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上海等级考试题)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上海等级考试题)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上海等级考试题)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上海等级考试题)

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一、选择题:

1.(2016·上海·等级考)西欧、北美东部、东亚、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区,这些地区的共同自然特征是B

①地处低纬②沿海沿河③海拔较高④降水较为充沛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2018·宝山·二模)经过长期的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下列地区属于人口稠密区的是 A

A.美国东部B.中国西部C.巴西北部D.澳大利亚西部3.(2018·杨浦·二模)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C 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4.(2018·闵行·二模)我国有大量工人赴非洲参与铁路援建工作,这种人口迁移形式属于B

A.智力迁移B.劳务迁移C.难民迁移D.生态迁移5.(2017·松江·二模)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C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6.(2018·虹口·二模)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C

A.城市自然环境好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7.(2018·闵行·一模)2016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创业人员返乡下乡,有利于C

①提高城市环境承载力②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③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④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8.(2017·普陀·二模)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即出现“城乡倒置”现象。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是A

A.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 B.城市的人口死亡率低于农村

C.农村环境好,人口寿命长D.城市老年人口大量迁入农村9.(2018·青浦·一模)2016年底上海外来常住人口980.20万人,比上年减少1.45万人,这也是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在2014年达到996.42万的高点后,连续两年下降,特别是2015年比2014年减少近15万人口。导致近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C

A.环境质量下降B.食品价格大增

C.产业转型升级D.交通拥堵加重

10.(2018·松江·二模)下图为“上海、北京、天津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人口净迁入率为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图中反映的人口变化对三城市带来的影响是A

A .加剧交通拥堵

B .扩大人口容量

C .提高第一产业比重

D .加剧人口老龄化问题

11.(2018·虹口·一模)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

A .自然资源与环境

B .科学技术水平

C .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状况

D .地区开放程度

12.(2018·青浦·一模)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的影响因素是 B

A .资源的数量

B .人均消费水平

C .区域开放程度

D .科技发展水平

13.(2018·奉贤·二模)下列地区人口容量最小的是 A

A .青藏高原

B .四川盆地

C .华北平原

D .江南丘陵

14.(2018·静安·二模)下列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D

A .青藏高寒区

B .西北干旱区

C .横断山区

D .长江中下游地区

15.(2017·奉贤·二模)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明显小于东部地区,其首要原因是 B

A .开放程度低

B .水资源匮乏

C .科技水平低

D .人均消费水平低

16.(2017·杨浦·一模)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C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③人均消费水平越高,人们消耗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④一个地区开发度越大,消耗的资源越多, 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二、综合分析题:

17.(2017·浦东·一模)下图是撒丁岛等高线(单位:米)及相关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问题。

6 4 2 0 ﹣

居民点

甲 戊 乙 丁 丙 ● ●

● ● ● 气温(℃) 降水量(mm ) 降水量(mm ) 气温(℃)

判断甲、乙、丙、丁四地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何地?并说明判断理由。(3分)

17.丙(1分);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因而人口较少(2分)

18.(2018·静安·一模)上海市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比2014年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新世纪以来,上海市常住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分析上海市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原因。(6分)

18.上海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上海市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适宜就业机会多,从而使上海市减少的人口转向了上海周边中小城市;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管理政策;上海市地价高,生活成本高;加强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调控无序流动人口;(通过调整落后产能,合理控制就业年龄段人口;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疏导非就业人口;控制建筑总量过快增长,抑制人口过度涌入。)(任答3点得6分)

19.(2018·闵行·一模)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少数民族众多。根据2016年5月的数据统计,贵州省跨省外出务工人员达609.38万人。分析贵州省存在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6分)

19.有利:增加当地家庭的收入;提高劳动技术,文化素质;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减轻当地就业压力;

不利:导致当地青壮年劳动力不足;耕地抛荒,粮食减产;产生妇老农业;引发留守子女家庭社会问题(利、弊各需一点以上,至少写出三点,共6分,只写有利一面或不利一面最多得4分)

20.(2018·杨浦·一模)人口空间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的发达程度与人口分布之间产生相互影响与制约。读陕西省的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陕西位于我国中部,大部分地区属黄河流域。地形总的特点是:南北多山,中部多川,从北向南构成三个各具特点的自然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关中平原以渭河平原为依托,贯穿其中的各级交通路网连接全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较高;陕南秦巴山地,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因此陕西又被称为“三秦大地”。

500-1000 200-500

>1000 100-200 <50 人口密度 (人/KM 2) 50-100

(1)简述陕西人口分布的特征。(4分)

(1)特征:关中平原人口密集(2分),陕北和陕南人口密度低(2分)。

(2)从人口容量的角度,分析关中平原人口承载力相对较大的原因。(6分)

(2)原因:关中平原地形以平原为主;属于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多;渭河流经,水资源充足;各级交通路网发达,交通便利;开发的历史较早,社会经济水平较高。(任答二点,每点2分)

21.(2018·黄浦·二模)阅读以下图文信息后回答问题。

材料:

知识分析香港人口容量较高的主要原因。(8分)

21.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人口性别比例失衡严重成为香港的主要人口问题。(4分)

香港属于全球最开放的自由港,地区开放程度高;香港科技水平整体较高。(4分)(共8分)

22.(2017·虹口·一模)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

中国行政区划

北京上海广州

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判断上海人口统计图中空白部分代表的省区名称。(2分)

(1)安徽(2分)

(2)据图归纳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6分)

(2)从中西部向东部地区迁移(2分);从内陆向沿海地区(2分);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2分)。

(3)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6分)

(3)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相对较近,交通便利(2分);3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对3省吸引力大(2分);3省皆为人口数量多,密度大的省,剩余劳动力多(2分)。(4)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4)应该限制(2分):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2分);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2分)。

不该限制(2分):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2分);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2分)。(两种观点选一,观点与理由一致,只答“应该限制”或“不该限制”不得分。)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对应学生用书P029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人口的迁移]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解析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推测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盆地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答案 A 解析人口从四川盆地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主要是由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距引起的。

[2018·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 (1)回族人口最多 在上海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8.3%)、土家族(12.2%)、苗族(11.4%)、满族(9.1%)和朝鲜族(8.1%)。人口数在20000人以下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壮族、蒙古族、侗族、彝族、布依族和维吾尔族。其他民族人口都在5000人以下,有的民族甚至只有几个人(见表2)。 表2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数变化单位:人 (2)少数民族人口从中心区向郊区扩散 从区域分布来看,除黄浦区、卢湾区和静安区少数民族人口有所下降外,其他区县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更加明显。与2000年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量超过1万人的区有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和青浦区,其中增量最大的是浦东新区,增加了4.3万人,目前浦东新区是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比重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1.2%。增幅最大的区是松江区,增长了16倍以上。不包括浦东新

区在内的郊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为49.7%,比2000年提高23.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十分明显(见图1)。 图1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二、少数民族人口构成概况 1、性别比相对均衡 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58,比全市人口性别比低5.61,比“五普”时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高4.34。 2、少数民族年龄结构相对年轻 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降一升”的趋势,即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比“五普”时分别下降2.7个和4.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则上升了6.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老少比为29.9%,与全市总人口的老少比117.6%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比较年轻,其老龄化程度远低于全市总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见表3)。 表3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和全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单位:%

高三地理核心素养: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素养材料 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 探讨1.(地理实践力)此统计图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反映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 探讨2.(地理实践力)该统计图的构成是什么? 提示:竖轴表示百分比,横轴表示时间变化,用迁入率和迁出率两条曲线的时间变化反映主题内容。 探讨 3.(综合思维)图示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以迁入为主还是迁出为主?为什么? 提示:人口以迁入为主,因为在图示时间范围内,人口迁入率始终大于人口迁出率。 读图方法 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采取“读轴—看线—抓点”三个步骤,具体如下: (1)读轴:如上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迁移率。 (2)看线:迁入率曲线波动变化上升,迁出率曲线波动下降。迁移差额率即两曲线之间的垂直差值呈波动上升,意味着人口净迁入,且净迁入人口比重上升。 (3)抓点:抓住特殊点。如迁入率峰值、谷值等。 素养达标 下图为甲、乙两国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与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①北宋末年,由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口移居东南亚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 A.从中、西部流向东部 B.从沿海流向内地 C.从城市流向农村 D.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1.C 2.A[第1题,从图中信息看,箭头B代表了国际人口迁移,选项中只有我国明清时期人口移居东南亚和来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箭头A代表的是国内人口迁移,目前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数之比。下图为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上海市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A.2003年B.2008年 C.2010年D.2012年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019)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重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播放“人口普查”视频)“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近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视频中所说,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全国人口普查。视频中也提到了人口普查的内容,即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人口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而于11月1日正式开始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是意义非凡,不仅能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能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今天,深圳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人员来到了经纬家,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信息登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经纬一家的‘人口迁移之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对‘人口迁移’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综合思维,开始。”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经纬讲述的家族故事。” (展示PPT,请学生朗读) 师:“看完后请同学们思考,材料中展示的人口流动活动中,那些属于人口迁移?” 师:“要想做出正确判断,必须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经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在课本中划出来了。” (PPT展示,请学生朗读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含义及属性) 师:“明确概念后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易去分开这两个概念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堂检测,请同学来判断一下。” (请学生做题,并解析,老师给予评价) 师:“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经纬家的到贵州工作、结婚到贵州、出国留学、在深圳工作都属于人口迁移行为。但又是哪些因素驱使他们不断进行人口迁移、改变定居地呢?” 生:“经济、政策、婚姻......” 师:“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答案,让我们一起通过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学习,进一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 (PPT展示人口推拉理论) 师:“加好代表拉力,减号代表推力,哪位同学能起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点名,请学生回答,并点评,展示定义)师:“2分钟时间大家小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说课稿

《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说课稿 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陈佳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的是选自中华地图出版社高一地理第二册教材中第五篇第二节《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教材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册主要介绍了自然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第二册主要探讨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及其地理影响。人口的分布和迁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施加影响的最基本方面。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既反映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口变动的约束和限制,也反映了人口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可以说,人口分布与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为后续学习第六篇《城市》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处理思考: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两个课时:一是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二是人口迁移的形式。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识记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名称和分布,理解影响人口分布差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教材在编排上采用陈述的方式将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人口容量、人口稠密地区的成因这三个知识点逐步列出,并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与案例,总体上体系是完整的,但仔细分析后发现,其实仅是材料的堆砌,这对学生的学习运用以及知识点网罗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的设计上通过顺序调整与整合,努力创设一个完整的课堂,在不偏离教学重点的基础上,让教学的流程层次感鲜明、体系性更强,具体见下面的设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区、四大稀疏区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探究人口稠密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口稠密区的成因,正确看待上海人口密集的现象。 (四)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与突破: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并充分体现人口分布与迁移在联系人口和城市的桥梁作用,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区; 【教学难点】探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突破】通过《世界人口分布》、《世界地形》、《世界气候类型》三幅地图比较,使学生

上海市少数民族分布情况

2000年以来,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来上海工作、学习、定居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民族的总量与分布 1、少数民族人口快速增长,占总人口比重提高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7.56万人(不包括其他未识别的民族和外国人入籍中国的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的10.36万人增加了17.2万人,增长165.9%(见表1),大大高于全市人口增长速度,各个民族的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人口比重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1.2%,与“五普”的0.6%相比明显提高。目前,上海少数民族个数达到55个,覆盖了国内所有少数民族。 2、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 (1)回族人口最多 在上海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8.3%)、土家族(12.2%)、苗族(11.4%)、满族(9.1%)和朝鲜族(8.1%)。人口数在20000人以下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壮族、蒙古族、侗族、彝族、布依族和维吾尔族。其他民族人口都在5000人以下,有的民族甚至仅几个人(表2)。

(2)少数民族人口从中心区向郊区扩散 从区域分布来看,除黄浦区、卢湾区和静安区少数民族人口有所下降外,其他区县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更加明显。与2000年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量超过1万人的区有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和青浦区,其中增量最大的是浦东新区,增加了4.3万人,目前浦东新区是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比重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1.2%。增幅最大的区是松江区,增长了16倍以上。不包括浦东新区在内的郊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为49.7%,比2000年提高23.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十分明显(见图1)。 图1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二、少数民族人口构成概况 1、性别比相对均衡 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58,比全市人口性别比低5.61,比“五普”时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高4.34。 2、少数民族年龄结构相对年轻 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降一升”的趋势,即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比“五普”时分别下降2.7个和4.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则上升了6.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老少比为29.9%,与全市总人口的老少比117.6%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比较年轻,其老龄化程度远低于全市总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见表3)。 表3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和全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单位:%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人口迁移为例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戴艳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迁移。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至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347.46万人,户籍人口总数为1419.36万人。但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上海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上海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的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的呢? 上海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近现代的人口迁移。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上海市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分析上海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探究人口迁移对上海市发展的影响。 一、解放前上海人口迁移(1843~1949年) 1、人口迁移的表现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上海在开埠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上海开埠时人口不足10万,开埠以后,人口迅猛增长,至1949年解放时,上海人口为520万。 1928年始,上海华界(租界以外的地区)开始有居民籍贯登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停止居民的籍贯登记。下图为1929~1936年上海市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 海人口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更重要的是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2、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迁入人口中,以工商业者及小型个体业主为主,即多为经济活动人口。②流入上海市的以离上海近的江浙两省的人为最多,约占迁入总数的3/4(1949年上海市综合统计)。③出现大量来自海外的移民,主要有英、美、法、俄等国的移民。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本阶段,由于上海开埠,使上海成为我国中外贸易中心,此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的吸引。上海开埠,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如政治、交通、资金、技术等有利的条件,而快速发展的经济、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

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分析

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有多少?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对居住在上海半年以上的少数民族作了统计。上海现有53个少数民族(缺阿昌族、德昂族),共有103639人。其中,人数超过万人有回族,人数在千人以上还有满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苗族、壮族、侗族、维吾尔族、藏族、彝族等10个民族;人数在百人以上还有布依族、畲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土族、仡佬族、锡伯族、达斡尔族、水族等11个民族;人数在十人以上还有黎族、仫佬族、佤族、门巴族、纳西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羌族、高山族、鄂温克族、拉祜族、傈僳族、塔吉克族、东乡族、独龙族、鄂伦春族、撒拉族、毛南族、赫哲族、布朗族等20个民族;人数在十人以下有基诺族、裕固族、京族、柯尔克孜族、普米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景颇族、珞巴族、怒族、保安族等11个民族。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上海的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人口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8.3%)、土家族(12.2%)、苗族(11.4%)、满族(9.1%)和朝鲜族(8.1%)。 “六普”资料显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7.56万人(不包括其他未识别的民族和外国人入籍中国的人口),比“五普”的10.36万人增加了17.2万人,增长165.9%,大大高于全市人口增长速度。从人口比重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1.2%。目前,上海少数民族个数达到55个,覆盖了国内所有少数民族。  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58,比全市人口性别比低5.61,比“五普”时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高4.34。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降一升”的趋势,即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 比“五普”时分别下降2.7个和4.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则上升了6.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老少比为29.9%,与全市总人口的老少比117.6%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比较年轻,其老龄化程度远低于全市总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特别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全市。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31.3%)比全市水平高出8.5个百分点,其中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人口所占比重(18%和3.5%)分别比全市水平高出7.1个和1.6个百分点。 2 000年以来,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来上海工作、学

第21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第21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水平1-4] 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说明影响人 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综合 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知 识 体 系 构 建] [主 干 知 识 整 合] 一、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 1.世界人口分布规律???从纬度看,集中于中低纬度 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近海地带从地形上看,集中于平原地区 2.我国的人口分布 (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差异???东西差距: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地形、地貌:平原地区多,高山、高原地区少经济、交通: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地区人口多,反之人口少民族方面:汉族居民集中地区人口多,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影响逐渐减小。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及政治文

化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 [易误辨析] 1.各个地区人口都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吗? 提示在热带多雨地区,由于温度较高,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地区,而在高原和山区。如: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宜居地。 三、人口移动及影响因素 1.人口移动的内涵和类型 (1)人口移动的类型及现状 [易误辨析] 2.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提示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人口的空间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期性”变更定居地。 (2)国际人口迁移的新形式 (3)我国人口移动的现状 时期特点流向目的 新中国成立至80 年代中期 有计划、有组织的 迁移 从东部地区迁往偏 远地区 开发工业基地、垦 荒、支援边疆 80年代中期以来 流量大、自发的流 动 农村流向城市,内 地流向沿海 务工、经商、求学2.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 (1)人口移动的推拉力理论: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的因素是推力因素,吸引移民

上海市北各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

一、人口 杨浦: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全区常住人口(注2)为131322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4375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69465人,增长5.59%。平均每年增加6947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4%。 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275303人,占总人口20.96%。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5250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22801人,增长80.52%。平均每年增加12280人,年平均增长率为6.08%。 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57653户,家庭户人口为116493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5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0人减少了0.25人。 宝山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全区常住人口为1904886 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 年11月1日的1161423 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743463 人,增长64.01%。平均每年增加74346 人,年平均增长率为5.07%。 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766116 人,占总人口40.22%。与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 年11 月1 日零时的322425 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 443691 人,增长137.61%。平均每年增加44369 人,年平均增长率为9.04%。 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673782 户,家庭户人口为1716951 人,平均每 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55 人,比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2 人减少了0.17人。 虹口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全区常住人口为86247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60726人相比,十年共减少8250人,减少0.96%。平均每年减少82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10%。 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虹口区常住人口数196105,占23.00%,同第五次人口时的10488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1221人,增长86.97%,年增长率为6.46%。 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24963户,家庭户人口为80248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7人,比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3人减少0.36人。 普陀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全区常住人口[注2]为128888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05167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37209人,增长22.56%。平均每年增加23721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05%。 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362977人,占28.16%。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3109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1887人,增长57.07%。平均每年增加13189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62%。

0908-上海市虹口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上海市虹口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上海市虹口区统计局 ( 2011年5月5日 )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区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通过4000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虹口区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1]: 一、全区常住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2]为85247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60726人相比,十年共减少8250人,减少0.96%。平均每年减少82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10%。 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虹口区常住人口为196105人,占23.00%,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0488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1221人,增长86.97%。平均每年增加9122人,年平均增长率为6.46%。 二、家庭户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24963户,家庭户人口为80248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3人减少0.36人。 三、性别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22509人,占49.56%;女性人口为429967人,占50.44%。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59下降为98.27。 四、年龄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58736人,占6.89%;15-64岁的人口为672816人,占78.92%;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0924人,占14.1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5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7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0.16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843696人,占98.9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780人,占1.0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0537人,减少1.23%,比重减少0.28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287人,增长34.64%,比重增加0.28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人口迁移 (答案版)

湘潭市第十七中学高一地理周周清课堂作业(二) 范围:人口迁移和地域文化与人口 时量:45分钟总分:100分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个2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五一”节到美国旅游 B.上海人出差到北京 C.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 D.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2.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与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 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 ) A.从中、西部流向东部 B.从沿海流向内地 C.从城市流向农村 D.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改革开放在我国引发了规模日益扩大的劳动力跨区流动,形成了庞大的的民工潮。 4.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主要有自发形成的和国家有组织的两种形式 5.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6-7题。 6.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7.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8.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 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 A.人口密度 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 10.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 A、工作机会多 B、生活困难,质量低 C、公共设施不足 D、失业率、犯罪率高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11~12题。

最新上海的面积,人口,范围分布,地区分布简介

面积 1949年,上海的土地面积仅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苏省的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10个县划归上海,使上海市的辖区范围扩大到5910平方公里,几乎是1949年的10倍。2006年末,上海全市土地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3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行政区划 1949年,上海共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后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区,至2009年末,上海有17个区、1个县,共106个镇,3个乡,104个街道办事处,3413个居民委员会和1862个村民委员会。 黄浦区。面积12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0001。区人民政府驻延安东路300号。 卢湾区。面积8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0020。区人民政府驻重庆南路139号。 徐汇区。面积55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0030。区人民政府驻漕溪北路336号。 长宁区。面积38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0050。区人民政府驻愚园路1320号。 静安区。面积8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0040。区人民政府驻常德路370号。 普陀区。面积55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0333。区人民政府驻大渡河路1668号。 闸北区。面积29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0070。区人民政府驻大统路480号。 虹口区。面积23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0080。区人民政府驻飞虹路518号。 杨浦区。面积61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0082。区人民政府驻江浦路549号。 闵行区。面积372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1100。区人民政府驻莘庄镇沪闵路6258号。 宝山区。面积415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1900。区人民政府驻密山路5号。 嘉定区。面积459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1800。区人民政府驻博乐南路111号。 浦东新区。面积1211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0135。区人民政府驻世纪大道2001号。 金山区。面积586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0540。区人民政府驻金山大道2000号。 松江区。面积605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1600。区人民政府驻园中路1号。 青浦区。面积676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1700。区人民政府驻公园路100号。 奉贤区。面积687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1400。区人民政府驻南桥镇解放中路。 崇明县。面积1041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02150。县人民政府驻城桥镇人民路68号。 上海中心城区 1、黄浦区 1945年时上海市共分设30个区,设立的第一个区因濒临黄浦江,即以“黄浦”命名,这是黄浦区得名之始。上海解放后,区划几经调整。2000年7月1日,原黄浦区、南市区“撤二建一”成立黄浦区。2011年6月8日,黄浦区、卢湾区“撤二建一”再次建立新的黄浦区。外滩、新天地、南京东路、淮海中路、城隍庙等闻名中外的上海地标从此珠联璧合。新

0904-上海市长宁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长宁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上海市长宁区统计局 2011年5月10日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上海市和长宁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区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通过4000余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长宁区圆满完成了本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数据正在进行计算机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注1): 一、全区常住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注2)为69057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02239人相比,10年共减少了11668人,减少1.66%。平均每年减少1167人,年平均减少率为0.17%。 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175385人,占总人口25.39%。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6265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2733人,增长7.82%。平均每年增加1273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76%。 二、家庭户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42912户,家庭户人口为60418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5人减少了0.26人。 三、性别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为334566人,占总人口的48.45%;女性为356005人,占总人口的51.5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64下降为93.98。 四、年龄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47984人,占总人口的6.95%;15-64岁的人口为545063人,占总人口的78.9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97524人,占总人口的14.1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2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8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8个百分点。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课后篇巩固提升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行政区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读下图,完成1~2题。 1.如果图中A、B、C是三个不同的国家,其中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 A.a1→a2 B.a1→b1 C.b1→b2 D.c1→c2 2.如果A、B、C是三个不同国家,a1、b1、c1是农村地区,a2、b2、c2是城市地区。其中能够代表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口主要迁移方向的是( ) A.a1→a2、a1→b1 B.a1→b1、b1→b2 C.a1→a2、b1→b2、c1→c2 D.c1→c2、a1→c1 1题,国际人口迁移指跨越国界的人口迁移。A、B、C表示不同的国家,结合图示可知a1→b1、a1→c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故选B项。第2题,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为农村向城市迁移。根据a1、b1、c1是农村地区,a2、b2、c2是城市地区,判断a1→a2、b1→b2、c1→c2属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故选C项。 2.C 据我国学者考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姓重要发源地。据统计,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姓氏可以作为一种遗传印记,使得我们可以追踪世系并理解现代中国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事件。据此完成3~4题。 3.李姓人在历史上从甘肃逐渐迁移到河南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因素 B.政治因素 C.经济因素 D.文化教育 4.我国近30多年来,下列省区中姓氏越来越复杂的是( ) A.甘肃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广东省

3题,在历史上,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吸引甘肃李姓人向此迁移。第4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广东省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吸引外省人口向广东迁移,故广东省的姓氏变得越来越复杂。 4.D 下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深圳户籍人口中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省的( ) A.生态移民较多 B.人才素质高 C.自然资源短缺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6.我国目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 A.调节了地区间人才余缺 B.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C.减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D.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差异 5题,四川省人口数量多、增长快,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地流向东部沿海的大城市,以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第6题,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促进了区域之间的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从而调节了地区间人才余缺。 6.A 7.下图示意美国本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其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 ) 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②因南北战争引起的③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④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原因主要是美国西部、南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发展了新兴工业;人口从美国本土东北部迁出,与东北部工业区吸引无关;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口迁移无关。

上海地理高二等级考-第10讲-人口-城市化

第10讲人口和城市化2016一模 宝山(七)“全面二孩”政策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下图为我国2013年末人口年龄结构预测图(注:图中比例表示该年龄段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数量的比)。 17.影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重大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克服独生子女问题 B.平衡男女比例失衡 C.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D.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18.“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将 ①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②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 ③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④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奉贤(一)图1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主要变化有()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英国 美国 100 80 40 60 20 1850 1890 城市化水平(%) 1920 1950 1970 2000 2010 2030 2050 年 中国 图1

虹口(一)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 1.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性别比例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D.年龄结构 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3.目前,我国调整人口政策,是为了 A.大量增加劳动力B.缓解人口老龄化 C.刺激消费,拉动经济D.减少人口迁移数量 (二)某超市计划在某市开设分店。下图该市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下表为该市内部各区交通联系状况统计表。 甲乙丙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0 1 0 a 1 1 0 a 1 1 1 b 0 1 0 b 1 1 0 b 1 1 0 c 1 1 1 c 1 1 1 c 1 1 1 d 0 0 1 d 0 0 1 d 1 0 1 说明:甲、乙、丙表示该市的三个区域,a、b、c、d为各区域内的4个小区。表中数据1表示两小区间有交通干线相连,数据0表示不相连。

【第六次人口普查】上海各街道、镇常住人口大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上海各街道、镇常住人口数据 1、浦东新区:5044430人 潍坊新村街道 100548人 陆家嘴街道 112507人 周家渡街道 144668人 塘桥街道 76916 人 上钢新村街道 104932人 南码头路街道 107130人 沪东新村街道 112031人 金杨新村街道 206017人 洋泾街道 146237人 浦兴路街道 177468人 东明路街道 121449人 花木街道 221327人 申港街道 20219 人 川沙新镇 369032人 高桥镇 184486人 北蔡镇 276547人 合庆镇 132038人 唐镇 129267人 曹路镇 186012人 金桥镇 81537 人 高行镇 137625人 高东镇 110552人 张江镇 165297人 三林镇 360516人 惠南镇 213845人 周浦镇 147329人 新场镇 84183 人 大团镇 71162 人 芦潮港镇 27850 人 康桥镇 174672人 航头镇 110060人 六灶镇 51013 人 祝桥镇 105807人 泥城镇 62519 人 宣桥镇 59567 人 书院镇 59831 人 万祥镇 24346 人 老港镇 37408 人 外高桥保税区 1349 人 金桥出口加工区 5514 人 张江高科技园区 23617 人

2、新黄浦区: 原黄浦区429891人+原卢湾区248779人=678670人 原黄浦区: 南京东路街道:66285人 外滩街道:64896人 半淞园路街道:89776人 小东门街道:74994人 豫园街道:61042人 老西门街道:72898人 原卢湾区: 五里桥街道 82403 打浦桥街道 59085 淮海中路街道 57931 瑞金二路街道 49360 3、静安区:246788 江宁路街道 75182 石门二路街道 34392 南京西路街道 36451 静安寺街道 29218 曹家渡街道 71545 虹口区:852476 欧阳路街道73394人,曲阳路街道102586人,广中路街道122756人,嘉兴路街道125755人,凉城新村街道98196人,四川北路街道86688人,提篮桥街道114013人,江湾镇街道129088人。 杨浦区:1313222 定海路街道 100480 平凉路街道 85870 江浦路街道 95382 四平路街道 92505 控江路街道 105613 长白新村街道 70195 延吉新村街道 90334 殷行街道 192554 大桥街道 124954 五角场街道 149090 新江湾城街道 27251 五角场镇 178994 徐汇区:1085130人 天平路街道———60533人 湖南路街道———36281人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上海等级考试题)

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一、选择题: 1.(2016·上海·等级考)西欧、北美东部、东亚、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区,这些地区的共同自然特征是B ①地处低纬②沿海沿河③海拔较高④降水较为充沛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2018·宝山·二模)经过长期的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下列地区属于人口稠密区的是 A A.美国东部B.中国西部C.巴西北部D.澳大利亚西部3.(2018·杨浦·二模)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C 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4.(2018·闵行·二模)我国有大量工人赴非洲参与铁路援建工作,这种人口迁移形式属于B A.智力迁移B.劳务迁移C.难民迁移D.生态迁移5.(2017·松江·二模)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C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6.(2018·虹口·二模)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C A.城市自然环境好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7.(2018·闵行·一模)2016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创业人员返乡下乡,有利于C ①提高城市环境承载力②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③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④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8.(2017·普陀·二模)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即出现“城乡倒置”现象。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是A A.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 B.城市的人口死亡率低于农村 C.农村环境好,人口寿命长D.城市老年人口大量迁入农村9.(2018·青浦·一模)2016年底上海外来常住人口980.20万人,比上年减少1.45万人,这也是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在2014年达到996.42万的高点后,连续两年下降,特别是2015年比2014年减少近15万人口。导致近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C A.环境质量下降B.食品价格大增 C.产业转型升级D.交通拥堵加重 10.(2018·松江·二模)下图为“上海、北京、天津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人口净迁入率为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图中反映的人口变化对三城市带来的影响是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