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话与普通话

东北话与普通话

漫谈东北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及亲缘关系
东北话,可指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汉语,亦可特指东北地区的某些特定汉语,如常用于小品演出的“东北话”,本文主要探讨第一种涵义。
东北话的划分:
东北境内的汉语都属于官话(1)。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类方法可细分为:
1、东北官话:分布于除辽东半岛及鸭绿江下游地带,乌苏里江部分流域,中俄边境个别地区以外的绝大多数东北地区。东北三个省会的语言(沈阳话、长春话、哈尔滨话)都属于东北官话。 东北官话是不是独立的大区方言,有一定争议。东北官话和华北官话合称北方方言,有时也被归入广义的华北官话,或者和华北官话合称广义上的东北官话。此外,东北官话在东北以外的地区也有一定分布。详见东北官话,(2)。
2、胶辽官话:分布于辽东半岛及鸭绿江下游地带,乌苏里江部分流域。大连话就是一种典型的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在山东胶东半岛也有分布。详见胶辽官话(3)。
3、冀鲁官话:分布范围很窄,仅分布于中俄边境个别地区。 冀鲁官话的主要分布范围不在东北境内。详见冀鲁官话(4)。
东北话的特点:
东北话尽管分属于三种不同的官话大方言区,不过内部有着较一致的特点,例如其声调(特别是阴平的调值)就有极其相似的一面。因此,尽管沈阳话和大连话分属于东北官话和冀鲁官话,但外地人很容易从中听出相同的“东北味”来。
在汉语中,东北话与普通话是相对很接近的,如哈尔滨话就高度接近于普通话(老派北京话与普通话之间则有相当明显的差距,以至于交流有时会有些障碍)。从东北北部的黑龙江省到南部的辽宁省,大致而言发音朝含糊、“东北味”重的方向发展。到了沈阳,当地的方言就不太容易被普通话使用者所流畅理解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与东北不同地区汉族人到达东北的时间有所不同,语言的融合程度各异有关。但与中国关内其他地区不同的是,生活在东北这一广大区域的人们之间几乎不存在语言交流的困难。
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过不够标准。其差别虽然细微,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尤以声母最为严重,其次是声调,韵母问题较小些。大多数的差别富有规律性易于掌握,个别的差异是因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的规律可以遵循,只能

死记硬背。
1. 从声母方面 看东
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1.1.平翘舌不分
这里所指的是 z—zh c—ch s—sh 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 Zh\ch\sh 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都发成翘舌音。概括地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东北方言将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终止——宗旨等。
1.2.改换r声母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 r ,普通话中的 r 声母音节分别被 n\l 和 y (零声母)声母取代了。 n 取代 r 只涉及一个字“扔( r ē n ɡ )”, l 取代 r 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 r 声母音节被 y (零声母)音节取代的。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 r 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改换成 n 、 l 或 y (零声母)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 r 与 u 、 ui 等韵母构成的音节,东北方言将 r 换成 l ,例如, 儒 生( r ú )东北方言读 儒 生 (l ú )、花 蕊 ( r ǔ i )东北方言读 花 蕊 ( l ǔ i ); r 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 r 都被改换成 y ,例如,吵 嚷 ( r ǎ n ɡ )东北方言读吵 嚷 ( y ǎ n ɡ )、闷 热 ( r è )东北方言读闷 热 ( y è )、肥 肉 ( r ò u )东北方言读肥 肉 ( y ò u );当 y 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 人 民( r é n )东北方言读 人 民( y í n )。东北方言区没有 r 声母音节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影响却很大,有些有 r 声母音节的地方也常常出现将 r 声母改换的问题。成系统的改换还比较容易纠正,个别音节的偶尔改换则就不容纠正了。
1.3.多加声母n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绝大部分韵母是可以自成音节的,不用声母,所以称为零声母音节。只有 -i (前)、 -i (后)、 on ɡ 、 en ɡ 等 4 个韵母不能构成零声母音节。在东北方言区,有些地方零声母音节要少一些。普通话中的 e 、 ɑ i 、 ɑ o 、 ou 、 ɑ n 、 en 、 anɡ 等 7 个开口称零声母音节,常常被加上个声母 n ,变成了 n 声母音节。例如, 恶 人( è )东北方言多读成 恶 人( n è )、 癌 症( á i )东北方言易读成 癌 症( n á i )、棉袄( ǎ o )东北方言中读棉袄( n

ǎ o )、 昂 扬( á nɡ )东北方言读 昂 扬( n á nɡ )等等,就连“俺( ǎ n )
”这个原产自东北方言的口语词也被东北人读成了 n ǎ n 。这类语音现象具有典型性。
2.从韵母方面看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在普通话音节的声、韵、调三大要素中,东北方言在韵母上同普通话比较产生的差异最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以 e 代 o ;二是 i ɑ o 代ü e ;三是多加鼻辅音 n ɡ ;四是个别韵母变换。
2.1.以e代o的现象
在普通话中,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直接与圆唇音的单韵母 o 相拼,不与扁唇的单韵母 e 相拼。而东北方言恰恰不是这样的,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都只和 e 相拼,不和 o 相拼。东北人不习惯发圆唇音,甚至是把 o 给取消了,是东北方言语音特点中一个很普遍的特点。这种以 e 代 o 的现象是成系统出现的,而且是很显著的。
东北方言中没有 bo 、 po 、 mo 、 fo 音节,有的是 be 、 pe 、 me 、 fe 音节,例如,胳 膊 ( bo )东北方言读胳 膊 ( be )、衣服 破 了( p ò )东北方言说成衣服 破 了( p è )、抚 摩 ( m ó )东北方言读抚 摩 ( m ē )、乐山大 佛 ( f ó )东北方言读乐山大 佛 ( f é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通话双唇音声母 m 可以和 e 相拼,就是在“什么”的“么”音节中可以与 e 相拼,构成轻音的 me ,而且这个音节只有这一个字。
2.2.以iɑo代üe的现象
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的语言系统中,少有或没有ü e 韵母音节,而是用 i ɑ o 韵母音节代替。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一特点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只有一部分老年人体现的严重一些。就像我们在家里经常会听到隔辈人教育我们要“好好 学 习( xu é )”,但是他们说出来的往往是“好好学 习( xi á o )”,“学”这个字是最能体现出以 i ɑ o 代ü e 的这一特点的,此外常用的还有雀 跃 ( yu è )东北方言一读成雀 跃 ( y à o )、 疟 疾( n üè )东北方言读 疟 疾( n iào )、忽 略 ( l üè )东北方言读忽 略 ( l iào )等等。由于普通话中ü e 韵母的音节本来就不多,加之普通话教育的开展东北方言的这一发音特点会逐渐消失的。
2.3.多加鼻韵母nɡ的现象
普通话中有一部分零声母音节,其中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音节规定了用 y、w隔音的办法,而开口呼音节在发音时没有明显的辅音特性的起始方式, 东北方言 区部分地方习惯在这类音节前面增加一个明显的鼻辅音来起始。在 东北方言 区,除一部分人习惯在开口呼音节前加一个前鼻辅音

n外,还有一部分人喜欢在这一类音节前加一个后鼻辅音 n ɡ。这一特点很难通过一个词或是一个短语做例子来解释,它是
东北人在平时说话中时不时表现出来的,甚至在这句中有所体现,在别的语句中就不明显了。
2.4.个别字韵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韵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在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而不是反映在该音节的所有字上。东北方言相对于普通话在韵母方面的变换是有规律的,也有一部分是没有什么规律的。
以ɑ o带ou 。东北方言中,双唇音和唇齿音声母 b 、 p 、 m 、 f 不与圆唇单韵母 o 相拼,由此,以 o 做韵腹的复韵母 ou 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相拼也为东北人所不习惯。于是,普通话中 ou 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在吉林话中就变成了 ɑ o 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例如:剖( p ō u )东北方言读成 p ā o ;谋( m ó u )东北方言读成 m á o ;否( f ǒ u )东北方言读成 f ǎ o 。
丢掉韵头和改换韵头。 普通话韵母可细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有的韵母三部分俱全,有的韵母只有其中的一部分。韵头是介于声母和韵母的主要元音(韵腹)之间的部分,所以又叫做介音。在普通话音节中可以用来充当韵头的有 i 、 u 、 ü三个高元音。韵头的发音虽然较短促,但并不模糊,不是能忽略和改换的。而 东北方言 中,有些音节恰恰是把普通话音节的韵头丢掉或改换了。这种情况在 东北方言 区并不普遍存在,但却比较典型。例如:温 暖 ( nuǎn) 东北方言 丢掉了韵头读温 暖( nǎn);产 卵 (luǎn) 东北方言 丢掉了韵头读产 卵 ( lǎn);挑 衅 (xìn) 东北方言 中改换韵头 i为ü,读为挑 衅( xùn)。
其他类型的韵母变换。 还有一些字的韵母对于普通话韵母发生变换,但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是由于长时间的习惯性使用而固定下来的,甚至有的字词是随意而言的。例如, 剥 皮( bāo) 东北方言 读 剥 皮( bē);胳 臂 (bei) 东北方言 读胳 臂 ( bo); 厉 害(lì) 东北方言 读 厉 害( liè); 塑 料(sù) 东北方言 读 塑 料( suò); 干啥 (ɡànshá) 东北方言 读 干啥 (ɡà há),等等。以上这些字词的改读从普通话读音的角度来看就是错读,但在 东北方言 口语的实际应用中是广泛被人民大众所使用的,这是经过历史的沿袭而日渐稳定下来的方言读法。
3. 从声调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

特点
我们说话时,音节总是有些或升或降或平或曲的变化,这种贯穿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就是声调。声调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音节它可以没
有声母、韵头和韵尾,却不能没有声调和韵腹。声调也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东北方言的声调和普通话音节的声调作用相同,调值系统也相同,其差别主要表现在调类的调值不尽相同和一部分字的调类不同。
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说出来显得平淡、含混,不够响亮、清晰,听起来缺乏起伏变化,不富抑扬顿挫。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调值不到位造成的。
东北方言声调调值的基本形状与普通话声调相同,但每类声调的起止点却不同。普通话的阴平是高而平的“ 55 ”调值,东北方言的阴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 44 ”度;普通话的阳平是高升的“ 35 ”调值,东北方言的阳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 24 ”度;普通话的上声是低降升的“ 214 ”调值,东北方言的上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 213 ”度;普通话的去声是全降的“ 51 ”调值,东北方言的去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 42 ”度。总体看来,东北人说话有点高低、升降、长短不分明。

说完了东北话的特点,下面说说下东北话中的东北官话和普通话的亲缘关系。
据专家考证,在明朝时,我国流行的官话是南京官话(5),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又在南京官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北京官话,明代北京话是在南京官话的基础上,融合了原大都方言的一些特点之后形成的。但明朝的北京话和南京官话之间差异并不大。政府也是把南京官话作为官方语言推广的。1644年清兵入关后,近百万来自东北满族人涌入北京城的内城居住。满族人作为统治者,为了与广大的被统治的汉族人交流,在进入辽阳、沈阳一带地区之后就开始学习使用汉语(辽东方言)。进入北京之后,这些说着生硬辽东方言的满族人,又开始学习说北京人说的在南京官话基础上演变过来的北京话。很抱歉,因为不同语言发音习惯的不同,北京满族人说的汉语特别是语音和原来明朝的官话(南京官话)已经跑出十万八千里了。但谁当政,谁就可以制定标准。雍正年间(1728年),清朝下令废止南京官话的官方地位,满汉、汉汉之间用满人所使用的那种带满语口音(特点是增加了翘舌音和儿化音,而古代汉语中入声消失)的北京官话作为官方语言进行沟通交流(满语名义上是“国语”,而北京官话成为事实上的“国语”) 。即使在民国成立后,北方官话的统治地位依然没有被撼动。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

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
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 》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也就是说普通话是以北京官话为基础加以规范而成的。
下面再说东北方言中占主导地位的东北官话,当清兵入关之后,东北的居民主要为满族居民和汉族居民,满族主要说满语,汉族(包括汉八旗)主要说汉语辽东方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流的增加,满族和汉族开始以辽东方言作为主要交际语言,而随着“闯关东”的山东、河北汉族民众的大量涌入,辽东方言也在发生着变化,并从南到北逐渐分化成小片。和明朝后期的辽东方言相比,东北官话增加了原本没有的翘舌音和儿化音,增加了一些满语词汇(因为东北的满族多为下层平民,北京的满族多为上层贵族,因此北京话和东北话里的满语词汇有很大不同,北京话中多是上层人士享用的锦衣玉食,而东北话中更多的是下层百姓的生产生活用具),又受到山东、河北移民所带来的胶辽官话和冀鲁官话的深刻影响。因为从形成初期开始,使用者就是汉族为主(北京官话是满族贵族和满化汉族官僚为主),因此东北官话里虽然有翘舌音,但使用远没有北京官话多,很多北京官话以及后来的普通话里发翘舌音的字,在东北都被读成平舌音。
这样,普通话的前身和基础的北京官话与东北的主流方言东北官话(东北的胶辽官话和冀鲁官话现在受普通话东北官话的侵蚀,正在逐渐向普通话靠拢,有逐渐消失的趋势)的关系就比较清楚了。那就是“本是同根生”,都是明朝辽沈一带的方言。只是北京官话早期主要是满人来说,为了适应满族人的发音习惯,使用翘舌音更多些;东北官话(东北南部沈阳一带的比较典型,东北北部因为外来移民太多,受普通话影响太大,东北特色相对不明显)在早期就是汉族人(主要是被清朝政府留在东北的汉八旗人)来说的,尽管也吸收了不少满语词汇,但因为不断受到关内汉族移民“闯关东”的影响,因此虽然也有翘舌音,但要少得多。
重点说一下我们鹤城齐齐哈尔的方言。因为我们从清初建城以来,作为黑龙江将军的驻地,和北京的朝廷关系非常紧密。尽管这里不断有流人被贬而来,关内移民“闯关东”到此安家落户

,但一直是使用北京官话作为交际语言的。尽管有些不标准,但我们一直在追求“标准”——向北京来的官员看齐。因此,我们这里和后来兴起的大城市“东方莫斯科”——哈尔滨一样,是东北各地中方言与现在的普通话和当年的北京官话最接近
的地方。
正因为东北方言和普通话“本是同根生”的历史渊源,所以东北人学习普通话比其他地方的人要容易得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东北方言也先后不断地受到原来的北京官话现在的普通话的影响和侵蚀。就我自己家的情况来说,我父亲是小时侯从山东来的,他的母语应该是冀鲁官话,在东北生活快50年了,现在说的应该是冀鲁官话、东北官话和普通话的混合语;我母亲出生在沈阳,她小时候说的应该是比较正宗的东北官话,可是现在基本算是普通话了;我自己呢,我觉得应该说是带点东北特色的普通话,已经不能算东北官话了。
和普通话系出同源的东北方言,正在被普通话逐渐地侵蚀,发生着看似不明显,其实很迅速的改变,也许再过20年,就有消失的可能。说实话,我很矛盾,如果东北方言真的消失了,我们东北人都说着和北京人一样标准的普通话,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不知道,但如果真那样的话,应该是很遗憾的。
———————————————————————————————————————
注:(1)官话(Mandarin)意思是某地方的主语,是汉语中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支。中国约70%的人口以官话为母语。官话在中国北方地区、南方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作为母语使用。
(2)东北官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大部分地区,内蒙古部分地区,共计172个市县旗。
尽管东北官话主要分布于东北,东北也主要分布东北官话,但东北官话和东北话(东北境内的所有汉语)并不是一回事。有学者建议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合并成同一个官话分支,仍称东北官话。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调查,1988年中国大陆的东北官话使用者为8200万人,如果使用者的数量增长与人口增长相当,那么截至2005年7月,大陆的东北官话使用者应为9772万人。
分区
分为三个片∶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
吉沈片
分为三个小片∶蛟宁小片、通溪小片、延吉小片
共有54个县市,分布在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
哈阜片
分为两个小片∶肇扶小片、长锦小片

共有65个县市,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黑松片
分为三个小片∶嫩克小片、佳富小片、站话小片
共有57个县市,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还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少部分地区。
语音特点
东北官话的大部分地
区没有ʐ声母(即汉语拼音里的r),普通话里发ʐ声母的字东北官话一般读零声母。声调和北京话相近,但阴平比北京音低,这是东北官话在听感上区别于北京话的一个标志。
北京话的如≠鱼 柔≠油 人≠银 软≠远 等字,在东北某些地区如=鱼 柔=油 人=银 软=远。北京话读[ ]声母的字,东北官话大多读做[ts s]或[ ]与[ ]互相自由变读。东北官话有明显且频繁的儿化音现象。有些东北官话分平翘舌,有些地方不分。铿锵有力,抑扬顿挫,韵律很强。
历史上,东北地区的汉语主要来自河北与山东闯关东的移民,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并且受到东北当地的满语,蒙古语的影响;形成东北话。东北话有独特的口音和大量地方性词汇。东北话保存有大量满语词汇和少量古汉语词汇,并且少量吸收了日本,朝鲜和俄罗斯语的词汇。
(3)胶辽官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辽宁辽东半岛、山东胶东半岛,共44个县市,此外在辽宁其它地区及黑龙江有方言岛,分青州、登连和盖桓三片。
胶辽官话的主要特点是古清音入声字今读上声,古次浊入声字今读去声,古全浊入声字今读阳平。
胶辽官话中32个县市是四个声调,12个县市是三个声调。三个声调的方言, 古今声调的演变情况不同,但其共同点都是古入声清音声母字和古上声清音声母、次浊声母字同调,这正是胶辽官话的特点。
分布具体的地区主要有:
登连片:威海、荣城、文登、乳山、烟台、牟平、海阳、长岛、蓬莱、龙口、福山、招远、栖霞、莱阳、莱西、大连(辽宁)、长海(辽宁)、瓦房店(辽宁)、普兰店(辽宁)、庄河(辽宁)、东港(辽宁)、丹东(辽宁)、虎林方言岛(黑龙江)、二屯子方言岛(黑龙江,抚远三角洲附近)
青州片:莱州、平度、即墨、青岛、崂山、胶州、高密、昌邑、寒亭、寿光、潍坊、青州、昌乐、临朐、安丘、诸称、胶南、五莲、日照、莒县、莒南、沂水、沂南、蒙阴、沂源
盖桓片:盖州(辽宁)、营口(辽宁)、大石桥(辽宁)、岫岩(辽宁)、宽甸(辽宁)、桓仁(辽宁)
(4)冀鲁官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分布于天津、河北南部

、山东西部,以及北京市平谷县,山西广灵县。
冀鲁官话区主要的特点是大都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古平上去三声和古入声浊音声母字的演变情况各地相同。即古平声清音声母字今读阴平,浊音声母字今读阳平;古上声清音声母字和次浊声母字今读上声;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和古去声字今读去声;古入声次
浊声母字今读去声,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冀鲁官话和北京官话的主要差别在于古入声清音声母字的今调类和今四声的调值。
冀鲁官话包括河北省105个县市,山东省53个县市,天津市5个县市,北京市平谷县,山西广灵县,共165个县市。
分为三个片保唐片、石济片、沧惠片。可再细分为十三个小片
(5)南京官话:曾经长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明朝灭元,定都南京,“壹以中原雅音为正”,即以南京音为基础音系,南京官话为国家标准语音。由於江南较少受少数民族迁入影响,加之六朝以来南人文化上的优越意识,明代以及清代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以南京官话为主流。周边国家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如此。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中国话,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直到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
南京话音,明清的南京官话,加之六朝的金陵雅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周边国家的语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日本,六朝时期中国传入日本的语音主要是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日本官立学校和民间私塾所教的中国语都是南京话,直至明治九年(1876年)日本官方才转而使用北京话。在中原经历北朝统治以后建立隋朝,在金、元以后建立明朝,南京话都以古中原雅音正统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标准音的主要依据,这深远地影响到直至今天的中国语言形态。
南京早期属于吴地,本土语音本为已经初步汉化的中古吴语。晋代中原汉民衣冠南渡定都南京以后,中原雅音成为南京上层社会的用语。在以后的历代变迁中,南京语音也在发生变化。雅语和吴语融合,逐渐形成南方的江淮官话。
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后,北京官话也逐渐产生,作为国语正音的官话又再次分为南北两支。明代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在整个明代,仍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通行范围小,地位

低。
清朝定都北京,南京官话仍然是清代官场和知识分子阶层的主流官话。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的地位迅速抬升。到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时候,北京官话的影响逐渐超过南京官话,最终在北洋政府时期以北京话为基础确立国语。作为汉语官方标准语的南京官话在民国时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