以上企业中,若实现满负荷,需15900人;现实际缺工2141人,占企业满负荷生产所需人数的13%。共有30家企业明显存在缺工现象,占调查企业总数的53%;另外的27家企业也或多或少存

在不同程度的缺工现象,只不过通过员工加班加点的办法缓解了用工紧张的矛盾。用工缺口较大的企业有5家,其中恒信达缺工400人、金士达缺工300人、宏大卫材缺工220人、新发塑料缺工200人、裕民塑料缺工200人,这五家企业共缺工1320人,占调查企业中总缺工人数的62%。 2、行业性。调查中发现,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缺工多,其他科技含量高一点的企业缺工少。缺工多的行业依次为无纺布加工、医用卫材、服装加工、纺织,其他行业如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企业行业缺工较少,而零售、宾馆服务等行业基本不缺人。本次调查的57家企业,涉及无纺布企业17家、纺织企业8家、卫材企业8家、服装企业3家、食品加工企业5家、机械制造企业7家、化工企业2家、建材企业2家、其他企业5家。在缺工的30家企业中,12家无纺布企业缺工835人,占调查缺工总数的39%;4家卫材企业缺工580人,占总数的27%;2家服装企业缺工440人,占总数的21%;5家纺织企业缺工154人,占总数的7%;3家机械制造企业缺工70人,占总数的3%;2家食品加工企业缺工40人,占总数的2%;2家其他企业缺工22人,占总数的1%。 3、季节性。调查中发现,我市企业用工不稳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开春前后、农忙时节缺工较为严重,其他时间缺工较少。在本次调查的57家企业13759人中,本地员

最新浅谈招工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及建议

浅谈“招工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及建 议 关键词:招工难用工荒建议 一、企业用工紧缺的原因分析 导致企业用工荒和招工难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量增加 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逐渐好转,加上国内的经济刺激计划,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快速的反弹。内需不断扩大,外贸持续增长,促使企业用工需求的不断增长。此外,民工大量返乡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 2、沿海地区就业优势减弱,民工就业的选择趋向多样化 随着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用工需求在增加,给当地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吸引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在家乡实现就业。这就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优势逐渐被削减和弱化,农民工也不愿背井离乡,希望在自己的家乡实现就业和发展。3、自主创业和就业渠道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强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供给企业的农村劳动力的人数在逐渐减少。现在的年轻劳工,家里大多有钱了,这些人不太愿出远门,都窝在近一点的家乡打临时工。所以年轻人越来越少,而年纪大一点的劳动力衰退,又不能适应快节奏的工作方式,总体上造成了劳工荒这种现状。 4、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预期较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

城乡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致使大中城市消费水平持续走高,增加了外来民工的生活成本。然而,外来民工在社会福利等方面,遭受很多不公正的待遇。随着民工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工资等就业的预期不断增加。如果企业还想延续低工资招工或者招工手段比较单一的传统,招工难的问题将很难得到解决。80后和90后群体已近成为当前劳工的主体,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他们外出务工或就业,不单单是为赚取工资那么简单,他们更多的是想体验或享受生活、丰富个人视野、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等,如果我们的企业还象当初对待一代民工那样来对待这些80、90后民工,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二、针对企业用工短缺的策略和建议 随着经济的回暖,生产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民工短缺等问题致使企业开工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对整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解决招工难和用工荒的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共同面对的难题。对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正确分析用工需求,未雨绸缪,建立储备人才 企业应当尝试新的招工合作渠道,促使自己的人才储备能力的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做好企业员工储备工作的同时,应加强与当地政府以及劳务输出政府的联系与合作,为企业招工寻求帮助,扩大招聘的区域范围。比如中劳网这样的全国性网上劳务市场,能低成本的将企业的招工简章发布到全国。 2、建立健全用工体制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用工机制存在很多弊端,例如户籍问题、孩子上学问题等等,因为长期以来,没有解决民工的归属感问题,使民工的流动性比较大。政

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

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 新春伊始,各地频现“用工荒”,不仅珠三角、长三角缺工,连四川、重庆、安徽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且从技工蔓延到普工。与此同时,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一边是“就业难”,一边却是“用工荒”,这看似矛盾的两面纠结在一起,恰恰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目前,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这几年,大家都在谈论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提这一概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的“新生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了农民工总数的60%,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 事实上,这些特征不仅存在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也是“80后”计划生育一代的整体特征。而对这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农民工的选择余地更大。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突出,但即便如此,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会到东莞大朗的毛纺厂做一般工人,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工作环境好、能展示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 这是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的情况。而在供给方面,以往的就业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工厂还是原来的样子,工作环境一成不变,工作岗位大多还是蓝领的工作,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从欧美、日本的情况看,当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很多人会进入第三产业就业。和一般人的理解不同的是,第三产业除了餐饮、旅店、商业等传统领域外,也包括金融、保险、教育、政府部门等广阔的领域,它提供的是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比较高。而从我国的大环境看,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因此还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 另外,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以前即便在城市,学生一毕业就要马上工作,不管工资多少,重要的是能够补贴家用。现在不同了,有媒体报道年轻人“啃老”,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有“老”可“啃”,不工作也没有生存压力,因此可以等到有满意的工作为止。 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就业需求和供给上的不适应。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大学生,他们需要的工作社会不能提供,于是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象,这反映了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不适应劳动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人对工作岗位的挑拣,不是某些人所谓的“挑剔”、“眼高手低”,而是人的解放,人不再

“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研究计划书

“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研究计划书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累计失业人数也在一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一年热过一年。特别是自经济危机以来,这种趋势尤为明显。而另一方面,企业招工难也越来越明显。自20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陆续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而现如今,这一现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出现。涉及的行业也由低端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蔓延到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匮乏。一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是企业“招工难”,这两种现象初看是完全相反的,只能在某一时段内发生一种,但现在两者同时发生,而且都愈演愈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关系? 因此,本研究将调查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企业“招工难”的原因,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结合当前的国家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实现就业提供建议。 对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并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相关文献综述 民工荒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各个领域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探究。本文在总结部分文献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工荒”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全面剖析。 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刘易斯二元模型 1954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个是“资本主义”部门、一个是“维持生计”部门。刘易斯模式的劳动力转移机制是: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最低生活水平以上的实际工资,农业部门就能够向工业部门无限供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这种发展情况,一直延续到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增大而使实际工资上升至与工业部门实际工资相等时,劳动力的转移便结束了。 (2)国外职业搜寻理论 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同时每个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同,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在劳动力市场搜寻。这种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的工作报酬就越高,但是随着他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间的延长,未来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的提高幅度递减,即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递减。 2 国内的研究成果 (1)结构短缺论 “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年龄、性别、地域和技能型民工荒。“民工荒”并不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绝对数下降,而是由特定人群短缺而造成的结构性供给不足,或者可以说是结构性有效供给总量不足,是劳动力市场区域性和结构性失衡的结果。吕小燕、杨文选(2006)从“经济理性人”学说出发,假设农民工是经济理性人,会精确地考虑进城务工的成本和收益,只要收益大于其成本,农民工就会选择进城。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就是农民工对进城务工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理性分析的结果。与我国较快的经济增长率相比,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再加上雇主拖欠工资时有发生,这些都打击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王呈斌、毛晓燕(2010)通过市场问卷调查分析了“民工荒”的现状、特征,认为劳动力流动相对收益减少是其根本原因。 (2)基于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就业难 在一个典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由于就业机会分布的高度不均匀,而且进入一级劳动

新形势下“用工荒”的原因

新形势下“用工荒”的原因 [摘要]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人力资源;用工荒 “我们现在不缺订单,就缺人。”最近,这样的声音不断从珠三角制造企业传来。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最新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统计显示:经济呈持续回暖态势,2009年三季度四季度用工缺口持续加大,尤其各类型技术工人最为抢手,有的企业甚至出动猎头公司猎才。不少企业为了招工,不惜降低招聘的姿态来开展招聘工作。 来自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表明:2009年7月份人力资源市场需求23.3万人次,比年初1月份增长1.1倍。但在人力资源市场,进入三季度以来,前来找工的农民工确实多了,但成功介绍率仅有三成,这是一个比较低的数字。毫无疑问,珠三角正在遭遇“民工荒”。在几个月之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最让人头痛的是农民工就业难,但是才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过去,用工就出现逆转了,“用工荒”问题再次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新一代务工者:更注重生活品质和发展空间 新生代们更看重生活的品质,不愿意像父辈那样,抛下孩子出来打工,他愿意和自己的孩子在一块儿,享受天伦之乐,但是现在珠三角高企的房价和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让这些美好愿望只能成为奢望。 老一辈农民工从内地到沿海打工是为了求生存,对工作条件和待遇都要求不高,而现在的80后、90后打工者,更注重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人已近而立之年,成为了蓝领的主流,而90后们也开始逐渐步入社会,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这些年轻人的家庭条件、受教育程度以及对互联网掌握的程度,较之父辈有显著提高,包食宿、加班带来的有限工资已经很难吸引他们,他们更关心的是提升自己的机会。 随着新生代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对于那些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民工来说,他们的视野更为广阔,他们的目光不仅仅是在珠三角。金融风暴发生后,农民工就

浅谈国内“用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国内“用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陈桂宏 (海门市医保中心江苏南通 2261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企业“用工荒”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继续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优化配臵劳动力资源;提高国内工人的福利待遇,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加快就业人员结构调整,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储备;建立省市间劳动力合理流动保障和鼓励机制。 【关键词】用工荒;农民工;企业 这段时间翻开报纸和打开各大网站都不难找到“用工荒”这样一个词语。企业缺少劳动力,难以正常运转,成了当前政府最关心,人民群众谈论最多的问题。因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去年的新闻和报纸还都是报道很多城市的很多企业都大量裁员甚至于倒闭了,为什么现在却面临“用工荒”? 一、我国目前的“用工荒”产生的国际、国内经济背景 1、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及国际企业发展形势 据浙江省委宣传部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报道,

“ 2009年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走向复苏。其中,以中印为首的亚洲地区的步伐明显快于欧美发达经济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在全球经济回暖的大前提下,各国的企业也在迅速恢复,在危机中得以生存下来的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拿制造业来说,在全球范围内,摩根大通在各国采购经理指数(PMI)基础上编制的综合指数,2009年12月份升至55,为2006年4月以来的最高值,其中新订单指数升至5年半高位。制造业企业的雇用意向指数自2008年3月以来首次升至50以上。 2、当前国内政策背景及国内企业发展形势 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国政府出台实施了一揽子计划和政策,制定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全面回升。中央和各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业发展迅速,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过了2008年的困难期逐步进入2009年恢复发展期,其中汽车制造业,房地产业等由于受到政府的政策影响最直接,所以恢复更迅速,发展更快。2009年全年汽车销量增长46.15%至13,644,794辆。房价成交量同比增加50%多,各地频频出现并不断刷新地王的记录,房地产市场火爆异常。 二、“用工荒”主要发生地区、行业及程度 1、“用工荒”主要发生的地区

用工荒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用工荒——我们读出一种力量在成长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两个词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最初几年,当时经济改革取得初步成果,虽然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但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农村条件远落后于城市,相当部分地区的农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农村开始兴起到沿海地区打工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涌向城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第一代农民工出现了。同时,农村就越来越缺少劳动力,于是就诞生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他们与亲人骨肉分离,有时甚至一年都见不上一面,老人们总是眼巴巴的盼着儿女回来,孩子们总是渴望父母的关爱,可是,为了生活他们只能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后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农民工开始由沿海地区回到自己的家乡谋生,他们回家谋生对于自己的家庭和故乡来说是件好事,可是,沿海地区就开始出现用工短缺问题,于是用工荒这个现象就开始出现了。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呢?这种现象又说明什么问题呢?近几年,每年春节后,民工荒问题都被热议,今年尤为严重,南方沿海城市的招工单位纷纷抱怨招不到人,许多赶回家过年的农民工也不回去了,即使涨薪也招不到人。以前每每提到民工荒,有些专家分析原因时,总会把“工资过低”、“工作环境太差”放到最重要的位置,甚至作为惟一的原因,于是,开出的药方便是“提高工资和改善条件吸引农民工”。这样的分析虽是站在农民工利益立场,却带着浓厚的“城市中心论”。这种分析隐含着两个逻辑:其一,农民天生就是为城市提供劳动力的,作为城市依附的农村会源源不断地为城市输送劳动力;其二,农民工是纯粹的经济人,只要提高工资就能解决“荒”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以城市为中心看待农民工问题,认为过完节他们就应该回到城市里回到自己的岗位上面开始自己的工作。现在形势严峻的用工荒问题就是给那些习惯“以城市为中心”看待民工荒问题的人一个提醒:不要总用城市人的眼光审视农民工,不要总以城市为中心,把农民工视作“为城市提供劳动力”的他者、依附于城市的边缘群体,而应将农民工当作与城市人平等的主体看待,进入他们的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切身体验到他们的爱与痛。 民工荒是用工制度的一个不合理现象。按理说,出现“民工荒”对民工是好事,说明市场对他们需求增加了,在乡村和城市间奔波的民工正变得越来越少,但事情并不让人乐观。过低的工资待遇和一些歧视行为,让民工也寒心。他们逐渐意识到,城里的那份工作并不可靠,由当初的趋之若鹜变得理性起来,城市里就出现了招不到民工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民工荒”。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民工,适当地提高他们的各种待遇,是摆在用人单位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当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用工荒(1)

用工荒 百科名片 用工荒 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既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也和农民工待遇问题有很大关联。 目录 简介 相继出现 出现原因 引发关注 相应对策 破解关键 启示与反思 简介 相继出现 出现原因

引发关注 相应对策 破解关键 启示与反思 展开 用工荒 编辑本段简介 用工荒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却企业招不到人。它暴露了我国以前之政策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1] 有业内人士指出,以常规思维来看,“民工荒”意味着劳动力供小于求,市场会依据供求双方的博弈结果自发上调均衡工资水平。但事实表明,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工资水平仍旧偏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所以“民工荒”不能指望企业单方面解决,必须要有调控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引导。 编辑本段相继出现

用工荒 石市餐饮协会 截至2008年底,石市大大小小的饭店共10147家,2009年来又增加10%。餐饮行业出现自2005年来最大用工缺口,据协会粗略统计,几乎每家饭店至少要缺一名服务员,用工缺口已达上万人。[2] 2009年7月份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继出现用工短缺。 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 7月份的供求报告显示,企业总需求人数60.3万人,而同期的求职总人数却只有35.4万人[3],用工缺口达到25万人。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最新统计显示,到7月底,江苏省新增就业人数66.5万人,月均增长9.5万人,尤其7月份单月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3.3万人,已基本恢复到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7月份上海实际净增就业人数约3.9万人,比6月份的1.8万人增长了一倍多。 广东省统计局

用工荒和就业难中英对照

目前,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这几年,大家都在谈论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提这一概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的“新生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了农民工总数的60%,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 At present, the job market appears "shortage"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existence, the root cause is a structural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job market. The past few years, everyone is talking about new generation migrant laborers, 2010 Central first, also the first mention of this concept. China Youth Research Center recently published the "new generation of young peasant workers in China studies" show that new generation migrant laborers have 60% per cent of the total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urban life, have two women, 71.4% of men want to settle in working cities to buy a House. On the job, most of them and the older generation peasant workers is different, wages had not the only consideration factors they find work, they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whether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fun and personal values realization, industrialized, mass, and line-boring work environment has been difficult to make them happy. 事实上,这些特征不仅存在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也是“80后”计划生育一代的整体特征。而对这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农民工的选择余地更大。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突出,但即便如此,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会到东莞大朗的毛纺厂做一般工人,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工作环境好、能展示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In fact, these features not only exist in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laborers who are "generation y"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tion of family planning as a whole. For students and their options are more than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but even so, the students would rather unemployment, nor to Dongguan dalang woolen mill workers in General, because they need is a good working environment, show to white collar jobs. 这是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的情况。而在供给方面,以往的就业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工厂还是原来的样子,工作环境一成不变,工作岗位大多还是蓝领的工作,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从欧美、日本的情况看,当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很多人会进入第三产业就业。和一般人的理解不同的是,第三产业除了餐饮、旅店、商业等传统领域外,也包括金融、保险、教育、政府部门等广阔的领域,它提供的是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比较高。而从我国的大环境看,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因此还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 This is the situation on labor market requirements. On the supply side, there has been no obvious change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the past. Original factory is like, work hard and fast, jobs are mainly blue collar work, has lost its appeal. From Europe, America, Japan, whe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cannot provide enough decent jobs, many people will enter the third industry employment. And most people's understanding is different,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areas such as restaurants, hotels, commercial, also including finance, insurance, educatio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other broad areas, it provides a more personal service, higher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assessment. From the

企业用工荒调研报告

送阅件 ××县企业用工短缺原因调研分析和应对措施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10年3月12日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回暖,从沿海到内地,出现了“用工荒”。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严重缺工,用工需求量前所未有,在此同时,我县的部分企业也出现了招工难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今年我县企业也对劳务人员的待遇给予了相应的提高,如解决吃住问题、报销往返路费、增加保底工资、发放补贴等。春节前后,为解决本县企业缺工问题,县劳动保障局召开多场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应对措施,举办了4场“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并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近期,劳动保障局对本县部分规模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基本掌握了企业缺工现状,分析了企业缺工的原因,并制定了帮扶企业的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内企业缺工情况 此次调研的企业均为工业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通

过调查统计,我县36家企业目前用工总数为7543人,缺工数为1948人,缺工数量占在岗职工的26%,工种为机工,电工、焊工、车工、营销员及操作工等。县内企业主要以缺普工为主,需求量占缺工数量的70%,。 二、县内企业用工短缺的原因分析 一是我县有40万劳力外出务工。我县的劳务输出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步早,特别是近几年,农村新增劳动力中的年轻人近90%以上在外务工,个别农村家庭几代人在外务工。2000年后,我县企业集中改制,有80%以上的失业人员外出打工。每年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过节时,无论是在县城还是集镇,人数都比平常多几倍。节后,又纷纷回到原务工地。 二是近两年来,随着我县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新建企业数量比前几年培加了几倍,企业用工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同时,工种的多样性,造成企业用工的结构性矛盾,导致出现技术工种干不了,普工待遇较低没人愿干。 三是本县企业薪酬不高。外出人员在江、浙、沪地区的企业务工,保底工资均在1000元以上,普工的工资收入每月在1300-1600元,技工工资每月在1500-2000元,并且企业免费提供食宿,一周休息一天,超时加班有加班费。从我县企业用工情

珠三角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珠三角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6月26日,XX,暴雨如注。这个一度承载中国经济和南下者梦想的新兴城市,似乎从不缺乏暴风雨的袭击。而长期以开放桥头堡和“代工王国”著称的珠三角,早已身处转型重压之下,风雨欲来。 二十多天前,由这里发轫的新一轮加薪潮、外迁潮和招商潮,开始在珠三角地区蔓延,并深度延伸至更广的X围。顷刻之间,这里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和漩涡。 一周以来,南下XX、XX等地,实地探访珠三角地区企业真实的生存现状。“加薪潮——外迁潮——招商潮”这一貌似严密的逻辑演进,究竟是否真如外界所推理?这一群中国最为活跃的民营企业群体,如今面临怎样的真实困惑与抉择?曾经作为“世界工厂”最为华丽和活跃“生产车间”的珠三角,前路何在? 资源争夺:激增的地方招商团队 珠三角的民营经济,是全国各地招商必争的目标 6月25日,深航大酒店,一个名为“二十城市招商推介暨项目对接洽谈会”收费性论坛上,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招商官员,占了压倒性多数。进行现场招商路演者,分别来自XXXX市、XXXX市、XX省XX市等八个城市。 路演仅仅是最基础的招商互动节目。在论坛午休时间,本报记者注意到,XX为参会企业备下了一桌好酒好菜,XXXX安排的歌舞晚宴则已着手彩排。 有意向外扩展投资的企业在这里所受礼遇,用“殷勤”来形容并不过分。作为参会企业,XX市南方创立科技XX的代表,即在会后遭遇了轮番轰炸式游说。招商代表们使出浑身解数,竭力表现当地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人力成本优势、硬件设施,而底牌则是“政策优势”,包括地方财政税收返还、土地出让价格等。 这只是近期XX招商潮的一朵浪花。在XX街头,临近主干道的高端酒店,不论是大堂指示牌还是外墙电子显示屏,不间断更新变化的是各种各样的“某某省招商恳谈”或“某市某区与某商会联谊会”。名号繁杂的“产业对接会”、“招商恳谈会”,近期在XX市区各大高档酒店里,如同走马灯一样喧嚣异常。 “地下活动”同样异常活跃。一段时期以来,不少城市的招商局或产业园,还有分工负责XX招商项目的负责人,每日游走于XX各种社交场所。“近期同行的‘会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摘要] 随着实体经济的阶段性回暖,企业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同时就业难也客观存在,不少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从逻辑上讲,用工荒与就业难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但只要用工单位提高待遇,求职者放下架子,不挑肥拣瘦,这一矛盾就会彻底解决。本文首先分析了产生用工荒的原因,然后从就业观念、家长的引导、求职者的素质与技能3个方面分析了产生就业难的原因,最后从求职者个人、企业、国家3个层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用工荒;就业难;成因;对策 1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1 用工荒的成因 一是分配机制不合理。垄断行业待遇优厚,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收入稳定,工作压力小且工作环境优越,这一点从每年的“国考”热中可见一斑。而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及民营企业,不但劳动强度大、收入低,而且随时有企业倒闭、员工失业的风险。表面上说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可仔细审视一下不同的待遇、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社会地位后,就会发现人们不愿到企业就业的原因。二是有的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水平往往偏高,而求职人员大部分是普通人员,在技术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近些年国家对内地的扶持力度加大,有一些优惠的政策,农民工从中得到实惠,因此更愿意留在家乡工作而不愿到处奔波。四是随着经济的阶段性回暖,企业的订单增加,因此需要的工人增多,这是一个客观的原因。 1.2 就业难的成因 一是就业观念难转变。不少高等院校毕业生人生定位不准确,就业思路不清晰,求职时特别迷茫。挑选职业时拈轻怕重、好逸恶劳,进公务员队伍或考个事业编就为找个“金饭碗”,图个好名声。其实个别民企效益很好,待遇也很高,但众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花掉父母无数钱,如果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工作会很不甘心。二是家长的不合理引导。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当父母领着孩子走在田间地头或城市的马路上,看到环卫工人、劳务人员及正在田间耕种的农民时,就拿他们当“活教材”、“开现场会”,来一个“现身说法”,不约而同地说:“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干这个”,“你看人家某某某从小爱学习,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北京”,这种落后的就业理念在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而日本人的就业理念就很淡泊。日本一家调查公司对全日本一年级小学生的理想进行调查后发现:女生将来最理想的职业首选是糕点师,其次是演员和花店员工;男生最想从事的职业依次是运动员、警察、司机。日本人对孩子的教育比较注重实际和因材施教,善于征求孩子的意见,绝不好高骛远。对其来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仅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充分发挥其特长,培养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而且避免了终生总是与别人攀比而挤“独木桥”。三是

珠三角人才状况调查

珠三角人才状况调查:人才饥渴从何来? 来源:CFW中国服装人才网发布时间:2014-01-22 点击率:172 文字:[大中小] 核心提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破727万,这中间有不少人把就业目标城市选在了珠三角城市,但是,为什么珠三角城市还纷纷喊“缺人才”呢? 技工难招,女技工更难招。 珠三角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所需高技能人才缺口大,新兴产业亟需大量高科技人才。 多个城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所占的比例不足一成,除广州外8市大学数量严重偏低。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破727万,这中间有不少人把就业目标城市选在了珠三角城市,但是,为什么珠三角城市还纷纷喊“缺人才”呢? “人才荒”与“就业难”看似一个悖论,实则体现了城市人才吸纳能力、本土高校人才培养氛围、产学研氛围的欠缺。广东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建立一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和人才培育体系,已经成为广东省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珠三角的人才结构如何?数据最有说服力。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深圳、佛山等城市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常住人口均不到两成;而在各大中小企业喊“缺工”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数也不到20%;尽管珠三角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但多个城市都有着外人不知道的“痛”。 人口受教育程度: 大学学历人口占比不到两成 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新鲜血液,根据各城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目前广东各城市的高学历人口占比也呈现出较大差异。 经济实力排在珠三角前列的深圳,在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占17.7%;珠海的人才优势也非常突出,大学(大专)占比为18.30%,而制造业大市佛山有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不到10%,东莞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占常住人口的7.1%,中山的大学学历人口占比也在7%左右;人口占比较为低的是江门和惠州,约5%。 部分城市低于省平均水平 近十几年来,广东经济发展也吸引了大批高学历人才流入广东。普查数据显示:广东省10430万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为857万,占比约8.2%,东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门等城市的高学历人才比重依然低于平均水平。 相关分析指出,目前广东大部分城市还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层次较低,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