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看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看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看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看哲学的基本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714652433.html,

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看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者:汪玥岑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5期

【提要】研究哲学问题必须确定一个中心问题以明确基本观念与看法,这就是对哲学基

本问题研究的必要性所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阐述了他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看法,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是在哲学史上,不同哲学派别、不同哲学家对于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思考,甚至对哲学基本问题是否存在也有一些争议。一个哲学家的研究与思考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文将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论证其观点的正确性并对比不同哲学观点在此问题上的差异。

【关键词】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的本质与作用决定哲学基本问题的存在

哲学是在人们对自发思考加以总结与归纳后产生的系统化理论,它具有极强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哲学的本质是帮助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它不同于物理、化学或地理等学科,无法为人类实践提出具体方式,却帮助人们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表现在每个人对于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上。哲学又具有时代性,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智慧,“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本质上哲学基本问题体现了对世界的根本观点,对回答其他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的本质和哲学基本问题存在的必然性是密不可分的。

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在历史活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这一对关系是在处理其他问题时无法避免的。思维与存在中,前者是人对于问题的主观判断,后者是一个问题中的客观实际条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制约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人们改造世界的深度与广度和对世界的了解程度有很大关系。人们想要改造世界,必须首先认清人与世界的关系。这其中,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为探讨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影响着人们的认识与改造活动。

因此,哲学的本质决定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存在,而哲学基本问题也在影响着人们对于其他问题的解读。不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哲学基本问题的存在都是必然的。

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

(一)否认哲学基本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讲座)PPT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提要,2hrs) 浙江大学马庆国 引言:为什么要关注研究方法? 方法(在相当程度上)决定成果 我们的课题: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创新研究 我国人文社会成果现状(存在一个不相称) 自然科学有显赫成果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缺少与之相当的特大成果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研究方法创新 一、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范围)(研究选题) 1. 对人文社会科学提法的议论,对这一问题的处置(主与辅) 2.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政治学、宗教学、历史学等。或者说,自然科学、数学、哲学、文学、艺术以外的所有科学。 3. 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层次: 宏观层次:国家和国际层面的群体行为的相关问题。 微观层次:个体行为的相关问题。 中观层次:国家内部的法人(如企业、事业单位)、群体、团体层面的行为的相关问题。 4. 选题(以管理科学为例) 管理科学的研究三个关键方面 1)在新的空间和时间上,认识管理对象特征现状 2)在新的空间和时间上,认识管理对象的变化规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基于前两点,产生与高效达成目标的新的理论、方法和对策。 对策的表达形式: 重要的是基于第二点: 症状(C↑)→反症状(要↓C)→反症状措施 成本高→成本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对策。 (运犯人例,应收款例) 二、社会科学理论的构建: 1.社会科学理论(规律)的表达结构: ?什么条件下, ?什么群体的

?什么行为 ?会(将,已)导致什么结果。 ?如何控制、引导这些行为,得到对于多数人(什么群体的人)更有利的结果。 2.概念:概念是构造理论的基石,例,技术单元,物联网, 概念创新,是方法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念的名称问题 没有新内容的新名称,是学术上的不正之风 有新内容,用旧的名称,是制造混乱 3.变量:概念的一种。 严格化的概念,例,技术跨越----技术跨越度,技术成熟度 社会科学的理论(规律)的表述方式,就进一步抽象成了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 4.变量值:对象特征的具体数值,反映了对象特征所处于的状态。 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本质上是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规律。 5.变量间的关系: 1)相关关系(正负相关,简单相关、等级相关、偏相关、自相关、非独立:品质相关、φ相关,点双列相关point biserial correlation)。 两个相关的变量,可能的因果关系,也可能不是。 2)因果关系 定性判别:一因一果 一因多果 多因一果 多因多果 互为因果 定量判别:在定性基础上,回归分析,研究变量在数量层次上的因果关系(决定关系、解释关系) 3)无关系,不相关 6.社会科学的命题的类型: 社会科学的命题是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判断。这个判断,有四种形态: 1)公理(axiom), 2)定理(形式逻辑,演绎的结果,如正常的人都是理性的,…), 3)假设(依据局部现象的推测)在感觉和经验基础上产生的,但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它是正确的。 假设(经验概括)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阶段 4)定律(被实际数据证明是成立的,统计分析的地位), (4)定律。 只有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正确命题,才能够构成社会科学的理论。 一定概率 命题,被实践证明正确后,通常被称为定律(law)。 例如,信息产业里的摩尔定律。

用发展眼光看问题

用发展眼光看问题

《用发展眼光看问题》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发展眼光看问题》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说教材 我将从本课时的地位、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本课时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2013年第4版)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第二框。本课学习有利于在遇到困难时学会用发展眼光看问题,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本框分为两目,分别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量变的准备,促成质变”本课是辩证法两个总特征中的发展观的方法论,既是对前面知识既是发展观原理的补充,又为下一课“矛盾”这一知识点做了铺垫,本课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其次,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新旧事物含义,知道量变质变的含义,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运用相关原理,理解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分析量变和质变辩证统一关系对于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能力目标 提高辨别新旧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用发展眼光看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精神 下面,我将谈谈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的依据。教学重点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坚信新事物不可战胜,对于理解社会生活,认识社会发展,增强人们为进步事物奋斗信念,具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有利于给与同学们真确的方法论指导 教学难点 新旧事情判断标准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用经验去解决问题,对一些事情片面理解,对于新旧事物判断不到位,掌握这一知识点,有利于同学们认识发展。 第二部分说学情 1,高二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对哲学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对于新旧事物这样新的知识点还是比较模糊,对于一些知识还缺乏理性体验。2,在方法论上,由于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困难,特别是高二学生,繁重学业以及受挫能力不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让他们较容易失去信心,所以有必要叫他们学会用发展眼光看问题。同时高二学生比较性子比较急,做任何事情都认为一蹴而就,所

倪良康:我所理解的哲学

我所理解的“哲学”——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尼采、胡塞尔说开去 提交者:admin日期: 2002-10-21 阅读: 3449 评分:8.81/27 作者:倪梁康 倪梁康 如今人们对哲学或形而上学的最常见指责是它过于虚幻浮夸、不具实用价值。哈贝马斯 [Habermas] 1和阿道尔诺 [Adorno] 曾撰文讨论过同一个问题:「哲学有何用?」所以我也在拙文「二十世纪:一个过渡的时代」中斗胆申言:「二十世纪的社会心理和时代精神于我看来就在于,哲学的功用,乃至文化的功用受到讨论,成为问题。」 我认为讨论哲学的功用问题,或者说,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自黑格尔之后的现代哲学乃至后现代思潮的标志。但它与哲学的原本意义实际上是不相干的。哲学从一开始并且在它的长期发展中都是究虚而非务实的。这当然要从头说起才行。 我们通常说,人类的历史至今大致有五千年上下。而在公元前的五百年前后,具体地说是从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的五百年里,雅斯贝尔斯 [Jaspers] 所说的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产生了。在这个时期,中国生活着老子、庄子,同时产生了中国哲学的所有流派。在印度生活着释迦牟尼,《奥义书》正在写作之中,并且印度的哲学已经达到了欧洲哲学从未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这个时期,在伊朗生活着查拉图斯特拉 [Zarathushtra],并且正在阐释着他的关于两种对立原则的学说,在巴勒斯坦出现了预言家。最后,在古希腊出现了荷马 [Homer] 和一大批哲学家和悲剧作家。 所有这些轴心时代的人物,为处在襁褓中的人类思想奠定了基础,就像三岁的儿童开始了呀呀学语一样。以后的人类文化发展,在总体上没有脱出轴心时代思想家的作用圈。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文化的关键生长期,而且它始终还在规定着人类历史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今天主要想来关注一下古代希腊直至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发展。所谓哲学,今天被用来泛指所有终极性的思维,泛指关于宇宙、人生的基本道理。但是最确切意义上的哲学,应当是古希腊「爱智」意义上的思考取向。我们所说的科班出生的哲学

最全的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哲学原理 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1、“拔苗助长”,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 夸大主观能动性,不遵守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失败。 2、小孩被毒蛇咬伤,医生先按小孩减壮大的经验开药,病情没有好转,后来加倍。 不能犯经验主义,不能静止、孤立、片面看问题,犯形而上错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牵牛牵牛鼻子,不能过牵角或牵脚,牛才会乖乖跟你走。 这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办事要抓主要矛盾。 4、齐备给他儿子阿斗的遗嘱中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是这个道理。 5、“没有天生的罪犯”,说说你对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的看法?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时罪犯是在不良刺激的影响下养成的。 6、“熟知不等于真知“,怎样理解,请用实际体会说说。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看问题由表及里的过程。“真知“即彻底理解理性认识的东西。“熟知”即经常看到、碰到的一些事。如:树上的苹果会掉到地上,手里的东西一松手就掉在地上。大家都知道,这是熟知。但对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往上跑呢?牛顿探究原因是地心引力的作用。平时我们看问题,要多问为什么,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翁认为丢马不一是祸,没马不一定是福,请谈谈看法。 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请结合实际谈看法。 存在决定意识。只有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特利特说:“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谈看法。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中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0、内容形式的关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搞得过头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如我们热爱领袖,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对的。但如果像文化大革命期间,把毛主席当神进行崇拜,搞早请示,晚汇报,就成了形式主义。 11、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关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改进和发展生产工具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二、生活中的哲学原理本文来自网上,帮助你理解哲学原理。 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导论 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 哲学属于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humanities)是由研究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门学科组成的科学体系,如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等都属于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 政治学 经济学 法学 社会学 …… 社会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科学包含人文科学在,狭义的社会科学则不包括人文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其实就是指广义的社会科学。 今天主要讲以下问题: 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 二、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 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的几个重大问题介绍 四、如何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新思潮、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前沿问题多指学术发展中的新领域、新探索。 热点问题是一段时间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在一定时期会有一定的重合。 所谓前沿,应该是由学术本身的逻辑发展出来的,并且能够在后来的学术发展史中,成为人类知识积累过程的一个

阶石;所谓热点,是因应一时一地人们的社会需要引出的兴奋点。 ?大学2003年5月出版、由韦伟撰写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 理论前沿若干重大问题》。 ?还有各个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研究的著作也很多。 ?这些著作所介绍的前沿问题大体有以下几类: 1.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既有国的、也有国外的。有些所谓新思潮并非真正是“新”的,有的在国外已经发展几十年了,但刚刚在国兴起;有的原来就有,但目前又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如:新儒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后现代主义等等。 2.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方法 有哲学社会科学新方法所引起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革命。 如由系统科学方法论所引起的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认识、新解释。 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控制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博弈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引起革命性的变革。 3.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观点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观点是最近人们在学术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的观点、畴。 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以人为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等等。 4.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视野

如何正确理解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 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学说,实则为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把握存在的方式。辩证法不是一种事实,而是一种理论学说,一种科学的理论,它是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种科学的理论。辩证法最初是作为哲学特有方法而提出的,而作为哲学方法的辩证法是要对我们所知的一切进行彻底的、完备的、不容置疑的说明,而这种说明最终是通过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才得以实现的。 在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通行教科书中普遍认为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来的,还有一种认为是辩证法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的组成部分,甚至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辩证法的普遍性贯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每一个原理,每一个问题的论证之中。”像这种通过通行教科书对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关系的理解,其实未尝不是用经验常识去解释辩证法的本质及其特点。这不是哲学式的证明,也就自然不能够充分的证明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深刻关系。另外针对把辩证法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的解释,它实则也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辩证法这一条线贯穿其始终。 然而,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中,是把辩证法排斥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外的。按照通常解释,哲学基本问题被分解为关于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的“本体论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认识论问题”。辩证法则变成与哲学基本问题无关的另一类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辩证法通常被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即关于“存在”的运动,主观辩证法是关于人类认识和人类思维的矛盾运动即关于“思维”的运动,这样辩证法就变成了关于“存在”和“思维”的实证知识。而关于“存在”和“思维”的实证知识是具体科学研究领域,不是哲学研究领域,哲学是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理论形态同样是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也就是揭示思维如何把握存在,人如何处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的思维方式,因此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实际上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从经验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去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最深层的理论问题上即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去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也就是从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的统一中去理解辩证法。作为哲学世界观的辩证法理论,它包含着两条基本的原则:“发展原则”和“统一原则”。“发展原则”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发展,“统一原则”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在发展中实现统一。如果离开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原则去讲发展,那么这种发展就是片面的发展,如果离开了思维和存在的发展原则去讲统一,那么就会是一种直接的、不变的统一,因此,只有把“发展原则”与“统一原则”联系起来,把存在的运动与思维的运动联系起来,也就是把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联系起来,才能构成作为“发展学说”的辩证法理论。同样,也只有把哲学基本问题与辩证法联系起来,从思维与存在的矛盾统一中去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才能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超越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回答。

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认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

《哲学问题》读书笔记

《哲学问题》读书报告 书目:《哲学问题》 简介: 1、作者:伯特兰·罗素 2、译者:何兆武 3、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4、出版年月:2007年4月 一、整体感受 这学期开始时,由于一个讲座,我对哲学产生了不小的兴趣,于是就一直想读读哲学方面的书,做一点初步的了解,可又不知道从何读起。这次的读书报告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从郁老师推荐的书单中,我一眼就看到了仰慕已久的罗素先生的名字,于是当即决定就读他的著作《哲学问题》。等网上买来的书真正到了手中我才发现它是一本很薄的书,当时我想,虽然书薄,但我可以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充分领会哲学的思考方式。 读书的过程不可谓不艰辛。真正开始读了才发现,这本薄薄的书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读,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与我们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时间难以理解,甚至会不知所云,我便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地细读,划出重点词句,在一旁的空白处时时写下疑惑和心得,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向哲学之门迈进。可以说这本书真是我读的最辛苦最认真的一本书了,时至今日终于磕磕绊绊地读完了一遍,虽然有很多摸不着头脑的地方,但更多地是全新的体会和宝贵的收获。 本书对于哲学来说,算是一种通俗性的导论,适合初学者阅读,用罗素自己的话来说是一本“廉价本的惊险小说”,但虽然如此,罗素还是在书中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并引入了各种崭新的观念。书中并没有探讨所有的哲学问题,而是仅限于那些他认为自己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设的那些问题。为了进行论证,罗素构建了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对我来说,《哲学问题》更像是一本教材而非普通的课外读物。 二、细节体会 1、关于哲学的价值和思考方式(P3、130) 在第一章“现象与实在”中,罗素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而有趣的问题,在我面前的桌子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例如桌子的颜色,罗素提到,看上去它是清一色的棕色,然而反光的部分却不一样,看上去会比其余部分明亮,甚至某些部分会变为白色;如果移动桌子,反光的部分便会不同,颜色的分布又会有所改变;假设有多个人同时在看这张桌子,那么可以肯定不会有两个人能够看到相同的颜色分布;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种区别更加明显,因为他们必须养成按物体表现出来的样子来观看世界的习惯。罗素对以上发现做了一个讨论:“显然并没有一种颜色是突出地表现为桌子的颜色,或桌子上任何一个特殊部分的颜色,——从不同的观点看上去,它便现出不同的颜色,而且也没有理由认为其中的某几种颜色比起别样颜色来就更加实在是桌子的颜色”,“颜色便不是某种本来为桌子所固有的东西,而是某种依赖于桌子、观察者以及光线投射到桌子的方式而定的东西。”(P3) “桌子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之前在我看来是不值得讨论的,因为只要能够看得见而又没有色觉问题,人人都清楚这一问题的答案,即使在更细的颜色分类方面可能会产生分歧(如到底是赤褐色还是栗梅色),但也实在无关紧要。然而哲学家们却不肯轻易忽视这个问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发展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发展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发展 ——兼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寿建新 (陕西银行学校基础教研室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黑格尔、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概括,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表述,有很大局限性。恩格斯笫一次系统论述和科学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全面领会哲学基本问题时,应注意其发展和演变过程。哲学基本问题在古代、近代和现代各有不同内容和表现形式。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必须摆正主体在社会和自然界中的位置,可见哲学基本问题,始终是现代社会人们一切活动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哲学基本问题; 发展; 和谐社会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是人们在长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对于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的高度概括。 哲学基本问题黑格尔明确地意识到了,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说过:哲学里“无比普遍重要性的对立,便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自然与精神的对立,就精神之为有限精神说,它才是与自然对立的。需要的是在它们的对立中认识它们的统一”[1]。费尔巴哈经常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兜圈子”,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里,费尔巴哈唯物地指出:“思维

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是来自思维。[2]”尽管黑格尔、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概括,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表述,有很大局限性。 1886年,恩格斯通过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笫一次系统论述和科学解决了这一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家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阼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3]哲学问题第二方面是关于“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3] 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是我们揭露一切唯心主义伪装、捍卫唯物主义党性原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三、“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具体形态。“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于是得出:这路变得好走是以他的意识为转移的结论。试想这个人或政府主要领导就是单纯凭“想”而不实际去做,路会不会修好?这个修路的过程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意识指导的过程。意识的指导和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同的。 四、“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说明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是可知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然后才发现了他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这正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规律。但这种“客观实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前还是之后,它都以具体物质形态做载体而呈现着自己的属性。

李玫瑾: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

李玫瑾: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 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任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犯罪心理及测试专业方向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二级警监等职务,今天范文大全WTT给大家分享一篇李玫瑾在节目开讲啦上的精彩演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玫瑾: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 我今天讲的题目,实际上不是心理学。我在这段时间内,根据我的工作以及我的研究,和我的感悟,我有一个话题想讲,叫“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因为现在社会生活当中,我觉得我们现在娱乐的,已经很丰富了,我们的国学也很丰富,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哲学,好像有点冷淡,那么它到底跟我们的世界、跟我们的人生、跟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所以我想今天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我想先从一个案件的调查来说起,这个案件的犯罪人他不光体力超常,而且他非常聪明。这个聪明,我们从他作案的当中来看。他最开始他说我要挣钱,我要做大案,那大案是什么呢?他骑自行车外头去找,他就走到一个冷库那儿,正好看到老板在收海鲜。大家知道收海鲜,他那个钱币都是一沓子一沓子,放在桌上的,过完称以后,两沓子就给出去了。结果这小子一看说,这老板有钱。于是他晚上和他几个同伙,跑到人家老板家里头,把人家绑架以后,让人拿钱。后来

老板说,我的钱都在冷库,于是就带着他去冷库。把钱拿完以后,他拿到钱很高兴,他就把老板给放了。结果没想到,老板马上就报警了,结果他那两个同伙,因为当时没有电话联系,还在家里等候,结果被警察抓了。抓了以后他很气愤,躲过风头之后,他想来报复这个老板。于是他在别的地方,和他的同伙弄了一把枪。当他跑回来的时候,说句实话,我们警察真的是火眼金睛,走在大街上,不知道怎么就看出这两个人神情不对。于是我们两个巡警,就把他们俩拦截下来了,说:“你们俩站住,干什么去「这个时候他们拿出枪,砰砰就开始朝警察打。两个警察当时全中弹,后来牺牲了。那么他做完这个案件,也就是老板没报复成,但是打死了我们的两名巡逻警察,于是我们发出了A级通缉令。大家都知道A级通缉令是重大案件了。这个犯罪人跑掉了以后,后来我们在一个省去围捕他,设计了三道包围圈。结果这小子特别聪明,他去找他女朋友,他走到院门口的时候,他看女朋友一直没有笑,他突然觉得不对。他一脚踏在门口,然后扭头就开始往外跑。我们第一道里边失效了,第二道就开始围上了,第三道在马路上。结果他就讲:“我的想法是,我肯定跑不过他们有车的,所以我就往胡同跑,就让他们的车进不了胡同。”但是摩托车能进胡同,他就说:“我跑不过骑摩托车的,于是我紧跑几步,突然扭头回来,就冲着摩托车跑过去。’‘我们的刑警虽然穿了防弹衣,虽然戴了防弹的头盔,但是他跑到我们警察跟前,对着脸砰砰就是两枪。这个刑警倒下以后,后边的人全部被堵上,他跑掉了。我举这些例子我想说什么呢?我们的刑警讲,这个人真的是一个天生犯罪人,

我对教育哲学的理解

我对教育哲学的理解 读《现代教育哲学》有感 对问题的把握一般来说两个层面,即对问题事实的把握和对问题实质的把握。前者一般侧重于问题自身的来龙去脉,是对问题信息的“第一手”把握与认识。后者则是在掌握问题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能够反映一定性质特征的某一类思想或观点,实际上也就是问题的实质。对一个问题的把握当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对问题实质的把握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方面。 对教育问题也是如此。 把握教育问题,一方面要熟悉知晓教育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具体样貌或形式特征,另一方面要从这些教育现象中提炼出与之匹配的教育规律或教育思想。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评判,通过对教育问题或现象以具体分析的方式完成自身教育认识的一次次飞跃。 王坤庆教授的《现代教育哲学》中的关键词“教育哲学”就是我们把握教育问题或现象的根或源,我们对教育问题或现象的规律总结即来源与此。所以,教育哲学是我们研究教育所必需的独特视角和价值定性的出发点。我们当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 什么是教育哲学? 按照王教授的说法,“所谓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教育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是人们关于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理解和分析。 一,教育哲学的源头是普通哲学。从哲学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

东方哲学史还是西方哲学史,其自始至终都和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也是伴随着哲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作为一门教育领域的基础学科,教育哲学因具有高度的教育思想性、教育规律的普遍性和对教育科学的指导性而与普通哲学有着比其他教育要素更为紧密和天然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今中外许多先哲大家的哲学思想就是其教育哲学思想。如我国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论语》一书,在表达其哲学观的同时,也表明了他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另一个儒家代表人孟子在哲学观与教育观上与孔子同出一辙,他将孔子建立的儒家教育思想体系进一步深化和明确化,哲学上的“人性论”与教育上的“性善论”相结合而规定的“明人伦”教育目的,很好地体现了二者的紧密性。在西方,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建立了一套以理念为基础的哲学体系,而教育哲学思想在这个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而使他成为教育思想史上理性主义教育观的始祖。纳托尔普曾评价柏拉图说:“在柏拉图,哲学与教育学是完全一致的。”由此看来,教育哲学脱胎于普通哲学,是普通哲学的应用哲学与实践哲学。它以相对确定的哲学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为基础,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从而对教育实践提供系统完备的可进行操作的思路或方法。 二,教育哲学在教育理论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王坤庆教授认为,从总体上来讲,科学的发展丰富着哲学,哲学又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着科学,指导科学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哲学以其理论的高度性对科学起着指导作用。同样地,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对教

用哲学的眼光看问题

用哲学的眼光看问题 内容提要:学习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运用哲学的思想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是发展联系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明白事物之间联系。 关键词:哲学、发展、问题、联系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刚接触哲学的时候,我觉得哲学是一门很飘渺的学科。但当我第一次学习哲学并对它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时,我才明白了原来哲学并不是如同海市蜃楼般飘渺,当你学会用哲学眼光去看问题时,你就会发现哲学就在你身边。 就像发展是相对与静止的,发展的眼光就是说要看得远一下,不要只注意眼下的情况,另外要灵活些,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尺度和标准,这样才能保持分析和判断的准确性。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信息高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竞争不承认过去,只承认现在和将来。因此,我们只有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超越,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当年,有人这样问徐文荣:“你们这个度假村花了1.5亿元兴建,但据我了解,你们一年的收入才2000万元,还利息都不够;您雄心勃勃搞旅游,但我觉得横店既无交通的优势,也没有旅游资源的优势。” 徐文荣这样解释道:“我们搞旅游的钱是办工业赚来的,是为了改善横店发展的环境;另外,西湖美景也不是天生的,横店现在没有美景,但我们建设了,留给后人的就是‘自然天成’的了。另外,我们现在搞的是工业,而若干年后,无烟工业将唱主角。美国有个好莱坞,当年美国好莱坞也是兴起于洛杉矶郊外一个荒凉小镇,经过二三十年快速发展,成为美国电影产业核心和世界电影工业重镇,历经百年不衰,电影工业成为美国如今的第一出口产业。我就想建一个东方的好莱坞。”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说不要认为事物是不变的。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之中。万向集团董事会主席鲁冠球曾说过——不把过去的优势当作现在的优势,现在的优势不等于将来的优势。我国的改革事业是新事物,要用创新精神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投

研究方法及手段

三.研究方法及手段: 1.文献检索和阅读:根据论文写作提纲搜索文献和阅读。去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资料,尽可能扩大搜集面。但是也要局限着眼点,保留一定的拓展性——强调精,开放性,抓住论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做到论点论据充分充足。 2.文献分析:在学习,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 3. 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在具体论证过程中,采用事实论证,以增强文章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4.搜索引擎:充分运用因特网上的资源。利用Google搜国外资料,辅助以国内的搜索引擎(163,百度等)搜索国内的权威资料。 5.关注与论文论题相关的材料等, 收集有综述性的文件,文献等等。 6.向导师们请教——谦虚,谨慎,尊重他们的意见。多与导师沟通,碰到难题及时征得导师指导。 7.整理与分析:依据所有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资料: [1] 谭玲著.『饮食文化対比』[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5-20 [2] 胡智锋.『日中饮食発展史』[J].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4:1-10 [3] 张惠临著.『日本と中国の食文化』[M]. 山西: 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36-39 [4]蔡毅编,《日本における中国伝统文化》[M],勉诚出版社,2002 [5] 高宫和彦著,《色から见た食品のサイエンス》[M],纪伊国屋书店,2004 [6] 张竞著,《中华料理の文化史》[M],筑摩书房,1997 [7] 芳贺登、石川寛子编.「日本の食文化」[M]. 雄山阁出版社,1998 [8] 贾蕙萱著.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日本飲食についての研究論文 系統に日本飲食を分析した論文は下記がある。徐静波【论日本肉食禁止和开禁的思想因素】(日本学刊),孙璐【浅析日本饮食文化】(线社会科学),王一帆【浅谈日本饮食文化】(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六期),王盼盼【日本饮食礼仪】(肉食研究,2010年第一期),贺亚芹,隋国荣【日本饮食文化琐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などがある

谈谈你对哲学的认识

谈谈你对哲学的认识(哲学的含义、哲学的性质、哲学的功能、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并谈谈学习哲学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指导意义 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而形成两大对立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 可以归纳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性质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科学之王;是艺术之母.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在古希腊语中,“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为什么?这是因为: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是大智慧 亚里士多德:哲学并不是一门生产知识,因此,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和追求智慧,而不是为了实用。 总之,哲学是大智慧,是大学问,懂了哲学道理,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哲学是大智慧,是大学问。它不是一种实用技术,但是,不实用并不等于无用。 哲学的功能 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研究对象是客观现实世界社会历史发展及精神世界功能: 1.指导认识改造世界。 2.指导生活实践。 3.为人们提供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第一,哲学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哲学的功能还表现在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 具体而言: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 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教学背景 选派代表参加2010年10月在厦门举办的全国《思想政治》优质课展评活动,是此次江苏省《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全国赛课大体上按照10月份的教学进度分配给我省的课题之一,也是此次省优质课评比的课题之一。由于新学期刚开学不久,2010年9月14-15日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的教学进度估计还停留在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这一时期学生的哲学理论基础相对还比较薄弱,特别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前一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生尚未学习,因而给《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构思 基于以上对教学背景的分析,我们对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构思: 1.遵循先易后难原则,先学习“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这一目题,后学习“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目题。 2.针对发展的实质、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以及区分等理论知识学生尚未学习,我们将教学目标“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调整为“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目题,我们精心选取来自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感悟素材中蕴含的哲理,并能用感悟出来的哲理解决学生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量变和质变的含义,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状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四、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播放“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视频,引导学生感悟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 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①理论上,是划分唯物主义与维新主义的标准。②这是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 ③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2.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和思想理论来源。 答: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①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②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3.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页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 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 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答: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现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能动性的前提。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是其重要条件。③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 世界的改造。 5. 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