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古代史知识清单

高考历史古代史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1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

2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

渐成为执行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

4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5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6元: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7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内阁制度确立,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③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

2西汉

①汉初,刘邦为巩固皇权分封刘家子弟为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但后来王国势力逐渐坐大、威胁到中央集权;

②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被削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以和平手段解决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郡县制再次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地方行政规制;

③东汉时,形成州从西汉时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北宋:

①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②行政上,设置知州、通判,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4元朝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命官,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特点: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可世袭;行省具有两重性,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掌握权力大而不专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规律总结: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其认识是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绝对服从中央,不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选官制度的演变

1西周:世卿世禄制贵族子弟,继承祖权血缘

2战国至秦:军功爵制战功封爵战功

3西汉:察举制、征辟制官吏查访推举征召品行孝廉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评定授官门第族望

5隋唐—明清:科举制考试选官才能

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①隋朝:隋文帝开科取士,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唐代: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考;

③宋代:分乡试、省试明清称会试、殿试三级;省试由礼部主持,殿试是省试的复试,由皇帝主持,举人通过殿试称为进士;科目减少,名额增加,实行糊名法;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④明清:八股取士、日益僵化;1905年清末新政正式废除科举制;

影响:

①出身寒微的读书人获得了参与政治管理的机会,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扩大了官吏来源;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

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③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

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④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⑴古代选官标准由血缘、财产和门第逐渐转向才学,趋于公平客观;

⑵历代统治者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完善和严密,目的在于将社会各阶层的人吸引到封建官僚体系中,以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⑶科举制在唐宋时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日益僵化;近代被西方借鉴,成为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5、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

1演变:

①秦朝: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②汉代:中央设御史府,地方设刺史;

③隋唐: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④宋代: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机构;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

⑤明清:监察达到顶峰,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按察使司;已经没有专门的谏议机构;

2评价:

①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梳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1土地公有制:原始公社时期

2井田制:商周-春秋西周时盛行;名义上为土地国有,实际上土地为周天子私有,贵族占有,不允许转让和买卖;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公田”被大量抛荒,“私田”成为耕种者的私有土地,土地私有现象日益严重,井田制瓦解

3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三大改造完成

A 确立: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 土地兼并: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危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激化社会矛盾;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土地兼并使两种矛盾突出: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一般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4均田制的实施:北魏、隋、唐朝前期

①目的: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

②内容:政府将掌握的大量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丁男、中男授田一顷、其中八十亩为口分田,二十亩为永业田;身死则口分田归还政府,永业田则为世业

③作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收入增加

④破坏:唐代中叶,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国有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被两税法所取代;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

⑴过程:三阶段奠基于魏晋,开始于唐后期,完成于南宋;

转移规律:国家处于分裂战乱时期,南移特征较突出;经济重心南移受政治重心南移影响;由北向南,由内地向东南沿海地区

⑵原因:

①自然条件: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气候变迁,使江南地区适宜农耕,北方气候逐渐变冷变干,加上长期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②社会环境:北方战乱较多,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吸引大量北民南迁;

③人口因素: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④政策因素: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奖励垦荒、减免赋税、兴修水利;

⑤隋大运河的开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⑥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晋室偏安建康,宋室南渡临安;

⑶启示:政局的稳定是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是重要因素;及时引进、吸收最先进的技术是重要保证;

⑷影响:

①江南地区户口数超过北方,人口比重趋于合理

②手工业重心、商业重心随之南移

③促进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人才结构发生变化

④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民族融合

二古代手工业

1、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规律:

1 两大变化:一是由官府垄断、主导到三态并存,最后私营超过官营,占据主导;二是生产关系由官营中的征役制发展为雇募制,最后在私营中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

2 受古代宗法观念及男尊女卑思想影响,手工业技术一般不传外姓,“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女”,导致技术封闭、容易失传,不利于手工业的发展

3四大特点: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2、三种经营模式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A 概括

B 古代城市的演变

①先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都城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②隋唐:市坊分开,城市的职能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唐代商业城市有所发展,古代的长安、洛阳等是重要城市;

③南方城市的崛起:唐代开始,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④宋元:市坊界限被打破,开封、临安,大都等主要商业城市繁荣;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加强;

⑤明清:出现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的城市

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

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明清时期,中唐之后有所松动

①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农业生产关系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家稳定

②直接原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③表现: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武帝一系列经济政策如盐铁专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

大贾势力;

明清时期,奖励农民垦荒,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加重对民营商业的税收,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影响:前期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明清时的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①根源: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自然经济的稳定性和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②客观原因:防御外国侵扰、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断绝台湾郑氏与大陆反清力量的联系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清初,郑氏割据东南沿海地区从事抗清斗争

③表现:严格禁止沿海人民下海经商,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④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殖民势力,维护了独立自主地位;但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中国与外界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五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⑴汉至元:历代朝廷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陆路、海路交通发达,贸易频繁;

⑵对外贸易以官方“朝贡贸易”为主要形式进贡-回赐,实行“厚往薄来”,不计经济利益的得失,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

朝贡制度: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是以“夷夏”传统关系为基础来建立起来的,古代中国人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属于天下的中央,其余则称之为“蛮夷”,这一制度起源于先秦,建立于西汉,成熟于唐,鼎盛于明,至清朝,朝贡体系被一个个条约削弱直至最终衰落;

高考历史重点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重点必背知识点 历史是一门考查学生对于过去事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学科,对于历史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社会。高考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试,历史是不可回避的一部分。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考,下面将介绍一些高考历史的重点必背知识点。 一、古代史知识点 1. 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他以解决水患问题为主要任务,为后来的封建帝国打下了基础。 2. 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它是中国最早的朝代之一。商朝的首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它是中国社会从部落联盟向封建制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 3. 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它的建立结束了商朝的统治。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其中西周是周朝的鼎盛时期,东周则是周朝逐渐衰落的时期。 4.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由封建制向分封制过渡。 二、近代史知识点 1.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运动,它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年轻学生对于封建制度的反抗。五四运动的影响深远,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2.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3.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政党,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 4.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一次伟大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三、当代史知识点

高考历史考生必背的知识归纳

高考历史考生必背的知识归纳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1历史考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高考历史备考必背的知识点

高考历史备考必背的知识点 只有知道从哪里来,才能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因此,不管科技如何发展,历史都是没法替换的,而且是必须学习的,正如人不能忘本,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期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1 一、中国古代史 1、历代赋税制特点、演变原因及作用 2、水利建设及作用 3、历代休养生息政策对国家兴盛、民众生活的关系 4、城市发展的趋势、特点;15---16世纪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差异 5、清康乾盛世的原因、本质及与西方发展的差异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民族间的相互取长补短 二、中国近代现代史 1、近代国人对待西方文化态度的逐渐变化,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近代前期(1919年前)中国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两次机遇、成绩及体会教训。(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外和好”时期,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时期) 3、19世纪中日现代化道路二阶段、背景、措施、结果比较。 4、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的影响 5、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剧变中,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运动或措施的背景、内容、意义。 6、对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经济、外交建设的客观分析、评判。(经济建设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7、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体会、教训。 8、新中国外交的不断成熟,(国家利益是根本动身点,现在是独立自主、灵活务实的和平外交。 9、亚洲(特别是新加坡、南朝鲜)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0、城市经济改革与产业结构调剂 11、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奉献。 12、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创新;对世界文化的知道、宽容、尊重、公道吸取 13、用三个代表的眼光注视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 1、科技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方位影响(增进生产力、经济发展,生产关系调剂,阶级、阶层、上层建筑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剂,经济重心转移,国家地位变化,国际关系格局调剂,世界体系构建,东方从属西方;增进城市化,生活方式变化,思想观念变化;同时,也带来人口膨胀,治安缭乱,道德沦丧,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南北差距扩大等问题) 2、19世纪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原因 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在独立前,必须先反殖反帝,获得民族独立,解决现代化的政治条件,独立后,现代化建设有成绩,土耳其较典型,但各国各地很不均衡,都有许多制约因素,如国内的独裁统治,经济基础差,国民素养低,经济政策、结构不公道等,国际有不同等的经济政治秩序等。) 4、对近现代三大国际关系体系、对国联、联合国历史作用的客观评判 5、20世纪20-30年代,代表现代化三种模式的美、苏俄、土耳其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不同成绩(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土耳其改革) 6、经济全球化问题 7、从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价值观理性化、城市化)的角度看待世界各国、各地区、各阶段的历史进程;现代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多种影响(注意有利有弊) 高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2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考试科目,不仅仅在高考时占据着分值极大的比重,同时历史知识的掌握也对人们了解历史、深入发掘历史文化、掌握国家发展历程等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高考历史可以说是集中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人物、事件、思想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所以在备考高考历史时我们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也会非常的多。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归纳出高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 一、古代文明 1.古中、印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四大文明。分别是黄 河流域文明、多沙罗文化、尼罗河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2.古 希腊:希腊神话、城邦制度、雅典民主、奥运会、希腊哲学、文艺复兴等。3.古罗马:巨大的帝国、国会制、奴隶制度、天 主教、罗马法。 二、中国古代 1.三皇五帝:伏羲、女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 2.夏商周: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东周、战 国七雄、秦朝等。3.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明特点、中华 五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周礼、《诗经》、《论语》、全球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等。 三、世界史

1.罗马帝国:罗马团结、罗马法、天主教、公元476年西 罗马灭亡,东罗马改名拜占庭帝国。2.法国大革命:独立宣言、波旁王朝、三级会议、国民公约、吉伦特、雅各宾派、恐怖统治、拿破仑、魏玛共和国等。3.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宣言、波士顿茶党事件、第一次大陆会议、第二次大陆会议、美国宪法、生命、自由、幸福等。 四、世界文化 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花带裙、杜克洛斯、托马斯·莫尔等。 2.启蒙运动:巴黎起义、贝尔纳多托-斯宾诺萨、 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亚当斯密等。3.印度文化:印度教、佛教、泰姬陵、印度舞蹈等。 以上仅是高考历史必背的一些知识点,无法穷尽每个时期每个国家的具体历史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点对于扎实掌握历史知识点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快速判断正确选项。备考高考历史,我们最重要的是怎么让这些知识点更加深刻,同时也要注意一些考试技巧,例如多观看历年的高考试卷,熟悉出题趋势,加强对历史知识点的思考与探究等等。总之,历史是一门需要耐心慢慢品味、理解的学科,有足够的兴趣与热情去学习,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全汇总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全汇总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考中,历史作为一门必考科目,更是备受考生关注。为了帮助高考考生高效备考历史,本文将为大家汇总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一、古代史 1. 先秦时期 1.1 夏、商、周三代的特点和衰落原因; 1.2 周朝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农业技术的发展;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4 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兴起。 2. 秦汉时期 2.1 秦朝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2.2 千里走单骑、焚书坑儒以及高祖帝国的巩固; 2.3 汉朝强盛和经济发展的原因; 2.4 五路六经、文景之治以及两汉对外关系。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3.1 曹魏、东吴、蜀汉三国鼎立; 3.2 六朝文化的繁荣和佛教的传入; 3.3 北方民族的入侵以及南北朝的建立。 4. 唐宋时期 4.1 唐朝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成就; 4.2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以及北方辽金南宋的构建; 4.3 宋朝的经济繁荣和科技发展; 4.4 唐宋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 二、近代史 1. 明清时期 1.1 明朝的政治制度与科举制度; 1.2 明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1.3 清朝的开国与崛起; 1.4 鸦片战争以及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2.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2.1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2.2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 2.3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 2.4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抗日战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 3.1 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 3.2 三大改造和五年计划; 3.3 党的路线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4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4. 当代中国 4.1 经济改革与发展; 4.2 政治改革与发展; 4.3 社会变革与发展; 4.4 中共中央的决策与国际地位的提升。 三、世界史 1. 欧洲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1、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使用打制粗糙的石器,会使用天然火。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住着干栏式房屋。 3、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居民,住着半地穴式房屋。 4、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5、黄帝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发明舟车。 6、夏朝建立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形成。 7、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统治。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农民、奴隶。 8、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都城阳城,最后一个暴君桀。 9、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亳,盘庚迁殷,最后一个暴君纣。 10、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都城镐京,最后一个暴君周幽王。

11、春秋时期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12、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原因: (1)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2)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3)改革军制,组建军队。 (4)口号: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1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14、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15、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16、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17、商鞅变法内容: ①国家承认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8、商鞅变法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大全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1 一、原因(根源) 因素关键条件 1.造成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生产能力低下 2.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生产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3.出现私有制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氏族公社由母系发展为父系的主要原因男子在生产中取得支配地位 5.夏朝出现“家天下”局面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时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显著提高 7.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8.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主要原因实行管仲改革,齐国经济实力强大 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 10战国时期,战争不断,而社会经济仍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确立 11.战国时期,封建之取代奴隶制的直接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12.法家思想在战国受到统治者重视的主要原因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 13.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14.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实力最强 15.迫使陈胜等人在大泽乡起义的主要原因法律严酷、误期当斩

16.楚汉相争中刘邦取胜的主观原因争取民心归顺,军事策略正确 17.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社会十分贫困 18.汉初统治者采取宽舒政策的直接原因秦王的教训 19.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和亲”政策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军事力量薄弱 20.西周和汉初实行分封制都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诸侯势力增强 21.汉武帝能实行“大一统”的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 22.东汉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23.东汉末年开始出现军阀集团割据局面的根源封建的自然经济形态 24.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地区的决定性条件注重农业,保证军粮供应 25.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的最主要原因孙刘结盟抗曹 26.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发展成均势 27.东吴时代江南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原战乱,北方人士南迁 28.东汉到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主要原因中原文化先进 29.西晋时期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实力增强,南方衰落 30.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成风,佛道盛行,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社会动荡不安 31.西晋统一为时短暂的根本原因腐朽的门阀掌权,皇族争权夺利 3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广的根本原因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33.祖逖北伐收复中原努力失败的主要原因朝廷没有给予有力支持 34.司马睿能够在江南建立东晋的主要原因得到士族地主的支持 35.淝水之战前秦战败的最重要原因前秦统治不得人心 36.前秦败于淝水之战的主观原因军心离散,缺乏斗志 37.祖逖北伐、淝水之战都未能完成统一的共同原因缺乏统一的经

高中历史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一、原因(根源) 因素关键条件 1.造成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生产能力低下. 2.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生产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3.出现私有制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氏族公社由母系发展为父系的主要原因:男子在生产中取得支配地位. 5.夏朝出现“家天下"局面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时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显着提高. 7.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根在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以与此相应 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8.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主要原因:实行管仲改革,齐国经济实力强大. 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确立. 10.战国时期战争不断,而社会经济仍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确立. 11.战国时期,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直接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12.法家思想在战国受到统治者重视的主要原因: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 13.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14.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实力最强. 15.迫使陈胜等人在大泽乡起义的主要原因:法律严酷,误期当斩. 16.楚汉相争中刘邦取胜的主观原因:争取民心归顺,军事策略正确. 17.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社会十分贫困. 18.汉初统治者采取宽舒政策的直接原因:秦亡的教训. 19.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和亲"政策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军事力量薄弱. 20.西周和汉初实行分封制都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其根本原因: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诸侯势力增强. 21.汉武帝能实行“大一统"的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 22.东汉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23.东汉末年开始出现军阀集团割据局面的根源封建的自然经济形态. 24.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地区的决定性条件:注重农业,保证军粮供应. 25.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的最主要原因:孙刘结盟抗曹. 26.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发展成趋势.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归纳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主要是相互融合的过程。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不断的爆发战争,由于农耕文明较之游牧文明先进,所以即便农耕文明军事失利,国破家亡,最后也会将征服者同化,最后融为一体。形成了目前我国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格局。这些长期共同生活在一片国土上的各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一、民族融合的含义、主要方式和意义:见上文表述。 二、民族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及历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政策) 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表现:一是战争:①民族掠夺战争。②民族征服战争。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⑤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 二是和平:①和亲。②贸易。③会盟。④通贡。 处理方式(政策):①战争。②设管理机构。③册封。④和亲。 ⑤会盟(“议和”)。⑥互市。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 三、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管辖(史实可略?)

东北:①唐:设黑水、忽汗州都督府。②元:设辽阳行省。③明:设奴儿干都司。④清: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 西北(新疆):①西汉:前60年,设西域都护。②东汉:班超经营西域,重设西域都护。③唐:设安西、北庭都护府。④元:设岭北行省。⑤清: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蒙古各部)、伊犁将军(辖整个新疆地区)。 西藏:①元: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②明:设卫所,建立僧官制度。③清:确立对_、班禅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设理藩院。 西南(云贵川):①西汉:汉武帝在西南夷设郡县。②三国:蜀国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③唐: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④元:设云南、四川行省;建立土司制度。⑤明:实行土司制度;贵州“改土归流”后成为省级行政单位。⑥清:雍正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台湾:(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依据有:①三国吴:230年,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②隋: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③元: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流球。④清: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入台;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设台湾省。 (2)1895-1945年台湾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归祖国。 (3)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一部分的法律依据 ①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②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规定必须实施。③1972年,中美

高考文综知识点历史

高考文综知识点历史 历史作为高考文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考生们忧心忡忡的知识点之一。了解历史知识点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的发展脉络。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考历史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历史 1.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大陆自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周朝灭亡后到秦朝统一前的时期。这个时期国家割据,战争频繁,但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2.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中央政权建立的及其短暂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在秦朝统一六国前,中国大陆政权是比较分散的,这时秦朝的建立具有里程碑意义。 3.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时间封建时期的第一个朝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建立,土地制度形成,贵族世家衰落,国家进一步统一。 4.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这个时期国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但也是中国文化交流融合最为活跃的时期。 二、世界历史

1. 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是古代希腊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他一生战功赫赫,创立了庞大的亚历山 大帝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是古代罗马建立的庞大帝国,公元前27年- 公元476年。这个帝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优秀的组织管理和广阔 的领土著称,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的一 场社会政治变革。这场变革粉碎了封建制度,推动了现代民主思想的 发展和全球政治格局的改变。 4. 一战和二战:一战和二战分别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 界大战。这两次战争在人类历史上都是重大的转折点,对世界格局和 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近现代史 1.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 争和社会变革,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919年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的兴 起和中国社会思潮的激荡。 3.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指发生在1966年至1976年的中国 政治运动,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斗争。这次运动严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在历史这门科目的学习中同学们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有很多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及时的进行整理总结。下面为大家提供的是2015年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 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 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 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梳理及考点分析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梳理及考点分析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考点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朝的建立: (1) 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禹是夏朝的建立者。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定都阳城。 (2) 夏朝是我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原因):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夏朝统治者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武装、官职、监狱、刑法)。夏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奴隶主依靠国家政权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3)夏朝的灭亡:夏桀的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被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汤灭亡。 二、商朝的兴衰: 1、商朝的建立:商汤灭夏以后建立了商朝,以亳为都城。 2、盘庚迁都: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原因是政局动乱),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为殷朝。 3、残酷的商朝奴隶制度:“人牲”和“殉葬”: 4、商朝的灭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三、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1、武王伐纣 性质: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的战争。 过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发动了讨伐商纣的战争,牧野之战,商纣武装阵前倒戈,商朝灭亡。周朝把都城建在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取胜原因:(1)商纣王的残暴统治(2)周部落的强盛。 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1、国人暴动——(1)时间:公元前841年。(2)爆发的原因:周厉王的暴政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3)经过: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跑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历史上称为共和。 2、西周的灭亡——(1)原因: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衰微,诸侯经常不来朝贡。(2)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 五、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 1、井田制——(1)性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2)内容: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耕地阡陌纵横,像井字形状,因此称为井田。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就是产品分配形式。 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2)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和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

2024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重难点知识梳理(干货)

2024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重难点知识梳理 (干货) 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⑴多元一体: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交融、诞生的核心区域,最终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的格局。 ⑵兼容并蓄:在中华文明内部,主导文化对其他文化兼容并蓄,不断丰富中华文明内涵,促进各地区一体化进程发展和文化认同感增强。 ⑶延绵不断:中华文明的发展虽有阶段性,但没有间断和转移,总体上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使中华文明生命力不绝、延绵至今。 2.古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⑴政治: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相对松散。 ⑵经济: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低下;集体劳动;出现了奴隶制。 ⑶思想: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

3.奴隶制大帝国兴起的条件 ⑴地理因素:依靠大河或海洋的有利条件,便利了对外贸易和扩张。 ⑵经济因素:农耕经济发达,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增强了实力。 ⑶政治因素: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统一;较为完备的官僚机构和军事实力。 4.古代帝国的扩张具有灾难性的一面,但是也促进了文明的扩张与交流,各民族相互交融,促进了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 5.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沿革 ⑴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⑵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 ⑶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时颁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⑷隋唐:唐朝实行州、县二级;唐中期以后,朝廷在地方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纲要上-古代史)重要知识点手册 七、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课本P22)

十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道家老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 子》,又名《道德经》“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 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 哲学家。 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 “齐物”; 法家韩非子 以法治国;法、术、势相 结合,加强中央集权;主张变 法革新。 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 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 展趋势。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 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人教版高考历史会考知识点清单

人教版高考历史会考知识点清单 人教版高考历史会考知识点清单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中的知识点涵盖广泛,而高考历史则更是考生们备战高考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历史这一门学科中,人教版的教材一直以其准确的知识点、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备受高中学生的喜爱。本文将重点介绍人教版高考历史会考知识点清单,从中您可以掌握历史的核心内容,帮助您成功地通过高考。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状况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状况包括: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朝代与历史事件的年代、诸子百家之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阴阳五行思想、医药针灸、乐器艺术、风俗习惯等。 二、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大事件 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亡、周朝的建立、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的统一、汉朝、三国时期、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等。 三、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包括:中外鸦片贸易、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五四

运动、北伐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 四、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历史 总括来讲,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历史主要包括:中外交往的起点与过程、神医士大夫、丝绸之路、中西交往的影响、国际贸易与工业化、海洋探索与航海技术、普利茅斯邮轮和短兵相接等。 五、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包括:科技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等。 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特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古巴革命、中俄关系等。 七、世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包括:文艺复兴、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美国独立战争、黑奴贸易与奴隶制、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纳粹德国和二战、冷战的产生与结束、美国与苏联等。 八、国际关系的发展

高中历史 :秦朝(高考一轮知识清单)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统一的背景、条件 (1)客观条件(时代背景) 1.政治上: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华夏认同感增强。 2.经济上: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思想上: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思想相互吸收融合,出现统一趋势。 4.秦国地理位置: 。 (2)主观条件 1.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 。 2.商鞅变法: 。 3.统一策略: 。 二、秦统一过程 1.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北击匈奴修长城、 道;南征南越修灵渠、设 、 郡;西南夷地区修五尺道。 三、秦巩固统治措施 (一)政治: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二)经济: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 县下设乡、里和亭,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五)官员选拔考核与文书制度 1.官员选拔考核: 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考核:实行“上计制”对官员考核。(上计制:内容X1P31) 2.秦朝的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 (六)户籍、赋役制度 1.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等级制度,除百姓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 2.秦朝赋役分为 田赋:税率极高——“收泰半之赋”(田产三分之二) 人头税:“口赋、户赋” 徭役:更卒:一个月、本地郡县、大型宫殿、道路、水利、粮食运输等劳役正卒:服兵役,一两年,郡国和京城 戍卒:边疆屯戍,一年 (七)民族关系 (1)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北逐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四、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与秦灭亡 (一)秦统一历史意义:

2023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清单

2023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清单 2023年,高中历史科目将迎来一场重要的考试——高考。为了帮助 各位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将为大家提供2023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清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古代史基础知识 1. 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 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划分与特点 3.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代表:夏、商、周 4.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5. 秦朝的建立与秦始皇统一中国 6. 汉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文化变革 8.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 二、近代史基础知识 1.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2. 清朝末年的政治危机与中国的国家命运 3.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4. 北洋政府与国共合作的发展

5. 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三、现代史基础知识 1. 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 2. 冷战与国际关系 3. 二战后各国的复苏与发展 4.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合作与发展 5. 科技与信息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7. 全球化与地区矛盾的关系 四、名词解释与重要事件 1. 重要历史人物与其贡献:孔子、毛泽东、邓小平等 2. 重要历史事件: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三大战役等 3. 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敦煌石窟、长城、丝绸之路等 以上仅为2023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清单的一个简要概述,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理清高考历史科目的重点内容。同时,大家还需注重学习历

史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善于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祝愿各位考生能够在2023年的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历史复习必背清单-中国古代史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阶段特征】: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必背要点】 政治经济文化(1)夏朝首创王位世袭制,(1)出现成熟文字——甲 (1)农业: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骨文 犁牛耕;由井田制发展到土地私 (2)商朝王权与神权密切结(2)《诗经》、楚辞代表 有制;建成都江堰 合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2)手工业和商业:西周时期实 (3)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3)司南出现、《石氏星 行工商食官制度;商周时期是青 制和礼乐制度表》诞生 铜时代;春秋晚期开始人工冶铁, (4)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4)出现早期绘画和傩舞 丝织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民 解,各国通过变法确立封建(5)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 营手工业出现,商业繁荣 制度的局面 二、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 【阶段特征】: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形成,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开始被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 【必背要点】 政治经济文化(1)秦朝:完成国家统一,首(1)农业:发明犁壁、耦(1)思想: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国,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推犁,修建白渠、坎儿井,王焚书坑儒;汉初采用黄老之学,广郡县制,初步建立起专制主景治理黄河无为而治;汉武帝时“罢黜百家,义中央集权制度(2)手工业:丝织业发达,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2)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丝绸之路开通;开始用煤作想 制,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燃料;东汉出现青瓷(2)科技文艺:以医学、数学和颁布“推恩令”,建立“中朝”,实(3)商业:秦统一货币、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得到发展; 行察举制度量衡;汉朝商业活动频繁汉赋为汉朝的主要文学体裁

高考古代史必记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全一册)速记知识清单(标有☻的部分为需要识记的内容)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基础夯实: 第一节(略)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与制度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2、约公元前1600年,商灭夏。随后商朝建立。 3、商朝末年,周武王发纣,商亡。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4、西周末年,王室衰微,战争连年,国力贫困。公元前771年,西方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5、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经济上实行井田制,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土地属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有,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王把一定土地与人民分别授予王公贵族,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商朝青铜制造生产规模大,产品供国王与贵族使用。西周青铜制造业进一步发展,产品趋向生活化。 2、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商周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 3、商民善于经商,后世讲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4、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1、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2、商朝雕塑出现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 3、西周青铜器最大的特色是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与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不断融合。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公元前7、6世纪,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春秋晚期,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先后称霸。(春秋五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1)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 (2)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 (4)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5)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6)元: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7)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内阁制度确立,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③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 (2)西汉 ①汉初,刘邦为巩固皇权分封刘家子弟为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但后来王国势力逐渐坐大、威胁到中央集权。 ②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被削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以和平手段解决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郡县制再次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地方行政规制。 ③东汉时,形成州(从西汉时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北宋: ①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②行政上,设置知州、通判,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