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极限侧摩阻力标准贯入试验报告

极限侧摩阻力标准贯入试验报告

极限侧摩阻力标准贯入试验报告
极限侧摩阻力标准贯入试验报告

*****二期强夯地基

各土层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试验报告

********测绘有限公司

2013 年8 月16 日

*******二期工程强夯地基

各土层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试验报告

报告编写:

核定:

审查:

批准:

*******测绘有限公司

2013年8月16日

试验声明

1、试验报告涂改无效。

2、试验报告无“检测专用章”或单位公章无效。

3、试验报告无主检、审核、批准人签字或等同标识无效。

4、未经本单位书面批准,不得全部或部分复制本检测报告。

5、试验数量达不到抽检比例时,仅对被试验点负责;一般情况下,仅对来样负

责。

6、对试验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15日内向本单位书面提请复议。

地址:邮编:255086 电话:传真:

目录

首页 (1)

1 前言 ···············································································································2

2 工程地质状况································································································2

3 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依据及主要仪器设备 ·····································5

3.1试验目的································································································5

3.2试验方法································································································5

3.3 试验依据·······························································································7

3.4 主要仪器设备·······················································································8

4 试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8

4.1资料整理································································································8

4.2 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计算····························································8

5 试验结论........................................................................................................9附录1试验点位平面图 (10)

附录2标贯试验曲线图 (11)

共11页第1页

工程质量试验报告

样品名称

(规格、型号)

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80kPa)

委托单位济南金艺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报告编号

工程名称鲁商·凤凰城二期工程样品编号见试点平面位置图

建设单位济南金艺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试验类别委托试验

设计单位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地点济南市唐冶新区

勘察单位山东正元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试验仪器标准贯入仪

监理单位山东省建院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试验地点工程现场

施工单位核工业志成建设工程总公司试验日期2013.8.3~2013.8.4 试验项目强夯地基各土层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抽样地点工程现场

抽样基数/ 抽样日期2013年8月3日

抽样数量1个抽样人/

检测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检测结论各土层人工挖孔桩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

0~2.0m范围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为22kPa。

2.0~

3.0m范围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为31.6kPa。

3.0~

4.0m范围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为38.3kPa。

4.0~

5.0m范围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为44.6kPa。

具体检测数据详见报告部分。

以下空白。

注册岩土工程师(签章):

(签字)

检测单位(签章)

日期:2013年8月16日

批准:审核:主检:报告编写:

共15页第2页

1 前言

济南金艺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建的济南市鲁商·凤凰城二期工程位于济南市济南市幼安路北侧,唐冶中路西侧。该工程由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住宅楼基础为人工挖孔桩,车库及道路工程基础为强夯地基。核工业志诚建设工程总公司承担该地基强夯加固处理任务,设计要求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80kPa。

受济南金艺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委托,山东山东明嘉勘察测绘有限公司对该工程拟建场区的强夯地基进行了标准贯入确定人工挖孔桩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试验工作。本次试验布置1个标准贯入试验点,试验工作量与试验点位均由委托方指定。试验点位置见试验点位平面布置示意图(附录1)。工程概况及试验工作量见表1:

表1 工程概况及试验工作量

地基类型试验项目检测标高

(m)

检测数量

设计强夯地

基承载力特

征值(kPa)

强夯地基

标准贯入确定

桩身极限侧摩阻力

87.0 1个试验点180

注:以上资料均由委托方提供。

现场检测于2013年8月3日至8月4日进行,检测期间天气晴朗,气温约30℃~33℃,2013年8月16日提交检测报告。

2 工程地质状况

根据山东正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济南市唐冶新区2012-G073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2013KC勘016),在场区勘察深度范围内,揭露地层为第四系填土、黏性土、碎石土,基岩为砾岩、闪长岩。经钻探揭露,场区地层可分为10层。各地层及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由上而下简述如下:

①素填土(Q4ml)

灰褐色,松散,稍湿,主要成分为粉质黏土,偶见树根、砖沫、碎石块等。该层填土主要揭露于场区西部泄洪沟附近,堆积年限较短,分布不均匀。

场区该层局部分布,厚度:0.90~14.90m,平均7.26m;层底标高:79.65~

95.97m,平均88.41m;层底埋深:0.90~14.90m,平均7.26m。

②黄土状粉质黏土(Q4al+pl)

黄褐色,可塑~硬塑,断面见少量白色钙质条纹及针状虫孔,土质较均匀,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该层分布较普遍,仅在场区东侧泄洪沟处局部缺失,厚度:1.70~7.20m,平均5.66m;层底标高:89.32~95.05m,平均91.34m;层底埋深:2.20~7.20m,平均5.89m。

②1碎石土(Q4al+pl)

杂色,松散,稍湿,灰岩质,次棱角状,排列无序,一般直径1~3cm,最大6cm,碎石含量约59%,颗粒级配较好,充填可塑粉质黏土。

该层在局部钻孔中揭露,厚度:0.80~5.80m,平均2.63m;层底标高:88.93~

92.83m,平均91.36m;层底埋深:4.30~7.30m,平均5.82m。

②2黄土状粉土(Q4al+pl)

褐黄色,中密,稍湿,见锈斑及少量针状虫孔,土质不均匀,切面无光泽,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

该层仅在9个钻孔中揭露,厚度:0.70~1.60m,平均1.08m;层底标高:

90.51~93.31m,平均92.43m;层底埋深:3.50~6.10m,平均4.58m。

③粉质黏土(Q4al+pl)

灰褐色,可塑~硬塑,见铁锰氧化物,土质较均匀,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该层分布较普遍,厚度:1.60~5.80m,平均 3.49m;层底标高:83.99~

90.29m,平均87.57m;层底埋深:7.40~12.30m,平均9.64m。

④粉质黏土(Q4al+pl)

褐黄色,可塑~硬塑,见锈斑,土质不均匀,偶见姜石,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该层分布较普遍,厚度:0.90~5.90m,平均 2.88m;层底标高:78.69~

88.07m,平均84.95m;层底埋深:6.50~17.60m,平均12.08m。

④1碎石土(Q4al+pl)

杂色,稍密,稍湿,灰岩质,次棱角状,排列无序,一般直径1~3cm,最大7cm,碎石含量约65%,颗粒级配较好,充填可塑状粉质黏土。

该层仅个别钻孔揭露,厚度:1.00~4.50m,平均2.76m;层底标高:82.30~

87.89m,平均84.94m;层底埋深:9.50~15.10m,平均12.46m。

⑤粉土(Q4al+pl)

褐黄色,中密,湿,见锈斑,土质不均匀,切面无光泽,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

该层在场地西部分布较普遍,厚度:1.40~9.40m,平均4.55m;层底标高:74.86~85.67m,平均80.06m;层底埋深:11.50~22.10m,平均16.98m。

⑥粉质黏土(Q3al+pl)

微棕黄色,可塑~硬塑,见锈斑,土质均匀,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该层分布较普遍,厚度:1.00~8.20m,平均 4.70m;层底标高:74.52~

82.65m,平均79.73m;层底埋深:14.10~21.50m,平均17.53m。

⑥1碎石土(Q3al+pl)

灰黄色,稍密-中密,稍湿,灰岩质,次棱角状,排列无序,一般直径1~4cm,最大6cm,碎石含量约68%,颗粒级配较好,充填可塑粉质黏土。

该层分布较普遍,厚度:0.60~9.60m,平均 4.28m;层底标高:73.95~

79.50m,平均77.38m;层底埋深:11.00~23.60m,平均19.15m。

⑦粉质黏土(Q3al+pl)

微棕红色,可塑,见铁锰氧化物及铁锰结核,土质均匀,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该层分布较普遍,厚度:1.10~7.60m,平均 4.01m;层底标高:69.55~

79.39m,平均75.17m;层底埋深:18.00~28.00m,平均22.18m。

⑧碎石土(Q3al+pl)

灰黄色,稍密~中密,稍湿,灰岩质,次棱角状,排列无序,一般直径2~4cm,最大6cm,碎石含量约70%,颗粒级配较好,充填可塑粉质黏土。

该层分布较普遍,厚度:0.70~18.30m,平均4.73m;层底标高:63.42~

78.36m,平均71.23m;层底埋深:18.00~33.50m,平均25.61m。

⑧1粉质黏土(Q3al+pl)

微棕红色,可塑~硬塑,见铁锰氧化物及铁锰结核,局部夹碎石块,土质不均匀,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该层仅在9个钻孔中揭露,厚度:1.10~5.50m,平均2.44m;层底标高:

68.35~73.25m,平均70.63m;层底埋深:17.10~29.00m,平均24.68m。

⑨1强风化砾岩(E)

青灰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灰岩质砾石胶结,主要填隙物为粉砂,黏土物质等,岩芯呈块状及短柱状,一般块径3~8cm,最大12cm,岩芯采取率70%。

该层仅在14个钻孔中揭露,厚度:1.40~9.50m,平均4.78m;层底标高:62.57~72.62m,平均67.23m;层底埋深:24.20~34.90m,平均29.90m。

该层进行动探试验6次,均反弹。

⑨中风化砾岩(E)

青灰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灰岩质砾石胶结,裂隙充填粉砂、黏土等,岩芯多呈短柱状,一般节长10~15cm,最大25cm,局部见小溶孔,岩芯采取率90%,RQD=75。

该层取岩样9组,其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为18.68~45.86MPa,平均值为26.52MPa,标准差为8.23,变异系数0.31,标准值21.37 MPa,属较软岩,完整性指数0.48,较破碎,岩体质量基本等级为Ⅳ级。

该层主要分布在场地西部,厚度:2.50~7.30m,平均4.29m;层底标高:57.47~72.39m,平均66.25m;层底埋深:23.20~40.00m,平均30.22m。

⑩1全风化闪长岩(δ53)

灰绿色,结构构造已风化破坏,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岩芯呈砂土状,手掰易碎,岩芯采取率85%。

该层仅在6个钻孔中揭露,厚度:1.00~5.30m,平均3.20m;层底标高:58.92~70.09m,平均65.50m;层底埋深:27.00~38.40m,平均31.83m。

⑩2强风化闪长岩(δ53)

灰绿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岩芯多块状,一般块径3~10cm,最大15cm,岩芯采取率65%。

该层仅在7个钻孔中揭露,厚度:1.80~5.30m,平均3.20m;层底标高:63.98~73.77m,平均69.67m;层底埋深:23.50~33.40m,平均27.86m。

⑩中风化闪长岩(δ53)

灰绿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岩芯多呈短柱状,一般节长15~20cm,最大30cm,岩芯采取率85%,RQD=70。

该层取岩样15组,其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为14.46~41.07MPa,平均值为27.52MPa,标准差为9.70,变异系数0.35,标准值23.05 MPa,属较软岩,完整性指数0.47,较破碎,岩体质量基本等级为Ⅳ级。

该层主要分布在场地东部,该层未穿透,最大揭露厚度8.00m。

其它详见山东正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济南市唐冶新区2012-G073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2013KC勘016)。

3 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依据及主要仪器设备

3.1试验目的

确定各土层的人工挖孔桩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

3.2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采用标准贯入试验记录标贯锤击数N,确定砂土的密实度,然后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经验参数法确定人工挖孔桩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试验点1个。试验深度5米,试验点位置见试点位置图。

3.2.1 标准贯入器

标准贯入试验设备主要由标准贯入器、(见图1)、触探杆、及穿心锤组成。

145500

22

33

25

30

30

30

15

3

5

1

2

3

4

5

5

1

图1 标准贯入器(mm)

1—贯入器靴;2—由两个半圆形管合成的贯入器身;3—出水孔φ15;4—贯入器头;5—触探杆

3.2.2 标准贯入试验方法

①先用钻具钻至试验土层标高以上0.15m处,清除残土。清孔时,应避免试验土层受到扰动。当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中进行试验时,应使孔内水位保持高于地下水位,以免出现涌砂和塌孔;必要时,应下套管或用泥浆护壁。

②贯入前应拧紧钻杆接头,将贯入器放入孔内,避免冲击孔底,注意保持贯入器、钻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孔口宜加导向器,以保证穿心锤中心施力。贯入器放入孔内后,应测定贯入器所在深度,要求残土厚度不大于0.1m。

③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减少导向杆与锤间的摩阻力,避免锤击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垂直速率15~30击/min。

④将贯入器先打入土中15cm,不计锤击数;然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若遇密实土层,锤击数超过50击时,不应强行打入,并记录50击的贯入深度。,然后根据公式1换算出标贯锤击数N。

N=30×

(公式1)式中:

△s—50击时的贯入度(cm)。

⑤旋转钻杆,然后提出贯入器,取贯入器中的土样进行鉴别、描述记录,并测量其长度。将需要保存的土样仔细包装、编号,以备试验之用。

⑥重复1~4步骤,进行下一深度的标贯测试,直至所需深度。一般每隔1m 进行一次标贯试验。

3.2.3触探杆长度影响修正

当用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按规范查表确定承载力或其他指标时,应根据规范规定按公式2对锤击数进行触探杆长度校正

N=α·N′(公式2)

式中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α——触探杆长度校正系数;

N′——实测贯入30cm的锤击数。

触探杆长度校正系数表2

触探杆长度(m)≤3 6 9 12 15 18 21 校正系数α 1.00 0.92 0.86 0.81 0.77 0.73 0.70

3.2.4 确定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

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章第3部分中经验参数法确定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第33页)的办法,根据标准贯入试验记录整理后的标贯锤击数N,确定土的密实程度,然后通过查表(见表3),利用内插法计算得出人工挖孔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q sik。

表3 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q sik(kPa)

土的名称土的状态标贯锤击数N 混凝土预制桩泥浆护臂钻

(冲)孔桩

干作业钻

(挖)孔桩

粉细砂稍密10<N≤15 24~4822~4622~46中密15<N≤30 48~6646~6446~64密实N>30 66~8864~8664~86

注:①该表节选自《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章第3节经验参数法表5.3.5-1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q sik(kPa)(第33~34页)。

②因经现场勘察,本次试验点试验土层为粉细砂土层,故仅选取原表中粉细砂土的部分,极限

侧摩阻力取值依据表中粉细砂土干作业挖孔桩数据计算。

3.3 试验依据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3.4 主要仪器设备 标准贯入仪器设备。

4 试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4.1资料整理

表4 分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试验 编号

层 号 标贯 深度 (米) 触探 杆长 (米) 杆长 修正 系数 实测 击数 (击) 修正 击数 (击) 土 类 名 称 备注 1-1

1 0~1.0 1.9 1.00 10 10.0 粉细砂

2 1.0~2.0 1.9 1.00 10 10.0 粉细砂

3 2.0~3.0 3.6 1.00 12 12.0 粉细砂

4 3.0~4.0 3.6 0.96 14 13.4 粉细砂 5

4.0~

5.0

5.6

0.92

16

14.7

粉细砂

4.2 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计算

由表4可知,修正后标贯锤击数N 介于10至15之间,结合表3,土的状态为稍密状态。由表3可得稍密状态土层下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q sik (kPa )内插计算公式如下:

(22-46*10

-1510

-22q N sik +

= (公式3) 式中 q sik —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kPa ); N —修正后标贯锤击数。

将表4中各层号下土的修正后标贯锤击数N 代入公式3,得出各土层干作业人工挖孔桩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结果汇总为下表5:

表5 各土层干作业人工挖孔桩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确定表

试验编号

层号 标贯深度(m )

修正后标贯锤击数

N

人工挖孔桩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

q sik

1-1

1 0~1.0 10.0 2

2 2

1.0~

2.0 10.0 22 3 2.0~

3.0 12.0 31.6 4 3.0~

4.0 13.4 38.3 5

4.0~

5.0

14.7

44.6

5 试验结论

鲁商·凤凰城二期工程强夯地基各土层人工挖孔桩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q sik如下:

0~2.0m范围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为22kPa。

2.0~

3.0m范围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为31.6kPa。

3.0~

4.0m范围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为38.3kPa。

4.0~

5.0m范围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为44.6kPa。

(以下空白)

山东明嘉勘察测绘有限公司试验报告

共11页第10页

附录1

试验点位平面布置图

山东明嘉勘察测绘有限公司试验报告

共11页第11页

附录2

标贯试验曲线图

标准贯入试验规程(第二稿).

水电水利工程动力触探与标准贯入试验规程 (讨论稿) 二○一○年十一月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的工作内容、试验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勘探中钻内测定覆盖层工程性质的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以及对基础处理施工质量的控制和检验。其它行业的同类工作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2746-2007 工试验仪器贯入仪 GB/T15406—94 土工仪器的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第二篇:原位测试仪器 DL/T5013 水电水利工程钻探规程 DL/T5125 水电水利岩土工程施工及岩体测试造孔规程 DL/T5355—2006 水电水利工程土工试验规程

3 总则 3.0.1 为规范水电水利工程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方法,提高试验成果质量,正确反映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岩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参数,制定本标准。 3.0.2 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应与钻探配合进行。 3.0.3 配合试验用的钻孔,除应符合试验的专门要求外,还应符合DL/T5013 、DL/T5125的要求。 3.0.4 钻孔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对象应具有代表性。试验内容、试验布置、试验条件应符合水电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以及质量控制、检验的基本要求和特性。 3.0.5 试验成果分析时,应注意仪器设备、试验方法、试验条件、土层分布等对试验的影响。当需要估算土的工程特性参数和对工程问题作出评价时,应与室内和现场土工试验成果对比,并结合地层条件和地区经验综合考虑。 3.0.6 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本行业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 一、原理:试验是采用质量为63.5kg的穿心锤,以76cm 的落距,将一定规格的标准贯入器先打入土中15cm,然后开始记录锤击数目,将标准贯入器再打入土中30cm,用此30cm的锤击数作为标准贯入试验的指标。 二、试验方法:1、用钻机先钻到需要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的土层,清孔后,换用标准贯入器,并量得深度尺寸。2、将贯入器垂直打入试验土层中,先打入15cm,不计击数,继续贯入土中30cm,记录其锤击数,此数即为标准贯入击数N。若遇比较密实的砂层,贯入不足30cm的锤击数已超过50击时,应终止试验,并记录实际贯入深度△S和累计锤击数n,按下式换算成贯入30cm的锤击数N: N=30n/△S n----所选取的任意贯入量的锤击数(击) △S------对应锤击数n的贯入量(cm) 3、提出贯入器,将贯入器中土样取出,进行鉴别描述、记录,然后换以钻探工具继续钻进,到下一需要进行试验的深度,再重复上述操作,一般可每隔1.0-2.0m进行了一次试验。 4、在不能保持孔壁稳定的钻孔中进行试验时,应下套管以保护孔壁,但试验深度必须在套管口75cm以下,或采用泥浆护壁。 5、由于钻杆的弹性压缩会引起能量损耗,钻杆过长时传入贯入器的动能降低,因而减少每击的贯入深

度,亦即提高了锤击数,所以需要根据杆长对锤击数进行修正:N=aNo No------实际记录的锤击数 a------修正系数,按3-13选用 N-----修正后的锤击数3-13 6、对于同一层土应进行多次试验,然后取锤击数的平均值。 三、数据整理 1、整理时应有以下资料:钻孔孔径、钻进方式、护孔方式、落锤方式、地下水位等。 2、绘制标贯击数N与深度的关系曲线,或在地质剖面图上标出试验深度处的N值。 3、结合钻探及其他原位试验,依据N值在深度上的变化,对各土层的N值进行统计,统计时要剔除个别异常值。 四、试验结果应用 1、根据N估计砂土的密实度见表3-14 2、根据N估计天然地基的容许承载力,见3-15、3-16

质量验收报告

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报告 注:此表由建设单位组织填写,一式六份,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监督站各一份。 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报告 注:此表由建设单位组织填写,一式六份,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监督站各一份。 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报告 注:此表由建设单位组织填写,一式六份,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监督站各一份。篇三:竣工工程质量验收报告 主体结构工程质量验收报告 竣工工程质量验收报告 篇四: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报告编写范例 2.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报告编写范例 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略)2.1 碎石桩复合地基施工质量自检评价报告 1.工程概况 某住宅小区由某管理中心筹建,山西××设计院设计。工程勘察及桩基检验由山西××检测单位完成,山西×××监理有限公司监理,山西××地基基础工程公司完成低层住宅桩基施工任务。 低层住宅地基处理采用碎石桩消除液化技术,成孔工艺为振动沉管空中加料成桩。原设计23栋低层住宅楼,总桩数12294根,桩径400mm,桩长9.5m,在施工现场放线后发现部分工程桩出现重叠现象,因此总桩数变更为1 1977根。实际施工20栋住宅楼,总桩数10438根,桩基工程设计施工参数见下表 2.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工程桩设计要求充盈系数为1.7,地基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40kpa。桩孔内填料含泥量不大于5%,填料为级配良哥的2~4cm碎石。工期52天;工程质量合格。实际施工中严格按照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我单位在该项目施工中精心策划、合理组织、科学管理,于2004年12月26日。2005年4月1日全部完成10438根工程桩。 在小区低层住宅桩基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is0 900l质量标准体系,结合设计要求、工程特点、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业主、监理部门的意见,以“铸千年基石、创一流工程”的质量方针和“顾客满意度、验收合格率为100%”的总质量目标,确定本工程质量目标为合格。通过精心组织、筹备、认真施工,强化质量监控、检测、校核与验收等一系列措施,并针对工序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和施工中的突发事件,积极开展qc活动.进行专项的研究和攻关,在不断进行分

标准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课程名称___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院系部: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同组人:实验台号:指导教师:成绩:实验日期: 华北电力大学

实验报告要求: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二、仪器用具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包括原理图、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五、讨论与结论(对实验现象、实验故障及处理方法、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讨论,对实验的进一步想法或改进意见。) 六、实验原始数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 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和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 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仪器用具:略 三、实验原理 图1.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图1.2.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 在图1.2.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1B R 和2B R 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VT 的基极电流B I 时(一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 CC B2B1B1B U R R R U +≈ U CE =U CC -I C (R C +R F1 + R E ) 电压放大倍数: 1)1( // F R β++-=be L C V r R R β A 其中r be =200+26 (1+β)/I E 输入电阻:R i =R B1 // R B2 // [r be +(1+β)R F1] 输出电阻:R O ≈R C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调试静态工作点 接通+12V 电源、调节R W ,使U E =2.0V ,测量U B 、U E 、U C 、R B2值。记入表1.2.1。 E U BE = U B - U E =0.665V ,U CE = U C - U E =5.8V,I C ≈I E = U E /R E =2/(1.1)=1.82mA 实验数据显示,Q 点的值满足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要求,BJT 处于放大区。 2. 测量不同负载下的电压放大倍数 C E BE B E I R U U I ≈+-≈1 F R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1、单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基本概念 单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是基桩承载力的最基本参数,其他如特征值、设计值都是根据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计算出来的。新旧桩基规范对单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定义是一致的,是指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达到破坏状态前或出现不适合继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最大荷载,它取决于对桩的支承阻力和桩身材料强度。 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一方面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包括桩的类型、材料、截面尺寸、入土深度、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成桩后休止时间以及成桩施工方法等;另一方面由桩端、桩侧土的性质决定,体现为土的极限侧阻力和极限端阻力,是决定承载力的基本因素,但其发挥受一方面因素的影响。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和《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均规定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确定方法,一般根据以下几点综合分析确定: (1)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降型Q-S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2)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3)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或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或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取前一级荷载值。 (4)对于缓变型Q-S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s=40mm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mm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量;对直径大于或等于800mm的桩,可取s=0.05D(D为桩端直径)对应的荷载值。 对于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1)它是实测值统计的结果; (2)根据规范公式计算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设定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实际值应由实测值最后确定; (3)一些工程中,桩的检测没有达到极限承载力,而是根据规范公式计算出的设定值进行检测设计,达到设定值即终止检测,,而没有真正得到桩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2、桩侧阻力和端阻力经验参数的调整背景 2.1 单桩侧阻力和端阻力经验参数的本质

标准贯入试验

(四)标准贯入试验(SPT) 标准贯入试验实质上仍属于动力触探类型之一,所不同者,其触探头不是圆锥形探头,而是标准规格的圆筒形探头(由两个半圆管合成的取土器),称之为贯入器。因此,标准贯入试验就是利用一定的锤击动能,将一定规格的对开管式贯入器打入钻孔孔底的土层中,根据打入土层中的贯入阻力,评定土层的变化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贯入阻力用贯入器贯入土层中的30cm的锤击数N63.5表示,也称标贯击数。 标准贯入试验开始与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在国外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我国也于1953年开始应用.标准贯入试验结合钻孔进行,国内统一使用直径42cm的钻杆,国外也有使用直径50cm或60cm的钻杆.标准贯入试验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设备简单,土层的适应性广,而且通过贯入器可以采取扰动土样,对它进行直接鉴别描述和有关的室内土工试验。如对砂土做颗粒分析试验。本试验特别对不易钻探取样的砂土和砂质粉土物理力学性质的评定具有独特的意义。 1.标准贯入试验设备规格 标准贯入试验设备规格要符合表8-24的要求. 2.标准贯入试验的技术要求 (1)钻进方法:为保证贯入试验用的钻孔的质量,用采用回转钻进,当钻进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外,应停止钻进。为保持孔壁稳定,必要时可用泥浆或套管护壁。如使用水冲钻进,应使用侧向水冲钻头,不能用向下水冲钻头,以使孔底土尽可能少扰动。扰动直径在63.5~150cm之间,钻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清除孔底残土到试验标高; 2)在地下水位以下钻进时或遇承压含水砂层,孔内水位或泥浆面始终应高与地下水位足够的高度,以减少土的扰动。否则会产生孔底涌土,降低N值; 3)当下套管时,要防止套管下过头,套管内的土未清除。贯入器贯入套管内的土,使N值急增,不反映实际情况;

标准贯入试验

(四)标准贯入试验(SPT) 标准贯入试验实质上仍属于动力触探类型之一,所不同者,其触探头不就是圆锥形探头,而就是标准规格得圆筒形探头(由两个半圆管合成得取土器),称之为贯入器。因此,标准贯入试验就就是利用一定得锤击动能,将一定规格得对开管式贯入器打入钻孔孔底得土层中,根据打入土层中得贯入阻力,评定土层得变化与土得物理力学性质。贯入阻力用贯入器贯入土层中得30cm得锤击数N63.5表示,也称标贯击数。 标准贯入试验开始与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在国外有着广泛得应用,在我国也于1953年开始应用.标准贯入试验结合钻孔进行,国内统一使用直径42cm得钻杆,国外也有使用直径50cm或60cm得钻杆、标准贯入试验得优点在于:操作简单,设备简单,土层得适应性广,而且通过贯入器可以采取扰动土样,对它进行直接鉴别描述与有关得室内土工试验。如对砂土做颗粒分析试验。本试验特别对不易钻探取样得砂土与砂质粉土物理力学性质得评定具有独特得意义。 1、标准贯入试验设备规格 标准贯入试验设备规格要符合表8-24得要求、 2.标准贯入试验得技术要求 (1)钻进方法:为保证贯入试验用得钻孔得质量,用采用回转钻进,当钻进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外,应停止钻进。为保持孔壁稳定,必要时可用泥浆或套管护壁、如使用水冲钻进,应使用侧向水冲钻头,不能用向下水冲钻头,以使孔底土尽可能少扰动。扰动直径在63。5~150cm之间,钻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清除孔底残土到试验标高; 2)在地下水位以下钻进时或遇承压含水砂层,孔内水位或泥浆面始终应高与地下水位足够得高度,以减少土得扰动。否则会产生孔底涌土,降低N值; 3)当下套管时,要防止套管下过头,套管内得土未清除。贯入器贯入套管内得土,使N值急增,不反映实际情况; 4)下钻具时要缓慢下放,避免松动孔底土。

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59757 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准备 技能准备: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

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验算

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验算 桩承载力计算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的第5.2.2-3条; 根据第二步的计算方案可以得到桩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取其中最大值N=856.94kN;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按下面的公式计算: 其中 R──单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Q sk──单桩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 pk──单桩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 ck──相应于任一复合基桩的承台底地基土总极限阻力标准值: q ck──承台底1/2承台宽度深度范围(≤5m)内地基土极限阻力标准值,取q ck= 190.000 kPa; A c ---承台底地基土净面积;取Ac=5.000×5.000-4×0.385=23.461m2; n ---桩数量;取n=4; ηc──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按下式取值: ηs, ηp, ηc──分别为桩侧阻群桩效应系数,桩端阻群桩效应系数,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 γs,γp, γc──分别为桩侧阻抗力分项系数,桩端阻抗力分项系数,承台底土阻抗力分项系数; q sik──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 p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u──桩身的周长,u=2.199m; A p──桩端面积,取A p=0.385m2; l i──第i层土层的厚度; 各土层厚度及阻力标准值如下表:

序号土厚度(m) 土侧阻力标准值(kPa) 土端阻力标准值(kPa) 土名称 1 1.4 2 70.00 1750.00 粘性土 2 2.30 36.00 1400.00 粉土或砂土 3 6.50 45.00 2100.00 粉土或砂土 4 4.00 75.00 2850.00 粘性土 由于桩的入土深度为14.00m,所以桩端是在第4层土层。 单桩竖向承载力验算: R=2.20×(1.42×70.00×0.98+2.30×36.00×1.02+6.50×45.00×1.02+3.78×75.00×0.98)/1.67+1.15×2850.00×0.385/1.67+0.37×(190.000× 23.461/4)/1.650=2.01×103kN>N=856.942kN; 上式计算的R的值大于最大压力856.94kN,所以满足要求!

实验报告标准模板

实验报告标准模板 实验报告是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人们为了检验某一种科学理论或假设,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分析、综合、判断,如实地把实验的全过程和实验结果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书面材料。实验报告具有情报交流的作用和保留资料的作用。以下是整理的实验报告标准模板,欢迎阅读! 书法教育课题开题实验报告 一、开题背景: 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为我们创办书法特色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我校决定从学校的写字教学入手,争创特色,全面落实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学校在全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所规定课程外,开设了写字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我们认识到写好汉字不仅是书法家的事,也是每个中国人的事。书写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培养形成良好习惯、优秀品格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从多个层面分析,说明加强写字教学对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及发展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格素质的重大意义。二、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素质,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是学生自身之需,是基础教育之需,是社会发展之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新写字教育观念,促进

教师形成“学写字即学做人”的教育意识,让学生成为写字主体,成为学习实践、创造发展的主体;更新写字教育目标,让教学不再只是让学生学会了写字,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求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更新写字教育方法,即根据写字教材特点,寻找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优化写字教育资源,力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现学生写字的自主化,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的民主化,达到写字教育个性化、特色化,从而为培养学生写字素质服务,为学校写字特色建设服务。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从教育论角度看,教育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国内不少专家研究表明,汉字的书写有利于人的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写字教育要努力唤起学生积极的需要,创造各种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获得多种心理上的体验,进而提高其写字素质。写字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素质教育活动。要找到合理的写字教育途径,运用恰当的写字教育手段,以渐变为指导,从传统中捕捉精神,在创新中融进自我,急躁不得,虚伪不得。它要求学生不仅要练手、练眼,更要练心,需要学生巨量的实践和闪光灵感,以透悟艺术规律,掌握精熟技巧,提高诸多修养,净化心灵品格。进而才能培养学生具有汉字书写所需的多种写字素质(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思想素质等)和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素质(主要是经过有选择后提取的有关技法论述),达到健身怡情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既为学生在日后的书法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又使一些将要从事其他研究与工作的学

动力触探与标准贯入试验实施细则

动力触探与标准贯入试验实施细则 一、术语 圆锥动力触探:用标准质量的重锤,以一定高度的自由落距,将标准规格的圆锥型探头贯入土中,根据打入土中一定距离所需的锤击数,判定土的物理力学特性的一种原位试验方法。圆锥动力触探也称动力触探,其类型分为轻型、重型、超重型三种。 标准贯入试验:用质量为63.5kg的穿心锤,以76cm落距,将标准规格的贯入器,自钻孔底部预打15cm,记录在打入30cm的锤击数,判定土的物理力学特性的一种原位试验方法。 原位测试:在岩土体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岩土原来的结构、湿度和应力状态,对岩土体进行的测试。 二、试验目的和适用范围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可用于推定天然地基的地基承载力,鉴别其岩土性状;推定处理土地基的地基承载力,评价其地基处理效果;检验复合地基增强体的桩体成桩质量;评价强夯置换墩着底情况;鉴别混凝土灌注桩桩底持力层岩土性状。 标准贯入试验可用于以下地基检测:①推定砂土、粉土、粘性土、花岗岩残积土等天然地基的基地承载力,鉴别其岩土性状;②推定非碎石土换填地基、强夯地基、预压地基、不加填料振冲加密处理地基、注浆处理地基等处理土地基的地基承载力,评价地基处理效果;③评价复合地基增强体的施工质量。 不同类型的动力触探的适用范围不同,详见表1:

表1 动力触探与标准贯入试验的设备规格与适用范围 三、试验设备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与标准贯入试验的设备以地质钻机配套的圆锥动力触探与标准贯入试验设备为主,其中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设备可独立使用,其余需与钻机配套使用。设备规格见表1。 四、原理 动力触探试验(英文缩写DPT)是利用一定的锤击动能,将一定规格的探头打入土中,根据每打入土中一定深度的锤击数(或以能量表示)来判定土的性质,并对土进行粗略的力学分层、对处理土地基进行评价的一种原位测试方法。 五、执行标准 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21-2001。

完整word版标准实验报告模板.docx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课程名称 ___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院系部: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 :同组人:实验台号 :指导教师:成绩:实验日期 : 华北电力大学

实验报告要求: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二、仪器用具 仪器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备注 实验箱1 示波器1 数字万用表1 交流毫伏表1 信号放生器1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包括原理图、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五、讨论与结论(对实验现象、实验故障及处理方法、实验中 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讨论,对实验的进一步想法或改进意见。) 六、实验原始数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和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仪器用具:略 三、实验原理 图 1.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图 1.2.1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 在图 1.2.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R B1和 R B2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VT 的基极电流I B时(一般 5~ 10 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 R B1U CC I E U U I C CE=U CC-I C(R C+R F1+ R E) U B R B2B U BE R B1R E R F1 电压放大倍数: A Vβ R C //R L 其中 r be= 200+26 (1+β)/I E r be(1)R F 1 输入电阻: R i= R B1 // R B2 // [r be+(1+β)R F1 ] 输出电阻: R O≈ R C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调试静态工作点 接通+ 12V 电源、调节R W,使 U E= 2.0V ,测量 U B、 U E、U C、 R B2值。记入表 1.2.1 。 表 1.2.1U= 2.0V E 测量值计算值U B( V)U E( V)U C( V)R B2(KΩ) U BE( V) U CE( V) I C( mA) 2.665 2.07.8530.865 5.2 2.0 根据表格测量数据,计算得到: U=U -U E =0.665V,U = U - U E =5.8V,I ≈ I = U /R =2/(1.1)=1.82mA BE B CE C CE EE 实验数据显示,Q点的值满足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要求,BJT 处于放大区。 2.测量不同负载下的电压放大倍数

桩基(设计、设计极限、极限、承载、终压、复压值)计算确定

桩基(设计、设计极限、极限、承载、终压、复压值)计算确定 一、概述 1、概念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单桩承载力设计值;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2=单桩承载力极限值=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单桩承载力(设计) 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单桩承载力极限值。 2、静压桩终压值确定 压桩应控制好终止条件,一般可按以下进行控制: 1)对于摩擦桩,按照设计桩长进行控制,但在施工前应先按设计桩长试压几根桩,待停置24h后,用与桩的设计极限承载力相等的终压力进行复压,如果桩在复压时几乎不动,即可以此进行控制。 2)对于端承摩擦桩或摩擦端承桩,按终压力值进行控制: ①对于桩长大于21m的端承摩擦桩,终压力值一般取桩的设计极限承载力。当桩周土为粘性土且灵敏度较高时,终压力可按设计极限承载力的~倍取值; ②当桩长小于21m,而大于14m时,终压力按设计极限承载力的~倍取值;或桩的设计极限承载力取终压力值的~倍; ③当桩长小于14m时,终压力按设计极限承载力的~倍取值;或设计极限承载力取终压力值~倍,其中对于小于8m的超短桩,按倍取值。

3)超载压桩时,一般不宜采用满载连续复压法,但在必要时可以进行复压,复压的次数不宜超过2次,且每次稳压时间不宜超过10s 。 3、静压桩复压值确定 取终压力值 举例:桩长18~20m , 800kn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2×800 kn =1600 kn 单桩承载力(设计)极限值 =1600 kn/=1000 kn (单桩承载力设计值) =1600 kn ×=2000 kn(终压力值、复压力值) ,当桩长小于21m ,而大于14m 时,终压力按设计极限承载力的~倍取值(取)。 二、钢管桩承载力 (5.3.7-1) 当h d /d<5时, (5.3.7-2) 当h d /d ≥5时, (5.3.7-3) 式中:q sik 、q pk 分别按表5.3.5-1、5.3.5-2取与混凝土预制桩相同值; :桩端土塞效应系数;对于闭口钢管桩λ = 1,对于敞口钢管桩按式(5.3.7-2)、(5.3.7-3)取值; p pk p i sik pk sk uk A q l q u Q Q Q λ+=+=∑d h b p /16.0=λ8 .0=p λp λ

精选单片机上机实验电子商务实验报告标准模板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53804 精选单片机上机实验电子商务Select the standard template of e-commerce experiment report

精选单片机上机实验电子商务实验 报告标准模板 【精选单片机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报告标题(可与实验名称不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仪器设备。 三、实验设计及调试: (一)实验内容。 (二)实验电路:画出与实验内容有关的简单实验电路。 (三)实验设计及调试步骤: (1)对实验内容和实验电路进行分析,理出完成实验的设计思路。(2)列出程序设计所需的特殊标志位、堆栈sp、内部ram、工作寄存器等资源的分配列表,分配列表时注意考虑资源在程序执行过程可能会出现冲突的问题。 (3)画出程序设计流程图,包括主程序和各子程序流程图。 (4)根据(2)、(3)的内容写出实验程序。 (5)调试程序(可以使用模拟仿真器)。 a、根据程序确定调试目的,即调试时所需观察的内容结果。

b、根据各调试目的分别选择调试所需的方法,如单步、断点等命令,分别列出各调试方法中所需要关注记录的内容。 c、调试程序,按各种调试方法记录相应的内容。 d、分析调试记录的内容和结果,找出程序中可能出错的地方,然后修改程序,继续调试、记录、分析,直到调试成功。 (四)实验调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 四、实验后的经验教训总结。 【上机实验内容报告格式】 一、《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内容 1.顺序表的建立、插入、删除。 2.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建立(用尾插法)、插入、删除。 二、提交到个人10m硬盘空间的内容及截止时间 1.分别建立二个文件夹,取名为顺序表和单链表。 2.在这二个文件夹中,分别存放上述二个实验的相关文件。每个文件夹中应有三个文件(.c文件、.obj文件和.exe文件)。三、实验报告要求及上交时间(用a4纸打印) 1.格式: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报告 用户名se××××学号姓名学院 ①实验名称: ②实验目的: ③算法描述(可用文字描述,也可用流程图):

化学实验报告格式模板.doc

化学实验报告格式模板 (以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为例) 实验题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 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实验原理: h2c2o4为有机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常量组分分析时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两步离解的h+: h2c2o4+2naoh===na2c2o4+2h2o 计量点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 -cook -cooh +naoh=== -cook

-coona +h2o 此反应计量点ph值9.1左右,同样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实验方法: 一、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用台式天平称取naoh1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移入500ml试剂瓶中,再加200ml蒸馏水,摇匀。 准确称取0.4~0.5g邻苯二甲酸氢钾三份,分别置于250ml 锥形瓶中,加20~30ml蒸馏水溶解,再加1~2滴0.2%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 二、h2c2o4含量测定 准确称取0.5g左右草酸试样,置于小烧杯中,加20ml蒸馏水溶解,然后定量地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20ml移液管移取试样溶液于锥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剂1~2滴,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平行做三次。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一、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

标准实验报告模板

标准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课程名称___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院系部: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同组人:实验台号: 指导教师:成绩: 实验日期: 华北电力大学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 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和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 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仪器用具:略 三、实验原理 图1.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图1.2.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 在图1.2.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1 B R 和2 B R 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VT 的基极电流B I 时(一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 CC B2 B1B1 B U R R R U +≈ U CE =U CC -I C (R C +R F1 + R E ) 电压放大倍数: 1 )1( // F R β++-=be L C V r R R β A 其中r be = 200+26 (1+β)/I E 输入电阻:R i =R B1 // R B2 // [r be +(1+β)R F1] 输出电阻:R O ≈R C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调试静态工作点 接通+12V 电源、调节R W ,使U E =2.0V ,测量U B 、U E 、U C 、R B2值。记入表1.2.1。 表1.2.1 U E =2.0V 测 量 值 计 算 值 U B (V ) U E (V ) U C (V ) R B2 (KΩ) U BE (V ) U CE (V ) I C (mA ) 2.665 2.0 7.8 53 0.865 5.2 2.0 根据表格测量数据,计算得到: U BE = U B - U E =0.665V ,U CE = U C - U E =5.8V,I C ≈I E = U E /R E =2/(1.1)=1.82mA C E BE B E I R U U I ≈+-≈1 F R

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液化在工程中的应用

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液化在工程中的应用摘要:本文结合具体实例,阐述了运用标准贯入试验的方法怎样去对经过处理后的液化场地进行液化检测,由此来验证处理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液化 1引言 饱和的松砂和粉土受到地震的振动作用,土颗粒间有压密的趋势,孔隙水压力增高以及孔隙水向外运动,这样,一方面可能引起地面上发生喷砂冒水现象,另一方面更多的水分来不及排除,使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形成有如“液体”一样的现象,称为液化。液化地段是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因此要在其上进行建筑物的建设,首先要对场地液化进行处理。处理液化的方法有强夯法、振冲碎石桩法、砂石桩法等。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液化处理的效果呢,就要通过标准贯入试验与土工试验结合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判别。下面通过实例来介绍一下怎样通过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液化。 2工程概况 受某公司的委托,对拟建的新乡渠东热电厂一期工程冷却塔试验区振冲碎石桩地基进行地基土液化检测工作,工程场地位于新乡县洪门镇赵村村南,紧邻新乡市二环道,距离新乡市中心约8km,工程属于新建项目,一期工程装机容量2×330MW,拟建厂区与施工场地的围墙已建成,工程场地已经进行了场地平整。 该场地由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地震液化等级综合判定为严重液化。为了消除地基液化的影响、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和改善地基的变形条件,地基处理方案拟采用振冲碎石桩。在试验期间共设了两个试验段采用了两种设计两个方案,方案一处理面积104.775m2,桩数33根,桩径1100mm,有效桩长11.66m,桩间距2200mm,方案二处理面积124.68m2,桩数33根,桩径1100mm,有效桩长11.66m,桩间距2400mm。

2008新桩基技术规范 端阻力、侧阻力经验参数法

Ⅲ 经验参数法 5.3.5 当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宜按下式估算: p pk i sik pk sk uk A q l q u Q Q Q +∑=+= (5.3.5) 式中 sik q ——桩侧第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经验时,可按表5.3.5-1取值; pk q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经验时,可按表5.3.5-2取值。 注:1 对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的填土和以生活垃圾为主的杂填土,不计算其侧阻力; 2 w a 为含水比,l w w w a /=,w 为土的天然含水量,w l 为土的液限; 3 N 为标准贯入击数;N 63.5为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击数; 4 全风化、强风化软质岩和全风化、强风化硬质岩系指其母岩分别为f rk ≤15MPa 、f rk >30MPa 的岩 石。 5.3.6 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大直径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可按下式计算: p pk p i sik si pk sk uk A q l q u Q Q Q ψψ+=+=∑ (5.3.6) 式中 sik q ——桩侧第i 层土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经验值时,可按本规范表5.3.5-1 取值,对于扩底桩变截面以上d 2长度范围不计侧阻力; pk q ——桩径为800mm 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对于干作业挖孔(清底干净)可采用 深层载荷板试验确定;当不能进行深层载荷板试验时,可按表5.3.6-1取值;

si ψ、p ψ——大直径桩侧阻、端阻尺寸效应系数,按表5.3.6-2取值。 u ——桩身周长,当人工挖孔桩桩周护壁为振捣密实的混凝土时,桩身周长可按护 壁外直径计算。 注: 1 当桩进入持力层的深度h b 分别为:h b ≤D ,D< h b ≤4D, h b >4D 时,q pk 可相应取低、中、高值。 2 砂土密实度可根据标贯击数判定,N ≤10为松散,1030 为密实。 3 当桩的长径比8/≤d l 时,pk q 宜取较低值。 4 当对沉降要求不严时,pk q 可取高值。

极限侧摩阻力标准贯入试验报告

*****二期强夯地基 各土层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试验报告 ********测绘有限公司 2013 年8 月16 日

*******二期工程强夯地基 各土层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试验报告 报告编写: 核定: 审查: 批准: *******测绘有限公司 2013年8月16日

试验声明 1、试验报告涂改无效。 2、试验报告无“检测专用章”或单位公章无效。 3、试验报告无主检、审核、批准人签字或等同标识无效。 4、未经本单位书面批准,不得全部或部分复制本检测报告。 5、试验数量达不到抽检比例时,仅对被试验点负责;一般情况下,仅对来样负 责。 6、对试验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15日内向本单位书面提请复议。 地址:邮编:255086 电话:传真:

目录 首页 (1) 1 前言 ···············································································································2 2 工程地质状况································································································2 3 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依据及主要仪器设备 ·····································5 3.1试验目的································································································5 3.2试验方法································································································5 3.3 试验依据·······························································································7 3.4 主要仪器设备·······················································································8 4 试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8 4.1资料整理································································································8 4.2 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计算····························································8 5 试验结论........................................................................................................9附录1试验点位平面图 (10) 附录2标贯试验曲线图 (11)

科学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32156 科学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科学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准备材料:一个玻璃杯、一枚硬币、小半杯水(最好是有颜色的)、蜡烛和一个平底的容器。 实验内容:在一个盘子里倒半杯水,放入一枚硬币。手既不许接触到水,又不能把水倒出来,怎样才能把硬币取出来呢? 实验过程: 第1次:我们首先在平底的容器中倒入小半杯水,淹没硬币。然后点燃一节蜡烛放在盘子里,罩上玻璃杯,蜡烛会因为缺氧停止燃烧,这时,外面的水便源源不断地涌进玻璃杯。(可惜吸水不够多,所以没有把硬币取出来)结果:失败。

第2次:和第一次一样,失败。 第3次:我们换了一根大一点的蜡烛,这次流进去的水很多,成功。 第4次:我们用了两根蜡烛,不过因为杯子扣的太紧,杯口被盘子吸住,水没能流进玻璃杯,失败。 第5次:我把杯子扣下去的速度慢了一点点,导致蜡烛提前熄灭,失败。 第6次:同样是放了两根蜡烛,这次很正常,成功。 实验总结:我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气体冷却后,能让压力下降,于是外面正常的大气压把盘子中的水挤进了杯中。另外,在实验中,我观察到,用玻璃杯盖住蜡烛的时候,火焰不是马上熄灭,是继续燃烧一会儿才熄灭,说明玻璃杯的空气也是含有一定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